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考专题源于课本而活于课本

合集下载

中考数学基础题多数来自课本

中考数学基础题多数来自课本

中考数学基础题多数来自课本今年中考数学试题难度有所下降。

试题背景学生熟悉,没有陌生和恐惧感,来源于课本的基础题占大多数。

试题亮点之一是弱化圆的知识的考查,加大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的考查力度;之二是解答题入口宽,学生易上手,信心足。

此外,试题综合性更强,很好地体现了试题的选拔功能。

注重对数学应用问题的考查,全卷共有9个题共38分考查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题目的背景更加贴近实际生活。

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是新课标下新增的内容,中考数学卷第21题中以图形的平移、中心对称、旋转等几何变换知识为载体,着重考查学生的作图能力。

第25题考查了抛物线的平移与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有一定的难度。

A 近三年分析:题型注重基础知识与技能考试的依据不变:从2005年以后的中考试卷都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命题。

考试内容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

具体的考查内容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数学活动过程、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对数学的基本认识等。

试卷的设置不变:近三年来,我市中考数学试卷都一直沿用下面的设置:总题量26题,其中选择题7题,每题3分;填空题10题,每题4分;解答题9题,共89分,大部分的解答题还分两个或三个小题。

试卷难度比为7:2:1。

试卷的题型来源、知识点及难易分布有共性:试题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数学思维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的考查。

试题题型大部分来自课本,基础题较多,基础题主要根据是课本中的练习题、A组习题的题型,个别题加以改造,此外还包含其他一些改编题或自编题。

试题体现学科特点,注重命题的教育价值。

试卷难易程度、题量适中,照顾了中下水平的学生。

力图达到较高的及格率、合格率和平均分。

难度值在0.60-0.65之间,中档题的难度以中等生的难度为参照,中等生可较好发挥,但难题的高度较高,要考高分有一定的困难,满分较难。

难题主要分布在选择题的最后一题或填空题的最后一题或解答题后三题的最后一小题。

课本题是中考不竭的源泉

课本题是中考不竭的源泉

图1FEDCBA 课本题是中考不竭的源泉数学课本上的例题、练习题、习题、探究题的基础性、典型性都非常强,是经过几十年教学实践检验而形成的,是中考命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每年都有大量的题目直接或间接源自课本,经过加工、改造、整合而成,体现了中考正确的导向作用。

本文点击不改变课本题的基本特征,而改变题型,再对其延伸拓展,变成开放题、阅读理解题、规律探索题等新题型,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课本题1.如图1,点B ,F ,C ,E 在一条直线上,FB=CE ,AB ∥ED,AC ∥FD ,求证:AB=DE,AC=DF[人教版(下同)八年级上P 16拓广探索11题]。

中考题:(2010南通)如图5,已知:点B,F,C,E 在一条直线上,FB=CE,AC=DF 。

能否由上面的已知条件证明AB ∥ED ?如果能,请给 出证明;如果不能,请从下列三个条件中选择一个合适的条件,添加到已知条件中,使AB ∥ED 成立,并给出证明。

供选择的三个条件(请从其中选择一个): ①AB=ED ; ②BC=EF ;③∠ACB=∠DFE 。

解:由上面两个条件不能证明AB ∥ED 。

有两种添加方法. 第一种:添加①AB=ED证明:∵FB=CE ,∴BC=EF ,又AB=DE,AC=DF ,∴△ABC ≌△DEF, ∴∠ABC=∠DEF ∴AB ∥ED.第二种:添加③∠ACB=∠DFE ,同理有BC=EF ,又∠ACB=∠DFE ,AC=DF , ∴△ABC ≌△DEF, ∴∠ABC=∠DEF ∴AB ∥ED.点评:将课本题中AB ∥ED 与AC=DF 的位置互换,去掉AC ∥FD ,再改证明为判断,变成了一道条件开放题,题目并不难,但更能考察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课本题2:如图2,小球起始位于(3,0),沿所示的方向击球,小球运动的轨迹如图所示,用坐标描述这个运动,找出小球运动的轨迹上几个关于直线l 对称的点。

中考题的“源头活水”在教材

中考题的“源头活水”在教材

中考链接\___中考题的“源头活水”在教材固张浩杰纵观各地的中考数学试题,总能发现有些试题直接来源于教材中的习题或例题。

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关注到这一点,充分挖掘教材习题、例题的价值,将会让我们的学习过程充满挑战感,也必将为我们的数学学习插上腾飞之翼。

例(2019・黑龙江绥化)如图1,在厶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图1图2【思路解析】从已知条件中,我们发现该图中存在三个等腰三角形,则可以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内(外)角和定理打通角与角之间的联系,联合方程思想,进而解决问题。

【解法呈现].BD=AD,设"=^LABD=x°,■.^DC=2x°o:BD=BC,•.厶C=ABDC=2x。

,.AB^AC,•.AABC=厶C=2x°,/.%+2%+2%=180,艮卩兀=36,.•.Z4=36°o【教材之影】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2章第5节“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习题第7题。

如图2,厶C=36。

,"=72。

,"40=36。

⑴求厶1和厶2的度数;(2)找出图中的等腰三角形。

【变式探究】(1)如图1,在4ABC,AB=AC,£A= 36°,BD平分"BC。

证明仏DCB为等腰三角形。

(2)如图1,在厶ABC中,如3=4C,"= 36。

,加平分ZMC,BD:DC=m:n。

求509与的面积比。

(3)如图1,在厶ABC中MB=/1C,2S4= 36°,BD平分厶ABC,BD=m,DC=n。

求ZUBD的周长。

(4)如图3,在厶ABC中MB=AC,乙4= 36。

仿照图4,请你再设计两种不同的分法,将AABC分割成3个三角形,使得每个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

