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
王亚平
北京军区总医院肾脏病科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的诊断依赖于肾活检,主要包括毛细血管壁增厚,免疫荧光见IgG和C3 沿毛细血管壁沉积,以及电镜下可见上皮下致密物沉积。膜性肾病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膜性肾病多见于儿童,约占75%。成人约占25%。在IMN 中,
IgG 中主要是IgG4 亚型沉积,其他亚型沉积主要见于继发性MN 。继发性膜性肾病可继发于肿瘤、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家族遗传性和代谢性疾病等。特发性膜性肾病( idiopathic membranousnephropathy, IMN )是指排除了继发性膜性肾病后,原因不明的肾小球疾病。IMN 与继发性MN鉴别十分重要,因为继发性MN主要针对病因治疗。
成人MN大约80%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约20%患者可出现自发性完全缓解,15-20%部分缓解。缓解可发生在病程的18-20月,50%患者会持续存在肾病综合征,其中30%会在10年内进展至ESRD。预后与年龄、性别、蛋白尿的程度、发病时的肾功能状态有关。
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机制进展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预后存在自发缓解和肾功能逐渐恶化的两种趋势,发病机制和疗效难以预测。目前IMN的发病机理仍在研究中,一般认为上皮侧原位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导致补体激活,形成膜攻击复合物C5b-9、氧自由基,从而引起一系列细胞因子和炎症因子的活化,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及小管间质的损伤。2009年,由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贝克(LH.Beck)等发现,正常足细胞表面的膜蛋白M型磷脂酶A2受体(PhospholipaseA2 Receptor,PLA2R)是膜性肾病的靶抗原,并在IMN患者血清中检测到抗PLA2R自身抗体,由此确立了IMN自身免疫性肾脏病的性质,即由抗足细胞表面抗原成分的抗体介导,上皮下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导致补体活化及足细胞损伤。磷脂酶A2的1型受体(PLA2R1)是参与成人IMN致病主要抗体,70%IMN患者体内具有针对PLA2R1的循环抗体。而继发性膜性肾病、其他类型的肾小球疾病、正常人均为阴性,其诊断IMN的敏感性>75%,特异性100%。此外观察到,抗PLA2R抗体属IgG 4型,其滴度与患者的蛋白尿消长相关联,随着治疗的生效,抗PLA2R抗体滴度先行降低,随后出现蛋白尿的减少。IMN病情缓解时抗体转阴,病情复发时则再度阳性。
另外30%IMN的患者中可能存在其它导致疾病的内源性肾小球抗原,但抗原的靶目标还未知。2014年11月,肾小球疾病临床研究又取得了一些新的重要进展, 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再次刊发了一项新的研究,并取得了新的令人惊奇的发现。主要针对确定PLA2R1之外的肾小球抗原的循环抗体,Tomas等进行了一项研究,发现15例IMN患者的血清中存在针对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域(THSD7A)而非PLA2R1的循环抗体,并且证实THSD7A是参与成人IMN发病的第二个抗原。该研究在PLA2R1抗体阴性的IMN患者血清中发现了分子量大小为250kD的肾小球蛋白-THSD7A,以及针对THSD7A而非PLA2R1
的循环抗体。结果提示THSD7A是参与成人IMN发病的第二个抗原,抗THSD7A抗体阳性的患者代表了明显不同的一个IMN患者亚组。这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MN的发病机制,并进一步将IMN从继发性MN中区别出来。
