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经济学案例
案例分析英国的社会福利
![案例分析英国的社会福利](https://img.taocdn.com/s3/m/dc60983a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ec.png)
案例分析英国的社会福利第一篇:案例分析英国的社会福利第一组演讲内容一、英国的社会福利二战后,欧洲国家普通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制度,那些民主国家,他们把富人的一部分所得通过福利形式分发给没有劳动能力或劳动能力低下的人们,让部门人将他们养好,而并不是养活,因此这个地区变成了一个养懒汉的好地方。
其中,英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英国懒汉这样的寄生虫的存在有赖于国家的福利制度。
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大致分为七类:儿童和孕妇福利,伤残或者疾病福利,退休福利,寡妇福利,失业福利,低收入人士福利和社会基金。
由于这样的福利,因此,个人和家庭所得的补助、津贴和救济金种繁多。
结合书上的案例,一方面,沃克本身是一名失业人员,他可以享受每周65英镑(104美元)的救济金,再加上他子女众多,或者再找其他名目就可获得更多的津贴;另一方面,英国政府只规定申请救助必须符合条件,符合救助条件的人政府肯定给办理,而且经办人只按程序办事情,其他情况他不会过问,监管审查的力度不够,因此,使得沃克可以长期的领取高额的救济金和津贴。
二、改革的方向对于这样保障范围和项目繁多且监管审核不足的高福利制度,提出了以下改革方向:第一、弱化政府在社会福利制度中的作用,努力让政府的社会福利责任逐渐向私营部门转移,尽量缩小政府干预社会福利范围和项目,把其交给非志愿政府机关、工人合作社和其它社会团体承担。
让福利“市场化”、“私人化”、“资本化”。
第二、增收节支、开源节流。
可以采取增收社会保障所得税,提高退休年龄,限制保证金增长等措施。
第三、引入工作福利制度,努力减少非正常性失业人口。
工作福利制度指凡接受政府补助者,必须接受工立法规定的与工作有关的特定义务,也就是要变“无偿给付”为“有偿领取”。
比如,澳大利亚就有这样的规定:失业救助领取人必须努力寻找就业机会,并接受政府安排的再培训计划,否则剥夺救助金领取资格。
第四、改善社会福利管理。
部门要严格审查福利发入的资格和条件,缩小覆盖面,比如,养老金支付的年限工求,疾病、失业的带天数要求等。
案例库:第七章 一般均衡与福利
![案例库:第七章 一般均衡与福利](https://img.taocdn.com/s3/m/08c95c0a581b6bd97f19ea22.png)
一般均衡与福利案例1:汽油价格与小型汽车的需求如果市场对某几种产品的需求相互影响,可能出现什么情况呢?其中一种情形就是,导致一种产品价格发生变化的因素,将同时影响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
举例而言,在70年代,美国的汽油价格上升,这一变化马上对小型汽车的需求产生了影响。
回顾20世纪70年代,美国市场的汽油价格两次上升,第一次发生在1973年,当时石油输出国组织切断了对美国的石油输出;第二次是在1979年,由于伊朗国王被推翻而导致该国石油供应瘫痪。
经过这两件事件,美国的汽油价格从1973年的每加仑1.27美元猛增至1981年的每加仑1.40美元。
作为“轮子上的国家”,石油价格急剧上升当然不是一件小事,美国人面临一个严峻的节省汽油的问题。
既然公司和住宅的距离不可能缩短,人们只好继续奔波于两地之间。
美国司机找到的解决办法之一就是他们需要放弃自己的旧车、购置新车的时候,选择较小型的汽车,这样每加仑汽油就可以多跑一段距离。
分析家们根据汽车的大小来分类确定其销售额。
就在第一次汽油价格上升之后,每年大约出售250万辆大型汽车、280万辆中型汽车以及230万辆小型汽车。
到了1985年,这三种汽车的销售比例出现明显变化,当年售出150万辆大型汽车,220万辆中型汽车以及370万辆小型汽车。
由此可见,大型汽车的销售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迅速下降;反过来,小型汽车的销售却持续攀升,只有中型汽车勉强维持了原有水平。
对于任何产品的需求曲线均假设其互补产品的价格保持不变。
以汽车为例,它的互补产品之一就是汽油。
汽油价格上升导致小型汽车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与此同时大型汽车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造成这种变化理由是显而易见的。
假设你每年需要驾驶15000英里,每加仑汽油可供一辆大型汽车行驶15英里,如果是一辆小型汽车就可以行驶30英里。
这就是说如果你坚持选择大型汽车,每年你必须购买1000加仑汽油,如果你满足于小型汽车,你只需购买一半的汽油,也就是500加仑就够了,当汽油价格处于1981年的最高点,即每加仑1.40美元的时候,选择小型汽车意味着每年可以节省700美元。
福利经济学案例分析ppt课件
![福利经济学案例分析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8dea5a5b90d6c85ed3ac661.png)
城市化 国家
从1801年到1911年的长
时段中,英国总人口只增长 了4倍多,而城镇人口增长
人口迅
了几乎9.5倍。从1851年 速增长
到1911年,当总人口增长1
倍时,城镇人口增长了3倍。
住房 问题
过度 拥挤
英国城市居住的拥挤程 度日益严重,达到了骇人 听闻的程度。在拥挤之 外,英语出现了另一个语 汇“过度拥挤”,该词的 出现正表明了拥挤的极 端程度。
谢谢!!!
