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管理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计算机网络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计算机⽹络原理课后习题答案《计算机⽹络》(第四版)谢希仁第1章概述作业题1-03、1-06、1-10、1-13、1-20、1-221-03.试从多个⽅⾯⽐较电路交换、报⽂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它的特点是实时性强,时延⼩,交换设备成本较低。
但同时也带来线路利⽤率低,电路接续时间长,通信效率低,不同类型终端⽤户之间不能通信等缺点。
电路交换⽐较适⽤于信息量⼤、长报⽂,经常使⽤的固定⽤户之间的通信。
(2)报⽂交换报⽂交换的优点是中继电路利⽤率⾼,可以多个⽤户同时在⼀条线路上传送,可实现不同速率、不同规程的终端间互通。
但它的缺点也是显⽽易见的。
以报⽂为单位进⾏存储转发,⽹络传输时延⼤,且占⽤⼤量的交换机内存和外存,不能满⾜对实时性要求⾼的⽤户。
报⽂交换适⽤于传输的报⽂较短、实时性要求较低的⽹络⽤户之间的通信,如公⽤电报⽹。
(3)分组交换分组交换⽐电路交换的电路利⽤率⾼,⽐报⽂交换的传输时延⼩,交互性好。
1-06.试将TCP/IP和OSI的体系结构进⾏⽐较。
讨论其异同点。
答:(1)OSI和TCP/IP的相同点是:都是基于独⽴的协议栈的概念;⼆者均采⽤层次结构,⽽且都是按功能分层,层功能⼤体相似。
(2)OSI和TCP/IP的不同点:①OSI分七层,⾃下⽽上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络层、运输层、应⽤层、表⽰层和会话层;⽽TCP/IP具体分五层:应⽤层、运输层、⽹络层、⽹络接⼝层和物理层。
严格讲,TCP/IP⽹间⽹协议只包括下三层,应⽤程序不算TCP/IP的⼀部分②OSI层次间存在严格的调⽤关系,两个(N)层实体的通信必须通过下⼀层(N-1)层实体,不能越级,⽽TCP/IP可以越过紧邻的下⼀层直接使⽤更低层次所提供的服务(这种层次关系常被称为“等级”关系),因⽽减少了⼀些不必要的开销,提⾼了协议的效率。
③OSI 只考虑⽤⼀种标准的公⽤数据⽹。
TCP/IP ⼀开始就考虑到多种异构⽹的互连问题,并将⽹际协议IP 作为TCP/IP 的重要组成部分。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案(第四章2)

计算机⽹络课后习题答案(第四章2)21某单位分配到⼀个B类IP地址,其net-id为129.250.0.0.该单位有4000台机器,分布在16个不同的地点。
如选⽤⼦⽹掩码为255.255.255.0,试给每⼀个地点分配⼀个⼦⽹掩码号,并算出每个地点主机号码的最⼩值和最⼤值4000/16=250,平均每个地点250台机器。
如选255.255.255.0为掩码,则每个⽹络所连主机数=28-2=254>250,共有⼦⽹数=28-2=254>16,能满⾜实际需求。
可给每个地点分配如下⼦⽹号码地点:⼦⽹号(subnet-id)⼦⽹⽹络号主机IP的最⼩值和最⼤值1: 00000001 129.250.1.0 129.250.1.1---129.250.1.2542: 00000010 129.250.2.0 129.250.2.1---129.250.2.2543: 00000011 129.250.3.0 129.250.3.1---129.250.3.2544: 00000100 129.250.4.0 129.250.4.1---129.250.4.2545: 00000101 129.250.5.0 129.250.5.1---129.250.5.2546: 00000110 129.250.6.0 129.250.6.1---129.250.6.2547: 00000111 129.250.7.0 129.250.7.1---129.250.7.2548: 00001000 129.250.8.0 129.250.8.1---129.250.8.2549: 00001001 129.250.9.0 129.250.9.1---129.250.9.25410: 00001010 129.250.10.0 129.250.10.1---129.250.10.25411: 00001011 129.250.11.0 129.250.11.1---129.250.11.25412: 00001100 129.250.12.0 129.250.12.1---129.250.12.25413: 00001101 129.250.13.0 129.250.13.1---129.250.13.25414: 00001110 129.250.14.0 129.250.14.1---129.250.14.25415: 00001111 129.250.15.0 129.250.15.1---129.250.15.25416: 00010000 129.250.16.0 129.250.16.1---129.250.16.25422..⼀个数据报长度为4000字节(固定⾸部长度)。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四章

第四章网络层1.网络层向上提供的服务有哪两种?是比较其优缺点。
网络层向运输层提供“面向连接”虚电路(Virtual Circuit)服务或“无连接”数据报服务前者预约了双方通信所需的一切网络资源。
优点是能提供服务质量的承诺。
即所传送的分组不出错、丢失、重复和失序(不按序列到达终点),也保证分组传送的时限,缺点是路由器复杂,网络成本高;后者无网络资源障碍,尽力而为,优缺点与前者互易2.网络互连有何实际意义?进行网络互连时,有哪些共同的问题需要解决?网络互联可扩大用户共享资源范围和更大的通信区域进行网络互连时,需要解决共同的问题有:不同的寻址方案不同的最大分组长度不同的网络接入机制不同的超时控制不同的差错恢复方法不同的状态报告方法不同的路由选择技术不同的用户接入控制不同的服务(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不同的管理与控制方式3.作为中间设备,转发器、网桥、路由器和网关有何区别?中间设备又称为中间系统或中继(relay)系统。
物理层中继系统:转发器(repeater)。
数据链路层中继系统:网桥或桥接器(bridge)。
网络层中继系统:路由器(router)。
网桥和路由器的混合物:桥路器(brouter)。
网络层以上的中继系统:网关(gateway)。
4.试简单说明下列协议的作用:IP、ARP、RARP和ICMP。
IP协议:实现网络互连。
使参与互连的性能各异的网络从用户看起来好像是一个统一的网络。
网际协议IP是TCP/IP体系中两个最主要的协议之一,与IP协议配套使用的还有四个协议。
ARP协议:是解决同一个局域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的IP地址和硬件地址的映射问题。
