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03章 药动学
药理学 第三章药动学 重点知识总结

第三章药动学药动学: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药物自进入机体到离开机体历经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这是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这些处置可以概括为药物的转运(吸收、分布、排泄)和药物的转化(代谢)1、吸收(absorption ):是指药物自体外或给药部位经过细胞组成的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1.2、药物的转运方式: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被动转运: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直接溶于膜的类脂相而通过)、易化扩散:*需特异性载体*顺浓度梯度,不耗能、滤过扩散主动转运特点:耗能,逆浓度差,需载体参与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1)、给药途径静脉>吸入>肌肉(im)>皮下(ih)>舌下>直肠>口服>经皮。
(2)口服给药对药物吸收的影响首关消除(第一关卡效应或首过消除):有些口服药物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减少进入体循环量,(3)血液循环的状态也影响药物的吸收(4)生物利用度也影响药物的吸收2、分布:指吸入血液的药物被转运至组织器官的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速率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各器官组织的血流量与对药物的通透性,以及药物在组织与血浆的分配比。
影响因素:(1)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2)体内屏障(3)与组织的亲和力(4)组织器官的血流量3、生物转化(代谢):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过程,这种变化主要是结构的变化,由于结构变化引起性质变化,以至作用强度的变化。
注意:有少数药不发生化学变化,原型作用,原型排泄,如色甘酸、链霉素等。
1、转化的场所:肝脏微粒体2、生物转化的类型第一步:为氧化、还原、水解。
这步反应多数药物灭活,但也有例外(可待因)。
第二步:为结合。
总使药物活性降低或灭活并使极性增加。
影响药物转化的因素肝脏的功能:肝脏的功能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脏功能不全时可影响代谢。
药酶诱导剂:某些药物能使肝脏药酶的活性增加或加速其合成。
如:苯巴比妥、水合氯醛、保泰松等可加速其代谢,使药物作用减弱。
药酶抑制剂:凡能抑制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合成的药物。
《药理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药理学第二章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的不良反应: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受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配体,能激活受体的配体称为激动药,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称为拮抗药。
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双有内在活性。
拮抗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
分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第二信使:环磷腺苷(cAMP)、环磷鸟苷( cGMP)、肌醇磷脂、钙离子、廿烯类第三章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解离型药物极性大,脂溶性小,难以扩散;而非解离型药物极性小,脂溶性大,易跨膜扩散。
第六章胆碱受体激动药一、M、N胆碱受体激动药:乙酰胆碱(ACH) 作用:1、M样作用:心率减慢、血管扩张、心肌收缩力减弱,扩张几乎所有血管,血压下降,胃肠道、泌尿道及支气管等平滑肌兴奋,腺体分泌增加,眼瞳孔括约肌和睫状收缩。
2、N样作用:激动N1胆碱受体,表现为消化道、膀胱等处的平滑肌收缩加强,腺体分泌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强和小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过大剂量由兴奋转入抑制。
激动N2胆碱受体,使骨骼肌收缩。
3、中枢作用: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另有:氨甲酰胆碱二、M胆碱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作用:1、眼:表现为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
2、腺体:分泌增加尤以汗腺和唾液腺。
应用:1、青光眼2、缩瞳另有:氨甲酰甲胆碱三、N胆碱受体激动药:烟碱、洛贝林第七章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一、易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新斯的明:口服吸收小而不规则,不表现中枢作用。
药理学第三章药动学(考前辅导)

药理学考前辅导要点是我去年的学习笔记,也是今年的我科执业药师考试药理学考前辅导讲稿,肯定有错,请指正!!反冲力2003年1月费时整理,引用者请注明出处。
掌握药物的吸收、分布及其影响因素,P450酶系及其抑制剂和诱导剂,药物排泄途径及其影响肾排泄的因素,血浆蛋白结合率和肝肠循环的概念。
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为药动学,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后药理效应强弱与药物血浆浓度成比例。
医生可用药动学规律计算药物剂量以达到所需的血药浓度并掌握药效的强弱久暂。
比单凭经验处方取得较好的疗效。
第一节药物体内过程一、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需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是吸收、分布、排泄。
1、被动转运(顺梯度转运):药物依赖于膜两侧的浓度差,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扩散转运的过程。
多数药物属于被动转运。
(1)特点: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