大多数城市先后通过了立法规 定建造背靠背住房违法,使新 建筑之间不再发生“背靠背” 现象,从而拉开了楼幢间隔。
为住房区提供 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
伦敦郡议会为工人住房建设试验了 两种解决方案—市区多层住房和郊 区住房,最终发展出两种各有千秋 的住房模式和类型,并保持了两者
各自的优点
措施分析
工人住房的内部空间 有所增加
政府的自由 放任思想作怪
Hale Waihona Puke 建筑商 开发商的逐利本性由于城镇改造、城市公用设施建设、 商业扩张等造成的住户迁移问题,完 全推给市场解决。由此减少了住房 的数量,在伦敦市中心某些地区的拥 挤状况更为恶化。然而建筑商和开 发商的逐利本性,注定了他们更关注 投资收益这样的纯经济问题
3 措施分析
住房与住房之间 拉开空间距离
市场 失灵
市场的失灵导致住房拥挤 程度在各城市之间的表现 不均衡, 这一切,表明了城 市住房的建设与城市发展 之间的相对脱节,表明了市 场机制的有限性。
2 原因分析
两大原因
英国在古典经济学思想主导下, 在经济领域奉行自由主义, 经 济基本上奉行自由放任政策,相 信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 解决社会生活问题。对城市居 民的住房也一样,希望完全依靠 市场机制来解决住房问题。
福利经济学单人模型.
![福利经济学单人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4aefae1f58f5f61fb73666d8.png)
福利经济学:那些制度,哪些政策,哪些市场结构,哪些 商品和财富的分配方式,使社会变得更好或更差。 本章思路:
1 将社会看成一个人,政府的不同税收等政策使得这个 人变得更好还是更差。(6.2,6.3)
2 如一个人对于政策A的偏好大于对于政策B的偏好,如 何进行福利分析。(6.4) 是怎3么有样一的个。人(扩6.大5例到子多)个人社会,这时不同政策下的福利
例1 对简单的形式的效用函数,用货币衡量在p1上升时, 消费者福利的变化
设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x1,x2)=x1x2,收入为M=18,初 始价格为p1=1和p2=1。为在预算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我 们得到: MRS MU 1 x2 p1 MU 2 x1 p2
因此p1x1=p2x2。利用预算约束p1x1+p2x2=M,我们得到
关于典型消费者对一个点的偏好高出另一个点的程度问题,我们如果想得到有 意义的结论,就需要用更实在的单位如商品件数或货币数量衡量。用效用衡量, 对回答这一问题没有用处。(why)
第四章在讨论希克斯替代效应时,找到了方法,把效用衡量的得失,转变为用 货币衡量的得失。即把初始消费束到新消费束的变化分解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 应。
从补偿变差角度来讲的话,x* 到 x** ,损失9元,但是你反过来的话 是收益6元,所以净损失3元。
从等价变差角度来看,x* 到 x** ,随时6元,但是反过来收益9元, 所以净收益3元 。
矛盾根源-------收入效用的概念本身模棱两可
6.5 多人福利:例子
支付意愿(货币):(衡量标准) 例子:东西部 (假设条件) 简单意愿支付法 存在问题:2个
收入效应对应的货币数量是两条平行的预算线之间的货币差。也就是说,是 从一条预算线移动到另一条预算线所需的货币数量。
第十一章福利经济学ppt课件
![第十一章福利经济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f707b16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30.png)
.
1
第一讲 帕累托最优标准 交换的帕累托最优 生产的帕累托最优
.
2
§1 经济效率及判断经济效率的 标准
一、福利经济学概述:福利经济学是研究整个 经济的资源配置与个人福利的关系,即福利经 济学研究要素在不同厂商之间的最优分配以及 产品在不同家户之间的最优分配。
资源的最优配置即经济效率。
MRTXY=|Y/X|=|MCX/MCY|
= PX/PY= MRSXY
所以:完全竞争市场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1)交换的P最优条件:
MRSAXY RTSDLK
(3)交换和生产的P最优条件
MRSXY=MRTXY
.
