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理选择判断题(第3章)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多项选择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多项选择题及答案

3.1.唯物辩证法认为(ABDE)。

3.4.唯物辩证法认为,条件是(ABCD)。

A.客观存在的B.复杂多样的C.可以改变的D.可以创造的E.可以随意选择的3.5.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是(ADE)。

A.系统论不能取代唯物辩证法B.唯物辩证法可以取代系统论C.系统论高于唯物辩证法D.系统论证实和丰富了唯物辩证法E.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3.6.下列观点正确的有(ABCE)。

A.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C.发展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D.发展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位移E.新陈代谢就是发展3.7.新事物之所以能够战胜旧事物是因为(ABE)。

A.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旧事物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B.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C.新事物出现时力量大于旧事物D.新事物产生时比旧事物更完善E.社会领域中的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3.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在于主张(ABCE)。

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变的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其内部矛盾,还是外力推动的D.事物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E.事物是过程的集合体,还是僵死不变的堆积3.9.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这是因为(ABCDE)。

A.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C.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D.它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E.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3.10.可以把发展理解为(ACDE)。

A.事物自己的前进运动B.事物数量的增减C.事物运动过程的飞跃D.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E.旧事物的消灭和新事物的产生3.11.辩证矛盾是指(AB)。

A.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C.思维中的前后不一致D.主观上发生的错误E.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的性质3.12.矛盾同一性的含义包括矛盾双方(ABCD)。

B.相互依存C.相互贯通D.相互渗透E.相互排斥3.13.下列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形式的是(ABCDE)。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题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人类社会和自煞界对立统一的基础是( b )A.地理环境B.劳动C.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区分各种经济时代的客观物质标志是( c )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社会财富的多寡C.生产方式的性质 D.生产工具的进步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在(b )4.A.社会意识可以超前于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C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4.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本质上体现了( c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物的关系C.人与人的关系D.物与物的关系5.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 d)A.是否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B.是否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C.是否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D.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6.生产关系的本质是( )A.人和自然界的关系B.人们的阶级关系C.人们在土产中的分工协作关系D.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7.国家是代表( )A.统治阶级利益的B.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C.全体社会成员利益的D.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8.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A.生产劳动的发展史B.精神文明的发展史C.阶级斗争的发展史D.国家政权的更替史9.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具有规律性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10.“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指的是()A.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自发的发展过程B.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是没有区别的C.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D.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不受意识影响的过程1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

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C.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同经济基础变化是同步的D.社会中一切经济基础成分都决定该社会的上层建筑性质12.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第三章

第三章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二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生产力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8.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_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11.社会革命根源于(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单元测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单元测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单元测试
1. “调查研究是从实际出发的中心一环。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

”调查才能获得第一手材料,获得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的特点在于(直接性和具体性)。

2.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对)。

3. 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对)。

4.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作为两个历史性概念,是指社会发展的(两种不同的状态)。

5.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够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的道理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6. 马克思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主体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7. 实践的主体是(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8. 实践的客体是(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9. 实践的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10.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体现在(ABCD)
A.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B.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
C.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D.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及答案

