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奔马图

合集下载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
此幅《奔马图》创作于1941年2月,是时徐悲鸿正在新加坡举办助赈画展。

当次画展,徐悲鸿特意捐出名画80幅助赈。

画展后,徐悲鸿于2月13日和15日分别在南洋中华女中做了“艺术的意义与作画的方法”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讲座。

本幅《奔马图》的上款人文淑,即全增嘏先生夫人胡文淑,早年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

是时执长新加坡南洋女中,与悲鸿先生有着深厚的友谊。

抗战胜利后胡文淑回国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解放后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

因为是赠予好友之作,《奔马图》从结构布局到整体创作都显得尤为精到。

画中奔马四蹄腾空,自画面右侧向左方急驰而过,马鬃飘扬,马尾挥动,极富动态的韵律美;马的骨骼结构准确、外形动态逼真,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无穷的力量。

从历史背景来看,是时中国正在遭受日本侵略军铁蹄的蹂躏,徐悲鸿忧国忧民之心拳拳可见,南洋助赈画展也是在为国家出力,奋扬的马蹄表达了作者向往投身于革命洪流,为振兴中华随时奋进的决心。

徐悲鸿《奔马图》的鉴赏知识讲解

徐悲鸿《奔马图》的鉴赏知识讲解

徐悲鸿《奔马图》的鉴赏徐悲鸿《奔马图》赏析系院:初等教育学院班级:10级教育技术班姓名:邱楠学号:20101121107目录作者简介 (3)《奔马图》创作背景 (4)《奔马图》艺术特点赏析 (5)《奔马图》绘画特点 (6)对《奔马图》的个人感想 (7)作者简介: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

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

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

他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

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

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

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徐悲鸿与吴作人、艾中信、董希文等筹备建立“一二七艺术学会”,以迎接北平和平解放这一历史时刻。

《奔马图》即为画赠当时北平新华总社记者、后来中国著名的史学家、中国的美国史研究第一人邓蜀生先生的”。

据介绍,《奔马图》的落款处,还题写有“蜀生先生惠存”的字样。

徐悲鸿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

徐悲鸿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他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

他的画能融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而又有其独特风格。

他不但擅长中国画,素描、油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

人物注重写实,传达精神;所画花鸟、山水、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名中外。

徐悲鸿《奔马图》的鉴赏精编版

徐悲鸿《奔马图》的鉴赏精编版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系院:初等教育学院班级:10级教育技术班姓名:邱楠学号:20101121107目录作者简介 (3)《奔马图》创作背景 (4)《奔马图》艺术特点赏析 (5)《奔马图》绘画特点 (6)对《奔马图》的个人感想 (7)作者简介: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

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

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

他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

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

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

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徐悲鸿与吴作人、艾中信、董希文等筹备建立“一二七艺术学会”,以迎接北平和平解放这一历史时刻。

《奔马图》即为画赠当时北平新华总社记者、后来中国著名的史学家、中国的美国史研究第一人邓蜀生先生的”。

据介绍,《奔马图》的落款处,还题写有“蜀生先生惠存”的字样。

徐悲鸿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

徐悲鸿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他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

他的画能融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而又有其独特风格。

他不但擅长中国画,素描、油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

人物注重写实,传达精神;所画花鸟、山水、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名中外。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是这位古老艺术家最著名的作品,是他绘画艺术的经典之作。

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徐悲鸿的高超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幅画的主题是三匹马的奔腾,给人一种震撼的印象。

