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_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_ 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 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摩擦力2、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知道增大、减小滑动摩擦的方法和实例【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来学习摩擦力,学生养成勤思考,多动手,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品质。

2、使学生能联系实际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养成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和原理的精神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明白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且会正确对待摩擦力,思考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演示筷子提米的实验:在一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的大米,插入一支筷子并压紧大米,向上提起筷子会很容易的将筷子拔出;重新将筷子插好,再向米中加少量水,等一会儿,拿起筷子就可以把玻璃杯提起。

提问:同学们,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小棍提起米杯来呢?你能给这个力取个名字吗?(引出课题)(二)出示目标,解读目标(三)合作尝试,自主探究学生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A.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B.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C.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师:这种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产生阻碍相对滑动的现象,叫做滑动摩擦。

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师:摩擦力的方向如何?生: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师: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生在课本“问题与猜想”的指导下猜想,并设计实验(材料在所在的实验台上)。

1、提出猜想教师引导: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学生分析:由生活出发会发现:物体的质量越大,其摩擦力就会越大,物体接触面越粗糙,物体的摩擦力会越大。

初中物理_第3节 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3节  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三、《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理念: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和“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两大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本节教学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模式的学习,老师尽量为学生创造情景,点燃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教材分析: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力。

(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

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

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这之前刚学习了“重力”,知道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而摩擦力跟重力一样是一种常见的力,在生活中无所不在,学生除对摩擦力的概念比较生疏外,已基本具备自主探究的条件。

教法建议:1.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

摩擦是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物理现象之一。

对摩擦现象,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忽视了学生实验,作为物理老师是非常清楚物理实验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

尤其在学生有一定认识基础时,更应注意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这样就能既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2.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初中物理_《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进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2)力的初步概念。

2.难点(1)学会科学归纳。

(2)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现象。

教学方法归纳法、讨论、交流法教具准备演示实验:铁架台、两根磁棒、细线、绸布、玻璃棒、小纸屑、铁块、磁块、表面涂有一层蜡的两个软木塞、水槽学生分组实验:橡皮筋。

教学过程1力是什么课题引入多媒体展示:嫦娥一号卫星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太空,实现我国几千年的登月梦想。

玉兔的月球车。

火箭升空时以及升空后速度及方向的变化都用到了哪些基本的力学知识?由此得出本节的课题第一节力接下来请看大屏幕小组完成1.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不能直接碰触小球;2.请说出每种方法中是什么力量让小球动起来?请学生演示?接下来请学生看看大屏幕并讨论?并回答?物体之间的作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副板书)请学生给力下个定义,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板书)符号 F请学生回顾刚才的现象,他们要发生力的作用设计到几个物体?请学生回答?施力物体受力物体2. 力的作用效果接下来请看大屏幕静止的小球运动(静止到运动),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我们就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力的!这种方法叫转换法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小组完成。

请小组说出你的实验现象,(副板书)运动状态的改变:有静到动、有动到静、以及速度大小或方向的改变总结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动动脑筋:用力捏矿泉水瓶,我们看到瓶子形状发生变化。

用力捏玻璃瓶,玻璃瓶发生形变吗?请学生回答?3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大屏幕进行体验活动1.依次完成每个活动;2.说出每个活动过程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3.体验活动过程中你的手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什么问题?请学生回答?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初中物理_《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第⼀节⼒教学设计教学⽬标1.经历从许多与⼒相关的⽇常⽣活现象中归纳出⼒的基本概念的进程,并了解⼒的概念。

2.通过实验感受⼒作⽤的相互性。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的作⽤效果。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经历和体验归纳⼒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2)⼒的初步概念。

2.难点(1)学会科学归纳。

(2)利⽤⼒的作⽤是相互的道理,解释⼀些简单的⼒的现象。

教学⽅法归纳法、讨论、交流法教具准备演⽰实验:铁架台、两根磁棒、细线、绸布、玻璃棒、⼩纸屑、铁块、磁块、表⾯涂有⼀层蜡的两个软⽊塞、⽔槽学⽣分组实验:橡⽪筋。

教学过程1⼒是什么课题引⼊多媒体展⽰:嫦娥⼀号卫星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太空,实现我国⼏千年的登⽉梦想。

