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环境与行为

合集下载

4.第四章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1

4.第四章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1

• (二)情绪的强度: • 唤醒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情绪(开心和不开心)的 强度。 • 范进中举 • 抑郁症患者 • 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场合都需要不同的唤醒水平。
二、环境刺激与情感评价
• (一)广泛探索与特殊探索 • 人要环境中不停地搜索各种信息,寻求刺激(室内随手翻 阅、户外随意走动、漫不经心地东张西望等) • 个人被特定的刺激所唤醒而引起注意时,在好奇心的驱使 下会对该种特定的刺激进行探索 • 这两种探索形式都是人需要的,而且不能截然分开,而且 会交替发生
• 第三阶段:任何时候 ,人感觉到自己的行动自由正受到限 制,心理对抗就会促使个人做出努力,恢复自由和控制。 • “禁果分外甜” • 第四阶段:若经努力恢复了控制,任务纯净和心身状况都 会得到改善;或仍未恢复控制,会造成“习得性失助”
人对环境的控制感体现在两个方面: 1、有能力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不顺心的环境 2、自己有条件避开干扰性的环境的刺激。 控制感的作用: 体现 的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有助于人克服面临的挫折 与困难,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对环境的适应
(三)环境负荷理论的现实意义
• 1、现代城市环境中各种信息过量,而相对封闭的视野又 使得人们无法躲避环境的冲击,会使人感到疲劳。 • 简化环境信息,提高人们对环境信息的选择 • 和控制,是当前城市环境设计中的重要任务。
• 城市环境与自然 环境的区别
元素 视觉刺激模式 城市环境 单调、乏味 自然环境 变化无穷
• 有些场所是专门设计的,比较复杂、封闭、专门服务于某 些特定目的。(具备外显功能)。如剧院和教室。 • 有些场所除特定功能外,还可能用于其他目的。(具备潜 在功能)
行为场景的人员配备
• • • • • 场所的最小维持量:维持某一行为场景所需要的最少人数 容量:场所能容纳的最多人数。 执行者:在场所中执行主要任务的人 非执行者:在场所中与执行者相配套完成任务的其他人 申请者:满足行为场景对成员的要求,并试图成为其中一 员的人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环境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1 2
与社会学交叉
研究环境与社会因素如何共同影响人类行为,例 如社区组织和社区参与。
与地理学交叉
研究环境与空间认知、地方依恋和环境评价之间 的关系。
3
与心理学其他分支交叉
如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以提 供更全面的环境-行为关系理论框架。
人工智能与环境心理学的结合
02
环境-行为关系的基础理 论
行为生态学理论
总结词
行为生态学理论认为环境与行为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人类的行为受到其 所处环境的生态特征的影响。
详细描述
该理论强调环境中的资源、竞争和生态因子对个体行为的制约作用。例如,一 个拥挤的环境可能会促使人们寻找更有效的空间利用方式,而一个资源丰富的 环境则可能鼓励人们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冒险。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目录
• 环境心理学概述 • 环境-行为关系的基础理论 • 环境-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 • 环境-行为关系的应用领域 • 环境-行为关系的研究方法 • 环境-行为关系的未来展望
01
环境心理学概述
环境心理学的定义
总结词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探讨环境对人类心理和行为 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通过行为影响和改变环境。
总结词
城市环境中的文化因素也会影响人类的行为。
详细描述
城市中的文化氛围、艺术活动和社交网络等,都会对人类 的行为产生影响。例如,城市中的文化活动和艺术社 区组织,可以促进人们的社交互动和合作行为。
总结词
城市环境中的经济因素也是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
要点一
总结词
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它经历 了从环境保护意识到人类行为与环境关系认识的转变。

环境和行为三者相互影响的过程

环境和行为三者相互影响的过程

环境和行为三者相互影响的过程环境和行为三者相互影响的过程环境和行为是人类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相互影响。

环境对人的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而人的行为也会改变环境。

本文将详细介绍环境和行为三者相互影响的过程。

一、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1.物理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物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建筑物等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有气候、地形、地貌、水文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类行为。

在寒冷的气候下,人们可能会更多地待在室内,而在温暖的气候下,人们可能更愿意外出活动。

建筑物等人工环境也会对人类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在高楼大厦中工作或生活可能会让人感到压抑和焦虑;而在开阔明亮、绿化比较多的社区中居住,则能够促进身心健康。

2.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制度、习惯、价值观等因素。

这些因素对人类行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会导致人们在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

社会文化环境还包括教育、宗教信仰等因素。

教育水平高的人更可能采取理性思考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宗教信仰则可能影响个体的道德标准和行为方式。

二、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1.物理环境受到人类行为的影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包括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消耗、空气污染等。

在城市中大量使用汽车会导致空气污染;而过度开垦荒地则可能导致土地退化。

2.社会文化环境受到人类行为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也受到人类行为的影响。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消费主义思潮在世界范围内蔓延,这种思潮会导致人们对资源的过度消耗,进而影响环境。

三、环境和行为相互作用的过程环境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环境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人类行为又会改变环境,进而影响到后续的人类行为。

这种相互作用是一个不断循环、相互促进的过程。

1.物理环境和人类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理环境和人类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1)气候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

学校环境与学生行为的互动关系

学校环境与学生行为的互动关系

学校环境与学生行为的互动关系学校环境与学生行为的互动关系是一个涉及教育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和教育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复杂主题。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主要场所,环境对学生的行为、态度和学习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学生的行为又会反过来影响学校环境的优化和调整。

