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一与新柏拉图主义
柏拉图主义
柏拉图主义(Platonism)柏拉图主义是数学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数学哲学观点,它起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此后在西方数学界一直有着或明或暗的柏拉图主义观念,19世纪,它在数学界几乎占了统治地。
20世纪初,数学基础三大学派的争议刚趋平息,柏拉图主义观点又成为讨论的热点之一。
柏拉图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数学的对象就是数、量、函数等数学概念,而数学概念作为抽象一般或“共相”是客观存在着的。
柏拉图认为它们存在于一个特殊的理念世界里,后世的柏拉图主义者并不接受“理念论”,但也认为数学概念是一种特殊的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们是不依赖于时间、空间和人的思维的永恒的存在。
数学家得到新的概念不是创造,而是对这种客观存在的描述;数学新成果不是发明,而是发现。
与之相应的,柏拉图主义认为数学理论的真理性就是客观的由那种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存在决定的,而这种真理性是要靠“心智”经验来理解,靠某种“数学直觉”来认识的,人们只有通过直觉才能达到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数学世界”。
由于认为数学概念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所以现代柏拉图主义也被称为“实在主义”。
柏拉图主义在西方近现代数学界有相当大的影响,一些数学巨匠如G.康托尔、罗素、哥德尔、布尔巴基学派基本上都持这种观点。
一般认为,所以如此不是偶然的,这是数学反映客观世界,数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一素朴信念在哲学上的反映。
而正因为如此,柏拉图主义对数学的历史发展就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促使数学家们在自己的研究中采取客观的科学的立场,而且,当某些高度抽象的数学理论因找不到现实原型而为人们所怀疑时,它也有可能给人们以一定的信念。
尽管这种信念是盲目的,从而就有可能导致错误。
柏拉图主义的错误是显然的:把反映形式当作了认识对象;把抽象当作具体的客观存在;认为一种思维形式本身是客观的当然具有客观的真理性。
离开人的实践来考察真理性必将导致谬误。
柏拉图主义在哲学上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新柏拉图主义新柏拉图主义(Neo-Platonism),是古希腊文化末期最重要的哲学流派,并对西方中世纪中的基督教神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哲学家思想一句话概括
古希腊哲学家哲学思想一句话概括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本源,这是一种科学假说,但这种假说,用观察突破了盲从,用理性突破了神学,标志着哲学的诞生。
阿纳克西曼德:提出万物本源是“无定”,即无规定性的物质,认为有限的东西不能用来解释无限的东西,反对泰勒斯用具体的物质作为万物的本源。
阿那克西美尼:提出万物的其本源说,即使是灵魂,也是由气构成。
赫拉克利特:米利都的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是辩证法的始祖,提出“万物流变、无物往常”的观点,认为宇宙是一团活火,在一团永恒的火中,没有任何事物是永恒不变的,因此,“人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
毕达哥拉斯:基于对数学的研究,提出万物的数本源说,认为数就是智慧,美好就是和谐,相信灵魂不死,由于无理数在他的理论中不能得到解释,最终导致学派的倒台。
巴门尼德:是赫拉特里特的对立面,反对辩证法,提出存在与非存在的对立,真理和意见的对立;认为存在就是存在,不可能不存在,不存在就是不存在,不可能存在,根据严格的形式逻辑推理,认为存在是永恒的,是唯一的,是不动的;坚持辩证法的赫拉克利特学派是“不辨是非的群氓”,巴门尼德突出了感觉和理性的区别,提出理性高于感觉,真理高于意见,具有明显的先验主义倾向。
芝诺:巴门尼德的弟子,提出了著名的芝诺悖论,指出辩证法的荒谬性,论证巴门尼德不动的和唯一的存在。
恩培多克勒:提出火、气、土、水四根说,认为万物都是四根组成的产物,为了说明四根的结合和分离,又提出了爱恨说,事物因爱而结合,因恨而分离,造成了万物永恒流转,生生不息。
德谟克利特:伟大的原子论者,提出了万物的原子构成说,事物是由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结合和分解而成,物质运动是因为每一个原子都有重量,在下降的运动中发生彼此冲撞而结合和分离,构成形形色色的世界。
