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书法作品
北宋书法四大家诗词作——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篇
《满庭芳 茶》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体裁:词
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 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 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 纤纤捧,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 相如,虽病渴,一觞一咏,宾有群贤。 为扶起灯前,醉玉颓山。 搜搅心中万卷,还倾动、三峡词源。 归来晚,文君未寝,相对小窗前。
《丑奴儿/采桑子》
作者 米芾 朝代:宋代 体裁 词
踯蹰山下濡须水,我更委佗。 物阜时和。 迨暇相逢笑复歌。 江湖楼上凭阑久,极目沧波。 天鉴如磨。 偏映华簪雪一窝。
《点绛唇》
作者:米芾 朝代 宋代 体裁:词
莘野寥寥,渭滨漠漠情何限。 万重堆案。 懒更重经眼。 儿辈休惊,头上霜华满。 功名晚。 水云萧散。 漫就驿亭看。
• 北宋四大家 — —蔡襄篇
《偶作》
诗人 蔡襄 朝代:宋代 体裁:无
作墨本谁氏, 研摩有强弱。 摩尽不见墨, 此处原非著。
《晚色》
作者 蔡襄 朝代 宋代 体裁 无
晚色在何处, 楼高天宇低。 閒云无去住。 归燕自东西。
《别宋判官》
作者:蔡襄 朝代 宋代 体裁:无
缕缕青阴拂去鞍, 雨花狼籍颤春寒。 年光别绪侵入鬓, 莫向离亭子细看。
《西江月》
诗人:米芾 朝代 宋代 体裁:词
溪面荷香粲粲,林端远岫青青。 楚天秋色太多情。 云卷烟收风定。 夜静冰娥欲上,梦回醉眼初醒。 玉瓶未耻有新声。 一曲请君来听。
《减字木兰花》
诗人:米芾 朝代 宋代 体裁:词
云间皓月。 光照银淮来万折。 海岱楼中。 拂袖雄披楚岸风。 醉馀清夜。 羽扇纶巾人入画。 江远淮长。 举首宗英醒更狂。
《阮郎归》
诗人 米芾 朝代:宋代 体裁:词
双双鸳鸯戏苹洲。 几行烟柳柔。 一声长笛咽清秋。 碧云生暮愁。 钩月挂,绮霞收。 浦南人泛舟。 娟娟何处烛明眸。 相望徒倚楼。
苏轼_《寒食帖》 [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_《寒食帖》[天下第三行书]书法编目珍藏馆《行书·黄州寒食诗帖·墨》{宋}苏轼《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
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释文(1):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自从我来到黄州,已经度过三次寒食节了。
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却无奈春光离去并不需要人的悼惜。
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天气令人郁闷。
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
美丽的花经过雨水摧残凋谢,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负而去,叫人无力可施。
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白又有何异呢?译文(2):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春天江水高涨将要浸入门内,雨势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小屋子像一叶渔舟,飘流在苍茫烟水中厨房里空荡荡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本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候,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
想回去报效朝廷,无奈国君门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及;想回故乡,但是祖坟却远隔万里,本来也想学阮籍作途穷之哭,但心却如死灰不能复燃。
苏轼人生轨迹概览及其各时期文学、书法作品
苏轼人生轨迹概览及其各时期文学、书法作品一、苏轼人生轨迹概览北宋著名的历史人物苏轼(1037-1101)二十岁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中年以后,从北到南,却是接连被贬黄州、惠州,直到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岛。