这一互动关系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对学校整体的教育质量和文化氛围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学校环境通常可以分为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物理环境包括教室布局、学校建筑、绿化、卫生设施等,是学生学习、交流和课外活动的基础场所。

研究表明,良好的物理环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在一个整洁、舒适和富有创意的环境中,学生更容易感到放松,从而更好地参与课堂学习和各种活动。

例如,宽敞明亮的教室、有效的空间布局和完善的学习资源配置都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

相对而言,社会环境则指的是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师生互动、同伴关系和学校文化。

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增强学生的归属感,有助于他们在学校中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这对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心理健康具有显著影响。

一个支持性强、包容性好的社会环境能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课外活动,促进团队合作,而这些都对学生的行为和学业表现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环境的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交织的,形成了学生行为的背景。

例如,教室内的氛围、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其他同学的行为规范等,都会相应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如果教室中存在较高的压力或竞争,学生可能会表现出焦虑和消极的行为。

而在一个充满积极能量和互相支持的环境中,学生则会主动参与,表现出更高的学习热情和社交能力。

学校环境与学生行为的互动关系,不仅体现在个体层面,还涉及到集体行为和学校整体的教育氛围。

研究发现,学校文化和社会规范对学生的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个尊重、多元和包容的学校文化能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个人的意见,而这样的文化氛围则反过来能吸引更多具有相似价值观的学生入学,为学校创造良性循环。

环境心理学 第四章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环境心理学 第四章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应激反应 应激包括生理反应、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这些反应是相互关
联并同时发生的。生理反应是加拿大生理学家塞利最先提出的,一 股称系统应激。行为和情绪反应是由拉扎勒斯提出的,一般称心理 应激。
• (一)生理反应
塞利的研实证明,在应激状态下,主体会经历一系列全方位的生理反应, 他将这些反应概括为连续发生的三个阶段:警戒反应、抗拒阶段、衰竭阶段, 总称为—段适应症候群,简称GAS。
• 2.抗拒(或适应)阶段
应激状态下的警戒反应是一个迅速而短暂的过程。之后,主体 对刺激重新评价,并准备面对任何可能的危险。此时在副交感神经 的作用下,心率呼吸速度和内泌均恢复正常,食物消化重新开始以 便贮备大量的体能维持身体的高警觉状态,同时为进一步的应对作 好准备。
• 3.衰竭阶段
如果应激持续过长时间,超过了个体的承受能力,就会导致体能 衰减:感觉、知觉能力下降,肌肉力量降低,最终体能消耗殆尽以致 死亡。

在抗拒阶段,许多应对过程也包含认知过程,开始阶段仍伴有自主反应。这
时,个人要全力以付、随机应变,选择自认为恰当的对策和行动:如信息探索,
进一步评价应激物;排除、制止应激物;或采取逃避行为。

如果抗拒阶段的应对未获得成功,则加剧了“把刺激评价为威胁”的倾向,
这种认知应变过程常伴随不同程度的愤怒、恐惧、焦虑等情绪反应。不良的情绪
波及范围广,影响人数多。 导致的问题 (1)焦虑 (2)退缩或麻木 (3)抑郁 (4)与应激有关的身体症状 (5)无泄愤对象的气愤 (6)回归 (7)梦魇
灾变事件,尤其是自然灾害,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浩劫,
但同时也对人类有巨大的教育意义。它促使人类反省自己的行为,重新 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是自然之子而非自然之主。人类必须用广 义的道德观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仅只顾我们这一代的生存.还要考虑后 代的生存;不仅只顾人类的生存,还要考虑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环境的承 受力。自然灾害表明:自然环境出现了过分的不平衡,这其中有我们人 类的过错,我们应该学会与自然交流,时时根据自然反馈的信息修正我 们的行为。我国1998年夏季发生的长江与嫩江百年一遇的全流域特大洪 水,是一次惊心动魄的生态教育和道德教育,它使我们认识到改变对自 然的态度.维护环境生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行为与环境

行为与环境

6、邻里的衰退
1)技术进步——“住的地方不一定就是生活的地 方”; 2)工作与生活的空间关系改变; 3)生活服务行业和家用产品的发展,对邻里的 依靠越来越小;
7、反邻里的看法
1)通信与交通的发展,提供价钱便宜的高速可 达性,“远走高飞”的社会; 2)邻里——对村镇生活的留恋;
8、对邻里的感觉
1)居民能够感觉到的范围实际上只有邻近的几 栋房子或者略多一点的住户之间; 2)小邻里的集体规模在8-12户之间;
1、路的连续性特色 2、路的网络特色 3、路的象征意义 4、近代城市街道的缺陷
六、边界
历史上城市的边界是为了居民的安全,体现心理 上的安全感与归属感。 对边界如何处理是对墨中观念的表达,是特定时 代社会心理与个人心理的反映。
七、中心 区域的焦点与象征,是人能够进入、并且被 吸引到这里参与活动的地点。
4、邻里单元规划原则运用的发展
1929年,新泽西州莱德伯恩新城; 1943年,大伦敦规划; 50年代,用来规划社区,风靡全球。
5、对邻里思想的批评
1)多样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1968年Keller
(1)流动性很强,个人在城市中的活动模式、地方 化的程度如何? (2)居民对其邻里中的居住环境能感知多少?范围 如何? (3)居民对其邻里中的生活质量满意程度如何?人 们对邻里生活究竟有哪些实质性的要求?
Keller1968年《城市邻里》
1、内容
在危机情况下相互帮助,交换信息,尤其是与大家的共同利 益有关的问题;
2、优先程度
农村中邻里住户似乎没有亲戚重要,但比朋友重要;但城市 化后,亲戚还是重要,但朋友比邻里住户更重要。
3、交往的程度、幅度与深度
农村-较长历史的工人居住区-新区-独院住宅

