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对立批评论

合集下载

列维-斯特劳斯的二元对立四要素批评方法

列维-斯特劳斯的二元对立四要素批评方法

列维-斯特劳斯的二元对立四要素批评方法二元对立原理又叫二项对立原理,它既是结构主义文论的重要思想,又是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方法中重要的具体批评手段。

所谓二元对立原理,美国学者C·恩伯、M·恩伯夫妇在《文化的变异》中特地加了一个括号作了解释,说“二元对立就是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的对立。

”心国内有的研究者通俗地指出,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类似于我们所讲的一分为二,即把研究对象分为一些结构的成分,并从这些成分中找出对立的、有联系的、排列的、转换的关系,从而认识到对象的结构不是单一的结构,而是复合的结构。

这种研究方法从索绪尔提出至今,为大多数结构主义理论家、批评家所采用。

索绪尔将语言与言语分开,还把语言作为语音和意义的关系构成,另外把符号分为能指与所指,将语言研究分为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把由词组合成的一个结构分为两种关联:横组合关系和纵聚合关系。

雅克布逊的语音学研究认为音素的辨别莫不来自一个系统性的对立:即子音与母音的对立。

结构主义认为,在结构整体当中可以找到两个对应的基本组合元素,这两个基本元素构成结构内部的各个成分间并列、对立、转换等关系,这种并列、对立、转换的关系不同,结构内部的运动和变化也不同,因此整体结构的功能也不相同。

如前所说、索绪尔把语言活动划分为言语和语言,这是对立的二项,语言中任何一个词或句子都在和别的词或句子形成二元对立时。

才能表现出它的价值和意义。

就教室而言,由于还有像会议室、教研室、会客室、阅览室、办公室等许多别的符号存在,教室就只能叫教室,而且只有相对于那些“室”它才有意义。

同时,语言的存在是时间性的,一幅画可以同时呈现在我们眼前,而一句话无论是听还是读,都总是按时间顺序依次出现的。

这就使得语句的展开有一种水平方向的时序运动,其中的每个词都和前后的词形成对立并表现出它的意义。

例如,贾岛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我们一个个字读下来,到句末才明白它的意义。

在语言学上,这就构成历时性或横组合。

析《恶之花》的二元对立结构

析《恶之花》的二元对立结构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析《恶之花》的二元对立结构王思雨 西安外国语大学摘 要:作为结构主义的重要理论思想,二元对立结构主要建立在批判理论上,呈现出一对相反的理论。

在结构主义者索绪尔、罗曼•雅各布森、罗兰•巴尔特的著作中,我们不难解读其中蕴含的二元对立结构,它们在人类文化和语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文学作品中,二元对立结构也不失风采,其中波德莱尔诗歌集《恶之花》中就充满着各种潜在的二元对立,本文试图从神圣与世俗、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回忆与现实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二元对立;波德莱尔;《恶之花》作者简介:王思雨(1993.4-),女,汉族,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西语学院2016级法语语言文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法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114-02在结构主义者看来,二元对立原则源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二元性的概念:语言与言语、能指与所指、历时与共时、组合与聚合。

后来,罗曼•雅各布森在索绪尔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隐喻和转喻、选择和组合的对立。

对于罗兰•巴尔特来说,他的著作也体现了二元对立的关系,在《写作的零度》中,他提出了作者创作活动的对立:言语和文体风格,在《符号学原理》中,他论述了语言结构的二元对立:语言与言语、所指与能指、组合与系统以及意指过程的内涵与外延。

(沈洁瑕. 从二元对立的角度解读结构主义文论[J]. 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2月)二元对立不仅体现在语言学领域,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同样能够领悟到它所占有的一席之地。

波德莱尔作为法国象征派的先驱,其诗集《恶之花》是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诗集之一。

诗歌围绕“恶”的主题展开,充斥着病态、痛苦、忧郁之“恶”。

波德莱尔以不同寻常的眼光来观察世界之“恶”,发掘“恶”中之美。

由此看来,诗歌在主题上是对立的,其中蕴藏着“恶中之美”。

此外,《恶之花》由六个部分组成,其中占据分量最重的《忧郁和理想》这个题目是对立的体现。

《木马赢家》中的二元对立--基于结构主义的批评视角

《木马赢家》中的二元对立--基于结构主义的批评视角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木马赢家》中的二元对立——基于结构主义的批评视角陈悦悦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摘 要:《木马赢家》是劳伦斯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探讨了在西方工业社会的背景下人际关系的扭曲。

这部小说讲述了小男孩保罗为了获得母爱而去赌博,小说中的亲情随着赌博的进行而不断扭曲。

本文基于结构主义的视角,从二元对立的角度对小说中的人物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关键词:结构主义;二元对立;感情作者简介:陈悦悦(1988-),女,汉族,文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6-054-02D.H 劳伦斯(D. H. Lawrence, 1885-1930)出生在英国诺丁汉郡,是英国20世纪英国的杰出作家之一。

他的父亲是煤矿工人,母亲是小学教师。

由于两人的性格和教育背景的悬殊,劳伦斯的父母之间的生活并不和谐。

母亲把对丈夫的爱转化成强烈的母爱倾注在劳伦斯身上。

这种异乎寻常的母爱对劳伦斯的心理和成长,以及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木马赢家》中的小男孩Paul为了得到母爱,他一次次地预言赛马比赛,希望用更多的钱带给母亲快乐,而母亲对金钱无休止的欲望却扭曲了母子亲情。

母亲不再是爱的源泉,而造成了儿子悲剧的根源。

[4]一、结构主义作为文学批评的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法国盛行,是西方文艺理论史上的一个重大思潮。

它一方面传承了俄罗斯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科学分析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开启了解构主义和阅读理论的新思想。

“二元对立”是结构主义最基本的结构观念。

根据索绪尔的理论,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二元对立”的概念:“人类的思维主要通过对立性来把握差异性,结构主义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二元对立:对于两种直接相对观点,我们只有把握一种与另一种的对立关系,才能真正地分别理解这两种观点。

”[3]例如,“上面作为下面的对立面,女性作为男性的对立面,善良作为邪恶的对立面,黑色作为白色的对立面,等等。

二元对立原则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

二元对立原则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

二元对立原则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
二元对立原则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它将复杂的难以理解的事物分解成两个简单的、对立的形式。

其主要思想是建立在两个对立面,即二元需要之间的抗争和矛盾,通过深入
思考和反思,从而引导我们分析和解释文化现象。

文学批评也充分利用了二元对立原则。

以女权主义为例,通过文学批评,分析家可以
使用二元对立原则来分析文学作品的人物的性别主义,分析故事背景中的性别区别,探究
文学作品里现实生活中的女性被剥夺了哪些可能性,甚至解释该文学作品述说的女性作品
里的活动跟社会上的性别偏见等。

此外,通过比较文学作品中的特定人物与社会中其他群
体之间的文本,学者也可以将有趣的对比视为文学作品内在的矛盾。

另外,在文学批评中,二元对立原则也可以用于分析和理解叙事手法,关键字和隐喻,以及声音的使用等概念。

例如,文学批评家可以使用二元对立原则来解释作者使用的某个
架构或声音,比较那些构架或声音如何作用于文学作品,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读者的理解,
等等。

此外,二元对立原则也可以用于分辩特定文学作品中的道德价值。

例如,可以利用二
元对立关系来比较判断:一种行为是否道德,另一种行为是否不道德,从而得出一个可衡
量的结论。

文学作品也可以以此方式反映出社会现实中的价值观以及其是否被认可。

总之,二元对立原则是一种有效的文学批评引导性原则,可以帮助文学批评家识别、
理解和分解一个现象或者作品内在的细节和复杂性,从而更加深入地分析和分辩文学作品
内在的内涵和价值观。

对男女二元对立的批判

对男女二元对立的批判

·总第442期·理论界2010第8期□于开颜全文娟从伍尔夫的经历及作品看其对男女二元对立的批判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25—1941.3.28)20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代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之一,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学、女性主义及同性恋运动影响。

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造性至今仍然产生很大的影响。

出生于伦敦后一直接受家庭教育。

1895年母亲去世之后,她第一次精神崩溃。

后期和几位朋友创立了布卢姆茨伯里派文人团体。

她在1905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

在小说中她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的潜意识。

1912年和雷纳德·伍尔夫结婚,丈夫是一位公务员、政治理论家,毕业于剑桥大学,欣赏弗吉尼亚娴雅风度和超凡智慧。

在他眼里,弗吉尼亚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智慧的童贞女”,她身上完全不粘附世俗的肉欲色彩。

