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拉拉的心理博弈术_记住,成功需要的是方法而不是借口
杜拉拉的心理博弈术_勇敢面对挫折,积极寻找解决方法

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难题。
这时候,你一定要坚持一个原则: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你要明白,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你解决问题,自己的问题只有靠自己解决。
未来的职场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人深夜在森林中的一条小道上行走。
天色漆黑一片,两个人很难看清脚下的道路。
突然间,他们一起掉进了深坑,坑里长着些灌木,铺着厚厚的一层树叶。
没有外界的帮助,要想逃出这个深坑很困难。
其中一个人对面前的不幸伤心叹气,坐下来以手掩面,什么事也不干。
另一个人却立刻开始寻找脱离困境的办法。
在黑暗中摸索了一阵之后,他的手触到了从坑边垂挂下来的一条很长的树根。
他马上抓住树根爬到了坑外,然后伸手把那位怨天尤人的朋友从坑里拉上来。
无论什么困难,总有方法解决。
你行动起来时,也许会惊奇地发现:原来成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在海湾地区,联合国维和部队军舰负责对所有进出的舰艇进行审查,以确保没有走私石油和违禁品现象发生。
根据规定,在清查之后,工作人员要填写很多表格和文件。
这项工作耗时而且单调,要填的问题多达100多个,填写一份问卷有时可能会花上好几天时间。
这种时间上的消耗,有时候会给那些运送货物的公司带来上百万美元的损失。
看到这种情况,士官生托马斯向上司提出一个建议:“为什么不建立一个数据库呢,这样就可以使整个流程大大加快?因为根据我的观察,我们实际上对很多每周出海的船只进行了重复检查。
”上司深感意外,不过还是让他详细解释一下自己的想法。
“我们可以通过电脑访问所有去年进出这个港口的船只资料,”他说道,“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数据库,这样,就可以不必再要求对方回答所有的问题,翻译过程自然也可以省略。
这样,整个检查过程所需时间,包括填写书面报告,就可以被缩短到原来的一半。
”上司让他马上动手建立数据库。
结果人们发现,在对船只进行实际检查之前,他们已经可以事先填写完一半的报告内容!于是,这艘军舰的办事效率大大增加,成了海湾地区所有军舰的模仿对象。
杜拉拉的心理博弈术_成功,也许就在你敲老板门的瞬间

是选择大公司,还是选择小公司,这个问题如同哈姆雷特的天问“to be or not to be”一样萦绕在每个职场人士的心头。
也许,选择大公司的一个不可避免的劣势就是群雄逐鹿,个人往往会淹没在高手如云的氛围中,而自己逐渐淡化为一幕容易被人忽略的背景。
事实上,这就如同在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清华大学寻找女朋友一样——不是自己不优秀,而是自己不够优秀。
你可能会感到疑惑,放眼望去,几乎每个人都是高考状元,几乎每个人都是立地书橱,几乎每个人和你一样怀着同样的目标和梦想!每个人都仿佛是一台巨大无比的机器上的一个齿轮而已,怎样才能让自己脱颖而出呢?脱颖而出的方法有许多种,你可以像“水木年华”一样吹拉弹唱,你可以用DV拍摄一段水木夜话,你可以骑车横冲“制造”一起交通意外和姻缘,你可以像某个姐姐一样把自己的尊容张贴在BBS的每个角落。
工作中也是如此。
每位员工都是企业中的一颗螺丝钉(这种说法似乎已经过时了),而怎样才能成为一颗引人注目的螺丝钉呢?当然,仅仅引人注目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成为我们希望成为的螺丝钉。
我们并不需要身穿奇装异服或者标新立异来突出自己,我们需要做的是:让所有人知道你的想法、梦想和目标。
没有任何家庭背景,没有留过洋,没有MBA学历,唯有清寒的家境与奋斗意志,却成为企业CEO,这不是神话,而是一段真实的故事。
大学毕业后,他有幸进入IBM,兢兢业业地从基层做起,连续十年进入“业务人员百分俱乐部”,一共获得十枚徽章,直到现在都没有人打破这项纪录,被称为IT界的“拼命三郎”。
在IBM做了十五年后,他勇敢地去问老板:“你老实告诉我,我到底有没有爬到金字塔尖的机会?”老板在沉默了一会儿后告诉他:“机会不大。
”的确机会不大。
在过去的十五年中,他已经轮调了大部分的行政部门,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历练过;一旦有任何主管职位空缺,他就会主动去争取,靠的是常常问老板:“如何才能坐上您现在的位置”、“您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杜拉拉的心理博弈术_职场中要成功,就得学会推销自己

卡耐基说:“生活就是一连串的推销,我们推销商品,推销一项计划,我们也推销自己,推销自己是一种才华,一种艺术。
当你学会推销自己,你几乎就可以推销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职场奋斗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一步步完全展示自己、不停地推销自己的过程。
一个年轻人在网上看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
年轻人把简历发过去,下午就收到了面试通知,公司让他第二天早上8点去面试。
第二天早上8点,年轻人赶到面试地点,却沮丧地发现前面已有35个求职者了,他排在第36位。
可见,这份工作是多么炙手可热,那么多的人都抢着要这份工作。
年轻人想:“如果我就这么等下去,说不定轮到我之前老板早已经确定人选了。
”于是,他急中生智,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了些字,恭敬地对工作人员说:“不好意思,麻烦你马上把这张纸条交给你的老板,这非常重要。
”工作人员把纸条交给老板,老板一看,笑了,只见纸条上写着:“教官大人,我排在队伍的第36位,在您看到我之前,请不要作决定。
”因为这句话,老板对这个年轻的印象非常深刻,觉得他是一个很会推销自己的人,再加之招聘的岗位就是销售员,于是,这个年轻人被公司高薪聘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功需要推销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人才华横溢,但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有些人工作勤勤恳恳,颇有成效,但得不到上司的赏识。
于是他们开始感叹世道的不公,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
其实并不是他们没有能力,而是他们不会推销自己,从而埋没了自己的才能。
在现代社会中,推销自己真的很重要,人人都是推销员。
不论你从事何种职业,你同时也是一位推销自己的推销员,你随时都在向别人推销你的观点和意见,其主要目的就是使别人认同你、接受你、欣赏你。
推销自己,说得再简单一些就是展示自己,这和吹嘘自己是完全不同的。
你的言谈举止、社交礼节、学识修养的展示,不仅使别人对你的言行产生一定的印象,也使你能更有效地改进自己,顺应社会。
推销自己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你会发现,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发挥推销的功能。
杜拉拉的心理博弈术_职场要想成功,积极主动不可缺少

