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的区别

合集下载

中日之间历史上的五次大规模的战争

中日之间历史上的五次大规模的战争

历史上中日之间五次大规模的战争日本自古以来对朝鲜和中国就忘恩负义,虎视眈眈,狼子野心,发动过多次侵略战争,残酷虐杀占领地人民,所有中朝韩人民应该认清日本的本来面目,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抵制日货。

中日要想和平相处,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强大自我,像美苏一样狠揍日本,它才会摇着尾巴跟着你走;另一种就是像美国一样派强大的武装进驻日本,改造日本的劣性。

纵观中日历史,是战争与和平纠缠不休。

历史上,中日曾经发生五次大规模战争,结果三胜两败。

古代的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过三次:白江口之战(胜)、蒙日战争(败)和万历援朝战争(胜)。

近代的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过二次:甲午海战(败)和抗日战争(胜)。

其中抗日战争经历的时间最长,虽然,抗日战争中,全国军民同心协力,经过艰苦卓绝抵御外辱,终以中华民族的胜利而告终。

但是,这场战争对于被侵略的国家和日本本身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尤其日本侵华浩劫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都必须世世代代牢记这段历史,中国人民将以最大的决心和努力,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坚决捍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坚决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决不允许否认和歪曲侵略历史,决不允许军国主义卷土重来,决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

中日第一战:唐日血战白村江朝代:唐朝白江口之战,亦称白村江之战,指的是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发生的一次水战。

公元660年,唐军跨海进军朝鲜半岛,联合新罗准备先灭百济,次灭高丽,以雪唐太宗讨伐高丽战败之耻。

百济国受到新罗和唐朝联军的进攻,王城陷落,国王被俘,百济遗臣前往日本求援。

公元663年初,百济君臣内讧,新罗乘机进攻。

得知消息的天智天皇(中大兄皇子)为保护这个精心扶持的半岛跳板,倾其国力应援百济。

这就是史称的“白村江之战”。

倭军(4万2千,有战船1000余艘),唐军(1万3000,战船170艘)在百济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海战。

甲午战争中日力量对比

甲午战争中日力量对比

总之中国军事工业的规模、生
产能力应大于日本。不过中国的军事工业仍如军队一样,缺乏统筹规划,生产的武器规格也不统一。
财政收入:据日本官方公布的数字,日本1893年预算收入为8804.5万日元,决算为11376.9万日元。中国1893年为8867万库平两。若以一两白银约等于1.5日元计算,中国财政收意识。事实上采用的是守势战略消极防御战略。日本则在开战前就按海军胜利、僵持和失败三种情况制定陆海军作战战略,明确争夺制海权。因此中国海军处处被动。
人、武器、组织制度是军队战斗力的三个要素,缺一不可。自洋务运动以来中国只偏重武器的更新、偏重军事技术,而忽视了制度和人的改变,这成为清军的基本弱点。
装备方面,大体上是日军优于中军,但并不是像许多人想像的那样相差悬殊。一方面,日军的装备还远远比不上西方列强;另一方面,中国在30年的洋务新政中武器装备也有很大改进。中国陆军武器装备的最大弱点是武器的种类、规格过于混杂,给后勤供应和实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其他方面,中国军队确实较日
甲午之鉴:专家解析甲午战争
导读:今年7月25日,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的纪念日。这场战争对近代中国意义重大,既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的失败,又激发了知识界变革政体的要求。同时它也改变了东亚格局,乃至刺激了日本走向扩张道路。甲午战争,可以称之为近代中国的重大议题。新浪特邀请各领域专家,从国际、思想、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解析甲午败局的成因,品评甲午战争影响。以史为鉴,启迪未来。本文为历史学家迟云飞先生撰写的论文,从国情、国力、军力等方面论证甲午战争双方实力对比。
我们再看海军。战争爆发时,日本海军有军舰32艘,鱼雷艇37艘,总吨位59000余吨;北洋海军有军舰22艘,鱼雷艇12艘,总吨位41200吨;另外北洋战舰的功率、航速、舰龄、火炮等均劣于日本,只有定远、镇远两铁甲舰可对日军造成较大威胁。海军的编制、军官教育程度比陆军较为近代化,与日本差别不大,但与日本相比,尚有几个不可忽视的弱点。

