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
一、课题名称: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2、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在微观世界的研究中的作用。

2、体验“生活经验——实验现象分析——建立原子模型”过程,初步应用由现
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
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依据现象分析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四、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掌握原子的构成部分及其性质。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测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研究的欲望。

二、教学内容1.原子的发现历程2.原子的基本结构3.原子的构成部分:质子、中子、电子4.原子的性质:原子量、原子半径、原子序数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原子的基本结构及其构成部分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揭示原子的结构四、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2.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现象,探究规律3.讨论法:开展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一下物质的基本性质,让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为什么物质会有不同的性质。

2.学习原子的基本结构(2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原子的发现历程和基本概念。

(2)组织学生观察原子模型,并讨论不同的原子模型对物质性质的解释。

3.学习原子的构成部分(25分钟)(1)介绍原子的构成部分:质子、中子、电子,并分析它们的性质和作用。

(2)安排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原子的构成部分。

4.深入探讨原子的性质(20分钟)(1)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的性质:原子量、原子半径、原子序数等。

(2)组织讨论,让学生探究原子的性质对物质性质和反应的影响。

5.总结与延伸(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延伸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

六、教学资源准备1.实验器材:原子模型、显微镜等2.PPT课件:包含原子基本结构、构成部分和性质等内容3.实验指导书: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指导书籍七、教学评估1.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总结实验结论。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问题解答:通过课堂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初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知道不同种类原子的区别。

2.理解记忆一个重要的等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会画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不同原子的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数据,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2.通过想象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秘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结论来源于事实依据,化学来源于科学实验。

二.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教学难点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的关系三.教学设计提前把本节课需要交流讨论和思考的问题打印在A4纸上发给每一位学生导入:我们在上一节课学习了物质构成的奥秘,知道了物质由分子和原子构成,而分子又由原子构成,原子的地位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如果我们抛弃化学变化这个限制,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呢?探究原子的内部结构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在化学史上无数科学家们经历上百年的探究才凝练出书本中短短的几句话,我们来一起感受原子结构的探究史吧!1803年道尔顿首先提出原子的结构模型,他认为原子的结构是实心的球体(说到道尔顿同学们是否还记得他还为化学做过什么贡献吗?)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他认为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同学们想一想汤姆孙发现电子意味着什么?有的同学说的很好,原子里有电子意味着道尔顿的实心球说法是错误的,原子还可以再分为电子到了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说:既然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那我用α粒子去轰击原子请同学们填写任务单的第一个问题,卢瑟福的α粒子会表现出什么现象?教师解答:每个轰击粒子都应该表现出同一种现象。

于是他就用阿尔法粒子轰击金箔卢瑟福在轰击实验中,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

原子结构教案初中化学

原子结构教案初中化学

原子结构教案初中化学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2. 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元素性质中的作用。

3. 能够画出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学重点:1. 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2. 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元素性质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2. 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示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原子?原子有哪些基本组成?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二、原子结构(15分钟)1. 介绍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

2. 解释电子的作用和位置: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形成电子云。

3. 展示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三、原子核外电子排布(10分钟)1. 介绍电子层的概念:电子按照能量的高低分布在不同的层上。

2. 解释电子层排布的规律:电子先填满低能层,再填满高能层。

3. 让学生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并解释元素的化学性质。

四、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10分钟)1. 解释最外层电子数对元素性质的影响: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反应性质。

2. 举例说明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例如,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容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多,容易获得电子。

五、练习与总结(10分钟)1. 让学生绘制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分析它们的元素性质。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元素性质中的作用。

通过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原子的组成和元素性质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深入研究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主题一 第一节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化学高教版农林牧渔类

《主题一 第一节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化学高教版农林牧渔类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原子的概念,掌握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子结构,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以及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规律。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规律,以及不同模型对理解原子结构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模型、实验器材。

2. 准备教学内容:制作PPT,准备相关视频和图片,设计课堂互动问题。

3. 安排实验:在课前进行实验,确保实验安全并让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

4. 预习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相关内容,对原子结构有初步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原子、分子、物质的基本概念,以及常见的原子结构模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原子结构。