如果只有老板在身边时或别人注意时才有好的表现——卖力工作,这样的员工永远无法实现成功的飞跃。
李林在一家商店负责记录顾客订货的购物款,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员工,完成了自己应该做的事。
于是,李林向老板提出了升职的要求,没想到老板竟拒绝了他,理由是他做得还不够好。
李林非常生气。
一天,李林像往常一样,做完了工作和同事站在一边闲聊。
正在这时,老板走了过来,他示意李林跟着他,李林很纳闷。
老板一句话也没说,就开始动手整理那些已订出去的商品;然后,他又走到食品区,清理柜台,并将购物车清空。
李林惊讶地看着老板的举动,过了很久才明白老板的用意:如果你想获得加薪和升迁的机会,你就得永远保持主动做事的精神,哪怕你面对的是多么无聊或毫无挑战性的工作。
主动,就是指随时准备把握机会,展现超乎他人要求的工作表现,拥有为了完成任务,必要时不惜打破常规的判断力。
永远不让自己成为工作的旁观者。
每个老板都希望自己的员工能主动工作。
对于员工而言,你只有能准确掌握老板的指令,并主动发挥自身的智慧和才干,把他要求的内容做得比他预想得还要好,那么升迁晋级才会指日可待。
在接到一项明确的任务后,如果你认为有比老板的指令更好的途径,最好能主动请示老板,积极改进方法。
许多员工由于害怕承担责任,在工作中一味地墨守成规,惧怕改变,不愿意尝试用新的方法做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在这个以新求胜、以新求发展的社会,员工创新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司竞争力的高低。
事实表明,一个人只有通过积极进取,才能使主动做事的效率最大化,让自己变得更加出类拔萃。
积极主动地去做好每一项工作,不要等到老板督促和提醒你时再行动,也不要墨守成规,害怕犯错。
主动做事不仅会让你超越别人,还会让你百倍地发挥自身潜力,超越自我。
但有些人只在别人催促他时才会去做事,这种人大半辈子都在辛苦工作,却又抱怨运气不佳。
还有一种人,根本不会去做他应该做的事,即使有人跑过来向他示范怎么做,并留下来陪着他做,他也不会去做,他总是失业,受人冷眼也毫不为奇了。
杜拉拉的心理博弈术_拒绝浮躁,脚踏实地距离成功最近

社会上有不少人,总以为靠着一点小聪明,就能轻易把事情做对。
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投机倒把也许能得意于一时,但终归难以做到长久。
唯有脚踏实地,才是登上成功阶梯的最好路径。
脚踏实地是“以不变应万变”,能够把大量稍纵即逝的机会变成实实在在的成果。
因此,“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应该成为每个人的座右铭。
很多人本身才智兼备,可每次,他们都与成功失之交臂。
于是,他们觉得老天对自己不公平,怨天尤人。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他们总是期望很多,付出很少,内心里不屑于去做他们心中的“一般的小事”,认为他们被大材小用。
一到关键时刻,他们就开始耍起小聪明,投机取巧,希望得以蒙混过关。
但他们没有想过:自己能蒙得过一次、二次,但三次、四次呢?一旦让老板察觉,就会给老板留下极坏的印象。
建立一个好的印象需要长期的考察,而坏印象却在一瞬之间形成,而且改变坏印象是很难的。
犹如一张白纸,整张白纸的白不如上面一个墨点的黑能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那么,是不是在同事面前就可以耍“小聪明”了呢?当然不是。
如果你要冒险这么干,结果会更糟:老板、同事,谁也不会信任你。
总是耍小聪明的结果会怎样呢?也许某一次就被老板识破,那么结果可能就是辞职,不得已到另外一个公司。
但是,同样的戏剧也许会再一次上演,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换了一个时间。
许多年后,别人都已经创下自己的事业,打下一片江山。
这样的人却只能想:我要去的下一个公司是哪里?也许最后觉得人生可悲,决定从头做起,可已经物是人非,多少机会已经失去!小祥在学校里是一个很活跃的人,一直被朋友们十分看好。
可是让朋友们吃惊的是,都毕业几年了,他还是经常跑人才市场找工作。
而让朋友们大跌眼镜的是,上学时默默无闻的明磊,此时已经成为一家著名电脑公司在华北地区的市场总监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离开学校后,小祥应聘做了一家宾馆的大堂经理。
由于爱耍些“小聪明”,所以,刚开始挺受重用。
可过不多久,他的那些“西洋镜”都被一一拆穿,老板马上就将他“冷冻”起来。
杜拉拉的心理博弈术_竞争绝对靠的不是阴谋诡计

