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之狄更斯
关于狄更斯的资料
关于狄更斯的资料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是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他是19世纪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风靡世界,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本文将介绍狄更斯的背景、作品以及他对社会的影响。
一、狄更斯的背景狄更斯于1812年2月7日出生在英国朴茨茅斯,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富裕。
然而,他在年轻时展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天赋。
他曾在报社、律师事务所等地工作,并于1836年开始专职从事写作。
二、狄更斯的作品1. 《雾都孤儿》这是狄更斯最有名的作品之一,于1838年开始连载。
小说以孤儿奥利弗为主人公,通过讲述他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贫困与压迫下的生活经历,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2. 《呼啸山庄》这是狄更斯唯一一部以悲剧为主题的小说,于1847年出版。
小说通过讲述两个家族之间的恩怨和爱恨情仇,展现了爱的力量和人性的复杂性。
3. 《双城记》这部小说于1859年出版,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描写了英法两国的爱情故事和社会的动荡。
小说通过反映法国社会的不公与暴力,唤起了人们对正义的关注。
4. 《大卫·科波菲尔》这部小说于1849年至1850年间连载。
小说以主人公大卫的成长历程为线索,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
它也被认为是狄更斯最具自传色彩的作品之一。
三、狄更斯对社会的影响狄更斯的作品直击社会问题,尖锐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与不道德。
他通过揭露贫困、压迫、虐待等现象,唤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他的作品被认为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文学的代表,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狄更斯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尤其是关注儿童教育和福利。
他曾经是一所儿童学校的创办人和赞助人,致力于改善贫困儿童的生活和教育条件。
他的行动和作品都表达了他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同情。
总结:狄更斯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通过其作品对当时社会不公和不道德现象进行了深刻而批判性的揭露。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之二:狄更斯
从《双城记》看狄更斯小说的人道主 双城记》 义思想和艺术特色
得伐石夫妇的故事 厄弗里蒙地家族的故事 梅尼特一家的故事 卡尔登的生活与献身 克朗丘的生活与经历
人道高于一切
梅尼特医生 露 西 卡尔登 代尔那 劳 雷 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 得伐石太太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之二
狄更斯与《双城记》 狄更斯与《双城记》
查尔斯狄更斯 查尔斯 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1812--1870 ) ,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与杰 出代表, 出代表,继莎士比亚之后对世界文学产生巨 大影响的小说家。 大影响的小说家。
生平重要经历
皮鞋油作坊童工 律师事务所抄写员、速记员、 律师事务所抄写员、速记员、新闻记者 美国之旅 晚年的公开朗诵( 晚年的公开朗诵(public readings )
《艰难时世》(1854) 艰难时世》 )
正面反映劳资矛盾 批判功利主义
葛擂硬: 葛擂硬:“人从生到 死步步生活都得是一 种柜台上的现金买卖 关系。 关系。”
《小杜丽》(1857) 小杜丽》 )