⽟兔的⽉球车。

⽕箭升空时以及升空后速度及⽅向的变化都⽤到了哪些基本的⼒学知识?由此得出本节的课题第⼀节⼒接下来请看⼤屏幕⼩组完成1.⾝体的任何部位都不能直接碰触⼩球;2.请说出每种⽅法中是什么⼒量让⼩球动起来?请学⽣演⽰?接下来请学⽣看看⼤屏幕并讨论?并回答?物体之间的作⽤: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副板书)请学⽣给⼒下个定义,⼒是⼀个物体对另⼀个物体的作⽤。

(板书)符号 F请学⽣回顾刚才的现象,他们要发⽣⼒的作⽤设计到⼏个物体?请学⽣回答?施⼒物体受⼒物体2. ⼒的作⽤效果接下来请看⼤屏幕静⽌的⼩球运动(静⽌到运动),⼒作⽤在物体上产⽣的效果我们就是通过⼒的作⽤效果来感受⼒的!这种⽅法叫转换法请同学们看⼤屏幕⼩组完成。

请⼩组说出你的实验现象,(副板书)运动状态的改变:有静到动、有动到静、以及速度⼤⼩或⽅向的改变总结 1⼒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动动脑筋:⽤⼒捏矿泉⽔瓶,我们看到瓶⼦形状发⽣变化。

⽤⼒捏玻璃瓶,玻璃瓶发⽣形变吗?请学⽣回答?3 ⼒的作⽤是相互的⼤屏幕进⾏体验活动1.依次完成每个活动;2.说出每个活动过程中的施⼒物体和受⼒物体;3.体验活动过程中你的⼿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什么问题?请学⽣回答?总结?甲物体对⼄物体施⼒时,⼄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因此,⼒的作⽤是相互的。

初中物理_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8.6.3弹力与弹簧测力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常见事例了解弹力。

2.在常见的力现象中,知道哪些是弹力。

3.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及正确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1.经历弹性、塑性的体验,探究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关系。

2.学习从实验数据归纳结论、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支将化应用于初中、理论服务于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然现象、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实际过程。

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及正确使用方法。

实验器材教师演示用:弹簧、直尺、弹簧测力计、拉力器、气球、钩码(10个)学生实验用:学生4人一组、橡皮筋、橡皮泥、弹簧、直尺、铁丝、测力计。

教学过程:一、课件展示昂贵的奥运跳板导入新课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下面请同学们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这一侧面出发做几个小实验。

实验前请同学们听清两个要求:一是用老师给你准备好的弹簧、橡皮筋、橡皮泥、粗导线、刻度尺五种器材来做实验;二是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注意分析这些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好,开始实验。

(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还处于好动的年龄,有强烈的动手欲望,一听到要做实验,立刻就会兴趣倍增,为学好本节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生:实验操作并观察现象。

师:下面请同学展示你的实验操作。

生:(学生上讲台演示自己设计的实验)1.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失去拉力,弹簧恢复原来长度。

2.粗导线用力弯,变形。

失去力不恢复原状。

3.直尺,用力压使其弯曲,失去力后恢复原状。

师:请各小组讨论这几种实验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说明:弹性的引出采取学生亲自实验、演示的办法完成。

学生能有机会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展示自己设计的实验,这需要勇气和能力。

这种做法不仅仅是动手能力的锻炼,在同学们眼中这是才能的体现,都想有这样的机会、都想在同学们面前展示自己,但勇气和能力的组合往往会导致很多同学退却。

初中物理_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六章熟悉⽽陌⽣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教师电⼦备课⼋年级物理学科第⼀册第六章第⼀课新授教案主备⼈附:板书设计第⼀节⼒⼀、⼒是什么⼒是⼀个物体对另⼀个物体的作⽤。

符号:F⼆、⼒的作⽤是相互的三、⼒的作⽤效果1、形变2、运动状态改变《⼒》学情分析临沂第⼗六中学本节教学内容是探究⼒。

在进⾏教学时,关键是组织学⽣进⾏实验探究活动,让学⽣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得出实验结论后,再组织学⽣⾃愿结合组成讨论⼩组,在班级内进⾏交流与讨论。