办公室就像一个小社会,同事就是这个小小社会的成员。
在与同事的相处中,有一些行为的危害是比较严重的。
这些不恰当的行为往往会破坏你在同事中的形象,或是引起同事对你负面的看法。
因此,记住这些务必需要避免的行为,对你与同事的交往至关重要。
最重要的一点,不论多么讨厌一个人,也没必要去耍阴谋陷害他,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
一旦你想要陷害别人,你自己也就会被卷入矛盾中,毕竟工作才是你的主要目的。
你身边是否有表里不一的同事?比如有的人当着别人的面全是好话,背地里就专门喜欢评论人,还喜欢经常在上司面前告别人的状,好像谁都不如他一样。
遇到这样的人,谁都比较头痛。
小郑所在的公司是一家刚成立的公司,小郑的部门中上面有个副总兼项目总监,小郑的职位是助理,还有一个总经理,他们的关系都比较好。
小郑在公司创业时期工作卖力,各项任务完成得比较好,无论是副总还是总经理都对小郑比较满意,想提拔小郑,逐渐把一些小的项目交给小郑,准备让小郑当项目经理。
本来事情很顺利,但是在今年招人的时候,招来了一个蔡小姐,她的职务是项目经理。
但因为她刚进公司,公司并没有让她单独负责一个项目。
正好小郑担任项目经理的项目已经开工,上司就把蔡小姐暂时放在了小郑所负责项目的项目助理的位置。
结果,她就处处给小郑设陷阱。
小郑交给她的工作,她都是敷衍地做做,然后在副总的面前,说小郑没有给她交代清楚;面对顾客,谎报数字,让小郑在客户面前信誉全无;她还把小郑刚刚改好的文件说是她做的。
由于小郑不擅长处理这种事,加之对项目管理又经验不足,小郑的工作被搞得一团糟。
于是,上司开始慢慢怀疑小郑的工作能力,而慢慢地相信蔡小姐的工作能力。
直接的表现就是,对小郑的这个项目的后续项目,公司让蔡小姐来当项目经理,而小郑被上司又调回助理的位置。
同事关系非常重要:工作的成功离不开同事的并肩协作;很多解决不了的难题会在与同事的沟通中茅塞顿开;同事可以对你的工作表现提出意见和建议;与同事的公平竞争能给你动力和学习的机会,让你在工作中保持愉快心情。
杜拉拉的心理博弈术_任何事情坚决执行,不找借口

借口太多尤其损伤一个人的执行能力。
有些人做事总是习惯于拖拉,他们常常用一些漂亮的言辞来掩盖,说什么“我正在分析”,可是数个月过去了,他们还在分析,而没有丝毫执行的迹象。
这一类的人,他们正在受到某种被称之为“分析麻痹症”的病毒的侵蚀,这样只会使他们越陷越深,永远也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另外一种人,他们则习惯以“我正在准备”做掩护,一个月过去了,他们仍然在准备,好多个月过去了,他们还没有准备好。
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个严重的问题,他们正在受到某种被称为“借口”的缺点的侵蚀,不断为自己制造借口。
当我们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我们对自己说,当我成为一个大人的时候,我会做这做那,我会很快乐;等我们读完大学之后,我们又说,等我找到第一份工作的时候,我会做这做那,我会很快乐:当我们找到第一份工作之后,我们又会说,当我有了十万元后,当我们有一百万之后,当我们结婚之后……然后我们又会说,当孩子们从学校毕业的时候,我会做这做那,并得到快乐。
可当我们退休的时候,真正步入了我们的晚年,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了生活已经从我们的眼前走过去了!生活没有这么多“当”,不用这么多“如果”,当我们还在这么唠叨的时候,机会早擦肩而过了。
什么时候了?我们在哪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时间是现在,我们在这里,让我们充分利用此时此刻。
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计划未来,相反,这正意味着我们需要计划未来。
如果我们最大限度地利用此时此刻,立即行动,我们就是在播种未来的种子,难道不是吗?生活中最可悲、最无用的话语莫过于“它本来可以这样的”,“我本来应该”,“我本来能够”,“如果当时我……该多好啊。
”生命不是开玩笑,从来就没有虚拟的说法。
我们之所以会把问题搁置在一旁,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还没有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这也是我们事后后悔时痛苦不堪的原因。
总在做事的人容易成功,总在许愿的人却常常是个失败者。
一个人如果认真考虑过他所负担的责任,那么可以令人信服地说,他会立即采取行动。
杜拉拉的心理博弈术_不要任何借口,勇于承担责任

格兰特纳是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家,他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自己有系鞋带的能力,你就有上天摘星星的机会!面对所发生的问题和事情,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决定我们能否做好事情的关键。
很多人在工作中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来为遇到的问题开脱。
如果这种开脱和借口成了习惯,那么就非常危险了。
工作和生活中,这样一些借口经常可以看到:上班晚了,会有“路上堵车”、“手表停了”的借口;做生意赔了本有借口;工作落后了也有借口……只要有心去找,借口总是有的。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这样一种局面:每个人都努力以寻找借口来掩盖自己的过失,推卸自己本应承担的责任。
如果在工作中以某种借口为自己的过错和应负的责任开脱,第一次,可能你会沉浸在借口为自己带来的暂时的舒适和安全之中而不自知。
但是,这种借口所带来的“好处”会让你第二次、第三次为自己去寻找借口,因为在你的思想里,你已经接受了这种寻找借口的行为。
不幸的是,你很可能就会形成一种寻找借口的习惯。
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消极的心理习惯,它会让你的工作变得拖沓而没有效率,会让你变得消极而最终一事无成。
问题出现了,不是积极、主动地加以解决,而是千方百计地寻找借口为自己开脱,会使工作无绩效、业务荒废。
借口变成了一面挡箭牌,事情一旦办砸了,就能找出一堆冠冕堂皇的借口,以换得他人的理解和原谅。
找借口的好处是能把自己的过失掩盖掉,心理上得到暂时的平衡。
但长此以往,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借口可找,人就会疏于努力,不再想方设法争取成功,而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如何寻找一个合适的借口上。
任何借口都是为了推卸责任。
在责任和借口之间,选择责任还是选择借口,体现了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态度。
消极的事物总是拖积极事物的后腿。
这就好比把重物举起来,地球引力却要将它往下拉一样。
任何借口都是不负责任的,它会给工作和周围的人带来莫大的伤害。
如果是为了敷衍别人、为自己开脱的话,那寻找借口更是不诚实的行为。
真诚地待自己、待他人是明智和理智的行为,有些时候,为了寻找借口费尽心思,不如对自己或他人坦言相告。
杜拉拉的心理博弈术_不拍马屁,只能当职场老百姓

