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核磁共振波谱基本理论19年3月
《核磁共振波谱法》PPT课件
采样间隔
扫描次数
选择适当的采样间隔,以确保谱图的准确 性和分辨率。
增加扫描次数可以提高谱图的信噪比,但 也会增加实验时间。因此,需要权衡信噪 比和实验时间,选择适当的扫描次数。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
通过比较已知样品和未知样品的NMR谱图,确定未知样品的组成和结构。
定量分析
通过测量样品中不同组分的峰面积或峰高,计算各组分的含量。需要建立标准 曲线或使用内标法进行定量分析。
样品稳定性
确保样品在NMR实验过程中保 持稳定,避免由于化学变化导 致谱图失真。
样品溶剂
选择适当的溶剂,以保证样品 的溶解和稳定性,同时避免对
NMR谱图产生干扰。
实验参数的选择与优化
磁场强度
脉冲宽度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适当的磁场强度,以提 高检测灵敏度和分辨率。
选择合适的脉冲宽度,以获得最佳的信号 强度和分辨率。
《核磁共振波谱法》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核磁共振波谱法概述 •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 • 核磁共振波谱仪 •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实验技术 •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应用实例
01
核磁共振波谱法概述
定义与原理
定义
核磁共振波谱法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进行物质结构和动力学研究的分析方法 。
化学位移是由于不同化学环境中的原子核受到不 同程度的磁场扰动,导致其能级分裂的差异。
通过测量化学位移,可以推断出原子核所处的化 学环境,进而确定分子的结构。
耦合与裂分
当两个或多个相邻的原子核相互作用 时,它们之间的能级会发生耦合,导 致谱线裂分。
通过分析裂分的谱线,可以进一步解 析分子内部的相互作用和结构信息。
核磁共振谱
在使用氘代试剂时,由于氘代度不会是100%,在谱图中常会出现残 留质子的吸收。在13C NMR谱中也会出现相应的吸收峰。在配制样品溶液 时,除考虑溶解度以外,还要考虑可能的溶剂峰干扰。必要时可以更换 溶剂,以检查某些峰是否被溶剂峰掩盖。 表3-3列出常用溶剂产生的溶剂峰的化学位移和裂分情况。
12
13
在60MHz仪器上,某一基团相对于TMS在60Hz处共振,则 其化学位移表示为: δ 所表示的是该吸收峰距原点的距离。其单位是ppm(百 万分之一),是核磁共振波谱技术中使用的无量纲单位。
16
核磁共振波谱和常用术语表示为:
大多数有机化合物的1H NMR信号出现在TMS的左侧,规定为正值; 少数化合物的信号出现在TMS右侧的高场区,用负号表示。 选用四甲基硅烷TMS作化学位移参比物质的原因是它的12个质子受 到硅原子的强屏蔽作用,在高场区出现一个尖锐的强峰,它在大多数 有机溶剂中易溶,呈现化学惰性;沸点低(26.5℃)因而样品易回收。 在氢和碳谱中都设为δ TMS=0。
11
在NMR谱测定时,多使用氘代试剂。在使用不同的氘代试剂和观测 谱宽时,需设置不同的观测偏置(如表3-2所列)。以使所有吸收峰出现在 谱图合适的位置上,并避免谱带的折叠。所谓谱带折叠是指观测谱宽设 置不够时,超过高场区域的峰会折叠到低场区域或超过低场区域的峰会 折叠到高场区域,干扰谱图的解析。
表3-2不同氘代试剂和谱宽时的观测偏置(KHz)(90MHz仪器)
3.2 饱和和弛豫
3.2.1 饱和
式(3-2) 表明,处于低能态和高能态核 的数目与能级差和温度有关。一般Δ E很小,约为10-6kJ.mol-1, 在1.41特斯拉磁场中,在室温下每一百万个原子核中处于低 能态的核仅比高能态的核多约6个(在较高的H0和低温下,这个 差值会增大)。 当受到适当频率的射频场照射时,原子核吸收能量,由 +1/2态跃迁到-1/2态,使n+减少而n-增加。当n+=n-时,吸收和 辐射能量相等。就不再有净吸收,核磁共振信号消失,这个 体系就处于饱和状态。 处于高能态的核可以通过某些途径把其多余的能量传递 给周围介质而重新回到低能态,这个过程叫做弛豫。 弛豫主要有自旋-晶格弛豫和自旋-自旋弛豫两种机制。
固体核磁介绍ppt
100 300MHz 几秒
天然丰度 3 0 0 MHz 频 弛豫时间
100 92.58
率121.442 116.59
10-1~55 0.3~3
7.61
111817
2~10-2
80.42
96.251
1~10-2
69.09
79.515
<10-2
100
79.353
<0.06
50.54
75.160
2~10-7
40
2.7 Two-Dimensional Solid NMR
Contour and stacked plots of a 2D-COSY experiment on ZSM-39 at 373K using a modified COSY pulse sequence with fixed evolution delays