(2)影响扩散速度的因素:①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差。
②药物理化性质:分子量小、脂溶性大、极性小、非解离型的药易通过生物膜转运,反之难跨膜转运。
2、主动转运:是一种逆浓度(或电位)差的转运。
特点:需要载体,消耗能量,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性抑制。
二、吸收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静脉注射无吸收过程。
吸收速度与程度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剂量和给药途径。
(一)吸收方式 1.多数药按简单扩散进入(吸收)。
(1)影响扩散速度的因素:1)膜的性质,面积及膜两侧的浓度梯度,2)药物的性质,分子量小的(200D以下),脂溶性大的(油水分布系数大的),极性小的(不易离子化的)药较易通过。
(2)吸收分布排泄的一个可变因素,与环境的酸碱度有关。
(3)离子障现象:非离子型药可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被限制在膜的一侧。
离子障与吸收有关,可以理解为“酸酸易吸收,酸碱难吸收”。
如弱酸性药在胃液中非离子型多,在胃中即可被吸收。
03 药理学--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2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一、概念 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效应在一定范围内成 比例,以效应为纵坐标,剂量或浓度为横坐 标作图,得量-效曲线。 量反应:药理效应是连续增减的量变,如血 压的升降等。 质反应:药理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阴性或阳 性表示,如生存与死亡等。是测定药物在某 一剂量下某种效应发生频数的指标,必须用 多个动物或实验标本进行实验。
1.兴奋
2.抑制
三、药物作用的特性 特异性(specificity)多数药物是通过化学反应 产生药理效应的,这种化学反应的专一性使药物 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其物质基础是药物的化构。 选择性(selectivity)药物并非对所有组织发生 等同作用,多数药物只对某些组织产生明显作 用,而对其它组织作用小或无作用。原因 ①药 物与组织亲和力不同 ② 组织生化差异③ 细胞 结构差异。特异性与选择性不一定平行,如阿 托品特异性阻断M-R,但选择性不高,对心血 管、平滑肌、眼及腺体等都有影响。 二重性: ⑴ 治病 ⑵ 不良反应(致病)
E(%) 100
E(%) 100
B 50
10B
50
0 Lg[D]
0
Lg[D]
竞争性拮抗药
非竞争性拮抗药
pA2:当激动药与拮抗药合用时,使激动药浓度 增加一倍而效应与浓度未增加时一样,此时 所用的拮抗药的摩尔浓度的负对数值。
pA2 值越大,表示药物的特异性拮抗越强, 可区分特异和非特异性拮抗药,一般特异性 拮抗药的pA2在6以上; 比较不同组织受点的性质,如将去甲肾上腺 素和酚妥拉明用在不同组织上,若得出的pA2 值相近,表示这些组织的受点性质相同; 判断一组激动药是否作用在同一受点。
[D] [DR] E ———= —— =——— Emax [RT] K +[D]
药理学章节重点知识归纳

药理学章节重点知识归纳第一章绪论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学科。
2.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3.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
包括药物在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1、不良反应:(1)副作用: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副作用。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时,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引起的危害性反应称为毒性反应。
(3)变态反应: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经接触致敏后所引发的病理性免疫反应称为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常见于过敏体质患者。
如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4)停药反应: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使原有疾病症状重新出现或加剧的现象称停药反应,或称反跳现象。
(5)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药理效应称后遗效应。
后遗效应长短不一。
短的如服用催眠药后,次晨出现的乏力、困倦现象;长的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出现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症状。
(6)续发反应:续发反应是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如广谱抗生素。
(7)依赖性: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后,患者对药物产生主观和客观上连续用药的现象,称为依赖性。
如镇静催眠药和镇痛药。
(8)特异质反应:少数特异体质患者对某些药物产生的反应与常人不同,这种现象称为特异质反应。
如蚕豆病。
2、效能: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称为该药物的效能。
效能反映了药物内在活性的大小,效能大活性大。
3、效价强度:指能引起等效反应所需要的药物剂量,简称效价。
药物剂量越小,药价的效价越大。
4、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TI)可用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是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
这仅用于治疗效应和致死效应的量效曲线平行的药物。
治疗指数越大,药物安全性越高。
两条曲线不平行:LD1/ED99或LD5和ED95之间的距离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药理学第三章 药动学

门静脉
胆管 肠道
粪便
肝肠循环:部分由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的药物 可在肠道再次被吸收入门静脉进入血液循环
3.肺脏: 某些挥发性药物
4.其他排泄途径: 乳汁、胃液、唾液及汗液。
第二节 速率过程
一、血管外给药的药-时曲线
最低中毒浓度
达峰时间 药峰浓度
血
药
浓 度
吸 收
分
布
相
平衡相
治疗窗
最低有效浓度
消除相
单位时间内用药总量不变,给药间隔时间愈
短,血药浓度的波动愈小,否则反之,但CSS不变, 达CSS时间不变.
