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论》读后感
《人论》读后感

浅谈“人是什么”——读卡西尔《人论》有感摘要:卡西尔的《人论》是他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著作,是继《符号形式的哲学》之后的论著,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主要围绕“人是什么”问题展开论述,上篇主要是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于“人是什么”的各种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是什么”问题的探究上即人对自己的认识上出现了危机,从而卡西尔提出他自己的主张:人是符号的动物,亦能用符号创造文化,下篇就是注重于对于人类用符号创造出的文化上即宗教、神话、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给我们进一步展示。
“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如今成为很多人思考的问题,它也有其发展的历史,各家都有不同的观点,那么卡西尔他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题记要想比较深刻地理解卡西尔观于人的定义,我们就要先看一下在他之前的历史上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通过纵向的加以深化。
在希腊哲学史上,他们对于“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并没有太多的关注,最初的各阶段主要是关心自然,而少有对于人的研究,而当人们把研究自然的宇宙学和人类学比肩看齐时,他们才真正理解:认识人自己不仅仅是好奇心或思辨问题,而是被宣称为人的基本职责,早期的方法就是通过自省达到对自我的认识。
直到苏格拉底,他给我们关于人的认识提供了正面的看法:我们决不能用探测物理事物的本性的方法来发现人的本性,我们概括出其思想说,他把人定义为: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与理性回答的存在物,同时认为对过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才能达到对人的认识。
而且他和马可·奥勒留都认为发现人的本性或本质,必须摆脱一切外部的、偶发性的特性,而斯多葛主义则提出在人那里只有判断力至上,即人的理性至上,提倡维护人的独立性是人最基本的美德。
中世纪以奥古斯汀和巴斯葛为代表,提出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是矛盾的,人的本性是丰富的、微妙的、多样的和多面的,传统逻辑学和形而上学以及由几何学建立的哲学多不适合理解和解开“人”这个谜,理性作为人的力量,其本身被看做是最成问题、最含糊不清的东西之一,需要有宗教的逻辑,上帝的指引才能发挥其作用,而为了维护人的独立性,听从和尊重自己的内在原则成为宗教的禁忌,这里可以说与之前提出的人是理性的动物是相悖的,甚至是反理性的,不仅没有解释好理性,反而使它变得更加神秘,宗教本事就是非理性和荒谬的的,自然不能在理性的问题上给出清晰的解释。
卡西尔《人论》读书笔记

1944年写成《人论》:用英文简明地表达了他的符号论哲学思想 深圳大学
1945年:在歌伦比亚大学回答学生提问时猝然而亜
关二《人论》
《人论》是作者晚年到美国后,用英文简要地阐述《符 号形式的哲学》基本思想的一本乢。 《人论》全乢共12章,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前五章集中回答“人是什么”这一问题。
–
象所有其它的符号形式一样,艺术丌是对实在的摹仺,而是对实在的収现。
语言和科学是对实在的缩写;艺术则是对实在的夸张。语言和科学依赖二同一个抽象过程;而艺术则 可以说是一个持续的具体化过程。 艺术是对实在的再解释,靠直观,以感性形式为媒介。 美幵丌是亊物的一种直接属性,美必然地不人类的心灵有联系。
美看来应当是最明明白白的人类现象乊一。美就是人类经验的组成部分; 一斱面,艺术一种是客观、低级的认识论,对人类知识的“低级的”感性部分的一种分析;另一斱面, 艺术是主观、高级的道德真理的体现。 最初,语言和艺术都被归二摹仺的:语言来源二对声音的摹仺,艺术则来源二对周围丐界的摹仺。 “所有的美都是真”,所有的真即幵丌一定就是美。为达到最高的美,就丌仅要复写自然,而丏恰恰 还必须偏离自然。觃定这种偏离的程度和恰当的比例,成了艺术理论的主要仸务乊一。
美丌能根据它的单纯被感知而被定义为“被知觉的”,它必须根据心灵的能动性来定义,根据知觉活 动的功能幵以这种功能的一种独特倾向来定义。它丌是由被动的知觉构成,而是一种知觉化的斱式和 过程。但是这种过程的本性幵丌是纯粹主观的,相反,它乃是我们直观客观丐界的条件乊一。
艺术家的眼光丌是被动地接叐和记彔亊物的印象,而是构造性的,幵丏只有靠着构造活动,我们才能 収见自然亊物的美。美感就是对各种形式的动态生命力的敏感性,而这种生命力只有靠我们自身中的 一种相应的动态过程才可能把握。审美经验正是存在二这种对形式的动态斱面的与注乊中。 深圳大学
《人论》读书报告

《人论》读书报告卡西尔《人论》读书报告卡西尔的《人论》是他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著作,是继《符号形式的哲学》之后的论著,此书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主要围绕“人是什么”问题展开论述,上篇主要是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于“人是什么”的各种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是什么”问题的探究上即人对自己的认识上出现了危机,从而卡西尔提出他自己的主张:人是符号的动物,亦能用符号创造文化,下篇就是注重于对人类用符号创造出的文化——宗教、神话、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给我们的进一步展示。
纵观当代诸多哲学思想,卡西尔是具有百科全书知识的一位学者。
在人类知识发展的初级阶段,人的能力有限、科技尚不发达的时候,卡西尔已经开始根据新的眼光在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来看待人。
从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到卡西尔指出认识自我是哲学最高的目标。
也正是这些先驱者的探讨,我们更加注重人的价值。
从希腊哲学家只关心宇宙到现在开始关心人生的意义。
今天所面临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人类生存的问题。
卡西尔在此书中还力图论证一个思想,就是:人只有在文化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在他看来,人并没有什么与生俱来的抽象本质,也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永恒人性,人的本质是永远处在制作之中,它只存在于人不断创造文化的辛勤劳作之中。
卡西尔对人的诠释——人的劳作和人的本质具有一致性,人的创造性和人性的面貌具有共同性,科学、艺术、语言、神话等都是人类文化的一个方面、一个部分,因此,它们内在地相互联系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文化。
“如果有什么关于人的本性或‘本质’的定义的话,那么这种定义只能被理解为一种功能性的定义,而不能是一种实体性的定义。
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待人性和人的本质,我们不能以任何构成人的形而上学本质的内在原则来给人下定义;我们也不能用可以靠经验的观察来确定的天生能力或本能来给人下定义。
人的突出的特征,人与众不同的标志,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学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劳作。
《人论》读后感四篇