但在固体NMR谱中,则由于化学位移的各向异性, 偶极-偶极的相互作用而导致谱线加宽。 在固体物质中所受到的各种相互作用主要有下列五项:
Й=ЙZ+ ЙCS+ ЙQ+ ЙD+ ЙJ
(δ) (Q≠ 0) (J)
式中:
第 一 项 : 为 核 自 旋 体 系 与 外 磁 场 ( Z) 方 向 的
Zeeman相互作用(一般为108Hz数量级)是作用 最大项;
循环时间分别为2s (b), 6s(c) 和10s(d)
采用不同延迟时间的门控高功率去偶 脉冲技术,在13C-NMR谱上可得到两 重峰。位移在高场的峰归属为无定形 聚乙烯的共振吸收,显示顺式和旁式 的构象。位移在低场的峰归属于结晶 聚乙烯的共振吸收,显示晶区的全反 式构象,两峰的化学位移差别为2.36 ppm。可以通过γ-顺磁屏蔽来解释。
核磁共振波谱
1:3:3:1 1:1
ii) 某组化学等价的氢核,分别与n个和m个磁 不等价的氢核(或I=1/2的核)偶合, 则裂分为 (n+1)(m+1)个峰
Hb Ha Hc Hb C C C Br
Hb Ha Hc
Jba Jca
Jca Jba
3.磁各向异性效应
双键的π电子产生诱导 磁场,与外磁场方向一 致,共平面的质子处于 去屏蔽区,δ增大。
叁键π电子产生诱导磁场,形 成的π电子环流导致共平面的 H处于屏蔽区,δ比乙烯中的 H小。
苯环上的6个电子分子平面的 上下方,产生较强的诱导磁场, 形成的π电子环流导致苯环上 的H处于去屏蔽区,δ增大。
H=(1- )H0
2(1)H0
:屏蔽常数 屏蔽效应越大, 越大。
化学位移: 由屏蔽作用引起的核磁共振吸收位置 (磁场强度或共振频率)的移动。
2 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
H0样 品 H0标 准 106
H0标 准
样品标准106 标 准
没有完全裸露的氢核,没有绝对的标准
氢谱的标准物质
CH3
H3C Si CH3
共同点都是吸收光谱
吸收 能量
跃迁 类型
紫外-可见
紫外可见光 200~750n
m
红外
红外光 750nm~100
0m
核磁共振
无线电波 1~100m波长最 长,能量最小,不 能发生电子振动 转动能级跃迁
电子能级跃 振动能级跃 自旋原子核发生
迁
迁
能级跃迁
13.1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13.1.1 原子核的自旋和磁矩
讨论
在1950年,Proctor等人研究发现:质子的共振频率与其 结构(化学环境)有关。
核磁共振波谱法
核磁共振波谱法一、概述早在1924年Pauli就预见某些原子核具有自旋和磁矩的性质,它们在磁场中可以发生能级的分裂。
1946年美国科学家布洛赫(Bloch,斯坦福大学)和珀塞尔(Purcell,哈佛大学)分别发现在射频区(频率0.1~100MHz,波长1~1000m)的电磁波能与暴露在强磁场中的磁性原子核(或称磁性核或自旋核)相互作用,引起磁性原子核在外磁场中发生核自旋能级的共振跃迁,从而产生吸收信号,他们把这种原子对射频辐射的吸收称为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NMR),他们也因此分享了195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所产生的波谱,叫核磁共振(波)谱。
通过研究核磁共振波谱获得相关信息的方法,称为核磁共振波谱法。
NMR和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相同之处是微观粒子吸收电磁波后发生能级上的跃迁,但引起核磁共振的电磁波能量很低,不会引起振动或转动能级跃迁,更不会引起电子能级跃迁。
.1949年,Kight第一次发现了化学环境对核磁共振信号的影响,并发现了信号与化合物结构有一定的关系。
而1951年Arnold等人也发现了乙醇分子由三组峰组成,共振吸收频率随不同基团而异,揭开了核磁共振与化学结构的关系。
1953年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台商品化的核磁共振波谱仪。
1956年,曾在Block实验室工作的Varian制造出第一台高分辩率的仪器,从此,核磁共振波谱法成了化学家研究化合物的有力工具,并逐步扩大其应用领域。
七十年代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仪器的精密化、自动化,核磁共振波谱法得到迅速发展,在许多领域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特别在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领域中的研究和应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八十年代以来,又不断出现新仪器,如高强磁场的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大大提高灵敏度和分辨率,使灵敏度小的原子核能被测定;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多脉冲激发方法的采用,产生二维谱,对判断化合物的空间结构起重大作用。
