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过程以及内容讲义

新文化运动过程以及内容讲义
新文化运动过程以及内容讲义

新文化运动过程以及内容讲义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先导:20世纪初期梁启超等人创办报刊,撰写许多明快动人的文章,介绍和鼓吹西方主义新思想、新文化。提倡“新文体”“诗界革命”(以比较通俗而富有煽动力的文字运载新思想,平易畅达,词汇丰富,句法灵活,艺术手段多种多样,自由大胆地抒写己见,极具煽动力、感染力)

2、序曲:辛亥革命时期,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为主力的而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章太炎、邹容等人。

3、直接的导火索:尊孔复古逆流。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了政治上的独裁的统治,在思想领域卷起了一股尊孔复古逆流。

A、袁世凯在《宪法草案》中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次年袁世凯又令全国学校都要“尊孔尚孟”。从1912年,各地纷纷成立了各种名目的尊孔复古组织:孔教会、孔道会、孔社、宗圣会、尊崇孔道会、经学会、读经会等等。影响最大的是康有为的孔教会。主办《不忍》杂志,连篇累牍攻击共和政体、鼓吹非孔教、非复辟不能救中国。

B、运用在政府国家机器摧残资产阶级新文化。一些进步报刊遭到封闭,许多进步人士被逮捕或枪杀,进步报纸的数量大大减少。

总之,这种尊孔复古逆流,使形形色色的封建余孽粉墨登场,封建沉渣泛起,进步的民主思想逐步低沉,社会乌烟瘴气。新文化运动呼之欲出。

4、开始兴起:为了反击这股反动思潮和寻求民族复兴的道路,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和进步知识分子,挺身而出,发动了一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

A、1914至1915年间,中华革命党东京《民国杂志》(孙中山办的,作为新党机关刊物)、上海《民国日报》,反抗袁世凯集团的反动统治,反对专制,鼓吹家里真正的民国。

B、1914年5月,《甲寅》,章士钊主笔,成为欧事研究会的喉舌。

C、标志: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

向传统的封建思想文化发起攻击的挑战书——《敬告青年》(陈独秀发表在创刊号上,以人权为核心,以民主与科学为口号,举起新文化运动的大旗);

1916年,从第二卷开始,《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1917年,陈应蔡元培聘请,担任北大文科学长(院长),随即,《新青年》编辑部由上海迁到北京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新文化人士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也加入了编辑撰稿;

1918年底,《新青年》从第六卷起成立了编委会,由李大钊、钱玄同、高一涵、沈尹默、陈独秀、胡适、六人轮流主编。

郭湛波《五十年中国思想之演变》中将新文化运动分为三个时期:1915——1917,陈独自编著;1917——1920,与北大同事共同编著;1920——,共产主义宣传刊物。

传统观点,就是将新文化运动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到1919五四运动之后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文化运动是作为辛亥革命的补课而出现的。彭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再造文明的尝试。罗志田《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一)、要求人权,提倡民主与科学。

1、人权。

陈独秀当时提出人权思想,有两层含义,一是追求个性解放,要求自由平等博爱的天赋人权;一是反对专制统治,要求政治民主。

他在《敬告青年》中对国人特别是青年提出六点要求: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这六点希望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过时,时至今日,依旧可以使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践行的行为准则。这是要求我们青年人觉悟。要求个性解放,要求人权,就是要求我们整体国民在封建礼教的桎梏中逃离出来,真正的自觉并觉悟,这种自觉不仅仅是群体也是个人自己的自觉,不仅仅是对国家之自觉,也是社会之自觉,个人之自觉,这种觉悟是伦理的觉悟,文化的觉悟,人生的觉悟,真正的达到最后的觉悟。

当然,这种自觉与觉悟显然是与我们古老文明所宣扬的三纲五常,专制集权所不符合,这也正是我们文明逐渐衰弱的原因根本所在,在于思想的越来越堕化,这在当时那个时代,已经是为时势所不允许,只有自主的独立人格,采取进步的立

场,和进取的姿态,才能追赶上世界的潮流。因此,陈独秀认为,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权思想,是近世文明的精华,是医治当时社会的一剂良药。

2、民主。

两层含义,一是就国家而言,即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自由民主平等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一是就个人而言,不仅要获得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民主,还要获得人格独立,个性解放,做一个自主自由的人。这两方面相辅相成,民主政治必须以国民性格的独立、而个性解放为基础,而国民性的改造又必须以民主政治为保障。胡适: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自由!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起来的。这些话都很好的验证了这二者之间关系。

民主的内容,陈独秀曾经这样概括:法律上之平等人权,伦理上之独立人格,学术上之破除迷信,思想自由。平等人权是针对封建等级制度和特权人治,要求实行法治,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独立人格,就是反对封建伦理纲常和人身依附关系,实行个性解放,发挥人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思想自由就是反对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独立思考,言论自由,以促进思想文化的进步。