14
§6 帕累托最优的补充说明
(1)生产可能性曲线上B点的不确 定性。
(2)如果存在社会福利函数和社会 无差异曲线,则社会资源可能达到 帕累托最优。
(3)阿罗的“不可能性定理”论证 了在一般情况下,社会的福利函数 不存在。[注]
.
15
阿罗的“不可能性定理”以严谨的理论
方式证明了:在许多情况下我们不可能
从不同的个人、不同的企业、不同的所
有者、不同的利益集团的利益偏好中,
g
最优条件:MRSAXY= MRSBXY
X
.
7
§3 生产的帕累托最优
(1)两个厂商的等产 量线的交点不是帕 累托最优状态
(1)两个厂商的等产 量线的切点是帕累 托最优状态。称为 生产的帕累托最优 K 状态。
(3)所有帕累托最优点 的集合组成的轨迹 qq`叫做生产的契 约线(效率曲线)
q OC
埃奇渥斯盒: fa
.
6
§2 交换的帕累托最优
(1)两个消费者的无 差异曲线的交点不 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11社会福利制度案例
![11社会福利制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0a387fd5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44.png)
第七章社会福利制度第一节社会福利院案例1 有子女的老人,可以进入社会福利院吗?案例介绍王长生,某市某企业退休人员,丧偶。
2002年9月,王长生退休后,常常感到生活寂寞。
王长生的子女工作比较忙,每周只来看望老人一两次,没有时间照顾老人。
2004年5月,王长生想到本市第三社会福利院生活,有子女的老人可以进入社会福利院吗?案例分析王长生可以进入社会福利院。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由此也促使我国社会福利院的工作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往社会福利院收养的全部是无子女、无收入、无劳动能力的老人。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福利院已经开始了市场化经营、运作。
社会福利院在收养“三无”老人的同时,也吸收有子女、有收入的自费老人入住,以解决在职劳动力的后顾之忧。
长期以来,我国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养老方式,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改变,家庭子女养老功能呈现弱化趋势,依靠老年个人劳动自养又受到年龄和健康状况的限制。
因此,需要打破身份限制,只要老年人有需求,就可以进入养老院,这也体现了福利项目的内在规律,符合福利制度社会化的改革方向。
本案中,王长生进入社会福利院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也可以解除子女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工作。
案例4 社会福利院有钱给孩子看病吗?案例介绍某日,某市中心医院心脏病专家愿意为某社会福利院的幼儿免费施行心脏病手术。
党开红、党艺、党冬星、党中敏这4个小女孩是不幸的,她们都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她们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就被4个家庭抛弃了,社会福利院成了她们的家。
在临床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岁以内做手术,有70%的成活率;5岁做手术治疗,成活率只有30%。
早一些进行手术治疗,她们获得新生的机会就会大一些。
但是,对于这4个幼小的生命来说,高昂的检查费和治疗费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某市中心医院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对她们施行爱心救助,免费为患儿进行诊治。
《经济学原理》第9章福利经济学-精选文档
![《经济学原理》第9章福利经济学-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87117afeb14e852458fb57e8.png)
第一节 经济效率
一、三个概念 •帕累托标准
•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最优状态
5
1、 帕累托标准: 如果至少有一人认为A优于B,而没有 人认为A劣于B,则认为从社会的观点看 有A优于B,这就是帕雷托最优状态标准, 简称为帕雷托标准。
6
问题:
一条溪流之水终年不断,旅 游至此的人取点水喝,并不 影响附近居民的正常供水。
21
分析
• A地的人会将棉花贩到B地,以2斤棉花换1斤小麦;B地 的人会将小麦贩到A地,以1斤小麦换5斤棉花。随着两 地之间的贸易,A地的小麦越来越多,B地的棉花也越 来越多,再继续交换的话,交换比例就会发生变化,A 地的MRS不断降低,B地的MRS不断提高。
• 只要交换能使两地的满足程度不断提高,交换就会进行 下去,当两地的MRS变得相等的时候,进一步的交易 就会停止。
3
消费者的效用计量和比较问题
• 张三和李四都消费了一个苹果,我们无法证明 张三得到的效用就比李四高,反之亦然;如果 张三拿走了李四一个苹果,张三的效用提高了, 李四的效用降低了,但社会的总效用是提高了 还是降低了,我们仍然无法判断。 • 既然我们无法比较各个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也 就无法说明一种收入分配状况是否比另一种收 入分配状况更好。
当边际替代率不相等时,产品的分配未达 到帕累托最优。
19
谁傻~谁都不傻~
我有个苹 果,但我 要梨
交换
那个傻冒竟然 要梨,苹果我 的~~
我有梨,但 我想吃苹果
我有梨了, 哈哈哈!!
