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重点 (2)
中医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四气: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又称四气。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藏象: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
象,其涵义有二: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其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现象。
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物质,气又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腧穴:“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归经:药物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
假神:指垂危病人出现的暂时性的某些症状“好转”的假象,提示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预后不良。
相生: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侮: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
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简答题一、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
2.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火”。
3.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土” 4.金曰从革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金” 5.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水”二、整体观念——整体是指统一性,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集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三、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2.温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5.气化作用四、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⑴外感性⑵季节性⑶地域性⑷环境性⑸相兼性⑹转化性四,六淫的致病特点⑴风邪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位;善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其性主动。
中医基础理论2
第一节 阴阳学说
4.阴阳偏衰: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阳偏衰:阳虚则寒
概念:机体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约阴,阴相对偏亢而 出现寒证。
特点:阳虚则寒——虚寒证
形成原因:先天不足
后天失养-饮食失节 过劳久病失养 临床表现:面色恍白,畏寒肢冷,溲清便溏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偏衰:阴虚则热 概念:机体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约阳,阳相对偏亢 而出现热证。 特点:阴虚则热——虚热证 形成原因:热病后期伤阴 五志化火伤阴 久病 临床表现:低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 脉细数
(2)阴阳偏衰的治则治法 虚则补之,补其不足。
“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用补阴的方法治疗阴虚出现的虚热证。 (左归丸,六味地黄丸) “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用补阳的方法治疗阳虚出现的虚寒证。(右归丸,金匮肾气丸)
第一节 阴阳学说
左归丸,滋肾补阴。用于真阴不足,腰酸膝软,盗汗, 神疲口燥。 熟地黄、菟丝子、牛膝、龟板胶、鹿角胶、山药、山茱 萸、枸杞子。 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止遗。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 衰,腰膝酸冷,精神不振,怯寒畏冷,阳痿遗精,大便 溏薄,尿频而清。 熟地黄、附子(炮附片)、肉桂、山药、山茱萸(酒炙)、菟 丝子、鹿角胶、枸杞子、当归、杜仲(盐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 阴之使也。”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和阳经常处于“阳消阴长”、“阴消阳长”的运动变 化之中,以维持阴阳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例如:四季气温变化
冬
夏
春
秋
夏:阴消阳长
冬:阳消阴长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中医基础理论》要点主讲人:邓先立时间:2013年1月20日14:00 地点:会议室参加人员:全体医护人员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学科;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1、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变化、运动和发展规律或本质的学科。
2、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学科。
3、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4、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体系。
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想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方法①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百家争鸣);②医药知识的积累(扁鹊利用情绪变化治病的精神疗法。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③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提出:直接观察法(解剖方法)和间接观察法(是把活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通过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进行类比推理);“心主身之血脉”。
);④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精气学说作为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地中医学的唯物主义生命观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也促进了中医学方法学体系的建立。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中医学复习题及答案二