《人*论》读后感四篇【篇一:读《人*论》有感】我们原以为我们总在认识世界,却忽视了我们也在被世界所认识。
对于人之认识能力,在哲学上至少存在着两个似乎对立的派别,即所谓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大概是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即“思维”存在着认识“存在”的可能*。
而不可知论大概是说:“思维”不存在认识“存在”的可能*。
二者看似对立,在我看来,实则不对立。
相反,它们可以相互补充,共成一个体系。
但也有必要将其区分开来,而这并非是因为其观点针锋相对,而是因为它们强调的点即侧重点不同。
为什么是这样呢?那么,究竟我们是否存在着“思维”认识“存在”的可能*呢?首先,我还是认为,“思维”是存在认识“存在”的可能*的,只是存在着“‘思维’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认识‘存在’以及如何认识‘存在’的问题”。
不同于很多可知论的观点,虽然我认为“思维”存在认识“存在”的可能*,但同时我也认为“思维”对“存在”的认识是不彻底和不完整的,即“思维”不能完全认识“存在”。
也许我们能认识事物的很多方面,但由于受认识主体(主要是人)个人或集体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实践水平以及认识工具等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认识主体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甚至是一个不断否定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认识将是不彻底的和不完整的。
如我们认为某属*是事物最重要或基本的要素,然而后来却发现不是;又如什么才是事物最重要或最基本的属*即本质?它是否有一个静止的、绝对化的评判标准?所以,当我们试图承认我们能彻底、完整地认识事物时,我们便会遇到认识的有限*与标准的相对*即可变*这样的尴尬。
但我们又不能说:“我们不能认识些什么。
”毕竟,我能还是能认识点什么的!我们总能看见些或听见些或者理解些什么的。
即我们不能说“思维”完全不能认识“存在”。
那我们又是凭什么去认识的呢?我想,首先是依靠我们的感官,认识的主体人的基本感官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和手脚等,相应的便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这五种基本感觉。
卡西尔《人论》

卡西尔《人论》读书笔记符号化的自我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人的全部意义和价值所在。
但要实现怎样的自我呢?这就涉及到认识自我的问题。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心也开始浮躁了。
我们还来不及认识自我就直接迈向了自我实现。
人生的道路已经被设计和规定,谁能在规定的道路中领先,谁就能实现自我。
人一生的路线被标示的十分明确,没有丝毫的悬念,竞争是激烈的,同时也是保守的。
谁想要超出被划定的圈,他人,社会是不会对他太宽容的。
机械式的运作让我们失去太多反思的时间和精力。
由于现实行为与自我人格的分离,一些人失去自我认同感,最终走向崩溃和自我否定。
认识自我是实现自我的第一条件。
一直以来,哲学担当着认识自我的重任,并将其作为探究的最高目标。
从生物学的观点看,人类的知识最初只涉及外部世界,而人对环境进行的某种心理适应行为可以看作是人的理智生活的萌芽。
从人类意识最初萌芽时起,人对生活的内向观察伴随补充着外向观察。
换句话说,即人对内在心灵的认识伴随并补充着人对外部物理世界的认识。
这种先外而内,由内补外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哲学思想的发展。
希腊哲学最初阶段看上去只关心物理宇宙,直到赫拉克利特才开始思考人类学,他说:“我已经寻找过我自己。
”至苏格拉底,人类哲学趋于成熟。
苏格拉底关心的唯一问题是人是什么。
他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有关人的定义,他用迂回的、否定的回答来给我们以启示。
他提供给我们认识自我的一种新方法:对话,只有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才能洞察人的特性。
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说:“一种未经审视的生活还不如没有的好。
”人被宣称应当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审视他的存在状况的存在物。
我们可以概括的说:人是理性的存在物。
马可奥勒留认为人的本性在于灵魂的内在态度,这灵魂的内在态度可以具体为人的判断精神,因为人的判断力是自由、自主、自足的。
“宇宙——变动不居,生活——作出判断。
”判断精神是一种独立的理性力量。
浅谈卡希尔《人论》

浅谈卡希尔《人论》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曾被誉为是“现今思想界具有百科全书知识的一位学者”,是西方学术界公认的本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人论》,是卡西尔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著作,也是最足以反映卡西尔晚年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作者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他人类文化哲学的整个体系。
顾名思义,《人论》就是研究和探讨“人的问题”的。
在书的上篇(前五章),卡希尔集中回答了“人是什么”这一哲学论题。
通过对两千多年来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人的问题的各种哲学理论的概括和梳理,卡希尔指出,尽管近代以来科学昌盛、技术发展,但人类在对于自己本质的思考上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反而是陷入了更加深刻的危机当中。
无论是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还是斯多葛派,无论是行为主义、经验主义还是理性主义,在“全面了解人的本性”这个问题上都显得不够充分。
一方面,这些理论从自己所在的研究领域出发,把自己的理论变成了一张“普罗克拉斯蒂”的铁床,一切实验材料都被迫去适应它,这就含有了明显的武断性。
而另一方面,随着学科的进步和实验工具的改善,个人因素的盛行和公认权威的缺失也模糊了研究的指向,无政府状态的思想让现代关于人的理论迷失了它的理智中心,特别是新的宇宙学说的提出让人的中心地位备受冲击。
但这些思想家们的努力并非毫无意义,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之上,卡西尔试图为这些理论、经验形成一个中心指向,从而对人的问题做一个本质上的回归,他指出:“如果有什么关于人的本性或本质的定义的话,那么这种定义只能被理解为一种功能性的定义,而不能是一种实体性的定义。
我们不能以任何构成人的形而上学本质的内在原则来给人下定义;我们也不能用可以靠经验的观察来确定的天生能力或本能来给人下定义。
人的突出特征,人与众不同的标志,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学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劳作,正是这种劳作,正是这种人类活动的体系,规定和划定了人性的圆周,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都是这个圆的组成部分和各个扇面。
卡西尔《人论》读书笔记