苏轼在1101年6月的《自题金山画像》自作诗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①就是这跌宕起伏,四海飘零的一生,却被苏轼过得有模有样,有滋有味。
身处顺境,他能享受最好的,能讲究。
身处逆境,他能承受最坏的,能将就。
这份豁达和修养,让我们这些后来人,不由得一赞三叹。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写道:“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
这大概就是对苏东坡最好的诠释。
苏轼一生历经宋仁宗(1010-1063)、宋英宗(1032-1067)、宋神宗(1048-1085)、宋哲宗(1076-1100)和宋徽宗(1082-1135)五朝。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四川眉山人,初唐大臣苏味道②(648-705)后裔。
与父苏洵(1009-1066)、弟苏辙(1039-1112)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苏家占三席。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农历虚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③在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1007-1072)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
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当①“儋州”即今海南岛。
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因著名的“乌台诗案”被贬“萧瑟”的黄州,时年43岁。
1085年宋神宗去世后,年幼的宋哲宗继位,改元“元祐”,由哲宗的祖母高太后听政,1085-1093年高太后听政期间,重新重用“旧党”,打压新政,苏轼在此期间权位一度亨达,但元祐四年(1089年)因政见不合苏轼自求外调知杭州,元祐六年(1091年)被召回朝不久又因政见不合,先后知颍州、扬州、定州。
苏轼寒食帖原文及解释
苏轼《寒食帖》原文及解释一、创作背景《寒食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它是苏轼在寒食节时,因怀念故友而作的一首诗,记录了他对逝去岁月的追忆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二、原文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三、情感表达《寒食帖》是苏轼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诗中表达了他对时光飞逝、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己身世浮沉、世事变迁的感慨。
整篇诗篇情感深沉、婉转,展现出苏轼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四、书法艺术《寒食帖》是一幅行书作品,笔法自然流畅,字体跌宕起伏,气韵生动。
苏轼运用丰富的笔法,将内心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整幅作品呈现出一种随性、自由的美感,是书法艺术的瑰宝。
五、历史价值《寒食帖》不仅是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更是一篇文学佳作。
它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记录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世态以及苏轼个人的情感世界。
同时,它也是研究苏轼思想、文学和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之一,对于了解宋代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六、总结《寒食帖》是苏轼创作的一幅优秀书法作品,通过诗篇表达了自己对时光飞逝、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身世浮沉、世事变迁的感慨。
这幅作品不仅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同时也体现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苏轼行书《楚颂帖》
