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一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

合集下载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一单元 第2课【基础巩固】1.在古代雅典公民大会上,“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言……所有的人都可以当选任何职位,所有的人都可以在雅典卫城山下中心广场举行的市政会议上投票”。

这反映出古代雅典政治的突出特征是( )A.城邦至上B.直接民主C.轮番而治D.人人平等【答案】B 【解析】材料“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言……所有的人都可以当选任何职位,所有的人都可以在……市政会议上投票”体现了雅典公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这是直接民主的反映,故B项正确。

2.斯巴达寡头政治的实质是( )A.公民大会把握一切军政大权B.国王的世袭专断C.监察官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力D.各个阶层的地位平等【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巴达王位世袭相承,国王垄断了军事统帅权,故B项正确。

3.古罗马政治体制演变的顺序是( )A.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帝制B.君主制——元首制——贵族共和制C.君主制——元首制——帝制D.帝制——贵族共和制——君主制【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罗马政体的演变顺序为王政时代的君主制、共和国时代的贵族共和制和帝国时代的帝制,故选A项。

4.1701年的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鉴于英国法律是英国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因此,凡是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所属官吏和大臣也都应按照同样的法律为国王和女王效力。

”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分权制衡B.君主权力很大C.法律至上D.王位更替频繁【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英国法律是英国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因此,凡是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所属官吏和大臣也都应按照同样的法律为国王和女王效力”可知,国王和女王、官吏和大臣都要遵守法律,按照法律规定管理政务,体现出法律至上的原则,故选C项。

5.19世纪晚期,英国政府逐渐成为下院立法工作的领导者,下院在立法过程中逐渐失去主动权。

这反映了( )A.君主立宪制度名存实亡B.行政权呈扩大趋势C.议会丧失权力中心地位D.立法主体发生变化【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掌握国家的行政权,但到19世纪晚期,英国政府成了下院立法工作的领导者,这表明英国政府的行政权扩大,故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议会始终是英国的权力中心,排除C项;英国立法的主体始终是议会,材料只是在强调政府行政权有扩大的趋势,并没有否定议会的立法权,排除D项。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单元综合大归纳(一)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单元综合大归纳(一)

单元综合大归纳 (一)
3.民国时期:近代政治制度的实践
(1)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诞生;各党派激 烈竞争,开始政党政治的尝试。
(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实行“训政”,其实质是一 党专政。
(3)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的 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奠定了新中国政权建设的基础。
专题四 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
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2.生产力: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 原因。 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 —必要条件。 4.改革力量:阶级阶层——组织条件。
单元综合大归纳 (一) 5.改革及支持者的意识:革新思想——主观条件。 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单元综合大归纳 (一)
专题二 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先秦时期:新旧制度的交替
(1) 夏、商、西周是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从内外服制度到分封制,我国古代政 治制度不断进步。
(2) 东周时期,宗法血缘关系趋向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日 益崩溃,封建政治制度正在形成。
单元综合大归纳 (一) (2) 经济上,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 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3) 民族关系上,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交融, 防止分裂割据,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和提高, 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单元综合大归纳 (一)
2.消极影响
(1) 经济上:封建社会末期,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2) 政治上: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人身 自由;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 素。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

_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单元测评部编版选择性必修

_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单元测评部编版选择性必修

第一单元测评(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秦朝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的是(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D.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2.秦朝中央职官除三公九卿外,还设立了许多司掌各职能的中央职官,这些职官不由世袭而来,而由皇帝亲自任命。

由此可知,秦朝中央官制的设置(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有利于提高政权的运行效率C.开创官僚政治的运行模式D.表明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3.元朝的河南江北行省东西跨越较大,从今连云港起,沿陇海铁路线直到潼关,黄河以南到长江以北的区域,均由其管辖。

这种以北制南、北向门户洞开和人为形格势禁的做法意在( )A.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B.有效地加强中央集权C.密切南北间经济联系D.促进行政区划的完善4.1779年,乾隆帝明确训示百官“既有定例,则用例不用律”。