2. 讲授新课:(1)原子结构:介绍原子的组成,包括原子核、电子等基本粒子。

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

(2)原子核:讲解原子核的组成和作用,强调原子核的质量和电荷对原子性质的影响。

可以介绍原子核的组成元素和相对质量。

(3)电子:介绍电子的发现和分类,讲解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状态和规律,以及电子云的概念。

可以通过实验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电子的运动规律。

(4)能层能级:讲解原子中电子的能层和能级,帮助学生理解电子在不同能层和能级上的运动状态和能量差异。

可以通过图表和动画来展示能层和能级的分布和关系。

(5)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讲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如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等,帮助学生理解电子在原子核外的排布方式。

3.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加深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化学反应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原子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名称:探索原子结构教学目标:1.知道原子的基本组成以及原子中的粒子。

2.掌握和理解元素的原子结构模型。

3.能够解释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和特征。

教学重点:1.原子的组成和原子核的结构。

2.电子的轨道和能级。

3.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和特征。

教学难点:1.电子的定位和轨道理解。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征解释。

教学准备:1.幻灯片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模型球、棍等实物示例。

3.实验材料:电子轨道和能级的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老师以一个问题开始导入:你知道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吗?2.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最终得出物质由原子组成的结论。

二、原子的组成和原子核的结构(20分钟)1.老师通过幻灯片或黑板,介绍原子的基本组成:原子核和电子云。

2.老师使用模型球和棍等实物示例,展示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以及电子云中的电子。

3.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回答问题: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有什么作用?电子云中的电子有什么特点?三、电子的轨道和能级(30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讨论电子在原子中的定位问题。

2.老师通过幻灯片或黑板,介绍电子的轨道和能级的概念,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3.老师通过示意图和实物模型,展示电子在不同能级上的分布。

4.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回答问题:电子在原子中是如何定位的?为什么电子在能级上分布不均匀?四、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和特征(30分钟)1.老师通过幻灯片或黑板,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构造方法和特征。

2.老师解释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

3.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上的规律,并解释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和族的概念。

4.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回答问题:元素周期表是如何构造的?周期和族的概念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五、实验探究(20分钟)1.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使用电子轨道和能级的模型,观察不同元素电子的分布。

六、总结与拓展(10分钟)1.老师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强调原子的基本组成、电子轨道和能级的重要性以及元素周期表的特征。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组成;了解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基本性质和相互关系;掌握原子序数、质量数、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认识到原子结构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实验演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基本性质和相互关系;原子序数、质量数、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

2.教学难点:电子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导入】1.利用PPT或实物模型展示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共同和不同之处。

2.提问:你知道原子是什么吗?有什么组成部分?【探究】1.导入弗莱克斯定律的实验:利用培养皿、水、洗衣粉,从水中吸附颗粒观察其运动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能够吸引小颗粒。

2.通过实验演示或使用多媒体,展示木薯淀粉粒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淀粉粒为什么能够悬浮在水中。

3.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物质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共同特点?分别是什么组成?是否有不同?【讲解】1.通过多媒体或板书,讲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即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

2.展示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基本性质和相互关系,如质子带正电,中子带中性,电子带负电等。

3.解释原子序数、质量数、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并引导学生计算元素的原子序数和质量数。

【巩固】1.分组讨论:从日常生活中找出不同元素的例子,并描述其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关系。

2.思考问题:为什么在同一周期中,原子序数越来越大,元素的性质越来越活泼?3.集体讨论和展示成果。

【拓展】1.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结构对元素性质有哪些影响?(如电子的分布规律、价层填充方式等)2.分组设计小实验,验证电子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3.实验报告汇报与讨论。

四、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1.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等;2.实物模型:原子、原子核、电子云等;3.实验器材:培养皿、水、洗衣粉、木薯淀粉粒等;4.课件、PPT。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结构。

2.掌握原子核、电子和质子的性质和特点。

3.理解原子的电荷平衡原则和原子的稳定性。

4.总结和应用核子数、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关系。

教学步骤:引入(10分钟):1.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出问题:“你知道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2.让学生自由思考5分钟,然后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的想法。

