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人文系统理论的先驱者
![贝塔朗菲:人文系统理论的先驱者](https://img.taocdn.com/s3/m/06f06405eff9aef8941e06cf.png)
贝塔朗菲:人文系统理论的先驱者路·冯·贝塔朗菲(Ludwig V on Bertalanffy,1901-1972),20世纪杰出的思想家之一。
他从生物学领域出发,涉猎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历史学、哲学等诸多学科,以其渊博的知识、浓厚的人文科学修养,创立了本世纪具有深远意义的一般系统论,使他的名字永久地与系统理论联系在一起。
1972年,法国科学家委员会曾提名他为诺贝尔奖候选人,但是在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讨论这个提名之前,贝塔朗菲不幸辞世。
提起贝塔朗菲及其一般系统论,令人想起前几年国内的系统理论评价热,但热过之后很快就趋于沉寂。
这是因为,一方面当我们以功利性的标准去要求系统理论时,往往会觉得它过于抽象而无法导致具体应用;另方面,我们对一般系统论本身的介绍又确实流于空泛,这就使得它常常成为介绍20世纪科学新思维的开场白,过后即退出舞台。
现在当我们回过头来,追寻系统思想的源头,在其创始人贝塔朗菲那里,我们才发现,一般系统论其实蕴涵有丰富的人文性和哲学意义。
所谓人文主义,是指把人类的价值放在技术、商业、政治价值之上,强调个人的尊严及其人是最终目的的思想。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自始至终贯穿了这一思想,他的着述中强烈地表现出对人类本质的理解,对当代科学技术的反思,对价值判断的思索及对人类未来的关注,总而言之,是一种对人的终极关怀。
正是在这一点上,贝塔朗菲使自己与系统工程学派分开,因为后者关注的是技术处理问题,而他探究的是系统运动中所表现出的人文价值,这不是一个能用功利性标准去衡量的问题。
但是,当一般系统论传入中国时,我们忽视的正是这一层次上的人文价值,而在有用与无用之间对它进行取舍,当然它只能在现实的标准面前退却了。
本文通过对贝塔朗菲学术生平的介绍,以期读者对作为思想家的贝塔朗菲本人及其一般系统论有一个比较全面和更深刻一些的认识,或可以此弥补国内系统运动研究现状的某些不足。
一、颠沛流离的学者生涯1901年9月19日,正当20世纪拉开序幕之时,贝塔朗菲降生在维也纳一个古老而又赫赫有名的家族之中,其家族史可溯源到几个世纪以前,也许正是他那古老的家族,孕育了他日后对历史学的浓厚兴趣。
一般系统论的发展过程和基本概念
![一般系统论的发展过程和基本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80f8f45d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62.png)
20世纪初的系统论思想
生物学的系统论思想
20世纪初,生物学领域开始关注生物系 统的整体性、结构和功能,如生机论和 机体论。
VS
物理学中的系统论思想
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出现,使人们开始认 识到系统的整体性和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这一时期是系统论思想的初步探索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贝塔朗菲和 维纳。他们开始关注系统的整体性、组织性和相互关系,提出了开放系统理论、 控制论等思想,为后续的系统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60-70年代的系统论思想
总结词:发展壮大
详细描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系统论思想在20世纪60-70年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这一时期,系统论的研究领域 不断扩大,涉及的学科也越来越多,如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同时,系统论的方法论体系也逐渐完善,为解决实际问 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一般系统论的方法论
一般系统论提供了一种跨学科的方法论,用于研究不同领域的系统,如工程系统、经济系 统、社会系统等。它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和演化性,通过模型化、数学描述和计算 机模拟等方法来研究系统的行为和性质。
02
CATALOGUE
一般系统论的发展历程
20世纪40-50年代的系统论思想
总结词:初步探索
20世纪80-90年代的系统论思想
总结词:深化拓展
详细描述:进入20世纪80-90年代,系统论 思想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开始关注系统的自 组织、演化、协同等复杂性问题。这一时期 ,涌现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方法,如混沌理 论、分形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等,为系 统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系统论 的应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涉及到人类社会
贝塔朗菲理论
![贝塔朗菲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efb24e7551810a6f4248606.png)
读贝塔朗菲及一般系统理论有感路·冯·贝塔朗菲(1901-1972) 20世纪杰出的思想家之一。
以其渊博的知识、浓厚的人文科学修养,创立了本世纪具有深远意义的一般系统论,使他的名字永久地与系统理论联系在一起。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认为贝氏的成功与他的父母对他的教育离不开,他成长于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家庭,环境造就人。
其次与他自身广泛的兴趣爱好有紧密关系,他从生物学领域出发,涉猎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历史学、哲学等诸多学科。
多学科的知识储备使他对事物有一个系统综合的认识,这为他以后提出一般系统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于贝塔朗菲的生平就不一一做介绍,但对他一生的学者生涯我想可以用“颠沛流离”来概括。
从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家庭再到一个战乱的年代,他的后半生是颠簸的,但也许又可以说是环境造就了他。
贝氏一生最伟大的就是提出一般系统理论,当然这期间是曲折的。
对于一般系统理论,今天的学者有着各自不同的见解,在学术上还未达到一致意见,通过资料可以看到对于贝塔朗菲及一般系统理论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学术界对其就做出多种评价,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后来又趋于沉寂。
所以,本文也是通过所查阅的资料做出个人理解。
阅读资料的时候突然觉得人总是需要老师来引导的,尽管是大学生,但如果没有老师的介绍我想我今后还是不会了解到一般系统理论的。
通过对贝塔朗菲生平的了解觉得贝氏是一个敢于大胆提出疑问、反对权威的具有自身独特思想与见解的学者。
