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剧史
中国话剧史讲课要点
《中国话剧史》讲授要点授课教师第一章早期话剧一、早期话剧的三个发展阶段(初始期1866年前后—1907年;扩展期1907年—1911年前后;鼎盛衰落期1911年前后—1919年)。
二、文明戏的出现——学生演剧与戏曲改良。
中国最早的学生演剧是1898年上海基督教约翰书院学生在圣诞节演出的一出英语剧。
第二年圣诞节,这些学生除演了英语剧外,又用汉语演出了《官场丑史》,称为新剧,或时装新戏。
梁启超、陈独秀、汪笑侬等人提倡对传统戏曲进行变革,这场变革与学生演剧互相呼应,互相影响。
三、春柳社与进化团。
1906年12月,留日学生李叔同、曾孝谷等发起在日本东京成立春柳社文艺研究会。
1907年2月,春柳社在东京演出《茶花女》第三幕。
1907年6月又上演根据美国作家斯托夫人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黑奴吁天录》。
这些都标志着中国话剧在1907年诞生。
进化团是由任天知发起于1910年11月在上海成立的中国第一个职业化新剧团体。
四、文明戏的衰微与南开剧团。
文明戏一度在商业上大获成功。
代表人物有:任天知、汪优游、欧阳予倩、陆镜若、郑正秋、张石川、苏石痴等。
由于充斥着凶杀、色情、迷信、因果报应等内容,文明戏逐渐失去观众,走向没落。
五、南开剧团与北京学生演剧活动。
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1908年去欧美考察归来,着手组织新剧演出活动。
1914年11月南开校庆十周年时,南开剧团成立。
主要演出剧目:《一元钱》、《新村正》。
周恩来是剧团骨干之一。
清华学校演剧活动开始于1911年。
主要领导人洪深。
主要演出剧目《侠盗罗宾汉》、《卖梨人》、《贫民惨剧》等。
六、早期话剧发展的三个关键问题:1、日本戏剧对于早期话剧的影响;2、早期话剧的剧本创作(陈大悲的《故乡》、刘半农的《战后》、徐半梅的《母》、《姊妹》等);3、学生演剧的作用。
第二章20年代的现代话剧一、西风东渐与戏剧论争五四新文化运动,引进西文文化,反对封建文化。
在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戏曲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中国话剧概述
中国话剧概述中国的戏曲艺术有着800年以上的历史,由南宋戏文、金元杂剧、明清传奇、近代地方小戏直到现代新戏曲,不断地发展蔓延。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一批有进步思想的戏曲艺术家,对京剧的内容和演出形式进行改革,使之适应先时代的要求。
曾经流行一时的时装新戏,乃是对中国戏曲进行改革的尝试。
在旧剧改革和西方戏剧的双重影响下,20世纪初出现了学校演剧活动。
1907年在东京由中国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同年在上海成立的春阳社、1909年天津南开学校剧团等所演的“新剧”,被认为是中国话剧发端的标志。
春阳社于1908年上演的《迦茵小传》,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次成型的话剧演出。
1910年以后新剧被称为“文明戏”,多是用幕表的形式,只有剧情大纲,由演员即兴编演。
在这前后,这种戏剧形式还有“爱美剧”、“白话剧”等名称。
1928年,戏剧家洪深提议把它定名为“话剧”,意在使之与中国戏曲、歌剧、舞剧、哑剧等相区别。
中国话剧只有约八、九十年的历史,它形成于20世纪初,在“五四”运动前后已臻成熟。
此后,一般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分为现代当代两个时期。
中国现代戏剧以广泛吸收西方现代戏剧的众多流派为起点,在社会运动和革命斗争的浪潮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传统。
“五四”作为中华民族一次强大的思想文化运动,使广泛介绍西方文化(包括文学、戏剧)成为历史的要求。
由于社会改革的需要,中国文化界首先推崇、介绍的是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以翻译出版易卜生的剧作为前导,在20年代曾创作一批社会问题剧,从婚姻、家庭的角度揭示现实的社会问题。
在20年代,西方现代派戏剧也被介绍到中国,并对不少作家产生深重的影响,出现多种流派广泛探索的局面。
宋春舫曾介绍过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未来主义的剧作和理论。
田汉曾倾心于西方的新浪漫主义,他的早期作品有浓重的象征主义色彩。
郭沫若曾特别推崇德国的表现主义剧作,他早期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的剧作,也具有表现主义的特点。
中国话剧史讲课要点
《中国话剧史》讲授要点授课教师第一章早期话剧一、早期话剧的三个发展阶段(初始期1866年前后—1907年;扩展期1907年—1911年前后;鼎盛衰落期1911年前后—1919年)。
二、文明戏的出现——学生演剧与戏曲改良。
中国最早的学生演剧是1898年上海基督教约翰书院学生在圣诞节演出的一出英语剧。
第二年圣诞节,这些学生除演了英语剧外,又用汉语演出了《官场丑史》,称为新剧,或时装新戏。
梁启超、陈独秀、汪笑侬等人提倡对传统戏曲进行变革,这场变革与学生演剧互相呼应,互相影响。
三、春柳社与进化团。
1906年12月,留日学生李叔同、曾孝谷等发起在日本东京成立春柳社文艺研究会。
1907年2月,春柳社在东京演出《茶花女》第三幕。
1907年6月又上演根据美国作家斯托夫人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黑奴吁天录》。
这些都标志着中国话剧在1907年诞生。
进化团是由任天知发起于1910年11月在上海成立的中国第一个职业化新剧团体。
四、文明戏的衰微与南开剧团。
文明戏一度在商业上大获成功。
