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山东
2024年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二篇)
![2024年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二篇)](https://img.taocdn.com/s3/m/47bc9144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4b.png)
2024年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传统文化》是经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地方课程,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等内容。
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热爱学习,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两个单元《经典驿站》和《艺术乐园》,共有十八课。
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
在“经典驿站”里,你会感悟到我们民族语言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你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在“艺术乐园”里,你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三、教学目标1、能够熟读、背诵这些经典名句。
2、能够理解这些名篇名段的意思。
3、学习了这些经典文章之后,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中学以致用。
四、教学重难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国学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教学措施1、教学形式多样化。
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
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
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山东省国学经典地方课程《传统文化》一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山东省国学经典地方课程《传统文化》一年级上册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099f9b0f242336c1fb95e70.png)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过程设计
一、背诵《治家格言》 (节选一)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节选二)。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暮鼓对晨钟,吹竹对弹丝”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 (节选二)。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节选二)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 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 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LDA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 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 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5
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时数:5
山东版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山东版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e0c04c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11.png)
目标: 2、正确熟练背诵古诗 二、重点 1、重点:正确熟练背诵本诗,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2、难点:感受诗韵律美,体会诗人思想备:
一)、创设情境解诗题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诗人白居易写的《大
二、重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四、课前 准备:
五、教学 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11 / 54
过程: 1.近体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 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 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 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 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 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 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 言 绝句。韵律与律诗相 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1、简明了解诗人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12 岁即能诗文, 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陆游 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 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 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
最新(最新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山东教育出版社)【一年级】
![最新(最新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山东教育出版社)【一年级】](https://img.taocdn.com/s3/m/86ca4c204a7302768e99396e.png)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山东教育出版社)教学设计一年级第一单元尚德修身一、教学目的1、学习先贤为人处世之道,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
2、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二、重点难点:保持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1《厚德载物》一、教学目标:1、了解《厚德载物》的由来2、明白做人的道理,培养孝顺、友爱品德二、重点难点: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的道理三、课前准备:听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一)、说文解字1、厚德载物2、解字:(二)、故事引导1、讲关于舜的故事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舜的故事(三)、熟读成诵1、开火车读文2、小组读文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四)、情景明理1、情景表演,辨析:(1)爸爸妈妈工作一天很累地回到家里(2)妹妹向我要一支铅笔2、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3、如果发生这样的事会有什么后果:(1)小明在教室里捡到一块很漂亮的橡皮,他看没人发现,就放在了自己的铅笔盒里。
(2)小华答应借给晓红一本漫画书,可是到了第二天他却不带来4、小结道理:一个人只有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言语行为中小心谨慎,讲信用,才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2《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的品质。
二、重点难点:能结合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的品质。
三、课前准备:在家借助拼音读文。
四、教学过程: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2、范读课文。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3、教读课文。
朗读课文,边学习边指名学生朗读。
4、明道喻理:周处改过自新5、拓展活动:出示知行合一(1)引领学生读文。
(2)说说这种做法的正误及判断理由。
6、自我评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相应的评判3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步达到背诵。
山东教育出版社一年级优质传统文化教案讲座教学设计
![山东教育出版社一年级优质传统文化教案讲座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bad0a0b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51.png)
山东教育出版社一年级优质传统文化教案讲座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山东教育出版社发展了一套优质的传统文化课程,旨在激发一年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为您展示来自山东教育出版社的教案,以及一些讲座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通过研究本课程,学生将:1. 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知识和背景。
2. 了解一些与中华文化相关的词汇。