这从他对石里克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一方面他一生都敬重仰慕石里克,但这并不妨碍他对石里克所代表的哲学观点的反驳。
再者他勇于反对当时生物学中机械论的思想,强调生物学中有机体概念,主张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
我想贝塔朗菲创新的思维与独特的见解成为他以后理论创立的良好条件之一。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的内容是丰富的,本文主要对其中主要几个重要内容进行分析。
1932年贝塔朗菲在《理论生物学》第一卷中首次提出“开放系统”,对于他在里面写到的“生命的形式不是存在着而是发生着,它们是通过有机体同时又是组成有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永恒流动的表现形式”我是这样理解的:如果生命是存在着的,它终有一天会结束,此“结束”不是单个人单个个体生命的结束,如果说是单个个体的话总会有结束的那天,所以是整个具有生命的有机体生物系统的结束;而如果生命是发生着的那所有生命都将永恒流动不会结束,也就是从古至今整个生物系统的发生,不同的生命体以不同的有机构成而延续。
基础护理学_护理学的相关理论(1)
![基础护理学_护理学的相关理论(1)](https://img.taocdn.com/s3/m/3b36940e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d7.png)
护理学的相关理论系统论系统作为一种科学术语、一种理论,源于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Bertalanffy)。
1937年,他第一次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概念。
1968年,他发表了《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与应用》,为系统科学提供了纲领性的理论指导。
一、概念(一)系统的概念与分类1.概念: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分类(二)系统论的概念系统论是研究自然、社会、人类思维领域及其他各种系统、系统原理、系统联系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它主要解释了事物整体及其组成部分间的关系,以及这些组成部分在整体中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护理的服务对象——人,是一个系统,由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部分组成,同时人又是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一部分。
(三)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一般系统论是关于次系统与超系统的学说,指出一个系统是由许多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整体,每个要素都具有其独特的功能,系统本身具有整体功能,且几个系统可联合成更大系统,系统是按复杂程度的层次排列组织的。
二、系统的基本属性(一)整体性系统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为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系统各要素功能的总和。
系统的整体功能建立在系统要素功能基础之上,要增强系统的整体功效,就要提高每个要素的素质,充分发挥每个要素的作用;同时对系统中各要素的结合以及要素、整体、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保持合理和优化。
(二)相关性系统的相关性是指系统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发生了功能或作用的变化,都要引起其他各要素乃至于整体系统功能或作用的相应变化。
各要素与整体系统间也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各要素的变化都将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动态性动态性是指系统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系统的运动、发展与变化过程是动态性的具体反映。
如系统为了生存与发展,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结构,并不断与环境进行互动。
(四)目的性任何系统都有自身特定的目的。
七贝塔朗菲谈生命科学中的系统论
![七贝塔朗菲谈生命科学中的系统论](https://img.taocdn.com/s3/m/884032f5fc4ffe473268ab13.png)
42 七贝塔朗菲谈生命科学中的系统论(42)(七)贝塔朗菲谈生命科学中的系统论说明:这里转贴贝塔朗菲的书《生命问题》中第一章第2小节:机体论概念。
贝塔朗菲最初把自己关于生命问题的系统论思想称为机体论。
许多网友不知道"机体论"这个概念,现在补上这一课是有益的。
贝塔朗菲在谈生命科学中的系统论的同时,就批判了生命科学中的机械论思想和还原论思想。
系统论创始人的这些经典论述对我们接受系统论思想和认识还原论思想的错误是有重要作用的。
下面请看转贴内容:2机体论概念我们的时代,科学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现代物理学革命广为人知。
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标志的这些革命引起了物理学理论的根本变革和发展。
物理学的这种发展超过了它在过去几个世纪里取得的进步。
尽管生物学思想领域内发生的变化并不显著,但已发生的变化的结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这些变化既产生了对生命本质的基本问题的新看法,也引出了新的问题和新的解释。
我们可以认为,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已得到了这样一个确定的事实,即完全不赞同机械论和活力论这两种传统观点,而是确认一种新的、超越这两者的第三种观点。
本作者称这种观点为机体论概念,本作者提出这个概念已二十多年。
人们发现,在生物学的各个领域以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这些邻接的学科内,与这个概念相类似的概念是必要的,并已得到了发展。
如果我们保留"机体论概念"这个术语,那么我们也只是为了给一种观念以方便的称谓,因为这种观念虽已变得非常普遍,但多数人又不知道如何称呼它。
可能正是本作者最先以科学的和逻辑的一致形式阐发了这种新观点,这样说似乎也并不过分。
迄今生物学研究和生物学思想是由三种主导观念决定的。
这三种主要观念可以称为分析和累加的概念,机器理论的概念和反应理论的概念。
把我们在生命界遇见的复杂的实体和过程,分解为基本的单位,分析它们,以便用并列或累加这些基本的单位和过程的方法解释它们,这似乎是生物学研究的目的。
一般系统论
![一般系统论](https://img.taocdn.com/s3/m/5b32dd07e87101f69e31957d.png)
一般系统论一般系统论General System Theory研究复杂系统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又称普通系统论。
现代科学可按所研究的对象系统的具体形式划分成各门学科,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也可按研究方法划分成两大类别,即简单系统理论和复杂系统理论。