中医学(本)复习题及答案二一、单选题()1.脾统血的含义是:()(1分)A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B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C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D贮藏血液的作用E促进血液生成的作用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2.()是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亢过盛,对另一方制约太过所导致的病理变化。
(1分)A阴阳偏胜B阴阳偏衰C阴阳互损D阴阳消长E阴阳转化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3.哪个脏腑为生气之根是:()(1分)A心B脾C肝D肾E肺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4.精神活动的基本物质基础()(1分)A气B血C精D津E液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5.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1分)A《本草纲目》B《本草拾遗》C《山海经》D《新修本草》E《神农本草经》正确答案E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6.下列何药善泻三焦之火()(1分)A芦根B龙胆草C栀子D天花粉E知母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7.与饮食消化吸收关系最密切的是:()(1分)A脾主运化的生理活动B肝主疏泄的生理活动C心主血脉的生理活动D肺主治节的生理活动E肾主藏精的生理活动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8.观察舌苔的厚薄,主要了解()(1分)A津液的存亡B胃气的有无C湿浊的消长D邪气的浅深E正气的存亡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9.五脏中“体阴而用阳”的脏是:()(1分)A心B脾C肝D肾E肺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10.病人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则止、首尾不续者,称为:()(1分)A郑声B错语C谵语D独语E言謇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11.脉诊中,左寸候()(1分)A肝与胆B脾与胃C肺与大肠D肾与膀胱E心与小肠正确答案E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12.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是:()(1分)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诸病源侯论》D《神农本草经》E《难经》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13.回光反照是何种神?()(1分)A得神B少神C失神D假神E有神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14.若病情缠绵难愈,多与哪种病邪有关?()(1分)A风邪B寒邪C火邪D燥邪E湿邪正确答案E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15.肾在液为:()(1分)A唾B涎C泪D涕E汗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16.肺主一身之气不涉及以下哪种气?()(1分)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清气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17.五脏共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1分)A受盛和传化水谷B化物而不藏C实而不能满D化生和贮藏精气E满而不能实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18.正式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典籍是:()(1分)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诸病源候论》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19.主管全身筋膜运动的功能的脏腑是:()(1分)A心B脾C肺D肾E肝正确答案E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20.下列何项不肝出现弦脉? ()(1分)A食积B肝胆病C瘀血D结石E气虚正确答案E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21.五脏中称为“娇脏”的是:()(1分)A心B脾C肾D肝E肺正确答案E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22.最易导致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症状的是:()(1分)A摄食不足B饮食不洁C暴饮暴食D饮食偏寒偏热E饮食五味偏嗜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23.五行相克中,土克何脏? ()(1分)A心B肺C脾D肾E胃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24.右手寸脉主何脏疾患?()(1分)A肺脏B心脏C脾脏D肝脏E肾脏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25.循行于下肢内侧的经脉是:()(1分)A手太阴肺经B足少阳胆经C手阳明大肠经D足少阴肾经E手太阳小肠经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是未作答回答错误展开26.在中医理论中,骨和髓与()脏关系最密切。
中医学概论重点
中概复习提纲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1)《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着;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2)扁鹊.《难经》(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4)《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着(2)西晋.王叔和《脉经》24种脉法,最早的脉学专着(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3)金元四大家:(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的第一部专着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3)温病理论的创立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上的整体联系、功能上的相互协调、病理上的相互影响、诊断上的整体诊察、治疗上的整体调节)、人与环境的协调统一(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与社会关系密切)(二)辨证论治病: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
征:体征证: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和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辩证-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正邪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重点知识
第一章肺系疾病第一节感冒一、定义: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
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二、源流:1、《内经》提出病因和主证。
2、《伤寒论》认识到风寒感冒有轻重之别。
3、《诸病源候论》倡导时行致病。
4、《仁斋直指方》首提感冒一名。
5、《丹溪心法》认为病位在肺,提出治疗大法。