第三章测试1【单选题】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C、社会各阶级利益关系的反映D、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得分:0.4分2【单选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A、前者比后者更为根本B、后者比前者更为根本C、两者是同等的D、视国情不同而不同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得分:0.4分3【单选题】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A、阶级斗争发展史中去寻找B、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C、地理环境变迁史中去寻找D、政治制度演变史中去寻找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得分:0.4分4【单选题】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B、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得分:0.4分5【单选题】“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表明(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得分:0.4分6【单选题】社会意识是()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C、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D、人类自我改造的过程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得分:0.4分7【单选题】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B、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得分:0.4分8【单选题】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得分:0.4分9【单选题】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得分:0.4分10【单选题】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A、阶级斗争B、改革开放C、科学技术革命D、社会基本矛盾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得分:0.4分11【单选题】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得分:0.4分12【单选题】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可以()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得分:0.4分13【单选题】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B、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得分:0.4分14【单选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得分:0.4分15【单选题】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A、客观的物质世界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得分:0.4分16【单选题】生产力中的劳动者是指()A、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B、从事体力劳动的人C、从事脑力劳动的人D、经济上不占统治地位的人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得分:0.4分17【单选题】判断某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主要标志是( )A、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合理B、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C、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D、公有化程度的高低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得分:0.4分18【单选题】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产品的分配形式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经营管理形式D、劳动者的素质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得分:0.4分19【单选题】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主要是()A、领导者的技术水平的高低B、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人C、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D、劳动对象的深度和广度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得分:0.4分20【单选题】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表明()A、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B、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与之相适应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D、生产力直接决定社会形态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得分:0.4分21【单选题】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涵义在于()A、它揭示了社会发展一般过程B、它揭示了社会形态由量变到质变这一飞跃过程C、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过程D、它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得分:0.4分22【单选题】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019马克思原理第三章题库(含答案)

2019马克思原理第三章题库(含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题库)一、单项选择题( 70)1. 在阶级社会中, 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是( )A. 社会大多数人的思想B. 被压迫阶级的思想C. 统治阶级的思想D. 广大劳动群众的思想答案:C2. 自然环境对社会所起的作用, 主要是( ) 。

A. 直接决定人类社会的生活过程B. 通过对生产的影响起作用C. 通过对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的影响起作用D. 通过对科学技术影响起作用答案:B3. 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是( ) 。

A. 社会的上层建筑B. 人口因素C. 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D.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答案:D4. 在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中, 最基本的方面是( )A. 劳动工具B.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 产品的分配形式答案:B5.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 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

A. 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B. 技术科学、语言学、哲学C. 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D. 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答案:C6. 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 文化具有多样性。

人们常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美国人务实等等。

这种差异的形成是由( ) 。

A. 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的B. 各民族不同的遗传基因决定的C. 各民族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D. 各民族的自然、社会等因素综合决定的答案:D7.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 。

A. 劳动者B. 劳动对象C. 科学技术D. 管理方式答案:C8.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 。

A. 它是否适应自己的经济基础B. 社会意识的性质C.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 国家政权的性质答案:C9. 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 ) 。

A.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 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C.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D. 国家政权的性质答案:C10. 我国农村推广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之所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于它遵循了(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选择题

第三章一.单选题:1.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A.经济标准B.政治标准C.思想标准D.法律标准2.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人和自然的矛盾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C.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3.生产关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方式D.产品的交换方式4.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A.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思想动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C.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D.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5.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政治制度D.生产方式6.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7.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唯一动力B.最终动力C.根本动力D.直接动力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还因为: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能推动历史进步C.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都是天然合理的D.人民群众的活动是不受历史条件制约的9.社会形态最基本的划分法之一是:A.意识形态划分法B.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C.文化形态划分法D.政治形态划分法10.地理环境是:A.社会制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B.社会经济结构的划分依据C.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力量D.社会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11.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变化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C.生产关系总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1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的是:A.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它的经济基础B.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产生于它的经济基础之后C.上层建筑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与经济基础的变化同步D.上层建筑任何部分的性质都由经济基础直接决定14.马克思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A.人的心理素质B.人的文化素质C.人的社会属性D.人的自然属性15、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16、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物之间的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17、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18、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经济基础 B.生产力的发展C社会基本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19、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马克思原理 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

马克思原理 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过程考核)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一、单项选择题1、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不包括()。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C、渗透性因素D、完成性因素【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包括:独立的实体性因素、运筹性的综合因素、渗透性因素、准备性因素。

参见教材P129。

2、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C、渗透性因素D、准备性因素【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参见教材P129。

3、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渗透性因素,主要指()。

A、教育B、决策C、自然科学D、劳动资料【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参见教材P129。

4、人类社会有三个基本层次,下列不属于这三个层次的是()。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上层建筑D、精神世界【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人类社会有三个基本层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参见教材P133。