德皇威廉二世派人将一艘军舰的设计图交给一个造船界的权威,请他评估一下。
他在所附的信件上告诉对方,这是他花了许多年,耗费了许多精力才研究出来的成果,希望能仔细鉴定一下。
几个星期之后,威廉二世接到了权威人士的报告。
这份报告附有一叠以数字推论出来的详细分析,具体文字内容是这么写的:“陛下,非常高兴能见到一幅绝妙的军舰设计图,能为它做评估是在下莫大的荣幸。
可以看得出来这艘军舰威武壮观、性能超强,可说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海上雄狮。
它的超高速度前所未有。
武器配备可说是举世无敌,配有世界上射程最远的大炮,最高的桅杆。
至于舰内的各种设施,将使全舰的官兵如同住进豪华旅馆。
这艘举世无双的超级军舰只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如果一下水,马上就会像只铅铸的鸭子沉入水底。
”威廉二世看到了这个报告,不禁了然于心地笑了。
像这个故事里的造船界权威,就很懂得拍马屁与说真话之间的平衡。
如果他下个结论:陛下不懂造船。
只怕不久后没准就会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事情发生。
如果他一味地奉承德皇,不敢说真话,那就是谎报军情了。
这船真要造起来,责任恐怕需要他来承担。
所以他只能拍着马屁告诉威廉二世事实的真相。
上司和老板们有时是要犯错误的,而且这错误也需要下属来指出。
但同时,上司和老板们又需要维护一定的尊严,不可随便被人评说。
身为下属,就要学会在这种夹缝中生存的方法,正话也能说,反话也能说,勇于指出老板错误,敢于吹捧老板。
当然了,拍老板马屁可以不是一件谄媚的事。
身具豁达的心态,把拍马屁当做一件艺术创造的事情来做,那这事做起来也不会太难为情。
而且,这样的拍马方式才易为人接受,且取得良好效果。
像故事里的造船界权威,先连用好几个最字,夸奖了这艘不可制造的军舰的诸多好处,尽显文辞之能后,再使个比喻句,把这船的不可饶恕的缺陷说出来。
这种开玩笑式的评论是不打击任何人的自尊心及情绪的。
而说出重要事实的部分,必是有所创意的。
拍马屁,可以逗得上司和老板开心,赢得他们对自己的关注,这对自己是很有好处的。
杜拉拉的心理博弈术_找借口逃避,不如找方法前进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本来是不会迟到的,因为路上塞车。
”“那个客户太苛刻了,我没办法说服他。
”“有人不让我这样做。
”“我没有那么多时间。
”“这件事情太困难了,我没有那么大的本事。
”诚然,工作在很多时候难以尽善尽美,每一天,我们都会遇到新的麻烦。
一旦我们犯了错误、判断失误,就要勇于担当、改正,尽量将错误弥补过来。
但是,很多人却并不这样做,他们总是编造各种借口或寻找漏洞以逃脱责任。
为什么人们这么喜欢找借口呢?这当然有其内在的原因。
找借口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掩盖自己的过失,从而心理上得到暂时的平衡。
通过各种借口行为,人们可以暂时逃脱责罚,保持良好的自身形象。
但长此以往,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借口可找,人就会疏于努力,不再想方设法争取成功,而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如何寻找一个合适的借口上。
借口就像一支麻醉剂,麻醉着人们的思想,而它的实质就是没有责任心、不称职。
在CEO文森召集的一次销售例会上,有4位高级经理参加,包括财务经理史蒂夫。
轮到史蒂夫做工作汇报时,他说“由于网络故障,下属23个子公司的报表还没有汇总完”。
文森大为不悦:“今天必须讨论销售策略调整的问题,没有财务报表怎么成?”史蒂夫似乎一脸无辜:“我知道,但网络出了毛病,我也没办法。
”史蒂夫的理由冠冕堂皇。
网络故障听上去就像“自然灾害”一样无法预知,也不是财务经理所能控制的“意外事件”。
没错,“网络有问题”的确是一个财务经理无法预知和控制的事情。
网络出毛病虽然不是你的错,但没有立刻采取其他补救措施,这就是你的问题了。
因而史蒂夫将一次意外故障,当做自己无能为力的借口,这是绝对不允许的!在借口和方法之间,选择方法还是借口,体现了一个人的工作态度。
没有完成任务的人常常会这样说:工作太无聊、太辛苦,工作环境不好,老板脑筋有问题,完成期限太紧等。
但在公司和管理者看来,这样的员工肯定是工作不努力的员工,至少,是没有良好工作态度的员工。
他们找出种种借口来蒙混公司,来欺骗管理者,这样的人注定难以得到重用。
杜拉拉的心理博弈术_用责任感,成就自己的不可替代

责任分散效应还有个名字叫做旁观者效应,指的是对某一件事,如果是单独的一个人被要求去完成,这个人的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
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人的责任感就会很弱,这时候就会出现这样的一个现象,那就是单独的个人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时往往会退缩,容易寄希望于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
有这样的一个事例很能说明问题,那是1964年的某一天,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吧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到凶手。
当她绝望地喊出“有谁救救我”的时候,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
可是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
当她又喊叫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
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
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邻居中至少有三十几个人到窗前查看情况,但是遗憾的是却没有一个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
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
人们也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从本质上来说,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
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
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
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
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旁观者的心理。
对于公司来说,每个领导者都害怕这样的一个现象,那就是谁都只管自己的事。
飞机上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情,一个年轻的空乘不小心把水洒在了旅客的身上,旅客穿着湿乎乎的衣服当然非常难受,自然就开始发火,质问这名空乘是怎么回事。
看到旅客的愤怒之后,这名年轻的空乘更加紧张了,她其实很想用毛巾给旅客擦拭一下,但是又害怕旅客更严厉的呵斥,所以,就很客气地对顾客说:“先生,对不起,刚才我不是故意的。
杜拉拉的心理博弈术_背后议论领导是非,是自找麻烦

