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管理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自然保护区管理

自然保护区管理

一、名词解释1、自然保护:即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进行全面的保护,使之免于遭到破坏。

重点是保护、增殖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中的可再生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以达到人类能长期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2、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将山地、森林、草原、水域、滩涂、湿地、荒漠、岛屿和海洋等各种典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分布区,以及自然历史遗迹等划出特定面积(区域),设置专门机构并加以管理建设,作为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基地。

3、物种灭绝:物种的灭绝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在有限的空间和可利用资源条件的限制下,物种不能无限增长。

4、集群灭绝:在某些地质时期,由于生态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化而导致的生物大规模非正常灭绝的现象。

5、年龄金字塔:将种群内个体由幼到老的不同年龄组的个体百分比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下到上配置而成的图即为年龄金字塔。

6、地表火:火沿着地表蔓延,燃烧地表的枯枝落叶杂草,烧伤下木,乔木树干下部和露出地表的树根。

这类火灾在森林火灾中占比例最大。

7、防火沟:主要是防止地下火(泥潭火和腐殖质火)的蔓延,开设防火沟仅在有泥炭层和腐殖质层的地段进行。

一般沟面宽度1m,沟底宽度0.3m,其深度取决于泥炭层的厚度,沟底应较地下水位或矿质层低0.25m,沟的方向要与当地主要风向垂直。

二、简答题1、自然保护区的作用:(1)自然保护区能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即真实面貌。

(2)自然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天然贮存库。

(3)自然保护区是天然的科研实验室。

(4)自然保护区是宣传教育的活动场所。

(5)自然保护区可以为旅游提供场地。

(6)自然保护区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命名:分为双名制和三名制。

双名制:国家自然保护区——“省名+地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省名+地名+自然保护区”如云南省碧塔海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规划复习资料(全)汇总

保护区规划复习资料(全)汇总

《自然保护区规划与设计》复习资料第1讲绪论一、自然保护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 自然保护区没有总体规划很多自然保护区有没有总体规划,主要是一些省级及以下级别的自然保护区,更没有工程设计方案。

如北京市一些县级的自然保护区。

2. 纸上保护区规划”现象严重。

上报审批时有文本的自然保护材料,材料齐全,但是不能够落到实处。

自然保护区实地既没有功能区的划分,也没有基础设施,没有管理机构,边界不清。

甚至连自然保护区的牌子都没有。

3. 一些自然保护区规划不合理。

规划表现为大、空、可操作性差”等。

功能区划分不合理,部分自然保护区出于发展的需要,批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要求调整功能区。

开发活动强烈,严重违背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目的。

基础设施建设贪多图大,只能是规划,无法实现。

4. 工程设计不实用、不协调。

为工程设计过于宏大,成为摆设,与自然保护区整体景观不协调。

工程不能给自然保护工作带来帮助,甚至带来负面影响。

如不合理的道路建设,严重阻碍了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的迁移扩散等。

二、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1. 定义:]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在对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与环境特点、社会经济条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以及潜在可能性等综合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明确自然保护区的范围、性质、类型、发展方向和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规模与目标,制定自然保护区保护、科研、监测、宣教、资源利用、社区发展、行政管理与资金估算等方面的行动计划与措施的过程。

三、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1. 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分一般情况下: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湿地类型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域、一般保护区域2. 保护工程规划与设计界碑、界牌的设置、围网、围栏的设置与应用、濒危野生动植物救护工程3. 基础设施规划与设计自然保护区办公楼的建设、保护站,检查站的建设4. 防火工程的规划与设计防火区的评价与规划、防火瞭望塔的建设、防火道路的建设(重庆缙云山自然保护区)5. 科研与宣教工程规划与设计6. 生态旅游工程规划与设计旅游景点的规划、设计;旅游路线的规划;旅游基础设施的位置、风格;环保设施的布设7. 自然保护区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1)自然资源的情况,如类型、数量。

自然保护区学基础知识

自然保护区学基础知识

自然保护区学复习资料(注:本资料属于个人整理,仅供参考)1、自然资源:在一定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要素的总称。

2、自然保护:就是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途径,促进生物资源不断地发展,使自然环境恢复到应有的功能。

3、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给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中国各级自然保护区的类型结构:(1)自然生态系统类(2)野生生物类(3)自然遗迹类4、自然环境:指非人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

阳光、空气、水、土壤、野生动植物都属于自然物质‘这些自然物与一定的地理条件结合,即形成具有一定特性的自然环境。

5、化学镶嵌体:不同植物种含有不同的次生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又随着物种的参差分布而彼此镶嵌在一起。