画中的马的体型完美,线条流畅,画面中散发出一种激情的力量,尤其是那三匹奔腾的马,更是暴力而慑人,使整幅画充满生机和力量。

画面上还有一些农事和农具,它们起着修饰作用,更加彰显了农民艰苦奋斗的生活现实。

有一匹马带着重载而疲倦而行,清晰反映出苦难和勉励。

另外三匹奔马,则体现出昂扬向上和抗拒苦难的精神力量。

此外,徐悲鸿还在画面中采用了朴素但不失热闹的构图手法,充分体现新式的绘画艺术技巧。

他刻画的马的姿势、动作、表情,全都十分真实、深情弥漫,使得画面完整活泼自然、带有生命力。

而他用色更是灵动,把空气教照到了画面中,使得画面活跃有力。

《奔马》画中的艺术技巧,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徐悲鸿的绘画魅力。

他的画面富有感染力,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取精神上的力量,这是徐悲鸿绘画艺术最大的魅力所在。

《奔马》是徐悲鸿绘画艺术的典范之作,它将他的创作理念的高度融入到画面中,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力量和生动性,充分彰显了现代艺术的精髓。

它不仅是中国古老的艺术精神的完美结合,也是绘画艺术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奔马图》_小学生

《奔马图》_小学生

《奔马图》《奔马图》福建省厦门市后江小学六年一班蔡莎莉一幅画着六匹马的图叫《奔马图》。

你知道这幅画的作者是谁吗?那就是鼎鼎大名的画家:徐悲鸿。

徐悲鸿(1895——1953)是江苏宜兴人,曾赴法国、比利时学习,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和创作,他的《奔马图》最为人所喜爱的。

他曾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工作者协会主席。

你可知道这幅画的来历?这幅画是徐悲鸿他跟在六匹马旁跑,通过观察。

回到家里,把他认为最精彩的片断画下来。

你看!那六匹马的神态、动作各不相同。

有的四脚腾空;有的前脚落地后脚翘起;有的……徐悲鸿不愧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画家。

他画的《奔马图》中的马是栩栩如生的。

他把我也引到画中去。

那是一天下午,在太阳的暴晒下,有六匹马在比赛。

跑在第一的是一匹又俊又强壮的白马,他是老大。

你瞧!他正边跑边回头喊:“兄弟们加油!不要落后。

”这时,后面的马跑得更快了。

跑在第二的是老二,他对老四说:“老四老四你真笨,连匹小马也跑不过。

哈哈哈……”老四听了,非常生气,奋往直前一下子成了第二名,追过了老二。

老五在旁边一边跑一边生气地说:“老三你未免太笨了,你是我看到过最笨的一匹马。

”老三奋不顾身地像装了推进器一样,“嗖”,成了第四名。

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都互不相让跑在前面。

老六看了,也不甘示弱。

他心想:我虽然才出生几个月,但我要往前冲,要冲到前面,看看我的实力怎样?不一会儿,小马跑在了老五后面了。

比赛结束了,老大第一、老三第二、老二第三、老五、老六和老四并列第四。

这幅画不仅是画着六匹马在比赛,而且还表达了作者自己奋勇直前的精神。

指导教师:朱晓英。

《奔马图》赏析

《奔马图》赏析

《奔马图》赏析《奔马图》简介画高3米、宽1米的这幅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的徐悲鸿平生所绘最大《奔马图》真迹。

大师采用了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

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轻疾,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奔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奔马图》创作背景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马,是徐悲鸿先生一生中最爱描绘的题材。

他画的奔马,笔墨淋漓潇洒,带着时代的风雷驰骋在画坛上,给当时的中国画坛带来了清新、有力、刚劲的气息.他画的马,无论奔马、立马、走马、饮马、群马,都赋予了充沛的生命力。

徐悲鸿的画从小出名,渡船公欲求徐先生画马而又难以启口。

有一次被徐悲鸿猜透了他的心思,欣然允诺日后为其作画。

后来,徐先生发迹,到南京前中央大学教书,曾托渡船公为他找个合适的门卫。

渡船公说“只有乡下人,名叫史坤生,家住官林义壮村”.奔马,令人神思飞越,生发出朝气勃勃、奋发向上的力量。

在徐悲鸿先生的笔下,一匹匹奔马奋踪扬蹄,在广袤的土地上飞奔,骏马英姿,神态各异。

有的腾空起飞,有的蹄下生烟。

有的回首顾盼,有的一往直前,都仿佛要破纸而出。

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

这就是《奔马图》由来。

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奔马图》艺术特点赏析在此幅画中,徐悲鸿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