问题
某病人病情危急,需立即达到稳 态浓度以控制,应如何给药
加大剂量 缩短给药间隔时间 其它方法
Plasma Drug Concentration
Time
Plasma Drug Concentration
• 血眼屏障:血-房水、血-视网膜。局部用药。 • 胎盘屏障:与一般生物膜无太大区别。孕妇用
药需谨慎。
组织亲和力
• 碘主要集中在甲状腺 • 钙沉积于骨骼 • 汞、砷等重金属多分布在肝、肾 • 硫喷妥钠多分布于脂肪组织 • 四环素可与钙络合沉积于骨骼和牙齿。
(三)生物转化
部位:主要在肝脏,其它如胃肠、肺、
VVdd==33L-5左L右: 主要分布于血液并与血浆蛋白大量结合, 如双香豆素、保泰松。 VVdd==1150L-2左0m右l: 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和血浆,此类药物往 往不易通过细胞膜。如溴化物和碘化物等
VVdd==4400-L左60右ml: 可以分布于细胞内、外液。如利福平、安替比林
VVdd==110000--220000mLl: 特异性分布,可浓集于某些组织,如硫喷 妥钠、131I。
3.药理学(第6版)3第三章_药物代谢动力学

2. 零级动力学消除(恒量消除):
单位时间内始终以一个恒定的数量进行消除。 消除速度与血药浓度无关。
3.米氏消除动力学(混合型消除):
是指包括零级和一级动力学消除在内的混合型消 除方式。如当药物剂量急剧增加或患者有某些疾病, 血浓达饱和时,消除方式则可从一级动力学消除转 变为零级动力学消除。如乙醇血浓<0.05 mg/ml时,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但当>0.05 mg/ml时,则可转 成按零级动力学消除。
4. 首关消除(首关效应):指口服给药后,部分 药物在胃肠道、肠黏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 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5. 吸收环境(胃肠方面): ①蠕动功能;
②吸收表面积、血流量、病理状态等。
6. 其他:胃肠内pH,药物在胃肠中相互 作用、食物等对药物的影响。
二、直肠给药
经直肠给药仍避免不了首关消除。吸收不如口服。唯一 优点是防止药物对上消化道的刺激性。 三、舌下给药
第五节 排泄
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物被排出体 外的最终过程,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 要器官。 排泄途径: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 胆汁、乳腺、汗腺、唾液腺、泪腺也 可排泄。
第六节 药动学的基本概念
药量-时间关系: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药理学3、药动学

二、药物的分布
分布 (distribution)
是指药物随血液循环转运到组织器官的过程。
多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因素有:
(一) (二) (三) (四)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药物理化性质和体液pH; 细胞膜屏障; 其他因素: 组织器官的血流量、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等
三、药物的代谢
肝药酶的诱导剂和抑制剂
药酶诱导剂:凡能增强药酶活性或促进药酶生成的药物。
① 常见诱导剂:巴比妥类、水合氯醛、苯妥英钠、利福 平等。 ② 意义:可加速自身代谢和其他药物代谢。药酶诱导作 用可解释连续用药产生的耐受性、交叉耐受性、停药 敏化现象、使其他药效力下降等。 ③ 例如:苯巴比妥,合并用香豆素时,则因肝药酶活性 增强,加速了对双香豆素的灭活,从而使双香豆素疗 效降低。
药 理 学 Pharmacology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概 述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是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过程及体内血药浓度随
时间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药物的体内过程:
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第一节 药物的跨膜转运
药物的跨膜转运: 药物在体内被吸收、分布、代谢和排
二、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是药物从生物膜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
一侧转运(又称上山转运)的过程。
主动转运的特点:
⒈低浓度到高浓度 ⒊需要消耗能量 ⒌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