成人IMN 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时机
2012年KDIGO肾小球肾炎临床实践指南发表后,对肾小球疾病的治疗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指南推荐表现NS并至少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患者,才考虑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
1. 经过至少6个月的降压和降蛋白尿观察期内,尿蛋白持续超过4g/d,并且维持在基线水平50%以上,且无下降趋势(1B)。
2. 存在与NS相关的严重、致残或威胁生命的临床症状(1C)。
3. 在确诊后6~12个月内血清肌酐(SCr)升高≥30%,但eGFR不低于25〜30ml/(min·1.73m2),且上述改变为非NS并发症所致(2C)。
4. 对SCr 持续>309.4μmol/L [eGFR <30ml/(min·1.73m2)] 及肾脏体积明显缩小(长径<8cm) 者,或同时存在严重或潜在的威胁生命的感染患者,建议避免使用免疫抑制治疗(未分级)。
IMN初始治疗建议
推荐隔月交替口服/静脉激素联合口服烷化剂治疗6个月(1B) 。建议首选环磷酰胺,不使用苯丁酸氮芥(2B)。推荐初始方案后进行至少6个月的持续治疗(除非肾功能恶化),再对患者缓解情况进行评估(1C)。对于肾功能短期内(1-2月)出现急剧恶化,且不伴大量蛋白尿(>15g/d)者,可考虑重复肾活检(未分级)。
初始治疗不推荐单独使用皮质激素治疗(1 B );不建议单独使用吗替麦考酚酯(M M F )治疗(2 C );不建议使用利妥昔单抗作为初始治疗(2 D );不建议使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作为初始治疗(2C)。对以烷化剂为基础治疗无效的初始IMN,给予CNI 治疗(2C);对以CNI为基础治疗无效的初始IMN,给予烷化剂治疗(2C)。IMN 起始治疗的替代方案———神经钙调素抑制
对符合初始治疗标准,但不愿接受糖皮质激素/烷化剂周期治疗方案或存在禁忌的病人,推荐使用环孢素A(CsA)或他克莫司(FK506)至少6个月(1C)。建议6个月治疗后仍未达到部分或完全缓解者,停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2C)。若达到完全或部分缓解,且没有CNI相关肾毒性发生,建议4 ~8 周内将CNI的剂量减至初始剂量的50%,全疗程至少12个月(2C)。在初始治疗期间以及出现难以解释的肌酐升高(>20%)现象,建议对CNI血药浓度进行监测(未分级)。
IMN 初始治疗不被推荐或建议的治疗方案
不推荐IMN 的初始治疗单一使用糖皮质激素( 1B) ,不建议IMN 的初始治疗单一使用霉酚酸酯( MMF) ( 2C) 。目前没有循证医学证实单一用类固醇激素或MMF 治疗IMN 比一般性治疗有效,而且副反应较多。除非已经用了糖皮质激素和烷化剂周期性疗法或CNI 的治疗方案,应用于MN 的初始治疗。但是,没有一项研究表明可以持续有效、安全。因此,不推荐为IMN 初始治疗的“一线”用药。
IMN预防性抗凝建议
肾病综合征伴有血清白蛋白下降(血清白蛋白<25g/L)或存在血栓危险,考虑口服华法林预防性抗凝治疗。(2C)。当24h尿蛋白>10g,血清白蛋白<25g/L,BMI>35,或者有血栓形成病史家族史等,需要预防性抗凝治疗,在使用华法林前一定要先使用低分子肝素或肝素当血清白蛋白>30g/L时可以考虑停用华法林。
IMN分级治疗:
低度危险患者:低危患者是指肾功能正常,在6个月观察期蛋白尿<4g/24h。主要用ACEI、ARB,不推荐免疫抑制剂治疗。这类患者预后好,但需长期随访,监测肾功能、血压、蛋白尿、定期评估危险性。
中度危险患者:中危患者是指肾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在6个月观察期蛋白尿>4g/24h 但<8g/24h。可对症支持6个月。6个月后无好转,并伴有预后不良因素,则需积极予激素联合细胞毒类药物治疗。
高度危险患者:高危患者是指男性、年龄>50岁。尿蛋白>4g/d 超过18 个月、6g/d 超过9月、8g/d 超过6 个月以及起病时即>10g/d 。严重高血压,严重小管间质纤维化和小管萎缩的患者应避免使用CsA。对于Scr>265.2μmol/L或肾萎缩的患者,不主张使用免疫抑制剂。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