交流与讨论的内容⾸先是学⽣的实验结果与他⼈结论的不同,对存在的差异要利⽤实验进⾏检验;其次是就实验中发现的问题进⾏讨论。

为了达到这⼀效果,我在课前对学情进⾏了认真的分析。

在教学中引导学⽣从已有知识出发,通过学⽣⾃主学习、探究实验、产⽣问题、协作交流等学习⽅法,从⽽解决问题得出⼒的定义,效果的结论。

但学⽣在空间想象、问题本质的分析等⽅⾯还较为薄弱。

这就要指导学⽣主动的根据实验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考察,综合分析,达到从实践到认识上的飞跃。

另外要学⽣充分利⽤⽣活物理帮助理解,拓宽知识。

《科学探究:怎样产⽣感应电流》效果分析本节课经过精⼼准备,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上我根据本节教学⽬标的要求,适时地对学⽣加以引导和点拨。

使学⽣进⼊教师导演的⾓⾊中,借助多媒体和⼩组合作学习,并采⽤了创设问题情境、启发诱导,实验观察、对⽐分析,推理等多种教学⽅法。

获得了很好的课堂情景和课堂效果。

结合新课标要求,课上我通过指导学⽣主动的根据实验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考察,综合分析,达到从实践到认识上的飞跃。

使学⽣了解了控制变量的研究⽅法,让学⽣充分利⽤⽣活物理帮助理解,拓宽了知识,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的实验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能⼒。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学内容的开篇,也是奠定学⽣⼒学基础的关键⼀节。

本节内容是⼒的概念,⼒的作⽤是相互的,⼒的效果三⼤块内容。

课标要求学⽣通过⽇常⽣活中的⼒的⼀些现象总结出⼒的概念认识⼒的作⽤效果,学会⽤⼒的作⽤效果来分析⼒。

初中物理课后反思(2篇)

初中物理课后反思(2篇)

初中物理课后反思在初中物理课上,我经常会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和困惑。

无论是理论知识的理解还是实验操作的掌握,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这里,我将对自己在初中物理课上学习的反思进行总结。

首先,在知识理解方面,我发现自己经常对一些基础概念理解不够深入。

例如,对于力的概念,我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解,没有深入思考力的来源和作用。

这导致我在学习相关知识时总是缺乏一个整体的把握,难以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框架。

因此,我需要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查阅资料和与老师讨论来提高自己的理解深度。

其次,在解题能力方面,我发现自己往往只会机械地运用公式,而缺乏对问题本质的理解。

例如,在解决碰撞问题时,我仅仅根据给定的条件套用公式,而没有深入思考碰撞发生的原因和碰撞后物体的变化情况。

这导致我在解题过程中出现了思路混乱、计算错误等问题。

因此,我需要改变解题思路,从问题的本质出发,理解题目要求,分析所给条件,找到解题的关键点,再根据所学的知识和公式进行运算,从而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此外,我意识到在实验操作方面,我经常会出现疏忽和粗心的现象。

例如,在进行测量实验时,我没有将仪器放在水平位置,导致测量结果出现一定的误差。

又如,在进行电路实验时,我没有仔细检查接线的正确性,导致电路无法正常工作。

这些错误的发生让我认识到,在进行实验操作时,我必须要细心、仔细,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确保实验过程的准确性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此外,在课堂参与方面,我也存在一些问题。

我经常不敢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也不敢提出自己的疑问。

这导致我在课堂上的互动参与度较低,无法充分地吸收课堂知识。

为了改善这个问题,我需要培养勇于提问的习惯,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老师和同学互动,从而加深自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课上我在知识理解、解题能力、实验操作以及课堂参与等方面都存在各种问题和困惑。

为了改进这些问题,我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解题思维能力,严格执行实验操作步骤,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分解的含义。

并能够根据力的效果分解力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的分解,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制作实验器材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经历力的分解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了解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和谐美,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

3、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培养团队精神。

设计意图为什么要实施力的分解?如何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实施分解?这既是本课节教学的内容,更是该课节教学的重心!很多交换四认为只要教会学生正交分解就可以了,而根据力的效果分解没有必要,所以觉得这一节根本不需要教。