3.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4. 提高中文阅读和听力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流程教案第一课:祖先的足迹1. 通过图画、歌曲,了解祖先的足迹。
2. 研究相关词汇:祖先、足迹、祭祖。
3. 用激发兴趣的方法,鼓励学生描述自己家中的传统文化活动,并与家长沟通交流。
第二课:传统节日1. 研究传统节日的一些基本知识。
2. 研究相关词汇:春节、中秋节、端午节。
3. 通过游戏、歌曲、手工制作等方式了解传统节日的相关文化内涵。
讲座教学设计讲座一:中国的四大发明1. 通过图画、歌曲等切入,引出四大发明的概念。
2. 讲解四大发明的具体内容,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
3. 通过小测验等方式检验学生的研究成果。
讲座二:中国的龙文化1. 借助形象图画,介绍中国龙文化的概念。
2. 通过古老故事、文化传说等方式探究这一文化的起源历史。
3. 让学生进行诗朗诵等方式,感受龙文化的神秘气息。
四、教学工具及评估方法教学工具1. 图画、歌曲、手工制作等。
2. PPT、音响等。
评估方法1. 教案中,通过口头提问等方式检测学生的研究情况。
2. 讲座教学设计中,通过小测验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山东版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山东版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9a8d7fbcf84b9d529ea7a65.png)
山东版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1、《弟子规》节选一、教学目标:1、了解《弟子规》的由来2、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3、体会做事小心谨慎,讲信用的重要性二、重点难点: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四、课前准备:听相关故事。
五、教学过程:一、说文解字1、出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2、解字:弟子(学生)圣人(孔子)孝(孝顺父母)弟(友爱兄弟弟姐妹)谨(小心谨慎)信(讲信用)3、解释:《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圣人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二、故事引导1、讲关于孔子和子路的故事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孔子的故事3、讲宴殊故事晏殊是宋代名臣,还是著名的文学家。
晏殊小时候便有神童之誉。
一次,皇上让他参加御前考试,拿到考题后,他马上请求皇上另出新题,并老老实实地禀报:“这个题目,我天前正好练习过,草稿还存在家里,为考出真才实学,请为我出道新试题。
”他这种诚实的态度深得皇上赏识。
考中进士后,晏殊仍然每天闭门读书,刻苦用功。
他如此敦厚,如此好学,颇得世人好评。
三、熟读成诵1、开火车读古文2、小组读古文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四、情景明理1、情景表演,辨析:(1)爸爸妈妈工作一天很累地回到家里(2)妹妹向我要一支铅笔2、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3、如果发生这样的事会有什么后果:(1)小明在教室里捡到一块很漂亮的橡皮,他看没人发现,就放在了自己的铅笔盒里。
(2)小华答应借给晓红一本漫画书,可是到了第二天他却不带来4、小结道理:一个人只有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言语行为中小心谨慎,讲信用,才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六、教后反思:通过跟着视频唱读,教好的完成了任务。
《小儿语》节选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渐达到背诵。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结合生活实际,与伙伴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正确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
最新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山东教育出版社一年级
![最新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山东教育出版社一年级](https://img.taocdn.com/s3/m/9d5a542a0b1c59eef8c7b4c4.png)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山东教育出版社)教学设计一年级第一单元尚德修身一、教学目的1、学习先贤为人处世之道,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
2、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二、重点难点:保持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1《厚德载物》一、教学目标:1、了解《厚德载物》的由来2、明白做人的道理,培养孝顺、友爱品德二、重点难点: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的道理三、课前准备:听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一)、说文解字1、厚德载物2、解字:(二)、故事引导1、讲关于舜的故事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舜的故事(三)、熟读成诵1、开火车读文2、小组读文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四)、情景明理1、情景表演,辨析:(1)爸爸妈妈工作一天很累地回到家里(2)妹妹向我要一支铅笔2、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3、如果发生这样的事会有什么后果:(1)小明在教室里捡到一块很漂亮的橡皮,他看没人发现,就放在了自己的铅笔盒里。
(2)小华答应借给晓红一本漫画书,可是到了第二天他却不带来4、小结道理:一个人只有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言语行为中小心谨慎,讲信用,才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2《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的品质。
二、重点难点:能结合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的品质。
三、课前准备:在家借助拼音读文。
四、教学过程: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2、范读课文。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3、教读课文。
朗读课文,边学习边指名学生朗读。
4、明道喻理:周处改过自新5、拓展活动:出示知行合一(1)引领学生读文。
(2)说说这种做法的正误及判断理由。
6、自我评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相应的评判3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步达到背诵。
最新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山东教育出版社【一年级】
![最新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山东教育出版社【一年级】](https://img.taocdn.com/s3/m/af16e12c5acfa1c7aa00cca9.png)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山东教育出版社)教设计一年级第一单元尚德修身一、教学目的1、学习先贤为人处世之道,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
2、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二、重点难点:保持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1《厚德载物》一、教学目标:1、了解《厚德载物》的由来2、明白做人的道理,培养孝顺、友爱品德二、重点难点: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的道理三、课前准备:听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一)、说文解字1、厚德载物2、解字:(二)、故事引导1、讲关于舜的故事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舜的故事3、讲帝舜。
舜:是中国历史中的著名人物,虽是部落联盟首领,因其杰出而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
《史记》中说他姓姚,名重华,生于姚墟(今属山东荷泽);建都于先秦的蒲阪(今山西永济)。
舜为四方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号令天下。
其尊号有: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
是颛顼的六世孙,自五世祖穷蝉起都是平民。
他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
瞽叟的妻子握登在姚墟生下了舜。
尧把他的两个女儿女英和娥皇都嫁给了舜。
三皇,指燧人氏(燧皇)、伏羲氏(羲皇)、神农氏(农皇);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指的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
道教则把他们奉为神灵,以各种美丽的神话传说来宣扬他们的伟大业绩。
(三)、熟读成诵1、开火车读文2、小组读文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四)、情景明理1、情景表演,辨析:(1)爸爸妈妈工作一天很累地回到家里(2)妹妹向我要一支铅笔2、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3、如果发生这样的事会有什么后果:(1)小明在教室里捡到一块很漂亮的橡皮,他看没人发现,就放在了自己的铅笔盒里。
(最新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山东教育出版社)【一年级】
![(最新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山东教育出版社)【一年级】](https://img.taocdn.com/s3/m/766cef405fbfc77da369b10c.png)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山东教育出版社)教学设计一年级第一单元尚德修身一、教学目的1、学习先贤为人处世之道,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
