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力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关于理工科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理工科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A类标准
一、力学
1
质点运动的描述、相对运动
2
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变力作用下的质点动力学基本问题
3
质点与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4
质心、质心运动定理
5
变力的功、动能定理、保守力的功、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
6
刚体定轴转动定律、转动惯量
7
质点、刚体的角动量、角动量守恒定律
3
准静态过程、热量和内能
4
热力学第一定律、典型的热力学过程
5
循环过程、卡诺循环、热机效率、致冷系数
6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和熵增加原理、玻尔兹曼熵关系式
7
统计规律、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温度
8
理想气体的内能、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
9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三种统计速率
10
气体分子的平均碰撞频率和平均自由程
四、电磁学
七、量子物理基础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
2
戴维孙-革末实验、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设
3
波函数及其概率解释
4
不确定关系
5
薛定谔方程
6
一维无限深势阱
7
一维势垒、隧道效应、电子隧道显微镜
8
氢原子的能量和角动量量子化
9
电子自旋:施特恩-盖拉赫实验
10
泡利原理、原子的壳层结构、元素周期表
13
恒定电流、电流密度和电动势
14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15
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涡旋电场
16
自感和互感
17
电场和磁场的能量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及相关专业用76学时(4学分)一、课程性质、任务和基本任务1.课程的性质工程力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技术基础课。
它一方面可以直接解决工程中的受力分析、运动计算、强度计算和刚度计算问题,另一方面也为一系列后继课程如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汽车构造等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科学领域的研究都需要工程力学的知识。
所以,工程力学是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理论基础。
2.任务和基本要求1)会进行物体的受力分析和求解工程中的平衡为题;2)理解速度、加速度、角加速度、绝对速度、相对速度、牵连速度的概念;会求定轴转动刚体上的速度和加速度;3)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掌握四种基本变形、应力集中和交变应力、压杆稳定的概念;会进行四种基本边线构件的强度计算。
二、课程教学目标按照五年制高职汽车运用技术及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的要求,木课程主要讲授静力学、平面汇交力系、力矩与平面力偶系、平面任意力系、摩擦、空间力系、点的运动、刚体的基本运动、点的合成运动、轴向拉伸与压缩、剪切和挤压、圆轴的扭转、直梁弯曲、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动载荷与交变应力等内容。
三、学习内容及要求(一)绪论了解工程力学课程的性质、任务和主要内容;了解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机械部件一主要是杆件;了解工程力学中轴向拉伸和压缩、剪切和挤压、扭转、弯曲四种基本变形的强度、刚度问题熟悉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
(二)静力学基础主要内容:1.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公理;2.约束的概念、特点、约束反力、工程结构及其简化;3.物体的受力分析和绘制物体的受力图。
教学目标:1.了解静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公理;2.掌握约束及其基本类型的结构和简图并确定约束反力;3.能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物体的受力分析并会绘制物体的受力图。
(三)平面汇交力系主要内容:1.几何法一一力的多变形法;2.解析法:3.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几何条件和解析条件。
教学目标:1.会用力多边形法求合力;2.会用解析法求合力;3.能用平衡方程求解工程问题。
课程基本要求
课程基本要求第一篇静力学基本要求1.熟悉常见的约束和约束反力。
能正确地取分离体并画出物系和构件的受力图。
2.掌握力、力矩和力偶等基本概念,能较熟练地计算力的投影,力对点之矩和力对轴之矩。
3.掌握力系的简化方法和结果,能熟练计算平面一般力系的主矢和主矩。
4.能较熟练地应用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求解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问题。
5.理解滑动摩擦的概念并能掌握考虑摩擦时简单物系平衡问题的求解方法。
6.能较熟练地应用空间力系的平衡条件求解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问题,掌握重心的概念。
第二篇运动学的基本要求1.熟悉描述点的运动直角坐标和弧坐标法,能求点的运动轨迹、速度、加速度以及有关问题;2.熟悉刚体平动和定轴转动的特征,能求解定轴转动刚体的角速度,角加速度及有关问题;3.掌握点的运动合成与分解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能较熟练地运用求解速度和加速度;4.熟悉刚体平面运动的特征,能运用基点法,瞬心法和速度投影定理等方法求解与平面图形上各点速度有关的问题,能对常见的机构进行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第三篇动力学的基本要求1.熟悉用质点运动微分方程分析质点动力学的两类问题;2.熟悉用刚体绕定轴转动方程解决转动刚体的动力学问题;3.熟悉掌握达朗伯原理解决动力学问题的方法和步骤;4.正确理解动量、动量矩、动能、冲量和功等概念;5.掌握动力学普遍定理(包括动量定理,质心运动定理,动量矩定理,动能定理),能够运用这些定理求解质点系的动力学问题。
