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土壤侵蚀类型_水土保持学
水土保持学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水土保持学第二章土壤侵蚀1.土壤侵蚀: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3.内营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1)地壳运动:地壳运动使地壳发生变形和位移,改变地壳构造形态,因此又称为构造运动,根据地壳运动的方向,可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类。
2)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是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地幔物质运动)。
地球内部软流圈的熔融物质会在压力、温度改变的条件下,沿地壳裂或脆弱带侵入或喷出,岩浆侵入地壳形成各种侵入体,喷出地表则形成各种类型的火山,改变原来形态,造成新的起伏。
3)地震:地震也是内营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它往往与断裂、火山现象相联系。
4.外营力作用的主要能源来自太阳能。
地壳表面直接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接触,它们之间发生复杂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从而使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都经历了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沉积)几个环节。
1)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就是指矿物、岩石在地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所产生的一切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是在大气及生物影响下岩石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2)剥蚀作用:各种外营力作用(包括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
)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后的物质搬离原地,这一过程或作用称为剥蚀作用。
3)搬运作用:风化、侵蚀后的碎屑物质,随着各种不同的外营力作用转移到其他地方的过程称为搬运作用。
4)堆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由于介质搬运能力的减弱或搬运介质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或在生物活动参与下发生堆积或沉积,称为堆积作用。
5.土壤侵蚀的类型1)按导致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划分土壤侵蚀类型:水力侵蚀类型风力侵蚀类型重力侵蚀类型冻融侵蚀类型冰川侵蚀类型混合侵蚀类型化学侵蚀类型生物侵蚀类型2)按土壤侵蚀发生的时间划分:以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为分界点,将土壤侵蚀划分为两大类:古代侵蚀: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以前所发生的侵蚀现代侵蚀: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之后所发生的侵蚀3)按土壤侵蚀发生的速度划分:土壤侵蚀类型:加速侵蚀、正常侵蚀6.水力侵蚀的作用方式,按侵蚀作用方向,可分为下蚀和侧蚀。
土壤侵蚀原理第2章土壤侵蚀类型
第2章土壤侵蚀类型主要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等的基本概念,掌握土壤侵蚀应力、土壤侵蚀类型及类型划分,土壤侵蚀形式、土壤侵蚀程度及强度。
本章概念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显示图片和实习实验来完成。
主要内容:第一节土壤侵蚀及其与水土流失关系第二节导致土壤侵蚀的营力第三节土壤侵蚀类型及类型划分第四节土壤侵蚀形式第五节土壤侵蚀程度及强度主要讲解内容第一节土壤侵蚀及其与水土流失关系一、土壤侵蚀及其与水土流失关系1.基本概念(1)土壤侵蚀:《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1992.3)对土壤侵蚀(soil erosion)的定义为: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劳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水土流失:水土流失(water and soil loss)在《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第一卷》(1990.12)中定义为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3)土壤侵蚀量: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位移的物质量,称土壤侵蚀量(the amount of soil erosion)。
(4)土壤侵蚀速度: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土壤侵蚀量成为土壤侵蚀速度(或土壤侵蚀速率)(the rate of soil erosion)。
(5)水土保持: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1990.9)中水土保持的定义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2. 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关系:从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二者虽然存在着共同点,即都包括了在外营力作用下土壤、母质及浅层基岩的剥蚀、运搬和沉积的全过程;但是也有明显差别,即水土流失中包括了在外营力作用下水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与损失,而土壤侵蚀中则没有。