20
Example:
• 假设有A、B两地。A地棉花丰富而 小麦稀缺,1斤小麦可换5斤棉花 (MRS=5);B地小麦丰富而棉花稀 缺,1斤小麦可换2斤棉花(MRS=2)。
福利经济学案例分析 PPT
![福利经济学案例分析 PPT](https://img.taocdn.com/s3/m/1757bd674028915f814dc216.png)
措施分析
工人住房的内部空间 有所增加
19世纪新住房的提供似乎稍稍快 于城镇人增长率,特别是在19世纪 下半叶,每所住房里的人口数几乎
在每次人口普查时都有所下降
功能日益齐全
1890年的《公共卫生补充条例》 详细地规范住房细节,让地方当局 控制地板、炉灶和楼梯的结构、 房间的高度、禁止使用厕所或污
市场 失灵
市场的失灵导致住房拥挤 程度在各城市之间的表现 不均衡, 这一切,表明了城 市住房的建设与城市发展 之间的相对脱节,表明了市 场机制的有限性。
2 原因分析
两大原因
英国在古典经济学思想主导下, 在经济领域奉行自由主义, 经 济基本上奉行自由放任政策,相 信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 解决社会生活问题。对城市居 民的住房也一样,希望完全依靠 市场机制来解决住房问题。
水坑上的房子
4 小结
小结
· 19世纪晚期英国城市住房现状,既证 明了市场机制的功效所在,也呈现出市 场机制失灵现象。从长期来看,市场机 制确实为英国城市提供了大致相当的 住房总量。 但是,市场机制也存在着严 重的失灵问题,只有通过社会现实的教 训,通过古典经济学的放任自流,到有限 干预市场,从而使住房问题的严重性有 所缓解。 不过,住房困境的解除,这一切得等到两 次世界大战后政府充分发挥作用,政府 介人住房的建设、分布、住房分配,大 量市议会住房的建设,只有到那时,才初 步触及了住房的实质,触及了住房的公 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缺乏性质,才可以 真正解决住房困境的问题。
城市化 国家
从1801年到1911年的长
时段中,英国总人口只增长 了4倍多,而城镇人口增长
人口迅
了几乎9.5倍。从1851年 速增长
到1911年,当总人口增长1
阿马蒂亚·森和福利经济学
![阿马蒂亚·森和福利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066f3444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c3.png)
阿马蒂亚·森和福利经济学经济学巨匠阿马蒂亚·森和福利经济学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1933-),印度人。
1933年生于印度孟加拉湾,1959年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获得博士学应。
在三一学院继续停留四年之后,他回到了印度德里经济学院任教,直至1971年再次赴英,在牛津大学任教十七年。
1977年成为牛津大学教授,1989年到哈佛大学担任经济学和哲学教授,1998年初他回到了母校剑桥大学,担任了著名的三一学院的院长。
1998年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亚洲人。
森是第一位亚洲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
他1933年出生于印度孟加拉湾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祖父为印度文学教授和畅销书作家,他自述在其很小的时候便与祖父严肃地讨论过"价值"和"信仰";少年时期的阿马蒂亚曾考虑出家当和尚,但为了做些与俗世有关的事,他转而研习经济、数学和哲学,他承认放弃佛教是因为"宗教有点遥不可及",孟加拉语中的阿马蒂亚就是"必然不朽"之意。
值得一提的是,森出生在印度的Bengal邦,与印度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大诗人泰戈尔同乡;而且,森一家与泰戈尔过往从密,森本人在1933年出生时便是由泰戈尔施的洗礼。
这种关系或许为森日后得奖埋下了伏笔。
和大部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一样,阿马蒂亚的学术视野是十分宽泛的,但真正奠定他在经济学和哲学界的地位的,却是在研究灾荒成因、贫富悬殊原因、如何衡量贫困以至福利经济学等方面。
阿马蒂亚自己获悉得奖后解释自己工作时说:"你不能凭富裕和繁华判断一个社会的快乐程度,你必须了解草根阶层的生活!"这句看似简单的肺腑之言,深刻昭示出他1993年当选美国经济学会主席时被称为"沉闷科学(经济学)的良知",确非溢美之词。
在印度完成了他早期的大学教育后,森来到英国剑桥大学继续其学业,森从师于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琼·罗宾逊,于1959年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福利经济学案例
![福利经济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b5c4de4b10a6f524ccbf8587.png)
案例:关于阿罗不可能定理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阿罗采用数学中的公理化方法,于1951年深入研究了这个问题,并得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否定的结论,那就是鼎鼎大名的“阿罗不可能定理。