教材和参考文献1. 哈工大《理论力学》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年。
2. 同济大学《理论力学》第一版.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
3. 北京科技大学主编,工程力学(上).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7年。
4. 范钦珊主编,理论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5. 洪嘉振,杨长俊.理论力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6. 浙江大学理论力学教研组编.理论力学(第3版).北京:高教出版社,1999年。
力学教材对比及选用,著者简介,中国教育网
1947—1948年任湖南克强学院水利系兼职讲师、副教授。
1949—1950年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农林厅水利科长。
1951—1953年任湖南农学院教授兼副教务长及水利系主任。
1953—1954年任武汉大学教授兼水工建筑系副主任。
中国教育在线(/),中国最大的综合教育门户网站,由赛尔网络有限公司建设管理。信息服务业务的核心运营平台,围绕考试、就业、校园生活等提供权威、专业、及时的资讯服务、在线教育服务、社区服务和互联网营销服务。
中国教育网()和中国教育在线(/)都由赛尔网络有限公司建设管理。前者是国内官方的教育科研门户网站,主要面对高校、科研机构;后者是综合教育门户网站,信息服务业务的核心运营平台,主要面对学生、家长、教师。
(c)材料力学教材,刘鸿文的使用最多,机械专业和材料专业,大都采用此教材,土木工程专业选用此教材的也不少。孙训方的排第二,土木工程专业采用此教材的比刘鸿文的略多。粟一凡的教材采用得很少,报告虽然未提,我认为它主要是土木工程专业内的水利专业使用。接下来比较多的依次是:单辉祖、范钦珊……
(d)理论力学教材选用最多的是哈工大的,并远远高于其它教材。结构力学以龙驭球的最多。弹性力学以徐芝伦的最多。水力学排名前三的是刘鹤年、武水、吴持恭。
3、单辉祖(北航)主编,适于:,第一版获教委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3、粟一凡(武水)主编,土木工程专业(其中的水利水电专业)有采用。84年第二版(上、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1984,上册371页,下册页。时间有点远了,没有重印,很难买到。
4、范钦珊(清华大学)
土木工程涵盖建筑、水利、公路、桥梁、码头,结构材料主要是钢筋、砼、钢筋砼。
高校力学类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高校力学类专业课程设置研究在高等教育中,力学类专业是非常重要且受欢迎的领域之一。
力学是研究物体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学科,涵盖了力学基础、固体力学、流体力学、振动与波动等方面的知识。
针对高校力学类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研究,可以为培养优秀的力学人才提供指导和支持。
一、力学类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是理解和应用许多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科的关键。
因此,力学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力学理论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合理设置力学类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力学类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1. 培养综合素质:力学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课程设置应包括理论学习、实验实践、工程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2. 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力学类专业课程设置应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将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学生可以通过逐步学习不同层次的课程,从基础的力学知识逐渐深入到专业领域的前沿研究。
3. 灵活性与适应性:力学类专业课程设置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适应科技发展的需求变化。
在课程设置中应该考虑到新兴领域和前沿动态,并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三、力学类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1. 基础力学课程:包括力学基本原理、静力学、动力学、刚体力学等课程。
这些课程是力学类专业的基础,为学生深入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2.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固体力学、流体力学、振动与波动等课程。
这些课程是力学类专业的核心内容,对于学生理解力学的深层次理论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3. 实践与应用课程:包括实验力学、工程力学、应用力学等课程。
这些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培养,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学科拓展课程:包括力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力学前沿研究、力学与工程科学的交叉学科等课程。
《建筑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建筑力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基本要求1、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建筑力学》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学会运用建筑力学的知识去分析工程实际中的有关问题并为学习专业课程和进一步学习准备条件。
