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研究

合集下载

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治疗对比分析论文

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治疗对比分析论文

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治疗对比分析【摘要】目的观察胃复春联合益生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根除hp的疗效。

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组进行治疗,然后对比疗效。

结果治疗效果方面,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达95.0%,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仅为78.3%,两者差异较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具有可比性。

上述患者在进行胃镜检查之前的1个月内,均未使用任何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以及糖皮质激素药物。

l.2 诊断标准①临床表现:患者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时,一般有嗳气、食欲不振、恶心、饱胀和钝痛感,部分患者出现贫血、消化道出血、舌炎、消瘦、脆甲、舌及乳头出现萎缩等。

②胃镜:为患者做胃镜检查,可见患者胃粘膜有灰白、苍白或红白相间表现,皱襞平坦而变细,黏膜变薄,甚至可见黏膜下的血管呈暴露状态。

③胃黏膜病理活检:通过为患者胃粘膜活检,可见患者胃粘膜腺体出现程度不等的萎缩(一般确定萎缩量在1/3以内的为轻度萎缩,高于1/3而低于2/3的为中度萎缩,超过2/3的为重度萎缩),同时伴有肠腺腺体萎缩或幽门腺化生,腺上皮和肠上皮均出现非典型性增生化生[1]。

④对患者进行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结果为hp 阳性。

1.3 治疗方法①治疗组:为患者每天服用3次,每次4粒的胃复春片,连续服用12周,同时让患者每天饭后30分钟服用3次,每次4粒的贝飞达益生菌,连续服用12周。

②对照组:为患者连续服用12周的麦滋林,每天餐后2小时冲服,每天服用3次,每次3mg,同时为患者连续服用7天的克拉霉素、雷贝拉唑和奥硝唑,每天口服2次,每次服用剂量分别为500mg、10mg和0.5g,并为患者连续服用4周的瑞琪,服用时间为餐前30分钟,每天服用3次,每次5mg。

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的4周,需要为其再次观察临床表现,同时进行胃镜检查、hp感染检查以及胃粘膜活检等。

1.4 疗效评价标准若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对患者做胃镜检查时,可见其胃粘膜组织恢复至正常,未见炎性反应,腺体萎缩完全消除,肠上皮和腺上皮化生增生消除,则判定为痊愈;若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显著好转,对患者做胃镜检查时,可见患者炎性基本消失,腺体萎缩量低于1/3,肠上皮和腺上皮化生增生超过2/3好转,则判定为显效;若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对患者做胃镜检查时,可见患者多项降低1个级度或均出现逆转现象,则判定为有效;若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未出现改变,做胃镜检查也未发现好转,甚至有恶化表现,则判定为无效。

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断及治疗观察

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断及治疗观察

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断及治疗观察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4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

对照组患者行临床基础西医治疗,试验组患者行临床西医+中医辨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试验组治疗好转率为93.3%,Hp清除率为9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和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基础性西医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期间行中医辨证疗法作用显著,可提高疾病治愈率,值得应用。

标签: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断;治疗效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临床常见慢性病,由各种因素共同引发,贫血、消化不良等为疾病主要症状,由于该疾病具有反复性发作的临床特点,间接加大患者的痛苦,降低其生活质量[1]。

因此,需探讨安全、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

为更好地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本文抽选笔者所在医院的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4月-2014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病理检查确诊;临床表现均伴有不同程度恶心、呕吐、腹部疼痛等。

排除标准:排除脏器功能损伤、消化性溃疡等病症的患者。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

试验组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2~70岁,平均(37.1±1.1)岁;疾病史3个月~10年,平均(4.2±0.2)年。

对照组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3~71岁,平均(37.2±1.2)岁;疾病史4个月~11年,平均(4.3±0.3)年。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行临床基础性西医疗法,药物为奥美拉咗、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奥美拉咗的用法为口服,20.0 mg/次,2次/d,均为饭前服用;阿莫西林的用法为口服,1.0 g/次,1次/d,饭前服用;克拉霉素的用法为口服,0.5 mg/次,2次/d,持续性服用3个月。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是消化系统疾病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多种因素诱发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性变化有关,其发病机制尚无统一定论,患者临床上常表现出腹部不适、消化不良、贫血等症状。

本文就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以及治疗进行如下综述。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机制;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是一种以胃粘膜的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变少、粘膜层变薄、粘膜肌层变厚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慢性胃炎。

胃镜检查显示粘膜变白、皱襞变少、血管显露等变化;病理检查显示腺体萎缩、胃粘膜变薄等。

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伴有肠腺化生与胃粘膜异型增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视为胃癌的癌前病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由于该疾病的临床特征不具有典型性,在加上患者对侵入性检查耐受较差,导致该病的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然而,在医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过程中,近几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