很多职场人有个通病,就是在公司午餐或者闲暇的,喜欢“交心”,议论上司的是非,一个不小心,这些议论也许会成为别人的成事跳板,又或许,被某人听了去,传到上司耳中,以后让上司怎么看你?所谓“祸从口出”,不是没道理。
小史是一家文化传播公司很有才气的策划,由于自恃清高,他总是对老板的创意不屑一顾,认为老板的水平很差,所以经常在老板背后跟同事们忍不住流露出对老板创意的不屑。
消息很快就被同事传到老板的耳中,于是老板主动找他谈话,诚恳地让小史说出对自己的创意有没有意见,对公司的业务有什么建议,小史却支支吾吾没有谈出什么内容。
这位心胸还比较宽广的老板认为小史简直就是一个两面三刀的人,当面不说,却在背地说。
老板对小史的道德人品产生了怀疑,后来开始冷落小史,重要的策划方案从此再也没有交给小史来做,不久,小史离开了公司。
背地跟同事议论上司很容易让上司认为你是个两面三刀的两面派,人品不好。
在工作过程中,因每个人考虑问题的角度和处理的方式难免有差异,对上司所作出的一些决定有看法,在心里有意见,甚至变为满腔的牢骚,有时也是难免的,但就是不能到处宣泄,否则经过几个人的传话,即使你说的是事实也会变调变味,待上司听到了,便成了让他生气难堪的话了,难免会对你产生不好的看法。
“有时我们的认识是错误的,你认为他不如你行,只是你不了解他哪方面行而已。
同事之间的相处要把握分寸,即使关系很铁,相互勉励和促进是没问题的,如果只是宣泄和发牢骚,就太不明智了。
”一位HR经理如是说。
古代有个姓富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很不方便,常要跑到老远的地方去打水,家里甚至需要有一个人专门负责挑水的工作。
因此,他请人在家中打了一口井,这样便省了一个人力。
他非常高兴有了一口井,逢人便说:“这下可好了,我家打了一口井,等于添了一个人。
”有人听了就加油添醋:“富家从打的那口井里挖出个人来。
”这话越传越远,全国都知道了,后来传到宋王的耳中,宋王觉得不可思议,就派人来富家询问,富家的人诧异地说:“这是哪儿的话,我们是说挖了一口井,省了一个人的劳动,就像是添了一个人,并没有说打井挖出一个人来。
杜拉拉的心理博弈术_让老板加薪得讲方法和策略

一年一度的绩效考核结束了,按照公司规定,每位员工都可以再写一份申请,注明自己期望的薪酬标准。
小赵写道:“我的薪酬必须在3000元以上,这已经是底线了。
”小钱写道:“月薪能否提高一点,至少要达到温饱水平吧。
整天为衣食担忧,哪有心思工作呢?”小孙写道:“经理,我对薪水多少不太看重;只要公司给我锻炼自己、发挥自己的机会,如能有让我锻炼的机会,就是不给钱我也愿意为公司发一份光、尽一份力。
”小李写道:“经理,月薪的多少可以反映出公司对我的信任程度和重视程度,我很想知道我的月薪能有多少?”如果换成是你,你会选择哪一种申请方式?而究竟哪一种申请方式,才能最终赢得上司的心呢?经理审阅后决定为小李加薪,他的秘书大惑不解。
“为什么给小李加薪,而不是给小孙加薪呢?”秘书问道,“看起来小孙是一个更忠诚、更可靠的人啊?”“是这样的,”经理笑了笑说,“一个人的薪水观可以反映出他的职业素质和修养。
小赵对薪水看得太重,他凭什么要求每月薪水3000元以上。
这种员工只会为薪水工作。
小钱是典型的只为领薪水吃饭,没有更高的追求,当然也就不会在工作中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了。
小孙则是野心太重,对薪水满不在乎而只求锻炼而已,这种人往往不会在一个地方待得太久,一段时间就会跳槽而去。
小李机智灵活,既要求高薪却也懂得委婉,让人觉得值得信赖。
”这位经理仅从个人要求薪水这一微小却又敏感的小事上看出下属的心理特征和个人特质,所以下属的薪水观直接会影响上司对他的看法。
谁不想得到高薪和加薪?对老板表现忠诚,对工作尽职尽责,对老板投其所好、曲意逢迎等,为的是什么?当然是想升职、加薪,自己能力的大小,要通过加薪和晋升才能得以体现。
然而,很多人想加薪、想升职却总无法如愿以偿,这之中难免有对待遇认知不一的原因。
这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个人的能力和贡献,一般来说,你的贡献越大,加薪升职的机会也会比其他同事大。
当然,只有个人的能力和贡献有时也不足以达到加薪升职的目的,还要找些“捷径”、耍点“花招”以影响老板。
杜拉拉的心理博弈术_让借口靠边,现在就做不要坐失良机