普罗泰格拉: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人是万物尺度”的观点,改变了古希腊早期哲学客观主义的基本立场,世界上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绝对衡量事物的尺度,一切都以人的需要而变化。
新柏拉图主义
第四节新柏拉图主义新柏拉图主义是公元3—5世纪时最重要的哲学派别。
说它最重要,主要是因为它既是整个希腊哲学按照自身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基督教神哲学的主要思想来源。
通过新柏拉图主义,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希腊哲学理性精神的衰落和向神学转化的必然性,从而加深对哲学和宗教、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复杂关系的认识。
这一学派之所以被称为新柏拉图主义,是因为它的基本倾向虽可划入柏拉图主义阵营,但却具有鲜明的“新”特点,这就是思想来源上的折衷主义,本体论上的神秘主义,认识论上的直觉主义和伦理观上的人神合一。
新柏拉图主义传播范围较广,流行时间较长,内部区别较大。
下面,我们以它的活动中心为依据,分三个学派加以介绍。
在介绍之前,先让我们简要地了解它的思想来源。
一、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来源概括地讲,新柏拉图主义是在广泛吸收希腊和犹太有关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具体说来,它的思想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传统的希腊哲学,尤其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早期斯多亚学派。
新柏拉图主义以柏拉图的理念论为基本依据,把《巴门尼德》篇中的“一”和“存在”视为柏拉图的最高神学,把《蒂迈欧》篇中的摹仿创世论当作建构体系的范本,并且从柏拉图在“第二封书信”中讲到的关于三个领域的学说中寻找三一原理的渊源。
与此同时,它亦借鉴了亚里士多德“神学”中的纯形式、完全现实、第一动因、终极目的等思想,也吸收了斯多亚学派的神创论、泛神论、命定论和逻各斯学说。
二是以斐洛(Philo,约公元前25-公元45年)为代表的犹太神哲学。
斐洛的哲学思想是希腊哲学和犹太教结合的典型,他通过用柏拉图主义来阐释犹太教义,第一个建立起神学思辨体系。
他认为神是唯一永恒的、绝对存在的和不可见的,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
神在本性上不可理解,即使通过灵魂的静观,也只能知道它存在而不能表达其本质。
逻各斯是神与世界的中介,通过这个中介,神创造了可感世界并向它启示了自己。
可感世界是消极的。
哲学的最高层次是对神的静观,这只有通过自我否定才能获得。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1)
总类哲学:(英philosophy)该词源于希腊语philos(爱)和sophia(智),意为“爱智慧”。
19世纪日本哲学家依据中国古代文献中“哲,智也”,将其译为“哲学”,意为智慧之学。
哲学一词的含义历经变换发展。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最早使用该词。
认为可以把人分为三类,即喜欢快乐的人,喜欢活动的人和喜欢智慧的人,喜欢智慧的目的就是用宗教词汇所说的对拯救的关心。
巴门尼德把哲学研究看成从现象世界走向存在世界的过程,把走向真理之路看成一条“闻名的女神之大道”。
苏格拉底认为,对自我的知识和达到概念的明确是哲学的功能,从而把爱智者称为哲学家。
柏拉图认为,哲学的目的就是达到对绝对真理,即理念世界的认识。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起源于惊奇,哲学是考察事物的原因或法则,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与人类知识的总体是等同的。
新柏拉图学派认为,哲学的目的是与神(太一)相联系。
中世纪,经院哲学占统治地位,哲学成为神学的侍婢。
大多数哲学家认为,当理性在认识世界中不能发挥作用时,神学就发挥作用,信仰指导理性前进。
近代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认为,哲学就是澄清最后的真理,哲学的出发点是怀疑,当怀疑达到最后限度时,就发现自我的存在,由此出发而推论出世界的存在和上帝的存在。
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哲学就是分析经验概念,把概念分析到它的最简单的组成部分,即了解经验概念的最简单形式,进而从简单观念组成复杂观念,以至于构成实体等观念。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以前的形而上学所探讨的问题,如上帝存在、灵魂不死、意志自由等是由于人用有限的知性形式去认识无限的东西引起的,因而这种理性的理念是虚幻的、谬误的、矛盾的。