阿罗不可能定理是指在一般情况下,要从已知的各种个人偏好顺序中推导出统一的社会偏好顺序是不可能的。
我们对此加以证明。
案例:假定有张,李,王三个人,他们为自己最喜欢的明星发生了争执,他们在刘德华、张学友、郭富城三人谁更受观众欢迎的问题上争执不下,张排的顺序是刘德华、张学友、郭富城。
李四排的顺序是张学友、郭富城、刘德华。
王排的顺序是郭富城、刘德华、张学友。
到底谁更受欢迎呢?没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
如果规定每人只投一票,三个明星将各得一票,无法分出胜负,如果将改为对每两个明星都采取三人投票然后依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次序,结果又会怎样呢?案例分析:首先看对刘德华和张学友的评价,由于张和王都把刘德华放在张学友的前边,两人都会选择刘德华而放弃张学友,只有李认为张学有的魅力大于刘德华,依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第一轮刘德华以二比一胜出;再看对张学有和郭富城的评价,张和李都认为应把张学有放在郭富城的前边,只有王一人投郭富城的票。
在第二轮角逐中,自然是张学有胜出;接着再来看对刘德华和郭富城的评价,李和王都认为还是郭富城更棒,只有张认为应该把刘德华放在前边,第三轮当然是郭富城获胜。
通过这三轮投票,我们发现对刘德华的评价大于张学有,对张学有的评价大于郭富城,而对郭富城的评价又大于刘德华,很明显我们陷入了一个循环的境地。
这就是“投票悖论”也就说不管采用何种游戏规则,都无法通过投票得出符合游戏规则的结果。
如果世界上仅限于选明星的事情就好办多了,问题在于一些关系到国家命运的事情的决定上,也往往会出现上述的“投票悖论”问题。
对此很多人进行了探讨,但都没有拿出更有说服力的办法。
在所有人为寻找“最优公共选择原则”奔忙而无获的时候,美国经济学家阿罗经过苦心研究,在1951年出版的《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提出他的不可能定理。
阿瑟·庇古——现代福利经济学之父
![阿瑟·庇古——现代福利经济学之父](https://img.taocdn.com/s3/m/807340c7aaea998fcd220e91.png)
阿瑟·庇古——现代福利经济学之父作为马歇尔杰出的弟子之一,庇古被认为是剑桥学派的正统人物和主要代表。
在英格兰靠近英吉利海峡的北岸,有一座叫做怀特岛的岛屿。
这座岛屿东西长36公里,南北宽22公里,面积381平方公里。
1877年的11月18日,阿瑟·塞西尔·庇古(Arthur Cecil Pigou),出生在怀特岛一个叫赖德的地方。
庇古的父亲是来自于胡格诺教派的后裔,当时是一名英国军队的团长,他的母亲出身于爱尔兰政府官员的家庭。
胡格诺派来自于法国,在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运动中,因遭到迫害而流亡到各个地方。
他们受到约翰·加尔文思想的影响,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
庇古在哈罗公学奖学金的支持下,于1895年成为了公学的一员。
在这所著名的私立学校中,当时有温斯顿·丘吉尔和历史学家特里维廉。
他们分别比庇古年长三岁和一岁,可以算是同时代的人物。
1897年,庇古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由于他优秀的成绩,从而获得了历史学科丰厚的奖学金。
庇古的研究生生涯度过的非常顺利,他在历史学科的考试中得了第一名,在伦理学第二编的荣誉学位的考试中,他又拿了个第一名。
而在伦理学的学习中,就包括了经济学的内容。
由于庇古出色的表现,他当选为剑桥联合会的主席。
此外,他还获得了许多当时的学生梦寐以求的奖章。
一首《国王阿弗里德》的英文诗,使他获得了“大学荣誉校长奖章”;1901年,一篇《作为一名宗教教师的罗伯特·布朗宁》的论文,使他获得了“伯尼奖”,这篇论文差点使他当选为国王学院的院士。
不过在第二年,他就杀了回来,顺利成为院士中的一员。
本来在历史学院呆的挺好,在马歇尔与西奇威克的影响和说服下,庇古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他成为院士的那一年,他的另一篇论文《五十年以来的农业价格变动》,为了带来了“科布登奖”,从此以后,他就和经济学结下了一生之缘。
1901年,庇古就开始了教学工作。
在1903年,他通过了经济学荣誉学位考试,并且在1904年被任命为格德勒讲座教师。
福利经济学在城市贫困问题中的应用
![福利经济学在城市贫困问题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3449f70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d1.png)
福利经济学在城市贫困问题中的应用城市贫困问题是当今全球经济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城市化和人口增长的不断加速,城市生活成本上升,许多人面临着住房、食品、医疗和教育等多方面的贫困问题。
福利经济学是研究如何确保弱势群体获得合理生活水平的学科,因此,福利经济学在解决城市贫困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福利经济学在城市贫困问题中的应用。