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1.1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胃粘膜组织上皮细胞上的一种革兰氏阴性菌,该病菌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的检出率在50%以上。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会造成胃粘膜慢性炎症的发病与进展,在其他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便会破坏胃固有腺体使其产生萎缩。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充分证实了幽门螺旋杆菌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致癌原。

国内研究结果也表明,中、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明显高于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且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程度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比。

此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促进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变在胃中的分布,提高肠型胃癌的发病概率。

1.2 胆汁返流胆汁返流会造成胃粘膜损伤,破坏胃粘膜屏障,胃腔中的H+通过受损的屏障返流至胃粘膜中,使组织胺分泌变多,作用于血管受体而诱发血管扩张,胃粘膜有效血流量变少,慢性萎缩性胃炎因此形成。

11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11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11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0年6月-2011年期10月间收治的11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患者活检和幽门螺杆菌检测。

结果经检测显示,28.4%的i级病例,54.2%的ⅱ级病例,17.4%的ⅲ级病例。

上述所有患者均由肠上皮化生,其中5例患者为重度幽门螺杆菌感染,107例患者是轻、中度幽门螺杆菌感染。

约有45.8%的患者有腺体萎缩,37.8%的患者出现不典型增生现象,16.4%的患者有肠化生。

结论检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方法是胃镜检查,年龄、吸烟、酗酒等因素与患者的发病有关联。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病因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属于胃癌的一种癌前状态[1],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的多发病,发病因素复杂,病程较长,其中有多种分子生物学变异[2],幽门螺杆菌感染、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发病机制是胃黏膜细胞的凋亡和增殖不平衡,临床上为了防止发生胃癌,提高了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正确率,并且给予积极地干预。

本次研究选取本院于2010年6月-2011年10月期间收治的11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分析和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因,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是本院于2010年6月-2011年10月期间收治的11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年龄39-65岁,男64例,女48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标准,主要临床表现是腹痛、恶心、消瘦、反酸、嗳气等,病变部位主要是胃窦部。

并且排除其他合并有肝、肾、心等和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疾病[3]。

1.2 方法①活检:给予所有患者病理检查和快速尿素酶试验,取病理组织的部位是胃体和胃窦部、胃大弯部,胃小弯部。

②检测幽门螺杆菌:方法是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如果快速尿素酶试验显示阳性,同时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证明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反则都不是阳性。

慢性萎缩性胃炎论文

慢性萎缩性胃炎论文

浅论慢性萎缩性胃炎210例临床体会【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7-0352-02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为常见胃部疾病,引起cag主要原因是动脉硬化、胃血流量不足以及嗜好烟酒茶等。

在cag临床检查中分析,患者的胃黏膜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是主要临床特征,通过对调节肽、胃肠激素以及生长因子的条件,从而改变抑癌基因和癌基因的活性,导致细胞凋亡以及对相关基因的活化的抑制。

一般来说,cag在临床上已经作为胃癌的前期状态,为了防止胃癌的发生,需对cag进行积极诊断及治疗。

我院自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间共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21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采用活检方法和幽门螺杆菌(hp)检测,对其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11年4年至2012年4月间收治的胃炎患者210例,按中华消化学会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标准确诊为cag患者210例,其中男110例,女100例,年龄24~72岁,平均55.4岁,患者病史0.5~13年不等。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78例患者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胀满、胸闷与嗳气,64例患者可出现明显厌食、体重减轻、舌炎、舌乳头萎缩、缺铁性贫血,31例患者出现失眠、疲乏、无力等。

cag发病部位:胃窦22例,胃体及胃窦6例,胃底2例,胃角7例。

患者萎缩程度:轻度99例,中度101例,重度10例。

1.2 临床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有症状者也缺乏特异性。

常出现的临床表现有①胃脘部胀满: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胃脘部胀满不适较为多见,部分患者感觉胃部痞闷或胃脘有堵塞感,甚至腹部、胁肋部、胸部也感觉到胀满,嗳气频频。