RARP:是解决同一个局域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的硬件地址和IP地址的映射问题。
ICMP:提供差错报告和询问报文,以提高IP数据交付成功的机会因特网组管理协议IGMP:用于探寻、转发本局域网内的组成员关系。
5.IP地址分为几类?各如何表示?IP地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分为ABCDE 5类;每一类地址都由两个固定长度的字段组成,其中一个字段是网络号net-id,它标志主机(或路由器)所连接到的网络,而另一个字段则是主机号host-id,它标志该主机(或路由器)。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案(第五章)

答:可能,但应用程序中必须额外提供与TCP相同的功能。
5—08为什么说UDP是面向报文的,而TCP是面向字节流的?答:发送方UDP 对应用程序交下来的报文,在添加首部后就向下交付IP 层。
UDP 对应用层交下来的报文,既不合并,也不拆分,而是保存这些报文的边界。
接收方UDP 对IP 层交上来的UDP 用户数据报,在去除首部后就原封不动地交付上层的应用进程,一次交付一个完整的报文。
发送方TCP对应用程序交下来的报文数据块,视为无结构的字节流〔无边界约束,课分拆/合并〕,但维持各字节5—09端口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端口要划分为三种?答:端口的作用是对TCP/IP体系的应用进程进行统一的标志,使运行不同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的应用进程能够互相通信。
熟知端口,数值一般为0~1023.标记常规的效劳进程;1024~491515—10试说明运输层中伪首部的作用。
答:用于计算运输层数据报校验和。
5—11某个应用进程使用运输层的用户数据报UDP,然而继续向下交给IP层后,又封装成IP 数据报。
既然都是数据报,可否跳过UDP而直接交给IP层?哪些功能UDP提供了但IP没提提供?答:不可跳过UDP而直接交给IP层IP数据报IP报承当主机寻址,提供报头检错;只能找到目的主机而无法找到目的进程。
UDP提供对应用进程的复用和分用功能,以及提供对数据差分的过失检验。
5—12一个应用程序用UDP,到IP层把数据报在划分为4个数据报片发送出去,结果前两个数据报片丧失,后两个到达目的站。
过了一段时间应用程序重传UDP,而IP层仍然划分为4个数据报片来传送。
结果这次前两个到达目的站而后两个丧失。
试问:在目的站能否将这两次传输的4个数据报片组装成完整的数据报?假定目的站第一次收到的后两个数据报片仍然保存在目的站的缓存中。
答:不行重传时,IP数据报的标识字段会有另一个标识符。
仅当标识符相同的IP数据报片才能组装成一个IP数据报。
前两个IP数据报片的标识符与后两个IP数据报片的标识符不同,因此不能组装成一个IP数据报。
计算机网络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学第一章概述1-02 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1)报文分组,加首部(2)经路由器储存转发(3)在目的地合并1-08 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各种类别的网络都有哪些特点?答:按范围:(1)广域网WAN:远程、高速、是Internet的核心网。
(2)城域网:城市范围,链接多个局域网。
(3)局域网:校园、企业、机关、社区。
(4)个域网PAN:个人电子设备按用户:公用网:面向公共营运。
专用网:面向特定机构。
1-10 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要传送的报文共x(bit)。
从源点到终点共经过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率为b(b/s)。
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s)。
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t),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
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提示:画一下草图观察k段链路共有几个结点。
)答:线路交换时延:kd+x/b+s, 分组交换时延:kd+(x/p)*(p/b)+ (k-1)*(p/b) 其中(k-1)*(p/b)表示K段传输中,有(k-1)次的储存转发延迟,当s>(k-1)*(p/b)时,电路交换的时延比分组交换的时延大,当x>>p,相反。
线路交换时延:kd(传播时延)+x/b(发送时延)+s(建立连接时间),分组交换时延:kd(传播时延)+(x/p)*(p/b)(发送时延)+ (k-1)*(p/b)(最后一个分组在第一个路由器转发到目的主机的发送时延)1-11 在上题的分组交换网中,设报文长度和分组长度分别为x和(p+h)(bit),其中p为分组的数据部分的长度,而h为每个分组所带的控制信息固定长度,与p的大小无关。
通信的两端共经过k段链路。
链路的数据率为b(b/s),但传播时延和结点的排队时间均可忽略不计。
若打算使总的时延为最小,问分组的数据部分长度p应取为多大?(提示:参考图1-12的分组交换部分,观察总的时延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网络管理实训教程的课后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1.计算机网络的目的是实现实现资源共享和实时通信通信设备通信线路,它通过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把计算机连接在一起.2.根据网络覆盖的地理范围,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LAN MAN WAN3.网络协议实际上就是可以使计算机互相通信的一组规则4.对等式网络中的计算机同时充当服务器和客户机5.主从式网络适合于规模较大的场合.6.双绞线分为UTP和STP,双绞的目的是减小一对线对对其他线对的电磁干扰,同时也可以减少别的线对产生的电磁干扰对自己的影响7.T568B中,线序是白橙,橙,白绿,蓝,白蓝,绿,白褐,褐8.星型结构的网络有何突出的优点以至于现在被普遍采用?一台计算机所使用的线路如果发生故障不会影响到其他计算机;故障排查容易;而且由于有集中点,管理也集中,工作量也小得多.9.为什么说集线器上的计算机是共享带宽?集线器是物理层设备,其功能是简单地将某个端口收到的信号(即0和1物理层信号)从其他所有的端口复制出去.正因为如此,如果有一台计算机发送信号,其他接口上所有计算机(甚至在其他集线器上的的计算机)将能同时接受到信号.