(注:如果两个图中分割出的3个三角形分别全等而只是分割线的具体位置不同,则视为同一种分割方法。

)图3 图4提示:如图5、图6、图7。

一道源于课本的中考好题

一道源于课本的中考好题

运用 能力 , 发 了学 生 的学 习兴 趣。 三 问更 是 激 第 在一 、 问 的基 础上 充分 挖掘 , 陈 出新 , 同 学 二 推 为 们提供 了智 慧生成 与发展 的时 间与 空 间 , 生更 学
是情有 独钟.
解 题过程 如下 :
2 点 E是 AB的 中点 , D 是 高 , A 上 找一 , A 在 D
( ) B 关 于 AC 3找 D
对称点 E, D 连 E延长

/ ’ ‘ \
交A 于P即 . / c 可 尊重

’ 毒\

材 开 发 重 组 并 创 造 A == = 、、 /
性 地活用 教材 , 正是新

题 2 ()图 6c
题 2 ( )图 6d
() 图 : 2如 作点 B关于


/———\ , 4
C 对称点E 则点E / D的 , 正
、 c
o .曰 o o  ̄
OB 题 2 ( )图 6a 题 2 ( )图 6b
、连 交 ( ’ 0 接 \ ’ E _ . , ,
AE CD
于一点 P,P+B A P最短.
( )拓 展 延 伸 3
如 题 2 ( )图 , 四 边 形 A D 的 对 角 线 6d 在 BC
课 改新理 念对我 们一线 教 师 的新 的要 求 , 可喜 很
21 0 0年 第 6 期
中学数 学教 学
‘ . .
3 9
的看 到近 年 中考 中还有 很 多在 不 同背 景 下 开 发 利用 本 习题 的创 新 , 现在 略举几 例补充 如下 :
因 为 A 的 度 数 为 6 。点 D 0,

源于课本活于课本的中考题

源于课本活于课本的中考题

源于课本活于课本的中考题
刘士勇
【期刊名称】《政治思想史》
【年(卷),期】2005(000)007
【摘要】近几年的天津市中考数学试题,90%左右的题目均来源于课本,其中,绝大部分是课本题目的改编或延伸.这种命题思路,既给数学教学以及数学总复习以导向,又引导学生在课本习题上多下功夫,学会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总页数】3页(P14-16)
【作者】刘士勇
【作者单位】天津市大港油田教研中心,3002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源于课本·活于课本·高于课本 [J], 赵卫国
2.课本——中考题的“源头活水”——从中考看一道课本题目的衍变 [J], 邢成云;于长军
3.源于课本,活于课本的高考题——对高考数学复习的启示 [J], 吴德彬
4.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的中考题 [J], 刘克环
5.课本——中考题的“源头活水”——从中考看一道课本题目的衍变 [J], 邢成云; 于长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考题就是书上的例题

中考题就是书上的例题

中考题就是书上的例题1、重视数学的基础部分任何学科的学习,都一定要把基础打好,只有把基础打好了,做各种类型的习题才能迎刃而解。

虽然数学是一门理科专业,但书本上的内容同样重要,把书本上的内容消化成自己的知识,数学提分就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了。

中考数学题就是书上的例题,书本上的概念、公式,学生不仅要滚瓜烂熟,还要对这些知识点理解深刻,如果知识背下来并不理解,还是很难应用到习题中,甚至考察同样的知识点,换一种说法,学生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2、有目的有方法地刷题首先也是最重要的,要先把数学书上的所有例题做一遍,因为书上的每一个例题一定是最能代表这一个知识点的题目,只要吃透了书上的例题,在遇到同样知识点的题目时,就很简单了。

其次,我们在刷题的时候一定要准备一个错题本。

错题本可是提分神器,并且每个人的错题本都是独一无二的。

通过错题本,我们可以看出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是哪些,并且有针对性做训练,那些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点以后就可以少做,为我们节省很多时间。

当然,错题本并不是把错题和答案抄上去就行了,而是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将错题本拿出来回顾之前做错的题目,并且在回顾的时候把答案和过程遮住,重新再做一遍,能够轻松做出来了,就说明你掌握了这道题里的知识点,如果还是不会或者做错,那就再将这道题重点标记,下一次回顾错题时继续做。

如此反复,直到将错题本上的所有错题都吃透。

3、对答案时要带上自己的思考我们在对答案时,一定要带上自己的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做错?是粗心了还是知识点没掌握?这道题里面都有哪些知识点?答案上为什么是这样的?如果你只看题目对错,不去研究错在哪,不去研究解题思路,那答案还是答案,你还是你。

而且,并不是说所有市面上的习题册答案都是正确的,要自己去分辨。

当然,遇到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勤问,问老师、问成绩好的同学。

中考的数学考试时间是2小时,因此在考试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时间,遇到难题先不要死扣,先把容易做、会做的题做完,把能得到的分都拿到手,再去思考剩下的难题。

2020中考数学:回归课本,注重基础

2020中考数学:回归课本,注重基础

2020中考数学:回归课本,注重基础吃透考纲回归课本重基础考纲,规定了命题组的出题范围,同时也对考生复习起指导作用。

与往年相比,新教材在考点上的变化,特别是去年没考过的新加知识点,考生们要更加引起重视。

吃透考纲,意味着把握学科考试的动向。

课本上的都是基础知识,打好基础,才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易老师分析,今年的数学在知识点与考试要求上略有调整。