核磁共振波谱法
( 1 )对自旋量子数 I=1/2 的同一核来说 , , 因磁矩为一定值, —为常数,所以发生 共振时,照射频率的大小取决于外磁场 强度的大小。外磁场强度增加时,为使 核发生共振,照射频率也相应增加;反 之,则减小。
16
(2)对自旋量子数I=1/2的不同核来说,若
同时放入一固定磁场中,共振频率取决
核磁共振波谱法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NMR)
核磁共振波谱法:研究处于强磁场中的具有磁性质
的原子核对射频辐射的选择性吸收,发生核能级跃 迁。——吸收光谱法 射频辐射: 109-1010nm; 红外光:0.78~40m;紫外:200~800nm
18
有机化合物结构与质子核磁共振波谱
理论上:当一个自旋量子数不为零的核置于外磁场中,它只 有一个共振频率,图谱上只有一个吸收峰。
如:在1.4092T磁场存在下,1H的共振频率为60MHz
2.675108 1.4092 0 60.0MHz 2 π 2 3.14
Bo
实际上:质子所处化学环境不同,其共振频率也不同。
1
将磁性原子核放入强磁场后,用适宜频率的 电磁波照射,它们会吸收能量,发生原子核能级 跃迁,同时产生核磁共振信号,得到核磁共振
利用核磁共振光谱进行结构测定,定性与定 量分析的方法称为核磁共振波谱法。简称 NMR
在有机化合物中,经常研究的是1H和13C的共
振吸收谱。
2
共同点都是吸收光谱
紫外-可见 红外 核磁共振
19
有两类化学环境的影响: (1) 质子周围基团的性质不同,使它的共振频率不同,这种 现象称为化学位移。
在1.4092T磁场存在下,1H的共振频率为60MHz
核磁共振波谱法讲义课件
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总结词
核磁共振波谱法在环境科学中也有重要的应 用。
详细描述
核磁共振波谱法可用于研究环境中的污染物 和天然有机物。通过测量水中、土壤中、大 气中有机污染物的核磁共振信号,核磁共振 波谱法能够提供关于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 分布的信息。此外,核磁共振波谱法还可用 于研究天然有机物(如腐殖质)的组成和降
多维核磁共振技术
多维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通 过使用多个频率和磁场分量 来解析核磁共振信号的技术
。
通过多维核磁共振技术,可 以获得更丰富的化学位移信 息和耦合常数信息,从而更
好地解析分子结构。
多维核磁共振技术被广泛应 用于有机化学、材料科学等 领域,对于研究有机分子结 构、材料组成等具有重要意 义。
06 核磁共振波谱法实验操作演示
药物代谢与动力学研究
总结词
核磁共振波谱法在药物代谢与动力学研 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VS
详细描述
核磁共振波谱法可用于研究药物在体内的 代谢过程和动力学行为,进而揭示药物的 作用机制和药效。通过测量药物分子在不 同时间点的代谢产物和浓度,核磁共振波 谱法能够提供关于药物吸收、分布、代谢 和排泄的重要信息,有助于新药开发和优 化治疗方案。
耦合常数
测量相邻原子核间自旋作用的强度和方向,揭示分子结构中的空间构型和相互作用。
04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实验技术应用
CHAPTER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要点一
总结词
核磁共振波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可用于有机化合 物的结构鉴定。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核磁共振波谱法是一种基于核自旋磁矩的实验技术,通过 测量原子核在磁场中的共振频率来确定分子的结构。在有 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中,核磁共振波谱法可用于确定分子 中各原子的连接方式和化学环境,进而推断出分子的三维 结构。常见的核磁共振波谱法包括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谱 ,其中二维核磁共振谱能够提供更丰富的结构信息。
核磁共振基本知识
3.05 5.30
Cl 3 C H
7.27
➢ 基团距离越远,受到的影响越小
CH3 CH2 CH2 Br 1.25 1.693.30
② 共轭效应
5、出现了“核磁共振成象技术”等新的分支学科。 X , : X , 电子云密度 , 屏蔽效应 , 共振在较低磁场发生, 当一个氢核有n个邻近的全同氢核存在时,其NMR吸收峰分裂为(n+1)个,相邻峰间距离为J(Hz),各峰相对强度比为二项式(a + b)n展 开式的各项系数之比
3.饱和及弛豫
➢ 谱线宽度与T1、T2成反比,并决定于它们中较小者。 ➢ T太小,谱线太宽 ➢ T太大,信号强度不够, ➢ 最佳半衰期0.1~1”(相当1Hz)