环境保护与个人行为有什么关系

环境保护与个人行为有什么关系

环境保护与个人行为有什么关系在我们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上,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从气候变化到资源短缺,从污染加剧到生态破坏,无一不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未来。

而在探寻解决环境问题的道路上,我们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更与每个人的日常行为息息相关。

个人行为是构成社会整体行为的基本单元。

就如同每一滴水汇聚成江河湖海,每个人的一举一动,累积起来便形成了对环境的巨大影响。

比如,我们每天的出行方式选择,是选择开车,还是乘坐公共交通,又或者是骑自行车、步行,这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却能在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上产生显著差异。

开车出行,尤其是单人驾车,会消耗大量的燃油,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而公共交通能够在运输相同数量的人员时,大大降低人均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

选择骑自行车或步行,不仅零排放,还有益于个人健康。

再看看我们的消费习惯。

在购物时,我们是倾向于选择过度包装、一次性使用的商品,还是更注重环保、可持续的产品?过度包装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还产生了大量的垃圾。

那些一次性的塑料制品,如吸管、塑料袋等,在使用后往往被随意丢弃,进入海洋、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长期的危害。

相反,如果我们选择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减少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支持那些采用环保材料和生产工艺的品牌,就能在消费环节为环境保护做出积极贡献。

饮食习惯也是个人行为影响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物的选择更加丰富多样。

但在追求美味的同时,我们是否考虑过食物的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比如,肉类生产,特别是牛肉和羊肉,其温室气体排放量远远高于蔬菜和谷物。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用于开辟牧场,水资源也被大量消耗用于养殖牲畜。

此外,食物的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

在家庭、餐厅和食堂,大量未被食用的食物被丢弃,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在垃圾处理过程中产生甲烷等温室气体。

如果我们能够适量点餐,合理规划家庭饮食,减少食物浪费,并且在饮食结构中适当增加蔬菜和谷物的比例,就能降低对环境的压力。

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在心理学中,行为主义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解释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行为是在与环境反馈相互作用下塑造和形成的。

本文将探讨行为主义理论对行为与环境关系的解释以及其实际应用。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刺激和响应模式来形成和塑造的。

根据行为主义者的观点,人的行为可以被外界的刺激所改变和塑造。

行为主义理论将个体的行为看作是对刺激作出的反应,而这些刺激是来自个体所处的环境。

在行为主义理论中,环境被认为是决定个体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

个体的行为是通过对环境的感知和反应来适应和应对。

个体在特定环境下接收到的刺激会引发特定的行为反应,而这些行为反应又会进一步受到环境的反馈和影响。

因此,行为主义理论强调行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行为主义理论对行为与环境关系的解释给予了实际应用带来了启示。

在教育领域,行为主义理论被用于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刺激和反馈机制来塑造学生的行为,促进学习的发生和巩固。

通过正确的环境刺激和适时的正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可以得到提高。

此外,行为主义理论在临床心理学中也有广泛应用。

行为主义者通过分析和改变个体的行为模式,帮助个体应对和解决心理困扰和问题。

例如,在心理治疗中,行为主义理论可以用于帮助个体克服恐惧症或强迫症等行为障碍。

通过系统的暴露和反应阻断训练,个体的行为模式可以得到改变和重建。

除了教育和临床领域,行为主义理论在组织管理和社会行为研究中也有应用。

在组织管理方面,行为主义理论可以用于激励员工的行为,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

通过明确的目标设定、及时的反馈和适当的奖惩机制,员工的行为可以被引导和塑造,从而达到组织的目标。

在社会行为研究中,行为主义理论可以用于解释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表现。

个体在社会中接受到的刺激和环境的反馈会对其行为产生影响。

例如,社会学家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个体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行为反应,来研究社会行为的规律和特征。

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研究

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研究

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研究当我们谈论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研究时,我们谈论的是人类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两个领域都的是人类如何感知、理解和影响他们的环境,以及环境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和感受。

理解这些相互作用对于我们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策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心理学分支。

它探讨了人们如何感知和理解他们的环境,以及这种感知和理解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感受。

环境心理学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观察、调查、实验等,以了解人类在各种环境中的行为和感受。

环境—行为研究主要探究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人类行为和表现,以及人类如何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周围环境。

它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自然保护和环境污染等。

环境—行为研究不仅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还人类行为如何改变环境,以及这种改变如何反过来影响人类的行为和健康。

环境心理学和环境—行为研究虽然都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但它们的研究重点和目标有所不同。

环境心理学更侧重于研究人类对环境的感知和理解如何影响其行为和感受,而环境—行为研究更强调研究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和表现。

然而,这两个领域之间的也十分密切。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环境—行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人类在各种环境中的行为和反应。

而环境—行为研究则可以通过对实际环境中人类行为的观察和实验,为环境心理学提供实证数据和证据,推动相关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展望未来: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研究的结合与应用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尊重的不断加深,环境心理学和环境—行为研究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两个领域有望实现更加紧密的结合,共同为解决环境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例如,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环境心理学家可以提供关于人类对空间、布局、色彩等方面的心理感知和偏好的研究成果,帮助设计者创造出更加舒适、宜居的环境。

环境保护与个人行为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个人行为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个人行为的关系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热门话题。

我们生活的地球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污染、空气污染等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也威胁着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

而在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的过程中,个人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个人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说起,比如我们每天使用的塑料制品。

