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专业:车辆工程姓名:;李壮壮班级:1416052 学号:141605209
摘要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战争,在社会主义改革基本完成后,中国人名面临主要的任务,就是进一步推动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而奋斗。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也是为了推动中国工业化、现代化事业,为中国以后一切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新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经济
前言
中国是在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的,正如邓小平说,“当时中国有了先进的无产阶级的政党,有了初步的资本主义经济,加上国际条件,所以在一个很不发达的中国能搞会主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度时期。这时新民主主义社会,就已经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度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度性质的社会了。
正文
首先应谈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度的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因而具备了社会主义的因素。这些因素的增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民主革命胜利后产生的新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这种斗争,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因此,我们努力发展经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分析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论述了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及主要途径。
新中国成立的最初三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开始实行了。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第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以上事实表明,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本身具有过度性,它处在很深刻的变动之中。所以我国只有社会主义者条唯一光明大道可走,而且不能不走,因为这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即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而奋斗。进行经济建设,首先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怎样才能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独立以后的中国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就难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独立。在帝国时代,中国走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已经失去。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的道路。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对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骤,中共中央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这种认识的变化主要,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睡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成,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巅的变化。这说明,明确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已经成为必要;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的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说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在实际上已经开始了。
当时中国之所以着力进行和可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废气的基础;第三,对个体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通过这一历史性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我们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总体来说,这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努力结合中国国情的产物,同时也是在前人经验基础上的创造,总体上说是正确的,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为什么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我们自己的独创呢?体现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制度上。不仅实现了赎买,而且实行了公私合营;不仅实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合作化,而且肯定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组成部分,使我们的公有制既有全民的,也有集体的;强调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结合。体现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上。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等等。体现在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教育。同时还要看到,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尽管有中国自己的特色,是我们前进的基础,但是,这个刚刚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可能一下就很完备,很成熟。以此为起点,进一步解决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向我们提出的根本性任务。正如邓小平所说,完成这个历史任务,需要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以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实践证明,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办法,不是“大跃进”,不是“文化大革命”,而是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首先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此基础上,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在充分肯定和继承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的基础上,在充分肯定和继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根本性问题进行大胆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果。其根本目的,不是要放弃社会主义制度,而是要更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改造时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任务进行的。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采取的实际步骤是力求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一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不允许生产力造成破坏。正因如此,社会主义改造这样一场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引起其列的社会动荡和经济破坏,而且是生产逐年增加。它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直接的推动作用。为了说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必要的、正确的选择,我们还必须注意当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社会条件。这些条件在当时都是具备的。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地。而且,它对国家和国营经济有很大的依赖性,不可避免地要向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第三,对个体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