⒉需要载体 ⒋有饱和性
三、膜动转运
膜动转运 : 大分子物质的转运伴有膜的运动,膜的表面张
排泄 (excretion) 是指药物原形及其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或
003药理学练习题-第三章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

003药理学练习题-第三章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D.解离度降低,重吸收增多,排泄减慢E.排泄速度并不改变8.在碱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AA.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B.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慢C.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D.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E.排泄速度不变9.在酸性尿液中弱酸性药物:BA.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B.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C.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快D.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E.以上都不对10.丙磺舒如与青霉素合用,可增加后者的疗效,原因是:B A.在杀菌作用上有协同作用B.两者竞争肾小管的分泌通道C.对细菌代谢有双重阻断作用D.延缓抗药性产生E.以上都不对11.下列关于药物吸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DA.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B.皮下或肌注给药通过毛细血管壁吸收C.口服给药通过首关消除而吸收减少D.舌下或肛肠给药可因通过肝破坏而效应下降E.皮肤给药除脂镕性大的以外都不易吸收12.吸收是指药物进入:CA.胃肠道过程B.靶器官过程C.血液循环过程D.细胞内过程E.细胞外液过程13.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属于:BA.有载体参与的主动转运B.一级动力学被动转运C.零级动力学被动转运D.易化扩散转运E.胞饮的方式转运14.一般说来,吸收速度最快的给药途径是:CA.外用B.口服C.肌内注射D.皮下注射E.皮内注射15.下列关于可以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DA.饭后口服给药B.用药部位血流量减少C.微循环障碍D.口服生物利用度高的药吸收少E.口服经首关效应(第一关卡效应)后破坏少的药物效应强16.与药物吸收无关的因素是:DA.药物的理化性质B.药物的剂型C.给药途径D.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E.药物的首关效应17.药物的血浆xx时间是指:EA.吸收速度大于消除速度时间B.吸收速度小于消除速度时间C.血药消除过慢D.血药最大浓度,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相等E.以上都不是18.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指:EA.药物能通过胃肠道进入肝门脉循环的分量B.药物能吸收进入体循环的分量C.药物能吸收进入体内达到作用点的分量D.药物吸收进入体内的相对速度E.药物吸收进人体循环的分量和速度19.药物肝肠循环影响了药物在体内的:DA.起效快慢B.代谢快慢C.分布D.作用持续时间E.与血浆蛋白结合20.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EA.是牢固的B.不易被排挤C.是一种生效形式D.见于所有药物E.可被其它药物排挤21.药物在血浆中与血浆蛋白结合后:EA.药物作用增强B.药物代谢加快C.药物转运加快D.药物排泄加快E.暂时失去药理活性22.药物通过血液进入组织间液的过程称:BA.吸收B.分布C.贮存D.再分布E.排泄23.难以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是由于其:AA.分子大,极性高B.分子小,极性低C.分子大,极性低D.分子小,极性高E.以上均不是24.巴比妥类在体内分布的情况是:BA.碱血症时血浆中浓度高B.酸血症时血浆中浓度高C.在生理情况下易进入细胞内D.在生理情况下细胞外液中解离型者少E.碱化尿液后尿中非解离型的浓度可增高25.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是指:CA.