《水土保持学》课程大纲
《水土保持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水土保持学》:《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课程编号:19371166课程学分:2.0课程总学时:32课程性质:选修课二、课程内容简介《水土保持学》是研究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措施的一门应用技术科学,属于林学专业的专业选修。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
防止水土资源的损失与破坏,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的水土资源,对于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水土流失地区的生产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水土保持学》课程主要围绕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监测与水土保持方案等展开,系统介绍土壤侵蚀危害、形式和发生发展规律和分析影响土壤侵蚀的自然因子,并且突出与专业学习相关的治理水土流失的各种水土保持措施的方法等。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水土保持方面的基本知识,认识在不同外营力作用下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过程、基本规律,并掌握主要水土保持措施的作用及方法,应用水土保持原理指导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能在本专业范围内灵活应用各种措施防治土壤侵蚀,改良、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条件。
教学要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基本掌握土壤侵蚀基本原理、水土保持原理及其主要措施和效益评价与监测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3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的三个基本概念的内涵和水土保持的意义;熟悉水土保持的研究内容、中国土壤侵蚀的研究特点和中国水土保持应重视的几个问题;了解我国、我省水土流失现状及其危害、国内外水土保持的发展历史、水土保持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第一节水土保持学的几个重要概念(0.5学时)一、水土流失二、土壤侵蚀三、水土保持四、水土保持学第二节水土保持学研究方法与内容(0.5学时)一、研究方法二、研究内容及动态第三节水土流失现状(全国和安徽省)及危害(0.5学时)第四节水土保持的意义(0.5学时)第五节水土保持学的发展历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0.5学时)第六节中国水土保持应重视的几个问题(0.5学时)难点:水土保持学研究方法和内容第二章水土保持基本原理(5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流域水循环和水量平衡的基本原理及流域水文要素及其过程的物理基础,如降水的基本概念和面降水计算方法,下渗概念及公式,径流的涵义和径流的形成过程蒸发和土壤水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土壤侵蚀类型
褐土。
④南方红壤丘陵区
•
本区的范围大致以大别山为北屏,巴山、巫山为西障。
西南以云贵高原为界。东南直抵海域并包括台湾、海南岛
及诸岛。其主要分
• 为江南山地丘陵区、
• 岭南平原丘陵区、
• 长江中下游平原区。 (南方红壤丘陵区)
⑤西南土石山区
四川盆地大致在北以广元,南以叙永,西以雅安,东以奉节为4个顶点连 成的一个菱形地区内,盆地西部为成都平原,其余部分为丘陵。
不断吸水增重,土体下滑力大于抗滑力时,土体沿着一定的滑动面发 生的位移现象。
• ⑤崩岗 • 上坡剧烈风化的岩体受水力与重力的共同作用,向下崩落的现象。
• 3)冻融侵蚀
• 温度影响导致的侵蚀主要是指温度在0℃左右及其以下变化时,对土 体所造成的机械破坏作用。
• 4)冰川侵蚀
• 由于现代冰川活动对地表土石体造成机械破坏作用的一系列现象。
•
一般来说植物在水土保持方面有着特殊作用。但在人为作用下,
有些植物对土壤产生一定侵蚀作用,主要表现在土壤理化性质恶化,
肥力下降。
• 8)化学侵蚀
• 化学侵蚀是指土壤中的养分在下渗水分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和溶解
损失的现象。
(3)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分区
水利部颁发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按 照主要的侵蚀营力,将我国土壤侵蚀类型划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 冻融侵蚀一级类型区。又按地质、地貌及土壤状况,将我国土壤侵蚀 划分为九个二级区,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区分别包含两个二级侵蚀区。 1)水力侵蚀类型1区 ①西北黄土高原区 这一高原二级区的大致范围为大 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 东段一线以东。西为祁连山余脉的 青海日月山,西北为贺兰山,北为 阴山,东为管涔山及太行山,南为 秦岭。中部大致以长城为界,北为 鄂尔多斯高原,南为黄土高原。
第2章 土壤侵蚀类型
➢ 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关系
从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定义中可以看出, 二者虽然存在着共同点,即都包括了在外营力 作用下土壤、母质及浅层基岩的剥蚀、运搬和 沉积的全过程;但是也有明显差别,即水土流 失中包括了在外营力作用下水资源和土地生产 力的破坏与损失,而土壤侵蚀中则没有。
➢ 水土保持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1990.9) 中水土保持的定义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 改良与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 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 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 的事业。