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抗日战争,看近代中华民族的大觉醒

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抗日战争,看近代中华民族的大觉醒

没 把 这个 东 夷 小 国放 在 眼里 。直 到 战 争结 束 , 马 《 关 条 约》 使 清政 府 割 地 赔 款 时 , 才 彻底 粉 碎 了 迫 这 人 们 头脑 中残 存 的那 点 自欺 欺 人 的 “ 朝 上 国” 天 虚
幻 。如果 说 在 甲午 战争 之 前 , 国人败 给西 方列 强 中 还 可 以理 解 的话 。那 么这 次竟 然 败 在 曾 与我 们 同
也 。 [ 3) ”Wo因此 , 2 1 甲午惨 败 开 始成 就 了 中华 民族 的大 觉醒 . 一点 早 已被 史学 界所 公 认 。 这
1 01
首先 . 甲午 惨 败极 大 地 刺 激 了以康 、 为代 表 梁
的资 产 阶 级维 新 派 , 全 国 “ 新 救 亡 ” 使 维 的呼 声 一 时成 了时代 的最 强 音 。本 来在 十九世 纪后 半期 念 产 生 了 一 定 程 度 的冲 击 。 但
国人 对 “ 朝 上 国” 天 的优 越 感 还不 曾完 全 丧失 。那 时 ,尽管 也 有 少 数具 有 远 见卓 识 的知 识精 英 和 有 志之 士 发 出过 变 革 的 呼 声 ,但 太 多 的 民众 还 是 思
为 西方 列 强 刀 俎 鱼 肉 的小 日本 之 手 ,这是 国人 万 万 不 曾想 到 的事 情 。 因此 , 甲午战 争 的失败及 随后 《 马关 条 约》 的签 订 , 疑 给 了 中华 民族 当头 一 棒 , 无 而 反 过来 这 一棒 也 把 我 们 大 多 数 的 民众 真 正 打醒
“ 忧危 启 人智 , 穷见 人 杰 ” 近代 史 上 的 中华 厄 , 民族 也 是如 此 。 自鸦 片 战 争 以来 。 方列 强 曾多 次 西
想 僵 化 。 愿 意换 脑 筋 , 们 的思 想 仍 然被 老 祖 宗 不 他

1840到1949年列强从海上入侵次数

1840到1949年列强从海上入侵次数

1840到1949年列强从海上入侵次数1840-1949列强从海上入侵次数是6次。

1840-1949对中国进行了9次侵略战争,分别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俄战争、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

但是从海上入侵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抗日战争。

一、第一次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英国经常称第一次英中战争或“通商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虎门销烟等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

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驻华商务监督义律(Charles Elliott)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

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1858年4月,英、法、俄、美四国公使率舰陆续来到大沽口外,分别照会清政府,要求六日内指派全权大臣谈判。

三、中法战争中法战争又作清法战争,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

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

[1]第一阶段战场在越南北部;第二阶段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

四、中日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战役有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鸭绿江江防之战等。

五、八国联军侵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绪26年)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等国派遣的联合远征军,为镇压中国北方义和团运动而进入中国所引发的战争。

六、抗日战争抗日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

什么叫抗日战争

什么叫抗日战争

什么叫抗日战争名称释疑习惯上,中国人所说的“抗日战争”一般指称“中国抗日战争”。

但各地华人习惯上也将各自国家或地区同时期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称为“抗日战争”,并将其和中国抗日战争视为一体,或作为它们的总称。

“中国抗日战争”在中国大陆地区也被称作“八年抗战”(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 后,中国最高领导人蒋介石于7月31日发表《告全体将士书》宣告全面抗战开始算起),但在世界其他地区一般被称作“十四年抗战”(于警钟长鸣,勿忘国耻。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算起)。

这场战争在日本被称为“日中战争”。

日本也习惯把“珍珠港事变”以前的中国抗日战争称为所谓的“支那事变”或所谓的“日华事变”,原因是当时日本帝国并未和中华民国相互正式宣战,因此“技术上”并非一场战争。

“珍珠港事件”爆发以后的中国抗日战争,则被日本视为“大东亚战争”(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和印缅战场)的一部分。

这场战争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

中华民国政府及多数华人称其为八年抗战、中日战争等等,简称抗战,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称其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日语:日中戦争)或支那事变(支那事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

起讫时间抗日战争结束于1945年8月15日,但对于其开始的时间存在争议。

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全面的抗日战争起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时结束,历时九十七月又八天,共为八年,八年抗战名称因此而来。

另一种观点认为这场战争可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这是政府私下主导的局部抗战的开始,因此又有十四年抗战之说。

但期间6年,中日双方出于各自原因,始终控日本骑兵侵入沈阳城内制战争规模没有扩大到国战。

也有观点认为,1941年12月9日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两天,中华民国政府才公开宣布正式同日本宣战,因为依据当时中国落后的重工业水平和国际地位,提前公开宣战,只能面对国际武器禁运,无法弥补战争损失。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割占了中国西部约七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5)1884年,清政府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
议,在新疆设立 行省 。 3.成功收复新疆的原因
(1)策略正确。(确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 (2)人民支持。(南进过程中得到各族人民支持) (3)外交灵活。(以抗俄军事基地为后盾进行外交谈判) 4.意义:维护了领土完整,巩固了祖国边疆。
四、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
名师点拨 如何看待正面战场的抗战 (1)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未能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 (2)为敌后战场的开辟提供了条件。
五、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1.胜利过程
(1)1945年春,中国共产党在 延安 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 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 和思想基础。
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名师点拨] 日本侵华经历了一个由局部到全面的发展过程:九一八事 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中国抗战也经历了一个由局 部到全面的发展过程:抗日民族运动兴起→国民党内部分化→中共提出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 立。
考点三 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
1.1931年,日军发动 九一八事变 。不到半年,日军侵占了中 国整个东北。 2.1937年7月7日,日军炮击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 始全面侵华。 3.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 二、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 1.南京大屠杀:1937年11月,上海失守后,日军进攻南京。1937年12月,南 京沦陷,日军制造了 南京大屠杀 。 2.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日军在侵华过程中,公然违反国际公法,在中

