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文化

钱币文化
钱币文化

钱币文化

钱币文化,一种综合性很强、边缘性很广的复合文化。它既是社会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融合的产物,又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凝结。众多的世界钱币,是一部形象的百科知识全书,是一片巨大的社会化石,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体现了人类所特有的物质、精神生产能力所能达到的水平和活动方式。它是直接参与世界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实物,是世界各国历史进程的见证。透过小小的钱币,可以看到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更有特色的是,钱币的体积很小,容量很大,正面、反面、侧面(外缘)、里面(材质),面面都包含了内容,立体显示引申的内涵,极其丰富深奥。如果把钱币进一步放到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去考察,放到当时政治、经济社会中去验证,我们一定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进而会感到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魅力,吸引我们到这深奥无穷的文化大海中遨游。鉴于此,这里先从总体上将钱币文化的概念、内容、源头、特色、功能、流派、新潮等进行分类介绍。相信能够就此初步了解钱币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在以后的各篇章中能够更好地追溯历史,鸟瞰世界,穷尽沧桑,探究需要。

A01钱币文化的概念

钱币文化是一个整体概念,全面了解钱币文化的内涵与外延,需要在分清钱币与货币的关系、性质之后,对“钱币”与“文化”两词的含义,分别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过程中自发地从商品界分离出来。最初一般等价物并没有固定在某种特定商品上,后来逐渐固定在铜、铁等普通金属乃至金、银等贵金属身上。用不同材质制造的金属货币,就是如今所说的钱币。钱币一直是世界各国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形态。纸币出现以后,金属货币并未消亡,相反,日趋发展和完善,并牢牢占据着小额主币和重要辅币的地位。因此,钱币不仅是货币的主要形态,而且几乎是货币的代名词。

钱币,用金属制造的货币,是钱币学研究的对象。本来这比较容易理解,无须特别介绍。但由于“货币”、“铸币”、“硬币”等词常常容易混用,所以需要进行简要解释。一般地说,“钱币”与“货币”、“铸币”、“硬币”等常用词,既有相同之处,有时可以通用;又有差别,常常不能混用。在中国古代,“钱币”与“货币”几乎是同义词,而且“钱币”比“货币”使用得更普遍、更广泛。到清末民初,因受日本的影响,“货币”逐渐被普遍使用,成为经济学的统一标准用词,“钱币”才开始成为金属货币的通称。在西方,历史上称“货币”、“钱币”的,均是同一词(Money),纸币出现

以后,多数国家的文字只是在“货币(钱币)”一词前加一个“纸”字,即成“纸币”一词,唯英文在“货币(钱币)”一词之外,另加一词“Coin”,其意译作“金属货币”、“钱币”、“硬币”均可。至于“铸币”、“硬币”一词,按理说都是金属货币的另称,但也有差异。“铸币”是因中国古钱用浇铸方法制造而得名,称中国古代钱币为“铸币”,当然可以;但西方古代及现代各国钱币,其制造工艺均不是“铸”,而是锤制、打压、机制而成的,因此,不能被称为“铸币”,故被称为“硬币”较多。不过“硬币”与“钱币”虽可同义,但中国历史书籍上从无“硬币”一词,加上“硬”字是从质地软硬的角度来说的,而“钱”字的内涵要比“硬”字丰富得多。因此,从历史的沿革、演变,以及中、西方可以通用的角度考虑,使用具有钱、金钱、货币含义的“钱币”一词较为妥帖、自然。

“文化”一词主要源于拉丁文的“Cultura”,它的原意是指对土地的耕作,泛指耕种、培养、教育、发展出来而非自然存在的事物,即所谓“耕种出来的东西”、“人造物”。自古罗马政治家、雄辩家、哲学家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年)提出“哲学是心灵耕种的产物”以后,人类精神产品就被纳入了文化范畴。其后的英文“Culture”、法文“Culture”、西班牙文“Cultura”、意大利文“Cultura”、葡萄牙文“Cultura”、德文“Kultur”、俄文“культура”等,均包括了栽

培、种植、教养、陶冶、修养等基本含义。或者说,西方各国“文化”一词的原始概念,既包括人的物质活动,也包括人的精神活动。

把文化作为科学研究对象,在国外始于近代的欧洲。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32—1917年)最先系统地提出文化的概念,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是一个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此后,各类学者认为其定义并未完全诠释“文化”的真正内涵,因此引起了众多纷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侧面、角度提出自己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如历史学家认为,文化是社会的遗产,或者是传统行为方式的全部终结;心理学家认为,文化是个体心理在历史银幕上的总映像,或者是满足个人心理动机所选择的行为模式;结构功能主义者强调,文化是由各种要素或文化特征构成的稳定体系;发生论者认为,文化是社会互动及不同个人相互影响的产品,等等。从20世纪开始,“文化”这一概念逐渐从学术领域进入社会思想领域,乃至整个人类的社会生活。各学科的研究者都在自己的范围内界定“文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因而使“文化”这一概念更加模糊不清。有的人偏重文化观念的作用,把文化定义为观念之流,或观念联结丛;有的人倾向于文化的社会规范的价值,把文化界定为不同人类群体的生活方式,或者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

有的人则把文化归结为由物质、社会、语言、精神四大部分组成。总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952年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其所著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一书中统计,在1871—1951年的80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就有164种之多。近年来又有人估计文化的定义已发展到二百多种,甚至有人认为,有多少人研究文化,就有多少种定义。

由于学科体系不同,方法论上的分歧,以及民族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单个学者关于文化概念的定义难以取得世人共识,因此,许多大型辞书纷纷给“文化”下了较权威的定义,企求统一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

西班牙的《世界大百科全书》解释:“文化就是在某一社会里,人们共有的后天获得的各种观念、价值的有机整体,也就是非先天遗传的人类精神财富的总和。”

原民主德国的《迈尔百科辞典》认为:“文化最初指土地的开垦及植物的栽培;以后指对人的身体、精神,特别是艺术、道德和天赋的培养,亦指人类社会在征服自然和自我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和思想财富。”

苏联的《苏联大百科全书》表达:“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文化’这个术语从较狭义的意义来看,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英国的《剑桥百科全书》诠释,文化是“人类学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其内容包含后天的行为类型以及逐代相传的思想,诸如群体的信仰、价值观、语言、政体、经济活动以及器具、技术和艺术形式(后三项即所谓物质文化)”。

还有很多很多,不一一列举。不过多数都已讲到: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中国“文化”一词的出现始于汉代。不过其概念均是与“武功”相对的“文治教化”。如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约公元前77—前6年)在《说苑·指武》中首先提出:“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功。凡武之兴,为有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其后晋束广微(皙)在《补亡诗·由仪》中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都是“以文教化”之意。近代开始采用的“文化”一词,是由日本转译过来的(而日本使用的“文化”术语,又是从英文、德文等西方语言中翻译过来的),据今尚不到百年。查1908年开始编纂、1915年正式出版的《辞源》,尚未收“文化”词目。1931年出版的《辞源》续编,始有“文化”一词,其解释除了“谓文治教化”外,有了新的说法:“国家及民族文明进步曰文化。记述一国之政治、民俗、教育等程序,谓之文化史。”这可能是中

国“文化”概念最早的权威说法。1979年出版的《辞源》(修订本)对“文化”进行了重新解释:“今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特指社会意识形态。”此后学术界曾再次就文化定义展开过热烈的讨论,试图取得共识,然其结果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持一说。不过《辞海》(1999年版)却因此有了一个较完满的说法: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泛指一般知识,包括语文知识”。此说出现后,似乎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

以上对于钱币与文化的分别考证,应该说可以大体了解钱币文化的概念。或者说,作为文化概念的钱币,既是社会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产物,又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的凝结。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数量繁多的钱币是直接参与世界社会经济活动的实物,是世界各国历史进程的见证,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枚钱币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它涉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等多种专业学科领域。因此,钱币文化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和边缘性文化。从广义上讲,钱币文化涵盖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体现了人类所特有的物质、精神生产能力所达到的水平和活动方式;从狭义上讲,指钱币艺术和钱币知识,即钱币本身的制作、形制、文字、数字、图像、图案和组合等要素。可以这样说:钱币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A02钱币文化的内容