6、某些植物,如化合成分相似的同科或同属植物,就与那些能以其为食的昆虫和脊椎动物一起构成了独立的食物网。

这种独立的食物网当然是很多的,彼此的营养结构虽然相似,但食物网成员却可能完全不同。

那么这种独立食物网如何产生的呢?是动物的取食刺激了植物从而导致一些植物产生次生物质呢?还是植物本身就具有次生物质而动物进行选择才形成了这种食物网呢?这两种都是有的。

是物种长期进化、相互适应的结果。

因而这种系统被称为“协同进化食物网”7、可动连锁种:能够将花粉或种子从某群落、某丛或某株植物向其他群落或植物传播的动物8、最小生存种群:是指在遗传特性、环境因素和种群自身的随机变化存在的情况下,能够99%的概率存活1000年的最小种群。

最小生存种群大小与下述因素有关:(1)种群统计(年龄结构和性比等方面)的随机性;(2)环境的随机性;(3)遗传随机性;(4)自然灾害;(5)最小动态面积;(6)种的社会行为机能障碍;(7)疾病。

并将这些因素综合到一个称为“种群脆弱分析”的概念模型中。

自然保护区复习资料

自然保护区复习资料

自然保护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6对*5 计算:10*1 问答8*5个论述20*1第一章:1.自然资源:在一定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具有相当的稀缺性和社会有效性2.自然环境:广:人类社会以外的自然界狭:凡非人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有别于城市、工矿区等社会环境)3.自然保护: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进行全面的保护,使之免于遭到破坏4.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5. 自然保护区:指一个划定地理界限,为达到特定保护目标而指定或实行管制和管理的地区第二章:MAB:是对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性研究、监测及培训科研和管理人员的国际计划。

PVA:种群生存力分析PSF:种群的结构和适应性MVP:最小生存种群,是指在遗传特性、环境因素和种群自身的随机变化存在的情况下,能够以99%的概率存活1000年的最小种群种群大小:种群的数目或生物量。

密度:单位面积或容积内的个体数目或生物量粗密度:是指单位总空间的个体数。

生态密:是指种群实际占据的空间个体数,如调查样地仅有一半面积出生率:泛指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不论这些新个体是通过分裂、出芽、结籽、生产等哪一种方式。

最大出生率和实际出生率。

死亡率:最低死亡率和实际死亡率。

前者是种群在最适环境下,其个体由于年老而死亡,即都活到了其生理寿命;而后者则是在特定环境下的实际死亡率,即多数或部分个体死于捕食者、疾病、不良气候等因素迁入:是由别的种群进入领地。

迁出:是指种群内个体由于种种原因而离开种群的领地。

独立食物网:食草性昆虫和食草性脊椎动物由于具备某种解毒机制,而对某些次生物质产生了特化,表现为专食一种或数种植物的现象协同进化食物网:动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植物具有次生物质,动物由于具有了解毒机制,表现为专食一种或数种植物,形成彼此共同进化的现象群落: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大学自然保护区》复习资料

大学自然保护区》复习资料

大学自然保护区》复习资料一、定义与概念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根据法律法规划定并管理的特定区域。

在自然保护区内,人类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种群。

二、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1、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保护了许多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种群,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样本。

2、生态平衡维护:自然保护区通过维护生态平衡,防止某些物种的过度繁殖或灭绝,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3、环境监测与恢复:自然保护区可以作为环境监测的基地,通过对生态系统的长期监测,评估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同时,通过生态恢复项目,帮助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

4、教育与科研:自然保护区通常设有教育和科研机构,为公众提供环保教育,同时开展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的研究。

5、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区既保护了自然资源,也促进了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当地社区提供经济收益和就业机会。

三、自然保护区的分类1、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根据保护的生态系统类型进行分类,如森林、湿地、沙漠等。

2、物种保护区:以保护某种特定物种或类群为主,如珍稀濒危动物、植物或特有类群。

3、自然历史遗产保护区:保护重要的地质历史遗产、古生物化石点或人类文化遗址等。

4、生态恢复示范区:以恢复受损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通过示范和实践,推广生态恢复技术和方法。

5、综合功能保护区:结合以上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保护区,具有多种保护任务和目标。

四、世界著名自然保护区举例1、亚马逊雨林保护区(巴西):位于南美洲的亚马逊雨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生态系统。

2、加拉帕戈斯群岛保护区(厄瓜多尔):加拉帕戈斯群岛是一个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因其独特的物种和生态过程而著名。

3、黄石国家公园(美国):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以其地热景观、壮观的瀑布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而闻名。

4、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坦桑尼亚):位于非洲大草原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是著名的野生动物天堂,每年举行的角马迁徙是世界上最壮观的自然现象之一。