其实本节内容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的材料。

本人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启发,按照伽利略探究的思路:“猜想――验证”,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猜想――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探究出把一个理分解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

同时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本节课通过自己挖掘生活中的很多材料,设计了一些很有趣而且效果非常好实验让学生动手做,亲身去体验和发现力的分解应该根据什么来分解。

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做实验并不是一定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实验的条件完全可以自己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初中物理_《力和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力和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内容来源:初中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主题:力和运动课时:1课时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设计者: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复习内容分析(1)本章涉及到的主要考点: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由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推理得出的2、惯性在生活的利用与防止,惯性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摩擦力的产生、影响大小的因素。

4、生活中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中招考试涉及到本章的题型及应对:摩擦力作为本章的重点考点主要考察倾向摩擦力的方向的判断、用二力平衡知识测量摩擦力的的大小,以及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在复习知识点的基础上通过典型例题进行强化训练。

2.学情分析学生对摩擦力概念的不理解,做题似是而非依靠生活中错误的经验认识想当然的做题。

因此在复习中要紧抓概念教学,围绕概念进行复习巩固提高复习目标1、通过思维导图,总结本章的基本知识点。

(放到课前自己进行复习)2、通过典型例题复习各个知识点,易错点。

3、独立完成单元复习题,检测考试的热点、易错点、难点。

教学过程学情分析:课题对学生既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但学生对灭火原理很少反思,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学生的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解决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摩擦力.这个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

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物理的乐趣。

效果分析综述:本堂课基本完成了预期教学目标。

还算比较满意吧。

学校新建成了录播室,学生们首次进入录播室,兴致很高,兴趣颇浓,所以精神状态不错的。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观看探究实验过程,学生积极性高涨,而且讨论时比较投入,能各抒己见,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竟然也抢着回答问题也。

初中物理_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章浮力第一节:浮力创设情境教学过程引导:要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必须要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一种力——(板书)浮力展示图片(轮船、航空母舰、救生圈、热气球、飞艇等图片)一.浮力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一种向上的力叫浮力2.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演示)(1)一细线一端系住乒乓球,另一端固定在烧杯底,向杯内倒水(2)倾斜杯子,观察细线所处状态3.方向:竖直向上(演示实验)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如:铁块)是否也受浮力作用?4.测量:F浮=G-F拉二、浮力产生的原因(引导分析)明确:物体上下表面处于不同深度,受到观察图片并思考生活、生产中的浮力的实例观察并进行思考:利用二力平衡分析浮力方向观察并归纳出浮力的测量方法思考并讨论展示几个与浮力相关生活实例,体现知识就在身边。

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认识浮力的存在,了解到在生活和生产中浮力的各种应用。

进而引发浮力的概念的思考。

理论与实验相结合,体验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教学过程的压强不同,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产生向上和向下的压力不同,存在压力差即:F浮=F上-F下演示并引导思考:为什么拧上瓶盖乒乓球会浮起来?点拨: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浮力三.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思考:(1)不会游泳的人在淡水中会下沉而在死海中为什么会漂浮在海面上?说明了什么?(2)(体验)将空纯净水瓶朝上慢慢压入水中过程,手的感受有何不同?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1.浮力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2.浮力可能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引导探究方法和步骤并点评:实验步骤: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力G2.将物体悬挂于弾簧测力计下端,部分浸入水中,读出弾簧测力计的示数,记入表格3.将物体浸没入水中,读出弾簧测力计的示数,记入表格思考并讨论思考并猜想分组实验合作探究让学生明确: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浮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依据事实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

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第十章第一节《浮力》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年龄一般为14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在此过程中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为依托。

初中物理_怎样描述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怎样描述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怎样描述力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三要素。

2.知道力的单位,并对1N,10N等有具体的感受。

3.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

难点:三要素中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教师活动1】提问上一节内容:(1)力的定义(2)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说明其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的两种表现形式,并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1】回顾上一节的内容并回答师的提问。

【教师活动2】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复习我们对力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力作为一个抽象的物理量,我们如何能够具体的形象的去描述呢?板书课题:怎样描述力【学生活动2】根据师的问题回顾上一节的内容。

