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上《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点

七上《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知识点

期末文言文复习三《穿井得一人》知识整理一、文学常识: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二、重点字词解释:1、溉汲:取水浇田:溉:浇灌,灌溉。

汲jí:从井里打水。

2、及:等到。

3、国人道之:国都中的人都讲述这件事。

4、道:讲述5、有闻而传之者:有人听了就去传播6、传:传播7、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知道、听说8、对:应答、回答。

9、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使:使唤10者:…的人。

三、古今异义。

①穿井得一人.穿②国人道之.道③国人道之国四、文白对照: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诸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五、作品启示这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对于传言应开动脑筋思考,仔细辨别,不能轻信谣言,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

《杞人忧天》知识整理一、文学常识《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作。

列御寇,相传战国时道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第22课《穿井得一人》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第22课《穿井得一人》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七年级上第22课《穿井得一人》知识点归纳
【文学常识】
吕不韦(?~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人。

.《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先秦杂家代表作,战国末期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共26卷,160篇。

【文言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文章赏析】
这件事告送我们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对于传言应开动脑筋思考,仔细辨别,不能轻信谣言,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

另外,说话措词要准确,表达要清楚,别让人产生歧义。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对于传言应开动脑筋思考,仔细辨别,不能轻信谣言,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

人教版七年级上文言文逐句翻译全解:挖井得一人

人教版七年级上文言文逐句翻译全解:挖井得一人

人教版七年级上文言文逐句翻译全解:挖井得一人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让青春更加光彩。

下面本文库为您推荐人教版七年级上文言文逐句翻译全解:挖井得一人。

22课《挖井得一人》翻译宋之丁氏,--宋国的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家里没有井要外出打水,常一人居外。

--经常一个专人住在外面。

及其家穿井,--等到他家挖了井,告人曰:--就告诉别人说:"吾穿井得一人。

"--"我挖井得到一个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有人听到了,传言说"丁氏穿井得一人。

"--"丁氏挖井挖得一个人。

"国人道之,--国人谈论这件事,闻之於宋君。

--让宋国国君听到了,宋君令人问之於丁氏,--宋君派人去问丁氏。

丁氏对曰:--丁氏回答说"得一人之使,--"我是说得到一个人使唤非得一人於井中也。

"--并不是从井里挖到一个人。

"求能之若此,-- 像这样探知消息不若无闻也。

-- 还不如没有听到。

22课《杞人忧天》翻译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身亡所寄,--自己无处存身,废寝食者。

--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因往晓之,曰:--就去开导他,说:"天,积气耳,无处无气。

--"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若屈伸呼吸,--你四肢一弯一伸,嘴巴一呼一吸,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奈何忧崩坠乎" --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其人曰:--那人说:"天果积气,--"天是气体,日、月、星宿,--那日、月、星、辰不当坠邪" --不就会掉下来吗"晓之者曰:--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宿,--"日、月、星、辰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只使坠,--即使掉下来,亦不能有所中伤。

"-- 也不会伤害什么。

"其人曰:"奈地坏何"-- 那人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晓之者曰:-- 开导他的人说:"地,积块耳,--"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充塞四虚,-- 填满了四处,无处无块。

第22课《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梳理及练习(教师版)

第22课《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梳理及练习(教师版)

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梳理及练习二、三行对译外。

【注释】的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居住【译文】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而出门到远处打水浇灌,经常派一个人去外面打水。

家一人。

”【注释】待,等到代词,他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告诉这里指“节省”【译文】等到丁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者曰:“丁氏穿井一人。

”【注释】听到传播代词,指丁家人说的那句话得到,这里指“发现”【译文】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给其他人,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人【注释】国都议论代词,这件事使听见代词,这件事向、对宋国国君【译文】国都中的人都在议论这件事,使这件事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

原文:宋君丁氏。

丁氏曰:“【注释】派代词,这件事介词,向、对对答、回答指“节省”的劳动力【译文】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了一个劳动力,【注释】指“发现”在不如【译文】等于得到一个人。