一般系统论是研究复杂系统理论的学科,着重研究复杂系统的潜在的一般规律。
历史背景系统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但人类对系统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对简单系统研究得较多,而对复杂系统则研究得较少。
直到20世纪30年代前后才逐渐形成一般系统论。
一般系统论来源于生物学中的机体论,是在研究复杂的生命系统中诞生的。
1925年英国数理逻辑学家和哲学家N.怀特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一文中提出用机体论代替机械决定论,认为只有把生命体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才能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
系统思维最早出现在1921年建立的格式塔心理学,还在工业心理学研究中1958年Parry J.B.提出了系统心理学(system psychology)的词汇与概念。
1925年美国学者A.J.洛特卡发表的《物理生物学原理》和1927年德国学者W.克勒发表的《论调节问题》中先后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
1924~1928年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L.von贝塔朗菲多次发表文章表达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提出生物学中有机体的概念,强调必须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才能发现不同层次上的组织原理。
他在1932年发表的《理论生物学》和1934年发表的《现代发展理论》中提出用数学模型来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和机体系统论的概念,把协调、有序、目的性等概念用于研究有机体,形成研究生命体的三个基本观点,即系统观点、动态观点和层次观点。
1937年贝塔朗菲在芝加哥大学的一次哲学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
但由于当时生物学界的压力,没有正式发表。
1945年他发表《关于一般系统论》的文章,但不久毁于战火,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般系统论——精选推荐
![一般系统论——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5af96dad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00.png)
一般系统论亚里斯多德早就说过“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因此对系统的研究可以说从古代就已经开始了。
作为现代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最初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初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朗塔菲提出的,只不过它一开始被作为"机体生物学",这是生物学中的有机论概念,强调生命现象是不能用机械论观点来揭示其规律的,而只能把它看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加以考察。
1968年,贝朗塔菲发表了一般系统论的代表著作《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与应用》。
现在系统思想形成了一股重要的思潮,日益发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系统1、系统的含义及其分类系统论的内涵和外延理论界现在说法不一。
人们现在把系统论作为介于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的横断科学来对待。
它被用作比具体学科更一般化的科学理论加以研究,但又不同于哲学。
现代系统论具有可否证性、抽象性、数理性特点。
贝塔朗菲把一般系统概念定义为"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关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成分的总体"。
或: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的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集合体钱学森把极其复杂的研究对象称为系统。
系统的属性:⑴系统的整体性:即非加和性。
系统不是各部分的简单组合,而有统一性,各组成部分或各层次的充分协调和连接,提高系统的有序性和整体的运行效果。
例如:①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就大于钢筋、水泥、沙石的强度之和。
②拿破仑说数量小时较多数法国人不敌少数马克留木人,数量大时较少法国人可以战胜较多数马克留木人③没有凡高弟弟凡高就出不了成果;没有赫歇尔妹妹则赫歇尔不能成为伟大的天文学家;没有阿贝尔的老师就没有阿贝尔;没有孟母就没有孟子;没有伽罗华之母就没有伽罗华④人们常说"三个臭皮匠等于一个诸葛亮"⑤反面例子如上网、吸毒、赌博等。
⑥"三个和尚没水吃",其原因是他们的能量消耗在内耗上。
⑵系统的相关性:系统中相互关联的部分或部件形成"部件集","集"中各部分的特性和行为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这种相关性确定了系统的性质和形态。
试论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试论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https://img.taocdn.com/s3/m/8bf9c31401f69e3142329466.png)
《长江丛刊》2018.07107试论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侯英英/延安大学政法学院摘 要:本文首先研究了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的发展历程,然后从系统的整体性、有机关联性、动态性、有序性等四个方面分析系统的主要要点,最后评价其出现的意义。
关键词:贝塔朗菲 一般系统论 意义一、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的发展历程贝塔朗菲的系统思想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1924年-1934年,一般系统论初见雏形。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最早可追溯到在1924年,1924年开始,贝塔朗菲在多篇文章中均提及生物学中有机体的概念,并强调要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一个系统来分析和研究,这样才能发现不同层次上的组织原理。
1932年~1934年,他再次发表文章进一步提出用数学模型来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和机体系统论的概念,把整体性、目的性等概念用于研究有机体,形成研究生命体的三个基本观点,即系统观点、动态观点和层次观点[1]。