2、教学任务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建筑力学的基础知识,掌握正确的受力分析和力系的破坏平衡条件。
对工程结构中杆件的强度问题具有明确的概念和一定的计算能力。
初步掌握杆件体系的分析方法,初步了解常用结构形式的受力性能。
掌握各种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维持平衡的条件以及承载能力的计算方法,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供理论基础,使所设计的构件即安全合理,又经济实用。
3、教学基本要求建筑力学包括静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三部分内容。
对电视中专工民建专业的学员,其基本要求为:(1)(1)初步具备将简单的杆件结构简化为计算简图的能力;(2)会从简单的物体系中选取脱离体并画出其受力图;(3)能熟练地运用平衡方程求解单个物体和简单物体系的平衡问题;(4)能熟练地分析单个杆件的内力并绘制内力图;(5)会运用强度条件进行单个杆件的截面选择和强度校核,并能进行刚度和稳定性校核;(6)能分析简单结构的几何组成,确定超静定次数;(7)了解平面静定结构的受力性能;(8)会用图乘法计算简单结构的位移;(9)初步掌握力法、力矩分配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10)具备材料力学试验的初步知识。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关系在建筑力学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数学、物理等先修课程的知识,因此,在学习中应根据需要对上述课程进行必要的复习,并在运用中得到巩固和提高。
在后续课程中,建筑力学又是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和施工技术等课程的基础。
三、课程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建筑力学》课程分上、下两册。
上册为第一篇:力系的合成与平衡。
主要讨论力系的合成与平衡,是结构受力分析的基础;第二篇:杆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工程力学教案
工程力学教案《工程力学》主要讲授静力学的基本内容和轴向拉压、扭转、弯曲、应力状态理论、强度理论、压杆稳定、组合变形等主要内容,该课程是电气工程,安全工程、测绘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掌握本专业技术所必备的理论基础。
以下是工程力学教案,欢迎阅读。
一、课程目的与任务掌握力系的简化与平衡的基本理论,构筑作为工程技术根基的知识结构;通过揭示杆件强度、刚度等知识发生过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理论分析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发挥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综合素质教育作用。
二、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工程对象中力、力矩、力偶等基本概念及其性质;能熟练地计算力的投影、力对点之矩。
2.掌握约束的概念和各种常见约束力的性质;能熟练地画出单个刚体及刚体系的受力图。
3.掌握各种类型力系的简化方法和简化结果;掌握力系的主矢和主矩的基本概念及其性质;能熟练地计算各类力系的主矢和主矩。
4.掌握各种类型力系的平衡条件;能熟练利用平衡方程求解单个刚体和刚体系的平衡问题。
5.理解材料力学的任务、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和基本变形的特征;掌握正应力和切应力、正应变和切应变的概念。
6.掌握截面法;熟练运用截面法求解杆件(一维杆件)各种变形的内力(轴力、扭矩、剪力和弯矩)及内力方程;掌握弯曲时的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的微分关系及其应用;熟练绘制内力图。
7.掌握直杆在轴向拉伸与压缩时横截面的应力计算;了解安全因数及许用应力的确定,熟练进行强度校核、截面设计和许用载荷的计算。
8.掌握胡克定律,了解泊松比,掌握直杆在轴向拉伸与压缩时的变形计算。
9.掌握剪切和挤压(工程)实用计算。
10.掌握扭转时外力偶矩的换算;掌握圆轴扭转时的切应力与变形计算;熟练进行扭转的强度和刚度计算。
11.掌握纯弯曲、平面弯曲、对称弯曲和横力弯曲的概念;掌握弯曲正应力公式;熟练进行弯曲强度计算;掌握杆件的斜弯曲、弯拉(压)组合变形的应力与强度计算。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1.学生(1)专业应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2)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地执行落实。
(3)专业必须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以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毕业后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进而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并通过记录进程式评价的过程和效果,证明学生能力的达成。
(4)专业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和相应认定过程,认可转专业、转学学生的原有学分。
2.培养目标(1)专业应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应包括学生毕业时的要求,还应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
(3)建立必要的制度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
评价与修订过程应该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
3.毕业要求专业必须通过评价证明所培养的毕业生达到如下要求:(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2)具有运用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以及经济和管理知识的能力;(3)具有运用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4)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5)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7)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9)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10)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工程力学基础教案