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寻到的消息如此,不如不知道。

三、朗读节奏停顿1.家无井/而出溉汲2.吾/穿井/得一人3.有闻/而传之者4.丁氏/穿井/得一人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6.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7.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四、文言知识归纳(一)词类活用:闻之于宋君(闻:使动用法,使……听说)(二)古今异义1.穿井得一人(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2.国人道之(古义:国都;今义:国家)3.国人道之(古义:讲述;今义:道理)(三)一词多义:1.之①宋之丁氏(助词,的)②有闻而传之者(代词,这话)③国人道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④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⑤得一人之使(助词,的)⑥求闻之若此(定语后置的标志,语序应为“若此之求闻”)2.其①及其家穿井(代词,他的)3.于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向)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在)4.闻①有闻而传之者(知道、听说)②闻之于宋君(使知道)③求闻之若此(消息)④不若无闻也(知道、听说)五、内容理解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一、解释重点词语。

1、《吕氏春秋》又称《》,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年秦相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2、溉汲..:3、及.其家穿井:4、国人:4、国人道.之:5、闻之于宋君:6、丁氏对.曰:7、得一人之使:8、《列子》旧题为著,列御寇,相传是时的家人物,郑国人。

9、崩坠:8、身亡.所寄10、废寝食者:1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12、因.往晓.之13、因往.晓之14、天果.积气耳:15、不当坠.耶:16、宿:17、光耀:18、只使:19、积气:20、耳:21、若.屈伸呼吸:22、行止:23、奈何:24、中伤:25、积块:26、四虚:27、躇步跐蹈:28、舍然: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身亡所寄2、其人舍然大喜三、词类活用1、闻.之于宋君2、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四、一词多以1、于:闻之于.宋君非得一人于.井中也2、闻:有闻.而传之者闻.之于宋君3、之:宋之.丁氏国人道之.得一人之.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五、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闻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4、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5、杞人忧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6、天果积气耳,日月星宿,不当坠也。

7、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六、从《穿井得一人》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七、《杞人忧天》本文的讲了什么事?寓意是什么?。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一、一词多义1、“之”的用法(1)宋之丁氏之:结构助词,的(2)有闻而传之者之:代词,指这件事(3)国人道之之:代词,指这件事(4)闻之于宋君代词,指这件事(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之:代词,指这件事(6)得一人之使之:结构助词,的(7)求闻之若此之:2、“而”的用法(1)家无井而出溉汲而:表顺承(2)有闻而传之者而:表顺承3、“若”的用法(1)求闻之若此若:像(2)不若不闻也若:如,比得上(3)若屈伸呼吸若:你4、于的用法(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于:向(2)闻之于宋君于:被(3)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于:在二、特殊句式倒装句: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

省略句:常一人居(此处省略“于”)外。

(此处省略主语丁氏)告人曰判断句:非得一人于井中也被动句:闻之于宋君。

三、词类活用1、闻之于宋君。

闻:使……知道(使动用法)四、一一对译1、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因此常有一人住在外专管打水。

2、原文: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译文: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

”3、原文: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译文:有个听到就传播这件事的人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4、原文: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译文:住在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5、原文: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译文: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问明情况.6、原文: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文:丁家人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7、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七年级穿井得一人原文及翻译注释

七年级穿井得一人原文及翻译注释

七年级穿井得一人原文及翻译注释《穿井得一人》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注释: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

溉:音gai,浇灌。

汲(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

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穿井得一人》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

”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

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穿井得一人》启示: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穿井得一人》出处:*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收入鄂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中,改名为《穿井得一人》,20XX年收入人教社新版语文教科书中(与两篇《伊索寓言》及列子作品《杞人忧天》同属《寓言四则》 )。

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穿井得一人》

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穿井得一人》

初中课内文言文复习(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①《吕氏春秋》宋②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③,常一人居外。

及④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并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⑤道⑥之,闻之于宋君⑦。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⑧曰:“得一人之使⑨,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①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穿,挖掘开凿。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②〔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

③〔溉(gài)汲(jí)]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④〔及〕待,等到。

⑤〔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⑥〔道〕讲述。

⑦〔闻之于宋君〕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

闻,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⑧〔对〕应答,回答。

⑨[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浇田、打水,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