3.引导学生逐步发现,世界由各种不可再分的微粒组成,其中最小的微粒是原子。

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原子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展示(20分钟):1.使用模型或图片向学生展示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电子和质子的位置和数量。

让学生研究并描述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2.在展示过程中,使用简单的实验或示意图演示原子核、电子和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

例如,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质子存在于原子核内。

讲解(30分钟):1.详细解释原子的结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电子绕着原子核的轨道运动,带负电。

2.阐明原子的电荷平衡原则:质子和电子数量相同,原子的总电荷是中性的。

3.介绍原子的稳定性:稳定的原子具有平衡的电荷和中子数,不稳定的原子则会发生放射性衰变以追求稳定。

实践(30分钟):1.分发材料,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元素的原子结构进行研究,包括核子数、质子数和中子数。

2.让学生使用材料和计算器计算出各个元素的电子数,并分析不同元素之间的电子排布规律。

3.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学生作为发言人,向全班汇报他们的研究结果。

鼓励学生分享和讨论各自的观点和发现。

总结(10分钟):1.提问学生原子核、电子和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的意义是什么?2.总结课程内容,强调原子的结构对于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的重要性。

3.鼓励学生思考并寻找日常生活中原子结构的应用和价值。

作业(5分钟):1.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一份报告,内容包括你们研究的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规律。

2.要求学生在报告中附上至少3个与原子结构相关的日常生活应用的例子。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原子的结构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是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

前面已经学过了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性、原子的不可分性,本节课立足于此继续发展对于原子的认识:除去“化学反应”这个前提的约束,原子也具有可分性。

进而深入了解原子的构成,辩证认识其中各种粒子的一些基本特点和相互关系。

探索原子结构的化学史料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内涵,因此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实验、假说、模型、推证等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和质疑、反思、严谨等科学态度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氢气燃烧等变化事实,并且以此为载体形成了对于分子、原子的一些基本认识。

本节课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上述认识,但鉴于目前的实验条件还难以让学生直观看到微观真相,而学生本身又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缺乏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因此适宜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及微观模拟动画或者示意图,变抽象为具体,辅助学生的想象、推理,促进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课时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离子课时1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一、教学目标1.知道并能说出原子的构成;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理解相对原子质量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引入】播放视频:原子的结构——原子弹的基石【过渡】视频中展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的片段,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子弹爆炸所造成的威力是非常大的,战争对人类也造成了不可想象的伤害。

那么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从最基本的原子结构说起。

【板书】一、原子的构成【讲解】我们知道,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非常小,构成分子的原子体积同样也非常小,科学家们已测定:如果将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相比,就相当于将乒乓球跟地球相比。

《第一章 第一节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第一章 第一节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原子的构成,理解电子在原子核外排布的规律,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电子在原子核外排布的规律。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原子的种类和元素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原子结构示意图。

2. 准备化学实验用品:实验器械、实验药品。

3. 准备相关视频、图片等多媒体素材。

4. 设计教室讨论问题及学生活动方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原子结构的图片或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结构的特点和构成,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通过介绍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对原子结构认识的不息深化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3.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或事实,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和排布规律,并介绍电子云的观点和意义。

4. 探究实验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进一步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和排布规律。

例如,利用激光照射锌板,观察荧光粉的发光现象等。

5. 教室互动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例如,为什么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一定的规律?不同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何不同?6. 总结与作业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并安置一些与原子结构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稳固所学知识。

7. 拓展阅读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与原子结构相关的书籍、文章或网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8. 德育渗透在课程中,教师可以渗透一些德育思想,如科学探索的精神、团队协作的重要性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原子结构高中化学教案

原子结构高中化学教案

原子结构高中化学教案教案标题:原子结构教学内容:1. 原子的发现历程2. 原子结构的组成3. 原子核的组成4. 原子中电子的排布5. 原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和性质2. 掌握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概念3. 理解原子中电子的排布规律4. 熟练计算原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教学重点:1. 原子结构的组成2. 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3. 原子中电子的排布规律教学难点:1. 原子中电子的排布规律2. 原子质量数和电荷数的计算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实验器材、教学素材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课本等学习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原子结构的重要性,并简要介绍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二、讲解原子结构的组成(10分钟)1. 介绍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2. 讲解质子、中子、电子的概念3. 探讨原子中电子的排布规律三、实验操作(15分钟)让学生进行原子结构实验,观察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实际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四、讲解原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10分钟)1. 讲解原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的定义2. 讲解如何计算原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五、课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进行相关习题练习,检测他们对原子结构的掌握程度。

