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数字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
第一章新媒体概论定义主要从两方面,一是技术层面对新媒体进行界定,二是从与传统媒体的比较优势出发来定义新媒体全方位认识新媒体传承论:新媒体是基于传统媒体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介形式相对论:新媒体视为媒体演进发展的延续,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凡数字论:凡是基于数字技术在传媒领域运用而产生的新媒体形态就是新媒体互联论:从新媒体的互联性特点出发,认为新媒体是在互联基础上实现多对多或点对点传播,具有与用户等交互功能的媒体形式媒体定义回归论:从媒介自身出发对新媒体做出界定,认为“媒体”应该广泛指从事大众传播的机构,因而新媒体应该定义为新的大众传播机构正确区分“新”“旧”媒体明显的区别在于: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由于其具有交互性、即时性、开放性、分众性、快捷性、个性化、多媒体等特点,因此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良好的整合性、展示性及容纳性。
这样就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功能齐全的媒介总和平台,既融合了以往的媒介形式,又显现出信息覆盖面广、规模大、信息资源丰富等优势。
而新旧媒体之间的模糊性则表现在:网络媒体蓬勃发展所带来的传播革命虽然是上一轮传播革命的终点,却也是下一轮传播革命的新起点,在网络技术的基础上,人类传播历史上的全部媒介既进行了一次整合和展示,同时也对未来的传播媒介和形态的一次试验。
了解新媒体的构成要素1.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2.多媒体呈现3.互动性4.商业模式创新5.媒介融合趋势加强我国新媒体产业趋势1.十二五开局,新媒体的战略机遇2.融合发展成主新媒体旋律3.新闻网站转企改制上市与机遇4.门户网络新媒体进入新一轮竞争5.团购网站或将成为新媒体新领军者6.微博将是2011年最给力新媒体7.新媒体知识产权环境将趋好8.网络舆情与危机公关备受关注9.创新型新媒体将受资本追捧10.新媒体给力文化创意产业以上十大趋势集合了近两年来新媒体在各领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几乎涵盖了政策规划、媒介融合、发展环境、资本支持以及目前颇为流行的各类网络媒体等与新媒体产业息息相关的各方面,因而颇具代表意义。
新媒体概论全书考点总结
第一单元新媒体概论基础第一章新媒体导论·新媒体的基本问题1.数字出版: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出版方式。
2.数字出版的主要特征: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传播渠道网络化。
3.新媒体的特征: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信息海量性、低成本全球传播、检索便捷、融合性等特征,起本质特征就是技术上的数字化。
4.数字电视:又被称为数位电视或数码电视。
5.智能电视:就就是具有独立操作系统的电视,其本质就是计算机的一种新形态。
6.目前的新媒体包括互联网与移动媒体。
7.智能手机的本质特征就是:在硬件上具有CPU,在软件上具有操作系统。
8.新媒体的定义: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
9.数字出版的影响:(1)对人类的知识传播与信息交流方式产生了影响。
(2)对人类的阅读行为与阅读文化造成了深远影响。
(3)对社会文化的整合与传承提出了挑战。
10.截止到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2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6、95亿。
·新媒体的优势1.从传播学分类来瞧,目前较为同行的就是将传播类型分为五类:内性传播(自我传播或自身传播)、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
新媒体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融为一体,就是一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类型。
2.新媒体的基本技术特征就是数字化,基本传播特征就是互动性。
3.新媒体的优势:(1)新媒体传播就是一种数字化传播,传播与更新速度更快、成本低。
(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3)零成本全球传播。
(4)搜索便捷。
(5)多媒体传播。
(6)超文本。
(7)互动性。
·新媒体给传媒业带来的冲击☆☆1、改变现有传播格局:(1)形成新的交流环境。
信息的传播空间发生了变化,传播机构与个体受众的区别缩小了,静态信息接收方式向动态信息接收方式转变。
(2)新媒体生态更加复杂,对既有的信息传播秩序带来了强烈冲击。
新媒体概论全书考点总结
新媒体概论全书考点总结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第一单元新媒体概论基础第一章新媒体导论·新媒体的基本问题1.数字出版: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出版方式.2.数字出版的主要特征: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传播渠道网络化.3.新媒体的特征: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信息海量性、低成本全球传播、检索便捷、融合性等特征,起本质特征是技术上的数字化.4.数字电视:又被称为数位电视或数码电视.5.智能电视:就是具有独立操作系统的电视,其本质是计算机的一种新形态.6.目前的新媒体包括互联网和移动媒体.7.智能手机的本质特征是:在硬件上具有CPU,在软件上具有操作系统.8.新媒体的定义: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9.数字出版的影响:1对人类的知识传播和信息交流方式产生了影响.2对人类的阅读行为和阅读文化造成了深远影响.3对社会文化的整合和传承提出了挑战.10.截止到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亿.·新媒体的优势1.从传播学分类来看,目前较为同行的是将传播类型分为五类:内性传播自我传播或自身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新媒体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是一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类型.2.新媒体的基本技术特征是数字化,基本传播特征是互动性.3.新媒体的优势:1新媒体传播是一种数字化传播,传播与更新速度更快、成本低.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3零成本全球传播.4搜索便捷.5多媒体传播.6超文本.7互动性.·新媒体给传媒业带来的冲击☆☆1.改变现有传播格局:(1)形成新的交流环境.信息的传播空间发生了变化,传播机构和个体受众的区别缩小了,静态信息接收方式向动态信息接收方式转变.(2)新媒体生态更加复杂,对既有的信息传播秩序带来了强烈冲击.(3)传播主体更加多元,个人媒体得到了较大发展.(4)受众分化更加明显.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经历了从小众传播到大众传播,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的漫长过程,新媒体的应用和普及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途径和接收方式,推动分众传播、小中传播更深入的发展.☆2.冲击舆论调控机制:(1)冲击传统的舆论调控机制.新媒体使信息形成了一个“5A”的网络环境.从对正面宣传的影响上看,新媒体形式多样、信息内容庞杂,很容易将正面宣传的内容淹没,而错误的观点、非理性的舆论却有了传播渠道和生存空间.(2)冲击信息传播秩序.大众媒体传送的信息越多,在不同经济地位的人之间,“知沟”就会越大,而新媒体则更加强化了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状况.(3)冲击媒体发展环境.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不断冲击着新媒体的发展环境,影响新媒体公信力的建构.新媒体上的舆论变得更加多元,传统的“把关极致”受到的冲击增大.·纸媒还有明天吗1.数字出版产品的分类:1按传统出版物的继承关系:数字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2按照是否具有互动性:网络地图、网络游戏、在线知识服务.3按照信息类型,动画、文本、音频、视频等.2.按需印刷:指的是受到读者或顾客的订单后才印刷、装订和销售的出版物.3.数字产品的分类:1按照继承关系分类:数字图书、数字报纸、期刊、音像制品.2按照是否具有交互性区分:网络地图、网络游戏、在线知识服务、应用程序.3按信息类型分类:文本型、图书音像型、动画型、音频型、视频型和多媒体型等.4.数字产品的特点:多媒体、超链接、开放性、数字产品内容的不确定性、互动性、信息海量、传播效率高、使用便捷、可获得性.5.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关系:1技术与内容的关系:内容是数字出版的本质,技术是手段.2产品与需求的关系:3内容提供商与平台运营商的关系:4传统内容资源与数字内容资源的关系:5传统出版数字化升级与数字出版新业态的关系:6.电子书:是利用忽视掩护、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等终端阅读设备进行读取的数字化图书.包括三个基本要素:电子书内容,电子书阅读器,电子书的阅读软件.第二章新媒体研究的理论模型·新媒体给新闻传播理论带来的影响1.产业:是具有某种同意属性的企业或组织,组织经济活动的集合.2.数字出版产业:是出版企业组织所开展的数字活动的集合,是所有参与数字出版产品及服务的生产、传播活动的企业或组织,所组成的国民经济生产部门,是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3.数字出版产业的特点:1产业集中度高.2低消耗和高附加值.3业务活动的平台化.4技术和平台商推进产业链重构.5以技术标准为保障.·新媒体理论研究模型第三章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新媒体时代受众理论1.