一、福利经济学与城市贫困问题福利经济学主要研究如何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提供基本保障,如住房、医疗保健、教育等。
在城市贫困问题中,福利经济学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来解决贫困问题。
首先,福利经济学可以通过提供福利救助来帮助贫困家庭。
政府可以为贫困家庭提供金融援助、食品券、住房补贴等经济支持,以使他们能够渡过难关。
其次,福利经济学可以提供教育援助。
对于贫穷的家庭,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最佳途径。
政府可以通过为贫困学生提供学费减免、奖学金等福利措施,帮助他们获得教育。
最后,福利经济学可以通过为贫困家庭提供医疗保健来保障他们的健康。
政府可以为贫困家庭提供医疗保险、医院费用减免等福利,以保障他们的健康和福利。
二、福利经济学在城市贫困问题中的案例福利经济学在城市贫困问题中的应用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并且已在世界各地取得了成功。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首先,纽约市的“家庭依赖项目”(Family Independence Initiative)是一个成功的治理城市贫困问题的举措。
该项目支持弱势家庭组建社区,相互帮助和支持,通过提供经济支持、教育援助等福利措施,帮助弱势家庭掌握自己的命运。
其次,丹麦的社会福利制度也是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典范。
丹麦政府为居民提供完善的医疗保健、住房支持、教育等福利,并通过高税收的方式支持社会福利制度,从而为整个社会营造了一个更加平等的生活环境。
最后,加州的“学生第一”计划是一个为贫困学生提供的教育援助项目。
该计划为符合条件的学生提供学费减免、奖学金等福利措施,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教育条件,更好地融入社会。
福利经济学案例分析 PPT
![福利经济学案例分析 PPT](https://img.taocdn.com/s3/m/1757bd674028915f814dc216.png)
措施分析
工人住房的内部空间 有所增加
19世纪新住房的提供似乎稍稍快 于城镇人增长率,特别是在19世纪 下半叶,每所住房里的人口数几乎
在每次人口普查时都有所下降
功能日益齐全
1890年的《公共卫生补充条例》 详细地规范住房细节,让地方当局 控制地板、炉灶和楼梯的结构、 房间的高度、禁止使用厕所或污
福利经济学案例分析
何为 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定义
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 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 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即只靠 市场达不到资源最优配置。换句话说, 市场失灵是自由的市场均衡背离帕累 托最优的一种情况。
1 案例呈现
案例背景
19世纪,英国从一个传 统的农业国变成了工业 国,从一个乡村国家变成 了一个城市化国家。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住房与住房之间 拉开空间距离
大多数城市先后通过了立法规 定建造背靠背住房违法,使新 建筑之间不再发生“背靠背” 现象,从而拉开了楼幢间隔。
为住房区提供 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
伦敦郡议会为工人住房建设试验了 两种解决方案—市区多层住房和郊 区住房,最终发展出两种各有千秋 的住房模式和类型,并保持了两者
水坑上的房子
4 小结
小结
· 19世纪晚期英国城市住房现状,既证 明了市场机制的功效所在,也呈现出市 场机制失灵现象。从长期来看,市场机 制确实为英国城市提供了大致相当的 住房总量。 但是,市场机制也存在着严 重的失灵问题,只有通过社会现实的教 训,通过古典经济学的放任自流,到有限 干预市场,从而使住房问题的严重性有 所缓解。 不过,住房困境的解除,这一切得等到两 次世界大战后政府充分发挥作用,政府 介人住房的建设、分布、住房分配,大 量市议会住房的建设,只有到那时,才初 步触及了住房的实质,触及了住房的公 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缺乏性质,才可以 真正解决住房困境的问题。
学生版财政学第二章福利经济学
![学生版财政学第二章福利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0420d5240508763230121284.png)
3、社会选择:公平与效率
公平是反映一个社会收入分配的理想状态 规则公平
在统一的市场规则下,各人的收入份额与其对社会贡献 相一致的收入分配
起点公平
对所有社会成员,竞争的起点公平
结果公平
生产成果在分配上的均等和各社会成员之间所拥有收入 份额的相对关系
学生版财政学第二章福利经济学
3、社会选择:公平与效率
量的比例来实现Pareto改进的可能性。
学生版财政学第二章福利经济学
