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本质和科学知识构成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

自然辩证法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
从认识史看:把科学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是在
科学从包容万象的自然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建 立了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之后. 本章以科学整体作为研究对象,阐述科学的本 质,科学知识的构成,科学的价值.这是马克思 主义科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 第二1、科学问题的条件
科学问题是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当时的知 识背景下无法解决的矛盾. 科学问题根据对背景知识的不同分析,可以有常规问 题和反常问题 事实问题和理论问题 .
2、科学问题的转换
问题转换有不同思路,可以是常规问题和事实问题的 转换,事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转换. 变换思路看,问题可以有逆向转换、互补转换、发散 转换、立体转换.
4、西方的科学价值观 科学价值中立说
强调科学认识中的客观性原则.就科学谈科学
科学负荷价值说
价值是事实的价值,事实也是有价值的事实.科学知 识体系中有价值判断,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有价值判 断.科学是在社会情景中的复杂事业.
二、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
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精神气质,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 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主要有: 求真务实精神. 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开拓创新精神.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
人类通过科学来认识自然界的,本部分围绕科 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以科学问题为起点, 研究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科学事实的经验方 法,研究经由科学抽象、运用各种科学思维 形式建立假说和检验假说的方法,在此基础 上进一步探讨科学理论发展的多元模式和创 造性思维的激发机制。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2、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 (1)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 (2)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3)从某一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恰性)中发 现问题. (4)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 (5)从社会需求和已有的生产技术手段的差 距上发现问题.

4、科学的本质

4、科学的本质

知性是经验形成的条件。
自然辩证法 第四章 科学的本质
★ 知性为自然界立法
心的两种能力可以表述为: 一,被动的接受能力;二,主动的赋 形能力。 以上两方面联合才能做成知识, 即赋予接受来的东西(感觉)以形式。
知性整理感性材料形成规 律,称知性为自然界立法。
自然辩证法 第四章 科学的本质
★ 何为自然界?
回忆儿时的记忆中的自然界与中 学毕业时所理解的自然界,以及现在 所了解的自然界有无区别。 从文献中看看古代人、近代人和 现带人所理解的自然界是否一致。
自然界就是自然图景,并非真 实的自然本身。 所以说,科学的本质就是人为 自然界立的法。
自然辩证法 第四章 科学的本质
二、 科学知识的构成
1、科学事实P97


经验如何可能?
知性为自然界立法。

何谓自然界?
第四章 科学的本质
自然辩证法
★ 知识的两个来源
任何知识都是由两部分构成: 内容+形式
心有两种能力:感性与知性
感性—管直观 知性—管思维
自然辩证法 第四章 科学的本质

感性提供感觉(内容),知性把感 觉整理成知识。

那些杂乱无章的感觉靠什么粘在一 起,而且粘得那么有秩序?如盐— Nacl而不是Clna。
毒的化学原料,致使使用该奶制品的婴幼儿患上肾结 石。)
自然辩证法
第四章
科学的本质
科学事实与科学解释有关