塑料是一种难以降解的材料,大量的塑料制品被随意丢弃后,会进入土壤、河流和海洋,造成严重的污染。

据统计,每年有数百万吨的塑料垃圾流入海洋,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许多海洋生物会误食塑料垃圾,导致死亡。

再比如,我们的能源消耗习惯。

过度使用空调、暖气,长时间开灯不关,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加在一起却会消耗大量的能源。

而能源的生产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如煤炭的燃烧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污染物,加剧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

在交通出行方面,个人的选择也会对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我们更多地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而不是频繁地开车出行,就能够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有害物质,对空气质量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

而且,过多的私人汽车上路还会导致交通拥堵,增加能源的浪费。

在消费方面,我们的购买决策也能为环境保护出一份力。

当我们选择购买环保产品,比如无磷洗衣粉、可降解的垃圾袋、节能电器等,就能减少对环境有害的物质的使用和排放。

同时,支持有机食品的消费,能够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农药和化肥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那么,为什么个人行为在环境保护中如此重要呢?首先,每个人都是环境的使用者和受益者,我们的一举一动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环境发生着联系。

虽然个人的力量看似微小,但当千千万万的个人行动起来,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就能够产生显著的效果。

例如,如果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节约用水、用电,那么累积起来就能节省大量的资源。

环境与行为

环境与行为

自然环境与行为人类产生于自然。

人类一开始可能孕育于海洋,后来到了陆地,开始接触群山绿水,飞禽鸟兽,并学会采摘花果,捕猎食物。

接着,人类看到山川河流的亘古不变,自身生命的瞬息万变,兴衰交替,开始对自然产生一种敬畏之心,并赋予自然以神的地位,人类开始崇拜山神,海神,河神等等。

另一方面,山川河流形态多姿丰富,色彩千奇百怪;百花争奇斗艳,香味沁人心脾;百鸟歌声婉转,谱写一曲又一曲的自然交响曲。

就这样,人类开始为自然的美着迷,为之陶醉。

人类便产生欲望想把这种美表达出来,也想把它存留下来,因此,人类开始写诗作词,用词句描绘这种美;开始作画,用笔墨颜料表达这种美。

就这样,大自然最开始孕育了人类的艺术世界。

在这一片自然的艺术沃土上,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与灵感的源泉。

所以,我们需要自然。

人类天生喜欢波光粼粼的水面,枝繁叶茂的大树,姹紫嫣红的花朵,这些可能都是进化过程中在我们心灵深处留下的痕迹,使我们对孕育生命的原始自然保持着一种天生的眷恋与喜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精神的家园。

当代中国正在高速城市化。

现代城市,高楼鳞次栉比,街道复杂宽大,人流车流拥挤不堪,广告商品目不暇接,声音嘈杂,空气干燥各种气味弥漫......时常让人觉得信息超载,知觉超荷,身心疲惫,所以,这里需要自然。

需要有花有树有草有湖有水,让城市人高度唤醒的心得到一丝平复,让城市人高度浮躁和压抑的心得到一些释放,让城市的喧哗得到片刻的宁静,让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们能够随时接触自然孕育他们的大自然。

因此现代城市必须重视自然环境的营造与建设。

而自然景观的打造,也绝非仅仅只是种植一些绿地,一些花卉,一些树木。

这种景观是死的,他没有与人产生互动,人也没法更好的接近她,利用她。

城市中更多的是需要纯生态的自然的而非人工的景观。

人工的需要人们的维护,也需要人们的保护和爱护,可能是因为运行费用的高昂,很多地方的景观最后还是死的,一些人工河人工湖全是脏水,臭气熏天,一些喷泉水源枯竭,变成臭水沟,而有些绿地也仅仅只是绿地,人根本参与不了。

4 人的行为与环境

4 人的行为与环境
种模式可通过空间图示把人群流动的量、方向轨迹和时 间变化表现出来。可用于观展生间、购物空间、疏散避 难通道以及居室空间等的研究和设计。
分布模式——通过摄像和计数等方法按时间顺序和一
定的空间方格连续观察记录人在空间环境中的行为状 态,绘制人流分布的时间和空间断面。可为空间尺度 和分布的合理设计提供依据。
一种是接近态(45—75厘米), 是亲密者允许对方进入的不发 生为难、躲避的距离,但非亲 密者(例如其他异性)进入此距离 时会有较强烈反应。
另一种为正常状态(75—100厘 米),是两人相对而立,指尖刚 能相触的距离,此时身体的气 味、体温不能感觉,谈话声音 为中等响度。
(3)社会距离:指参加社会活动时所表现的距离
6.聚集效应
许多学科研究了人群密度和步行速度的关 系,发现当人群密度超过1.2人/M2时,步行速 度会出现明显厂降趋势。当空间人群密度分布 不均时,则出现人群滞留现象,如果滞留时间 过长,就会逐渐结集人群,这种现象称为聚集 效应。在设计室内通道时,一定要预测人群密 度。设计合理的通道空间,尽量防止滞留现象 发生。
接近态为130—210厘米,通常为 一起工作时的距离,上级向下级或 秘书说话便保持此距离,这一距离 能起列传递感情力的作用。
正常态为2l0—360厘米,此时 可看到对方全身,在外人在场下 继续工作也不会感到不安或干扰, 为业务接触的通行距离。正式会 谈、礼仪等多按此距离进行。
(4)公众距离:指演说、演出等公众场合的距离
3. 环境制约
环境因素也会制约人类的行为。人类的需 要不可能也不应该无限地增长或作随意地改变, 它要受到各方面条件制约的,如人们对居住环 境的追求。然而由于各种条件不能满足,于是 就产生了社会干预,各种政策和法规也限制了 个体的需要。同时,人是有理智的,深知客观 环境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地持续发展,因 而行为就要受到一定程度的环境制约。