6、《类证治裁》提出时行感冒之名。
7、从温病学说兴起之后,把风热感冒纳入温病的卫分证,创立了银翘散、桑菊饮等著名方剂。
三、病因病机:(一)发病学特点: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袭致病。
(二)病理关键:邪袭肺卫,以卫表失和为主。
(三)病理性质有寒热两类:(四)预后良好,少有传变。
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辨不同兼夹、辨虚实(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三)、分型论治: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加减4、气虚感冒:参苏饮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五、感冒与温病早期的鉴别诊断、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六、预防及预后第二节咳嗽一、定义:由于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脏腑功能失调伤及于肺)各种因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出现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时,谓之咳嗽病。
二、源流:1、《内经》论述咳嗽的病因病理。
2、《景岳全书》明确分为外感内伤两类。
提出了治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治内伤咳嗽甘平养阴为宜的著名观点。
3、《医学正传》强调调畅气机。
4、《医门法律》论述燥的病机和治法,提出温润、凉润两大方法。
5、《医宗必读》谈治疗咳嗽的动静原则。
6、《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谈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的治疗。
7、解放以后:三、病因病机:1、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有关。
2、病理特点是邪干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3、病理演变:外感咳嗽的四条演变、内伤咳嗽的四条演变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外感内伤(二)、治疗原则: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内伤咳嗽:调理脏腑、祛邪止咳(三)、分型论治:(1)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凉燥用杏苏散(2)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平稳后可用六君子汤2、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3、肝火犯肺证: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4、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五、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的鉴别、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的鉴别六、感冒与咳嗽的疾病转化、外感内伤咳嗽的转化第三节哮证一、定义: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其特征是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缓解后一如常人,重证反复发作者在缓解期亦常有气短。
中医诊断学重点_2
中医诊断学重点_2中医诊断学重点《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审查内外、辩证求因、四诊合参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1)司外揣内:外指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
通过诊查其反应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2)见微知著:微指微小,局部的变化;著指明显的、整体的情况。
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3)知常达变:常指正常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
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细目一:望神1.望神的主要内容:目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2.神的分类及判断:意义:1) 得神: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2) 少神:正气不足,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
常见于虚证患者或病后恢复期病人3) 失神:脏腑精气亏虚已极,正气大伤,功能活动衰弱。
多见于慢性久病重病之人,预后不良4) 假神:丈夫精气耗竭殆尽,正气将绝,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降离决,属病危。
常见于临终之前,为死亡征兆。
故古人比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3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1) 焦虑不安: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能独处的症状。
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常见于卑惵、脏燥等病人2) 狂躁不安:患者毫无理智,狂躁不安、胡言乱语、少寐多梦,甚者打人毁物,不避亲疏的症状。
多有痰火扰乱心神所致,多见于狂病3) 淡漠痴呆: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的症状。
多由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常见于癫病、痴呆等4) 猝然昏倒:病人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目睛上视,四肢抽搐,移后苏醒,醒后如常的症状。
多有脏气失调,肝风夹痰上逆,蒙蔽心窍所致,属痫病细目二:望面色4常色的概念和特点1常色:正常人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所谓有神气即光明润泽;所谓有胃气即为隐约微黄,含蓄不露。
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2019-2020学年中药学专业知识(二)
云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2019-2020学年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基本信息:[矩阵文本题] *1.生姜的功效是() [单选题] *A.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正确答案)B.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C.发汗解表,平喘,利水D.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E.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2.大青叶,板蓝根,青黛的共同功效是() [单选题] *A.清热解毒,燥湿B.清热解毒,凉血(正确答案)C.清热解毒,利湿D.清热解毒,利水消肿E.清热解毒,活血止痛3.具有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功效的药是() [单选题] *A.玄参B.栀子(正确答案)C.石膏D.生地E.知母4.患者既患热病烦渴,又患胃热呕哕,医生选用芦根进行治疗,芦根的功效为()[单选题] *A.除烦,止呕,止血B.除烦,止呕,利尿(正确答案)C.清热,止呕,燥湿D.