4.屏蔽效应-化学位移
① 理想状况时的共振
➢ 对于孤立的、裸露的核,ΔE =(h/2π) γ·H ➢ 在一定H0下,一种核只有唯一的ΔE ➢ ΔE = E外 = hν ➢ 只有唯一频率ν的吸收 ➢ 如H0=2.3500 T 时,
4.屏蔽效应-化学位移
③ 如果用60MHz或100MHz的仪器测定,一般有机 化合物质子产生核磁共振的电磁波频率范围为 1000Hz或1700Hz。在测定结构时,需要测定正确的 共振频率,常常需要几个Hz的准确度,一般都以适 当的化合物为标准来测定相对频率。标准化合物的 共振频率与某一个质子共振频率之差叫做化学位移
1953年出现了第一台30MHz核磁共振谱仪; 1958年及年代初又出现了60MHz,100MHz的仪器。 50年代中期发展了1H-NMR,19F-NMR和31P-NMR
发展简史
第三阶段:60至70年代,NMR技术飞跃时期。 脉冲Fourier变换技术,提高了灵敏度和分辨率,
可常规测定13C核; 双频和多频共振技术;
核磁共振光谱原理
核磁共振光谱原理核磁共振(NMR)光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化学、生物医学、化学工程、材料科学等领域。
核磁共振光谱可以用来研究分子的结构、动力学、反应机理、动力学和热力学性质等,并且已经成为现代分析化学的重要工具。
核磁共振光谱基于磁共振原理,即核磁矩在外部磁场中的取向受到外部磁场对它的取向的作用而发生变化。
当处于一个静态高强度的外部磁场中时,核自旋可以发生两种取向:平行或反平行于外磁场方向,这种取向状态被称为核自旋磁量子数。
当一个核检测到一个外部射频脉冲时,这个脉冲的射频能量将会抵消相邻核的磁性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这些核的共振频率被准确测定。
核磁共振光谱通常使用氢、碳、氧等核的磁共振来进行分析,因为这些原子在大多数有机和生物分子中都是丰富的。
在分析中,样品通常是通过将其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并在核磁共振仪内通过一个探头进行检测得到的。
探头包含一个产生高强度的外部磁场的磁铁圆筒,一个产生射频脉冲的射频发生器和一个接收机来检测并记录反馈信号。
核磁共振光谱的光谱图通常展示了核的吸收峰或信号,这些峰或信号与特定的核自旋产生的共振频率有关。
通过测量这些峰的位置、积分强度和形状,分析人员可以确定样品分子的结构和相对数量。
氢核的化学位移可以由环境的埃及螺旋度和磁场大致相互作用的变化来解释。
核磁共振光谱在现代分析化学和其他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使其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工具。
在化学和生物化学方面,核磁共振光谱可以用于确定新物质的结构和合成过程中的反应,从而帮助理解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在生物医学和化学工程方面,核磁共振光谱可以用于定量分析和疾病诊断。
在材料科学中,核磁共振光谱可以用于研究材料的结构和特性,并有助于合成新材料。
核磁共振光谱由于其独特的分析能力和广泛的应用领域,已成为现代分析化学的重要工具。
通过使用核磁共振光谱,化学家、生物化学家、生物医学家、化学工程师和材料科学家等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分子的结构和特性,从而推动化学、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研究。
核磁共振波谱及其应用
ν0 = [γ / (2π ) ](1- σ )H0
由于屏蔽作用的存在,氢核产生共振需要更大的外磁场强度(相对 于裸露的氢核),来抵消屏蔽影响。
化学位移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定义 在有机化合物中,各种氢核 周围的电子云密度不同 (结构中不同位置)共振频率有差异,即引起共振吸收峰的位 移,这种现象称为化学位移。 表示方法: 在恒定外加磁场作用下,不同的氢核由于化学环境不同,共振 吸收的频率也不同,但频率的差异范围不大,约为百万分之 十。因此要精确测量化学位移的绝对值,显然很难。通常采用 测定化学位移相对值的办法。 1.位移的标准 相对标准:四甲基硅烷Si(CH3)4 ( TMS)(内标), 位移常数 δTMS=0 2.为什么用TMS作为基准? (1) 12个氢处于完全相同的化学环 境,只产生一个尖峰; (2)屏蔽强烈,位移最大。与有机化合物中的质子峰不重 迭; (3)化学惰性;易溶于有机溶剂;沸点低,易回收。
一. 原子核的磁性质
实验证明,大多数原子核都围绕某个轴自身做旋转运动称自旋运动。 有机械旋转,就有角动量产生。 I:自旋量子数;
若原子核存在自旋,产生核磁矩: 自旋角动量: 核磁矩:
h:普朗克常数; 核磁子β=eh/2M c;
自旋量子数(I)不为零的核都具有磁矩, 原子的自旋情况可以用(I)表征: 质量数 偶数 偶数 奇数 原子序数 偶数 奇数 奇数或偶数 自旋量子数I 0 1,2,3…. 1/2;3/2;5/2….