土石山区河道沉积
黄土地区河道沉积
土石山区堆积
2.3 土壤侵蚀类型及类型划分
根据土壤侵蚀研究和其防治的侧重点不同, 土壤侵蚀类型(the type of soil erosion) 的划分方法也不一样。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按 导致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来划分、按土壤侵 蚀发生的时间划分和按土壤侵蚀发生的速率划 分三种。
➢ 按导致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划分
在我国引起土壤侵蚀的外
营力种类主要有水力、风力、
重力、水力和重力的综合作用
土
力、温度(由冻融作用而产生的 壤
侵
作用力)作用力、冰川作用力、 蚀
化学作用力等,因此土壤侵蚀
类 型
类型就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
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冰川侵
蚀、混合侵蚀、化学侵蚀和生
物侵蚀等类型。
地震也是内营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它往 往是与断裂、火山现象相联系,世界主要火 山带、地震带与断裂带分布的一致性是这种 联系的反映。
地壳的上部 为疏散沉积物, 中部为沉积物 和玄武岩,下 部为硅镁层。
地壳:厚度 为5~35km
地幔:厚度 为35~2900km
《水土保持学》课程教学大纲
《水土保持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水土保持学课程类别:必修课适用专业:生态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其中实验学时:O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水土保持是研究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措施的一门应用技术科学。
该课程内容主要围绕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监测与水土保持方案等展开,并且突出与专业学习相关的水土保持应用内容。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水土保持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理解有关水土保持学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中应用的基本思想,旨在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为学生未来从事生态学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研究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1)以理论教学为主,重点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运用本课程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注重科学质疑精神的培养,将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3)强化水土保持学知识的具体应用,要求学生选择所关心的与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有关的问题,撰写课程小论文,提高学生资料获取、阅读和理解专业文献以及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基础生态学》、《自然地理学》、《土壤生态学》等。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重点:水土保持的概念及原则;土壤侵蚀形式及影响因素;水土保持规划的内容及方法、常见的水土保持措施及布设;水土保持监测的内容及方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方案的特点。
难点:土壤侵蚀过程,水土保持措施的应用原理。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与启发式教学。
选择针对性强的相关案例,进行深度剖析,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双向互动逐步深入,得出结论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的水土保持学知识,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相结合。
水土保持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态环境建设密切联系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上尽可能因地制宜地通过实地观察和室内测定,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鼓励学生了解水土流失问题的特点与变化,剖析其中存在的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将科学研究的发现过程融合到课程学习中。
水土保持学复习重点归纳
⽔⼟保持学复习重点归纳第⼀章绪论1、⽔⼟流失:指在⽔⼒、重⼒、风⼒等外营⼒作⽤下,⽔⼟资源和⼟地⽣产⼒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地表层侵蚀和⽔的流失,亦称⽔⼟损失。
2、⼟壤侵蚀的形式:⾬滴溅蚀、⽚蚀、细沟侵蚀、浅沟侵蚀、切沟侵蚀、⼭洪侵蚀、泥⽯流侵蚀、滑坡。
3、⽔⼟流失危害:1、破坏⼟地资源,蚕⾷农⽥,威胁群众⽣存。
2、削弱地⼒,加剧⼲旱发展。
3、泥沙淤积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4、泥沙淤积⽔库湖泊,降低其综合利⽤功能。
5、影响航运,破坏交通安全。
6、⽔⼟流失与贫困恶性循环,同步发展。
4、⽔⼟保持:是⼭丘区和风沙区⽔及⼟地两种⾃然资源的保护、改良和合理利⽤,⽽不是限于⼟地资源,⽔⼟保持不等同于⼟壤保持。