②胃脘部:胃脘部可以单独出现,但多数情况下是与胃脘部胀满同时出现。

呈胀满、隐痛、钝痛,急性发作时也可出现剧痛或绞痛。

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分型论治的研究_周萍

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分型论治的研究_周萍

2. 3 脾胃湿热夹瘀型 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 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气机壅滞,胃失 和降,不通则痛。如《医学正传·胃脘痛》说: “致病之 由,多由纵恣口腹,喜 好 辛 酸,恣 饮 热 酒 …… 复 餐 寒 凉 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临床表 现有胃脘疼痛,痛势急迫,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 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苔黄腻,脉滑数。湿热内 蕴,伤脾碍胃,气机壅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故见胃 脘疼痛,痛势急迫,恶心; 热毒上壅,故见口干口苦,口 渴; 湿热伤脾碍胃,纳运失职,故见纳呆; 湿热下注,则 小便色黄,大便不畅; 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之征。证 属脾胃湿热夹瘀; 治以清化湿热,理气和胃,佐以活血 化瘀; 治疗常用清中汤、半夏泻心汤、藿朴夏苓汤、三仁 汤等方剂加减化裁; 常用药物有黄连、栀子、制半夏、干 姜、茯苓、草 豆 蔻、白 豆 蔻、陈 皮、黄 芩、党 参、柴 胡、甘 草、大枣、丹参、红花、延胡索等。 2. 4 胃阴亏虚夹瘀型 胃痛的病理变化比较复杂,胃 痛日久不愈,脾胃受损,可由实证转为虚证。若因热而 痛,邪热伤阴,胃阴不足,则致阴虚胃痛。临床表现有 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大 便干结,舌黯红少津,脉细数。邪热伤阴,胃阴不足,胃 失濡养,则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 阴虚津亏,上 不能泽口则口燥咽干,下不能润肠,则大便干结; 热扰 心神,则五心烦热; 舌黯红少津,脉细数,为胃阴亏虚夹 瘀之象。证属胃阴亏虚,胃失濡养兼夹瘀血。治以养 阴益胃,和中止痛,佐以活血化瘀; 治疗常用沙参麦冬 汤、益胃汤、一贯煎等加减化裁。常用药物有北沙参、 麦冬、玉竹、石斛、生地、杭白芍、当归、白及、生甘草、枸 杞子、川楝子、黄连、柴胡、黄精、延胡索、焦栀子、田七、 红花等。 3 病案举例

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

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

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理特征为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综述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医生和中医药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回顾了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临床研究方法、常用中药方剂、治疗机制等方面的进展。

重点分析了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评价标准和治疗效果,以及中医药在治疗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

展望了未来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以期为推动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也期望能够激发更多中医药研究者投身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为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方法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方法日益丰富和成熟,主要包括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性研究、文献综述与数据挖掘等。

这些方法的运用,不仅提高了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

随机对照试验是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设立对照组和实验组,随机分配患者接受治疗,以评估中医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这种方法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中医药治疗的效果,为中医药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观察性研究也是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了解中医药治疗的实际效果和患者的反馈。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下诊断探讨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下诊断探讨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下诊断探讨1978年WHO将萎缩性胃炎(chr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列为胃癌的癌前病变,每年的癌变率为(0.5%—1%) [1],其准确诊断对监测胃癌的发生致关重要。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主要依靠内镜检查和胃粘膜组织学检查,萎缩的肉眼与病理符合率为38%—78%[2]。

本文通过探讨提高内镜直视下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准确性及优化内镜下检查,以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

一、资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选择在2007年1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行电子胃镜检查,所有胃镜镜检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并进行胃粘膜组织学检查的病例。

2.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诊断:(1)单纯萎缩:粘膜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白区粘膜要灰白变薄;皱襞变平甚至消失(指胃体萎缩性胃炎);粘膜血管显露(只有在少量注气时,看到粘膜变薄、粘薄下血管才是变薄和血管显露)。

(2)萎缩件增生:粘膜呈颗粒或结节状。

3.活检取材,取材部位:白区粘膜灰白变薄、颗粒、结节处;标本要足够大;垂直取材,深达粘膜固有层;建议取5块;不同部位的标本须分开瓶装,并向病理科提供取材部位,内镜所见和简要病史。

4.病理诊断标准:依据“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诊断及分级标准(2006年.上海)”[3]。

二、结果胃镜直视下发现有萎缩性改变的有2896例,经病理诊断明确有萎缩的有2467例,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5.2%。

胃镜下有单纯萎缩表现的有2569例,经病理诊断明确有萎缩的有2172例,符合率为84.5%;内镜下萎缩伴增生的有327例,经病理诊断明确的有295例,符合率为90.2%。

三、讨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展变化是胃癌演变过程中的关键环节[4].以往研究认为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萎缩表现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较低,因此为了减少胃癌的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正确诊断,尤其胃镜直视下诊断及活检取材部位显得尤为重要。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应立足于胃镜与病理学检查的紧密结合分析。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手段,可以有效地帮助医生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这种常见的胃部疾病,胃镜和病理检查都有其独特的诊断价值和限制。

下面将就这两种检查手段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

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方式是通过观察胃黏膜的形态、颜色、血管走向等特征,确定胃部组织的变化情况。