这也意味着其他计算机在此刻不能同时发送信号,如果它们也同时发送信号就会发生冲突,用集线器构成的网络在任何时候只能有一台计算机在发送数据,这样每一台计算机发送数据的机会就被平均了,所以集线器所接的计算机是共享同一网络带宽的.10.简单说明交换机的工作原理.交换机信赖于一个MAC地址与端口的映射表来进行工作的,当一台计算机发送过数据时,发送者的MAC地址和所在的端口就被记录在表中;如果有其他计算机向这台计算机发送数据时,交换机查询该映射表,数据只会从这台计算机所在的端口转发出去,而不会从其他端口转发.11.以太网采用的介质访问控制方式是CSMA/CD第二章1.Windows Server 2003有4个版本,分别为Web版标准版企业版数据中心版2.某中型企业,准备购买Windows Server 2003,服务器上令人欲发布网页,同时作为SQL服务器,考虑到服务器的负载和冗余问题,需要采用集群,应使用WEB 版.3.推荐Windows Server 2003 安装在NTFS文件系统分区.4.某企业规划有两台Windows Server 2003和50台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每台服务器最多只有15个人同时访问,最好采用每服务器授权模式.5.在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下,可以使用Windows Server 2003安装光盘中i386目录下的程序winnt32.exe进行安装.6.管理员的用户名为 Administrator7.无人值守安装的命令格式为winnt32 /s:F:\i386 /unattend:a:\unattend.txt8.Windows NT 4.0 Server 和Windows 2000 Server 可以升级到Windows Server 2003.9.使用安装管理器(setupmgr.exe)可以自动产生无人值守安装的应答文件.10.安装Windows Server 2003标准版,最低需要128MB内存.11.采用升级到Windows Server 2003的好处是什么?升级到Windows Server 2003可以保留原有系统的各种配置,例如用户名和密码,文件权限,原有的应用程序,因此通常升级会比安装全新的Windows Server 2003后重新配置少不少工作量,同时还可保证系统过渡的连续性.第三章1.Windows Server 2003 中集成的防火墙有什么作用?防火墙可以阻止网络中的其他计算机对本地计算机的主动访问,保护本地计算机上的资源,不妨碍本地计算机对其他计算机的主动访问。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及答案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是()。
A. 将计算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B. 利用通信设备和帮助计算机实现异地通信和资源共享的软件系统C. 将计算机与其他设备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网络D. 以上答案均不正确答案:B2. 在计算机网络中,「协议」是()。
A. 双方各自对自己表示的理解的统称B. 双方对彼此要求的统称C. 参与通信双方所要共同遵循的规则D. 以上答案均不正确答案:C3. 「网络拓扑」是指()。
A. 网络中的设备之间的物理连接方式B. 网络中的设备之间的逻辑连接方式C. 网络中不同设备的排列方式D. 以上答案均不正确答案:A4. 在计算机网络中,「互联网」是指()。
A. 全球范围内的所有网络的集合B. 企事业单位内部的网络C. 家庭或个人内部的网络D. 以上答案均不正确答案:A5. 「IP地址」是用来()。
A. 标识互联网上的终端设备B. 标识一个网络C. 标识一个计算机D. 以上答案均不正确答案:A二、填空题1. 计算机网络中,「URL」的全称是__________。
答案:统一资源定位符2. 在计算机网络中,「HTTP」的全称是__________。
答案:超文本传输协议3. 在计算机网络中,「DNS」的全称是__________。
答案:域名系统4. 计算机网络中,「FTP」的全称是__________。
答案:文件传输协议5. 在计算机网络中,「TCP」的全称是__________。
答案:传输控制协议三、简答题1. 请解释「OSI参考模型」的七层结构。
答:「OSI参考模型」,全称为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是一个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概念框架,用于理解和描述计算机网络中不同层次的功能和关系。
该模型分为七层,从物理层到应用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第二版)杨云江编著 的课后习题答案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第二版)云江编著的课后习题答案试卷题型:单选10 ×1 多选 5×2 填空15×1 简答9×5 分析10×2知识重点:异地备份,异地容灾的方案。
分析题:主要是知识的窜连,比如SNMP协议的几个版本第一章不考,第四章关于IP不考第二章1 网络管理的任务:网络管理包含两大任务:一是对网络运行状态的监测,二是对网络运行状态进行控制。
2 网络管理的目标:是尽量满足网络管理者和网络用户对计算机网络的有效性、可靠性、开放性、综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要求。
3 网络管理的基本容:(1)数据通信网中的流量控制;(2)网络路由选择策略;(3)网络的安全防护;(4)网络的故障诊断;(5)网络的费用计算;(6)网络病毒防;(7)网络黑客防;(8)网络管理员的管理与培训;(9)部管理制度。
4 故障管理的基本功能:告警报告;事件报告管理;日志控制;测试管理功能5计费管理的功能:l 以一致的格式和手段来收集、分析和表示计费信息;2 在计算费用时应有能力选取计算所需的数据;3 有能力根据资源使用情况调整价目表,根据选定的价目、算法计算用户费用;4 有能力提供用户帐单、用户明细帐和分摊帐单;5所出帐单应有能力根据需要改变格式而无需重新编程;6便于检索、处理、费用可再分配。
6 性能管理的主要功能:1工作负荷监测、收集和统计数据;2 判断、报告和报警网络性能;3预测网络性能的变化趋势;4评价和调整性能指标、操作模式和网络管理对象的配置。
7 安全管理的基本容安全告警管理;安全审计跟踪功能管理;安全访问控制管理。
习题:1.网络管理的基本任务:网络管理包含两大任务:一是对网络运行状态的监测,二是对网络运行状态进行控制。
通过对网络运行状态的监测可以了解网络当前的运行状态是否正常,是否存在瓶颈和潜在的危机;通过对网络运行状态的控制可以对网络状态进行合理的调节,提高性能,保证服务质量。