药物的话化B.药物的灭活C.药物的化学结构的变化D.药物的消除E.药物的吸收26.代谢药物的主要器官是:EA.肠粘膜B.血液C.肌肉D.肾E.肝27.药物经肝代谢转化后都会:CA.毒性减小或消失B.经胆汁排泄C.极性增高D.脂/水分布系数增大E.分子量减小28.药物的灭活和消除速度可影响:B A.起效的快慢B.作用持续时间C.最大效应D.后遗效应的大小E.不良反应的大小29.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是:B A.单胺氧化酶B.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C.辅酶ⅡD.葡萄糖醛酸转移酶E.水解酶30.肝药酶:DA.专一性高,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B.专一性高,活性很强,个体差异大C.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小D.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E.专一性高,活性很高,个体差异小31.下列药物中能诱导肝药酶的是:BA.氯霉素B.苯巴比妥C.异烟肼D.阿司匹林E.保泰松32.硝酸甘油口服后可经门静脉进入肝,再进入体循环的药量约10%左右,这说明该药:CA.活性低B.效能低C.首关代谢显著D.排泄快E.以上均不是33.可具有首关效应的是:DA.肌注苯巴比妥被肝药酶代谢后,进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B.硫喷妥钠吸收后贮存于脂肪组织使循环药量减少C.硝酸甘油舌下给药自口腔粘膜吸收经肝代谢后药效降低D.口服普萘洛尔经肝灭活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E.以上都不是34.药物的首关效应可能发生于:CA.舌下给药后B.吸入给药后C.口服给药后D.静脉注射后E.皮下给药后35.普萘洛尔口服吸收良好,但经过肝以后,只有30%的药物达到体循环,以致血浓度较低,这表明该药:CA.药物活性低B.药物效价强度低C.生物利用度低D.化疗指数低E.药物排泄快36.影响药物自机体排泄的因素为:BA.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B.极性高、水溶性大的药物易从肾排出C.弱酸性药在酸性尿液中排出多D.药物经肝生物转化成极性高的代谢物不易从胆汁排出E.肝肠循环可使药物排出时间缩短37.药物在体内的转化和排泄统称为:BA.代谢B.消除C.灭活D.解毒E.生物利用度38.肾功能不良时,用药时需要减少剂量的是:BA.所有的药物B.主要从肾排泄的药物C.主要在肝代谢的药物D.自胃肠吸收的药物E.以上都不对39.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是指:BA.药物消除量恒定B.其血浆半衰期恒定C.机体排泄及(或)代谢药物的能力已饱和D.增加剂量可使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按比例延长E.消除速率常数随血药浓度高低而变40.药物消除的零级动力学是指:CA.吸收与代谢平衡B.血浆浓度达到稳定水平C.单位时间消除恒定量的药物D.单位时间消除恒定比值的药物E.药物完全消除到零41.静脉注射2g磺胺药,其血药浓度为10mg/dl,经计算其表观分布容积为:DA.0.05LB.2LC.5LD.20LE.200L42.药物的血浆T是:DA.药物的稳态血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B.药物的有效血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C.药物的组织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D.药物血浆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E.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一半的时间43.影响半衰期的主要因素是:DA.剂量B.吸收速度C.原血浆浓度D.消除速度E.给药的时间44.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血浆半衰期与k(消除速率常数)的关系为:AA.0.693/kB.k/0.693C.2.303/kD.k/2.303E.k/2血浆药物浓度45.某药在体内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在其吸收达高峰后取两次血样,测其血浆浓度分别为180μg/ml及22.5μg/m1,两次取样间隔9h,该药的血浆半衰期是:DA.1hB.1.5hC.2hD.3hE.4h-146.某催眠药的消除速率常数为0.7h,设静脉注射后病人入睡时药浓度为4mg/m1,当病人醒转时血药浓度是0.25 mg/L,问病人大约睡了多久? BA.3hB.4hC.8hD.9hE.10h47.某药半衰期为8h,1次给药后,药物在体内基本消除时间为:DA.10h左右B.20h左右C.1d左右D.2d左右E.5d左右48.1次给药后,约经过几个T,可消除约95%? BA.2-3个B.4-—5个C.6-8个D.9-11个E.以上都不对49.药物吸收到达血浆稳态浓度是指:DA.药物作用最强的浓度B.药物的吸收过程已完成C.药物的消除过程正开始D.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E.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50.恒量恒速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为:BA.有效血浓度B.稳态血浓度C.峰浓度D.阈浓度E.中毒浓度。
