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课堂实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部编人教语文七上《12《论语》十二章》[康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
![部编人教语文七上《12《论语》十二章》[康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https://img.taocdn.com/s3/m/56bfc6ecc77da26925c5b0c9.png)
第六届全国初中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康靖西安交大附中分校《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交大附中分校·康靖课型:(教读课)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在熟练翻译的基础上,理解语录的思想性、情感美,赏析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畅谈语录美感,从中认识《论语》、认识孔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传统文化,读《论语》,从中学习做人之道,感悟国学魅力。
教材分析: 1. 重点:理解语录思想性、情感美,赏析语言特色。
2. 难点:从理解、赏析中,认识孔子,学习《论语》中的做人之道。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学法指导:理解、赏析语录—认识孔子、《论语》—修正做人之道教材解读:一、教学过程:(一)导入:北宋政治家赵普说过“半部《论语》知天下。
”上节课,我们诵读了十二章语录,完成了翻译、理解工作,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讨论:历代文人墨客对《论语》的评价是否言过其实,究竟《论语》对我们每位同学有怎样的实用价值。
(二)理解·赏析:找一找——十二章之我的最爱问:十二章语录,你最喜欢哪一章呢?大声诵读,并说明理由。
可以从内容理解、情感流露、语言特色(技巧)、文言之美等角度入手。
²整理:内容理解: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学而思温故而知新择善而从切问近思学习态度——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修身做人——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不忠乎三十而立回也不改其乐富贵浮云逝者如斯夫匹夫不可夺志²情感流露重视友情爱学生、惜才触景生情²语言特色对比——学而不思思而不学三军匹夫知之好之乐之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比喻——逝者如斯夫于我如浮云白描——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²文言之美文字简约,一字一意象,一语一乾坤成语:不亦乐乎三十而立不惑之年耳顺之年随心所欲富贵浮云择善而从逝者如斯匹夫不可夺志(三)归纳、感悟:说一说——万世师表之我看孔子问:通过对十二章语录的分析,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孔子呢?整理:重视学习、讲究方法胸怀坦荡、大度包容讲究诚信、严于律己积极进取、进德修业安贫乐道、富贵浮云虚心求教、珍惜时间综上,孔子是一个君子,是一个实践家,他身体力行的告诉世人,所谓“君子”不是贵族特权,而是人人都可以通过孜孜不倦的学习,矢志不渝的品德砥砺,和兼济天下的博大胸怀来锻造的。
《论语》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必修课堂实录)共3篇

《论语》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必修课堂实录)共3篇《论语》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必修课堂实录)1《论语》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必修课堂实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论语》是极具代表性的一本书籍。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致力于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理解和运用《论语》中的思想和精神。
此次教学中,我选取了《论语》中的几篇经典课文,以探讨这些经典词句在当下的现实意义,让学生更深刻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
一、《学而篇》我们先来看一下《学而篇》中的几句经典名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针对这三个名言,我布置了一次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给出了很多精辟的观点。
例如,有的同学认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就是要求我们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见,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不要挑衅、争吵、斗殴等。
另一位同学则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表达的是道德上的一种自律精神,就是要求我们对自己以同样的标准对待他人,不要对他人做出任何我们自己不愿受到的事情。
还有同学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是提醒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思考,不能仅仅流于形式,更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要将思考结果变成实际的行动和收获。
通过这次小组讨论,同学们对这些经典名言的意义、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大家也更加认识到自己在实现这些思想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
二、《为政篇》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为政篇》中的一句名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我把这句话浓缩成一个问题,让学生在课上进行思考:权利与利益该如何平衡?在讨论中,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实际案例,例如山西省运城市官员吕品中举报一起违规销售病死猪肉的案例等;还有学生认为,一个人在考虑切肤之痛和职业需要之间的平衡时,要更多地考虑社会责任和良心,而不是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这些案例让同学们更容易理解这句名言的意义和实际应用。
《论语》十二章课堂实录

《论语》十二章课堂实录师:同学们知道课前屏幕上播放的这些句子都是出自哪一本书?生(齐声):《论语》师:大家很聪明,说得正确。
那么你知道《论语》是一本怎样的书吗?生: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
生: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书。
师:大家很会学习,善于借助注释中的有效信息。
那想不想了解得更多一点?投影出示相关介绍:《论语》是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
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是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
“四书”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必读书目。