环境与行为的相互作用

环境与行为的相互作用

环境与行为的相互作用人的行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是双向的,个体的行为也会对环境产生反馈作用。

因此,环境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一、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环境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环境因素影响着个体的认知与情绪状态。

不同的环境可以引起个体的不同情绪,进而影响其行为表现。

例如,一个人身处美丽的自然环境中,可能会感受到宁静与愉悦,而这种情绪会使其更积极地参与到一些需要创造性思维的活动中。

而在繁杂喧闹的城市环境中,个体可能会感到压力与焦虑,进而影响其决策与行为。

其次,环境与行为的相互作用还可以在社会层面上体现。

社会环境中的他人行为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被称为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与公共利益而制定的一系列行为准则。

人们会在社会环境中逐渐接受并遵循社会规范,从而产生与其他人的行为相一致的行为模式。

例如,在公共场所,人们往往会自觉排队,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一种公平和秩序的体现。

因此,环境中的他人行为对于个体的行为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二、行为对环境的反馈作用个体的行为也会对环境产生反馈作用。

首先,个体的日常行为习惯会改变环境的状态。

例如,人们经常在公园散步,会对绿地造成磨损;在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时,会对车厢内的卫生状况产生影响。

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环境的质量,并对后续的行为产生影响。

其次,人们的行为也能够改变社会环境的形态。

举个例子,一家公司采取了环保措施,提倡员工减少用纸,墙上贴上了节约用纸的标语,这一行为将激励更多的员工参与到环保活动中,进而改善整个公司的环境。

这种环境与行为的相互作用可以促进环境保护的发展。

三、环境与行为的双向调节环境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双向调节的过程。

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可以激发行为的变化,同时,个体的行为也会改变环境,从而回过头影响个体的行为。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相互作用来引导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一些预期的目标。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办公室的环境布局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创造力;我们也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社会规范,引导人们遵循规则,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环境保护意识与行为的培养与引导

环境保护意识与行为的培养与引导

环境保护意识与行为的培养与引导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保护意识与行为的培养与引导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和引导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与行为。

一、教育与宣传教育是培养和引导环境保护意识与行为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作为社会主要的教育机构,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加强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影响,以及他们个人有责任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此外,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环保行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宣传也是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媒体和公共场所进行环保宣传,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环境问题,并激发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例如,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渠道,播放环保知识和案例,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

在公共场所,可以设置宣传牌、展板等,向人们传递环保信息,引导他们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法律与政策法律和政策也是培养和引导环境保护意识与行为的重要手段。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律与政策,规范人们的行为,保护环境。

例如,颁布垃圾分类的相关法律与规定,要求人们将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此外,政府还可以提供环保奖励和补贴政策,鼓励人们采取环保措施。

通过法律和政策的引导,可以加强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行动,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三、企业与社会组织的参与除了政府的力量,企业和社会组织也应当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企业应当注重环保问题,在生产和运营过程中采取环保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企业还可以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向员工和公众传递环保价值观。

社会组织可以开展环保活动,如组织清洁行动、环保讲座等,引导人们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通过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参与,可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四、个人责任与行为改变最重要的是,个人的责任和行为改变对环境保护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每个人都应当意识到自己对环境的影响,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社会环境与行为选择

社会环境与行为选择

社会环境与行为选择人的行为选择是受到社会环境影响的,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取向和价值观念。

在每一个社会中,人们都会受到社会规范、文化传统、经济条件和政治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的行为选择。

首先,社会规范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它对个体行为产生着直接的约束和引导作用。

社会规范是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根植于社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中。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遵循社会规范,这样可以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例如,在一些传统社会中,人们尊重长辈、奉行孝道是一种行为规范,因此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会更倾向于进行家庭的美好关系建构。

其次,文化传统也对人的行为选择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传统孕育了不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比如,东方传统文化重视集体利益,追求和谐与稳定;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个人成就。

这种不同的文化取向决定了人们在不同社会环境下所做出的行为选择。

在东方传统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家庭关系和社会责任,因此会偏向于追求稳定的职业和社会地位。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个人发展和自由,更容易选择追求个人兴趣和满足自我的职业和生活方式。

再者,经济条件也会对人的行为选择产生深刻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和机会平等程度不同的社会,也会对人的行为做出不同的引导。

在经济落后的社会中,由于机会有限,人们可能更注重自身的生存和利益最大化,对他人的关怀和社会责任意识较低。

而在经济发展较好、机会相对平等的社会中,人们更容易追求个人的发展和社会公益,注重社会责任的履行。

最后,政治环境也对人的行为选择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政治制度下的社会环境往往会塑造人们的行为取向和行为准则。

在民主社会中,人们享有更多的自由权利和参政机会,他们更倾向于个人选择和行动。

而在专制社会中,由于政府的强制力量较大,人们常常会服从政府的意志,选择相应的行为。

综上所述,社会环境是人们行为选择的重要决定因素。

社会规范、文化传统、经济条件和政治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塑造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行为与空间环境概述(PPT 118页)