工程力学基础教案工程力学是工科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它是工程学科的基础和工程实践的理论基础。
工程力学基础教案应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一、课程目标通过学习工程力学基础,使学生掌握和运用力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理解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分析力系统的性质和行为;2.熟练掌握平面力学和空间力学的基本计算方法,能够解决平面和空间力系统的平衡问题;3.能够运用刚体力学和弹性力学的原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4.培养工程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力和力的作用点2.矢量和坐标系3.力矩和力偶4.等效力系和力拆分5.平衡力系统6.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7.刚体平衡8.弹性力学基本原理三、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课堂教学讲解力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2.实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和运用力学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3.计算演示:通过计算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力学计算方法的步骤和技巧;4.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书面作业:布置一些书面作业,包括练习题和应用题,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一些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价其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3.课堂互动: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和讨论,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工程力学基础教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培养他们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他们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一、专业介绍1、学科简介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学科为力学学科的二级学科,本专业侧重培养硕士生归结、分析和解决理论和工程问题的本领,能够比较熟练地建立力学模型,并擅长用解析、半解析、计算模拟及实验手段解决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善于深入理性思考,独立开展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
2、培养目标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培养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研究生毕业后可从事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科研机构的研究工作或企业中的技术开发工作。
具体要求是:(1)进一步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和邓小平理论,逐步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在本专业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熟悉现代实验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掌握1-2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专业文献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并有初步听说能力;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能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技术开发工作。
(3)具有健康的体魄。
3、专业方向(01)控制理论与应用(02)机器人动力学与控制(03)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4、考试科目1、101思想政治理论2、201英语一3、361综合考试(含数学分析、线性代数与几何、常微分方程、理论力学(上))4、956一般力学综合(含理论力学(下)、流体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注:各个学校专业方向,考试科目有所不同,以上以北京大学为例)二、就业前景力学专业是一个比较冷门的专业,力学就业的确总体前景一般,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作为力学的一个分支相对于工程力学等注重实践的学科来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三、就业方向硕士生毕业后,能够从事力学、航空航天、机械、建筑等领域或相近边缘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
又可在工程设计部门从事工程分析和设计计算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工科非力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Ⅰ)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Ⅰ)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为了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理工科各教学指导委员会以研究课题立项的方式,开展各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制定学科专业教学规范和编制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引导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建设,指导学科专业评估。