弗吉尼亚也明确地宣布雷纳德是自己生命中隐藏的核心,是她创造力的源泉。

1917年伍尔夫买下一架二手的印刷机,在家中的地下室建立了霍加斯出版社,先后出版了《远航》、《墙上的斑点》、《雅各的房间》、《奥兰朵》、《海浪》等作品。

1931年拒绝剑桥大学的Clark讲座邀请。

1933年拒绝曼彻斯特大学的荣誉学位。

1939年拒绝利物浦大学的荣誉学位。

1941年预感另一次精神崩溃即将开始,伍尔夫用石头填满口袋,自沉于家附近的乌斯河,终年59岁。

目前关于伍尔夫的研究大多关注于三个方向:女权主义、同性恋倾向及抑郁症病史。

一、引言伍尔夫生活在20世纪初期,当时的父权社会使男女呈现出二元等级对立的状态,男人有事业,属于社会,被赋予理智、坚强、讲实际等特征;女人没有事业,属于家庭,是感性、情感脆弱的代名词,凡是不属于这两种固定模式的男性与女性都被看成是另类的,甚至是精神有问题的。

尤其是在亲友亡故之后,男性和女性更应该改按照这种传统模式,呈现出不同的悲伤方式,如若不然就要接受被当时社会认为的最有效的修养疗法的治疗,伍尔夫本人就曾多次进行过修养治疗。

浅谈后殖民文化批判的三组二元对立模式

浅谈后殖民文化批判的三组二元对立模式

浅谈后殖民文化批判的三组二元对立模式[论文关键词]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二元对立模式[论文摘要]后殖民文化批判逐渐被国际社会学术机构肯定为一种重要的乃至是独特的文化批评模式。

后殖民主义的文化批判,以否定和颠覆西方新旧殖民主义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为宗旨,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批判和颠覆殖民主义所确立的“黑人/白人”、“自我/他者”和“男性/女性”等三组二元对立的文化模式,利用后殖民理论最终在“西方/东方”、“支配/被支配”的二元对立模式中对西方文化殖民现象作出解答,反对用西方殖民主义统治所构造的知识形式来框定和分析自己民族的文化而使其民族精神深处被殖民化和奴隶化。

可是,这三组文化批判模式都存在各自的缺点,即都是在殖民主义话语体系下对殖民主义文化及种族主义所进行的并非完全的批判。

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又叫后殖民批判主义(postcolonialcriticism),是20世纪60年代后在全世界化大背景下出现的,以批判文化霸权主义和思想观念上“去殖民化”为核心的一种带有鲜明的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

后殖民文化批判是后殖民主义思潮的一个组成部份,也是世纪之交东西方文化批评的骨干。

后殖民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和文本批评,在研究方式上大量引用了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的颠覆性话语,并以此作为反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的思想武器,主张国际传播中文化交往的自主性、主体性和平等性,强调反对文化殖民主义的主体意识,自觉保护自己民族文化的尊严,不做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奴隶或无心识的信徒。

后殖民主义理论作为文化分析的后殖民模式,最初来自阿尔及利亚的弗朗兹·法侬,《黑皮肤,白面具》、《地球上不幸的人们》、《走向非洲革命》和《一种垂死的殖民主义》都是他最著名的后殖民文化批判高作。

后殖民主义按照其不同的理论背景被划分为三种流派:一是以爱德华·萨伊德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流派;二是以莫汉蒂为代表的女性主义流派;三是以阿赫默德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流派。

二元对立批评论

二元对立批评论

“二元对立”原理的运用“二元对立”是结构主义广泛运用的基本概念之一。

在形式与内容这对“二元对立”的关系上,“结构主义者倾向于把一切内容都看成形式,或者至少认为内容是使最后完成形式(作品本身)得已存在的一种技术手段。

”[1]电视批评中,我们把电视作品分为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使之对立起来,未必是科学的方法。

但是为了认识上分析上的方便,在缺乏用更好的提法之前,还得运用这个概念,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确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而不仅是在任何条件下总是谁决定谁的一面倒关系。

结构主义认为,任何结构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

在结构整体中,可以找到两个对立的基本组合元素,二元构成结构内部各成分间的并列、对立、转化关系。

二元之间的碰撞和张力构成整体结构的运动与变化,发挥着整体结构的功能。

二元的两端作为结构的组合元素是静止的,其中需要一个中介环节,使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作用,从而具有运动变化的特征。

索绪尔在他的语言学研究中,把语言分为社会的语言与个人语言。

按其意思,没有对立面,任何因素的意义和功能都难以表现或说明。

电视批评中,“二元对立”原理主要用于对电视作品的分析,探索到电视作品的内结构基本模式。

结构主义的批评家强调:人的感觉是从差异中发展,“上”是由其对立面“下”而感受到的。

[2]因此,电视语言(包括画面语言、有声语言、融合语言)表达感觉的结构基本是二元对立的。

比如一些叙事性电视作品中叙述的内容、形式不管多么复杂,总是有基本的对立关系,或者是积极与消极、或者是爱情与背叛、或者是胜利与失败等等。

电视片《中国农民》是中国农村变革的镜子,它记述了小岗村农民冒着极大风险,“瞒着上面”,实行大包干的伟大事件。

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小岗村之所以冒风险,之所以“瞒着上面”,实行大包干,是因为,有人反对小岗村实行大包干,它们干不是公开的。

电视剧《今夜有暴风雨》中,有个段落的处理,可以看出结构中的两个对立情绪,画面内是爱情萌发,青春似火的裴晓云坐在炕头遐想,还坐着一个同住的女知青郑亚茹,也想着心事,忽然画外传来踏雪而来吱吱嘎嘎的脚步声,声音由远而近,脚步是朝画内走来的。

热播韩剧“二元对立”结构主义解读

热播韩剧“二元对立”结构主义解读

热播韩剧“二元对立”结构主义解读作者:张宁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08期摘要:热播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开创了韩剧新的人物组合和叙事情节。

这些原创性是通过一系列手段表现出来的:该剧和传统韩国偶像剧的“二元对立”,剧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对立冲突等实现了矛盾统一。

关键词:二元对立热播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又一部韩剧在中国火了。

大街上、地铁里、大学食堂里……凡是有人的地方,几乎都可以接收到关于《来自星星的你》(以下简称《星星》)的信息。

“教授依赖症”、“瞬间移动”、“时间暂停”、“炸鸡啤酒”等词汇充斥微博和大众媒体。

2014年1月16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文称该剧引发新一轮的韩剧热,截至15日《星星》在某网站的播放量达到3.7亿次,相关搜索达到4千多万次。

公开资料显示,《星星》的收视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上,稳居韩国收视榜首位,并波及全亚洲。

学界多把目光投向不朽之作、传世之作等阳春白雪,却甚少探讨广受当代青年人欢迎的下里巴人。

下面运用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中的“二元对立”方法解读韩剧《星星》,探究该剧脍炙人口的原因,进一步肯定韩剧存在的意义,从而推动我国影视剧作的发展。

一、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和二元对立结构主义是建立在索绪尔语言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者把文学视为像语言一样的符号系统。

他们把整个文学或文学规则系统看做language(语言),把具体作品视为parole(言语)。

他们相信从文学中可以抽象出支配具体作品的类似规则系统,构成任何文化现象的要素是“关系的”。

换言之,是该系统要素之间的差异,尤其是二元对立,使它们具有意义。

“二元对立”是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中最主要的文学研究手段。

首先是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系统研究方法,而后是被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家罗兰·巴尔特借用并发展形成的文学批评方法。

“二元对立”理论认为,当研究对象被分解为一些结构的成分后,研究者就可以从这些成分中找出对立的、相互联系的排列、转换等关系,这些关系或结构总是体现为两事物被置于相互对立的位置,形成区别和对比,从而产生另一层次上的各自的意义,研究者可以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认识和把握对象结构的复杂性。

二元对立原则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

二元对立原则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

二元对立原则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二元对立原则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

二元对立,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哲学和思维模式,渗透于各个学科领域,包括文学批评。

通过深入剖析二元对立原则的内涵与外延,本文将进一步揭示其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及其价值。

文章首先将对二元对立原则进行定义和解释,明确其在文学批评中的基本地位和作用。

接着,将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案例分析,展示二元对立原则在文学批评中如何被有效运用,揭示其对文本解读、批评视角的拓展以及批评方法的创新等方面的积极影响。

文章还将对二元对立原则在文学批评中的局限性和挑战进行探讨,以期在反思中推动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二、二元对立原则的理论基础二元对立原则的理论基础深深根植于多种哲学思想和语言学理论中,这些思想都主张世界中存在着二元对立的根本关系,这种对立在思想、文化、社会和文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所体现。

在哲学上,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都隐含了二元对立的观念。

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真理与谬误之间存在对立,而亚里士多德则将存在分为实体和属性,两者构成一种对立的统一。

这种哲学思想对后来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批评家们开始关注文本中的二元对立关系。

在语言学领域,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为二元对立原则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支持。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由符号组成的系统,而这些符号的价值是通过与其他符号的对立关系来确定的。

例如,音素、词义等语言元素,都存在着对立的关系,这些对立关系共同构成了语言系统的稳定性。

在文学批评中,二元对立原则的运用更是广泛而深入。

从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到主题思想,都可以找到二元对立的影子。

例如,在小说中,善与恶、美与丑、理智与情感等二元对立关系常常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