行为与空间环境概述(PPT 118页)
比如: 环境噪音问题—30~80dB能为多数人接受,到了
120dB就使人感到很烦躁,30dB以下,太安静了也会 使人产生寂寞甚至恐怖的感觉,所以30~80dB的声 环境就是环境噪音的舒适环境。
17
3、舒适性的类型
行为舒适性
知觉舒适性
行为舒适性是环境行为的舒适程度:
• (比如,我们累了,要坐下来休息,坐地板或高凳都不舒适, 那么,这种环境就达不到行为舒适性的要求。)
理智特征
深思熟虑、善于分析与善于综合等,与其相反的为轻率、 武断、主观自以为是等
29
作业:
2003年3月4日某运输公司承接了一项紧急运输业务: 新疆发生5.1级地震,必须连夜将一批救灾物质急运到事 发地。由于货物价值昂贵,且路况不佳,为了保证救灾 物资按时到位,该公司计划对当日的当班司机进行科学 的挑选。请你根据所提供的司机情况和PSI周期规律进行 合理安排,并说明理由。
某大学空间设计系碩士班研究室平面图
5
1.研一工作区
1
6
2
2.研二工作区 3.茶水站
4.公用电脑区
3
4
5.Bar
7
6.資料及讨论区
7.信息公布栏 35
某大学空间设计系碩士班研究室平面图
2
5
6
1○
3
7
4
1.个人空间
2.工作站 中心性领域区
3.茶水站 支持性领域区
4.公用电脑区 支持性领域区
5.Bar 支持性领域区
好逸恶劳,多思虑,镇静,行为 随和,好社交,好美食。贪睡
体力强,精力充沛,大胆,好自 作主张,权力欲,好斗,自我洞 察少
头脑紧张型
时而抑制,时而过敏,思想灵敏, 内向,不善社交,工作热心,睡 眠少,宜疲劳

行为与环境

行为与环境

三、人的基本需要 1、马斯罗(Maslow)的层次论
1)生理的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 2)安全的需要(security needs) 3)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affiliation needs) 4)尊重的需要(esteem needs) 5)自我实现的需要(actualization needs) 6)学习与美学的需要(learning and aesthetic needs)
2)Lyman与Scott观点反映高度流动性社会的领 域观
(1)公共领域(2)家(3)交往空间(4)个人身体
3、领域行为的空间层次 1)微观环境(microspace)——个人空间 2)中观环境(mesospace)——日常生活 3)宏观环境(marcospace)——公共空间
第三节 微观空间行为
(二)领域性的争论
争论的基本问题:
1、领域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被教知的? 2、对动物研究的结论,对人类有多大的适用性? “领域性是人在感知与利用空间中,表现出的具有生 物基础的本能。”
二、 领域性的作用 (一)安全 (二)相互刺激 (三)自我认同 (四)管辖范围
三、控制领域的机制 1、防卫 2、个性化
1、路的连续性特色 2、路的网络特色 3、路的象征意义 4、近代城市街道的缺陷
六、边界
历史上城市的边界是为了居民的安全,体现心理 上的安全感与归属感。 对边界如何处理是对墨中观念的表达,是特定时 代社会心理与个人心理的反映。
七、中心 区域的焦点与象征,是人能够进入、并且被 吸引到这里参与活动的地点。
第二章 环境
第一节 概述 一、现象环境——客观世界本身。
1、由人构成的环境 2、由物构成的环境
二、个人环境

环境与行为作文800字

环境与行为作文800字

环境与行为作文800字环境与行为作文800字雨绸缪,从现在起让大家共同携起手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吧!相信众志成城,影片中孩子们那些天真无邪的笑容一定会在现实生活中永存!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环境与行为8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环境与行为作文800字篇【一】清晨,我迎着太阳的第一缕霞光去上学,放眼望去,只见湛蓝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白云,绿色的树木挺立在道路的两旁,空气是非常清新的,大地生机盎然……当地球母亲把这一切都无私的奉献给我们的时候,她自己却在遭受着残痛的摧残:环境恶化,空气污染,森林滥伐,物种灭绝……瞧!烟囱里又冒出一缕缕黑烟,小鸟们都被熏走了;看!往日清澈见底的小河变得又黑又臭,鱼儿都无法生存下去了;在“嘎吱、嘎吱”的电锯声中,一根根苍翠挺拔的大树倒下去了。

因为人们的滥砍滥伐,使得水土流失,造成了严重的大水灾。

其实地球妈妈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这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正使人类面临可怕的挑战。

地球仅有一个,我们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地球,为我们美丽的家园献上一份自己的爱心!我们每天都要注意节约用纸。

纸是用树木来造的,每节约5000张纸就可以少砍一棵树。

大树能净化环境,使人类不断地获得新鲜空气,它还可以挡住风沙,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我们每人每天节约一张纸,这样就可以保留下一片大森林。