前几年,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2000多名天文学家,在捷克首都布 拉格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大会上,就新发现的天体“齐娜”是否有 资格成为太阳系第十大行星之一,举行投票表决。 在公众心目中,“投票表决”行为显然属于政治领域。“齐娜” 能否成为太阳系行星,是个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怎么可以通过投票来 决定?1930年,当冥王星被发现时,由于观测设备有限,科学家高估 了它的质量,实际上它的质量比月球还小。而在2003年发现的新天体 “齐娜”,其直径要比冥王星大近三分之一。于是,冥王星和“齐娜” 的身份就成了科学界的一道难题。留下冥王星而否认“齐娜”的行星 资格,似乎有使用双重标准之嫌;但承认“齐娜”却开除冥王星,又 导致太阳系的行星数目过于随意。两难之间,天文学家只得借助“全 民公决”来决定“齐娜”的去留问题了。 科学家们的争执其实反映了一个关键问题:何谓科学事实? 然而从天文学家对“齐娜”资格的认定中发现,科学中的事实与科学 解释有关。 “齐娜”能否成为太阳系的正式行星,有赖于天文学家对 行星标准所达成的共识,在此标准下,才谈得上“齐娜”的归属。可 见“科学事实”的认定必须通过科学共同体达成的共识来确定。而这 又与其成员所接受的训练、使用的方法、认同的理论等等因素有关。第四章科的本质 科学假说的基本特点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学”这个词。
科学的概念简考(2)
➢ 日本在幕府和明治维新初期,也是吸收中国文化而使用 “格致”“格物”或“穷理”这类概念的,用以指称科 学技术。1874年,赴荷兰留学回国的西周时懋,在介绍 西方文化时,最先把science译为“科学”,把science理解 为“分科之学” 。
➢ 如果将1607年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前六卷作为西方 科学传入的开始,到1902年梁启超写《格致学沿革考 略》,用“格致”指涉科学在中国已有约三百年的历史。
我 们 并 不 要 求 科 学 体 系 能 在 肯
证 性 而 是 可 证 伪 性 。 换 句 话 说
以 作 为 科 学 划 界 标 准 的 不 是 可
从 这 些 考 虑 中 得 出 的 结 论 是 :
才 承 认 它 是 经 验 的 或 科 学 的 。
系 能 为 经 验 所 检 验 的 条 件 下 ,
4、科学认识的本质
➢“能动地反映客体”。 ➢“创造性的建构过程”
三,科学知识的构成
➢静态结构: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 学假说、科学理论
➢动态过程: 获取科学事实、形成科学 定律、提出科学假说、建 立科学理论
1、科学事实
1)含义:
➢ “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经验事实”。 ➢ “对客观事实的感知、描述和记录,结果反映到人们的
3)特点 科学性、猜测性(假定性)、 试探性
3、科学假说
方法论意义
-科学观察和实验的先导
-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法
假的学
-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
说发在 。展思只
恩 形维要
格 斯
式着自 就,然 是它科
4、科学理论
1)含义 “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客观真理性的知识体系,是对

自然辩证法教案 第四章 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自然辩证法教案 第四章 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第二编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人类是通过科学来认识自然界的,本编依据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相一致的原理,围绕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以科学问题为起点,研究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科学事实的经验方法,研究经由科学抽象、运用各种科学思维形式建立假说和检验假说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科学理论发展的多元模式和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机制。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从认识史上看,把科学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是在科学从包罗万象的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并建立了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之后。

本章以科学的整体为研究对象,阐述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构成、科学的价值,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一、科学的涵义及性质1.科学的涵义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的本质做出以下深刻的论述:其一,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其二,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其三,科学是生产力。

其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随着科学日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科学已经成长为社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事业,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文化、科学与方法论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形成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一,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其二,科学是一种文化。

其三,科学是一种方法。

综上所述,现代科学是由多种基本要素组成的复杂整体,只有把有关科学的各种涵义当做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来把握,揭示各种涵义之间的联系,才能全面地、综合地认识科学的本质。

贝尔纳把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六个方面: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构成我们的各种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各种态度的力量之一;与社会有种种相互关系。

2.科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性质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它的目的在于认识自然规律,为人类正确改造自然开辟道路。

一般而言把现代自然科学分为基础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大类。

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 默顿提出的普遍主义、公有主义、利他 主义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总结:求真务实、有条理的怀疑、开拓创新
One’s first step in wisdom is to question everything and one’s last is to come to term with everything .
• 科学假说的定义: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 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 所作出的一种假定性的说明和推测。
• 科学假说的构成:
事实基础 + 背景理论 + 对本质的猜测 + 预言
<假说的特点>
• 科学性:假说是以一定的科学事实为 基础,以一定的背景理论为根据建立 起来的。
• 假定性:假说中包含着对事物本质规 律的想象、猜测成分。论述: 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科学是生产力 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2.贝尔纳的解释: 建制、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持续 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构成我们的信仰及对 宇宙和人类的各种态度的力量之一、与社会有 种种相互关系
On their 40th wedding anniversary and during the banquet celebrating it, Tom was asked to give his friends a brief account of the benefits of a marriage of such long duration.
teacher of all. It teaches you loyalty, forbearance, meekness, self-restraint, forgiveness -- and a