5、⽔⼟保持的作⽤:江河上游⽔⼟保持,即以⼩流域为单元的⽔⼟保持综合治理,包括调整⼟地利⽤结构、林草措施、⼯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以及监督管理措施。
⼭区⽔⼟保持⼩流域综合治理的作⽤:a 增加蓄⽔能⼒,提⾼⽔资源的有效利⽤;b 削洪补枯,提⾼降⽔资源的有效利⽤;c 降低⼲旱、半⼲旱地区河川径流量;d 控制⼟壤侵蚀,减少河流泥沙;e 改善⽔⽂环境,保护⽔质;f 促进区域(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6、⽔⼟保持三⼤措施:a 林草措施b ⼯程措施c 农业措施7、⽔⼟保持⼯程措施4⼤类:a ⼭坡防护⼯程b ⼭沟治理⼯程 c ⼭洪排导⼯程 d ⼩型蓄⽔⽤⽔⼯程。
8、⼭坡防护⼯程的作⽤:作⽤在于⽤改变地形的⽅法防⽌坡地⽔⼟流失,将⾬⽔及雪⽔就地栏蓄,使其渗⼊农地、草地或林地,减少或防⽌形成坡⾯径流,增加农作物,牧草以及林⽊可利⽤的⼟壤⽔分。
9、⼭坡防治⼯程:梯⽥、拦⽔沟埂、⽔平沟、⽔平阶、⽔簸箕、鱼鳞坑、⼭坡截留沟、⽔窖、蓄⽔池、挡⼟墙。
10、⼭沟治理⼯程的作⽤:在于防⽌沟头前进、沟床下切、沟岸扩张,减缓沟床纵坡、调节⼭洪洪峰流量,减少⼭洪或泥⽯流的固体物质含量,使⼭洪安全地排泄,对沟⼝冲积圆锥不造成灾害。
(沟头防护⼯程、⾕坊⼯程、拦砂坝、淤地坝、沟道护岸⼯程)11、⼩型蓄⽔⽤⽔⼯程的作⽤:在于将坡地径流及地上潜流拦蓄起来,减少⽔⼟流失危害,灌溉农⽥,提⾼作物产量。
土壤侵蚀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
土壤侵蚀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土壤侵蚀英文名称:soil erosion定义1:在风力、水力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物质被分散、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土壤地理学(二级学科)定义2: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应用学科:水利科技(一级学科);水利水土保持(二级学科);水土流失(水利)(三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土壤侵蚀是指土壤或成土母质在外力(水、风)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广泛应用的“水土流失”一词是指在水力作用下,土壤表层及其母质被剥蚀、冲刷搬运而流失的过程。
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位移的物质量,称土壤侵蚀量。
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侵蚀量称为土壤侵蚀速度(或土壤侵蚀速率);土壤侵蚀量中被输移出特定地段的泥沙量,称为土壤流失量。
在特定时段内,通过小流域出口某一观测断面的泥沙总量,称为流域产沙量。
目录类型因素影响防治类型因素影响防治展开类型 划分土壤侵蚀类型的目的在于反映和揭示不同类型的侵蚀特征及其区域分异规律,以便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或减轻侵蚀危害。
土壤侵蚀类型的划分以外力性质为依据,通常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风力侵蚀等。
其中水力侵蚀是最主要的一种形式,习惯上称为水土流失。
水力侵蚀分为面蚀和沟蚀,重力侵蚀表现为滑坡、崩塌和山剥皮,风力侵蚀分悬移风蚀和推移风蚀。
水力侵蚀 水力侵蚀或流水侵蚀是指由降雨及径流引起的土壤侵蚀,简称水蚀。
包括面蚀、潜蚀、沟蚀和冲蚀。
1.面蚀或片蚀:面蚀是片状水流或雨滴对地表进行的一种比较均匀的侵蚀,它主要发生在没有植被或没有采取可靠的水土保持措施的坡耕地或荒坡上。
是水力侵蚀中最基本的一种侵蚀形式,面蚀又依其外部表现形式划分为层状、结构状、砂砾化和鳞片状面蚀等。
面蚀所引起的地表变化是渐进的,不易为人们觉察,但它对地力减退的速度是惊人的,涉及的土地面积往往是较大的。
水土保持学
水土保持学第二章土壤侵蚀1.土壤侵蚀: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3.内营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1)地壳运动:地壳运动使地壳发生变形和位移,改变地壳构造形态,因此又称为构造运动,根据地壳运动的方向,可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类。
2)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是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地幔物质运动)。
地球内部软流圈的熔融物质会在压力、温度改变的条件下,沿地壳裂或脆弱带侵入或喷出,岩浆侵入地壳形成各种侵入体,喷出地表则形成各种类型的火山,改变原来形态,造成新的起伏。
3)地震:地震也是内营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它往往与断裂、火山现象相联系。
4.外营力作用的主要能源来自太阳能。
地壳表面直接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接触,它们之间发生复杂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从而使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都经历了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沉积)几个环节。
1)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就是指矿物、岩石在地表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所产生的一切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的变化,是在大气及生物影响下岩石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2)剥蚀作用:各种外营力作用(包括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
)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后的物质搬离原地,这一过程或作用称为剥蚀作用。
3)搬运作用:风化、侵蚀后的碎屑物质,随着各种不同的外营力作用转移到其他地方的过程称为搬运作用。