(2)1935年~1946年,一般系统论的形成阶段。
设个阶段贝塔朗菲正式提出了一般系统论,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并没有得到外界的认可。
比如,1937年贝塔朗菲在芝加哥大学的一次哲学讨论会上正式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但鉴于当时生物学界阻力,这次讨论会上提出的一般系统论的概念并没有公开发表。
1945年贝塔朗菲再次正式发表《关于一般系统论》,这次由于战火原因也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
(3)1947年~1967年:一般系统论的发展阶段。
1947年到1948年,贝塔朗菲深入地阐述了一般系统论的观点;1954年贝塔朗菲发起设立了一般系统论学会,其出版的《一般系统年鉴》和《行为科学》杂志,使一般系统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与控制论、信息论出现的时间大致相同,但由于各方面的阻力,其发展过程及其坎坷,直到60~70年代才引起人们的重视。
(4)1968年~1972年:一般系统论的成熟阶段。
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专著《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系统阐述了一般系统论的特点、研究方法及其应用领域。
系统论(systemtheory)
![系统论(systemtheory)](https://img.taocdn.com/s3/m/490af53a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6e.png)
系统论(system theory)一、概述系统论(system theory)的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他在1945 年发表了《关于一般系统论》的论文,宣告了系统论的诞生。
系统论的诞生,标志着贝塔朗菲把研究对象从特定的生物领域的机体系统,扩展到一般系统。
一般系统论是通过对各种不同系统的模式、原理和规律进行科学理论研究的新科学。
贝塔朗菲在回顾系统论的历史时指出:“存在着适用于一般系统或子系统的模式、原理和规律,而不论其具体种类、组成部分的性质如何,我们提出一门称为系统论的新科学,这是逻辑和数学的领域,它的任务乃是确定适用于各种系统的一般原则。
”贝塔朗菲把一般系统论的研究内容概括为关于系统的科学、数学系统论、系统技术、系统哲学等。
由于以往对系统的研究属于哲学观念的范围,未能成为科学,因而贝塔朗菲在创立一般系统论时强调它的科学性,指出一般系统论属于逻辑学和数学的领域,它的任务是确立适用于“系统”的一般原则。
贝塔朗菲一生对系统论的研究和贡献,主要包括机体系统理论、开放系统理论和动态系统理论三个方面。
比利时著名学者I.普利高津发现一切事物都是与外界环境不断交换物质和能量的开放系统,这种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情况下,由于非线性的复杂因素而出现涨落,当发生某些特殊事物耦合,达到一定的阈值时,会突然出现以新的方式组织起来的现象,产生新的质变。
从原来混沌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为在时空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普利高津把这种关于在远离平衡态情况下所形成的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的理论命名为“耗散结构理论”,并于1969年首次提出耗散结构理论的论文《结构、耗散和生命》。
他不仅发展了经典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而且还推进了理论生物学,为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的有序结构稳定性提供了严密的理论根据。
1973年以后,联邦德国的赫尔曼•哈肯发现了不同系统之间共同存在着同一系统的要素之间的协同现象而创立了协同论(Synergetics),他的发现已超出非平衡统计物理学的研究而有更普遍的意义。
一般系统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应用
![一般系统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99e71ae01f69e314232947c.png)
一般系统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应用一般系统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应用研究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的哲学理论﹐又称系统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所形成的统一整体﹐这就是系统普遍存在性的哲学基础。
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又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素材。
也有人将系统思想和一般系统论称为系统论﹐与控制论和信息论一起俗称三论。
研究复杂系统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又称普通系统论。
现代科学可按所研究的对象系统的具体形式划分成各门学科﹐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也可按研究方法划分成两大类别﹐即简单系统理论和复杂系统理论。
一般系统论是研究复杂系统理论的学科﹐着重研究复杂系统的潜在的一般规律。
历史背景系统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但人类对系统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对简单系统研究得较多﹐而对复杂系统则研究得较少。
直到20世纪30年代前后才逐渐形成一般系统论。
一般系统论来源于生物学中的机体论﹐是在研究复杂的生命系统中诞生的。
1925年英国数理逻辑学家和哲学家N.怀特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一文中提出用机体论代替机械决定论﹐认为只有把生命体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才能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
1925年美国学者A.J.洛特卡发表的《物理生物学原理》和1927年德国学者W.克勒发表的《论调节问题》中先后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
1924~1928年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on多次发表文章表达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提出生物学中有机体的概念﹐强调必须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才能发现不同层次上的组织原理。