钱币文化是一种综合性、边缘性文化,涉及多个门类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其内容极其广博丰富。从时空概念来说,前后经历了三千多年,古代文化、中世纪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无不在众多钱币上留下了真实宝贵的记录,显现了人类历史文化演进的轨迹;全球五大洲、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在小小的钱币上,可以全面地、多角度地、立体地了解、观察世界文化全貌。从类型性质来看,既包括钱币主体自身显示的原生性文化,即钱币实物内涵和外延所体现的各种文化,这是一种直接表现出来的钱币文化;又包括与钱币实体关联的衍生性文化,即钱币的制作、流通、发展所需的组织、结构、形式、制度、理论等经济文化,这是一种间接表现出来的钱币文化;还包括与钱币相关的派生性文化,即人们的钱币思想、认识、意识、观念等所形成的特色文化,这是一种附属表现出来的钱币文化。内容丰富的钱币文化,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原生性文化实体的钱币,是“国家的金属名片”和“精美的艺术制品”。名片的标志,艺术的精华,集中体现

在钱币两面的图案、文字、数字及其外观造型上。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特色不同,出现在钱币上的图案、文字、数字多种多样,五花八门,包罗万象。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东西方钱币文化的内容各有特色。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历史钱币,内容以文字为主,没有任何图像图案,形制主要是圆形方孔;南亚次大陆印度等国的钱币,除文字外,有宗教神像和君王人物图像;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的西方钱币,以君王、神话人物及动物、植物等图案为主;后起的伊斯兰各国,由于不崇拜任何偶像,所以其钱币均以文字或组字、花押为主,少见图像。随着世界钱币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逐步融合,现代各国的钱币多是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范围广博,构思各异,加上制作艺术精湛,色泽瑰丽,宛若灿烂群星,缤纷夺目,令人目不暇接。更有特色的是,钱币的体积很小,容量很大,正面、反面、侧面(外缘)、里面(材质),面面都有内容,立体显示引申的文化内涵,是其他实物载体难以企及的。从钱币文字来看,世界上的各种主要文字,如汉字、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俄文、日文以及拉丁文、阿拉伯文、印度文(梵文)、孟加拉文、尼泊尔文、朝鲜文、泰一老文、希伯来文、缅甸文等文字,在钱币上都能见到,其内容除了国名、地名、币名、面值、年份外,还经常出现一些带有政治、经济、道德、民族、宗教色彩的短语箴言,以及君王称号、缩写花押

等;从钱币单位的名称来看,世界各国历史上采用过和现在通用的主辅币名称,如元、分、镑、先令、便士、马克、芬尼、法郎、克朗、卢比、派士、卢布、戈比、第纳尔、里亚尔、比索、里拉、比塞塔等,有1 000多种;从钱币面值的数字来看,有分数、带分数、纯小数以及1位数、2位数、3位数、4位数、5位数,甚至6位数、7位数等大额数字,折射反映出各国的金融、物价、贸易、货币制度等情况以及所用的计量、进位制关系;从年代标志来看,有公历、回历阳历、回历阴历、释迦历、佛历、朱拉历、旃陀罗历、犹太历、埃塞俄比亚历、藏历、皇帝(王朝)年号等十多种纪年历法;从钱币图案上看,有各国的国王、领袖人物、历史名人,有本国的国徽、历史纹徽,有各种植物、动物,包括国花、国树、国鸟、国兽,有名胜古迹、特色建筑、工艺雕刻,有民俗风情、宗教标志等,多方面、多角度地全面展示了古今世界各国的文化艺术概貌,是钱币文化精华表现的主要形式。

衍生性文化在单个钱币上不易体现,但在系列历史钱币中能够观察得到。这是因为这种文化内容是在钱币实体之外,但又与钱币密切相关,例如货币制度是钱币流通的组织结构形式,内容主要包括确定本位钱币的名称、单位和制度等,在历史系列钱币中可以发现:改换调整钱币主辅币名称,增加新币发行的品种,废除原有的钱币制度,重新改变新币内容、结构,改进钱币的进位关系等,这些是钱币文化内容

不可缺少的部分;又如钱币理论,指导着钱币文化发展的方向,中外历史上形成的货币金属论、名目论、数量论、轻重论以及子母相权论、劣币驱逐良币论等,都是钱币文化中的高级形态,在钱币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派生性文化是游离钱币实体但又围绕钱币实体而蔓延

派生出来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个性独立、共性成系、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特色。在中外历史文化领域中,众多的名言警句、诗词歌谣、小说散文、神话传说、寓言童话、楹联俗语、笑话趣事,乃至电影戏剧、美术绘画等各种文艺作品,以“钱”为主题,揭示、引发、反映出政治、经济、文化、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思想、观念、认识、态度,俯拾皆是。这种在钱币学中视为毫不相干、根本无法纳入其中的“东西”,在钱币文化体系中却有着意想不到的独特地位,成为钱币文化园地中一枝另类奇异的花朵。

A03钱币文化的源头

钱币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要充分认识、了解流光溢彩的钱币文化,必须追根溯源,了解、知晓钱币文化产生的源头。“源”是“流”的起点,有“源”才有“流”;“流”是“源”的发展,有“流”必有“源”。钱币文化发端于古代历史之“源”,形成了流传后世、川流不息、奔腾澎湃、浪花飞溅的“流”。因此,追溯钱币文化之源,对于研究货币文化的历史和现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钱币文化之始,有东西两方源头。东方始于3 000多年前中国的中原地区,西方始于2 000多年前古希腊爱奥尼亚内陆地区。两个源头的背景环境不同,流经地域各异,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不断的演变、渗透、融合,最后形成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世界钱币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和大量的出土文物考证,约有4 000年历史。货币产生之前,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如粟帛、牲畜、珠玉、龟贝等,都曾经在交换过程中,充当过媒介,起过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后来,海贝因光洁美丽,坚固耐用,携带方便,又有天生的自然单位,容易加减计数,到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便在我国中原地区成为主要货币。随着经济的发展,真贝供不应求,遂有蚌贝、玉贝、石贝、骨贝等仿制品补充其不足。随着商周时期青铜器冶炼制造技术的发展,金属制品越来越多地进入交换领域。以青铜仿照海贝铸成的铜贝,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最早以金属铸造的钱币,至今已约有3 500年的历史。春秋(公元前770—前477年)、战国(公元前476—前221年)时期,当贝币还在流行的时候,在我国不同的地区,基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依据不同实物演变体系,分别出现了币面多有文字、形态各异的布币、刀币、环钱和蚁鼻钱等金属钱币。布币取象于一种青铜铲形农具“镈”(“镈”与“布”是同声假借字,古代通用),刀币由当时叫

做“削”的青铜工具演变而来,环钱是由仿纱轮或玉环铸造的,蚁鼻钱是铜贝的高级形态,以形状古怪、面文既像蚂蚁又像人鼻而得名。这些取象来源不同、文字含义不一、形态古怪多样的铜钱币,不仅是钱币文化丰富的源泉,而且是世界钱币实体所独有。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后,统一铸造外圆内方的“半两”钱,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改铸“五铢”钱,通行长达700余年。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铸“开元通宝”钱,从此中国钱币不再以重量单位为名,而改称“通宝”、“元宝”或“重宝”。此后各代一一相袭。从秦汉至清末的2 000年中,方孔钱一直是我国历代最主要的货币形态,并影响到日本、朝鲜、安南及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形成了特色明显的东方钱币文化体系。为了纪念悠久的钱币历史,弘扬优秀的钱币文化,我国于1992年发行的以“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发现”为主题的套币中,有一枚面值3元的银质纪念币。钱币正面的国名“中华人民共和国”下方为万里长城图,表示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钱币反面的上方文字为“世界最早的铜铸币——公元前16世纪”,中间有铜贝、布币、刀币和环钱原样图,下方有采矿、冶炼、铸造工艺流程示意图。这枚具有特色的“币中币”,既全面显示中国钱币文化产生的源头、形成的过程、表现的形态和具有的特色,在艺术园地里含苞待放,喷薄欲出,生机无限;又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文明历史之久、中国文

字创造之先、民族文化形态之殊、冶炼技术成熟之早,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中具有无可置疑的重要地位。而这些正是东方钱币文化体系赖以形成、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古代希腊文明始于爱琴文明。爱琴海地区至公元前12

