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音与环境》-新教案

合集下载

新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2章 声音与环境【创新教案】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新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2章 声音与环境【创新教案】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知道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了解不同音调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

(2)了解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3)经历“探究影响声音音调高低的因素”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4)通过探究弦乐器的音调与什么有关,让学生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通过参与“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探索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2)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2、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音调的初步概念。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吉它、刻度尺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一些声音(一种鸟的叫声、汽车刹车的声音、流水声、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这些声音的差别。

并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我们能听到声音,又能区分声音。

那么我们是如何区分这些声音的呢?(二)讲授新课1、乐音和噪音师:你喜欢听以上哪些声音?不喜欢听哪些声音?生:喜欢鸟的叫声、流水声和音乐,不喜欢汽车刹车的声音。

师:同样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有的好听,有的不好听这是为什么呢?生思考:师总结:(1)乐音:使人感到愉快,悦耳动听的声音叫做乐音。

(2)噪音:令人烦躁不安,嘈杂刺耳的声音叫做噪音。

2、声音的高低(1)教师首先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说相同的一句话“声音的高低”,问学生: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2)播放音乐(青藏高原、三国演义主题歌)师:你听到的两种乐音有什么不同呢?生:青藏高原高昂,三国演义低沉。

师总结:声音有高有低,声音的高低在音乐和物理上称为音调。

音调:声音的高低师:音乐中的C调和D调指的就是音调。

师:那么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有哪些呢?3、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活动1:步骤参见课本P31。

学生动手做,仔细听并观察。

师:通过实验你知道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是什么呢?生在老师的提醒下总结:声音的高低与尺子振动的快慢有关。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第4节《让声音为人类服务》教案 粤教沪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第4节《让声音为人类服务》教案 粤教沪版

2.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与建筑及音乐的关系;了解超声的一些应用;知道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和防治噪声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回音壁和三音石的声现象;通过阅读和查询,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一些应用,通过阅读和活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声现象感兴趣,有自豪感;能查找资料了解超声波的应用;能自觉保护声环境。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介绍声音与建筑、音乐、医学、科研等方面的应用。

本节内容分为四部分,本节教学方式主要以阅读讨论和讲解相结合为主。

【教学重点和难点】1、知道超声和次声及其一些应用;2、知道噪声的防治途径。

【教学用具】立体声录音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阅读讨论、实验、讲解。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通过前两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它的一些特性。

当人们掌握了声音的知识后,就可以有目的地利用和控制声音,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板书:2.3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二、新课教学(一)声音与建筑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声音与建筑的关系,知道回音壁和三音石的声现象都是声音的反射现象,它们都是利用了声音的反射原理。

(二)声音与音乐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1、音乐,是流动的艺术,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语言。

2、对声音的研究也促进了音乐的发展。

3、结合P41的图2-37,知道“双耳效应”的作用及“立体声”的形成。

(三)听不见的声音让学生阅读课文,自学超声和次声。

它们都是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但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四)控制和减少烦恼的噪声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知道噪声的概念、现代城市的主要噪声源及控制和减少噪声的三个途径。

三、归纳小结: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

)四、巩固练习:当堂完成本节的自我评价和作业。

1.如右图所示,你见过这种装置吗?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请查阅有关资料,判断是否符合“环保”要求。

2.下列不属于噪声的是()A.音乐厅里演奏的轻音乐B.在家里,几位同学旁若无人地引亢高歌C.在空中低飞的喷气式飞机发出的声音D.尖钉在铝板上划出的声音3.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最新粤教沪科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word教案 (3)

最新粤教沪科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word教案 (3)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名师教案粤教沪科版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物质。

难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一、课堂教学㈠引入新课⑴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

⑵演示:敲击一下鼓,我们听到了声音。

⑶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的呢?㈡新课教学1、声音的产生⑴实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①将手指按住自己的喉头两侧后说话、唱歌;②拨动张紧的橡皮筋;③用手搅动水;④用锤子敲锣,再用手按住锣面;⑤捉几只能够发出清脆叫声的昆虫,观察发声时的现象;⑥风吹树叶哗哗响……⑦做振动的音叉弹起塑料小球,为后面的声波做好铺垫。

⑵实验结论:振动可以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新的发现,我在此设计了一个“想一想、议一议”:蟋蟀、蜜蜂、蚊子、乐器(小提琴、二胡、笛子等)是怎样发声的?2、声音的传播——声波⑴用多媒体演示水滴滴入平静的水面,指导学生观察水的振动形成的水波。

