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的区别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的区 别
的 不 同 点 。 抗 日 战 争 历 及 。 景 。 果 与 争 。 的 结 程 背 。 过 发 的 果 。 景 。 战 甲 午 义 战 争 的 争 爆 的 结 程 背 过 发 的 史 意 日 战 争 争 的 抗 抗 日 战 抗 日 战 争 爆 甲 午 战 争 甲 午 战 甲 午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 卫了中国的国家主 权和领土完整, 使中华民族避免了 遭受殖民奴役 的厄运。 二、中国人民抗日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 人民在精神上、组 到了前所未有的高 三、中国人民抗日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 了中华民族的伟大 战争的胜利, 觉醒,使中国 织上的进步达 度。 战争的胜利, 大团结,弘扬 精神。
甲午战争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结果
《马关条约》的签订 随着战争失利,清政府进一步加紧乞降活 动。2月11日,决定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 李鸿章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及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马 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包括《讲和条约》11款,《另约》 3款,《议订专条》3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2款。该条约的 签订,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同时也成为中国 近代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抗日战争的结果及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是1937年 7月至1945年8月,中 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 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 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 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 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 战争。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 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 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 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 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 分。
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 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的不同点
一、经济上:甲午年间,中国的经济力量强于日本,但是由于清政府一 经济上:甲午年间,中国的经济力量强于日本, 再对外妥协、赔款,使日本看到了发财之道,于是冒险发动了一场战争, 再对外妥协、赔款,使日本看到了发财之道,于是冒险发动了一场战争, 结果日本侥幸赢了,并从清政府那得到经济上的支持, 结果日本侥幸赢了,并从清政府那得到经济上的支持,从此挤身世界强 国之列;抗日期间,日本经济强于中国, 在抗战爆发时, 国之列;抗日期间,日本经济强于中国,但在抗战爆发时,日本政府的 高度动员体制只能使国内经济维持三年,所以日军提出三个月灭亡中 高度动员体制只能使国内经济维持三年,所以日军提出三个月灭亡中国 , 毛主席提出《论持久战》 而毛主席提出《论持久战》的方针为战胜日本军国主义指出了问题的关 键。 政治上:甲午年间,日本是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政体, 二、政治上:甲午年间,日本是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政体,而中国还是 封建君主制﹔日本的政治法律制度较完备, 封建君主制﹔日本的政治法律制度较完备,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资 本主义过渡时期,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失去了强大的机会。 本主义过渡时期,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失去了强大的机会。落后的政 治制度不但阻碍长远的经济发展, 治制度不但阻碍长远的经济发展,而且限制了现有的经济力量转化为战 斗力和日本较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已经完成了辛亥革命, 斗力和日本较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已经完成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君 主制,推翻了满族贵族的统治,民主、共和的观念得以确立, 主制,推翻了满族贵族的统治,民主、共和的观念得以确立,国家和领 土不再是皇帝的,至少理论上是属于人民的, 土不再是皇帝的,至少理论上是属于人民的,所以任何人包括蒋介石都 不敢公幵的卖国投降,否则将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在这样的前提下, 不敢公幵的卖国投降,否则将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在这样的前提下, 加之中国共产党的出现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加之中国共产党的出现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因此中国有实力也是有能力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的。
抗日战争的过程
抗日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37年 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 1938年10月广州 武汉失守, 月广州、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 防御阶段。 防御阶段。 第二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 第二阶段: 1938年10月至1943 月至 12月 是战略相持阶段。 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 第三阶段: 1944年 第三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 部反攻至1945 1945年 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 是战略反攻阶段。 降,是战略反攻阶段。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在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 是抗日的主战场,而敌后战场是抗日的辅战场;在战略相 持阶段则反之。就阶段分析而言,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 政府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战略相持阶段,由于国民政 府的内外政策转向反动,其地位发生了变化,但也不是说 可有可无的。我们不能因为其政策的变化曾造成了恶劣的 影响而忽视它在抗战中的作用。我们肯定国民政府在抗日 战争中的作用,主要是它始终没有向日本投降,这符合历 史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
1894~1895年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简称甲午战争。1894年(光绪 二十年)爆发,因按干支纪年为甲午年得名。 日本挑起战争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 府派兵协助镇压。清政府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 2500人赴朝。日本亦派兵入朝。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授权驻朝公使大鸟 圭介挑起衅端,发动侵略战争。当中日两国向朝鲜出兵时,朝鲜政府和东 学党起义军已签订休战和约 。朝鲜政府为消除日本出兵借口,6月13日请 求中国撤兵。清政府要求日本同时撤兵。但日本决心扩大事端 ,继续向朝 鲜增派军队 ,并提出所谓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方案。大鸟圭介于19日 和20日,胁迫朝鲜政府废除中朝通商条约,并驱逐中国军队出境。23日, 日军攻占朝鲜王宫,拘禁国王李熙,成立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傀儡政府。 25日,大鸟指令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的一切商约,并授权日军驱逐 屯驻牙山的清军。当天,日本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 号;同时日本陆军向驻牙山中国军队发起进攻,挑起战争。8月1日(七月 初一),中日政府同时宣战。甲午战争开始。
甲午战争的过程