这种旧哲学应当通过对理性的批判而予以否定。
黑格尔认为,哲学是由一切科学知识构成的统一完整的体系,该体系是由绝对精神以概念的形式自身发展后外化为自然,通过人类精神认识自己的辩证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哲学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新柏拉图主义
一、认信三位一体是基督教信仰的基本特质,然而三一神学不是其发展始初就已完备的基本教义。
经过相当长的发展时期,中间历经极为复杂的挑战、辩论和规范过程,东西方教父始在公元325年确立了尼西亚信经(NiceneCreed),并经过公元381年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CouncilofConstantinople)的某些增删,最终确立了三一神学的正统表达,史称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Niceno-ConstantinopolitanCreed),几近历经400年。
此后,奥古斯丁(Augustine)在拉丁基督教神学中重新表述这一信经,表面看只是重复了信经的立场,然而他关于“圣灵乃是从圣父和圣子而出”即“和子”(filioque)的表述,成为公元1054年东西方教会大分裂,即天主教和东正教之分的重要原因之一。
早期基督教所历经的这千年,如以三一神学与基督信仰之关系而论,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大公教会在多元中寻求合一的艰苦努力,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确立的艰难历程充分体现了早期基督教信仰之于大公性的卓越追求。
1)然而,基督教的多元性一直内在于合一性寻求之中,表现出基督信仰神学视野的极大张力。
这是第二阶段基督信仰演变的主要特征。
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之后,先是以弗所会议(CouncilofEphesus公元431年)和迦克墩会议(CouncilofChalcedon公元451年)关于基督一性说(Monophysitism)的争论,建立了“圣子”位格的神人两性论,埃及(Egypt)和叙利亚(Syria)教会却因为支持基督一性说从大公教会中分离了出去。
虽然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公元553年)试图挽回这样的分裂,然而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公元680年)表明这种裂痕已是无可弥补的了。
如果说由基督论解释上的差别引起大公教会局部分裂的话,那么稍后展开并导致更大争论的“和子句争辩”(filioquecontroversy),最终成为导致东方教会从大公教会中分离出去的重要诱因。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17)
二元论:(英dualism)主张世界的本原有两个方面或对象的哲学理论。
与“一元论”、“多元论”相对。
该词源于拉丁语dualis(包括两个),由托马斯·海德(Thomas Hyde)在《古代波斯宗教》(1700)一书中第一次使用,指琐罗亚斯德教的善恶二者对立的教义。
德国沃尔弗第一次用以指精神与物质二者的形而上学的对立。
这种二元对立可以用于宗教、形而上学、认识论。
善恶对立的思想,在早期宗教中为摩尼教与诺斯替教使用。
古希腊柏拉图把理念与现实事物对立,并把理念作为善,把现实事物作为恶,带有善恶对立的二元论意义。
亚里士多德试图克服柏拉图的理念与事物的对立,代之以形式与质料的相互结合与相互补充。
新柏拉图主义继承了柏拉图的二元论,但以流溢说使太一与现实事物达到哲学上的结合。
法国笛卡儿的二元论以精神与物质的对立表示出来,由此而派生出偶因论,把上帝作为精神与物质之上的最高实体,并由上帝在认识上协调身心的活动。
荷兰斯宾诺莎以实体、属性、样态的唯物主义理论避免了笛卡儿的二元论,把思维与广延作为实体(自然界)的属性,以达到二元的结合。
德国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与预定和谐也有调和精神与物质、心与身的分裂的性质。
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把这种本体论的二元论转到认识论中,把知识中的先天形式与经验材料、经验中的分析因素和综合因素的对立与结合看成是解决二元论的方法,从而提出先天综合判断,但又形成自在之物与现象界的二元分裂。
马克思和恩格斯均批判康德的二元论,坚持人通过实践过程而认识世界,从认识过程使自在之物成为为我之物,达到本质与现象的统一,克服了物质与意识之间的二元割裂,使两者在实践中联系起来。
德国阿芬那留斯与美国W.詹姆斯提出“纯粹经验”以避免二元论,认为纯粹经验是超越精神与物质的经验状态。