计算机网络第1-3章部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概述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的优点:适用于连续传送大量数据。
电路交换的缺点:电路建立时间长,线路利用率低。
(2)报文交换的优点:采用了存储转发技术,线路使用率高。
报文交换的缺点:延迟长。
(3)分组交换的优点:高效——动态分配传输带宽,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用。
灵活——以分组为传送单位和查找路由。
迅速——不必先建立连接就能向其他主机发送分组。
可靠——保证可靠性的网络协议;分布式的路由选择协议使网络有很好的生存性。
分组交换的缺点:分组在各结点存储转发时需要排队,这就会造成一定的时延。
同时分组必须携带的首部(里面有必不可少的控制信息)也造成了一定的开销。
1-12 因特网的两大组成部分(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工作方式各有什么特点?答: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
由用户直接使用。
核心部分: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
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
工作方式:(1)边缘部分:采用客户服务器方式和对等通信方式。
(2)核心部分:采用电路交换、分组交换。
1-13 客户服务器方式与对等通信方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答:相同之处:两者所描述的都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1-18 假设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度为2×108m/s.媒体长度L分别为:(1)10cm(网络接口卡)(2)100m(局域网)(3)100km(城域网)(4)5000km(广域网)试计算出当数据率为1Mb/s和10Gb/s时在以上媒体中正在传播的比特数。
解:即求传播时延带宽积。
结果见书上课后参考答案。
1-25 试举出日常生活中有关“透明”这种名词的例子。
答:这种例子有很多。
比如日常家用电器,我们并不知道家用电器具体工作原理,但只要清楚某按钮可以完成什么功能,就可以使用家用电器为日常生活服务。
第二章物理层2-04 试解释以下名词:数据,信号,模拟数据,模拟信号,基带信号,带通信号,数字数据,数字信号,码元,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串行传输,并行传输。
计算机网络1-3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概述习题1-01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哪些服务?答: P1第二段,三种网络各自提供的服务及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习题1-02 试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分组交换技术采用存储转发技术,将完整的报文分割成较小的数据段,在每个数据段前面,加上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组成首部后,就构成了分组。
分组是在计算机网络中传送的数据单元。
发送分组,接收端剥去首部,抽出数据部分,还原成报文后进行重组,这就是分组交换技术。
习题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电路交换的优点:适用于连续传送大量数据;缺点:电路建立连接时间长,线路利用率低。
信息传输延迟小,就给定的连续路由来说,传输延迟是固定不变的。
信息编码方法、信息格式以及传输控制程序来都不受限制,即可向用户提供透明的通路。
报文交换的优点:是采用了存储转发技术,线路使用率高;缺点:是延迟长。
分组交换的优点:分组动态分配带宽,且对网络逐段占用,提高通信线路使用效率。
分组独立选择路由,使结点之间数据交换比较灵活。
分组大大压缩结点所需的存储容量,也缩短了网络延时。
较短的报文分组比较长的报文可大大减少差错的产生,提高传输可靠性。
缺点:分组在各结点存储较发时需要排队,这就会造成一定的时延。
当网络通信量大时,这种时延也可能会很大。
同时,各分组必须携带的控制信息也造成了一定的开销。
习题1-04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答:因特网缩短了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交往方式,使世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习题1-05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能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最主要的特点。
答:P3第一阶段是从单个网络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
第二个阶段的特点是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
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
第三阶段的特点是逐渐形成了多层次ISP结构的因特网。
习题1-06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
计算机网络部分课后题答案

计算机网络P195 3-1 3-2 3-3.1.采用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方式的局域网,总线长度为1000m,数据传输速率为10Mbps,电磁波在总线传输介质中的传输速度为2*108m。
计算最小帧长度应该为多少?(忽略物理层延时)答:传播时间:Δt=L/V=1000/(2×108)=5(μs)冲突窗口:2Δt=10(μs)最短帧长度:Lmin:1*107*10*10−6=100bit答案解析:以CSMA/CD作为MAC算法的一类LAN称为以太网。
CSMA/CD冲突避免的方法:先听后发、边听边发、随机延迟后重发。
一旦发生冲突,必须让每台主机都能检测到。
关于最小发送间隙和最小帧长的规定也是为了避免冲突。
考虑如下极限的情况,主机发送的帧很小,而两台冲突主机相距很远。
在主机A发送的帧传输到B 的前一刻,B开始发送帧。
这样,当A的帧到达B时,B检测到冲突,于是发送冲突信号。
假如在B 的冲突信号传输到A之前,A的帧已经发送完毕,那么A将检测不到冲突而误认为已发送成功。