皇帝诏令及内外条奏均可定为条例;以内阁为核心的外朝逐渐形成了研究陈例、循规蹈矩、“依样画葫芦”的作风。

这反映出( ) A.内阁仍是当时最高决策机关 B.政府运作重视经验积累传承C.皇权专制助长官场因循风气D.条例制定以法家思想为指导5.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中后期,金钱已经变得必不可少,从前担任公职是公民的义务责任,现在让一个公民无偿地为城邦服务已经难以做到。

这说明雅典( )A.民主政治危机显现B.经济发展日渐式微C.公民政治权利减少D.城邦意识丧失殆尽6.在罗马帝国时代,希腊式的民主(政治平等、轮番而治等)和个人自由是一种奢侈品,罗马人很少表现出对它的兴趣。

这主要因为当时的罗马( )A.更崇尚权威和秩序B.仍然处于奴隶社会C.大肆对外侵略扩张D.受希腊文化影响小7.右面为西欧封建制度示意图。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教学目标了解古希腊城邦政治和古罗马帝国政治的不同之处,理解国情对国家政体的影响,培养运用唯物史观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解中古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特点,理解其与近代民主制间的关系,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认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及各国的特色,培养历史解释素养和时空观念。

二、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课选自部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2课,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当今人类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开创的民主制、共和制等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贡献。

2.教材内容本课共分为三个子目内容,分别是“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以时序线索介绍了西方国家从古代至近代的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教材逻辑清晰、教材内容丰富,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思维特点。

但纵观教材,叙事宏大且总结性的历史结论占据绝大篇幅,学生难以得知“为何演变”、“有何特点”等问题,不利于高中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学情分析(一)授课对象高二历史方向学生(二)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历史学习,有了一定的史实基础和知识储备,而且教材中包含大量学生熟悉的历史知识,如雅典民主制、法国等级君主制、美国共和制等内容。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教材内容的高度整合与提炼,帮助学生回忆、梳理政治制度演变的同时,也要“瞻前顾后”,着重分析时代前后政治制度的变化与延伸。

高二的学生经过选科后,对历史学科的积极性与关注度有所提升,能积极配合教师开展任务的讨论与分析。

经过学生信息提取、整合等低阶思维能力有所进步与发展,但是分析、迁移和应用等高阶思维能力还有待加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层级还尚未达到高考要求,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尤为关注。

四、教学主题与重、难点(一)本课主题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国家结构层面,理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是古代和中世纪西方政治制度的延伸(二)重、难点重点:了解西方国家古代至近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类型难点:分析西方国家古代至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原因五、教学思路本课教学围绕UBD模式进行,在“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这一大概念的统领下开展教学。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一单元 单元检测试卷(一)

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一单元 单元检测试卷(一)

单元检测试卷(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西周初期,受封的诸侯大多面临着艰难的建国过程,他们既要平定当地部族的反抗,又要“移风易俗”,重建社会秩序。

这表明分封制()A.促进了诸侯争霸形成B.扩大了王畿的统治区域C.有利于周文化的传播D.增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答案 C解析从题干中“又要‘移风易俗’,重建社会秩序”,可知分封的诸侯有向当地部落传播周文化的职责,故选C项;西周初期,不存在诸侯争霸,排除A项;题干提及的是受封的诸侯征服地方,排除B项;题干的侧重点是诸侯向地方“移风易俗”,排除D项。

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从“人治”到“法治”B.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C.国家管理渐趋制度化D.为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答案 C解析根据题目中“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得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呈现从人治到法治、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制度化的发展,故C项正确。

3.秦代《置吏律》规定:官吏的初次使用和提拔,必须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官吏只有得到中央正式任命后才能行使职权,否则依法处罚。

此规定()A.杜绝了政治腐败发生B.体现了依法治国原则C.保证了皇帝的任免权D.规范了官吏任用程序答案 D解析由题干中“官吏的初次使用和提拔,必须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官吏只有得到中央正式任命后才能行使职权,否则依法处罚”,可知官吏任命须依据法律程序,故选D项。