中国近代史的几次战争

中国近代史的几次战争

中国近代史的几次战争中国近代史的战争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 中英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这场战争所以被称为鸦片战争,主要是其起因是由于中国实行禁绝鸦片的政策,并委派林则除为钦差大臣去广东执行禁烟使命。

利益受到损害的英国人开始叫嚣战争,1840年2月,派出了一支仅有4000人的远征军,后虽兵力不断增加,最多时也仅有20000人。

这样一支远征军远涉重洋在完全没有后方(尽管当时印度是其殖民地)的情况下,想征服一个拥有几亿人口常备军80万的国家,几乎是一种海盗式的投机行为。

然而在经历了所谓的康乾盛世之后的清政府其腐败程度已不足形容,战争开始的时候,朝廷内从皇帝到大臣,几乎没人能说清英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当然也就无法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应付这样一种侵略。

面对着拥有坚船利炮的英军连克厦门、定海、镇海,继而又攻陷宁波,外强中干的道光皇帝在和战之间几经摇摆后,终于选择投降,1942年8月29日,清政府在英国炮舰的威逼下,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闭关自锁的国策,自此列强纷至沓来,开始了一百多年内忧外患战乱频扔的历史;同时也打破了中国人长期以来自以为尊的心态,在极度的自尊遭打击后而变为极度的自卑,从而在当时中国人心中谈洋色变。

这场战争中值得关注的是林则除通过号召和组织民众,成功地抵御了英军的进攻,另外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抗英战斗,给英军以沉重打击。

由此可以看出人民蕴藏的反抗侵略的无穷力量。

2.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8月-1895年4月)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是朝鲜。

1894年(按中国干支纪年为甲午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清政府派出了一支2500人的军队进驻牙山,根据《中日天津条约》规定(朝鲜国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知照了日本外务省,而意图吞并朝鲜的日本政府立即派兵入朝,并占据了汉城附近的军事要地。

从甲午战争看中日钓鱼岛争端和中日关系

从甲午战争看中日钓鱼岛争端和中日关系

从甲午战争看中⽇钓鱼岛争端和中⽇关系2019-08-17摘要:1894年⽇本挑起的甲午战争给中国⼈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它的酝酿为时已久,远在明治维新以前,就有⼈狂热地⿎吹侵略中国,然⽽,战争的结果却让中国和当时的列强都瞠⽬结⾆,堂堂天朝上国居然如此不堪⼀击,败在了⽇本⼈⼿下,也因此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现在110多年过去了,战争的硝烟早已燃尽,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争给我们的反思还很多很多。

关键词:甲午战争;钓鱼岛;中⽇关系中图分类号:K25 ⽂献标志码:A ⽂章编号:1002-2589(2013)27-0140-021894年⽇本挑起的甲午战争给中国⼈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现在110多年过去了,战争的硝烟早已燃尽,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争给我们的反思还很多很多。

甲午战争是⽇本发动的,它的酝酿为时已久,远在明治维新以前,就有⼈狂热地⿎吹侵略中国,⽽吉⽥松因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个,他主张:“⼀旦军舰⼤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

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吉⽥是⽇本⾮常有声望的⼀个思想家,⽊户孝允,伊藤博⽂等都是他的门徒,他的想法,很⼤程度上左右了明治维新后⼀些领导⼈的想法。

明治维新初期,⽇本奠定了⼤陆政策,⼤⾂⽥中义⼀在奏折中说:“明治⼤帝遗策是第⼀期征服台湾,第⼆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常具体了。

⽇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向是朝鲜、辽东半岛、⼭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群岛。

7年后,⽇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乎达到了全部⽬的。

朝鲜的东学党起义是甲午战争爆发的导⽕线。

朝鲜政府请求当时的清政府派兵⽀援朝鲜实为理所当然,因为当时的朝鲜和清政府存在朝贡关系,⽽⽇本却“以邻邦之谊派兵予以平定”[1]12,⽽这只是⼀个道貌岸然的借⼝,因为⽇本其实是要维持中⽇两国在朝鲜的权利(军事)均衡[1]13。

两次中日战争之比较

两次中日战争之比较

两次中日战争之比较周涛摘要:本文对仅相隔半个世纪的两次中日战争即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日本发动两次侵华战争的概况、过程、结果、方式、手段等双方的比较,分析两次战争共同特点与异同点。

从影响战争胜负的战争领导、百姓发动、战略战术、国际环境等因素,说明为什么中国在甲午战争中遭到失败而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并由此引发一连串深入历史的辨析与思考。