自然保护区学基础知识

自然保护区学基础知识

⾃然保护区学基础知识⾃然保护区学复习资料(注:本资料属于个⼈整理,仅供参考)1、⾃然资源:在⼀定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经济价值以提⾼⼈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然环境要素的总称。

2、⾃然保护:就是通过保护⾃然环境和⾃然资源的途径,促进⽣物资源不断地发展,使⾃然环境恢复到应有的功能。

3、⾃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然⽣态系统,珍稀濒危野⽣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定⾯积,给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中国各级⾃然保护区的类型结构:(1)⾃然⽣态系统类(2)野⽣⽣物类(3)⾃然遗迹类4、⾃然环境:指⾮⼈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

阳光、空⽓、⽔、⼟壤、野⽣动植物都属于⾃然物质‘这些⾃然物与⼀定的地理条件结合,即形成具有⼀定特性的⾃然环境。

5、化学镶嵌体:不同植物种含有不同的次⽣化合物,这些化合物⼜随着物种的参差分布⽽彼此镶嵌在⼀起。

6、某些植物,如化合成分相似的同科或同属植物,就与那些能以其为⾷的昆⾍和脊椎动物⼀起构成了独⽴的⾷物⽹。

这种独⽴的⾷物⽹当然是很多的,彼此的营养结构虽然相似,但⾷物⽹成员却可能完全不同。

那么这种独⽴⾷物⽹如何产⽣的呢?是动物的取⾷刺激了植物从⽽导致⼀些植物产⽣次⽣物质呢?还是植物本⾝就具有次⽣物质⽽动物进⾏选择才形成了这种⾷物⽹呢?这两种都是有的。

是物种长期进化、相互适应的结果。

因⽽这种系统被称为“协同进化⾷物⽹”7、可动连锁种:能够将花粉或种⼦从某群落、某丛或某株植物向其他群落或植物传播的动物8、最⼩⽣存种群:是指在遗传特性、环境因素和种群⾃⾝的随机变化存在的情况下,能够99%的概率存活1000年的最⼩种群。

最⼩⽣存种群⼤⼩与下述因素有关:(1)种群统计(年龄结构和性⽐等⽅⾯)的随机性;(2)环境的随机性;(3)遗传随机性;(4)⾃然灾害;(5)最⼩动态⾯积;(6)种的社会⾏为机能障碍;(7)疾病。

并将这些因素综合到⼀个称为“种群脆弱分析”的概念模型中。

自然保护区学复习资料

自然保护区学复习资料

自然保护区学复习资料导语:自然保护区是一种为了保护珍稀植物和动物及其栖息地而设立的特定区域。

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作用。

了解自然保护区的概念、类型、管理和保护策略等内容对于环境保护工作者和相关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您提供自然保护区学的复习资料,帮助您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一、概念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保护特定生物群落、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而设立的特殊区域。

它们旨在通过限制人类活动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保护地球上的稀有和濒危物种,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二、类型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根据保护目的和管理手段的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自然保护区类型:1. 国家公园:由政府指定并管理的自然保护区,旨在保护特定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

2. 野生动物保护区:专门保护野生动物物种及其栖息地的区域,限制人类干扰和捕猎活动。

3. 植物保护区:用于保护特定物种的植物和植物群落的区域,以防止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破坏。

4. 海洋保护区:用于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区域,包括海洋公园、海洋自然保护区等。

5. 世界遗产保护区: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享有特殊保护的地区。

三、管理和保护策略为了确保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保护,需要制定一系列策略和行动计划。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管理和保护策略:1. 制定保护区规划:明确自然保护区的边界、保护目标和管理计划,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2. 加强监测和研究:通过定期监测和科学研究,了解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系统、物种和环境变化等情况,为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加强执法和监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打击非法猎捕、滥伐滥采等破坏行为。

4. 加强社区参与:鼓励和促进当地社区的参与和支持,确保他们的生计方式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目标相一致。

5. 促进可持续发展:在自然保护区周边推动可持续发展,通过生态旅游、绿色产业等方式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

自然保护区复习资料

自然保护区复习资料

自然保护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6对*5 计算:10*1 问答8*5个论述20*1第一章:1.自然资源:在一定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具有相当的稀缺性和社会有效性2.自然环境:广:人类社会以外的自然界狭:凡非人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有别于城市、工矿区等社会环境)3.自然保护: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进行全面的保护,使之免于遭到破坏4.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5. 自然保护区:指一个划定地理界限,为达到特定保护目标而指定或实行管制和管理的地区第二章:MAB:是对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性研究、监测及培训科研和管理人员的国际计划。