自然辩证法讲义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

自然辩证法讲义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

自然辩证法讲义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从认识史上看,把科学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是在科学从包罗万象的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并建立了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之后。

本章以科学的整体为研究对象,阐述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构成、科学的价值,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对科学本质的探讨主要包括科学的涵义、性质和特征,回答科学是什么的问题。

这对正确评价科学的社会地位和无分发挥科学的作用,对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的全貌,进一步掌握科学发展的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科学的涵义19世纪马克思站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科学进行了宏观的、动态的哲学分析,并对科学的本质做出以下深刻的论述:其一,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G。

它揭示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

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在整个古代,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人的物质生产所决定了的。

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产生了天文学;天文学只有借助于数学才能发展,于是开始了数学的研究‘后来.在农业发展的某一阶段和在某个地区,特别是随着城市和大建筑物的产生以及手工业的发展.力学发展起来了。

人类正是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获得了对自然界的认识,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使认识从初级的经验形态发展到高级的理论形态,出现了作为认识活动最终成果的科学;与此同时,科学成为进一步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锐利武器。

正是科学的巨大力旦,使得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空前的强化。

其二,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马克思明确指出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是社会总劳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一切科学工作,一切发现,一切发明”。

科学劳动的特点是它部分地以个人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对前人劳动的利用为条件,而共同劳动则以个人之间的直接协作为前提,因而科学属于一般劳动,属于“精神生产领域”。

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揭示出科学这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

第四章 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

第四章 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
• 最近发现一个大型的岩石采石场,这批岩石被外 星人运到埃及建造金字塔了。 • 古代的奇迹已经做出了科学的解释,但我们的媒 体还不停地称为某某之迷。如复活节岛之迷;百 幕大三角之迷,尼斯湖怪等等。 • 国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与伪科学泛滥没有必然 关系。
第二节 科学知识的构成
• 一、科学事实
• 科学事实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 实——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过程的真实描述, 包括仪器上所记录和显示的数字、图表和观察实 验所得结果的陈述和判断。 • 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的最初成果,属于认识论的 范围,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 与主观的统一。
四、科学理论
• 1、科学理论及其构成
• 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知识,是关于客观事 物的本质 及其规律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 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经验并由一系列概念、 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科学理论的构成:
• (1)概念——科学理论的支撑点、逻辑出发点。 • 概念是同一领域中同类事物共同和本质属性的概 括。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专有的概念。(2)定 律和原理——理论的内容和或主体 • 是研究对象基本关系的反映,定律和原理在语言 结构上表现为判断形式,如电流等于电压乘电阻, 牛顿三大定律等。 • (3)科学推论——执行理论的解释和预见功能。
三、科学的划界
• 1、科学划界的标准 • 逻辑经验主义: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 否则就是非科学。什么才算有意义,如果一个命 题能用经验事实加以证实,这个命题就有意义。 • 证伪主义:波普尔认为证伪才是分界的标准,他 认为科学的理论或命题,具有普遍性,不可靠能 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因为经验总是 个别的,所以他主张可以被证伪的理论或命题才 是科学的。
马克思关于科学涵义有以下几个观点

自然辩证法 4第四讲 科学与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自然辩证法 4第四讲 科学与技术的本质和结构