通过对这些对立关系的分析,批评家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二元对立原则的理论基础是多元且深厚的,它源于哲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的思想和理论,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工具。

原创文学评论二元对立结构下的艺术魅力

原创文学评论二元对立结构下的艺术魅力

原创文学评论二元对立结构下的艺术魅力第一篇:原创文学评论二元对立结构下的艺术魅力二元对立结构下的艺术魅力郑板桥评八大山人画曰:“横描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

”好一句“墨点无多泪点多”,短短七个字相当准确地概括了八大作画的特性之所在:虽非大手笔大气势,却于寥廖点墨中蕴含着深厚感情。

无论是绘画还是作文,“墨点无多”并不限制作品情感意蕴的深浅或欣赏价值的大小,甚至较少的点墨中往往能寄寓更为细腻而耐人寻味的艺术趣味,因而更值得玩味和品评。

短篇小说《大师》篇幅虽短,情节也较为简单,但若深入其中探寻其艺术魅力,则可谓“墨点无多议点多”。

本文试从结构主义二元对立、叙事学等理论出发对其艺术内涵进行揭示和分析。

《大师》的故事内核并不复杂:五十多岁的乡村教师秋小峦背着一袋父亲的遗画进京求鉴于著名画家黄云山,一番周折之后,第一幅画在黄云山鉴第一眼的时候就被认可并大受称赞,因而引出了真正的大师——秋溪谷。

叙述者站在情节之外,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有条不紊地讲述了黄云山、秋小峦由相见处的对抗关系至展开画作之后的相见恨晚,极具戏剧性的转折却并不失真实感人的力量。

换云山作为故事前半部分的主体,是以“正面”人物出现在读者面前:他年过八旬,名利双收,认真执着地构思着他的《深山行旅图》:作为故事后半部分主体的秋溪谷并未早小说中直接现身,而是以他的儿子秋小峦之口简单地介绍了他的作画以及其它的一些经历。

两位大师一明一暗,先后成为叙事的焦点,结构了全篇。

结构主义认为,任何故事中都能够找到两个对立的基本组合元素,二元构成结构内部分之间的对立、并列、转换关系,而二元之间的碰撞和张力则构成整体结构的运动与变化,发挥着整体结构的功能。

黄云山作为结构的二元之一,他是大众视野里的大师,可能他自己无意骄傲,但他所生活的环境使得他在面对来访者“小心翼翼”的门铃,面对风尘仆仆的陌生汉子,面对没有装裱的求鉴定的画是,都显示出抗拒甚至厌烦的情绪:他“实在是没有精力应付了”。

从二元对立的分析来解读《小伙子古德曼·布朗》的主题

从二元对立的分析来解读《小伙子古德曼·布朗》的主题

从二元对立的分析来解读《小伙子古德曼·布朗》的主题摘要:《小伙子古德曼·布朗》是霍桑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作者讲述了主人公布朗一次黑夜林中之旅的传奇经历。

本文采用结构主义的批评策略来分析文本中存在的二元对立:黑与亮,善与恶,从而来更加深刻地了解霍桑本人对宗教错综复杂的矛盾心理。

关键词:二元对立黑与亮善与恶一、引言纳撒尼尔·霍桑一直致力于对人性的探索与思考。

《小伙子古德曼·布朗》正是一篇关于人性的短篇小说,小说描写了布朗在日落之际选择离开新婚的妻子,赶赴神秘的林中之旅。

在黑暗的森林里,他发现他身边可敬的牧师、执事以及虔诚的教徒们,甚至他纯洁忠实的妻子也都赴了黑森林里的魔鬼之宴并且都发誓效忠于魔鬼。

他的心灵受到了创伤,而后他回到村子,发现牧师、执事依旧可敬,教徒们依旧虔诚,妻子依旧纯洁,而在他眼里他们不过是虚伪的罪人,他也不愿与他们再同流合污。

最终,他郁郁寡欢直至凄凉地老去。

小说情节虽然简单,但是隐藏在文本之后的主题意义还需要我们反复地推敲。

结构主义为分析本文提供了一个新策略,根据索绪尔的理论,“人类的思维主要通过对立性来把握差异性,结构主义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二元对立:对于两种直接相对观点,我们只有把握一种与另一种的对立关系,才能真正地分别理解这两种观点。

”因此要对文本的主题思想有更深层的了解,就必须对文本进行细致阅读,找到文本中二元对立的因素并对这些二元对立进行解读和分析。

这样就会给文本所蕴含的潜在意义有一个更全面和深刻的了解。

二、对黑与亮二元对立的分析本文中的“黑”多次出现。

在圣经里黑色象征魔鬼、罪恶。

在故事的开端布朗在黑夜来临之时要离开光明的家赶赴森林之约,这是和一般习惯不同的,因为一般的约定是不会约在晚上的,这也就证明了布朗所赶赴的林中之旅不是一般的旅行。

再者,这样的黑夜令他的妻子费思(Faith)感到惧怕。

“孤单单的女人会做些可怕的梦,生些吓人的念头,有时候连自己都害怕……亲爱的,一年到头只求你这一夜。

13.2-二元对立

13.2-二元对立

二元对立(binary opposition)“一个源于结构主义的分析范畴,用来说明意义如何在二元对立的词语系列中产生。

”(约翰·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具体地说,在语言学中表示“一个系统各成分间的关系,它可以用来把各成分区分开。

对立可以是语法对立(如单数对复数、现在时对过去式),或者是语音对立。

语音对立是由于语音上的差别而使得不用音位能得到区别的结果”(R.K.哈特曼、F.C.斯托克《语言与语言学词典》)。

索绪尔语言学被认为是建立在二元对立的原则的基础上的,他对语言和言语、能指和所指、共时性和历时性,以及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的区分等等都被看做是这一原则的体现。

它的基本观点是要说明“意义产生与二元对立”,“在他看来符号或词语的意义仅仅在于它与其他符号或词语相对立——其最确定的特征就是其他符号或词语所不具备的特征”。

(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

在解构主义批评中,二元对立不仅被视为语言符号系统的规律,而且被视为人类文化活动的各个符号系统的规律。

乔纳森·卡勒说:“的确,结构分析中最重要的关系也是最简单的:即二元对立、无论语言学的典范还齐国什么别的作用,毫无疑问的是它鼓动了结构主义者以二元对立的方式思考,无论他们研究什么材料,都在其中去寻找功能上互相对立的两面。

”(《结构主义诗学》)在结构主义的批评实践中,罗曼·雅各布森的语音元素辨析,采用的基本上是二元对立的方法。

列维-斯特劳斯将其属关系、饮食方式等放在二元对立的关系中加以考察,以求得其内在结构的建立。

法国批评家 A.J.格雷马斯认为,人们对诸如上/下、男/女这类二元对立的感觉,构成了“符号指示的基本结构”;“我们感觉到差异,正是由于这种感觉,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并为我们的目的而存在”。

他提出:最低层次上的基本“语义素”的差异包罗了四种要素构成的两组二元对立:A/B=-A/-B,并将它们用于叙事分析中。

二元对立原则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

二元对立原则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

二元对立原则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近年来,二元对立原则(Binary Opposition Principle)已经成为文学理论家们及文学批评家们非常重视的一种理论。

这一理论的出现和发展为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它的最大特点在于以二元对立原则作为评文的基础,它有助于文学批评家更深入地探索和分析作品的内容,使文学批评更加准确、全面、细致、客观。

首先,二元对立原则源自古代司提反斯(Stoic)学说中的一种哲学思想,即释放灵魂意味着顺从客观定律,而不同的客观定律也就是二元对立原则所讲的定律,这也是司提反斯哲学家对自然秩序的表达。

随着西方思想的发展,二元对立原则在文学理论方面也受到了重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属莱特舍尔(Rhetorics)学说。

认为通过对文本中不同主题的对比,可以更深入地探究作品的内容。

其次,二元对立原则在文学批评中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具有高度的归纳性,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思路。

这种归纳性可以帮助文学批评家们更清楚地了解作品的精神内涵,从而指出作品的优缺点,进而指导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作品。

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中,作者通过比较两个主要角色罗密欧(Romeo)和朱丽叶(Juliet)所处的社会状态和现实环境,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每个人的爱是自由的,不受传统规范和社会礼仪的约束。

最后,二元对立原则在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性,也体现在它可以提供全面、客观、细致的批评。

首先,它可以在文本中发现冲突,将冲突点做深入分析,加深读者对文本的理解。

其次,它可以在形式上比较于作品中的理论模式,从而更好地评价作品的精神内涵。

最后,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目的,从而达到最佳的阅读体验。

综上所述,二元对立原则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可以使文学批评更加准确、全面、细致、客观,从而深入探究文本的精神内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