5、下列不属于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划分出的社会形态的是()。

A、人的依赖性社会B、物的依赖性社会C、人的独立性社会D、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三种社会形态: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参见教材P136。

6、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根源于()。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生产力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C、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D、上层建筑与阶级构成之间的矛盾【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参见教材P140。

7、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社会基本矛盾B、阶级斗争C、技术革命D、社会改革【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参见教材P14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④)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④)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D生产劳动发展史(3)“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①)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4)“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①)A宿命论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5)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④)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思想关系D生产关系(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②)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体现的关系是(②)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B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8)“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②)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B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9)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④)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C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10)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④)A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消灭社会发展规律C改变社会发展规律D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1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④)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D唯物史观观点(12)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③)A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B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D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13)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④)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物的关系C物与物的关系D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14)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④)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1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③)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16)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③)A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B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C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D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1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③)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1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①)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交换和消费关系(19)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②)A文学艺术B国家政权C政党结构D哲学思想(20)经济基础是指(②)A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D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21)国家是代表(④)A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B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C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D统治阶级利益的(22)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③)A人口多少B领土的大小C国体D政体(2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①)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24)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②)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25)社会意识根源于(①)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2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②)A地理环境B生产方式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27)生产方式是(④)A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28)社会形态是(④)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C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2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⑤)A已不存在B越来越激烈C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D只存在于人民内部E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30)国家的实质是(④)A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 B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C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D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3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③)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C利己主义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32)“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OOK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OOK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习题及答案

1单选(2分)在意识形态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哪一项()得分/总分A.政治法律思想2.00/2.00B.宗教C.艺术D.科学2单选(2分)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得分/总分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B.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0/2.00C.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D.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3单选(2分)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得分/总分A.社会制度B.生产工具2.00/2.00C.科学技术D.生产关系4单选(2分)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是()得分/总分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2.00/2.00B.生产关系C.生产工具D.生产力所谓社会形态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指()得分/总分A.社会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自发的演化过程B.社会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有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2.00/2.00C.社会发展和自然界的演化是毫无区别的物质过程D.人类活动和动物界的活动是一样的6单选(2分)生产关系体现的是()得分/总分A.人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B.物与物之间的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2.00/2.00D.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仅取决于生产力的变化,而且受制于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即上层建筑的变化。

这句话是()得分/总分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2.00/2.00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8单选(2分)上层建筑是指()得分/总分A.社会意识形态B.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组织和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2.00/2.00C.政治法律制度D.国家政权9单选(2分)最早发现和提出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的人是()得分/总分A.马克思和恩格斯B.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时代的美国民族学家、历史学家L.H.摩尔根C.法国的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2.00/2.00D.德国古典哲学家10单选(2分)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在于()得分/总分A.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2.00/2.00B.信奉宗教C.相信古人天人感应的学说D.迷信英雄人物11单选(2分)“时势造英雄”,这在哲学上说明了()得分/总分A.英雄的出现及其作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2.00/2.00B.英雄人物的出现是他的命运好C.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必然的D.英雄人物的出现完全是上天的安排12单选(2分)下列对于国体的描述不正确的有()得分/总分A.国体指国家的阶级本质,亦即国家的性质B.国体决定政体,国体是内容,政体是形式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国体2.00/2.00D.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表明谁是统治者,谁是盟友,谁是敌人13单选(2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得分/总分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如何看待阶级斗争的作用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00/2.00D.英雄人物和普通人物的关系问题14单选(2分)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它的构成要素中最活跃的是哪一个()得分/总分A.劳动者2.00/2.00B.劳动对象C.生产工具D.生产资料15单选(2分)下列关于国家的说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是()得分/总分A.国家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B.只有阶级消亡了,国家才会消亡,但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C.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D.国家是通过社会契约形成的,或是通过“君权神授”得来的2.00/2.0016多选(3分)下列属于社会意识的有( )得分/总分A.人力资源B.数学1.00/3.00C.情感1.00/3.00D.习俗1.00/3.0017多选(3分)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正确的有( )得分/总分A.人的本质是理性B.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1.50/3.00C.人的本质是自由,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D.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社会性1.50/3.0018多选(3分)关于个人在历史中所起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有( )得分/总分A.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一起共同创造了历史,人民群众离开了英雄人物将一事无成B.个人即使参与创造历史也要遵循社会规律1.50/3.00C.个人可以创造他们个人的历史,但是不能简单地创造人类社会的历史,他们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个人的历史不等于社会整体的历史1.50/3.00D.一部中国历史,就是历代帝王将相的历史,是他们创造了整个中国的历史19多选(3分)“按照他们所受的教育和个人的地位来说,他们可能和小店主相隔天壤。

