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4章 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重点记忆 tu

中国建筑史重点记忆  tu

中国建筑史重点记忆一、问答题1、木结构的优缺点?答:优点: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

缺点:1木材越来越稀少,2木架建筑易遭火灾,3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2、工官制度、宇文恺、两种发展模式?答: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

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着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宇文恺是中国隋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专家,字安乐,朔方夏周人,后徙居长安,出身武将功臣世家,自幼博览群书,精通历代典章制度和工艺技能。

曾任营宗庙副监、营新都(隋都大兴城,后即唐之长安城)副监、仁寿宫(后即唐之九成宫)监、营东都(洛阳城)副监、将作少将、将作大将、工部尚书等职。

唐都长安和东都洛阳他都是第一功臣。

修建隋代大兴城,宫室庙宇等,采用1/100比例制作明堂,设计观风行殿。

中国古代建筑实际上存在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在工官掌下建造的官式建筑,另一种是各地自主建造的民间建筑。

3、唐宋建筑特点?答:唐建筑主要特点:1规模宏大,规划严格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3解决大面积、大体量的结束问题且定型化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5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就宋建筑主要特点: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3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拖出主题建筑4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6园林兴盛4、城市建设(发展)的四个阶段、时期和三种类型?答: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第二阶段是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第三阶段是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

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新建城市。

第二类是依靠旧城建设新城。

第三类是在旧城基础上扩建。

5、宫殿建设的阶段,坛庙的种类?答: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有四个阶段:第一,“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6章 园林与风景建设【圣才出品】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6章 园林与风景建设【圣才出品】

第6章 园林与风景建设一、概说1.自然式山水田园形成的基础(1)理论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

(2)自然环境中国山河壮丽、景象万千的自然环境启发人们热爱自然、讴歌自然的无限激情。

2.唐代之前中国的园林的发展(1)文明社会初期人们把自然环境当作是畋猎、渔樵、游娱等物质生活享受的场所,如商、周时期的“囿”、“苑”、“台”等。

(2)汉代时期汉代的帝苑以长安西郊的上林苑规模最大,也属皇帝的猎场、庄园和离宫的性质,其中除了建有大批宫殿外,还广泛收集了全国各地的珍奇果木禽兽。

(3)汉末至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则大行其道,人们形成有独立意义的山水审美意识,对山水的认识从物欲享受提高到“畅神”的纯粹精神领略阶段。

①晋代a.发展原因第一,晋室南迁,中原士大夫大量逃亡江南,尽情享受江南秀丽风光并讴歌自然之美。

第二,帝王造园受到当时思想潮流的影响,欣赏趣味向追求自然美方面转移。

第三,名士高逸和佛徒僧侣为逃避尘嚣而寻找清静的安身之地,促进了山区景点的开发。

如东晋时以王、谢为首的士族聚居于建康、会稽一带,选择山水佳妙处构筑园墅。

b.发展表现第一,王羲之等人在会稽兰亭的集会和他们的诗集、陶渊明的田园诗和《桃花源记》、谢灵运的山水诗和《山居赋》,就是讴歌自然美的代表作。

第二,建康(今南京)、会稽(今绍兴)、吴郡(今苏州)等士族聚居之地,私家宅园和郊区别墅相继兴起。

第三,都城建康,苑园尤盛,帝苑以华林、乐游两园为最著名,大臣之园多近秦淮、青溪二水及钟山之阳。

②南朝a.发展原因帝王宗室对山水的欣赏与追求和时尚所趋并无二致,苑囿风格有明显改变。

b.发展表现第一,开池筑山、表现自然美为目标的园林出现。

第二,出现城郊风景点。

这是一种众人共享的公共游览区,既可畅览远山平川之美,又能丰富城市的轮廓线,是继承台榭发展而来的风景观赏建筑。

3.唐宋至明清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的发展(1)理景的普及化①总体趋势b.由社会上层少数帝王、贵戚、豪绅向一般官员、士人、甚至平民推演。

《中外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外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外建筑史》课程笔记第一章: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1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中国古代建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交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

从北方的雄伟宫殿到南方的精巧园林,从西北的土楼窑洞到西南的吊脚楼,每一种建筑都反映了当地的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然而,在这多样的风格中,木构架建筑因其普遍性和适应性,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形式。

1.2 木构架的特色木构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

它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通过榫卯结构将柱、梁、枋等构件连接起来,形成稳定的框架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使得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够在地震中有效地吸收和分散能量,减少损害。

同时,木构架建筑施工速度快,便于维修和扩建,也易于搬迁和重组。

1.3 单体建筑的构成单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单位,其构成包括屋顶、墙体、柱子、地面和门窗等部分。

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具特色的元素之一,其形式多样,如悬山、硬山、庑殿、歇山等,不同的屋顶形式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等级和建筑功能。

墙体主要起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柱子则是支撑屋顶和梁架的主要构件,而地面和门窗则分别起到承载和通风采光的作用。

1.4 建筑群的组合中国古代建筑往往以建筑群的形式出现,如宫殿、寺庙、府邸等。

建筑群的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律和模式,如中轴线布局、对称式布局等。

中轴线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群最常见的布局方式,它以一条中轴线为基准,将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依次排列在轴线两侧,形成严谨的空间序列。