《奔马图》艺术鉴赏教案设计

《奔马图》艺术鉴赏教案设计

《奔马图》艺术鉴赏教案设计引言:艺术是一种表达文化和情感的方式,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绘画被视为一种最高贵的艺术形式,许多大师的作品至今仍广受世人赞叹。

而在这些伟大的艺术品中,以《奔马图》为代表的马类画尤其令人着迷。

一、介绍艺术品《奔马图》《奔马图》是清朝画家徐悲鸿创作的一幅大型壁画,是他在上海大厦创作的100幅绘画之一。

作品展现了四匹奔马在大草原上疾驰的场景。

徐悲鸿采用了极简化的线条和独特的色彩,以高度抽象的形式表达出了马的美丽和力量。

作品被广泛认为是中国近现代马类画的代表之一,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艺术珍品。

二、艺术鉴赏鉴赏是一种欣赏艺术品的方法,通过对作品的研究和理解,更加深入地领略和欣赏作品的美丽和价值。

对于一幅艺术品,《奔马图》的鉴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构图《奔马图》以四匹疾驰的马作为主要构图元素,将它们放在大草原上,利用远近的距离感和大小的形体感来构建画面。

通过奔跑的姿态,展现骏马的力量与动感。

同时,图画也用粗细不同的线条和独特的色彩表现出马匹的纹理和毛发效果,极富艺术感染力。

2.技法《奔马图》的绘画技法与传统不尽相同,跳出了现实的限制而具有新的形式。

徐悲鸿使用了极简化的线条和激烈对比的颜色,与西方画派类似的平面表现方式,充分展现了用暗线描显雄浑之气势。

3.主题《奔马图》的主题是中国人民的生活琐碎,选择这类主题可以表达出作家对于生活的感悟和理解。

同时,绘画作品也体现了作者对于传统马类画风的改革,强调画面中的主题元素。

4.文化背景《奔马图》是发生在20世纪,中国处在海内外形势复杂的时期,然而,徐悲鸿等一批优秀艺术家,不断引进国外新技术,推陈出新,使得中国绘画获得了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对于历史研究、文化的保护、美学与艺术批评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实施针对这样一幅优秀的艺术品,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教学实施方案,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艺术鉴赏的兴趣与爱好。

徐悲鸿《奔马图》鉴赏

徐悲鸿《奔马图》鉴赏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系院:初等教育学院班级:10级教育技术班姓名:邱楠学号:20101121107目录作者简介 (3)《奔马图》创作背景 (4)《奔马图》艺术特点赏析 (5)《奔马图》绘画特点 (6)对《奔马图》的个人感想 (7)作者简介: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

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

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

他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

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

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

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徐悲鸿与吴作人、艾中信、董希文等筹备建立“一二七艺术学会”,以迎接北平和平解放这一历史时刻。

《奔马图》即为画赠当时北平新华总社记者、后来中国著名的史学家、中国的美国史研究第一人邓蜀生先生的”。

据介绍,《奔马图》的落款处,还题写有“蜀生先生惠存”的字样。

徐悲鸿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

徐悲鸿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他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

他的画能融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而又有其独特风格。

他不但擅长中国画,素描、油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

人物注重写实,传达精神;所画花鸟、山水、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名中外。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咱今天就来说说徐悲鸿的奔马图。