要认真研读新教材的考纲,及时把握考纲的新动向与新变化,例如,考纲上增加了一点做已知直线的垂线,增加了“心”的要求(内心、外心),增加了做圆内接正方形正六边形等内容。

复习要有针对性,关注近年来中考试题的变化,有助于考生多方位了解中考信息,摸索到出题规律,从而做到心中有数。

易老师称,中考试题至少有一半以上的试题来源于教材,强调对数学通性通法的考查,重视基础知识,突出教材的考查功能。

所以复习时要注意回归课本,围绕课本回忆与梳理知识点,对课本中要求识记的概念、定理、公式要做到熟记于心。

对课本中的典型问题进行分析、解构与拓展。

只有透彻理解课本例题、习题所涵盖的重点知识与解题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知识点查漏补缺忌题海战术考前,老师们一向不提倡题海战术。

题海战术原本是为了让考生面临考试时不再陌生,从而回忆起熟悉的解题思路,稳定发挥。

但现在,沉迷在题海战术的考生往往思维混乱,不仅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不说,起到的效果也很微小。

在最后的复习阶段,考生往往容易被题海淹没而缺少反思。

“有的同学复习时一遇到不会的题目就会问老师,问同学,平时也只是完成老师规定的题量,缺少自己独立的思考。

”易老师说,每位学生的情况不一样,考前,老师很难照顾到每个人。

所以学生自己要主动,面对不会的题要给足自己思考的时间,思考之后找不到窍门再去请教老师。

清楚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才能对症下药。

易老师表示,考生不妨对照一下自身情况,查一查在知识点方面还能做哪些努力。

考前要检查自己在初中学习的数学知识是否还有漏洞,是否还有遗忘和易混的地方,其次是对解题常犯错误的准备,再看一下自己的错题集,也可以把以前做过的卷子找出来,翻看出错与订正的部分,争取在中考中,不犯或少犯过去犯过的错误。

考题源于教材 方法多姿多彩

考题源于教材 方法多姿多彩

0D ,. . A 一 3,‘ . . .
0E,。 0DE k . .△ 垒/ OCE,‘ ODE一 OCE一 9 。 . . 0,
故 D 是 O0 的切线. E 证法 4 证 3 : + 4 9 。连 结 0D、 D. .AD — 0. C 。 。 为直 径 ,。 ADC=9 。 . . . 0 ,。 B . DC一9 。 而 C 0. E—
0D E一 o E一9 。 . C O ,。 .DE为 O0 的切线 . 证 法 8 证△ODE.△AC . : c  ̄ B 连结 0D、 .. 0 0E ‘ .A
0DC+ EDC一 0CD + ECD 一 A C B
一 9 。 0.
即 0D E一9 。 . E 是O( 的 切线. O ,.D ‘ )
OD、 0E.‘ . ’OA — OC, BE— CE,‘ . .OE∥ AB。 OE—
一C B =C . E O, E E,.O =寺Al 又易证 D 。 B . E=寺B , c
证 法 2 连 结 0 ( 、 D, 证 D : D、 C 可 E—C . E


。0D— OC, 0E— OE ,‘ . .△ ODE 坌△ 0CE ,
而 D1C 一 一 , O= A。 一 专
平分 另一 条直 角边 B . 不必 证 明) C (
D.
证 明 3 连 结 0D、 E . O : O . . A—O B . C, E—C E,
‘ .

O / E/AB,‘ 1 A, 2 3 。 A一 . . 一 一 .. ‘O
1 一 2 又 0D — OC, . OE 一

‘ . .
0 DE一 0 E一9 。 . C 0 ,‘ .DE为 O0的切线 .

数学中考专题——源于课本而活于课本

数学中考专题——源于课本而活于课本

新人教版数学中考专题——源于课本而活于课本近几年的我市中考数学试题,90%左右的题目均来源于课本,其中绝大部分是课本题目的改编或延伸。

这是因为课本中的例题、习题,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典型性,中考命题者,常常以此为蓝本,编拟出综合性强、方法灵活的好题目,这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而且充分体现了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命题原则。

同时这种命题思路既给数学教学以及数学总复习以导向,又引导学生在课本习题上多下功夫,学会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下面我就以几个几何部分四边形方面的题目加以说明: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P122的第15题: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边BC的中点,∠AEF=90°,且EF交正方形外角的平分线CF于点F。

求证:AE=EF.(提示:取AB的中点G,连接EG.)临沂市中考题第25题:数学课上,张老师出示了问题:如图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边BC的中点,∠AEF=90°,且EF交正方形外角的平分线CF于点F。

求证:AE=EF.经过思考,小明展示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取AB的中点M,连接ME,则AM=EC,易证△AME≌△ECF,所以AE=EF.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作了进一步探究:(1)小颖提出:如图2,如果把“点E是边BC的中点”改为“点E是边BC上(除B,C外)的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结论“AE=EF”仍然成立。

你认为小颖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出理由。

(2)小华提出:如图3,点E是BC延长线上(除C点外)的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结论“AE=EF”仍然成立。