思考师的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

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

【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板演、交流、讨论,形成共识。

【学生活动2】部分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达成共识,初步了解本节课的的有关内容三、合作共建,解决问题1、力的三要素的探究提出问题:力的三要素同学们已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为什么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呢?分析制定计划与试验设计:(1)取一弹簧拉力器,分别让大小不同两同学拉,观察、比较弹簧拉力器的变化情况。

来研究力的大小对效果的影响。

(2)取一弹簧让一同学分别去向中间压和向两方拉。

观察、比较两次的变化情况。

来研究用力方向对效果的影响。

(3)利用教室的门做器材,让一同学用相同的力、相同的方向在不同的地方推门,比较门的变化情况。

来研究作用点对效果的影响。

实验器材:弹簧拉力器弹簧教室的门进行实验:师生共同完成实验,并把现象做好记录。

分析与论证: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能影响,所以称为力的三要素。

初中物理_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分类和方向。

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科学的实验设计和验证以及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

知道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并能够举例说明。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和检验,掌握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用物理语言表达物理规律的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体验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教学难点: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教学器材:每组学生一组金属块一盒、弹簧测力计、侧面和平面粗糙程度相同的长方体,长木板,棉布、毛巾。

教学过程:释疑巩固一、摩擦力的定义、条件和分类。

通过: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

引导学生分析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学生利用课桌和手的推动,自己动手感受摩擦力,并在老师的引导下生成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自己建构摩擦力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自主学习,认识摩擦力,并完成反馈一,请学生代表展讲。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生成问题,自主建构摩擦力的概念,这样学生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对概念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布置反馈练习一完成反馈练习一二、问题二:摩擦力的分类。

出示图,提出问题图中有几种摩擦力。

通过推手的实验学生提出两种摩擦力: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进一步出示图片;解决问题,引出滚动摩擦力,并得出滚动摩擦力小于同条件下的滑动摩擦力。

引导学生形成归纳总结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三、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如何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学生讨论,说出测量的方法,归纳其原理。

明确测量的步骤、测量的科学方法运用前面所学的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猜想:以生活中观察的到现象为依据提出猜想、引导学生将(1)提出猜想;学生先做猜想,再说出猜想的依据。

初中物理_滑动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滑动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6.5科学探究:摩擦力科学探究:摩擦力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和滚动时,会产生摩擦。

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和滚动时,会产生摩擦。

2.经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

.经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

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了解摩擦在生活中的应用。

.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了解摩擦在生活中的应用。

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意识。

二、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认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程度和压力有关。

三、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认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程度和压力有关。

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引入新课:取一根比较光滑的不锈钢钢管,中间系一块红布条作标记,在讲桌下准备好洗洁精和毛巾。

精和毛巾。

找一名女生和一名男生,找一名女生和一名男生,在绳子的一端不作处理,在绳子的一端不作处理,在绳子的一端不作处理,另一端涂抹上洗洁精,另一端涂抹上洗洁精,另一端涂抹上洗洁精,分分别交到男女生手中。

别交到男女生手中。

女生胜,请男生分析失利原因,引入摩擦力。

女生胜,请男生分析失利原因,引入摩擦力。

活动一:认识摩擦力活动一:认识摩擦力1、学生根据要求实验,感受摩擦力,回答问题。

、学生根据要求实验,感受摩擦力,回答问题。

(1)手放在桌面上滑动)手放在桌面上滑动(2)(2)让刷子在桌面上滑动让刷子在桌面上滑动让刷子在桌面上滑动学生思考讨论:(1)手放在桌面上滑动时,手放在桌面上滑动时,桌面对手是否有力的作用?这个力对桌面对手是否有力的作用?这个力对手起什么作用?你认为这个力是怎样产生的?手起什么作用?你认为这个力是怎样产生的?(2)刷子滑动时,刷毛向哪弯?说明刷子受到的力是怎样的?)刷子滑动时,刷毛向哪弯?说明刷子受到的力是怎样的?手在滑动手在滑动 (摩擦)(摩擦) 阻碍手的运动阻碍手的运动刷子在桌面滑动刷子在桌面滑动 阻碍刷子运动阻碍刷子运动总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为滑动摩擦力。