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秩序观念。

1.5 建筑类型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丰富多样,每种建筑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形式。

宫殿主要用于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其规模宏大、装饰华丽,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寺庙用于供奉神佛和举行宗教活动,其建筑形式庄重而神秘,给人以崇敬之感。

府邸则是官员和贵族的住宅,其布局严谨、装饰精美,展现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此外,还有园林、陵墓、桥梁等建筑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

中国建筑史知识点复习笔记.doc

中国建筑史知识点复习笔记.doc

屮国建窥史后很丘1、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有土墙平顶或土胚拱顶的房屋,清与西南大森林中有利于原木垒成的墙体“井干”式建筑,而全国大部分地区则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这种建筑广泛分布与汉、满、朝鲜、回、侗白等民族的地区,是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

2、木架建筑的优势:1;取材方便2;适用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3、缺点;1、木材越来越稀少2、木架建筑易遭火灾3、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4、我国的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

5、穿斗式木架结构特点;用穿杭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木品木品的房架;禀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再沿禀条方向,再用斗林把柱子串联起来。

6、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搁置禀条,梁头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与斗拱上。

7、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重量。

8、台基;是室内地面高出与室外地面,以求达到防水、防潮和保持室内干燥洁净的目的。

台基上则按柱网安置石质柱础,其作用是保护柱子不受地下水上升侵蛀而导致腐烂。

9、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

10、屋顶对建筑立面起着特别重耍的作用。

胆魄、平顶、囤顶、硬山、悬山、藏族平顶、毡包式圆顶、拱顶、fu 殿、歇山、卷棚、重殿。

11、中国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

宫殿、陵墓、坛庙、衙署、邸宅、佛寺、道观等都是众多单体建筑组合起来的建筑群。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12、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儒家与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从而是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出一般的气质。

13、建设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14、建筑类型;1、居住建筑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3、礼制建筑4、宗教建筑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7、园林与风景建筑8、市政建筑9、标志建筑10、防御建筑15、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为体制的产物。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7章 建筑意匠【圣才出品】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7章  建筑意匠【圣才出品】

第7章 建筑意匠一、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房屋从新石器开始就是社会文化的标志物。

营建活动中的观念假设不仅是存在的反映,也已构成社会存在的一部分。

通过礼制,也通过社会中的民俗、心理结构等其他规范文化,作为形而上学的观念形态影响与制约着建筑的发展,这些观念文化有:1.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影响建筑发展的诸多观念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根本性的,是西周以后,人们强调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一种观点。

(1)起源与发展①“天”是一个历史范畴,起源于远古人类对无法预测的苍茫太空的敬畏。

②夏商以后,“天”被认为是有意志、有人格的最高主宰,随着对灾变、王权更迭、国运兴衰、人事征战、吉凶关系的长期思考探索,其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一定的扩展,但其内核仍是外在于人、人类无法把握的宇宙主宰。

③春秋之后,对这种主宰的崇拜构架起以天人关系为基础的宇宙观,并形成“天命”、“天意”、“天文”、“天道”等一系列概念。

(2)对政治与文化的影响①统治者将承天命、顺天意作为其统治合法性及震慑百姓的理论基础,力图将人间的秩序模拟成通过天象观测所认识到的“天”上的秩序,以求得合法与永恒。

②士大夫也无不以探求天人关系,尤其是以天地之道来通达人道作为最高的学问。

(3)对建筑发展的影响①营造目的与天及与从属于天的下一个等级的若干神灵对话的场所,是中央、地方以至乡村的最重要的建筑活动,它们构成了中国建筑体系的神圣核心和最具象征意义的部分。

②规划格局a.州郡依其在国中位置寻求天上星宿为其对应物,称星野。

《周礼·春官宗伯》中便有以天下12州与天上12处星宿对的记载。

魏晋之后,更趋详尽。

b.城市,尤其是都城以及宫殿、陵寝的布局和规划设计与命名都力图体现天人合一的追求,从春秋时期吴越都城的设计规划乃至宋东京及明初南京宫城的兴建、命名和事后的诠释,历代陵墓中天象地理图的绘制,都显示着窥天通天、与天同构的目标。

③尊卑层序通过进一步的关于自然环境的具体认知及其他更低层次的事物中的序的把握,使天人合一观念逐级转化为建筑中的关系。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圣才出品】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圣才出品】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圣才出品】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一、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1.原始社会的住房建筑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居住方式包括穴居和巢居。

在氏族社会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1)氏族社会时期的住房建筑以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建筑遗址为代表。

①历史地位距今约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②遗址特点a.已发掘的部分是长约23m、进深约8m的木构架建筑遗址,推测是一座长条形的、体量相当大的干阑式建筑。

b.木构件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多构件上都带有石器加工的榫卯,说明当时长江下游一带木结构建筑的技术水平高于黄河流域。

(2)原始社会晚期的住房建筑以黄河流域的建筑遗址为代表。

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作洞穴。

其建筑遗址的类型及特点包括:①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

②在黄土沟壁上开挖横穴而成的窑洞式住宅在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广泛出现。

b.特点其平面多作圆形,和一般竖穴式穴居并无差别,也有作圆角方形平面的。

③“地坑式”窑洞遗址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这是至今在河南等地仍被使用的一种窑洞。