受众:简单地说,便是接受信息的人.受众在传播过程中是信息到达的终点信宿,此过程可以简要表示为:信息→新闻传播者→大众传播→受众→极少量的信息反馈.2.网络受众:新媒体的信息接收者.3.“网民”泛指上网者.只有上网者处在单纯的接受信息状态时,我们才能称之为“网络受众”.网民有时既接收信息有发布信息,从外延上看,网络受众是网民的子集,或者说使其组成部分,在逻辑上,研究网民必然包含了对网络受众的研究.4.从受众角度看,新媒体具有选择性、主动性和互动性,这些传统大众转播方式所不具备的特点.5.新媒体的互动性:受众反馈几乎都是一种“延迟”行为.互联网是双向、多向交流的媒体.互动性是新媒体较之传统媒体的一大优越性.新媒体的互动性带来受众的主动性,传播学认为,任何传播行为尤其是大众传播,都应该是双向的.6.新媒体带来受众获取信息的主动性:新媒体中受众的主动性表现得十分明显,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在新媒体中,受众可以对信息进行自由选择.7.传统的大众媒体是点对面的传播,传统的大众媒体发送信息有两个特点:一是单行的推送式,媒体把经过编排了的信息推送给受众;二是点对面式,一家媒体向众多手中推送同一种信息,这种方式一方面是被动的,另一方面是群体性的,受众只能是接受同样的信息而别无选择.8.接近权:指大众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皆应有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从传播学角度来看.9.强调受众接近权的意义:1有利于提高传播效率.一个有效的传播模式不仅要包括从传者到受众的信息流动,也应该包括从受众到传者的信息反馈.2有利于建立健康积极的媒体环境.3有利于妥善地解决信息员和传者之间的关系.10.受众接近权实现的困难性在于:1传统大众传媒的时间和版面的限制性决定了受众的意见和客观事实不可能被全部反映.2传统媒介的高度选性、时间和版面的限制让媒体对信息进行选择被普遍认可.而媒体必然在选择时会有所偏重和回避,使受众很难被公平对待.11.网络对现实受众接近权的积极意义:1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介的信息准入特权,受众由被动的接受到者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2网络使得个人的意见获得的有力传播.3网络使传统媒介的权利受到制约和监督.要监督媒介权力,就要先打破它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垄断地位.12.大众传播有三个特点:根据报道的类似性——由此产生共鸣效果;同类信息传播的连续性和重复性——由此产生累积性效果;信息到大范围的广泛性——由此产生便在性效果.其结果为,造成一个一方声音越来越大而另一方声音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网民的基本特征分析——由精英走向大众化1.中国网民数量增长的原因:1中国经济实力增长,上网费用下降.2随着产业技术进步和网络运营商的重组及竞争加剧,网络接入的软硬件环境在不断优化.3公众上网较为积极.4中国的教育事业在发展,使得的计算机网络制式和技能在迅速普及.2.搜索引擎四部为:搜索器、索引器、检索器、用户接口.·网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1.网民可以按中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地域、性别、年龄、支付能力收入、教育水平、职业结构.2.与传统媒体的受众心理相比,网民表现突出的心理特征有:1参与性心理.与传统媒介受众不同,网民不仅仅是接受者与旁观者,网民更多地加入传播过程中.2个性化心理.网民的媒介消费行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更多的自主性.3虚拟环境下的匿名心理.网络给网民提供了一种充分放开自己的环境,在匿名的状态下,他们更加追求在物理世界里无法满足的需求.3.网民的新闻信息需求至少有以下几个新特点:1信息来源很多,选择余地很大,接受时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很强.2在大量信息面前,受众需要在选择上获得帮助.3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么能力加强,个人独立自主性也相应增强.4对传媒的需求增强,需求的个性化程度提.受众需要更优质的服务,包括符合他们个性化需求的传播,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关注经济信息.4.动机:原始含义是引起动作,心理学则把人们经常以愿望、兴趣、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激励人们行动的主观音素称为动机.5.网民上网的动机:1求知,是以对知识、信息的追求为目的的一种动机,它是网民中最常见的一种心里活动.2消闲娱乐,娱乐,是以追求精神享受为目的的一种动机.3求名,追求自己成名,获得成就.4求便,如网上购物.5逃避动机,新媒体可以使网民逃避现实,不理会常规工作.6.网民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但是随着网民的大众化,为了休闲娱乐而上网的网民比例已经逐步上升为第一位,这印证了新媒体的娱乐化趋势.新媒体娱乐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网民结构的大众化,网络正在由“精英”的“专利”转化为大众媒体,网民结构呈现出大众化趋势.网络游戏热也促进新媒体的娱乐化.7.马太效应:指的是好的越好,坏的越坏,多的越多,少的越少的一种现象.莫顿将马太效应归纳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在新媒体领域,马太效应指的是网民越来越多,但是他们经常访问的网站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几个网站上.第二单元新媒体的类型和形态新媒体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融为一体,是一种新的传播类型.第四章新媒体的类型·网络人际传播1.电子邮件:是互联网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应用之一,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在一起,人们通过电子邮件互相传递信息,在网上交流,是一种存贮转发式服务.2.电子邮件的特点:1传输速度快.2非常便捷.3成本低廉.4信息多样化.5有广泛的交流对象.6比较安全.7保存时间长.3.电子邮件的传输是通过电子邮件简单传输协议SMTP来完成的,它是互联网的一种电子邮件通信协议.存贮转发式,是电子邮箱系统的核心.·网络群体传播与网络组织传播·网络中的大众传播第五章时代新媒体的主要形态·门户网站1.门户网站: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2.新浪又王志东创立,和搜狐网易腾讯并称为“中国四大门户”.3.腾讯成立于1998年11月,其主要产品有IM软件,网络游戏,门户网站以及相关增值产品.4.网易,1997年6月创立.5.搜狐,1998年由张朝阳创立.6.新闻网站:指以经营新闻业务为主要生存手段的网站.·垂直网站·电子商务网站第六章博客·博客的特点年的“德拉吉”报道让世界第一次感受到了博客的力量.年的“9·11”事件,是博客发展的分水岭.3.博客就是一种在网络上的流水记录形式,简称“网络日志”,blogger或weblogger是指习惯于日常记录并使用weblog工具的人.4.博客概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频繁更新,简短明了以及个性化.从技术层面上讲,博客就是个人主页或个人网站.5.博客不同于现实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主体充分表达自我的可能:网络的虚拟性使主体可以隐匿其真实身份;网络的开放性可以让人随时传播自己的观点;网络的互动性使主体可以方便地与人交流、沟通、互动.6.博客的特点:1具有共享性,以共享的方式扩散.2具有互动性,博客一刘艳的方式进行交流,传者和受者可以实时互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者.3具有大众化特征,博客满足了“四零”没有技术、成本、编辑、形式条件,是“零进入门槛”.4博客具有娱乐性,是一种自由体验式写作.5博客具有草根性.6博客具有感化性的特点.博客写作源于内心冲动,是一种体验式写作.6.博客对传统媒介的影响:1拓展新闻猜忌渠道,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传播主体平民化.2丰富了新闻报道的方式,使传播内容丰富化.3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重大新闻事件的发展.7.博客存在的问题:博客给传统道德带来了一系列冲击,其虚拟性弱化了道德规范,信息多元化导致道德信念迷失,匿名性导致了道德人格的异化.1博客仍需要传统主流媒体.2博客具有草根性,实质是娱乐化平台.3已经成为了商业炒作的工具.4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5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微博1.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用户端组建个人社区.2.微博的优势:1简单易用.2主动性强.3及时性强.4发布平台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微博的社会意义在于推动社会的民主化.3.微博对新闻行业的影响:1微博成为重要的消息来源.2微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重大新闻事件的发展.3微博是媒介组织传播产品的新方式.微博短小精悍的特点使其也成为实时新闻更新的重要来源.4.茧效应:指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越来越明显的一种社会现象:人们通常选择接受那些符合自己既有判断标准、自己易于接受的信息,就像他们自己编制的信息茧,他们企图借助这层茧来逃避现实生活得某种不确定性,坚守不得不做出的众多选择.5.微博的冷思考缺陷、局限性:1发布信息随意性强,真实性没有保障.因此用户表达会更加随意,这种状态往往导致用户的表达缺乏节制.2微博具有草根性,实质是娱乐化平台.一方面单条微博信息十分有限,但是微博信息总体上却又具有海量性,这造就了微博的草根性和娱乐性.3微博已成为商业炒作的工具.4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基于微博自身的快捷分享,其为信息的病毒式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5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国内微博目前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免费+广告营销”,即免费拱网民使用,向企业收营销费用.