由于信号传播是有时延的,因此检测冲突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这也是为什么必须有个最小帧长的限制。
以太网在一帧发送完毕之前,发送方必须要检测到是否有冲突发生,如果没有则大吉,如果有则按照相应算法检测后重新发送该帧。
以太网最小的帧发送完毕的时间应该等于数据在最长的网线上来回跑一趟的时间加上延迟,这样发送端才有可能在发送期间检测到冲突。
介绍如下计算Lmin的公式:Lmin/R = 2*S/(0.7*C) + 2*Tphy + 2*n*TrLmin –最小帧长R –网络速率(10M等)S –碰撞域(*2 表示一来一回,划个图就明白了)C –标准光速(*0.7表示在双绞线中,用光纤的话别论)Tphy –物理层延时(*2 是因为要经过一收一发两个主机的物理层)Tr –中继器延时(一般来说,相当于两个物理层的延时按10M网最大的传输距离,2500米来计算。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案(1-7)

第1章概述(P22)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何特点?答: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面向终端的计算机通信网:其特点是计算机是网络的中心和控制者,终端围绕中心计算机分布在各处,呈分层星型结构,各终端通过通信线路共享主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计算机的主要任务还是进行批处理,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分时系统后,则具有交互式处理和成批处理能力。
(2)以分组交换网为中心的多主机互连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分组交换网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组成,以通信子网为中心,不仅共享通信子网的资源,还可共享资源子网的硬件和软件资源。
网络的共享采用排队方式,即由结点的分组交换机负责分组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给两个进行通信的用户段续(或动态)分配传输带宽,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通信线路的利用率,非常适合突发式的计算机数据。
(3)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遵循国际标准化协议的计算机网络:为了使不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都能互联,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了一个能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X围内互联成网的标准框架—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
这样,只要遵循OSI标准,一个系统就可以和位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循同一标准的其他任何系统进行通信。
(4)高速计算机网络:其特点是采用高速网络技术,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实现,多媒体和智能型网络的兴起。
2、试简述分组交换的特点答: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存储-转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兼有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的优点。
分组交换在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技术传送按一定长度分割为许多小段的数据——分组。
每个分组标识后,在一条物理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的技术,同时传送多个数据分组。
把来自用户发端的数据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内,接着在网内转发。
到达接收端,再去掉分组头将各数据字段按顺序重新装配成完整的报文。
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的电路利用率高,比报文交换的传输时延小,交互性好。
3、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计算机网络课后试题答案(第五版)

计算机网络课后试题答案(第五版)计算机网络第一章习题习题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电路交换,它的主要特点是:①在通话的全部时间内用户独占分配的传输线路或信道带宽,即采用的是静态分配策略;②通信双方建立的通路中任何一点出现了故障,就会中断通话,必须重新拨号建立连接,方可继续,这对十分紧急而重要的通信是不利的。
显然,这种交换技术适应模拟信号的数据传输。
然而在计算机网络中还可以传输数字信号。
数字信号通信与模拟信号通信的本质区别在于数字信号的离散性和可储性。
这些特性使得它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不仅可以间断分时发送,而且可以进行再加工、再处理。
③计算机数据的产生往往是“突发式”的,比如当用户用键盘输入数据和编辑文件时,或计算机正在进行处理而未得出结果时,通信线路资源实际上是空闲的,从而造成通信线路资源的极大浪费。
据统计,在计算机间的数据通信中,用来传送数据的时间往往不到10%甚至1%。
另外,由于各异的计算机和终端的传输数据的速率各不相同,采用电路交换就很难相互通信。
分组交换具有高效、灵活、可靠等优点。
但传输时延较电路交换要大,不适用于实时数据业务的传输。
报文交换传输时延最大。
习题1-13 客户服务器方式与对等通信方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答:客户服务器有主机和客户机之分,客户机向主机发送服务请求,并有主机的地址,主机被动的接收客户的请求,给于客户请求服务。
对等通信方式没有主机和客户机之分,每个电脑都是平等的,每个电脑都可能是主机和客户机,这个主要看电脑是在请求服务还是在给于服务。