清热,止呕,降逆E.除烦,止呕,安胎5.生地黄,玄参均能的主治病证不包括() [单选题] *A.阴虚肠燥便秘B.瘰疬痰核(正确答案)C.血热咳血D.骨蒸潮热E.温毒发斑6.下列哪项不属大黄的适应证() [单选题] *A.湿热黄疸,淋证涩痛B.瘀血经闭,癥瘕积聚C.血热吐血,衄血便血D.火热上攻,牙龈肿痛E.肺热壅胜,咳嗽痰黄(正确答案)7.藿香止呕,尤其善治() [单选题] *A.胃寒呕吐B.胃热呕吐C.湿浊呕吐(正确答案)D.肝胃不和呕吐E.胃虚呕吐8.化湿,理气,调中止痛力胜,凡湿滞.食积,或夹寒所致脘腹胀痛即可投用的药组是() [单选题] *A.广藿香配佩兰B.厚朴配枳实C.苍术配厚朴,陈皮D.砂仁配木香(正确答案)E.茯苓配猪苓9.具利水通淋,解暑作用的药物是() [单选题] *A.木通B.滑石(正确答案)C.通草D.茵陈E.猪苓10.薤白配瓜蒌常配伍治疗痰浊闭阻.胸阳不振之胸痹,其中薤白的作用是() [单选题] *A.温阳B.壮阳C.回阳D.通阳(正确答案)E.升阳11.能行气,祛寒,散结而止痛,善治寒滞肝脉及肝胃不和所致诸痛的药物是()[单选题] *A.沉香B.青皮C.佛手D.乌药E.荔枝核(正确答案)12.不能大量服用,又忌热茶的药物是() [单选题] *A.苦楝皮B.槟榔C.南瓜子D.使君子(正确答案)E.鹤草芽13.大蓟与小蓟的共同功效是() [单选题] *A.凉血止血,利尿通淋B.凉血止血,散瘀消痈(正确答案)C.凉血止血,解毒敛疮D.凉血止血,祛瘀通经E.凉血止血,清肝泻火14.旋覆花的功效是() [单选题] *A.消痰行水,祛风止痉B.消痰行水,利气宽胸C.消痰行水,除烦止呕D.消痰行水,降气止呕(正确答案)E.消痰行水,消痞散结15.既可治心气不足之心悸失眠,又可治痰湿蒙蔽心窍之神昏的是() [单选题] *A.苏合香B.安息香C.麝香D.石菖蒲(正确答案)E.冰片16.善补脾肺之气,然补气之力不及人参,常代替人参治疗脾肺气虚轻证的药物是() [单选题] *A.党参(正确答案)B.白术C.山药D.黄芪E.甘草17.患者素有高血压,近日与邻居生气,症见头晕目眩,胸胁不舒,证属肝阳上亢兼肝气郁结,宜选用的药物是() [单选题] *A.石决明B.罗布麻C.刺蒺藜(正确答案)D.代赭石E.珍珠母18.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功效的药组是() [单选题] *A.淫羊藿,狗脊(正确答案)B.肉苁蓉,锁阳C.羌活,独活D.五加皮,桑寄生E.杜仲,菟丝子19.某女,素体脾虚,怀胎4月余,气短乏力,自汗,食少,浮肿较甚,治宜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之品,可选用() [单选题] *A.茯苓B.山药C.苍术D.白术(正确答案)E.黄芪20.能治疗痧胀腹痛吐泻,昏厥的药物是() [单选题] *A.儿茶B.砒石C.硼砂D.蟾酥(正确答案)E.马钱子21.表实感冒颗粒的功能是() [单选题] *A.解肌发表,调和营卫B.发汗解表,祛风散寒(正确答案)C.疏风散寒,解表清热D.发散风寒,解热止痛E.疏风解表,清热解毒22.用于治疗夏伤暑湿,宿食停滞,寒热头痛,胸闷恶心,吐泻腹痛的药物是()[单选题] *A.六一散B.甘露消毒丸C.紫金锭D.六合定中丸(正确答案)E.十滴水23.以下关于尿毒清颗粒的注意事项描述不正确的是() [单选题] *A.肝肾阴虚证慎用B.不宜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晚期C.避免与肠道吸附剂同时服用D.对24小时尿量>1500ml患者,服药时应监测血钾(正确答案)E.应低盐饮食,并严格控制入水量24.患者症见湿热下痢,口渴不休,停食停水,胸热心烦,小便赤黄。
中医学期末考试必背重点
中医学期末考试必背重点中医学重点1、《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至秦汉阶段,分为《素咨询》和《灵枢》,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医籍,奠定了独特的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2、《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3、《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4、《脉经》,晋,王叔和,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5、《针灸甲乙经》,西晋,皇莆溢,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6、《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我国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症候学的专著;7、宋金元阶段百家争鸣:(1)南宋-陈无择《三因方》,提出“三因学讲”,是对宋代往常病因理论的总结,对其后病因学的进展妨碍极为深远;(2)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我国现存第一部验舌的专著;(3)宋-宋慈《洗冤录》,世界上最早的法医著作。
金元四大伙儿:(1)刘完素:“寒凉派”,倡导火热论,为后世温病学派开创了先河;(2)张从正:“攻下派”,主张治病以攻邪为要;(3)李杲:“补土派”,治疗善用补益脾胃之法;(4)朱震亨:“滋阴派”,治病以滋阴落火为主。
8、温病学派的崛起:明清阶段;9、整体观念:中医学理论以为,人体是一具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并且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妨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10、辨证论治:答:包括辩证和论治两慷慨面,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办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经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缘故、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成某种性质证的过程;论治,是依照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办法,实施治疗的过程,要紧包括三个步骤:因证立法、随法选方和据方施治。
辨证论治的过程,算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绪论1、中医学: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确立的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柩》,价值:《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张仲景价值:第一部提出辨证论治的原则的著作《神农本草经》:价值: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难经》:3、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4、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功邪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1)整体观念: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体│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体└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2)辨证论治: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证候反映疾病不同类型的本质,表明了证候的空间性特征└证候反映疾病的阶段性本质,反映了证候的时相性特征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阴阳学说:一、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表现①、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③、比较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而划分的。