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同步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

一、知识积累

1、为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胡龁()无以,则王()乎彼恶()知之褊()小予忖度()之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莅()中国商贾()皆藏于市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此惟救死而恐不赡()殆()有甚焉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A、吾不忍其觳觫

B、仰不足以事父母

C、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D、及陷於罪,然後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都是通假字,请写出其本字,并解释它在句中的意思。

A、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

B、盖亦反其本矣

C、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

D、将以衅钟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试加解释

A、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

B、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C、然后从而刑之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5、揣摩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指出其各属于什么句式

A、莫之能御。

B、何以异?

C、树之以桑。

D、臣未之闻也。

6、《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它的主要内容是写----------劝说------放弃-----------,采纳“------------”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导,善于---------的写作特点。

7、下面列出了孟子因势利导,说服齐宣王采纳“保民而王”的主张的过程。请根据课文,梳理文章思路,体会《孟子》的论辩特色,填写其他的空白。

第一步引导:引导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内容要点:“无以,则王乎?”“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引导方法:抓住宣王想统治天下的心理

第二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自己有“保民而王”的条件。内容要点:“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是乃仁术也。”引导方法:举出以羊易牛的事例。

第三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不忍之心”为什么合于“保民而王”的条件。内容要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推恩足以保四海。”引导方法:-------------A--------------------。

第四步引导:为宣王进一步说明没有施行“保民而王”并非不能而是“不为”。内容要点:“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引导方法:-----------------------B------------------。第五步引导:指出宣王的大欲,并明言“以若所为”则“大欲”不能实现。内容要点:“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然後快於心与?”“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引导方法:----------------------C------------------------------。

第六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行霸道必败,行王道必胜的道理,要他采用“保民而王”的主张。内容要点:-----------------------------D--------------------------------------。

引导方法:举邹楚之战说明行霸道必败(以小敌大,以寡敌众,以弱敌强是自取其败);再举“天下归心之状”说明行“王道”必胜。

第七步引导:阐述“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内容要点:-------------------E----------------------------------------------。

二、拓展训练

(一)文言文翻译

论病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史记·仓公列传》)

(二)诗词鉴赏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三)文言文阅读

李秉,字执中,曹县人。少孤力学,举正统元年进士,征入都察院理刑,寻改户部主事。宣府屯田为豪占,秉往视,归田于民,而请罢科索①,边人赖之。

景泰二年命佐侍郎刘琏督饷宣府,发琏侵牟状。即擢右金都御史代琏,兼参赞军务。宣府军民数遭寇,牛具悉被掠。朝廷遣官市牛万五千给屯卒,人予直,市谷种。琏尽以畀京军之出守者,一不及屯卒,更停其月饷,而征屯粮甚急。秉尽反琏政,厚恤之。军卒自城守外,悉得屯作。凡使者往来及宦官镇守供亿②科敛者,皆奏罢,以官钱给费。寻上边备六事,言:“军以有妻者为有家,月饷一石,无者减其四。即有父母兄弟而无妻,概以无家论,非义。当一体增给。”从之。时宣府亿万库颇充裕,秉益召商中盐纳粮,料饬戎装,市耕牛给军,军愈感悦。

三年冬,命兼理巡抚事。顷之,又命提督军务。秉尽心边计,不恤嫌怨。劾总兵官纪广等罪,广讦秉自解。帝召秉还,以言官交请,乃命御史练纲,给事中严诚往勘,卒留秉。时边民多流移,秉广行招徕,复业者奏给月廪。军家为寇所杀掠无依者,官为养赡,或资遣还乡。厘诸弊政,所条奏百十章,多允行。

三年冬,吏部尚书王翱致仕,廷推代者,帝特擢秉任之。乘锐意澄仕路。监生需次八千余人,请分别考核。黜庸劣者数百人,于是怨谤纷起。会朝觐考察,秉斥退者众,又多大臣乡故,众怨交集。大理卿王概亦欲去秉代其位,乃与彭华谋,嗾同乡给事中萧彦庄劾秉十二罪,且言其阴结年深御史附己以揽权。帝怒,以秉徇私变法,负任使,落秉太子少保致仕。方秉之被劾也,势汹汹,且逮秉。秉谓人曰:“为我谢彭先生,秉罪惟上所命。第毋令入狱,入则秉必不出,恐伤国体。”因具疏引咎,略不自辩。

( 选自《明史•李秉传》)

【注】①科索:赋税。②供亿:按需要供应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概以无家论,非义.义:合理。

B.秉尽心边计,不恤.嫌怨恤:怜悯。

C.广讦.秉自解讦:攻击。

D.厘.诸弊政厘:改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归田于民,而.请罢科索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军以.有妻者为有家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C.方秉之.被劾也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D.因.具疏引咎,略不自辩因.击沛公于坐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秉“尽心边计”的一项是()

①秉往视,归田于民,而请罢科索

②景泰二年命佐侍郎刘琏督饷宣府,发琏侵牟状

③朝廷遣官市牛万五千给屯卒,人予直,市谷种

④秉广行招徕,复业者奏给月廪

⑤军家为寇所杀掠无依者,官为养赡,或资遣还乡

⑥第毋令入狱,入则秉必不出,恐伤国体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李秉刚正不阿,不计个人得失,敢于揭发侍郎刘琏侵害屯卒利益的罪状,虽因此而遭诬陷,但仍继续弹劾总兵纪广。

B.李秉少年时学习刻苦,中进士后受到皇帝重用,在担任户部主事时,他把被豪强侵占的屯田归还给老百姓,赢得了边民的信赖。

C.李秉对屯垦戍边工作尽心尽力,他鼓励屯作,使府库充裕;整饬边备,革除弊政,所上奏百余章建议,人多得到皇帝批准而施行。

D.李秉在担任吏部尚书时,锐意整顿吏治,罢汰庸劣,因而得罪众臣,遭到他们的怨恨诽谤,皇帝认为他有负使命,将他革职。

一、基础知识答案

1、略

2、A、恐惧发抖的样子B、赡养、奉养C、憎恨、痛恨D、等到;通“网”,活用为动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