陈独秀在《吾人至最后觉悟》一文中指出:中国欲求生存,必须抛弃数千年相传的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实行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他要人民积极干预政治,不要把实现民主共和的希望寄托在“善良政府,贤人政治”上。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民彝,人与人之间相处得道德人论规范)一文中说: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死。并在文中长篇对中国历史上的君主专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中国国势“神衰力竭,气尽能索”,中国国民“死灰槁木,奄奄待亡”都是因为“君主专制之祸”。因此,他号召全国人民抛弃专制之政体,“再造中国之新政体”。简言之,就是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来取代君主专制政治。

3、科学。

两层含义,一是之具体的自然科学知识;一是资产阶级所需要的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的科学更多的是侧重于一种科学的额方法态度,一种科学的人生观。

A、用科学的法则来认识客观事物。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说:举凡一事之兴,

一物之细,罔不诉之于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循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这就是说,只有用科学的法则来观察事物才能使人们的思想言行遵循理性的原则,从而摒弃迷信和盲从无知的风气。只有科学,才能根治“无常识之思维,无理由之信仰”。B、反对各种愚昧和鬼神迷信。中国历史上鬼神思想一直很盛行,统治者利用鬼

神思想,只是系统化、宗教化,提高自己地位,把皇权神圣化,对人民实行愚民政策,以维护其统治的长治久安。在辛亥革命之后,伴随着尊孔读经的潮流,鬼神迷信思想沉渣泛起。1919年出现了“灵学会”,并创办了《灵学》杂志,公然宣扬神鬼之说,各种荒诞滑稽的谬论,于是,新文化运动者就以科学为武器给予迎头痛击。陈独秀在《有鬼论质疑》一文一连向有鬼论者提出了8个问题,指出有鬼论本身的矛盾,并指责“灵学”是奸民作伪,用以欺人牟利,是一群“妖孽”。号召青年与这群妖孽作斗争“剿灭这种最野蛮的邪教和这班兴妖作怪胡说八道的魔”。易白沙也在《诸子无鬼论》中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无鬼论学说,指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证明,鬼神之势大张,国家之运告终。鲁迅也在《随感录》中指出:只有宣扬科学,反对鬼神迷信才能救中国。这些有利的批驳,打击了灵学排的气焰,保卫了科学的权威,推动了科学知识的传播。

C、对宗教实质和偶像崇拜进行了揭露和批判。陈独秀在《再论孔子问题》一文

中,阐述了他对与宗教和科学的态度,在他看来,宗教是一种部分的、一时的、当然的人为法则,他只行之国土的一时期,绝非普遍永久必然音。他主张,以科学代宗教,开拓吾人真实之信仰。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他在《偶像破坏论》宣告一切宗教都是骗人的偶像,“一切宗教家所尊重的崇拜的神仙鬼怪,都是无用的骗人的偶像,都应该破坏”还从哲学角度分析了宗教的虚伪,他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以物质为转移的。李大钊也对宗教迷信和偶像崇拜进行批判。他认为宇宙乃无始无终自然的存在,要遵循一定的自然法则发生变化。他还从物质与经济的方面去寻找宗教产生的原因,人为宗教的产生与人类征服自然能力低下密切相关。因此,他大力呼吁崇拜真理,号召青年人要破除偶像崇拜,要不怕社会舆论的压迫,也不要估计法律的禁止,以勇往直前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去追求真理。

D、大力宣传进化论,号召青年人建立科学的人生观。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都受到

进化论的影响颇多。陈独秀认为:人类文明之进化,新陈代谢,如水之逝,如矢之行,时时相续,时时变易。因此,个人、民族要生存要发展,就要努力奋斗,克服保守。他还号召青年树立科学的生死观,指出个人的生死是有限的而人类全体的生命是无限的,这是由进化的规律和物质实际的永恒决定的。李大钊以进化论为武器,大力宣传积极进取和乐观主义的人生观,反动消极、保守、落后的人生态度。他认为事物是代谢的,不是固定的,新事物必然战胜和代替旧的事物,同时,他又认为社会生活的新陈代谢是要付出代价的。他告诫青年人应该珍惜青春,不要坐令似水年华,滔滔东去,同时也不要畏惧老死,到年纪老了,也不必恢肠断气,要永葆青春活力,做到:生于清纯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