一、科学和技术的本质
科 学 造 假
一、科学和技术的本质
2005年8月3日在英国《自 然》杂志上报导,韩国首尔大 学教授黄禹锡教授带着世界第 一只克隆狗正式露面。
2005年12月23日韩克隆之父 被认定论文造假, 向国民道歉
---韩国国耻
一、科学和技术的本质
2、技术的本质
(1)技术的内涵: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 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 的总和。
积性。
3、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
项目
科学
技术
1、目的和任务
认识客观世界回答是什么,为 变革客观世界,解决做什么,
什么
怎么做
2、活动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物质到精神 从认识到实践,从精神到物质
3、形态
表现为概念、原理、学说、理 可操作的知识及知识的物化形
论的知识形态
态,
4、评价标准
一元性:真理性
④探索性和创造性——科学的生命在于创造,不断探索未知和创 造新的知识是科学的根本任务和一大特征。
⑤主体际性(交流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科学知识要接受不 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重复检验、讨论、交流。科学本身 没有阶级性。
⑥生产力属性——科学从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需 要技术的中间环节。
一、科学和技术的本质 (3)伪科学
①什么是伪科学
打着科学的旗号,把没有科学根据的非科学理论或 方法宣称为科学,甚至比科学还要科学.
日本物理学会2006年3月在爱媛大学、松山大学召开的第 六十一次物理学会年的主题为“伪科学”的研讨会:
“伪科学”不是指位于科学与潜科学之间的微妙活动,而是 指尽管其在科学上的错误(乃至无意义)已经明确无疑,却仍 然在表面上假装科学进行的活动。

自然辩证法 第四章 科学的本质

自然辩证法 第四章 科学的本质

“绝对精神支配着世界的运动和变化”
无法进行事实检验,是形而上学的非科学的。
“一束白光照到三棱镜上,折射出多彩的光谱。”
由经验意义的真实命题。
问题?
第一,有些命题现在无法证实,将来有可能被证实。
第二,有些命题不能被直接证实。
第三,有大量的命题不可能被绝对证实。
批判理性主义划界标准:以波普尔为代表
认为通过检验得出的科学知识是 “可否证的假知识”, 同逻辑经验主义 “可证实的真知识”相对。
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 财富。
科学的本质属性
科学的本质,是对科学根本性质的界定,反映了科学的内部联
系和内在规律性。 科学的本质属性,是科学本质的外在表现,是科学的重要标志。
客观真理性; (科学知识最根本的属性) 可检验性; 系统性; 主体际性;
第一节 科学的划界标准
科学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重要问题,指 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和非科学的界限,或者说要
纯客观的角度认识科学理性的作法,这一学说逐 渐成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最具代表性和主导性的 科技价值观念。主张科学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 的统一。
三、科学价值
科学价值:就是指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
需要的科学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科学 的属性
满足需要 人
三、科学价值
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
“科学从何时开始、从哪儿开始?它开始于人们试
“科学:运用范畴、定
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
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 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
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
理。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
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
科学是一种思维方式、 科学是一种研究方法、 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
科学观就是人们对科学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科学观的核心内容是关于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 的构成问题。
© aprin at Xiamen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1、科学的含义
从词源的角度来看,“科学”一词源于中世纪拉 丁文“scientia”,原意为“知识”、“学问”;
© aprin at Xiamen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2)批判理性主义的“证伪原则”
波普尔的看法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不 足之处。
如果只承认证伪是科学划界的标准,那么许多信 口开河的谎言也就都是科学的了,因为谎言都是可证 伪的;这就混淆了科学与非科学的界线。
尔后进入科学时期的是力学,其标志是亚里士多 德力学理论范式的形成;
再后是化学,其标志是“炼金术”理论范式的形 成。
© aprin at Xiamen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3)历史主义的“范式”标准
库恩认为,最后进入科学时期的是社会科学。 属于社会科学的各学科,不论政治学、经济学、 法律学、社会学等等,至今无不观点分歧,看法不一, 没有一个统一的“范式”,因而它们仍处于“前范式” 时期,严格说来,它们还都没有进入科学阶段,还都 不配称为科学。
2科学问题产生的源泉从社会生产和实际生活的需要中产生问题从实践与理论的矛盾中产生问题从科学活动的学术争论中产生问题从寻求经验事实间联系的解释中产生问题从不同理论之间的矛盾中产生问题从该理论自身的矛盾中产生问题从各个知识领域的空白区产生问题xiamenuniversity
第一节 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 aprin at Xiamen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自然辩证法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