因此,文学批评家们应坚持使用二元对立原则,从而使文学批评的水平更上一层楼。

[自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观

[自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观

[自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观一前言《故乡》是鲁迅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过去的研究一般着眼于它的社会评判意义即辛亥革命之后军阀战乱给人们带来了生活上的贫困,从而对社会的动乱和黑暗面进行批判。

也有的分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指出了有“三种故乡”的对比,即鲁迅记忆中的故乡、现实的故乡和理想的故乡的差距,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又回到了社会批判的层面。

还有对《故乡》中的人物进行分析,从而指出以闰土、杨二嫂为代表的农民,他们具有不可克服的弱点,从而回归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意义上来,等等。

对文学经典的研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结论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符合学理的要求、言之成理,都可以接受。

但在文学观念、审美意识多元化的今天,如果从文化意蕴的角度重新来看鲁迅先生的这篇小说,可能就会有不同于以往的观点。

美国文化批评学者詹姆逊曾说,如果对文学作品的研究,没有上升到文化意义的视角,就不可能获得高度的认识。

而且,面对社会现实,当工业文明的发展与壮大,对自然造成了危害和破坏,甚至于毁灭的情况,在此环境下,“生态批评”兴起,站在“自然”的角度重新细读《故乡》,便会有全新的见解。

二《故乡》中所呈现出的自然美探索何为“自然”?自然即是本真,是未经雕琢的纯净之美。

陶渊明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它意味着纯朴、恬静,意味着空灵、悠远。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段描写可以说是一幅纯自然的图景,也是鲁迅先生脑海里时时闪现的神奇的图画。

它包含自然的景物的美,也包括人性的美。

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海边的沙地,四个意象构成了宇宙的自然静态美。

给自然静态增加动感的是一位少年。

一个天真烂漫、未染尘埃、充满了活力的美少年。

二元对立在批评实践中的运用

二元对立在批评实践中的运用

二元对立在批评实践中的运用
好的批评实践需要充分考虑二元对立以保持公平和诚实,在使人才受益的同时又不牺牲任何一方的正当优势。

在批评实践中,二元对立是一种重要方法。

(一)通过比较两种相反事物,揭示其异同:通过比较二元对立面的
不同,来更清晰地辩证地去看待和审视各种事物,使人们能够分辨出
其本质、关系和变化的规律。

(二)更深入地探讨问题:通过对某一问题的二元对立,既可以比较
它的异同点,也可以深度剖析问题的具体有关背景,使人们更加深入
了解和探讨某一问题。

(三)支持思维的活跃化:通过二元对立,能够激发意想不到的思维。

不同的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二元配对,从而将思维推向更高的境界,
从而实现思维的活跃化。

因此,在批评实践中,二元对立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自然全面地
洞察、理解、比较和发现客观问题特征,从而使我们的实践变得更加全面系统。