六、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整节课的设计和实施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水平,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

同时,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主题一 第一节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主题一 第一节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原子的观点,掌握原子结构,了解电子云的观点。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原子结构,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电子云的观点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电子云的观点,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原子结构。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原子结构模型、电子云模型等。

2. 准备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原子结构,提前准备好实验报告和视频。

3. 准备教案和PPT:设计合理的教案和PPT,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4. 预习材料:学生需要提前预习相关知识点,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问题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提问:原子的构成是什么?2. 引出新课题:原子结构3.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原子结构,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理解电子排布规律。

(二)新课教学1. 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观看相关视频)(1)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过程,认识到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一个不息深入的过程。

(2)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是在不息发展的,我们要不息学习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2. 原子核的组成(观看相关视频)(1)介绍原子核的组成,让学生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2)引导学生思考:质子和中子是怎样产生的?它们是由什么粒子组成的?3. 电子的发现和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观看相关视频)(1)介绍电子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了解电子是原子的一部分。

(2)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了解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运动状态。

4. 电子排布规律及其应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1)介绍电子排布规律,让学生了解电子是如何在能级上排布的。

(2)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电子排布规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1.1.3原子结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1.1.3原子结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原子结构的重要性和意义。
3. 题目:请简述元素周期表的构成。
答案: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包括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和镧系元素。主族元素位于周期表的左侧,包括氢、氦等非金属元素和碱金属元素、碱土金属元素等金属元素。过渡元素则位于周期表的中部,包括铁、铜等金属元素。镧系元素则位于周期表的底部,包括镧、铈等金属元素。
4. 题目:请解释原子的电子排布与元素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2. 拓展建议:
- 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阅读科普文章,增加对原子结构的了解和兴趣。
- 观看在线视频,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子结构的概念和原理。
- 尝试使用互动游戏或模拟软件,提高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操作能力。
- 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阅读研究论文,进一步深入了解原子结构的研究领域和最新进展。
教学反思与总结
4. 互动式教学工具:运用互动式教学工具如智能答题系统,进行实时测试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
5. 学习共同体:建立学习小组,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原子结构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的教案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的教案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2. 掌握原子结构的相关概念和术语
3. 掌握原子结构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教学重点:
1. 原子的基本结构
2. 电子分布和能级
3. 原子光谱和原子结构的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
1. 原子结构的实验技术和方法
2. 原子的电子分布和能级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实验仪器和材料
3. 教学课件和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或展示一些原子结构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二、讲解原子结构(15分钟)
1. 原子的基本结构:质子、中子和电子
2. 电子轨道和能级:原子中的电子分布规律
3. 原子的尺寸和质量: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差异
三、讲解原子光谱和实验方法(15分钟)
1. 原子发射和吸收光谱:原子内部的电子跃迁现象
2. 原子结构的实验方法:光谱仪和原子吸收光谱仪
四、实验操作(3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原子光谱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仪器,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五、案例分析和讨论(15分钟)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或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结构在化学反应和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

六、小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掌握原子结构的
相关知识和技术。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实验案例和应用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能力。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直观认识,提高学习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原子世界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形成严谨、踏实的科学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微观世界的奇妙和无限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原子内粒子关系:教师通过模型和多媒体,讲解质子、中子、电子之间的关系。
师:在原子中,质子和电子相互吸引,维持原子的稳定。而中子则起到调节质子之间斥力的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1: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何表示?
问题2பைடு நூலகம்原子内质子、中子、电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学生在能力方面:学生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但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4.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能对化学学科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担心难以掌握。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及时给予解答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练习题包括: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绘制、原子的组成及粒子关系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个别指导。
3.课堂交流: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讲解,指出易错点,强调注意事项。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积极与同学、老师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整版)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完整版)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完整版)原子结构教学设计本次教学的主要策略是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自主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策略包括:1.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例如“原子是否可以再分?”等。