新实在主义者美国洛夫乔伊反对这种避免二元分裂的理论,主张承认在认识论上的二元性,认为在时间和生理学的性质上必须有世界与感觉的二元论,他也认为有第一性的性质的客观性与第二性的性质的主观性之间的二元论。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29)
超越者:(英the transcendent)指现象彼岸的东西。
该词源于拉丁文Transcendere,意为跨过边界。
古希腊柏拉图的宇宙论中已经有超越者的思想。
其理念论认为,人们对理念的分有形成了现象世界,理念系统的最高的造物主(巨匠)已包含了超越者及向超越者的超越这两方面的意思。
新柏拉图主义者根据柏拉图的这一思想,提出太一或神的概念,产生神超越于事物的思想,形成神的超越性的观念。
古罗马斐洛的哲学提出神是超越者,以与神内在于世界的泛神论思想相对立。
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提出“诸超越者”的概念,用以指存在、单一、真理、善,有时也加上事物、差异、美,认为它们是超越于种与属之上的超越者,强调对它们的认识须跨过个别事物的边界,不能以认识一般事物的方法去认识。
德国康德在其先验唯心主义体系中使用该词,其词意一是德文Transzendent,汉译超验的,用以指自在之物,认为它超越于经验,与经验没有关联,不能被人的经验所认识;另一是德文Transzendental,汉译先验的,用以指他的感性形式与知性范畴,先于经验,但又是经验的组成部分,认为它们先于经验但并不超越于经验,与经验有一定关联,是经验形成的条件,经验材料只有与它们结合,才能形成经验。
自然:(英nature)广义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活动,狭义指自然界。
该词源于拉丁语natura,是希腊语physis的翻译,这两个词的字根意思是生产、生长、生育,表示事物的变化生长过程。
在古希腊,前苏格拉底的哲学家均注意于要发现一种始基以解释万物的变化。
柏拉图把自然看成由永恒的理念世界所建立的变化的王国;有时也以自然指一个事物的生长,这成为该词以后作本性解的来源。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有五个特征,即不是人工的创造物;不是永恒不变的;包含质料与潜能;具有内在的运动原则;具有形式与本质。
这五个特征包括了柏拉图的两种意义在内。
斯多亚学派认为自然是包括人与神的体系,没有东西是在自然以外的。
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其代表人物
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其代表人物感谢邀请。
从整个西方哲学史的角度来看:一,在古希腊哲学中:1,米利都学派: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他们认为构成世界的本源是“无定形”的,如水,气。
2,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他认为构成世界的本源是“有定形”的,如数(阿拉伯数字)3,爱非斯学派:赫拉克利特他认为构成世界的本源是“无定形的火”但是又受有定形的规则——“逻各斯”所影响4,爱利亚学派:克塞诺芬尼,巴门尼德,芝诺,麦里梭这一学派的大致演变为:克塞诺芬尼提出万物本源是“一”,而一是神,是超越了人的特殊和局限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的神;这个神的概念到了巴门尼德那里被阐述为一个纯粹的哲学概念——“存在”,而与此区别一切流动变化的事物是——“非存在”;与此以后关于存在的学问被称为“本体论”。
之诺和麦里梭只是做了一些修饰工作,在这里就略过不说了5,智者派: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高尔吉亚——无物存在6,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延续——原子论恩培多克勒——四根说,流射说阿那克萨戈拉——种子说留基波——此人无证可靠,据说原子论首先由他提出来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影像说7,苏格拉底8,受苏格拉底影响而衍生出的一众学派麦加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为欧几里得和欧布里德犬儒学派:创始人为安提斯泰尼,代表人物为第欧根尼昔勒尼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为亚里斯提卜9,柏拉图10,亚里士多德11,伊壁鸠鲁学派:代表人物伊壁鸠鲁——原子论的宇宙观,感觉主义的认识论,快乐的伦理学12,斯多葛学派:创始人为芝诺(不是爱利亚学派的芝诺),代表人物:克利安提斯,马克奥勒留13,怀疑主义:创始人为皮浪,代表人物为埃奈西德穆等14,新柏拉图主义:普罗提诺——太一及其流溢二,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中1,教父派哲学:早期人物希腊护教士查士丁,拉丁教父德尔图良代表人物:奥古斯丁——上帝创世说,原罪与救赎等,他是基督教神学的重要奠基者2,经院派哲学:波爱修,中世纪哲学之父爱留根纳,安瑟尔谟,阿伯拉尔主要人物:托马斯阿奎那——上帝存在的宇宙论和目的论证明,形式与质料等学说,他是自奥古斯丁以来基督教神学最重要的理论之柱,形成了与柏拉图——奥古斯丁传统相对立的亚里士多德——托马斯传统。