初中物理_《物体的受力分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物体的受力分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体的受力分析》教案学情分析学生在力、弹力、重力的学习之后,还未对摩擦力进行学习,此时进行初步的受力分析,学生的思维还未接触全面的受力分析。

并且通过受力分析,可以对摩擦力的学习起到正向迁移。

效果分析经过完整的复习体系,学生对物体的受力分析明确了具体的顺序,漏力和添力的情况明显减少,作图的细节更加严谨。

《物体的受力分析》检测1. 如图,物体A放在物体B上面,B静止在水平桌面上,请画出物体B的受力情况。

AB2.如下图,在二力平衡实验中,将小车换成纸片,纸片静止,请画出纸片的受力情况(纸片的重力忽略不计)。

第一个题目物体受到三个力,进一步巩固受力分析的全面性。

第二个题目将二力平衡中的小车换成纸片,没有了重力和支持力,将学生思维进行发散。

受力分析复习课教材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应让学生加深对力的概念和两种基本力的认识,并且掌握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一般顺序,能正确地作出物体受力图,理解并初步掌握物体受力分析的一般方法,能通过对物体受力分析的操作,认识到物体不是孤立的,它与周围物体是相互联系的;同时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周密性。

受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学习难点:1. 建立"隔离"的思想方法,受力分析时将受力物体和其它物体隔离2. 在受力分析时防止"漏力"和"添力"3. 受力分析时,一般为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分别进行受力分析第一部分:上节核心知识回顾第二部分:本节知识点讲解一、受力分析的基本知识受力分析是研究力学问题的关键,是学好力学的基本功.为了能正确、全面地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1.熟悉各种力的物理含义,产生条件及其特征;2.掌握力与运动之间的一些基本规律.如二力平衡等.二、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1.确定研究对象在进行受力分析时,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保持相对静止的若干个物体(整体)。

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灵活地选取研究对象可以使问题简洁地得到解决。

初中物理_重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重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重力》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出新课:通过播放生活中常见的重力现象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视频中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并列举其他的常见实例,进而引出重力。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使物理知识生活化,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物理学习理念。

)二、重力及其三要素由引入得出重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给出重力的符号G。

通过回忆第一节一个力的产生至少需要几个物体,引导学生指出重力的施力物体。

教师补充: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问题启发:宇宙中八大行星绕太阳转动,为什么行星没有飞离太阳?教师补充:宇宙中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叫做万有引力。

行星运动过程中正是由于受到万有引力而改变运动状态。

重力就来源于万有引力,是万有引力的一部分,但并不等同于万有引力。

(设计意图:由八大行星绕太阳转动引出万有引力,并简单区分重力和万有引力。

树立学生正确的科学伦理认识。

)带学生复习力的三要素,引导学生知道任何力的学习都要从力的三要素开始研究,当然重力也一样。

(一)重力的大小:1.提出问题:重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体验活动:用手感受不同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并猜想:重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进而提出猜想。

2.学生猜想—分析猜想提出问题:重力的大小与质量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呢?3.设计实验方案给出三个提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设计本实验的方案。

(1)需要改变哪个物理量?(2)需要测量哪个物理量?(3)用什么仪器测量?学生展示方案,并相互补充完善。

多次测量,完善科学方法。

(设计意图:完善实验方案,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还不是很成熟,以问题引领的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完善实验方案,促进学生物理思维品质的优化。

)复习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给同学们准备不同的物体进行实验,1~4组用钩码进行测量,5~8组用木块,9~12组用铜块。

初中物理_第一节压力的作用效果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一节压力的作用效果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八章:压强《8.1压力的作用效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2、理解压强的概念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3、知道压强的国际单位时牛/米2,又叫帕斯卡;(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学习控制变量法。

2、通过类比速度来引入压强概念的学习,理解比值定义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压力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2、压强的概念的建立、计算公式、国际单位三、教学难点:1、科学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压强概念的建立。

四、教学方法:科学探究与控制变量法、类比法相结合。

五、教学用具:每小组海绵一块、小桌一个、钩码一盒,铁钉一个。

六、教学思路:虽然生活中和压强有关的现象比较普遍,但压强的概念学生比较陌生。

教学中眼镜问题引入,先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兴趣,再进一步去逐渐探索知识。

教学中通过学生探究实验认识到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最终可通过比单位面积上的压力。