2.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究原子结构和微粒间的关系。

3.使用多媒体教具和图表,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和关系。

4.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促进合作研究和交流。

七、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原子是否可以再分?”2.知识讲解:介绍原子核的结构和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以及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概念。

3.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例如通过___的α粒子散射实验来认识原子结构。

4.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促进合作研究和交流。

5.情境应用: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和“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等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热点问题。

6.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八、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同时也可以通过课后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初步了解原子结构和离子的构成,并培养学生的定量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方法。

教师引入】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原子的构成和性质,现在我们来探究一下离子的构成和性质。

板书】一、离子的构成和性质活动与探究】实验1:用火焰试验法确定金属离子的存在实验2:用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测定离子浓度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数据,分组讨论并得出结论:1)实验1中,金属离子在火焰中会发出特定的颜色,说明金属离子存在。

2)实验2中,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与离子浓度成正比,说明离子是导电的。

板书】结论1:离子是具有电荷的粒子,可以导电。

结论2:金属离子在火焰中会发出特定的颜色。

分组交流与讨论】完成下列表格中的数据:粒子符号Na+Cl-Fe2+Fe3+质子数电子数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得出结论:1)阴离子核外电子数比核内质子数多一个,阳离子核外电子数比核内质子数少一个。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核外电子、原子序数等;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同位素的概念及应用。
2.难点:理解原子结构的复杂性,尤其是原子核内部的结构;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和同位素的应用;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化学现象。
1.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构建原子结构的认知框架。
2.针对学生在科学探究方法上的不足,引导他们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4.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引导学生认识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4.简要介绍同位素的概念、应用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原子结构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现代科技的影响;同位素的应用及在生活中的体现。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针对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形成小组观点。
3.家长辅助作业要注重亲子互动,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2.强调原子结构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探究原子世界的奥秘,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作业:
-根据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绘制一幅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原子核、核外电子等关键部位。
-总结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阐述各个阶段的主要科学家及其贡献。
-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实验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一化学教案 原子结构9篇