⑵用多媒体演示弹簧一端振动时,振动在弹簧上形成疏密相间的波。

⑶演示敲击音叉时,人耳能听到音叉振动发声的现象,这时教师用多媒体模拟音叉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声波向四周传播的过程。

⑷由学生根据水波、弹簧波的形成及传播,总结出结论: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3、声音的显示1、敲击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设计
3.设想三:多媒体辅助,形象直观
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手段,展示声音传播、回声等抽象概念,使学生对声音现象有更直观的认识。同时,结合动画、视频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声音特性的影响因素。
4.设想四:案例教学,联系实际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音乐、噪声污染等,让学生了解声音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我在一旁进行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练习结束后,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强调易错点,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概括声音特性的概念、声音区分方法以及声音测量等知识点。同时,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理解声音特性的内涵,学会运用这些特性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声音特性的思考。首先,我会播放一段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如汽车的鸣笛、人们的谈话、鸟儿的鸣叫等。然后,提问学生:“大家能分辨出这些声音吗?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特性,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4.掌握声音的测量方法,如使用分贝计测量响度,以及利用频率计测量音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分析声音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实验等形式,让学生共同探索声音的奥秘。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教案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教案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第1课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条件。

教学难点: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录音机、音叉和小锤、锣鼓、钢锯条、乒乓球(带线)、橡皮筋、抹布和水盆、真空泵、水槽、电铃、电池、示波器、话筒。

一、情景引入1.演示实验:把一个扬声器放到纸盒里,纸盒上放两个糊好的纸人,给扬声器通电后,两个纸人就随着扬声器发出的悠扬乐曲翩翩起舞。

2.提出问题:两个纸人为什么会跳舞呢?要揭开上述现象的奥秘,必须搞清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利用这些器材或你周围的其他器材进行下面的活动。

活动A 敲击音叉,将音叉立即插入水中,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学生回答:水花四溅。

活动B 将手指放在正在播放音乐的收录机的扬声器上,你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感受到扬声器和机身在振动。

选择其他工具的让学生展示相关的实验,并汇报实验结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思考:(1)谈谈你用什么判断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有没有只发声不振动的物体呢?(3)正在发声的物体,如果它的振动突然停止,这个物体还能发声吗?你能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结论吗?进一步探究。

分析得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如果振动停止,物体也就不能发声了。

对于实验中正在发声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声源。

解释:扬声器上的小演员为什么会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探究点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用水波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建立声波的概念。

用示波器显示声波,多找几位同学对着话筒说话、唱歌,让学生亲眼目睹自己声音的波形。

探究点三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提出问题:如果让音叉在真空中振动,你能听到声音吗?探究课题:真空能传声吗?将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钟罩内,利用抽气机将瓶中的空气抽出,听到电铃的声音逐渐减弱,以至于几乎听不到;然后再放入空气听声音,进行对比。

八年级物理教案-物理八年级上沪粤版第二章声音与环境复习课教案 精品

八年级物理教案-物理八年级上沪粤版第二章声音与环境复习课教案 精品

物理八年级上沪粤版第二章声音与环境复习课教案一、课程标准要求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了解人听到声音的过程,了解耳朵的构造,知道骨传导。

3.了解声音的特性,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品不同,会区分不同的声音。

4.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5.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控制和减弱噪声主要在消声、吸声和隔声三方面采取措施,增强环保意识。

6.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二、知识梳理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只有振动才发声,物体沿直线或曲线的往返运动叫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能继续传播并存在.(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而声音的传播速度决定于介质的性质,相同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而不同的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却是相同的,声音在空气(15℃)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传播较快,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2.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同称为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虽都是声音的特征,但三者的含义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物理意义不同;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声音的粗细);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声音的响亮程度);音色则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声音特色,不同物体发出声音,即使音调、响度相同,我们也能通过音色来分辨它们.(2)决定的因素不同:音调与频率有关,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越大,表示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发声部位越短,音调越高。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 1. 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能够描述声音的传播特点; 2. 掌握声音的传播速度的概念,并能够计算声音的传播距离; 3. 了解常见物体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4. 能够分析并解决与声音传播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速度的计算;3.常见物体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难点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和常见物体对声音传播的影响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1. 导入(5分钟)通过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如钟表的滴答声、音乐、人的谈话等,引起学生对声音的注意和兴趣。