PVA:种群生存力分析PSF:种群的结构和适应性MVP:最小生存种群,是指在遗传特性、环境因素和种群自身的随机变化存在的情况下,能够以99%的概率存活1000年的最小种群种群大小:种群的数目或生物量。

密度:单位面积或容积内的个体数目或生物量粗密度:是指单位总空间的个体数。

生态密:是指种群实际占据的空间个体数,如调查样地仅有一半面积出生率:泛指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不论这些新个体是通过分裂、出芽、结籽、生产等哪一种方式。

最大出生率和实际出生率。

死亡率:最低死亡率和实际死亡率。

前者是种群在最适环境下,其个体由于年老而死亡,即都活到了其生理寿命;而后者则是在特定环境下的实际死亡率,即多数或部分个体死于捕食者、疾病、不良气候等因素迁入:是由别的种群进入领地。

迁出:是指种群内个体由于种种原因而离开种群的领地。

独立食物网:食草性昆虫和食草性脊椎动物由于具备某种解毒机制,而对某些次生物质产生了特化,表现为专食一种或数种植物的现象协同进化食物网:动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植物具有次生物质,动物由于具有了解毒机制,表现为专食一种或数种植物,形成彼此共同进化的现象群落: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导游考试政策法规——自然保护区复习要点

导游考试政策法规——自然保护区复习要点

风景名胜区是我国重要的自然旅游资源。

自1982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来,截至2006年年底,先后六次共批准187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人文旅游资源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各种有形与无形的遗迹,包括历史古迹、古代建筑、陵墓、园林、宗教文化、社会风情、文学艺术等。

设立风景名胜区,应当有利于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

风景名胜区划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

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文物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组织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设立省级风景名胜区,由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或者直辖市人民政府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组织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国家对风景名胜区实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

风景名胜区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风景名胜区应当自设立之日起2年内编制完成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20年。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查后,报国务院审批。

省级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报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备案。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凡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1)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同类自然生态系统区域;(2)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3)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4)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5)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自然区域。

自然保护区复习资料(老师勾的重点)

自然保护区复习资料(老师勾的重点)

自然保护区复习资料(书上重点摘抄)一、名词解释:1.自然保护区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他是研究自然保护区的性质,职能,规划设计,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

a)世界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美国黄石公园.1872年建立。

b)自然保护区学以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它的宗旨是解释自然保护区及自然保护区发展的规律。

2.生物圈:指地球上方式有生物分布的区域,是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统一体,是高度负责的有序系统而不是各种因素的松散聚集,是最大的多层次的生态系统,其结构,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是历史地演变着的,并不断趋向于稳定的平衡。

a)生物圈的范围:海平面以上1000m到海平面以下1000m。

b)生物圈包括岩石圈上层,土壤圈,水圈和大气圈下层。

3.可动连锁种:影响群落植物生存繁衍的重要种。

4.核心共生种:一般是指能够维持可动性连锁种及多数其他动物存活的关键性植物种。

5.最小生有种群:指在遗传特性,坏境因素和种群自身的随机变化存在的情况下,能够以99%的概率存活1000年的最小种群。

6.种群脆性分析:不是估测最小最小生有种群的方法。

而是对物种种群的绝灭进行的另一种系统和综合性的分析过程,其目的是建立最小生存种群,使该种群的绝灭危险减小到可接受的水平。

7.种群统计的随机性:个体出生和失望过程中的偶然变异。

8.环境的随即性:指一系列的随机环境的变化。

9.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都称为自然资源,如土壤学,草场,森林,野生动植物,矿物,阳光,空气等(P74)可分为有限资源和无限资源。

10.自然保护:即保护人类生活其中的自然坏境和自然资源,使之免遭破坏。

(P75)11.自然保护区:指为了自然保护的目的,把包含保护对象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分出来,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的特殊区域。

a)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动植物天然分布区,水源涵养区,有特殊意义的地质构造,地质剖面和化石产地等。