高一化学教案 原子结构9篇

高一化学教案原子结构9篇原子结构 1教学目标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2.常识性了解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4.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各种媒体资料,建立原子及电子得失的微观图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得失及物体带电、摩擦起电的原因.是对第一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在知识结构上二者是一个有因果关系的整体.教法建议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关于摩擦起电的原因,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时,应抓住以下四点:(1)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4)强调“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二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三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1. 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演示: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吸引轻小物体.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出现什么现象?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提问4: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2.进行新课(1)物质的原子结构①物质由分子组成.简单介绍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举例说明原子大小的数量级: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现在已经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径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人们认识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实验证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②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约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实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10-19库.一个电子也可叫做一个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带的电量都是e的整数倍.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库?(6.25×1018个)提问:那么通常情况下,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呢?(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不同物质中的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并不相同,核外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利用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挂图,讲解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了解物质的原子结构.(2)摩擦起电的原因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模型和原子得失电子的微观图景,并进一步归纳出结论: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②失去部分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多余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讨论: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为什么带正电?(3)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探究活动上物理课时,老师精心准备的静电仪器,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常常效果不明显,而满教室静观实验的学生却被自己的衣服不时电一下.因为学生的运动衣裤或其他外衣面料常常用尼龙织物的,比较结实,里面再穿件毛衣比较保暖.查一下起电顺序表就会发现,羊毛(羊皮)排最前面,尼龙排后,这是最容易起电的一套配置.每个人穿戴一套天然的静电起电设备.人的一举一动都造成摩擦,起电过程一刻也不停止.同样我们也可以理解过去的人穿不起毛衣,也没有这些化纤织物,棉布对棉布当然摩擦不出电来.为什么面粉厂车间总要洒水以保持空气潮湿?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铁链?手握金属棒用丝绸摩擦能不能带电?化纤衣服面料中加一些金属线有什么用?原子结构 2教学目标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2.常识性了解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4.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各种媒体资料,建立原子及电子得失的微观图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得失及物体带电、摩擦起电的原因.是对第一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在知识结构上二者是一个有因果关系的整体.教法建议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关于摩擦起电的原因,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时,应抓住以下四点:(1)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4)强调“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二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三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1. 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演示: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吸引轻小物体.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出现什么现象?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提问4: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2.进行新课(1)物质的原子结构①物质由分子组成.简单介绍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举例说明原子大小的数量级: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现在已经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径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人们认识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实验证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②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约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实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10-19库.一个电子也可叫做一个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带的电量都是e的整数倍.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库?(6.25×1018个)提问:那么通常情况下,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呢?(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不同物质中的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并不相同,核外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利用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挂图,讲解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了解物质的原子结构.(2)摩擦起电的原因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模型和原子得失电子的微观图景,并进一步归纳出结论: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②失去部分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多余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讨论: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为什么带正电?(3)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探究活动上物理课时,老师精心准备的静电仪器,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常常效果不明显,而满教室静观实验的学生却被自己的衣服不时电一下.因为学生的运动衣裤或其他外衣面料常常用尼龙织物的,比较结实,里面再穿件毛衣比较保暖.查一下起电顺序表就会发现,羊毛(羊皮)排最前面,尼龙排后,这是最容易起电的一套配置.每个人穿戴一套天然的静电起电设备.人的一举一动都造成摩擦,起电过程一刻也不停止.同样我们也可以理解过去的人穿不起毛衣,也没有这些化纤织物,棉布对棉布当然摩擦不出电来.为什么面粉厂车间总要洒水以保持空气潮湿?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铁链?手握金属棒用丝绸摩擦能不能带电?化纤衣服面料中加一些金属线有什么用?原子结构 3教学目标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2.常识性了解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4.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各种媒体资料,建立原子及电子得失的微观图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得失及物体带电、摩擦起电的原因.是对第一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在知识结构上二者是一个有因果关系的整体.教法建议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关于摩擦起电的原因,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时,应抓住以下四点:(1)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4)强调“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二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三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1. 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演示: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吸引轻小物体.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出现什么现象?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提问4: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2.进行新课(1)物质的原子结构①物质由分子组成.简单介绍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举例说明原子大小的数量级: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现在已经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径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人们认识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实验证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②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约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实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10-19库.一个电子也可叫做一个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带的电量都是e的整数倍.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库?(6.25×1018个)提问:那么通常情况下,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呢?(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不同物质中的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并不相同,核外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利用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挂图,讲解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了解物质的原子结构.(2)摩擦起电的原因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模型和原子得失电子的微观图景,并进一步归纳出结论: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②失去部分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多余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讨论: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为什么带正电?(3)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探究活动上物理课时,老师精心准备的静电仪器,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常常效果不明显,而满教室静观实验的学生却被自己的衣服不时电一下.因为学生的运动衣裤或其他外衣面料常常用尼龙织物的,比较结实,里面再穿件毛衣比较保暖.查一下起电顺序表就会发现,羊毛(羊皮)排最前面,尼龙排后,这是最容易起电的一套配置.每个人穿戴一套天然的静电起电设备.人的一举一动都造成摩擦,起电过程一刻也不停止.同样我们也可以理解过去的人穿不起毛衣,也没有这些化纤织物,棉布对棉布当然摩擦不出电来.为什么面粉厂车间总要洒水以保持空气潮湿?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铁链?手握金属棒用丝绸摩擦能不能带电?化纤衣服面料中加一些金属线有什么用?原子结构 41.3 原子结构的模型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2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3、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我发现:(①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②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径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③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较大的质量)通过展示,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得出: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小组资料查阅,主动发现原子的探索历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互动交流中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环节二原子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揭秘(指向目标2)【问】原子核还能再分吗?资料介绍,卢瑟福发现质子,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9年费米带领一群科学家发射中子以分裂原子,意味着核时代的到来。

此后人人谈核色变,直到《核不扩散条约》的签署,核裂变才向着积极方向发展。

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质子、中子【生】查阅课本得知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粒子种类电性质子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一个单位负电荷思考: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观察表3-1几种原子的构成,你还发现了什么?原子结构中的一些规律①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②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③原子里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也不同④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活动设计意图化学课堂除了实验探究能力,还需要处理信息的能力,归纳分析,用理性分析看待问题。