关键词:中日甲午战争;抗日战争;比较辨析在近百年里,中国和日本之间曾发生过两次大规模战争,一次是1894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另一次是1937年爆发的抗日战争。

甲午战争只进行一年,便于1895年以中国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宣告结束;而抗日战争却前后延续了八年之久,最后才于1945年以中国人民胜利,日本帝国主义失败而告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在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史中,对两次中日战争进行比较,将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并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甲午中日战争: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向资本主义道路。

当时的日本需要进行对外的商品和资本输出,且本国市场狭小,资源匮乏,所以日本政府决定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

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虽然开展了洋务运动,但并不能真正挽救清政府。

战争由腐败的清政府指导,中国军队的装备落后,缺乏训练;各级官员只知贪污享乐,士兵吃不饱穿不暖;清军陆军先定守局,坐失战机;北洋舰队避战保船,放弃制海权,最后全军覆没。

虽然当时中国的经济力量强于日本,日本打仗靠外国借款,战争只能维持一个较短的时间,否则日本即告破产。

但由于满清王朝一味对外妥协,匆忙割地、赔款,只想着投降。

日本是单一民族的国家,中国是少数满洲权贵统治广大汉族和其他民族。

以国家的凝聚力比较,日本强于中国,这使得日本能倾全国之力与中国作战。

二、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国站在正义的一方,得到了其他国家的支持和拥护,同时日本因为和德国结盟,遭到全世界的围追和打击。

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

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

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一.摘要甲午战争是日本发动的第一场大规模侵略战争,抗日战争是日本发动的迄今为之最后一场大规模侵略战争。

两场侵略战争发动者都是日本,侵略对象都是中国,但结果却完全不同,前者以中国完全溃败并无条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结束,而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却以胜利者的身份把日本的野心彻底粉碎,让我们从当时两种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出发,分析产生这两种截然相反结果的原因,给我们以借鉴和警示的作用。

二.关键词甲午战争抗日战争异同现实生活三.正文第一部分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介绍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抗日战争,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

从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将士书》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结束,历时八年,被称为八年抗战、或简称抗战。

第二部分异同分析1.领导因素: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腐败无能,消极避战,妥协求和,终致失败;抗日战争的胜利则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合作共同领导尤其是中共坚持抗战的结果。

2.民众因素:甲午战争中清政府不仅没有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反而压制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抗日斗争;抗日战争中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中共开辟敌后战场,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3.战略战术:甲午战争前清政府毫无准备,战中一味避战坐失主动权,消极被动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分别开展阵地战、游击战,战术因规模、地理位置、双方实力对比等具体因素而灵活多变。

4.国际环境:甲午战争时欧美列强因在华的利益矛盾重重而纵容日本侵华;抗日战争时随着二战的扩大,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得以建立,中国的抗战得到了苏美英等盟国及世界进步人士的有力援助。

5.结果、影响:甲午战争以中国惨败告终,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引起了空前的民族危机;抗日战争推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战中废除了一些不平等条约和特权,并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关键性的一步。

“支那”——一个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

“支那”——一个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

中国近代史平时作业姓名:李伟鹏班级:14日A 学号:1419211012近代史作业1:从“支那”到“中国”——个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在中日关系史上,曾经发生过两场战争。

一场是百年前所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一场是在50年前的抗日战争,而这两场战争的结果却是不一样的,前者中国战败了,然而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战败了。

对于第一场战争,当时的日本人可谓是举国沸腾,报纸上满篇都是胜利的战况和“割尾巴”(指杀死头上扎着辫子的中国人)的英雄事迹,各种革新派,传统派的艺术家也来全体出动,赶排出大量战争颂歌式的节目,画家们也精心刻画与与欧美日一般高大的日本将军和侏儒般的清国残兵败将。

当第一批中国战俘被押到东京的时候日本人的情绪更达到高涨,看到无精打采的战俘们,不少少女抱怨政府:“为什么让日不能男人去作战,对付支那女人就足矣。

”就这样风光让日本人占尽了,打赢了仗,拿了赔款,还夺得了台湾,还给中国人取了一个“支那”的称呼,“支那”这一名称在甲午战争中就扎下了根,而从其扎下根的那一瞬间,这个名称就一直是带着蔑视的意义,“支那”这个蔑视的称呼也在当时留日的中国留学生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创伤。

这也是每一个中国人无法接受的事实!在抗日战争中日本战败,在中国国民政府的再三要求下,日本外务次官和文部次官终于在1946年飞别向新闻出版部门和教育部门发出公文,要求避免使用“支那”字样,从此报纸和教科书不再出现“支那”的称呼。

但日本人在口语中任大量使用,1949年新中国成立,次年中国军队介入朝鲜战争,并取得了胜利,之后开口叫“中国”的也才越来越多。

当时反对使用“中国”的日本人提出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中国”是中国人为了抬高自己、贬低他国而使用的傲慢的称呼。