马原第三章选择题解析

马原第三章选择题解析

单选1.“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已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这句话体现的是实践基本特征中的A.自觉能动性B.物质性C.客观性D.社会历史性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这说明A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深刻 B.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C.认识总是落后于实践D.认识来源于实践3.2016年3月,在同世界著名选手李世石的对局中,阿尔法狗( AlphaGo)以4:1取胜,成为第一个战胜围棋世界冠军的机器人。

这是继1997年BM深蓝战胜卡斯帕罗夫后,人类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的又一个里程碑式胜利。

现实中,人工智能已经广泛应用到自动驾驶汽车、医疗辅助等领域,直接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而服务。

以上事例说明A机器可以完全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地思维B.人工智能可以完全代替和排除人的脑力劳动C.人工智能延伸和扩展了人脑的意识活动功能D.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4.天空繁星密布,而首先成为天文学研究对象的是与人们确定季节关系密切的星体;地球上的生三物品种难以计数,而人们首先研究的还是与农业和畜牧业有关的为数不多的植物和动物。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起点,认识是实践的归宿B.实践的需要推动着认识的发展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D.科学研究具有相对独立性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6.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下列不属于理性认识的是A.概念B.推理C.表象D.判断7优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

”从哲学上讲,这段话说明A.人的感觉是先验的B.意识建构认识对象C.人的感觉是包含着理性的感觉D.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规定着事物的性质8.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逻辑会把你从A带到B,想象力能带你去任何地方。

马克思理论与基础第3章例题及答案

马克思理论与基础第3章例题及答案

马克思理论与基础第3章例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C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D)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C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D )A、生产力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上层建筑是指( D )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8、社会形态是( B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B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C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11、社会革命根源于( D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C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实现共同富裕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马克思主义哲原理第三章题库

马克思主义哲原理第三章题库

辨析题:1、地理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错误。

(1)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存在不可缺少的因素。

,但地理环境只能通过物质生产来制约社会发展,它本身并不能直接决定社会的发展。

(2)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影响作用,即只能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

(3)重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正确的,但把地理环境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则是不正确的。

2、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错误。

(1)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不能直接实现对自然的改造,是潜在的生产力。

(2)科学技术只有和生产相结合,渗透到生产力的三个实体性要素中,引起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重大变化,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才能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3)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3、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就在于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

错误。

(1)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思想动机之类的社会意识当作社会历史的最终决定力量,仅仅看到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未能揭示思想动机背后的动因,即物质生产及其规律;二是以往的历史理论恰恰未能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及其创造历史的作用。

(2)唯心史观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不是不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而是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正确。

生产力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构成了生产方式。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方面,是活泼易变的,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

5、人民群众即劳动群众。

错误。

(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阶级社会中,通常会包括若干不同的阶级。

(2)无论是劳动阶级,还是非劳动阶级,只要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历史前进的阶级,都属于人民群众。