(二)、对以孔教为代表的封建礼教的批判。

历来的统治者和北洋军阀都把孔子之说作为维护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而且,尊孔复古逆流的沉渣泛起,因此,新文化运动自然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孔孟之道,从而开展了以“打倒孔家店”为口号的批判。最先提出打倒孔家店口号的是吴虞,被胡适誉为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对于这个口号,需要注意,打倒孔家店,并不仅仅指的是孔子本人和儒家,激进民主主义者提出这句话的本意是批判在孔子背后的被历代统治者利用的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封建纲常伦理,并不是要打倒孔子本人的人身攻击,也不是要全面的打倒儒家,只是孔子被封建的统治着利用了,他被神化了几千年,在他不合时代潮流的时候,自然也要承受走下神坛的痛苦。在这方面,清华大学教授欧阳军喜在《历史与反思》中这样分析到:总的看来,陈独秀等的对于儒学的攻击只涉及伦理方面而不涉及宇宙观和人性论,而且在伦理层面中只批评了那种以纲常名教为中心社会约束性道德,而没有涉及以“仁”“诚”为中心的精神超越性道德,对儒学的道德基础,即人禽之辨、文野之分、义利之分、不仅没有否定,而且还是给与充分肯定的。所以说,打倒孔家店最激烈的吴虞也说:我们今日所攻击的乃是礼教,不是礼仪。

1、对封建礼教和家庭制度进行抨击。

吴虞认为封建礼教的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是违背平等博爱原则,“俾安卑贱,弗与其事,平等之谊,何以自生?阶级尊严,则博爱之言,终成虚设”让下层人民

安于贫贱,就谈不上平等,保持上层等级的尊严也谈不上博爱。陈独秀也指出封建礼教“别尊卑,重阶级”是反对民权思想的学说,共和宪政是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的,与三纲五常和等级制度是绝对不相容的。鲁迅则主要是运用用他的文学作品深刻揭露专制和封建礼教的罪恶。他的《狂人日记》无情的揭露出封建礼教和仁义道德的吃人的本质。吴虞对此深受触动,写了《吃人与礼教》用大量历史证明中国专制统治一面会吃人,一面又讲礼仪。鲁迅和吴虞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将新文化运动对空教的批判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产生了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陈独秀还指出,中国古代的宗法社会,以家庭为本位,而无个人权利,造成损坏了个人的独立和自尊的人格,中国要独立,就必须“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

2、批判了夫权主义对于妇女的摧残与毒害,对妇女解放问题、家庭问题、婚恋

问题进行热议。

陈独秀认为,封建礼教是压迫妇女的精神枷锁,也是妇女独立自营生活的障碍。还揭露了要求妇女“从一而终”造成了许多妇女“身体精神俱呈异态”,他愤怒的谴责:此乃孔子之礼教赐也!李大钊也对封建礼教下男女不平等和妇女的压制进行了揭露。他主张废除封建礼教,实现良性之间的民主。鲁迅也在《我的节烈观》批判了封建礼教强加于妇女的“节烈观”。吴虞在《女权评议》中也批判了“夫为妻纲”封建理念。胡适也以美国式的民主自由思想驳斥了封建礼教的贞操观念。

(三)、以人为核心的文学革命

胡适、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中首倡“文学革命”的战将。1917年1月,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首举义旗。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全面打响了文学革命的战旗成文学革命的纲领。

1、文体形式上,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努力建设白话文学,编写白话文教科书、字典。

在《新青年》的大力提倡下,开始行成龙的用白话文宣传新思想的一代新风。陈独秀、胡适、周作人、钱玄同,特别是鲁迅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陈独秀的主持下,《新青年》从1918年起改用白话文,采用新式标点符号。

2、文学内容的改革,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以人为核心的新文学观,进一

步启迪人们的自主人格和民主权利。他们首先提倡“国民文学”即平民文学,描写人民的真实生活,反映人间的悲欢离合,主张表现一律平等的人的道德,而不是封建纲常道德。其次文学要有理想,新文学要鼓舞人们反对旧制度,追求和创造新生活。再者,要有人道主义反对奴性,提倡个性解放和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自主人格。

胡适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并率先用白话文发表文学剧本和理论文章,胡适不仅仅是改革文风的倡导人,也是新文化领域的开拓者。周作人《人的文学》提出了人道主义的文学思想,接着又写了《思想改革》《平民文学》《新文学的要求》等文,产生很大影响。他撰写的散文《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等散文集,评击时弊,反思过去,暴露黑暗,讴歌光明,而且文字优美,意境深邃,受到青年普遍喜爱。钱玄同以激进的文学改革家而闻名,他反对国粹,主张将汉字改为拼音文字,他当时发表了很多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章。鲁迅之中国革命文坛的主将,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出色的将反封建的革命内容与白话文的形式结合起来,他的小说和杂文对旧社会和旧文学进行了尖锐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新高潮。