客户服务器方式和对等通信方式都是在网络上进行的,都有大量的电脑组成一个网络,并且有着相同的软件支持,都间接存在主机和客户机之分,都存在网络边缘和网络核心!习题1-14 计算机网络有哪些常用的性能的指标?答:计算机网络有七种性能指标: 1.速率 2.带宽 3.吞吐量 4.时延5.时延带宽积 6.往返时间RTT 7.利用率习题1-20 网络体系结构为什么要采用分层次的结构?试举出一些与体系结构的思想相似的日常生活.答:分层次的好处:(1).各层之间是独立的。
计算机网络管理课后习题(1)

1.01网络管理对于网络的正常运行有什么意义?1.03被管理的网络设备有哪些?1.04网络管理系统分为哪些层次?网络管理框架的主要内容是哪些?1.05在管理站和代理中应配置哪些软件实体?1.06集中式网络管理和分布式网络管理有什么区别?各有什么优缺点?1.07什么是委托代理?1.08网络管理软件由哪些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1.09对网络监控有用的管理信息有哪些?代理怎样把管理信息发送给监视器?1.10系统响应时间由哪些部分组成?1.11网络资源的利用率与哪些因素有关?什么是合理的负载分布?1.12性能测试报告应包括哪些内容?1.13故障监视可分为哪些功能模块?1.14需要计费的网络资源有哪些?计费日志应包括哪些信息?1.15配置管理应包含哪些功能模块?设备的配置信息有哪些?1.16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需求有哪些?1.17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威胁有哪些?对网络管理的安全威胁有哪些?1.18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应包含哪些内容?1.19ISO制定的网络管理标准有哪些文件?各是什么内容?1.20TCP/IP网络管理标准有哪些主要的RFC文件?各是什么内容?名词解释:一、网络管理应用二、网络管理完成的任务三、网络管理功能分为四、网络监控要解决的问题五、轮询:六、事件报告七、影响通信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八、网络管理功能九、可用性十、响应时间管理域:管理对象的集合叫管理域。
行政域:划分和改变管理域,协调管理域之间的关系。
2.01表示层的功能是什么?抽象语法和传输语法各有什么作用?2.02用ASN.1表示一个协议数据单元(例如,IEEE802.3的帧)。
2.03用基本编码规则对长度字段L编码:L=18,L=180,L=1044。
2.04用基本编码规则对下面的数据编码:标签值=1011001010,长度=255.2.05为什么要用宏定义?怎样由宏定义得到宏实例?3.01Internet网络管理框架由哪些部分组成?支持SNMP的体系结构由哪些协议层组成?3.02SNMP环境中的管理对象是如何组织的?这种组织方式有什么意义?3.03MIB-2中的应用类型有哪些?计数器类型和计量器类型有什么区别?3.04RFC1212给出的宏定义由哪些部分组成?试按照这个宏定义产生一个宏实例。
计算机网络管理课后习题(1)

1.01网络管理对于网络的正常运行有什么意义?1.03被管理的网络设备有哪些?1.04网络管理系统分为哪些层次?网络管理框架的主要内容是哪些?1.05在管理站和代理中应配置哪些软件实体?1.06集中式网络管理和分布式网络管理有什么区别?各有什么优缺点?1.07什么是委托代理?1.08网络管理软件由哪些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1.09对网络监控有用的管理信息有哪些?代理怎样把管理信息发送给监视器?1.10系统响应时间由哪些部分组成?1.11网络资源的利用率与哪些因素有关?什么是合理的负载分布?1.12性能测试报告应包括哪些内容?1.13故障监视可分为哪些功能模块?1.14需要计费的网络资源有哪些?计费日志应包括哪些信息?1.15配置管理应包含哪些功能模块?设备的配置信息有哪些?1.16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需求有哪些?1.17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威胁有哪些?对网络管理的安全威胁有哪些?1.18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应包含哪些内容?1.19ISO制定的网络管理标准有哪些文件?各是什么内容?1.20TCP/IP网络管理标准有哪些主要的RFC文件?各是什么内容?名词解释:一、网络管理应用二、网络管理完成的任务三、网络管理功能分为四、网络监控要解决的问题五、轮询:六、事件报告七、影响通信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八、网络管理功能九、可用性十、响应时间管理域:管理对象的集合叫管理域。
行政域:划分和改变管理域,协调管理域之间的关系。
2.01表示层的功能是什么?抽象语法和传输语法各有什么作用?2.02用ASN.1表示一个协议数据单元(例如,IEEE802.3的帧)。
2.03用基本编码规则对长度字段L编码:L=18,L=180,L=1044。
2.04用基本编码规则对下面的数据编码:标签值=1011001010,长度=255.2.05为什么要用宏定义?怎样由宏定义得到宏实例?3.01Internet网络管理框架由哪些部分组成?支持SNMP的体系结构由哪些协议层组成?3.02SNMP环境中的管理对象是如何组织的?这种组织方式有什么意义?3.03MIB-2中的应用类型有哪些?计数器类型和计量器类型有什么区别?3.04RFC1212给出的宏定义由哪些部分组成?试按照这个宏定义产生一个宏实例。
《计算机网络》课后习题答案(1-7)

第1章概述(P22)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何特点?答: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面向终端的计算机通信网:其特点是计算机是网络的中心和控制者,终端围绕中心计算机分布在各处,呈分层星型结构,各终端通过通信线路共享主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计算机的主要任务还是进行批处理,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分时系统后,则具有交互式处理和成批处理能力。
(2)以分组交换网为中心的多主机互连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分组交换网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组成,以通信子网为中心,不仅共享通信子网的资源,还可共享资源子网的硬件和软件资源。
网络的共享采用排队方式,即由结点的分组交换机负责分组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给两个进行通信的用户段续(或动态)分配传输带宽,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通信线路的利用率,非常适合突发式的计算机数据。
