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
【摘要】我国是一个自然条件和区域地理条件差异较大的庞大经济主体,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大城市间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分布呈现巨大的差异性,市场竞争力逐渐让区域间地理和自然条件的差异转变为区域间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分布的差异。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与城市化之间密切相关。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必须在同一水平线上,而超前或滞后的城市化会严重阻碍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将紧密结合中学地理相关理论,通过对我国各大省区的城市化率做仔细的研究和调查,发现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密切,不同地理环境下二者的协调性不同,且二者的协调性呈现空间集聚状态,西北、东北、西南省内城市化差异大,而东中部地区省内城市化差异较小。
【关键词】城市化率;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关系
0.引言
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涉及到经济、地理、人口、环境等学科的综合性问题。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具有显著地域环境和地域经济差异的国家。在新经济地理视域下,我国的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要知道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地域产业集聚、自然地理环境、交通运输条件等密切相关。21世纪新时代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逐渐提出了《推动城镇化进程》与《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决策,因此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时代背景下,研究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互为动因的关系,能够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道路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建议。
1.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1.1数据来源
城市化水平通过城市化率来表示,而人均GDP占有额表示经济发展水平。在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经济发展》一章中提到人均GDP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区域产业结构、收入水平等内容,而产业结构与工资收入与GDP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本文选取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各大省份的城市化率数据和人均GDP数据(港、澳、台除外),数据来源于201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
1.2计算方法
为了能够量化地表现出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关系,本文将城市化率与人均GDP数据二者的差值表示偏离平均正常水平的程度,通过计算每个省份的城市化率与人均GDP的标准差值,来探讨城市化率省内分布情况,并采用空间自相关研究方法探讨二者协调性的空间格局状态。
(1)城市化率计算方式。实际城市化率=(实际城市人口数量/总人口)×100%。由于实际城市人口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每年的城乡人口流动量巨大,人口计算起来想多困难,因此可以用城镇人口乘以4/3的方式估算实际城镇人口。实际城市人口的估算方法:全国的实际城镇人口=(4/3)×城镇人口
(2)标准差标准化的计算方式。通常被认可有效的标准差标准化计算公式如下:
该式中Z表示标准差标准化后的结果,i表示样本变量,表示城市化率或者人均GDP 的平均值,S表示样本标准方差。S的计算公式如下:
通过以上两个公式可以得出人均GDP标准化结果以及城市化率标准化结果,而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情况可以通过人均GDP标准化结果减去城市化率标准化结果。本文以ZC表示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最终得出城市化类型划分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城市化类型划分标准
ZC 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1 -0.1 -1 (4)标准差。标准差可以表示城市化在省内差异离散情况,标准差越大,说明离散度越大。标准差的计算公式为: 该式中,S表示标准差结果,K代表每个省份下属各个城市的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值(ZC值)。 在以上公式和计算方法的指导下,笔者分别计算出我国东、中、西部共计31个省份的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值(ZC值)。 2.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 2.1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性和协调性 (1)关联性。根据研究数据显示,我国的城市化率与与城市发展水平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关联性,城市化水平越高的省份,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反之,城市化水平越低,其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越低。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与城市化之间密切相关。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必须在同一水平线上,而超前或滞后的城市化会严重阻碍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如表2 所示,我国东、中、西部各省市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东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中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在高中地理必修三《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中提到,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气候适宜,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 表2我国东、中、西部各省市的城市化水平 区域1985 1995 2000 2005 2010 东部15.36 28.93 43.36 53.36 58.63 中部15.25 28.36 33.01 39.12 45.92 西部10.82 24.32 28.72 34.62 40.52 (2)协调性。研究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联性,笔者通过ZC值来量化展示。图1是笔者根据上述公式和计算方法,计算得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城市分布、经济发展城市分布以及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各个城市。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呈现协调关系的城市有37个,而城市化超前发展的城市有136个,城市化滞后的城市有165个。笔者将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空间分布关系设置为,双高型,前高后低型,前低后高型,以及双低型。双高型表示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均处于 超前城市化状态,前高后低型表示仅此城市出现城市化超前状态,双低型表示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的城市化出现城市化滞后,前低后高型仅此城市出现城市化滞后状态。从图1的右边Lisa图可以看出,双高型城市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闵中南、辽中南、京津唐、黑龙江北部等地区。在高中地理选修四《城市化与城乡发展》一章中提到,城镇布局与城镇的协调发展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状况密切相关,而黑龙江省出现双高趋势主要是因为该省的鹤岗、伊春等地已森林木材加工、矿产开采、汽车制造等产业为主,在户籍人口统计时城镇人口偏高,造成城市化虚假偏高的情况。双低型城市主要分布在西南滇藏、中部四川、湖南西部、江西中南部、新疆等地区,这些城市处于中国地形的第一、二阶梯上,属于中西部经济发展地带,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制约,这里虽自然资源丰富,但是地形地势复杂、交通不便,导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市化较为滞后。前高后低型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的济南、中部地区的重庆、西部拉萨和贵阳等地,这些城市作为省会城市,是一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因此在城市化水平上较高。但是由于这些省会城市地处内陆、资源匮乏、经济基础薄弱,向四周辐射影响的力量有限,因此才会出现前高后低型的形式。前低后高型城市主要分布于安徽东南部、甘肃中部、新疆北部、浙江嘉兴、东北部的铁岭、鄂尔多斯等城市,这些城市的城市化进程较慢,但是经济发展水平较快以安徽东南部为例,由于安徽省属于以第一产业为主,与江苏、浙江以二、三产业为主导的城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城市化处于滞后的状态。 图1 2010年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空间分布图 2.2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下,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从图1中,我们可以明显观察到,我国的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在区域地理空间上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和聚群效应。本次研究中的31各省份涉及到300多个地级城市,城市化率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距高达82%,人均GDP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132928元,由此可见中国各地级城市中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巨大的地理空间差异性。 此外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各省份下属的地级城市的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分布差异具有空间集群效应。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闵中南、辽中南、京津唐等地区,而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南滇藏、西北宁夏、陕西等地区。此外高值区还以散状、点状分散于较小范围地区,比如湖南东部、江西北部、河南北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