一方面微博比较零散,另一方面微博信息可信性较低.6面临管理的困境.第七章微信·微信的发展1.微信快速发展的原因强大优势:1除了具有短信实时推送功能之外,推送内容的类型还呈现多媒体的特征.2背后的腾讯具有强大的资金支持.3明确了微信是强关系属性.4能适用于多手机机型平台.5自身也在不断完善.2.微信是移动互联网代表性产品,微信极大的促进了网络人际传播与人际沟通.数字化、互动性是手机的基本特征,其最大的优势是便携性和私密性.兼具互动性好、信息获取即时等特质.3.微信的传播优势:1人性化设计,操作便捷.微信打破了传统网络交流的固定范围.2多媒体传播.微信可以实时传播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3系统开放,免费试用.微信急用几乎是零资费,性价比非常高.微信可以跨运营商和跨手机操作平台.4用户黏度高.从传播模式看,微信的传播主体非常明确,就是基于手机用户.5传播主体——双向性、互动性.6传播内容——私密性、即时性.微信信息交流内容也更为私密.其内容发布具有即时性.7传播渠道——多媒体平台集成共享.8传播效果——扩散性、准确性.·微信的社会影响1.意见领袖: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可以用过传播信息对别人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人物.2.微信带来的企业营销的新变革:1基于LBS计数喝茶看“附近的人”功能,发掘潜在客户,实行精准营销.2基于O2O模式和“二维码扫描”功能,开展品牌病毒式传播,发展电商业务.二维码抽象的凸陷链接了线上和线下,通过摄像头的扫描就能够轻松获得相应信息.它在线上可与商家产生联系,在线下能进项消费,充分体现了移动端在O2O上的发展.“微生活”的内涵就在于将微信融入具体的日常生活中来,提供本地化服务.3基于公众平台和朋友圈的功能,打造全新社交关系网,开创企业口碑宣传新方式.微信公众平台在精准性和专业性方面更上了一层楼.而朋友圈功能能让微信的私密社交能力被激活,成为分享式口碑营销的良好渠道.4基于数据统计功能,开启大数据时代定制服务营销新模式.数据统计功能的推出使查看的数据更多更全面细致.3.微信的营销模式:1漂流瓶——品牌活动式,提高品牌知名度.2位置签名——草根广告式,吸引周边用户.3二维码——O2O折扣式打造忠实客户群体.4开放平台、朋友圈、微信公众平台——社交分享式,实现口碑营销.开放平台和朋友圈是有效的社交平台.视线企业信息的病毒式传播.4.微信营销的特点:1低廉的营销成本.2大量的潜在用户.3精准的营销定位.4信息交流的互动性.5信息传播的有效性.6多元化的营销模式.5.微信公众平台很适合被传统媒体借用进行更有效的大众传播.6.纸质媒体使用微信情况:1纸媒“发声”.2互动服务.利用微信的即时互动性来维护粉丝群体.3深度报道.纸媒推崇“内容为王”,依靠其专业的采编团队,使深度报道成为其优势.7.微信在广播上的应用:微信以其便携性、速度快、容易操作等特点吸引了众多听众.8.媒体类公众平台运营主体主要包括四类:1门户网站频道.2传统广电以及平面媒体.3独立科技媒体.4自媒体.9.传统媒体与微信的融合发展:1传统媒体可以借助微信平台实现其固有品牌的病毒式传播.2传统媒体可以利用朋友圈功能作为“原料加工厂”的平台.3传统媒体可以用微信的用户筛选推送功能提高传统纸媒体信息传播的准确度.4传统媒体还可以借助微信的实时接收特性加强重大事件的报导和突发新闻的影响力,即权威解读和声音.·微信与微博的比较1.传播方式的比较:微信侧重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微博则侧中大众传播.微信是一对一、点对点的传播,目标群体更具有针对性,大致可分为好友之间传播、朋友圈传播以及信息接收三种.其中信息接收指的是微信用户接受来自腾讯网站推动的新闻广播和来自公众账号推送的信息等,并可以向自己好友转发或分享到朋友圈.微博侧中大众传播,信息发布者无法预知信息的发送和接收.微博则侧重大众传播,微博是一个完全开放的信息平台,信息的发布者无法预知信息的发送和接受.所以应该说,微博是通知系统,而微信是通信系统.2.用户网络社交比较:微信以强人际关系为主,微博则以单向关注的弱人际关系为主.微信以强人际关系为主要社交关系,以个人人际关系为核心,通过强广西和弱关系两种方式进行信息的生产和传递.从微信强关系来看,主要以亲戚朋同事等关系进行点对点方式信息沟通.从微博的弱关系来看,微博以单向关注的弱关系人际关系为主,易于人群的集结.3.传播效果比较:微信信息可信度高于微博魏新雨微博完全是具有不同基因属性的产品,微博有更强烈的传播和媒体属性,而微信有更强的粘性、更好的交流体验.第八章社交网站·社交网站的概念、特点及其发展1.社交网站:是给予互联网的一种服务,它可以让用户在特定的网洛西汀中构建一个公开的活着半公开的形象,用户还可以在上面列出自己的各种联系人,彼此进行交流互动.2.社交网站的一个最显着特点在于:他使用户能够系统地在网络上将自己显示的社交网络公之于众.·社交网站对传播的影响1.六度分隔理论:又称为六度空间理论、小世界现象、小世界效应.该理论假设世界上所有互不认识的人只需要很少的中间人就能建立起联系.任何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之间,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总能够产生必然的联系或关系.2.社交网站的一个最重要特色是:社交关系的公开呈现.3.社交网站鼓励实名制,在这个意义上,它实现了网络虚拟世界想真实世界的回归.4.社交网站促进人际关系的构建、维系及良性发展.5.桑德拉提出,人际关系中的各方面不停地管理公共领域和死人空间之间的便捷.所谓的便捷,值得实在思想和感情上是否元和和他人分享的界限,或者可以理解成私密性和非私密性事物之间的界限.·社交网站带来的一些问题1.社交网站带来的问题:1虚假身份对社交网站造成困扰.2隐私受到侵犯.3角色冲突.4现实关系的疏离.5垃圾广告.2.角色冲突:所谓角色冲突,适当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或同时扮演几个不同角色时,由于不能胜任而发生的矛盾和冲突.角色冲突大体可以分为两类: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①角色间冲突指的是一个人所担任的不同角色之间发生的冲突.②角色内冲突,指的是同一角色,由于社会上人们对他的期望与要求不一致,或者角色承担着对这个角色的理解不一致,而在角色承担者的内心产生的一种矛盾与冲突. 第二种情形是行为模式上的冲突.。
4-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第四章-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简史
数字媒体艺术
第4章 历史-事件-规律
课程内容简介
计算机与艺术联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随着1946年 “爱尼亚克”(ENIAC) 计算机的诞生,计算机开始在人类艺术活动中扮演角色。1952年,美国爱荷华数学 家本•拉波斯基首创了名为《电子抽象》的黑白电脑图像,形成了世界上第一幅计算 机“艺术”作品。80年代中期苹果公司推出的带有视窗和鼠标的Macintosh 电脑风 靡一时。Macintosh电脑和Adobe公司PostScript版的激光打印机成为印刷出版业革 命的先锋。
赫伯特·弗兰克(Herbert W. Franke)
新视觉语言——论计算机图形学对社会和艺术的影响
(1985年,Leonardo杂志)
约翰·惠特尼(John Whitney Sr. 1918- 1996)最早开始了对计算机图形图像系统的研究和开 发。他是将计算机图像引入电影工业的第一人。他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实验,将控 制防空武器的电脑化机械装置转用于控制照相机的运动,制作了不少动画短片与电视广告节 目。因此,他被许多人尊称为“计算机图像之父”。
1990 1992 1995 1997 2000 2002 2005 2007 2008 2009 2010
数字电影方向 非编剪辑
后期特效
数字模型
虚拟演员
数字3D 表情捕捉 虚拟拍摄
数字动画方向 数字动画 数字游戏
游戏方向
数字2D动画 单机游戏 网络游戏
+
数字3D动画
虚拟动画 +
大型网游(MMRPG)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计
算 机
机 器 语
汇
新媒体概论梗概
新媒体概论梗概新媒体是指考虑到科技的发展与信息传播的变化而新兴起的媒体形式。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对社会、经济和个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新媒体的定义、特点和广泛应用进行概括,同时讨论新媒体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的定义:新媒体是指基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以数字化形式传播信息的媒体形式。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实时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等突出特点。
通过新媒体,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并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
新媒体的特点:首先,新媒体具有实时性。
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有时间延迟,而新媒体通过网络即时传递信息,使得信息获取更快捷。
其次,新媒体具有互动性。
用户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与他人进行实时互动和交流,形成多元化的信息传播网络。
此外,新媒体还具有个性化特点。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由选择所关注的内容,并且可以参与内容的生产与传播。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新媒体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包括新闻传播、商业营销、教育培训、社交网络等。
在新闻传播领域,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使得新闻报道更加多元化和立体化。
在商业营销领域,新媒体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方式,使得企业可以更加精准地进行定位和推广。