4)堆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由于介质搬运能力的减弱或搬运介质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或在生物活动参与下发生堆积或沉积,称为堆积作用。
5.土壤侵蚀的类型1)按导致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划分土壤侵蚀类型:水力侵蚀类型风力侵蚀类型重力侵蚀类型冻融侵蚀类型冰川侵蚀类型混合侵蚀类型化学侵蚀类型生物侵蚀类型2)按土壤侵蚀发生的时间划分:以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为分界点,将土壤侵蚀划分为两大类:古代侵蚀: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以前所发生的侵蚀现代侵蚀: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之后所发生的侵蚀3)按土壤侵蚀发生的速度划分:土壤侵蚀类型:加速侵蚀、正常侵蚀6.水力侵蚀的作用方式,按侵蚀作用方向,可分为下蚀和侧蚀。
(完整版)土壤侵蚀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
土壤侵蚀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土壤侵蚀英文名称:soil erosion定义1:在风力、水力和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物质被分散、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土壤地理学(二级学科)定义2: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应用学科:水利科技(一级学科);水利水土保持(二级学科);水土流失(水利)(三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土壤侵蚀是指土壤或成土母质在外力(水、风)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广泛应用的“水土流失”一词是指在水力作用下,土壤表层及其母质被剥蚀、冲刷搬运而流失的过程。
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位移的物质量,称土壤侵蚀量。
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侵蚀量称为土壤侵蚀速度(或土壤侵蚀速率);土壤侵蚀量中被输移出特定地段的泥沙量,称为土壤流失量。
在特定时段内,通过小流域出口某一观测断面的泥沙总量,称为流域产沙量。
目录类型因素影响防治类型因素影响防治展开类型划分土壤侵蚀类型的目的在于反映和揭示不同类型的侵蚀特征及其区域分异规律,以便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或减轻侵蚀危害。
土壤侵蚀类型的划分以外力性质为依据,通常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风力侵蚀等。
其中水力侵蚀是最主要的一种形式,习惯上称为水土流失。
水力侵蚀分为面蚀和沟蚀,重力侵蚀表现为滑坡、崩塌和山剥皮,风力侵蚀分悬移风蚀和推移风蚀。
水力侵蚀水力侵蚀或流水侵蚀是指由降雨及径流引起的土壤侵蚀,简称水蚀。
包括面蚀、潜蚀、沟蚀和冲蚀。
1.面蚀或片蚀:面蚀是片状水流或雨滴对地表进行的一种比较均匀的侵蚀,它主要发生在没有植被或没有采取可靠的水土保持措施的坡耕地或荒坡上。
是水力侵蚀中最基本的一种侵蚀形式,面蚀又依其外部表现形式划分为层状、结构状、砂砾化和鳞片状面蚀等。
面蚀所引起的地表变化是渐进的,不易为人们觉察,但它对地力减退的速度是惊人的,涉及的土地面积往往是较大的。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土壤侵蚀是指土壤表层和次表层因为雨水、河流、风力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所引发的土壤流失现象。
土壤侵蚀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和人类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保护土壤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成为我们所需要关注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土壤侵蚀的影响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而土壤侵蚀的产生使得土壤贫瘠化、脆弱化,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
土壤侵蚀还会导致河流淤积、水质恶化,进而影响水资源的可利用性。
此外,土壤侵蚀还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退化。
因此,积极采取措施防止土壤侵蚀,保持水土不断推进是非常重要的。
二、水土保持的原则和措施水土保持的原则包括从源头控制、中间缓冲、终端处理和溪流整治等。
从源头控制是指通过养护和培育土壤的结构,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和抗侵蚀能力,从而防止水分和土壤流失。
中间缓冲是指设置一些屏障,如沟渠、河道等,来减缓水流速度和能量,以减少侵蚀。
终端处理是指在水流到海洋、湖泊等终端前,通过构建堤坝、河床整治等措施来控制水土流失。
溪流整治则是指对受损的河流、沟渠进行修复与保护,以防止侵蚀的进一步发展。
在实施这些原则时,还可以采取多种措施。
农田整地时,可以采用合理的地形工程和排水工程,防止农田裸露,减少水土流失。
种植作物时,可以采用合理的耕作措施,如保持留茬、翻耕浅层等,减少土壤侵蚀。
在山区或丘陵地带,可以采取梯田种植和植被恢复等措施,以增加植被覆盖度,减少土壤流失。
三、土壤侵蚀防治的现状和挑战土壤侵蚀防治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当前,我国土壤侵蚀已造成大量的耕地损失,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不仅如此,全球范围内土壤侵蚀也日益严重,给世界粮食安全和生态平衡带来了巨大挑战。
土壤侵蚀防治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是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多种利益的冲突导致水土保持工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其次是技术力量不足,现有的水土保持技术难以满足复杂多样的侵蚀环境。