2. 学习(30分钟)主要内容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特点;3.声音的传播速度及计算;4.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学习任务1.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章的相关内容,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特点。

2.学生观看教学视频,了解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方法。

3.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练习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

3. 梳理及思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梳理所学内容,并思考常见物体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4. 拓展(10分钟)教师给予学生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水中、铁棒中传播的速度是否相同?为什么?5. 练习(1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些与声音传播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计算悠扬长笛声在校园里传播的距离等。

四、教学方法1.导入引导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2.讲授法:教师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特点,并介绍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方法。

3.视听教学法: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方法。

4.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梳理所学内容,并思考常见物体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5.情景模拟法: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资源与辅助工具1.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2.教学视频资源;3.课后练习题;4.实际问题练习题。

粤沪版八上《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word教案

粤沪版八上《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word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单元整合【知识框架建构】定义强度单位:dB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产生声音传播介质传播速度传播形式:声波气体、液体、固体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声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传播速度还与温度有关,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15℃)。

音调响度音色乐音——区分声音噪声听得见的声音超声波次声波听不见的声音声音的分类控制噪声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方法:消声、吸声、隔声【单元学习评估】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20XX年•湘西中考试题)夏天,我们通常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发出的嗡嗡声,这种声音是由于()A.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B.蚊子细嘴尖叫发出的C.蚊子小腿抖动发出的D.蚊子腹部鼓动发出的2.(20XX年•绵阳市中考试题)在“5. 12”地震的生命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使用的红外生命探测仪和音频生命探测仪()A.向幸存者发出多种信息B.向幸存者发出不同信息C.分别收集幸存者发出的多种生命信息D.分别收集幸存者发出的某一种生命信息3.(20XX年•哈尔滨市中考试题)我们生活在声音的广袤空间里,下面有关声音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A.游人听到山间潺潺的水声是水和岩石撞击产生的B.科学家利用声波的反射可以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C.村民能够根据音色辨别蝉唱虫吟D.医生利用人体发出的微弱噪声可以探测病灶4.(20XX年•成都中考试题)当喇叭里响起“我和你,心连心,共住地球村……”的男声演唱时,小明和小亮齐声说:“是刘欢在演唱!”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不同演员声音的()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D.声速不同5.(20XX年•聊城市中考试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振动,人耳就一定能听到其发出的声音B.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C.闪电和雷声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乐器发出的声音一定不是噪声6.(20XX年•南充市中考试题)我们平时所说的“女高音”、“男低音”,这里说的“高”和“低”指的是()A.音色B.音调C.响度D.速度7.(20XX年•天津市中考试题)二胡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弦乐器。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教学案设计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教学案设计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教学案设计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说出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大致速度,会用回声测量距离,知道人怎样听见声音.4.经历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条件,认识实验的严谨性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一、情景引入“卖药了……”走在街头,我们常听到鼓声阵阵,吆喝声阵阵,此起彼伏。

生活处处留心是学问,你有没有留意?卖药先生也应用了物理知识:打完鼓后,他马上用手一按鼓面,大声吆喝“卖药了”。

他为什么要在喊之前用手按鼓面?让我们来一起探究吧。

二、教材研究问题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用手摸着自己的喉部,张嘴发出“啊”;○2找一个扬声器,在纸盆内放些撕碎的小纸片,接通电路后,观察纸片的情况;○3把敲过的音叉迅速放入水杯中,观察水面的情况;通过观察上述现象,你可以得出: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

物体的停止,声音就停止了,所以卖药先生在喊之前用手按鼓面,就是要鼓面的停止,鼓声停止,使自已喊的声音更清晰,不然两个声音混在一起,含糊不清了。

人说话、唱歌是喉咙里的振动发声的,蚱蜢用脚摩擦翅膀来“唱歌”的。

把正在的物体叫做声源。

问题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在生活中,我们观察到把小石块丢入水中的情形,会看到在水面上形成起伏不平的波浪。

如果两个同学抓着一根较长的绳子,一同学抓着一端用力摇动绳子,会看到绳子也会形成一个个波形。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机械波。

○2阅读课文内容并观察图2—4可以知道,振动的物体会使邻近的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四周传播,这就是声波,因此,声音在空气中是以的形式传播的。