揭露和批判司法制度, 揭露和批判司法制度, 将批判矛头指向利己 主义者、 主义者、官僚主义制 度和司法机构, 度和司法机构,肯定 善良朴实的自我牺牲 精神。 精神。
狄更斯文学创作分期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1833-1841) )
成名作《匹克威克外传》 成名作《匹克威克外传》 (1836-1837) )
退斯特》 雾都孤儿》 《奥列弗退斯特》(《雾都孤儿》) 奥列弗 退斯特 (1838) )
抨 击 济 贫 法
尼克尔贝》 《尼古拉斯尼克尔贝》 尼古拉斯 尼克尔贝 (1839) )
第二阶段的创作( 第二阶段的创作(1842-1858) )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之五:狄更斯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之五:狄更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之五:狄更斯英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查理.狄更斯(1812-1870)出身贫苦的小资产阶级家庭,12岁起便开始当学徒、杂工和律师事务所缮写员,19岁进报界任记录员和采访记者,跑遍了伦敦的大街小巷,熟悉英国各阶层人物和各方面的社会生活。
他21岁时开始发表文学作品,25岁时因《匹克威克外传》一举成名,32岁后长期侨居瑞士、法国和意大利潜心从事文学创作,间也主办报纸和组织业余剧团,1870年在写作最后一部小说《爱德温.德鲁特》时因劳累过度患脑溢血逝世。
狄更斯是以人道主义思想和幽默讽刺手法著称的多产小说作家,他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和多部中短篇小说,其创作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①早期(1833-1841)受宪章运动和议会改革影响,作品虽对社会抱批判态度,但多抱有乐观信念。
主要作品有既写社会荒谬不公,又写主人公乐善好施的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1836-1837)。
一方面揭露贫民生活的苦难和" 济贫法" 的荒谬,一方面又把主人公的获救希望寄托在资产者无私救助和突然得到大笔遗产上的长篇小说《奥列佛.推斯特》(1838),以及长篇小说《老古玩店》(1841)、《尼古拉斯.尼古贝》(1838-1839)、历史小说《巴纳比.拉奇》(1841)等。
②中期(1842-1848)因议会改革的阶级局限明显暴露,社会矛盾趋向尖锐,其作品的乐观信念已不复存在,而是把批判矛头从个别人、个别机构指向社会整体,把温和的嘲讽变为严厉的讽刺。
但以" 仁爱" 、" 谅解" 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却又成了解决一切矛盾的通用法宝。
主要作品有深刻揭露以董贝为代表的冷酷、傲慢、扼杀人性、唯利是图的英国商业资产阶级本质,但又让他在被弃女儿的温情感化下恢复人性的长篇小说《董贝父子》(1848);揭露资本家对工人残酷剥削,批判为资本主义辩护学说的荒谬,但又幻想资产者能皈依圣诞精神,化冷酷为仁爱的中篇小说《圣诞故事集》(1843-1845);以及揭露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罪恶,但又让年青资产者历经困苦而道德更新的长篇小说《马丁.朱什尔维特》(1843-1844)等。
外国文学史结合双城记,谈谈对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的认识
外国文学史结合双城记,谈谈对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的认识狄更斯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其作品《双城记》被认为是他最具人道主义色彩的代表之一。
这部小说通过一个跨越英法两国的故事,揭示了社会不平等和人性的复杂性。
首先,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强调了对穷人和受压迫者的同情和关怀。
小说展示了19世纪末英国社会的社会阶层差异和不公正,尤其揭示了法国大革命前后贫富悬殊的问题。
他通过描绘贫苦人民的生活,表达了对他们遭受的苦难和不公平待遇的深切同情。
例如,在小说中,贫穷的法国妇女吉奥赛特勇敢地承担起保护家人的责任,表现出了他们的坚韧和勇气。
其次,狄更斯在小说中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普遍性。
他通过塑造各种角色,展示了人类的善良、邪恶、悲伤和复杂的情感。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例如,恶名昭著的斯卡雷特律师赫斯特、复仇心切的恩瓦尔德夫妇以及善良而牺牲自我的塞蒂莉亚等。