10第十讲 新柏拉图主义
埃米尔· 路德维希 《尼罗河传》:
“应该在这个地方建立一个城市以鼓励 希腊出口商,并保证埃及的收获。同时, 它能激起世界的想象,成为一处战斗的地 方,一个联合世界的地方,一处记载他的 光荣的地方。亚历山大设计了以自己名字 为名的城市……他缔造了一个充满团结精 神的超级国际实体……”。
在公元一世纪以后的亚历山大里 亚,思想交流与融合非常频繁, 有多种思想元素流行于其中,基 督教的、犹太教的、诺斯替主义 的、柏拉图主义的、斯多亚主义 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还有所 谓的新毕达戈拉斯主义的,而新 柏拉图主义就产生在亚历山大里 亚这一独特的思想氛围之中。
新学园(New Academy)
由卡尔内亚德而克里托马库斯 (Clitomachus),由克里托马库斯而斯特 拉托尼西亚的迈特罗多洛斯(Metrodorus of Stratonicea),由迈特罗多洛斯而拉尼 萨的斐洛(Philo of Larissa)。
从安提奥库斯开始了柏拉图主义的 一个新阶段,这就是折衷主义的柏拉 图主义,它构成了所谓的中期柏拉图 主义。它持续的时间从公元前80年一 直到公元250年,其中重要的人物有普 鲁塔克、阿尔奇努斯(Arcinous)、 纳美纽斯(Numenius)、阿摩尼乌斯 (Ammonius) 等。
普罗提诺的《九章集》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它 表现出综合吸收古希腊哲学自身的各种思想资源, 以柏拉图哲学为基本的思想指导,构筑一个自然神 学的理论模式以与新兴的基督教神学相对抗的倾向。 但是,撇开它的种种庞杂的思想因素不谈,对于我 们把握它的基本思想结构来说,有四个概念是非常 重要的,我们只要说清楚了这四个概念,那么,对 普罗提诺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有了一个大致清晰的了 解,这四个基本概念就是:太一、理智、灵魂和流 溢。前三个被普罗提诺称为三个基本实质,或者原 理,是形而上学的实存,最后一个与其说是实存, 不如说是某种运行法则,普罗提诺根据它来解释世 界的生成以及个体灵魂的拯救。
西方哲学史的名词解释(包括现代)
西方哲学史的名词解释(包括现代)古希腊罗马哲学(名词解释)1.始基“始基”是早期古希腊哲学家在解释自然和宇宙时所引用的个体概念。
“始基”即万物的本原,亦即万物之所从来,毁灭之后之所复归,它是事物的基本要素,或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
一切皆变,惟“始基”不变,毕达哥拉斯的“数”、泰勒斯的“水”等都可以称为“始基”。
2.无限(阿那克西曼德)“无限”是阿那克西曼德规定原初物质时所引用的一个概念。
他认为,如果我们要从本身永恒、超越变化的某物获得经验世界中的种种变化,就必须假定万物始基的现实性,这万物始基具有一切必须的特征——即使这样的始基在经验中也是不可能的。
在此,他假定了“无限”这个概念作为真实的来解释经验,并且赋予“无限”不生、不灭、不竭、不可摧毁这些规定性。
“无限”包罗一切,决定一切,另外还赋予这个概念以“神性”。
3.数“数”是毕达哥拉斯解释物质时所用的一个本体概念。
他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被规定为众多的、不变的特征。
他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归结为数的规定性,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
4.逻各斯(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即指内在的本原,专门表示“说出的道理”。
逻各斯是就人所认识的道理而言,可以理解为“理性”、“理由”,就其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而言,可以理解为“原则”、“规律”。
逻各斯就是“世界秩序”,它表现为“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的火。
火的运动即万物的生成与毁灭,是可感的,而支配可感运动的逻各斯却是不可感的。
认识“逻各斯”,思想要求在变化着的多样的事物中找到不变的同一原则。
5.存在(巴门尼德)“存在”被巴门尼德看作真理对象,具有高度的概括和思辨性。
巴门尼德把“存在”与“非存在”对立,“存在者存在”“不存在的东西必定不存在”,通过这样赋予“存在”普遍性。
在存在与思想的关系中,他把存在与思想等同,认为“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即思想内容需要由“存在”来表述,思想对象即“存在者”,思想的内容和思想的对象是同一个东西,通过思辨,巴门尼德规定了“存在”的性质:不生不灭、连续性、完满性。
