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币文化

钱币文化,一种综合性很强、边缘性很广的复合文化。它既是社会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融合的产物,又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凝结。众多的世界钱币,是一部形象的百科知识全书,是一片巨大的社会化石,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体现了人类所特有的物质、精神生产能力所能达到的水平和活动方式。它是直接参与世界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实物,是世界各国历史进程的见证。透过小小的钱币,可以看到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更有特色的是,钱币的体积很小,容量很大,正面、反面、侧面(外缘)、里面(材质),面面都包含了内容,立体显示引申的内涵,极其丰富深奥。如果把钱币进一步放到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去考察,放到当时政治、经济社会中去验证,我们一定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进而会感到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魅力,吸引我们到这深奥无穷的文化大海中遨游。鉴于此,这里先从总体上将钱币文化的概念、内容、源头、特色、功能、流派、新潮等进行分类介绍。相信能够就此初步了解钱币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在以后的各篇章中能够更好地追溯历史,鸟瞰世界,穷尽沧桑,探究需要。

A01钱币文化的概念

钱币文化是一个整体概念,全面了解钱币文化的内涵与外延,需要在分清钱币与货币的关系、性质之后,对“钱币”与“文化”两词的含义,分别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过程中自发地从商品界分离出来。最初一般等价物并没有固定在某种特定商品上,后来逐渐固定在铜、铁等普通金属乃至金、银等贵金属身上。用不同材质制造的金属货币,就是如今所说的钱币。钱币一直是世界各国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形态。纸币出现以后,金属货币并未消亡,相反,日趋发展和完善,并牢牢占据着小额主币和重要辅币的地位。因此,钱币不仅是货币的主要形态,而且几乎是货币的代名词。

钱币,用金属制造的货币,是钱币学研究的对象。本来这比较容易理解,无须特别介绍。但由于“货币”、“铸币”、“硬币”等词常常容易混用,所以需要进行简要解释。一般地说,“钱币”与“货币”、“铸币”、“硬币”等常用词,既有相同之处,有时可以通用;又有差别,常常不能混用。在中国古代,“钱币”与“货币”几乎是同义词,而且“钱币”比“货币”使用得更普遍、更广泛。到清末民初,因受日本的影响,“货币”逐渐被普遍使用,成为经济学的统一标准用词,“钱币”才开始成为金属货币的通称。在西方,历史上称“货币”、“钱币”的,均是同一词(Money),纸币出现

以后,多数国家的文字只是在“货币(钱币)”一词前加一个“纸”字,即成“纸币”一词,唯英文在“货币(钱币)”一词之外,另加一词“Coin”,其意译作“金属货币”、“钱币”、“硬币”均可。至于“铸币”、“硬币”一词,按理说都是金属货币的另称,但也有差异。“铸币”是因中国古钱用浇铸方法制造而得名,称中国古代钱币为“铸币”,当然可以;但西方古代及现代各国钱币,其制造工艺均不是“铸”,而是锤制、打压、机制而成的,因此,不能被称为“铸币”,故被称为“硬币”较多。不过“硬币”与“钱币”虽可同义,但中国历史书籍上从无“硬币”一词,加上“硬”字是从质地软硬的角度来说的,而“钱”字的内涵要比“硬”字丰富得多。因此,从历史的沿革、演变,以及中、西方可以通用的角度考虑,使用具有钱、金钱、货币含义的“钱币”一词较为妥帖、自然。

“文化”一词主要源于拉丁文的“Cultura”,它的原意是指对土地的耕作,泛指耕种、培养、教育、发展出来而非自然存在的事物,即所谓“耕种出来的东西”、“人造物”。自古罗马政治家、雄辩家、哲学家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年)提出“哲学是心灵耕种的产物”以后,人类精神产品就被纳入了文化范畴。其后的英文“Culture”、法文“Culture”、西班牙文“Cultura”、意大利文“Cultura”、葡萄牙文“Cultura”、德文“Kultur”、俄文“культура”等,均包括了栽

培、种植、教养、陶冶、修养等基本含义。或者说,西方各国“文化”一词的原始概念,既包括人的物质活动,也包括人的精神活动。

把文化作为科学研究对象,在国外始于近代的欧洲。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32—1917年)最先系统地提出文化的概念,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是一个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此后,各类学者认为其定义并未完全诠释“文化”的真正内涵,因此引起了众多纷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侧面、角度提出自己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如历史学家认为,文化是社会的遗产,或者是传统行为方式的全部终结;心理学家认为,文化是个体心理在历史银幕上的总映像,或者是满足个人心理动机所选择的行为模式;结构功能主义者强调,文化是由各种要素或文化特征构成的稳定体系;发生论者认为,文化是社会互动及不同个人相互影响的产品,等等。从20世纪开始,“文化”这一概念逐渐从学术领域进入社会思想领域,乃至整个人类的社会生活。各学科的研究者都在自己的范围内界定“文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因而使“文化”这一概念更加模糊不清。有的人偏重文化观念的作用,把文化定义为观念之流,或观念联结丛;有的人倾向于文化的社会规范的价值,把文化界定为不同人类群体的生活方式,或者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

有的人则把文化归结为由物质、社会、语言、精神四大部分组成。总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952年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其所著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一书中统计,在1871—1951年的80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就有164种之多。近年来又有人估计文化的定义已发展到二百多种,甚至有人认为,有多少人研究文化,就有多少种定义。

由于学科体系不同,方法论上的分歧,以及民族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单个学者关于文化概念的定义难以取得世人共识,因此,许多大型辞书纷纷给“文化”下了较权威的定义,企求统一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

西班牙的《世界大百科全书》解释:“文化就是在某一社会里,人们共有的后天获得的各种观念、价值的有机整体,也就是非先天遗传的人类精神财富的总和。”

原民主德国的《迈尔百科辞典》认为:“文化最初指土地的开垦及植物的栽培;以后指对人的身体、精神,特别是艺术、道德和天赋的培养,亦指人类社会在征服自然和自我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和思想财富。”

苏联的《苏联大百科全书》表达:“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文化’这个术语从较狭义的意义来看,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