(3)仰韶时期的住房建筑此时的原始村落多选择河流两岸的台地作为基址,这种村落已有初步的区划布局。

以陕西临潼姜寨发现的村落遗址为代表,仰韶时期住房建筑的特点主要包括:①建筑布局上的特点a.村落遗址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制陶窑场三个区域,并以一道壕沟隔开。

b.居住区的住房共分五组,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的房屋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

②营造技术上的特点a.仰韶人后期的建筑已从半穴居进展到地面建筑,并已有了分隔成几个房间的房屋。

中国建筑史1

中国建筑史1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是: 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 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 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 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 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在 斗拱上。这种木构架多用于 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 模较大的建筑物。 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 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 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 部分的重量。
工官集制订法令法规、规划设计、征集工匠、采办材料、组织施 工于一身,实行一揽子领导与管理。
工官集制订法令法规、规划设计、征集工匠、采办材料、 组织施工于一身,实行一揽子领导与管理。 历史上曾出现不少有作为的工官,较为突出的有: 隋代的宇文恺——曾任营宗庙副监、营新都副监、仁寿宫 监、营东都副监、将作少匠、将作大匠、工部尚书等职。 宋代李诫——编修了《营造法式》。 明代蒯祥、徐杲。
+
“有机”是指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以满足各种不同 功能的要求;并易于和环境融为一体,室内外空间可以相 互流通渗透。 这种现象在园林及南方气候温暖地区表现得最为淋漓 尽致:室内外庭院空间及花木景物和室内相互交融。这种 空间处理上的优势,完全得益于木框架结构体系的应用。 单体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 可分割性。例如在决定一座房屋的进深时,必须同时考虑 它的屋架用什么长度的梁和用几根檩条;而在画立面时必 须首先确定剖面梁架,否则难以在立面上得出屋顶的高度。 所以说,中国古典建筑是没有独立的立面设计的,也就是 说建筑物的外观必须和它的平面、结构同时考虑。
+ 屋顶等级(就正式建筑而言)
1、重檐庑殿 2、重檐歇山 3、单檐庑殿 4、单檐歇山 5、卷棚歇山 6、悬山 7、卷棚悬山 8、硬山 9、卷棚硬山
+ 四、建筑群的组合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宫殿、陵墓、庙坛、 衙署、邸宅、佛寺、道观等都是众多单体建筑组合起来的 建筑群。其中特别擅长于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 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人们对所在建筑群的生 活体验和艺术感受也只有进入到各个院落才能真正得到。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 间,它能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的生活环境。在易受自 然灾害袭击和社会不安因素侵犯的社会里,这种封闭的庭 院是最合适的建筑布局方案之一。庭院是房屋采光、通风、 排泄雨水的必需,也是进行室外活动和种植花木以美化生 活的理想解决办法。

中外建筑历史06216重点归纳

中外建筑历史06216重点归纳

第一章溯源原始建筑艺术一原始小木屋的意义二居住建筑的基本形式1 德国存在主义海格尔:建筑的本质让人类安居2 穴居(洞穴)巢居(大树)北方穴居西安半坡西北窑洞南方巢居浙江余姚河姆渡云南干阑式3 居住建筑三种主要形式:穴居巢居湖居三原始聚落和巨石建筑1 原始聚落基辅特里波里新石器时代村落环绕氏族公社印度尼西亚爪哇村庄2 原始纪念性建筑(巨石建筑):石柱、列石、石环、石台石台象征永恒最初墓葬(1)布列塔尼石柱法国D 4.28 H 19.2 260t(2)索尔兹伯里石环英国原始神庙的雏形H 5 D32 5座门状石塔(3)马耳他岛史前神庙3000BC两个小庙圆形前院巨石堆筑四小结1 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在建筑房屋的时就离不开技术、形象。

功能2 建筑的基本结构方式:梁架、拱券第二章中西建筑艺术总体特征1 中西方艺术差异:稳定&变革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院落传统夏朝----明清承上启下西方变革的多样性否定之否定2 archi 首要第一位tect 制造者工作者建筑师第一位的制造者Architecture 首要的工作一传统指向与创新求变1 《周礼冬官》中国建筑最早的祖宗之法,原书散逸,汉代《考工记》代之2 《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成为历代宫殿建设和城市规划的法规3 敬重祖宗恪守礼制的思想立面三段式台阶屋身大屋顶平面单体和院落沿纵深扩展层层相套的院落空间4 斗拱风格汉魏古拙;唐辽遒劲;两宋舒展;明清柔靡5 大屋顶越来越高陡、出檐越来越小6 西方古典建筑肇始希腊古典时期(5B C-4B C)设计思想古典美学主要造型特征古典柱式主要建筑材料石材二天地之间的不同回响1.简述中西方建筑的发展差异。

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和院落空间传统从夏朝开始一直演绎至明清,这种发展是有序的、承上启下的渐进,而西方建筑的发展则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过程,在批判中创新,表现出风格变革的多样性。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8章 建筑教育与学术发展【圣才出品】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8章 建筑教育与学术发展【圣才出品】