自然保护区管理第讲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对象

自然保护区管理第讲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对象
境消失的程度
整理ppt
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评估
分析结果 全球陆地有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这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有全球维管束植物的
44%,脊椎动物的35%
整理ppt
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评估
整理ppt
二、生态区评估:The Global 200
确定生物多样性丰富和具有重要生态过程的所有生态系统和生境类型 的[典型]代表
保护物种多样性与保护独特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相结合 主要指标: - 物种丰富程度 - 特有种 - 特殊的物种以上分类群 - 非同寻常的生态或进化现象 - 生境类型的稀有性 全球划分了238个生态区,其中142个陆地生态区、53个淡水生态区、
43个海洋生态区 (见WWF网站)
整理ppt
生态区评估:The Global 200
粉色河豚的故事
整理ppt
3.栖息地管理 一是水的管理:主要是改善栖息地水源的数量和质量包括增加供水
量、提高水的可利用率、改变全年水的分配维持均衡的水量供应、 防止水的污染几个方面。 二是隐蔽场所管理:主要包括保留一些死亡的和倒下的枯树残木, 种植树篱林带和草带,建造人工栖架,以及在栖息地中悬挂人工巢 箱来招引鸟类营巢。
海南粗榧 整理ppt
细嘴松鸡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于1988年12月10日国务院批 准,1989年1月14日林业部、 农业部令第1号发布施行。
(3)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名录
我国特产、稀有或濒于灭绝的野生动物。因科学研究、驯养繁殖、 展览或者其它特殊原因,需要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捕捉、捕捞国家 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经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同意,并向 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捕猎证。
整理ppt
1.IUCN红皮书和物种红色名录

自然保护区知识要点

自然保护区知识要点

自然保护区知识要点1、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给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自然保护区性质:是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研究基地;是自然保护事业中的一项重要建设,是保护、发展和研究野生生物资源及自然历史遗产的主要场所;也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种源的储存地(基因库)。

❖1872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一一“美国黄石公园”3、研究的基本内容:▪①名称的由来和含义,性质、类型、作用和职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简史,及其在现代科学、经济和文化发展中的地位。

▪②自然保护区的资源调查,规划设计及划分原则和标准。

▪③自然保护的生物学原理,物种基因的保存及其繁殖驯化。

▪④科学系统与管理体系,包括立法、条例及档案管理。

▪⑤科教宣传作用,包括自然科学博物馆。

4、196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功物资源的指示》。

这是中国第一个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法规性文件。

5、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中面临的问题:❖1、自然保护区在地区和类型分布上均不合理。

❖2、机构不健全,管理水平落后,统计工作混乱。

❖3、经费短缺,渠道不畅❖4、对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宣传不够,认识不足。

❖5、土地权属未完全解决,依法治区观念淡薄6、发展趋势:❖1.完善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2.强化自然保护区资源管护❖3.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4.推进“一区一法”,严格依法管理❖5.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科技含量,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7、自然保护区设计的原则❖ 1.保护区面积愈大愈好❖ 2. 一个大保护区比具有相同总面积的几个小保护区更好❖ 3. 对某些特殊生境和生物类群,最好设计几个保护区,且相互距离越近越好❖ 4. 自然保护区之间最好用通道性相连,以增加种迁入率❖ 5. 为了避免“半岛效应”,保护区以圆形为佳8、物种的生存阀值与进化潜力❖ 1. 物种的适应性与有效种群大小❖ 2. 物种的短期适应性与生存▪监禁种群(Captive population)•将濒危物种个体进行人工饲养,通过物种恢复计划和措施,待这些物种的数是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再考虑是否野化和放归大自然的种群。

自然保护区管理 考试重点精选全文

自然保护区管理 考试重点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自然保护区管理一、名词解释1、自然资源:在一定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具有相当的稀缺性和社会有效性。

特点:A整体性;B有限性;C地域性;D变动性和稳定性;E层次性与多用性;F国际性2、有限资源:可分为再生性资源与非再生性资源,可更新资源是指理论上可以持续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指储量有限,能被用尽的资源。

无限资源:是指用之不尽的资源,如太阳能、潮汐能、风能、海水等。

3、自然环境:广义:人类社会以外的自然界。

狭义:凡非人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有别于城市、工矿区等社会环境)基本特性:(地带性——自然区划重要依据)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经度地带性4、自然保护: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进行全面的保护,使之免于遭到破坏。

自然保护目标:人类自身生存发展5、自然保护区: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6、自然保护区的结构:①核心区:它是自然保护区的精华所在,是被保护物种和环境的核心,需要加以绝对严格保护。

核心区的面积一般不得小于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②缓冲区:是指在核心区外围为保护、防止和减缓外界对核心区造成影响和干扰所划出的区域。

③实验区:是指自然保护区内可进行多种科学实验的地区。

(旅游活动)7、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指在全国或全球具有极高的科学、文化和经济价值,并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

8、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是指保护对象能代表该地区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情况,并确有保护价值的自然保护区。

9、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10、生物圈:是地球上有生物分布的区域;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统一体,高度复杂的有序系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其结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历史的演变着,并不断趋于稳定的平衡。