你认为小华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出理由。

图1 图3图2C类似的还有如:临沂市中考数学试题第25题:如图1,已知矩形ABED ,点C 是边DE 的中点,且AB = 2AD . (1)判断△ABC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保持图1中ABC 固定不变,绕点C 旋转DE 所在的直线MN 到图2中(当垂线段AD 、BE 在直线MN 的同侧),试探究线段AD 、BE 、DE 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并给予证明;(3)保持图2中△ABC 固定不变,继续绕点C 旋转DE 所在的直线MN 到图3中的位置(当垂线段AD 、BE 在直线MN 的异侧).试探究线段AD 、BE 、DE 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并给予证明.临沂市中考数学试题第25题: 已知∠MAN ,AC 平分∠MAN 。

源于课本·活于课本·高于课本

源于课本·活于课本·高于课本
多 角 度 、 方位 考 虑 问 题 的 能 力 . 样 学 生 在 应 对 各 种 问 题 全 这
D C= 5 , A D=3 。 D C= 5 , 知 A √ m, A 7 。 B 0 , B 4。又 曰= 3k
A B, , 在 同一 平 面 内 , , cD 试求 c ,之 间 的距 离 . , J
1k 从 这 三 点 分 别 遥 望 一 座 电 视 发 射 塔 P A 见 塔 在 东 北 m, , 方赂 , B见 塔 在 正 东方 向 , c见 塔 在 南 偏 东 6 。 向 , 塔 到 O方 求 直 路 的距 离.
[ ] 文. 道 课 本 习 题 的 变 式 教 学 一 文 的 一 点 补 充 2周 一
之 间 的 距 离 , 河 岸 这 边 选 取 点 A B, 得 在 , 测 C=4 。 5,
第一 步 : 系 设 点 ; 建 第 二 步 : 出 点 肘 , 的坐 标 ; 求 Ⅳ 第三步 : 由距 离公 式求 出 MN .
综 上 所述 , 高 中数 学 教 学 过 程 中 , 注 重 概 念 的 理 解 在 应 和基 本 的 运 算 , 足 课 本 , 课 本 中 的 经 典 例 题 、 题 为 基 立 以 习 础, 进行 变 化 和演 习 , 重 挖掘 知识 的 方 法 和 内部 逻 辑 结 构 , 注 做 到 一题 多变 , 一 反 三 , 浅 入 深 , 层 递 进. 重 数 学 思 举 由 层 注 想 方 法 , 发 展求 异 思 维 、 散 思 维 、 向思 维 , 而 能 培 养 能 发 逆 从