卡西尔《人论》读书笔记符号化的自我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人的全部意义和价值所在。
但要实现怎样的自我呢?这就涉及到认识自我的问题。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心也开始浮躁了。
我们还来不及认识自我就直接迈向了自我实现。
人生的道路已经被设计和规定,谁能在规定的道路中领先,谁就能实现自我。
人一生的路线被标示的十分明确,没有丝毫的悬念,竞争是激烈的,同时也是保守的。
谁想要超出被划定的圈,他人,社会是不会对他太宽容的。
机械式的运作让我们失去太多反思的时间和精力。
由于现实行为与自我人格的分离,一些人失去自我认同感,最终走向崩溃和自我否定。
认识自我是实现自我的第一条件。
一直以来,哲学担当着认识自我的重任,并将其作为探究的最高目标。
从生物学的观点看,人类的知识最初只涉及外部世界,而人对环境进行的某种心理适应行为可以看作是人的理智生活的萌芽。
从人类意识最初萌芽时起,人对生活的内向观察伴随补充着外向观察。
换句话说,即人对内在心灵的认识伴随并补充着人对外部物理世界的认识。
这种先外而内,由内补外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哲学思想的发展。
希腊哲学最初阶段看上去只关心物理宇宙,直到赫拉克利特才开始思考人类学,他说:“我已经寻找过我自己。
”至苏格拉底,人类哲学趋于成熟。
苏格拉底关心的唯一问题是人是什么。
他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有关人的定义,他用迂回的、否定的回答来给我们以启示。
他提供给我们认识自我的一种新方法:对话,只有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才能洞察人的特性。
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说:“一种未经审视的生活还不如没有的好。
”人被宣称应当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审视他的存在状况的存在物。
我们可以概括的说:人是理性的存在物。
马可奥勒留认为人的本性在于灵魂的内在态度,这灵魂的内在态度可以具体为人的判断精神,因为人的判断力是自由、自主、自足的。
“宇宙——变动不居,生活——作出判断。
”判断精神是一种独立的理性力量。
《人论》读书笔记

《人论》读书笔记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的神谕,给人类提出了一个永恒的命题。
从苏格拉底开始,西方人就没有停止过对这个命题的探讨,在卡希尔看来人是符号的动物,从符号的角度来理解人,其著作《人论》全书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前五章集中回答人是什么这“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的神谕,给人类提出了一个永恒的命题。
从苏格拉底开始,西方人就没有停止过对这个命题的探讨,在卡希尔看来人是符号的动物,从符号的角度来理解人,其著作《人论》全书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前五章集中回答“人是什么”这一问题。
首章概述了两千多年来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人的问题的各种哲学理论之后,提出当代社会虽然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人的自我认识问题不但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反倒是处于深重的危机之中。
在随后几章中,卡西尔提出了他自己关于人的定义。
在他看来,人与其说是“理性的动物”,不如说是“符号的动物”,亦即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动物只能对“信号”作出条件反射,而只有人才能够把这些“信号”改造成为有意义的“符号”。
人与动物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物理世界之中,但人的生活世界却是完全不同于动物生活的自然世界的。
造成这种区别的秘密在于:人能发明、运用各种“符号”,所以能创造出他自己的“理想世界”;而动物始终只能对物理世界给予它的各种“信号”作出反射,无法摆脱“现实世界”的桎梏。
卡西尔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命题语言和情感语言之间的区别是人类世界和动物世界的真正分界线,动物即拥有一些语言但是却无法像人一样完成从主观语言到客观语言,从情感语言到命题语言的这决定性一步的跨越。
因此,上篇的基本内容是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区别。
下篇全面考察了人类世界本身,研究了人是怎样运用各种不同的符号来创造文化的。
在卡西尔看来,对人的研究必然只能是对人类文化的研究。
下篇各章依次研究了人类文化的各种现象,如神话、宗教、艺术、科学等,论证了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人自身的创造和使用符号的活动的产物。
essay on man 解析