这样引入压强的概念,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教学流程:问题引入→压力概念→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如何比较压力作用效果→压强概念七、教学过程:板书设计:1、压力:物理学中将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2、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①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

②在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作用效果越明显。

3、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F公式:p=S单位:F(N) S(m2)p(N/m2即帕斯卡)(Pa)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全新体验,学生活动进行的非常活跃,让学生亲身体验压强概念的建立过程,深刻地理解压强的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并且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知识,具有探究物理知识的兴趣和愿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3.会分析已知力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4.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二、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以生活中扳手腕和拔河比赛这样的情景导入新课。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与生活中所说的力有很大的区别。

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教学活动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

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但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

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

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钉的力。

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

火车头拉车厢,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

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

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体也有受力物体。

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

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

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从生活中的经验我们可以知道,当穿着旱冰鞋的男孩用力推墙时,小男孩也会倒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自己也会有受力的感觉呢?1.实验探究演示实验:(1)同名磁极相互排斥: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将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相互靠拢。

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下的现象:①按住磁铁A,释放磁铁B;②按住磁铁B,释放磁铁A;③同时释放两个磁铁。

现象表明:磁铁A对磁铁B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B也对磁铁A施加排斥力。

(2)两只弹簧互相拉伸:两手分别拉两个弹簧的两端,两弹簧另一端相连,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表明: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弹簧的力。

学生实验:①用手拍桌子;②学生两只手互相拍打。

问问学生的感受,分析原因。

2.归纳总结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1)实验探究演示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用手压皮球。

学生实验:学生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

(2)多媒体展示图片,举例说明(3)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进一步理解通过学生实验回答:用较大的力和用较小的力使刻度尺发生弯曲的程度相同吗?明确物体受到的力越大,形变程度就越大。

进一步明确,用很小很小的力,物体也会发生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出来。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实验探究演示实验:用手推黑板,黑板会由静到动、由动到静、由快到慢、、、、、(2)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可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学生举例(各种球类运动),力还有别的作用效果吗?板书设计1.力教学反思学生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

要使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内容:(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

通过多媒体,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研发材料,从而比较容易突破难点,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把握知识。

力学情分析本章的知识内容跟生活和生产有密切联系,学生对这些知识也有很强的求知欲望,这就给教师的发挥、调动学生进行探究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教学中要注重训练以实验为手段,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方法,注意联系实际把知识讲活,多举实例,让学生分析。

力效果分析我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进行适当调整,更有利于学生学习。

学生通过举例,讨论交流获得新知,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做练习时以组为单位,从而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样来授课效果还是不错的。

感受“力”教材分析本节所学习的力是以后学习力的知识的基础,在这一节课中包括了三个方面的知识点:1、力是什么?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