通过这些角色的故事,狄更斯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使人们能够对人性的光明和黑暗有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狄更斯在《双城记》中传达了对人道主义理念的追求。
他通过描写捍卫正义的人物和揭示社会阴暗面的情节,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改变现状。
小说中的一名主要人物,医生曼尼特,以其积极的行动和同情心,展现了人道主义的价值。
他的努力和奉献,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对其他人产生了积极影响。
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狄更斯试图激发读者的同情和关心,促使读者反思社会问题并提出改变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狄更斯的《双城记》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部小说通过描绘社会不平等、人性的复杂性和人道主义的价值追求,向读者传达了一种积极的社会意识和关怀。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反思和号召。
外国文学史 最新
Charles Dickens na sua juventude.狄更斯后来成 为一名《晨报》的国会记者,专门采访英国下议 院的政策辩论,也时常环游英伦采访各种选举活 动。他开始在各刊物上发表文章,并最终收集成 《博兹札记》(Sketches by Boz)出版,这是他 的第一部散文集。但真正使他成名的是1836年出 版的《匹克威克外传》(The Pickwick Papers), 全书透过匹克威克与三位朋友外出旅行途中的一 连串遭遇,描写了当时英国城乡的社会问题,一 开始这本书并没有引起太多的焦点,第一年只销 售500册,到了1837年春天,《匹克威克外传》 成为英国社会争相讨论的话题,社会上出现了 “匹克威克热”,英国城市的街头出现各种各样 与匹克威克有关的商品,最后此书成为世界文学 的经典名作。
他是一位幽默大师,常常用妙趣横生的 语言在浪漫和现实中讲述人间真相,狄 更斯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 要代表。艺术上以妙趣横生的幽默、细 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现实主义描写 与浪漫主义气氛的有机结合著称。狄更 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 “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 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 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 的贡献。
《博兹札记》( Sketches by Boz ) —— 1836年 《匹克威克外传》( The Pickwick Papers ) —— 1836年 《雾都孤儿》( Oliver Twist ) —— 1837年-1839年 《尼古拉斯· 尼克贝》( Nicholas Nickleby )—— 1838年-1839年 《老古玩店》( The Old Curiocity Shop )—— 1840年-1841年 《巴纳比· 拉奇》( Barnaby Rudge )—— 1841年 《美国纪行》( American Notes )—— 1842年 《圣诞颂歌》( A Christmas Carol )—— 1843年 《马丁· 翟述伟》( Martin Chuzzlewit )—— 1843年-1844年 《董贝父子》( Dombey and Son )—— 1846年-1848年 《大卫· 科波菲尔》( David Copperfield )—— 1849年-1850年 《写给孩子看的英国历史》( A Child's His Bleak House )—— 1852年-1853年 《艰难时世》( Hard Times )—— 1854年 《小杜丽》( Little Dorrit )—— 1855年-1857年 《 双城记 》( A Tale of Two Cities )—— 1859年 《远大前程》( Great Expectations )—— 1860年-1861年 《我们共同的朋友》( Our Mutual Friend )—— 1864年-1865年 《艾德温· 德鲁德之谜》( 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 )—— 未 完成,1870年
经典:外国文学史-狄更斯-PPT