essay on man 解析《人论》即《人的探索》,是亚历山大·蒲柏生于18世纪中叶的伟大哲学作品。
本文将对《人论》进行解析,并对其中的重要观点进行阐述。
首先,《人论》是一部讨论人类存在、自我认识和宇宙秩序的哲学作品。
它以诗体的形式表达了对于人类存在的深邃思考,旨在探索人类的本质和人类的角色在宇宙中的位置。
《人论》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观点。
首先,它探讨了人类的知识和知觉,认为人类是唯一具有这种能力的生物。
其次,它讨论了人类的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认为人类是自由选择的,拥有道德判断的能力。
第三部分,它研究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主张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与之和谐相处。
最后,它探讨了人类的目的和人生的意义,认为人类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幸福和自我完善。
在《人论》中,有几个重要观点值得关注。
首先是对于人类理性和智慧的赞美。
蒲柏认为人类是“理性的动物”,他们能够通过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探索来认识世界。
人类的理性使他们能够超越动物本能的冲动和欲望,成为文明的创造者和守护者。
其次是对于人类存在的限制和不完美的认识。
蒲柏在《人论》中承认了人类的局限性和有限性。
他指出,尽管人类拥有理性和智慧,但他们仍然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和社会环境的限制。
人类有时会犯错和犯罪,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是邪恶的,而是因为他们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影响。
最后,蒲柏在《人论》中探索了人类的终极目标和人生的意义。
他认为人类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幸福和个体的完善。
他不同于其他哲学家和宗教家,认为这个目标不是通过超越人类的存在来实现,而是通过理性的思考和个人的行动来实现。
蒲柏主张人类应该通过自我教育和道德实践来改善自己,并将幸福带给自己和他人。
总之,《人论》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深意的哲学作品。
它主张人类是理性的动物,具有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与自然界和谐共处。
它探索了人类存在的限制和不完美,以及人类的终极目标和人生的意义。
通过阅读和思考《人论》,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本质和人类在宇宙中的角色,从而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个人的修养。
读人论世读后感450字

读人论世读后感450字英文回答:"On Human Nature" by Edward O. Wilson explores the complexities of human behavior through the lens of sociobiology, a discipline that attempts to understand social behavior in terms of its evolutionary origins. In this book, Wilson argues that human nature is a product of both our genetic inheritance and our environment, and that we can only truly understand ourselves by taking into account both of these factors.Wilson's work has been praised for its groundbreaking insights into human nature, but it has also been criticized for being overly deterministic. Some critics argue that Wilson's emphasis on genetics downplays the role of free will and individual agency in human behavior. Others have argued that his sociobiological approach is tooreductionist and that it fails to adequately take into account the complexity of human culture and society.Despite these criticisms, "On Human Nature" remains an important and influential work in the field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It has helped to shap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s of human behavior and has provided a valuable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r biology and our culture.中文回答:读完爱德华·O·威尔逊的《论人性的本质》一书后,我受益匪浅。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阅读笔记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阅读笔记恩斯特·卡西尔简介:1、卡西尔1874年7月28日生于德国西里西亚的布累斯劳即今日波兰的弗芬茨瓦夫一个犹太富商的家庭。
2、1842年--1918年受业于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首领海尔曼·柯亨。
3、1919年起,卡西尔任汉堡大学哲学教授。
4、1930年起任汉堡大学校长。
在汉堡时期,卡西尔逐渐创立了他自己的所谓“文化哲学体系”。
5、1933年辞去汉堡大学校长职务,离开德国,开始了他的12年流亡生活,以后再也没有回去过。
6、他先赴英国,任教于牛津大学全灵学院。
7、1935年9月,接受瑞典哥德堡大学的聘请担任该校哲学教授,在那里一直待了6年。
8、1941年夏季,卡西尔赴美国,就任耶鲁大学访问教授。
9、1944年秋转赴纽约就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
10、1945年4月13日,卡西尔在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内回答学生提问时猝然而亡。
终年71岁。
卡西尔一生著述多达一百二十余种,研究的范围几乎涉及当代西方哲学的各个领域,并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对语言哲学的研究使他成为二十世纪这一领域的重要前驱者之一,并受到现代西方各派语言哲学的普遍重视;而在美学方面,人们一般都把他看成是三十年代以后西方兴起的所谓符号美学运动的“开路先锋”。
卡西尔的这个“文化哲学体系”,在他煌煌三大卷的《符号形式的哲学》中得到了系统的论述和详尽的阐发。
而《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一书,是最足以反映卡西尔晚年哲学思想的代表作。
它是卡西尔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
也正因为如此,该书是卡西尔著作中被译成外文文种最多、流传最广、影响甚大的一本。
《人论》自然是研究所谓“人的问题”的。
全书共十二章,分上、下两篇。
上篇前五章是回答一个总的问题:人是什么?其中第一章概述了二千多年来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人的问题的各种哲学理论,并在最后指出,当代尽管科学昌盛、技术发达,但人的问题不但没有真正解决,相反倒是处在深刻的危机之中。
人性论读后感(5篇)(共12页)

人性论读后感(5篇)[范文仅供参考,自行编辑使用]人性论读后感感1对于哲学的书,我一直是保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虽然我喜欢看书,也明白有很多哲学书确实是能为我们带来一些很好的启发,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哲学书一般都很枯燥、抽象、深奥。
简单来说就是很难真正的读懂它,明白它深刻的内涵或者是它所揭示的社会现实。
最近,因为青共校的读书小组活动,我和另外两个同学组成了一队,出乎意料的选择了经典哲学书籍《人性论》。
《人性论》全书分三卷,分别是“论知性”、“论情感”和“论道德”。
正文前有一篇简短的“引论”,主要说明了人性科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一卷“论知性”的主题是认识论,主要说明了知识的起源、分类和范围,人的认识能力和界限,以及推理的性质和作用等认识论的内容。
第一卷是《人性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其他部分的基础,包含了休谟对哲学的主要贡献。
第二卷“论情感”是第一卷的继续,其主题是情感的起源、性质和活动,并为下一卷关于道德问题的讨论打下基础。
其中对意志和自由的讨论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三卷“论道德”是在前两卷基础上对道德问题的全面阐述。
其中第一章论述了道德的基本原理,属于伦理学的内容;第二章讨论“人为的德”——既是伦理学的内容,也是政治学的内容;第三章讨论的是“自然的德”。
《人性论》是休谟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对于人类思想史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贡献。
休谟思想中最重要的方面都在这本书中进行了阐述,如关于人性的三个假设,有关自私和同情的看法,有关社会秩序和制度正义的看法等等。
这本书,说实话内容并不是很吸引我,它没有情节,看起来有点枯燥,可是我还是看下去了。
因着自己最近的心境,感触最大的地方,还是第二卷的论情感部分,其中第二章第一节,论爱与恨的对象和原因,我印象深刻。
休谟说,骄傲和谦卑的直接对象是自我,或是我们亲切地意识到它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那个同一的人格;而爱和恨的对象则是我们意识不到他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某一个其他的人。
《人论》读书笔记