2003年12月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理工科各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课题立项的通知》(教高司函[2003]141号)文件精神,2000—200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非力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在高教司的指导下,立项研究制定非力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与水力学)教学基本要求,并完成了各门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的初稿。
2006年教育部新一届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后,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按照教育部高教司《关于批准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立项的通知》(教高司函[2005]246号)文件精神,立项进一步修订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2007年7月19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又召开了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规范研制工作会议,部署理工科专业规范及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研制工作。
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根据会议精神,在上一届教指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征求不同层次学校第一线教师的意见及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的意见,对非力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做了进一步完善。
这里印发的《理工科非力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要求》)就是由两届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历时5年制定的12份教学指导性文件。
研制指导性专业规范与教学基本要求是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切入点,是研究本科专业教学内容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
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充分考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要求,并且把多年来的教学改革成果吸收到专业规范与教学基本要求中,以期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断改革,形成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新机制。
《基本要求》是教育部下文指示批准教学指导委员会立项编制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对非力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最低要求,在每门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中都给出了课程的建议学时,供各高等学校在制定课程教学计划时作为参考的依据,希望各高校力学基础课程的学时都不低于这一建议学时数。
不同层次的学校在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增加本校的要求,制定本校的教学的质量标准,体现本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A类)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理论力学是各门力学课程的基础,同时是一门对工程对象进行静力学、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的技术基础课,在诸多工程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刚体和刚体系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为学习相关的后继课程以及将来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打好必要的基础;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理论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与要求基本部分(一)静力学1.掌握工程对象中力、力矩、力偶等基本概念及其性质。
能熟练地计算力的投影、力对点的矩和力对轴的矩,以及力偶矩及其投影。
2.掌握约束的概念和各种常见约束力的性质。
能熟练地画出单个刚体及刚体系的受力图。
3.掌握各种类型力系的简化方法和简化结果,包括平行力系中心的概念及其位置计算的方法。
掌握力系的主矢和主矩的基本概念及其性质。
能熟练地计算各类力系的主矢和主矩。
4.掌握各种类型力系的平衡条件。
能熟练利用平衡方程求解单个刚体和刚体系的平衡问题。
了解结构的静定与静不定概念。
5.掌握滑动摩擦、摩擦力和摩擦角的概念,了解滚动摩阻的概念。
能熟练地求解考虑滑动摩擦时简单刚体系的平衡问题。
(二)运动学1.掌握描述点运动的矢量法、直角坐标法和自然坐标法,会求点的运动轨迹,并能熟练地求解与点的速度和加速度有关的问题。
2.掌握刚体平移和定轴转动的概念及其运动特征,以及定轴转动刚体的角速度、角加速度以及刚体上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的矢量表示法。
能熟练求解与定轴转动刚体的角速度、角加速度以及刚体上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有关的问题。
3.掌握运动合成与分解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掌握点作复合运动时的速度合成定理与加速度合成定理及其应用。
4.掌握刚体平面运动的概念及其特征,掌握速度瞬心的概念及其确定方法。
能熟练求解与平面运动刚体的角速度、角加速度以及刚体上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有关的问题。