世纪,原始氏族制度解体,奴隶制国家产生。公元前8世纪,奴隶制城邦形成,推动了希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航海技术的发展,广泛的海上贸易,为希腊殖民者在地中海区域从事殖民活动提供了条件。至公元前8世纪,希腊殖民地范围,南面达到非洲利比亚至突尼斯沿岸,西面进入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南部沿岸,北面进入色雷斯,并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而入小亚细亚、高加索等黑海广大地区。在这些比希腊本土不知大多少倍的海岸地带,建立了众多的殖民城邦。在接触、吸收埃及、腓尼基等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希腊文化,点燃了欧洲文明源头上的熊熊火炬。当时作为希腊殖民城邦之一,位于古安纳托利西部、一度称霸小亚细亚的吕底亚(Lydia)王国,手工业及商业比较发达。吕底亚人在地中海的大贸易圈及经济圈中,被称为善于经商、首先开设常年零售商店的民族。商业交换的需要以及冶炼技术的发展,客观上提供了制作金属货币的可能。公元前640年,吕底亚人用吕底亚首都萨狄斯附近帕克托鲁斯河中的自然金沙,成功地炼制成含金3/4、含银1/4的“琥珀金”钱币。最初的钱币,形状比较原始粗糙,仅仅是一个经过熔

化而凝固成的椭圆形金属块,两面有一些人工刻画的印记和条纹,反映出当时冶炼铸造技术水平的低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钱币冶炼技术水平提高,出现了以含金成分为主的金币和以含银成分为主的银币。

其币面也出现了希腊古典艺术特色的狮首、牛头等图案。由于这种有图案无文字的钱币是在吕底亚末代国王克罗伊斯(Croesus,公元前560—前547年)时代出现的,因此被称为克罗伊斯式钱币。公元前546年,吕底亚被波斯人占领统治,但克罗伊斯式钱币被爱琴海希腊广大地区所接受,经过不断的改进、发展,开创了西方钱币文化史。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王国、罗马共和国兴起后,继承和发扬了希腊钱币文化,并把它推广到欧洲、非洲北部以及西南亚部分地区,从而逐步形成了完整的西方钱币文化体系。为了纪念西方最早的金属钱币诞生,土耳其鉴于当年吕底亚在其国土之内,就于1983年发行了1枚面值500里拉的“世界第一枚钱币”流通纪念币。正面的中央为500里拉、1983年,上方为星月国徽,周围为麦穗和橄榄枝组成的花环;反面的正中为吕底亚克罗伊斯式钱币,周围是英文和土耳其文标注“世界第一枚钱币,安纳托利亚吕底亚,公元前640年”。这里所谓的“世界第一”,其实是西方人不了解中国的钱币文化历史才得出的结论。究其来源,始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84—前425年)所著的《希腊波斯

战争史》一书。

被西方史学称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生于小亚细亚的哈利卡纳苏斯,曾漫游小亚细亚和中东各地,为他的叙事体历史著作搜集材料。该书在追述埃及、巴比伦、波斯、吕底亚及希腊本土的历史时提到:吕底亚是我们所知的最早铸造金银钱币的国家。由于这是欧洲第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又是世界钱币史实第一次在历史著作中记述,因此被视为“经典之说”,不仅无人否认,而且一直被流传于世。在东西方钱币广泛交流之后,世人才逐渐知道中国铜钱币的出现要比此币早近千年。不过如果单讲“琥珀金币”,也许可称“第一”。A04钱币文化的特色

货币,经济学上给予“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的定义,使货币主要形态的钱币与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保持了天然

的联系。纷繁众多的历史钱币,以时代为背景、社会为土壤、经济为本质、文化为内涵、艺术为色彩,随着整个时代、社会的律动而变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钱币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性、继承性、融合性、时代性等特色,为人类社会的日益文明进步而展现出色彩灿烂的光华。

多样性的特色。多样性是钱币文化的基本特征。多样性不仅是钱币史上存在的事实,而且是钱币文化发展的基本形态。社会历史文化的多样性,是钱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前提和动因。钱币文化的多样性,又综合反映乃至促进、推动社

会历史的发展。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国家,钱币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成为社会多种文化载体的钱币,其历史性、综合性的文化价值,知识性、趣味性的文化内涵,科学性、艺术性的文化精华,描绘出历史社会的文化百景,反映了文化历史的社会百态。源远流长、广袤无垠的钱币文化境地,是一座永远走不尽的谜城;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钱币文化艺术,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夺目奇葩;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的钱币文化实物,是一部形象的大百科文化知识全书,历史变迁的展现、社会风云的概览、国家兴亡的感悟、民族奋进的足迹、经济生活的扫描、科学技术的发展、行业百态的描绘、人物事件的聚焦、宗教信仰的传播和发扬,等等,在各式各样的钱币中表现得尽善尽美、淋漓尽致。这些将在本书中从各方面给予介绍。

民族性特色。民族性是钱币文化绵延发展的“灵魂”。它指钱币反映民族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语言文字等所形成的特色。钱币文化的民族性,既表现在钱币的内容上,也表现在钱币的形式上;同时还表现在内容和形式统一所形成的风貌、格调上。钱币文化民族性的形成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因素:一个是客观因素,即民族生活。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心理素质的社会共同体,不论其大小,都有属于自己而别的民族所没有的独特性。钱币依社会土壤而生,不同的民族生

活土壤必然开放出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花朵。另一个是主观因素,即钱币的设计者、制造者。带有民族意识的设计、制造者,不能不在钱币上留下民族意识、民族文化的烙印。钱币文化的民族性,集中表现在钱币的民族形式、风格、语言文字,以及审美心理上。民族形式是民族特定生活内容在钱币艺术上的表现,民族风格是民族的独特性在钱币格调上的反映,民族语言文字是钱币文化民族性在钱币异同上的重要标志,民族审美心理是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能力、理想诸方面在钱币结构、形态上的体现。钱币文化民族性的长期、稳定存在,是一个民族钱币文化成熟的标志。因为钱币具有民族性,所以能为本民族所喜爱。带有鲜明民族特点的钱币,内容是他们所关心的,形式是他们所熟悉的、喜闻乐见的,这样他们会感到亲切并容易引起共鸣,从而乐于接受和使用。同时,钱币具有民族性,才能具有世界性。越是富有民族性的钱币,越能引起世界各民族的注意和得到承认。为什么中国从秦汉至清末的两千多年中一直使用没有图像只有

文字的圆形方孔钱(图A04-1)?为什么英国钱币上始终没有标注国名而只有君王图像?为什么阿拉伯各国的钱币上

几乎没有图像而主要有文字或花押图案?为什么印度钱币

上多为宗教文化图案及复杂、难辨的文字(图A04-2)?为什么美洲墨西哥钱币上一直有衔蛇飞鹰、民俗服饰等图案?为什么非洲及大洋洲的一些国家的钱币上多有一些原始信

仰甚至是生殖崇拜图案?等等,都是因为在不同的民族生活中,历史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传统、风格、习惯、观念、语言等。

继承性特色。钱币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对钱币文化、艺术的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但这种制约和影响要通过钱币文化、艺术自身的内在结构,而各个时代钱币文化、艺术的内在结构在发展的过程中是有继承性的。每个时代的钱币文化、艺术对后代钱币文化、艺术来说,都是一种既定的存在和条件,起着这样那样的影响作用。一定时代的钱币文化、艺术影响着同时代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形成了思想文化积淀,继续影响和熏陶着后代。优秀的钱币文化、艺术更是绵延不断,它渗入后代的各个方面,随着钱币创作主体的作用,影响后代钱币的制作,形成钱币文化、艺术发展中的代代相承。但是,钱币文化、艺术的发展不单是对前代钱币文化、艺术的相循相因。新时代的钱币文化艺术要适应新的现实生活、新的社会需要,要表达新的思想、观念、情趣、需求和格调。因此,它对过去的钱币文化、艺术传统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有选择、有改造、有创新的。可以这样说,世界钱币文化、艺术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钱币文化、艺术发展中的扬弃、继承与创新是紧密相连的。研究钱币文化、艺术的继承性,目的是发展新的钱币文化、艺术。历史