从情感认知的视角看纳博科夫《洛丽塔》对二元对立的批判

从情感认知的视角看纳博科夫《洛丽塔》对二元对立的批判

第24卷第2期2022年3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o fN o r t h e a s t e r n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V o l .24,N o .2M a r .2022d o i :10.15936/j.c n k i .10083758.2022.02.017 收稿日期:20210213作者简介:管海佳(1994),女,浙江台州人,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认知叙事学研究㊂从情感认知的视角看纳博科夫‘洛丽塔“对二元对立的批判管海佳(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杭州 310058)摘 要:已有研究多认为‘洛丽塔“主人公亨伯特的悲剧性结局来自于理性的缺乏,然而,以理性为基础的二元对立认知才是他不容忽视的悲剧成因㊂亨伯特以二元对立的方式认知自我,造成精神疾病与自我认知的分裂;以二元对立的方式认知世界,忽略对立范畴间的模糊性,不仅造成巨大的认知错位,还会摧毁被认知的对象㊂事实上,情感认知的巨大价值短暂弥补了亨伯特纯粹理性认知的局限性,也展现了小说在叙事层面的艺术价值㊂关 键 词:‘洛丽塔“;纳博科夫;二元对立;情感认知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758(2022)02-0139-06A C r i t i q u eo fB i n a r y O p po s i t i o ni n N a b o k o v s L o l i t a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E m o t i o n a l C o gn i t i o n G U A N H a i ji a (S c h o o l o f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t u d i e s ,Z h e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H a n gz h o u310058,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M o s t p r e v i o u s s t u d i e s o n L o l i t a a t t r i b u t eH u m b e r t s t r a g i c e n d i n g toh i s l a c ko fr e a s o n .H o w e v e r ,h i sb i n a r y o p p o s i t i o n ,d e e m e da sar e pr e s e n t a t i o no f r e a s o n ,i st h el e a d i n g c a u s eo fh i st r a g i ce n d i n g th a tc a n n o tb eu n d e r e s t i m a t e d .H u m b e r t sb i n a r y k n o w l e d g eo fh i m s e l fh a s l e dt oh i s p s y c h o l o gi c a ld i s o r d e ra n d c o n f l i c t i n g s e l f -r e c o g n i t i o n .H i sb i n a r y k n o w l e d g eo ft h e w o r l d ,w h i c hd o e sn o t c o v e r t h e g r e y z o n eo fd i f f e r e n tc a t e g o r i e s ,n o to n l yg i v e sb i r t ht ot h ec o g n i t i v e b i a s e s b u t a l s o u n d e r m i n e s t h e o b j e c t s b e i n g e v a l u a t e d .I n f a c t ,e m o t i o n a l c o gn i t i o n c o m p e n s a t e s f o r t h e l i m i t a t i o n s o f r i g i d r e a s o n a n d r e p r e s e n t s t h e n a r r a t i v e a r t i s t r y o f t h en o v e l .K e y wo r d s :L o l i t a ;V l a d i m i rN a b o k o v ;b i n a r y o p p o s i t i o n ;e m o t i o n a l c o g n i t i o n 在西方世界,二元对立作为一种哲学传统从古希腊时期便已形成,为欧洲哲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限定了基本走向㊂近代以来,笛卡尔㊁康德等哲学家又进一步巩固了二元对立在西方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并将其视为思维的理性,认为人能借此发现知识㊁认识世界㊂随着当代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理性的认识功能遭到怀疑㊂从哲学家舒斯特曼(R i c h a r dS h u s t e r m a n )的 身体美学观 到神经科学家达马西奥(A n t o n i oD a m a s i o)批驳的 笛卡尔的错误 ,无一不在凸显情感认知的积极作用,对西方传统的理性哲学发起了挑战㊂以往对‘洛丽塔“主人公的认知与思维之研究多从精神分析㊁文学伦理学批评㊁时间焦虑等维度进行,多认为亨伯特缺乏理性,受情感和欲望驱使,导致悲剧的发生㊂学者加博德(K r i nG a b b a r d)认为亨伯特的行为受 施虐欲望 (s a d o m a s o c h i s t i cd e s i r e )的支配[1]㊂法弗(K u r tF a w v e r)甚至用 吸血鬼特质 (v a m p i r i c q u a l i t i e s)来描述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破坏性欲望[2]㊂还有不少国外学者将亨伯特视为 神经质的恶棍 (n e u r o t i cc o u n d r e l)以及 着魔的猎人 (e n c h a n t e dh u n t e r),足见其对亨伯特理性之缺乏的批判[3]㊂国内学者也对此展开了丰富的讨论㊂蔡莉莉认为‘洛丽塔“的主人公亨伯特 表现了人类由于愚蠢和妄念,沉沦于不可回避的欲望,挑战不可战胜的时间,从而在 原欲 和 妄念 的驱使下,所导致的一个令人心悸的悲剧 [4]㊂吴剑萍这样评价亨伯特: 在他对洛丽塔审美化的情感世界中,他纯然成了丧失理性的情感㊁意志㊁欲望的符号 [5]㊂刘小丰称‘洛丽塔“为 一部被欲望灼伤的伤心史 [6]㊂可以说,以批判亨伯特受欲望支配㊁缺乏理性来开启该人物的内在深刻性已经成为研究主流㊂虽然小说对亨伯特的情感与欲望着墨颇多,但将亨伯特视为纯粹的欲望符号,未免有失偏颇㊂此外,理性/情感的二元对立以及理性高于情感的伦理预设在如今已被神经科学证明是笛卡尔式的错误㊂李海英就曾指出, ‘洛丽塔“的解构主义倾向首先就表现在对传统单面主人公形象的解构 ,这对打破学界对亨伯特的单向度认知有重要价值[7]㊂更有学者敏锐地捕捉到了亨伯特超越纯粹欲念的㊁偏执的 纳粹意识形态 (N a z i i d e o l o g y)[8]㊂然而上述评论并未展开分析亨伯特身上理性与情感的辩证关系,在强调亨伯特 双重人格 的同时表达的依然是对理性/情感二元对立这一认知范式的遵从㊂细读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可以发现,作为小说认知表达的主体,主人公兼叙述者亨伯特极大程度地困于以思维理性为内核的二元对立认知模式,反而遭到理性的反噬,这与西方一直以来的理性/情感二元论与理性高于情感的认识传统不无关系㊂在认知神经科学看来,情感是重要的认知资源和自然调节手段,使个体更灵活㊁客观地认识现实世界,以达到更为完备的认知和行动上的理性㊂认知科学视野中的理性超越了传统哲学意义上的以抽象逻辑为内核的思维理性,转而将理性 看作一种设置了适当的程序和目标且连接较为松散的一系列认知实践 ,旨在更好地达到决策和行为的理性[9]㊂以情感认知的视角对‘洛丽塔“进行解读,可以发现小说对传统理性展开了批判,通过展现情感在人物认知层面的重要价值,彰显了情感认知的理性维度㊂可以说,‘洛丽塔“是纳博科夫以情感反抗僵化的理性文明的一次思想实验㊂一、二元对立导致异化的自我认知近代西方哲学奠基人笛卡尔深化了思维/存在㊁身/心㊁情感/理性等二元对立的自我认知模式㊂笛卡尔认为 物质比精神确实,而(对我来讲)我的精神又比旁人的精神确实 并且偏向把物质看成是唯有从我们对于精神的所知㊁通过推理才可以认识(倘若可认识)的东西 [10]93㊂笛卡尔的 我思故我在 将心/物二元论推向极致,在强调 我 的全部本质存在于思维作用的同时,还将人的思维视为万物的尺度,认为 凡是我们能够设想得很清晰㊁很判然的一切事物都是真的 [10]93㊂可见,笛卡尔的二元论高度肯定个体理性认知的价值,具有极强的主观主义倾向,甚至是唯我主义色彩㊂这不啻于将个人现实与客观现实决然对立,将以思维理性为认知工具的自我置于世界的中心㊂‘洛丽塔“的主人公亨伯特便是二元论精致的传声筒和代言人㊂然而,这一思维理性的光芒却遮蔽了亨伯特的自我认知之路,甚至将他带入认知困境㊂亨伯特是笛卡尔心/物二元论的践行者,并以此建立了现实相对的个体现实㊂然而,由于这一认知方式拒斥情感的参与,最终反而导致自我认知的分裂与失真㊂小说的开篇 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便道出了亨伯特对灵魂与罪恶的审视与被两者撕扯的无奈[11]9㊂基督教神学家德尔图良将 灵魂 定义为 来自神的气息,是不朽的 它的本性中就有理智 [12]㊂他认为原罪虽然会让人类的灵魂变得晦暗,但人依然能通过救赎使灵魂复原㊂然而,亨伯特在叙述中早已透露自己不相信 我们的基督教上帝 [11]118㊂因此,亨伯特不仅没有通过自我拯救消解灵魂与罪恶间的矛盾,反而在对洛丽塔的极度渴望中加速促成了两者的对立,最终无奈地感叹 我的世界分裂了 [11]27㊂ 灵魂 这一个人化的超验存在与 罪恶 这一社会化的现实评价的对立在故事伊始就成为了亨伯特分裂的自我认知的有力注脚㊂亨伯特继而用大量的内心独白展现他与客观现实对立的灵魂世界㊂不同于大部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亨伯特似乎没有其他社会身份工作㊁041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家人㊁朋友这些字眼极少在他的叙述中出现㊂从少年时代的初恋安娜贝尔到中年时代意外相逢的洛丽塔,亨伯特一直沉迷于 小仙女 的缠绵春梦中,他甚至坦言自安娜贝尔死后, 我生活的二十五年逐渐变细,成了一个不断颤动的尖梢,最终消失不见 [11]61㊂不得不说,亨伯特所搭建的个人现实颇有阿尔都塞(L o u i sP i e r r eA l t h u s s e r)的 意识形态 的意味,只是他的意识形态是与现实伦常对立的 想象性关系 ㊂亨伯特从对安娜贝尔与对洛丽塔的诗意情愫中赋能,被 询唤 为个人现实中的主体㊂通过主体间的互认,即利用诗人爱伦坡迎娶十三岁表妹的例子来为自己的诗性追求正名,亨伯特巩固了自己在个人现实中的主体地位,形塑了一个由自己主宰的诗性意识形态㊂这些表现展现了亨伯特对于客观现实的拒斥与对自我的关注,成功呼应了他在童年时期便展现出的 对唯我论的兴趣 [11]16㊂然而, 人类既是自然的一份子但又为文化所陶铸 ,这揭示了个人现实与客观现实间存在的无法切断的联系,试图与现实割裂反而会造成两者处于紧张关系中,造成个体的生存困境[13]㊂因此,被现实的清规戒律和个人的诗性追求反复撕扯的亨伯特,固执地想在其所处的世界中 分出天堂和地狱 ,可最终只捕捉到一个 奇异㊁可怖㊁疯狂的世界 [11]134㊂亨伯特二元对立式认知所体现的对思维理性的执迷是不容忽视的㊂亨伯特时常进行元认知(m