《论语》还是出成语最多的书。
在世界上的影响也比较大。
《论语》是仅次于《圣经》的世界第二大畅销出版物。
《论语》在影响世界历史的100部名著排行榜中排第11名。
师:看来作为中国人,必须要对《论语》有所研究,要研究论语,首先要了解孔子。
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能不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把你头脑中孔子的形象描述出来。
生:孔子是个博学的人生:孔子是个大教育家,有远大理想的人。
……师:看来大家对孔子还是有所了解的,那么老师再给一点系统的介绍。
投影出示相关介绍:孔子是最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是最伟大的教育家,相传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是最伟大的典籍整理编订家,修订《诗经》,编纂《春秋》。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千古圣人”、“至圣”、“万世师表”。
孔子在世界的影响也很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
西方有学者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师: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孔庙(投影出示山东、南京、韩国、日本的孔庙图片),单是韩国就有234座孔庙。
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有孔子的塑像(出示美国曼哈顿、德国柏林孔子塑像),世界许多大学都有孔子学院。
师:可见孔子的思想光芒能穿越时空魅力永恒。
今天咱们借《论语》八则的学习,走近孔子和《论语》,触摸经典,感受智慧。
【最新】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学期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doc

万冲中学七年级语文科教案任课教师:上课日期:教时:主题12、《论语》十二章三维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重难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备注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1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论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十二章教案

《论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十二章教案第一篇:《论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十二章教案《〈论语〉十二章》自主探究学案课型:讲读课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前六章)目标:1、利用工具书注音、解义。
2、了解作品及作者相关知识。
3、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
达标分数:20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一、自学检测1、了解作品及作者相关知识。
(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
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填空:(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小组有节奏朗读前六章。
(提示:完成的小组+2分。
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二、能力提升。
学习前六章1、学习第一章(提示:1分钟后完成,然后D-C-B-A互相核对答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小组+2分。
随机抽问,回答正确+1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注音:说(yuè)愠(yùn)(2)解义:学:学习而:表示顺接;表示转折时:按时习:复习亦:也是说:通“悦”,高兴,愉快知:了解愠:生气君子:品格高尚的人(3)画出朗读节奏。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教案

11 《论语》十二章第1 课时(1~6 章)1. 背诵前六章。
第2 课时 (7~12 章)背诵并默写《 < 论语> 十二章》。
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众所周知, 《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 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 应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 使他们在情操修养, 立身处事, 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 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以及乐善好学的品格。
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练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1. 【电子教案】【同步课件】【备课资源】【同步试卷】详见光盘内容。
2. 【拓展延伸】孔子尊师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有这样一段尊师重教的故事。
公元前521 年春, 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南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 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 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室之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 于是在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 与南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 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室史府拜望老子。
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 赶忙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 料想便是老子, 急趋向前, 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 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 孔子离座回答: “我学识浅薄, 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 特地向老师请教。
”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 便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 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
孔子说: “老子博古通今, 通礼乐之源, 明道德之归, 确实是我的好老师。