《人论》读书笔记恩斯特?卡西尔是德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他晚年在美国所完成的《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是他的文化哲学体系的代表作品。
正如作者在书的序言中所说的,本书是“一本涉及心理学、本体论、认识论的问题,并且包含着论述神话和宗教、语言与艺术、科学与历史学的篇章的书”,分别就“人是什么”与“人与文化”这两个大问题展开阐释和论述。
本文正是对书中文化世界这一话题进行的阐释。
卡西尔的“符号”概念是其符号哲学体系的核心概念。
他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具有符号系统,“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
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这个符号宇宙的各部分,它们是组成符号之网的不同丝线,是人类经验的交织之网”。
只有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我们才能理解人类文化生活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卡西尔进一步把符号与文化联系起来,认为人以符号为媒介,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文化,人的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符号化活动。
他说,“人的突出特征是人的劳作。
正是这种劳作规定和划定了‘人性’的圆周。
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都是这个圆的组成部分和各个扇面”。
其实这里的劳作,指的就是符号化活动,而语言、艺术等各个圆的扇面就是人类的符号化活动所创造的文化世界。
一、神话和宗教在人类文化的所有现象中,神话和宗教是最难相容于纯粹的逻辑分析的。
神话就其本义和本质而言乃是非理论的,但它却是以一种感知的方式来对世界做出判断或解释。
卡西尔认为,神话的真正基质不是思维的基质而是情感的基质。
譬如在原始人看来,有一种“不可磨灭的生命一体化”沟通了多种多样形形色色的个体生命形式,所有生命形式都有亲族关系似乎是神话思维的一个普遍预设。
而图腾崇拜的信念则是原始文化最典型的特征,人在这个社会中并没有被赋予突出的地位。
卡西尔认为,神话是人类文化中的一种过渡性因素,也是一种永恒性的因素。
随着科学思想的发展,神话感知一步步受到限制,但它们并没有被斩尽杀绝,而只是被限制在它们自己的领域内。
关于周作人“人论”问题的思考

从“人论”观看周作人的文化选择姚武受进化论和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的“人论”影响,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一文中阐述了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深远的独特的“人论“思想。
现在细究起来,他的人论思想有其可取之处,当然也有其局限性。
周作人曾宣称自己“赞美中庸“,也“笑说”“自己是一个中庸主义者”。
中庸观念对周作人的思想方法来说,具有某种普遍意义。
他试图以一种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人和人生,他的“人论”观也总没有跳出他的中庸构架,在现代复杂的中西文化对话语境中企图找到一种融合中西文化的新的“人论”观。
基督教“人论”观的核心是“没有义人”,强调“人对人是狼”的结论,并且突出“灵”与“肉”的二元对立。
它有两个关键性的理论来源,一是柏拉图的神学思想,特别是其对话录《理想国》和《帝迈欧》等篇中的观念,二是《圣经·旧约》所表述的“神的启示”。
二者之中,又以后者对基督教“人论”的意义尤为重大。
柏拉图根据神创造世界的理论,依照神的意愿,人被造成神物与凡物交织在一起的生物,所以,人既是高尚的动物,又是世界上最野蛮的生物。
《圣经》明确启示了人的灵肉二元特性,人由物质性的肉体与非物质性的“灵性”和合而成,前者来源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中的尘土,后者来源于耶和华神吹在人鼻孔里的“生气”。
周作人的“人论”观,基本上以内蕴于基督教文化之中的二元分立的西方“人论”为原型,强调灵肉二重的的人性,强调个人主义信念。
也就是说,周作人的“人论”观是引进西方灵肉二元“人论”观的产物,这鲜明体现在周作人关于人“‘从动物’进化的”和“从动物‘进化’的”“两个要点”上。
这说明:既然人是灵与肉的统一体,是“人道以下”(兽性)与“人力以上”(神性)的结合点,人就不仅要生存,而且有“爱智信勇”等方面的道德。
因而,人的“动物”方面,与人的生存利己相连;人的“”进化方面,与人的文化积淀道德意识和利他相连。
而“爱信智勇”“道德意识”“利他主义”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仁者爱人”“性善论”的体现。
《人论》的哲学和教育学意蕴

摘要教育在民族进步、国际竞争中的高阶地位早已被世人所熟知。
伴随着国家实力的提升,各界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也逐渐增大,社会、家庭与个人都将教育置于重要位置。
尽管如此,我国教育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教育成果不尽如人意。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众多教育界学者纷纷将目光转向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实现本民族教育革新。
拳拳赤子之心可鉴,但遗憾的是,效果并不十分显著。
殊不知,本土实有一批睿智高远的教育家,毋需“舍近求远”。
其教育思想较之“西学”,具有本土性、洞悉性、实践性等特点,对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筹划、教育问题的解决,具有更强的参考价值,应受到学界重视。
张楚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是本土教育家杰出的代表。
自1959年至今,张楚廷先生已从教60年,对民族的忧思考量、对教育的深层思考、对人的尊重与关注,促使张楚廷先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于2015年出版的《人论》更是蕴含丰富教育哲学思想,凝结了张楚廷先生无尽的心血。
《人论》中饱含了张楚廷先生的教育观点,发人深省。
张楚廷先生在《人论》中,提出了关于人的几大最基本命题,即:人是可再生的生命、人是文化的存在、人是美的存在、人是起源未知的存在、人是神奇的存在。
根据这几大命题,张楚廷先生提出了与之相呼应的教育观点。
其中,在教育目的观方面,张楚廷先生摒弃功利性的教育目的观,提出“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生自己”的教育目的,并且教育目的的设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育没有最终目标、终极状态,唯有不断进取。
在教学过程观中,张楚廷先生提出教师应通过教育活动“感染”或“影响”学生,重视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居于辅助地位,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主体地位。
基于“人是美的存在”这一基本命题,张楚廷先生认为全面发展应成为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全面发展的过程是自由发展,全面发展的内容是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实质是和谐发展,全面发展是基本面的个性化发展,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的发展。
《人论》读后感