e t a c o g n i t i o n),即对自己的认知进行认知,试图借此寻找自身悲剧的源头㊂心理学家弗莱维尔(J o h nF l a v e l l)指出,元认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 元认知监控 ,即 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对其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的目标 ;这一过程实际上是 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 ,对思维能力的提升有一定帮助[14]㊂亨伯特的元认知密集地分布在他的叙述中,他说: 在我努力分析自己的渴望㊁动机和行为的时候,我总陷入一种追忆往事的幻想,这种幻想为分析官能提供了无限的选择,并且促使想象中的每一条线路在我过去那片复杂得令人发狂的境界中漫无止境地向外分叉 [11]70㊂可见,亨伯特对自身的 渴望㊁动机与行为 给予了高度关注,他渴望通过这些元认知行为对自身选择进行回溯与评价㊂然而这一依赖元认知的思维理性并不能帮助亨伯特认清自我,反而让他陷入思维游戏与自我意识的牢笼在 复杂得令人发狂的境界中漫无止境地向外分叉 ,无法抵达自我认知的彼岸㊂亨伯特通过元认知展现了思维理性的困境:虽然思维理性是人类进行自我审视的重要工具,但它并不一定指向有效的自我认知,反而有可能催生出多种分叉的思维游戏,使思维主体迷失其中㊂强大的 分析官能 和二元对立认知不仅无法指向完整的自我认知,还给亨伯特带来了严重的精神疾病㊂亨伯特的疾病不同于一般的疾病,他认为自己陷入了 忧郁症和一种难熬的压抑感 ,而病历上却写着 潜在同性恋和彻底阳痿 [11]5354㊂可见,他对自我的认知与他人对他的认知之间存在巨大偏差㊂亨伯特本人可以被视为疾病的隐喻,象征着自我认知的崩溃, 显示出个体与社会之间一种深刻的失调,它和人性的异化以及苦难的悲怆联系在一起,都是指向社会的压抑与焦虑的偏执 [15]㊂可以说,亨伯特的疾病正是二元对立认知这一病毒引起的,随之造成一系列官能和决策的崩坏㊂从亨伯特的精神错乱到戏弄医生,无不体现了二元对立认知对自我的迷惑和破坏作用㊂值得注意的是,亨伯特的叙述中曾出现明显有悖于个人现实与整体现实对立的话语和情景㊂他说: 虽然我的身体知道它渴望什么,但我的头脑却拒绝身体的每项请求㊂一会儿,我感到羞愧㊁惊骇;一会儿,我又变得盲目乐观㊂ [11]27可见,亨伯特将个人现实与整体现实对立㊁固执地沉入个人现实的同时,他的情感时常 背叛 他,使他游移于两个对立的选项间㊂亨伯特可以用他引以为傲的 分析官能 为他的行为正名,但却无法逾越情感和身体上的直观反应㊂正如神经生物学家达马西奥(A n t o n i oD a m a s i o)所说: 过于强调思维和理性,无法使人类意识到其实我们人类的心灵根植于一个从生物学上很脆弱很有限的有机体㊂ [16]情感上的 羞愧 惊骇 与 乐观 及其带来的身体反应正是亨伯特认知自我的重要驱动力,也是价值判断的重要指标㊂一味地拒斥 身体的请求 和情感的反应,会使人在认知自我的过程中失去重要的参考坐标㊂ 在一个没有情绪和感受的世界里,不会有形成最基本道德的本能的自发产生的社会性反应 ;而且,缺乏情感的自然调节, 个体将不能再灵活㊁客观地认识㊁适应现实世界 [17]99100㊂这意味着,在压抑情感和感受的情况下,人对自我和外界的认知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141第2期管海佳:从情感认知的视角看纳博科夫‘洛丽塔“对二元对立的批判遮蔽,它无力抵挡整体现实的入侵,最终使自我认知走向分裂㊂二㊁二元对立扭曲对世界的认知在认识外界事物这个问题上,二元对立是 范畴化 (c a t e g o r i z a t i o n)分类模式的极端体现㊂莱考夫(G e o r g eL a k o f f)认为: 对于我们的思维㊁感知㊁行动和语言来说,没有什么比范畴化更基本的了㊂ [18]可以说,二元对立就是最大化两个范畴间的差距,最小化范畴内成员的差异㊂ 由于每个次范畴还会基于家族相似性沿着各自的方向延伸,这又使得各个次范畴内部成员的边界具有模糊性 [19],凸显了二元对立内部的解构特征㊂亨伯特高度依赖事物的客观表征,对外界事物进行对立式认知,拒斥来自情感认知的指导,这一行为犹如在高楼之下埋下松动的石子,导致了对事物认知的崩塌㊂亨伯特对于女性的认知是对立式的且与现实存在巨大错位㊂他借助女性的客观特征将她们划分成 小仙女 和其他女性两类人,并只对前者感兴趣㊂亨伯特甚至对 小仙女 下了明确的定义, 在九岁和十四岁年龄限内的一些处女 ,并与其他女性作出区分 惹人发狂的优雅,难以捉摸的㊁诡诈的㊁灵魂分裂的㊁阴险的诱惑力,这些都是使小仙女有别于她们同代人的特性 [11]1112㊂在亨伯特的眼中,小仙女是近乎完美的,是 被选中的小生命 ,她们 是没有粉刺的,尽管塞满了美味佳肴 [11]37㊂而对于除了小仙女之外的女性,亨伯特则残酷地将她们物化为 缓解的工具 [11]13㊂认知批判学者沃姆勒(B l a k e y V e r m e u l e)指出,人类是 天生的二元论者,根据身体和心灵的性质给人与物进行分类 [20]㊂亨伯特的判断将人类固有的二元论倾向发挥到了极致㊂在他眼中,小仙女是有灵性的精神实体,属于 心灵 的范畴;而其他女性则是被工具化的肉体㊂然而,二元对立本质上是一种 简单的还原论 ,认为通过简单的部分特征就可以把握事物的整体特征,忽略了二元对立内部的解构特征,反而会将人引向认知歧途㊂尽管亨伯特找到了他自认为最符合 小仙女 气质的洛丽塔,却自始至终没有认清过她,甚至还遭到了洛丽塔的背叛㊂被亨伯特视为 生命之光 的洛丽塔高度符合亨伯特对小仙女的定义㊂亨伯特对洛丽塔的认同完全依赖于 小仙女 范畴内的原型,即亨伯特已故的初恋安娜贝尔㊂见到洛丽塔的第一眼,亨伯特便 拿每个细微之处去和死去的小新娘的容貌核对比照 ,认为洛丽塔完全超越了她的原型[11]61㊂这一认知方式以既定客观表征为绝对参照,服务于二元对立认知的建构㊂然而,这个摄人心魄的小仙女却完全出乎了亨伯特的意料㊂洛丽塔不仅早已有过性经验,最终还逃离了亨伯特,最后相见时洛丽塔已是怀孕的妇人,小仙女的光彩荡然无存,彻底背叛了亨伯特对她的认知㊂亨伯特对洛丽塔的错位认知来自于其二元对立的认知模式,这种高度范畴化的认知模式虽然能为亨伯特认知世界提供一定参考,但存在固有的弊端:忽略了人的复杂性和情感向度,试图将人的问题简化成有着确切分类和答案㊁遵循特定规则和策略的经济学问题, 而在生命选择的困惑和痛苦中,在生命纠缠的热爱中,在生命试图与之搏斗的神秘而可怕的死亡率中忽略每一个人生命中的神秘和复杂 [21]42㊂借用哈贝马斯(Jür g e n H a b e r m a s)的话来说,这种二元对立认知本质是将认知对象的 商品化 ,以僵化的思维理性代替深层反思,最终使得思维理性成为了另一种形式上的 工具理性 ㊂与哈贝马斯所说的 系统世界 对 生活世界 的 殖民化 颇为相似,亨伯特的二元论是范畴化思维对深度认知的 殖民化 ,最终导致认知的崩塌[22]㊂这种认知方式不仅无法使亨伯特正确认知他人,还会摧毁被认知的对象㊂亨伯特拜倒在 小仙女 脚下,看似是崇拜,实际上充斥着病态的凝视和控制㊂亨伯特利用身为洛丽塔监护人的权力优势,向年少的洛丽塔灌输乱伦的合理性,干扰了她的成长进程,甚至还将带洛丽塔踏上环游美国的旅途,在与社会的隔离中对洛丽塔进行认知重塑㊂在两人的朝夕相处中,亨伯特的认知暴力无孔不入地渗透在洛丽塔的生活中,而多数时候洛丽塔是沉默的他者,被动接受亨伯特的认知改造㊂亨伯特的二元对立认知看似将小仙女捧上神坛,但无法隐藏其高权力者心态与意识层面的 殖民 计划㊂当洛丽塔无法被他的认知方式规训并选择逃跑时,他的二元对立认知宣告破产㊂三㊁ 情感本质上是理性的 :情感认知的独特价值二元对立本质上是一种以归纳㊁概括㊁分类为241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认知基础的认知方式,这种对立 归根到底是传统形而上学用以把握世界㊁把握事件的一个基本模式 [23]㊂从抽象层面和普遍性上来看,这种分类模式等级森严且牢不可破㊂然而在人类的实践中,两个对立项无法实现真正的和平共处,反而会将人引向认知歧途㊂情感所引起的个体化认知则促成了二元对立结构中统一性和解构性的逃逸,弥补理性的不足,是人类在认知维度的 祛魅 ㊂神经科学家达马西奥的 躯体标识器假设 (s o m a t i c-m a r k e r h y p o t h e s i s)批判了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强调了情感与具身认知对于推理和决策的重要价值㊂他甚至提出一个革命性的观点, 情感本质上是理性的 情感的自然调节是维持 体内平衡 (h o m e o s t a s i s)的重要机制,使个体能更 灵活㊁客观地认识㊁适应现实世界 ,肯定了情绪和感受对伦理选择与精神成长的积极作用[17]95㊂哲学家努斯鲍姆(M a r t h aN u s s b a u m)也肯定了情感的积极作用,认为 只有当情感真实地看到了事实,看到了对不同人而言多种苦与乐的意义,他们才是良好的指引 [21]113㊂一味强调理性使人无法意识到来自身体的声音,容易对自身和外界形成认知偏差,而情感既是不可或缺的认知资源也是身体的警报,为人类提供重要认知参考㊂‘洛丽塔“曾展现了与二元对立相悖的认知模式,即亨伯特在情感的驱使下,突破了对女性的对立式认知,甚至一度要放弃对小仙女的执迷㊂这种情感认知爆发出来的巨大能量,曾为他逃出二元对立认知范式提供指引㊂亨伯特对妓女莫妮卡的情愫便体现了情感认知的巨大价值㊂在那些 他能使用的女性中 ,有一个名为 莫尼卡 的妓女一度让他改变了对这个群体的偏见㊂在与她的日常相处和身体接触中,亨伯特对她的喜爱和依恋与日俱增㊂从莫妮卡身上,亨伯特不止一次体会到无与伦比的快乐,甚至放下了对这一女性群体的偏见,发出了由衷的怜悯 这些可怜的小生命 [11]16㊂ 小仙女 和其他女性之间的对立鸿沟在亨伯特的情感认知下不断缩小㊂他甚至在这个真实的妓女身上看到了小仙女的影子,并将她描述为 负罪的小仙女 ㊂ 尽兴 欢乐的精神 欢欣 等情绪体验是亨伯特对那段回忆最深刻的感受[11]18㊂正是在这些情绪的指引下,亨伯特才意识到先验的二元对立结构并非唯一重要,正是这些积极的情绪体验冲破了僵化的对立式认知,让生命的真相显露出来㊂然而,‘洛丽塔“虽然展现了情感认知的巨大价值,也展现了情感认知的困境,但其浮现有一定偶然性,且受到二元对立认知的制约㊂亨伯特在情感爆发的时刻超越了由二元对立构建的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僵化的世俗成见,但他无法彻底逃离长久浸淫在二元对立式认知中而形成的思维模式㊂因此,哪怕亨伯特短暂地改变了对妓女莫妮卡的评判,甚至高度肯定她的生命价值,他依然无法逃离以 小仙女 为认知参照点的认知模式㊂亨伯特将莫妮卡描述为 负罪的小仙女 便体现了其二元对立认知的根深蒂固和难以撼动㊂尽管后来洛丽塔的形象彻底崩坏,彻底背离了他对小仙女的美好期待,亨伯特依然无法停下追逐洛丽塔的脚步㊂这种看似荒谬的行为背后隐藏着二元对立认知的痼疾,即 中介的僭越 ㊂二元对立本是一种认知世界的中介,但却被崇高化和符号化,脱离了服务于生存的目的,变成了形而上的诗性追求,这正是福柯(M i c h e lF o u c a u l t)所批判的 能指的权威 ㊂如同一次次推动巨石的西西弗斯,亨伯特反复被二元对立式认知打击和戕害,但是依然奋起守护二元对立㊂某种程度上来说,二元对立已经不再是服务于亨伯特的认知工具,而是亨伯特生存的见证㊂这种自我异化与异化他人的认知方式是亨伯特认知悲剧最有力的注脚㊂然而,小说‘洛丽塔“并没有局限于展现人物亨伯特缺乏情感认知的悲剧性㊂相反,作者在叙事层面细致地展现了叙述者亨伯特的情感认知,使得文本更具丰富性与欺骗性㊂‘洛丽塔“的叙述者亨伯特是典型的不可靠叙述者㊂认知批评学者詹塞恩(L i s aZ u n s h i n e)认为, 纳博科夫在叙述中将亨伯特的视角分布到不同人物的心灵中 [24]㊂也就是说,纳博科夫利用了叙述者强大的心灵阅读能力,使小说中其他人物间接地说出了亨伯特希望他们说出的故事㊂这种叙述方式需要以亨伯特的共情以及对人物的情感洞察为基础才能有效展开㊂可以说,作为叙述者的亨伯特展现了作者纳博科夫对情感认知的高度重视,正是在情感认知的作用下,叙述的不可靠性才能得到彰显,文本才更具艺术张力㊂叙述者亨伯特所展现的情感认知和人物亨伯特所展现的二元对立认知非但不矛盾,而且还传达了纳博科夫独特的审美追求㊂‘洛丽塔“通过人物亨伯特的二元对立认知,对传统理性展开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叙述者亨伯特在叙述层面的情感认知给叙述增加了不可靠性和不确定341第2期管海佳:从情感认知的视角看纳博科夫‘洛丽塔“对二元对立的批判。