6、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构。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三章题库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三章题库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经济基础是指()A. 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B. 一定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C. 一定社会生产利分配关系的总和D. 一定社会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A. 社会发展史和自然界的发展史是完全相同的B. 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C. 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D. 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客观规律3.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根据主要是()A. 社会主体人的发展状况B. 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C. 社会的阶级关系D. 生产力发展水平4.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的前提是()A.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B. 社会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C. 社会运动是受偶然性支配的D. 人是社会运动的主体5.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A.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B.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C.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D.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有巨大作用的原理6.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A. 它是构成生产力最重要的独立要素B. 它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要素C. 它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组合起来构成现实生产力D. 它能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7.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形式是()A.政治斗争B.思想斗争C.经济斗争D.暴力革命8.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是()A.一般的政治斗争B.思想斗争C.经济斗争D.夺取政权的斗争9.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在( )A.社会意识可以超前于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C.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10.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本质上体现了(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物的关系C.人与人的关系D.物与物的关系11.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 )A.是否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B.是否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C.是否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D.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12.社会革命()A.在生产力发达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B.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C.在人民群众觉悟高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D.在具备了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的国家才会发生13.国家是代表( )A.统治阶级利益的B.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C.全体社会成员利益的D.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14.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A.生产劳动的发展史B.精神文明的发展史C.阶级斗争的发展史D.国家政权的更替史15.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四、判断说明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唯心史观长期占有统治地位是因为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斗争不力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没有完整意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的历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历史观方面有些进步的思想家有唯物史观的思想萌芽,但没有形成系统的唯物史观的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之所以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

2.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劳动发展的历史正确因为劳动不仅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而且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劳动不仅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人类通过劳动实践与物质自然界相联系,劳动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3.一切社会意识形式都是社会意识形态错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形式从其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来看,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另一类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只有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才是社会意识形态,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则是社会意识形式中的非意识形态部分,最明显的特征是非意识形态部分是阶级性的,如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等。

4.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社会生产力越发达,社会意识就越先进错误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说明了社会意识产生和变化的根源。

但唯物史观同时告诉我们,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一旦产生,就属于上层建筑,它并不直接反映生产力的变化,要通过经济基础这个中介才能同生产力发生联系,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条件的关系更为密切。

因此,生产力发展迅速的国家,社会意识不一定先进,而生产力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不一定就是落后的。

5.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正确生产力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力量。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3.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A.产品的分配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4.杰出人物的产生是A.纯粹是必然的B.纯粹是偶然的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5.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A.客观的物质世界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6.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7.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科学技术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8.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社会意识形态B.政治法律思想C.国家政权D.政体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 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1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12.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3. “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A、宿命论观点B、机械论观点C、历史循环论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参考答案:1-5 DCBCD 6-10 CACAA 11-13 ABD二、多项选择题1.社会存在包括A.社会生产的各种物质条件B. 社会生产的物质生产活动C.经济关系D. 全部社会关系2.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3.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D.历史是人思想发展史4.“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B.这两种观点是相互补充的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5.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A. 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B. 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C. 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D. 社会中的每个人是“合力”的一部分6. “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安排它的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 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B. 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C. 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D. 否认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C.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参考答案:1.ABC2.ABCD3.AB4.ACD5.CD6.AB7.ABD三、简答题1.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3.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4.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两个概念?5.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有哪些?6.什么是经济基础,如何理解经济基础这一概念的内涵?简答题1、2、3、4、6参见教科书。

马克思主义哲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 第3章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圣才出品】

马克思主义哲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 第3章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圣才出品】

第3章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一、填空题1.在客观物质世界的各种存在形式中,最高级、最复杂的存在形式是______。

【答案】人类社会【解析】社会历史离不开人,社会是人类的社会,历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人类社会的一切都离不开人的参与。

自然界是物质运动的较低级形式,自然规律也是较低级规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中最高级、最复杂的运动形式,社会规律也是高级运动规律。

2.实践就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______客体的社会性的______活动。

【答案】探索;客观物质【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具体表现在:①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②实践是自觉的能动活动;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二、单项选择题1.实践是()。

A.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活动B.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C.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D.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答案】B【解析】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以感性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性的物质活动,是主体对于客体的改造,具有感性的性质和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因此,实践是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2.人化自然是指()。

A.自在之物B.被人完全占有的自然C.人本身D.被打上社会烙印的自然【答案】D【解析】人化自然是相对于自在自然而言的。

自在自然是指人类活动尚未作用过的自然界;人化自然是指被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过的,打上了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那一部分自然界。