代表人物有:任天知、汪优游、欧阳予倩、陆镜若、郑正秋、张石川、苏石痴等。
由于充斥着凶杀、色情、迷信、因果报应等内容,文明戏逐渐失去观众,走向没落。
五、南开剧团与北京学生演剧活动。
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1908年去欧美考察归来,着手组织新剧演出活动。
1914年11月南开校庆十周年时,南开剧团成立。
主要演出剧目:《一元钱》、《新村正》。
周恩来是剧团骨干之一。
清华学校演剧活动开始于1911年。
主要领导人洪深。
主要演出剧目《侠盗罗宾汉》、《卖梨人》、《贫民惨剧》等。
六、早期话剧发展的三个关键问题:1、日本戏剧对于早期话剧的影响;2、早期话剧的剧本创作(陈大悲的《故乡》、刘半农的《战后》、徐半梅的《母》、《姊妹》等);3、学生演剧的作用。
第二章20年代的现代话剧一、西风东渐与戏剧论争五四新文化运动,引进西文文化,反对封建文化。
在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戏曲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中国话剧史——精选推荐
中国话剧史》名词解释+简单分析题,果断自拟!!再次提醒,偷看慎重~~来源:吴涛W-one的日志一、名词解释:01、文明新戏:也称“新剧”、“文明戏”,又有“中国早期话剧”、“中国近代话剧”等叫法,一般指发端于戊戌变法、兴盛于辛亥革命、衰落于“五四”前夕的中国话剧早期形态。
是中国戏剧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嬗变的重要环节。
主要社团有春柳社、进化团、新民社、民鸣社等。
02、爱美的戏剧:简称“爱美剧”。
中国五四运动后兴起的非职业演剧。
“爱美的”系英语amateur的音译,意为业余的、非职业的。
1921年,汪优游、陈大悲等人针对文明戏商业化弊病,提倡非营业性演剧。
爱美的戏剧运动首先在北京、上海高等学校兴起,引起社会热烈反响。
爱美剧是文明戏向现代话剧过渡的产物,后因其业余性影响艺术质量的提高而衰落。
03、民众戏剧社:第一个“爱美的”戏剧团体,1921年1月在上海成立。
5月,创办了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专门性的戏剧杂志——《戏剧》。
它的主要功绩一是介绍欧洲近代写实的社会剧和戏剧理论,二是继承和发扬《新青年》的革命精神,对旧剧特别是对“假新戏”即堕落了的文明新戏展开批判。
04、《获虎之夜》:田汉早期最优秀的独幕剧之一,写辛亥革命后湖南山村富裕猎户强迫女儿莲姑中断与穷苦流浪儿黄大傻的恋情,黄达傻愤而自戕,表现了爱情自由与家长专制的矛盾的不可调和,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情。
05、《雷雨》:四幕话剧,曹禺作,以20年代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集中于一天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钟),两个舞台背景(周家客厅、鲁家住房),从周朴园家庭内外各成员之间前后三十年的错综纠葛深入进去,描写一个资产阶级化的封建家庭的罪恶和悲剧,透露出整个黑暗社会必然崩溃的信息。
06、孤岛戏剧运动:指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后留沪剧人到未被日军占领、时人称为“孤岛”的法租界和公共租界继续开展的抗战戏剧运动。
主要有上海剧艺社的“大剧场活动”、上海业余戏剧交谊社的“小剧场活动”。
中国话剧简史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话剧开始了大普及、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1937年“七七”事变后,戏剧工作者8月7日在上海上演《保卫卢沟桥》,并迅速组成13个救亡演剧队奔赴各地宣传抗战。1937年12月31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1938年夏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领导下,汇聚武汉的进步戏剧工作者组成10个抗敌演剧队、4个抗敌宣传队、1个孩子剧团,分赴各战区,与各地自发组织的演剧组织及抗日根据地的话剧演出相结合,宣传演出遍及全国城镇乡村,形成空前大普及的壮阔局面。1938年10月第一届戏剧节上演曹禺、宋之的编剧的《全民总动员》,轰动一时,可谓这时期剧目的代表。1939年后话剧运动重心开始转入城市,中国万岁剧团、中电剧团、中央青年剧社等有影响的专业剧团在重庆成立,话剧演出剧场化。《一年间》(夏衍)、《国家至上》(老舍、宋之的)、《夜上海》(于伶)、《雾重庆》(宋之的)等一批优秀剧目诞生。1941年成立的中华剧艺社、1943年成立的中国艺术剧社带来营业演出的新特点。从1941年至1945年重庆各剧团连续演出《屈原》(郭沫若)、《北京人》(曹禺)、《天国春秋》(阳翰笙)、《法西斯细菌》(夏衍)、《戏剧春秋》(夏衍、于伶、宋之的)等剧目150余台。1944年2~4月,广西桂林举办了规模宏大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28个文艺团体演出话剧27台,是一次话剧艺术的大展览大检阅。在抗日根据地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延安青年艺术剧院、西北战地服务团和大量的文工团、宣传队活跃在农村、部队,《流寇队长》(王震之)、《同志,你走错了路》(姚仲明等)、《李国瑞》(杜烽)等剧目,突出表现了中国话剧的战斗传统。解放战争时期,话剧活动处于低潮。《清明前后》(茅盾)、《升官图》(陈白尘)、《丽人行》(田汉)的上演是这时期的重要收获。
808话剧史论
808话剧史论摘要:一、话剧史概述二、话剧发展的关键时期三、中国话剧的流派与特点四、话剧创作与表演技巧五、当代话剧的挑战与机遇六、展望未来话剧的发展正文:一、话剧史概述从古至今,话剧作为一种重要的表演艺术,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悠久的历史。