5.会综合判定平面机构各构件的运动特征,并会对其进行与角速度、角加速度以及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有关问题的分析。
(三)动力学1.掌握建立质点运动微分方程的方法,以及质点动力学基本问题的求解方法。
2.掌握刚体转动惯量的计算。
了解刚体惯性积和惯性主轴的概念,会判定简单情况下刚体的惯性主轴。
3.能熟练计算质点系与刚体的动量、动量矩和动能;并能熟练计算冲量、冲量矩、力的功和势能。
4.掌握动力学普遍定理(包括动量定理、质心运动定理、对固定点和质心的动量矩定理、动能定理)及相应的守恒定律,并能熟练综合应用。
5.掌握建立刚体平面运动动力学方程的方法。
会应用刚体平面运动微分方程求解有关简单问题。
6.掌握达朗贝尔惯性力的概念,掌握刚体平移、具有质量对称面的刚体作定轴转动和平面运动时惯性力系的简化方法及简化结果计算。
掌握质点系达朗贝尔原理(动静法),并会综合应用。
了解定轴转动刚体动约束力的概念及其消除条件。
7.掌握虚位移、虚功、自由度、广义坐标和理想约束的概念。
掌握质点系虚位移原理,并会综合应用。
专题部分(一) 刚体定点运动1.掌握刚体定点运动欧拉角、角速度矢量和角加速度矢量的概念。
会计算与定点运动刚体角速度与角加速度及刚体上点的速度和加速度有关的问题。
2.掌握建立刚体定点运动欧拉动力学方程的方法。
了解陀螺近似理论、陀螺力矩和陀螺效应的概念。
(二) 碰撞问题1.掌握碰撞问题的特征及其简化条件。
掌握恢复因数概念。
2.会求解两物体对心碰撞以及定轴转动刚体和平面运动刚体的碰撞问题。
(三) 离散系统的振动1.能熟练计算单自由度线性系统振动的频率,了解系统的幅频特性。
2.掌握建立二自由度线性系统振动微分方程的方法。
了解主振型、主振动和主坐标的概念。
3.了解临界转速、隔振和动力减振的概念。
(四) 运动学问题过程分析1.掌握刚体运动的位形、速度与加速度的概念。
掌握刚体上点的运动与刚体运动间的关系。
2.掌握建立刚体系位形、速度与加速度运动学约束方程的方法。
3.会应用刚体系运动学过程分析方法。
(五) 动力学问题过程分析1.掌握用第一类拉格朗日方程建立刚体系封闭动力学方程的概念。
2.会应用动力学过程分析的方法。
3.了解拉格朗日乘子与理想约束力的关系。
(六) 非惯性系下的动力学1.掌握非惯性系下惯性力的概念,会应用非惯性系下质点动力学基本方程。
2.了解非惯性系下质点系(刚体)动力学普遍定理(包括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及其应用。
(七)第一类拉格朗日方程1.掌握系统位形、速度与加速度约束方程的概念及建立的方法。
2.掌握建立质点系或刚体的第一类拉格朗日方程。
3.会应用第一类拉格朗日方程。
(八) 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1.掌握广义力、拉格朗日函数的概念,并会计算广义力和拉格朗日函数。
2.会应用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
3.会求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的首次积分。
(九) 哈密尔顿原理1.掌握变分的概念。
掌握哈密尔顿原理。
2.掌握正则变量的概念。
会应用哈密尔顿方程。
三、能力培养的要求结合本课程的特点,使学生在以下能力上得到培养:1.建模能力:具有将简单实际问题抽象成为质点、质点系、刚体或刚体系力学模型的能力,并具有根据力学基本原理建立相应数学模型的能力。
2.分析能力:具有对力学模型的静力学、运动学与动力学性态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的能力。
3.自学能力:具有借助理论力学教材与相关参考资料自主学习本课程相关知识的能力。
四、几点说明1.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A类)适用于航空、航天、机械、土木、动力、水利、车辆、采矿、船舶、港口航道及海岸工程等类专业。
其教学基本要求包括基本部分和专题部分。
上述专业除必修基本部分全部内容外,还需至少选择必修两个专题内容。
2.应注意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习题课、讨论课及其他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学时上应有适当比例。
要保证课外习题和作业的数量与难度。
鼓励各校创造条件开设实验课。
3.教学基本要求中对各部分内容的要求程度由高到低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掌握”、“熟练”;第二层次是“会”;第三层次是“了解”。
4.在教学中应科学地采用多种教学媒体,充分利用试题库,有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5.建议学时:教学基本要求中的基本部分建议64学时;专题部分建议16学时。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B类)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理论力学是各门力学课程的基础,同时是一门对工程对象进行静力学、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的技术基础课,在诸多工程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刚体和刚体系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为学习相关的后继课程以及将来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打好必要的基础;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理论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与要求基本部分(一)静力学1.掌握工程对象中力、力矩、力偶等基本概念及其性质。
能熟练地计算力的投影、力对点的矩和力对轴的矩,以及力偶矩及其投影。
2.掌握约束的概念和各种常见约束力的性质。
能熟练地画出单个刚体及刚体系的受力图。
3.掌握各种类型力系的简化方法和简化结果,包括平行力系中心的概念及其位置计算的方法。
掌握力系的主矢和主矩的基本概念及其性质。
能熟练地计算各类力系的主矢和主矩。
4.掌握各种类型力系的平衡条件。
能熟练利用平衡方程求解单个刚体和刚体系的平衡问题。
了解结构的静定与静不定概念。
5.掌握滑动摩擦、摩擦力和摩擦角的概念。
能熟练地求解考虑滑动摩擦时简单刚体系的平衡问题。
(二)运动学1.掌握描述点运动的矢量法、直角坐标法和自然坐标法,会求点的运动轨迹,并能熟练地求解与点的速度和加速度有关的问题。
2.掌握刚体平移和定轴转动的概念及其运动特征,以及定轴转动刚体的角速度、角加速度以及刚体上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的矢量表示法。
能熟练求解与定轴转动刚体的角速度、角加速度以及刚体上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有关的问题。
3.掌握运动合成与分解的基本概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