2. 自旋核在磁场中的行为
无外磁场时,原子核的取向是任意的,但有外磁场存在时,原子核 就会对外磁场方向发生自旋取向.按照量子力学理论,核的自旋 取向数为:自旋取向数=2I+1 原子核在磁场中的每一种取向都代表了原子核的某一特定能级, 并可用一个磁量子数m来表示,m取值为I,I-1,…-I,共2I+1个。 也就是说,无外磁场存在时,原子核只有一个兼并的能级,但 有外磁场作用时,原先兼并的能级就要分裂为2I+1个。 氢核(I=1/2),两种取向(两个能级): (1)与外磁场平行,能量低,磁量子数m=+1/2; (2)与外磁场相反,能量高,磁量子数m=-1/2; 即在外磁场作用下,氢核的能级分裂为两个。 根据电磁理论,原子核在磁场中具有的势能:E=-hmr H0 /2 π 较低能级(m=+1/2) E1/2=-hmr H0 /4 π
核磁共振波谱法
核磁共振波谱法
新方法、新技术如二维核磁共振谱(2D-NMR) 等不停涌现和完善,使NMR波谱在化学、医药、 生物学和物理化学等领域应用愈为广泛。
第4页
第二节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一1.、自原旋子分核类自旋
原子核含有质量并带正电荷,大多数核有自旋现象,在 自旋时产生磁矩,磁矩方向可用右手螺旋定则确定,核 磁矩和核自旋角动量P都是矢量,方向相互平行。核自旋特 征用自旋量子数I来描述,核自旋按I为零、半整数及整数分 为三种类型:
屏蔽效应越强,即值越大, 共振信号越在高场出现。
核磁共振波谱法
CH3CH2Cl
第28页
化学位移:
chemical shift
屏蔽作用使氢核产生共振需要更 大外磁场强度(相对于裸露氢核), 来抵消屏蔽影响。
因为屏蔽效应存在,不 一样化学环境氢核共振频率 不一样,这种现象称为化学 位移。
核磁共振波谱法
为了防止溶剂本身信号干扰!
核磁共振波谱法
第24页
16.3 化学位移
屏蔽效应 化学位移表示 化学位移影响原因 不一样类别质子化学位移
核磁共振波谱法
第25页
实现核磁共振要满足特定核共振条件:
2
H0
同一个核,磁旋比相同。固定
了磁场强度,全部1H必定含有相
同共振频率。在NMR波谱上就
只有一个吸收信号。
第11页
2.共振吸收条件
核有自旋(磁性核)
v0 = v: 照射频率等于核进动频率
吸收电磁波能量E等于ΔE,即: E = hv0 =ΔE
代入式 E = E2 - E1 =
h 2
H0
得:
0
2
H0
当v0 =v时,照射电磁波就与核磁矩发生作用,使处于低 能级核吸收电磁波能量跃迁到高能级,核磁矩对H0取向发生 倒转。这种现象叫做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波谱法
hv0
rh
2
B0
质子发生核磁共振吸收电磁波的频率,即共振频率为
01
v0
r
2
B0
02
例如,在外磁场B0 = 4.69 T的超导磁体中,质子的共振
频率为
无线电波区(射频去)
2 .6 8 180 T 1s 1 4 .6T 9
v2 B 0
20 M 0 2 3.14
v0
r
2
B0
由式
可知,要获得NMR谱,
核 磁 共 振 仪
其记器扫,的类
、
将装有试样的样品管插入处于两磁极的探 头中央。样品溶液应为不粘滞液体,固体 样品可用非质子溶剂(如CCl4、CS2)或 氘代溶剂(如D2O、CDCl3)溶解配成溶 液。测定时,利用高速气流使样品管均匀 快速旋转,使样品感受的磁场均匀。绕在 磁铁两极上的扫描线圈,
由于自旋耦合使得相邻核所需的外磁场强 度(或电磁波频率)发生更微小的改变, 或加强或减弱,在高分辨的NMR谱中会引 起共振吸收峰分裂,所以又叫自旋-自旋分 裂(spin-spin splitting)。
两个分裂峰之间的距离称为偶合常数(coupling constant),用J表示, 见图。J值的大小反映了相邻质子国药典1988年版中规定庆大霉素用NMR法测定。更为重 要的是,核磁共振在测定混合物中各组份的含量时更显出其优越 性,尤其是一些平衡体系中各组分的定量,如酮式和烯醇式共存 体系中各组分的定量。但由于仪器价格昂贵等缺点,该法不是常 用的定量方法。
三.在医药卫生方面的应用
由于核磁共振可深入物体内部,且具有不破坏样品的特点, 因此在原位、在体、实时、无损、活体分析方面有广泛的 应用前景。如活性酶的结构、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鉴别、 药物与受体之间的作用机制等,
核磁基本原理
共振条件
(1) 核有自旋(磁性核) (2)外磁场,能级裂分; (3)照射频率与外磁场的比值0 / B0 = / (2 )
21:15:31
能级分布与弛豫过程
不同能级上分布的核数目可由Boltzmann 定律计算:
Ei E j Ni E h exp exp exp Nj kT kT kT
21:15:31
(经典力学模型)
自旋核置于磁场中,核自旋磁场与外加磁场相互作用, 产生和回旋,称为进动 相互作用, 产生进动(拉莫进 动)进动频率 0; 角速度0;
0 = 2 0 = B0