第18章 建筑教育与学术发展一、建筑教育1.1950~1970年代的建筑教育(1)建筑教育的发展①1952年,中国高等学校进行全国规模的大调整,新的建筑教育格局由此形成。

同济大学和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成为土建类的高等工业院校,其余在理工科大学中设建筑学专业。

②1953年,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的土木系合并在湖南大学。

③1956年,东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苏南工业专科学校、西北工学院等校土建专业归属西安冶金建筑工程学院。

④1958年,各省办过一些地方院校的建筑系或建筑学专业。

⑤1959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系的基础上成立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⑥20世纪60年代,大量院校的建筑学专业取消。

(2)教育制度①招生a.全国统一考试,高等学校分理工、文史、医农三类,按重要程度分为一、二、三类。

b.在保证符合当时政治标准对考生要求的前提下,按分数分类分段录取,生源有全国、区域及省内的差异。

c.1965年,全国建筑学招生为289人。

1966~1976十年间,除1972年后招收少②经费80年代以前,全部教育经费由国家按部或省拨付,因学校等级而有差别。

③学制60年代,建筑学专业学制多为5年,清华则为6年。

④分配a.国家统一分配毕业学生,地区招生的学校分配范围与招生范围相同,而全国招生的学校则依国家政策变化,每年分配的地区和部门侧重点不同。

b.分配部门以设计院为主,高校、研究机构和学术机构管理部门为次。

(3)教育方针①1950~1980年代,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②1958~1960年、1964~1966年间,政治运动较多,包括下乡、下厂、下工地,也包括四清、社会主义教育等政治运动。

③1961~1963年间,制定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制度“高教60条”。

(4)教学骨干教学骨干力量,以第一、第二代建筑师及建筑教育家为核心,以在20世纪5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第三代教师为骨干和基本力量。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9章 清式建筑做法【圣才出品】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9章 清式建筑做法【圣才出品】
4.庑殿顶推山 以九檩庑殿为例,设各步架原来水平投影距离都为 X,则山面推山后的各步距离,可 依下列步骤求得: (1)山面檐步不推(即下金檩不推),距离仍为 X。 (2)山面中金檩推出 1/10 步架,即 X/10。推山后的下金步=X-X/10=9X/10。
3 / 2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8.柱 (1)含义 柱为主要垂直承重构件,屋面荷载自上而下经此传至基础。 (2)分类 依部位可分为檐柱、金柱、中柱、童柱等。 (3)清代柱的特点
5 / 2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①檐柱、金柱、中柱等的断面大多为圆形,柱体平直,仅在上端作圆角小卷杀(约为


③在山尖处有的用悬鱼作装饰,并在檩头部位钉以铜钉。
7.攒尖顶 (1)形式 有方、圆、五角、六角、八角等形式。 (2)单间方攒尖亭 ①尺寸 a.檐柱高等于 80/100 面阔,柱径等于七/100 面阔。 b.檐步=脊步=1/4 面阔,檐步高五举,脊步高七举或七五举。 ②做法 a.檐柱间用檐枋联系,出头作成霸王拳或三岔头式。 b.在角柱处 45°放置花梁头,然后沿檐枋方向放檐檩,枋与檩间施垫板,并以榫头插 入花梁头内。 c.檩上再斜放抹角小梁四根,梁中央放木墩(交金墩),以承金檩及垫板,老角梁的 尾端也搭在这里,由此出由戗,按脊步举高,四面斜撑顶部的雷公柱,以承宝顶。


(3)将山面中金檩已推出处的由戗线延长,交上金檩线于一点。由此点沿上金檩线
再推出 1/10 步架,即得推山后上金步距离 依立面要求和山面结构而定,一般山柱中心线距山花板外皮一檩径(4.5 斗口),距采 步金梁一步架(22 斗口)。 (2)结构方法 用增加扒梁(或顺梁)和采步金梁来解决。 ①承采步金的短梁,若后端插在金柱上,就叫顺梁。 ②后端架在五架梁或七架梁上的称为扒梁(宋名丁柎)。 ③置于角部其位置与角梁相垂直的,叫抹角梁。 ④与角梁同方向的叫递角梁。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潘谷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潘谷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六版前言第六版前言(从第一个字到本文开头的文本将另作处理)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东南大学,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六版前言本书是为我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中国建筑史课程的教学需要而在1979年开始编写的。

1989年至1999年共发行三版。

2000年,我们根据国家教委及建设部(现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九五”国家规划教材的要求,对本书第三版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修订与增补,主要由以下各个方面:第1篇:中国古代建筑根据今年来学术研究新成就,调整、充实各章内容;为了开展对古代建筑的理论探讨,增加了“建筑意匠”一章,以适应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将“古代建筑基本特征”的内容移于篇首作为“绪论”,使学生对古建筑的概貌及重要属于有所了解,以便后续章节的学习。

第2篇:近代中国建筑以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充实各章;着重更新了对历史事实的评价;并调整了章节关系及内容安排。

第3篇:现代中国建筑全篇共5章,均属第四版新增内容。

2000年2月,由主审在南京召开了八校(清华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现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庆建筑大学(现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工业大学)中国建筑史教师会议,对书稿进行了一次认真讨论,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