我第一次看到徐悲鸿的奔马图的时候,就感觉那些马像是要从画里跑出来似的。

你看那马的身子,就像拉满了的弓一样,充满了力量。

腿呢,就像四根有力的柱子,感觉能一下子把地给蹬出个大坑来。

尾巴就像随风飘动的旗帜,好像在给马指引着奔跑的方向。

我觉得徐悲鸿画的马好像都有自己的脾气呢。

有的马看起来很温顺,就像那种乖乖听话的小宠物马,眼睛里透着一种温和的光。

可是有的马呢,那眼神就像要跟谁决斗似的,特别凶,好像在说:“谁要是挡我的路,我就把他撞飞!”这马画得可真是绝了。

我就想啊,徐悲鸿他怎么就能把马画得这么像呢?也许他天天就盯着马看,马跑的时候他看,马吃草的时候他看,马睡觉的时候他也看。

就像我写作文观察小动物一样,我观察个小蚂蚁都得看半天呢,那徐悲鸿看马肯定是看了超级久的。

我记得我以前去乡下爷爷家,看到过一匹马。

那匹马可高大了,我站在它旁边就像个小不点。

我当时就想,这马要是跑起来肯定特别快。

可是我看到的那匹马跟徐悲鸿画的马比起来,感觉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精气神。

徐悲鸿画的马那简直就是马中的超级英雄。

有人可能会说,不就是画匹马嘛,有啥了不起的?我就不这么觉得。

你看那马的鬃毛,画得一根一根的,就像真的马鬃毛在风中飞舞一样。

这得多细心才能画出来啊。

而且每匹马的姿势都不一样,有的马是在狂奔,四蹄腾空,感觉都快飞起来了;有的马是在小跑,看起来很悠闲,但是又能感觉到它随时能加速。

我有时候就想,要是我能骑上徐悲鸿画的马该多好啊。

我骑在那匹马背上,在大草原上狂奔,风在我耳边呼呼地吹,那得多带劲啊。

可是这也只能是想想,毕竟那是画里的马。

不过我觉得徐悲鸿画的马就像是有灵魂一样,它不仅仅是一幅画,更像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

我还听说徐悲鸿画马的时候特别用心。

他可能画一笔就得琢磨半天,就像我们做数学题一样,得反复思考。

他是不是还会跟马说话呢?也许他会跟马说:“马啊马,你跑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呢?你抬腿的时候是先抬哪条腿呢?”我这么想可能有点傻,但是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把马画得这么逼真。

徐悲鸿奔马图观后感

徐悲鸿奔马图观后感

徐悲鸿奔马图观后感引言在中国画的世界中,徐悲鸿被誉为“马的画家”,他的作品《奔马图》也成为了中国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幅作品以其生动的姿态和壮丽的气势,展现了赛马的狂热与畅快。

观赏《奔马图》,我不禁被作品中蕴含的力量和美感所深深吸引,下面我将从构图、表现形式和意境来谈谈我的观后感。

构图《奔马图》采用的是横幅式的构图,整幅画面以中心轴线来划分,奔马和下方的骑手的位置都在轴线的上方。

这种构图方式使得整个画面的视觉重心向上,给人以稳定和震撼的感觉。

同时,横幅式的构图也使得奔马在画面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了奔马的威武形象。

表现形式通过细致的观察《奔马图》,我发现徐悲鸿使用了一种称为“毛笔直画”的技法。

这种技法不同于传统的工笔画和写意画,它使用了大面积的墨汁和粗犷的笔触来勾勒形象。

这样的表现形式不仅赋予了作品以浓墨重彩的韵味,也使得奔马的力量感得到了极大的强化。

在细节的处理上,徐悲鸿非常注重表现出奔马的肌肉和动感。

他通过线条拉长的方式来表现奔马运动时的肌肉收缩和舒展,使得奔马的身姿栩栩如生,给人以真实感和冲击力。

此外,徐悲鸿还巧妙地使用了墨渍飞溅的技法,给画面增添了一丝动态感,使得奔马仿佛已经跃出了画纸。

意境《奔马图》不仅仅是一幅展现奔跑姿态的马画,它还体现了徐悲鸿对生命和力量的理解。

通过奔马的奔腾,徐悲鸿表达了对力量与自由的追求。

奔马的肌肉线条流畅有力,扬起的鬃毛飞舞在空中,整幅画面展现出一种狂放而激昂的气势。

观赏这幅作品,我仿佛也能感受到风驰电掣的速度和奔放自如的氛围。

此外,作为一位画家,徐悲鸿对马的表现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在我看来,奔马代表着一个人追求梦想和奋发向前的精神。