臻 礤
'■

。 ・
源矛课本 ● 活矛课本 ● 高于课本
◎赵 卫 国 ( 江省 温岭 市 大 溪 中 学 浙 372 ) 15 5

题虽在书外 根却在书内——探究源于课本的中考几何题的设计方法

题虽在书外 根却在书内——探究源于课本的中考几何题的设计方法

题虽在书外根却在书内探究源于课本的中考几何题的设计方法江苏省泰州市森南新村15栋103室于志洪(邮编:225300)在2009年全国部分省市中考数学试卷中,涌现出一大批源于课本的几何试题,这类试题有的一步到位,直接选用课本原题;有的进行改装、引伸、拓展课本中读一读!想一想!与做一做!的内容成为中考题.这类试题紧扣书本和大纲,体现了基础性和学好课本知识的重要性,有着较好的导向作用,对于引导师生重视基础、重视书本、研究教材、重视教材、用好用活教材,均大有裨益.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为进一步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笔者认为:这类紧扣课本的试题将是命题的热点,且会长盛不衰,因此有必要提醒师生注意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与挖掘,以达到灵活变通的目的.下面就以2009年部分省市中考几何试题为例,谈谈源于课本的试题设计方法,供参考.1直接选用课本例题并增设问题图1例1(承德市)如图1,O 1与O 2外切于A,BC 是O 1和O 2的公切线,B,C 为切点.(1)求证:AB %AC;(2)若r 1,r 2分别为O 1,O 2的半径,且r 1=2r 2,求AB AC的值.点评本题第(1)题选自人教版几何#第三册第129页的例4,并在原题的基础上引伸提高,构思出第(2)题,使问题得到了拓展,对相关知识进行了综合,题目不难,然而它提醒我们,题在书外,根在书内,学好用好课本是关键.简证(1)见课本;(2)简证如下:如图1,连接OO 1,O O 2,与AB,AC 分别交于点E,F,&O A,O B 是O 1的切线,O O 1%A B,同理OO %,根据()的结论B %,可知四边形O F 是矩形,有(OF =),连接O O ,则在R O O O 中,有O =O +O =r 1+r 2=2r 22(射影定理),O A =2r 2,又&(A CB 是O 2的弦切角,(ACB =(A O 2O .在RtOAO 2中,tan (A O 2O =O A O 2A=2,AB AC=tan (ACB =tan (AO 2O =2.图22直接选用课本习题作为中考题例2(广东省)如图2,正方形的边长为a,以各边为直径在正方形内画半圆,所围成的图形(阴影部分)的面积为().A a 2-a 2B 2a 2-a 2C 12a 2-a 2D a 2-14a 2点评本题是人教版几何#第三册第180页第9题的原题,解法较多,题目不难,很容易求得结果:选C.这道原题的直接无变化选作中考题,更说明我们学好课本知识的重要性.3直接选用课本习题并进行创新例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知:如图3,AB 是O 的直径,CD 是弦,A E %CD ,垂足是E,BF %CD ,垂足是F,求证:CE =DF ,小明同学是这样证明的:图3证明O M %CD ?,CM =MD.&AE ,O M ,BF ?,ME =M F?M E -C M =M F -M D.即CE =DF.横线及问号是老师给他的批注,老师还写了如下评语:你的解题思路很清晰,但证明过程欠完整,相信你再思考一下,一定能写出完整的证明过程!请你帮助小明订正此题,好吗?点评本题选自人教版几何#第三册第6252010年第1期中学数学教学2AC 1A AC EA E 9012t 12A 21A 2A.8页第12题,并以订正题创新形式命题,考查了作辅助线、垂径定理及梯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它告诉我们,进行几何证明,必须要有严密的推理过程,对此,应引起重视.简证过O 作OM %CD ,垂足为M,则有CM =MD.&A E %CD ,BF %C D ,A E ,OM ,BF.又易知AB ,\EF ,O A =O B,O M 是梯形AEFB 的中位线,故ME =M F (或运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证),M E -MC =MF -M D ,CE =DF.4根据课本中做一做!改编成中考题图4例4(宁波市)将矩形纸片ABCD 对折,设折痕为MN ,再把点B 叠在折痕MN 上(如图4中点B ),若AB =3,则折痕AE 的长为().A332B 334C 2D 23点评本题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几何#第二册第126页做一做!改装而成,解题关键在于认识折痕!就是对称轴,从而,借助轴对称的知识和勾股定理简洁明快地求得折痕的长.解如图4,延长EB 交AD 于点F.由题意易知(BAE =30),从而在Rt ABE 中,由AB =3,知AE = 2.故应选C.5根据课本中的想一想!改编成中考题图5例5(天水市)如图5,同一平面内两个相同的正方形ABCD 和A B C D ,点A 与正方形ABCD 的中心重合,且正方形A B C D转动,则它们重叠部分的面积与正方形ABCD 的面积的比是点评本题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第版几何#第二册第5页想一想!改装而成,解题关键在于通过两个三角形的全等,推得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等于四分之一正方形ABCD 的面积,本题还可得到CE +CF 等于正方形的边长,为定值!这样一个结论.解联结AC 、BD 交于点A .在A EC 和A FD 中,A C =A D ,(A CE =(A DF =45),(DA F =90)-(CA F =(CA E ,所以,A FD .A E C.则S 四边形A ECF =S A C D =14S 正方形ABCD .故S 四边形A ECF /S 正方形A BCD =1/ 4.6根据课本中的读一读!改编成中考题例6(山东省)2002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取材于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勾股圆方图),它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与中间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如图6所示),如果大正方形的面积是13,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直角边为a,较长直角边为b ,那么(a +b )2的值为().图6A 13B 19C 25D 169点评本题是根据人教版几何#第二册第107页读一读!改编而成的试题,题目围绕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而命题,构思巧妙新颖,同学们只要运用勾股定理,通过代数式变形,即可迅速求得其解.简解由题设可得(b-a)2=1,0a 2+b 2=1310+1,得2ab =122再将1+2,可得(a +b)2=25,故选C.综上所述可见:我们应重视对课本中的例题、习题、读一读!想一想!和做一做!等内容的研究,这有利于学生系统灵活地掌握学过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适当进行一些专题内容的探索与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收稿日期)26中学数学教学2010年第1期.200119.:20091222。

源于课本的中考题

源于课本的中考题

2 0 年厦 门市 中考 第2 题 : 05 5 已知 , O 与 oO 相交 于 点A、 过点 3 6 B,
作C AB, Dj _ 分别 交 60 和 o0 于点 c、 3 1 D.
( ) 图3 求 证 : C o0 的 直径 ; 1如 , A 是 ( 若AC 2) =AD,
EAF=9 0。.
图2



。 . .
由() △AC 1得 D— AA F, E
。 .

C D E F 9 。 即A _ D A = A = 0 . Cj C .
又 。A . D是 6 O 的 直 径 , ’ 3

. .
AC 6 O 的切线 . 是3
评 点 : 题 保 留 了原 题 图形 的 基 本 特 征 , 是 形 式 不 同 . 这 一 改 看起 此 只 来 平 常 , 仔 细 分析 , 比原 题 更 具 有 层 次 性 , 注 了思 考 问题 的 梯 度 , 但 它 关 同 时增 加 了对 勾 股 定 理 的逆 定理 和切 线 的 识 别 等 重 要 知 识 点 的 考 查 .
维普资讯
SH O X
X E X { 学 学 习 O I 数
号 课 本 的 l 考 题 f ,
, , , ,
0/ 罗 马
近几年 的 中考题 有 不少 是 由书本 的 例题 、 习题 改编 而 成 的. 这类 题
具 有典 型性 , 源 于教材 , 于教 材 , 于教材 .为此 , 真研 究教材 的 它 高 活 认 例题 和习题 是一 种 行之 有效 的 学 习方法 .下 面 以华东 师 大版 教材 九年级 ( ) 7 页第 1 题 上 第 6 8 为 例 ,分 析 以此 题 为 背 景 的 2 0 年的两 道 中考题 . 05 教 材 原 题 :如 图 l ,已 知 00 与00相 交 于点A、 过 点 2 B, B作 C _ D JAB,分 别 交 E O。 3 和 . ,