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制约 4、阴阳消长2、阴阳互根互用 5、阴阳转化3、阴阳交感与互藏 6、阴阳自和与平衡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脏腑形体分阴阳(记住谁属阴谁属阳)阳:上部体内腹四肢内侧五脏(肝心脾肺肾)阴:下部体表背四肢外侧六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五脏┌心┐阳┌阳中之阳│肺┘└阳中之阴│肝┐┌阴中之阳│脾│阴│阴中之至阴└肾┘└阴中之阴(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动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阴阳失调:①、阴阳偏盛:形成实证,阳偏盛形成实热证,阴偏盛形成实寒证②、阴阳偏衰:导致虚证,阳虚出现虚寒证,阴虚出现虚热证┌阴阳偏盛→阳盛则热——实热证︱↘阴盛则寒——实寒证阴阳失调︱阴阳偏衰→阳虚则寒——虚寒证︱↘阴虚则热——虚热证└阴阳互损→阴虚不能生阳——阳虚↘阴阳俱虚↘阳虚不能生阴——阴虚↗(四)、用于疾病的诊断:2、概括疾病的证候:表证、热证、实证者属阳证里证、寒证、虚证者属阴证(五)、用于疾病的防治:2、确定治疗的原则:①、阴阳偏盛:有余之证(实证)——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阳偏盛:阳盛则热——热者寒之(记住结论)(实热证)阴偏盛:阴盛则寒——寒者热之(实寒证)②、阴阳偏衰:不足之证(虚证)——虚则补之阳偏衰:阳虚则寒——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虚寒证)——“扶阳抑阴”阴偏衰:阴虚则热——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虚热证) ——滋阴制阳第三节五行学说一、五行的概念:(一)、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1)李本强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就是整体观念,二就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就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与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5、“同病异治”,就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就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就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阴阳就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与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与势力,又可以代表与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2)李本强11、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与与平衡。
13、“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学重点大全
中医学重点⼤全第⼀章绪论1.《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
2.《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分为《伤寒论》和《⾦匮要略》两部分,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元四⼤家:刘完素、张⼦和、李东垣(李杲)、朱丹溪(朱震亨)。
刘完素倡导“⽕热论”,认为疾病多因⽕热⽽起,在治疗上多运⽤寒凉药物,固此称之为寒凉派。
张从正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正安,”在治疗⽅⾯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
李杲认为“⼈以脾胃为本”,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称之为“补⼟派”。
朱震亨举“相⽕论”,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善⽤“滋阴降⽕”的治则,世称“养阴派”。
3.中医学结构体系:元⽓论——哲学基础阴阳五⾏学说——⽅法论脏腑经络理论——核⼼4.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念第⼆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的对⽴制约阴阳的互根互⽤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热,热极⽣寒”阴阳的交感相错“阴阳者,万物之始也”“阴阳相错,⽽变由⽣”2.⾃然界与⼈体五⾏归类简表⾃然界五⾏⼈体五味五⾊五⽓五⽅五季五脏五腑五官形体情志酸青风东春⽊肝胆⽬筋怒苦⾚暑南夏⽕⼼⼩肠⾆脉喜⽢黄湿中长夏⼟脾胃⼝⾁思⾟⽩燥西秋⾦肺⼤肠⿐⽪⽑悲咸⿊寒北冬⽔肾膀胱⽿⾻恐3相⽣:指五⾏中某⼀⾏事物对另⼀⾏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的作⽤4相克:指五⾏中某⼀⾏事物对另⼀⾏事物具有抑制、约束、消弱等作⽤5相乘:即乘虚⽽⼊,相克太过,超过了正常的制约关系。
相克与相乘在次序上相同,但相克是⽣理功能,相乘是病理改变6相侮:即恃强凌弱.相侮的次序与相克相反7相⽣(母⼦)关系的传变母病及⼦:是指疾病的传变由母脏传及⼦脏⼦病犯母:是指疾病的传变从⼦脏传及母脏第三章中医的⽣理观1.五脏:⼼.肝.脾.肺.肾六腑:胆.胃.⼤肠.⼩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脉.胆.⼥⼦胞“五脏者,藏精⽓⽽不泻……六腑者,传化物⽽不藏”2.⼼:主⾎脉,主神明,开窍于⾆,其华在⾯,在五⾏属⽕,在志为喜,在液为汗3.肺:主⽓、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道,朝百脉、主治节,开窍于⿐,在五⾏属⾦,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外合⽪⽑,“相府之官”4.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开窍于⼝,其华在唇,在五⾏属⼟,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主肌⾁与四肢5.肝:藏⾎,主疏泄,开窍于⽬,其华在⽖(为筋之余),在五⾏属⽊,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著,《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1)魏晋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3)明、清时期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
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1)定义: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中医外科学重点(2) (1)
名词解释:疮疡:疔:一种发病迅速、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热疮:指发热后或高热过程中在皮肤黏膜交界处所发生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痈: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乳癖:指发生于乳腺组织的一种良性增生性疾病。
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肛裂:指肛管皮肤全层开裂并感染所形成的溃疡。
淋病:是一种通过性传染的由淋病双球菌所致的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感染性疾病。
股肿: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中发生异常凝固而引起静脉阻塞、血液回流障碍的疾病。
脱疽:指发生于四肢末端的疼痛、坏疽,甚者指趾节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