无论是在艰难的生活中还是在追求事业的道路上,我们都需要像奔马一样心怀理想、追求力量和自由,勇敢地向前奔驰,永不止步。

《奔马图》正是通过这种象征意义,激发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结论通过观赏《奔马图》,我深深被徐悲鸿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力量和美感所打动。

奔马图(美术欣赏)

奔马图(美术欣赏)

主题二:小问号(3周)第四周内容:奔马图(美术欣赏)主备人:王玲教学目标1、能欣赏作品,感受作品中骏马的多种动态。

2、知道徐悲鸿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他的作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有对美的整体感受,有一定细心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1、徐悲鸿的自画像以及其作品2、《幼儿画册》3、“赛马”的磁带、录音机,投影仪教学过程1、引入师:小朋友们听听,这是什么声音?(教师播放“赛马”的音乐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师:你们有没有看过马奔跑时的样子啊?是什么样子的呢?2、欣赏作品《奔马》(1)欣赏并感受马儿奔跑的形态师:瞧,这幅画上有什么?有几匹马?这些马在干什么?看上去怎么样?师:这些马是怎么跑的?(幼儿模仿)师:马飞奔时会发出什么声音?(幼儿模仿)(2)欣赏这幅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造型美。

师:这幅画用什么工具画的?这些线条看上去有什么不同?师:你知道这幅画是怎么画的吗?画家哪些地方用了浓墨?那些地方用了淡墨?为什么要这样用?(3)感受“奔马”的构图美。

师:大家能不能从画面上看出马在什么地方?如果你们是这些马会有什么感觉?心情会怎样?师:你们喜欢这匹马吗?哪里最吸引你呢?师小结:这是徐悲鸿的《奔马图》。

画的是一些欢快、自由的马,它们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勇往直前、不拍困难。

3、出示徐悲鸿自画像,简要介绍画家及他的作品。

师:瞧,他就是著名画家“徐悲鸿”,他除了绘画《奔马图》,还有其他作品呢。

(师出示徐悲鸿的一些绘画作品图)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徐悲鸿爷爷画的画吗?师小结:我们叫徐悲鸿的作品为中国画,中国画是以毛笔、墨、宣纸为绘画材料进行创作的一种绘画形式,在我国,还有很多画家运用这样的方法绘画出了许多好看的作品呢,如齐白石、潘天寿、张大千等人。

4、欣赏其他画家的作品师:看了这么多画家的作品后,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吗?你们想不想自己尝试用毛笔绘画?师:好,下节课我们就尝试画一画吧!(结束)教学反思:目标完成度不是很高,既然要让幼儿感受马的动态,光用图片显得单调,可适当的选用马奔跑的视频。

徐悲鸿奔马图欣赏

徐悲鸿奔马图欣赏

徐悲鸿擅长画马,他笔下的马非常生动和真实。

他的这幅《奔马》家喻户晓,画中,这匹马身姿矫健,斗志昂扬,奋勇向前,鬃毛飞扬,马尾翘起。

它身上没有辔头,没有缰绳,没有鞍子,它迅疾地奔跑表现了自由,表现了马的天性。

它在田野上驰骋,没有束缚,没有限制,势不可挡。

画上墨彩使用得浓淡适宜,尽管整匹马只用了一种颜色,但作者使用了浓墨、淡墨来表现马掌、骨头、肌肉,连鼻、耳、眼清、毛发甚至神态都清晰可见。

看着这幅画,好像整匹马就要冲破画纸奔腾而出,迎面撞上来一样。

六(3)陈建晔
2014年5月8日。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
吉林省博物院藏有一幅徐悲鸿的《奔马图》(见图),此幅绘画奔马的造型准确、笔墨生动,充分发挥了中国绘画的笔墨效果,又融进了西洋绘画的明暗和透视方法。