中考数学热点题型——阅读理解

中考数学热点题型——阅读理解

数学圜学习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1I —厶i —口|二=二二二===_■■I=责任编辑:王二喜jQ刘顿阅读理解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题型.阅读理解题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阅读材料,二是考查内容.它要求我们根据阅读获取的信息回答问题.阅读的内容丰富,源于课本,高于课本,活于:课本.它考查我们阅读理解的能力和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尤其侧重于考查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这类题目的结构为:给出一段阅读材料,要求通过阅读,将材料所给的信息加以搜集整理,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的要求进行推理解答.现以2007年的中考题j 为例,归类说明阅读理解题的解法.一、定义新运算定义新运算型阅读理解题,通常是先定义一个运算法则,你只要根据所提供的运算法则,代入相应的数据求出结果即可.例l (梅州市)将4个o ,6,c ,d 排成2行、2列,两边各加一l…一…………………………~………………三而藓函‘忾歹。

中考数学热点题型回谚理饵条竖直线记成I:三l,定义I:三I=甜一6c,上述记号就叫做2阶行腻若E引氓舭=一.解:因为l:引=以一6c,所以l计1铲1l:6可以转化为(石+1)(计1)一(戈一1)(1吨):6,J l叫z+l即(菇+1)2+(z一1)2=6,所以戈2=2,即龙=±、/丁.评点:只需将新定义的运算转化成一元二次方程,即可求解.二、运用新推导的结论求解例2(德阳市)阅读材料:设一元二次方程僦2+缸+c=0的两根为菇。

,z:,则两根与方程系数之间有如下关系:z。

+石::一旦,z。

髫:=三.根据该材料填空:已知菇。

,石:是方程戈:+瓯+3:0的两实数根,则丝+卫的值为——.解:通过阅读,因为石l,石:是方程茗2+甑+3=o的两实数根,所以茗l+戈2=一6,名1。

茗2=3.又因为兰+兰:丝:皇生兰兰垫,算l茗2X l髫2石l戈2所以原式:生鱼芝兰卫:1o.评点:解本题的关键是通过阅读材料,掌握一元二次方程∞2+ 6x+c:0的两根为菇.,戈:,则两根的和为一旦,两根的积为三.三、指出解题过程中的错误例3(临安市)阅读下列题目的解题过程:。

不谋而合 圆切相辉——多地巧合源于教材的例、习题的中考题

不谋而合 圆切相辉——多地巧合源于教材的例、习题的中考题

的延 长 线 交直 线 C D 于点 E . ( 1 ) 求证 : A C平分 / _ DA B: 第 1 4 题 如 图 1 , A B为0o 的直径 , C为 oo 上一 点 。 A D 和 过 c 点 的 切 线 互相 垂 直垂 足 为 D。求证 : AC 平 分 ( 2 ) 若A B= 4 , B为 OE的中点 , C F上A B, 垂足 为点 F , 求 D AB CF的 长 :
课 程教 育研 究
教学管理
不谋 而合 圆切 相 辉
— —
多地 巧合源于教材 的例 、 习题 的 中考题
雷敏 乾
( 湖北省孝感市大悟 县四姑镇 中学 湖北 大悟 4 3 2 8 2 7 )
f 摘要l “ 依据新课标 , 源于教材 ” 是 中考数学命题的一个重要风 向标 ; 2 0 1 4 年 中考, 多地命题专家对九年级数 学上册《 圆的基本性 质》 的一道 习题和一道例题直接引用或进行 变式、 拓展、 提升 、 综合, 又层层推进地设置新的问题情景: 这样不仅 了达到 了源于教材 , 高 于教材, 活于教材的作用 , 又考查 了学生的分析 问题 、 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又对我们广大教师今后的教学无疑起 了一个导向作用。

下吧 !
线于 E .
四题 开 屏 :
( 1 ) 求证 : C D 为oO 的切线 :

图形基 本不 变, 已知条件 基本不 变, 求证 的结论不 变, 但 ( 2 ) 若 3 求c 。 s / _ DA B的值. 是 求证 的结论在条件略作 增加的情况下进行 了提升 、 综合 、 推 简要 思路 : 题一、 二、 三的第( 1 ) 问的 求证 与课 本 第 1 4题 的 进. 即让 学生有似 曾相识燕 归来 的欣喜 。 又让 学生必须经过一 是对 习题 的一个熟练程度 的检测 。 这里只将题 一和 番 苦思 冥想 . 并运 用其 它的数 学知识 来分析 . 从 而解决 问题 。 步骤 相 同. 题四的解答作 一个简要 的分析 . 题 二和题 三留给 大家思考 。 让不 同的学生有不 同的发展 可参考金 考卷 2 0 1 4 年全 国各 省市 中考试题 汇编( 湖北专 题一: ( 2 0 1 4年孝感 市) 如 图3 , A B是 oo 的直径 , 点 C是

中考数学复习最好以课本为主

中考数学复习最好以课本为主

中考数学复习最好以课本为主数学整体命题难度会降低复习最好以课本为主注意与高中有衔接关系的知识点:回顾一下去年以及前三年的情况,可以发现,2008年广州中考题的编排中,全卷总分150分,容易题目占54分,中档题目占了75分,难题只占了21分,从这个数据可以看清楚,实际上中考的数学难度总体不大。

前三年中考数学市平均分基本上分布在90分左右,2006年93.28分,2007年86.27分。

由于应届生是使用华师大教材的最后一届,下一届现在已经用人教版的了,所以市里给了一个指导方向:“保持稳定,适当调整”。

试题难度和题量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据纪老师介绍,今年数学的科目难度比去年可能会降低一点,特别是基础题目,填空和选择更平和,难度还会降低。