水土保持学土壤侵蚀类型及作用机制课件
气候变化对水土保持学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如何准确预 测和应对气候变化对水土资源的影响,是水土保持学面临 的又一挑战。
跨学科的综合性
水土保持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何有效地整合各学科资 源,推动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提高水土保持学的整体研 究水平,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未来水土保持学研究重点方向
加强国际间和区域间的水土保持合作,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共同应对全球水土流失问题 ,推动水土保持学的全球化与区域化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多元化的研究方向
水土保持学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 ,未来可以进一步拓展其在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学 科中的交叉研究,推动水土保持学的多元化发展。
水土保持学面临的挑战
人为活动的影响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如城市化、工业化、农业开垦 等,对水土资源的破坏日益严重,水土保持学面临着如何 有效防治人为水土流失的挑战。
采矿活动会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产 生大量的裸露土地,使土壤更容易受到侵 蚀。
04 土壤侵蚀的防控与治理
土壤侵蚀防控策略
植被恢复
通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等 措施增加地表覆盖,减少雨 水冲刷,降低土壤侵蚀程度 。
水土保持工程
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如梯田 、挡土墙等,以减缓地形坡 度,改变水流方向,减少土 壤流失。
地形坡度、土壤类型、降 雨量、地震等外力因素。
04
后果
导致土地退化、山体滑坡 、泥石流灾害、生态环境 恶化等。
03 土壤侵蚀的作用机制
自然因素作用机制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通过影响降水量、温度等关键因素来影响土壤侵 蚀。例如,强降水和极端气候事件可以增加土壤侵蚀的风 险。
水土保持学第二章
⽔⼟保持学第⼆章第⼆章⼟壤侵蚀的基本特征⼟壤侵蚀是指⼟壤及其母质在⽔⼒、风⼒、冻融、重⼒等外营⼒作⽤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因此,它的本质也是地球的外营⼒对地表的塑造与夷平。
这⼀过程从陆地形成以后就在不断地进⾏着,只是在⼈类的出现与参与下,发⽣了根本变化,故通常将地史时期纯⾃然条件下发⽣和发展的侵蚀作⽤与过程,称为⾃然侵蚀或正常侵蚀(normal erosion)。
它的特点是侵蚀速率缓慢,不受⼈为活动影响的纯⾃然过程,因⽽⼜可称为常态侵蚀。
⼈类出现以后,他们为了⽣存,就⾃觉与不⾃觉地加⼊到了改造⾃然的过程中,在⽣产⽅式落后,效益低下的情况下,这⼀作⽤往往加快了⼟壤侵蚀的过程。
所以,有史以来(距今约5000年左右),⼈类⼤规模的⽣产活动逐渐形成,改变和促进了⾃然侵蚀过程,这种快速的侵蚀作⽤过程,称为加速侵蚀(accelerated erosion)。
其特点是侵蚀速度快、破坏⼤、影响深远,除了有常态侵蚀作⽤外,还有⼈类活动的参与,两者作⽤相迭加,⼤⼤加速了侵蚀的发⽣与发展。
另外,按⼟壤侵蚀发⽣的时代⼜可划分为古代侵蚀(ancient erosion)和现代侵蚀(human erosion)。
其含意与上述概念基本相同。
现在⼈们研究的⼟壤侵蚀(或⽔⼟流失),均是指加速侵蚀(或现代侵蚀)⽽⾔的。
按侵蚀营⼒⼟壤侵蚀可分为:⽔⼒侵蚀、重⼒侵蚀、冻融侵蚀、冰川侵蚀、混合侵蚀、风⼒侵蚀、⽣物侵蚀等。
据其危害程度的⼤⼩,本章主要讨论⽔⼒侵蚀、风⼒侵蚀、重⼒侵蚀和混合侵蚀的⼀些主要问题。
第⼀节⽔⼒侵蚀⼀、⽔⼒作⽤从动⼒⾓度来讲,⽔⼒侵蚀是降⾬侵蚀⼒与径流冲刷⼒共同作⽤的结果。
(⼀)降⾬侵蚀⼒降⾬侵蚀⼒是降⾬引起⼟壤侵蚀的潜在能⼒,它是降⾬物理特征的函数,在下垫⾯特征相对⼀致的条件下,降⾬侵蚀⼒越⼤,引起的⼟壤侵蚀越剧烈。
侵蚀⼒的计算,经过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已有很⼤进展。
威斯迈尔,(W.H.Wischmeier)经过⼤量的寻优计算,找到了⽤⼀个复合参数R为指标来表⽰,其表达式为:R=EI30(2-1)式中:E 为该次降⾬的总动能(英尺·英⼨或J/m 2·mm ),I 30是该次暴⾬过程中出现的最⼤30分钟强度(吋/⼩时或mm/h )。
《土壤侵蚀原理》与《水土保持学》名词解释
《土壤侵蚀原理》及《水土保持原理》两本书上的水土保持名词解释1、土壤侵蚀(soil erosion)——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位移的物质量,称土壤侵蚀量(the amount of soil erosion)。
2、流域产沙量(sediment yield)——在特定时段内通过小流域出口某一观测断面的泥沙总量。
3、水土流失(water and soil loss)——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4、水土保持(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5、地质侵蚀(geological erosion)——就是在地质营力作用下,地层表面物质产生位移和沉积等一系列破坏土地资源的侵蚀过程。
6、加速侵蚀(accelerated erosion)——指由于人们不合理活动,如滥伐森林、陡坡开垦、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等,再加之自然因素的影响,使土壤侵蚀速率超过正常侵蚀(或自然侵蚀)速率,导致土壤资源的损失和破坏。
7、正常侵蚀(normal erosion)——指的是在不受人类活动影响下的自然环境中,所发生的土壤侵蚀速率小于或等于土壤形成速率的那部分土壤侵蚀。
8、面蚀(surface erosion)——斜坡上的降雨不能完全被土壤吸收时在地表产生积水,由于重力作用形成地表径流,开始形成的地表径流处于未集中的分散状态,分散的地表径流冲走地表土粒。
9、沟蚀(gully erosion)——集中的地表径流冲刷地表,切入地面带走土壤、母质及破碎基岩,形成沟壑的过程。