环节三原子质量的表示(指向目标3)展示碳原子、氧原子、铁原子原子质量的测定值发现:原子的质量很小,记忆、计算都很不方便引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相对原子质量就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1.66×10-27Kg)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

该原子的实际质量(Kg)相对原子质量(Ar)=标准碳原子质量(Kg)*1/12(要求:不需要自己计算,但要会查eg:C、Fe、O)注:①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而不是“千克”、“克”等。

②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原子结构》教案

《原子结构》教案

《原子结构》教案一、教材分析承上: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钠、氯元素的性质,而原子结构可以从本质上去解释元素的性质,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

启下:对原子结构的探究为学习元素周期律、化学键以及分析必修二硫、氮元素的性质打下基础。

也为学生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等核心素养提供有力保障。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对原子结构已经有所了解,本节内容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习原子结构知识。

重点在原子构成微粒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上。

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因此可以通过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让学生自主归纳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掌握质量数和符号A、X、Z的含义,并明确各微粒之间的关系。

2.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能量规律和数量规律,并会书写前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3.通过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探究,辨别明晰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正确画法,培养总结归纳、处理问题的能力。

【评价目标】1.通过对某些原子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的计算,诊断学生对各符号的认识以及对各符号间关系的认识。

2.通过书写前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诊断学生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掌握情况以及对书写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的构成微粒及相互关系、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五、教学方法1.多媒体展示2.学生讨论3.归纳法六、教学设计思路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所以教学重点放在符号表征,以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上。

以问题做引导:原子由什么构成?→原子质量如何测量?→如何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能量规律?→核外电子排布的数量规律?→K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正确画法?学生能够从已知经验解决相关问题,此外,书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七、教学流程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目标1分析结构,符号表征辨别明晰,总结归纳设计意图从化学史话引入,从已知经验出发,根据原子结构计算原子质量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熟知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微视频引入、类比、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练习巩固、归纳总结等方式展开教学。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阅读《人类认识原子的历程》,使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和完善的过程;让他们体会到科学探究的魅力,从而树立积极、务实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能层、能级的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能量关系。

三.教学过程
(引课)播放宇宙大爆炸的模拟小视频,然后引入:同学们,在大爆炸之后,原子便诞生了!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原子的奥秘吧!
【课前自主学习的效果检测】
1.什么是能层?核外电子共有几个能层?
2.各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多少?
3.能级间的能量关系如何?(三个问题都通过填空的形式呈现。


【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展示】
学生将自己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合作探究与表达评价】
各小组任意选择之前学生所展示的问题,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然后由各小组推选出一名同学给全班同学进行讲解。

【课堂探究】
1.如何比较不同能层中同一能级的能量?
2.同一能层中,各能级之间的能量大小有怎样的关系?
3.1s、2s、3d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4.钠原子第三能层只有3s能级填充电子,是否可以说钠原子第三能层只有3s能级?钠原子有3个能层填充电子,是否可以说钠原子只有3个能层?
5.原子核外电子的每一个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N与能层的序数(n)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6.不同能层相同类型的能级中所容纳的电子数有什么规律?
7.第5能层所容纳的电子数最多是多少?写出你推导的两种方法。

8.能级的能量高低主要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教师点拨和疑难突破】
(播放整张幻灯片:能层和能级)
(设疑)都是核外电子,为什么具有的能量不同,运动的区域也不同?
(讲解)我们每个人就好比不同的电子,有的人体格强壮,有的人瘦弱多病。

有一天,大家聚在一起比赛跳高,那些体格强壮的人,能跳两米多高,而那些体弱多病的人,却只能跳几分米高。

电子也一样,能量低的电子,只能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而那些能量高的电子,却可以跑到离核远的地方去“逍遥”。

【学以致用】完成课堂学案中的“学以致用”题目。

学生归纳总结,并交流学习心得。

四. 板书设计
一.能层和能级
1.能层
2.能级
3.能量关系
作业布置:课本12页1-4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