磁旋比; H0外磁场强度; 0= /2 * B0
21:15:31
三、核磁共振条件
condition of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21:15:31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3
价电子产生诱导磁 场,质子位于其磁力线 上,与外磁场方向一致, 去屏蔽。
21:15:31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4
苯环上的6个电子产生较 强的诱导磁场,质子位于其磁 力线上,与外磁场方向一致, 去屏蔽。
21:15:31
2.氢键效应
形成氢键后1H核屏蔽作用减少,氢键属于去屏蔽效应。
21:15:31
二、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factors influenced chemical shift 1.电负性--去屏蔽效应
与质子相连元素的电负性 越强,吸电子作用越强,价 电子偏离质子,屏蔽作用减 弱,信号峰在低场出现。
-CH3 , =1.6~2.0,高场; -CH2I, =3.0 ~ 3.5,
21:15:31
核磁共振波谱法详细解析
+
H σH0
峰左移
苯环
+
正屏蔽区(+):次级磁场磁 力线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 实受H降低,屏蔽效应↑,δ↓, 右移。
负/去屏蔽区(-):次级磁 场磁力线与外加磁场方向相 同,实受H增强,屏蔽效应↓, δ↑,左移。
2)双键(C=O及C=C)
双键上下方形成正屏蔽区,
h E Z H 0 m H0 2
(一)核自旋能级分裂
不同取向的核具有不同的能级, I = 1/2: m =1/2 的μz 顺磁场,能量低;
m =-1/2的 µ z 逆磁场,能量高。
E
E Z H 0 m
m=-1/2
2 2 22 0 2 2 H0=0 1 1h h E 1 h H 0 H 1 E E11 2 H0 0 2 2 2 m=1/2 2 2 h h E E E1E h H0H 0 H0 2 E E E E2 2 E1 1 22 H0 0 2 hh 在外加磁场中,自旋核发能级分裂,能级差和 H0成正比 E m H h 0 E m m 2 H H0 E
③-COOH 11~12 > -RCHO 9~10 > ArOH 4~5 > ROH 0.5~5 RNH2 0.5~5
-OCH3 3.3~4.0; -OCH2- 4.0~4.3; -CO-CH3 1.9~2.6; -CO-CH2 2.0~2.4; -CO-CH2-CO 3.6
ArCH3 2.3~2.5; ArCH2 2.5~3.1;
② ↑, ↑
共振吸收与弛豫
②m=1, 跃迁只能发生在两个相邻能级间
固体核磁技术浅析
固体核磁技术浅析摘要:固体核磁技术是核磁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固体核磁共振技术是以固态样品为研究对象的分析技术。
现在固体核磁技术已广泛用于研究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的微观结构。
文章主要从固体核磁共振技术的产生背景,原理及应用、前景四大方面来加以具体阐述。
关键词:固体核磁;各向异性;魔力转角;微观结构1 产生背景①起源。
核磁共振(NMR)现象源于核自旋和磁场的相互作用,最先在1945年由哈佛大学的Edward Mills Purcell和斯坦福大学的Felix Bloch分别独立观测到。
为此他们获得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核磁共振中,有许多核自旋的相互作用,每一种都可能包含着丰富的结构和动力学信息,加上能够定量分析且对样品无损伤以及可针对特定原子的特点,使核磁共振成为一种十分理想、强大的分析手段。
②发展(从液体核磁到固体核磁)。
1946年美国Varian公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超导磁场的核磁共振谱仪(HR-200型,200MHZ,场强4.74T)。
1964年后,核磁共振谱仪经历两次重大的技术革命:其一是磁场超导化;其二是脉冲傅立叶变换技术。
从根本上提高了核磁共振波谱仪的灵敏度,谱仪的结构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2004年布鲁克Biospin公司推出了全球第一款用于核磁共振领域的900 MHz主动屏蔽式超导核磁共振磁体产品900US2TMmagnet,是当时最高场强的主动屏蔽式磁体产品。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磁共振频谱学和计算机断层技术等基础上,又发展起一项崭新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临床上获得巨大成功。