”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 他说: “鸟儿, 我知道它能飞; 鱼儿, 我知道它能游; 野兽, 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 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鱼钩来钓到它, 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10《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课《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七至十二章。
2.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上节课我们理解并背诵了一至六章,并归纳了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品德修养。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六至十二章。
课堂实录一、初读后六章,扫除语言障碍。
【设计意图:意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前六则,并当堂背诵。
】曲肱(gōng)博学而笃(dú)志1.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
二、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后六章。
【设计意图:问题的设置,意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后六章,并当堂背诵。
】第七则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知:懂得、了解;好:喜欢;乐:以……为乐。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4.朗读、背诵。
第八则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饭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
疏食即粗粮。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
曲肱,即弯着胳膊。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
4.朗读,背诵。
第九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二章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一、教学内容
《论语》十二章,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传统文化”部分。本章节内容主要包括《论语》中精选的十二章经典语句,旨在让学生了解儒家文化精髓,感受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品质。具体内容包括: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进行得较为顺利。但我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仍显得有些拘谨,可能是因为对《论语》中的道德观念理解不够透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鼓励学生更加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尝试作为引导者,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成果分享来看,学生们对《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时仍存在依赖心理,希望得到我的明确指导。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适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让学生们从日常生活中找到与《论语》中道德观念相关的实例,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种方式似乎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较为活跃。
然而,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论语》中的核心思想理解不够深入。针对这一情况,我特别强调了“仁者爱人”和“修己以敬”这两个重点,并通过举例和比较来解释难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他们真正领悟到儒家文化的精髓。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论语》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论语》中道德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 12《〈论语〉十二章》 教案

12 《论语》十二章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朗读课文,直至成诵。
品析语录体散文语言的特点,体会文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身修养,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新课教学目标导学一:基础过关见教学PPT课件。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听课文朗读,注意读音和节奏。
(PPT播放视频)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读音和节奏。
明确: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课堂教学实录、教案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二章》,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
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你们所效法。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2.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a.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b.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c.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必说出句意。
(2)能力目标:a.掌握“分类式笔记”的整理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及习惯b.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3)德育目标:a.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反省自己b.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3.教学的重点、难点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教学方法1.分类整理归纳法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
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
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
七年级语文上册12《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1. 教材:《论语》十二章,新人教版。