的事实正是如此,如古希腊钱币文化艺术灿烂辉煌,其影响力波及甚远、甚广,成为近代和现代西方钱币文化艺术的源泉。但其本身经历着从钱币出现到公元前480年左右的原始体钱币时期,从公元前480年到公元前336年的自由体钱币时期,从公元前336年到公元前146年的希腊体钱币时期。这三个时期的钱币内涵与外延,既有相似之处,又有诸多区别。这说明希腊钱币文化艺术是在时代前进中发展,在扬弃、继承中创新。如果没有扬弃、继承和创新,两千多年前的希腊钱币文化艺术不可能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图A04-1只有文字的方孔钱

图A04-2原始崇拜图案币

融合性特色。钱币文化的融合性特色,是指不同国家、民族的钱币,虽然有各自的发展历程,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又具有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发展趋势。或者说,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钱币文化,都具有一定的张力和引力,在时代前进、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各种交流的渠道和方式,既能将自己的精髓、思想加以传播、输出,供外界钱币借鉴、仿效,又能吸取外界钱币的精华,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渐演变、更迭,不断完善和丰富自己。这种横向发展的融合性,虽然受到纵向发展的民族性的制约,但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反作用,能够促进和深化民族钱币文化的发展。不同民族钱币文化的融合和交流,是世界钱币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世

中国货币发行机制究竟是什么

中国货币发行机制究竟是什么? 中国货币发行机制究竟是什么? 2012-01-17 17:46:06| 分类:百家争鸣!|举报|字号订阅 rmb外汇占款问题。 1、外汇占款是可以调控进出口政策控制的。 2、近几年每年新增外汇占款不过2万亿,相对10万亿左右的新增M2,影响有限。如果政府想使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等于GDP增长率+平减指数,应该是能做到的。 我想是货币供应量只是盯住CPI,只要CPI不涨,货币量就无所谓,政府愿意发的越多越好。CPI 结构只反映人最基本需求,其价格又被行政手段控制,不能正确反应市场供求情况。所以货币大发,不属CPI的资产价格疯长,中国经济体量够大,引发不受中国政府控制的国际资源价格上涨,过很久再传递到CPI,才引发货币调控。 中国货币发行机制究竟是什么? 抛开了盯住美元的政策之后,不解决货币发行机制这个最紧要的问题,货币政策几乎是无效的。拿到一美元,就可以发行相应的人民币,这个制度本身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国的货币政策,不能是唯美元主义,而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有了我们自己的货币发行 机制,人民币汇率改革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对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是绝对的保证。 让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思路,我相信是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针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波动,有学者提出可以通过提前实施相应的货币政策来熨平经济周期,防患于未然。这样的想法如果真能落实,那当然再好不过,可惜,货币政策并非总如那么如教科书中的图形那样有效。当学者们所建议的货币政策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他们总是提出货币政策的实施还需要加大力度,再观察一段时间;等到实在没有办法交代了,学者们又会说这是由于市场非理性因素造成的。 暂且把我与经济学家们的分歧搁置起来。我想起祖父周谷城曾经对我说过,如果你的老师上课讲的内容让你听不懂,那只能说明他自己对讲课的内容没有理解透彻。我觉得祖父说得对,我听那些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老教授们上课时,觉得金融学无比清晰,甚至是无比快乐的。他们讲着新奇好玩的故事,渐渐引导着学生进入新的思维方式,眼前豁然开朗,仿佛进入了自由王国。据此,我揣测国内有些经济学家可能自己并不真的明白他们说了些什么,他们只是凭着书本造就的感觉在预测未来。但货币政策既不是占星术,也不是某些学者的读后感,应该是围绕着本国经济运行的实践操作。 若把当今世界上主要国家的货币政策分分类,欧盟、美国和日本的货币政策基础完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古钱币简介: 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不仅如此,中国钱币系统之完整,门类之丰富,脉络之清闲,内涵之博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中国古钱币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并由此产生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的钱币之学。中国还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渣、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中国古钱数量之大,品类之盛,分布之广,为世界所罕见。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三千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而且对周边许多国家和民族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从另一个层面写就的中国古代历史。 青铜之光---原始钱币【约前21世纪前770年】 大约在三、四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天然的海贝充当商品交换中的媒介--货币。商周是贝币使用的鼎盛时期,所以,贝也就自然成为人们衡量财富的象征。贝币作为我国最早的货币形式之一,今天仍然留有明显的遗迹。在我们使用的汉字中,贵、贱、财、货、买、卖等与财富价值交换有关的文字上,依然与贝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商品交换的频繁,天然海贝经常供不应求,于是便产生了石贝、玉贝、骨贝等代用品。贝币书写了中国古钱币历史的开端,而石贝和铜贝的出现更标志着当时商业的逐渐发达和对冶炼技术的掌握。 殷商晚期以海贝为形式的青铜铸贝出现了,1971年,出土于山西保德商墓中的这枚保德铜贝,完全算得上是中国铜铸币之鼻祖,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金属铸币。 异彩纷呈---先秦【前770年-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使得金属铸币被推上了中国货币史的前台,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当时的货币也逐渐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流通领域和货币体系,在中原地区,由农具铲的演变在货币上出现了空首布,也称铲布。在南方的楚国,一种铸成椭圆形的蚁鼻钱应运而生,这种又称为鬼脸钱的货币,形状酷似贝币,应该是铜贝的高级形式。当时,由实用刀转化而来的一种货币,称为刀币,流通于齐、赵、燕等国。到了战国时期,仿照纺轮或璧环的形式在我国北方的魏、秦等国出现了圆形铜铸币圜钱。至此构成了先秦时代中国货币史上早期较为完备的四大货币体系。 在这一阶段,除了青铜被选择为货币的载体之外,黄金这种被称为天然货币的金属,这时也早早地出现于流通领域,侧身于早期中国货币史的记载之中,战国时期楚国的爰金,便是中国最早有固定形式的黄金铸币。

中国古代钱币的文化内涵 阅读附答案

中国古代钱币的文化内涵阅读附答案 中国古代钱币的文化内涵 王永生 中国古代钱币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最初的分工。当产品有了剩余,就出现了交易。《诗经》所记载的抱布贸丝握粟出卜,就反映了早期的交易情况。有了交易,就会产生货币。从商代中晚期出现铜贝开始,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布币、秦半两、汉五铢、唐开元,直至延续到清末的制钱。钱币贯穿于中国古代的悠久历史长河,并体现出在文化发展中所具有的连续性、阶段性及承继性,并全方位地承载和涵盖了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文化信息。 形制上,承继了礼器玉琮的观念,表现为圆形方孔。其中蕴含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是古代阴阳八卦学说的具体体现。这种外圆内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对中国古人的处事原则、行为规范,乃至中国古代的建筑结构、风水习俗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图饰上,不用人物或动物图案而专为文字。钱币上的文字,秦以前是所谓大篆,秦以后是小篆。六朝以后多用隶楷,蜀汉直百五铢的直百两字是隶书,这是中国钱币上最早出现的隶书。唐代开元通宝钱使用的也是隶书,即所谓八分书,相传是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宋代文学艺术空前繁荣,表现在钱文书法上,更是丰富多彩,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各种书体全有;每种钱币至少有两种书体,甚至有三种,称为对钱;钱文书法中有苏东坡的东坡体、宋徽宗的御书瘦金体。一部钱币史所呈现的几乎就是一部中国古代书法史。 技术上,先秦使用范铸,早期为泥范,基本是一钱一范。从汉代五铢钱开始,加铸外郭,此项技术的采用,便于保护钱文,减少磨损,明显较同时期欧洲的铸钱技术先进。纸币的使用则促进了造纸技术和雕版印刷术的改进和发展。无论是铸造铜钱还是印刷纸币,因为要满足社会流通的需要,使用的一定是当时最成熟的技术;而从防私铸及防伪造考虑,所采用的又必定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因此,可以说一部钱币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史、造纸史和印刷史的发展历程。 无论是从形制、图饰、还是铸造或印刷技术上,乃至对外文化交流上,钱币都集中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进程的实物见证。钱币不同于一般物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社会产生重大变革或发生重要事件的产物和象征。任何一枚钱币的铸造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同时也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产生重要的影响。每一种钱币总是在继承原有钱币的基础上而有所发展,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从某种角度也可以说,一部钱币史所串联的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史。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货币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后,产品有了剩余,并用于交易的结果。记载在《诗经》中的抱布贸丝握粟出卜是早期交易的反映。 B.中国古代钱币贯穿了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长河,并且具有很强的文化属