❖ “你没有资格拿我们家的书,你是个靠个 人养活的,妈妈说过:你没钱,你父亲 一文也没留给你。你本该去要饭,不该 在这儿跟我们这样上等人的孩子一起过 活,跟我们吃一样的饭,穿花妈妈的钱 买来的衣服……滚!站在门口去,别站 在镜子和窗子跟前。”
——吴钧译《简爱》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段话意味着什么?
7
“先生,我太直率了;请你原 谅,我本来应该说,问致电外貌 问题是很不容易当场就随口做出 回答,应该说,各人有个人的审 美观,说美并不重要,或者诸如 此类的话。”
15
❖ 第一时期(1833-1842年): 《匹克威克先生外传》(1836-1837年) 《奥列佛·退斯特》(1837-1838年) 《尼古拉斯·尼克尔贝》(1838-1839年)
《老古玩店》(1841年)等。
作品在艺术上受到流浪汉小说的影响; 基本模式:不幸的穷人遇到仁慈的富人。
风格:幽默、乐观。
❖ (4)塑造了人道主义的最高典型代尔那和 卡尔登。贵族后代代尔那,放弃特权为救管 家而入狱。卡尔登从一个从来不关心任何人 的人到最后心甘情愿代替别人上断头台。
23
评说或局限性
作者宣扬了用人道主义来感化别人,以 此来缓和阶级矛盾,避免像法国在革命那样 的暴力在英国再次发生,这样的人道主义体 现了作者本身的局限性。作者把贵族的残暴 和革命的错误作无原则的类比,以突出他的 人道主义精神,这种认识使他不可能全面正 确地评价法国大革命及其进程中的是非功过。
8
❖ 唉,它再也不能去求助他了,因为忠 诚已遭破坏—信任已经丧失了,对这 来说,罗撤斯特已不再是过去的他, 因为他原来不像我过去所想像的那样, 我不想把他看成邪恶,我不愿意说他 欺骗了我,不过,他在我心中已失去 了正直不欺的属性,因此我必须离开 他,这一点我看得很清楚。
外国文学史-狄更斯-精品文档50页PPT
•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
49、勤学如春Βιβλιοθήκη 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外国文学-狄更斯》
2.中期(1842—1858):
狄更斯中期的创作,较为广阔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批判性有所增强,作品基调忧伤而愤怒,结构趋向严谨。
这一时期重要作品有《艰难时世》、《马丁·朱述尔维
特》、《董贝父子》、 《圣诞欢歌》等。
3.后期(1858—1870):
后期是狄更斯创作的高峰期。他这个阶段的创作,全 面、深刻有力地揭露批判社会的阴暗,风格严肃、深沉、 压抑、伤感,作品情节的戏剧性增强,结构复杂严谨。
梅尼特——人道主义宽恕精神的化身 露 茜——爱的化身 查 理——进行道德改善的理想贵族 卡尔登——自我牺牲的人道主义者
(五)艺术特色
1.采用多元整一的网状结构; 2.史诗式的大场面与细节描写结合;情节起伏跌宕,
节奏有张有弛,具有强烈的戏剧张力; 3.鲜明的人物形象对比,烘托了主题;
一、生平与创作
(一)童年与少年时代
斯狄 故更 居斯
朴 茨 茅
笛福
斯摩莱特 菲尔丁
塞万提斯
创伤性体验
狄更斯12岁时,父亲因无力还债而被捕入狱。 “我的整个身心所忍受的悲痛和屈辱是如此巨大,即使到了
现在,我已经出了名,受到别人的爱抚,生活愉快,在睡梦中我 还常常忘掉我自己有着爱妻和孩子,甚至忘掉自己已经长大成人, 好像又孤苦伶仃地回到了那一段岁月里去了。” 伦敦带给狄更斯痛苦,也使他的创作提供素材。
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十 九世纪英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时代的旗 帜”、“杰出的小说家”。
“他是一个对近代生活有极深刻的见 解的作家。贯穿他整个职业生涯的一条红 线就是对19 世纪的社会进行批判式分析, 其深度和广度是任何一位长篇小说家未曾 超越的。”
第六节 狄更斯
小说中的伦敦
在《董贝父子》里,描写了伦敦金融商业中心区。 在《荒凉山庄》里,描写了伦敦东头富人区幽静的街道, “孤独者汤姆”地区的荒凉,这是新老英国的对比。 在《奥列佛· 退斯特》里,描写了伦敦的贼窝。 在《我们共同的朋友》里,描写了伦敦港口的小酒馆。 在《马丁· 朱述尔维特》里,描写了伦敦商业的店铺。 在《匹克威克外传》和《小杜丽》里,描写了伦敦的债 务人监狱,等等。 伦敦唤起作家的各种感情——爱情、怜悯、沮丧与激动。
英国绅士风
狄更斯具有典型的英国绅士爱体面的性格,爱虚 荣,讲面子,把所经历的苦难当作人生的奇耻大辱, 终生耿耿于怀。这一点和美国人的性格截然相反。美 国人乐观粗犷,开朗豪爽,对自己经历的苦难十分坦 然,并以此自豪,没有耻辱感。这是不同的民族特性 的反应。
伦敦游荡
当时负债人监狱可以出租房间给犯人家属住,狄 更斯全家都搬进负债人监狱,他做童工,独自一人住 在外面。当他做完苦工,就像个流浪儿一样,整晚在 伦敦城四处游荡。他走遍了大半个伦敦,光怪陆离的 街道,五光十色的景象,都在他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 象,后来,他都把它们写入了小说中。