有了森林,也便有了绿色;有了绿色,便有了怒放的花朵;有了绿色,便有了健康的生命、美丽的家园。

我们平时还要注意节水。

在我国600多个城市中有半数以上缺水,其中108个城市严重缺水。

当想到其它地方还有那么多人每天没有水喝的时候,我们又怎能再忍心去浪费一滴水呢?平时要多收集节水小窍门,比如,淘米水还可用来洗菜,清洗衣物的水可擦门窗及家具等。

节约一张纸、节约一滴水……我们做的虽然是小事,但却为环保做了奉献。

我希望同学们从现在开始,都来做一个环保小卫士。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园林
三、唤醒与绩效
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指 出,正在从事某项任务的 人需要维持一定的唤醒水 平。唤醒水平过低或过高 都不能获得理想的效率, 而且容易发生错误。只有 在唤醒处于中等水平时 (即环境刺激适中时)才能 达到最高绩效。即任务绩 效与唤醒水平之间呈倒u 形曲线关系。这种最适宜 的唤醒水平称最优唤醒水 平。
情绪的形式最笼统的体现就是快乐和不快乐。 生存的需要使人产生各种各样的欲望,在与 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能够满足欲望的化学 递质是多巴胺。新的研究认为.多巴胺传递的 情绪体验是欲望,传递快乐的是脑啡肽。 当欲望得到满足时,大脑奖赏中心分泌的一 种化学递质。当人有某种需要而又得不到满足 时便产生了欲望,欲望使人产生追求和探索的 动机。欲望越是迫切,探索的动机越强烈。是 否付诸行动,我们的头脑会本能地对达到目的 的可能性进行概率判断,对各种动机加以协调。
柏莱恩称与探索和偏爱有关的环境特性为对照刺 激特性,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复杂性—— 环境组成要素的多样性与结构或组 织的复杂性,也称视觉丰富性。 (2)新奇性——环境中出现新的、或以前未曾引起 注意的特性的程度。客观上涉及环境特性的典型性 或非典型性;主观上则涉及观察者对环境特征熟悉 的程度。 (3)意外性——环境出人意料的程度。意外的惊喜 使探索的兴趣和快乐的感觉倍增;意外的扫兴则会 使人泄气、沮丧。 (4)不一致性——某一环境要素与其周围背景不一 致的程度。
二、环境刺激与情感评价
1、广泛探索和特殊探索
人的情绪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刺激的 影响。感觉剥夺实验证明,感觉上的刺激不 足和生理上的饥渴同样难以忍受,这种心理 上的饥渴状态会驱使个人饥不择食一样到环 境中去寻求刺激,提高唤醒水平,如在室内 随手翻阅,到户外信步浏览,漫不经心地东 张西望等等,柏莱思称之为广泛探索。
第四章
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
人的行为问题的研究,已不局限于建筑环 境领域,不仅限于建筑设计或室内设计,可 以说凡是有人生活的场所,都存在人的行为 问题,与人所接触的各个专门领域,都在研 究人的行为这课题。
唤醒理论
在神经生理学上,唤醒指在刺激作用下通过 脑干的网状结构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同时 加强肌肉的紧张状态。 唤醒在生理上的表现是自主活动的提高、如 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肾上腺素分 泌增加等。行为上可能表现为情绪的变化和体 力活动的增加。
根据柏莱恩的观点,复杂性、新奇性、意外性、 不一致性处于中等水平的对象应该被判断为最美的, 而那些对照刺激特性过高或过低的对象则是不美甚 至是丑陋的。柏莱恩的观点在绘画和音乐领域的研 究中得到了验证,在环境评价方面只得到部分验证。
例如,施瓦茨和沃比克拍摄了 一部影片,模拟沿着按比例缩小的 街道模型旅行,通过变换建筑物的 距离和角度改变街景的复杂性。 结果发现,复杂性为中等水平时 美学评价最高。在沃尔威尔的研究 中,“对环境的美学判断”与新奇 性、不一致性、意外性之间未发现 倒U形曲线的关系,认为是直线关 系更恰当——新奇性和意外性水平 越高、不一致性越低,环境越受偏 爱。对于自然环境的实验也未能验 证这种倒U形曲线的关系。
适当的欲望时时激发着追求和探索的动机和勇 气,唤醒着生命的活力,那是因为看到了希望,最 可怕的是绝望,哀莫大于心死。 研究认为,人类复杂的思想和情感,以及知觉本 身,可能都要追溯到这种最简单的感觉——快乐与 不快乐。 快乐与痛苦是进化过程中最基本和最原始的情 感形式。
为什么在追求快乐的过程中常常遇到不愉快的刺激, 快乐的时光总是很快成为过去?
湖南桃花源
如中国园林常用的山体、 水体、路径、绿化与建筑的 巧妙组合所形成的峰回路转、 曲径通幽,常常达到出人意 料的效果。沿途越是神秘, 人探索的兴致越浓;付出努 力后看到的景致越精彩,人 们越感到满足,这便是许多 中国园林让人屡游不厌的原 因所在。这里重要的不仅仅 是最后的满足,还在于探索 过程中的体验。
当个人被特定的刺激所唤醒而引起注意时, 就有可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企图通过探索对 环境的某种不定性,即知觉矛盾作出解释, 这时所发生的行为就是特殊探索。
两种探索行为都是人的需要,而且不能截然分 开——在广泛的探索中可能有特殊发现,特殊探索 中也包含多样、一般和意外。从广泛探索中发现问 题,在特殊探索中寻求答案; 相对而言,前者较为轻松自然,后者相对紧张和 集中注意。人正是在这两种探索行为交替发生的过 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了解了环境,也了解自己, 增长智慧,提高适应能力。