二元对立与价值本位:论电影《峰爆》的双重肌理

二元对立与价值本位:论电影《峰爆》的双重肌理

CRITICISM ON FILMS电影批评2021年9月17日,电影《峰爆》上映。

电影以印度洋的板块运动引发山体滑坡为背景,以拯救县城为切入点,聚焦面对毁灭性灾难时人的选择与价值。

《峰爆》作为灾难片,全片共用1600个特效镜头,呈现出震撼的视听效果,为灾难救援和人物抉择提供可信的背景,这也是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逐步完备的体现。

电影的本质是视听结合的综合性艺术,通过镜头语言完成叙事。

因此,要揭示电影的价值本位,必需立足电影的叙事策略和视觉机制。

基于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入乎其内”地思考,立足电影的叙事策略和视觉机制,考量叙事策略的意义所在?这样的视觉机制如何呈现价值观?同时,也要“出乎其外”,辨析价值之间的关系,考察电影带给我们的审美快感与社会价值。

一、二元对立的叙事策略《峰爆》在类型上属于灾难片,是以全球化的生态问题引起的自然灾害为背景的灾难片。

国产灾难片的重要任务是对主旋律价值观的弘扬。

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工业体系逐步完善,电影制作水准提升,为电影实现大制作、大场面提供了技术基础;但是技术提升与如何保证价值观的呈现仍然是国产灾难片的重难点。

值得注意的是,与过去僵化的、简单的说教不同,《峰爆》通过将价值寓于形象与剧情之中,并置于二元对立的视觉机制之下,进而电影人物形象拥有了敞开的思辨性。

电影镜头在救援队和洪翼舟父子之间进行平行剪辑,一面呈现救援队如何拯救16万县城居民;另一面则是人物洪翼舟的自我建构;两条线汇集在洪翼舟的英雄主义行为上。

在此之前,电影通过平行剪辑的技巧建构了显性与隐性二元对立的视觉机制——山与水、父与子的对立是显性的,而救援队的群体与个体的建构、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对立关系是隐性的,与二元视觉机制相对应的是不同价值的呈现。

(一)山与水:毁坏与重建的意象表达电影通过二元对立的叙事策略,将山与水两种意象作为价值抉择和个人成长的隐喻呈现出来。

作为电影表层的二元关系,山水意象的第一层解读是认为山、水是毁坏与重建直观的表达。

从对鲁迅的批评中看鲁迅小说世界里的二元对立

从对鲁迅的批评中看鲁迅小说世界里的二元对立

从对鲁迅的批评中看鲁迅文学世界的二元对立 学生姓名: 任课教师:[内容摘要]:近年来,对鲁迅批评之风越来越盛,对鲁迅的重新定位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甚至出现了对鲁迅全盘否定的观点。

本文从当下对鲁迅的批评与定位出发,探讨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的鲁迅创作的动因是改良人生,但他又有着对这种可能性的彻底的怀疑,正是这种对人生的态度,让鲁迅的文学世界里呈现着冷与暖、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

[关键词]:鲁迅;批评;文学世界;二元对立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一度被人们作为宣传工具,一度被神化,毛泽东也曾给他极高的评价。

然而实际上,对鲁迅的“批评”一直存在,而近来,批评鲁迅的声音似乎格外多起来。

有人认为鲁迅毕生贬低民族传统文化,丑化中国人,附和了激进的思潮,丧失了名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传统文化在“五四”断裂。

也有人认为,鲁迅对传统的批判虽有理由,但破坏有余,建设不足。

甚至还有人认为,鲁迅是“五四"以来全盘否定传统的代表。

这样的显像也说明了鲁迅以及鲁迅文本精神在过去的时间里对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或许这样的否定,也带有一定的政治或者功利性,在民主化的社会中,我们需要的是民主的、多元化的语言环境与自由。

近十多年来,之所以会出现对鲁迅“全盘否定传统”的指责,其原因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看。

一种原因是过了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也腻味了继续把鲁迅作为宣传的工具,试图颠覆神化,让鲁迅回到人间本位。

从这一角度看,可以理解,也比较正常,但批评应实事求是,讲求理性。

另一方面,这些指责者并没有历史地看待鲁迅,并没有理解鲁迅在否定传统时的“语境”和真正用意,也没有真正认识鲁迅,只看到了鲁迅对传统进行的批判,却没有看到鲁迅想要借此达到的社会效用。

鲁迅以笔为武器,为了唤醒麻木的中国人民,用冷峻的文字批判中国人民“国民性”,但他的笔不只是单纯的指向中国民众,而是在看与被看的大众世界里,用自己的“冷”唤醒沉睡的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冷”唤起中国民众的“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元对立”原理的运用“二元对立”是结构主义广泛运用的基本概念之一。

在形式与内容这对“二元对立”的关系上,“结构主义者倾向于把一切内容都看成形式,或者至少认为内容是使最后完成形式(作品本身)得已存在的一种技术手段。

”[1]电视批评中,我们把电视作品分为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使之对立起来,未必是科学的方法。

但是为了认识上分析上的方便,在缺乏用更好的提法之前,还得运用这个概念,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确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而不仅是在任何条件下总是谁决定谁的一面倒关系。

结构主义认为,任何结构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

在结构整体中,可以找到两个对立的基本组合元素,二元构成结构内部各成分间的并列、对立、转化关系。

二元之间的碰撞和张力构成整体结构的运动与变化,发挥着整体结构的功能。

二元的两端作为结构的组合元素是静止的,其中需要一个中介环节,使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作用,从而具有运动变化的特征。

索绪尔在他的语言学研究中,把语言分为社会的语言与个人语言。

按其意思,没有对立面,任何因素的意义和功能都难以表现或说明。

电视批评中,“二元对立”原理主要用于对电视作品的分析,探索到电视作品的内结构基本模式。

结构主义的批评家强调:人的感觉是从差异中发展,“上”是由其对立面“下”而感受到的。

[2]因此,电视语言(包括画面语言、有声语言、融合语言)表达感觉的结构基本是二元对立的。

比如一些叙事性电视作品中叙述的内容、形式不管多么复杂,总是有基本的对立关系,或者是积极与消极、或者是爱情与背叛、或者是胜利与失败等等。

电视片《中国农民》是中国农村变革的镜子,它记述了小岗村农民冒着极大风险,“瞒着上面”,实行大包干的伟大事件。

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小岗村之所以冒风险,之所以“瞒着上面”,实行大包干,是因为,有人反对小岗村实行大包干,它们干不是公开的。

电视剧《今夜有暴风雨》中,有个段落的处理,可以看出结构中的两个对立情绪,画面内是爱情萌发,青春似火的裴晓云坐在炕头遐想,还坐着一个同住的女知青郑亚茹,也想着心事,忽然画外传来踏雪而来吱吱嘎嘎的脚步声,声音由远而近,脚步是朝画内走来的。

敏感的裴晓云闻见熟悉的脚步声便思忖是曹轶强来了,郑亚茹也心领神会。

两个少女关心窗外,从悉心谛听———少女间相互窥视到探测———大失所望。

曹轶强走到门前,掂量郑亚茹也肯定在屋里,多了郑亚茹,多尴尬,倒不如改天再来,于是脚步声又折回去了,怅然离去了。

画面上声画分立是结构中的一对矛盾,加上种种心理矛盾,使这一情节包含了更为复杂而深邃的思想感情。

运用“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探索电视作品叙述的组合功能及其形态,是一种深层次分析的手段。