药理学 第三章 药动学

上升段:代表药物的吸收与分布。
下降段:代表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消除)。
药峰时间:血药浓度达到最高浓度的时间。
1)潜伏期:给药后到出现药效的时间,反映 药物的吸收和分布过程。
2)持续期:指药物维持有效浓度的时间,与 药物的吸收和消除速度有关。
3)残留期:指血药浓度降到最低有效浓度 以下至完全消除的时间。
酸性分泌通道 碱性分泌通道 —肾小管重吸收(tubular reabsorption)
尿液的pH影响重吸收
2)胆汁排泄(bile excretion)
分子量大于400-500的化合物主要直接从 胆汁排泄。
★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 经胆汁排进小肠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
2、影响因素:
1)血浆蛋白结合率
结 ① 可逆性暂时的储存库,暂无生
合 理效应,且有饱和作用。
型 药 物
② 不能代谢和具竞争性 ③ 不能排泄,难转运
华法林:抗凝血药 结合99% 游离1%
华法林+保泰松 结合98% 游离2%
2)器官血流量(blood flow of organs)
血流丰富的组织,药物分布快且量多 再分布(redistribution):如硫喷妥钠
(metabolize many drugs)
➢具有个体差异 (have individual variation)
➢具有多种功能 (represent a mixed-function
oxidase system)
➢可以被诱导或抑制(can be induced or
inhibited)
③ 肝药酶诱导剂(enzyme inducer):
药理学第3章药动学

孕妇应避免使用
四、药物的代谢
药物的代谢: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变化
药物生物转化的意义:使药理活性改变 灭活: 活化:
无活性变为有活性药物:
SL • • • • • • • • • • • • • • • • 1-3 min
Transdermal • • • • • • • • • 40-60 min
三、药物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1. 与血浆蛋白结合 2. 局部器官的血流量 3. 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4. 体液的pH值和药物的理化性质 5. 体内屏障
Absorption
Drug Administration
Drug in Tissues of Distribution
Drug Concentration in
Systemic Circulation
Drug Metabolism or
Excreted
Distribution
Elimination
药理作用 解热止痛 抗焦虑 抗风湿 抗抑郁 抗心律失常
(一)药物代谢反应 1、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 2、第二相反应:结合(与葡萄糖醛酸、 硫酸、乙酰基、氨基酸、谷胱甘肽、 甲基等)
I 相反应 & II 相反应的比较
I相 反应类型 氧化
还原 水解 增加亲水性 小
II 相 结合
大
机制
暴露功能基团
(1) 一般来说, 药物可迅速分布到血流量大的 组织器官,达到平衡。
(2) 重分布: 药物首先分布到血流丰富的组织 器官, 然后再向分布容积大的组织转移, 称之为重分布。 例:硫喷妥钠 脑 脂肪 分布 分布 效应 效应消失
03(本)药物代谢动力学

口服给药 (Oral ingestion)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
�停留时间长,绒毛吸收面积大。 �毛细血管壁孔道大,血流丰富; � pH5~8,对药物解离影响小。
●胃肠道各部位的 吸收面大小(m2)
�口腔 0.5-l .0 �直肠 0.02 �胃 0.1-0.2 �小肠 100 �大肠 0.04-0.07
●分子量; ●脂溶性; ●解离度;
问题:什么样的药物容易被吸收?
2. 给药途径
●常见的给药方式:
静脉 、吸入 、舌下和直肠、肌内注射 、皮下注射 、 口服 、皮肤
●吸收速度:?
(一)口服给药 per os,po
1. 最常用,方便、经济和安全;
2. 从胃肠粘膜吸收,主要在肠道;?