太一
太一太一,或作“泰一”、“太乙”。
包含多个意思,可以指:1、太一,古神明,也作“泰一”。
《史记·封禅书》:“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于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太一、泽山君地长用牛”。
《索隐》:“宋均云:天一、太一,北极神之别名。
”又《天宫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
”《正义》:“泰一,天帝之别名也。
刘伯庄云:泰一,天神之最尊贵者也。
”《淮南子·天文训》:“太微者,太一之庭,紫微宫者,太一之居。
”《周礼》注:“昊天上帝,又名太一。
”(琥珀注:汉祀五帝,谬忌始以太一为天之最尊神,而以五帝屈居于太一之佐。
此天帝之太一与楚地之东皇太一疑有承续关系。
汉武帝用其议,始崇太一为天帝,与汉帝为楚人亦有关系,至成帝时,匡衡以祭太一为不合古法,复改为郊天。
)《易纬干凿度》郑玄注云:“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
居其所,曰太一。
《五经通义》:“天皇大帝亦曰太一。
” 2、形成天地的元气。
《礼记·礼运》:“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
”其注:“太,音泰。
”疏:“太一者,谓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气也。
”《淮南子·诠言》;“洞同天地混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
” 3、虚无的“道”的别称。
《庄子·天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吕氏春秋·大乐》:“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
” 又云:“万物所出,造于太一。
”注:“太一,道也。
”4、星名,亦作太一,英文First Great One,属紫微垣。
在天龙座。
古代传说中三神之一,而太乙形成天地万物之灵气。
在紫微宫门外天一星南。
《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
《步天歌》:“左右四星是四辅,天一太一当门户。
”《星经》云:“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天帝神,主十六神。
”《楚辞·九歌》中有《东皇太一》章,注云:太一星名,天之尊神,词在楚东,以配东帝,故曰东皇。
翠玉录原文翻译
翠玉录原文翻译翠玉录是关于炼金术最早的记载,也是炼金术重要的文献之一,相传神将炼金术的知识浓缩为13句话,雕刻在一块祖母绿宝石板上,这就是闻名于世的翠玉录,一起来看看。
翠玉录简介:传说炼金术起源自埃及。
公元前1900年。
埃及法老赫耳墨斯以及他传说中的父亲透特神(Toth)以及赫尔墨斯的大儿子大祭祀塔特(Tat)三人合为一体,成为人们传说中的“赫尔墨斯神“。
这三位一体的神将炼金术的知识浓缩为13句话,雕刻在一块祖母绿宝石板上,流传人世。
人们称这段文字为“翠玉录”。
(Emerald Tablet,或Smaragdine Table)。
翠玉录原文翻译:这里的英文版有说是20世纪初由一些拉丁文研究学者根据一份12世纪拉丁文手稿译出,也有说是科学家、炼金家牛顿的翻译。
1. 当我走进洞穴,我看到了一块翠玉,上面写着字,那是从赫尔墨斯的双手间被书写出来。
从那里我发现了以下这些文字:When I entered into the cave,I received the tablet zaradi,which was inscribed,from between the hands of Hermes,in which I discovered these word:2. 真实不虚,永不说谎,必然带来真实:This true without lying, certain & most true:3. 下如同上,上如同下;依此成全太一的奇迹。
That which is below is like that which is above and that which is above is like that which is below to do ye miracles of one only thing.4. 万物本是太一,藉由分化从太一创造出来。
And as all things have been and arose from one by ye mediation of one: so all things have their birth from this one thing by adaptation.翠玉录开篇提出了大宇宙和小宇宙的呼应关系,这是炼金术宇宙观的核心。
普罗提诺的太一学说
一、引言普罗提诺(Plotinus,205-270年)是古希腊哲学的代表人物,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人。