在讲课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生活中扳手腕、拔河比赛引入新课,有利于让学生对力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第七章第一节力考点1.力例1.用绳子系住水桶,手握住绳子从井中提水,手受到竖直向下的拉力,此拉力的施力物体是()A.地球 B.绳子 C.水桶 D.手练习1.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有力的作用 B.没有物体也可以有力的存在C.不接触的物体之间可能有力的作用 D.施力的物体肯定不会受到力的作用考点2.力的作用效果例2.下列各物体不能肯定受到力的物体是()A.物体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B.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C.物体发生了形变 D.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练习2.列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A.空中匀速直线下落的雨滴 B.公路上匀速直线行驶的汽车C.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 D.静止在地上的足球例3.小球向左运动与弹簧接触后,经历了如图甲、乙所示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压缩过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B.压缩过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快慢C.弹开过程不能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D.整个过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练习3.以下是我们生活中常见到的几种现象:①篮球撞击在篮板上被弹回;②用力揉面团,面团形状发生变化;③用力握小球,球变瘪了;④一阵风把地面上的灰尘吹得漫天飞舞.在这些现象中,物体因为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的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考点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4.踢足球是广大青少年喜爱的运动,下列与踢球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踢球时,脚对球施加了力,球对脚没有力的作用B.只要脚对球施加的力大小相同,其作用效果一定相同C.踢出去的球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没有受到任何力的作用D.守门员使球停下来的过程中,力改变了球的运动状态练习4.坐在船上的人用桨向后划水时,船就会前进.使船前进的力是()A.人手作用在桨上的力 B.水作用于桨上的力 C.水作用于船体上的力 D.桨作用于水上的力例5.如图所示,我们用双桨在水中划船时,为了使船头向右转,应该采用下列哪种方式划水()A.左、右桨同时向后划水 B.左、右桨同时向前划水C.左桨向前划水,右桨向后划水 D.左桨向后划水,右桨向前划水练习5.如图所示,将一本《英汉字典》放在水平桌面上,它们之间存在的力有:①书的重力;②书对桌面的压力;③桌面对书的支持力;④桌子的重力.以上几个力中为一对相互作用力的是()A.①与③ B.③与④ C.②与③ D.②与④课后作业1.下列现象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是()A.同学们投出的实心球运动的轨迹是弧线的 B.大虾煮熟后变得更弯曲C.壁虎可以稳稳地趴在天花板上不掉下来 D.撑杆跳高时运动员把杆压弯2.(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力是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的 B.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每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C.施力物体施力在前,受力物体受力在后 D.两个物体发生力的作用不一定接触3.小明用手推小车,使车前进的力的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分别是()A.地球和小车 B.地面和小车 C.小明和小车 D.小车和小明4.下列过程中,有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其他三个不同类,它是()A.把橡皮泥捏成不同造型 B.进站的火车受阻力缓缓停下C.苹果受重力竖直下落 D.用力把铅球推出5.能够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理道理的事实是()A.抛出去的粉笔头,最终会落回地面 B.重物压在海绵上,海绵形状发生改变6.2015年8月6日,我国选手宁泽涛获得游泳世锦赛男子自由泳冠军.比赛中,宁泽涛他向后划水以获得向前的力,这说明力的作用是;到达终点时,因受到池壁作用力而停止运动,这表明池壁作用力改变了他的.7.任何力都不能离开而存在,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小勇穿着旱冰鞋用力推墙时会离墙而去,使小勇离墙而去的力是施加的,其大小小勇推墙所用力的大小(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8.运动员用力拉开弓,弓被拉弯,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松手后,拉弯的弓能将箭射出,说明力还能改变物体的.小测:1.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才可能相互施力 B.力可以离开物体而存在C.静止的物体不受力,运动的物体才受力 D.施力的物体肯定会受到力的作用2.“脚踢足球”,脚疼,受力物体是()A.人 B.脚 C.足球 D.手3.如图所示,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A.弯道上沿曲线滑行的运动员 B.吊在天花板下的静止电灯C.路上匀速直线行驶的小车 D.空中匀速直线下落的降落伞4.下列实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是()A.将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的小动物 B.撑杆跳高运动员将撑杆压弯C.穿旱冰鞋的同学推墙会向后滑动 D.将弹簧拉力器拉开5.一架海南航空飞机在降落合肥机场前遭遇“空中惊魂”.飞机机头的雷达罩在上千米高空被飞鸟撞凹,所幸该航班安全降落,未造成人员伤亡.下列关于小鸟和飞机相撞时的说法正确的是()A.小鸟和飞机相撞时,小鸟只是施力物体B.小鸟和飞机相撞时,飞机只是受力物体C.小鸟撞飞机的力大于飞机撞小鸟的力D.小鸟能将飞机机头的雷达罩撞凹,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6.湖面上有相距一定距离的两只完全相同的甲、乙两条小船,船上各坐一质量相等的人,两船用绳子连接起来,当甲船的人用力拉绳时,将会出现 ( )A.乙船向甲船驶来B.甲船向乙船驶来C.甲、乙两船互相靠拢D.甲、乙两船一定静止不动7.下列四个事例中,其中与另外三个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的是()A.人对拉力器的作用力可使弹簧伸长B.杆对台球的作用力可使台球由静止开始运动C.守门员对足球的作用力可使运动的足球静止D.拦网队员对排球的作用力可使排球改变运动方向8.如图所示,一只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开另一只小船,结果发现两只小船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该现象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力的作用是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