画中的奔马不用线描法,采用了写意画法并注重画出马的精神风貌,表达画家的深刻寓意。

徐悲鸿先生笔下的马多是不带缰辔的,那奔放不羁的马,正是广大劳动人民渴望自由的象征。

在那“万马齐喑”的年代里,广大劳动人民自然十分喜爱徐悲鸿的马。

画中四蹄腾空的奔马,长鬃飘拂,马尾十分舒展,表现出挺拔奔放、自由不羁的精神。

该画款识为:筱泉先生惠教,悲鸿作于昆明壬午春画。

钤印:徐悲鸿。

徐悲鸿在谈到他画马的经验时说:“速写稿不下千余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的骨架、肌肉、组织。

夫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乃能有得。

”正是这些深厚的基础和辛勤的劳动,使他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象马”来,才有可能超越前人
构筑的高度,为中国绘画作出新的贡献。

幼儿园大班美术欣赏《奔马图》教案

幼儿园大班美术欣赏《奔马图》教案

幼儿园大班美术欣赏《奔马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画家张大千的生平和经历。

2、学习幼儿园大班美术欣赏《奔马图》的基本知识。

3、帮助幼儿培养对艺术品的欣赏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介绍画家张大千的生平和经历。

2、引导幼儿认识和理解《奔马图》。

3、展现画家的审美和创造力。

4、启发幼儿表达自己的感觉和想法。

三、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请幼儿谈论一下他们最喜欢的动物,他们为什么喜欢这个动物?这个动物有什么特点?2、讲解画家张大千的生平和经历(10分钟):张大千是中国著名的画家,他出生在中国四川省的南部,他非常喜欢画画。

他小的时候就喜欢画龙,长大后他去了日本和法国学习艺术,在那里他学习了艺术史和西方绘画的技巧。

回到中国后,他开始画山水和花鸟画,他的作品非常有特色,他用写意的方式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欣赏《奔马图》(25分钟):这幅画是张大千创作的丝绸画,画的是一匹奔跑的马,马在飞奔的时候,显得非常快速而且充满力量。

画中的马有很多细节,它的鬃毛和尾巴都被画得非常生动。

画家运用了墨韵的技巧,表现出马奔行的流畅和活力。

教师可以请幼儿观看这幅画,然后请他们回答以下问题:1、这幅画画的是什么?2、画中的马有什么特点?3、用一句话来形容这幅画。

4、和孩子一起想象,如果你是这匹奔跑的马,你会感受到什么?你会往哪里奔跑?4、展示画家的审美和创造力(10分钟):引导幼儿认识画家的审美和创造力,这幅画用写意的方式表现了马的形态和运动的节奏感。

画家创造了一种非常生动的形式,使马的奔跑状态更加真实。

同时,这幅画也展示了画家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

5、启发幼儿表达自己的感觉和想法(10分钟):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帮助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1、你看到这幅画有什么感觉?2、画中的马为什么会让你感到震撼?3、如果可以在这幅画中,你想成为谁?4、你认为画家想要传达什么信息?6、总结讲解(5分钟):回顾这节课的内容,强调艺术品欣赏的重要性,鼓励幼儿多接触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并尝试表达他们的感受。

大班美术欣赏《奔马图》教案

大班美术欣赏《奔马图》教案

大班美术欣赏《奔马图》教案大班美术欣赏《奔马图》教案包含了,活动目标是知识与技能:了解画家徐悲鸿的生平,认识马的形态结构特点,掌握马的绘画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赏析、观察、讨论、练习等方法,运用国画水墨技法,画一匹奔马。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画家徐悲鸿的生平,认识马的形态结构特点,掌握马的绘画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赏析、观察、讨论、练习等方法,运用国画水墨技法,画一匹奔马。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热爱中国传统美术的情感,学习奔马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绘制奔马的用笔方法以及用墨技巧。