○3老师可以用示波器把声波显示出来。

如果没有示波器,也可以利用Windows Media Player 播放器中的→正在播放→可视化效果→条形与波浪显示出来。

同学们认真观察每种声音的波形,可以看到,不同的声音其波形是。

新编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2章 声音与环境【创新教学设计】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新编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2章 声音与环境【创新教学设计】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3:了解声音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领悟其中的研究方法。

2: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图,并结合生活经验,了解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感受实验的严谨性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养成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习惯。

2:理解保护耳朵的重要性,培养关心帮助聋哑人的爱心。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条件【教学难点】: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通过玩具鸟发声引入课题,由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新课三个内容: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3.人怎样听见声音二、新课教学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通过使纸发声的活动进行猜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老师通过演示实验:喇叭发声时纸屑跳动发声的音叉使水四溅发声的音叉使乒乓球跳起来验证学生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猜想。

并由老师给出声源的定义,再由练习巩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均可以发声”。

2、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方式多媒体演示:声波的形成。

(2)声音的显示实验:用话筒和示波器显示声波。

(3)声音的传播条件我们周围的物体有气体、液体和固体。

我们已经知道气体可以传声,下面同学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对你的问题作出猜想。

学生会提出:“液体和固体能传声吗?”和相关猜想。

请:设计实验或说出生活中的现象:证明你的猜想。

让学生汇报结果。

教师提出:真空可以传声么?『演示实验』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最后再让玻璃罩内进入空气。

让学生听声音的变化。

(最后,后面的学生听不到声音,而第一排的学生却能听到微弱的声音)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真空不能传声。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设计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二、教学目标: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3. 能够运用声音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

难点:声音传播的条件,音调和响度的变化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扬声器、音叉、尺子、塑料管、乐谱、多媒体设备。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

2.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扬声器、音叉的振动情况,了解声音的产生。

3. 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声音的传播条件和介质的作用。

5. 实践应用: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声音现象。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

难点:声音传播的条件,音调和响度的变化规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区分音调、响度和音色。

但在实验操作和团队协作方面,部分学生仍需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拓展延伸:邀请音乐老师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不同乐器的声音特点,进一步拓展学生对声音的了解。

组织学生进行声音实验比赛,鼓励学生创新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这是声音学习的基础,学生需要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而真空则不能传声。

2. 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福建省福州市第四十一中学粤教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教案

福建省福州市第四十一中学粤教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教案

一、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读:1.关于“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标准》既有过程性要求,即要求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探究”来学习;又有终结性的要求,即“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因此要多设计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在探究过程中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

2.关于“乐音的特征”,《标准》要求达到“了解”的层次。

除了通过听觉,让学生建立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初步概念,还可以让学生在示波器上观察不同声音的波形,对音调、响度和音色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关于“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和“防治噪声的途径”,《标准》给出的终结性要求是“了解”和“知道”。

这两部分内容与生产和生活联系密切,可让学生通过收集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声音的应用和噪声的防治途径,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本章教材分析1.本章概述本章主要学习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乐音的三个主要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探究影响音调、响度的因素,了解声音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减弱噪声的方法、途径。

教材是按照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编排的,其编写顺序是:“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我们怎样区别声音”-“声音的应用”。

本章第一节“追根求源”,首先让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接着探究声音如何传播。

这些内容既是学习声学的基础;同时一些实验技巧和方法,又对接下来探究“影响音调和响度的因素”有很好的启发和铺垫作用。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两节课,从造成声音千差万别的原因出发,让学生认识乐音的特征,并通过“探究影响音调和响度的因素”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初步学习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

本章最后一节“让声音为人类服务”,则是对前面所学声音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一方面,通过介绍声现象的有关知识在音乐、建筑方面的应用,以及人们利用超声与次声的成果,让学生了解声音可以为人类服务;另一方面,介绍了噪声的危害及减弱噪声的途径,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产和技术中的物理,渗透“事物具有两面性”的辨证思想。

沪科粤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优质课教学设计_3

沪科粤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优质课教学设计_3
列举更多例子让学生更好理解知识点
联系国策,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拓宽知识面