战争过程 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3个阶段: 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 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战争在辽东半岛进 1894 9 17 11 22 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第三阶段 ,从1894年11月22日至1895年4月17日。战争在山东 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 事打击为辅的方针。与此同时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提出“防共、限共、 溶共、反共”方针,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转变为消极抗战。 中国共产党由始至终主张实行人民战争的全民抗战路线。同时将重 点放在敌后农村,在新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条件下,继续走农村包围城 市的道路。期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的演讲,揭示了抗战的发展 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的战 略指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战略防御阶段,日军以国 民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以国 民党为主题的正面战场,担负了 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 期间国民党的爱国将领表现了空 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如凇 泸、忻口、徐州、武汉会战以及 台儿庄战役等一系列大战役。 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还实 行若干有利于抗战的政策,如改 组军事委员会,下设政治部,聘 请周恩来为政治部副主任:1938 年6月成立国民参政会。
如何正确评价国民党 在正面战场的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出现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这两大战场的 关系实际上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关系的一部分,它们是互相 依存的,其同仇敌忾、驱逐日寇的总目标是一致的,两个战 场互相配合,共同为抗战作出了贡献。具体而言,在战略防 御阶段,没有正面战场的积极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的发展; 而没有敌后战场的发展,就没有抗战相持阶段的迅速到来。 在战略相持阶段,没有正面战场的积极抵抗,就没有敌后战 场反“扫荡”的胜利;而没有反“扫荡”的胜利,正面战场 就不可能坚持抗战到底。
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企图把“满蒙”从中国本土彻 底分割出去,同时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主张:如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 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进一步发展和具体化,日本 成为亚洲的战争策源地。 1928年6月4日清晨,奉系军阀张作霖(当时是中华民国总统)的专车开到皇姑屯 车站以东的京奉、南满两铁路交叉点的桥洞时,轰然一声巨响,专车被日本人事 先埋在桥下的炸药炸得粉碎,张作霖身受重伤,倒在血泊之中,四小时后不治身 亡。这就是当时轰动中外的“皇姑屯炸车案”(皇姑屯事件)。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 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日军得寸进尺,4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 龙江三省全部沦陷。日本强占东北后,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 侵略的斗争。但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前,未能形成全国性的民族 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一名士兵不见了为名, 要进城搜查。29军不准,日军就向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发动进攻,第29军奋 起抵抗。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8月13日,日军又进攻上海,同样遭 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 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抗战。
的 不 同 点 。 抗 日 战 争 历 及 。 景 。 果 与 争 。 的 结 程 背 。 过 发 的 果 。 景 。 战 甲 午 义 战 争 的 争 爆 的 结 程 背 过 发 的 史 意 日 战 争 争 的 抗 抗 日 战 抗 日 战 争 爆 甲 午 战 争 甲 午 战 甲 午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 卫了中国的国家主 权和领土完整, 使中华民族避免了 遭受殖民奴役 的厄运。 二、中国人民抗日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 人民在精神上、组 到了前所未有的高 三、中国人民抗日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 了中华民族的伟大 战争的胜利, 觉醒,使中国 织上的进步达 度。 战争的胜利, 大团结,弘扬 精神。
甲午战争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结果
《马关条约》的签订 随着战争失利,清政府进一步加紧乞降活 动。2月11日,决定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 李鸿章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及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马 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包括《讲和条约》11款,《另约》 3款,《议订专条》3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2款。该条约的 签订,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同时也成为中国 近代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抗日战争的结果及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是1937年 7月至1945年8月,中 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 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 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 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 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 战争。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 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 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 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 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 分。
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 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的不同点
一、经济上:甲午年间,中国的经济力量强于日本,但是由于清政府一 经济上:甲午年间,中国的经济力量强于日本, 再对外妥协、赔款,使日本看到了发财之道,于是冒险发动了一场战争, 再对外妥协、赔款,使日本看到了发财之道,于是冒险发动了一场战争, 结果日本侥幸赢了,并从清政府那得到经济上的支持, 结果日本侥幸赢了,并从清政府那得到经济上的支持,从此挤身世界强 国之列;抗日期间,日本经济强于中国, 在抗战爆发时, 国之列;抗日期间,日本经济强于中国,但在抗战爆发时,日本政府的 高度动员体制只能使国内经济维持三年,所以日军提出三个月灭亡中 高度动员体制只能使国内经济维持三年,所以日军提出三个月灭亡中国 , 毛主席提出《论持久战》 而毛主席提出《论持久战》的方针为战胜日本军国主义指出了问题的关 键。 政治上:甲午年间,日本是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政体, 二、政治上:甲午年间,日本是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政体,而中国还是 封建君主制﹔日本的政治法律制度较完备, 封建君主制﹔日本的政治法律制度较完备,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资 本主义过渡时期,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失去了强大的机会。 本主义过渡时期,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失去了强大的机会。落后的政 治制度不但阻碍长远的经济发展, 治制度不但阻碍长远的经济发展,而且限制了现有的经济力量转化为战 斗力和日本较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已经完成了辛亥革命, 斗力和日本较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已经完成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君 主制,推翻了满族贵族的统治,民主、共和的观念得以确立, 主制,推翻了满族贵族的统治,民主、共和的观念得以确立,国家和领 土不再是皇帝的,至少理论上是属于人民的, 土不再是皇帝的,至少理论上是属于人民的,所以任何人包括蒋介石都 不敢公幵的卖国投降,否则将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在这样的前提下, 不敢公幵的卖国投降,否则将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在这样的前提下, 加之中国共产党的出现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加之中国共产党的出现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因此中国有实力也是有能力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的。