在新文化运动进军中,传来了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此后,马克思注意在中国开始传播开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的名字和著作就已经开始在中国某些进步刊物上出现过,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一些激进人士也曾较早的谈到过马克思及其学说,但当时没有得到系统的传播,没有形成思想运动,直到十月革命之后,才能够得以快速传播。从1918年起,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宣传,她们并于同年12月份创刊专门介绍马克思主义、发表政治主张的《每周评论》。1918年7月,他在《言治季刊》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指出了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欢呼: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唯有翘首以盼以应其世界新文明之曙光。表达了希望中国人民迎接新的潮流的愿望。11月,北京群众在天安门前庆祝欧战胜利大会,李大钊在会上发表了题为《庶民的胜利》的演说,同月出版的《新青年》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对世界的前途充满信心,欢呼: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这两篇文章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献。

1919年5月,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初步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三者是不可分割的,而阶级斗争学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院里从根本上联络起来。李大钊还组织了“马客士主义研究会”,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1919年5月,在李大钊主持下,《晨报副刊》开辟了马克思专栏,刊载马克思主义译文。1919年7月,由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对传播马克思主义也有重要作用。

三、东西方文化论战

自从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对新文化运动的批判也随之而来。首先起来批判新文化运动的是一些古文家为代表人物的“国故派”严复和林纾刘师培;之后遭到了以杜亚泉为代表的东方杂志派;梁启超、梁漱溟、章士钊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以梅光迪、吴宓为代表的学衡派等等。

1、最早批评新文化运动——严复、林纾。二人同出吴汝纶门下,同为桐城派嫡

传。眼福是在与友人心中表达了其反对意见,并未公开。而林琴南则是公开致信蔡元培职指责新文化运动颠覆孔教,铲除伦理。并采取了较为低劣的手段,《妖梦》编小说影射,攻击新文化运动者。

2、第一个真正的对手——杜亚泉及其主编的《东方杂志》。杜亚泉1912年起主

编《东方杂志》,1916年开始撰文批评新文化运动。最激烈的几篇是《迷乱之现代人心》《中西文明之评判》《功利主义与学术》,其主要观点是:中国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乃性质差异而非程度差异,动的文明要以静的文明为基础。中国文明重精神,西方文明重物质。指责新思想、新文化的传入,破坏了以儒家思想为举国上下衡量是非的统一标准,造成了人心迷乱,国是丧失,精神破产。要结束此局面,必须以儒家为“统整”,是西方学说融合于吾固有文明之中。其实质就是:中体西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再现。陈独秀李大钊等对此立即作出反应:《质问<东方杂志>记者——<东方杂志>与复辟问题》《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陈独秀)《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李大钊)李大钊虽然也认为中国文明主静,西方文明主动,但是,在他看来,中国静的文明在精神之处已处于屈败之势,而动的文明较之我们,实居优越之域。在此基础上,他提出:竭力以受西方动的文明,以济吾静止文明

新文化运动的两阶段及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两阶段及内容 第一阶段:1915年9月到1919年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 内容: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当时提倡的民主: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当时提倡的科学:一是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 主要武器: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 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 文学。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集中指向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孔学,因而排孔、反孔成为观念形态革命的起点。 第二阶段: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 内容: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了。民主不再是指狭隘的资产阶级民主,而是指多数人的民主、劳动阶级的民主。科学指除自然科学外,就社会科学而言,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传播逐步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流。继续并发展了反封建的启蒙运动。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阶级相结合的产物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以后,着重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主张中国必须建立工人政党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 (2)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使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成了知识分子与工人相结合的运动,使工人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在马克思主义领导的斗争中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3)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进行的这些活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初步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的知识分子,其思想感情进一步转变到工人阶级方面来;同时,一部分工人由于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而提高了阶级觉悟。这样,就形成了一批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为党的成立作了干部上的准备。 这种结合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五四运动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为初步结合。第二阶段,从共产主义小组 的建立到党的成立为进一步结合阶段。 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阶级的这种结合,才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党内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 (1)八七会议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 的错误敢于和瞎指挥; (2)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即不善于把马 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3)王明等人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压制党内民主,大搞宗派主义,对坚持正确意见的货不对他们随声附和的同志,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使“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无法及时地得到纠正。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的土地革命路线、方针、政策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15221252 文琪凯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开始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后演变为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二十世纪初期,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救过强国之根本是改造国民性,因此决心发动一场思想启蒙运动,要把更多人从蒙昧的封建思想中解放出来。《新青年》的创立为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提供了阵地,李大钊、鲁迅、胡适等知识分子的先进观念首先在文学领域掀起了改革的风潮,并随之蔓延到各个领域,以燎原之势冲击着封建主义。新文化运动主要围绕着“四提倡和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随着十月革命的成功,新文化运动开始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不仅培养了许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彻底的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将国民从五千年的思想禁锢中解放了出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文化运动树立了民主与科学的两面旗帜,启发着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新思想、新理论的广泛传播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国人,使国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从而使中国有了脱离封建思想、勇于改革的新一代!此外,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促成了五四青年运动。新文化运动后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大力宣传,对众多有志之士造成了启发,并改造了不少先进知识分子,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埋下了坚实的民众基础,培养了一大批国之栋梁。最后,新文化运动为文学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文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场文学革命,它推广了白话文、促成了一批优秀报刊的面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旧文学的弊端,对不少文学社团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而言之,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意义深远的运动,它对近代的中国,对各个社会领域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并孕育了新中国的希望。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意义: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树立,使中国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如今,中国比已往强大了,弘扬传统是应该的,在国外,办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字、中国文化,这是很有必要的,在国内,让少年儿童熟悉中国古典文化,了解优秀的文化传统也是应该的,但不能走向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面,疯狂读经,守旧维统。否则,就有可能绕回去,抱住旧的文化不放,在思想上留着长辫子,拒绝接受新思想,影响我们现代化、国际化的改革步伐。