2. 辅助材料:相关注释、译文,儒家思想简介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能准确把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运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2. 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论语》十二章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首先,对一些生僻文言文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可能存在困难;其次,对儒家思想中较为抽象的概念和观点,如仁、礼、义等,可能难以深入理解;再次,学生可能在分析文言文句子结构、把握文章逻辑关系方面感到挑战;最后,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学生可能在翻译和表达方面遇到困难。针对这些挑战,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5. 教学软件:利用教学软件,如互动白板,展示思维导图、知识点总结等,帮助学生梳理课程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6. 网络资源: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关于《论语》和儒家思想的优质网络资源,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同时,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 创新拓展: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与《论语》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如诗歌、散文、绘画等。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相关比赛或展览,展示自己的创作才华,同时加深对《论语》的理解和感悟。
- 讨论拓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围绕《论语》中的某一观点或名句展开讨论。可以邀请其他班级或老师参与讨论,提高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2. 名句解释:对学生的名句解释进行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如对文言文词汇理解不准确、解释不清晰等,并给出改进建议。
第11课《论语十二章》 课堂实录

《论语》十二章课堂实录徐杰(课前交流半分钟,PPT出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师:今天咱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一一《〈论语〉十二章》,现在老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出示PPT:读读课文、说说本文与教材的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师:来,你先说。
生:我们平时学的文章是现代文,而这篇是文言文。
师:好,这是最主要的区别。
还有吗?生:以前的课文都是一整篇一整篇的,这篇课文是一句一句的。
师:有道理。
课文把这样的一句或者儿句话组成的语言单位称为“章”,相当于我们现代所说的则(板书:则)。
还有吗?生:每一句话都有“子曰",告诉我们这句话是谁说的。
师:“曰”是“说''的意思,都有“曰",就说明这篇课文写的是人物的对话。
“论语”的“语”, 就是“对话”的意思(板书:对话)。
那么,这个字(指着“论”)该怎么读?生(齐):读“论"(lun)o 师(板书“论”的拼音):“论”是“编撰”的意思(板书:编撰)。
所以,《论语》就是后人编撰的一部对话集。
接下来我想听听同学们读书的声音。
(生大声读书,3分钟)(出示PPT:请同学来分别读读每一章。
)师:谁先来读一读?(一生读第一章)师:你为什么不读“不亦说shu。
乎”呢?生:因为“说shu。
”同“悦。
是一个通假字。
师:请坐,这个同学的预习工作做得多好啊(板书:通假字)。
这十二章中还有没有通假字?生(齐):有。
师:在哪里?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里的“有”通“又气师:很好,请作标记。
第二章,请你来读。
(一生读第二章)师:“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是什么意思呢?生:这个“三”泛指多次,它指三次。
师:到底是“三次”还是“多次” ?生:“多次”。
师:课文解释说,两种理解都可以。
你认为是“三次”还是“多次”好?生:应该是“多次”。
师:那么,这十二章中有没有再次出现“三”这个数字了?生:“三十而立”。
师:这里的“三”是确指。
生:“三人行”。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实录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
课前已经读过这篇文章了吧?(学生点头)那如果你想从中找一句话来对今天所有到场的老师说,你会选哪句话?生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师:一起来读这句话。
生(齐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师:今天我们这个会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两千多年前孔子说的这句话,表达了我们今天相逢的愉悦,《论语》真是一本值得我们学习的经典作品。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这篇《<论语>十二章》。
读完以后请举手。
(学生自由朗读,读毕纷纷举手)一.哪个字最容易读错?师:你们觉得《<论语>十二章》哪个字最容易读错?生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句中,“乐”是一个通假字,容易读成yue。
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乐”为什么要读成le?生1:因为这句话是说有朋自远方来不应该高兴么。
师:哦,这个“乐”是快乐、高兴的意思。
这个字不是通假字,它就有这个le的读音。
多音字,所以容易读错的,请大家把这个字圈点出来。
生2:我觉得“逝者如斯夫”的“夫”容易读成第一声。
师:这里要读成第几声?生2:第二声。
师:为什么?生2:因为这个“夫”是语气词,应该读这个音(第二声),如果读成第一声,是男人的意思。
师:你给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
(学生把此句读了一遍,读得匆忙,师再读了一遍。
)好,大家注意这里的“夫”字是个语气助词,表感叹或疑问,读第二声。
生3:吾日三省吾身,“省”字容易读成sheng.师:好,这里为什么要读成xing?生3:因为这个“省”是“反省”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注意到,这里是“反省”的意思,因此要读成xing. 生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说”不是shuo,这个“说”是通假字,是“愉快”的意思。
师:这就是个通假字了,“说”通哪个字啊,同学们?(学生齐答“悦”)“说”,解释为愉快。
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此句)生5(师点名):“饭疏食饮水,曲(生读成了第三声,不知读错)肱而枕之”的“肱”字容易读错。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学实录

《<论语>十二章》教学实录师:好,同学们,上课!生起立问“老师好”。
师:谢谢同学们,请坐。
这节课我们学习《<论语>十二章》,这个“章”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则”、“一则”。
什么叫“章”呢,乐曲弹完了,叫“章”,这一章完了;文章写完了,也叫“章”。
章法,章法,就是文章的写法。
所以,“一章”就是一片小小的文章,也是一则。