他在1932年发表的《理论生物学》和1934年发表的《现代发展理论》中提出用数学模型来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和机体系统论的概念﹐把协调﹑有序﹑目的性等概念用于研究有机体﹐形成研究生命体的三个基本观点﹐即系统观点﹑动态观点和层次观点。
1937年贝塔朗菲在芝加哥大学的一次哲学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
贝塔朗菲对于系统的定义及特征
![贝塔朗菲对于系统的定义及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d398bb283169a4517723a3ce.png)
一般系统论的历史背景系统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但人类对系统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对简单系统研究得较多,而对复杂系统则研究得较少。
直到20世纪30年代前后才逐渐形成一般系统论。
一般系统论来源于生物学中的机体论,是在研究复杂的生命系统中诞生的。
1925年英国数理逻辑学家和哲学家阿弗烈·诺夫·怀海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一文中提出用机体论代替机械决定论,认为只有把生命体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才能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
系统思维最早出现在1921年建立的格式塔心理学,还在工业心理学研究中1958年Parry J.B.提出了系统心理学(system psychology)的词汇与概念。
1925年美国学者A.J.洛特卡发表的《物理生物学原理》和1927年德国学者W.克勒发表的《论调节问题》中先后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
1924~1928年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L.von贝塔朗菲多次发表文章表达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提出生物学中有机体的概念,强调必须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才能发现不同层次上的组织原理。
他在1932年发表的《理论生物学》和1934年发表的《现代发展理论》中提出用数学模型来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和机体系统论的概念,把协调、有序、目的性等概念用于研究有机体,形成研究生命体的三个基本观点,即系统观点、动态观点和层次观点。
1937年贝塔朗菲在芝加哥大学的一次哲学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
但由于当时生物学界的压力,没有正式发表。
1945年他发表《关于一般系统论》的文章,但不久毁于战火,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1947~1948年贝塔朗菲在美国讲学和参加专题讨论会时进一步阐明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指出不论系统的具体种类、组成部分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存在着适用于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并于1954年发起成立一般系统论学会(后改名为一般系统论研究会),促进一般系统论的发展,出版《行为科学》杂志和《一般系统年鉴》。
浅谈新三论、老三论、复杂性研究以及非线性科学
![浅谈新三论、老三论、复杂性研究以及非线性科学](https://img.taocdn.com/s3/m/ce7f248c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fd.png)
浅谈新三论、老三论、复杂性研究以及非线性科学老三论包含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维纳的控制论以及香农的信息论:系统论是一门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
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它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
控制论是一门研究机器、生命社会中控制和通讯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也就是研究动态系统在变化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状态的科学。
控制论的目的是创造一种言和技术,使我们有效地研究一般的控制和通讯问题,同时也寻找一套恰当的思想和技术,以便通讯和控制问题的各种特殊表现,以及为其他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一套思想和技术。
如经济控制论强调用整体的、动态的、相互联系和协调发展的观点来研究经济系统,它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中都已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信息论是应用数学和其他有关科学方法研究一切现实系统中信息传递和处理、信息识别和利用的共同规律的科学,即研究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科学,它发端于通信工程。
狭义的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人工智能和系统论等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形成了如今的信息科学。
信息论事控制论的基础,一切信息传递都是为了控制,而任何控制又都依赖于信息反馈来实现。
广义的信息论已渗透到各个不同学科领域,与能量科学、材料科学鼎足而立,它必将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贡献。
新三论包含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的协同论以及托姆的突变论:耗散结构是相对于平衡结构的概念提出来的,它指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发生变化达到一定阀值时,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能量与物质,就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状态。
一般系统论
![一般系统论](https://img.taocdn.com/s3/m/b7e4988b83d049649a665806.png)
系统理论构成护理程序的理论框架
用系统理论的观点看待人
1、人是一个自然系统
2、人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 3、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系统
用系统理论的观点看待护理
护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护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护理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护理系统是一个具有决策和反馈功能