中国货币发展史

中国货币的发展史 中国货币的起源及分类 古代货币的发展 古代信用的发展 古代信用的发展 中国货币史上的六大演变特征 起源: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最早实物货币。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猪头和下颚骨,表明猪和陶器在原始社会后期曾起过货币财富的职能。但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古代实物货币为“贝”。因为充当实物货币,牛、羊、猪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会腐烂,珠玉太少,刀铲笨重,故最后集中到海贝这一实物货币。海贝可作颈饰,有使用价值,便于携带与计数,因此在长期商品交换中被选为主要货币。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因此中国汉字中和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与“贝”字有关。如:贵、资、贪、贫、财、购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这在考古发掘中也有出土。 综上所述,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时代主要货币形态是实物货币,流通较广的是天然贝。后期出现少量金属称量货币、铸币,属货币萌芽与形成时期。 货币形态按货币价值与币材价值关系: 可分为商品货币、代用货币和信用货币 1、商品货币是兼具货币与商品双重身份的货币:执行货币职能时是货币,不执行货币功能时是商品。作为货币用途时的价值与作为商品用途时的价值相等,故又称足值货币 2、商品货币两种形态: 实物货币:货币发展形式中最原始的形式。例如,羊、斧头、贝壳等。 金属货币:典型的足值货币。具有普遍可接受性、价值稳定性、价大量小、耐久

中国古代货币规章制度和货币形态地演变

1-7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 货币,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商品生产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货币,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货币之一。它源远流长,三四千年的发展过程连绵不断,形成了具有色彩的中国货币体系,在世界古代货币史上独树一帜。中国早期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理论的研究、货币制度的发展以及货币制造技术工艺的进步,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古代世界上国际经济交往,特别是亚洲各国货币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丛艳丽之花。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他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也没有主币辅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叙述起来不胜繁举。现仅按货币的不同形式种类,分述如下。 一、商品交换和货币的起源 在原始氏族社会,人们过着群居简陋的生活。那时生产力还很低下,人们成年累月地辛勤劳动,所获得的物品也只能勉强维持生命,所以当时没有商品交换,也不存在货币。 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维持自身生活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于是产生了交换的需要。开始时,氏族与氏族之间进行剩余产品的交换,后来扩大到部落之间互通有无,交换的物品主要是各自的公共财物。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个人之间的交换也愈来愈多了,而且逐渐占居了优势。古书曾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1)“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工易所拙”。(2)据说这是四、五千年以前神农、唐尧时的情形,是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 生产日益发展,物品愈来愈丰富,交换也就愈频繁。人们为了交换方便,就先把手中的商品换来一般易于为别人接受的或需要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换取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样,在众多的商品中就逐渐分离出一种可以同其他一切商品都能交换的商品。这种商品在政治经济学上叫做“一般等价物”,由于它的媒介作用,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成为最早的货币雏形。在我国古代,曾经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有多种多样,如牛、马、刀、箭、皮、帛、贝、玉等等。经过长时期的演变,为了交换的便利,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种类不断减少,逐渐集中并固定在少数的经常为大家所公认的几种商品上,这些商品即成为古代的原始货币。司马迁写道:“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所从

中国货币概况(2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概况 我国货币历史悠久,种类丰富,绚丽多彩。人民币在我国货币文化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自发行以来,已发行五套人民币,形成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 第一套人民币 第一套人民币自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共12种面额62种版别,其中1元券2种、5元券4种、10元券4种、20元券7种、50元券7种、100元券10种、200元券5种、500元券6种、1000元券6种、5000元券5种、10000券4种、50000元券2种(1949年发行的正面万寿山图景100元券和正面列车图景50元券各有两种版别)。 1948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分散的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为适应形势的发展,亟需一种统一的货币替代原来种类庞杂、折算不便的各解放区货币。为此,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同日开始发行统一的人民币。当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的董必武同志为该套人民币题写了中国人民银行行名。 人民币发行后,逐步扩大流通区域,原各解放区的地方货币陆续停止发行和流通,并按规定比价逐步收回。1949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迁到北平(今北京),各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至1951年底,人民币成为中国唯一合法货币,在除台湾、西藏以外的全国范围流通(西藏地区自1957年7月15日起正式流通使用人民币)。 统一发行人民币是为迎接全国解放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它清除了国民党政府发行的各种货币,结束了国民党统治下几十年通货膨胀和中国近百年外币、金银币在市场流通买卖的历史,促进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在建国初期经济恢复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钱币文化

钱币文化 钱币文化,一种综合性很强、边缘性很广的复合文化。它既是社会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融合的产物,又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凝结。众多的世界钱币,是一部形象的百科知识全书,是一片巨大的社会化石,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体现了人类所特有的物质、精神生产能力所能达到的水平和活动方式。它是直接参与世界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实物,是世界各国历史进程的见证。透过小小的钱币,可以看到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更有特色的是,钱币的体积很小,容量很大,正面、反面、侧面(外缘)、里面(材质),面面都包含了内容,立体显示引申的内涵,极其丰富深奥。如果把钱币进一步放到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去考察,放到当时政治、经济社会中去验证,我们一定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进而会感到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魅力,吸引我们到这深奥无穷的文化大海中遨游。鉴于此,这里先从总体上将钱币文化的概念、内容、源头、特色、功能、流派、新潮等进行分类介绍。相信能够就此初步了解钱币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在以后的各篇章中能够更好地追溯历史,鸟瞰世界,穷尽沧桑,探究需要。 A01钱币文化的概念

钱币文化是一个整体概念,全面了解钱币文化的内涵与外延,需要在分清钱币与货币的关系、性质之后,对“钱币”与“文化”两词的含义,分别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过程中自发地从商品界分离出来。最初一般等价物并没有固定在某种特定商品上,后来逐渐固定在铜、铁等普通金属乃至金、银等贵金属身上。用不同材质制造的金属货币,就是如今所说的钱币。钱币一直是世界各国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形态。纸币出现以后,金属货币并未消亡,相反,日趋发展和完善,并牢牢占据着小额主币和重要辅币的地位。因此,钱币不仅是货币的主要形态,而且几乎是货币的代名词。 钱币,用金属制造的货币,是钱币学研究的对象。本来这比较容易理解,无须特别介绍。但由于“货币”、“铸币”、“硬币”等词常常容易混用,所以需要进行简要解释。一般地说,“钱币”与“货币”、“铸币”、“硬币”等常用词,既有相同之处,有时可以通用;又有差别,常常不能混用。在中国古代,“钱币”与“货币”几乎是同义词,而且“钱币”比“货币”使用得更普遍、更广泛。到清末民初,因受日本的影响,“货币”逐渐被普遍使用,成为经济学的统一标准用词,“钱币”才开始成为金属货币的通称。在西方,历史上称“货币”、“钱币”的,均是同一词(Money),纸币出现

中国钱币发展演变过程与钱币文化概览备课讲稿

中国钱币发展演变过程与钱币文化概览

<<中国钱币发展演变过程与钱币文化概览>> 你知道吗?我们的祖先为什么把货币称之为“钱”?我国钱币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过程? “中国钱币”:指退出流通领域的历史货币,我国历史上用作交换的媒介,时间范围涵盖从商朝到中华民国时期,上下四千年;包括贝、玉、石、金、银、铜、铁、铅、锡以及麻布、棉纸等不同质材,从贝币到银圆铜圆,以方孔圆钱为主要货币形态 “演变过程”:指从萌芽--形成--发展--衰亡的整个过程。 “钱币文化”:指人类思想意识形态、精神在钱币上的体现,包括钱币本身的形制、制作、文字书法、图案设计等。 (一)、货币的起源和发展演变 1、"钱币"的由来与趣谈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贝币与商代铜贝” 海贝原为装饰品,因携带方便,坚固耐用,有天生的计数单位,在中国历史上最先充当货币,以至于中国汉字中凡与财富有关的,大都以“贝”为偏旁, 如寶、貢、財、貧、賞、賜、貪、貫、貭、貴、買、賣、貶、貸、費、貿、賀、賃、賄、賂、貨、販、資、賊、 賍、賎、賑、賒、賠、賤、賦、賭、贏、贖、賽、購、賺、贈等等, 甚而出现"以贝为宝"的日常用语。后来天然海贝供不应求,遂有蚌贝、玉贝、骨贝及铜贝等仿贝辅其不足。商代中晚期到西周时期铸造的铜贝,是人类最早的金属铸币,比西方国家公认的最早金属铸币--吕底亚王国铸币(公元前640年)要早近千年。铜贝的形状完全仿效天然海贝,椭圆形,腹内铸成空洞,面中间有一道从上到下的槽沟,两边铸有数量相同的短齿纹. 还有一种"包金铜贝"和"贴金铜贝", 贝面上包一层薄薄的金皮或涂一层金粉,专供王侯贵戚们朝聘或赏赐之用. “孔方兄”一词源自西晋《鲁褒传·钱神论》:“亲之如兄,字曰孔方。”钱形方孔由来已久,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货币铸造方孔“半两”钱,方孔圆钱成为一种定制,直至民国初年方废止使用,共使用了二千多年。“孔方兄”成为钱之谑称. 阿堵物 《世说新语》记载,王夷甫(王衍)因雅癖口未尝言钱。妇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见钱,呼婢曰:“去此阿堵物!”自此,阿堵物遂为钱之别称。