自然保护区知识要点

自然保护区知识要点

自然保护区知识要点1、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给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自然保护区性质:是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研究基地;是自然保护事业中的一项重要建设,是保护、发展和研究野生生物资源及自然历史遗产的主要场所;也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种源的储存地(基因库)。

❖1872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一一“美国黄石公园”3、研究的基本内容:▪①名称的由来和含义,性质、类型、作用和职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简史,及其在现代科学、经济和文化发展中的地位。

▪②自然保护区的资源调查,规划设计及划分原则和标准。

▪③自然保护的生物学原理,物种基因的保存及其繁殖驯化。

▪④科学系统与管理体系,包括立法、条例及档案管理。

▪⑤科教宣传作用,包括自然科学博物馆。

4、196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功物资源的指示》。

这是中国第一个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法规性文件。

5、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中面临的问题:❖1、自然保护区在地区和类型分布上均不合理。

❖2、机构不健全,管理水平落后,统计工作混乱。

❖3、经费短缺,渠道不畅❖4、对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宣传不够,认识不足。

❖5、土地权属未完全解决,依法治区观念淡薄6、发展趋势:❖1.完善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2.强化自然保护区资源管护❖3.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4.推进“一区一法”,严格依法管理❖5.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科技含量,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7、自然保护区设计的原则❖ 1.保护区面积愈大愈好❖ 2. 一个大保护区比具有相同总面积的几个小保护区更好❖ 3. 对某些特殊生境和生物类群,最好设计几个保护区,且相互距离越近越好❖ 4. 自然保护区之间最好用通道性相连,以增加种迁入率❖ 5. 为了避免“半岛效应”,保护区以圆形为佳8、物种的生存阀值与进化潜力❖ 1. 物种的适应性与有效种群大小❖ 2. 物种的短期适应性与生存▪监禁种群(Captive population)•将濒危物种个体进行人工饲养,通过物种恢复计划和措施,待这些物种的数是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再考虑是否野化和放归大自然的种群。

2024年高考地理考前速背核心知识点第五单元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2024年高考地理考前速背核心知识点第五单元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考前速背【选择性必修三】第五单元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核心知识点主题10 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与功能区主题11 建立自然保护区,维护生态安全1.根据主要保护对象,我国将自然保护区分为自然生态系统类保护区、野生生物类保护区、自然遗迹类保护区三类。

2.自然保护区内的功能分区,自内向外依次是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

3.自然保护区中的核心区主要功能是保护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物和植物。

该区域内对人类活动的限制是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

4.自然保护区中的缓冲区主要功能是防止或减缓外界对核心区的干扰,该区域内对人类活动的限制是可以开展资源监测和科学研究,但不能从事旅游和其他生产经营活动。

【注意:核心区和缓冲区的原有居民异地迁居,属于“生态移民”】5.自然保护区中的实验区主要功能是可以驯化和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和旅游等活动,可以按规定从事一些生产活动,保留少量居民点和旅游设施。

该区域内对人类活动的限制是严禁开设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方向不一致的参观和旅游项目。

【案例探究】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球主要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

保护区的核心区是鸻鹬类、雁鸭类、鹭类、鸥类和鹤类等鸟类的主要栖息地、觅食地和越冬地。

崇明东滩湿地具有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保护堤岸、防风、防止海水入侵和美化环境等多种功能。

崇明岛独特的生态与美学价值,使其成为周边地区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1.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野生动物类自然保护区。

2.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相关知识,分析在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应注意的事项。

①遵循“保护优先”原则,保护鸟类及其栖息地。

②根据自然保护区对各功能区人类活动的规定,即保护区的核心区禁止人类活动;缓冲区可以开展科研和监测活动,不能从事旅游和其他生产经营活动;实验区可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及其他与保护区保护方向一致的生产活动,明确只能在保护区的实验区开展生态旅游,严禁游客进入核心区和缓冲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黄石公园--1872世界第一个国家公园.为什么要建立保护区:1.人类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又是资源的消耗者和破坏者。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类既要不断提高生产力,又要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和避免资源的枯竭,就必须研究和监测人类活动对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找出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环境与人类之间保持协调平衡的规律。

2.要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以及自然资源的影响,选择一定面积有代表性的地域,作为人类观察和了解自然的“天然实验室”,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十分必要的。

3.建立自然保护区就是把这种有代表性地域具体化、形象化的做法。

自然资源:在一定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具有相当的稀缺性和社会有效性。

特点:A整体性B有限性C地域性D变动性和稳定性E层次性与多用性F国际性。

分类:①耗竭性资源(有限):A:再生性资源:森林、作物、牧场及饲料、野生及家养动物、水产渔业、土壤B:非再生性资源:金属和非金属矿物、煤石油等。

②非耗竭性资源(无限):A:恒定资源:太阳能、原子能 B:易误用及污染资源:大气、广义的自然风光。

有限资源:可分为再生性资源与非再生性资源,可更新资源是指理论上可以持续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指储量有限,能被用尽的资源。