的系统
系统理论构成护理程序的理论框架
贝塔朗菲个人简介
个人学历:1926年获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该 校任教。1937年起,先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加拿大 渥太华大学、阿尔贝塔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等处任教。 1954年,与A.拉波包特等人一起创建一般系统论研究 会,出版《行为科学》杂志和《一般系统年鉴》。
贝塔朗菲个人简介
个人贡献:贝塔朗菲的重要贡献之一是建立关于生
整体性:
关联性:
系统同构
系统同构是一般系统论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方法论的基础。 系统同构一般是指不同系统的数学模型之间存在着数学同 构。常见数学同构有代数系统同构、图同构等。
数学同构有两个特征: ①两个数学系统的元素之间能建立一一对应关系。 ②两个数学 系统各元素之间的关系,经过这种对应之后仍能在各自的系统中保持不变。 不同系统 间的数学同构关系是等价关系,等价关系具有自返性、对称性和传递性,根 据等价关 系可将现实系统划分为若干等价类。同一等价类内,系统彼此等价。因此借 助于数学 同构的研究可在现实世界中各种不同的系统运动中找出共同规律。
命组织的机体论,并由此发展成一般系统论。1937年, 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初步框架,1945年在《德国哲学周 刊》 18 期上发表《关于一般系统论》的文章,但不久 毁于战火,未被人们注意。1947年在美国讲学时再次提 出系统论思想。1950年发表《物理学和生物学中的开放 系统理论》。1955年专著《一般系统论》,成为该领域 的奠基性著作。60~70年代受到人们重视。1972年发表 《一般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把一般系统论扩展到系 统科学范畴,也提及生物技术。1973年修订版《一般系 统论:基础、发展与应用》再次阐述了机体生物学的系 统与整合概念,提出开放系统论用于生物学研究,以及 采用计算机方法与数学模型建立,提出几个典型数学方 程式。
贝塔朗菲:人文系统理论的先驱者_论文
![贝塔朗菲:人文系统理论的先驱者_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8be5ae4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7a.png)
贝塔朗菲:人文系统理论的先驱者路〃冯〃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1901-1972),20世纪杰出的思想家之一。
他从生物学领域出发,涉猎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历史学、哲学等诸多学科,以其渊博的知识、浓厚的人文科学修养,创立了本世纪具有深远意义的一般系统论,使他的名字永久地与系统理论联系在一起。
1972年,法国科学家委员会曾提名他为诺贝尔奖候选人,但是在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讨论这个提名之前,贝塔朗菲不幸辞世。
提起贝塔朗菲及其一般系统论,令人想起前几年国内的系统理论评价热,但热过之后很快就趋于沉寂。
这是因为,一方面当我们以功利性的标准去要求系统理论时,往往会觉得它过于抽象而无法导致具体应用;另方面,我们对一般系统论本身的介绍又确实流于空泛,这就使得它常常成为介绍20世纪科学新思维的开场白,过后即退出舞台。
现在当我们回过头来,追寻系统思想的源头,在其创始人贝塔朗菲那里,我们才发现,一般系统论其实蕴涵有丰富的人文性和哲学意义。
所谓人文主义,是指把人类的价值放在技术、商业、政治价值之上,强调个人的尊严及其人是最终目的的思想。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自始至终贯穿了这一思想,他的著述中强烈地表现出对人类本质的理解,对当代科学技术的反思,对价值判断的思索及对人类未来的关注,总而言之,是一种对人的终极关怀。
正是在这一点上,贝塔朗菲使自己与系统工程学派分开,因为后者关注的是技术处理问题,而他探究的是系统运动中所表现出的人文价值,这不是一个能用功利性标准去衡量的问题。
但是,当一般系统论传入中国时,我们忽视的正是这一层次上的人文价值,而在有用与无用之间对它进行取舍,当然它只能在现实的标准面前退却了。
本文通过对贝塔朗菲学术生平的介绍,以期读者对作为思想家的贝塔朗菲本人及其一般系统论有一个比较全面和更深刻一些的认识,或可以此弥补国内系统运动研究现状的某些不足。
一、颠沛流离的学者生涯1901年9月19日,正当20世纪拉开序幕之时,贝塔朗菲降生在维也纳一个古老而又赫赫有名的家族之中,其家族史可溯源到几个世纪以前,也许正是他那古老的家族,孕育了他日后对历史学的浓厚兴趣。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https://img.taocdn.com/s3/m/9b8978cbda38376baf1faef4.png)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相关搜索: 心理学, 奥地利, system, 系统论, 格式塔一般系统论的历史背景系统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但人类对系统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对简单系统研究得较多,而对复杂系统则研究得较少。
直到20世纪30年代前后才逐渐形成一般系统论。
一般系统论来源于生物学中的机体论,是在研究复杂的生命系统中诞生的。
1925年英国数理逻辑学家和哲学家阿弗烈·诺夫·怀海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一文中提出用机体论代替机械决定论,认为只有把生命体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才能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
系统思维最早出现在1921年建立的格式塔心理学,还在工业心理学研究中1958年Parry J.B.提出了系统心理学(system psychology)的词汇与概念。
1925年美国学者A.J.洛特卡发表的《物理生物学原理》和1927年德国学者W.克勒发表的《论调节问题》中先后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
1924~1928年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L.von贝塔朗菲多次发表文章表达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提出生物学中有机体的概念,强调必须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才能发现不同层次上的组织原理。
他在1932年发表的《理论生物学》和1934年发表的《现代发展理论》中提出用数学模型来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和机体系统论的概念,把协调、有序、目的性等概念用于研究有机体,形成研究生命体的三个基本观点,即系统观点、动态观点和层次观点。
1937年贝塔朗菲在芝加哥大学的一次哲学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
但由于当时生物学界的压力,没有正式发表。