热爱妻妹玛丽
狄更斯在24岁时与《时事晨报》老板的女儿凯瑟琳 相爱并结婚,他们性格差距很大,双方都不能使对方快 乐。狄更斯爱上了妻子的妹妹玛丽,然而玛丽得怪病死 去,仅16岁。玛丽的死使狄更斯几个星期都振作不起来, 他常梦见她,直到临死前,他还写道:“她老是这么深 刻地留在我的思想中……以致对她的回忆变成了我的生存 的一个重要部分,竟如我心脏的跳动跟我的生存不能分 离一样。”玛丽对狄更斯的作品有极大的影响,常在他 的小说中出现,是一个年轻温柔、尽善尽美的女子。她 是《老古玩店》中的小耐儿,《大卫· 科波菲尔》中的安 妮丝,以及《小杜丽》中的小杜丽。
外国文学史-狄更斯-精品文档
《大卫•科波菲尔》
一部具有自传性质的小说 狄更斯:“在我所有的著作中,我最爱这一部。” 《大卫•科波菲尔》和其他“流浪汉小说”有一
个重要的区别,那就是小说中一系列事件不仅发 生在大卫身上,而且还改变了他。也就是说,小 说中的一系列事件是统一于“大卫的成长”这一 中心主题之下的,因此这部作品表面上采用了 “流浪汉小说”的形式,实质上是一部教育小说 (亦称“成长小说”)。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二)创作意图与客观内涵
“这是最好的时候,这是最坏的时候;这 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 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 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 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种各样事 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直登天堂, 人们正在直下地狱——总之,那时和现代 是这样相像,以致那时声名最响的某些作 家对于它的批评,说好说坏,都固执地只 用最高级的对比之词。”
在反对暴力的同时,又宣扬了体现在梅尼 特医生、路茜、代尔那和卡尔登身上的仁 爱精神,在狄更斯的笔下,这种仁爱精神 不仅能使敌对的阶级,敌对的人们互相谅 解,而且可以改变人们被扭曲了人心灵, 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新生。
狄更斯对笔下人物的态度是以人道主义为 出发点的。
(三)、狄更斯创作的艺术特点:
(二)第二时期的创作(1842——1858)
访问美国——特写集〈旅美札记〉和长篇 小说〈马丁•朱述尔维特〉
这时斯的重要作品是长篇小说《董贝父子》 和《大卫•科波菲尔》
《董贝父子》(1848)
这部小说的发表标志着狄更斯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成功地塑造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现实主义典型形象——董贝 但是对董贝的塑造并不是集中在对于私德的批判上,而是
外国文学史狄更斯及《双城记》
狄更斯的人物塑造艺术
1.人物性格的单层次(人物性格既有道
德的因素,又有政治、阶级、经济等方面 的因素,但狄更斯侧重描写的往往是人物 的道德层面) ;
2.人物本质的确定化(从道德角度看,
狄更斯笔下的人物一出场,好坏本质已经
确定,几乎不再改变) ;
3.人物形象的基调化(艺术形象的各个方
面都吻合描写中心) ;
喜欢公开朗读,满足自己的演员 表演欲,增加与读者的交流,挣 更多的钱。 25岁出版长篇小说成名——15部 长篇小说,并有大量短中篇小说、 散文、剧本、讲演、书信等,长 篇小说成就最高而且名声均匀。 58岁去世——在英国古典作家中, 成就仅次于莎士比亚。
二、狄更斯小说创作背景
19 世纪英国社会的整个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巨大进步以及资产 阶级的发展壮大都没有带来穷人生活状况的改观, 甚至使得他们的生活进一步恶化。
狄更斯小说的典型结构:多元整一
狄更斯的成熟长篇小说几乎都表现出典型的多元整一 特征,如《荒凉山庄》、《大卫·科波菲尔》、《双 城记》等。 所谓多元,是指多个叙事单元。叙事单元,是指由 一定的人物、事件和背景组成的一个具有内在自足性 和内在独立性的故事。 所谓整一,是指小说虽由几个叙事单元组成,但又 通过人物、线索、情节等的联系、渗透组成一个统一 的整体。 这种叙述结构和手法,在文学史上很具有代表性和典 型性,影响着其后很多作家的文学叙事。
狄更斯(1812-1870) 是十九世纪英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是一个对近代生活有极深刻的 见解的作家。贯穿他整个职业生涯的一
条红线就是对19 世纪的社会进行批判式
外国文学第二十一讲·狄更斯