10、山洪侵蚀(torrential flood erosion)——在山区、丘陵区富含泥沙的地表径流、经过侵蚀沟网的集中,形成突发洪水,冲出沟道向河道汇集,山区河流洪水对沟道堤岸的冲淘、对河床的冲刷或淤积过程。
土壤侵蚀分类
土壤侵蚀分类
土壤侵蚀是指由于水、风、冰等自然因素导致的土壤流失和侵蚀现象。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土壤侵蚀分为以下几类:
1.按侵蚀形式分类:
(1)水力侵蚀:指由于降雨、径流等水力作用所引起的土壤侵蚀,包括面蚀、沟蚀、溪壑等。
(2)风力侵蚀:指由于风力作用所引起的土壤侵蚀,包括沙化、风蚀沟壑等。
(3)重力侵蚀:指由于重力作用所引起的土壤侵蚀,包括滑坡、泥石流等。
(4)冰川侵蚀:指由于冰川作用所引起的土壤侵蚀,包括冰川侵蚀、冰缘侵蚀等。
2.按侵蚀速度分类:
(1)慢性侵蚀:指侵蚀速度缓慢的土壤侵蚀,一般表现为面蚀、沟蚀等。
(2)急性侵蚀:指侵蚀速度较快的土壤侵蚀,一般表现为滑坡、泥石流等。
3.按侵蚀强度分类:
(1)轻度侵蚀:指土壤侵蚀程度较轻,对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2)中度侵蚀:指土壤侵蚀程度中等,对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
(3)严重侵蚀:指土壤侵蚀程度较重,对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有严重影响。
4.按侵蚀区域分类:
(1)山区侵蚀:指山区地带由于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引起的土壤侵蚀。
(2)平原区侵蚀:指平原地区由于水流、风力等因素引起的土壤侵蚀。
(3)沙荒地侵蚀:指沙荒地由于气候、地形等因素引起的土壤侵蚀。
5.按人为活动分类:
(1)自然侵蚀:指自然因素所引起的土壤侵蚀,如气候、地形、植被等。
(2)人为侵蚀: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土壤侵蚀,如开发建设、农业活动等。
以上是土壤侵蚀的分类,不同分类下的土壤侵蚀其产生原因和治理措施也有所不同。
了解土壤侵蚀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治理土壤侵蚀问题。
《水土保持学》教学大纲
《水土保持学》教学大纲(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学时34)一、前言《水土保持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环境工程专业的选修课),共安排34学时,2.0学分。
二、课程教学目的《水土保持学》是农业资源与利用学科中一门应用型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业核心课。
基本任务是应用水土保持原理指导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三、教学基本要求和方法1、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土壤侵蚀基本原理、水土保持原理及其主要措施和效益评价与监测的基本方法。
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四、课程考核方式闭卷考试、课程论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五、授课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教材:黄炎和主编. 《水土保持学》南方本. 中国农业出版社,待出版2、主要参考书吴发启主编.水土保持概论.农业出版社,2003年唐克丽主编.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出版社,2004年余新晓、毕华兴主编. 水土保持学.林业出版社,2013年张洪江主编. 土壤侵蚀原理. 林业出版社,2003年黄炎和等著. 闽南地区的土壤侵蚀与治理.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孙波等著. 红壤退化阻控与生态修复科学出版社,2011年Frederick R.T., J. Arthur Hobbs, Roy L.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hird edition), Prentice hall, 19993、期刊《CATENA》、《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n Journal》、《水土保持学报》、《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水土保持通报》、《水土保持研究》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1、目的要求掌握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三个基本概念的内涵和水土保持的意义;熟悉水土保持的研究内容、中国土壤侵蚀的研究特点和中国水土保持应重视的几个问题;了解我国、我省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其危害、国内外水土保持的发展历史、水土保持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断面与坡面平行,沟头有一小跌差;
在距分水岭不远的地方开始出现;
出现的位置不固定,可被耕耘作业填平。
二、沟蚀
坡面径流冲刷土壤或土体,并切割陆地地表形成 沟道的过程。也叫线状侵蚀或沟状侵蚀。
根据沟蚀发生的形态和演变过程,分为:
浅沟侵蚀
切沟侵蚀
悬沟侵蚀
冲沟侵蚀
1、浅沟侵蚀
-9%(5.1°)下,0.87-1.58mm/min情
况下,雨滴侵蚀量达100-668.3t/km2。
打击方向不同:位移情况不同。
坡度不同:上下坡移动量和移动距离不同。
土壤团聚状况:影响土壤抗溅蚀量。
溅蚀的后果:
破坏土壤结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片蚀的主要物质来源;
堵塞土壤孔隙。
2、片蚀 浅而分散的坡面片状薄层水流引起土粒比
第二章 土壤侵蚀类型
第一节 土壤侵蚀分类系统 一、土壤侵蚀的四级分类系统 1、土壤侵蚀类型 在不同营力作用下,土壤侵蚀发生发展过程中
所呈现的各种形式或形态。
2、土壤侵蚀分类依据 国内权威的分类是四级分类系统,各级分类依
据: 一级类型:按侵蚀营力划分; 二级类型:按侵蚀方式或主体形态; 三级类型:按侵蚀方式的不同形态或性态; 四级类型:按侵蚀强度或侵蚀程度分类。 3、中国土壤侵蚀分类系统