几次区里面开会都提到“试题会着重考察对高中阶段的学习有基础作用的知识和技能”这样的话。

尤其是会考察对高中知识有积淀作用,涉及到与高一数学存在衔接关系的知识点。

所以,在复习的时候最好以课本为主。

总复习可分三轮进行:从现在到中考,还有最后30多天的时间,我们该如何复习?中考的总复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复习基础,注重系统,第二阶段是注重专题训练,第三阶段是注重模拟试题训练。

其中第一轮系统复习阶段,要过三关,“基础知识关”掌握核心概念和公理公式;“基础技能关”要归纳解题中用了哪些知识;“基本方法关”则要掌握方程式、函数和转化、分类讨论等方面。

目前一模已过,大多数考生正处于第二轮复习中。

第二轮是目前至战前一周,要做的是归纳题型,多题一解;开拓思维,一题多解,并对基础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

在这一轮复习中,最有效的不是做题,而是看题,也就是阅读大量的数学考题,近几年的中考题,而且要有详细解答过程。

见识的题目越多越好。

第三轮是考前一周的模拟训练。

通过模拟答题训练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然后加以解决并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距中考3~5天要注意调节时间,不要复习太晚,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心理压力。

源于课本,活于课本的高考题——对高考数学复习的启示

源于课本,活于课本的高考题——对高考数学复习的启示
时 , 道 长 度最 短 管
(一 ] > z1 吼得 最、 = - 。 0 , J
值.p 吕 矩 形 AB D C


必 内接 于 半 圆 o, 两 边 长 分 别 为 AB—Rs 0 DA= 且 i , n 2 0A一2 o 0这 个 矩 形 的 面 积 为 S Rc s D— AB ・DA
( )设 BAO 一 0(a ) i rd ,
7 【

凼 此 , 行 水 处 理 J 罐 在 矩 彤 区 域 肉 且 到 A, 两 当 B
点 距 离 均 为
短.
k 时 , 设 的 排 污 管 道 的 总 长 度 最 铺
解 法二 :
将 y表 示 为 的 函数 . (i i )设 Po— z( m) 将 k , 表示为 z的函数.

Rsn0 ・2 o 0 R 。 i 20 i Rc s - sn .
所 以 , s 2 — 1 0为 锐 角 ) 即 0 4 。 , 形 当 i 0 n ( , — 5时 矩 AB D 的 面积 取 得 最 大 值 R . C

4 ・ 0
数 学 教 育研 究
20 0 8年 第 6 期
认 真学 习《 中 数 学课 程 标 准 》《 中 数 学 课 程标 高 、高 准 教 学 要求 》 《 考 考 试 说 明 》 研读 体 现 新 课 程 改 革 及 高 , 的 新 题 型 、 思 维 、 方 法 , 高 综 合 应 用 的 能 力 , 时 新 新 提 同 关 注 近 几 年 的高 考 题 和各 地 模 拟 试 题 , 里 面 我 们 能 这 体 会 到 高 考 的相 关 信 息 . 们 曾 经 在 《 试 高 考 数 学 》 我 考 20 0 8年第 12期 看 到 与 本 高 考题 类 似 的题 目 : 大学 、 某 为 了发 展 需 要 , 准确 兴 建 新 校 区 , 校 区 规 划 分 南 北 两 新

中考数学练习:最好以课本为主

中考数学练习:最好以课本为主

中考数学练习:最好以课本为主回顾近前三年广州中考数学的情况,可以发现,难题只占了20分左右分,总体上说广州中考数学的难度并不大。

相信今年试题难度和题量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几次区里面开会都提到〝试题会着重考察对高中阶段的学习有基础作用的知识和技能〞这样的话。

也就是说会注重考察与高一数学存在衔接关系的知识点。

实际上是要为高一学习打好基础。

所以,在复习的时候最好以课本为主。

数学三轮复习的那么重点不同第二轮是目前至战前一周,要做的是归纳题型,多题一解;开拓思维,一题多解,并对基础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

在这一轮复习中,最有效的不是做题,而是看题,也就是阅读大量的数学考题,近几年的中考题,而且要有详细解答过程。

见识的题目越多越好。

第三轮是考前一周的模拟训练。

通过模拟答题训练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然后加以解决并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距中考3~5天要注意调节时间,不要复习太晚,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心理压力。

考试时间分配要合理〝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唯有源头活水来——数学高考试题与教材探究

唯有源头活水来——数学高考试题与教材探究

唯有源头活水来——数学高考试题与教材探究教材中的例题、课后习题是高考试题的重要来源之一。

纵观近几年数学高考试题,大多都是课本中的例题、习题或者例题、习题的改编,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课本资源,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的例题、习题进行深入探究,从而提高学生高考应试能力。

下面通过一些例子说明全国各地每年高考试题无论形式还是方法上很多都来源于课本。

一、高考试题与教材的若干探究例1.(2012年高考数学全国卷理科第8题)已知F1、F2为双曲线C:x2-y2=2的左、右焦点,点P在双曲线C上,|PF1|=2|PF2|,则cos∠F1PF2=()。

A. B. C. D.(人教版数学选修2-1第57页习题)已知F1、 F2为双曲线3x2-5y2=15的两个焦点,点A 在双曲线上,且△F1AF2的面积等于22,求∠F1AF2的大小。

这两个题目都要用双曲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和解三角形中的余弦定理来解决,考查内容和考查方法一样。

例2.(2015年高考数学广东卷理科第3题)若变量满足约束条件,且z=2x+y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M和m,则M-m=()。