4.对于汉初恢复分封制度,传统观点认为是刘邦鉴于秦朝单纯实行郡县制而导致短命而亡的教训;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基于楚汉战争时已分封诸王的事实;又有学者提出,刘邦深受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是其重要因素。

据此可知,关于汉初恢复分封制的认识() A.都基于汉初巩固政权需要B.缺少与周代分封制的对比C.后期的观点更具有全面性D.研究视角差异影响着结论答案 D解析材料论述了关于汉初恢复分封制的不同观点,不同时期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同,说明研究视角差异影响结论,故选D项。

新教材高中历史期末达标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新教材高中历史期末达标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期末达标检测(时间:75分钟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有学者在其文章中提道:“《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

”这反映了当时( )A.君主专制受到制约B.仍受原始民主传统影响C.形成了中外朝制度D.社会舆论决定君主决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可知,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大事要询问庶民,这反映了当时仍受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故选B项。

2.雅典的公共服务费用主要由富人捐助,政治领袖大都在捐助者之列。

在公众场合的演说中夸耀自己捐助的慷慨而攻击对手的吝啬,也成为雅典政治中的普遍做法。

据此可知,雅典( )A.政治生活缺乏民意基础B.公民参政的平等性被削弱C.轮番而治原则受到挑战D.贵族垄断了城邦政治事务【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雅典政治领袖们通过捐助,获得必要的政治资本,这成为雅典政治中的普遍做法,使得普通公民失去了和富裕公民平等竞争的条件,故B项正确。

3.北魏早期,祭祀以自然崇拜和女性祖先为主。

孝文帝执政后改革传统祭祀制度,华夏圣君日益与北魏统治者的血缘祖先结合成为北魏政权的祖先神,并与儒家先贤共同成为祭祀的主要对象。

这一改变意在( )A.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B.削弱鲜卑旧贵族势力C.巩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D.变革传统的社会习俗【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北魏从祭祀自然神和女性祖先变为祭祀祖先神和儒家先贤,这既满足了彰显北魏政权正统性的需要,又满足了加速其封建化的需要,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削弱旧贵族势力的措施,排除B项;北魏时期的中国处于分裂时期,不是大一统的局面,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文化的认同,而不是社会习俗变革,排除D项。

4.据学者统计,从《晋书》到《唐书》等官修正史,列传中大量记载了家族谱系,而《宋史》以后历代正史的列传部分,多为高级官僚的履历,少有家族的叙述。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单元综合检测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单元综合检测一(第一单元)(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西周开发了一些原来领土中比较边远的地区,然后派出周王比较信任的诸侯,让他们去统领这些地区。

由此可见,分封制()A.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强调权利和义务的统一C.注重构建森严的血缘等级D.树立了周王的至尊权威解析:根据题干中“开发了一些原来领土中比较边远的地区,然后派出周王比较信任的诸侯,让他们去统领这些地区”可以看出,分封制的推行扩大了西周的疆域,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可知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排除B项;材料与血缘等级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周王的权威无关,排除D项。

答案:A2.秦朝的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

如“三公”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

秦朝中央机构的设置()A.使军政大权完全由皇帝掌控B.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C.标志君主专制发展到最高峰D.具备了民主政治的最基本特征解析:据材料中的“‘三公’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可知是为了保证军政大权完全由皇帝掌握,故答案为A项。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机构的设置,不是对地方采取的措施,不能起到有效控制地方的作用,排除B项;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发展到最高峰,排除C项;秦朝通过对中央机构的分权,使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D项。

答案:A3.钱穆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钱穆认为郡县制()A.形成了官僚政治的形态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压抑了帝国的创新发展D.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统一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可以看出,钱穆认为郡县制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故答案为D项。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一单元 第3课【基础巩固】1.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按照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A.总统B.总理C.法院D.国民全体【答案】D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故选D项。