许多人之所以不成功,只因为他们总在起点上耽搁,在门外徘徊太久。
这其中有多种原因,主要的是:(1)眼高手低,或者幻想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2)“完美病”作怪,哪怕有一点点条件不完善,就自己否定。
(3)总认为时间够用,慢一点又何妨。
拖来拖去,最后把梦拖黄了。
从0到1的距离,常常大于从1到1000的距离。
许多人之所以不成功,往往是由于他们在门外徘徊太久。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一次勇敢“跳下去”的行动!做任何事,勇于开始最为重要。
准备好了就去做,别在起点上耽搁。
有这样两位青年,大龙与小赵,他们都是很有梦想并富有创造力的人。
他们同时进了一家集团公司,分在不同的分公司工作。
这是一家特别重视创造性的公司,公司的董事长,总是在各种场合强调:员工的创造性是公司的最大财富。
两位年轻人能进入这样的公司,真的是如鱼得水,应该能大展宏图、创造非凡业绩了。
然而一年后,进行工作总结时,两人却受到了不同的待遇:小赵因为成绩突出受到了高度表扬和奖励;大龙却因为业绩平平,受到了批评。
其实,刚进公司时,大龙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更好一些。
因为他脑子比小赵更活,思维更敏捷、学识更广博,但为什么到头来却做得不如小赵好?人事部的领导,对两位员工进行了研究分析后发现:一年来,两人都想把自己的创造性贡献给公司,也都很努力。
两人唯一的区别是:小赵有了一个好的想法,便立即行动起来,即使要实现这一想法的条件不具备、会遇到困难,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去做。
而大龙,尽管脑子里有很多想法,但总是停留在构思的阶段,或者一与现实结合,遇到条件不具备等情况,他就立刻放弃,改换另一个想法。
这样一来,尽管好想法不少,却没有一个付诸实践。
分析完之后,人事部的领导与大龙好好谈了一回心,说:“大龙,一旦有好的想法,就应该尽快付之实践。
现在不做,等于永远不做啊!”优秀人才给我们的启示是:先做再说!正如俗话所说,早起的鸟有虫吃。
尽早起步后面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然而,有的人并非不知道行动的重要,但是迟迟不愿意行动,结果又产生负疚感,与其说是因为恐惧而不去行动,毋宁说是不去行动而导致恐惧。
杜拉拉的心理博弈术_职场上学会装糊涂没有坏处

适当地把自己的位置放得低一点,就等于把别人抬高了很多。
当被人抬举的时候,谁还放不下敌意呢?一般来说,上司都不喜欢“太聪明”的人,记住这一点是不会错的。
任何领导都有获得威信的需要,不希望部属超过并取代自己。
比如,在公司的人事调动时,如果某个优秀、有实力的人被指派到自己属下,部门经理就会忧心忡忡,因为他担心某一天对方会抢了自己的权位。
相反,若是派一位平庸无奇的人到自己属下,他便可高枕无忧了。
有位朋友工作能力很强,头脑非常清楚,他的领导常常礼贤下士,向他请教。
周围的人都认为他的领导肯定会重用他。
但事实呢?有一次聊天,提到这个话题,他苦笑,说领导不打击他就是万幸了,哪敢指望重用!他现在还没有不幸,因为他的领导还算是个是非分明的人。
但是他也不可能被提拔了,领导一般不会提拔能干的下属,除非领导比你更能干,能够找到驾驭你的感觉。
因而,聪明的下级总会想方设法掩饰自己的实力,以假装的“不太聪明”来反衬上级管理者的高明,力图以此获得上级管理者的青睐与赏识。
在公司的工作会议上,当总经理阐述某种观点后,他会装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并且带头叫好;当他对某项工作有了好的可行的办法后,不是直接发表意见,而是在私下里或用暗示等办法及时告知总经理,同时,再抛出与之相左的甚至很“愚蠢”的意见。
久而久之,尽管在群众中形象不佳,有点“不太聪明”,但总经理却倍加欣赏,对其情有独钟。
所以,善于处世的人,常常故意在明显的地方留一点儿瑕疵,让人一眼就看见他“连这么简单的都搞错了。
”这样一来,尽管你出人头地,木秀于林,别人也不会对你敬而远之,他一旦发现“原来你不太聪明”的时候,反而会缩短与你之间的距离。
其实,适当地把自己的位置放得低一点,就等于把别人抬高了很多。
当被人抬举的时候,谁还放不下敌意呢?要知道,只有让上司感觉你不是“太聪明”的时候,他的自尊和威信才能恰当地表现出来,这个时候,他的虚荣心才能得到满足。
上司交办一件事情,你办得无可挑剔,似乎显得比上司还高明。
杜拉拉的心理博弈术_成功在于微妙之间,仅比别人先行一步

在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上,每天都存在着竞争,速度的竞争。
比如在草原上,羚羊和猎豹每天都在进行生命的赛跑,谁跑得快谁就赢得生存的权利。
羚羊慢了,就会被吃掉,猎豹慢了就会被饿死。
而在人类中,这种竞争更是屡见不鲜。
当年,贝尔在研制电话时,另一个叫格雷的人也在进行着同样的研究。
结果,两人同时取得了突破!但贝尔还是先行了一步,他在专利局赢了——比格雷早了两个小时。
当然,他们两人在当时是不知道对方的,但贝尔就因为这120分钟而一举成名,誉满天下,当然也获得了巨大的财富。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谁快谁就赢得机会;谁敢吃第一个螃蟹,谁就是英雄;只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先行一步”不像吃螃蟹那样容易。
中国有个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愚公面山而居,在九十高龄时,决定开山修路,于是谱写了一曲子孙相继、不畏艰难移山的悲壮故事。
愚公精神曾鼓舞了中国历代勤劳勇敢的人们。
但是,社会正在以不可预料的速度向前发展。
21世纪以“愚公”的速度开山修路无疑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了。
于是,速度和效率成了一个企业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提高工作效率,时刻走在他人的前面。
霍英东是香港著名的大富翁,他的成功之道在于习惯先行一步,敢于第一个“吃螃蟹”。
他进入生意场的第一步是在香港鹅颈桥市场开了一家杂货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他就卖掉了杂货铺,改做煤炭驳运生意。
不久,他又和别人一起去东沙岛采集一种可以用来制药的海草。
当然,他每一次入道或出行,都不做亏本的生意,而是有钱可赚的。
20世纪50年代初期,香港的房地产市场刚刚兴起。
霍英东慧眼顿开,迅速行动的习惯使他一下子感觉发财的机会来了,并立即设立了立信置业公司。
同行之中的人都纷纷投来怀疑的目光。
他的第一招就令其他人刮目相看:在香港,房地产都是出售“整栋楼宇”,而霍英东使用的却是房地产工业化的办法,推行住宅与高层商厦结合的方式,并且采用“分层”销售、预订楼房、分期付款等新方法。
他很快成为香港知名的房地产商人。
杜拉拉的心理博弈术_消极心态,最可怕的晋升杀手