在正常情况下,胃黏膜表面应该光滑、细腻、呈粉红色,血管分布均匀。

而当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时,胃黏膜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表现为粗糙、糜烂、出血、色素沉着等。

此外,胃镜还可以结合染色和组织取样等技术,进一步确定病变程度和类型。

例如,结合吉姆萨染色,可以观察到胃腺体、神经纤维和炎症细胞等细节,进而确定病变程度和是否存在癌变的风险;而通过取样组织学检查,则可以确定组织细胞学上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明确诊断。

然而,胃镜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由于胃部肌肉发达,镜头到达胃部深度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其次,由于胃黏膜是活体组织,其变化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摄入食物、药物、慢性疾病等,因此对于轻微或早期病变的诊断可能需要多次检查才能确认。

相比之下,病理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病理学家在取样后可以将活组织固定、切片、染色等,以直观的方式观察组织学变化。

常用的病理指标包括胃黏膜萎缩程度、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腺体形态及数量、结构紊乱程度等。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初始阶段,病理检查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同时对于恶性变化的预测也更加敏感。

例如,在病理检查中发现存在异型细胞、不规则的腺体结构等,可能意味着存在癌变的风险。

因此,病理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类、分级和预后评估中都有重要的地位。

总的来说,胃镜和病理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中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胃镜可以提供细节观察,对轻度病变的确定有一定的优势;而病理检查则可以提供更精确的诊断结果,对于深度病变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作用。

朱莹教授分期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探析

朱莹教授分期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探析

朱莹教授分期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探析作者:谢超群王生华卢锦莹易书林朱莹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0年第06期摘要:总结朱莹教授分期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临床中朱莹教授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或不伴有肠上皮化生和(或)异型增生,将其分为早、中、晚三期。

并强调脾胃虚弱贯穿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整个病情发展过程,提出早期脾虛肝郁,重在健脾和胃、疏肝理气;中期脾虚痰湿,治以健脾祛湿,消积化痰;后期脾虚血瘀,治以健脾清热,解毒化瘀,同时将西医辅助检查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随症状改变灵活加减,治疗过程治法方药统顾全局,每获良效。

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分期论治;名医经验;中医治法;朱莹中图分类号:R57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20)06-0004-03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主要病理特征是胃黏膜上皮和固有腺体萎缩或消失伴或不伴有肠上皮化生和(或)异型增生,其病理发展是一个慢性的过程[1]。

临床症状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相似,危害较重。

中医将其归于“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2]。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黏膜异型增生和(或)肠上皮化生被认为是胃癌前病变,其症状无特异性且难以治愈。

现代医学对此疾病并无明确理想的治疗方法,只是对症治疗和定期随访复查胃镜。

而中医药在逆转或阻止CAG的发展进程,改善患者症状上有着独特的优势与疗效。

朱莹教授业医三十余载,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南省名老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

擅长内科疑难病证的诊断治疗,对CAG的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临证中主张分期论治本病,主张与现代医学检查相结合进行辨证治疗,余侍诊于侧,受益良多,现拙笔析探朱师治疗CAG经验精髓一二,以飨同道。

1脾胃虚弱为发病之关键朱师认为脾胃虚弱是本病发生、发展及病理演变的关键因素。

中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1.河北北方学院研究生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2.2.石家庄市中医院脾胃科主任,河北石家庄 0500003.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在胃癌筛查过程中是一种常见的胃粘膜病变,属于胃癌的癌前病变,其是胃癌转化的关键点,因此,为更好地做好胃癌的二级预防,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尤为重要。

近年来对慢性萎缩性的中西医治疗在改善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展过程、预防癌前病变发生等方面提供了理论指导,整理近年来关于该病的中西医治疗文献,综述如下。

关键词:中医;西医;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慢性萎缩性胃炎(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 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是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导致胃黏膜上皮反复受损引起固有腺体减少、萎缩,伴或不伴有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病。

内镜下以黏膜红白相间,皱襞变平,甚则消失为特点;病理特征为固有腺体萎缩、肠化[2]。

临床表现主要为胀满、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等症状[3]。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确,但其与胃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相关性。

胃癌的发生呈多阶段性,其发展模式为Correa模式,即“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4]。

在祖国医学中,CAG属“痞满”“胃脘痛”等范畴,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但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病因不外乎外感、饮食、情志、劳逸、体虚等要素[5-7]。

一项Meta探讨了CAG发病与饮食、起居、情志等中医病因及体质之间关系,最终表明CAG病因与饮食、起居、情志刺激,外感湿热(幽门螺杆菌感染,Hp)等因素有关[8]。

其病机临床认识有所差异,但多数医家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正如《素问》中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效果分析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效果分析