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一、阅读《穿井得一人》一文,回答9~11题。

9.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家无井而出溉汲汲:从井里取水B. 及其家穿井及:待,等到C.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令:派D. 丁氏对曰对:正确10.下面各句中加点“之”字用法,与其它句不同的一项是()A. 宋之丁氏。

B. 有闻而传之者。

C. 国人道之D. 闻之于宋君。

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宋君派人打听,是因为他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B.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分析甄别,不能人云亦云。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第22课《穿井得一人》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第22课《穿井得一人》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七年级上第22课《穿井得一人》知识点归纳
【文学常识】
吕不韦(?~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人。

.《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先秦杂家代表作,战国末期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共26卷,160篇。

【文言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文章赏析】
这件事告送我们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对于传言应开动脑筋思考,仔细辨别,不能轻信谣言,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

另外,说话措词要准确,表达要清楚,别让人产生歧义。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对于传言应开动脑筋思考,仔细辨别,不能轻信谣言,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

文言文《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文言文《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1文言文《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整理(人教版)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溉汲..gài jí三、重点字词解释:1.穿.井得一人(穿:挖掘,开凿)2.溉汲..(溉汲:打水浇田,汲:从井里取水)3.及.其家穿井(及:待,等到)4.国人道...之:(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5.闻.之于宋君(闻: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6.问之于.丁氏:(于:向)7.得一人之使.(使:使用,指劳力。

)8.丁氏对.曰(对:应答,回答)9. 求闻之若此..(若此:像这样,如此)10.不若..无闻也(不若:不如,比不上)四、词语分类归纳:1.重要虚词。

(1)之①宋之.丁氏(助词,的)②有闻而传之.者(代词,这话)③国人道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④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⑤得一人之.使(助词,的)⑥求闻之若此(定语后置的标志,语序应为“若此之求闻”)(2)其①及其.家穿井(代词,他的)②其.人曰(代词,那)③奈何忧其.坏(代词,它)(3)于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向)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在)22.古今异义。

①穿.井得一人(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②国.人道之(古义:国都;今义:国家)③国人道.之(古义:讲述;今义:道理)五、重点句子翻译: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而要到外边去打水浇田,经常委派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

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就)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得到了一(个)人。

”3.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有听到(这话)就去传播的人说:“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吕不韦(前292年-前235),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二、课文翻译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溉汲: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中取水。

居:停留。

及:待,等到。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于:介词,当“向”讲。

【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浇田、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挖水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了这件事就去传播:“丁氏挖水井得到一个人。

”国都中的人纷纷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宋国的国君让人向丁氏问明情况, 丁氏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并非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三、问题归纳1.开头一句话有什么作用?交代故事的背景,是全文的引子,为下文“穿井”引发的内容作铺垫。

2.“丁氏穿井得一人”这句话在表述上有什么问题?这句话有歧义,丁氏本来表达的意思是“我打了水井省下了一个劳力”,如果这句话在当时的情境当中可能不会出现理解的偏差,但一旦离开情境,传着传着别人就容易理解成“打水井得到一个人”。

3.如何理解宋国国君的行为?宋国国君不太相信穿井得到一个人的事情,他觉得奇怪,想求证一下。

四、课文主题《穿井得一人》通过一个姓丁的人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

同步练习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

收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中,改名为《穿井得一人》。

2.《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穿井得一人,知识点一:一词多义1、“之”的用法1)___之:作为结构助词,表示“的”。

2)有人听到并传递这件事之:代词,指这件事。

3)国内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之:代词,指这件事。

4)听到这件事于___之处:代词,指这件事。

5)___派人向___询问这件事之:代词,指这件事。

6)得到一个人的帮助之:作为结构助词,表示“的”。

7)询问这件事情如此之详细之:2、“而”的用法1)家里没有水井,却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而且有人听到并传递这件事之:表顺承。

2)有人听到并传递这件事之:3、“若”的用法1)询问这件事情如此之详细之:像这样。

2)不像这样,不知道这件事之:如此,比得上。

3)像屈伸呼吸一样之:4、“于”的用法1)___派人向___询问这件事之:向。

2)听到这件事于___之处之:被。

3)非得一个人在井里之:特殊句式倒装句:听到这件事于___之处之。

___派人向___询问这件事之。

非得一个人在井里之。

询问这件事情如此之详细之。

省略句: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

告诉别人说。

词类活用1、听到这件事于___之处之。

___:使……知道(使动用法)。

一一对译1、原文:___,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译文:___一个姓___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因此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专门负责打水。