它起源于古希腊,经过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繁荣,逐渐发展为现代话剧。
在我国,话剧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那时的文艺青年们将这一艺术形式引入中国,并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话剧。
二、话剧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中国话剧史上,有几个关键时期对话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世纪初,话剧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与新文化运动紧密结合,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现实主义话剧达到高峰,以“样板戏”为代表,成为政治宣传的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话剧开始多元化发展,各种实验话剧、小剧场话剧纷纷涌现,呈现出繁荣景象。
三、中国话剧的流派与特点在中国话剧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流派。
现实主义话剧关注社会现象,以真实反映生活为特点;浪漫主义话剧强调情感表达,具有浓厚的诗意;荒诞派话剧则以荒诞、非理性的表现手法,探讨人生意义。
此外,话剧还表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如北京话剧、上海话剧等。
四、话剧创作与表演技巧话剧创作涉及剧本、导演、表演、舞美、灯光等多个方面。
一个成功的话剧作品,需要具备紧凑的情节、深刻的主题、鲜明的个性。
在表演方面,演员需注重角色性格的刻画,同时把握好语言、动作、表情等表现手法。
此外,舞美、灯光等舞台效果的运用,对于营造氛围、展现剧情也至关重要。
五、当代话剧的挑战与机遇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话剧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商业竞争加剧、观众审美疲劳、演出场地受限等。
但与此同时,话剧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互联网的普及为话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源,同时也为话剧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此外,国家政策对文化产业的扶持,也为话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六、展望未来话剧的发展在未来,话剧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创新与传承。
中国戏剧史
第一章早期话剧的前奏第一节中国话剧起源前的社会背景一、实用文学观的流行中国现代话剧产生于两个世纪交替之际,东西方两大文明的对抗与交融之中。
迫于局势,一批先知先觉的中国人意识到必须开眼看世界,了解西学,研究洋务,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通俗文化艺术唤起民众成了救亡图存振兴祖国的基本路线。
二、国际化、世界化意识的觉醒表现:1、翻译西方作品:严复→翻译的标准:信(准确)达(流畅)雅(有文采)林纾,本人并不懂外文,与魏易(懂外语)合作2、引进西方的“奇淫技巧”电影:1895年12月28日法国巴黎电影诞生(米埃尔兄弟)1896年8月11日电影传入中国3、出国留学热潮:容闳中国第一位留学生被称为留学之父在美国哈佛大学取得学位第二节中国话剧的前奏——戏剧改良一、传统戏剧的状况以歌舞来表演故事为基本手段特点:以表演为中心,淡化文学性,注重观赏性和消遣性,远离社会现实。
西方戏剧也曾有过诗乐舞一体的湿气诗→话剧(drama)歌→歌剧(opear)舞→舞剧(dance opear)二、戏剧形态的新参照——西方话剧在中国的演出最早的话剧演出应该是教堂的圣剧表演和西方侨民的业余演出。
1866年浪子、好汉两个剧社合并为A.D.C剧团,修建了正规剧场——兰心大剧院教会学校的演剧是西方戏剧影响中国人民的有一个比较有利因素最早教会学校演剧:1899年圣诞节,上海圣约翰书院的学生演剧。
第二章早期话剧的兴衰第一节中国话剧的发端——春柳社1906年底,一批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成立春柳社。
春柳社是综合性文艺社团,包括戏剧、音乐、诗歌、美术等部门,其中演艺部成立最早。
春柳社的主要成员:李叔同、曾孝谷、陆镜若、欧阳予倩1907年2月,春柳社在东京演出了《茶花女》的第三幕。
这是春柳社演出的第一个,也是影响最大的剧目。
这是“中国人用中国话演出的第一个话剧”——张庚。
选择《茶花女》的原因:小仲马的艺术宗旨和春柳社的艺术宗旨是一致的:戏剧不是目的,它仅仅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任何文学,如果不把完善到得、理想和有益作为目的,就都是病态的,不健康的。
中国话剧史[整理]
中国话剧史中国话剧已有百年的历史。
百年来,它已成为中国封建王朝走向衰亡的见证,成为近代中国深重苦难的见证,成为中国的志士仁人为追求民族独立和自由奋起抗争的见证,也成为今日繁荣和发展的见证。
百年来沧桑巨变,百年来名作如林,百年来已完成从舶来品向中国特色的传衍渐变。
话剧,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主动的挚爱的文化选择。