自然资源的价值:在其自然再生能力之上,人类为维护、恢复、增殖自然环境所应该付出的必要劳动时间,包括直接劳动时间和间接劳动时间。

自然环境:广义:人类社会以外的自然界;狭义:凡非人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

基本特性:(地带性——自然区划重要依据)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经度地带性。

自然保护: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进行全面的保护,使之免于遭到破坏。

目标:人类自身生存发展。

(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使其免遭退化、破坏和污染。

保证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

保存生态系统、生物物种资源和遗传物质的多样性。

保留自然历史遗迹和地理景观。

)自然保护区:指一个划定地理界限,为达到特定保护目标而指定或实行管制和管理的地区。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为了拯救某些濒于灭绝的生物物种,监测人为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研究保持人类生存环境的条件和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规律,找出合理利用资源的科学方法。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展示生态系统的原貌、物种基因库、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公众教育的博物馆、旅游活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自然保护区的效益:生态效益(生物多样性的保存、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环境监测等)社会效益(由于自然保护区能够作为向公众介绍、传播和展示自然保护事业所做工作的良好场所,因而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感染力)经济效益(通过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有效管理,使保护区本身和周围地区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比如生态旅游的开展)自然保护区学: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

研究自然保护区的性质、职能、规划设计、管理及物种恢复、保护的理论和实践的应用科学。

研究内容:自然保护和自然保护区有关的基本理论研究;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原理和规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措施和方法;自然保护区各论。

研究方法: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结合;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生态学和经济学方法相结合;系统学的方法;调查研究。

第二章自然保护生物学原理:一、伦理(规范)原理①伦理基础:世界是相互依存的整体,由自然和人类组成;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所有的物种都具有固定的生存权利;可持续发展是所有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

②伦理的原理:有机体的多样性是好的;生态复杂性是好的;进化是好的。

二、功能原理①进化原理(核心是物种):物种是相互依存的;许多物种是高度特化的;关键种的灭亡会产生长远的影响;广泛适应性物种的引进可能会减少多样性②生态学原理:生态和演替阶段持续的时间依赖其规模的大小;爆炸减少多样性;种群的存活能力依赖其种群的大小;自然保护区对于大的稀有生物存在内在的失去平衡的危机。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的共同特性(人与自然的关系):1.生态学上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2.内部有自我调节能力。

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其三大功能。

4.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值和这些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损失,因此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会超过5~6个。

5.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其早期发育阶段和晚期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性.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物圈:是地球上有生物分布的区域;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统一体,高度复杂的有序系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其结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历史的演变着,并不断趋于稳定的平衡。

生物圈演化的优化方向:结构信息量不断增加;生物圈屏护机制的形成;自由能的不断积累;生物圈自身多种尝试,最成功的结构选择保留。

生物圈进化的重大事件:①单级生态系统—生命的产生,原始异养生物和原生环境②二级生态系统—20亿年前绿色藻类产生③三级生态系统④人类产生—地球生物圈演化的质变。

人类控制生物圈的可能性:①人对生物圈的适应—人不能脱离生物圈;人体及生理功能具有忍耐限度,地球臭氧保护作用;人体物质组成与环境的物质分布存在适应性②人对生物圈的改造-劳动改造物质存在形式,扩大对生物圈的适应范围;协调人与生物圈的关系,自觉的调节与控制③人对生物圈的控制—逐步具备局部控制;确立正确的控制目标;建立社会生态系统稳定反应的优化结构。

种群:是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总和。

狭义:在一定空间中,能相互进行杂交、具有一定结构、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个体总和。

基本特征:(1)空间特征(2)数量特征(3)遗传特征。

生态密度:种群实际占据的空间个体数,如调查样地仅有一半面积上有某树种更新苗,按整个样地计算的密度是粗密度,按1/2面积计算的是生态密度。

种群分布类型:①随机型;②均匀型;③成群型。

化学镶嵌体:不同植物种含有不同的次生化合物,化合物随物种的参差分布而彼此镶嵌,形成的复杂体系。

独立食物网:食草性昆虫和食草性脊椎动物由于具备某种解毒机制,而对某些次生物质产生了特化,表现为专食一种或数种植物的现象。

协同进化食物网:动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植物具有次生物质,动物由于具有了解毒机制,表现为专食一种或数种植物,形成彼此共同进化的现象。

