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

合集下载

中外历史上的几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中外历史上的几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七、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后) 看专题四的内容
八、公元16、17世纪前后(中国的明末清初)
1、经济上:
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并有较快发展
2、政治上:
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在部分国家掀起革命,初步 建立资本主义民主政体
3、思想文化上:
资产阶级掀起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运动,把人从封 建神学中解放出来,并促进了自然科学发展
2、两次世界大战之间(20世纪30年代)
①1929—1933年经济危机,加剧了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 的紧张关系,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 ②为克服危机,美国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和建立社会救 济、社会保障制度,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第二次调整
3、二战后(20世纪40、50年代)
①美苏在战后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形成两极格局,“冷战”兴 起 ②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
C、文化转型: 产生诸子百家,出现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的基本精神
二、两宋时期(公元979——公元1279年) 1、政治上:
宋太祖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使中央在与地方分 权的斗争中处于绝对的上风,政治相对稳定
2、经济上:
①封建经济高度繁荣,尤其城市经济、商品经济十分繁荣 ②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③海外贸易发达,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2、经济上:
①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等措施建立起了以社 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②1953年颁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开 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到1956年社 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
3、思想文化上:
1956年党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学 艺术、科技文化显示出勃勃生机

专题复习2-4: 中外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时期 过渡时期

专题复习2-4: 中外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时期   过渡时期

四、过渡时期(1949~1956年)
表现 外交方 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面 受两极格局的影响,新中国选择了
“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表明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 隆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1)分别说明建国前后钢铁工业发展状况的 原因。(4分)分析“一五”计划期间钢铁工 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意义。(4分)
专题复习2: 中外历史上重要 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知识整合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 社会转型期
四、过渡时期(1949~1956年)
表现
两个阶段 经济恢复(:1949~1952年)、经
济建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953~1956年)
三项任务 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
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四、过渡时期(1949~1956年)
表现 社会主义 工业化 和民主 政治建 设开始 启动 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开 始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其特点是 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与改造并举(即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步进行), 建设成就显著,其中东北成为“新中国 工业的长子”;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开启 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
(3)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的主要 特点及形成原因。(8分) • 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2分;答出实行单一 公有制或高度集中管理体制可得1分);优 先发展重工业(2分)。
• 工业基础薄弱(1分);严峻国际环境(1 分);对苏联工业化的借鉴(1分);社会 主义改造完成(1分)。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 代中国对外经济引进的历史背景。(8分) • 20世纪50年代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孤 立中国,中国对外实行“一边倒”的外交 政策,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 系; • 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 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引进苏联的技 术。(8分)

古今中外历史重要时期对比 PPT课件

古今中外历史重要时期对比 PPT课件
10
现代化的类型
• (1)从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 • 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如英法美 • 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如日、俄和亚非拉国家 • (2)从经济体制看,可分为: • 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 • 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 • 混合经济模式: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混合 • (3)从社会经济的性质看,可分为: •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
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 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11
6、20世纪中期年代
“变化”:1、中国社会转型期: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2、国际关系:美苏从同盟关系(反法西斯同盟)
变为敌对关系(冷战)
12
7、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变化”:1、中国外交从“一边倒”到“一大片” 2、多极化趋势出现,冲击两极格局 3、从国家大力干预到减少干1预3
政治制度: 推动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和完善
思想文化: 资本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 阶级关系: 社会主义等思潮
工业资产阶级、工业无产阶级形成
国际关系: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东方从 社会生活: 属于西方。
丰富物质生活,改变价值观念 7
4、19世纪末20世纪初
“变化”: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帝国主义)
17
8、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变化”: 世界——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区域化、
全球化加强
14
【概念明晰】 “国家资本主义”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垄断的一种,是垄断资 本主义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 过渡时期),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的产物,由基 本矛盾尖锐化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需要由国家直接或 间接干预,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期间初步发展(以美 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二战后进一步发展,其主要 特点是国家采取措施干预经济生活。

中外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中外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中外重要的社会转型期要点1社.会转型的概念社会转型是我国社会学者在研究中国现代社会变迁中提出并引入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被认为是“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理论支点”,“意指中国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说详细一点,就是从农村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