在教育培训领域,新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交流方式。
在社交网络领域,新媒体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社区和群体的共同体验得到了加强。
新媒体的机遇:新媒体为个人创造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传媒行业的需求不断增长,各类新媒体从业岗位不断涌现。
同时,个人借助新媒体可以实现个人品牌的打造,创造出更多的商业机会和价值。
此外,新媒体也为广大民众提供了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参与社会事件的平台,有效扩大了民众的参与空间和声音。
新媒体的挑战: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难以保证。
在新媒体时代,虚假信息和谣言泛滥成灾,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数字媒体概论(网络艺术)
第一章数字媒介导论罗杰斯认为创新必须具备四个元素:创新属性(Attributes)、传播渠道(Channels)、时间(包括创新决策过程、接受者类别、采用率)和社会系统。
另外,罗杰斯认为影响创新的因素有创新的特征、接受者的个体特征和社会网络特征等。
香农认为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应包括6个必要的组成部分:信息来源、编码器、信息、通道、解码器、接收器。
其中“通道”就是香农对媒介的定义,这个媒介是一个技术概念上的介质,譬如铜线、同轴电缆等。
香农认为信号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总是以某种具体的信号的形式表示的,并且通过信号在实际的传输系统中进行传输。
这一理论为现代通信尤其是图像通信提供了基础性支持。
国际电信联盟对媒介的定义有以下五种:感觉、表述、表现、存储、传输媒体。
传播学范畴中的媒介一词有两种含义:第一种指的是具备承载信息传递功能的物质的意思,譬如,电视、广播、报纸具备了接收者(受众),被称做“大众媒介”,而互联网等借助新兴的电子通信技术的媒介被称做“电子媒介”;第二种指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譬如电视台、报社等。
麦克卢汉对媒介的理解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按摩、媒介分为热媒介与冷媒介,以及由于媒介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又变成部落化的地球村等。
国内对数字媒介的认识比较趋同。
譬如,数字媒体就是通过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传播信息的媒体;数字媒介简而言之就是以数字化形式(0和1为最基本的符号)传递信息的媒介。
课后思考题1.信息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它对传播和通信理论的影响是什么?香农认为信号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总是以某种具体的信号的形式表示的,并且通过信号在实际的传输系统中进行传输。
这一理论为现代通信尤其是图像通信提供了基础性支持。
具体到电视系统,信号就是电视台所要传送给用户的节目,而信号就是表示传输节目的亮度信号、色度信号和伴音信号,以及进一步变换产生的实际传输的电视信号。
数字新媒体概论ppt课件
1.1.2 媒体
1. 媒体的形 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以三种形态存在:
物质材料或物质实体 物质和能量的波动信号 符号载体
“媒体”、“介质”与“符号”、术语的关系“信号”
“信号”和“符号”都是媒体的基本形态。 l 当着眼于媒体的物质特性、习惯采用“信号” l 当着眼于媒体包含的内容和意义、采用“符号” l 当着眼于媒体的具体物质形态时,采用“介质” l 当从技术层面使用“媒体”这一术语,往往侧重于媒体的物质
数字新媒体将更多地与传统媒体在相互交叉与相互融合,以
及相互竞争与相互促进中谋得共同发展。
1.3 数字新媒体的社会发展
数字新媒体与信息服务发展 数字新媒体与媒体整合态势 数字新媒体与经济增长潜力 数字新媒体与政治环境构建 数字新媒体与文化消费趋势
1.2.1新媒体与数字新媒体
“新媒体(New Media)”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以认为, 现代技术促成的新的信息载体,就是新媒体。
当下的新媒体是与数字媒体密切相关,新媒体是数字媒体 当前发展的主流。
数字媒体主要是侧重于技术层面的概念,而新媒体则主要 是侧重于应用层面的概念。
从下面三个层面上把握数字新媒体的概念:
1. 信息的分
人类能感知的外界信息可按其媒体划分成几类
2. 信息的数字化
人类本来是生活在一个物理的、模拟的现实中。
数字化是为了使人类能够更好地享有各种信息服务,从而 实现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的目的。
从技术上而言,数字化的信息比模拟信息在存储、处理、 检索、传播和利用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2. 数字新媒体的 播特点
数字媒体服务形式多样性和再生性,服务的融合、交叉将 是数字新媒体服务发展的主旋律,高共享度和高交互性是 数字新媒体服务的显著特点。
数字媒体概论
数字媒体概论数字媒体是指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支持下,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数字设备进行信息传播、表达和交互,并创造出新形式、新领域的媒体形态。
它是传统媒体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对传播媒介、信息载体、传播方式、受众参与等方面都带来了深刻的革新。
数字媒体不仅拓展了传统媒体的边界,还创造了新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
数字媒体在广泛领域中拥有着广泛应用。
作为传播媒介,数字媒体在新闻、广告、娱乐、教育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新闻领域,数字媒体已成为主流的新闻传播渠道,通过网络和移动终端,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新闻信息。
在广告领域,数字媒体为广告商提供了更加精准的投放渠道,通过数据分析和个性化推荐,可以更好地锁定目标受众。
在娱乐领域,数字媒体创造了各种新的娱乐形式,如在线游戏、网络直播等,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样的娱乐体验。
在教育领域,数字媒体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在线课程、电子书籍等,使得教育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数字媒体的特点之一是互动性。
传统媒体以单向传播为主,而数字媒体通过网络和用户界面的互动,实现了用户与媒体的双向交流。
用户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参与到数字媒体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如发布评论、分享内容等,从而对媒体内容进行个性化定制和扩散。
互动性使得数字媒体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工具,而是一个多元化的全方位媒体平台。
另一个数字媒体的特点是可复制性。
与传统媒体不同,数字媒体的信息可以通过数字化编码进行复制和传递,而且在复制过程中不会产生质量损失。
这使得数字媒体的信息可以迅速传播和扩散,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和速度。
但同时也带来了内容盗版和版权保护的问题,数字媒体产业需要建立起有效的版权保护机制和收益模式。
数字媒体的发展还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数字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许多传统媒体都面临着转型的压力。
另一方面,数字媒体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和创新模式,许多新兴产业和新媒体平台蓬勃发展。
新媒体概论第四章
三 新媒体的商业模式
新媒体 概论
■ 4.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可以抽象为规模经济和“二次售 卖”模式。 其所依附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媒体的市场地位来自于其重要的媒介角色,作为 主要的内容信息加工和制作者,可以把内容售卖给读者, 又把读者的注意力售卖给广告商; 二、是按照规模经济的理论,发行量越大收视收听率越 高,受众数量越大,传统媒体的赢利能力越强;三是传统 媒体的核心产品,面向的是被假设为具有共同偏好的大众 而生产、由媒介机构单向传播的共同产品。
一 传媒产业
新媒体 概论
1.2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历程
■ 1.文化产业在中国并不是没有自己的传统,至少在 “十里洋场”的上海,20世纪30年代已有产业化规 模的新闻出版、电影和娱乐文化。
一 传媒产业
新媒体 概论
■ 2.当代中国文化产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之初, 有学者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5年以前的起步阶段,它以文化的流通 领域的发展和规范之外的娱乐业的兴起为标志; 第二阶段为1985—1992年,这一时期产业化的浪潮扩 展到了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服务业,还出现了各种形态的文 化企业,广告公司大量出现; 第三阶段为1992年以后,文化产业化的声浪从多种所有 制企业进一步扩展到国有大型骨干文化单位,并且这些文 化单位实行了初步的体制改革,与政治、政府的关系有所 松动。
新媒体 概论
■ 3.1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商业模式的差异 ■ 3.2 建立在长尾理论与微内容生产上的 新媒体经济模式 ■ 3.3 新媒体的主要盈利模式
三 新媒体的商业模式
新媒体 概论
3.1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商业模式的差异