中国古代钱币文化

xx古代货币历史 货币,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商品生产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货币,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货币之一。它源远流长,三四千年的发展过程连绵不断,形成了具有东方色彩的中国货币体系,在世界古代货币史上独树一帜。中国早期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理论的研究、货币制度的发展以及货币制造技术工艺的进步,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古代世界上国际经济交往,特别是亚洲各国货币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丛艳丽之花。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它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也没有主币副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叙述起来不胜枚举。 关于中国货币,有人说,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有人说,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之所以会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考证的标准不同。在中国货币史上,最早取得支付手段的是一些自然物,众所周知,海贝便是其中之一,海贝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取得了实物货币的地位,这个约是四五千年以前的事情。根据科学考古的发掘资料,在中国殷商时代的中、晚期,已经有了原始的金属铸币--青铜仿制的海贝,也就是说中国早期的铸币孕育于伟大的青铜时代,诞生于公元前14-11世纪,距今已有3100年以上的历史。在西周时代(公元前11-8世纪),青铜块成为中国普制的一种称量货币。青铜仿制的贝壳在这个时期也有铸行。 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221年),由于诸候割据,中国的货币文化呈现出自由奔放的势头,就青铜铸币而言,逐步形成了区域性的货币。不同地区的铸币,它们的器形、重量、文字标志、货币单位、合金成分都不一样。中原地区的货币形制起源于工具刀削,称之为刀币;南部地区的货币形制起源于青铜贝。 称之为蚁鼻钱;中西部地区的货币形制起源于纺轮(或是玉壁),称之为圜钱;大约在战国中期以后出现了方孔圆钱。就目前掌握的资料,除了大量的青铜铸币外,偶而我们还会发现铅质的铸币。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还使用黄

中国古代货币文化对东南亚钱币的影响

概述中国钱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古代钱币文化有着光辉灿烂的篇章,是世界钱币文化宝库中的瑰丽遗产,曾经对世界各地发生过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三韩、高句丽、新罗、百济、朝鲜、日本、琉球、爪哇、安南、占城、暹逻、万象(老挝)、缅甸、真腊(今柬埔寨地区)各国产生的影响最大。另外,中国钱币曾经在天竺、印度、波斯、泥婆罗(今尼泊尔)、大秦(东罗马)、苏门答腊、婆罗洲、吕宋(今菲律宾境内)、鲜兰(今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东印度群岛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流通使用,曾经扮演过世界货币的角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此外,考古学家曾经在中亚细亚各国,两河流域、波斯湾地区、尼罗河口至索马里、东非沿岸、马达加斯加迄南非各国,中南美洲的墨西哥、尼加拉瓜、巴西、秘鲁、圭亚那、智利、加勒比海区域以及西印度群岛等地,均发现过中国古代钱币的影踪。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布、环、贝四大货币体系,一直到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货币制度(包括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铸造成外圆内方的秦“半两”钱,逐渐发展到西汉武帝的“五铢”钱;及至唐代高祖李渊在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铸造“开元通宝”钱,以“通宝”名称取代了以往的“两铢”式货币,这三次重大的货币制度改革,都是与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封建制帝国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秦汉时期,中国的方孔圆钱就开始流出国外,但是,当时的数量较少,影响不大。唐代初期,中国钱币流向境外的数量增大,中国钱币在国际上逐渐被认可,在各国流通使用,这与当时中国的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不但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同时还拥有丝绸、陶瓷、茶叶等特产,而且还有着准国际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国家。秦始皇统一制造“半两”钱以后,虽然历代屡有兴衰,钱币也时有改进,但是基本形状大致不变。这种重量划一、大小适中、外型美观、携带方便的圆形方孔钱,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一直延用到清朝末年,其使用寿命长达2000余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中国古代钱币文化以中国为核心,向周邻各国和东南亚地区以及世界各地不断辐射,从而形式了以方孔圆形为主要特征的东方钱币文化体系,其特征和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钱币形制:中国早期钱币如刀、布、环、贝等的形制,形状独特,各有千秋。从秦代“半两”开始,大体为内方外圆,基本形状不变。东南亚各国钱币的主要形式,除了极少数的几种钱币外(如日本的“天保通宝”、“万年通宝”、“筑前通宝”、“盛岗铜山”等为椭圆型,“仙台通宝”为方型,另外琉球的“琉球通宝”、也为椭圆型外),其余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发行和流通的大部分钱币,基本上都是仿照中国的内方外圆的式样铸造而成的,其渊源可以上溯到秦代先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受中国唐高宗“开元通宝”钱的影响,日本开铸的仿中国方孔圆钱,最早的是在奈良时代元明天皇和铜元年(公元708年、即唐中宗景龙二年)铸造的“和同开珍”钱。这是日本在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开铸的著名的“皇朝十二钱”中的第一种,其后50年中依次是“万年通宝”(淳仁天皇天平宝字四年、即公元760年铸)、“神功开宝”(称德女皇太平神护元年、即公元765年铸)、“隆平永宝”(桓武天皇延历十五年铸)、“富寿神宝”(差峨天皇弘仁九年、公元818年铸)、“承和昌宝”(仁明天皇承和二年、即公元835年铸)、“长年大宝”(仁明天皇嘉祥元年、即公元848年铸)、“饶益神宝”(清和天皇贞观元年、即公元859年铸)、“贞观永宝”(清和天皇贞观十二年、即公元870年铸)、“宽平大宝”(宇多天皇宽平三年、即公元890年铸)、“延喜通宝”(醍醐天皇延喜七年、即公元907年铸)、“乾元大宝”(村上天皇天德二年、即公元958年铸)共12种方孔圆钱,日本自天平胜宝五年(公元752年,即唐玄宗天宝十一年),鉴真和尚东渡以来,对于从中国外流到日本的中国古代钱币,日本钱币界通称为“渡来钱”。其后,在江户时代但1636年,“宽永通宝”开始铸造,约在700年间,日本政府未再发布过铸钱令。日本一直仿铸多种唐钱,在其国家里流通使用,充分地说明了中国古代钱币文化对日本钱币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日本出土最早的中国钱币是东汉时期四铢半两钱、西汉的五铢钱;最晚的是明代朱元璋制造的“洪武”通宝钱;出土最多

中国货币发展简史

xx货币发展简史 10级经济学 (2)xxxx10号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货币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出了我国货币在发展中的几次重大演变。 【关键词】货币发展演变 1.古代货币发展史 古代货币的发展史指的是从先秦到鸦片战争前期货币的发展史。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它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也没有主币副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 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叙述起来不胜枚举。 在这一期间,我们大致将货币的发展分为先秦钱币、秦汉钱币、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代钱币、辽金西夏、元明清阶段,货币的发展由最早的贝币到秦半两、五铢钱、开元通宝以及北宋纸币“交子”的出现等等。由于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独领风骚,所以此时中国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理论的研究、货币制度的发展以及货币制造技术工艺的进步,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古代世界上国际经济交往,特别是亚洲各国货币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丛艳丽之花。 2.近代货币发展史 在此期间,主要指的是辛亥革命,民国时期,人民政权革命三个阶段。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在海外发行了筹饷券,南京临时政府发行了军事用票和军用钞票,这些为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时期,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及地方省、地、市、甚至县,亦都相继发行了各类众多的钞票,铸行了多钟金币、银元、铜元、镍