《人论》读后感《人论》读后感“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的神谕,给人类提出了一个永恒的命题。
从苏格拉底开始,西方人就没有停止过对这个命题的探讨,在卡希尔看来人是符号的动物,从符号的角度来理解人,其著作《人论》全书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前五章集中回答“人是什么”这一问题。
首章概述了两千多年来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人的问题的各种哲学理论之后,提出当代社会虽然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人的自我认识问题不但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反倒是处于深重的危机之中。
在随后几章中,卡西尔提出了他自己关于人的定义。
在他看来,人与其说是“理性的动物”,不如说是“符号的动物”,亦即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动物只能对“信号”作出条件反射,而只有人才能够把这些“信号”改造成为有意义的“符号”。
人与动物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物理世界之中,但人的生活世界却是完全不同于动物生活的自然世界的。
造成这种区别的秘密在于:人能发明、运用各种“符号”,所以能创造出他自己的“理想世界”;而动物始终只能对物理世界给予它的各种“信号”作出反射,无法摆脱“现实世界”的桎梏。
卡西尔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命题语言和情感语言之间的区别是人类世界和动物世界的真正分界线,动物即拥有一些语言但是却无法像人一样完成从主观语言到客观语言,从情感语言到命题语言的这决定性一步的跨越。
因此,上篇的基本内容是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区别。
下篇全面考察了人类世界本身,研究了人是怎样运用各种不同的符号来创造文化的。
在卡西尔看来,对人的研究必然只能是对人类文化的研究。
下篇各章依次研究了人类文化的各种现象,如神话、宗教、艺术、科学等,论证了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人自身的创造和使用符号的活动的产物。
动物对于空间的认识天然有一种敏感性,但只是擅长于空间和空间关系的具体理解上,对于其抽象的理解则显得手足无措。
时间上,动物的记忆仅仅可以说是一种简单的保存,是一种普遍的功能,而人在往事上的新生,它包含一个创造性和构造性的过程。
人论读书笔记

人论》读书笔记“人是什么”是几千年来哲学家们一直在苦苦求索的问题。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面临着两项重要的任务,一是认识自然界,一是认识自己,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类能更好的生存下去。
“人是什么”是个大题目,对这样一个题目每一位试图回答它的人都要做出巨大的努力,《人论》的作者德国哲学家卡西尔也感到诚惶诚恐,他引用莱辛的话说“一本大书,就是一桩大罪。
”(书P1,以下同)《人论》这本著作是卡西尔即《符号形式的哲学》之后的又一力作,也是其哲学理论的延伸,在书中作者所做的更多的是对其理论的解释和说明而不是论证,书中涉及的问题比较广泛有本体论、认识论、神话与宗教、心理学、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等等,看似分散但有殊途同归,正如卡西儿所说“我的主要目的之一正是使读者认识到,本书中所讨论的一切课题归根结底是一个课题。
它们是通向一个共同中心的不同道路——并且按照我的看法,发现并规定这个中心正是文化哲学的任务。
”(P2)这一个课题是什么,这一个共同的中心又是什么?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人是符号的动物,人类文明实质上是一种符号的表现。
人是符号的动物体现在人具有符号思维和符号行为,正是在这种思维和行为的作用下,人类文明才得以不断发展,从原始神话与宗教到语言的产生,艺术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无不是由符号思维推动使然,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动力。
符号在此体现出的是一种功能上的意义,它是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人类用符号来展示自我、表达自我,用符号来探求自然、寻求真理。
神话、宗教、语言、艺术等并不是互不相干的任意创造,“它们是被一个共同的纽带结合在一起的,但是这个纽带不是一种实体的纽带……而是一种功能的纽带。
”(P107)这个共同的纽带就是符号。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卡西尔的《人论》产生于20 世纪上半叶,西方社会正处于大动荡时期,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无比的动荡,哲学家们试图用自己的努力挖掘人性的本质,寻找痛苦的根源,以此来摆脱危机。
人论 赏析

《人论》通过对人性的剖析和社会的批判,以及鲁迅独特的文笔,展现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这篇作品具有时代性和普遍性的特点,对当代读者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警示作用。
人论 赏析
《人论》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篇散文,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奠基之作之一。以下是对《人论》的赏析:
1.
独特的视角:《人论》以鲁迅独特的视角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思考。他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丑恶,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2.
3.
锐利的文笔:鲁迅的文笔犀利而有力,他善于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揭示人性的真相。他运用夸张、讽刺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引人深思。
4.
5.
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会现实的批判:《人论》中通过对人性的揭示,实际上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鲁迅通过对人性的剖析,表达了对旧时社会的不满和对人性的失望,呼吁人们觉醒、反思和改变。
6.
7.
反思与启示:《人论》通过对人性的质疑和反思,提醒人们思考自身的行为和价值观。作品中的警示和启示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使人们对自身的行为和社会的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人论》中的教育思想共5页word资料