: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边际替代率(MRS)相同。 在竞争性经济中,消费者独立决策: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预算约束线的斜率
边际替代率=两种商品的价格比 MRSxy=MUx/MUy=Px/Py
y E
竞争性经济中,所有消费者 面临的价格相等,所以所有 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相同。
O
x z C 苹果
学生版财政学第二章福利经济学
可以用边际成本表示边际转换率
每年
芒果 C
w y
wy MRT苹芒 xz
MC MC
苹 芒
P苹 P芒
——帕累托生产效率的必要条件:
达到无法在不减少一种产品产量的情 况下,增加另一种产品的产量
︱斜率︱=边际转换率MRT
每年
x z C 苹果
学生版财政学第二章福利经济学
Z3 Z2 Z1
Indifference curve学s生版in财E政学d第g二e章w福o利r经th济学Box
李四 0’ 苹果
使张三的境况变好而李四的境况不会变坏
芒果 0
张三
Lg
gh
帕累托效率 配置(A Pareto
Efficient Allocation)
p
Zp
经济学原理福利经济学
![经济学原理福利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e55d23e48e9951e79b8927c5.png)
16
交换的契约曲线(效率曲线): 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不止一个,都代表
帕累托最优状态。所有无差异曲线的切 点的轨迹构成曲线VV’,叫做交换的契 约曲线。它表示两种产品在两个消费者 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即帕累托最优状 态)的集合。
17
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条件的公式: MRSXYA =M RSXYB
•概述
– 福利经济学——规范经济学: – 在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条件下,研究整个经
济的资源配置与个人福利的关系,以及相关 的政策问题。
要素在不同厂商间的最优分配; 产品在不同家庭之间的最优分配。
1
•概述
– 福利 经济福利——消费者的满足水平,生产与
分配 ; 社会福利——社会政治组织方式,社会决
策民 主化程度。 – 经济学家有两种选择: (1)资源的有效分配——效率问题; (2)进行效用的人际比较—公平问题(价值判断)。
20
分析
• A地的人会将棉花贩到B地,以2斤棉花换1斤小麦;B地 的人会将小麦贩到A地,以1斤小麦换5斤棉花。随着两 地之间的贸易,A地的小麦越来越多,B地的棉花也越 来越多,再继续交换的话,交换比例就会发生变化,A 地的MRS不断降低,B地的MRS不断提高。
• 只要交换能使两地的满足程度不断提高,交换就会进行 下去,当两地的MRS变得相等的时候,进一步的交易 就会停止。
11
通俗的解释是:
利己不能损人
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经济活动的各个 方面,不但没有任何一方受到损害, 而且社会福利要尽可能实现最大化, 社会发展要达到最佳状态。
12
Example:
现在有20人要过河,但一只小船只能载19 人,假如我们已经让19人上了船,船已 满载,此时,我们就称之为达到了帕累 托最优状态,因为如果再多让一人上船, 就会因超载而给另外19人带来危险,损 害别人的福利。反之,如果本可以载19 人的船,我们只让上18人,也不符合帕 累托标准,因为此时还可以增加一个人 的福利,而不会损害到他人。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数学证明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数学证明](https://img.taocdn.com/s3/m/08be5eef27284b73f342502c.png)
附录2A.1:偏好,效用函数和需求函数如果消费者的偏好是理性的...(完备的和传递的.......),连续的...,那么就存在着一个能代表该偏好的连续效用函数......:Lu +→R R 。
其中L 表示消费集的维度,也就是商品的种类,除非做特别说明,我们总是假定2L =,即消费者消费1x 和2x 两种商品。
我们还假定偏好是单调..的和凸的....,则效用函数u 是递增的和拟凹的.......。
给定上述假定,我们能够得到一组形状良好的无差异曲线,如图2A -1,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是一组凸向原点的曲线,离原点越远,其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1。
图2A -1 无差异曲线一个常用的符合上述假定的效用函数是柯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数,其形式是:1212(,)u x x Ax x αβ=其中0,01,01A αβ><<<<。
显然,u 是连续的,递增的,凹的。
一个理性的消费者面临的问题是在约束条件下追求效用最大化.............。
其约束条件为:1122p x p x w +≤其中,12,p p 为两种商品的市场价格,w 则表示消费者的财富(或收入)。