我们常常遇到这种情况,某一困难像山一样摆在面前,要克服它,似乎完全不可能。
于是,一种说不出的恐惧不请自来,我们可能很快就屈服了……这时候,我们不妨向那些强者学习。
那么,强者成功的秘诀又是什么?为什么当其他人被困难征服的时候,他们能够继续生存?大多数人失败的时候,他们却可以成功?别人意气消沉的时候,他们却神采飞扬,意气风发?答案非常简单,强者成功的关键在于他们处理问题时所采取的态度。
强者永不消极退缩,他们能够正视问题,掌握要点,积极谋求解决之道。
如果你能够认识问题的本质,采取正确的态度,你也一定能够成为强者。
从现在开始,面临困难时,一定要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
当你敢于挑战现实时,你的心态就是最好的武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首先,你必须扫除头脑中消极的想法,摈弃对失败的恐惧心理。
恐惧是最折磨人、消磨人意志的情绪之一。
无论是突然遭遇的惊恐,还是长期慢性的忧惧,都会严重挫伤积极性。
当与困难对抗时,恐惧心理往往会压抑人们的积极性,在恐惧的阴影下,人们会妄自菲薄,自卑地认为自己不具备解决难题的能力。
接踵而至的情形是:丧失了自信心,结果就真的不能解决问题了。
而积极乐观、敢于向现实挑战的心态,是人类所拥有的最具威力的力量之一。
它能帮助人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要想获得这种心态,必须专注于长期的目标设置和计划,心无旁骛地朝着渴望的成功进发。
你的思想指导和驾驭着你的行动,而行动又决定着你的命运。
所以,你一定要从积极的方面思考问题,赋予自己敢于向现实挑战的决心和勇气,然后才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人生路上的一切挑战。
强者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有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
没有人一生都一帆风顺,任何人总会遭逢噩运。
可是烦恼一定会有结束的时候,难题总会因时间而解决。
就像《上海的金枝玉叶》里黛西对她的孙女说的那样:人一定会遇到许多事,那时候一定不要怕,什么也不用怕。
难题谁都会面对,而你需要做的就是将你的精力放在具体的工作中,而不是用在焦虑和着急上。
杜拉拉的心理博弈术_无须推托,要不职位将会成为别人的

在美国西点军校,有一个广为传诵的悠久传统,新生学员遇到学长或军官问话时,只能规范的选择回答:“报告长官,是”;“报告长官,不是”;“报告长官,不知道”;“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
新生除了这四种标准回答方式,不能再多说一个宇。
学校之所以这样规定,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要成为一名最优秀的军人,首先必须学会服从和忍耐。
一旦无权解释,也就没有任何借口,人就会更加尽心尽力地把事情做得圆满。
只有秉承这种信念,才能激发出人的全部能量,产生出最大的效果。
的确,一个人无论逃避责任,还是推托过错,总能找到借口。
事实上,之所以有各种借口产生,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是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为了逃避责任,而编造各种借口。
作为公司的员工,如果能用“马上解决”的工作方式去对待工作中的问题,也许根本就不用那么多借口了。
“马上解决”的直接作用是把1分钟当成2分钟来用,把1小时当成2小时来用,把40年的工作时间延长成80年的奋斗时光,从而大大延长了生命中创造价值的时间。
更值得一提的是,犹太人上班后的第一个小时被定为“tictator”时间,即“第克泰特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必须将昨天下班到今天上班之间的函件回信,用打字机打好发出。
“第克泰特时间”在犹太人心中的言外之意是“谢绝会客”。
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必须头脑清楚、动作敏捷,统筹时间、高效工作。
长时间泡在会客之中,会使敏捷和高效大打折扣,失去商机。
犹太人深知这一点,所以他们在很大程度上避开了毫无意义的推杯换盏,代之以精炼的工作语言、干练的工作作风、不拖泥带水的“马上解决”来处理问题。
犹太人十分注重办事效率,在犹太人的办公桌上,很难见到未决文件。
在他们管理的企业里,不会有问题成捆、文件成堆的现象。
走进犹太人的办公室后,他们的办公桌上从来都是整洁而干净的,文件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文件夹里。
他们知道这些办公桌上的待批文件,有相当一部分是极其重要的。
如果迟而不决,就会造成文件的积压。
杜拉拉的心理博弈术_不要一味妥协,自己的利益靠自己争取