他的哲学思想以“太一”(One)为核心,试图揭示宇宙的终极原理和存在的本质。
本文将从普罗提诺的生平背景、太一学说的基本内容、太一与世界的关联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普罗提诺的生平背景普罗提诺出生于埃及亚历山大城,自幼受到古希腊文化的熏陶。
他师从新柏拉图主义先驱安米纽斯(Ammonius Saccas),深入研究柏拉图哲学。
普罗提诺的哲学思想深受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学家的启发,同时也受到东方神秘主义的影响。
三、太一学说的基本内容1. 太一的本质普罗提诺认为,太一是宇宙的终极原理,是所有存在的基础。
太一具有无限、永恒、完美、绝对等特性,是纯粹的精神实体。
太一自身不需要任何条件,不依赖于其他事物而存在。
它是宇宙万物的源头,是永恒的真理和智慧。
2. 太一的生成普罗提诺认为,太一为了自我认识,产生了“理智”(Intellect)。
理智是太一的一部分,具有太一的属性,但又是独立的实体。
理智在认识太一的过程中,产生了“灵魂”(Soul)。
灵魂是理智的一部分,也是独立的实体。
3. 世界与灵魂的关系普罗提诺认为,灵魂在理智的引导下,离开了太一,进入物质世界。
灵魂在物质世界中,经历了痛苦和困惑,渴望回归太一。
当灵魂认识到太一的真正本质时,便会超越物质世界,回到太一。
四、太一与世界的关联1. 太一是世界的根源普罗提诺认为,太一是宇宙的根源,所有事物都源于太一。
太一通过理智和灵魂,创造了物质世界。
物质世界虽然与太一有本质区别,但仍然是太一的体现。
2. 太一是世界的归宿普罗提诺认为,物质世界是灵魂回归太一的必经之路。
当灵魂认识到太一的真正本质时,便会超越物质世界,回到太一。
这是灵魂最终的归宿,也是宇宙的终极目标。
3. 太一与世界的和谐普罗提诺认为,太一与物质世界之间存在着和谐的关系。
太一通过理智和灵魂,引导物质世界朝着和谐、完美的方向发展。
普罗提诺的“太一”和奥古斯丁的灵魂观
太一
奥古斯丁
灵魂
“太 一 ” (
/
t
o he
n
t
he On
e) 是 普 罗 提 诺
(
P
l
o
t
i
nu
s,204-270)的本体概念。 “太一”流
/
溢出理智 (
nou
s
I
n
t
e
l
l
e
c
t),理智流溢出世界灵
魂 (Wo
r
l
dSou
l),世界灵魂流溢出个别的灵魂
进入身体。普罗提诺使用希腊语,他不仅是古典
时期最后一位哲学大师,而且实质上没有受到犹
理智的世界里。所以,个体灵魂与世界灵魂有共
同的源头。
关于灵魂的来源,柏拉图并不一致。在 《
蒂迈
欧篇》中,他认为灵魂是因工匠上帝 (
Dem
i
u
r
e)
g
的良善而受造的;而在 《斐德罗斯篇》中,他认
为灵魂不是受造的,因灵魂失去了飞翔的翅膀而
下降,进入身体成为要死的人。
尽管不朽的灵
魂与永恒的理念有类似性,但按柏拉图,没有关
上的重现,因阿蒙尼乌斯没有写过著作。就亚里
士多 德 (Ar
i
s
t
o
t
l
e,384-322BC) 的 追 随 者、
斯多亚派和诺斯底派对柏拉图主义的异议,普罗
提诺 在 其 《九 章 集》(
t
h
eEnn
e
ad
s)中 作 了 回
应。直到18世纪,后人才称普罗提诺为新柏拉
图主义者,① 普罗提诺本人并没有这一概念,而
柏拉图主义新柏拉图主义的主要思想是什么新旧柏拉图主义的主要思想分别是什么
柏拉图主义新柏拉图主义的主要思想是什么新旧柏拉图主义的
主要思想分别是什么
1、柏拉图主义的主要思想是普罗提诺认为上帝是超越的TheOne(太一、元一、一),是至高的善,他包括一切存在的事物,我们不能说他是什么只能说他不是什么。
这无限者是任何事物的根源。
他是永恒的、不改变的。
普罗提诺比喻,上帝像无限的喷泉,并永不枯竭。
又像是太阳,从中辐射光芒,而无损于太阳。
2、新柏拉图主义认为,世界有两极,一端是被称为“上帝”的神圣之光,另一端则是完全的黑暗。
但新柏拉图主义也相信,完全的黑暗并不存在,只是缺乏亮光而已。
世间唯一存在的就是上帝,照耀着神圣之光,但就像光线会逐渐变弱,神圣之光也无法普照整个世界。
普罗提诺认为,灵魂受到神圣之光的照耀,物质则位于那光照不到的黑暗世界,而柏拉图所提出的自然界的“形式”则微微受到神圣之光的照耀。
因此,新柏拉图主义强调,世间一切事物都有这种神圣之光,但最接近上帝的光芒的,还是人类的灵魂,只有灵魂才能与神秘与伟大合而为一。
普罗提诺的成就有哪些
普罗提诺的成就有哪些普罗提诺是新柏拉图学派最著名的哲学家,更被认为是新柏拉图主义之父。
他是晚期希腊哲学中无可争议的大师级人物。
那么普罗提诺的成就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普罗提诺的成就首先,普罗提诺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唯心主义者,这一点从他的诸多理论和太一的提出中可以证明。
普罗提诺在学习哲学的相关知识中,他摆脱了现实世界中的悲惨和毁灭,在自己的心中构想了一个真善美的永恒世界。
这一点其实是有时代背景的,当时的社会状况并不良好,所以当时的很多人民都将自己的生存希望寄托在宗教上面。
他们认为虽然生前过的悲惨,但是死后神明会保佑他们。