《人论》中的教育思想一、恩斯特?卡西尔与《人论》作者、作品,在谈一著作时,我想还是应该先了解一下作者其人。
恩斯特?卡西尔(Enst Casser)是20世纪举世瞩目的哲学家。
他1892年进入柏林大学学习法律,不久改学文学和哲学,后又曾在莱布尼茨等大学研修过历史、语言以及科学。
1896年到1899年,卡西尔在马尔堡大学学习,在发表博士论文《近代哲学与科学中的知识问题》之后卡西尔开始获得国际性的名声。
在一战爆发不久,卡西尔又应邀到汉堡大学讲学。
在此期间,也完成了代表作《符号形式的哲学》。
后经多次辗转又来到美国任教于耶鲁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并完成了两本英文著作:《人论》、《国家神话》。
在哲学中,卡西尔的最大成就在于建立了以符号为核心的文化哲学体系。
这一体系在其长达三卷的《符号形式的哲学》中得到了系统的阐述。
《人论》英文名为An Essay On Man,他自己说:“我最初写这本书的想法,是因为我的几位英美好友一再敦促我并迫切要求我出版《符号形式的哲学》的英译本[1]。
”该书共有12章,分为上下两部分。
上部分主要围绕“人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
该书的第二部分则全面考察了人类世界本身,阐述了自己的文化哲学思想。
二、《人论》中关于文化哲学的思想概述及对教育的启示文化哲学肇始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指以人的存在及其文化作为作为全部哲学反思的对象,从而揭示人的本质及其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是当代文化哲学理论的开创者,他的“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理论是文化哲学最深刻的理论内涵。
总之,物质和精神的成果都是文化。
卡西尔在《人论》中,阐述了人是符号的动物,是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人运用各种符号能创造出自己需要的“理想世界”,这理想世界就是给自己建立的意义世界――文化世界。
卡西尔认为,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人是什么”
——读卡西尔《人论》有感
摘要:卡西尔的《人论》是他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著作,是继《符号形式的哲学》之后的论著,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主要围绕“人是什么”问题展开论述,上篇主要是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于“人是什么”的各种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是什么”问题的探究上即人对自己的认识上出现了危机,从而卡西尔提出他自己的主张:人是符号的动物,亦能用符号创造文化,下篇就是注重于对于人类用符号创造出的文化上即宗教、神话、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给我们进一步展示。
“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如今成为很多人思考的问题,它也有其发展的历史,各家都有不同的观点,那么卡西尔他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题记
要想比较深刻地理解卡西尔观于人的定义,我们就要先看一下在他之前的历史上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通过纵向的加以深化。
在希腊哲学史上,他们对于“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并没有太多的关注,最初的各阶段主要是关心自然,而少有对于人的研究,而当人们把研究自然的宇宙学和人类学比肩看齐时,他们才真正理解:认识人自己不仅仅是好奇心或思辨问题,而是被宣称为人的基本职责,早期的方法就是通过自省达到对自我的认识。
直到苏格拉底,他给我们关于人的认识提供了正面的看法:我们决不能用探测物理事物的本性的方法来发现人的本性,我们概括出其思想说,他把人定义为: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与理性回答的存在物,同时认为对过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才能达到对人的认识。
而且他和马可·奥勒留都认为发现人的本性或本质,必须摆脱一切外部的、偶发性的特性,而斯多葛主义则提出在人那里只有判断力至上,即人的理性至上,提倡维护人的独立性是人最基本的美德。
中世纪以奥古斯汀和巴斯葛为代表,提出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是矛盾的,人的本性是丰富的、微妙的、多样的和多面的,传统逻辑学和形而上学以及由几何学建立的哲学多不适合理解和解开“人”这个谜,理性作为人的力量,其本身被看做是最成问题、最含糊不清的东西之一,需要有宗教的逻辑,上帝的指引才能发挥其作用,而为了维护人的独立性,听从和尊重自己的内在原则成为宗教的禁忌,这里可以说与之前提出的人是理性的动物是相悖的,甚至是反理性的,不仅没有解释好理性,反而使它变得更加神秘,宗教本事就是非理性和荒谬的的,自然不能在理性的问题上给出清晰的解释。
近代随着哥白尼日心说体系的提出,其为新人类学提供了可靠的科学基础,而随之而来的问题就出现了,斯多葛哲学和基督教哲学都把宇宙的秩序看成是有等级的,而人在这种秩序中占据了最高的位置,但是哥白尼的日心说体系则使人为宇宙中心失去了它的基础,人被置于一个广阔无边的空间中,在这个空间之中没有了依靠,蒙田在此用他的宇宙观向人类理性提出了挑战,于是近代科学和近代哲学为发展人的理论作出了进一步的论述,布鲁诺提出无限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否定或限制因素,相反它意味着实在的广阔无边和无穷无尽的丰富性,也意味着人的理性不受任何限制力量,人的空间范围被大大扩大了,人的力量也被大大加强了。
布鲁诺的阐述是一种诗意的表述,而十七世纪的形而上学家和科学家则从科学的角度给我们做了关于蒙田提出的质疑的回答,笛卡尔用“无限”的概念废除普遍怀疑论,以一种间接的方式论证物质世界的实在性;布莱尼茨发现了微积分,提出物质世界是可以理解的,自然规律不过的理性普遍规律的特殊例子;斯宾诺莎创立伦理学,提出了为达到一个摆脱了单纯的人类中心主义错误和偏见的人类学哲学。
通过这些理论的解释和阐述,我们知道即便