在职场上,只有自己才能为自己的利益考虑,一味地屈从,势必会造成软弱可欺的样子,从而让有心之人有机可乘。
王超是一家金融公司的职员,为人处世一向沉默无争,只要是领导交给自己去办的事情,就不假思索地答应下来。
他认为,只要安分守己地工作,即使得不到升迁,也不会因为惹恼上司而被开除。
也正是这一点,经理似乎从开始就对王超特别有好感,不论开大小会议都带着王超,等到王超业务稍有熟悉,就开始让王超接手做业务。
王超受到了经理的如此厚恩,做事就更加勤奋,任劳任怨。
有一天,经理把王超叫到办公室,告诉他说公司要辞退一个员工,自己不好意思去说,因为王超和这位同事熟悉,所以希望王超能够去和他说。
王超二话没说,向经理打个包票,然后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还有一次,经理说他被另外一个部门经理气得头疼,自己不想再见到那个经理,下午的一个会议就让王超代为参加。
王超心里十分高兴,认为经理很看得起自己。
在参加会议之前,经理在王超面前动情地痛斥了那个经理如何的卑鄙无耻,如何欺负自己,让王超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开会的时候就处处找那个经理的不是。
但是,尽管王超对经理如此信任和支持,经理却并没有因此而对王超有多少的特殊照顾,王超在他眼里甚至没有任何的地位可言。
过了一段时间,公司突然决定要裁减一部分人员,王超本想着自己业绩不错,又和经理有深厚的关系,只要老老实实工作,肯定没事。
但是,经理却突然直接找到王超,给了他两个选择:一个是他可以做满这个月并得到当月工资作为赔偿,但是要算公司主动辞退他,并记入档案;另一个是自己主动辞职,但没有赔偿金,最多只发给他这个月已经上班的十天工资算做补偿。
王超几近崩溃,他竟然想不到这就是自己在公司最终的结果。
他隐隐约约猜测出了经理的意图,于是十分不甘心,决定为自己抗争一次。
这时,他开始把自己书柜中尘封已久的《劳动法》和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统统拿过来,彻夜进行了仔细而深入的研究,努力找出对自己有利的政策条文,然后又把自己应该得到的利益哪怕是丁丁点点,也给列出来准备向经理索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不负责任的员工往往会找很多的借口为自己辩解,从借口上分析,很容易将没有责任心的员工分离出来。
一个有责任感的员工应时刻要求自己:责任面前没有任何借口。
“在当今社会里,什么样的员工最受单位欢迎?”
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一个高级研修班上,主讲老师向大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假如你是一位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负责的员工,这肯定也是你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因为假如你不了解这一点,你在职场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制约,要走很多的弯路。
假如你清楚了这一点,你就找到了快速发展的钥匙,成功的几率会大大提高。
不管你是否已有结论,希望下面的故事和观点,能够为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提供借鉴。
一位姓黄的老总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10多年前,他在一家建筑材料公司当业务员。
当时公司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讨账。
产品不错,销路也不错,但产品销出去后,总是无法及时收回货款。
有一位客户,买了公司15万元产品,但总是以各种理由迟迟不肯付款,公司派了三批人去讨账,都没能拿到货款。
当时他刚到公司上班不久,就和另外一位姓张的员工一起,被派去讨账。
他们软磨硬磨,想尽了办法。
最后,客户终于同意给钱,叫他们过两天来拿。
两天后他们赶去,对方给了一张15万元的现金支票。
他们高高兴兴地拿着支票到银行取钱,结果却被告知,账上只有149920元。
很明显,对方又耍了个花招,他们给的是一张无法兑现的支票。
第二天就要放春节假了,如果不及时拿到钱,不知又要拖延多久。
遇到这种情况,一般人可能一筹莫展了。
但是他突然灵机一动,于是拿出100元钱,让同去的工作人员存到客户公司的账户里去。
这一来,账户里就有了15万元,他立即将支票兑了现。
当他带着这15万元回到公司时,董事长对他大加赞赏。
之后,他在公司不断发展,6年之后当上了公司的副总经理,后来又当上了总经理。
这个精彩的讨账故事,博得了大家的赞赏。
大家都很钦佩他凡事主动想办法的精神,而且一致认为:他能有今天的发展,与他这种精神密切相关。
然而,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的借口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他们作决定时根本就没有征求过我的意见,所以这个不应是我的责任(不愿承担责任);这几个星期我很忙,我尽快做(拖延);
我们以前从没那么做过或这不是我们这里的做事方式(缺乏创新精神):
我从没受过相应的培训来干这项工作(不称职、缺少责任感);我们从没想过赶上竞争对手,在许多方面人家超出我们一大截(悲观态度)。
这些看似冠冕堂皇的借口背后隐藏着多么可怕的东西啊!一位哲人说过:职责是把整个道德大厦连接起来的黏合剂:如果没有职责这种黏合剂,人们的能力、善良之心、智慧、正直之心、自爱之心和追求幸福之心都难以持久;这样,人类的生存结构就会土崩瓦解,人们就只能无可奈何地站在一片废墟之中,独自哀叹。
与前一个故事相反,另外一个老总讲的故事,却让大家对员工素质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说,他曾经正式招聘过一位员工,但没想到,还不到半个月时间,他就不得不把她辞退了。
那位员工是一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学识不错,形象也很好,但有一个明显的毛病:做事不认真,遇到问题总是找借口搪塞。
刚开始上班时大家对她印象还不错。
但没过几天,她就开始迟到,办公室领导几次向她提出,她总是找这样或那样的借口来解释。
一天,领导安排她到清华大学送材料,要跑三个地方,结果她仅仅跑了一个就回来了。
领导问她怎么回事,她解释说:“清华好大啊,我在传达室问了几次,才问到一个地方。
”
老总生气了:“这三个单位都是清华大学著名的单位,你跑了一下午,怎么会只找到这一个单位呢?”她急着辩解:“我真的去找了,不信你去问传达室的人。
”老总心里更有气了:我去问传达室干什么?你自己没有找到单位,还叫老总去核实,这是什么话?
其他员工也好心地帮她出主意:你可以找清华大学的总机问问三个单位的电话,然后分别联系,问好具体怎么走再去!
你不是找到了其中的一个单位吗,你可以向他们询问其他两家怎么走;你还可以在进去之后,问老师和学生……谁知她一点也不理会同事的好心,反而气鼓鼓地说:“反正我已经尽力了……”
就在这一瞬间,老总下了辞退她的决心:既然这已经是你尽力之后达到的水平,想必你也不会有更高的水平了,那么只好请你离开公司了!
像这种遇到问题不是想办法解决而是找借口推诿的人,在职场中并不少见。
而他们的命运也显而易见——凡事找借口的员工,在单位绝对不会有任何发展。
上面所举的两个事例中的员工,其实是两种不同员工的代表:前面的那位,哪怕遇到再棘手的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退缩,而是想办法解决。
与此相反,那位年轻的大学生,尽管面临的问题很简单,但仍然找借口不去做,找理由为自己辩护。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当你从一个环境进入另一个环境时,没有任何借口会给你一些实际作用,你要保持没有任何借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