二:“支那”源于CHINA,为世界通用名称。

三:日本地名中有叫“中国”的地方,容易混同。

一个国家用什么样的称呼应当尊重该国家的选择,日本所述的三个理由无非就是避实就虚,掩盖“支那”称呼的实质罢了。

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的 区别

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的 区别

1、领导因素。
甲午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指导思想是消极避战、积极求和。 抗日战争中,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八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 始终以民族利益为第一,成为统一战线的领导核心,从而保证了抗 战。
2、民众因素。
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尚未觉醒。 抗日战争时,中华民族已经觉醒。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括各爱国阶 层、各党派、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抗日战争是一场真正的民族解 放战争
5、战争结果意义
甲午战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加速了 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抗日战争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进步,壮大了人民的力量,增强了全 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经济力量强于日本,日本打仗靠外国借款,战争 只 能维持一个较短的时间,否则日本即告破产。但由于满清 王朝一 味对外妥协,匆忙割地、赔款使日本冒险发动的战 争收到了成果, 光赔款一项就相当于日本六年的总产值, 日本货币从那时起实现了金本位,一个日圆相当于一两银 子。台湾、朝鲜的割让使日本的领 土扩大了一倍还多,这为日本日后的侵略打下了基础,而 中国的国力却受到了重创,赔款的白银相当于一百艘铁甲 舰的造价,如果只是白白丢掉了一百艘铁甲舰问题还不严 重,问题是日本得到了这一 百艘铁甲舰,相当于中日两国的实力相差二百艘铁甲舰, 以后就更难追赶了。这一点上日本象一个赌徒:压上了全 部家当,侥幸赢了一大笔钱。
日本方面 : 1.甲午战争时期是 资产阶级民主政党对 外进行的侵略战,抗 战是资产阶级法西斯 独裁党为扩张领土进 行的侵略战, 2.甲午战争时是资 产阶级自由资本主义 阶段,抗战是资产阶 级垄断帝国主义阶段
国际方面: 1.甲午战争仅为两 个民族侵略与反侵略 的战争,抗战后期为 世界反法西斯性质战 争 2.抗战中中国接受 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的援助,

抗日战争起始时间考辨-精品文档资料

抗日战争起始时间考辨-精品文档资料

抗日战争起始时间考辨内容提要关于“抗日战争”的起始时间,学界目前的看法并不一致。

本文认为,抗日战争还是应该从“9?18事件”的爆发算起。

因为从“9?18事件”到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中日之间所发生的一切战事都是具有相对连续性的一个事件,即中国人民民族解放的“抗日战争”,“卢沟桥事件”不过是整个抗日战争的一个环节和步骤。

如果将“卢沟桥事件”视为抗日战争的起点,那么,不仅缩小了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所犯下的罪行,而且还会给日本右翼势力留下诡辩的口实;不仅小视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历史功绩,而且还会割断作为一个整体的抗日战争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给抗日战争史的研究带来诸多不便。

如果将抗日战争从“甲午战争”算起,也有一点牵强附会,因为在“甲午战争”和“9?18事件”之间,日本在中国领土上所进行的各个战事和后来的抗日战争不具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作者刘为钦,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杨家英,武汉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武汉 430074)一关于“抗日战争”,《中国大百科全书》解释为:“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中国各族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战争。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间,中国单独对日作战计有四年半时间。

到1941年12月8日,日军袭击珍珠港,对美、英开战,中日之间的战争,始演变为太平洋战争。

中国乃与美、英并肩对日作战,直到日本投降为止。

”①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也是类似的说法:“战争持续了八年。

”“战事是在1937年7月7日午夜前不久的黑夜中开始的。

”②但近年来,笔者在从事抗战文学的研究中,总是感觉到以“卢沟桥事件”作为整个抗日战争的起点,多少有那么一点遗憾和不足。

不久前在网页上搜索得知,张一波在“918战争”网站就抗日战争的起始时间设立了访问调查,接受调查的网民也有不同的声音。

③那么,“抗日战争”到底应该从什么时间算起呢?对于这样一个“抗日战争”的基本事实,笔者认为,完全有廓清和厘定的必要。

甲午战争为何失败抗日战争为何胜利

甲午战争为何失败抗日战争为何胜利

甲午战争为何失败抗日战争为何胜利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国仿佛很“意外”的败给了日本。

关于这一点,一直让后人匪夷所思。

但是综合考察一下当时中国的状况,也许我们会发现:依照当时中国的状况,如果不战败才真的让人匪夷所思。

这里便就这个问题,浅薄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其实在甲午战争之前,对于中日战争双方,西方国家普遍是对日本抱着怀疑态度的。

外国报刊都不约而同的认为:日本是在给自己找麻烦。

一家德国报纸,甚至说:“日本的举动,不亚于以卵击石。

”,“中华帝国有庞大的陆军,强大的海军,坚固的海岸堡垒”1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攻破的。