【难点】生动的描绘马的动态姿势。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绘画工具、墨、空白长卷四、教学过程活动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教师播放电视剧《西游记》孙悟空天河放马的片段,并且提问:视频中的马儿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在学生对奔马有了初步的兴趣之后,继续提问:你们想不想用画笔描绘出万马奔腾的画面呢?继而揭示课题:奔马图。

活动二:赏析作品,讲授新课(一)直观感知欣赏画家徐悲鸿创作的奔马主题的作品《六骏图》,并且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大家知道徐悲鸿么?他描绘的是马的什么状态?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并讲述徐悲鸿的生平与其奔马作品。

教师继续提问画者笔下的马给你什么感受?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图中的马儿给人的感觉健硕,飘逸,精神气十足。

(二)形势分析教师展示真实马的照片,引导学生赏析,并提问马儿由几部分构成的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头、颈、肩、背、胸、腹、前肢、后肢、尾、髋教师继续提问:画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了它的健硕、精神十足?哪些地方表现出它的飘逸?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总结:头部、腿部、腹部等;尾巴活动三:示范操作,实践展评(一)教师演示教师演示笔墨的运用技法,完成一幅画,讲解要领:①用胭脂调出土黄画出马的躯干脖子,定大型。

②在未用完的墨中加入少量墨画出四肢及头部、马鬃、马尾。

③用墨色勾出人物大型,添加马鞍、马缰等细节。

④给人物上色,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介绍

此画取材于《列子》所载的
九方皋相马的故事,画中人物和马
匹都采用的是饱满宏大、庄严稳定
的构图,笔墨上也表现出了徐悲鸿
高超的技巧,其中在九方皋身上的
用笔特点突出,而在骏马身上则用
墨更为彰显,一张一弛,极具特色,
特别是在九方皋的眼睛以及骏马的
眼睛的表达上,更是传神。

徐悲鸿笔下的马都是不带缰绳、
作品介绍
• 《负伤之狮》 创作于1938年,当时日寇侵占了我大半 个中国,国土沦丧,生灵涂炭,徐悲鸿 怨愤难忍。他画的负伤雄狮,回首跷望, 含着无限的深意。他在画上题写:“国 难孔亟时与麟若先生同客重庆相顾不怿 写此以聊抒怀。”表现了作者爱国忧时 的思想。这是一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结合的杰作。中国被称作东方的“睡 狮”,现在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 东北大部分国土,“睡狮”已成了负伤 雄狮。这头双目怒视的负伤雄狮在不堪 回首的神情中,准备战斗、拼搏,蕴藏 着坚强与力量。
追求自由的野马、奔马,而唯有这
匹黑缎似的骏马心甘情愿被红缰所
制。对此,徐悲鸿解释说:“马也
如人,愿为知己者所用,不愿为昏
庸者所制。”
作品介绍
• 徐悲鸿先生刚刚去法国留学的时候,开始有一位外 国同学瞧不起中国,徐悲鸿先生很义正言辞的对那 个学生说:“既然你瞧不起我的国家,那么好,从 现在开始,我代表我的国家,你代表你的国家,我 们来等到毕业的时候再看。”此后,徐悲鸿先生发 愤图强努力练习,钻研绘画,后来一画惊人,震惊 了巴黎艺术界,从此徐悲鸿先生踏上了一位爱国主 义画家的伟大道路。
•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 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 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 国、》 从这幅画的题跋上 看,此《奔马图》作于1941年 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 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 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 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 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 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 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 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 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 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 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 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 的忧急之情。
徐悲鴻
簡介
•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 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 家。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
• 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
• 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 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
作品介绍
• 徐悲鸿其他作品 《玉簪花》、《狮吼》、 《萧声》、《桂林风景》、《喜马拉雅山 之晨》、《喜马拉雅山之林》、《月色》 等。
• 他的作品如此多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