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刷新了国民的观念,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作用及影响。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培养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自我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材料引导学生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帮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 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联系.doc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联系 ——近代史小班讨论课 一、背景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二、意义 五四运动:1、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2、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3、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中国新文化运动:1、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2、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是,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一点一直影响到后来 三、二者联系 新文化运动所开启的是“古典的现代性”道路,与“五四运动”所开辟的革命激进主义的现代性道路是有本质区别的。 联系:1、两个运动经历的时间有重合部分:1919年5月4日后; 2、两个运动有相同的社会背景: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称帝,随后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国家衰败,列强侵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出路; 3、两个运动的部分核心人物或者参与人相同:如蔡元培,胡适,陈独秀;可以说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领导者和推动者; 4、两个运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使新文化运动的宣传思想转变;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广大青年民主意识空前提高,为他们后来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5、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发展到1919年的高潮体现: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紧接着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面对五四洪流,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承担起领导责任,密切关注运动的发展,为运动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主流杂志刊登的大量相关文章,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鼓舞人民的革命斗志,鞭笞帝国主义。由此可见,这一声势浩大的社会政治运动是前期设计思想启蒙的必然结果和效果体现。 6、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分流点:五四运动之前,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观点趋于相同,矛头一致;五四运动期间,虽然主将们的观点发生分期,但仍然精诚合作;五四运动之后,他们由合作走向分裂。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维新派鼓吹改良,革命派力主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进一步思索中国的前途何在,他们萌发了想西方学习思想文化的愿望,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对“纲常伦理”等很难理解,需要教师主义选材,引导学生完成由看现象到懂含义的过程。初中学生思维活跃,容易与教师、历史人物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共鸣,所以,本课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的良好平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置情境、制造矛盾、设置悬念、明确归纳、自然发掘、紧扣课本、朗读体味、主动探究、联系乡土教材等方法,结合多媒体手段组织本课教学活动。通过填写图表、知识探究与拓展完成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检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与意义 策略:通过“现场访谈”、“共同讲述”、“展望与反思”三个环节的设置,在师生共同探讨中学习新文化运动之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与局限性;通过“问题探究”进一步加深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理解。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评价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与评价 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由一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目的是要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力争实现名符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它产生的背景: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国家情况一天天坏下去。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的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而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是,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使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新文化运动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迁到北京)为起点和中心阵地,以民主和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旗帜,向封建主义展开了猛烈的进攻。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易白沙、吴虞、钱玄同等。他们大多接受了西方民主和科学的思想,这些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和伦理道德,要求平等自由,个性解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提倡科学,反对尊孔复古思想和偶像崇拜,反对迷信鬼神,要求以理性与科学判断一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开展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陈独秀在《青年》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大声疾呼,提倡民主与科学,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他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陈独秀勇猛地向封建主义的政治和文化进行冲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主要倡导者李大钊,也相继发表文章,反对旧礼教、旧道德。他指出:“吾人为谋新生活之便利,新道德之进展”,“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吴虞猛烈抨击封建宗法制度,高喊“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呀!”被称为“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主要内容。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首先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白话文学代替仿古文学。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反对封建主义的文学,并把文学革命的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他提出文学革命军的“三大主义”,即: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真正举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1918年5月,鲁迅发表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血泪控诉和无情鞭挞,树立了把文学革命的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典范,开拓了中国新文学的道路。 “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更是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在“五四”以后,全国各地的进步报刊和进步社团,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五四”以前,倡导新文化的刊物,只有《新青年》、《每周评论》和《新潮》等少数几种。“五四”后的一年里,全国新出版的期刊猛增至400余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上海的《星期评论》、《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北京的《少年中国》、《曙光》;天津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觉悟》;湖南的《湘江评论》;浙江的《浙江新潮》等等。“五四”前的进步社团较著名的有:北京的“少年中国学会”、“国民杂志社”、“新潮社”、“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湖南的“新民学会”;湖北的“互助社”等。“五四”以后一年中出现的进步社团,约有三四百个,较著名的有:北京的“工读互助团”;湖南的“文化书社”、“俄罗斯研究会”;湖北的“利群书社”、“共存