一、话剧的起源二、萌芽期的话剧三、文明戏的脚印四、“五四”运动与话剧的形成五、话剧的确立六、田汉及南国社七、渐渐走向成熟八、曹禺三部曲及其他名家名作九、职业剧团的出现十、抗战初期的演剧活动十一、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及其他名作十二、新中国初期的话剧十三、新时期话剧十四、开放的戏剧世界十五、享誉世界的剧院十六、话剧的奖项十七、中国话剧的风貌注:本篇是“十至十七”十、抗战初期的演剧活动1937年7月,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七七事变”燃起了抗日怒火,中国话剧界人士以戏剧为武器,投入全民抗敌的历史洪流。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话剧成为中国诸多艺术种类中,最活跃,最繁荣,最具现实性、战斗性和民众性的艺术。
其发展特点是:现实主义的深化,历史剧的兴盛,讽刺喜剧的崛起,并形成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
“七七事变“后,在上海上百人参与演出了大型话剧《保卫卢沟桥》,场面宏大,气势昂扬,传达了人民誓死抗敌的心声,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意志。
上海沦陷后,戏剧界人士迅速组成了13个抗日救亡演剧队,除少数几个留沪坚持对敌斗争外,多数都奔赴祖名地,宣传抗日。
创造了许多短小而通俗的演剧形式,如街头剧、茶馆剧、游行剧、活报剧、灯剧和傀儡剧等,使得戏剧同广大民众结合在一起。
著名的《放下你的鞭子》等,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行。
重庆成为陪都,绝大多数的表演团体和演艺人士来到这里,1938年10月,举行了第一届戏剧节,组织了25个演剧队到街头、镇上演出,连续7个晚上公演抗敌戏剧,被誉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空前盛举。
中国话剧的足迹不仅走遍全中国,而且涉及到东南亚、香港一带。
编导基础知识——中国话剧史略
二、曹禺创作的三个阶段
1、从《雷雨》《日出》到《原野》 是第一阶段。 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主题在三个剧作 中不断发展和深化。揭露中国社会的封 建性和黑暗性。显示出曹禺独特的戏剧 风格与悲剧艺术才华。
(左):欧阳予倩1925年《打鱼杀家》剧照 (右):欧阳予倩30年代在上海
(左):最早提出“话剧”一词的洪深20年代归国前 (右):30年代洪深在上海戏剧协社
南国社 1927年 田汉创办 欧阳予倩、洪深
等大师参与 发展小剧场话剧 作品往往带有感伤成分和浪漫色彩 不少成员成为中国戏剧、电影、音乐、美术
影视传媒类艺考专业基础课
中国戏剧史(新剧)
第一个十年
中国的话剧从无到有,在不断的革新中,完成了 由写意之旧戏曲到写实之现代话剧的转变。 第一个十年的话剧,关注时局、人生和社会现实,
也不断尝试丰富其艺术手段;
既引进了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也引进了现代主义 手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演出机制,建立了新的 戏剧美学原则和表演体系、模式。
1、精湛巧妙的戏剧结构(时间、场景、人物集中) 2、鲜明生动的人物性格(八个人物) 3、曲折跌宕的戏剧情节 (戏剧性、偶然性) 4、简练精确的个性化语言
八个个性化人物:
周朴园:荒唐狂妄、专横伪善 周蘩漪:任性孤独、强悍抗争 梅侍萍:忍痛挣扎、苦里求生 周 萍:荒淫放荡、懦弱颓唐 周 冲:纯真质朴、幻想憧憬 四 风:天真纯洁、诚挚善良 鲁大海:勇敢无私、爽朗粗犷 鲁 贵:奴性下贱、堕落卑鄙
《三块钱国币》 剧照
1 中 国 话 剧 史
日学生组建于日本东京。创始人李叔 同(息霜)、曾孝谷。先后加入者有 欧阳予倩、吴我尊、马绛士、谢抗白、 陆镜若等人。
影 响
春柳社、新剧同志会作为在新剧初
创时期自成一体的一个流派,对于 这一新兴剧种的形成、发展,起到 了奠基作用。他们那些饱含社会意 义的剧目,那种严肃认真的艺术作 风,对观众、对戏剧界都产生过很 好的影响,在社会上享有很高声誉。
局 限
新剧同志会较大的弱点是:没有一个正确 的思想指导。因此辛亥革命的失败、“二 次革命”失败后封建势力全面复辟的逆流, 对新剧同志会有很大影响,使他们原有的 思想缺陷进一步暴露出来。前期春柳的政 治热情受到压抑,最后当他们长期卖座不 佳、内外交困时,搬演庸俗无聊的剧目, 终于加速了自身的崩溃。
《汤姆叔叔的小屋》简介
本书是美国作家哈里特· 比彻· 斯托
(斯托夫人)于1852年发表的一 部反奴隶制小说。这部小说中关于 非裔美国人与美国奴隶制度的观点 曾产生过意义深远的影响,并在某 种程度上激化了导致美国内战的地 区局部冲突。
内容简介
后期 辛亥革命后,春柳社员陆续归国。1912年 春,陆镜若邀集欧阳予倩、马绛士、吴我 尊为骨干,成立了新剧同志会,开始了后 期春柳的戏剧活动。1912~1915年,新剧 同志会以上海为基地,先后在常州、苏州、 无锡、杭州、长沙一带作巡回演出,保留 剧目有《家庭恩怨记》、《不如归》、 《猛回头》、《社会钟》等,对新剧的发 展起到了推动作用。1915年陆镜若去世, 新剧同志会也随之解体。
春柳社的活动分期 前期 前期春柳包括1907~1909年在日本东京的 演出活动。其中,影响最大的两次演出, 一次是1907年6月1、2日公演的《黑奴吁天 录》,剧本按现代话剧分幕形式用口语写 成,因而被欧阳予倩称之为“可以看作中 国话剧第一个创作的剧本”。这次演出在 东京引起轰动,其影响达于国内。另一次 是1909年初夏演出的4幕话剧《热血》,这 出戏无论在内容和运用话剧形式上,都获 得中国留学生的好评。
中国话剧史
中国话剧史一、文明戏1.概念中国早期话剧。
因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当时叫新剧,又称作文明戏。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推动了戏剧运动的发展,戏曲领域里出现了全国规模的改良运动,同时,在日本新派剧和欧洲戏剧的影响下诞生了中国早期话剧。