《导学案》堂上训练题
《学考精练》练习题
完成练习
巩固知识,强化记忆,积累做题经验







2.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噪声的来源
1.物理学角度:无规则振动的声音
2.环保角度:妨碍学习、休息和工作,产生干扰的声音
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锻炼学生的分析慨括水平
即时巩固知识
提升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欲望
由问题自然地过渡到噪声的级别
此处将使用有趣的串词,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强化记忆
通过举例子,让学生印象深刻,更好理解噪声的危害。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复习旧知识
为接下来要讲的控制噪声的途径做引子
灵活应用学生身边的例子,既协助学生总结控制噪声的途径,又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倍感亲切。
知道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增强环保意识。
2.教学难点
知道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
教学资源
多媒体的使用:PPT、视频。
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指导上,通过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让学生思考、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噪声的危害和减弱噪声的方法,从环保角度出发,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主要应用了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整个教学遵循循序渐进、科学合理。
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
工业噪声: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音与环境》新教案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音与环境》新教案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与传播的,从而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活动中增强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2.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如电铃声,钢琴曲片段,丛林中的鸟语,夏日的蝉声,流水声等。

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如何被我们听到的?二、教学步骤探究点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阅读课本]P24“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思考]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提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声源是指正在发声的物体;振动是指物体在围绕平衡位置(静止时的位置)往复来回运动。

[小组讨论]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归纳提升]方法1:用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如图所示)。

方法2: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如图所示)。

探究点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阅读课本]P2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思考]声音以什么形式进行传播?[归纳提升]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

鼓面的振动带动周围的空气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

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

因此,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探究点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阅读课本]P26“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实验]在玻璃罩中放一个小电铃,接通电源,能听到铃声;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再听铃声有什么变化?[分析]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时,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少,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直至完全听不到声音。

新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2章 声音与环境【创新学案】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新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2章 声音与环境【创新学案】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知道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了解不同音调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

2、了解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

3、经历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的实验探究过程,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影响单调高低的因素。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

【导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用收录机播放一曲交响曲。

(如《命运》交响曲)2.讲述: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震撼人心的乐曲,表达了人们与命运抗争,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

有的地方音调低沉,有的地方单调高昂;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钢琴和其它乐器组合演奏出了伟大的乐章。

为何能奏出如此变化多端的曲子来呢?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

【自主预习案】1、使人感到愉悦的声音,叫,使人感到厌烦的声音叫做。

2、在物理学中,叫做音调。

3、声源叫频率。

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符号是4、声音的高低跟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声源振动的频率越低,音调越。

5、人的发声频率范围大约是。

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

【课堂探究案】一、声音的高低------音调1、活动1:按图2-17所示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完成下面的填空。

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钢尺的振动越(填“快”或“慢”),钢尺发出的声音越(填“高”或“低”)。

二、用波形比较频率1、观察图2-18,完成下列填空:在相同的时间内,甲音叉的波形,波的个数较少,表示甲音叉振动次数少,发出的声音频率,音调;乙音叉的波形,波的个数较多,表示乙音叉振动次数多,发出的声音频率,音调。

三、弦乐器的音调1、活动2:当弦的粗细、张紧程度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当弦的粗细、长短相同时,弦越紧,音调越;当弦的张紧程度、长短相同时,弦越细,音调越。

新编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2章 声音与环境【创新教学设计】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新编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2章 声音与环境【创新教学设计】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音调跟声源振动频率有关,不同的动物发出声波和接收声波的频率范围不同。

2、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会调节弦乐器的音调。

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和调节弦乐器的音调,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的安排,是通过实验了解乐音的三要素,即以实验为基础,而不要求具体的数量关系。

本节安排了二个活动、一个信息浏览,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实验、学生的交流讨论,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音调,知道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重点、难点】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教学方法】讲解、实验、交流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音叉、刻度尺、笛子、电子琴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播放录音]教师提前录好一段赏心悦目的轻音乐和一段在繁忙路口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的声音,上课时用录音机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并做出判断。

教师:刚才同学们听到的声音,有的强、有的弱,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悦耳、有的刺耳;这是怎么回事?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区分它们?板书: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二)新课教学一、声音的高低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音调的概念,知道物理学中的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高低。

2、活动1: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将刻度尺的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按住另一端,拨动刻度尺,使尺上下振动,听它发出的声音。

改变尺伸出桌面部分的长度,也就改变了它振动的快慢,它发出的声音有变化吗?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体会两种情况下声音的变化。

3、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刚才的实验体会,学习频率的概念、单位,知道“1HZ”的含义。

4、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的实验,归纳音调和频率的关系二、用波形比较频率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用波形比较频率,进一步理解频率的含义,知道音调与频率有关。