(3)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遵循国际标准化协议的计算机网络:为了使不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都能互联,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了一个能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联成网的标准框架—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
这样,只要遵循OSI标准,一个系统就可以和位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循同一标准的其他任何系统进行通信。
(4)高速计算机网络:其特点是采用高速网络技术,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实现,多媒体和智能型网络的兴起。
2、试简述分组交换的特点答: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存储-转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兼有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的优点。
分组交换在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技术传送按一定长度分割为许多小段的数据——分组。
每个分组标识后,在一条物理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的技术,同时传送多个数据分组。
把来自用户发端的数据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内,接着在网内转发。
到达接收端,再去掉分组头将各数据字段按顺序重新装配成完整的报文。
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的电路利用率高,比报文交换的传输时延小,交互性好。
3、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网络管理:就是、监督一个复杂的计算机网络,以确保其具有最高的效率和生产力,能正常地、高效地运行;它是由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及管理系统等部分紧密结合而成的。
(P15)
网元:网络管理中可以监视和管理的最小单元。
(1)物理介质和联网设备(包括物理链路和数据链路层联网设备);(2)计算机设备(包括打印机、处理器、存储设备和其他计算机外围设备);(3)网络互联设备(网桥、路由器、网关等)。
(P4)
网络资源:网络的硬件系统、网络的软件系统以及服务等构成的。
(P4)
被管对象:为了实现远程逻辑管理,将被管网络资源中的网元抽象为对象的数据表示。
(P5)
网络管理系统:用来管理网络、保障网络正常运行的软件和硬件的有机结合的分布式网络应用系统。
(P6)2、管理者和管理员有什么区别?(P3和P7)
管理站(硬件)或者管理程序(软件)都可称为管理者(Manager)。
Manager不是指人而是指机器或软件。
网络的管理者是网络管理员。
网络管理员实际上是从事网络管理工作的人。
网络管理员(Administrator)指的是人。
4、网络管理系统的内容包括哪些?(P6)
(1)系统的功能;(2)网络资源的表示;(3)网络管理信息的表示;(4)系统的结构。
7、网络管理的基本原理是什么?(P7)
(1)若要管理某个对象,就必然会给该对象添加一些软件或硬件,但这种“添加”必须对原有对象的影响尽量小些。
(2)由于管理信息而带来的通信量不应明显地增加网络的通信量。
第二章
2、简述OSI网络管理体系结构的子模型。
(P18)
(1)功能模型,将整个管理系统划分为配置、故障、性能、安全、和计费管理五个功能域,这些模型结合在一起提供网络管理。
(2)组织模型,处理系统组织方面的信息,采用管理系统和代理系统模式,定义了一些管理角色,如管理站、代理等。
(3)信息模型,描述管理对象,包括一个管理信息结构、命名等级体系和管理对象定义。
(4)通信模型,描述所需的通信过程,是基于系统的通信体系结构,包括应用管理、层管理和层操作3种交换管理信息的机制。
3、网络管理系统的五大功能是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P19和P22)
功能:性能管理、故障管理、计费管理、配置管理、安全管理。
关系:(1)性能管理、故障管理、计费管理属于对网络的监视范畴,而配置管理和安全管理则属于对网络的控制范畴。
(2)配置管理是各管理功能的基础,其他各管理功能都需要使用配置管理的信息。
(3)故障管理是整个网络管理功能的核心部分,尤其是在网络部署完成之后,用于保证网络能提供连续可靠的运行,减少网络运行中断对社会生产造成的影响和损失。
故障管理的基础是网络性能和配置性能。
(4)安全管理比较独特,既涉及其他管理功能的安全完成,也涉及网络的安全使用。
性能管理和故障管理及安全管理的关系是密切的。
性能降低将导致网络故障,有效的性能管理系统可以帮助网络管理人员加强故障的管理及排障能力。
计费管理元始数据也是网络性能的体现。
4、基于M/A模式的网络管理系统由哪几个要素组成?(P24)
要素:网络管理者、网管代理、一种通用的网络管理协议、一个或多个管理信息库。
5、什么是网络管理体系结构的信息模型?(P29)
被管对象的意义在整个网络系统中是统一的,即不依赖于任何一个被管对象的具体实现,因此必须要有一种标准化的描述语言来描述基于这种模型方法的管理信息。
描述和管理相关的对象和信息的概念集
合就构成了网络管理体系结果的信息模型。
6、什么是通信模型?包括哪些内容?(P30)
通信模型:在多个网络管理实体之间交换管理信息的方案和机制。
内容:(1)通信伙伴的描述;(2)通信机制的描述,即管理应用程序所需的通信服务和协议的描述;(3)通信中用到的数据结构的语法和语义定义(数据交换的格式);(4)管理协议嵌入服务结构的机制和协议层级嵌入底层通信结构的机制。
第三章
2、简述陷阱(Trap)轮询引导的过程。
(P37)
在初始化时,管理站轮询某些关键信息(如接口特性、作为基准的一些性能统计值,如发送和接收的分组的平均数)的代理者。
一旦建立了基准,管理站将降低轮询频度。
相反地,由每个代理者负责向管理站报告异常事件。
例如,代理者崩溃和重启动、连接失败、过载等。
这些事件用SNMP的Trap消息报告。
管理站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可以直接轮询报告事件的代理者或它的相邻代理者,对事件进行诊断或获取关于异常情况的更多的信息。
5、计算机和网络需要哪几方面的安全性?