流; 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 上中游有充沛的突发性洪水水源。
3、侵蚀特征 以冲、淤危害为特征。 流通区有冲有淤,以冲为主。冲击力很大,
侵蚀深度可达2—30米,输出物质可达几十万 至上千万方。 泥石流流出沟口后,形成堆积区。
4、防治措施 (1)防护工程 防止冲蚀、冲击等。 如修护坡、挡土墙等。 (2)排导工程 改善泥石流流程的边界条件,使之按设计
较均匀流失的过程。又称片状侵蚀或层状侵蚀。 一般发生在比较平缓的坡地上。 带走的是溶解的物质或呈悬浮状的微细土
粒或滚动的微凝聚体。
3、细沟侵蚀
坡面径流逐步汇集成小股水流,并将地面冲成深 度和宽度一般不超过20厘米小沟的水力侵蚀。
主要发生在3°以上的坡耕地。
特征:
常成槽形,沟缘线与斜坡的分界很明显;
第五节 风力侵蚀
一、定义 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脱离地表、
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
二、影响因素
1、风力强弱
当气流的剪切力和冲击力大于颗粒的重力和彼 此的联结力,并能克服地表的磨察阻力时。
启动风速5m/s。
2、地表状况
3、颗粒大小
2mm以下
三、侵蚀形式 1、悬移 粒径小于0.1mm的沙粒或粘粒被风卷扬至高空,
随风运行。 2、跃移 粒径在0.1—0.5mm的中细沙粒,受风力冲击脱
离地面,升高到10cm的峰值后,受到水平风力和本 身重力的作用,沿着两者的合力方向,急速下降, 返回并冲击地表,使一些较大的颗粒移动。
3、滚动 粒径在0.5—2.0mm的较大颗粒,不易被
风吹离地面,沿地面滚动或滑动。 以跃移为主要方式。
江西、湖南、湖北和安徽南方七省。 根据2005年的调查,南方七省的崩岗数量
达到22.19万个。 福建省8637个。 分布在25个县。 最严重的有两个县:安溪(4744个)
长汀(1414个)
崩岗 崩坡式侵蚀
坡面支离破碎 大量泥沙下泻
坡面支离破碎 = 破坏坡地资源
大量泥沙下泻
①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二节 水力侵蚀
指由大气降水及所形成的径流引起的侵蚀过程 和一系列土壤侵蚀形式。
水力侵蚀的主要形式是面蚀、沟蚀和潜蚀。 一、面蚀 降雨和地表径流使坡地表土比较均匀剥蚀的一
种侵蚀形式。 主要发生于坡耕地、稀疏牧草地和林地。
面蚀包含:溅蚀、片蚀和细沟侵蚀。
1、溅蚀 雨滴打击地面,使细土粒与土体分离,并被溅散跃
特征:
有明显的沟头;
深度1m以上,有的数米甚至数十米;
沟底纵断面与坡面大致平行;
地形破碎,不能耕作。
3、悬沟侵蚀 当丘陵坡面径流汇集到谷缘遇直立形沟坡时,
汇流骤然呈垂直下泻式冲刷陡壁而形成直立式的切 沟侵蚀。
4、冲沟侵蚀
水流经过切沟进一步集中,使沟道继续向宽和深 的方向发展的侵蚀过程。
坡面开始形成的薄层地表径流在流动过程中汇集成 较大的股流,向下冲刷切入心土或底土,形成宽度大于 深度的沟蚀过程。
特征:
纵断面与斜坡面大致平行;
横断面成V形,有时底部成浅槽形;
在花岗岩区,宽约1. 0m,深度不超过0.5m。
2、切沟侵蚀
浅沟侵蚀的进一步发展,在集中地表径流形成的 股流冲刷下,沟道深切入母质层、风化层或深至基岩 面的过程。
分为: 崩塌、滑坡和泻溜等。 1、崩塌 边坡上部岩(土)体突然向外倾倒、翻滚、
坠落的现象。
2、滑坡 广义:指斜坡上的部分岩(土)体脱离母体,
以各种方式顺坡向下运动的现象。 狭义:指斜坡上的部分岩(土)体在重力的作
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带)产生剪切破坏,整体 向下滑动的现象。
② 常规综合治理模式 把崩岗当作一个系统进行综合治理: 集水坡地根据立地条件不同采用开发性治理(有 红土层时)或恢复坡面植被(砂土层出露时); 崩积堆种竹、种草固定; 崩岗沟底建谷坊拦泥拦沙; 冲积扇拟种草、种竹,或发展经济作物等。
③ 强度开发性综合治理模式 典型案例:安溪恒美崩岗群的治理
特征:
横断面常成弧形;
沟底纵断面与原坡面不同。
第三节 重力侵蚀
坡地表层土石物质,主要因重力的作用,失去平衡,发
生位移和堆积的现象。
一、产生重力侵蚀的条件
土石松软破碎,内聚力小;
高差大、坡度陡,临空土石体外张力大,不稳定;
缺少植物覆盖,无人工保护措施;
坡体存在难透水层。
二、重力侵蚀的类型 根据土石物质破坏的特征和移动的方式,可
降雨入渗土体。引起土体自重增加,粘 结力下降。
所以,地表径流的作用主要发生在水蚀 阶段,即崩岗形成前。降雨入渗的作用发生 在重力侵蚀阶段,即崩岗崩壁侵蚀扩展期。
4、崩岗侵蚀的治理措施
① “上拦、下堵、中绿化” 效果:把集水区的径流排到安全处,减少进入
崩岗的径流量; 固定崩积堆,减少二次侵蚀量; 拦挡泥沙,防止下泻。
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坡面下泻的现象。
第四节 复合侵蚀
两种或两种以上侵蚀营力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侵 蚀类型。
一、泥石流
1、定义
泥石流以巨大的冲击力和强大的搬运能力冲刷沟 道,破坏和淤埋各种设施的过程。
泥石流:
指饱含固体物质的高粘性流体。
2、 泥石流侵蚀的形成条件: 两岸谷坡陡峻,沟床坡降较大,利于汇
起的水滴带动而产生位移的现象。 特别注意:溅蚀也发生于平地上。没风时,雨滴落
在水平地面上,土粒溅高可达0.75米,最大位移达1.2 米。 位移情况决定于雨滴的打击力、打击方向、地面坡 度和土壤团聚体情况。
雨滴打击力:可用降雨侵蚀力(R)来衡量(后续
课程讲解)。
黄土高原的研究表明:坡度7%(4°)
流路至预定场所停积。
(3)拦挡工程
控制流量和总量,减少或防止对下游的危害。
(4)造林种草
抑制泥石流的发育。
二、崩岗侵蚀
在水力和重力的作用下,山坡土(石)体 受破坏而崩塌和受冲刷的侵蚀现象。
1、崩岗的要素
崩壁 崩积堆
集水坡面
冲积扇
崩壁
崩积堆
洪积扇
2、崩岗的危害 崩岗侵蚀集中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
大量泥沙下泻
②淤塞山塘水库
大量泥沙下泻
③沙压良田
3、崩岗发育的条件
① 深厚花岗岩风化壳是崩岗发育的物质 基础 。
一般风化壳在10m以上才可能发生崩岗 (曾昭璇);崩岗集中发生在风化壳20m以 上的坡地上(张淑光)。
② 软弱面发育
③ 降雨的影响
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形成地表径流。崩岗是沟蚀发育而成, 而地表径流是侵蚀沟发育的动力。
成因: 斜坡上的岩(土)体顺坡向下运动的促滑
力大于阻滑力; 组成斜坡的岩土体易为水软化的粘性土或
软岩,或者岩体中的层理、片理、节理裂隙、 断层面等不连续面为软弱结构面,且产状有利 于转化为破坏面(滑动面)时。
防治:
改变斜坡形态;
排水;
支挡结构物;
斜坡内部加固。
3、泻溜 岩壁和陡坡上的土石经风化形成的碎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