沪科粤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优质课教学设计

沪科粤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优质课教学设计

《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知道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2.了解不同音调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

3.了解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

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教学难点:建立音调的初步概念。

教具准备:吉它、钢尺、示波器、音叉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播放刘欢的《弯弯的月亮》和宋祖英的《辣妹子》,让学生感受男低音和女高音家的不同。

提出问题: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区分它们?引入课题:二、新课教学(一)声音的高低——音调1.音调的初步概念通过前面的活动,引出“声音有高低之分”。

用吉它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反复聆听,从而建立“音调”的初步概念。

再次播放宋祖英的歌曲《辣妹子》和刘欢的歌曲《弯弯的月亮》,让学生品味音调的不同。

2.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提出问题:既然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差别必然与振动相关,那么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什么因素相关呢?设计实验:比较:让一个物体发出两次音调不同的声音,实行比较。

观察:在听声音的同时,注意观察物体的振动情况。

实行实验:1.改变尺子(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分别拨动使其振动。

通过对比能够听出:几次实验声音的高低不同;同时观察发现:尺子振动的快慢不同。

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相关。

物体振动的越快,声音的越高。

引入“频率”的概念,完成教材中的填空。

2.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

其单位是,简称,符号是。

例:物体1s内振动20次,它的振动就是20 。

(二)用波形比较频率用示波器比较波形。

1.将话筒的插头用两根带夹子的导线跟示波器连接并调整好。

2.对着话筒敲击音叉,调节Y轴增益就会出现波形。

3.敲击两根不同频率的音叉,比较波形。

(三)探究弦乐器的音调和哪些因素相关?1.用吉它演奏一段乐曲,引出弦乐器。

让学生列举出见过的弦乐器。

2.提出问题:弦乐器的音调与什么相关?3.观察吉它,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4.音调的高低跟弦的粗细、长度、张紧水准相关。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与传播的,从而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活动中增强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2.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如电铃声,钢琴曲片段,丛林中的鸟语,夏日的蝉声,流水声等。

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如何被我们听到的二、教学步骤探究点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阅读课本]P24“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思考]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提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声源是指正在发声的物体;振动是指物体在围绕平衡位置(静止时的位置)往复来回运动。

[小组讨论]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归纳提升]方法1:用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如图所示)。

方法2: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如图所示)。

探究点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阅读课本]P2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思考]声音以什么形式进行传播[归纳提升]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

鼓面的振动带动周围的空气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

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

因此,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探究点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阅读课本]P26“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实验]在玻璃罩中放一个小电铃,接通电源,能听到铃声;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再听铃声有什么变化[分析]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时,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少,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直至完全听不到声音。

[归纳提升]真空不能传声。

[思考]正在钓鱼的人为什么讨厌周围有人走来走去或大声说话[提示]液体能传播声音。

[思考]一位同学轻敲课桌一端,另一位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桌面传播过来的声音(注意安全),这说明了什么[提示]固体能传播声音。

[归纳提升]大量实验表明:声音需要气体、液体、固体等作为传播的介质。

在真空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探究点4声音传播有多快[阅读课本]P27~P28“声音传播有多快”[小组讨论]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班内交流]距离不同的两个喇叭,我们听到声音的先后是不同的,总感觉近处发声早,这是为什么[思考]阅读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归纳提升]声音传播的距离和传播所用时间之比叫做声速。

(1)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2)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探究点5人怎样听见声音[阅读课本]P28~29“人怎样听见声音”[思考]你是如何理解人耳构造及声音传播过程的[提示]人耳构造及声音传播过程: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导致耳聋。

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神经性耳聋;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鼓膜、听小骨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非神经性耳聋。

三、板书设计我们怎样听见声音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声音在空气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传播的介质既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

真空不能传声。

4.声音传播有多快(1)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5.人怎样听见声音◇教学反思◇学生对物理探究课的教学形式还有某些不适应的地方,如同学间的合作、师生间的交流还不够熟练,不够大胆,这需要教师的鼓励与培养。

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如何进行实验,实验中出现与探究课题偏离或与生活常识矛盾时,应如何对待,也需要教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并鼓励他们大胆尝试。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音调跟声源振动频率有关,不同的动物发出声波和接收声波的频率范围不同。