■ 1.商业模式就是能够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赢利能力的 模式,是探求企业利润来源、生成过程、产出方式和管理 控制的系统构架和方法。 商业模式有时也被称为赢利模式。能够持续赢利的模 式具备整体性、结构性的特点,各类企业、各类行业运营 环境不同、组织架构不同,商业模式的组成部分也会有很 大差异,但这些组成部分之间有高度的关联性。商业模式 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变动的市场环境中需要作出适应性的 变化,进行持续的创新,使一种商业模式有持续的盈利模 式 。
《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
《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新媒体导论1.1 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
新媒体具有以下特点:1. 互动性:用户可以参与内容创作、分享和评论,实现用户与内容、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双向互动。
2. 即时性:信息传播速度快,可以实现实时更新和传播。
3. 多样性:新媒体内容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
4. 个性化:根据用户需求和偏好提供个性化内容和服务。
5. 普及性:新媒体设备普及,用户基数庞大。
1.2 新媒体的历史1. 新媒体的起源:新媒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开发了ARPANET网络,这是互联网的前身。
2. 新媒体的发展阶段:a) 萌芽阶段(1960s-1990s):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标志,出现了电子邮件、BBS等早期网络应用。
b) 成长阶段(1990s-2000s):互联网商业化,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等开始流行。
c) 爆发阶段(2000s-2010s):社交媒体、博客、视频分享网站的兴起,用户生成内容成为主流。
d) 移动阶段(2010s至今):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推动新媒体向移动端转移。
第二章: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2.1 技术决定论1. 技术决定论的定义:技术决定论是一种理论观点,认为技术发展是社会变迁的主要驱动力,技术的进步决定了社会结构、文化和个人行为的变化。
2. 技术决定论的主要观点:a) 技术是自主的,其发展遵循自身的逻辑和规律。
b) 技术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技术进步推动社会进步。
c) 技术的发展不受社会因素的限制,社会因素往往适应技术变化。
3. 技术决定论的批评:a) 忽视了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对技术发展的影响。
b) 过分强调技术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社会结构的作用。
《新媒体概论》第四章 常见新媒体应用
第4章 常见新媒体应用 13
4.1.4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在应用上具有以下优势。
强大的社交属性实现用户增长 不用安装且操作简单
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的商业融合 有利于精准营销
第4章 常见新媒体应用 14
4.1.5 微信应用的典型案例
第4章 常见新媒体应用 15
星巴克“自然醒” 万达广场“开启微信会员卡” 青桔单车小程序 头条新闻“守时推送” 同城酒库“模板消息推广”
功能介绍
功能介绍必须突出重点、便于理解, 让用户可以通过该介绍快速了解微信 公众号提供的服务和微信公众号的价 值等
4.1.3 微信公众号
3.微信公众号的应用方向 信息传播 品牌宣传 客户服务
第4章 常见新媒体应用 12
开展调研 政务服务 电子商务
4.1.4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是一种可以在微信内被便 捷地获取和传播,同时具有出色的使用 体验,也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 用的应用软件。通常可以将微信小程序 看成是通过微信的第三方接口调用,并 能在微信中直接使用的App。
05
01 04
02 03
照片
保存在计算机或手机等智能终端中的 照片,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将这些 照片发送给微信好友
实时拍摄
用户与微信好友进行信息传播时,可 以通过手机实时拍摄照片或视频,直 接发送给微信好友
通话
用户可以与微信好友进行语音或视频的直接通话
4.1.2 个人微信
3.微信群
第4章 常见新媒体应用 7
第4章 常见新媒体应用 3
4.1.1 微信的应用价值
微信的传播价值
传播主体:20~40 岁 传播内容:多元化、私密
性、即时性 传播途径:智能手机 传播用户:GPS 定位功
新媒体概论梗概
新媒体概论梗概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一、名词解释1、创新扩散理论模型:是由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提出的,他认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用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实践或事物;创新扩散是指一种基本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观感受到的某个新语音的信息被传播.通过一个社会构建过程,某创新的意义逐渐显现.2、“知沟”理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3、拟态环境:它是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最早由李普曼在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中提出.4、议程设置:它的基本思想最初来自李普曼的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5、六度分隔理论:即六度空间理论、小世界现象、小世界效应,该理论假设世界上所有互不相识的人只需要很少中间人就能建立起联系,它最早由斯坦利·米尔格兰姆教授提出.6、边界效应:该理论最早由桑德拉·佩特罗尼奥提出,他指出,所谓“边界”指的是在思想和感情上是否愿意和他人分享的界限,或者可以理解为私密性和非私密性事务之间的界限.7、角色冲突:是指个人担当的社会角色包含矛盾的角色期待时出现的问题,他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创用.其基本类型: 1 同一角色内部的冲突;2个人同时充当的多个角色间的冲突;3个人为自己规定的角色与他人要其充当的角色之间的冲突8、“沉默的螺旋”理论:这一理论最早由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提出,它是指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9、用户黏度:它是衡量用户忠诚度计划的重要指标,它对于整个公司的品牌形象起着关键的作用.促进销售的方法之一就是充分利用客户管理方面的技巧.10、马太效应:这一理论最早由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提出,他指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11、社交网站:又称社会性网络或社会性网络网站,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专指那些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12、垂直网站:指注意力集中在某些特定的领域或某种特定的需求,提供有关这个领域或需求的全部深度信息和相关服务的网站.13、长尾理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过去人们只能关注重要的人或重要的事,如果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绘这些人或事,人们只能关注曲线的“头部”,而忽略处于曲线“尾部”、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才能关注到的大多数人或事.14、“内容别名化”:现今的视频网站上,某一流行事件往往会有多个相同或者相似的版本,因此美国有学者将这种现象叫做“内容别名化”,它是指的是这些视频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只是起了不同的名字而已.15、新媒体: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16、奥尔波特模型: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提出,谣言的产生及传播与事实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有关,即:R=iaR=谣言,表示谣言流行的强度和广度;i=重要性,表示事件对于某一群体人员的重要性;a=模糊性,表示该事件或证据的模糊性,后来,对这一公式增加了信息的不对称性来完善,即:R=iaiaia表示信息的不对称性,信息不对称性越大,谣言传播的越快,反之传播的越慢,甚至不传播.17、“避风港”原则:是指在发生着作权侵权案件时,当网络服务提供商只提供空间服务,并不制作网页内容时,如果网络服务提供商被告知侵权,则有删除的义务,否则能被视为侵权.如果侵权内容既不在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器上存储,又没有被告知哪些内容应该删除,则网络服务提供商不承担侵权责任.18、“红旗”原则:指如果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事实是显而易见的,就像红旗飘扬一样明显,网络服务提供商就不能装作看不见,或以不知道侵权的理由来推脱责任.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移除链接的话,就算权利人没有发出过通知,也应该认定设链者知道第三方是侵权的.