给定偏好的单调性,这一约束一定是紧的,也就是1122p x p x w +=。
则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问题可以描述为: 12max (,)x u x x1122..s t p x p x w +=上述问题的拉格朗日函数可以写为:121122(,)()L u x x w p x p x λ=+--这一问题的一阶条件为:11u p x λ∂=∂,22up x λ∂=∂ 假定效用函数是凹的,上述条件是充分必要的。
两式相除,得到:1关于偏好,以及偏好与效用效用函数关系的进一步讨论,参见马斯-克莱尔等人,《微观经济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瓦里安,《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Ox 1x21212u up p x x ∂∂=∂∂ 上式意味着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消费两种商品最后一单位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关于阿罗不可能定理
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阿罗采用数学中的公理化方法,于1951年深入研究了这个问题,并得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否定的结论,那就是鼎鼎大名的“阿罗不可能定理。
阿罗不可能定理是指在一般情况下,要从已知的各种个人偏好顺序中推导出统一的社会偏好顺序是不可能的。
我们对此加以证明。
案例:
假定有张,李,王三个人,他们为自己最喜欢的明星发生了争执,他们在刘德华、张学友、郭富城三人谁更受观众欢迎的问题上争执不下,张排的顺序是刘德华、张学友、郭富城。
李四排的顺序是张学友、郭富城、刘德华。
王排的顺序是郭富城、刘德华、张学友。
到底谁更受欢迎呢?没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
如果规定每人只投一票,三个明星将各得一票,无法分出胜负,如果将改为对每两个明星都采取三人投票然后依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次序,结果又会怎样呢? 案例分析:
首先看对刘德华和张学友的评价,由于张和王都把刘德华放在张学友的前边,两人都会选择刘德华而放弃张学友,只有李认为张学有的魅力大于刘德华,依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第一轮刘德华以二比一胜出;再看对张学有和郭富城的评价,张和李都认为应把张学有放在郭富城的前边,只有王一人投郭富城的票。
在第二轮角逐中,自然是张学有胜出;接着再来看对刘德华和郭富城的评价,李和王都认为还是郭富城更棒,只有张认为应该把刘德华放在前边,第三轮当然是郭
富城获胜。
通过这三轮投票,我们发现对刘德华的评价大于张学有,对张学有的评价大于郭富城,而对郭富城的评价又大于刘德华,很明显我们陷入了一个循环的境地。
这就是“投票悖论”也就说不管采用何种游戏规则,都无法通过投票得出符合游戏规则的结果。
如果世界上仅限于选明星的事情就好办多了,问题在于一些关系到国家命运的事情的决定上,也往往会出现上述的“投票悖论”问题。
对此很多人进行了探讨,但都没有拿出更有说服力的办法。
在所有人为寻找“最优公共选择原则”奔忙而无获的时候,美国经济学家阿罗经过苦心研究,在1951年出版的《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提出他的不可能定理。
并为此获得了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阿罗不可能定理的意思是,“只要给出几个选择者都必然会接受的前提条件,在这些前提条件的规定下,人们在一般或普遍意义上不可能找到一套规则(或程序)在个人选择顺序基础上推导出来”。
由此进一步推出,在一般或普遍意义上,无法找到能保证所有选择者福利只会增加不会受损的社会状态。
阿罗所说的几个选择者必然接受的条件是:广泛性。
至少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被选方案,以供选择者选择;一致性。
既一定的社会选择顺序以一定的个人选择为基础,但必须符合公众的一致偏好;独立性。
不相关的方案具有独立性;独立主权原则。
对备选方案的选择和确定,应由公民完全依据个人的喜好而定,不能由社会强加;非独裁性。
不能让每一个人的喜好决定整个社会对备选方案的排序顺序,应
坚持自由和民主的原则。
阿罗认为上述五个相互独立的条件每一个都是必要的,但是要构造能同时满足这些条件的社会福利函数是不可能的。
导致不可能的原因在于1—5个条件之间存在相互矛盾,因此不可能达到完全一致。
他从中得出了一个似乎不可思议的结论:没有任何解决办法能够摆脱“投票悖论”的阴影,在从个人偏好过渡到社会偏好时,能使社会偏好得到满足,又能代表广泛的个人偏好这样一种排序方法,只有强制与独裁。
这样寻找合理的社会选择机制的努力就几乎陷入了困境。
阿罗不可能定理,打破了一些被人们认为是真理的观点,也让我们对公共选择和民主制度有了新的认识。
因为我们所推崇的“少数服从多数”的社会选择方式不能满足“阿罗五个条件”如市场存在着失灵一样,对公共选择原则也会导致民主的失效。
因此多数票原则的合理性是有限度的。
段屹东
2013210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