苏轼⾏书《楚颂帖》(北宋)苏东坡⾏书《楚颂帖》(⼜名《种橘帖》)苏东坡⼀⽣中曾多次到过宜兴,与宜兴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者,他与宜兴的蒋之奇、单锡为同科进⼠,早在琼林宴上已结下了鸡⿉之约;⼆者,宜兴⼭⽔秀美,民风淳朴,苏东坡曾称宜兴独⼭“此⼭似蜀”,有⼀种认同感,因⽽有买⽥阳羡(宜兴古称阳羡)以度终⽼之意。
苏东坡在宜兴居住期间,设馆讲学、设计紫壶,做了许多好事,同时还留下了许多诗词墨迹,其中《楚颂帖》就是⼀帧⾮常珍贵的书法作品。
苏东坡当年欲在宜兴买⽥时,本想在太湖边上购⼀⼩园种植柑橘(太湖有洞庭之称),《楚颂帖》题⽈:“吾来阳羡,船⼊荆溪,意思豁然,如惬⽣之欲。
逝将归⽼,殆是前缘,王逸少云:'我卒当乐死。
’殆⾮虚⾔。
吾性好种植,能⼿⾃接果⽊,好栽橘,阳羡在洞庭上,柑橘栽之易得,当买⼀⼩园,种柑橘三百本。
屈原作橘颂,吾园若成,当作⼀亭,名之⽈'楚颂’。
元丰七年⼗⽉⼆⽇轼书。
”后因流放迁徙频繁,此愿未遂。
此帖反映了苏轼⾼尚的情操。
《楚颂帖》是苏轼在宜兴通贞观郭知训提举家中写成的。
帖上有许多名⼈的题跋,元代书法家赵孟兆页拜观此帖后题了跋⽂:“东坡公欲买⽥种橘于荆溪上,然志竟不遂,岂造物者当有所靳耶!⽽楚颂⼀帖传之后世为不朽,则⼜⾮造物有所能靳也。
”明代弘治年间宜兴⼈侍郎沈晖重修道公祠,将该帖摹勒于后,置于祠中碑亭,后不知下落。
明代成化年间,宜兴籍礼部尚书徐溥在长洲李应桢处看到此帖后,欣喜万分,于是选⽤优良⽯料精⼼摹刻后带回宜兴家中氵伏溪书屋,并在摹帖后⾯跋了《楚颂帖》的摹刻经过。
《楚颂帖》亦称《种橘帖》、《买⽥阳羡帖》,原帖真迹早已毁灭,明代徐溥的拓本存世也很难见到。
民国时有⼈在市上以重⾦购得此拓本,后来⼜落到了⽇本⼈⼿中,后辗转⾄台湾。
释⽂:《楚颂帖》亦称《种橘帖》、《买⽥阳羡帖》,原帖真迹早已毁灭,明代徐溥的拓本存世也很难见到。
民国时有⼈在市上以重⾦购得此拓本,后来⼜落到了⽇本⼈⼿中,后辗转⾄台湾。
北宋苏轼草书《醉翁亭记》及释文【珍藏版】
北宋苏轼草书《醉翁亭记》及释文【珍藏版】北宋苏轼草书《醉翁亭记》及释文【珍藏版】标签:北宋苏轼草书醉翁亭记分类:书法作品中国书法水城新津书画张体华文化在历史记载中,我们知道东坡先生的书法是以行楷书见长,很少见其草书,所以,苏轼草书《醉翁亭记》就极其少见,非常珍稀。
苏轼草书《醉翁亭记》(刘九庵考为赵秉文书,赵跋也是赝品,作者是詹僖。
)公元1091年,苏轼知颍州时,受请写了两体《醉翁亭记》。
一是应开封府刘季孙求书,于十一月乙未,以真、行、草间用字体写成长卷,世称草书《醉翁亭记》;一是应滁州太守王诏求书,于十一月乙巳,以大字楷书写成,世称大字楷书《醉翁亭记》。
苏轼在同年同月时间里写成的两体《醉翁亭记》,除字体不同外,另有两点区别。
一是开头不同。
草书体开头篇名前有作者姓名,即“欧阳永叔醉翁亭记”;而大字楷书体开头则为“醉翁亭记”。
二是后跋不一样。
草书体是“开封府刘君季孙以滁人之意,求书于轼”;而楷书体则为:“开封府刘君季孙自高邮来,过滁,滁守河南王君诏请以滁人之意,求书于轼”。
由此可见,草书《醉翁亭记》是开封府刘季孙亲自到颍州求书得到的;而大字楷书是滁州太守王诏请开封府刘季孙代为求书的,而王诏本人没有到过颍州。
草书《醉翁亭记》写成之后,未经刻石即被人秘藏,得之者不轻易示人,因而长期不知去向。
直到元朝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四月,才有赵子昂见之并作跋。
从跋文中得知,此长卷曾经赵子固鉴定为真品。
赵作跋时,长卷归冯伯田所有。
此后,又湮没多年。
到明代露世,宋广、沈周、吴宽均有跋文。
后来,长卷为文渊阁大学士高拱所有,并命其门婿刘巡为之刻石。
之后,刘巡携石返乡,立于鄢陵刘氏家祠。
高拱所得长卷,后为首辅张居正所有。
张氏败落后,此卷落入宫中,后因火毁。
康熙壬申年(公元1692年),河南新郑高有闻(高拱族孙),因鄢石磨损不清,便将家藏原拓本重刻,这套石刻共用长60厘米-90厘米、宽40厘米的青石24块,立于新郑高拱祠堂,因刻工精美,较原刻石有过之而无不及。
苏轼书法全集
苏轼书法全集《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均为苏轼撰并书,此两赋并后记,为白麻纸七纸接装,纸精墨佳,气色如新,纵28.3厘米,横306.3厘米,前者行书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后者行书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题十行,八十五字,前后总计六百八十四字,为所见其传世墨迹中字数最多者。
前者作於公元1091年冬,后者作于公元1093年,为苏轼晚年所作,苏轼贬往岭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县)书此二赋述怀。
自题云:“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
”时年已五十九岁。
此二赋笔意雄劲,姿态闲雅,潇洒飘逸,而结字极紧,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