二、问答:1、新媒体的本质特征:数字化、互动性2、新媒体的优势:⑴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⑵信息量大、内容丰富⑶零成本全球传播⑷检索便捷⑸多媒体传播⑹超文本⑺互动性3、的特征:⑴微内容⑵开放型⑶社会性4、微博的优势:⑴简单易用⑵主动性强⑶及时性强⑷发布平台的开放与多样性5、博客的特点:⑴博客从形式到内容都是自由和开放的,个人的思想与言论在这里可以得到原初的呈现;⑵博客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网络甚至社会舆论;⑶博客具有共享性⑷博客具有互动性⑸博客具有大众化特征⑹博客具有娱乐性⑺博客具有草根性⑻博客具有感性化的特点6、网络与传统媒体进行议程设置的区别:⑴网络议程设置具有“非强制性”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议程设置具有“非强制性”.在用户为中心的新媒体中,议程设置的难度要大于传统媒体.毕竟,在新媒体中,用户的选择余地与主动性大大增加.⑵网络中传播者的多元和难以控制限制了议程设置的效果与个人网站相比,网络传播中传播者的范围更广,谁都可以发布消息.同时,这种传播也更加随意,网络中传播者的多元化使网络信息极大丰富起来,在网络中,传播主体是多元的,网络中传播者的多元化和难以控制带来传播的多目的性,也使得议程设置的难度加大,其效果受到限制.⑶网络议程设置的效果是有一定限度的.根据传播学者的另外一些研究,传媒的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程度高以及从事白领职业的人影响较小,而网络用户在目前还是以知识水准高、从事白领职业的人为主体.6、视频网站的特点:⑴内容生产速度极快⑵内容来源多样化,草根性与专业性并存⑶视频可植入其他网页⑷用户互动7、网络广告的主要形式:横幅、文本链接、电子邮件、RichMedia、其他新型广告视频、路演、巨幅连播、翻页、游戏、祝贺等广告8、微信的传播优势⑴人性化设计,操作便捷⑵多媒体传播⑶系统开放,免费使用⑷用户黏度高⑸传播主题——双向性、互动性⑹传播内容——私密性、即时性⑺传播渠道——多媒体平台集成共享⑻用户分析——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交网络⑼传播效果——扩散性、准确性①一对多传播的简单扩散能力②点对点的准确传播能力9、互联网监管的难点:⑴传播者身份的隐蔽性⑵传播地点和时间的不确定性⑶传播自身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⑷跨国传播挑战司法管辖⑸文化传统不一⑹政策法规滞后10、网络广告的特点:⑴互动性与主动性强⑵实时性⑶针对性强⑷无时间及地域限制、传播范围极大⑸受众数量可准确统计⑹形式多样,多媒体广告日益增多11、网络实名制:双刃剑⑴实名制的实施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尤其是监督措施,否则它就是一个“稻草人”.其成本很高的.中国网民数量太多,执行实名制难度太大,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实行网络实名制的社会总成本很高.⑵实行网络实名制违育网络经济的发展规律,互联网本身的特点之一就是虚报与照名,实行网络实名制会抑制网民数量的增长,制约网络的发展.网络实名制并不会增加网民的社会责任感,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⑶在中国特有的国情下,实行网络实名制会阻碍舆论监督,网络实名制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四匿名面产生过激言论,但是与网络自由的本质有一定的冲突.12、“韩寒案”带来的思考:⑴新媒体侵权的隐蔽性;⑵新媒体的开放性导致侵权责任方难以确定;⑶中国网络公司本身就没有尊重版权的习惯;⑷新媒体环境下着作权保护的法律缺失;①发条表述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②权利人和网络服务提供商并不平等;③“避风港”原则被滥用;④维权成本巨大.13、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⑴媒介:人类的延伸媒介下是冷冰冰的外在化的存在,媒介就是人的的身体、精神的延伸.媒介改变了人的存在方式,重建了人的感觉方式和对待世界的态度,任何媒介都下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⑵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⑶热媒介与冷媒介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度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冷媒介意味着“低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参与程度高.⑷“地球村”是指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缩小了地球上的时空距离,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便利,因而整个地球就如同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小村落.14、微信与微博的异同⑴弱关系与强关系在社交媒体上,两者分别构成了社会化媒体和社交化平台的基础.微博是以单向关注的基于弱关系的复杂网络,易于人群的集结.而微信是以双向互动的基于强关系的对等网络进行沟通,强调分享和个性化定制的新理念.⑵公共性与私密性微博侧重于大众传播,传播对象是不确定的陌生的众人,传播内容多以公共性话题为主,信息具有公开性,社会性传播效果强.微信侧重于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和用户黏性.微信信息具有私密性,传播具有隐蔽性,它是一条私密性的沟通纽带,个人传播效果强.⑶受众心理不同微博的受众具有隐匿性、主动性和从众心理特征.微博的受众心理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由于在匿名注册的微博状态下,微博受众具有隐匿性,受众消除了各种顾虑,不用担心角色冲突,在微博中的表现更接近真实的自我,另一方面,出于“意见领袖”和“沉默的螺旋”的效应,受众对于网络舆论的发展态势具有从众心理.微信的受众主体呈现更年轻化的特点.受众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强的心理认同感,即便是在现实社会中易被忽视的人也能够在朋友圈中找到存在感.⑷传播的精准度不同微博是在开放空间的一种扩散传播,微信是在小圈子内的一种私密交流.两者之间的所存在的时间差影响了微信与微博传播的精准度.微信信息由于其个性化色彩浓厚和具有亲和力,可读性较高.实现“一对一”“点对点”的传播,目标群体更具针对性,信息传达率更高,被接受程度也较高.15、正确看待新媒体:以互联网为代美的新媒体虽然是一把双刃剑,但是其对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的正面意义远远超过其负面效应,不应该有意或无意地将其妖魔化,而且新媒体的负面性往往是现实社会的折射,很多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不在网络本身,而是现实社会问题的延伸.因此,新媒体对社会的推动是主流.⑴新媒体对物质生产活动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产生着积极影响;⑵新媒体促进了学术思想和科学研究成果的广泛传播;⑶在互联网中,空间距离的意义弱化,人们交往的频率提高,从而有利于增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⑷伴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和广泛使用面出现的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另一方面,互联网中出现的问题深受互联网空间外的其他因素影响.存在的问题:⑴管理责任不明⑵管理依据不足⑶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侵权盗版严重措施:⑴明确新媒体定位⑵推动新闻媒体拓展新的发展空间⑶学会运用新媒体,打造新兴舆论阵地⑷推动行业自律,强化自我约束⑸在注重发挥各个部门独立作用的同时,完善协调机制⑹尊重新媒体发展的特殊规律,创新新媒体管理的原则.。
数字新媒体概论(课堂PPT)
第四章 数字新媒体的服务平台
1
第四章 数字新媒体的服务平台
数字技术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数字技术不断更新着传统媒体服务 数字技术不断拓展着新媒体服务 一系列升级的、崭新的数字新媒体的服务平台
2
4.1 数字新媒体应用
数字新媒体技术为数字新媒体产业发展提供着坚实的 技术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数字新媒体应用的拓展和服 务的创新。
8
卫星直播
是数字电视技术率先介入的电视广播领域。从原先仅发送视 音频节目扩展到传输数据、交互电视、高清电视及互联网 连接、多媒体广播等服务。
一个典型数字电视卫星直播系统
发送
编码
复
调
传输 与
CA
用 制 上行
9
接收Leabharlann IRD智能卡2. 数字有线电视
有线电视以有线闭路形式实现电视节目的广播,不仅能高 质量地转播当地的开路电视节目,还可以自办节目或转发 卫星电视节目,并能双向传输和交换信息。
数字新媒体应用与服务的迅猛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数 字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提升与创新。
3
4.1.1 数字新媒体的应用领域
相互交叉和相互融合 各类数字新媒体内容服务与系统都综合应用了相关的数 字新媒体技术
数字新媒体的应用
数字广播 互动电视
数字影视
数字游戏
数字广告
数字出版 数字网络社区
数数 字字 电音 视频 广广
播播
网手 络机 电电
视视
数
数 字 电
影
字 视 音 频 制
数 字 特
效
作
数 字网手 视络机 频游游 游戏戏 戏
网游无 络戏线 广广广
告告告
网手 络机 出出
数字新媒体概论
以音频信息的数字化为例:
● 声音采样 —— 把声音按照固定的时间间隔,转换成由有限个数字 表示的离散序列
声音采样
11011100 11001101
1.1.2 媒体
1. 媒体的形态 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以三种形态存在:
物质材料或物质实体 物质和能量的波动信号 符号载体
“媒体”、“介质”与“符号”、术语的关系“信号”
信息与数据
信息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它对接收者 的行为能产生影响,它对接收者的决策具有 价值。
2019/11/12
信息 数据
减少了不确定性 没有减少 不确定性
2019/11/12
信息=数据?