”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体制转型,包括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转变。

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人们的地位、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要点2几.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及特征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前世纪)1、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2、具体表现:①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宗法分封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②经济: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③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

④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⑤社会关系上: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

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同时代的西方:雅典民主政治时期,西方人文主义滥觞。

相关主题:秦始皇及统一多民族国家诞生、小农经济、百家争鸣等。

二、明末清初(~世纪)1、总体特征: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资本主义萌芽时代2、具体表现:①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②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政府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③文化:文化专制、理学统治禁锢思想;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早期民主思潮;出现总结性的科学巨著;文学艺术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明显,呈现出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重大社会转型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重大社会转型

课题中国历史上的四次重大社会转型课时1课时课型复习课科目历史班级姓名流程具体内容笔记栏考纲要求重点:掌握中国历史上四次转型时期的阶段特征及表现。

难点:明清时期阻碍社会转型的因素;新中国三次大的经济体制转型【课前导入】“社会转型”的基本内涵就是指社会的整体性变动。

具体来说,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它不是指社会某个领域的变化,更不是指社会某项制度的变化,而是指社会生活具体结构形式和发展形式的整体性变迁。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社会转型:一、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二、明清民国时期——向资本主义过渡三、新中国初期——向社会主义过渡四、改革开放时期——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渡◆一、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转型期。

这一时期,发端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思想文化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西周成型的我国古代早期文明被以小农经济、中央集权为特点的我国古代文明所取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推动因素、表现与影响1.推动因素(1)根本原因: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是该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动力。

(2)直接原因:争霸战争和各国改革变法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2.转型的主要表现(1)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制、分封制崩溃;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2)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3)文化上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

(4)阶级上贵族阶层逐渐失去政治特权,经济上日趋衰落;“士”阶层活跃;拥有大量土地的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的兴起。

3.文化上:教育上重视劳动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文艺学术上提出“双百”方针。

4.外交上: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维护了中国的民族独立;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社会风尚上:崇尚节俭、尊重劳动的社会风气形成◆四、改革开放时期——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时期,也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为突出的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导学提纲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导学提纲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制作人:王涛 审核:高三历史集备组课前学习案【热点背景】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

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近几年高考的主观题大多从中外重要社会转型期选取角度进行命题。

【学习提示】1、梳理中国历史上重要转型期政治、经济、思想史实,归纳各转型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2、横向联系中国各转型期世界历史发展特征。

3、以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引领专题内容学习,深化对新史观的理解。

4、高考热点题型——论证类(小论文)解题方法指导。

【知识链接】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 1、春秋战国(公元前5~前3世纪) 2、明末清初(17~18世纪)3、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4、过渡时期(1949~1956年)5、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知识拓展】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14~16世纪 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 17~18世纪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欧美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全面展开19世纪末20世纪初 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专题知识整合】 (要点化归纳各阶段核心知识;并回扣教材,温故知新)装订保 存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思想春秋战国公元前5~前3世纪1、国家由______走向______。

2、__________制逐渐瓦解,由______社会逐步向______社会过渡。

1、随着__________的使用,______显著提高。

2、_______逐步瓦解,___________形成。

3、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___________开始出现。

_____________明末清初17~18世纪1、明朝,废_____,设______;清朝,设______,_________空前强化。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作者:刘凯华杨子贵来源:《广东教育·高中》2014年第01期关注现实生活,强调史学的“致用”功能,是历年高考的一大特色。

而当下中国最大的现实是处在社会转型期。

因此,社会转型期无疑就成为了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

遗憾的是,高中历史教材并没有专门设立这样一个专题。

为此,笔者试图对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这一专题做一简要梳理,以备参考。

【考点链接】社会转型期的含义:1. 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2. 从唯物史观角度看: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

从文明史观角度看:指人类由采集渔猎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一)春秋战国时期(前5~前3世纪)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具体表现:①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宗法分封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②经济: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③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

④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⑤社会关系上: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