A.8B. 7C. 6D. 5(人教版数学必修5第91页习题)求z=2x+y的最大值,使满足约束条件。

这两个题目的题干内容一样,只是课本习题只求最大值,而高考题要求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求解思路和过程一致。

二、数学高考复习的几点建议1.立足课本,回归基础。

目前很多教师在进行高考复习时都有一个误区就是:在复习课中偏爱各类参考资料,而将课本抛在一边,结果导致学生对课本中的概念、基本属性、思想、方法模糊不清,基本公式的来龙去脉不甚知晓,对通性通法不熟练,从而导致不必要的失分。

因此,教师在复习中首先要以课本为主,各类参考资料为辅。

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回归课本,重视课本,减少因课本不熟而丢分。

2.要以《考试说明》为向导,使知识体系框架化、网络化。

《考试说明》规定了考试的性质、内容和对每一部分内容要求的程度,以及考试的形式和试卷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数学中考专题——源于课本而活于课本
近几年的我市中考数学试题,90%左右的题目均来源于课本,其中绝大部分是课本题目的改编或延伸。

这是因为课本中的例题、习题,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典型性,中考命题者,常常以此为蓝本,编拟出综合性强、方法灵活的好题目,这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而且充分体现了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命题原则。

同时这种命题思路既给数学教学以及数学总复习以导向,又引导学生在课本习题上多下功夫,学会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下面我就以几个几何部分四边形方面的题目加以说明: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P122的第15题: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边BC的中点,∠AEF=90°,且EF交正方形外角的平分线CF于点F。

求证:AE=EF.(提示:取AB的中点G,连接EG.)
数学课上,张老师出示了问题:如图1,四边形ABCD
E C
中点,∠AEF=90°,且EF交正方形外角的平分线CF于点F。

求证:AE=EF.
经过思考,小明展示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取AB的中点M,连接ME,则AM=EC,易证△AME≌△ECF,所以AE=EF.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作了进一步探究:
(1)小颖提出:如图2,如果把“点E是边BC的中点”改为“点E是边BC上(除B,C外)的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结论“AE=EF”仍然成立。

你认为小颖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出理由。

(2)小华提出:如图3,点E是BC延长线上(除C点外)的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结论“AE=EF”仍然成立。

你认为小华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
如果不正确,请说出理由。

类似的还有如:
临沂市中考数学试题第25题:
如图1,已知矩形ABED ,点C 是边DE 的中点,且AB = 2AD .
(1)判断△ABC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保持图1中ABC 固定不变,绕点C 旋转DE 所在的直线MN 到图2中(当垂线段AD 、BE 在直线MN 的同侧),试探究线段AD 、BE 、DE 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并给予证明;
(3)保持图2中△ABC 固定不变,继续绕点C 旋转DE 所在的直线MN 到图3中的位置(当垂线段AD 、BE 在直线MN 的异侧).试探究线段AD 、BE 、DE 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并给予证明.
临沂市中考数学试题第25题:
已知∠MAN ,AC 平分∠MAN 。

⑴在图1中,若∠MAN =120°,∠ABC =∠ADC =90°,求证:AB +AD =AC; ⑵在图2中,若∠MAN =120°,∠ABC +∠ADC =180°,则⑴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⑶在图3中: A G D C B A G D C B A G
D
C B F E F E F
图1 图3 图2 图1 图2
图3 第25题图
①若∠MAN =60°,∠ABC +∠ADC =180°,则AB +AD =____AC;
②若∠MAN =α(0°<α<180°),∠ABC +∠ADC =180°,则AB +AD =____AC (用含α的
三角函数表示),并给出证明。

以上几个是我市近三年来的中考试题中的第25题,它们的原型在我们的课本的例题或
习题中都能找到。

换句话说,它们都是课本中的例题、习题的改编或延伸。

这样的题目不但综合性强、方法灵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象这样的题型是近几年来中考的一个热点题型,不但经常出现在我市的中考数学题目之中,而且在其他的省市、地区的中考题中这种题目的考察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类。

再如:
青岛市考数学试题第21题:
已知: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点E 、F 分别在BC 和CD 上,AE = AF .
(1)求证:BE = DF ;
(2)连接AC 交EF 于点O ,延长OC 至点M ,使OM = OA ,连接EM 、FM .判断
四边形AEMF 是什么特殊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济宁市中考数学试题第22题:
数学课上,李老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如图,正方形ABCD DC 于,交边的延长线于.当6CP =时,EM 与的比值是多少?
于交DC ,分别于,,如图,则可得:DF DE FC EP
=,因为DE EP =所以DF FC =.可求出和的值,进而可求得EM 与的比值.
(1) 请按照小明的思路写出求解过程.
(2) 小东又对此题作了进一步探究,得出了DP MN =的结论.
A 第25题图
A M N D
B C
A M N D
B
C A M N
D B C
你认为小东的这个结论正确吗?如果正确,请给予证明;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南京市中考数学试题第21题:
如图,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较于点O,△ABC≌△BAD。

求证:(1)OA=OB;(2)AB∥CD.
嘉兴市中考数学试题第19题:
如图,在□ABCD中,已知点E在AB上,点F在CD上
且AE=CF.
(1)求证:DE=BF;(2)连结BD,并写出图中所有的全等三角形.(不要求证明)
观察以上几个2010年的数学中考试题,我们是否能够在中学数学课本中找到它们的影子?那么我们由此是否能够得到一点启示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