3.人类世界从根本上说()。

A.自然界的产物B.脱离自在世界而存在C.自在之物D.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答案】D【解析】人类世界和人的活动不可分离。

人类世界的独特性就是它的主体性及其对主体实践活动的依赖性。

从根本上说,,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

4.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是()。

A.天然自然B.人化自然C.实践D.自在世界【答案】C【解析】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实践将人类与自然联系起来,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世界转化为人类世界,自在世界通过其强大力量来消除人类世界的痕迹,两者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实践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社会、精神。

马克思原理选择判断题(第3章)

马克思原理选择判断题(第3章)

马克思原理选择判断题(第3章)第一篇:马克思原理选择判断题(第3章)第三章63一、单项选择题1、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C)A.劳动者B.劳动对象C.科学技术D.管理方式2、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D)A.阶级斗争B.改革开放C.科学技术革命D.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3、“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是(C)A.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4、“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

这种看法是(A)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决定观点C.历史宿命论观点D.历史循环论观点5、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是(B)A.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B.生产关系的性质C.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D.上层建筑的性质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C)A.地理环境B.人口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D.阶级斗争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的关系问题A.思维与存在B.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8、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文化具有多样性。

人们常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美国人务实等等。

这种差异的形成是由(D)A.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的B.各民族不同的遗传基因决定的C.各民族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D.各民族的自然、社会等因素综合决定的9、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由人的(B)决定的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思想属性D.血缘10、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指(D)A.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B.社会发展历史就是自然发展历史C.社会发展是一个绝对必然的历史过程D.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相似,是一个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辨证发展过程11、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A)A.重要动力B.基本动力C.直接动力D.次要动力1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A)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两个方面C.劳动者和劳动工具的物质变换过程D.生产关系与生产资料两个方面13、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C)A.人口增长是引起革命的根源B.人口因素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区别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D.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14、区分国家性质的根据是(D)A.人口多少和领土大小B.政体C.民主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D.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15、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B)A.有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B.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C.有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16、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D)A.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转变B.社会主义革经济制度的根本转变C.社会性质的根本转变革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7、“社会发展既具有合规律性,又具有合目的性,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第3章毛中特选择题

第3章毛中特选择题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判断题(共17题)1.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人民民主专政。

标准答案:错误2.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标准答案:正确3.三大改造的完成是我国剥削阶段制度被消灭的标志。

标准答案:正确4.三大改造的目的是为了尽快形成“苏联模式”。

标准答案:错误5.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得土地所有权从农民私人所有转化为集体共同所有。

标准答案:正确6.过渡时期是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标准答案:正确7.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的是合作化标准答案:正确8.“一体两翼”也是指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标准答案:正确9.没收官僚资本,就其性质来说是完全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标准答案:错误10.1956年底,中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标准答案:正确1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

标准答案:正确1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标准答案:错误13.建国后,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土义改造实行的是没收政策。

标准答案:错误14.三大改造的失误在于不应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标准答案:错误15.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错误的,因为70年代末又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标准答案:错误16.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彻底否定。

标准答案:错误17.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是对抗性的矛盾。

标准答案:错误二.单选题(共20题)18.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其原因主要是( )。

A.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B.党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C.全国大陆即将解放D.中国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标准答案:A19.毛泽东在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把社会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即(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63一、单项选择题1、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C )A.劳动者B.劳动对象C.科学技术D.管理方式2、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D )A.阶级斗争B.改革开放C.科学技术革命D.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3、“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是( C )A.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4、“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

这种看法是( A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决定观点C.历史宿命论观点D.历史循环论观点5、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是( B )A.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 B.生产关系的性质C.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D.上层建筑的性质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C )A.地理环境B.人口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D.阶级斗争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D )的关系问题A.思维与存在 B.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8、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文化具有多样性。