6 8 例, 对他们进行随机分组 ( 即对照组患者 3 4例 , 观察组患者 3 4 加入五灵脂 和延胡索 : 若患者存 在嗳气严重症状 时, 可加入半夏
例) , 并分别采取西 医方 法和 中医方法进行 治疗 , 统计 、 比较 和分 旋和覆花 。 药剂剂量为 : 1 剂/ d , 早 晚各一次 。 注意患者必须在饭 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 . 1 一 般 资料

前进行药剂的服用。
1 . 2 . 4护理治疗 医护人员 要指导 两组患者必 须在用 药期间严 禁 切辛辣食物和烟酒 。 并对两组患者在用药治疗期 间的临床症状
随机选择 自 2 0 0 7年 9月一2 0 1 2年 9月 时间内 , 在我 院进行 反映情况进行严 密的跟踪监控 , 对 出现异常或不 良反应 的患者 , 就诊 的 6 8 例慢性 萎缩性 胃炎患者 。患者年龄普遍在 1 8 6 1岁之 要及 时的上报相关主治 医生 , 并及时的采取针对性的正确措施进 间, 平均年龄为( 3 8 . 7 5 + 5 . 2 6 ) 岁; 女性患者 2 8例 , 男性 患者 4 0例 。 行处理 。 将6 8 例患者随机 的分 为平均 的两组 , 其中: 对照组 患者 3 4例 , 年 1 . 3评 价 标 准 龄大 约 在 1 8 — 5 6岁间 . 平 均年龄 为( 3 4 . 3 4 + 4 . 8 7 ) 岁; 女性 患者 1 6 1 . 3 . 1痊愈 患者 的临床症状 和体征表现全部消失 , 身体完全恢复 。
l C = 二 H 工 N E B E ME 口 工 c 工 N E 中医中药
C 二 H 工 N A H E A L T 1 - 4 工 N口 U B T 口 Y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分析发表时间:2016-03-11T11:12:41.80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4期作者:陈汉斌[导读] 浙江省临安市於潜人民医院内科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患者的临床特点是实施有效治疗措施的基础,患者接受基础性治疗的同时加以使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与枸橼酸铋钾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安全性相对较高,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浙江省临安市於潜人民医院内科 311311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治疗方法与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将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96例按照统计学原理分为例数均为48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单独使用胃冲剂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使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与枸橼酸铋钾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1.3%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4.6%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3%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4.6%,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患者的临床特点是实施有效治疗措施的基础,患者接受基础性治疗的同时加以使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与枸橼酸铋钾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安全性相对较高,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治疗;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指的是患者胃黏膜出现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临床表现为胃黏膜幽门腺与泌酸腺数量出现减少或者是功能减退[1]。

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出现于动脉硬化、胃血流量不足与烟酒具有一定的联系。

该种疾病是消化内科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

患者一旦患有该种疾病就会出现上腹饱胀、胃纳减退、暖气等等。

这种疾病属于渐变进展性疾病,发生癌变的概率比较大。

因此,有必要研究该种疾病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本文将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96例为研究对象。

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莫沙比利结合瑞巴派特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

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莫沙比利结合瑞巴派特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