自然辩证法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
一、科学的涵义 1.马克思对科学进行了宏观的.动态的哲学分析: 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
系”。揭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关 系。 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部分的 以个人协作为条件,部分地以对前人的劳动的利用 为条件。 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科学作为生 产力的要素被资本利用可以成为致富的手段,本身 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部分。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目前 是一个特殊的社会事业,是一个职业门类.
是一种文化.一种特殊的知识生产方式和精神制造方 式,是人类文化中最活跃的部分,和人文文化相区别.
是一种方法。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用经验的方法 与理性的方法,形成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经过多次 检验,证明它的真理性的认识方法.
3.历史主义学派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事业,科学和 非科学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有两派:库恩认为科 学和非科学、伪科学的区分在是否是在范式的指导 下从事解决疑难的活动。费耶阿本德否认科学划界 的必要性,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不承 认科学和非科学之间的划分。
4.多元划界标准.邦格提出了科学知识领域的12个条 件,不能满足这12个条件的知识领域都是伪科学.
三、关于科学划界的标准
科学划界问题是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他非科 学的界限问题.由逻辑实证主义提出,核心是科 学划界的标准.有四种观点: 1.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有意义的命题是科学 的,否则就是非科学.可证实性是基本的特征, 后来用”可检验性”或”可证实性”作为标 准. 2.批判理性主义波普主张;理论具有普遍性,不 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可证伪的命题 题和理论是科学的。
从科学事实到科学定律有两条途径:
一是用归纳法从科学事实中概括出经验定律。 有描述性、直接实践性,与观察、实验直接相 关.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1.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①客观真实性:科学知识的客观真理性,在于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坚持用物质世界自身来解释物质世界,不承认超自然的、神秘的东西。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无一例外的都是以科学实践为基础,要经受科学实践的反复检验。

科学具有内容上的客观真理性,是科学知识最根本的属性。

②可检验性:科学的结论不是笼统的、有歧义的一般性论述,而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

可检验性要求对科学知识所涉及的内容给予明确的解释,并推导出特定的可以检验的论断,还应当预言今后可能得出的实验事实。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实践既是检验科学知识的真理性标准,又是推动人类认识发展的动力。

对科学来说,任何正确的思想,都必定有检验它的方法。

科学的真理性,正是由它所具备的可检验性加以保证的。

③系统性:科学的系统性,表现为科学知识是有结构体系的。

其一,科学是组织起来的系统化的知识,它将客观知识采用概念、判断、推理法、等思维形式准确表达出来,构成了有机的严密的逻辑系统。

其二,科学知识作为人类的知识成果,既有经验知识,又有理论知识。

④主体际性:科学知识作为社会意识形式,应当被不同认识主体所理解,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反复检验,并在他们之间畅通地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

2.科学理论有哪些基本构成及其特征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有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科学理论是在观察与时间的基础上,运用理性的方法(比较、分析、综合、归纳与演绎、溯因与类比等方法)整理感性材料,从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科学理论是由三个基本的知识元素组成的:基本概念;联系这些概念的判断即基本原理或定律;由这些概念与原理、定律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即各种具体的规律和预见。

自然辩证法ppt(3章)

自然辩证法ppt(3章)