数据(Data)
消除不确定性
加工处理
信息(Information)
例如: 广播“到往北京方向的T31次列车将于8:30分发车”
● midi音频 ● wav音频 ● mp3压缩音频
音频数字信号、压缩音频信号
● 视频对象
文字 图形 图像 动画 音频 视频
END
音频 + 视频 Audio Vedio Information 视频数字信号AVI、压缩视频信号MPG
● 控制对象
文字 图形 图像 动画 音频 视频 控制
Button
22
□ 新媒体只用了短短不到10年就接近了报纸、广播和电视用 数十年、上百年才拥有的受众群。新媒体上市公司是传统 媒体的二到三倍。
□2006年中国新媒体产业市场总值达到1140亿元,占中国传 媒产业总值的近三分之一。移动媒体总收入达到888亿元 ,同比增长41.3%;网络媒体总收入为252亿元,其中网 络游戏和网络广告收入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62.0% 和48.2%。
最新新媒体概论第四章-新媒体类型ppt课件
• 1、做实验时需要6V的电源,则要 用 ____节干电池串联,或用 ___ 节蓄电池串联才行。电压的作用是 使_____________定向移动形成 ____________的原因。
2、路在图图是1(中,)。能测出灯L1两端电压的正确电
图1
• 3、如图2所示的电路中,当开关S 合上时,电压表测的是( )。
网络群体传播
• BBS群体传播优势 • 公开性与匿名性 • 高自由度 • 话语赋权 • 层级性 • 资料性
网络群体传播
• BBS群体传播劣势 • 高争议性 • 低信用度 • 非法内容
网络群体传播
• 目前正式组织内的网络传播主要是指基于一 个企业(单位)Intranet平台的传播。
• 对于组织来说,要有效的利用网络进行传播, 可以依靠两种主要的网络技术,Intranet和 Internet。
Web2.0
• Web2.0的特征
• 微内容,网络上至少拥有一个唯一编号或地址的元 数据和数据的有限的汇集。比如一条评论、图片, 朋友圈等。
• 开放性,架构开放,版权开放。 • 社会性,表现为网络用户参与的社会性和交往的社
会性。
Web2.0
• Web2.0是革命,不是炒作!
Web2.0
电压练习
• 将下面右图连成电路,要求里L1、L2 并联,电压表测L1两端电压。
• 谢谢!
网络大众传播
• web2.0是以互联网作为跨设备的平台,其应 用程序充分发挥平台内在优势,软件以不断 更新的服务方式进行传递,个人通过组成群 体贡献自己的数据和服务,同时允许他人进 行聚合,以达到用户越多、服务越好的目的。
Web2.0
• Web2.0实践着网络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理想, 使个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实现互联网 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解放生产力。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新媒体是指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和数字通信技术等新型技术手段来传播信息和交流的媒介形式。
它与传统媒体相比,运用了更多的数字技术和通信网络,具有与时俱进、互动性强的特点。
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传播思想和进行社交交流的方式。
新媒体的出现源于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它的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许多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和利润受到了严重挑战。
新媒体的出现让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取到丰富的信息,而且还能实现院线交互。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等平台与他人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和分享,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
同时,新媒体还为用户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内容和服务,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新媒体也对传统媒体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传统媒体在数字化时代更需要转变经营模式,加强内容的创新和品质的提升,增强互动性和用户参与度,以保持自己的竞争力。
同时,新媒体的出现也使人们更关注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传统媒体需要加强信任度的建设,提供高质量的新闻和信息。
新媒体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不仅涵盖了传统媒体的内容形态,如新闻、广告、电影、音乐、游戏等,还涵盖了新的媒体形态,如社交媒体、移动应用、虚拟现实等。
新媒体的崛起也给传媒领域带来了新的职业和就业机会,例如网络编辑、社交媒体管理员、电子商务专员等。
然而,新媒体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信息的泛滥和传播速度的加快,使人们容易受到虚假信息、谣言和不良内容的影响。
此外,新媒体的高度互动性和信息共享,也使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面临着更大的威胁。
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信息筛选和管理,确保新媒体环境的健康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的来说,新媒体在信息时代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方式,也为传统媒体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新媒体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应对挑战,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提升信息的质量和传播的效果,推动新媒体在社会进步和民主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数字新媒体知识点总结
数字新媒体知识点总结数字新媒体是指运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传播和交流的新型媒体形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数字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
数字新媒体的发展对于传统媒体产业、社会文化和个人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数字新媒体的概念、特点、发展趋势、应用领域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总结。
一、数字新媒体的概念数字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进行信息传播和交流的媒体形式。
它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多样性和跨媒介性等特点,可以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进行集成和传播。
数字新媒体包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电子出版物、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等多种形式的媒体,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结合体,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和互动力。
二、数字新媒体的特点1. 即时性:数字新媒体可以实现即时发布和即时更新,信息传播速度快,可以满足用户对信息获取的实时需求。
2. 互动性:数字新媒体可以实现用户和内容之间的双向交流,用户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参与信息传播和交流。