明张孝思云:“此二赋经营下笔,结构严整,郁屈瑰丽之气,回翔顿挫之姿,真如狮蹲虎踞。
”王世贞云:“此不惟以古雅胜,且姿态百出,而结构谨密,无一笔失操纵,当是眉山最上乘。
观者毋以墨猪迹之可也。
”乾隆曾评:“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
”此两帖清初为安岐所藏,乾隆时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
溥仪逊位,被辗转藏入长春伪帝宫,1945年散失民间。
1982年12月上旬发现并入藏吉林省博物馆。
此卷前隔水、引首在散失时被人撕掉,造成残损。
现藏吉林省博物馆。
《天际乌云帖》又称《嵩阳帖》,苏轼诗文一章,行书,真迹曾由明代项元汴收藏,清归翁方纲,有翁氏题跋。
共三十六行,计三百零七个字。
藏处不详。
此帖无年款,据清翁方纲所考,苏轼有《常润道中,有怀钱唐,寄述古五首》之作,其次章有“去年柳絮飞时节,记得金笼放雪衣”句,并自注云:“杭人以放鸽为太守寿。
”此正是帖中所言陈太守放营妓周韶事,杭人称誉之。
因周韶诗中有“开笼若放雪衣女”事,正应放鸽为寿。
此在熙宁五、六年间事。
翁氏又考苏诗外集有《过潍州驿,见蔡君谟题诗壁上云:“绰约新娇生眼底,逡巡旧事上眉尖。
春来试问愁多少,得似春潮夜夜添。
不知为谁而作也?和一首》。
此事在苏轼自密州移徐州之际,即在熙宁九年苏轼潍州度岁时。
苏轼书法全集
苏轼书法全集《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均为苏轼撰并书,此两赋并后记,为白麻纸七纸接装,纸精墨佳,气色如新,纵28.3厘米,横306.3厘米,前者行书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后者行书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题十行,八十五字,前后总计六百八十四字,为所见其传世墨迹中字数最多者。
前者作於公元1091年冬,后者作于公元1093年,为苏轼晚年所作,苏轼贬往岭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县)书此二赋述怀。
自题云:“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
”时年已五十九岁。
此二赋笔意雄劲,姿态闲雅,潇洒飘逸,而结字极紧,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
明张孝思云:“此二赋经营下笔,结构严整,郁屈瑰丽之气,回翔顿挫之姿,真如狮蹲虎踞。
”王世贞云:“此不惟以古雅胜,且姿态百出,而结构谨密,无一笔失操纵,当是眉山最上乘。
观者毋以墨猪迹之可也。
”乾隆曾评:“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
”此两帖清初为安岐所藏,乾隆时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
溥仪逊位,被辗转藏入长春伪帝宫,1945年散失民间。
1982年12月上旬发现并入藏吉林省博物馆。
此卷前隔水、引首在散失时被人撕掉,造成残损。
现藏吉林省博物馆。
《天际乌云帖》又称《嵩阳帖》,苏轼诗文一章,行书,真迹曾由明代项元汴收藏,清归翁方纲,有翁氏题跋。
共三十六行,计三百零七个字。
藏处不详。
此帖无年款,据清翁方纲所考,苏轼有《常润道中,有怀钱唐,寄述古五首》之作,其次章有“去年柳絮飞时节,记得金笼放雪衣”句,并自注云:“杭人以放鸽为太守寿。
”此正是帖中所言陈太守放营妓周韶事,杭人称誉之。
因周韶诗中有“开笼若放雪衣女”事,正应放鸽为寿。
此在熙宁五、六年间事。
翁氏又考苏诗外集有《过潍州驿,见蔡君谟题诗壁上云:“绰约新娇生眼底,逡巡旧事上眉尖。
春来试问愁多少,得似春潮夜夜添。
不知为谁而作也?和一首》。
此事在苏轼自密州移徐州之际,即在熙宁九年苏轼潍州度岁时。
苏轼书法欣赏
死也 灰拟 吹哭 不途 起穷 。,
人生绝境中 力不衰 意不颓
苏轼行书作品欣赏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
轼
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苏轼书法作品:
楷书《丰乐亭记》《醉翁亭记》 《颍州听琴帖》《司马温公碑》 《宸奎阁碑》《群玉堂春帖子词》 《赵清献公碑》等; 行书《黄州寒食诗帖》《天际乌云帖》 《人来得书帖》《新岁展庆帖》 《江上帖》《啜茶帖》《一夜帖》 《祭黄几道文》《梅花诗帖》 《洞庭春色赋》《治平帖》等
《黄州寒食诗帖》
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真卿)、杨少师(凝式)、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黄庭坚
拨镫(dēng)法:
执笔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如挑拨灯芯。
④
③
②
①
苏轼这么高的书法成就完全 是靠练习书法技巧达到的吗?