2.梁启超曾说:“(民国初年)官府之文告,政党之宣言,报章之言论,街巷之谈说,道及君主,恒必以恶语冠之随之……”这主要反映出辛亥革命后( )A.国民言论渐趋自由B.民主政体初步建立C.资产阶级地位提高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民国初年,社会各界言论批判君主专制,体现了人们普遍反对君主专制,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D项正确。

3.1928年,国民党的训政时期开始。

对“训政”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体现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B.它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C.训政时期国民党的任务与宪政时期是相同的D.它的实质是一党专政【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的所谓“训政”,就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故D项正确;国民党的“训政”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因而不能体现三民主义,更不会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故A、B两项错误;按照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在军政、训政、宪政时期,国民党的责任和任务不同,故C项错误。

4.国共十年对立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人民政权,它( )A.使红军摆脱了国民党的白色恐怖B.团结了一些开明地主C.使国民党在政治上更加孤立D.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答案】D 【解析】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的人民政权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政权建设和管理的经验,这些都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故D项正确;革命根据地人民政权的建立没有使红军摆脱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故A项错误;国共十年对立时期,地主阶级是革命的对象,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

第一单元 第2课【基础巩固】1.新航路开辟后,在西欧市场上出现的商品中最能体现时代特色的是( )A.丝绸 B.香料C.玉米 D.茶叶【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传入欧洲,故C项正确;丝绸、香料、茶叶都是传统的东方商品,不符合题意,排除A、B、D 三项。

2.成书于1621年的《二如亭群芳谱》记载:“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

……来自西蕃,故名。

”据此推断当时传入我国的果蔬是( )A.马铃薯 B.番茄C.辣椒 D.南瓜【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来自西蕃,故名”可知,该文献记载的果蔬是明朝时传入中国的番茄,故选B项。

3.清朝同治年间,江西《玉山县志》中说:“大抵山之阳宜于包粟,山之阴宜于番薯……可食至次年三月,洵(实在)山家厚实也。

”这说明当时玉米和甘薯的引入( ) A.促进了对外粮食贸易的发展B.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C.缓解了居民食物不足的困境D.改变了南北的经济格局【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江西玉山县根据地理条件广泛种植包粟(玉米)和番薯(甘薯),“可食至次年三月”说明玉米和甘薯缓解了居民食物不足的困境,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玉山县将玉米和甘薯输送到外地出售,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种植玉米和甘薯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排除B项;南北经济格局的改变在两宋之际已完成,排除D项。

4.17世纪以来,用马铃薯做的饭菜在欧洲的许多地区逐渐取代了由面包与粥构成的食物结构。

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在欧洲的开展B.欧美建立直接商贸联系C.欧洲农业经济迅速发展D.欧洲民众生活水平改善【答案】B 【解析】马铃薯原产于美洲,用马铃薯做的饭菜在欧洲的许多地区逐渐取代了由面包与粥构成的食物结构,是由于欧美之间建立直接商贸联系,故选B项。

5.16世纪伊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方面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地生根发芽。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单元综合大归纳(四)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单元综合大归纳(四)

单元综合大归纳 (四)
专题四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特点
1.平等性: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均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和平
外交方针的基础上,体现了新中国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 外交关系。
2.革命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确立的三大政策体
现了与帝国主义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单元综合大归纳 (四)
3.结盟性:“一边倒”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
(2) 发展:维也纳体系建立后,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
单元综合大归纳 (四)
专题三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举措
1.经济基础: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
繁荣。
2.政治基础: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3.思想基础: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 4.法律基础:不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5.组织基础:加强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单元综合大归纳 (四)
(4) 当代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① 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三大外交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并于20世纪60年代逐步冲破西 方国家封锁。
② 20世纪70年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中美 建交。
单元综合大归纳 (四)
③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苏关系正常化,建立“10+ 1”领导人会议机制。
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4.过渡性: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形成过程是从革命型外交
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逐 渐摆脱了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我国外交政策成熟 的标志。
单元综合大归纳 (四)
完成第四单元 单元检测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单元总结大归纳(五)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单元总结大归纳(五)