这些维度包括: (1)连贯性(coherenee)——环境要素相互联系和有组 织的重复; (2)易识别性(1egibility)——对环境易于识别和理解 的程度; (3)复杂性(complexity)——环境要素的种类和数量; (4)神秘性(“ystory)——环境中隐含的信息吸引人探 索其中奥秘的程度。 复杂与神秘的刺激增加了环境的不定性,提高了观 察者的唤醒水平。 连贯性和易识别性有利于观察者对复杂环境的知觉 组织和理解,从而减少不定性,降低唤醒水平。 在不定性与确定性达到某种平衡的环境中才能使观察 者既不失控制感又维持探索的兴趣.也是最受偏爱的环 境。
随着任务的难易,倒u形曲线的峰值 会向左或向右偏移:在从事复杂任 务时,最优唤醒水平偏低:从事简 单任务时,最优唤醒水平偏高
例如,在进行设计构思或复杂的数学演算时, 在专心阅读与思考时,就需要比较安静的环境; 而描图或进行简单手工操作时,放一些轻松的乐 曲维持较高的唤醒水平有利于提高效率。 在进行不同环境场所的设计时,设计者就需要 考虑最优唤醒水平和最恰当的环境刺激对照特性。
例如,娱乐场所和观光场所可适当强调复杂性、意 外性和神秘性,以达到寻求刺激和唤醒、吸引探索、 愉悦身心和积极休息的目的;
通过灯光、 色彩营造 神秘、刺 激的氛围
例如,交通场站、购物场所和大型医院等更需要强调 秩序和识别性,从而达到减少拥挤、减少焦虑、提高效 率的目的;
典型的楚 文化特征
武汉新火车站
2、情绪的强度
无论愉快还是不愉快的情绪,都会随着唤醒水平 的提高而加强。人们本能地希望保持好心情,减少 不愉快的感觉。因此,情绪也决定着个人对环境的 偏爱与选择:心情好时好交往,喜热闹,人逢喜事 精神爽,较高的唤醒水平可以强化喜庆气氛;而情 绪低落时则喜欢较清静的环境,通过降低唤醒水平 以缓解不愉快的情绪,同时也减少对身体损害。
3、情绪的三因子
环境心理学家梅拉比 安和拉塞尔提出的影响 情绪的“三因子论”包 含三个独立的维度:快 乐/不快乐、唤醒/未 唤醒、控制/屈从。将 情绪的形式与强度综合 起来描述情绪的状态。
拉塞尔和拉尼厄 斯按愉快维度和唤 醒维度对场所的情 感性质所做的近似 描述。他们提出的 40个描述情绪的形 容词恰好在两维坐 标上排列成圆形, 横轴从不愉快到愉 快,竖轴从睡眠到 唤醒。
在自然与人工混合的环 境中,人工要素的位置和空 间布局对总体环境的和谐起 着重要作用。自然要素占优 势而且未被人工要素破坏其 和谐性的环境仍被认为是美 的。
中国传统园林
3、卡普兰对环境偏爱的研究 雷切尔· 卡普兰和斯蒂芬· 卡普兰收集了大量 的不同景观的幻灯片,要求被试者按相似一不 相似、喜欢一不喜欢对这些幻灯片进行分类, 然后运用统计分析得出造成这种分类和评价的 四个环境维度,再用这些维度预测对不同环境 的偏爱。
2.抗拒(或适应)阶段 应激状态下的警戒反应是一个迅速而 短暂的过程。之后,主体对刺激重新评价, 并准备面对任何可能的危险。此时在副交 感神经的作用下,心率、呼吸速度和内分 泌均恢复正常,食物消化重新开始,以便 贮备大量的体能维持身体的高警觉状态, 同时为进一步的应对作好准备。
3.衰竭阶段 应激反应需要消耗大量体能.如果持 续过长时间,超过了个体的承受能力,就 会导致体能衰减:感觉、知觉能力下降, 肌肉力量降低,最终体能消耗殆尽以致死 亡。
1.警戒反应 当主体突然受某种环境刺激 需要全神贯注进行探索和认 知评价时,交感神经兴奋, 以帮助人进行感觉判断。 如扩大瞳孔获得更多的光刺 激,以便看得更清楚;扩张 肺,以吸收更多的氧气;停 止消化,以便血液从胃流往 肌肉;分泌更多的应激荷尔 蒙促使身体各方面变化作好 迎战或逃跑的准备。 在这紧急的一刹那,当事人 的头脑可能格外地清醒、感 觉可能格外地灵敏,情绪可 能格外地镇定,行动可能格 外地迅猛,然而事后回忆起 来可能又会感觉后怕。
一、唤醒与情绪
情绪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 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 认知理论认为,情绪包含两种属性:强度 和形式。
唤醒水平决定了情绪的强度;而认知和评 价则决定了情绪的形式。 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情绪的形式共同决定了 情绪的状态,微弱平静持久的情绪状态就是 我们平常所说的心情,或称“心境”。
1、情绪的形式
塞利曾以白鼠为被试,以低温为应激物进行 实验室研究.发现白鼠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忍受 寒冷,但持续几个月后,这些动物终因体能耗 尽而死亡。下图描述了一般适应症候群的三个 阶段。
塞利还曾就男孩对过长应激的反应作过概括性描 述。 在警戒(或兴奋)期,可通过常规方法测得显示生 理唤醒的心律、血压、呼吸速度、肌肉紧张、皮肤 电导率,这一阶段持续时间较短。 抗拒阶段以厌倦、抑郁或疾病为标志,持续时间 相对较长。若继续发展,过长时间的应激会导致高 血压、中风等身体疾病以及抑郁症、人格障碍等心 理问题。科恩与威廉森认为,应激通过破坏免疫系 统的作用而导致疾病。 科恩、蒂勒尔和史密斯最新的研究肯定地指出, 人在长期应激之后患感冒的可能性是平时的两倍。
对于景观比较单调的高速公路,则不宜设计成长距 离的笔直大道,这样的道路使司机容易进入困倦状态, 反而容易发生事故。
环境应激理论
令人不愉快的刺激所引起的紧张反应称为应激。 引起应激反应的环境刺激称应激物。 应激包含主观反应和客观刺激两个方面:首先要 看客观刺激的性质与强度是否有可能对主体构成威 胁或干扰;另外还要看主体的认知评价和承受力。 因此也可以说,应激是主体应付环境挑战时出现的 不平衡:当主体感到面临挑战而应对能力不足时, 就会产生应激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