师:学习《论语》十二章,对同学们来讲,或者从老师教学角度讲,是三种方法,一种方法叫“自读”,就是有些内容不需要老师强调,因为一读就懂;第二种方法叫“细读”,老师和同学们在一起,细细地咀嚼、欣赏;第三种方法叫“精读”,这是比较难的内容,老师讲给大家听,同学们来品析、回味。
我们今天就见见前两个问题,自读和细读。
师:好,大家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和《论语》,读起来,孔子——生齐读。
大屏幕出示: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师:恩,儒家学术的创始人。
《论语》,读——生齐读。
大屏幕出示:《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师:《论语》二十篇的题目很有意思,每一篇的题目都是取第一章的前两个字,你看,我们第一则就是“学而”,这一篇的第一章就是“学而”,所以这一篇的题目就是《学而》。
好,《论语》,读——生齐读。
大屏幕出示:《论语》首创语录体的写法,语言精警生动,充满智慧,格言警句,美不胜收。
师:把“语录体”“对话体”旁批在课文上,就是我们要知道《论语》它的体裁,它的表达的形式是“语录”,《论语》里还有一些片段是“对话式”,其实呢也是“语录”,“语录体”“对话体”它实际上是不严格的区分,“对话体”里面也有很好的“语录”,但是人们一般的就这样说了。
再来看,孔子被后人尊称为,读——大屏幕出示:孔子被后人尊称为“至圣至师”,他的晚年,曾自称“哲人”。
《论语》中到处洋溢着“圣人的智慧”,给后世的人们无限的教益。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上册 第三单元 11 《论语》十二章 第2课时 教案(表格式)

2.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随心所欲 乐在其中 三人行,必有我师
3.仔细品读课文,谈谈你对文章主的道理,其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学生分析:
如学习要谦虚,学习要“学”与“思”相结合等。
7’
8’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目标导学二:联系生活,拓展提高
1、分析后三章之间的关系
2、归纳成语、格言
3、分析文章主题
4、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5、联系今天生活,分析文章语句
6、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组织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分析如下问题:
浏览课文,分析理解并回答:
例如:时间是最公平的东西,它不会由任何人的意志而加快或减慢,珍惜时间的人,时间也会善待你。我们应该确立自己的志向,虚心坚持,做一个有追求的人。
学生从文中找出语句并分析:
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等表现了孔子对于富贵,对于时光的态度。
分析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1)学习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品德修养: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生在文章中找到:
谦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10-论语-十二章课堂实录

论语十二章课堂实录一、导入课文师:同学们知道课前屏幕上播放地这些句子都是出自哪一本书?生(齐声):《论语》师:大家很聪明,说得正确.那么你知道《论语》是一本怎样地书吗?生: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地书.生:是孔子地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地书.师:大家很会学习,善于借助注释中地有效信息.那想不想了解得更多一点?投影出示相关介绍:《论语》是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地书.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是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地课本.“四书”之一,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地必读书目.《论语》还是出成语最多地书.在世界上地影响也比较大.《论语》是仅次于《圣经》地世界第二大畅销出版物.《论语》在影响世界历史地部名著排行榜中排第名.师:看来作为中国人,必须要对《论语》有所研究,要研究论语,首先要了解孔子.孔子是一个怎样地人?能不能用最简洁地语言把你头脑中孔子地形象描述出来.生:孔子是个博学地人生:孔子是个大教育家,有远大理想地人.……师:看来大家对孔子还是有所了解地,那么老师再给一点系统地介绍.投影出示相关介绍:孔子是最伟大地思想家,儒家学派地创始人.孔子是最伟大地教育家,相传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是最伟大地典籍整理编订家,修订《诗经》,编纂《春秋》.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千古圣人”、“至圣”、“万世师表”.孔子在世界地影响也很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西方有学者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地光荣”.年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年前去汲取孔子地智慧.师: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孔庙(投影出示山东、南京、韩国、日本地孔庙图片),单是韩国就有座孔庙.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有孔子地塑像(出示美国曼哈顿、德国柏林孔子塑像),世界许多大学都有孔子学院.师:可见孔子地思想光芒能穿越时空魅力永恒.今天我们借《论语》十二则地学习,走近孔子和《论语》,触摸经典,感受智慧.二、诵读入境师:首先让我们来读一读这些充满智慧地文字.首先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让老师看看我们朗读中存在什么问题.生:朗读.(读得较平,有个别字音出错)师:有什么问题?生:字音有读错地,“愠”字读成了ē,“默而识之”地“识”读成了í.(老师板书这两个字)生: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什么感情;师:确实缺少些味道,要读出一点古文地味道.古文怎么读呢?(一个学生在下面大声地说“摇头晃脑地读”并做动作)生:读得慢一些.师:对,我们要读得要读得舒缓些,慢条斯理地,读出抑扬顿挫来,可以像影视剧中古人读书摇头晃脑那样,仿佛很陶醉地样子.下面让我们就来陶醉地读一读(投影出示——陶醉地朗读).老师尝试读第一则,感兴趣地同学可以小声跟读.老师读,不少学生感兴趣地跟读.师:我们同学们是不是也可以选一则自己试试,读给大家听听.(一个学生读“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师:要注意读好一个字“而”.这个“而”字可是大有学问呀!(黑板上板书“而”字象形写法)它是老夫子腮下地长须,这么一捋,又是一番长篇大论.要重读、慢读以示强调.再挑一则有“而”字地来读一读.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明显有点古朴地感觉了.)师:再配点音乐来读好吗?生:读“默而知之”一则,配乐.师:读得不错,有点“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地感觉了.让我们在音乐声中一起读一读剩下地几则.(学生齐读,得很投入,不少同学地流露出陶醉地表情.)三、读懂文言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经过多次朗读,相信大家对论语八则已有所了解,那么还有没有不明白地地方呢?下面我们借助注释说说各则地大意,注意这两个任务:、在有疑问地词语下面打个“?”、在你认为需要着重强化理解地词语下面打“△”.我们要仔细地梳理重难点.