会后,我们根据大家的建议对各章作了补充与修改。

此外,根据会议意见,第四版还增编了一份古代建筑实例图录的光盘,附于书后,作为本教材的辅助材料,供广大师生使用。

光盘共收录古代建筑图片1300余幅。

插图凡沿用第三版者不在注明出处,新增插图凡引用他书者均注明出处。

关于“现代中国建筑”部分(第3篇),这里还要作一些说明。

早在第一版的书稿中(1979年),已撰写了现代中国建筑部分,但是由于当时的外部环境不具备刊出的条件,所以临时把这一部分删掉了。

而时至20世纪末,新中国的建筑发展历程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50多年来的建筑成就与经验教训大有可书之处,书籍出版的外部环境又比当年宽松了许多,因此我们决定在第四版中弥补这个缺陷,希望能用有限的篇幅展示出50年来中国建筑发展历程的梗概。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2章 城市建设【圣才出品】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2章 城市建设【圣才出品】

第2章 城市建设一、概说1.中国古代城市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2.城市形态的四个阶段(1)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2)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3)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4)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

3.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经验通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在选址、防御、规划、绿化、防火、排水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选址①在选址时,历代都重视解决水源问题。

首先要保证饮用水,此外还要供应苑囿用水和漕运用水。

②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郭的设置。

(2)防御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郭的设置。

从春秋一直到明清,各朝的都城都有城郭之制。

(3)规划①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物的南向布置延伸出来的。

②城市居民的娱乐场所,从南北朝到唐代多依靠佛教寺院以及郊区的风景区。

(4)绿化①西汉长安、晋洛阳、南朝建康、北魏平城、洛阳、隋唐长安、洛阳等历代帝都道路两侧都种植树木。

②对于都城中轴线上御街的绿化布置讲究:路中设御沟,引水灌注,沿沟植树。

(5)防火①宋东京地处江南与中原之间的交通要冲,五代与北宋建都后,城市发展很快,房屋密集,接栋连檐,常有火烛之患,所以城内每隔1里许设负责夜问巡逻的军巡铺,并在地势高处砖砌望火楼瞭望,屯兵百余人,备救火用具,一有警报,就率军队奔赴扑救。

②南宋临安地狭人多,防火措施比北宋东京更严,军巡铺更密。

③南北朝以后都城及州县城设鼓楼、谯楼,供报时或报警之用。

④元朝大都开始在城市居中地区建造高大的钟楼与鼓楼,明南京、西安,明清北京等都有这种钟、鼓楼。

(6)排水①汉长安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

②唐长安在街道两侧挖土成明沟,但由于沟渠系统宣泄不畅,遇暴雨,城中低洼的里坊常有水淹之灾。

③宋东京四条河道穿越而过,对用水、漕运、排水都有很大好处。

④明代北京设有沟渠以供排泄雨水,并有街道厅专司疏浚挑挖之职。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考研考点讲义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考研考点讲义
目㊀录
第一章㊀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 1 ) 专 题㊀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 2 4 )
第二章㊀城市建筑 ( 5 0 ) 第三章㊀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 6 2 ) 第四章㊀宫殿、 坛庙、 陵墓 ( 8 2 ) 第五章㊀宗教建筑 ( 1 0 8 ) 第六章㊀园林与风景建设 ( 1 2 6 )
㊀㊀
㊀ 1 0
潘谷西《 中国建筑史》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
6 . 建筑组群已达到庞大规模, 未央宫有“ 殿台四十三” , 建章宫号称“ 千门万户” , 权贵宅第也是 “ 并兼列宅” , “ 隔绝闾里” 。 所有这些, 都显示处木构架建筑到两汉时期已进入体系的形成期。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2 2 0- 5 8 9年) 政局动荡, 战争持续, 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社会生产发展缓慢, 在建筑上不及两汉时期有那样多生 动的创造和革新, 主要是继承和运用汉代的成就; 1 . 东南地区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的大量崛起。 2 . 佛教的盛行和佛寺、 佛塔、 石窟寺建筑的高潮迭起; 3 . 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在秦汉时开始兴起, 到魏晋南北朝时有重大发展。形成了皇家园林和私 家园林并立的局面, 是中国园林承上启下的转折期, 园林的营造观念从大尺度的形似自然向小尺度的 神似自然转变; 4 . 由于“ 胡坐” 的传入, 中国家具从适应席地坐的矮足形开始向垂足坐的高足形转变, 由此引发了 中国建筑室内空间和室内景观的改变。
知识点— — —穴居的发展过程
原始横穴→深袋穴 →半穴居→地面建筑 ↓ 1 . 圆形 2 . 方形、 长方形 3 . 吕字形
㊀1
知识点— — —干阑式建筑与木骨泥墙房屋
在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代表遗址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 房 ★干阑式建筑: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3章 建筑制度、建筑教育与建筑设计机构【圣才出品】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3章 建筑制度、建筑教育与建筑设计机构【圣才出品】

一、近代建筑制度的建立1.房地产商品化与建筑市场的崛起(1)中国传统社会的地产交易①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地结构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等多种结构。