普通核磁共振波谱仪所测样品多为液体,物质的许多性质在液态时是无法观察到的,为此固体核磁技术应运而生。
现在利用固体核磁共振技术研究高分子化合物可以表征材料的分子结构进而监视反应的进度,在矿物分析、表面吸附和表面化学反应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2 基本原理由于聚集态的差异使得固体和液体的物理性质不尽相同,为固体核磁技术的实现增加了难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
dz
dt z 0
T1
x
x
T2
y
y
d
dt
T12
NMR与其它光谱学测试技术对比 有机波谱四大谱
在使用波谱方法研究确定物质的精细结构信息时,应互相 参照、相互补充。
如与经典的四大谱分析技术来比较, • 按测定灵敏度排序:
质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 • 按获取物质的精细结构信息量排序:
b.自旋-自旋弛豫(核自旋内部之间交换能量),与T2有关。 z
x
x
T2
y
y
3、射频辐射与共振吸收—NMR谱信号
射频辐射(Radio Frequency Radiation.RFR)是非电离辐射的一部分,是频 率在0.3MHz~3000MHz,波长范围0.1m~1000m的能量较小、波长较长的频 段 , 位 于 微 波 和 无 线 电 波 区 间 。 核 磁 共 振 使 用 的 一 般 在 百 MHz , 例 如 400MHz,600MHz,800MHz等
dJ
故有 dt
动量 P mV ,角动量 J r mV
d J d [r mV ] [r m dV ] r ma r F
dt dt
dt
自旋角动量矩 :当物体自
身旋转时产生的动量矩。例
如陀螺在重力场中的自旋运
动。
垂直地面轴 陀螺
பைடு நூலகம்
• 在Z轴上投影 z 为一不变量,即常数值。
这就是核磁共振条件的表达式。
(2)存在微小扰动场时,核磁矩、磁化矢量的运动方程和形式
加垂直射频磁场时,核磁矩的运动
•
如果除了z轴方向的 交变场 H1 。
H(0 强),再于x轴方向加一个微小的
由于交变磁场是一个线偏振场,H1可以分解成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的两个圆偏振磁场2H1cosω t ,其中一个与i 进 动方向相同,它与i 发生相互作用,而另一个方向相反,
。在弛豫过程中,宏观磁化强度矢量从Z-轴转到X或Y轴上。通过
接受器,傅立叶转换就得到核磁共振谱图。
B0
B0
M
S(w) FT
RF 脉冲
M 接收器
S(t) FID
0、基本概念
核自旋(spin)——自旋角动量
P I(I 1)
I为自旋量子数; P 为一矢量,大小 方向为自旋轴方向
自旋磁矩——原子核自旋运动产生的微观磁场
• Zeeman能级特点: ①能级间是等间距的; ②能级差△E值为
m值标反了
E H0
核磁矩 绕 H0的 进动模式图
核自旋I=1/2和3/2在外场H0方向的投影 (a)Zeeman磁能级;(b)自旋磁矩相
对于外场B0的取向。这里 >0
以I=1/2的原子核为例:
(一)平衡态
(1)处于低能态(+1/2)的核数比高能态高(-1/2)约百万分之六十,相差非常小 (2)正是这一种平衡态的维持,才能导致有净的能量吸收的可能性,所以保持这一平衡态很重要
核磁共振>红外光谱>质谱>紫外光谱; • 按实验所需的理论背景知识面排序:
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 • 按设备价格及管理实验所需的费用排序:
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
4、NNR谱线的干扰因素(能给出的信息)
Fr Ra Ac
Ce Pr Nd Pm Sm Eu Gd Tb Dy Ho Er Tm Yb Lu
Th Pa U Np Pu Am Cm Bk Cf Es Fm Md No Lw
2、外磁场与Zeeman分裂—Zeeman能级
唯象描述
理论描述
• I 0 的核在外磁场中(也可以是交变场),
在理论讨论时,一般视为静磁场 Ho(方向取Z
3个要素,2个物理过程 B0
原理:具有非零自旋量子数的原子核具有自旋角动量,因而也就
具有磁矩;置于外磁场中,原来无规则的磁矩矢量会重新排列而
M
平行于外加的磁场;与外磁场同向和反向的磁矢量符合
Boltzmann分布,使得原来简并的能级分裂成不同的能级状态。如
果用适当频率的电磁辐射(RF)照射就可观察到核自旋能级的跃迁
共有(2I+1)个值,对应 (2I+1)个空间磁矩取向和能量状态
•B、与电子自旋比较:
P
e 2mpc
gn
由于电子质量比质子(中子)质量要小1840倍,所以核自旋比 电子自旋小1840倍。所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核磁共振灵敏 度要比ESR小1000多倍.