人们常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美国人务实等等。

这种差异的形成是由( D )A.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的B.各民族不同的遗传基因决定的C.各民族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D.各民族的自然、社会等因素综合决定的9、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由人的( B )决定的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思想属性D.血缘10、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指( D )A.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B.社会发展历史就是自然发展历史C.社会发展是一个绝对必然的历史过程D.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相似,是一个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辨证发展过程11、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 A )A.重要动力B.基本动力C.直接动力D.次要动力1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两个方面C.劳动者和劳动工具的物质变换过程D.生产关系与生产资料两个方面13、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C )A.人口增长是引起革命的根源B.人口因素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区别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D.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14、区分国家性质的根据是( D )A.人口多少和领土大小B. 政体C.民主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D. 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15、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B )A.有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B.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C.有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D.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16、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 D )A.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转变 B.社会主义革经济制度的根本转变C.社会性质的根本转变革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7、“社会发展既具有合规律性,又具有合目的性,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这种看法是( A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决定观点C.历史宿命论观点D.历史循环论观点18、在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中,最基本的方面是( B )A.劳动工具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产品的分配形式19、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普遍低迷的环境中,保持了持续较快的增长。

这说明( A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巨大反作用B.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变化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关系只要发生变化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0、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不存在的斗争是( D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C.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斗争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2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是(C )A同社会存在的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2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D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2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C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D经济基础反作用于上层建筑24、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C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进步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25、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 D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激化26、社会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C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27、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属于(C )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28、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B )A思想范畴B经济范畴C政治范畴D文化范畴29、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C )A人事社会历史的主体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30、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是(C )A纯粹偶然的B纯粹必然的C必然和偶然的统一D有些偶然有些必然二、双项选择题1、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因为(CD )A.个人为社会作贡献,能够得到社会的赞扬和好评B.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为了从社会获得更大的利益C.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需要D.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2、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表现在他们是(BD )A.历史命运的决定者B.政治斗争的组织者C.历史规律的影响者D.时代要求和任务的体现者3、“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两者表现的是:(AB )A.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B.前者是唯物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C.前者是唯心史观,后者是唯物史观D. 两种不成立的错误观点4、下列各项体现人与社会关系的有( AC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B.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C.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D.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5、“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AB )A.人类社会如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B.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发展C.人类社会就是自然历史的一部分D.社会科学家可以向自然科学家一样,精确的了解和把握社会发展6、衡量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准是(CD )A.社会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B.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幅度C.全面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也包括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D.协调、可持续发展7下列属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是()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D社会意识决定于社会存在8、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的成就都超过了当时的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CD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于社会经济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9、马克思说过:“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说明(CD )A社会形态决定生产力的发展B新的生产关系产生后不会灭亡C生产力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源动力D生产力的发展是新的生产关系产生的物质条件10、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BC )A人们不能改变生产关系B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C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D生产关系的发展完全是自然而然的过程11、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科学技术(CD )A可以代替生产力各个要素 B 本身就是生产力C科学技术会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巨大进步D能够提高管理效率和劳动生产率1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BC )A它规定了自己经济基础的内容B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D它决定自己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17、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社会形态是(AB )A具体的、历史的B有机统一的整体C永恒不变的D超历史的13、“历史不过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句话表明(AB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14、“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的方向,这种观点是(AD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C马克思主义英雄史观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15、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CD )A历史发展没有规律的B历史发展是外力作用的结果C历史发展的作用因素多种多样D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历史发展的动因16、从产生的根源看,宗教是(BC )的产物。

A无知B自然压迫C社会压迫D恐惧17、列宁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其说明社会形态更替的(BD )A必然性B统一性C历史选择性D多样性三、判断题1、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D2、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因而也是决定性因素。

C3、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D4、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成为社会意识形态。

D5、宗教从来就是统治阶级统治被压迫者的思想工具。

C966、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D1007、科学技术本身就是实际生产能力。

C8、科学技术只有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才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D1019、生产力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的客观依据。

C10110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

D1051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11212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国家政权这个轴心展开的。

C11613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11614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D11915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D12816每个人在历史上都会发挥作用。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