币等货币。人民政权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组织,发行了银铜纸布等货币,这些统称为人民政权货币,这些币在各个历史时期,对稳定金融,推进革命形式的发展,扩大任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公共,乃至中国的解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3.当代货币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当代货币的发展史大致经历了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时期,大跃进,国民经济调整,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等六个时期。自建国以来,我国先后发行了四套人民币,同时还在一些特殊的时刻发行了一定数量的普通纪念币,贵金属纪念币等;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后,还诞生了香港货币和澳门货币。在建国之初,人民金融业经历了通货膨胀的洗礼,通过“三平”政策,有效的抑止了10余年来的通货膨胀;从58年至76年,人民金融事业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在“大跃进”时期,人民金融受浮夸和盲目发展的驱使;在6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它为把国民经济推上协调发展的轨道做出了贡献;在十年动乱中,它也保守破坏和摧残,曾有两次转轨,又两次受挫而被压制下去。粉碎“四人帮”后,金融事业迈出了新的步伐。 二、中国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的重大演变 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关于中国货币,有人说,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有人说,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之所以会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考证的标准不同。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众所周知,海贝便是其中之一,海贝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取得了实物货币的地位,这个约是四五千年以前的事情。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在中国货币史上,最早取得支付手段的是一些自然物,商朝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

中国货币的发现与演变

中国货币的发现与演变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货币,社会的发展也与货币息息相关,我国自古代时就使用了货币并一直延续至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最初发明了货币,经过一系列的演变发展成今天的人民币。 中国古代关于货币起源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是先王制币说,认为货币是圣王先贤为解决民间交换困难创造出来的;二是自然产生说,代表人物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到“维币之行,以通农商”,意思是货币是用来沟通产品交换的手段,为适应商品的需要而自然产生出来的。 商品货币是兼具货币与商品双重身份的货币。它在执行货币职能时是商品。它作为货币用途时的价值与作为商品用途时的价值相等。在人类历史上,商品货币主要有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两种形态。实物货币是货币形式最原始的形式,与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相适应。作为原始货币,它是以其自身所包含的内在价值同其他商品相互交换。从形式上看,实物货币是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物品,并且是具有普遍接受性的实物。但实物货币本身存在着难以消除的缺陷:它们体积笨重不便携带。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物货币逐渐退出了舞台。金属冶炼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转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凡是以金属为币材的货币都可以称为金属货币,铜铁金银都充当过金属货币的材料。金属货币具备耐久性,轻便性,可分性或可加工性,价值统一或均质性,以及供给的稳定性等优势和特性,能有效地发挥货币的职能。 中国古代货币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重大的演变。在中国的汉字中,凡是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由此可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但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金属货币的起源应是殷商,中国先民掌握了冶炼技术之后的事,在一些殷商的墓葬中曾出土青铜块,这些也就是最早的金属货币。 早期仿形货币,是中国经过了很长时间的以物易物贸易阶段之后产生的,随着地域经济的不同,不同部落使用的早期货币都不一样,现今出土的有争议的青铜器:如斧,网状器,它们与实用器形似而体积小,有的呈小批量出土,而且土墓葬均在秦以前殷商墓中出现。因而许多古钱收藏研究者均把这些实物当作早期殷商货币。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零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在全国范围内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但秦铸行不久,由于暴政与巨额军费开支,铸造货币不断地减重,变轻。 唐初,仍用隋代旧钱,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下令废五铢,铸开元通宝,自始结束了我国铢两货币的历史而进入宝文制货币。唐代时货币起源的认识仍出于《管子》的“先生制币”说(亦称“货币国定税”)此说在《管子》一书中多处言及,有代表性的是《国蓄》,曰“王起于禺氏,金起于汝汉,珠玉起于亦野,东西南北距周七千人百里,水邑壤断,舟车不能通。先王为其涂之远,真至之难,故托用于其重”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币,以刀币为下币。三币,中屋之则非有补于暖也,食之则非有补于饱也。”这一观点以后影响至今,已成定论,成与货币起源说上的主流认识。

“中国古代钱币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阅读及答案

“中国古代钱币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钱币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它贯穿于中国古代的悠久历史长河,全方位地承载和涵盖了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文化信息。 中国古代钱币承继了礼器玉琮的观念,表现为圆形方孔。其中蕴含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是古代阴阳八卦学说的具体体现。这种“外圆内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对中国古人的处事原则、行为规范,乃至中国古代的建筑结构、风水习俗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早期中国古代钱币铸有面值,属称量货币,以釿、寽、铢、两等为单位,如秦半两、汉五铢。唐代铸开元通宝钱,规定每十枚开元钱重一两,每一枚开元钱称为一钱,则十钱为一两,这就是重量单位“钱”的由来。至此重量单位不再称铢、絫,而称钱、两,这是中国衡法改为十进位的关键,俗称的“半斤八两”之说逐渐失去其原初的意思。唐代货币不但不再以重量为名称,反而使中国的重量以货币为名称,钱币直接影响了度量衡单位及十进位的实行。 钱币上的文字,秦以前是所谓大篆,秦以后是小篆,莽泉使用的是垂针篆,刘宋孝建钱是薤叶书,北周布泉则是玉筋篆,这些都是小篆的变体。六朝以后多用隶楷,蜀汉直百五铢的直百两字是隶书,这是中国钱币上最早出现的隶书。唐代开元通宝钱使用的也是隶书,即所谓八分书,相传是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宋代文学艺术空前繁荣,表现在钱文书法上,更是丰富多彩: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各种书体全有。每种钱币一般至少有两种书体,甚至有三种,称为对钱。钱文书法中有苏东坡的“东坡体”、宋徽宗的御书“瘦金体”。一部钱币史所呈现的几乎就是一部中国古代书法史。除汉字外,少数民族政权铸造的钱币上还有佉卢文、龟兹文、粟特文、回鹘文、突厥文、契丹文、八思巴文、察合台文、满文等,一部钱币史又是一部少数民族古文字大全。 技术上,先秦使用范铸,早期为泥范,后来使用陶范、石范及金属范,六朝时期开始采用叠铸技术。到唐朝时发展为翻砂浇铸。从汉代五铢钱开始,加铸外郭,此项技术的采用,便于保护钱文,减少磨损,明显较同时期欧洲的铸钱技术先进。纸币的使用则促进了造纸技术和雕版印刷术的改进和发展。无论是铸造铜钱还是印刷纸币,因为要满足社会流通的需要,使用的一定是当时最成熟的技术;而从防私铸及防伪造考虑,所采用的又必定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因此,可以说一部钱币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史、造纸史和印刷史的发展历程。 无论是从形制、单位、图饰、还是铸造或印刷技术上,乃至对外文化交流上,钱币都集中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进程的实物见证。钱币不同于一般物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社会产生重大变革或发生重要事件的产物和象征。任何一枚钱币的铸造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同时也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产生重要的影响。每一种钱币总是在继承原有钱币的基础上而有所发展,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从某种角度也可以说,一部钱币史所串联的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史。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中国古代钱币的“文化内涵”的阐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任何一枚钱币的铸造都具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它是中国古代文

最新中国货币超发严重去年新增货币占全球近一半

中国货币超发严重去年新增货币占全球近 一半

中国货币超发严重去年新增货币占全球近一半 2013年01月29日06:32 来源:环球网 2009年以来,中国已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印钞机"。2012年,全球新增货币供应量中国占近一半。21世纪网评估发现,均衡人均收入差异后,中国的经济货币化程度高居全球前列。 5年前的次贷危机之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印钞机一直马达轰鸣。流动性泛滥的洪水,不知何时会淹没世界。 2013年1月22日,日本央行推出超量化宽松政策,包括无限制资产购买及上调通胀目标至2%。而美国马不停蹄连推QE(量化宽松政策),欧洲央行有无限制购债计划,新一轮货币战争又如箭在弦。 中国去年新增货币供应占全球近半 考察一国的印钞额,国际上一般采用M2指标来度量。M2是指“广义货币”,是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国际上M2的计算公式是“流通中的现金+支票存款+储蓄存款+政府债券”。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现金+支票存款),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储蓄存款+政府债券)。 21世纪网数据部统计来自全球主要央行的2008-2012年M2数据得出,截至2012年末,全球货币供应量余额已超过人民币366万亿元。其中,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即27%左右,是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后5