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同时代的西方:雅典民主政治时期,西方人文主义滥觞。

相关主题:秦始皇及统一多民族国家诞生、小农经济、百家争鸣等。

(二)明末清初(16~18世纪)总体特征: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资本主义萌芽时代具体表现:①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世界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世界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世界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作者:刘凯华来源:《广东教育·高中》2014年第11期分析历史,比照现实是历史高考命题的重要方向之一,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命制情况,社会转型成为了高考历史命题的重点内容。

命题者之所以青睐社会转型,其原因在于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精彩片段,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或革命,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处于社会转型的各个历史时期,包含着丰富的知识体系和阶段特征,以社会转型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不同时期基本史实的识记以及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不仅可以弥补各个模块之间的裂痕,还能帮助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多元的思维层次去认识和理解事物,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基于上述考量,笔者试图对世界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做一简要勾勒。

【考点链接】社会转型期的含义:1. 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2. 从唯物史观角度看: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

从文明史观角度看:指人类由采集渔猎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

世界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一)殖民扩张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4-18世纪)。

总体特征: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具体表现:①政治: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②经济: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③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把人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传播资产阶级文化(人文主义、理性),极大解放了人们思想;牛顿提出三大运动定律,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并得以发展。

④国际关系: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先后走上殖民扩张道路;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殖民霸主;18世纪中期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许多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这些时期通常伴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和进步。

本文将介绍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时期: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相互竞争,推动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同时,各种思想流派涌现出来,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隋唐五代时期(581年-960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政治上,隋朝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在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同时,文化上也出现了繁荣的景象,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逐渐成熟。

3、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同时,中外交流也日益频繁,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和科技的发展。

这些时期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它们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微积分历史上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微积分是一种数学工具,它研究的是变化率和累积量的问题。

自其诞生至今,微积分已经经历了数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着重介绍其中的两个阶段: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发明以及无穷小方法的引入。

首先,我们要讲的是牛顿和莱布尼茨的发明。

在17世纪,两位杰出的数学家——英国的牛顿和德国的莱布尼茨,各自独立地发展出了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这一伟大的发现被后人称为“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是微积分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这个公式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来计算复杂函数的积分和微分,使得数学家们能够解决许多之前无法解决的问题。

其次,我们要讲的是无穷小方法的引入。

在19世纪,微积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极限理论的引入。

极限的概念是微积分的基础,它帮助我们理解微积分中的许多概念,如导数和积分。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
3.新中国成立初期——向社会主义过渡。
(1)方式:三大改造、制定宪法和政治建设。
(2)结果:1956年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3)表现:①1940年《新主义论》。②1949年新政协会议、《共同纲领》、成立中华人民国。③确立三大政治制度。④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⑤实行三大改造和工业化建设。⑥1954年颁布宪法。
——《中国社会转型期研究》
★【知识对接】
所谓“社会转型”就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比如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具体而言,关注具有转型意义的历史事件,把握社会转型时期的总体特征,深入分析社会转型的前因后果。
官员
世袭制贵族
任期制官僚
思想
法家思想:厚今、变革、集权、法治
董改造儒家: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2.明清、民国时期——向资本主义过渡。
(1)方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被动转型、向西方学习、救亡爱国。
(2)结果:没有完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表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
①明清经济高度发展:农业(技术、作物、耕地)的发展;手工业(私营、产值)发展;商业(、市镇、市场等)繁荣。
★【点击考纲】
1、(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必修二)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概况;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以及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阶段特趋衰落。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以中国明清史为例

专题一 中外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时期(二)

专题一  中外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时期(二)


中外联系: 这一时期,中国处在 明王朝的封建统治下,日益腐朽的 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 展、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的进步, 中西方的差距由此开始显现。
17~18世纪 【阶段特征】 欧美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这一阶段的历史继承了前一时期 (14~16世纪)的巨大转折和变化, 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3.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由于欧美国家的对外 扩张,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方面看,运动中心由英 国转移到法国。1864年在伦敦成立的第一国际 是社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中外联系:此时,中国近代化刚刚起步,与西 方工业化相比,中国的工业化不仅步履艰难, 而且领导权始终未能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1-5AAADC

6-10ABCAC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 序的重建》一文中认为: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 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他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 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19 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 作用时期。 (1)概括指出导致1500年以前“文明遭遇”的主要历 史事件。它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人类文明的交流 有何重要影响?(9分) (2)“1500年—19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 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并产生深远影响,试从经济、政治 和思想上概括其主要表现。(9分)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文 明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明在经济上是如何“相 互作用”的?从中你有何启示?(10分)