新剧兴起于辛亥革命前夕,其基本队伍,由民主革命或倾向民主革命的知识分子组成,因而具有鲜明的革命色彩。
主要社团有:李息霜、曾孝谷、欧阳予倩等中国留学生组建于日本东京的春柳社以及在上海由王钟声主持的春阳社和王钟声、任天知合办的通鉴学校。
至辛亥革命前后,任天知领导的进化团总局这一新兴剧种的经验,探索创新,并吸收外来营养加以发展,从而形成了完整的格局。
此后新剧进入全盛时代。
这期间,职业新剧活动以上海为中心向全国普遍开展,新剧同志会、新民社、民鸣社、开明社、启民社、民兴社皆其中之佼佼者。
丰富的舞台实践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演员如欧阳予倩、陆镜若、马绛士、汪优游、顾无为、陆子美、查天影、王无能等以及优秀剧目如《家庭恩怨记》、《社会钟》、《空谷兰》、《梅花落》、《珍珠塔》、《恨海》等。
同时在北方,天津南开新剧团异军突起。
新剧的刊物《新剧杂志》和理论批评也应运而生。
辛亥革命失败后,新剧失去了原先的革命朝气,向商业营利的方向转化,至1916年开始进入没落时期,在上海仅一家笑舞台撑持局面。
至1925年笑舞台结束,转入游乐场,被“五四”后诞生的中国现代话剧所取代。
新剧虽然师法于外国话剧,却是从中国社会的实际、中国观众欣赏习惯的实际出发,和中国传统艺术保持着血缘关系,“是用了外来的戏剧艺术形式、从自己的土地上长出来的东西”(欧阳予倩:《谈文明戏》)。
新剧中存在着两大流派:一为进化团流派,惯于采用幕表制,角色分派,在剧情中穿插议论,编剧上富于传奇色彩,并使用方言;一为春柳流派,比较注意遵循话剧的法则,但后来也逐渐与中国戏曲传统结合。
属于这一派的,是以归国春柳社友为骨干组成的新剧同志会(春柳剧场),其余都属于进化团流派。
中国话剧史(一)
中国话剧史(一)1、1899年圣诞节这一天,上海圣约翰书院里,学生正在演出外语课本中的英语剧,这次演出被认为是中国人在本土演出话剧的开始。
黑奴吁天录一百年前,一个名叫"春柳社"的中国留学生团体,在日本东京上演了两出戏剧,一出名为《茶花女》,另一出名为《黑奴吁天录》,这两出戏剧在内容和形式上完全区别于中国传统的戏曲,在借鉴西方戏剧和日本新派剧的基础上,演变成一种全新的艺术样式,后来被称为话剧。
1907年因此被定为中国话剧元年,然而,比这个时间还要早半个多世纪,伴随着侵略者的枪炮声,话剧这种由西方戏剧艺术演变而来的舶来品,就已经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
兰心大剧院1866年,开埠23年的上海已经初显繁荣,这一年,在上海的公共租界里,英国人修建了一座剧院,取名兰心,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西式剧院。
兰心大剧院建成后不久,一个名叫A.D.C的英国业余剧团开始在这里上演西方戏剧,他们每年要公演3到4次,每次3天,全是夜场,由于兰心大剧院由外国人经营,观众自然都是各国租界里的侨民,而且全部用英语演出,所以几乎与中国社会隔绝。
顾文勋(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戏剧研究所副教授):在兰心剧院演戏基本上也是他们自我娱乐,演给自己侨民看的,所以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可能基本上没有怎么看。
但是也有少数的,当时上海的一些知识分子,看过他们的演出。
郭富民(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外国)侨民的这个演剧在很长时间对中国的社会没有影响,或者几乎没有影响,也没有引起民众的注意。
这个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国家在近代,很长时间人觉得演戏是很低贱的,觉得是比方说外国人要是他们弄个剧团在这里演剧,他不觉得这是值得注意的事情,所以整个社会也不注意它。
当时一个名叫徐半梅的中国人看过A.D.C剧团的演出,而他后来也成为中国早期话剧的活动家,他在《话剧创始期回忆录》中感叹到:"假使当时有部分人能对这个剧团加以注意,以它作参考品,那说不定中国的话剧,可以早十年产生"。
中国话剧史2
《泼妇》着重批判腐朽 的封建道德,写一个叫 素心的女性,面对公婆 公爹给丈夫讨来的小老 婆,用刺死儿子作威胁, 迫使婆家退了妾。丈夫 写了离婚书,同妾一起 跑掉,婆家人骂她“泼 妇”。 1927年他写了五幕话剧 《潘金莲》。淫妇潘金 莲勇敢追求爱情,具有 时代新女性的特征。
儿子:欧阳山尊(1914~ 2009),与焦菊隐、夏 淳、梅阡三人公称“北京 人艺四大导演”,代表作 有《白毛女》《春华秋实》 《日出》《带枪的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等。
一、对旧剧的批判
1918年《新青年》6月和10月分别刊 出“易卜生专号”和“戏剧改良专号”, 由此“五四”的先驱们展开了大规模的 批判旧戏(戏曲) 。主要观点有:钱玄同 彻底否定、宋春舫的永久保存观、改良 主张的欧阳予倩《予之戏剧改良观》、 西方引进观的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 剧改良》。
话剧创作的“娜拉剧”风潮
两人共同回忆了“发烧住院”的甜蜜岁月后,吉 先生急着要表白真情,余小姐又慌忙阻拦:不能 说!“因为你现在不发烧”。此为纠缠之一。 吉先生急中生智:“我一年到头,没有一天不发 烧。”此为纠缠之二。 “你要不信,你现在替我试一试。”此为纠缠之 三。 余小姐感叹:“除了生病,得不到女人的一点同 情”,所以男人们“一个月装一次病”。此为纠 缠之四。 吉先生问她脉跳多少,她根本没数,顺口扯谎, “七十七次”。此为纠缠之五。 戏结尾时,吉先生提出拥抱余小姐的请求,余小 姐说:“等你再生病的时候。”此为纠缠之六。 热闹处,敷衍得越长久,喜剧效果越浓烈。
中国话剧史
第一讲 话剧播种期(1907-1917)
主讲内容
一、作为舶来品的话剧 (一)背景:
我国话剧应“新文化运动”而生 பைடு நூலகம்二)话剧的传入与命名 二、讨论话剧的灵魂是什么?