这种手段在当代电视批评家中运用较为广泛。

实践证明,结构主义中“二元对立”原理是具有科学性价值的。

它可以深入到电视作品的内在结构中去,较为客观和细致地分析和把握电视作品内在元素的对立和运动发展。

对电视作品的复杂内部把握和分析具有相当效果。

下面我们用“二元对立”理论对电视连续剧《神禾塬》的成功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可以看出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理论在电视批评中的科学价值。

这部电视连续剧是以关中老农民宋思温的家庭为中心场景,它的两个女婿尤大魁和冯炳南的“二元对立”为主线,美莲和冷翠两个女性的爱情经历的变化为配景而设计叙述的。

一方面它又没有把人物设计为单纯的戏剧性的叙事因素,而是写出了当代关中农民形形色色的个性,写出了他们个性中所包含的中国农民文化的传统和所面临的现实处境的挑战,写出了他们在中国农村社会的急剧变革中所作出的不同局则和遭遇的不同命运。

剧中宋思温蕴籍、务实、正直、讲究尊严,以家庭和土地为本位,因而当他的后代们开始放弃祖辈们传下来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信念时,一方面宋思温用他所坚持的那种诚实和和睦的做人道理延续影响着后人们,另一方面他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眷念和他视野的狭隘,观念的保守也阻碍着青年一代农民的变革。

在这部电视剧中,尤大魁和冯炳南的冲突构成了基本的叙事张力,同时也负载着创作者心中的人文理想。

他们都是新一代“识时务”的农民,他们都没有传统所强加的心理负担,他们都具有巨大的创造潜力,但他们都选择了不同方式来完成他们的抱负和理想。

前者把个人的利益于他们生存其中得整体利益和量联系在一起,得到了文化传统的支持和社会群体的接纳。

这些都贯穿了一系列的环境和人物的“二元对立”,尤大魁和冯炳南的“二元对立”的比较造成了强烈动人的艺术效果通过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分析进入人物和主题的深层内容中,不被外在的艺术表象所迷惑,的确是很有意义的。

在一些叙事性的电视作品中,没有冲突,没有对立,没有较强的事件和情节就缺乏戏剧性的事件和情节。

由于他没有张力和强度,因而不能激起观众的期待和兴奋。

而冲突对立、较量、则来自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所以,叙事性电视作品在设置安排人物的时候,都必须考虑到“二元对立”的叙事规则,现代叙事学理论把作品中的人物作为叙事要素分为三类:一类是主体,即“正面”人物;一类是反主体,即“负面”人物;另一类是作品中的次要人物,承担“帮手”的功能。

前两类的“正”“负”并非好人坏人之区别,只是叙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主体和反主体都在冲突之中,这种对立可能是有意的,可能是无意的,二者对立最终引起观众的关注。

这三类人物,使作品的“二元对立”更加复杂化,三类人物都有各自对立面,正是通过这些表现出他们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任何缺乏对立面的人物,都会排除在叙事主流之外。

正是基于这些创作规律,创作者总是想法设法在作品中组织冲突,组织较量的事件和情节等。

批评家也正是运用“二元对立”的理论,揭示了作品深层次的意义。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二元对立”原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所有电视节目形态里,并不是每一个节目都包含着“二元对立”因素。

有的新闻报道,有的纪录片,有的文艺节目,就是通过一个方面来反映社会生活。

歌颂社会生活的美好,用一种感情来抒发构成电视艺术整体内容。

比如电视舞蹈艺术片“啊,太阳”主要有三首女声独唱,两首男声独唱,一首男女生对唱,一首童声表演唱,四段歌舞构成,在歌舞表演和解说词的叙述中,穿插了必要的生活场景:油塔、吊车、钻台、井架等,突出石油工人的手法精神,这些画面构成了统一的艺术整体,它唱出了一首石油工人英雄业绩的颂歌。

这里若是硬性套用“二元对立”理论,把作品分成二元因素来研究,势必会肢解和破坏作品的统一性和完整性,甚至可能得出荒唐结论。

实际上,不是说任何电视作品都可分为二元因素。

只有从具体的作品出发,正确使用“二元对立”理论,才能发挥其作用。

叙事学原理的分析方法电视艺术是一种家庭消费艺术,它主要靠时间的延续、空间的扩展、信息的刺激、情节的曲折变化和人物的命运变迁来吸引观众。

电视作品中相当部分都具有叙事性。

一条新闻、一个专题片、一部电视剧,都具有相对的故事完整性。

特别是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事实报道,讲述老百姓的故事;特别是剧中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和悲欢离合的沉浮,让观众真正体验到人生沧桑的作品时特别受欢迎的。

运用结构主义叙事方法分析研究电视作品,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作品的复杂结构、体验个中真味。

结构主义的叙事学理论是应该引起电视批评加重视的。

法国的结构主义批评家罗兰·巴尔特等是叙事学理论的代表人物。

叙事学理论是主要研究叙事性作品的专门理论。

巴尔特借鉴语言学中分层次的方法,将叙事作品分为功能级、行为级和叙述级三个层次。

功能级是作品中最小的叙述单位,它总会在作品叙事过程中发挥作用,担负着要么是叙述的核心,要么是补充叙述空间的缝隙,要么是暗示人物动作、性格等的作用。

功能级是作品直接叙述的基础,是分析作品的首要对象。

但功能级是通过行动级来完成的。

第三个层次是叙述级,它在作品中是最高层次,它将作品的一切表达叙述出来,使受众亲临其境。

叙述者不是创作者,而是作品的叙述符号,这些符号将功能级和行动级组织成作品。

巴尔特把叙事作品看作是一个大的句子,一个复杂的语言符号系统。

因此,在他看来,叙事作品的一切问题从根本上讲是语言问题。

他认为,功能是一个基本的句子的功能,行为是人称叙述的体现,而叙述更是一个符号系统问题。

这样就形成了一套以语言符号为中心的精细分析体系。

但这一理论从另一个角度显示出它的弊端,过于精细化、模式化无疑忽视了作品自身审美特性和人物形象、艺术氛围的魅力。

尽管如此,但巴尔特的叙事学理论对我们进行电视批评仍然具有积极的方法论意义。

吸收巴尔特叙事学理论中的有用部分,对电视语言即画面语言、有声语言、融合语言进行分层次研究可以得出较好的效果。

电视剧《今夜有暴风雨》,有一组裴晓云与小黄狗在雪原奔跑、追逐的画面构图:春天到了,连队里只剩下裴晓云一个知识青年,曹轶强留下了一只黄狗与她为伴。

这里,我们将叙事看成是一个语言符号系统,此时,屏幕上出现了三个高速镜头所构成的画面语言:雪原上小狗跑着;裴晓云高兴地追着;小狗越过了裴晓云。

在这一组画面中,主体是女主人公裴晓云,陪体是黄色小狗;环境是白茫茫的大雪原,空白是那高远的天空。

从叙事学理论讲,这是属于功能级的叙述。

这幅绿、黄、红、白所组成的色彩绚丽的画面构图,形象地告诉人们:裴晓云在那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性受到了扭曲和异化。

只有回到大自然的怀抱里,其人性才得以复苏,才能重新表现出热情、奔放和充满活力的青春美。

运用叙事学理论,有助于对电视中各种语言的分析,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叙事学原理分析方法对长篇叙事性作品,诸如长篇纪录片、电视连续剧等批评具有较高适用价值。

长篇叙述性作品连续不断地讲述故事的方法关键在于如何“连续不断”上,这直接关系到电视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这类作品里,为了使观众始终处于一种兴奋、期待的状态,从而建立起与电视作品的积极联系,就必须延宕从始点到终点、从动情到高潮的过程。

对于电视观众来说也就是延宕、拖迟的时间再增加观众的期待程度的同时,增强最终的期待满足的强度。

使观众始终处于前高潮的兴奋中跟随电视作品的叙事进程不断运动。

在整个运动中,延宕是一个关键点。

叙事学原理认为,延宕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矛盾冲突迟迟得不到解决,人物关系迟迟不能确定,欲望客体的目的迟迟不能达到,因而观众的愿望迟迟不能满足,叙事的平衡也迟迟不能恢复。

这样才能使观众不因为延宕而产生疲劳感和失望感。

长篇电视作品由于篇幅长,往往都不只一个叙事高潮,而是多次地间断性高潮。

目的刚刚被凑近,却又被推向远处,平衡刚刚恢复,却又重遭破坏。

长篇电视作品一般都在这种恢复平衡、失去平衡、再恢复平衡;愿望满足、愿望落空、愿望在满足的交替运动中用一系列间断性小高潮推向最终大高潮的。

这种累积性的延宕过程,在外在情节上是山重水复,而在内在逻辑上却又柳暗花明。

这样不断化夷为险,化险为夷,使整个连续剧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以叙事学理论来看,一部电视叙事作品就是一个大句子,一个复杂的信息符号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