但是战争的结果却是:日本不仅打败了中国的陆军。

还摧毁了中国的海军,并强迫中国签定了苛刻的《马关条约》。

事情怎么会是这样的呢?还是让我们来比较比较中日战前两国的情况吧。

一、中日政治之比较当时的中国,虽然是一个大帝国,但却没有一个坚强的政治领导核心。

王朝实际上有两个最高政治主宰,有两条旨令传承体系,并且随着皇帝年龄的增大,在权力分配问题上,两个最高政治主宰之间的矛盾开始尖锐起来,因而引发了所谓的“帝党”和“后党”之争。

从这儿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政治统治核心实质上已分裂了。

一个分裂的政治统治核心是很难引导一场战争走向胜利的。

因为政治核心的分裂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政策上的摇摆。

一个摇摆的政策是无法对一个战争有正体性、统筹性的安排的。

于是,战争只能处于一种应对状态而不能作出什么主动性的动作,失败便有了可能。

另外,朝廷大员之间也存在很大矛盾。

最突出的是翁李矛盾。

翁李矛盾是由于一系列的矛盾而造成的。

如私人恩怨、政见不和等2。

这一对“将相”的矛盾很大程度上使王朝的政局无法沿一个稳健的方向发展。

两者互相猜忌,翁以为军队为李的私人,李以为翁以台谏为其私党。

翁对李的军队多般掣肘。

李则忧忌翁的台谏,不敢过于发展自己所统率的军队,结果造成了中国军队渐渐积弱不振。

而此时的日本经过“王政复古”,“明治维新”,明治天皇作为日本帝国唯一的政治核心的地位已经确立了。

简析近现代历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不同结局和原因

简析近现代历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不同结局和原因

简析近现代历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不同结局和原因甲午中日战争: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向资本主义道路。

当时的日本需要进行对外的商品和资本输出,且本国市场狭小,资源匮乏,所以日本政府决定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

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虽然开展了洋务运动,但并不能真正挽救清政府。

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战争由腐败的清政府指导,中国军队的装备落后,缺乏训练;各级官员只知贪污享乐,士兵吃不饱穿不暖;清军陆军先定守局,坐失战机;北洋舰队避战保船,放弃制海权,最后全军覆没。

虽然当时中国的经济力量强于日本,日本打仗靠外国借款,战争只能维持一个较短的时间,否则日本即告破产。

但由于满清王朝一味对外妥协,匆忙割地、赔款,只想着投降,继续悠闲享乐。

并且,在战争期间,世界列强都来瓜分中国,偏袒甚至支持日本。

当时的中国民众亦尚未觉醒,就算有一些有志之士,清政府也采取了镇压的措施。

日本是单一民族的国家,中国是少数满洲权贵统治广大汉族和其他民族。

以国家的凝聚力比较,日本强于中国,这使得日本能倾全国之力与中国作战,而中国只有淮系一派军阀的力量与之抗衡。

在君主政体下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西太后李鸿章割地赔款,理论上都是皇帝自家的事,百姓和官吏只有愚忠的义务,没有发言的权力。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国站在正义的一方,得到了其他国家的支持和拥护,同时日本因为和德国结盟,遭到全世界的围追和打击。

日本虽然在经济上强于中国,但并不能很快灭掉中国,日本在中国采取大屠杀等残酷的举措,意在摧毁中国人的反抗意识,以避免本国的经济被拖垮。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已经觉醒,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括各爱国阶层、各党派、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

此时,中国已经完成了辛亥革命,了君主制,了满族贵族的统治,民主、共和的观念得以确立,国家和领土不再是皇帝的,至少理论上是属于人民的,所以任何人包括蒋介石都不敢公幵的卖国投降,否则将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

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的比较22页PPT

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的比较22页PPT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近代两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中日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的区别

中日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的区别

• • • • • •
抗 日 战 争 的 过 程 。
抗 日 战 争 爆 发 的 背 景 。
甲 午 战 争 的 结 果 。
甲 午 战 争 的 过 程 。
甲 午 战 争 爆 发 的 背 景 。
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
1894~1895年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简称甲午战争。1894年(光绪 二十年)爆发,因按干支纪年为甲午年得名。 日本挑起战争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 府派兵协助镇压。清政府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 2500人赴朝。日本亦派兵入朝。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授权驻朝公使大鸟 圭介挑起衅端,发动侵略战争。当中日两国向朝鲜出兵时,朝鲜政府和东 学党起义军已签订休战和约 。朝鲜政府为消除日本出兵借口,6月13日请 求中国撤兵。清政府要求日本同时撤兵。但日本决心扩大事端 ,继续向朝 鲜增派军队 ,并提出所谓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方案。大鸟圭介于19日 和20日,胁迫朝鲜政府废除中朝通商条约,并驱逐中国军队出境。23日, 日军攻占朝鲜王宫,拘禁国王李熙,成立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傀儡政府。 25日,大鸟指令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的一切商约,并授权日军驱逐 屯驻牙山的清军。当天,日本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 号;同时日本陆军向驻牙山中国军队发起进攻,挑起战争。8月1日(七月 初一),中日政府同时宣战。甲午战争开始。
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的不同点抗日战争时期出现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这两大战场的关系实际上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关系的一部分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其同仇敌忾驱逐日寇的总目标是一致的两个战场互相配合共同为抗战作出了贡献
中日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的区 别
的甲 不午 同战 点争 。与 抗 日 战 争 • 史抗 意日 义战 。争 的 结 果 及 历