《寻找春柳社》观摩讨论
“运动”标志与内容:1915年,陈独秀在 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第二期改 名为《新青年》;目的:检讨传统文化, 引进新思想——救亡图存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蔡元培等; 运动基地:北京大学;
《黑奴吁天录 》 又译作《汤姆叔 叔的小屋:卑贱 者的生活 》,据 美国19世纪中期 的畅销小说改编。
春柳社的影响传到上海。1907年,王钟 声等人在上海组织春阳社。1908年陆镜若 在上海邀集欧阳予倩 等人回上海正式开始 职业剧演。1910年,任天知组织进化剧团。 辛亥革命后,春柳社部分成员陆续回国, 于是,以上海为中心的文明新戏活动蓬勃 展开。但辛亥革命失败后,新剧运动出现 衰落。
——胡适1921
北大红楼: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现址:北 京东城区 中国美术 馆西侧
(二)话剧的传入:
1866年,侨民在上海建立了第一座西式 剧院──兰心大剧院,定期演出业余剧团 ADC编演的戏剧,“西剧”或所谓“戏剧” 才第一次在中国本土演出。
李叔同1880-1942 (弘一大师)扮 《茶花女》剧中的
娘》
开民智,进民德
话剧的命名:
中国的早期话剧,通称为新剧、文明 戏、爱美剧(Amateur) 。1928年,洪琛将 这一艺术形式正式命名为“话剧” 。
《寻找春柳社》2007
编剧:李龙吟
导演:任鸣
代表作有《北京大 爷》、《阮玲玉》、 《好人润五》、《古 玩》、《情痴》、 《等待戈多》、《哈 姆雷特》、《日出》、 《楼梯的故事》。
话剧发展史
文明戏:当时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中的产物,是中国话剧的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糅混合的过度形态。”尚缺乏自己的东西和文化定位。尽管它曾兴盛一时,但还没有扎下根来。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逐渐衰落。原因之一:将戏剧作为生存的手段,出现了一批迎合小市民的庸俗趣味的家庭剧,一味展示家庭的丑恶,把表现男女私情如《妻妾成群》、《雌老虎》之类也搬上了舞台。原因之二是:幕表制方式的局限。所谓“幕表制”,即演出前根本没有剧本,演出组织者只是提供一个人物名单、出场次序、大致情节或者主要台词,有演员自行排演,有事连必要的排练也没有,或将故事梗概画成连环画,或缩写在纸条上,张贴于后台,共演员上场前看上几眼,至于到了台上怎么办,就全凭演员自己临场发挥了。
由田汉领导的“南国社”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最活跃和最具深远影响的团体。30年初,文明戏已经衰落,几个著名的“爱美的戏剧”剧团也不景气。但是一些外国名剧,如《威尼斯商人》《万尼亚舅舅》《女店主》等仍不时上演。田汉等人这时带领着一批年轻的艺术家,穷干苦干,连续公演了以他编写的剧本为主的新剧目。内容风格新颖,受到观众的喜爱。
“30年代的左翼戏剧运动收获颇丰。曹禺的《雷雨》和《日出》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的成熟。其他名剧还有田汉的《名优之死》,洪深的(《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被称为)“农村三部曲”,夏衍的《上海屋檐下》,李健吾的《这不过是春天》等。
40年代的优秀剧作有郭沫若的《屈原》,阳翰笙的《天国春秋》,欧阳予倩的《忠王李秀成》、《桃花扇》,陈白尘的《升官图》,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田汉的《丽人行》,宋之的《雾重庆》等。
田汉:他的剧作具有多样的探索,成为中国话剧诗化现实主义的开拓者。有他领导的“南国社”,成为中国南方演剧的先锋。独幕剧《获虎之夜》是田汉早期的代表作。它描写了湖南乡下的一个猎户人家所发生的悲剧。他把中国农村的猎虎传奇同一对恋人的爱情悲剧巧妙的融为一体,写的凄婉动人,颇富诗意。
中国话剧发展简史
目录一、中国话剧的起源 (1)二、中国话剧的萌芽 (1)三、文明戏的脚印 (2)四、“五四”运动与话剧的形成 (2)五、话剧的确立 (3)六、田汉及南国社 (3)七、30年代渐渐走向成熟 (3)八、抗战时期的戏剧(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4)九、新中国初期的话剧(49年成立→50年代) (5)一、中国话剧的起源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
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
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
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是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已溶入了话剧的形式。
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
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二、中国话剧的萌芽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还不是真正的话剧。
学生演剧,虽有些接近话剧,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一般戏剧史学家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
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士的称赞。
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
这种演出形态,可以说已是话剧。
不久,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
《中国话剧史》期末复习
一、清末民初:戏曲改良与早期话剧运动(19世纪末——1916)1、晚清的戏曲改良1907年话剧诞生(1)梁启超等人的改革理论和新编杂剧、传奇●梁启超1902年《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文艺包括戏曲)文学功利论●陈独秀1905年《论戏曲》“戏园者,普天下人之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教师也“●清末改革大臣出国考察西方对戏剧的重视●出现一批新戏曲《二十世纪大舞台》“案头剧““场上曲”(2)汪笑侬等人的京剧改良(“时事新戏”)“时尚新戏”——汪笑侬(德克金,正黄旗)根据时事改变的新剧《哭祖庙》《受禅官》以古喻今梨园编剧第一能手最终没有成功中国封建太强大内容受形式影响2、早期话剧的诞生Adc剧团——上海喜人业余剧团兰心剧院(1)上海的学生演剧中国话剧从校园起步,推动发展张之洞《劝学篇》鼓励出国教会学校新式学堂宗教戏剧——自排戏——学生演剧(1899 上海约翰公学《官场丑史》1903 