11
自然辩证法- Part 3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二)科学知识的构成
1.科学事实
1)科学事实及其类型
科学事实:科学认识主体对客观存在的个别 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 述和判断。 如:遗传的基础是核糖核酸,DNA
逻辑形式:单称命题。 科学事实分为事实Ⅰ和事实Ⅱ。
12
自然辩证法- Part 3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⑵通向科学理论的必要桥梁
⑶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媒介
⑷不同假说的“争鸣”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有利于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26
自然辩证法- Part 3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一、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构成
4.科学理论
1)科学理论及其结构和类型 2)科学理论的基本特性
(二)科学知识的构成
27
自然辩证法- Part 3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19
(二)科学知识的构成
2.科学定律
3)科学定律的作用
⑴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⑵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
科学概念的形成可以通过经验定律的提出或 发现来完成,科学定律也是明确科学概念的一 种有效手段;科学概念和科学定律是科学理论 构成的基础。
⑶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
20
自然辩证法- Part 3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二)科学知识的构成
4.科学理论
1)科学理论及其结构和类型
科学理论(scientific theory):经过实验检 验的系统化了的科学知识体系,由科学概念、 原理以及由这些概念、原理推演出来的逻辑结 论(具体的规律和预见)组成。
28
自然辩证法- Part 3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4.科学理论

科学观

科学观

三、观察和实验中的若干认识论问题
观察与实验过程中的机遇 在科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意外的出现导致科学上的新发 现的现象,称为机遇。机遇分为两种: 完全意外是指意外地发现了与原定的计划和目标完全 不同的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 部分意外则是指在按原定目标和计划进行实验时,预 期的结果出现的场合或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意外的。 机遇产生有客观根据:哲学根据、科学根据 机遇的捕捉:偏爱有准备头脑和独处累积
二、科学知识的构成
静态结构——是由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以及科学理论 静态结构——是由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以及科学理论 构成的严密的体系。 动态的研究过程——是经过获取科学事实、形成科学定律、提出 动态的研究过程——是经过获取科学事实、形成科学定律、提出 科学假说以及建立科学理论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1、科学事实 客观事实:是科学研究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它是自然界的客观 物质过程,客体的自在状态,而不是知识本身。 科学事实:则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指对客 科学事实:则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指对客 观事实的感知、描述和记录,作为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反映到人们的 意识中。 经验事实一般可分为两类:事实Ⅰ 经验事实一般可分为两类:事实Ⅰ,指客体与仪器相互作用结果 的表征,如观测仪器上所记录和显示的数字、图像等; 实事Ⅱ 实事Ⅱ,指对观察和实验结果所做的陈述和判断 。 经验事实实际上是客观事件在仪器和符号系统中的表征,与其 经验事实实际上是客观事件在仪器和符号系统中的表征,与其 相关的因素应包括:事件本身、测量系统、概念符号系统。
第一节 科学问题的提出
二、科研选题 1、科研选题及其意义 定义:科研选题就是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 的课题。 意义:新的生长点、阶段性研究成果、比具体研究更困 难。 2、科研选题的步骤 科研选题的步骤一般是:文献调研和实际考察;提出选 题;初步论证;评议和确定课题。 3、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1)需要性原则。(2)创造性原则 。 (3)科学性原 )需要性原则。(2 则 。(4)可行性原则。 。(4 4.科研选题的影响因素: 4.科研选题的影响因素:思维定势、从众心理、小猫钓鱼、博而不专

自然辩证法 第五讲 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  第五讲 科学技术观
变来的。所以,“科学”至今保留着“知识”的含义。 同时,“科学”一词还有另外一个同族的拉丁语源, 即“scindere”,原意是“分裂” 和“分割”。这个 语源使得“科学”保留了“分门别类”的意思。
几种科学的定义: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 科学不仅是知识体系,它还是一种认知活动,一种解 题活动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方法。 科学是一种文化,即科学文化
(3)体制化的肇始(文艺复兴)
“要充分了解现代 科学怎样开始,就必须 考虑在文艺复兴时代中 开始的实践和知识两方 面的转变。” ——J.贝尔纳
(4)体制化的初步确立
1662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 它是是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科学 家组织,其意义表明:科学活动在 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从 事科学活动的不再是一些孤立的个 人,而是属于一个有共同目的和宗 旨并恪守一定规范的科学共同体, 从而在组织上把进行科学活动的人 联系在了一起。
(5)体制化的完成(现代)
“约从19世纪中期开始, 某些德国大学的实验室变成 了研究中心,有时实际上是 国际科学共同体的各个领域 的活动中心。” ——本.戴维
(6)体制化的发展(现代)
大学教学和科研体制的改革,主要是大学中系 级组织的建立和研究生院的设臵。 工业实验的建立。 国家直属科研机构的兴起。
“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
——马克思
科学的本质属性(p.94)
客观真理性 可检验性 系统性 主体际性
科学划界的标准(p.95)
逻辑经验主义 批判理性主义 历史主义学派 多元划界标准
科学、非学与伪科学
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标准:
分析命题是指‘‘关于观念间关系”的命题,单单依靠形式逻 辑或"单纯的思维运算”就能判断其正确与否;综合命题是指关于 “事实”的命题,其真假由经验来检验。