单元综合大归纳 (五)
2.关税
(1) 西周:关税最早出现。 (2)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宣告关税自主,自1928年起发 起“改订新约”运动,虽取得进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 税率。 (4) 新中国: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并逐步完善关税基本制度。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转变(以两
税法为标志),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直到废 除(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2.征税方式: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
为标志),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 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单元综合大归纳 (五)
专题二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1.古代赋役制度
(1) 秦汉:赋税含田赋、人头税和徭役。 (2) 隋唐:经历由租调役到租庸调再到两税法的过程。 (3) 宋元:宋朝征收两税,后行募役法;元袭租庸调与两税法, 另有“科差”。 (4) 明清:明朝后期实行一条鞭法,清朝实行“摊丁入亩”, 彻底废除人头税,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单元综合大归纳 (五)
完成第五单元 单元检测
单元综合大归纳 (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单元综合大归纳 (五)
3.个人所得税
(1) 民国时期:起步阶段,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一个没 有实施的所得税条例,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内容。
(2) 1936年:国民政府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3) 1980年: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单元综合大归纳 (五)
专题三 我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
单元综合大归纳 (五) (3) 明清:明朝时铜钱、纸币并行,中期起,白银成为基本支 付手段;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兼用铜钱。 (4) 民国时期 ① 初以银元作法定货币,后南京国民政府又发行法币、金 圆券、银圆券。 ②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统一发行人民币。 (5) 新中国:从最初发行到1999年10月1日,先后发行五套人 民币,形成较完整的货币体系。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一(2019年新编)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单元检测题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一(2019年新编)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单元检测题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下图漫画为“依样画葫芦”,仔细读图,下列官职中,其职能符合该漫画特征的是A.中书省长官B.同中书门下平章事C.内阁大学士D.军机大臣2.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这段话说明宋朝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C.已经解决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3.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C.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D.宗法制到君主专制的转变4.下表是世祖至元五年四川行省请示中书省的咨文及中书省的回复,据此可知,元代A.中书省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B.审理狱案都要依据皇帝旨意C.行省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D.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最终确立5.“万历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到了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时,擅权达二十余年之久,内阁的权力已经完全与从前的宰相一样了。

”材料反映当时内阁A.职权扩大加剧了内部矛盾B.是法定的决策机关C.一定程度上参与国家决策D.受到宦官集团控制6.清朝雍正年间,始设军机处。

军机大臣根据旨意,草拟文书。

上谕形成后,直接发给有关官员。

这表明军机处A.办事效率较高B.拥有法定地位C.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D.直接统领六部7.春秋时期的秦、晋等诸侯国把新兼并的地方设置为县。

县直属于国君的统治,常常是国君到边境上处理军国大事或重大问题的地方。

当时县的长官“县尹"作为一种重要官职,由贵族轮流担任,个别也有父子相袭的。

这表明春秋时期的县制()A.提升了诸侯国的国家实力B.强化了分封宗法体系C.巩固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D.保留了贵族政治特色8.军机处设立之初,既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也没有专职的官员,成员也无定额,皆由雍正帝特旨选任。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一(2019年新编)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单元检测题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一(2019年新编)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单元检测题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40分钟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班固在《汉书·西域传》中写道:“(楼兰国)王治抒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

”20世纪初,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孔雀河下游发现了楼兰古城址,发掘出大量汉字木简、残纸以及钱币、丝织品等古物。

据此可知A.西域与中原王朝的联系始于西汉B.楼兰国是汉代东西方交流的中心C.丝绸之路扩大了中原文明的影响D《汉书》是研究西域的一手史料2.南朝时,岭南俚族首领冼夫人劝阻了哥哥冼挺对周边地区的侵掠,赢得海南人民的归附。