抗日战争的过程
抗日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37年 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 1938年10月广州 武汉失守, 月广州、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 防御阶段。 防御阶段。 第二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 第二阶段: 1938年10月至1943 月至 12月 是战略相持阶段。 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 第三阶段: 1944年 第三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 部反攻至1945 1945年 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 是战略反攻阶段。 降,是战略反攻阶段。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在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 是抗日的主战场,而敌后战场是抗日的辅战场;在战略相 持阶段则反之。就阶段分析而言,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 政府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战略相持阶段,由于国民政 府的内外政策转向反动,其地位发生了变化,但也不是说 可有可无的。我们不能因为其政策的变化曾造成了恶劣的 影响而忽视它在抗战中的作用。我们肯定国民政府在抗日 战争中的作用,主要是它始终没有向日本投降,这符合历 史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
1894~1895年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简称甲午战争。1894年(光绪 二十年)爆发,因按干支纪年为甲午年得名。 日本挑起战争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 府派兵协助镇压。清政府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 2500人赴朝。日本亦派兵入朝。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授权驻朝公使大鸟 圭介挑起衅端,发动侵略战争。当中日两国向朝鲜出兵时,朝鲜政府和东 学党起义军已签订休战和约 。朝鲜政府为消除日本出兵借口,6月13日请 求中国撤兵。清政府要求日本同时撤兵。但日本决心扩大事端 ,继续向朝 鲜增派军队 ,并提出所谓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方案。大鸟圭介于19日 和20日,胁迫朝鲜政府废除中朝通商条约,并驱逐中国军队出境。23日, 日军攻占朝鲜王宫,拘禁国王李熙,成立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傀儡政府。 25日,大鸟指令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的一切商约,并授权日军驱逐 屯驻牙山的清军。当天,日本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 号;同时日本陆军向驻牙山中国军队发起进攻,挑起战争。8月1日(七月 初一),中日政府同时宣战。甲午战争开始。
甲午战争的过程
战争过程 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3个阶段: 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 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战争在辽东半岛进 1894 9 17 11 22 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第三阶段 ,从1894年11月22日至1895年4月17日。战争在山东 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 事打击为辅的方针。与此同时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提出“防共、限共、 溶共、反共”方针,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转变为消极抗战。 中国共产党由始至终主张实行人民战争的全民抗战路线。同时将重 点放在敌后农村,在新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条件下,继续走农村包围城 市的道路。期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的演讲,揭示了抗战的发展 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的战 略指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战略防御阶段,日军以国 民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以国 民党为主题的正面战场,担负了 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 期间国民党的爱国将领表现了空 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如凇 泸、忻口、徐州、武汉会战以及 台儿庄战役等一系列大战役。 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还实 行若干有利于抗战的政策,如改 组军事委员会,下设政治部,聘 请周恩来为政治部副主任:1938 年6月成立国民参政会。
如何正确评价国民党 在正面战场的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出现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这两大战场的 关系实际上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关系的一部分,它们是互相 依存的,其同仇敌忾、驱逐日寇的总目标是一致的,两个战 场互相配合,共同为抗战作出了贡献。具体而言,在战略防 御阶段,没有正面战场的积极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的发展; 而没有敌后战场的发展,就没有抗战相持阶段的迅速到来。 在战略相持阶段,没有正面战场的积极抵抗,就没有敌后战 场反“扫荡”的胜利;而没有反“扫荡”的胜利,正面战场 就不可能坚持抗战到底。
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企图把“满蒙”从中国本土彻 底分割出去,同时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主张:如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 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进一步发展和具体化,日本 成为亚洲的战争策源地。 1928年6月4日清晨,奉系军阀张作霖(当时是中华民国总统)的专车开到皇姑屯 车站以东的京奉、南满两铁路交叉点的桥洞时,轰然一声巨响,专车被日本人事 先埋在桥下的炸药炸得粉碎,张作霖身受重伤,倒在血泊之中,四小时后不治身 亡。这就是当时轰动中外的“皇姑屯炸车案”(皇姑屯事件)。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 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日军得寸进尺,4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 龙江三省全部沦陷。日本强占东北后,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 侵略的斗争。但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前,未能形成全国性的民族 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一名士兵不见了为名, 要进城搜查。29军不准,日军就向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发动进攻,第29军奋 起抵抗。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8月13日,日军又进攻上海,同样遭 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 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