3. 吸收慢且不规则; 4. 不适于昏迷、抽搐或不合作的病人; 5. 受首过消除等许多因素影响。
●问题:首过消除高,则生物利用度 ? 低
(二)吸入(呼吸道给药,inhalation)
�定义:经口鼻吸入的药物从肺泡吸收的给药方式; 肺泡上皮细胞能吸收5 µm左右微粒, 肺泡表面积大(达200m2) ,
●适用于挥发性药物和气体药物,如鼻炎喷雾剂 ;
(三)局部用药
●完整的皮肤吸收能力差 ;
�适用于脂溶性高的药或加促皮吸收的药剂,如皮康王、无极膏 。 �问题生活当中,还有哪些是局部给药?
肌内和皮下给药
●特点: □通过毛细血管壁吸收(简单扩散、滤过); □可避免胃肠液中酸碱及消化酶对药物的影响; □可避免首过消除现象; □给药剂量准确; □药物效应快速显著。
●影响因素: □药物在组织间液的溶解度; □注射部位血流量; □注射药物剂型。
血管内给药
□方式:静脉注射、静脉滴注。 □无吸收过程,可迅速起效; □适用于治疗指数小、药物容积大、不易吸收或刺激性强的药物
003药理学练习题-第三章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

D.解离度降低,重吸收增多,排泄减慢E.排泄速度并不改变8.在碱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AA.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B.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慢C.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D.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E.排泄速度不变9.在酸性尿液中弱酸性药物:BA.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B.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C.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快D.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E.以上都不对10.丙磺舒如与青霉素合用,可增加后者的疗效,原因是:BA.在杀菌作用上有协同作用B.两者竞争肾小管的分泌通道C.对细菌代谢有双重阻断作用D.延缓抗药性产生E.以上都不对11.下列关于药物吸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DA.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B.皮下或肌注给药通过毛细血管壁吸收C.口服给药通过首关消除而吸收减少D.舌下或肛肠给药可因通过肝破坏而效应下降E.皮肤给药除脂镕性大的以外都不易吸收12.吸收是指药物进入:CA.胃肠道过程B.靶器官过程C.血液循环过程D.细胞内过程E.细胞外液过程13.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属于:BA.有载体参与的主动转运B.一级动力学被动转运C.零级动力学被动转运D.易化扩散转运E.胞饮的方式转运14.一般说来,吸收速度最快的给药途径是:CA.外用B.口服C.肌内注射D.皮下注射E.皮内注射15.下列关于可以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DA.饭后口服给药B.用药部位血流量减少C.微循环障碍D.口服生物利用度高的药吸收少E.口服经首关效应(第一关卡效应)后破坏少的药物效应强16.与药物吸收无关的因素是:DA.药物的理化性质B.药物的剂型C.给药途径D.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E.药物的首关效应17.药物的血浆xx时间是指:EA.吸收速度大于消除速度时间B.吸收速度小于消除速度时间C.血药消除过慢D.血药最大浓度,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相等E.以上都不是18.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指:EA.药物能通过胃肠道进入肝门脉循环的分量B.药物能吸收进入体循环的分量C.药物能吸收进入体内达到作用点的分量D.药物吸收进入体内的相对速度E.药物吸收进人体循环的分量和速度19.药物肝肠循环影响了药物在体内的:DA.起效快慢B.代谢快慢C.分布D.作用持续时间E.与血浆蛋白结合20.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EA.是牢固的B.不易被排挤C.是一种生效形式D.见于所有药物E.可被其它药物排挤21.药物在血浆中与血浆蛋白结合后:EA.药物作用增强B.药物代谢加快C.药物转运加快D.药物排泄加快E.暂时失去药理活性22.药物通过血液进入组织间液的过程称:BA.吸收B.分布C.贮存D.再分布E.排泄23.难以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是由于其:AA.分子大,极性高B.分子小,极性低C.分子大,极性低D.分子小,极性高E.以上均不是24.巴比妥类在体内分布的情况是:BA.碱血症时血浆中浓度高B.酸血症时血浆中浓度高C.在生理情况下易进入细胞内D.在生理情况下细胞外液中解离型者少E.