她向梁朝请求在海南设置郡县,梁朝在海南设置了崖州。

南朝时,冼夫人的这一举措A.建立了岭南各族与中原的联系B.维护了封建政治大一统局面C.消除了豪酋大姓在岭南的影响D.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3.公元630年3月,西域和北部边疆各族的君长来到长安,请尊奉唐太宗为各族共同的首领“天可汗”。

唐太宗说:“我为大唐天子,还要处理可汗的事吗?”于是,群臣和各族君长都高呼万岁!这一现象说明唐太宗A.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B.奉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C.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包态度D.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4.1683年8月15日,施琅率军收复台湾的捷报传到清宫,康熙帝赋诗:“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水师)指岛门空。

来庭(朝觐)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由此可知,这时A.台湾开始纳人中央政府管辖范围B.康熙帝反对用武力收复台湾C.海峡两岸进入统一发展的新时期D.反侵略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5.日本,汉字词意是“日出之国”“太阳升起来的地方”。

608年,当时日本圣德太子在致隋炀帝的国书中自称“日出处天子”隋帝斥之无礼,并遣使责难。

这折射出当时的日本A.成为统一的封建国家B.综合国力得到迅速提升C.追求对等交往的愿望D.要求建立近代化外交关系6.明朝末期,福建漳州月港成为重要的私人海上贸易中心,与之进行商贸往来的国家有47个之多,号称“闽南一大都会”。

2023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时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2023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时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导致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

商鞅等一些改革家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进行变法活动,确立封建制度。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变法一定反映生产力发展的要求B.变法必然会代表新兴阶级的要求C.落后的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变革D.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具有必然性,必然带来社会转型和制度更替,商鞅变法只是顺应这一历史趋势,因此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具有必然性,故选D项;A项中“一定反映”的说法绝对,排除;B项中“必然”的说法绝对,排除;商鞅变法过程中的阻碍因素不是落后的生产力,而是与落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利益团体,排除C项。

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

”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A.加重人民的负担B.实现了富国强兵C.使北宋走向衰亡D.加强了社会管控,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可知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加重了人民负担,A项正确。

3.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维度上是南方派系对北方派系的斗争。

在空间维度上,下列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合理的是( ),故A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故B项错误;北宋初期的“三冗”问题导致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属时间维度,故C项错误;王安石一生在南北多地为官,导致其观念具有复杂性,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4.明太祖时期,赋税主要是征收实物,由于棉布征收颇受地方官的喜爱,导致棉花种植普遍。

1581年张居正改革后,“无论田赋或力役一律折银缴纳”,棉花大量涌入市场,江南地区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

材料说明了明朝时期( )A.政府固守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赋税政策变革利于商业的发展C.农产品商品化减轻了农民负担D.江南商品经济水平超过了北方,可知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即采用“折银缴纳”的办法,使棉花大量涌入市场,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排除A项;棉花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并不能减轻农民在粮食生产方面的负担,故排除C项;题干材料中没有将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水平与北方进行比较,故排除D项。

最新 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最新  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国家治理是在国家制度的背景下进行的
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国家阶段以后,从事政治活动 的组织、框架,以及政治游戏规则和政治运行的内在机制。简 单地说,政治制度就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的游戏规则。
政治制度建构了人类的社会等级和秩序,搭建了人们政治 活动的大框架,其变革往往意味着社会的变革与动荡,但这种 变革往往最能体现历史的演进轨迹。
——摘编自詹子庆 《夏史与夏代文明》
2. 商朝内外服制度
政治制度 夏 世袭制替代了禅让制
商 内外服制度
历史影响
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打破 了原始民主制下的政治传统。 国家管理制度有所发展。 王权进一步扩大。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在商朝的中后期,这个地区大致包括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 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 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度量衡等 3.秦朝的历史地位
新专题: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郡县制度 文书制度
战国形势图
秦朝形势图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秦朝制度的创新
君 主
最高统治者
皇帝制度


中央政府 三公九卿制

1. 夏朝世袭制
政治制度
夏 世袭制替代禅让制 传子(兄终弟及)替代传贤
历史影响
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打破了 原始民主制下的政治传统。
材料一 “益让(禅让)帝禹之子启。”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
材料二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单元综合大归纳(二)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单元综合大归纳(二)