[2]、感伤 他的伤感主要表现在对善良小人物命运的同情和怜悯, 这种感伤气氛有时弥漫全书。
[3]、说教
狄更斯在揭露批判社会罪恶时,有大量的人性论的说
教,这些说教表现了他的人道主义的善良动机,道德 正义,抽象理想。
[4].行善 狄更斯从基督仁爱出发,主张行善,勿以暴力抗恶 他的正面主人公,都是善良的好人。他们积德,做好 事,以德报怨,用仁慈感化恶人。
[1]、喜剧手法
采用喜剧的手法来暴露人性中的可笑之处和揭露社会的阴暗面。 如:匹克威克的可笑行为
[2]、塑造喜剧人物
注意塑造喜剧人物,发掘他们身上的幽默感,而不像18世纪小说
那样以情节事件的幽默为主。
3、温和的人道主义 [1]、温情 狄更斯的温情不仅表现在善良人们兄弟般的情谊上, 也表现在对恶人的处理上。 他的小说大都是大团圆结局,这也表现出他的人道主 义温情。
B、罪恶的典型: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
恣意挥霍人民的血汗, 极度奢侈、荒唐 草菅人命、荼毒生灵、残忍凶暴、灭绝人性
C、疯狂的代表:得伐石太太 受压迫的穷苦人
疯狂的报复者,从“复仇女神”变成了“嗜血女魔”
D、怪诞的英雄:卡尔登 卡尔登是一个律师,性格忧郁、酗酒、堕落、自暴自 弃,表现出一种阴郁、冷漠的古怪。 他爱上路茜后, 却又觉得自己自甘堕落已久, 无法再回 复正道, 不能给路茜带来幸福, 没有资格爱她, 因此主动 退出情场角逐。 作者称他是个“怪人”。但在这怪人冷淡的外表下, 却充满对路茜的热烈感情。尽管他的爱情是绝望的, 路茜和代尔那结了婚,但为了路茜的幸福,他愿意代 替情敌走上断头台。
3、人道主义思想的表达
① 对人物的刻画:仁慈vs残忍 ② 对法律的控诉:三审代尔那 ③ 对革命的态度:肯定革命的正义性,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史之狄更斯
一、狄更斯三个时期的主要作品及创作特点:
1、第一时期:狄更斯接连发表了《匹克威克外传》《奥立佛·退斯特》《老古玩店》等5部长篇小说。
《匹克威克外传》是狄更斯的成名作。
小说以退休商人匹克威克先生以及其它的几个朋友的游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反映了当时英国广泛的社会生活。
2、第二时期:狄更斯创作了《马丁·瞿述维》《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等6部长篇小说,以及短篇小说《圣诞故事集》、特写集《访美札记》等。
《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带有一定的自传性质。
3、第三时期:狄更斯创作了《双城记》《远大前程》《我们共同的朋友》《艾德温·德鲁德的秘密》等4部长篇小说。
二、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主要特点:
狄更斯小说的思想内容是丰富而复杂的,但有一条红线贯穿其中,那就是人道主义。
作者从人道主义出发,批判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提倡与弘扬宽恕、博爱之类的伦理道德,并对人性作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
人性是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与出发点,宽恕、爱、和解等道德信条是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而社会批判则是狄更斯从人道主义出发对社会进行观察和评价的结果。
三、《双城记》的主要人物形象:
1、梅尼特医生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人道主义的典型。
青年时期的梅尼特医生正直高尚,他亲眼目睹了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虐杀农民的惨案,为了求得良心的安宁,写信向朝廷告发,反而被侯爵兄弟关进巴士底狱。
长期的监禁使他丧失了理智。
出狱后,在女儿的照料下,医生恢复了理智,精神也产生了升华。
他明知达尔那是厄弗里蒙地家族的后代,可是为了女儿的幸福,扔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因为他有了新的信仰,要为爱、为别人的幸福而活着。
法国大革命中,他一面营救女婿,一面一视同仁地位监狱中所有的人看病,包括囚犯和看守。
这时,他已成为仁爱和宽恕的化身。
2、卡尔登是小说的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聪明有才气,然而不善专营,缺乏在当时社会必不可少的“精明”,因而默默无闻。
卡尔登有美好的情感,但社会注重的是金钱和成功。
卡尔登厌恶这个社会,然而无法逃避它,更无法改变它,他只好借酒消愁,自暴自弃,放荡不羁,玩世不恭。
出于“大爱无私”的崇高境界,他主动退出了情场的角逐,并发誓为了露茜一家的幸福不惜牺牲。