2、原文: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译文: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们挖井挖到了一个人的帮助。

”3、原文:有人听到并传递这件事之:“___穿井得一人。

”译文:有个人听到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___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4、原文:国内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之,使___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译文:全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让___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5、原文:___派人向___家询问这件事情之。

译文:___派人向___家了解这件事情。

6、原文:___回答说:“我们得到了一个人的帮助,而不是在井里挖到了一个活人。

部编本初中七上《穿井得一人》文言文实词

部编本初中七上《穿井得一人》文言文实词

部编本初中七上《穿井得一人》文言文实词以下是部编本初中七上《穿井得一人》的文言文实词:
1. 宋之丁氏:宋国的一个姓丁的人。

2. 舍:安置。

3. 及:等到。

4. 家:定语后置,应为“于家”。

5. 人:别处的人。

6. 告:报告,告知。

7. 而:同“尔”,你。

8. 溉汲:打水浇田。

9. 并:连词,合,兼。

10. 溉:浇灌。

11. 亦:也。

12. 故:所以。

13. 苟:如果。

14. 干:求,索取。

15. 闻:听到。

16. 百:虚数,很多。

17. 道:讲述。

18. 身:自身,自己。

19. 妄:胡乱。

20. 若此:如此。

21. 耳:罢了,而已。

22. 吾穿井:我挖了井。

23. 但:只,仅。

24. 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使用。

25. 之:结构助词,的。

26. 省:明白,觉悟。

27. 道:道路,途径。

28. 若此:如此。

29. 于:在。

30. 何如:怎么样?
31. 其然乎?其不然乎?难道不是这样吗?。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归纳总结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归纳总结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归纳总结穿井得一人是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它告诉了我们一个智慧和勇气的故事。

这个故事涉及到许多知识点,下面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1. 智慧与勇气的重要性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英雄为了解救被困在井底的人而冒险下井的故事。

故事告诫我们,智慧和勇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只有拥有智慧,才能有能力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勇气则是我们面对困难时坚持前行的动力。

2. 困境中的创造力在故事中,英雄使用了一根绳子、一把刀和一块薄木板成功地解救了被困人。

这启示我们面对困境时,应该保持冷静并发挥创造力。

即使面临限制和困难,还是存在解决方案的可能。

3.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故事中,英雄利用一只青蛙的力量成功脱困。

这告诉我们团队合作是成功的关键。

每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是当大家齐心协力,互相帮助时,就能够共同创造奇迹。

4. 持之以恒的态度英雄花费了很长时间才最终成功地解救了被困人。

这教导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保持持之以恒的态度。

成功往往需要付出时间和努力,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战胜困难。

5. 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穿井得一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故事中蕴含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价值观。

例如,故事中的英雄代表了勇敢、聪明和仁慈的品质,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道德观念。

6. 勇敢面对困境的勇气故事中的英雄面对井底的恶劣环境和困难,没有退缩和放弃。

这个故事鼓励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有勇气,不畏惧困难和挑战,相信自己的能力。

7. 古代工程学知识故事中的英雄利用了一种古代的工程学原理来解救被困人。

这提示我们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对于自然规则的理解。

通过学习这样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总结起来,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娱乐故事,它还涉及到了许多知识点。

从智慧与勇气到团队合作和坚持不懈的态度,这个故事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和思考。

同时,还可以从文化和工程学等角度来探讨和理解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价值和意义。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归纳总结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穿井得一的起源和发展穿井得一作为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其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

尧、舜、禹这三位传说中的传奇帝王都对水利工程有着很高的重视,禹更是精益求精,使工程更趋完善。

而穿井得一作为古代中国水利工程之一,穿井得一的最初起源并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不过据古籍记载,穿井得一最早是出现在战国时期。

当时“穿井得水”的技术在此时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人们可以利用这一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地下水,解决了人们生活用水的需求。

从此之后,这一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穿井得一的工程方法、施工技术和工具材料都在不断地更新。