A T P酶活性 , 阻止细胞 内 H + 向胃腔转运 , 降低 胃酸含量。H  ̄ / K + 一 A T P酶为 胃酸分 泌刺激 的效应 环节 , H  ̄ / K  ̄ - A T P酶活性被 抑制 后, 胃酸分 泌速度会减缓 。奥美拉唑对基础 胃酸分泌 、 组胺及五 肽 胃泌素引起的 胃酸分 泌均具有较强抑制作用 ,可降低 胃酸分 泌量 , 促使 胃液 p H升 高 , 快速缓解 胃部疼痛及灼热 。泮托拉唑 是质子泵抑制剂 , 可与 胃壁细胞 H  ̄ / K  ̄ - A T P酶结合 , 阻断 胃酸产 生程序 , 从 而减少 胃酸分泌 , 缓解 胃黏膜损伤。泮托拉唑作用部
表 2 两组不 良反应发生情况对 比[ n ( %) 】
位准确 , 仅 与质 子泵 活性片段 5 、 活性 片段 6呈特异性 结合 , 对 肝脏细胞 P 酶系无影 响 ,而奥美拉 唑与质子泵活性片段 5 、 6 及无活性 片段 7 、 8均结 合。本研究结果显示 , 两组 总有效率对 比无显著 差异( 尸 > 0 . 0 5 ) , 泮托拉唑 组不 良反应 发生率低 于奥美 拉唑组 ( P < 0 . 0 5 ) , 提示 泮托拉唑与 奥美 拉唑 治疗 老年 消化 性溃
0例 , 报道如下 。 皮萎缩 、 数量减少 、 黏膜 肌层 变厚 及 胃黏膜 变薄 为其 主要病理特 选取患者 9 征, 亦或伴 随不典 型增生 、 肠腺化生及 幽 门腺化生 等 , 病 变会削 1 资料 与方法 弱或 损害 胃黏膜保 护屏 障 , 向 胃部恶 性肿瘤 进展 , 严 重威胁 身 l _ 1一般资料 : 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 2 0 1 5年 l O月 2 0 1 6年 心健康及 生命安全 。C A G临床表现 主要 为食 欲降低 、 上腹部 隐 1 0月收治 的 C A G患者 9 0 一 例, 均 与临床诊断标 准相符 , 主要 表 痛, 且多加重于进食后 , 疼痛部位不具体 , 无法明确 , 患者特征多 现为恶心呕吐 、 胃胀 及纳差等 , 伴随 胃脘胀痛 , 症状反复发作 在 个 月以上 ; 行病理及 胃镜检查后确诊为慢性萎缩性 胃炎 , 排 除 为消瘦 、 贫血 。现代 医学研究 称慢性萎缩性 胃炎发生发展 可能 6 关联于遗传 、 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 、 胆 汁反流及免疫等 因素 卅, 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 ;行 B超 、 x线检 查排除肝胆胰腺肠道代 谢性疾病 或器质性疾病 ; 排 除腹部手术史 ; 排除全身性疾病如精 但 尚未 阐明其病理机制 , 本病病 程较长 , 反复发作 , 治愈难度 较 大 。当前 临床主要用药 物治疗本病 , 莫沙必 利与瑞 巴派特均 为 神病。 以双盲法随机分成两组 , 各4 5 例, 对照组采用莫沙必利 临床 常用 药物 , 前 者可将肠蠕 动增 强 , 进 而将 胃动力改 善 , 并 对 治疗 , 观察组基于对 照组加用瑞 巴派特治疗。 对照组男性 2 0例 , 胆汁反流予 以抑制 ; 后者为新型 胃黏膜保 护剂 , 临床 已经认可其 女性 2 5例 , 年龄 3 1 ~ 7 2岁 , 平 均年龄 ( 4 9 . 2  ̄ 7 . 5 ) 岁; 病程 1 — 2 0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

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键方法。

本文通过对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作用和价值进行研究分析,探讨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通过临床病例分析和研究结果讨论,得出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重要性,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的结论总结了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关键作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病理诊断、相关性研究、临床病例分析、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未来研究方向、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炎,其病理特征为胃黏膜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伴有不同程度的胃腺萎缩和黏膜增生。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常常会出现慢性胃痛、消化不良、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能还会出现贫血、胃出血等并发症。

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对于患者的健康非常重要。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相关性,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认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从而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相关性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探讨两者在诊断过程中的优势和限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和治疗建议。

通过临床病例分析和相关性研究结果讨论,验证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重要性,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该研究旨在为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诊疗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医学科研领域的发展,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3 研究意义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炎类型,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

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是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键步骤。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论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论述

疗C G A具有其独特 的优 势 , 为探 讨研究慢性 萎缩性 胃炎 的临床 治疗方法 及效果 , 该 研究 2 0 0 9年 1 月一2 0 l 3年 1 月期 间 , 在西 药治疗的基础上应用 自拟 中药 汤剂治疗 C G A.取得 了满意 的疗
该研究数据 以统计 学软件 S P S S 1 8 . 0进行分析 , 以( ) 表示 计量资料 , 进行 t 检验 ; 以率( %) 表示计数资料 , 进行 x 检验 。
符合 C A G的中西 医临床诊断标 准 ,中医辨证 均为脾 胃虚 弱型 ,
患者 均 自愿参并能够配合该研究 , 研究经 医院伦 理委员会 批准 。 除外 严重主要脏器及血液 系统疾 病者 、 精神 障碍者 、 胃粘膜存在 严重 异型增生或者经病理诊 断疑似恶变者 、合并 十二指肠溃 疡 以及 胃溃疡者 、 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 对该研究药 物过敏者 。患者 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 每组 6 0例。
1 . 4 统 计 方 法
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如不及时治疗 。 可导致 病情进展 并
逐渐转化为 胃癌㈣ 。 相关研究 资料显示 , 幽 门螺杆菌 ( Hp ) 感染 与 消化性溃疡 、 慢性 胃炎 以及 胃癌等密 切相关 。因此 , 在临床 治疗 H p相关 I 生 慢性萎缩性 胃炎过程中 , 根除 Hp 非 常重要 。中草药治
慢性萎 缩性 胃炎 ( C A G) 是 临床常见 的 胃黏膜性 炎症 , 主要 表现 为反 胃、 恶心 、 腹部 疼痛不适 以及食 欲减少 等 。 严 重影 响了
效: 各项症状 、 体 征基本 消失 . 经 胃镜 复查显示 黏膜 慢性炎 症有 所好转 。 经组织病理检查显示异型增生 以及肠 化生减轻 ≥2级或 者恢复 , 腺体 萎缩 ; 有效 : 各项 症状 、 体征 减轻 , 经 胃镜复查 显示 黏膜病 变面积缩 4  ̄ > 1 / 2 .经组 织病 理检 查显示 慢性炎症减 轻 ≥1 级, 异 型增 生 以及肠化生减轻 , 腺体萎缩 ; 无效 : 各项症状 及体征 无变化 , 病理检查 以及 胃镜复查未恢复正常 。