可动连锁种:能够从群落中的某丛或某株植物向另一丛或另一株植物运动,从而成为群落植物生存繁衍因素的动物种。

核心共生种:是指能够维持可动连锁种及多数其他动物生存的关键性植物种。

群落: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干扰对自然保护的利弊:可以增大生物多样性或造成物种的绝灭;不易灭绝的种,高频率干扰有利;易灭绝的种,干扰是致命的;双刃剑,不同物种不同管理方法。

最小生存种群:是指在遗传特性、环境因素和种群自身的随机变化存在的情况下,能够以99%的概率存活1000年的最小种群。

局限性(其他因子:生活史、自然资源的分布、遗传变异、群落共存)种群脆性分析:是对物种种群的绝灭进行的系统和综合的分析过程,其目的是建立最小生存种群,使该种群的绝灭危险减少到可接受水平。

三个方面:PP:环境表现型、E:环境(生境数量,生境质量)、PSF:种群的结构和适应性(PP与E相互作用的产物)。

两种灭绝的过程:①确定性灭绝:森林砍伐和冰川作用。

②随机性灭绝:被削弱的种群面临的绝灭危险将大大升高;种群越小这种随机性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越短,脆性越大。

种群的绝灭过程分析:绝灭环、反馈环、反馈系统、环境变化。

环境随机性:N:种群大小、Ne:有效种群大小、r:种群的增长率、 Var(r):种群增长率的变异、D:种群分布范围.R绝灭环(环境干扰):Var(r)的增大和N的偶然性减小,使种群在面对进一步的环境干扰显得更脆弱,进一步导致var(r)增大.D绝灭环:N减小和var(r)增大改变种群的分布,斑块状分布,种群在空间分布上的碎裂,对种群有许多不利因素.F环与A环:种群的Ne减小到足够严重的程度,2个基于遗传学的绝灭环将被启动,它们都是遗传漂变增加和杂合性与遗传变异丧失的结果。

Ne:有效种群大小 K:每个亲本后代的平均数 V:每个亲本后代数的方差许多动物是一雄多雌的,公式可简化为:Ne=4m(1-m)N。

杂合性损失率=1/(2Ne).例题:①对北苍鹰48个巢的调查,估算出K=3.4 V=2.32 要求维持一个世代杂合性损失率小于或等于1%,请计算北苍鹰种群的最小生存种群数目。

解:杂合性损失率=1/(2Ne)=1%Ne=1/(2*0.01)=50 =50 N=46 最小生存种群数目为46,雌雄均为23只。

②假设某国家公园的马鹿种群中,每100只中必有10只雄鹿,并令Ne=50,请计算马鹿种群的最小生存种群数目。

解:m=0.1 Ne=4m(1-m)N=50最小生存种群中所需的雄性个体的最低数:mN=13.9≈14最小生存种群数目=140。

物种与面积的关系:S=CA Z S为种的丰富度 A为岛屿面积Z为无维参数,理论值为0.263,变化幅度为0.18-0.35之间 C为比例常数—反映地理位置变化对S的影响。

物种与面积关系的3种学说:①生境多样性学说:物种丰富度与面积呈正相关;面积与生境多样性呈正相关,生境多样性与物种丰富度呈正相关。

②被动样本学说:岛屿生物类群可看作是来自种源生物群落的子集或样本;物种丰富度是取样面积和频度的函数。

③动态平衡学说:物种丰富度完全取决于迁入与绝灭。

距离效应:由于不同种在传播能力上或定居能力上的差异和岛屿隔离程度相互作用引起的现象,其迁入率随其与大陆种库的距离增加而下降的现象。

面积效应:面积越大,种群越大,种的绝灭率随岛屿面积的减小而增大的现象。

物种平衡数目:当迁入率与绝灭率相等时,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时的物种数目。

周转率:平衡状态下,在数值上等于当时的迁入率或绝灭率的种类更新的速率。

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原则:①保护区面积越大越好②一个大的保护区比具有相同总面积的几个小的保护区更好③对于某些特殊生境和生物类群,最好设计几个保护区,且距离越近越好④自然保护区之间用通道相连,以增加种的迁入率⑤避免半岛效应,自然保护区以圆形为佳。

半岛效应:群岛通常比同等大小的陆地具有更少的种,且物种的丰富度常从半岛的基部到顶部呈下降趋势。

样本效应:一个10km2的保护区,开始时可能会失去100km2的生境中所见到的每10个物种中的3个,这种最初的排除作用为样本效应。

监禁种群:濒临物种的恢复常将物种残存的个体人工饲养起来,待这些物种的数量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再考虑是否野化和放归自然,这样的种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