2、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二、重点难点:保持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1《厚德载物》一、教学目标:1、了解《厚德载物》的由来2、明白做人的道理,培养孝顺、友爱品德二、重点难点: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的道理三、课前准备:听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一)、说文解字1、厚德载物2、解字:(二)、故事引导1、讲关于舜的故事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舜的故事(三)、熟读成诵1、开火车读文2、小组读文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四)、情景明理1、情景表演,辨析:(1)爸爸妈妈工作一天很累地回到家里(2)妹妹向我要一支铅笔2、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3、如果发生这样的事会有什么后果:(1)小明在教室里捡到一块很漂亮的橡皮,他看没人发现,就放在了自己的铅笔盒里。
(2)小华答应借给晓红一本漫画书,可是到了第二天他却不带来4、小结道理:一个人只有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言语行为中小心谨慎,讲信用,才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2《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的品质。
二、重点难点:能结合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的品质。
三、课前准备:在家借助拼音读文。
四、教学过程: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2、范读课文。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3、教读课文。
朗读课文,边学习边指名学生朗读。
4、明道喻理:周处改过自新5、拓展活动:出示知行合一(1)引领学生读文。
(2)说说这种做法的正误及判断理由。
6、自我评价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相应的评判3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逐步达到背诵。
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山东
![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山东](https://img.taocdn.com/s3/m/2794ed37f90f76c660371a00.png)
小学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笠翁对韵》一、开场白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
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
“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
“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
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
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1、师读第一段讲解第一段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苍穹下响高舂青春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
2、收集对联。
《小儿语》问题提出小学生说话做事要注意什么呢?教学目的理解词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过程设计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2.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
3.领学生读词句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重点解释:沉静、从容、体悉、从宽。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6.检查背诵7.拓展训练: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治家格言》教学目的: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一、简介《治家格言》《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
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_山东
![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_山东](https://img.taocdn.com/s3/m/41e5486e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72.png)
教学目标:1.了解山东的位置和特点,了解一些著名的山东传统文化。
2.学会正确欣赏和理解山东的传统文化。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山东的地图、照片和一些山东传统文化的图片。
2.山东特色小吃的材料和工具。
3.山东传统文化的绘本、故事书等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通过提问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呈现(15分钟)1.展示山东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山东的位置和地理特点。
2.向学生介绍山东的一些著名传统文化,如孔庙、曲阜、孔子、曲艺、刺绣等。
通过图片和简单的语言让学生对山东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三、阅读(15分钟)1.给学生分发山东传统文化的绘本、故事书等阅读材料。
2.引导学生朗读、欣赏传统文化故事,并询问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四、互动体验(20分钟)1.准备山东特色小吃的材料和工具,向学生展示制作过程,并简要介绍小吃的特点和由来。
2.分组让学生亲手制作山东特色小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3.学生品尝山东特色小吃,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小吃的味道和特点,增强学生对山东传统文化的体验和理解。
五、总结(10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2.总结山东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知识点,提醒学生将所学的内容应用到生活中。
六、拓展(10分钟)1.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探索山东传统文化的资料,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深入了解山东的传统文化。
2.鼓励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表达对山东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喜爱。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了解了山东的地理位置和特点,还初步了解了山东的传统文化。
通过阅读山东传统文化的故事、制作山东特色小吃等活动,学生对山东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体验。
同时,通过互动体验和拓展环节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兴趣。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山东版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山东版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32fad571fe910ef12df8b7.png)
四、课前准 预习古诗
备:
一、出示学习目标,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认读诗中字词
2、反馈:集体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3、练习朗读课文
五、教学过
4、集体朗读课文
程:
二、结合解析,练习背诵
1、简明了解诗人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
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 为“王孟”。前期
4、大林寺桃花
一、教学目 1、对照解析理解欣赏领会诗意。 标: 2、正确熟练背诵古诗
二、重点难 点:
1、重点:正确熟练背诵本诗,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感受诗韵律美,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四、课前准 读诗歌
备:
一)、创设情境解诗题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诗人白居易写的《大林寺桃花》,老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关于诗人白居易的古诗《大林寺桃花》,大家学得都很不错, 老师这里还有几首白居易的诗歌,下课后,我们一起去读一读。
《山居秋秋暝》
一、教学目 1、对照解析理解欣赏领会诗意。 标: 2、正确熟练背诵古诗
二、重点难 点:
1、重点:正确熟练背诵本诗,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感受诗韵律美,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师相机板书课题——大林寺桃花指名读“寺”字,齐读课题。谁能告诉我大林寺在什么地
方?(检查学生课下收集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课前提出预习要求)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收集大林寺的相关资料。
3)、再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看看你知道了多少?还有多少不知道的?)