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的比较

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的比较
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的比较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 1931年开始的日本侵华战争
爆发背景
两次侵华,日本都是强国,都是为了征 服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前,日本近代天皇制度已 经建立,极力发展军国主义,处心积虑 想征服中国乘镇压东党之机,挑起甲午 中日战争。 30年代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乘国共两 党内战之机,发动了侵华战争。


领导因素:
胜败因素:
甲午战争时清朝腐败,消极避战,求和妥协;抗日战争中, 国共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 互配合,共同抗敌。

民众因素:
甲午战争清政府压制民众的抗日热情,阻挠台湾人民反割 台斗争;抗日战争中,中共实行全民族的抗战。

战略战术因素: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坐失良机,招致失败;抗日战争中, 中国军队采取阵地战和游击战,进行持久抗战,内线作战 与外线作战相配合最终取得胜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国民党政府蓄意制造皖 南事变的表现。纵观材料一、材料三,指 出国民党政府与日本政府有何共识?达成 共识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 表现:武力消灭新四军的计划;事先制造舆论。

共识:削弱(遏制)中国共产党势力发展。 原因:a.日本帝国主义诱降政策的影响; b.中 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壮大 ;c.蒋介石集团 不放弃反共立场



材料三 重庆对于中国共产党势力的不断增长确实 感到担忧。……蒋介石集团现在应有所选 择。……如果重庆不能镇压共产党,那么日本不 得不考虑共产党势力增加的后果。 ——1940年12月10日,日本东京《国民新闻》报 社社论 材料四 现在,我们对国民党政府对新四军所采取 的行动表示了否定态度。这(皖南事变)有碍于抵 抗日本的进攻。……如果日本人在中国感到吃紧, 他们就会节制自己向南方和北方扩张的野心。 ——1940年1月底,美国驻华代理武官巴雷特谈话 摘自《在华使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在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 是抗日的主战场,而敌后战场是抗日的辅战场;在战略相 持阶段则反之。就阶段分析而言,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 政府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战略相持阶段,由于国民政 府的内外政策转向反动,其地位发生了变化,但也不是说 可有可无的。我们不能因为其政策的变化曾造成了恶劣的 影响而忽视它在抗战中的作用。我们肯定国民政府在抗日 战争中的作用,主要是它始终没有向日本投降,这符合历 史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抗日战争的结果及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是1937年 7月至1945年8月,中 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 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 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 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 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 战争。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 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 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 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 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 分。
甲午战争的过程
战争过程 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3个阶段: 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 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战争在辽东半岛进 1894 9 17 11 22 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第三阶段 ,从1894年11月22日至1895年4月17日。战争在山东 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如何正确评价国民党 在正面战场的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出现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这两大战场的 关系实际上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关系的一部分,它们是互相 依存的,其同仇敌忾、驱逐日寇的总目标是一致的,两个战 场互相配合,共同为抗战作出了贡献。具体而言,在战略防 御阶段,没有正面战场的积极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的发展; 而没有敌后战场的发展,就没有抗战相持阶段的迅速到来。 在战略相持阶段,没有正面战场的积极抵抗,就没有敌后战 场反“扫荡”的胜利;而没有反“扫荡”的胜利,正面战场 就不可能坚持抗战到底。
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企图把“满蒙”从中国本土彻 底分割出去,同时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主张:如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 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进一步发展和具体化,日本 成为亚洲的战争策源地。 1928年6月4日清晨,奉系军阀张作霖(当时是中华民国总统)的专车开到皇姑屯 车站以东的京奉、南满两铁路交叉点的桥洞时,轰然一声巨响,专车被日本人事 先埋在桥下的炸药炸得粉碎,张作霖身受重伤,倒在血泊之中,四小时后不治身 亡。这就是当时轰动中外的“皇姑屯炸车案”(皇姑屯事件)。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 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日军得寸进尺,4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 龙江三省全部沦陷。日本强占东北后,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 侵略的斗争。但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前,未能形成全国性的民族 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一名士兵不见了为名, 要进城搜查。29军不准,日军就向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发动进攻,第29军奋 起抵抗。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8月13日,日军又进攻上海,同样遭 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 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抗战。
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 事打击为辅的方针。与此同时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提出“防共、限共、 溶共、反共”方针,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转变为消极抗战。 中国共产党由始至终主张实行人民战争的全民抗战路线。同时将重 点放在敌后农村,在新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条件下,继续走农村包围城 市的道路。期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的演讲,揭示了抗战的发展 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的战 略指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日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的区 别