年时间里新增的货币供应量。期间,每年全球新增的货币量逐渐扩大,2012年这一值达到最高峰,合计人民币26.25万亿元,足以抵上5个俄罗斯截止2012年末的货币供应量。 全球货币的泛滥,已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而在这股货币超发洪流中,中国也已成长为流动性“巨人”。 从存量上看,中国货币量已领先全球。根据中国央行数据,截至2012年末,中国M2余额达到人民币97.42万亿元,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四分之一,是美国的1.5倍,比整个欧元区的货币供应量(约75.25万亿元人民币)多出不只一个英国全年的供应量(2012年为19.97万亿元人民币)。 回顾2010年,中国的M2余额才刚与欧元区旗鼓相当;2008年,中国的M2余额更是排不上全球前三,落后日本、美国,可见中国货币存量增长之快。

中国独立货币政策的框架(doc 30)

中国独立货币政策的框架(doc 30)

中国独立货币政策的框架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市场化并继续快速融入全球经济,拥有以国内目标为导向的、独立有效的货币政策体制将日益重要。根据中国金融机构的现状,采纳货币政策的现代原则,我们提出了一套建议,以期指导新货币体制的运作。特别地,我们建议中国人民银行(PBC)在政府的正式战略指导下,以及金融业进行最低限度改革(使中国银行系统稳健应对利率浮动)的情况下,采取明确的长期的低通货膨胀目标,并进行独立操作。我们认为,将货币政策锚定在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上将是人民银行限制通货膨胀预期最可靠的方式,这样能使货币政策最大限度地促进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以及经济增长。人民银行对货币(和信贷)增长的管理和监控将在稳定通货膨胀方面继续发挥有效作用,但是货币目标不会是一个良好的独立的名义锚。 关键词: 汇率弹性,通货膨胀目标,金融业改革 I. 导言和概览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日益市场化,以及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中国的货币政策将需要肩负越来越大的责任,从而确保稳定、非通货膨胀式的增长。尽管更深的结构性改革可能是长期增长的关键决定因素,但货币政策在为改革落地生根创造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行受制于一些困难的约束条件,包括固定的汇率体制、不发达的金融体系和许多的制度缺陷。保持实际弹性有限的汇率体制使经济暴露于宏观经济不稳定的重大风险之中。当局已经明确表示,将逐渐使人民币汇率具有更大弹性。 向灵活汇率体制转变的一个重要结果是,需要货币政策采用一个新的名义锚和相关的战略。在本文中,我们的方案是中国应该将低通货膨胀作为新的名义锚。此外,我们认为,鉴于通货膨胀目标的相对优势和维持固定汇率所伴随的潜在问题,中国有充分的理由迅速采用这个新的名义锚。 来自全世界无论是先进工业经济还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验和理论表明,将低通货膨胀作为主要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使中国人民银行在面对宏观经济冲击的情况下稳定国内通货膨胀和就业的最可靠的方式。通货膨胀目标能调节生产力增长的波动,并适应货币或信贷总量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的改变,这些都是一个发展中经济需要考虑的因素。它有容易传导的优点。 我们不是倡导一个成熟的通货膨胀目标体制(full-fledged inflation targeting regime),尽管这可以作为一个有用的长期目标。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在错综复杂的状况下承担重大转变的经济体而言,有效运行一个通货膨胀目标体制将存在许多障碍。我们的方法对于可预见的未来更实用,并且它将带来正式通货膨胀目标所拥有的多数益处。 这个以低通货膨胀作为首要目标的框架能与人民银行更广泛的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及其规律 (2)

目录 1.1秦朝的货币 ......................................... 1.2西汉的货币 ......................................... 1.3王莽时期的货币 ..................................... 1.4东汉魏晋的钱币 ..................................... 1.5南北朝的货币 ....................................... 1.6隋朝的货币 ......................................... 2、货币演变的规律.......................................... 2.1钱币形制基本不变 ................................... 2.2货币重量稳定不变 ................................... 2.3畸形的铜本位 ....................................... 2.3.1什么是畸形铜本位 ................................. 2.3.2造成“畸形的铜本位制”的原因..................... 3、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及其规律 -------秦到隋的币制研究 1、秦朝到隋朝的货币演变过程 1.1秦朝的货币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中国钱币发展演变过程与钱币文化概览

<<中国钱币发展演变过程与钱币文化概览>> 你知道吗?我们的祖先为什么把货币称之为“钱”?我国钱币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过程? “中国钱币”:指退出流通领域的历史货币,我国历史上用作交换的媒介,时间范围涵盖从商朝到中华民国时期,上下四千年;包括贝、玉、石、金、银、铜、铁、铅、锡以及麻布、棉纸等不同质材,从贝币到银圆铜圆,以方孔圆钱为主要货币形态 “演变过程”:指从萌芽--形成--发展--衰亡的整个过程。 “钱币文化”:指人类思想意识形态、精神在钱币上的体现,包括钱币本身的形制、制作、文字书法、图案设计等。 (一)、货币的起源和发展演变 1、"钱币"的由来与趣谈 “贝币与商代铜贝”海贝原为装饰品,因携带方便,坚固耐用,有天生的计数单位,在中国历史上最先充当货币,以至于中国汉字中凡与财富有关的,大都以“贝”为偏旁, 如寶、貢、財、貧、賞、賜、貪、貫、貭、貴、買、賣、貶、貸、費、貿、賀、賃、賄、賂、貨、販、資、賊、賍、

賎、賑、賒、賠、賤、賦、賭、贏、贖、賽、購、賺、贈等等, 甚而出现"以贝为宝"的日常用语。后来天然海贝供不应求,遂有蚌贝、玉贝、骨贝及铜贝等仿贝辅其不足。商代中晚期到西周时期铸造的铜贝,是人类最早的金属铸币,比西方国家公认的最早金属铸币--吕底亚王国铸币(公元前640年)要早近千年。铜贝的形状完全仿效天然海贝,椭圆形,腹内铸成空洞,面中间有一道从上到下的槽沟,两边铸有数量相同的短齿纹. 还有一种"包金铜贝"和"贴金铜贝", 贝面上包一层薄薄的金皮或涂一层金粉,专供王侯贵戚们朝聘或赏赐之用. “孔方兄”一词源自西晋《鲁褒传·钱神论》:“亲之如兄,字曰孔方。”钱形方孔由来已久,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货币铸造方孔“半两”钱,方孔圆钱成为一种定制,直至民国初年方废止使用,共使用了二千多年。“孔方兄”成为钱之谑称. 阿堵物《世说新语》记载,王夷甫(王衍)因雅癖口未尝言钱。妇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见钱,呼婢曰:“去此阿堵物!”自此,阿堵物遂为钱之别称。 邓通是西汉文帝的一个宠臣,官居上大夫。文帝曾赐给邓通一座铜矿山,并破例允许邓通开矿自由铸钱,故而邓通私铸的半两钱流布四海,富甲天下。因此后世“邓通”成为钱币的别称. 2、战国时期四大货币体系: 战国时期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货币制度。货币币材丰富多样,有珠玉龟贝、金银铜锡.甚至包括牲畜、皮革、齿角、粮食、布帛。而金有金块、金贝,贝又有包金、贴金;银有银贝、银布;铜有铜块,铜铸币等。《管子?国蓄》有“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的记述。《汉书?食货志》也说“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黄金方寸而重一斤;钱圜函方,轻重以铢;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至秦代则统一规定为: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用宝藏,不为币。而货币形制,精彩纷呈,叹为现止。仅就铜质铸币而言,因不同地域和不同国家甚至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就流通不同形制的铸币,总体上形成了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四大货币体系,此外,还出土有戈形币、鱼形币、桥形币等。楚国的爰金,实际上已进入黄金铸币的初级阶段,其版金和饼金,虽然都属称量货币,但与当时其他国家使用的黄金有明显区别,即有比较固定的形制和重量(包括其计量单位)。再就货币的计量单位而言,同样精彩纷呈,如布币有釿、斤、金、寽、朱、两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作为硬通货的黄金,与其他实物货币之间,已经规定有严格的比价。《管子?乘马》:“黄金一镒,百乘一宿之尽也。无金则用其绢,季绢三十三,制当一邑.无绢则用其布,经暴布百两当一镒。”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周景王二十一年(前524年)单旗就提出了金属铸币的子母相权论,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铸币发行和流通的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