1、检查识字情况。通过生字卡片指名读“寺”“菲”“觅”(其中“寺”字的字音
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山东
![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山东](https://img.taocdn.com/s3/m/5070a3ca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78.png)
小学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笠翁对韵》一、开场白今日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
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说明吗?“翁”就是李渔自称。
“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
“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教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仔细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场指读。
教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挪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
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1、师读第一段讲解第一段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苍穹下响高舂青春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展小组竞赛)2、教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
2、搜集对联。
《小儿语》问题提出小学生说话做事要留意什么呢?教学目的理解词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过程设计1.提醒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及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开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2.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仔细听。
3.领学生读词句4.师生共同探讨词句意义重点说明:沉静、沉着、体悉、从宽。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展小组竞赛)教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6.检查背诵7.拓展训练:当我们遇到紧急状况时,你该怎么做?小组商议一下,演一演。
《治家格言》教学目的:1、宠爱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为熟读成诵奠定根底。
2、初步驾驭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一般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根本理解诵读内容,进步语文素养。
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一、简介《治家格言》《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
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_山东
![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_山东](https://img.taocdn.com/s3/m/222f6fec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60.png)
小学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笠翁对韵"一、开场白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
作者是清代文人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渔自称。
"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
"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读、带读"笠翁对韵"教师先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场指读。
教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
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1、师读第一段讲解第一段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苍穹下响高舂青春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展小组比赛〕2、教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
2、收集对联。
"小儿语"问题提出小学生说话做事要注意什么呢?教学目的理解词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过程设计1.提醒课题并简介学习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开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2.教师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
3.领学生读词句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重点解释:沉静、沉着、体悉、从宽。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展小组比赛〕教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6.检查背诵7.拓展训练: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治家格言"教学目的: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为熟读成诵奠定根底。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根本了解诵读容,提高语文素养。
山东-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新版---副本教学提纲
![山东-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新版---副本教学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f50e1f7ab8f67c1cfbd6b872.png)
山东-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新版---副本第一单元知礼守规第一课正衣冠重仪表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3使学生养成穿着得体、爱护衣物、取放物品有定处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使学生养成穿着得体、爱护衣物、取放物品有定处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在家练习穿校服,记录时间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个人的身份、气质、内在的素质可以从穿着中得以体现。
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对待自己的衣帽服饰,懂得爱护和珍惜,取放要有定处,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规律,这样会给自己带来不少的方便,减少许多麻烦。
板书课题,齐读。
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出示读典明理中诗句,自由读,指名读。
指导理解。
2、边读边想:对于学生来说,衣冠服饰在于什么?平时,应该怎么做?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
(1)衣冠不在名贵华丽,而在于整齐和整洁。
(2)平时,要爱护衣物,不要随便弄脏,破了要缝补。
衣帽脱下后,要放在固定的地方。
5、出示南开中学:容止格言三、读刘琎束带的故事。
1、自由读。
2、说说刘琎是怎么做的?你从中懂得了什么?3、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四、拓展活动1、看图,说说谁做的对,为什么?2、自我评价。
3、读背《弟子规》中的“置冠服,---------”。
4、小组代表穿校服比赛五、小结仪容端正,要注意什么?第二课步从容立端正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3使学生养成走路稳重,身体端正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使学生养成走路稳重,身体端正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走路时需要注意什么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讲一个人的身份、气质、内在的素质可以从穿着中得以体现,其实也可以从他的走路姿势以及举止中体现。
我们平时说话时要注意,尤其是公共场合不要大声喧哗,言行举止要礼貌。
这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山东-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新版---副本教学提纲
![山东-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新版---副本教学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f50e1f7ab8f67c1cfbd6b872.png)
山东-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新版---副本第一单元知礼守规第一课正衣冠重仪表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3使学生养成穿着得体、爱护衣物、取放物品有定处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使学生养成穿着得体、爱护衣物、取放物品有定处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在家练习穿校服,记录时间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个人的身份、气质、内在的素质可以从穿着中得以体现。