7、MIB浏览器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处?为什么要研究和使用MIB浏览器?
(1)MIB浏览器是一种重要的网络管理工具,也称为MIB编辑器。
(2)用处:它使得用户能够以不同的方式遍历特定的MIB树,获得不同的对象“视图”。
它的输出通常是图形化的,而且会给出所有MIB变量的简要信息,并标出其在树中的位置。
(3)因为MIB浏览器使得对于MIB变量的浏览变得更加方便和容易。
网络管理人员可以利用MIB变量浏览器取出网元的前端配置信息、性能参数以及统计数据等,对网络情况进行监视。
8、SNMP支持哪五种报文操作?
GetRequest、GetNextRequest、GetResponse、SetRequest、Trap。
第四章
1、根据网络管理软件的发展历史、网络管理软件划分为几代?
3代
2、网络管理软件结构是什么样的?
用户接口软件,管理专用软件,管理支持软件。
3、根据管理对象的不同,网络管理软件分为哪两大类?
网络设备监控系统,桌面管理系统。
5、Sniffer能进行哪些方面的管理?
(1)可进行完整的网络监测,(2)确保网络性能,(3)可以对整个网络的所有7层进行分析。
第六章
2、什么是性能管理?具体包括哪些功能?(P194和P195)
性能管理就是管理员通过网络、系统产生的报表数据进行实时的分析与管理,性能管理系统会保存大量采样数据同时定期对元始数据进行汇总,生成汇总化报表,以减少存储资源占有,提高数据质量。
功能:数据收集功能,工作负载监视功能,摘要功能。
4、网络性能管理的步骤是什么?(P198)
网络监控和数据采集,网络性能基线描述,指定可接受的网络性能阈值,与实际的网络性能进行比较,发现偏离和性能异常,进行必要的网络调整与性能优化,所有这些步骤和措施均以SLA和QoS为核心和目的,周而复始,形成一个闭环。
5、什么是网络测量?网络测量的功能有哪些?(P199)
网络测量是指遵照一定的方法和技术,利用软件和硬件工具来测试或验证表证网络性能指标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功能:(1)网络的结构,(2)网络的流量特征,(3)用户和应用,(4)网络的错误和恶意的行为。
6、网络性能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可用性,网络可用率,时延,抖动,丢包率,带宽吞吐量,带宽利用率,每秒包数量,服务质量协议,服务质量,协议分析,应用网段流量分析,设置CPU与内存。
(14个)
第七章
1、网络安全的五大属性。
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可控性。
2、OSI的网络安全模型。
OSI参考模型是研究、设计新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评估、改进现有系统的理论依据,是理解和实现网络安全的基础。
OSI安全体系结构是在分析对开放系统的威胁和其脆弱性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在OSI安全参考模型中主要包括安全服务、安全机制和安全管理,并给出了OSI网络层次、安全服务和安全机制之间的逻辑关系。
3、网络安全的策略。
物理安全策略;访问控制策略;加密策略;网络安全管理策略。
第八章
1、网络故障诊断及解决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1)故障现象描述;(2)相关信息收集;(3)经验判断和理论分析;(4)各种可能原因列表;(5)对每一原因实施排错方案;(6)观察故障排查结果;(7)循环进行故障排查过程;(8)故障处理过程文档化。
2、分层故障排除法的原理是什么?(P280)
是把TCP/IP的分层模型和现实的网络环境相对应,从高到低或者从低到高判断故障。
3、分段故障排除法的原理是什么?(P285)
就是把故障分成几个段落,在逐一排除。
分段的中心思想就是缩小网络故障涉及的设备和线路,来更快地判定故障,然后再逐级恢复原有网络。
4、交换机常见的故障。
硬件故障:电影故障,端口故障,模块故障,背板故障,线缆故障。
软件故障:系统错误,配置不当,密码丢失,外部因素。
5、路由器常见的故障。
物理故障:(1)线路连接问题,与其他设备配合问题,接口配置问题,电源或接地不符合要求,传输线受到干扰,中间传输设备故障,环境的温湿度、洁净度、静电等指标超出使用范围;(2)串口故障;(3)以太网口故障;(4)路由器逻辑故障。
第九章
1、网络计费系统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
(1)基于路由器的流量计费方式;(2)基于snoop的流量计费;(3)基于proxy的流量计费;(4)基于邮件日志的邮件计费;(5)拨入计费。
2、基本路由器的流量计费方式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这种计费方式使用在多数路由器,能够按照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对来记录流量的特性,这些记录暂时存放在路由器内存中;计费服务器使用SNMP命令定时从路由器获取流量记录,通过分析这些记录得到收费范围内IP的流量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