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开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庆石油学院
毕业生论文开题
报告
题目:中小投资人直接投资决策的非理性行为分析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会计系
姓名:
指导老师:王作战
2012 年月日
一、论文题目:中小投资人直接投资决策的非理性行为分析
二、论文研究的意义
1.正确认识证券市场行为。新兴市场中,投资者行为对价格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从行为金融的研究成果来看,投资者行为往往能决定证券价格。在发达的证券市场上是这样,在一个不发达的中国市场上,更可能是这样。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许多人都感受到技术层面的分析远远不能说明市场现象,相反,情绪等因素在市场定价方面有常常更大的作用。
2.证券市场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投资人只能在市场中去学,而不可能是先学好了再进入市场。有人认为中国的投资者素质很低,因此要先让投资者学习,直到他们具有了相当的金融知识、投资理念后才能建立中国的证券市场。这也不符合行为金融对证券市场的认识。在市场上投资,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且学习的过程是很缓慢的。一部分学得快的人,可能因此而获利,而学习慢的人可能就早早“出局”了。即使是比较理性的投资者,也有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出局”。但是,一些人“出局”,而新的投资者又进来了,市场并不因此而减少投资人。
3.行为金融研究为我们的证券市场研究提供了另一种思路与方法。国内已有一些研究者运用行为金融的方法研究中国的证券市场。如对中国的封闭式基金的价格与净值脱离现象的研究(所谓封闭式基金之谜);中国证券市场中的公告日效应、周末效应的研究;以及中国上市场公司的配股现象等,都有一些成果。当然,这些研究还未引起大家的注意,而且研究还不深入,所以应当加以学术引导,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此类研究中来。
4.监管部门通过对证券市场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分析,掌握投资者的心态与行为动向,更有利于我们制定政策与预防可能出现的偏差。
三、行为金融学研究的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
行为金融理论是在对传统经典金融理论提出质疑的基础上产生的,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认为投资者在风险和预期报酬之间企图寻求效用的最大化。所谓风险是指在特定情形下,特定期间内某一现象结果发生的不确定性,从总体上说,投资者具有风险规避的倾向。自从法码以此为基本假设,提出有效市场假说之后,许多以市场有效性为基本假设前提的理论相继产生。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模型、期权定价理论所组成的所谓标准金融理论框架就是基于理性经济人追求效用最大化这一假定前提,其中“理性”包含两个层次:第一,当人们接受到新信息时,能以贝叶斯法则描述的方式那样准确地更新信念,而后加以判断;第二,鉴于以上信念和判断,人们会做出标准决策,即与Savage的主观预期效用理论相一致的选择。
但在历经大量的研究之后,许多学者发现有效市场假说并未全然获得支持:其由于忽略了对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模式的研究,造成了理论与实证的背离。自20世纪8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异常现象”被发现,这一系列金融市场异常
现象的发现使得学者开始对传统金融学的基本假设产生质疑,这期间有一些学者跨入心理学领域,试图以不同领域的观点比较客观地解释市场现象。1979年卡尼曼和特维斯基(Kahneman and Tversky)从心理学出发提出了前景理论,从而开启了行为金融学研究之门。行为金融理论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更深层的心理、社会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证券市场的现象和问题。其放松了传统金融理论中有关理性人的假设:代理人不能准确及时地更新他们的信念;即使能按贝叶斯法则描述的那样做出所谓的标准决策,这一决策也很有可能是令人置疑的,即与主观预期效用理论是不一致的。因此,在行为金融理论看来,用那些以人们是不完全理性人为假设前提的模型也许能更好解释金融市场中的种种现象。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行为金融理论指出人们由于受自身生理条件的限制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存在系统性的认知偏差。具体到我国证券市场,因政策因素、上市公司质量、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缺陷,加上其自身心理不成熟而导致的各种认知偏差,使得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个体投资者同世界各国投资者一样表现出各种非理性行为。在当前上证指数不断刷新的同时,其振幅也不断加大,截至2007年10月25日,沪市历史单日跌幅超过200点就达7次之多,并均在今年创下,最大跌幅为5月30日的330.34点。牛市出现如此频率之高的暴跌,而且是在经济基本面没有实质性改变的情况下,足以说明我国投资者的投资理念还不够成熟,其投资行为极易受到各种“消息”的影响。所以还需要将行为金融学所研究的理论成果充分的应用到实际操作当中来才能发挥它更大的作用。
市场有效性假设(EMH)是传统金融与行为金融争论的焦点。市场有效性假设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它关于市场条件的假设,交易成本为零,市场未被分割,投资者无法战胜市场;二是它关于市场参与行为的假设,投资者是理性人,他们的信念是正确的,即他们用来分析未来变量的信息正是那些变量实际发生时的根据,而投资者依据这种信息做出正确的选择,进而得出合理的证券市场价格。
对于市场有效性第一方面的含义,行为金融理论接受这部分的意义。Fama 说过:“就其本身而言,市场有效性是不可证实的。”市场有效性必须由一个包含有预期回报率的模型所证实,比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但用模型检测市场有效性时,得出市场无效的结论可能是因为市场确实无效,但也可能是因为使用的模型不够完美,因为这里使用了一个有两个变量(市场效力和预期回报率)的方程,注定了这种检验方法的失败。Hawawinian Keim观察了美国国内和国外许多反常的回报率,最后认为金融学没有足够的测试方法去区分到底是市场无效还是模型无效。
对于市场有效性第二方面的含义,行为金融理论则拒绝接受。它认为:由理性人假定得出的合理的证券市场价格只能反映基本面或人在效用方面的特征,如风险,而不能反映人心理或在价值表现型上的特征,如情感。行为金融理论指出:实际上,人的后一方面的特征在投资选择和资产定价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