在秦、汉时期,“穿井得一”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士人、文人对穿井技术有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在唐、宋时期,穿井得一的技术更上了一层楼,工程施工方面的创新和进步使得穿井得一技术更加完善,应用更为广泛。

在明、清时期,“穿井得一”技术的完善和规范化程度更是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中国传统水利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穿井得一的技术原理穿井得一的原理是利用一定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器具,将地下水资源引入地表,供人们使用。

具体来说,穿井得一的技术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找水源:首先,对于要进行穿井得一的地方,需要进行一定的勘查,找到地下水资源所在的位置。

这需要运用一定的地质勘探、水文勘测等技术手段,明确水源的位置和所需的挖井深度。

2. 定井位:找到水源之后,需要进行定位井位,确定井口的位置和井的规模。

这需要进行水土地质的勘查和分析,结合当地的水资源状况,科学合理地确定穿井得一的具体位置和规模。

3. 开挖井口:这是穿井得一工程的第一步,需要运用一定的工程机械和工具,在地面上开挖井口,并逐渐向下挖掘。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地层的稳定和排水问题,确保井口的安全和顺利开挖。

4. 输水安装:在井口开挖完成之后,需要进行输水管道的安装和联接。

这需要考虑到地下水的输送距离和用水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布局,保证地下水能够顺利输送出来。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总结笔记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总结笔记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总结笔记一、穿井得一的发展历程穿井得一是古代中国在地下开凿引水隧道、水井时遇到的问题,指一个地方的井堰,另一个地方的水库由井下竖井注水。

"井在此墙里,不知余污在井何立,当窃挖之,可见井物知井尽。

"穿井得一的最早记载是在《孟子》中,孟子在《离娄上书》中提到了穿井得一的例子。

墨子在《墨子·非十才》中也有穿井得一的记载。

至唐宋时代,穿井得一成为了流传颇广且被广泛采用的工程技术。

在地下探井开凿引水隧道、水井时,为了保证质量,必须通过实验检验隧道是否顺利引水。

而这种实验就需要穿井得一技术,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检验出地下水路通畅。

二、穿井得一的基本原理穿井得一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地下水流的物理特性来验证地下水渠的连通情况。

穿井得一技术要求在某一水库附近挖掘一口井,同时在需要检验的隧道或水井的地下水渠位置上挖掘另一口井,然后通过把一口井的水抽干或水位降低,使得地下水流产生负压,这样地下水会借助地下渠道流向井内,从而验证地下水的流通情况。

三、穿井得一的适用范围穿井得一技术适用于地下水渠、水井等地下水工程项目的验收。

在施工过程中,如果不能直观地看到地下水的连接情况,就需要使用穿井得一技术来验证地下水渠的连通情况。

当前,穿井得一技术已经逐渐淡出现代工程建设中,但在某些特殊地区和特殊工程中,它仍然具有一定的适用价值。

四、穿井得一的工程意义在古代,穿井得一技术是地下水工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技术手段。

在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条件下,穿井得一技术是验证地下水渠道连通情况的唯一可行手段,在地下水工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

而今,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条件下,穿井得一技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它的出现和使用对地下水工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五、穿井得一的特点穿井得一技术具有验证地下水渠道连通情况的简单、直观等特点。

在古代,由于没有其他更为科学的手段验证地下水渠道的连通情况,因此穿井得一技术是最为可靠的验证手段。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归纳总结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归纳总结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归纳总结穿井得一人是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讲述了一个人通过思考和创新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有关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下面将逐步分析这个故事,总结出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第一步:问题的提出故事开始时,人们面临着一个问题,他们需要一口井,但是建井的工作却非常困难。

这个问题的提出告诉我们,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问题是什么。

第二步:思考现有的解决方案在故事中,人们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建井,比如挖土、用木头等。

然而,这些方法都没有解决问题。

这告诉我们,当面临问题时,我们应该首先思考已有的解决方案,了解它们是否适用。

第三步:思考新的解决方案在故事中,有一个人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想法,他建议倒着挖井。

这个想法最终成功解决了问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需要思考一些不寻常的解决方案,而不仅仅局限于常规的思维方式。