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 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 人终莫能及耳。 ——黄庭坚
东坡居士以桑榆之末景书法作品
东坡居士以桑榆之末景书法作品桑榆之末,夕阳西下,余光斜照,映照在屋檐下的一方白纸上。
这是东坡居士在一个宁静的黄昏时刻,以他独特的书法艺术创作的一幅作品。
这幅作品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远的意境,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东坡居士,即苏轼,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以其豪放洒脱、自由自在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而《桑榆之末景》则是他晚年创作的一幅代表作品,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这幅作品以行草书的形式呈现,笔画简练而有力,墨色浓淡相间,给人以一种恬静、悠远的感觉。
整个作品以桑榆之景为背景,通过书法的表现手法,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展现了东坡居士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在作品的上方,东坡居士以大字书写了“桑榆之末景”几个字。
这几个字以其豪放的笔势和独特的布局,展现了东坡居士的个性和才情。
字体的形态自由而不拘泥于规矩,每一笔都充满了力量和生命力。
这些字以其独特的韵味,使整个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在作品的下方,东坡居士以小字书写了一首诗。
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东坡居士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诗中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和情感,使整个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整个作品的布局和结构都非常精致,每一个字、每一笔都经过精心的安排和考量。
东坡居士以其独特的艺术眼光和才情,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创作出了这幅独特的书法作品。
《桑榆之末景》这幅作品不仅仅是一幅书法作品,更是东坡居士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的体现。
通过这幅作品,东坡居士告诉我们,人生如同桑榆之景,短暂而美丽,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时刻,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总结起来,东坡居士以桑榆之末景书法作品是一幅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独特感悟的经典之作。
通过独特的书法艺术手法,他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创作出了这幅独特的作品。
这幅作品以其豪放洒脱、自由自在的风格,展现了东坡居士的个性和才情。
通过这幅作品,东坡居士告诉我们,人生如同桑榆之景,短暂而美丽,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时刻,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西楼苏帖PDF书法苏东坡西楼帖
苏轼《西楼苏帖》宋拓本此博文包含图片(2010-02-24 17:14:07)转载▼
标签:苏轼《西楼苏帖》宋拓本碑帖墨迹书法书法艺术书法作品中国书法文化分类:宋、元、金、书
《西楼苏帖》册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苏轼的集帖拓本。
共5册,其中4册装潢同,共59开,纵29.5厘米,横21.5厘米,纸圈档。
帖前有小荷女史画东坡小像,并有吴荣光眉批90多条和张维屏、何绍基、陈其锟题跋,钤印有“潘氏听楼藏”、“季彤心赏”、“斋秘笈”等。
对裹潘正炜题签的蓝布函套。
4册中1册为信函,3册为诗文,另一册25开半,纵30.6厘米,横23.5厘米。
为苏轼与亲友书札。
帖内见原刻“东坡苏公帖”小标题3个,标题下隐约可见被旧墨涂去的卷数编码“卷第二十九”、“卷第三十”。
帖首有阮元题字,后有高士奇、成亲王、
梁同书、郑孝胥、杨守敬题跋,印章有“晋府书画之印”,“瑛兰坡家珍藏”等。
此4册与单册曾分别流传于世,端方于宣统元年搜集在一起,民国初年归天津徐世昌,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帖尾有汪应辰(圣锡)所刻题记:“右东坡苏公帖三十卷,每搜访所得,即以入石,不复铨次也。