(3)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2分); 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利用市场和商品贷 币关系扩大生产。(2分)

盘点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

盘点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

历史上的重大社会转型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东西方文明变迁中的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断,是人类文明连延的新起点。

这种转型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式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节点。

剧烈的社会变革,丰富的历史内容,很容易引起历史命题者的关注,成为近年高考新的命题点。

也正因为如此,在东西方文明发展演进的进程中,每一个历史转型都应该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在复习备考中应给予特别的关注。

一、中国历史的重要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上,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瓦解,郡县制逐步确立,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化,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2)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显著提高。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农经济逐步产生。

(3)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奠基。

2.明清时期(1)政治上,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立,表明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2)经济上,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3)对外关系上,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由开放走向封闭。

(4)思想上,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但理学仍然占统治地位。

3.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的中国(1)政治上,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洋务运动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向近代化迈进。

(3)思想上,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主流。

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主张。

(4)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习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专题二:危机与转机 中外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时期分析

专题二:危机与转机 中外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时期分析

专题二:危机与转机
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
中外历史上民主化的理论与实践
【热点追踪】 “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 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 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 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 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 动”。 ——《中国社会转型期研究》 “十二五”时期是社会转型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经济发展容 易失调,社会规范容易失序,心理状态容易失衡,人文精神容 易淡漠。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王长江教授认为,改革成败 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和评价,而取决于社会矛盾的解决程 度。从这个角度看,改革正在与危机“赛跑”。
考向预览 侧重考查“转型”也即“变”的表现、影响等 考查转型时期历史阶段特征,或者对相同或不同时期的 中外历史进行对比、分析,考查重新整合知识,寻找历 史事件的内在联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高立意,渗透史观,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突破要旨
要梳理社会转型时期历史发展阶段,清晰脉络,构建 网络。现行历史教材是按照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模 块阐述历史的,割裂了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内在 联系,不利于形成对历史全貌的认识。更不利于对某 一阶段历史特征的整体把握。在二轮复习时要加强模 块内知识点的纵横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要注意把握“社会转型”时期的阶段特征,抓住本质。 以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引领,学会对重 大历史问题进行分析、探究、评价,培养历史意识和 提升学科素养。
【考点分析】 历史的发展是有时序性的,由古至今缓慢发展的过 程中积聚着“突变”的力量,而这突变就是从原有 的发展轨道进入到新的发展轨道,这是历史发展的 精彩瞬间,可以在文明史观、整体史观、近代化史 观的统领下,从不同思维角度、多元思维层次去理 解历史,彰显历史学科的核心价值。社会转型波及 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等方方面面, 纵横古今、贯通中外,如果从一个时间段切入,可 以突破高考试题题量和分值的限制,体现“大历史” 的宏观建构,全方位地考查能力。正基于此,转型 时期的历史自然成为命题者关注的重点。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评价提升】
美国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所著的《全球通史》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中写到: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 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
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封建领主制,创立了
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
明末清初
17~18世纪
甲午战争后 至五四运动前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过渡时期
1949~1956年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向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社会过渡
改革开放以来
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归纳 】
导致社会转型的共同因素
经济: 新兴经济成分的产生及发展——经济基础
新兴阶级力量的形成;
政治:
改革或革命运动的推动
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
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1、“第一次大革命”是指什么?指出其对中国历史发展 产生的影响。
【评价提升】
美国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所著的《全球通史》 ● 经济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阶级因素: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
中写到: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 ● 政治因素:民族危机、社会危机的加深。 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 ● 思想因素: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封建领主制,创立了 不同: 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了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 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建立了 采用三权分立。 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2、推动“第二次大革命”到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简要说明这次“大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国与以往 封建王朝的主要不同。

社会转型时期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史)

社会转型时期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史)

社会转型时期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史)(一)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形成时期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有其必然性。

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分水岭,它打断了中国社会本来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使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然而这种“新”,却夹带着屈辱和血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灾难和无尽的耻辱。