1945年他发表《关于一般系统论》的文章,但不久毁于战火,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1947~1948年贝塔朗菲在美国讲学和参加专题讨论会时进一步阐明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指出不论系统的具体种类、组成部分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存在着适用于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并于1954年发起成立一般系统论学会(后改名为一般系统论研究会),促进一般系统论的发展,出版《行为科学》杂志和《一般系统年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相关搜索: 心理学, 奥地利, system, 系统论, 格式塔一般系统论的历史背景系统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但人类对系统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对简单系统研究得较多,而对复杂系统则研究得较少。
直到20世纪30年代前后才逐渐形成一般系统论。
一般系统论来源于生物学中的机体论,是在研究复杂的生命系统中诞生的。
1925年英国数理逻辑学家和哲学家阿弗烈·诺夫·怀海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一文中提出用机体论代替机械决定论,认为只有把生命体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才能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
系统思维最早出现在1921年建立的格式塔心理学,还在工业心理学研究中1958年Parry J.B.提出了系统心理学(system psychology)的词汇与概念。
1925年美国学者A.J.洛特卡发表的《物理生物学原理》和1927年德国学者W.克勒发表的《论调节问题》中先后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
1924~1928年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L.von贝塔朗菲多次发表文章表达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提出生物学中有机体的概念,强调必须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才能发现不同层次上的组织原理。
他在1932年发表的《理论生物学》和1934年发表的《现代发展理论》中提出用数学模型来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和机体系统论的概念,把协调、有序、目的性等概念用于研究有机体,形成研究生命体的三个基本观点,即系统观点、动态观点和层次观点。
1937年贝塔朗菲在芝加哥大学的一次哲学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
但由于当时生物学界的压力,没有正式发表。
1945年他发表《关于一般系统论》的文章,但不久毁于战火,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1947~1948年贝塔朗菲在美国讲学和参加专题讨论会时进一步阐明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指出不论系统的具体种类、组成部分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存在着适用于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并于1954年发起成立一般系统论学会(后改名为一般系统论研究会),促进一般系统论的发展,出版《行为科学》杂志和《一般系统年鉴》。
虽然一般系统论几乎是与控制论、信息论同时出现的,但直到60~70年代才受到人们的重视。
1968年贝塔朗菲的专著《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总结了一般系统论的概念、方法和应用。
1972年他发表《一般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试图重新定义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认为,把一般系统论局限于技术方面当作一种数学理论来看是不适宜的,因为有许多系统问题不能用现代数学概念表达。
一般系统论这一术语有更广泛的内容,包括极广泛的研究领域,其中有三个主要的方面。
①关于系统的科学:又称数学系统论。
这是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系统,研究适用于一切系统的根本学说。
②系统技术:又称系统工程。
这是用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来研究工程系统、生命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等复杂系统。
③系统哲学:它研究一般系统论的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并把它上升到哲学方法论的地位。
贝塔朗菲企图把一般系统论扩展到系统科学的范畴,几乎把系统科学的三个层次都包括进去了。
但是现代一般系统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尚局限于系统思想、系统同构、开放系统和系统哲学等方面。
而系统工程专门研究复杂系统的组织管理的技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不包括在一般系统论的研究范围内。
一般系统论的要点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的要点如下:(1)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是若干事物的集合,系统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整体性,但又不简单地等同于整体。
因为系统除了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之外,它还反映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结构、整体与环境的关系。
这就是说,系统是从整体与其要素、层次、结构、环境的关系上来揭示其整体性特征的。
要素的无组织的综合也可以成为整体,但是无组织状态不能成为系统,系统所具有的整体性是在一定组织结构基础上的整体性,要素以一定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一定的结构,才具备系统的整体性。
整体性概念是一般系统论的核心。
(2)系统的有机关联性系统的性质不是要素性质的总和,系统的性质为要素所无;系统所遵循的规律既不同于要素所遵循的规律,也不是要素所遵循的规律的总和。
不过系统与它的要素又是统一的,系统的性质以要素的性质为基础,系统的规律也必定要通过要素之间的关系(系统的结构)体现出来。
存在于整体中的要素,都必定具有构成整体的相互关联的内在根据,所以要素只有在整体中才能体现其要素的意义,一旦失去构成整体的根据它就不成其为这个系统的要素。
归结为一句话就是:系统是要素的有机的集合。
(3)系统的动态性系统的有机关联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
