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生产与社会变革

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知识点一:夏朝的建立

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

2..意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3.世袭制:禹的儿子启在他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知识点二:夏朝的统治

一、统治措施

1.禹在位时,征服南方三苗,在阳城修建城池,制定各种制度,社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逐渐产生阶级分化。

2.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等国家机构,这些都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3.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

二、中心地区: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三、灭亡:夏朝经历了400多年,最终在夏王桀的残暴统治中灭亡。

知识点三:

1.商汤灭夏:商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落,起兵攻伐夏王桀,桀大败,夏王朝灭亡。

2.建立时间:约公允前1600年,汤在亳(bò)建立商朝。

3.盘庚迁殷:商王盘庚时将都城迁到殷。

4.政治统治及社会状况:

(1)政治上: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2)经济上:农业是商代的主要生产部门,还有较大规模的畜牧业;商代的青釉器技术日渐成熟;商代的雕刻工艺精湛,青铜器物被广泛使用。

(3)文化上:商朝使用的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同时还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

知识点四:武王伐纣

1.原因:商朝最后一个王纣,对外征战,对内压迫和残害人民,激化了社会矛盾。

2.过程: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

戈,周军占领商都。

3.结果: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hào)京,史称西周。

知识点五: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1)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的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

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2)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3)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实质:确立了周王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社会等级制度。

4.影响:

积极影响:巩固了统治,拓展了疆域,使西周成为地域空前辽阔的奴隶制王国。

消极影响:诸侯国有较大的独立性,西周末年,由于周王室的衰微,诸侯国的强大,最终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局面。

4.西周灭亡:

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

西周灭亡:周幽王时,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知识点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原始社会后期:铜器出现,如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2.商周时期:

功能和用途: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繁荣代表性器物。

制作工艺:当时的工匠已经准确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

代表器物: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guǐ).

知识点二:甲骨文

1.含义: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1899年,清朝的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3.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地位或者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

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5.造字方法: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甲骨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

甲骨文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第六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知识点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

创造了条件。

2.手工业: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

展。

3.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的使用。

知识点二: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

1.分封制逐步瓦解: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

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就使分封制逐步瓦解。

2.王室衰微:周王虽然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

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3.诸侯争霸: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

4.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

的吴国和越过也先后北上争霸。

5.诸侯争霸的影响:

(1)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

(2)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3)诸侯争霸的实质:奴隶主的掠夺战争。

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知识点一:战国七雄

形成:

1.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2.七雄形成: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社会状况:

1.战争特点:时间长、规模大、战事频繁。以强者兼并弱者,进而统一全国为目的。

2.著名的战役:桂林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3.影响:战国中期以后,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中,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

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知识点二;商鞅变法

背景:

1.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

增强。

2.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行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

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开始: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