委中毒:指发生于腘窝委中穴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接触性皮炎:指因皮肤或黏膜接触某些外界物质或药物后,在接触部位因过敏或强烈刺激所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
白疪:是一种以红斑脱白色鳞屑为特征的慢性易复发性的皮肤病。
乳岩:乳房部的恶性肿瘤,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湿疮:湿疮是一种皮损形态多样、瘙痒、糜烂、流滋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
简答题:1、手足疔疮的诊断要点:2、锁肛痔的临床表现:1、最早的症状是便血,大便次数的增多,里急后重,粪便中有黏液脓血,呈暗红色;2、男性出现尿频、尿痛、排尿困难3、晚期患者出现食欲不振、全身衰弱无力、贫血、极度消瘦;3、乳癖的临床表现:1、好发于中青年妇女2、肿块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多个形态不规则肿块,呈片块状、结节状、条索状或颗粒状,边界不明显,质地中等,活动好3、与月经周期有关,疼痛以胀痛为主;4、内痔的分期:一期:只有便血,痔块不脱出肛门外;二期:痔核较大,排便时痔核可脱出肛外,便后自行回纳;三期:痔核更大,脱出后不能自然复位;5、热疮的临床特点:1、发疹前常有发热病史2、好发于皮肤黏膜的交界处3、皮损初期为红斑,继而形成针头大小簇集成群的水疱,愈后留有轻微色素沉着4、易反复发作,一般无全身症状6、烧伤深度的分度:一度:深度在表皮角质层,红肿热痛;浅二度:深度在真皮浅层,有水疱、基底部红色;深二度:达真皮深层,基底苍白,有瘢痕;三度:达皮肤全层,创面如皮革样,蜡白焦黄或炭化,植皮才能愈合;7、皮肤病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1、根据病情阶段选择剂型2、控制感染3、用药宜先温和后强烈4、用药浓度宜先低后高5、随时注意药敏反应8、白疮的临床特点:9、肛门直肠疾病的常见症状:便血、肿痛、脱垂、流脓、便秘、分泌物10、蛇串疮的临床特点:春秋季节多见,好发于成人;皮损为红斑上出现簇集性水疱,沿人体一侧神经呈带状分布,剧烈疼痛如火燎;11、破伤风的临床表现:1、肌肉强直性痉挛从头面部开始2、初感咀嚼不便3、面肌强直性痉挛,张口困难4、颈项肌痉挛,颈项强直5、四肢肌肉收缩6、膈肌和肋间肌痉挛,出现呼吸困难7、神志清醒上篇第一章中医外科历史悠久:1、起源于原始社会 2、最早的外科治疗方法 3、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针) 4、最早的文字记载(甲骨文)中医外科在周代成为独立的专科《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金创瘈疭方》是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已失传《刘涓子鬼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太平圣惠方》首提“五善七恶”学说明清时期外科出现具有代表性的三大学术流派: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代表人物分别是:陈实功,王维德,高秉钧第二章外科疾病的命名:以形态命名:蛇头疔、鹅掌风;以疾病的特征命名:留注、烂疔;以范围大小命名:小者为疖,大者为痈,更大者为发;以病程长短命名:千日疮;第三章外科疾病的致病原因:外感六淫(季节性、区域性、相互转化,相互兼挟)火毒、热毒之邪是外科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感受特殊之毒,包括蛇毒、疯犬毒、漆毒、药毒、食物毒及疫疠之毒饮食不节,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出自《素问》情志内伤,所致病大多发生在颈之两侧、胸胁、乳房等肝胆经循行部位。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1)李本强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2)李本强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2024年中医学重点总结示范文本(2篇)
2024年中医学重点总结示范文本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中医学作为一门悠久的医学传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2024年,中医学在发展中面临一些重大的挑战和机遇。
在此,我将就2024年中医学的重点发展方向进行总结和展望。
1. 完善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在历代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学理论需要与时俱进。
2024年,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中医学理论的完善和提高。
通过深化对中医学经典著作的研究,提取和总结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机制,形成更加科学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提高中医学的临床实践效果。
2. 深化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融合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经之路。
中西医结合已经成为中国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年,应该加强中医药与现代医学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双方的互学互鉴。
通过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研究,深入理解中医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将中医药融入现代医学的治疗体系中,提高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水平。
3. 推进中医学教育和培训中医学的人才培养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2024年,应进一步加强中医学教育和培训。
首先,加强中医学专业的教育资源建设,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的水平。
其次,加强中医学理论和临床技术的培训,提高中医医生的实战能力。
此外,积极倡导中医学知识的传承与创新,培养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中医学人才。
4. 加强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是中医学发展的两个重要支撑。
2024年,应进一步加强中医学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
在科研领域,可以加强中医药的药理研究和有效成分的提取,深入研究中医经典著作的有效治疗方法和机制,借助现代科学手段解释中医理论,推动中医学的科学化进程。
在临床实践中,可以通过大规模临床实验和随机对照研究,验证中医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提高中医药在现代医学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5. 加强中医药的国际传播与合作中医药具有独特的疗效和文化价值,在国际上逐渐获得认可和欢迎。
中医学整理(重点)
第一章中医学整理(重点)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编辑整理: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尊敬的读者朋友们:第十章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中医学整理(重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第十一章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中医学整理(重点)的全部内容。