面对困境,中华民族并没有因此沉沦下去。

面向西方,无数先进的中华儿女为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上下求索,进行了不屈的斗争,最终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鸦片战争为什么会爆发?中国社会有发生了哪些苍桑剧变了呢?它给后人又有什么警示呢?一、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发生全方位剧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剧变的原因:19世纪前期,世界上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接近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处于上升时期。

而这时的清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都已显示出衰落趋势。

中国的落后,最根本的是社会制度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最主要的是社会经济落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最关键的是思想意识落后———认为自己是天朝大国,外国是蛮夷;认为科技是“奇技淫巧”,重科举而轻实用;实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

所有这些必然造成国家管理、社会发展、民族素质的全面落后,这是近代中国遭受侵略,并在反侵略中屡屡失败的深层次原因。

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日益卷入资本主义的漩涡中来,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鸦片战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爆发的,中国社会的剧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剧变的表现:(1)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解体进程加快,为民族资本主义诞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知识整合

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知识整合

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知识整合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

它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一、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1、春秋战国(公元前5~3世纪)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具体而言:①、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②、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③、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④、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⑤、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中外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

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2、明末清初(17~18世纪)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具体而言:①.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

②.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③.民族关系领域: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

④.对外关系出现新现象:一方面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始了反殖民侵略的斗争;另一方面,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

⑤.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的特征——承古萌新。

“承古”的具体表现:一方面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另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类书——《永乐大典》、《占今图书集成》;丛书——《四库全书》)。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在世界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转型期标志着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变革等方面的重大改变,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世界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分析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古代近东的社会转型期古代近东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之一。

公元前3千纪末至公元前2千纪初,古代近东地区出现了以苏美尔为中心的早期城市文明。

这一时期的社会转型期标志着人类从原始社会逐渐向城市文明社会过渡的关键阶段。

苏美尔人发明了象形文字,建设了规模庞大的城市,创立了早期的国家形式,建立了规范的法律制度和神权政治体系。

这些创新对后来的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二、希腊古典时期的社会转型期希腊古典时期是世界历史上的又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出现了以雅典为代表的城邦制度,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近似民主的政治制度。

希腊古典时期的社会转型期标志着人类从专制政权向民主政治过渡的重要阶段。

雅典人民通过选举和直接参与政治决策的方式,实现了公民政治的理念,为后来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希腊古典时期也是艺术、哲学、科学等领域取得较大成就的时期,对后世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罗马帝国的社会转型期古罗马帝国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之一,也经历了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经历了从共和制向帝制过渡的转型期。

这一时期的社会转型标志着罗马帝国从一个城邦共和国逐渐向一个庞大的帝国发展的关键时期。

罗马帝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创新和改革。

帝国的行政机构更加集中化,法律制度也得到进一步完善。

罗马帝国的社会转型期在增强了帝国的统一和稳定的同时,也为后来的封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工业革命的社会转型期工业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转型之一,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2016-5-6社会转型期的含义:1、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具体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2、从唯物史观角度看: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

从文明史观角度看:指人类由采集渔猎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更替的重要历史阶段。

一、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1、春秋战国(公元前5~3世纪)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具体而言:①、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②、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③、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④、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⑤、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中外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

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2、明末清初(17~18世纪)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具体而言:①.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

②.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课件:热点5 重要社会转型期与中国的战略机遇期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课件:热点5 重要社会转型期与中国的战略机遇期