②交易规定可以买卖和租赁土地和房屋,但需经过族人允许,有一套传统的习俗限制和繁琐手续,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自由交易。

(2)土地永租制①出现原因1845年上海成立租界,外商要求按资本主义方式购买土地,中国政府不同意出卖,只允许租赁,因而在租界中推行土地永租制。

②规定a.承租人一次性交足押租后,从原业主处取得土地永久使用权,每年只需向中国政府交纳固定的年租即可。

b.永租的土地原业主不得擅自索回,可由承租人任意使用,并可转让他人。

③影响割断了原业主与土地的一切联系,承租人成为实际上的新业主,永租的土地具有了近代土地商品的主要特征,土地自由交易的渠道由此打通。

(3)房地产业的形成土地作为商品自由进入流通领域。

②初期发展状况a.在上海开埠初期,租界内实行华洋分居,房地产只在少数外国人中间流通。

b.1853年小刀会起义,“难民”逃进租界,突破“华洋分居”限制,外商在租界建造专供出租华人的廉价木板屋,租界房租、地价扶摇直上,洋行设立地产部,投资房地产业,以房地产买卖和租赁为主要业务的专门行业诞生。

③房地产业的特点a.以巨额利润成为高营利的行业。

b.关联着市政机关的财政收入、城市的开发建设和建筑业的市场发育。

④房地产业迅速崛起的表现a.外商房地产专业公司出现。

1888年,上海第一家房地产公司——英商业房地产公司成立。

b.华商涉足房地产行业。

著名的买办程瑾轩、郑伯昭、周莲堂、贝润生、虞洽卿、祝大椿等都是华人经营房地产的大业主,专业性的华资房地产公司于“一战”后也纷纷建立。

c.天津的房地产业紧随上海相继登台。

1901年,天津第一家外商房产公司——英商先农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出现,紧接着华商利津公司也于同年成立。

⑤各地房地产业的不同a.上海房地产业主要由外国资本启动,由中国官僚、买办注入游资。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5章 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述【圣才出品】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5章 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述【圣才出品】

第15章 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述一、历史的格局现代中国建筑是指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二十世纪末这50年里的中国建筑。

在这期间,中国城镇、乡村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充满着域内文化和域外文化以及中国内部各种因素的冲撞和磨合,丰富了建筑活动的内容。

二、历史分期及各期建筑状况1.历史分期(1)自律时期(1949~1978年)这一时期中国人民依靠自力更生完成建立国家工业基础的任务。

(2)开放时期(1979~1999年)这一时期实行改革开放,国家进入新的转型期。

2.自律时期的建筑发展(1)三年经济恢复阶段——百废初兴(1949~1952年)①建筑工程的管理1951年3月通过颁发立法性文件开始了对建筑工程的管理,贯彻中央用3年恢复经济、10年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

②建立政府的建筑部门和国营公司1952年4月,中共中央作出了“三反后必须建立政府的建筑部门和建立国营公司的决定”,5月,成立了中央设计公司,各地各部门的设计单位也陆续建立。

建筑设计方针于1952年8月在成立建筑工程部的会议上提出,这些原则影响了整个自律时期。

它包括:适用;坚固、安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

(2)第一个五年计划阶段——复兴与探索(1953~1958年)①概述这一阶段开始以国家计划、国家筹资、国家组织实施的类似于半军事化的组织形式将投资与建设转向第二产业,由农业经济向工业、农业混合经济转变。

建筑工程部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工业建筑设计上。

提出“国防第一,工业第二,普通建设第三,一般修缮第四”的国家建设基本方针。

②经验与教训a.学习苏联经验的得与失学习苏联为中国建筑事业确立全面的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但也滋养了僵化的教条主义,滋生了以政治尺度度量创作问题的简单化做法,对建筑创作尤具伤害的是,思想的窒息禁锢了建筑创作的原动力。

b.民族形式与国际式的纠葛政治上的统一与强大激发了知识分子和各级领导的爱国主义热情,脱离经济制约,学习苏联对民族的形式的推崇都推动了新一轮的历史主义思潮。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一、中国古代建筑概况1、我国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3、中国古代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群组织、园林设计、民居、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有卓越的创造,形成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

二、中国古建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阶段是建筑形成的初期。

历经原始人群阶段,母系社会—仰韶文化,父系社会—龙山文化。

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

我国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

这个时期城市、宫殿建筑从产生到发展。

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春秋。

我国奴隶社会建筑特点:(1)城市、宫殿、陵墓建筑形成并在平面布局上已形成了均衡对称(2)、形成了木构架外观形式及固有特征(3)、建筑制度、工官制度建立(4)、建筑施工方法上的手段五法:“矩定方、规定圆、绳定直、水定平、垂定正。

”(5)、建筑材料:瓦、砖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在奴隶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城市、宫殿建筑,并且园林建筑、佛教建筑出现。

(中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无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大发展。

(后期)元、明、清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较迟缓,各时期建筑发展虽缓慢、但均有所进步。

各朝代概况商特征: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阶段。

主要成就:1、甲骨文2、青铜器3、木构建筑、夯土技术城市遗址:1、成汤都城—西亳2、郑州商城3、湖北武汉黄陂县盘龙城4、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宫殿遗址:1、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这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规模较大、较规整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表示中国传统的院落建筑群开始定型。