第十二章第十三章导论1.《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四大医学典籍可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其中《黄帝内经》和《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
2.《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3。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4。
两晋隋唐时期:《雷公炮炙论》最早制药学专著。
《新修本草》政府颁行第一部药典。
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方)》宋代以前病因理论总结。
《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验舌专著。
5.《洗冤录》是世界上较早的法医著作.6.《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之大成,由[明]李时珍所著.7.中医理论体系主要有三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
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辨证论治:包括辩证和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
辩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然后概括为某一性质证的过程。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基础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阴阳的属性阳:明亮的、温热的、在上的、活动的、兴奋的、强壮的、外向的、无形的、机能亢进的阴:晦暗的、寒冷的、在下的、静止的、抑制的、虚弱的、内向的、有形的、机能衰退的自然界:阳日天昼火热温夏春干气清……阴月地夜水寒凉冬秋湿味浊……人体:阳男外表背上气腑实……阴女内里腹下血脏虚……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对立转化如:阳盛则热阴胜盛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填空);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则泻之虚者补之;“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五”,指木、火、土、金、水。
“行”,即运动变化。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的特性来推演和归类事物的五行属性的。
所以事物的五行属性,并不等同于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将事物的性质和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而得出事物的五行属性。
五行系列分类表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第二章 脏象按照脏腑的形态和生理功能特点,将脏腑分为三类: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 女子胞脏腑在中医学里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单位,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或病理学方面的概念。
一个中医脏腑的功能,可能包括西医几个脏器的部分功能;西医一个脏器的功能,可能分散在中医几个脏腑的功能之中。
脏腑学说,是通过对人体外在的现象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此表要背:五脏:五行 季节生 化 过方向 五气 五色 五味 五脏 五官 形体木 火 土金 春 夏 长夏秋 生 长 化 收 东 南 中 西 风 热 湿 燥 青 赤 黄 白 酸 苦 甘 辛 肝 心 脾 肺 目 舌 口 鼻筋 脉 肉皮毛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将饮食腐熟消化,传化糟粕。
三焦: 1.上焦 上焦的部位,为横膈以上的胸部。
2.中焦 中焦的部位,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
主要指脾胃的消化转输作用。
3.下焦 下焦的部位,将胃以下的部位和脏器,如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均归于下焦。
第三章 气、血、精、津、液含义: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它们既是从脏腑的功能活动中产生,又滋养脏腑、经络、组织、器官,保证各个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气:气的概念:它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又是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
气的分类与生成:根据气的分布部位、来源及功能 特点分类 1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正气:作用: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可能这样考:元气的生成?ABC )2脏腑之气:心气、肺气、脾气、胃气、肝气、肾气、膀胱之气等。
作用:推动各脏腑功能活动(脏腑功能的代名词)。
A 肾中精气 (先天之精化生)脏腑――脏腑之气经络――经络之气 B 水谷精微之气(脾胃化生) 元气 脉外――卫气脉内――营气C 自然界清气(肺吸入)胸中――宗气中焦――中气3宗气:由呼吸之气加水谷之气而生成。
作用:司呼吸、推动心血运行。
4中气:即脾胃之气的总称,位于中焦,助运化、输精微及维持内脏在腹腔内的位置。
5营气:指分布于血脉之中的气,助血液运行及营养作用。
6卫气:分布于血脉之外的气,内至胸腹脏腑,外至皮肤肌肉,具有护卫肌表调节汗孔开合及体温、温煦脏腑、润泽皮毛的作用。
7经气:运行于经络之中的气,起联络和调节各器官作用。
血:血的生成:肾精营气脾赤化心气水谷精微心血脉管五脏六腑肺气肝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藏于肾,故又称肾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关系到生长、发育、衰老、死亡。
津液:是体内各种正常水液的总称。
(一)津液的生成与输布再吸收胃——脾——小肠分清别浊大肠——粪便胃的游溢肃降脾、肺、三焦——皮毛——汗液水谷肺下输膀胱肾气化作用尿液脾的散精以三焦为通道各个内脏、器官、组织津液的生成主要与以下器官有关:脾、胃、肾、膀胱第四章病因机制病因的含义:凡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即为病因、或称致病因素(又称“邪气”)邪气、正气与发病的关系:正气:疾病发生的内因;邪气:疾病发生的条件。
邪正斗争,正能胜邪,则不发病;邪胜正衰,发病。
发病时,正胜邪退,则病愈;正不胜邪,则恶化。
一、六淫六淫的含义:指非正常的六气(风、寒、暑、湿、燥、火),是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六淫与内生“五邪”的区别:六淫为病因,五邪为病理。
(一)风:风邪的特性与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见头痛、恶风、自汗等。
2风性善行而数变:见风疹等.3风性主动(二) 寒:寒邪的特性和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见恶寒、面色苍白、手足冰凉、无汗、战栗、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质淡白、苔白润、脉迟。
2.寒性凝滞。
见肌肤、经络、关节、内脏疼痛等3.寒主收引。
见无汗、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等。
内寒:阳虚所致的虚寒症。
(三)暑:暑邪的特性和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见高热、口渴、大汗、脉洪大等。