这也是导致他们没有反抗,态度悲观的原因。
普罗提诺却不是这样想的,他虽然也是个唯心主义,但是他将希望寄托在自己构建的理想社会上,并且曾致力于实现这个理想的社会,建造一座柏拉图城。
虽然这个理想最后还是失败了,但是他的态度比起当时的普通群众们是积极很多的。
而普罗提诺的这个想法后来对基督教的发展起到了很多的形象,让后世的基督教与哲学的部分理论结合在一起。
让宗教的信徒们变的积极起来。
这是他的成就之一。
普罗提诺的成就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对新柏拉图主义的建设。
在新柏拉图学派中,普罗提诺是最重要的人,甚至因为他的贡献被称为是新柏拉图主义之父。
他主张有神论,因此扩大了在基督教中新柏拉图学派的影响,他突破了原柏拉图哲学中“巴门尼德”,反而提出了太一理论。
他的种种理论的提出,为新柏拉图主义的发展和扩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普罗提诺的美学观普罗提诺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的许多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后世人对哲学的探索和研究。
在普罗提诺的美学观中,他将自己的哲学思考融入其中,提出了灵魂美高于物质美的看法。
普罗提诺是一个哲学家,终生以哲学事业为己任,他对哲学的研究达到了一种境界,并且还在老师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哲学观念和美学观,这两者为新柏拉图主义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许多资料。
在普罗提诺的美学观中,他提出灵魂美高于物质美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一与新柏拉图主义
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哲学中心,渐渐从百花齐放的希腊迁移到了当时国力强盛的罗马帝国。
由于罗马与希腊文化的关系密切,所以这段时期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希腊化」哲学时代,而一种新的哲学思潮也随之诞生——新柏拉图主义。
新柏拉图主义作为罗马帝国时期最重要的哲学流派,最重要的人物当属普罗提诺。
『太一』
普罗提诺(Plotinus)生于埃及,其后到亚历山大求学,后迁居罗马,并在当地讲学,而「太一」(the one)则是普罗提诺思想的核心概念。
在哲学史上「太一」的地位相当于柏拉图思想的理型(idea),而太一的基本特质是纯粹的一,是神圣的、至善的、完满的和绝对的;万物都生于太一。
除此之外,我们不能对它作任何描述。
人们不能对太一有所言说,这是因为对太一有所言说,就会把本来不属于太一的规定归于太一,这是曲解了太一的原义。
既然不能从肯定的角度言说太一,人们便只能从否定的角度言说太一。
这即是说人们只能说太一不是甚么,只能说太一不是心灵、不是物质、不是运动、不是静止等等,太一甚至不是东西、不是物、不是性质。
(这个逻辑简直不能赞更多)所以太一不是感官和理智所能认识,太一只能够作为人们静思的对象。
『流溢与回归』
既然太一是万物的源头,那么太一又如何产生万物呢﹖普罗提诺认为太一是完满的,像一个水杯一样,自身充溢。
如果水杯所盛载的水过多,水必定会溢出。
太一因为自身就是完满,而其完满程度一旦超过其限度,必定会流出产生万物。
而被产生出来的东西在完满程度方面必定会低于产生者。
在人世来说,太一最先创造了心智,心智随后又创造出灵魂;如此一来,世界便成为一个最高的太一到最低的万物的井然有序的等级系列。
普罗提诺以这番流溢说解释了柏拉图的理念如何产生万物,万物如何分有了理念而存在的问题。
由最高的太一到最低的万物构成了一个有等级的,秩序井然的世界层级,而较低级的必然会较不完满。
由此,万物都在追求更完满的层级。
柏拉图认为人们应该要追求理念,努力超越自己,摆脱与世界和内心的关连,向上追求更完满的状态。
普罗提诺继承柏拉图的思想,认为人们不应该关注身外之物、名利、地位和财富等等。
因为人生的目的即是灵魂从肉体和世界万物中解脱出来,慢慢脱离世界和自我,向上飘升,最后回归原初的太一那里,达到与太一的合一,获得心灵的宁静。
但这不表示太一需要人类,因为太一本来就是完满自足的。
恰恰相反,是人类要为了心灵的宁静,灵魂的彻底解脱,而要努力向上攀越,追求与太一合二为一。
从新柏拉图主义到中世纪哲学
由于普罗提诺鼓励人们努力向上,追求与太一合一。
他的伦理学思想便具有浓厚的神学思想,体现了后来基督教思想当中的神人沟通思想的理论模型,更影响了后来中世纪基督教神秘主义思想,认为人能够与神合一,达到永恒的极乐。
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日后基督教哲学的发展。
久而久之,哲学史的发展也慢慢地和基督教思想史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这段时期就是中世纪,在哲学史上又名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