中国建筑史笔记

中国建筑史笔记

中国建筑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史笔记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第五节封建社会晚期建筑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1.文化背景:上古传说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中国‖——尧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华夏‖——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称为―夷‖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东夏‖ ——《中国通史》―朝代‖——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具有多根系、多元性2.居住状况: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洞口背寒风?a?a极少有朝向北方或东北方的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原始社会的建筑处于胚胎期,对后来建筑影响很大,胚胎期研究应用于中西建筑之比较分析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B.C 21世纪——B.C 476年)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一、夏(前21世纪?a?a前16世纪)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1.历史背景启——太康——后羿——仲康——―少康中兴‖胤甲……商在东方强盛商汤,西亳自称武王:农业进步,商业兴起王亥:牛车、货币、做买卖盤庚抑奢,迁殷——纣王荒淫,被周武王灭。

2. 建筑状况:宫殿、陵墓—居住、厚葬—等级制的结果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科技:青铜器、骨器、皮革、酿酒、舟车、木工、织帛等世传技艺。

?茅茨土阶艺术特征:青铜器、雷纹、云纹、甲骨文隶书、象形文字——方正、直线多而圆角少,首尾常露锋芒——线的艺术建筑整齐方正,布局的结构美有所显露但不自觉。

传统院落式布局已具雏形。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1. 历史文化背景:世代重农—废除公田制,改收田祖—走向封建制重礼。

中国建筑史复习笔记

中国建筑史复习笔记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1.多样性:1)南方气候炎热潮湿的山区——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2)北方游牧名族——便于迁徙的轻质骨架覆以毛毡——毡包3)新疆干旱少雨地区——土墙平顶或土胚拱顶4)黄河中上游——黄土断崖挖出的横穴——窑洞5)东北与西南大森林——利用原木垒成墙体——井干式2.主流: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二.木构架建筑的优势与缺陷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1. 优势: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

3)较强的抗震性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

2. 缺陷:1)木材越来越稀少。

2)易遭火灾。

3)难以满足大空间、复杂的空间需求。

三.组群布局1.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的中国建筑体系,在平面布局方面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讲求深度的深远美。

讲求层次的节奏美。

讲求序列的秩序美。

讲求情趣的意境美。

1)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

2)纵横轴线同等重要。

3)局部有轴线。

4)无轴线。

2.庭院的围合方式:1)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2)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为廊院。

3)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称之为三合院。

四.建筑与环境1. 善择基址2. 因地制宜3. 整治环境4. 心理补偿四. 建筑类型1. 居住建筑2. 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3. 礼制建筑4. 宗教建筑5. 商业与工业建筑6. 教育、文化、娱乐建筑7. 园林与风景建筑8. 市政建筑9. 标志性建筑10. 防御建筑五. 工官制度1.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

2. 历史上著名的工官:隋代——宇文恺宋代——李诫明代——蒯祥、徐杲等第二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立面构成§1. 单体建筑的“上分”——屋顶一. 种类1. 庑殿 (宋称四阿顶)2. 歇山(宋称九脊殿)3. 悬山4. 硬山5. 攒尖(宋称斗尖)6. 单坡7. 平顶二. 屋顶的组合形态(一)水平组合1. 正脊并联(1)屋檐勾连(2)并连式抱厦(3)翼角对接2. 正脊串联(1) 两夹(2) 骑楼(3) 迭落(4) 牌楼(5) 阙式串联3. 正脊相交(1) 丁字相交(2) 十字相交(3) 转角相交(二) 竖向组合1. 重檐构成(1) 重檐庑殿(2) 重檐歇山(3) 重檐攒尖(4) 密檐塔2. 重楼构成三. 屋顶做法(一) 屋面曲线1. 檐口曲线2. 屋面曲线3. 屋脊曲线(二) 屋角 (三) 屋脊和屋面装饰§2. 单体建筑的“中分”—— 屋身§3. 单体建筑的“下分”——台基一. 台基的基本构成2. 台阶垂带踏跺如意踏跺礓礤3. 栏杆4. 月台正座月台包台基月台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类型及特点一. 叠(抬)梁式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国近现代城市面貌具有深远的影响。
(5)对折中主义风格建筑的评价
3 / 1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①西方折中主义建筑自身充满矛盾。
a.它通过灵活模仿和自由组合历史上的各种风格,取得丰富多样的建筑形式,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为解决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与拘泥于固有法式之间的矛盾所作的探索。
b.探索局限于因袭旧形式的框框,实质上是把建筑历史风格当作文化商品来迎合业
主的口味和要求,创作倾向停留于旧形式的综合。
②西方折中主义建筑进入近代中国后增添了新矛盾。
a.相较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建筑体系是一种先进的建筑文化,标志着中国近代新
建筑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代表先进体系的高品位、高素质的建筑文化的输入和引进。
①19 世纪下半叶为初期发展阶段。
②20 世纪初逐步壮大。
③20 世纪 20 年代达到发展高峰。
④30 年代后,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在上海、天津、南京等地逐渐为“装饰艺术”和“国
际式”所接替,在一些内地城市仍被视为时尚而方兴未艾。
(4)西方折中主义的影响
西方折中主义是近代中国许多城市中心区和商业干道的奠基性和最突出的风格面貌,
b.大部分是在外国殖民者侵略背景下被动输入的,从中国建筑历史坐标上看,是中
国近代建筑活动中新体系建筑的盛期发展,是一种新事物;在世界建筑历史坐标上看,是
面临淘汰的旧体系建筑的余晖,是一种旧事物。西方折中主义建筑在近代中国的滞后发展,
一定程度上推迟了中国接受现代主义建筑的时间表。
(6)对待西方折中主义建筑的态度
1 / 1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2.“外廊样式”建筑 (1)主要特征 以带有外廊为主要特征。 (2)形成原因 英国殖民者将欧洲建筑传入印度、东南亚一带,为适应当地炎热气候而形成。 (3)结构 一般为一二层楼,带二三面外廊或周同外廊的砖木混合结构房屋。 (4)在中国的发展 ①早期随东南亚殖民者移植到中国,最初在广州十三行街登陆,后在香港、上海、天 津等商贸都市广泛采用。 ②1860~1880 年是其活动的盛期。 ③1880~1900 年是其活动的晚期。