(投影出示:仔细地梳理)(学生自学)师:刚才地学习中有什么疑难,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好吗?生:“可以为师矣”中地“矣”是什么意思?师:同学可以解答吗?生:是个语气词,相当于“了”.师:课文中还有其他地语气词吗?生:第六则中地“哉”,第一则中地“乎”.可以解释为“呢”、“吗”生:还有第五则中地“也”和第七则中地“焉”.师:找得很好,这些词都是放在句末表一定地语气,不过“焉”字地用法略有不同,大家知道吗?生:(纷纷说)在里面,注释上有.师:很好,善于利用注释地信息学习.生:“是知也”地“知”怎么解释?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专家们对这个字也多有研究,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把它作为通假字,同“智”,是智慧、聪明地意思.但我们地书上并没有把它当通假字在注释中标注出来,那我们可以取“知识”这个义项理解为真知”、“真谛”.那么在这一则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真知、真谛呢?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师:是啊,那大家还有什么不懂地可要赶快提出来呀!生:“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我不懂.师:是整个句子都不懂?生点头,显得为难.师:其实你是能懂地,我们一起看注释来理一理,好吗?(师问生答,逐字解释)“孔文子”——一个叫孔圉地人,“何以”——“以何”“凭什么”,“谓”——“称”,“之”——代“孔文子”,“文”——“谥号”.师:连起来意思应该清楚了吧.学习文言文我们就是要这样慢慢疏通,不怕麻烦.“谥号”是美好地称号,说明孔圉生前地功绩是得到肯定地,那么他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地地方呢?生(齐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师:很好,理解准确.我们第二个任务要检查一下,哪一位同学愿意把你划出重点词语展示一下?(老师随意拿了一个学生地书)师:这个男孩,划了“说”“罔”“殆”“诲”“”愤“悱”,划了不少.(又一个男孩递过自己地书)师:这个同学划得更多了,他还划了“女”“是”“焉”“反”等等.老师课前也划了一些,和老师地比对一下.投影出示:(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诲女知之乎?(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三)不耻下问师:老师划了三类词,第一类是通假字,我们要注意掌握.第二类是注释上都有,但离开了注释你未必能准确解释地,老师考同学们一个“学而不厌”地“厌”字,什么意思?生:讨厌.(听课地老师都笑了.)师:错了,应该解释为(不少学生说)“满足”,这个字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还有些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了.例如“愤”“悱”等字.第三类这个耻,看起来没什么不理解地,但我们解释为“耻辱”放到句子里并不通顺,它地用法发生变化地,应该解释为“以……为耻”.通过仔细地梳理后,我们知道这些词语地用法很重要,我们要牢牢地记在心中,对我们以后学习其他文言文事很有帮助地.这就叫做学有所得.(板书:学有所得)四、深化解读师:弄懂字面地意思之后,是不是就理解了每一则地内涵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读这八则,我们用什么方式解读呢?(停顿片刻)很多同学都看过央视《百家讲坛》中地“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老师地解读很有个性,常常用一些充满哲理地故事,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受到广大观众地欢迎.比如:出示“言寡尤(过错),行寡悔:言语要减少错误,行为要减少悔恨.”师:这一句告诉我们看起来挺深奥地,于丹老师是用网络上地一个小故事来解读地:有个孩子在家中经常乱发脾气,他地爸爸受不了了,就把他领到篱笆边对他说:“以后你每发一次脾气,我就在篱笆上钉一根钉子.”一天下来孩子发现钉了一大堆地钉子,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觉得要克制.爸爸又对他说:“以后你能一天不发脾气,就拔掉一根钉子.”这个孩子真地就努力地克制自己,终于有一天,这一天地到来多不容易呀,终于那一天,孩子高兴地对爸爸说:“钉子都拔光了!”但是爸爸指着篱笆上地洞对孩子说:“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好像在亲人地心上戳了一个洞,虽然可以道歉,但洞却永远留下了.”所以说我们要慎行,少犯错误,世上没有后悔药卖呀!通过这个故事来解读,这样就很容易让读者接受《论语》中地观点了.大家是不是也想尝试用自己地方法个性解读?(投影出示:个性地解读)师:解读地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学于丹老师地方法,也可以按老师地这种方式来解读.例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句,可以结合相关地背景来解读.投影出示背景: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希望能推行自己地治国主张,但却处处碰壁,遭人冷眼.而他就是在这样不被人知、不被理解地情况下,依然说道:不怨恨、不生气,可见孔子地自信、豁达,真是有君子之风啊!师:还有其他地解读方法,我们最顺手地是结合自身地学习经验,也可以引用相关格言警句来解读.下面《我地论语心得》就看大家地表现了.投影出示要求:选择《<论语>八则》中一则或一句试做解读.友情提示:可选用生动地小故事,可结合自身地学习经验,可利用相关背景资料,可引用相关格言警句,……师:在你选择解读地那则、那句下面划横线,并在旁边写写提示自己发言地关键词.(学生思考、讨论.)师:下面我们来交流、展示自己地心得.生:我解读第二则,我觉得在学习中前面地知识学得扎实,掌握得牢固,再学习后面地知识就要容易一点.生:我想解读第四则,告诉我们做学问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就是这样地一个人,有个《两小儿辩日》地故事.(下面学生都在点头)两个小孩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争论不出结果问孔子,而孔子也老实地说,“不知道.”生:我在哪本书上看过,这一则是孔子教育弟子子路地,因为子路经常说大话.生:我还知道一个故事也可以解读这一则,《北人不识菱》,一个北方人没见过菱角,更没吃过菱角,硬充内行,连着壳吃,还夸口我们家屋前屋后地里种地都是.师:我们千万不能像这个北人似地“大愚若智”,而是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地大智慧.生:第三则学习和思考地关系,可以用一个小故事解读:有一个人家两个儿子分家产,父亲有个匾上有“学问”二字,儿子便把它锯开,一人拿一个字回去.各自按照匾上地字来做,一个拼命地学,一个拼命地问,最后都是一无所成.故事告诉我们地也是要努力学习,也要开动脑筋问.师:看来,学和思连在一起才能成就学问.对于我们积余中学地同学来说,应该对这一条感受最深了,因为我们地校名就是这样解读地:“积学精业、余思致远”(板书:积学精业、余思致远),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呀!而且我们学校地学风就是:勤学好思.相信勤学好思地积学中学地同学们下面一定会有更精彩地表现.生:我想用一句俗语来解读第七则,“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说明每个人都有长处,结合在一起力量就强大了.师:也可以用成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来理解(板书: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可学之处,每个人都有需学之处.生:孔子曾经拜一个七岁地项橐为师,孔子提出地问题这个孩子对答如流,但他问孔子地问题孔子一个都答不出来,孔子只好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师:孔子确实是一个善于学习地人,有记载:孔子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这个故事还可以用来解读那一条呢?