系统的动态性包含两方面的意思,其一是系统内部的结构状况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其二是系统必定与外部环境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比如生物体保持体内平衡的重要基础就是新陈代谢,如果新陈代谢停止就意味着生物体的死亡,这个作为生物体的系统就不复存在。
贝塔朗菲认为,实际存在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动态是开放系统的必然表现。
(4)系统的有序性系统的结构、层次及其动态的方向性都表明系统具有有序性的特征。
系统的存在必然表现为某种有序状态,系统越是趋向有序,它的组织程度越高,稳定性也越好。
系统从有序走向无序,它的稳定性便随之降低。
完全无序的状态就是系统的解体。
(5)系统的目的性为了避免误解(主要是避免与古人的“目的论”混同),也有人把它称为“预决性”。
贝塔朗菲认为,系统的有序性是有一定方向的,即一个系统的发展方向不仅取决于偶然的实际状态,还取决于它自身所具有的、必然的方向性,这就是系统的目的性。
他强调系统的这种性质的普遍性,认为无论在机械系统或其他任何类型系统中它都普遍存在。
一般系统理论的趋势及特点系统理论目前已经显现出几个值得注意的趋势和特点。
第一,系统论与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系统工程、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等新兴学科相互渗透、紧密结合的趋势;第二,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正朝着"三归一"的方向发展,现已明确系统论是其它两论的基础;第三,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模糊系统理论等等新的科学理论,从各方面丰富发展了系统论的内容,有必要概括出一门系统学——作为系统科学的基础科学理论;第四,系统科学的哲学和方法论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系统科学的这些发展形势下,国内外许多学者致力于综合各种系统理论的研究,探索建立统一的系统科学体系的途径。
一般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就把他的系统论两部分。
他的狭义系统论与广义系统论两部分。
他的狭义系统论着重对系统本身进行分析研究;而他的广义系统论则是对一类相关的系统科学来理行分析研究。
其中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系统的科学、数学系统论;2.系统技术,涉及到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等领域;3.系统哲学,包括系统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等方面的内容。
有人提出试用信息、能量、物质和时间作为体基本概念建立新的统一理论。
瑞典勘探德哥尔摩大学萨缪尔教授1976年一般系统论年会上发表了将系统论。
控制论、信息论综合成一门新学科的设想。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系统工程》杂志也改称为《系统科学》杂志。
我国有的学者认为系统科学应包括"系统概念、一般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分论、系统方法论(系统工程和系统分析包括在内)和系统方法的应用"等五个部分。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
多年致力于系统工程的研究,十分重视建立统一的系统科学体系的问题自1979年以来,多次发表文章表达他形成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相并列的一大门类科学,系统科学象自然科学一样也区分为系统的工程技术(包括系统工程、自动化技术和通讯技术);系统的技术科学(包括支筹学、控制论、巨系统理论、信息论);系统的基础科学,(即系统学);系统观(即系统的哲学和方法论部分,是系统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连接的桥梁四个层次)。
这些研究表明,不久的将来系统论将以崭新的整面貌矗立于科学之林。
[一般系统论的发展趋势贝塔朗菲创立的一般系统论,从理论生物学的角度总结了人类的系统思想,运用类比和同构的方法,建立开放系统的一般系统理论。
他创立的一般系统论属于类比型一般系统论,对系统的有序性和目的性并没有作出满意的解答。
苏联学者A.И.乌耶莫夫提出参量型一般系统论。
他认为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是用同构和同态等类比形式创立的,在实际运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
人们已经发现50多种独立的类比形式,其中许多可以用于发展类比型一般系统论,因此这种理论还可以得到发展。
但对不同的系统进行类比,不是建立一般系统论的唯一途径。
参量型一般系统论是用系统参量来表达系统的原始信息,再用电子计算机建立系统参量之间的联系,从而确定系统的一般规律。
一般系统论发展中出现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数学系统论或一般系统的数学理论。
其代表人物有M.D.梅萨罗维茨、A.W.怀莫尔和G.J.克利尔。
我国学者林福永教授1988年提出和发表了一种新的一般系统论,称为一般系统结构理论。
一般系统结构理论从数学上提出了一个新的一般系统概念体系,特别是揭示系统组成部分之间的关联的新概念,如关系、关系环、系统结构等;在此基础上,抓住了系统环境、系统结构和系统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及规律这些一切系统都具有的共性问题,从数学上证明了,系统环境、系统结构和系统行为之间存在固有的关系及规律,在给定的系统环境中,系统行为由系统基层次上的系统结构决定和支配。
这一结论为系统研究提供了精确的理论基础。
在这一结论的基础上,一般系统结构理论从理论上揭示了一系列的一般系统原理与规律,解决了一系列的一般系统问题,如系统基层次的存在性及特性问题,是否存在从简单到复杂的自然法则的问题,以及什么是复杂性根源的问题等,从而把一般系统论发展到了具有精确的理论内容并且能够有效解决实际系统问题的高度。
一些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和化学家还在各自的领域中沿着贝塔朗菲开创的开放系统理论深入研究一般系统论,并得到了关于复杂系统的一系列重要规律。
其中最著名的有:I.普里戈金的耗散结构理论,M.艾根的超循环理论和H.哈肯的协同学,拉兹洛的广义进化论等,以及中国学者曾邦哲的结构论-泛进化论、邓聚龙的灰色系统论、吴学谋的泛系论、张颖清的全息生物学等系统理论。
一般系统论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区别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来的。
这一理论建立的背景是经典科学的两个分支的基本观念在科学思想的领域内占据统治地位。
一个是牛顿力学,它的机械决定论的世界观和线性的思维方式使它倡导对事物作分解的还原式的研究。
另一个是热力学,当然还是平衡态的或近平衡态的热力学,因为它注目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引起的世界的无序化、离散化的趋向,导致局限于对事物的大数的统计的认识。
因此贝塔朗菲在其代表作《一般系统论》中说:当时确立了“严格机械决定论的自然观”,“它指出,宇宙是建立在随机地、无秩序地运动着的无个性粒子活动的基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