自然辩证法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科学观
派为代表的科学哲学学派。它提出了 科学发展的直线式积累模式,即认为 科学知识的增长是不断归纳的结果。 在这个模式中,科学知识的增长被看 成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它否认科学发 展中的质变和飞跃。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3.2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
P1 —— TT —— EE —— P2
problem 1 — tentative theory — elimination of error — problem 2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一、科学的本质
二、科学知识的构成 三、科学的发展模式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一、科学的本质
1.1 科学的涵义 1.2 科学的特征 1.3 科学、非科学、伪科学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1.1 科学的涵义
知识体系:发展着的认识 认识活动:科学研究活动 社会建制:科学家共同体 文化精神:怀疑、探索、实证、理性
观点百家争鸣,互相竞争,但是没有一种得到公认。在常规
科学时期,范式已经形成,并在科学共同体中得到公认,科
学共同体在这种范式的指导下,进行常规的科学研究,解决
范式提出的疑难问题。在科学革命时期,范式面临一系列反
常现象的挑战而陷入危机,这使得科学家对范式产生动摇,
科学共同体因而产生分化和新组合,有人抛弃旧范式,提出
现问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科研选题
科研选题原则: ① 需要性原则 ② 创新性原则 ③ 科学性原则 ④ 可行性原则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 研究生选题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描述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描述