单元综合大归纳 (二) (6) 政治态度不同:西方的文官必须恪守“政治中立”的原 则;我国坚持党对人事工作的领导。
(7) 政党作用不同:中国的公务员制度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西方文官是专门 处理日常政务的事务官,不与政党共进退。
单元综合大归纳 (二)
完成第二单元 单元检测
1.相同点
(1) 来源:都借鉴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 考试选拔原则。
单元综合大归纳 (二) (2) 管理:从中央到地方的人事制度统一,有专门管理机 构,如中国各级组织部、西方文官委员会,对各部门、各岗 位的文官(公务员)实行综合管理。 (3) 考核:实行以考绩制为基础的晋升、奖惩及待遇制度。 (4) 任职时间:无过错基本都是终身任职。
单元综合大归纳 (二)
2.坚持党管干部。
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 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贯彻党的组织路线,保持党 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强调文官管 理必须独立于党派之外,“不受任何党派干预”“与党派政治 脱钩”,是独立的管理系统。
单元综合大归纳 (二)
(5)中华人民共和国: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 部管理制度的根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元综合大归纳 (二)
专题二 西方文官制度的发展历程 1.开始酝酿:18世纪初,英国规定大臣以外的官员不得当
选为下院议员。19世纪初,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
2.初步奠基:1854年,英国两名官员撰写《关于建立常任
文官制度的报告》,它奠定了后来英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单元综合大归纳 (二)
(2)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 律令而为官。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单元总结大归纳(六)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单元总结大归纳(六)