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见口渴喜饮、大汗、气短乏力、小便短赤、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中暑)3.暑多夹湿:见困乏、呕恶、胸闷纳少、大便溏泻等湿证。
(四)湿:湿邪的特性和致病特点1.湿邪重浊,其性向下:见头重如裹、肢体困重、关节酸疼重着、小便秽浊、大便溏泻、痢下粘冻、妇女带下粘稠有异味、湿疹。
2.湿性粘滞见病程缠绵难愈,如类风关、湿阻等。
或为大便不爽粘滞、小便滞涩不畅、苔腻、脉滑3.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易伤阳气:腹泻、水肿、尿少等内湿:脏腑功能失调所致水湿停聚。
(五)燥:燥邪的特性及致病特点:1.燥邪干涩、易伤津液见干咳、咽干鼻燥、皮肤干燥及大便干结等。
2.燥易伤肺见干咳少痰、咯痰不爽、咯血等。
(六)火(热):火(热)邪的特性和致病特点:1.火为阳邪,其性上炎。
见高热恶热、面红目赤、烦渴、口角溃烂等。
2.耗伤津液。
见热证+伤津症3.生风动血见昏迷、抽搐、角弓反张、眩晕、出血等。
内火:多为虚火二、七情内伤:又称“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三、痰饮1.痰饮的含义:是指水湿异常积聚的产物,稠者为痰,稀者为饮,痰又分为有形与无形。
2.痰饮的辨证要点:咳吐痰多,或喉中有痰声形体肥胖者。
有数个属痰的症状同时存在。
脉滑、苔腻。
第五章诊法一、望诊(一)、一般望诊1、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
(看书P58四个含义)2、望色泽: 白色---虚证、寒证红色---热证黄色---虚证、湿证青紫---主寒、主瘀血、主痛、主惊风黑色---主肾虚、主瘀血(二)、舌诊舌尖—心舌边—肝胆舌中—脾胃舌根—肾1.舌质(1)、舌色淡白舌:主寒证、虚证。
多为阳气虚弱,气血不足之象。
红舌:主热证。
虚热、实热均可出现。
绛舌:主热盛。
绛色越深,表明热越重青紫舌:瘀血凝聚,主病有寒热之分。
绛紫色且干枯少津---属于热淡紫湿润---属于寒2.舌的形态:胖大、瘪瘦、芒刺、裂纹3.舌苔(1)、舌苔色泽白苔:主表证、寒证。
薄白苔--正常舌苔或主表证;白腻苔--寒湿;苔白而干--多为寒邪化热,津液受伤。
黄苔:多属热证。
热越重,黄越深。
苔黄而干--热邪伤津;苔黄而腻--多为湿热;黄白相兼--病证由寒化热,由表入里。
灰黑苔:主寒证或热证。
苔灰黑而润滑者--阳虚寒证;灰黑而干燥者--热证。
(2)、舌苔的性状:厚薄:以见底、不见底为标准。
苔薄--疾病轻、部位浅;苔厚--外邪入里,或里有积滞。
润燥:与津液是否亏耗相关。
舌苔湿润--津液未伤;舌苔干燥--津液已耗。
腐腻: 腐苔—胃气败绝、食积。
苔质疏松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易去。
腻苔--痰湿内盛、食积。
苔质致密,颗粒细腻,中厚边薄,不易除去。
光剥:光剥苔---又称镜面舌,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花剥苔---胃气阴两伤二.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三、问诊:1、寒热发热恶寒并见---表证:发热重恶寒轻---表热证发热轻恶寒重---表寒证只热不寒---里热证只寒不热---里寒证寒热往来---半表半里证2、问汗表证:表虚证—有汗;表实证—无汗自汗---气虚、阳虚。
盗汗—阴虚(盗汗为睡着时出汗)3、问二便大便: 秘结、干燥难解---实证、热证久病、年老体衰或产妇---津血亏虚、气虚小便:排尿功能异常 : 小便短赤---实热;小便混浊不爽或尿频、尿急或尿痛---湿热四、切诊部位:寸口脉,寸口脉位于两侧腕部桡动脉搏动明显的部位。
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位。
腕后桡骨茎突内侧部位为关部,关前为寸部,关后为尺部。
脉与脏腑:左侧:寸部---心关部---肝尺部---肾右侧:寸部---肺关部---脾尺部---门常见异常脉象和临床意义:按脉位深浅来分:浮脉---表证:表虚---无力;表实---有力沉脉---里证:里实---有力;里虚---无力按脉的速度来分:迟脉---寒证:虚寒---无力;实寒---有力数脉---热证:实热---有力;虚热---无力按脉动的波幅大小分:洪脉---实证,常指热盛微脉---虚证,常指气血虚按脉道粗细分:大脉---实证,常主热盛。
但大而无力为虚证细脉---虚证,常指气血虚其他较常见的脉象:弦脉---主肝病、痛证或有痰饮滑脉---痰饮、邪盛、妊娠第六章辨证一、八纲辨证证与症的区别:症是指单个的症状和体征。
证是一组特定的症状和体征,是一种征候群。
常是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病位、病变性质、正与邪双方力量对比状况等方面的综合概括。
八纲辨证,是通过对四诊所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进而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类证候,归纳说明病变的部位、性质、病变过程中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等情况的辨证方法。
其中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他六纲。
所以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
表寒证与表热证的鉴别表虚证与表实证的鉴别表证与里证的鉴别里寒证与里热证鉴别气虚、阳虚鉴别表血虚、阴虚鉴别表里虚症与里实证的鉴别阴证与阳证的鉴别二、脏腑辨证看PPT。
注意各证的临床表现。
尤其区别肝火上炎和肝阳上亢。
答大题时,要先定位,如在心还是肝。
然后定虚实。
如果是虚证,就再看气血阴阳;如果是实证,就看六淫。
第七章中药学一、基本知识1、四气五味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寒凉—清热、泻火、解毒—治疗热证温热—祛寒、温里、助阳—治疗寒证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辛——发散、行气、行血—治疗表证、气滞血瘀证甘——补益、和中、缓急—治疗虚证、缓和拘急疼痛通泄—用于热结便秘泄降泄—用于咳喘苦—清泄—用于热盛心烦苦温—用于寒湿证燥—燥湿—用于湿证苦寒—用于湿热证酸——收敛固涩—用于虚汗、久泻等证咸——软坚散结、泻下—用于瘰疬、痰核、痞块、热结便秘等证(淡)—渗湿利水—用于水肿、小便不利二、重要中药1、辛温解表药麻黄:平喘、利尿(咳喘、水肿)桂枝:温经通阳(痹证、痛经、脾阳不振)2、辛凉解表药薄荷:利咽、明目、透疹(咽痛、目赤、头痛)柴胡:舒肝、升提中气(肝郁、中气下陷)3、清热泻火药生石膏:清气分大热(肺胃实热),煅用收敛生肌4、清热解毒药金银花:清热透表、止痢(表热证、痢疾)黄芩:清肺热、燥湿、安胎(肺热、泄泻、黄疸、胎动不安)黄连:泻火、燥湿(高热神昏、湿热泄泻、黄疸、热淋)黄柏:滋阴降火、清湿热(肾阴虚、湿热泄泻、黄疸、热淋)5、清热凉血药生地:养阴生津(热病伤津)6、温里药附子:回阳救逆、温中散寒(心肾阳虚、四肢厥冷、亡阳虚脱、寒邪内侵)7、泻下药大黄:攻下、泻火、凉血、祛瘀(热盛便秘、热证吐衄血、血瘀腹痛、闭经、黄疸)8、祛湿药之芳香化湿药苍术:健脾、祛风湿(湿阻脾胃、风湿痹证)9、祛湿药之渗湿利水药茯苓:健脾、安神(脾虚湿困、失眠、心悸)10、祛湿药之清利湿热药茵陈:退黄疸(各型黄疸)11、止咳化痰药之止咳平喘药杏仁:润肠通便(肠燥便秘)12、祛湿药之温化寒痰药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痰湿咳嗽、各种呕吐)13、补益药之补气药党参:补中益气生血黄芪:升阳、止汗、利水、托里生肌(中气下陷、表虚自汗、脾虚水肿、排脓不畅、久不收口)白术:燥湿健脾、利水止汗、安胎(脾虚湿困、肢肿、表虚自汗、胎动不安)14、补益药之补血药当归: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月经不调、血瘀闭经、痛经、肠燥便秘)熟地:滋阴补肾(肝肾阴虚)白芍:敛阴、柔肝止痛(血热出血、盗汗、腹痛、胁痛)15、补益药之补阳药肉苁蓉:润肠通便(肠燥便秘)16、安神药酸枣仁:养肝、敛汗(肝血虚、自汗、盗汗)五味子:敛肺、生津、止汗、涩精、止泻(肺虚久咳、自汗、盗汗、遗精、尿频、五更泻)17、平肝熄风药天麻:清热(高热抽搐、搐痉挛)头晕目眩18、理气药陈皮:健脾、燥湿化痰(痰湿咳嗽)19、理血药之活血药丹参:凉血消痈、养心安神(热伤营血、痈肿、疮毒、心烦失眠)川芎:行气、祛风止痛(气滞、风湿痹痛、外感头痛)郁金:解郁、清心开窍、利胆(胁痛、湿温病邪蒙清窍、黄疸)牛膝:引血下行、利水(火热上炎、热淋涩痛)20、理血药之止血药三七:消肿止痛(外伤久不收口)第八章方剂学一、方剂的基本构成主药——针对病因或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