2.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会调节弦乐器的音调。

【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和调节弦乐器的音调,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利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昆虫飞行时它们的翅膀都要振动,蝴蝶每秒振翅五六次,蜜蜂每秒振翅三四百次。

凭听觉人们能发现飞行的蜜蜂而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为什么呢二、教学步骤探究点1声音的高低——音调[阅读课本]P30开头~P31的“声音的高低——音调”[思考]什么是乐音什么是噪音[提示]使人愉悦的声音叫做乐音,令人厌烦的声音叫做噪音。

[小组讨论]老师用手机分别播放一段杨培安的《我相信》和罗大佑的《童年》。

两首歌曲的声音有何不同[归纳提升]声音的高低不同,高音尖细、高亢,低音沉闷。

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思考]如何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分析](1)分组实验:①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的快慢及声音的特点。

②用硬纸片快慢不同地拨动梳子,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2)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快慢有关。

[归纳提升](1)物理学中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是Hz。

(2)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声源振动的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探究点2用波形比较频率[阅读课本]P31~33“用波形比较频率”[小组讨论]如何用波形比较频率高低[提示]如图是两个声音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出来的波形,从波形图可知,甲、乙的振幅相同,但在相同的时间内,甲出现的波数少,甲的振动频率低,乙出现的波数多,乙的振动频率高,所以甲的音调低,乙的音调高。

[归纳提升](1)相同时间内,波的个数少,频率低,音调低。

(2)相同时间内,波的个数多,频率高,音调高。

[小组讨论]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有什么[实验]怎样调节弦乐器的音调经过小组讨论,提出了影响音调大小的以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粗细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度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这些猜想,他们找来了一些琴弦,其规格分别如下表所示:(1)为了验证猜想一,可选用编号为、、的琴弦进行研究。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的琴弦进行实验。

(3)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请你填上该琴弦的横截面积。

(4)随着实验的进行,小雨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

请你设计实验,验证这一猜想。

[答案](1)A B C (2)A D F (3) (4)略[归纳提升](1)长度、松紧相同时,弦线越细,音调越高;(2)粗细、松紧相同时,弦线越短,音调越高;(3)粗细、长度相同时,弦线越紧,音调越高;(4)琴弦的材料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思考](1)人的发声频率与听觉频率范围相同吗(2)为什么有时候在人没有任何感觉时,狗却能觉察出异常情况[提示](1)人的发声频率与听觉频率范围不相同。

人的发声频率范围为85 Hz~1100 Hz,人听到的频率范围为20 Hz~20190 Hz。

(2)人与狗的听觉频率范围不相同。

狗听的频率范围为15 Hz~50000 Hz,大于人听到的频率范围。

三、板书设计我们怎样区分声音1.乐音和噪音使人愉悦的声音叫做乐音,令人厌烦的声音叫做噪音。

2.音调(1)概念:声音的高低(2)单位:Hz(3)影响因素:频率3.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弦的长度、粗细、松紧程度、材料4.发声频率与听觉频率◇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声音三要素之一的音调。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音调与频率之间的关系,通过示波器观察波形与频率间的关系。

在研究影响弦乐器的音调的因素时,按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应该先让学生进行猜测。

猜测弦乐器发出的音调高低与什么有关然后设计实验与计划,最后按计划分步骤去进行实验,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个实验又很复杂,如果先去猜测,后制定计划,会浪费过多时间,后面实验部分的时间没有保证,整个活动会半途而废。

因此这节课这一教学难点的突破,没按常规进行教学设计,而是灵活地结合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了创造性地处理。

即直接提出问题:音调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下面直接按照课本上给出的问题进行探究。

教师不用过多地讲解,很轻松地使学生明确了研究的步骤。

接下来就是巡视指导每组学生进行实验,尽管部分学生摸不着方向,操作能力差,但经过教师引导、大多数都得出了正确结论: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材料、长度、粗细、松紧程度有关。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响度、音色。

2.知道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了解响度的单位——分贝。

3.了解不同响度和不同音色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实验探究响度与振幅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观察了解身边的声现象,感受我国民族乐器优美的音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以及怎样用波形区分声音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将音箱的音量由小逐渐调大让同学们用手感受音箱前纸盆振动的变化情况,讨论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二、教学步骤探究点1声音的强弱——响度[阅读课本]P34~35“声音的强弱——响度”[思考]什么是响度[提示]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响度又叫做音量。

[思考]如何探究影响响度的因素[提示]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

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