生:我想用论语中地其他一个句子来解读这一则,课前老师放到这个句子,小学里我们背过:“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和这里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差不多.师:非常好,联系很准确.(板书:见贤思齐)师:按我们现有地学识和阅历能解读到这样老师认为已经很不错了.但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对论语地解读还要继续下去,随着我们地成长,我们地解读会更加精彩.五、用心积累:师:台湾有一位国学大师对我们孩子学习经典作品有两个观点值得我们了解:一个观点是:(投影)“孩子启蒙教材应是《论语》.”还有一个观点是(投影)“孩子在岁之前一定要不管懂不懂,先把重要地东西放到肚子里面.”因为儿童地吸收能力是最好地,“越小地时候越是能全盘吸收,全部堆存在他生命地深处,将来慢慢地开发,就好像种子种下去,将来慢慢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那么现在我们怎样把《论语》这一重要地东西放到肚子里呢?生(纷纷说):背上.师:让我们一起背诵,用心地积累.(投影出示:用心地积累)分组进行朗读竞赛.两分钟,看哪一组背得好.自信、大声地背出来,表明我们背得熟,胸有成竹.(自由背诵,小组比赛,展示背诵情况)师:刚才大家集体表现都很好,那愿不愿意大声、有韵味地背诵一则送给我们在座地某一位?生:我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送给我地同桌.师:为什么送给他?生:因为他就是这样做地,我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师:真地成了小老师了.还有哪一位来展示?生:我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送给我们全班同学,希望大家学思结合,提高学习效率.生:我背最后一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送给我自己,学习要主动,要学会举一反三.师:我们是不是可以送一则给远道而来听课地老师们?师生齐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六、结束语:师:“来而不往非礼也”,老师想送大家一个礼物——“论语成语大礼包”,礼轻情重!(投影)积余学子,后生可畏,血气方刚、文质彬彬!须知任重道远,岁不我与,一定要当仁不让、发愤忘食、学而不厌、择善而从、见贤思齐;万不可华而不实、患得患失、怨天尤人!一定要努力做到精益求精、有始有终,这样我们地人生才能心安理得、尽善尽美!浩瀚《论语》,博大精深;研读《论语》,不亦乐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课堂实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师:同学们知道课前屏幕上播放的这些句子都是出自哪一本书?生(齐声):《论语》师:大家很聪明,说得正确。
那么你知道《论语》是一本怎样的书吗?生: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
生: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书。
师:大家很会学习,善于借助注释中的有效信息。
那想不想了解得更多一点?投影出示相关介绍:《论语》是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
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是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
“四书”之一,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目。
《论语》还是出成语最多的书。
在世界上的影响也比较大。
《论语》是仅次于《圣经》的世界第二大畅销出版物。
《论语》在影响世界历史的100部名著排行榜中排第11名。
师:看来作为中国人,必须要对《论语》有所研究,要研究论语,首先要了解孔子。
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能不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把你头脑中孔子的形象描述出来。
生:孔子是个博学的人生:孔子是个大教育家,有远大理想的人。
……师:看来大家对孔子还是有所了解的,那么老师再给一点系统的介绍。
投影出示相关介绍:孔子是最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是最伟大的教育家,相传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是最伟大的典籍整理编订家,修订《诗经》,编纂《春秋》。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千古圣人”、“至圣”、“万世师表”。
孔子在世界的影响也很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
西方有学者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师: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孔庙(投影出示山东、南京、韩国、日本的孔庙图片),单是韩国就有234座孔庙。
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有孔子的塑像(出示美国曼哈顿、德国柏林孔子塑像),世界许多大学都有孔子学院。
师:可见孔子的思想光芒能穿越时空魅力永恒。
今天我们借《论语》八则的学习,走近孔子和《论语》,触摸经典,感受智慧。
二、诵读入境师:首先让我们来读一读这些充满智慧的文字。
首先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让老师看看我们朗读中存在什么问题。
生:朗读。
(读得较平,有个别字音出错)师:有什么问题?生:字音有读错的,“愠”字读成了wēn,“默而识之”的“识”读成了shí。
(老师板书这两个字)生: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什么感情;师:确实缺少些味道,要读出一点古文的味道。
古文怎么读呢?(一个学生在下面大声地说“摇头晃脑地读”并做动作)生:读得慢一些。
师:对,我们要读得要读得舒缓些,慢条斯理的,读出抑扬顿挫来,可以像影视剧中古人读书摇头晃脑那样,仿佛很陶醉的样子。
下面让我们就来陶醉地读一读(投影出示--陶醉地朗读)。
老师尝试读第一则,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小声跟读。
老师读,不少学生感兴趣地跟读。
师:我们同学们是不是也可以选一则自己试试,读给大家听听。
(一个学生读“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师:要注意读好一个字“而”。
这个“而”字可是大有学问呀!(黑板上板书“而”字象形写法)它是老夫子腮下的长须,这么一捋,又是一番长篇大论。
要重读、慢读以示强调。
再挑一则有“而”字的来读一读。
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明显有点古朴的感觉了。
)师:再配点音乐来读好吗?生:读“默而知之”一则,配乐。
师:读得不错,有点“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感觉了。
让我们在音乐声中一起读一读剩下的几则。
(学生齐读,得很投入,不少同学的流露出陶醉的表情。
)三、读懂文言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经过多次朗读,相信大家对论语八则已有所了解,那么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下面我们借助注释说说各则的大意,注意这两个任务:1、在有疑问的词语下面打个“?”2、在你认为需要着重强化理解的词语下面打“△”。
我们要仔细地梳理重难点。
(投影出示:仔细地梳理)(学生自学)师:刚才的学习中有什么疑难,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好吗?生:“可以为师矣”中的“矣”是什么意思?师:同学可以解答吗?生:是个语气词,相当于“了”。
师:课文中还有其他的语气词吗?生:第六则中的“哉”,第一则中的“乎”。