南洋公学《张汶祥利马》汪悠游“文友会”(2)春柳社和《黑奴吁天录》在日本中国留学生建立的学生文艺社团●李叔同(弘一法师)看到新派剧演出大为震撼赴日学画1907.6.1《茶花女》●“留西洋不如留东洋”张之洞《劝学篇》●中国戏曲——文明戏(早期话剧)——话剧——新剧(西方话剧)●日本歌舞伎——新派剧(生活化)——新剧●中国话剧第一部《黑奴吁天录》●李叔同曾孝公欧阳予倩“中国未来戏剧的希望”春柳社早期成员演出比国内更正规●《黑奴吁天录》5幕契合当时中国地位感情真实1)按照西方演剧方式分幕不分场中国戏曲分场不分幕2)采用对话方式写实生活化3)随意性截取小说第二幕很随意“工厂联欢大会”最不符合剧本舞台效果最好4)男扮女装●春阳社——紧随春柳社成立亦演《黑奴吁天录》失败态度不严肃●南欧北梅●后期春柳——“新剧同志会”主干陆镜若(在日戏剧全才就读于腾译浅二郎的非优学校)●当时中国演剧环境差,严肃认真的戏不得人心●春柳社宗旨——“研究新旧戏曲,冀为吾国艺界改良”“以庄严的态度实现艺术的理想”“以营业为宗旨则可,因营业变宗旨则不可”演出形式特征1)纯粹的对话体形式2)严格的分幕分场3)即兴表演4)一贯的男旦制(3)国内早期话剧(文明戏)的正式形成春阳社的戏剧活动马湘佰欲办中国的戏剧学校模仿西方但没人教找到了王钟声会演讲留过洋活跃社会活动家——戏剧是现场性的感染力——导致中国话剧以后出现了一个新角色1907年6月通鉴学校革命性与“春柳社”不同“欲新民先新戏剧”中国话剧是由改革家自上而下压下来的,因此先天不足日本“壮士剧”“书生剧”专门宣传革命思想演出《黑奴吁天录》没有任何依据按照中国人的审美标(中国戏曲美化生活,因此不化黑妆)准进行演出在兰馨剧院“配锣鼓唱皮黄”改名春阳社任天知加入春阳社接替王钟声担任校长对戏剧热情高有天赋演出《迦音小传》——中国本土演出的第一部话剧,标志中国话剧在国内的诞生1910年任天知成立进化团通鉴学校——春阳社——进化团(职业性)随辛亥革命兴而兴,随辛亥革命亡而亡“时事活报剧”——1.及时报道时事2.宣传功能《新茶花女》《黄金赤血》《共和万岁》林琴南《莎士比亚全集》——《吟边燕语》任天知创造角色“言论派”言论正生、言论正旦、言论小生、言论小旦早期话剧没有留下名编剧早期话剧密切了戏剧与生活的关系进化团派特点:(1)在戏剧审美观上,进化团不避讳告诉观众自己是在演戏,不要求写实,处处为观众着想,常有自报家门,插科打诨,背躬,直抒胸臆的手法出现。
中国话剧史的书
中国话剧史的书
《中国话剧史》是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卫国等。
该书系统地记述了中国话剧近百年的发展历史,阐述了话剧从外来的艺术形式到成为具有世界水平的我国民族文化的历程。
书中既有对过往的戏剧历史如文明戏、爱美剧、无产阶级戏剧、抗战戏剧、建国后17年的戏剧的全新总结,也有对新时期以来话剧发展现状的考察与阐述。
从话剧文本、导表演方法,到戏剧理论思潮、舞台呈现,皆有多角度的客观诠释。
作者力图通过话剧历史的研究,从中发现中国话剧现代化、民族化的发展趋势和文化逻辑。
该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同时简洁通俗,易读易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话剧的起源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
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
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
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是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已溶入了话剧的形式。
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
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二、中国话剧的萌芽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还不是真正的话剧。
学生演剧,虽有些接近话剧,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一般戏剧史学家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
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士的称赞。
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
这种演出形态,可以说已是话剧。
不久,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
此剧在内容上很有现实性,采用分幕方法,以及对话的动作演绎故事的特点,有接近生活真实的舞台形象,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剧形态,即后来才定名的话剧艺术形态。
三、文明戏的脚印文明戏是当时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的产物,是中国话剧的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糅混合的过渡形态”。
尚缺乏自己的东西和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
尽管它曾兴盛一时,但还没有扎下根来。
如当时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文明戏也逐渐衰落,但将戏剧作为生存手段,出现一批迎合小市民的庸俗趣味的家庭剧。
在文明戏误入岐途时,一支学校演剧队伍却异军突起。
它就是新式的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受过西方教育,他把学生演剧纳入学校教育之中,于1914年南开新剧团成立。
采用西方写实主义的方法,反映了社会现实问题。
南开新剧团的演出为当时的剧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文明戏虽然衰落了,但也为“五四”新剧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1928年,戏剧家洪深提议,将主要以对话和动作来表情达意的戏剧样式,正式定名为“话剧”。
四、“五四”运动与话剧的形成1919年,中国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也是一场旨在解放思想的新文化运动。
新剧,即话剧,也在这场伟大的文化运动中形成。
在狂飙突起的反封建文化的浪潮中,文明戏早已难以担当宣扬新文化的使命。
而旧剧,也就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在“五四”新文化的倡导者看来,是应该推倒的旧文化的堡垒。
因而有了新剧旧剧之争。
有人主张保存旧剧。
他从西方话剧与歌剧分流的特点出发,认为中国传统戏曲与新剧应并行不悖。
也有人从中西戏剧的比较中,认为中国传统戏曲“重写意”,有别于西方戏剧的“重写实”,因而,应当吸引中西戏剧之长,创造一种“国剧”。
中国人引进西方戏剧,明显带有为我所用的目的。
“五四”新剧的倡导者们特别钟情于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戏剧。
胡适就推崇、介绍过“易卜生主义”。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对于处在封建婚姻包办制度下的中国青年,影响很大,娜拉成为他们崇拜的偶像。
在此剧的影响下,胡适的《终身大事》,欧阳予倩的《泼妇》、郭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等,塑造了一批出走者形象,被称为“娜拉剧”,呈现出“五四”话剧最初的现实主义特色。
“五四”时期是一个“吸纳新潮,脱离陈套”的时代。
当时,西方已经产生和正在兴起的戏剧思潮,几乎都被中国人敞开胸襟吸纳过来。
如唯美主义戏剧对中国早期戏剧的影响。
欧阳予倩《潘金莲》,女主人公原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一个“淫妇”形象。
但在作者笔下,潘金莲却成为一个大胆追求爱情的女性。
她对猥琐而矮小的丈夫武大郎毫无感情,却深深爱上了她的小叔、仪表堂堂的打虎英雄武松。
西方表现主义戏剧的思潮,也同样吸引着中国剧作家。