2、科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性质
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科学为产力属性将其与其他生产力区别 开来。
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不依赖于特定的经济基础,但受经济基础的制
约。 科学没有阶级性。
二、科学的本质属性
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 劳动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是由科学劳动者、科学 劳动对象、科学劳动资料、科学管理等要 素构成的,大规模的、有目的、社会化的 生产知识的社会劳动。
科学是生产力
“社会的生产力是用固定资本衡量的”,而固定资 本“既包括科学的力量,又包括生产过程中社会 力量的结合,最后还包括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 即死的生产力的技巧” “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 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 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 身——他们的巨大效率——又和生产它们所花费 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取决于一般的科 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 运用”
科学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 富
科学是整个人类知识体系最为重要的组成 部分,是社会的精神财富。 科学作为生产力要素被用作致富的手段。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科学成为一种社会建制,反映了两种相互作用的属性。 首先,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反映了科学作为社会系统的一 个重要部分的结构特性。科学成为一种社会建制,有成千 上万的男男女女从事科学,科学是一种集体的事业。科学 成为社会建制,作为社会职业和社会部门被越来越细致的 分类,越来越结构化在社会中,形成与社会越来越紧密的 关系。 其次,它反映了科学是一种历史演化范畴。例如,历史上 的科学曾经作为小科学形态出现,今天科学则成为大科学。 齐曼关于科学具有学院科学的特质和后学院科学的新性质 的观点,也在一定意义上表明了科学的演化特性。科学的 这种结构特性和演化特征,不仅给成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提出了重要的思考框架,也给即将走上科学研究和工程技 术道路的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提出了理解科学的多样性 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科学知识的构成 )、科学事实 (一)、科学事实 巴浦洛夫:“不管鸟翼是多么完善,但如果 不凭借空气,它是永远不会飞翔高空的。事实是 科学家的空气。你们如果不凭借事实,就永远不 会飞腾起来。” 1、什么是科学事实 、 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 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 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 描述或判断。 描述或判断。
)、自然科学的性质 (二)、自然科学的性质 1、自然科学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式 、 自然科学 意识形式 的特殊性 为任何阶级发现和服务 不属于上层建筑范围, 不属于上层建筑范围,不 为经济基础决定
2、自然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
(三)、科学的本质属性 )、科学的本质属性 1 客观真理性 2、科学命题的可检验性 、 科学命题 可检验性 的条件 解释自然现象 推导出具体的特定的结论 进行科学预言
事 实 种 类
事实1:事件、 事实 :事件、现象过程本身
科学事实
事实2:对被观察到的客观事件、 事实 :对被观察到的客观事件、现象和过 程所作出的经验陈述或观察判断, 程所作出的经验陈述或观察判断,是通过 经验确立了的真实判断,亦称经验事实。 经验确立了的真实判断,亦称经验事实。
个别陈述性 2、科学事实的基本特征 、 再现性 精确系统性 镭具有放射性 铀具有放射性 相对独立性 所有微观客体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生物都有新陈代谢 3、科学事实的作用: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 、科学事实的作用: 确证和反驳科学假说、 确证和反驳科学假说、理论的依据
2、假说的构成
3、假说在科研中的作用 、 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 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 (1)、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 )、 门捷列也夫曾经说过:“搜集事实和假说还 不是科学,它仅只是科学的初级阶段,但不通过 这个初级阶段,就无法直接进入科学的殿堂,在 这些初级阶段上写着:观察、假设和实验。” (2)、假说对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式 )、假说对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式 )、 (3)、不同假说的“争鸣”有利于学术繁荣 )、不同假说的“争鸣” )、不同假说的
第二编 科 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第四章 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一、(自然)科学的本质 、(自然) 自然 (一)、什么是自然科学 一 、 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本 质和运动规律的理论体系, 质和运动规律的理论体系,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活 动。 判断某一认 识成果属于 自然科学的 标准 研究自然界具体运动形式 一种理性认识 系统化的认识
一个科学命题应当在原则上、 一个科学命题应当在原则上、技术上 能够接受检验。 能够接受检验。 3、系统性:科学知识是有结构的体系 、系统性: 4、主体际性:被不同认识主体理解、检验、讨论、 、主体际性 被不同认识主体理解 检验、讨论、 被不同认识主体理解、 交流。 交流。
(四)关于科学划界的标准 1、伪科学的基本特征:不可检验性和伪装性 、伪科学的基本特征: 不可检验性是科学与伪科学区别的根本标准 2、非科学:无法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检验和 、非科学: 评价的领域。(哲学、道德、信仰等) 。(哲学 评价的领域。(哲学、道德、信仰等)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的统一 简明性
)、假说及其特点 (三)、假说及其特点 1、什么是假说 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 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 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 的推测和说明。 的推测和说明。 事实基础 背景理论 对现象本质的猜测 推演出的预言和预见
(二)、科学定律 二)、科学定律 1、什么是科学定律?反映事物本质、规律的 、什么是科学定律?反映事物本质、 科学命题,一般以全称命题的形式出现。 科学命题,一般以全称命题的形式出现。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科学定律获得的途径 、 3、科学定律的特征 、 归纳方法 想象、直觉、灵感 想象、直觉、
科学理论的 进一步完善 (2)、全面系统性 、 (3)、逻辑完备性 、 (4)、科学预见性 、
扩大理论的应用范围 提高理论的精确性
科学价值:物质价值、 三、科学价值:物质价值、精神价值 求真务实精神 四、科学精神 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开拓创新精神
(四)、科 学 理 论 1、什么是科学理论 、 科学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系统化了的科学 知识体系,它是由科学概念、科学原理以及对这 些概念、原理的理论论证所组成的体系 2、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 (1)客观真理性 客观真理性 所凭借的事实材料是真实的 理论成为 真理三个 必备条件 假定性规定得到实践确认, 假定性规定得到实践确认, 并经得起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科学预见已在实践中得到证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