磁旋比是原子核固有的性质,对同位素同样敏感
固体核磁共振波谱基本理论
** 2019.03.24
定义: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写为NMR), 是指核自旋量子数不为零的核,在外磁场的作用下,核自旋能级 发生塞曼分裂(Zeeman Splitting),共振吸收某一特定频率的射 频辐射(射频磁场)的物理过程。
P
—磁旋比(旋磁比),磁矩与角动量之比(可查表)
Zeeman作用能——磁矩与磁场相互作用的能量
E H0
H0 — 为外加磁场
•A、自旋角动量 P 是量子化的,在空间取一系列分立值。一般 考察其在磁场方向的投影,取值如下:
P PZ m (m I, I 1,...I 1, I)
② 若 H1 0 ,且 H0 ,则得到He=H1。 这表示 在坐标系 (x`,y`,z`)中受到x`方向上的交变磁场H1所产生的力矩作用, 因此它将绕x`轴作进动,结果导致磁矩 和z轴之间的夹角 发生改变,这意味着磁矩的能量状态变化,即主要从射频 场中吸收(或释放)能量。这就是“核磁共振”现象
凡是质量数和原子序数之一为奇数的核,I均不为零,才会产生核磁共振吸收
自然界共有约一百多种(~110)NMR核。
I=1/2的核是球对称的,无电四极矩,对NMR特别重要,容易得到 高分辨NMR谱和高质量的MR图像,是NMR的主要研究对象。如1H, 13C,19F,31P,3He,129Xe等等。发展的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是H谱。
12500~4000cm-1 4000~400cm-1 400~5cm-1
150GHz~330MHz 330~33MHz 33~3.3MHz 3300~330KHz 330~33KHz
振动 旋转
电子自旋 核自旋
IR Raman
ESR, 雷达, 微波炉 NMR, 电视, FM. 通讯,无线电等.
核磁共振吸收
电子振动产生 相干次生x-ray
外层电子跃迁
X衍射光谱
UV. 荧光, 原子吸收光谱
外层电子跃迁
可见光
红
近红外
外
中红外
线
远红外
电
微波
磁
超短波 短波
波
中波
长波
8x10-7~2.5x10-6 2.5x10-6~2.5x10-5 2.5x10-5~2x10-3
2x10-3~1 1~10 10~102 102~103 103~104
E H0 E H0 h0
理论描述
孤立核磁矩在磁场中的运动形式——经典的Bloch方程
(1) 基本方程和核磁共振条件表达式 核磁矩在恒定外场中的运动
• 经典力学中的刚体圆周运动:质量为m的刚体绕某轴或中
心作匀速圆周运动时,其角动量 J 对时间的一次导数等于
该物体的力矩 :
轴),则 I 0 的NMR核的磁矩受到一个力矩
H0
• 从经典电动力学原理, 应转向与 H0 平行的 方向,使其势能最低
E H0
• 微观粒子必须遵守量子力学规律, 的方向不是完全与 H0 平行,而 是呈一夹角θ, 自旋受磁场恒力作用,在此力矩作用下,绕轴以一 定角速度进动,于是角动量 P 在Z轴的投影PZ是量子化的
表:不同频率电磁波的种类及运动模式
电磁波的 种类划分
波长范围
m表示
通常各表示
跃迁方 式
研究应用 技术
宇宙线 X-ray
紫
远紫外
外
线
近紫外
可见光
<10-12 10-12 ~10-8
1x10-8~2x10-7 2x10-7~4x10-7 4x10-7~8x10-7
1A
10~200nm 200~400nm 400~800nm
例如,对I=1/2的核,当满足 H0时,处于低能级的核可 以从射频场中吸收能量跃迁到高能态,结果产生核磁共振 吸收。
• 把核自旋磁矩 i从不平衡态向平衡态恢复的过程叫弛豫 过程,其能量来源于自旋本身的特性和周围介质的影响。
T1
z
恢复到平衡态的快慢由时间常
数T1(在z轴方向),T2(在xy 平面内)决定,所以
•
核磁矩 i在磁场中围绕
个圆锥体,进动频率为
H0
进动,它的轨迹描绘出一
0 H0
(注意:它与夹角θ 无关)。这种进动叫做拉莫进动, 叫Larmor角频率。
• 当 0 时,公式
0 H0 (rad/s)
一般也写成
或
0
1
2
H0
(Hz/s)
H0 , H0 2
相互作用时间短,可以忽略。
注:何以交变场必须垂直于 H0?
由量子力学中的能量跃迁理论,若平行于 H加0 上 H,1
则微扰Hamilton量中出现
I
项。在跃迁矩阵元中出现
z
<m`|Iz|m>,而它只有|m`-m|=0时,才不为0,因此此时
不能产生跃迁。
• 由上面式子可以推出结论: ①若H1=0 ,即不加扰动的射频磁场,因 H0 ,则有效 磁场He=0。它表示磁矩在旋转坐标系中不受任何外力矩 作用,在(x`,y`,z`)系中是处于静止状态,但对于实验室固定 坐标系中的观察者,它仍以ω 作Larmor进动,其能量状态 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