《2024年索法酮联合胃复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研究》范文

《2024年索法酮联合胃复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研究》范文

《索法酮联合胃复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研究》篇一一、引言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特点是胃黏膜萎缩、腺体减少和胃壁变薄。

该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多采用药物治疗,其中索法酮与胃复春的联合应用在临床实践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本文旨在探讨索法酮联合胃复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

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索法酮联合胃复春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索法酮与胃复春的剂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疗程为8周。

3.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胃镜下胃黏膜改善情况、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三、结果1. 胃镜下胃黏膜改善情况实验组患者在经过8周治疗后,胃镜下胃黏膜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组患者胃黏膜萎缩、腺体减少和胃壁变薄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而对照组患者改善程度相对较小。

2.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如胃痛、胃胀、反酸、嗳气等得到明显缓解,且缓解速度较对照组快。

3. 生活质量评分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在治疗后得到显著提高,而对照组患者提高程度较小。

生活质量评分的提高主要表现在食欲、睡眠、精神状况等方面的改善。

4. 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仅少数患者出现轻微胃肠道不适,但均未影响治疗进程。

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索法酮联合胃复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显著的疗效。

通过胃镜下观察,实验组患者的胃黏膜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同时,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速度及程度也优于对照组,且生活质量评分得到显著提高。

这表明索法酮与胃复春的联合应用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导读: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上无特异性表现,故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需要临床表现结合相关辅助检查,尤其是胃镜检查及胃粘膜活组织检查。

下面系统地介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依据:(1)临床表现:主要为食欲减退、恶心、嗳气、上腹部饱胀或钝痛,少数病人可以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消瘦、贫血、脆甲、舌炎或舌乳头萎缩等。

(2)实验室检查①胃液分析:A型CAG患者多无酸或低酸,B型CAG患者可正常或低酸。

②胃蛋白酶原测定: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分泌,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血及尿中的胃蛋白酶原含量减少。

③血清胃泌素测定:胃窦部粘膜的G细胞分泌胃泌素。

A型CAG患者,血清胃泌素常明显增高;B型CAG患者胃窦粘膜萎缩,直接影响G细胞分泌胃泌素功能,血清胃泌素低于正常。

④免疫学检查:壁细胞抗体(PCA)、内因子抗体(IFA)、胃泌素分泌细胞抗体(GCA)测定,可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分型的辅助诊断。

(3)X线检查:X线胃钡餐检查大多数萎缩性胃炎患者无异常发现。

气钡双重造影可显示胃体粘膜皱襞平坦、变细,胃体大弯的锯齿状粘膜皱襞变细或消失,胃底部光滑,部分胃窦炎胃粘膜可呈锯齿状或粘膜粗乱等表现。

(4)胃镜及活组织检查:胃镜检查及活检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胃镜诊断应包括病变部位、萎缩程度、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的程度。

肉眼直视观察萎缩性胃炎的粘膜多呈苍白或灰白,皱襞变细或平坦。

粘膜可表现红白相间,严重者有散在白色斑块。

粘膜下血管显露为萎缩性胃炎的特征,可见到红色网状小动脉或毛细血管,严重的萎缩性胃炎,可见有上皮细胞增生形成细小颗粒或较大结节。

亦有粘膜糜烂,出血现象。

胃粘膜活检病理主要为腺体不同程度萎缩、消失,代之以幽门腺化生或肠腺化生,间质炎症浸润显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研究
发表时间:2016-06-23T16:23:56.073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7期作者:柳祥武[导读]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论述分析。

哈尔滨天泰医院 151801
【摘要】目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论述分析。

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之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6例,对其临床症状进行诊断,分别用中西药的方法对胃炎患者进行诊疗,并比较患者胃镜下表现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