热点5
(2)教育:新学堂的创设、留学大潮的涌动、科举制度的废除、 新学制的建立等。 科技:交通、通讯工具的改进(唐胥铁路等)。 文化:商务印书馆与西书的翻译和出版、 《申报》与报刊业的 繁荣等。 社会生活:社会习俗的变化(握手礼等)。
热点5
4.过渡时期(1949~1956 年):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 会主义社会过渡。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 制度;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民主政治建设开始启动;确立 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热点5
5.改革开放以来(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今) (1)对内改革: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由单一的社会主义 公有制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经济 体制的演变看,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从管理方式看,由直接计划管理转向间接宏 观调控;从经济增长方式看,由分散、粗放型转向规模、 集约型。 (2)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 相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热点5
预测 9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文明转型,都伴随着战争与流
血, 都伴随着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 都伴随着国家民族关系 的巨大调整。 为获取资源与市场, 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 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 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上工业化之 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 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 成河。 随着人类社会的转型, 近代中国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 念发生了显著变化。 ——《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热点5
请回答: (1)近代中国“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过程中, 在政治 和思想文化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各是什么?并简要 回答它们在推动中国社会转型方面的意义。 (2)请从教育、科技、文化、社会生活的嬗变方面各举一例, 说明中国社会向现代的转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16世纪
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
17—18世纪
欧美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初
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欧美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全面展开,资本主义社会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世纪末
由美苏争霸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封建制度走向没落;
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思想:传统文化禁锢思想,产生进步思想;文艺大众化、世俗化;传统科技步入总结,西学东渐开始;
★【主干知识】(详见通史提纲)
政治
经济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思想
文化
★【综合探究】
综合拓展一:命运承转,中西易位
17-18世纪东西方社会状况比较: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
———————————————————————————————— 作者:
———————————————————————————————— 日期: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以中国明清史为例
★【概论分析】
“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
中外重要转型期对比。
时 间
世 界
中 国
14—16世纪
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代
明末清初
19世纪六
七十年代
欧美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全面展开
近代化
刚起步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开始出现
甲午战争后—五四运动:近代化全面展开
3.新中国成立初期——向社会主义过渡。
(1)方式:三大改造、制定宪法和政治建设。
(2)结果:1956年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3)表现:①1940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②1949年新政协会议、《共同纲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③确立三大政治制度。④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⑤实行三大改造和工业化建设。⑥1954年颁布宪法。
★【点击考纲】
1、(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必修二)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概况;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以及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阶段特征:明清(鸦片战争以前)的阶段特征:一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二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变式训练: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徽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中国社会转型期研究》
★【知识对接】
所谓“社会转型”就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比如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具体而言,关注具有转型意义的历史事件,把握社会转型时期的总体特征,深入分析社会转型的前因后果。
请回答:
⑴如何“做人”,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与中国的理学家的观点有何不同?(2分)
⑵1903年,蔡元培在《绍兴教育会之关系》一文中,称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为“东方卢梭”,你如何理解?(2分)
⑶欧洲启蒙思想和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各自的前途命运有何不同?(4分)请结合有关史实,分别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这种不同的原因。(4分)
②明朝中叶后(1500年后)资本主义萌芽。
③文化:明清思想批判;明清小说体现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西学东渐开端。
④经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发展。
⑤政治:戊戌变法追求君主立宪、清朝新政立宪、辛亥革命建立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⑥文化:向西方学习思潮、洋务派教育改革、立宪共和思潮、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
⑦社会生活:衣食住行与社会礼仪的近代化。
问题2、结合所学回答为什么“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练习一:(12分)阅读下列材料:
14到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地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思想地位;当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的时候,中国出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当欧洲发生启蒙运动的时候,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
中国史:突出中国社会的四次转型时期。
1.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
(1)方式:变法运动。典型:秦国商鞅变法。
(2)结果:战国后期和秦汉初期中国基本确立起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3)过渡表现。
时期
项目
夏商周时期
战国秦汉时期
经济
井田制土地国有
土地私有
政治
分封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地方
封国制
中国
西方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对外关系
典型例题1:
材料一:《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瀚的祖先在明朝成化末年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问题1、材料一反映明朝的什么社会现象?
材料二: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明清时期)从商致富的记载,但……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郡县制
官员
世袭制贵族
任期制官僚
思想
法家思想:厚今、变革、集权、法治
董改造儒家: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2.明清、民国时期——向资本主义过渡。
(1)方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被动转型、向西方学习、救亡爱国。
(2)结果:没有完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表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
①明清经济高度发展:农业(技术、作物、耕地)的发展;手工业(私营、产值)发展;商业(白银、市镇、市场等)繁荣。
4.改革开放时期——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渡。
(1)方式:改革开放、思想解放。
(2)结果:初步确立。
(3)表现:①十一届三中全会转移工作重心,决定改革开放。②城乡经济体制改革。③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④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世界史着重把握四次转型时期。
时期
阶段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