3. 多样性:数字新媒体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进行传播,满足用户对信息多样性的需求。
4. 跨媒介性:数字新媒体可以实现不同媒体形式之间的无缝衔接和互相转换,可以将不同媒体的优势进行整合,提升信息传播的效果。
三、数字新媒体的发展趋势1. 移动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数字新媒体将更加移动化,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设备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
2. 多样化:数字新媒体将更加多样化,不同形式的数字媒体将相互融合,形成更加丰富多彩的传播形式。
3. 个性化:数字新媒体将更加个性化,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兴趣进行信息定制和推荐,满足用户对个性化信息的需求。
4. 融合化:数字新媒体将更加融合化,不同领域的数字媒体将相互融合,形成更加综合的传播平台。
四、数字新媒体的应用领域1. 新闻传播:数字新媒体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平台,新闻网站、新闻客户端和社交媒体等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
数字新媒体概论第四章2张文俊精编版
借助计算机技术,以数字或模拟信号的形式实现创作、处 理和编辑视频图像及其组成单元(图象、动画、转换、特效以 及音频)的技术。
视频节目制作技术包含三个系统质量级别:
─ 用户级 ─ 专业级 ─ 广播级(ITU-R601)
1. 数字视频节目制作方式与记录格式
主要的视频记录格式及其视频参数
• Motion Control 打造神奇的特效镜头
时间冻结(freezing time)
• 0001.我乐网-电影特效技术100年
• 0001.搜狐-4分钟看完电影史上最伟大的25 个特效
4.4.3 数字视频节目制作
数字视频节目制作技术使视音频的创作和编辑 得以大大简化,降低了制作成本,扩大了视音 频处理与创作的用户范围,使视频行业发生一 系列更深刻的变革。
将逐渐取代胶片电影,成为电影制作、发 行的主流。
2. 数字电影的技术标准
制定全球统一、开放、兼容和可扩展的 技术标准与规范,是数字电影发展的关键 性技术问题。
DCI(美国好莱坞数字电影创导组织)
DCI于2002年3月由好莱坞7大片厂(迪斯尼、福克斯、米高 梅、派拉蒙、索尼、环球、华纳)共同组建。
数字电影包括母版、传输、存储和放映四 个工作流程
DCI DCSS 数字电影主要技术规范:
─ 图像文件格式为SMPTE标准的MXF格式,声音文件格式为基于 Broadcast Wave的文件格式
─ 母版清晰度:1.896:1,2K:2048×1080和4K:4096×2160
─ 帧频:24fps或48fps(2K)
虚拟演播室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主要有
─ 同步跟踪系统 ─ 传感器跟踪技术 ─ 使用图像分析系统 ─ 红外线跟踪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像格式 名称
像素
DCDM 4096×2048
DTIM (目前数字电影)
1920×1080
1080p (HDTV格式)
1920×1080
画幅比
2:1
16:9
16:9
层次 色空间 帧速度
12 bit
全部人类感觉 (100%)
24 fps
10 bit sYCC(95%)
24 fps
8 bit sRGB(55%)
4K Projection System
DCI DCSS 数字电影主要技术规范:
─ 图像文件格式为SMPTE标准的MXF格式,声音文件格式为基于 Broadcast Wave的文件格式
─ 母版清晰度:1.896:1,2K:2048×1080和4K:4096×2160
─ 帧频:24fps或48fps(2K)
DCI旨在建立开放、兼容、可互换操作和可扩展性的数字 电影技术规范,是数字电影技术格式统一和发展的最重要参 考文件和依据,具有明显的导向性。
2005年7月20日,DCI在发布一系列版本数字电影技术规范 后,正式发布了数字电影系统技术规范(DCSS) 1.0版。
第四章数字新媒体概论
数字电影系统技术规范(DCSS)
数字影视
第四章数字新媒体概论
4.4 数字影视
• 数字影视技术给影视制作方式和视觉媒体 都带来深刻的变化。
影视制作手段的丰富,视频特技更多、更逼真 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条件与空间 影视屏幕更丰富多彩,提升影视的艺术魅力和竞争力 数字防盗版技术的突破,更有效版权保护手段 传统影视放映发行和播放体系的变革 影视的数字化打破了电影、电视、互联网以及电子游戏
─ 画面宽高比:2.4:1 (2048×858; 3996×2160) ,
─
1.85:1 (3996×2160;1998×1080)。
─ 彩色空间为X’Y’Z’。色彩三分量比特深度为12bit。
─ 扫描方式:逐行扫描
─ 彩色还原:与彩色胶片类似的扩展色域
─ 声音:16声道、取样48/96kHz,量化24 bit
之间的物质界限,各种娱乐形式将逐渐走向融合
第四章数字新媒体概论
4.4.1 数字电影
• 数字技术介入,是电影继无声变有声、黑白 变彩色之后的第三次变革。
1. 数字电影概念及优势 数字电影(Digital Cinema)
以数字技术和设备摄制、制作、存储的,并通过卫星、光 纤、磁盘、光盘等物理媒体传送,将数字信号还原成符合电 影技术标准影像与声音,放映在银幕上的影视作品。
60 fps
第四章数字新媒体概论
数字电影的关键技术:
─ 数字电影压缩编码技术 ─ 加密技术与数字水印技术 ─ 数字电影放映技术 ─ 数字高清技术
将逐渐取代胶片电影,成为电影制作、发 行的主流。
第四章数字新媒体概论
2. 数字电影的技术标准 制定全球统一、开放、兼容和可扩展的
技术标准与规范,是数字电影发展的关键 性技术问题。 DCI(美国好莱坞数字电影创导组织)
DCI于2002年3月由好莱坞7大片厂(迪斯尼、福克斯、米高 梅、派拉蒙、索尼、环球、华纳)共同组建。
Digital Cinema System Specification ver1.0 DCI的DCSS对数字电影的的相关技术进行了规范
─ 基本概念 ─ 系统框架 ─ 工作流程 主要包括: ─ 数字电影发行母版的图像、声音、字幕及辅助信息,
图像的压缩和解码方式 ─ 包含发行、放映在内的整套系统安全体系 ─ 数字电影节目文件的打包格式与传递方式 ─ 对数字影院环境、管理系统、放映系统的技术要求等
& MXF Packaging
DCP via Network, Satellite, or Physical Media
Files
Subtitles
Digital Cinema System Workflow
第四章数字新媒体概论
2K files 4K files
4K files 4Kfiles
Resize Decompress
完整的数字电影概念
指将电影摄影、编辑和放映等全过程用数字格式统一起 来,即包含了电影制作工艺、制作方式、发行及播映方式上 的全面数字化。
第四章数字新媒体概论
数字电影三种实现方式:
─ 计算机生成 ─ 用高清晰摄像机拍摄 ─ 用胶片摄影机拍摄
数字电影的类型: ─ 胶片拍摄并转换为数字形式存储放映的电影 ─ 直接用数字设备拍摄和制作的全数字的电影
第四章数字新媒体概论
数字电影包括母版、传输、存储和放映四 个工作流程
MASTERING
TRANSPORT STORAGE
2K Master
2048 x 1080 JPEG 2000 24 or 48 FPS
X’Y’Z’ 12 bit 16 Ch. Audio Subtitles
AES 128 Encryption
第四章数字新媒体概论
在目前看来,电影数字化主要指电影制作 的数字化,即计算机技术对包括前期创作、 实际拍摄乃至后期制作在内的完整的工艺 过程的全面介入。
✓ 前期:对场景、情节、画面等模拟设计、 效果预演
✓拍摄中:完成传统方法无法完成的拍摄 ✓后期:对影像和声音加工处理
第四章数字新媒体概论
数字电影的巨大优势 ─ 技术 ─ 发行 ─ 放映
& MXF Packaging
DCP Physical Media
4K Files
4K Master
2K
4096 x 2160 JPEG 2000
24 FPS X’Y’Z’ 12 bit 16 Ch. Audio
AES 128 Encryption
─ 压缩:JPEG2000,最大码流250Mbps
─ 放映:清晰度4K/2K,对比度1500:1,亮度1万流明以上
第四章数字新媒体概论
数字电影格式为数字电影院过渡期主格式(DTIM),像素 点为1920×1080,与HDTV一样,DTIM面临必须改造升级
DCDM、DTIM和HDTV的图像格式比较
Decrypt 2K files
Decompress Extract 2K
Decrypt
2K files
PROJECTION 2K Projection System
2K Imager
& Optics
2K/4K Media Block
4K/2K Media Block
4K Imager
& Op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