乾道四年三月一日汪应辰书”。
陆游《渭南文集》有关于此帖的3 段跋语,其中说:“成都西楼下有汪圣锡刻东坡帖州卷”,“西楼下石刻东坡法帖十卷,择其尤奇逸者为一编,号东坡书髓,三十年间,未尝释手,去岁在京师,脱败甚,乃再装辑之”。
二者可以映证,历来称“西楼苏帖”。
西楼为四川成都古迹,帖石至明时已佚。
帖中收入苏轼29~66岁的诗文60余篇,行、草、楷三体都有,无论在文献上还是书法上都很有价值。
苏东坡《寒食帖》赏析。
苏东坡《寒⾷帖》赏析。
夸夸说 2019-04-12 20:23:37他是⽂豪中的⼤吃货,能⼀⼝⽓吃下300颗荔枝!他是⽂豪中的发明家,听说为了研制⼀种墨,不⼩⼼把⾃⼰家房⼦给烧了!他就是:苏轼苏轼像(赵孟頫画)苏轼,北宋书法四⼤家之⾸,他可算是整个宋朝写字最厉害的⼀个⼈,可是,字怎么会写的这么“丑”呢?▼苏轼就说了,我这个字很特殊啊,颜真卿那个叫颜体,柳公权的叫柳体,我这个字呢,叫⽯压蛤蟆体!苏轼是善于调侃嘲弄⾃⼰的,⼈⼈都在炫耀⾃⼰书法俊美的时候,他确说⾃⼰的书法是“⽯压蛤蟆体”,是被⽯头压死的癞蛤蟆的风格。
▼《寒⾷帖》据说是苏轼唯⼀存世的书法作品,世⼈给予了它“天下第三⾏书”的美誉,其实是未经修饰的“草稿”。
⾏书与楷书不同,⾏书追求当下的随性与意外,把不受可以控制的情感流露作为重点,让书法线条随⼼情变化⾃由发展。
《寒⾷帖》《寒⾷帖》是苏轼在⼈⽣最落寞的时候写的。
45岁这⼀年,苏轼仕途不顺,被贬到了湖北黄州,⽣活⾮常窘迫,每天开荒种地,⾃耕⾃⾷,⽆⽐寂寞。
⽽不久前陪伴⾃⼰从⼩到⼤的乳娘也突然过世。
这是谪居第三年的⼀个寒⾷节,阴⾬绵绵,看见窗外的乌鸦吊着值钱飞过,苏轼⼼中那个悲凉...于是,就写了这⾸诗▼⾃我来黄州,已过三寒⾷。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我来黄州,已经过了三个寒⾷节了,年年都惋惜这春天都要过去了,但春天不容惋惜,春天还是⼀样逝去。
你看他叠字“年”,最后⽤⼀个点来表⽰,因为是⼿稿,苏轼也很随性,⼀个点就带过去了。
就像⼀个⾳符,像咱们看印刷字的时候,绝对看不到的韵律节奏。
今年⼜苦⾬,两⽉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雪。
今年的⾬特别多,让⼈愁苦,像是秋天⼀样萧瑟寒寥。
卧病的诗⼈,看故乡的海棠,从繁花盛开到萎谢凋零,红如胭脂⽩如雪的花瓣,⼀⼀坠落污泥。
“卧”“闻”⼆字,正是“⽯压蛤蟆”,扁平,难堪,破烂,这或许正是他亲⾝经验到的⼈⽣,正是他要讲述的⼈⽣。
“卧闻”苏轼的⽂章写得⼀等⼀的好,20岁就声震朝野,连皇帝看了都说这是稀世奇才!这个稀世奇才也不会收敛⾃⼰。
苏轼书法全集
苏轼书法全集《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均为苏轼撰并书,此两赋并后记,为白麻纸七纸接装,纸精墨佳,气色如新,纵28.3厘米,横306.3厘米,前者行书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后者行书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题十行,八十五字,前后总计六百八十四字,为所见其传世墨迹中字数最多者。
前者作於公元1091年冬,后者作于公元1093年,为苏轼晚年所作,苏轼贬往岭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县)书此二赋述怀。
自题云:“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
”时年已五十九岁。
此二赋笔意雄劲,姿态闲雅,潇洒飘逸,而结字极紧,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
明张孝思云:“此二赋经营下笔,结构严整,郁屈瑰丽之气,回翔顿挫之姿,真如狮蹲虎踞。
”王世贞云:“此不惟以古雅胜,且姿态百出,而结构谨密,无一笔失操纵,当是眉山最上乘。
观者毋以墨猪迹之可也。
”乾隆曾评:“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
”此两帖清初为安岐所藏,乾隆时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
溥仪逊位,被辗转藏入长春伪帝宫,1945年散失民间。
1982年12月上旬发现并入藏吉林省博物馆。
此卷前隔水、引首在散失时被人撕掉,造成残损。
现藏吉林省博物馆。
《天际乌云帖》又称《嵩阳帖》,苏轼诗文一章,行书,真迹曾由明代项元汴收藏,清归翁方纲,有翁氏题跋。
共三十六行,计三百零七个字。
藏处不详。
此帖无年款,据清翁方纲所考,苏轼有《常润道中,有怀钱唐,寄述古五首》之作,其次章有“去年柳絮飞时节,记得金笼放雪衣”句,并自注云:“杭人以放鸽为太守寿。
”此正是帖中所言陈太守放营妓周韶事,杭人称誉之。
因周韶诗中有“开笼若放雪衣女”事,正应放鸽为寿。
此在熙宁五、六年间事。
翁氏又考苏诗外集有《过潍州驿,见蔡君谟题诗壁上云:“绰约新娇生眼底,逡巡旧事上眉尖。
春来试问愁多少,得似春潮夜夜添。
不知为谁而作也?和一首》。
此事在苏轼自密州移徐州之际,即在熙宁九年苏轼潍州度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