集体备课人教版《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集体备课 一、【课标解读】 课标:3-1-3 简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过程。说明“五四”运动为何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解读:了解陈独秀与《新青年》,蔡元培与北京大学,民主与科学的口号。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思想启蒙意义。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本课在“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的单元主题下,着重展现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从北洋政府统治下的社会现实导入,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及其影响的学习,叙述接受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这场思想解放运动。说明新文化运动如何促进中国的思想启蒙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 2.教材结构: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结合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状况,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知道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在思想领域发挥的作用。 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意义。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中华民族在发展道路上的选择,培养民主、科学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并通过图片、地图、文字资料等获取历史信息。 2.小组合作交流,学会论从史出的论证方法和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民主、科学的精神。

2.学习先进知识分子敢于挑战旧思想、旧道德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意义,培养民主、科学的精神。 难点:结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状况,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五、教学思想和策略方法 教学思想:“依标施教”、“以史导论”、“提升学力”“史地结合” 策略方法:史料化、问题化、活动化、趣味化、个别化和协作化、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展示图片: 镜头1:民国二年,某地百姓门户上的对联 镜头2:袁世凯祭天 学生思考: 1.辛亥革命之后,为什么还会出现镜头1和镜头2中的现象? 2.你认为这能够说明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本课用了直接导入法,并且由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组探究 结合材料及书本相关内容,小组讨论: 1.材料1反映辛亥革命后,中国怎样的社会状况? 2.材料2中的新知识分子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是如何唤醒国家及人民的? 设计意图:通过相关史料的补充,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从而理解思想解放的迫切性。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质教案

3-3-2新文化运动 【课程标准】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学习目标】 ⑴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时思想界的混乱,新型知识分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⑵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新旧势力的论战说明社会每前进—步都与先进人物的奋斗是分不开的。⑶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地有着自身的缺陷,但它对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⑷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 学生可以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北洋军阀时期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当时社会形势的理解。 教师应注重移情式教学的方法,选取相关的电影和文学作品让学生欣赏,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切身体会,最后给予适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自主预习】 一、背景 1.政治:辛亥革命失败,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2.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根本原因)。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二、兴起: 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阶级属性: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李大钊等转变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3.运动中心:北京大学。(原因: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②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 4.主阵地:《新青年》 5.学术方针: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6.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前期) 三、内容(前期“三提倡三反对”) 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 记住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主要代表人物;简述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 二、能力和方法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内容、代表人物的分析,使学生能逐步提高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和阅读鉴赏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发展历程的了解,引导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而不断追求真理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鉴赏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作品,体会一种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生观看影像资料“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和“袁世凯复辟帝制”两个片段后,教师指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特别是封建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一场思想领域的反封建运动的兴起成为历史的必然。 讲授新课: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展示课件)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由于教材对这一问题没有全面介绍,因此教师要作必要的补充。)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因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控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从1912年到1919年,新建厂矿600多家,新增资本1.4亿多元。 (2)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1911年产业工人人数约50多万,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已超过200万人。此外还有手工业工人和店员工人1200万人。工人阶级在进行经济斗争的同时,还进行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政治性斗争。 (3)辛亥革命的影响,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学生齐读) 学生阅读完后,教师提问:同学们,第一段的文字,提供给了我们一些什么信息?(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课文告诉我们: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封建帝制,但封建思想并未得到清除。北洋军阀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思想领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提问:袁世凯为什么要尊孔复古呢? (学生讨论回答。) 展示课件“袁世凯穿起祭祀服在天坛祭天”图,或指导学生观看教材43页的同一插图。 教师讲述:这幅图是袁世凯于1914年12月23日身着祭祀服在北京天坛举行祭天仪式的情景。祭典活动是封建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袁世凯的目的,是想借此把尊孔复古之风推向高潮,为自己复辟帝制大造舆论,袁世凯的“祭孔”“祭天”,实际上是他复辟帝制的预演。教师进一步阐述:在七年级时,我们已经学到孔子的思想在封建社会被统治阶级改造和利用,成为维护封建制度和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袁世凯的尊孔复古,并非是正面吸取孔子思想和儒家经典中的精髓,而是借此恢复封建的伦理道德和纲常名教,为其专制独裁的政治统治服务。 3.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 教师讲述: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中国一批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并接受了民主思想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奋起抗击。他们为捍卫民主共和,反对复辟倒退,在思想文化领域发起了一场反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民主主义新文化的运动,新旧两种思想文化可说是针锋相对。 下面,请同学们看书,并思考以下问题: (1)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和标志; (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以上内容,学生看书回答后,教师用课件分别展示“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蔡元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3)通过图文资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文字资料、图片等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教学过程,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归纳概括,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得出相应的结论,并产生相应的历史感悟;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等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新文化动和五四时期,思想家们所具有的强烈爱国精神、责任感、忧患意识和创新精神等优秀个人素质的学习,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通过从“民主”与“科学”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让学生体会到与时俱进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教学难点:对新文化运动进行评价,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100年前在中国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大事件,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生: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给人民带来了巨大希望,人们以为清朝一倒,万事自好,以为中国从此可以独立,富强,民主。然而民国初期的实际情况却与人们的期望形成了巨大的落差。那么中国民众和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后有什么“巨大的希望”,当时的社会又怎样让他们感受到了“巨大的落差”呢? 1、背景: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的资产阶级没有能保住政权,政权很快落入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 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中国人民希望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而此执政的北洋军阀实行的是“假共和,真专制”,袁世凯进行企图称帝。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在辛亥革命后,一战期间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但受到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又趋于萎缩。 思想文化:思想方面由于西学的传入和辛亥革命的作用,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但袁世凯为称帝制造舆论,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这一切都显示中国社会“巨大的希望”和“巨大的落差”,强烈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过程以及内容讲义