结果:86例患者中经过胃镜诊断结果显示结果全部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结果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7.08%。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而且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经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两者结合应用可有效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率。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断;治疗研究【中图分类号】R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148-01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该病发病缓慢,病势缠绵,迁延难愈,临床治疗较为棘手。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患者的胃粘膜已经发生萎缩性改变,临床中常采用传统的西药对患者进行抗胃酸和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但是有效率不高我们在传统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再加上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不仅缺乏特异性,且在病程演变过程中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这就给该病的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

本文就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6例。

其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45例,所有患者年龄最大为81岁,年龄最小为28岁,平均年龄(46.71±18.67)岁,所有患者均排除消化道溃疡、十二指肠肿瘤等相关消化道疾病。

而且86例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临床症状主要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打嗝、上腹部饱胀或疼痛等。

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首先实施胃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镜下表现为:病变组织有红白相间的表现,主要以白色为主,组织内血管透明可见,将此类症状定性为第一类症状;患者胃内黏膜皱壁有明显变薄的现象,将此类症状定性为第二类症状;表面黏膜较为粗糙,有颗粒样改变,并将此类症状定位第三类症状。

以上病例均由固定的胃镜医师进行相关操作。

患者实施完胃镜检查后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所有患者均在病变部位取病变标本3-6块送检。

1.3诊断标准
病理组织学检查由固定的有长期临床经验的医师进行病理诊断,诊断标准参考新悉尼系统及我国2000年全国慢性胃研讨会议中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相关诊断标准,然后对患者实施幽门螺杆菌检查。

1.4统计学理论
本研究在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的过程中主要采用来了统计学软件SPSS15.0,并进行了通过统计学软件的分析结果χ2检验。

通过统计学软件的检验我们发现P<0.05,本研究数据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诊断结果
在我院所收治的86例患者中,经过胃镜诊断结果显示全部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症状。

组织活检病理诊断结果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8例。

在86例萎缩性胃炎或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有51例患者伴有肠上皮化生症状,其中大肠皮化生27例、小肠皮化生2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症状13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9.07%。

2.2幽门螺杆菌检查结果
幽门螺杆菌检查结果显示86例患者中,39例患者为阳性,阳性率为45.35%;47例患者检查结果为阴性,占54.65%。

病理检查结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检查结果呈阳性的患者有29例,占42.65%;肠上皮化生患者幽门螺杆菌检查阳性8例,占44.44%;异型增生患者幽门螺杆菌检查阳性2例,占15.38%。

由此可间幽门螺杆菌阳性主要与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以及异性增生等因素有关。

2.3患者的临床表现
患者临床表现为腹胀、上腹痛或上腹部不适、早饱感、稍微多食则腹胀更明显,甚至出现暖气、恶心、消化不良、疲乏,消瘦,纳差,贫血等症状。

目前,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幽门螺杆菌、饮食及环境因素、免疫等因素可能是导致患者发病的原因。

临床中常规采用根除幽门螺杆菌、抗感染等西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但是效果不佳。

性胃炎的治疗手段更为具体和有效。

在本研究中,对本院接诊的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分别采用西药和中西药结合的治疗的手段对患者进行治疗,并采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评价标准进行评价,从而得出了可靠的结论。

3.讨论
3.1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反复遭到侵害而见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黏膜变薄,或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为病理特点的病症,其临床表现复杂,变化多端,反复迁延。

一般多见上腹部痞满,疼痛,嗳气,食欲减退或无食欲,日久不愈则见消瘦、乏力。

近年来,学者们在临床方面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了大量观察与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疗效,为患者减轻了病痛同时也为学者们提供了一定临床依据和参考,这方面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专方加减、中医其他方法治疗为主。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病程较长,症状反复,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展多是为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

3.2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结果的相关性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癌前病变,该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上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方式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及胃黏膜组织活检两种检查方式进行确诊。

在本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诊断结果与病理检验结果符合率达 79.08%,这说明这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胃镜下3种常见的黏膜改变与病理变化息息相关。

因此胃镜下有黏膜粗糙不平、部分黏膜有颗粒状改变、黏膜呈红白详见以白色为主、血管透见以及黏膜变薄、皱壁变平等相关症状出现时可首先考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可能性。

但一种病理组织学改变可能会引起多种胃镜下表现,因此当胃镜下有以上各种症状出现时尚不能确定也不能排除慢性萎缩性胃炎,尚需进一步求证方可进行确诊本研究显示,采用中西医结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的临床有效率,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龚丹,陈涛.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及相关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年第16卷第22期.
[2].冯永清.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4年9月第20卷第25期.
[3].刘超,刘敬霞等.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15年第42卷第10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