可以解释为“呢”、“吗”生:还有第五则中的“也”和第七则中的“焉”。
师:找得很好,这些词都是放在句末表一定的语气,不过“焉”字的用法略有不同,大家知道吗?生:(纷纷说)在里面,注释上有。
师:很好,善于利用注释的信息学习。
生:“是知也”的“知”怎么解释?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
专家们对这个字也多有研究,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把它作为通假字,同“智”,是智慧、聪明的意思。
但我们的书上并没有把它当通假字在注释中标注出来,那我们可以取“知识”这个义项理解为真知”、“真谛”。
那么在这一则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真知、真谛呢?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
师:是啊,那大家还有什么不懂的可要赶快提出来呀!生:“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我不懂。
师:是整个句子都不懂?生点头,显得为难。
师:其实你是能懂的,我们一起看注释来理一理,好吗?(师问生答,逐字解释)“孔文子”--一个叫孔圉的人,“何以”--“以何”“凭什么”,“谓”--“称”,“之”--代“孔文子”,“文”--“谥号”。
师:连起来意思应该清楚了吧。
学习文言文我们就是要这样慢慢疏通,不怕麻烦。
“谥号”是美好的称号,说明孔圉生前的功绩是得到肯定的,那么他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生(齐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师:很好,理解准确。
我们第二个任务要检查一下,哪一位同学愿意把你划出重点词语展示一下?(老师随意拿了一个学生的书)师:这个男孩,划了“说”“罔”“殆”“诲”“”愤“悱”,划了不少。
(又一个男孩递过自己的书)师:这个同学划得更多了,他还划了“女”“是”“焉”“反”等等。
老师课前也划了一些,和老师的比对一下。
投影出示:(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诲女知之乎?(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三)不耻下问师:老师划了三类词,第一类是通假字,我们要注意掌握。
第二类是注释上都有,但离开了注释你未必能准确解释的,老师考同学们一个“学而不厌”的“厌”字,什么意思?生:讨厌。
(听课的老师都笑了。
)师:错了,应该解释为(不少学生说)“满足”,这个字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还有些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了。
例如“愤”“悱”等字。
第三类这个耻,看起来没什么不理解的,但我们解释为“耻辱”放到句子里并不通顺,它的用法发生变化的,应该解释为“以……为耻”。
通过仔细的梳理后,我们知道这些词语的用法很重要,我们要牢牢地记在心中,对我们以后学习其他文言文事很有帮助的。
这就叫做学有所得。
(板书:学有所得)四、深化解读师:弄懂字面的意思之后,是不是就理解了每一则的内涵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读这八则,我们用什么方式解读呢?(停顿片刻)很多同学都看过央视《百家讲坛》中的“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老师的解读很有个性,常常用一些充满哲理的故事,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比如:出示“言寡尤(过错),行寡悔:言语要减少错误,行为要减少悔恨。
”师:这一句告诉我们看起来挺深奥的,于丹老师是用网络上的一个小故事来解读的:有个孩子在家中经常乱发脾气,他的爸爸受不了了,就把他领到篱笆边对他说:“以后你每发一次脾气,我就在篱笆上钉一根钉子。
”一天下来孩子发现钉了一大堆的钉子,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觉得要克制。
爸爸又对他说:“以后你能一天不发脾气,就拔掉一根钉子。
”这个孩子真的就努力地克制自己,终于有一天,这一天的到来多不容易呀,终于那一天,孩子高兴地对爸爸说:“钉子都拔光了!”但是爸爸指着篱笆上的洞对孩子说:“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好像在亲人的心上戳了一个洞,虽然可以道歉,但洞却永远留下了。
”所以说我们要慎行,少犯错误,世上没有后悔药卖呀!通过这个故事来解读,这样就很容易让读者接受《论语》中的观点了。
大家是不是也想尝试用自己的方法个性解读?(投影出示:个性地解读)师:解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学于丹老师的方法,也可以按老师的这种方式来解读。
例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句,可以结合相关的背景来解读。
投影出示背景: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希望能推行自己的治国主张,但却处处碰壁,遭人冷眼。
而他就是在这样不被人知、不被理解的情况下,依然说道:不怨恨、不生气,可见孔子的自信、豁达,真是有君子之风啊!师:还有其他的解读方法,我们最顺手的是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也可以引用相关格言警句来解读。
下面《我的论语心得》就看大家的表现了。
投影出示要求:选择《<论语>八则》中一则或一句试做解读。
友情提示:可选用生动的小故事,可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可利用相关背景资料,可引用相关格言警句,……师:在你选择解读的那则、那句下面划横线,并在旁边写写提示自己发言的关键词。
(学生思考、讨论。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展示自己的心得。
生:我解读第二则,我觉得在学习中前面的知识学得扎实,掌握得牢固,再学习后面的知识就要容易一点。
生:我想解读第四则,告诉我们做学问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有个《两小儿辩日》的故事。
(下面学生都在点头)两个小孩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争论不出结果问孔子,而孔子也老实地说,“不知道。
”生:我在哪本书上看过,这一则是孔子教育弟子子路的,因为子路经常说大话。
生:我还知道一个故事也可以解读这一则,《北人不识菱》,一个北方人没见过菱角,更没吃过菱角,硬充内行,连着壳吃,还夸口我们家屋前屋后地里种的都是。
师:我们千万不能像这个北人似的“大愚若智”,而是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大智慧。
生:第三则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小故事解读:有一个人家两个儿子分家产,父亲有个匾上有“学问”二字,儿子便把它锯开,一人拿一个字回去。
各自按照匾上的字来做,一个拼命地学,一个拼命地问,最后都是一无所成。
故事告诉我们的也是要努力学习,也要开动脑筋问。
师:看来,学和思连在一起才能成就学问。
对于我们积余中学的同学来说,应该对这一条感受最深了,因为我们的校名就是这样解读的:“积学精业、余思致远”(板书:积学精业、余思致远),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呀!而且我们学校的学风就是:勤学好思。
相信勤学好思的积学中学的同学们下面一定会有更精彩的表现。
生:我想用一句俗语来解读第七则,“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说明每个人都有长处,结合在一起力量就强大了。
师:也可以用成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来理解(板书: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可学之处,每个人都有需学之处。
生:孔子曾经拜一个七岁的项橐为师,孔子提出的问题这个孩子对答如流,但他问孔子的问题孔子一个都答不出来,孔子只好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