新文化运动过程以及内容讲义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先导:20世纪初期梁启超等人创办报刊,撰写许多明快动人的文章,介绍和鼓吹西方主义新思想、新文化。提倡“新文体”“诗界革命”(以比较通俗而富有煽动力的文字运载新思想,平易畅达,词汇丰富,句法灵活,艺术手段多种多样,自由大胆地抒写己见,极具煽动力、感染力) 2、序曲:辛亥革命时期,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为主力的而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章太炎、邹容等人。 3、直接的导火索:尊孔复古逆流。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了政治上的独裁的统治,在思想领域卷起了一股尊孔复古逆流。 A、袁世凯在《宪法草案》中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次年袁世凯又令全国学校都要“尊孔尚孟”。从1912年,各地纷纷成立了各种名目的尊孔复古组织:孔教会、孔道会、孔社、宗圣会、尊崇孔道会、经学会、读经会等等。影响最大的是康有为的孔教会。主办《不忍》杂志,连篇累牍攻击共和政体、鼓吹非孔教、非复辟不能救中国。 B、运用在政府国家机器摧残资产阶级新文化。一些进步报刊遭到封闭,许多进步人士被逮捕或枪杀,进步报纸的数量大大减少。 总之,这种尊孔复古逆流,使形形色色的封建余孽粉墨登场,封建沉渣泛起,进步的民主思想逐步低沉,社会乌烟瘴气。新文化运动呼之欲出。 4、开始兴起:为了反击这股反动思潮和寻求民族复兴的道路,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和进步知识分子,挺身而出,发动了一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 A、1914至1915年间,中华革命党东京《民国杂志》(孙中山办的,作为新党机关刊物)、上海《民国日报》,反抗袁世凯集团的反动统治,反对专制,鼓吹家里真正的民国。 B、1914年5月,《甲寅》,章士钊主笔,成为欧事研究会的喉舌。 C、标志: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 向传统的封建思想文化发起攻击的挑战书——《敬告青年》(陈独秀发表在创刊号上,以人权为核心,以民主与科学为口号,举起新文化运动的大旗);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高考真题--答案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高考真题 1.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艺术资助人。于是,艺术家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这里的“艺术家”是 A.文艺复兴时期画家B.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 C.法国印象主义画家D.20世纪现代主义画家 【答案】A 2.某学者评价启蒙运动说:“‘进步’实际上已经成为哲学家的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坚信自然科学将会让人类更有力地支配整个世界,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引文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 A.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B.哲学意识支配世界繁荣 C.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D.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 【答案】A 3.孟德斯鸠认为,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单独一个人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执政;专制政体是按一个人的意志行使权力。 他主张实行的政体是 A.民主共和B.贵族共和C.君主立宪D.君主专制 【答案】C 4.法国史学家托克维尔在论述法国大革命曾指出:“人们应当预见,大革命不是由某些集体事件引导,而是由一些抽象的原则和普遍的理论所引导。”“抽象的原则和普遍的理论”主要是指 A.君权神授 B.基督教思想 C.启蒙思想 D.马克思主义 【答案】C 5.启蒙运动主要是一场知识分子运动,但是启蒙知识分子的活动并不局限于书斋,而是具有空前的公共性。他们依靠各种社会文化机制,展开广泛的交流活动。能够支持这一说法的是,在当时的欧洲() ①社会名流和知识精英经常组织学术聚会②许多国家建立了科学院和学术社团组织③一些大学成为研究和传播新思想的重镇④各国学者著书立说享有同样的出版自由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为A项。 6.(2015·天津文综·3)维多里诺是14~15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他奉行“身心发展并重”的教育理想,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育重要内容。这反映出() A.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B.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 C.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D.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育领域 【答案】A 7.(2015·北京文综·20)1521年,德国维登堡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画意在() A.抨击罗马教廷B.推销“赎罪券” C.反对宗教改革D.倡导宗教宽容 【答案】A 8.(2015·安徽文综·20)历史示意图通常以简单的线条和符号等反映人类某一时期的经济、

