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类生产活动的空间差异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而人类经济发展的地域格局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经济空间组织,是人地相互作用在空间上的反映。
一、人类文化活动的地域格局
人类文明包括物质的文明和精神的文明。经济或者说财富属于物质的文明,但是对于经济发展目的和方式的认识,对于财富的管理和分配的认识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人口政策、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国际标准方面存在着差异,有许多方面来自于文化的差异。
二、人口发展的地域格局与城市化
人口规模是世界经济活动最基本的要素。人口的增长与人类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供养能力相联系,也是人地关系不断发展的产物。
人口分布遵循的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中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规律。自然条件方面主要是热量,水分和地形。当人口分布在克服恶劣自然条件下必须付出很高的成本(用于克服严寒的气候和干旱,用于平整土地等)的地方,人口分布稀少,反之密集。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悠久,或者地区具有很强的克服不利自然条件的能力,也会形成密集的人口。世界人口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旧大陆”的亚洲、欧洲和非洲,其中又以亚洲的人口密度最大。
人口增长有阶段性的“过渡”规律,总体来说,供养能力的提高会带来人口增长的加快,而当供养能力进一步提高,人类对人口数
量的增长会产生控制,即控制能力的提高,此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将放慢。可以从“费用、效用”角度来加以理解。当人口的生产成本(即用于生育、居住、食物、教育、卫生、娱乐乃至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费用)低下,而他们所能产生的效益(效用,即劳动收入)高于上述费用时,人口有加快增长的要求;反之就有放慢速度的要求。从“恩格尔系数”的内涵出发,人口需求的层次应该是不断上升的,也就是人口的“费用”是不断增加的。愈是经济发达,人口消费的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与总支出的比值)就愈低。因此一方面看到我国城市人口和发达地区人口增长速度下降,但是另一方面一些贫困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却遇到很多困难的现象。这也就是人口增长的区域差异。世界人口的区域增长可以分为三个类型:①高出生与高死亡并存,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低。②高出生但是低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③低出生、低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第一种情况是历史上全世界人口增长的共同现象,原因是人类的供养能力和克服灾害与疾病的能力低下;第二种情况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即人类的供养能力明显提高,同时也对劳动力产生巨大需求;第三种情况出现在发达国家,表明人们在控制自己的增长。
城市是人类最适宜的居住地。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可以为各国的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城市在住宅、公共设施(道路、电力、供水、通讯等)、信息传播、卫生、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优先发展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人居环境,城市居民在人际交往和避免自然灾害等方面的条件也要大大优于农村。无论是传统的工业经济
还是知识经济,都以在城市的集中发展为基本的发展方式。因此,城市是先进文明的代表,城市化是经济地域发展的高级产物。大城市的发展是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大型的都市地带是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地理表现,包括美国东北部的博士华城市地带、美国中部的五大湖沿岸城市地带、西南部城市地带,南美洲东南沿海的城市地带,印度东北部城市地带,西欧的城市地带,等等。
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地理过程有以下几个:农村人口向城市的移动;城市景观的扩散;各种形式网络的发展
伴随世界人口城市化的的发展也会带来一些城市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1.城市贫民,主要发生在各国工业化的初期阶段。这个时期城市对农村的剥夺比较明显,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明显,因此农民向城市迁移。但是此时的城市工业并没有形成充分的就业需求。2.城市犯罪,与城市贫民相联系的就是城市犯罪。低收入和失业是激化社会矛盾得根源,社区环境的恶化和城市管理的薄弱是滋生犯罪的土壤,因此大城市犯罪现象相当普遍。3.城市交通问题,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得城市初期形成的道路—街区格局成为城市交通量增长的阻碍,城市的道路在已有的城市建筑格局下很难扩展;早期由铁路及其车站构成的市区平面格局现在成了分割城市(平面)交通的因素。交通堵塞成为越来越严重的城市问题。4.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是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和噪音污染等。
三、人类生产活动的纬向空间差异
(一)陆地高维度地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陆地高纬
度地带主要指北半球50°N以北的亚寒带和北极圈的陆地寒带以及南半球的南极大陆地区,有以下两个格局:陆地寒带(含南极大陆)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由于陆地寒带自然条件严酷,绝大部分地区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目前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生活在北极圈内的寒带,因此,陆地寒带是世界人口最为稀疏的地区;陆地亚寒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陆地亚寒带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北欧和俄罗斯的中北部。这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主要自然资源为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
(二)陆地中纬度地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
陆地中纬度地带主要指陆地温带和亚热带地区,该地带是地球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带,陆地的东、西沿岸地区是最适合人类生存之地。由于陆地中纬度地带的自然环境和地理区位客观存在着地域差异,从而也影响到人类生产活动的地域差异。有以下两个差异:陆地中纬度地带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地域差异,其又分为两个差异,为:①陆地温带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地域差异,由于陆地温带的自然环境主要呈东西向变化,所以在陆地温带形成了主要依水分状况变化农业生产类型。②陆地亚热带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地域差异,农业生产活动存在着与水分条件的矛盾和依水分条件的地域分异而导致的地域性特点。陆地中维度地带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又包括一下两个方面的内容:①陆地中纬度地带的工业生产活动,并不像农业生产那样具有较强的地带性特征(维度的或经度的)。②陆地中纬度地带工业生产活动空间格局的演变,自从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以来,世界工业生产活
动的中心始终在陆地中纬度地带,它大体经历了以英国一致为主导的工业革命时期,再到西欧和北美的共同发展时期,西欧、北美与日本的三足鼎立以至后来的多极化发展时期。
(三)陆地低纬度地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
陆地低纬度地带主要指赤道带和热带,该地带由于气候过热,并不十分利于人类的生活和健康,主要分为以下四个反面的内容:①原始热带湿润地区的人类生产活动,这个地区农业开发利用程度极低,仍然停留在原始的渔猎、采集、放牧、种植状态。②开发中的热带湿润地区的人类生产活动,这里土地私有化促进了游耕农业、小农农业和种植园经济的发展。③热带干湿季地区的人来生产活动④热带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绿洲农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北非的撒哈拉、西南亚的阿拉伯半岛、北美的西南部、澳大利亚的中部和西部、南非及南美部分地区等。一般来讲,由于该地区已不适合于种植业的发展,但在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则发展起了“绿洲农业”。这种现象以撒哈拉沙漠最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