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对待自己的衣帽服饰,懂得爱护和珍惜,取放要有定处,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规律,这样会给自己带来不少的方便,减少许多麻烦。
板书课题,齐读。
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出示读典明理中诗句,自由读,指名读。
指导理解。
2、边读边想:对于学生来说,衣冠服饰在于什么?平时,应该怎么做?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
(1)衣冠不在名贵华丽,而在于整齐和整洁。
(2)平时,要爱护衣物,不要随便弄脏,破了要缝补。
衣帽脱下后,要放在固定的地方。
5、出示南开中学:容止格言三、读刘琎束带的故事。
1、自由读。
2、说说刘琎是怎么做的?你从中懂得了什么?3、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四、拓展活动1、看图,说说谁做的对,为什么?2、自我评价。
3、读背《弟子规》中的“置冠服,---------”。
4、小组代表穿校服比赛五、小结仪容端正,要注意什么?第二课步从容立端正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3使学生养成走路稳重,身体端正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使学生养成走路稳重,身体端正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走路时需要注意什么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讲一个人的身份、气质、内在的素质可以从穿着中得以体现,其实也可以从他的走路姿势以及举止中体现。
我们平时说话时要注意,尤其是公共场合不要大声喧哗,言行举止要礼貌。
这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笠翁对韵》一、开场白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
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
“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
“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
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
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1、师读第一段讲解第一段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苍穹下响高舂青春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
2、收集对联。
《小儿语》问题提出小学生说话做事要注意什么呢?教学目的理解词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过程设计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2.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
3.领学生读词句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重点解释:沉静、从容、体悉、从宽。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6.检查背诵7.拓展训练: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治家格言》教学目的: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一、简介《治家格言》《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
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名贤集》(一)教学目的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重点与难点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过程设计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
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名贤集》。
教学流程:一、背景介绍:《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二、课文分析1、课文引入:2、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1、重点字词:末儿2、重点句子:3、翻译:4、课文知识的补充曹娥碑: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
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名贤集》(二)教学目的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重点与难点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过程设计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名贤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承袭为临川王。
一、课文分析1、课文引入:2、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1、重点字词:2、重点句子:3、翻译:3、课文知识的补充曹娥碑: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
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三、知识的扩展1、有关隐语的介绍2、做联句游戏,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四、教师小结这节课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一家人要和和气气;劝诫我们凡事都要从小处做起;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互相尊重。
《逢老人》教学目的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过程设计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隐恋。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老人的外貌,后两句写了老人走路时艰难的神态。
这首诗以简练通俗的语言刻画了一位老人的形象。
2.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
3.领学生读词句4.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重点解释:路逢、两鬓、白如雪行、歇。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6.检查背诵7.拓展训练: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老人的诗句?说给大家听一听。
《幼女词》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幼女词》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
《陶者》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商隐及其《陶者》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陶者》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陶者》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题画》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袁枚及其《题画》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袁枚的哪些诗?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池上》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2.揭题《池上》。
(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3.学生齐读题目。
4.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
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借助多媒体,弄懂诗意。
(1)欣赏池塘美景,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
(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4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偷采白莲回(景美引人)池上不解浮萍开(童真童趣)《关山月》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白及其《关山月》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
《棉花》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马苏臣及其《棉花》的原文及译文。
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棉花》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棉花》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小松》一、教学目标:1、学生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2、学生通过诵读、记背,读熟品味出道理,变成自己的东西。
3、学生深刻了解中国文化长廊,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而骄傲。
二、教学重难点:背诵这首描写松树的诗是重点,难点是能够理解诗的意思,并翻译出译文。
突破措施:通过配乐的经典回放,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1、启发导入音乐播放:小松(唐王建)小松初数尺,未有直生枝。
闲即傍边立,看多长却迟。
让学生反复听几遍后,开始朗读,可以分角色朗读。
2、出示译文小松树刚刚几尺高,还没有长出挺直的树枝。
空闲时站在树旁边,天天看着它,只觉得它长得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