它对人之心灵的探索和使之外化的手法,格外引人注目。
洪深在他的《赵阎王》里,表现一个中国士兵赵大携不义之财,逃遁于黑森林中,内心惊恐万分,经受着灵魂的拷问和幻象的纠缠。
因此,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为中国话剧在中国大地上的生存有了更深的立足之地,也逐为中国的现实主义戏剧所吸收,成为中国诗化现实主义的机构成因素。
五、话剧的确立西方戏剧,在中国经过文明戏分阶段的过渡,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培育,这个“舶来品”终于在中国确立。
其标志是:新的戏剧文学的产生,有了一支从事话剧的队伍,有了专门的戏剧教育,“爱美剧”即业余演剧制度的兴起,业余剧团的活跃,话剧导演制的初设等。
“爱美”意即“业余爱好者;业余的”“爱美的戏剧”,是借鉴了西方小剧场运动兴起时,反对演剧追求商业利益,专心戏剧艺术的做法。
最早提出“爱美的戏剧”是汪优游。
他认为,商业势力的介入使得戏剧是片面强调营利,因而损害了艺术。
此后的“爱美的戏剧”运动,曾构成“五四”戏剧的一道风景线。
包括一出《少奶奶的扇子》(洪深)轰动上海,使之话剧声名大震。
六、田汉及南国社“五四”新剧运动中,田汉是一位杰出的代表。
他的剧作具有多样的探索,成为中国话剧诗化现实主义的开拓者。
而由他领导的南国社,则是在中国南方推动演剧的先锋。
田汉(1898—1968)执教于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他与欧阳予倩、唐槐秋、高百岁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起组织戏剧演出活动。
有人认为,自从有了南国社,新剧才有了生机。
独幕剧《获虎之夜》(发表于1924年)是田汉早期的代表作。
它描写湖南乡下的一个猎户人家所发生的悲剧。
田汉把中国农村的猎虎传奇同一对恋人的爱情悲剧巧妙地融为一体,写得凄婉动人,颇富诗意。
另一著名悲剧是三幕剧《名优之死》。
民国初年,京剧名优刘鸿声,早年演出轰动一方,到了晚年却因剧场萧条而失望,悲惨地死于台上。
这个真实的悲剧,给田汉留下痛苦记忆。
他把一个普通的悲剧,升华为一个具有深刻社会内涵和崇高诗意的悲剧。
同时代,丁西林在喜剧上出类拔萃,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喜剧模式。
早年留学业英国的丁西林(1893—1974),把英国式的语言技巧和行为矛盾的幽默喜剧风格,带给了国人,从又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戏剧文学的成就。
《一只马蜂》(1923)、《压迫》(1926)、《三块钱国币》(1939))等,旨在讽刺不合理的现实,语言机智幽默,耐人琢磨,结构巧妙严谨,剧情生动感人,每部喜剧都是精品,为中国新喜剧的发展提供了最初的范本。
七、渐渐走向成熟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历史饱经忧患的年代,民族和阶级矛盾激化,使这一时期,中国话剧转向对现实主义的侧重,一扫既往的浪漫、感伤的基调,而转向悲愤、抗争,主动地承担起唤起民众、拯救国家的重任,找到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开始走向成熟。
其主要特点是:把话剧同中国社会的、人民大众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在借鉴西方话剧的同时,更以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对这一外来艺术形式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使之成为为中国现实所需要、为中国民众所喜爱的戏剧品种;涌现了曹禺、夏衍等一批杰出的剧作家和一批杰出的剧作。
同时,职业剧团开始出现,演剧艺术接受和达到世界的水准。
1930年底,中国左翼剧作家联盟(简称剧联)在上海成立,联合主要的戏剧组织和进步的戏剧界人士,开展声势浩大的左翼戏剧运动。
1932年—1933年间,工农演剧活动也活跃。
一些话剧界人士深入上海工厂,组织工人戏剧活动。
一些学生剧团和专业剧团,也来到工人中间,为他们演出,并辅导他们进行话剧排练。
同时,话剧了开始走向农村。
“红色戏剧”是特定历史年代产生的群众性戏剧活动。
2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在江西井冈山一带开创了革命根据地,成立了苏维埃政权,组建了革命军队。
为此,红军特别建立了专门负责启发群众觉悟的宣传队。
1932年,江西瑞金成立了工农剧社、高尔基戏剧学校等,每逢节假日都举行话剧演出,还经常到乡间巡回演出。
红军长征后,将“红色戏剧”的种子撒向了新的革命根据地。
八、曹禺三部曲及其他名家名作20世纪30年代中国话剧已经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出现了曹禺和他的戏剧《雷雨》、《日出》和《原野》。
以其深邃的内涵、纯熟的技巧,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
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杰出的剧作家,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1922年,入读南开中学,并参加了“南开新剧团”。
导师张彭春对他格外器重,他则以扮演娜拉等角色而闻名,崭露表演才华。
1928年,入南开大学政治系,翌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在校期间,继续演剧并攻读了大量的中外剧作。
于1933年毕业前夕,年仅23岁,即完成了处女作《雷雨》,一鸣惊人。
继而又发表了《日出》(1936)、《原野》(1937),名震剧坛。
他的三部曲,犹如一座座的丰碑,从而也决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的奠基地位。
夏衍(1900—1995),中国著名的剧作家、电影编剧。
1937年,经过夏衍又创作了影响颇大的多幕剧《上海屋檐下》。
它忠实于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颇受契诃夫风格的影响。
田汉这一时期代表作是写于1935年的三幕剧《回春之曲》。
田汉借主人公之口,喊出了不能让中国军人的血不能白流的怒吼,意在召回中华民族的春天,演出时颇具震撼力。
洪深的农村三部曲,即《五奎桥》(1930)、《香稻米》(1931)、《青龙潭》(1932),较为著名,反映了农村生活。
李健吾(1906—1982)的成名作是《这不过是春天》(1934)。
九、职业剧团的出现与20年代的“爱美剧”,即非职业、非营利的戏剧组织不同,30年代出现了话剧演剧的职业团体。
其中以中国旅行剧团最为著名。
1933年,中国旅行剧团成立于上海,其团长唐槐秋曾为南国社成员,有着较为丰富的演剧经验。
他带领剧团辗转于南北等地,既演出根据外国名著改编的话剧,也演出中国剧作家新创作的名剧,造就了一批话剧表演人才和一代话剧观众。
十、抗战初期的演剧活动1937年7月,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七七事变”燃起了抗日怒火,中国话剧界人士以戏剧为武器,投入全民抗敌的历史洪流。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话剧成为中国诸多艺术种类中,最活跃,最繁荣,最具现实性、战斗性和民众性的艺术。
其发展特点是:现实主义的深化,历史剧的兴盛,讽刺喜剧的崛起,并形成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
“七七事变“后,在上海上百人参与演出了大型话剧《保卫卢沟桥》,场面宏大,气势昂扬,传达了人民誓死抗敌的心声,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