的 不 同 点 。 抗 日 战 争 历 及 。 景 。 果 与 争 。 的 结 程 背 。 过 发 的 果 。 景 。 战 甲 午 义 战 争 的 争 爆 的 结 程 背 过 发 的 史 意 日 战 争 争 的 抗 抗 日 战 抗 日 战 争 爆 甲 午 战 争 甲 午 战 甲 午
甲午战争的结果
《马关条约》的签订 随着战争失利,清政府进一步加紧乞降活 动。2月11日,决定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 李鸿章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及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马 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包括《讲和条约》11款,《另约》 3款,《议订专条》3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பைடு நூலகம்2款。该条约的 签订,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同时也成为中国 近代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战略防御阶段,日军以国 民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以国 民党为主题的正面战场,担负了 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 期间国民党的爱国将领表现了空 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如凇 泸、忻口、徐州、武汉会战以及 台儿庄战役等一系列大战役。 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还实 行若干有利于抗战的政策,如改 组军事委员会,下设政治部,聘 请周恩来为政治部副主任:1938 年6月成立国民参政会。
抗日战争的过程
抗日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37年 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 1938年10月广州 武汉失守, 月广州、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 防御阶段。 防御阶段。 第二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 第二阶段: 1938年10月至1943 月至 12月 是战略相持阶段。 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 第三阶段: 1944年 第三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 部反攻至1945 1945年 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 是战略反攻阶段。 降,是战略反攻阶段。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 卫了中国的国家主 权和领土完整, 使中华民族避免了 遭受殖民奴役 的厄运。 二、中国人民抗日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 人民在精神上、组 到了前所未有的高 三、中国人民抗日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 了中华民族的伟大 战争的胜利, 觉醒,使中国 织上的进步达 度。 战争的胜利, 大团结,弘扬 精神。
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
1894~1895年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简称甲午战争。1894年(光绪 二十年)爆发,因按干支纪年为甲午年得名。 日本挑起战争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 府派兵协助镇压。清政府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 2500人赴朝。日本亦派兵入朝。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授权驻朝公使大鸟 圭介挑起衅端,发动侵略战争。当中日两国向朝鲜出兵时,朝鲜政府和东 学党起义军已签订休战和约 。朝鲜政府为消除日本出兵借口,6月13日请 求中国撤兵。清政府要求日本同时撤兵。但日本决心扩大事端 ,继续向朝 鲜增派军队 ,并提出所谓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方案。大鸟圭介于19日 和20日,胁迫朝鲜政府废除中朝通商条约,并驱逐中国军队出境。23日, 日军攻占朝鲜王宫,拘禁国王李熙,成立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傀儡政府。 25日,大鸟指令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的一切商约,并授权日军驱逐 屯驻牙山的清军。当天,日本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 号;同时日本陆军向驻牙山中国军队发起进攻,挑起战争。8月1日(七月 初一),中日政府同时宣战。甲午战争开始。
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 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的不同点
一、经济上:甲午年间,中国的经济力量强于日本,但是由于清政府一 经济上:甲午年间,中国的经济力量强于日本, 再对外妥协、赔款,使日本看到了发财之道,于是冒险发动了一场战争, 再对外妥协、赔款,使日本看到了发财之道,于是冒险发动了一场战争, 结果日本侥幸赢了,并从清政府那得到经济上的支持, 结果日本侥幸赢了,并从清政府那得到经济上的支持,从此挤身世界强 国之列;抗日期间,日本经济强于中国, 在抗战爆发时, 国之列;抗日期间,日本经济强于中国,但在抗战爆发时,日本政府的 高度动员体制只能使国内经济维持三年,所以日军提出三个月灭亡中 高度动员体制只能使国内经济维持三年,所以日军提出三个月灭亡中国 , 毛主席提出《论持久战》 而毛主席提出《论持久战》的方针为战胜日本军国主义指出了问题的关 键。 政治上:甲午年间,日本是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政体, 二、政治上:甲午年间,日本是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政体,而中国还是 封建君主制﹔日本的政治法律制度较完备, 封建君主制﹔日本的政治法律制度较完备,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资 本主义过渡时期,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失去了强大的机会。 本主义过渡时期,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失去了强大的机会。落后的政 治制度不但阻碍长远的经济发展, 治制度不但阻碍长远的经济发展,而且限制了现有的经济力量转化为战 斗力和日本较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已经完成了辛亥革命, 斗力和日本较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已经完成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君 主制,推翻了满族贵族的统治,民主、共和的观念得以确立, 主制,推翻了满族贵族的统治,民主、共和的观念得以确立,国家和领 土不再是皇帝的,至少理论上是属于人民的, 土不再是皇帝的,至少理论上是属于人民的,所以任何人包括蒋介石都 不敢公幵的卖国投降,否则将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在这样的前提下, 不敢公幵的卖国投降,否则将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在这样的前提下, 加之中国共产党的出现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加之中国共产党的出现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因此中国有实力也是有能力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