最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开始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后演变为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十世纪初期,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救过强国之根本是改造国民性,因此决心发动一场思想启蒙运动,要把更多人从蒙昧的封建思想中解放出来。 《新青年》的创立为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提供了阵地,李大钊、鲁迅、胡适等知识分子的先进观念首先在文学领域掀起了改革的风潮,并随之蔓延到各个领域,以燎原之势冲击着封建主义。 新文化运动主要围绕着“四提倡和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随着十月革命的成功,新文化运动开始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 不仅培养了许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 二、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彻底的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将国民从五千年的思想禁锢中解放了出来。 更为重要的是,新文化运动树立了民主与科学的两面旗帜,启发着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新思想、新理论的广泛传播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国人,使国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从而使中国有了脱离封建思想、勇于改革的新一代! 此外,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促成了五四青年运动。 新文化运动后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大力宣传,对众多有志之士造成了启发,并改造了不少先进知识分子,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埋下了坚实的民众基础,培养了一大批国之栋梁。 最后,新文化运动为文学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文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场文学革命,它推广了白话文、促成了一批优秀报刊的面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旧文学的弊端,对不少文学社团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而言之,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意义深远的运动,它对近代的中国,对各个社会领域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并孕育了新中国的希望。 参考资料: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意义: 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树立,使中国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异同与联系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异同与联系 目录 前言 (1) 一、新文化运动 (1) (一) 历史背景 (1)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 (三)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2) 二、五四运动 (2) 三、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异同 (3) 四、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联系 (3) 参考文献 (4)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内在联系 长期以来,人们常把新文化运动同五四运动并为一谈, 统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因此形成一个错觉: 似乎先有五四运动而后才有新文化运动,甚至认为这两个运动是同一个革命运动。其实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是两个历史背景、性质、内容、历史意义都不同的运动。因此统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易误导大众,实际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有区别,也有很强的内在联系。 一、新文化运动 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个运动后来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一)历史背景 1. 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2. 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3. 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第1号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在《青年杂志》首篇文章陈独秀就向青年提出六条希望和要求,鼓励青年追求科学和民主,举起了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两面旗帜。1917年,作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聘请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迁到北京。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就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民主和科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常被大众称为“德先生”、“赛先生”。而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1)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2)提倡民主,反对专制;(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教版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新文化运动·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新文化运动·学法指导 .整合教材。教师可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锋芒──发展──历史意义”为线索,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驶知识的能力。 .以“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文化运动·教法建议 (一)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此导入新课。 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是怎样被袁世凯窃取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这一斗争表现在文化思想方面的情况怎样呢?以此导入新课。 (二)本课第一个子目的内容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要指导学生观看本课页中的《青年杂志》封面,有条件的还可加以放大,让学生对《新青年》杂志有一直观印象,并指出这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核心杂志。()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讲清三点:①是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在当时的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影响。②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推行孔教。这里,教师要说明孔子个人的思想与后来逐步形成的儒教有区别,并指出被袁世凯作为统治工具的“孔子之道”,主要指的是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等说教。教师可以小字课文及插图讲解或指导学生阅读,说明当时的思想界,由袁世凯为首的国内外反动势力掀起了一股文化逆流。③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及其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及其影响 摘要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股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而这个闸门一被打开,各种新思潮的涌流就不仅不可避免,而且是无法遏制的。新文化运动首先是一场思想革命,它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向封建思想礼教发起了全面挑战,启发了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的青年的“民智”,促进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革命、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它产生的背景: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国家情况一天天坏下去。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的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

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而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是,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使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却发动了一次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大张旗鼓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同封建尊孔复古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个运动是从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开始的。陈独秀任主编,李大钊是主要撰稿人并参与编辑工作。 1916年初,袁世凯称帝,在此之前,美国人古德诺发表了《共和与君主论》,杨度发表了《君宪救国论》等文章,散布中国宜于实行君主制,没有君主便要“灭亡”的谬论。《新青年》针对这种情况,发表了陈独秀《一九一六年》、《吾人最后之觉悟》,李大钊的《民彝与政治》、《青春》等主要论文,揭露了君主专制的危害。《新青年》从1918年1月出版第四卷第一号起改用白话文,采用新式标点符号,刊登一些新诗,这对革命思想,的传播和文学创作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旧礼教旧道德进行了无情的鞭挞,指出隐藏在封建仁义道德后面的全是“吃人”二字,那些吃人的人“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中国2000多年封建统治的历史就是这吃人的历史,宣告“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这篇小说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一些进步刊物改用白话文。这又影响到全国用文言文的报纸,开始出现用白话文的副刊,随后短评、通迅、社论也都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