单元综合大归纳 (四)
3.乡绅有限自治。
政府在乡村选择的管理者,主要是有德行的长者、有名望 的乡绅、有财产的地主等,这些人往往都读过书,在知识、智 力和财富上占有优势,能够解释乡规民约,用道德感召力维持 乡村的秩序。乡绅的身份是双重的:作为国家的代理人,他们 要帮助国家做事,而作为乡村的代表,他们又需要维护村民的 共同利益。
单元综合大归纳 (四)
2.优抚政策
(1) 主要特点:政府是主体,民间为辅助。 (2) 发展概况:宋朝以后,宗族内救助活动兴起,明清开始 出现慈善组织。
单元综合大归纳 (四)
专题二 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主要特点源自1.宗族势力强大,皇权与族权相结合。
由于宗族的稳定与社会秩序的安定相一致,因此,宗族势力 往往得到皇权的认可,乡官里吏在催征钱粮时往往需要族长的 配合,有时则表现为宗族家长直接担任乡官里吏,使行政组织 与宗族组织合而为一。
单元综合大归纳 (四) ② 秦汉: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汉朝从中央到地方都 有专人管理。 ③ 隋唐:隋朝实行“大索貌阅”,严防不实,唐承隋制。 ④ 宋:户籍分主户和客户。 ⑤ 元明清:元明按职业定户籍,清袭明制,但管理趋向 松弛。
单元综合大归纳 (四) (2) 社会治理:县是最基层行政机构。
① 秦汉:实行乡里制度,建立什伍组织。 ② 唐宋:唐实行邻保制度,宋实行保甲制。 ③ 明清:明实行十家牌法,清实行保甲制。
(1) 萌芽:17世纪初,英国颁布济贫法。 (2) 起步: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美国现代社会 保障制度最终确立。 (3) 确立:二战后,英国、北欧国家等相继建成福利国家, 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单元综合大归纳 (四)
专题四 世界主要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
1.保障权利公平:社会保障把保障每个人的生存权、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期分封制崩溃
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
秦朝 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
向官僚政治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设置刺史。封 汉朝
国制导致“七国之乱”,“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朝 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文官知州通判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通判监督,将兵权、财
内阁掌握行政大权
行政、立法、司法三权 分立,分权制衡;政党 政治,互相牵制
女取得公民权,民主制度完善
1791年第一共和国 议会是国家政治的中心,有立
近 法国:议 1870年第三共和国 法权;内阁对参议院负责;总
代 会共和制 1875年宪法通过,标志 统及其内阁政府对议会负责
着议会制共和国确立
返回
解题指导 能力提升
解题技巧 (1)时间在起点——突出历史的界定。 (2)时间在中间——突出历史的演进变化。 (3)空间的比较——突出当时不同地区的差异性。 (4)空间的转化——借助空间特殊性掌握时间与历史。 (5)将时空结合——即看历史的时间进程和兴衰变化,又注重事物的空间 布局和合纵连横。
定位时间时,需注意:具体时间背后的隐含背景;在括号里面的时间和 出处里面的时间;要分清时间点与时间段。 定位空间时,需注意:古代历史一般发生在有限区域,隐含小区域(国 家、地区)在时间进程中的历史特征;近代以来历史开始在全球展开, 更多强调不同国家之间的空间横向联系,强调全球史观。
“关、津”设立于帝国内部,解决的主要是内部问题,而非外 B项
部边患问题
C项 材料中构筑的是“要塞”,其主要功能不在经济层面
D项 有效掌控人口资源是利用人口普查、严格的户籍管理等措施
结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正确
排除 排除 排除
时空观念类选择题题型特点与解题技巧
题型特点 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新课 程高考特别注重“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事件、人物、现象的 相互关联”。时间观念不仅是具体时间点的机械展示,还包括时间演进 主线中体现出来的历史发展与进步、连贯性与阶段性、同时间点或时间 段上的世界联系等。 空间观念不仅仅是机械的空间定位,还包括以空间为基础的环境、管理、 经济、人口等一系列历史因素的特征与变迁。
例题 据江陵张家山汉墓竹简《津关令》记载,汉初在帝国东西部之间
设有关、津,并利用其间的山河险阻构筑了一道自南向北的要塞。汉朝
廷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防范诸侯王的叛乱
B.抵御匈奴人的侵扰
C.推行官营商业政策
D.有效掌控人口资源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一明考点: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抓关键:“汉初在帝国东西部之间设有关、津,并利用其间的山河险 阻构筑了一道自南向北的要塞”。
返回
本课结束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7.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 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大兴文字狱。 8.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 制制度。
专题二 古代中国加强地方管理的制度演变
时代
知识定位
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 周代
宋朝 政权收归中央,削弱地方行政权
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明朝 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
专题三 西方政治体制的演变
时间
演变
雅典:民主政治
古代 斯巴达:寡头政治
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
法国:等级君主制 中世纪
英国:议会君主制
特点 含有一定的民主因素,但各城邦 制度千差万别 具有贵族寡头特征 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王权与 基督教长期并立
1689年《权利法案》奠定基础 君主“统而不治”,只
英国:君 18世纪议会内阁制标志着确立 是国家的象征;议会是
主立宪制 19世纪议会改革,标志民主制 国家权力的核心;责任
度形成 近
1775年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美 代
利坚合众国 美国:总
1787年制定宪法,确立共和制 统共和制
1865年废除奴隶制,1920年妇
4.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 5.加强:北宋时期,在中央,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 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在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在 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 方的军事、行政、财政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 央集权。 6.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 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 方,实行行省制度。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单元综合提升
01 知识结构 网络构建
内 容
02 线索梳理 纵跨横联
索 引
03 解题指导 能力提升
知识结构 网络构建
返回
线索梳理 纵跨横联
专题一 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1.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 权制度。 2.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确立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到地方的行政 机构)。 3.巩固: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第二步:逐项分析
选项
具体分析
汉初推行的郡国并行制容易带来诸侯势力坐大的问题,故为了
√A项
防范诸侯王的叛乱,帝国不仅在东西部之间设有关、津,而且 利用其间的山河险阻构筑了一道自南向北的要塞,由此将帝国 的疆域分为区别对待的“关中核心区”、“关外直辖地”和“关
外王国”,以之为依托,层层实施朝廷的地域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