②缺点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大多由民间匠人参与,在技法上难免存在生硬拼贴“洋”样式的现象。
③文化价值
广东侨乡开平碉楼生动地体现出华侨主动吸取国外先进文化的自信、开放、包容的心
态,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外来的新体系建筑的“本土化”
①性质
是中国近代新建筑运用“中国固有形式”的传统复兴潮流。
应该以开放的意识来看待这份近代建筑遗产,既看清它在近代时期所交织的复杂矛盾,
也明确它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在今天的历史价值。
二、传统复兴:三种设计模式 1.中西交汇建筑的融合途径 (1)传统的旧体系建筑的“洋化” ①表现 主要出现在沿海侨乡的住宅、祠堂和遍布各地的“洋式店面”等民间建筑中。
4 / 16
圣才电子书
3.折中主义形态的建筑 各种欧洲古典式建筑在上海等地陆续涌现,是当时西方盛行的折中主义建筑的一个表 现。 (1)西方折中主义的两种形态 ①在不同类型建筑中,采用不同的历史风格,如以哥特式建教堂,以古典式建银行、 行政机构,以文艺复兴式建俱乐部,以巴洛克式建剧场,以西班牙式建住宅等,形成建筑 群体的折中主义风貌。 ②在同一幢建筑上,混用希腊古典、罗马古典、文艺复兴古典、巴洛克、法国古典主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第 14 章 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
一、洋式建筑:折中主义基调 1.洋式建筑进入中国的途径 (1)被动输入 ①出现地区 早期主要出现在外国租界、租借地、附属地、通商口岸、使馆区等被动开放的特定地 段。 ②表现建筑 外国使领馆、工部局、洋行、银行、饭店、商店、火车站、俱乐部、花园住宅、工业 厂房以及各教派的教堂和教会其他建筑。 ③设计者 最初由非专业的外国匠商营造,后多由外国专业建筑师设计。 (2)主动引进 ①含义 中国业主兴建的或中国建筑师设计的“洋房”。 ②表现 a.早期主要出现在洋务运动、清末“新政”和军阀政权所建造的建筑上,大多仿用 国外行政、会堂建筑常见的西方古典式外貌。 b.20 世纪 20 年代后,第一代、第二代中国建筑师相继登上设计舞台,设计工程涉 及中国业主的居住、金融、商业、企业、工业、娱乐、文化、教育等整套新类型建筑,大 部分采用西方通用形式。
5习平


最早的一座“中国式”教会学校建筑——圣约翰大学怀施堂。
第一,沿用欧洲中世纪大学通用的修道院式的,带内廊、内天井的口字形平面,正立
c.建于 1907 年的天津德国领事馆为日耳曼民居式。
d.建于 1901 年的上海华俄道胜银行为法国古典主义式。
e.建于 1923 年的上海汇丰银行(后期)和建于 1924 年的天津汇丰银行为新古典主
义式。
②第二种折中主义形态的建筑
a.天津华俄道胜银行。
b.建于 1928 年的天津劝业场。
(3)西方折中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阶段
②发展过程
先由外国建筑师发端,后由中国建筑师引向高潮。
2.“中国式”建筑 (1)发展历程 ①16 世纪末 17 世纪初,利玛窦等人来华传教,沿用中国民宅、寺庙为教堂,或按中 国传统建筑样式建教堂,这是“中国式”教堂建筑的先声。 ②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 20 年代,西方传教士从“布道者”变成“教育家”,在中国创 办教会学校,建立第一批“中国式”教会大学建筑。 (2)设计分期 ①前期 a.特点 屋身保持西式建筑的多体量组合,顶部揉入以南方样式为摹本的中国屋顶形象。 b.典型代表
2 / 1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义等各种风格式样和艺术构件,形成单幢建筑的折中主义面貌。
(2)两种折中主义形态在近代中国的反映
①第一种折中主义形态的建筑
a.建于 1874 年的上海汇丰银行(前期)为文艺复兴式。
b.建于 1893 年的上海江海关(中期)为仿英国市政厅的哥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