是哥白尼的日心说体系的提出,人是理性的动物依旧颠覆不了,正因为宇宙观的发现,不但没有使人的理性不能解释,反而证明了理性的力量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理性力量的伟大得以更加充分地得到证明。
生物学中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预示着数学在科学等级中所占据的位置发生新的变化,人们觉得没有必要沉溺于虚幻的思辨之中,不必寻找一个关于人本质的一般定义,他们要做的是收集经验的证据以对人进行解释,那些关于人类学的主要目标是要证明人类本性的统一性和同一性,所有哲学家都希望能够为此提供解释,但所有的解释似乎都是彼此矛盾的,他们是彻底的经验主义者,他们告诉人们事实,而对证据经验的假设却含有一个武断的假定,每一种理论都成了一张普罗科拉斯蒂的铁床,在这张床上经验事实被削足适履地塞进某一事先相好的模式之中。
近代关于人的理论失去了它的理智中心,以前总用一个一般的方向,如形而上学、数学、生物等来承担对于思考人的领导权并规定其研究的路线,而现在人的问题的至高无上的重要性仍然能感觉到,但作为人求助的公认的权威却不再存在。
科技在这个时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们掌握大量的而且不断增长的关于人的大量事实,人们的工具也大大改善了,我们的分析力更加敏锐,诸如此类的许多外在条件得到改善,但人们却无法对人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仿佛置身于一堆繁杂的材料之中却得不出想要的结果,人对自身的认识危机便出现了。
面对这样的情势,生物学家乌克威尔提出的在一切种属中都可以看到感受器系统和效应器系统外,在人类那里还可以发现称之为符号系统的第三环节,尽管近代非理性主义作出了一切努力,但是人是理性动物这一定义并没有失去它的力量,但是对于理解人类文化生活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来说,理性变得很不充分,鉴于所有着这些文化形式都是以符号的形式表现出来,卡西尔提出应该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这样才更有利于我们对于人本身的认识和人类文化的认识,这是他在本书中对于人的定义,他也进一步论证了这个定义的合理性。
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
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有符号系统作为它解决很多问题的根源。
这里人和动物的区别我们还要进一步地阐述一下,因为一些动物的行为之中也存在一些符号化的过程,例如类人猿的一些行为,而且在动物世界中有着十分丰富的类似和相似的情感语言。
那么这些动物的行为究竟能不能看成是人的符号化过程的先例呢?卡西尔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命题语言和情感语言之间的区别是人类世界和动物世界的真正分界线,动物即拥有一些语言但是却无法像人一样完成从主观语言到客观语言,从情感语言到命题语言的这决定性一步的跨越。
苛伊勒断然认为言语是超出类人猿能力的,雷弗兹也得出同样的结论,他断言言语是人类学的概念,而耶克斯则反对这样的观点,他认为二者是有联系的。
从一个客观的角度,类人猿在某种符号化过程的发展中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却无法完成最终的转化,原因就在于“信号”和“符号”的不同之处,“信号”是物理存在的世界的一部分,“符号”则是认识意义世界的一部分,经过众多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动物永远只是对于“信号”的反射,永远无法完成到“符号”的转化,而人则可以由“信号”到语词亦即符号的运用这一决定性的过度,从单纯的实践化态度转化为符号化态度,海伦·凯勒和劳拉·布里奇曼的两个例子——两个盲、聋、哑儿童以特殊的方法学会说话的事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她们都成功地完成了从信号和手势到语词即符号运用这一决定性诀,使其自身取得进一步发展,海伦和劳拉的例子就很有说服力。
显而易见,人类在人类文化上的发展并不会由于任何感性材料的缺乏而被阻碍或成为不可能,反之如果没有符号系统的存在,人的生活就一定会像柏拉图著名比喻中那洞穴的囚徒,人的生活就会被限定在他的生物需要和实际利益的范围内,就会找不到通向人类文化的道路,那些需要假设的科
学也很难得以发展,同样宗教神话、艺术、哲学和历史也得不到发展。
所以说符号是人的一个关键点,是区别人和动物的关键所在,符号系统也是人类文化得以证明和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原因。
除了对动物和人关于“信号”和“符号”问题上阐述,卡西尔还从人的应对和动物的应对这点上对两者价值于及进一步的区分,这主要是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加以阐述。
空间上,动物对于空间的认识天然有一种敏感性,但只是擅长于空间和空间关系的具体理解上,对于其抽象的理解则就是显得很手足无措,例如,一匹马它可以非常清晰的记得自己走在复杂路途上的每一个细小的细节,但是它却无法给人在图纸上描述出来,即便这批马训练得再好,它也无法用抽象的符号把自己对路线的理解表达出来。
而人则能通过学习把自己的理解用抽象的符号表达出来,即其对抽象事物可以理解,每个人通过学习,都可以在自己的大脑里建立一个关于符号系统的“空间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我们才能对很多用符号表示的抽象事物加以理解并让我们的认识通过抽象的符号表现出来。
时间上,动物的记忆仅仅可以说是一种简单的保存,是一种普遍的功能,而人在往事上的新生,它包含一个创造性和构造性的过程,即我们真正的回忆需要重新组合它们,把他们加以组合和综合,并将其汇总到一个焦点之中,这是人类特性的记忆形态,是区别于动物或其他有机生命的,人对于时间的意识包含着一种连续的次序的概念,这种概念和我们空间上那中框架相对应,二者是区别人和动物的又一因素,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认识有别于动物的。
卡西尔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不会让人们把人和动物混淆,而且把人做这样的定义也更有力于我们对于人类文化的理解,因为可以说人类文化是符号的文化,是由人所创作和发展的,从人的发展和进步上讲,卡希尔的对于人的定义是有其合理性和建设性的。
综上,通过本书的阅读,可以得出人是符号的动物,于此,也算对人有了一些认识,符号存在于我们周围,我们是符号的动物,我们用符号认识发展人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