最后,他替代尔那上了断头台,把利他主义发展到了顶峰,放射出基督般的光辉。
3、厄弗里蒙地侯爵是反动贵族的典型。
他视下层人民为草芥,作恶毫无顾忌。
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害死了农妇一家5口人。
他压死平民的孩子,却反而责怪孩子的父母没把孩子管好,惊吓了他的马。
他顽固坚持贵族特权,愿意为此付出生命。
为了防止侄儿代尔那做出有损家族利益的事,他甚至想把侄儿投入监狱。
只是因为这时他已失宠,计划才未能实现。
最后死于革命党人之手。
4、得伐石太太是革命群众的代表。
她就是被侯爵兄弟孽杀的农妇的小妹妹,由于这样的出身,他与贵族阶级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
革命前,她一面与丈夫经营小酒馆,一面积极参加革命活动,革命爆发时,她积极参与了攻打巴士底狱的战斗。
革命胜利后,她积极投入了巩固胜利果实的斗争,同时执著地向厄弗里蒙地家族的后代代尔那及其家人复仇。
她不仅要杀死早已放弃贵族特权的代尔那,而且要杀死他的妻子和女儿,甚至连坐过巴士底狱的梅尼特也不愿被放过,最后被自己的手枪打死。
这表明,作者同情她的遭遇,赋予她坚定、冷峻的性格,但从人道主义思想出发,否定了作为革命者的得伐石太太,因为她那残忍的复仇大大超过了必要的程度。
四、《双城记》的思想内容:
1、《双城记》是一部历史小说,但处理的确是现实问题,思想内容很深刻。
作者深切地感受到当时英国社会矛盾的尖锐、贫富的悬殊,下层群众中普遍存在着愤懑和不满,与大革命前的法国相类似。
他担心英国爆发象法国大革命那样的革命,警告英国统治者提防发生类似法国大革命的悲剧。
2、小说通过厄弗里蒙地侯爵、“朱古力爵爷”的荒淫、奢侈、残暴,梅尼特医生和得伐石太太一家的苦难遭遇,雄辩的说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是贵族阶级的腐朽、残忍、飞扬跋扈的结果,是下层人民长期仇恨的总爆发,从而肯定了法国大革命的正义性。
3、作者虽然肯定了法国大革命的必然性和正义性,却反对革命暴力和大规模的群众运动。
在作者看来,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是可怕的,运动中的群众是疯狂的、盲目的、丧失理智的。
在小说中,他通过大量的描写表达了这一观点。
作者认为,革命的目的是消灭罪恶,而暴力本身也是罪恶,暴力不能改造社会,反而伤害了无辜。
正因如此,作者对贵族和革命的领导者们都作了否定的描写。
4、狄更斯宣扬的是仁爱、宽恕。
因此,他塑造了梅尼特、代尔那、卡尔登、露茜、劳雷等一系列道德高尚的人物,作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人道主义是他评价人物和各种现象的基本出发点。
五、《双城记》的艺术成就:《双城记》在艺术上取得很高的成就。
1、首先,小说采用典型的多元整一结构,严谨有序。
小说由五个叙事单元组成:一是梅尼特一家的故事,二是得伐石夫妇的故事,三是厄弗里蒙地家族的故事,四是卡尔登的生活与献身,五是克朗丘的生活与经历。
五个单元之间虽有紧密联系,但并不相互包含或隶属,而是相互独立、平行发展的,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还有自己独立的意义。
另一方面,五个单元又是整一的,从结构的角度看,这种整一主要是由人物、情节和线索三种因素形成。
如卡尔登为了露茜的幸福,移花接木,换取了达尔那的出逃,从而把小说推向高峰。
2、其次,体现了狄更斯侧重描写“感受世界”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带有褒贬的描写、议论、抒情等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毫无保留的表达出来。
如在写卡尔登献身时,小说中反复引用了《新约·约翰福音》中的词句,强调了卡尔登人虽死了,但精神永存。
在阅读《双城记》时,读者不仅感到作者的描写真实,而且感到一股强大的情感冲击力。
3、再次,成功地运用了悬念和象征的艺术手法。
小说中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悬念,如梅尼特与厄弗里蒙地家族的关系以及他在狱中写下的那份文件,如克朗丘的盗墓。
在小说中,随着主要悬念逐渐解开,过去的事件也一件件被翻起,情节一步步向前发展。
到梅尼特医生被关进巴士底狱的原因与经过被彻底揭出,情节也就急转直下,最后,以卡尔登的从容就义收束全书。
4、另外,小说不仅采用了一些象征性的标题,如“复活”、“金线”等,还有不少细节描写采用了象征手法,以暗示某种意象或预兆,渲染氛围,如得伐石太太“编织罪恶”的描写。
小说第五章对流淌在圣安东尼区的狭窄街道上的酒的描写是著名的。
酒是红的,它的象征意味是明显的,鲜红的酒象征着鲜红的血,它暗示着法国大革命即将带来,象征着狂暴的群众运动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