第四步:勇于尝试和创新在故事中,那个人敢于尝试新的解决方案,并且相信这个方法可能会奏效。

最终,他的创新取得了成功。

这告诉我们,解决问题需要勇气和创新精神,不要害怕尝试新的方法。

第五步:分享经验和知识在故事的结尾,人们从那个人的经验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并且将这个方法传授给了更多的人。

这告诉我们,分享经验和知识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分享,我们可以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促进共同进步。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技巧。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问题,并思考已有的解决方案。

如果这些方案不适用,我们应该勇于尝试新的解决方案,并且相信它们可能成功。

同时,我们也应该勇于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解决问题需要思考和创新。

我们应该从这个故事中学习,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并且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

《穿井得一人》复习资料大全

《穿井得一人》复习资料大全

《穿井得一人》复习资料大全一、作家作品简介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

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

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

此为“一字千金”。

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

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

二、课文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三、课文注释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而:于是,就。

溉汲: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居:停留。

于:被及:待,等到。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对:应答,回答。

得一人之使:多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四、课文译文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

”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没有听到。

五、内容理解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道理: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穿井得一人课文重点

穿井得一人课文重点

穿井得一人课文重点这是穿井得一人课文重点,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穿井得一人课文重点第1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寓言的文体常识。

2.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以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寓言主题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

课件ppt课时1一、导入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寓”是“寄托”的意思。

(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

)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

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盛行,《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买履》(《韩非子》)、《鹬蚌相争》(《战国策》)、《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二、新知探究1.泛读课文,理解文意。

(自学十分钟)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溉汲:浇灌。

溉,洗涤。

汲,从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及:到国:国都。

道:议论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向、对。

宋君:宋国国君。

21cnjy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向、对。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于:在穿井:打井。

穿,有“凿通”的意思。

闻:有闻而传之者(听到)闻之于宋君(使......知道)之:国人道之(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有闻而传之者(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闻之于宋君,问之于丁氏(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④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2.翻译课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文言文《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溉汲..
gài jí三、重点字词解释:
1.穿.
井得一人 2.溉汲.. 3.及.
其家穿井 4.国人道...之: 5.闻.之于宋君 6.问之于.
丁氏: 7.得一人之使. 8.丁氏对.曰 9. 求闻之若此.. 10.不若..无闻也四、词语分类归纳: 1.重要虚词。


①宋之.丁氏②有闻而传之.
者③国人道之.④闻之.于宋君⑤得一人之.
使⑥求闻之.若此其
①及其.家穿井②其.
人曰③奈何忧其.坏于
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②非得一人于.
井中也
1
2.古今异义。

①穿井得一人.②国人道之.③国人道之.五、重点句子翻译: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宋国有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而要到外边去打水浇田,经常委派一人在外面。

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等到他家打井,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人。


3.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有听到就去传播的人说:“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人。

”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宋国的国君就派人到丁家去问这件事。

6.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7.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六、问题梳理:
1、《穿井得一人》寓意是什么?答:①道听途说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②不要轻信流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③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要有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2.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答: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七、文言文阅读:
阅读《穿井得一人》,完成1-3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 (2)国人道之..
2
⑶有闻而传之者()(4)闻之于宋君..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待,等到讲述的人使知道
2.(1)家里没有井,而要到外边去打水浇田,经常委派
一人在外面。

(2) 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3.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

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阅读《穿井得一人》,完成1-4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 (2)国人道之...(3)先自度其足 ( ) (4)遽契其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2)是吾剑之所从坠。

3.对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B.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

C.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D.要勇于揭穿别人的谎言。

4.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可以看出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3
参考答案:
1.待,等到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量长短用刀刻
2.宋国的国君就派人到丁家去问这件事。

(2)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3.D
4.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可以看出宋君是一个不不要轻信流言,眼见为实、严谨认真的人。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

”王曰:“寡人自为知。

”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溉汲..1.解释下列加点词。

(1)溉汲(2)穿井...(3)王信之乎(4)谓魏王曰...2.翻译下列句子。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

3.选文《穿井得一人》和《三人成虎》,甲文中的丁氏和乙文中的庞葱各扮演了什么角色?对于传言,甲文中的宋君和乙文中的魏王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待?
参考答案:
1.(1)打水浇田 (2)挖掘,开凿 (3)相信)(4)对说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