碱化尿液后尿中非解离型的浓度可增高25.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是指:CA.药物的话化B.药物的灭活C.药物的化学结构的变化D.药物的消除E.药物的吸收26.代谢药物的主要器官是:EA.肠粘膜B.血液C.肌肉D.肾E.肝27.药物经肝代谢转化后都会:CA.毒性减小或消失B.经胆汁排泄C.极性增高D.脂/水分布系数增大E.分子量减小28.药物的灭活和消除速度可影响:BA.起效的快慢B.作用持续时间C.最大效应D.后遗效应的大小E.不良反应的大小29.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是:BA.单胺氧化酶B.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C.辅酶ⅡD.葡萄糖醛酸转移酶E.水解酶30.肝药酶:DA.专一性高,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B.专一性高,活性很强,个体差异大C.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小D.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E.专一性高,活性很高,个体差异小31.下列药物中能诱导肝药酶的是:BA.氯霉素B.苯巴比妥C.异烟肼D.阿司匹林E.保泰松32.硝酸甘油口服后可经门静脉进入肝,再进入体循环的药量约10%左右,这说明该药:CA.活性低B.效能低C.首关代谢显著D.排泄快E.以上均不是33.可具有首关效应的是:DA.肌注苯巴比妥被肝药酶代谢后,进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B.硫喷妥钠吸收后贮存于脂肪组织使循环药量减少C.硝酸甘油舌下给药自口腔粘膜吸收经肝代谢后药效降低D.口服普萘洛尔经肝灭活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E.以上都不是34.药物的首关效应可能发生于:CA.舌下给药后B.吸入给药后C.口服给药后D.静脉注射后E.皮下给药后35.普萘洛尔口服吸收良好,但经过肝以后,只有30%的药物达到体循环,以致血浓度较低,这表明该药:CA.药物活性低B.药物效价强度低C.生物利用度低D.化疗指数低E.药物排泄快36.影响药物自机体排泄的因素为:BA.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B.极性高、水溶性大的药物易从肾排出C.弱酸性药在酸性尿液中排出多D.药物经肝生物转化成极性高的代谢物不易从胆汁排出E.肝肠循环可使药物排出时间缩短37.药物在体内的转化和排泄统称为:BA.代谢B.消除C.灭活D.解毒E.生物利用度38.肾功能不良时,用药时需要减少剂量的是:BA.所有的药物B.主要从肾排泄的药物C.主要在肝代谢的药物D.自胃肠吸收的药物E.以上都不对39.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是指:BA.药物消除量恒定B.其血浆半衰期恒定C.机体排泄及(或)代谢药物的能力已饱和D.增加剂量可使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按比例延长E.消除速率常数随血药浓度高低而变40.药物消除的零级动力学是指:CA.吸收与代谢平衡B.血浆浓度达到稳定水平C.单位时间消除恒定量的药物D.单位时间消除恒定比值的药物E.药物完全消除到零41.静脉注射2g磺胺药,其血药浓度为10mg/dl,经计算其表观分布容积为:DA.0.05LB.2LC.5LD.20LE.200L42.药物的血浆T是:DA.药物的稳态血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B.药物的有效血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C.药物的组织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D.药物血浆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E.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下降一半的时间43.影响半衰期的主要因素是:DA.剂量B.吸收速度C.原血浆浓度D.消除速度E.给药的时间44.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血浆半衰期与k(消除速率常数)的关系为:AA.0.693/kB.k/0.693C.2.303/kD.k/2.303E.k/2血浆药物浓度45.某药在体内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在其吸收达高峰后取两次血样,测其血浆浓度分别为180μg/ml及22.5μg/m1,两次取样间隔9h,该药的血浆半衰期是:DA.1hB.1.5hC.2hD.3hE.4h-146.某催眠药的消除速率常数为0.7h,设静脉注射后病人入睡时药浓度为4mg/m1,当病人醒转时血药浓度是0.25 mg/L,问病人大约睡了多久? BA.3hB.4hC.8hD.9hE.10h47.某药半衰期为8h,1次给药后,药物在体内基本消除时间为:DA.10h左右B.20h左右C.1d左右D.2d左右E.5d左右48.1次给药后,约经过几个T,可消除约95%? BA.2-3个B.4-—5个C.6-8个D.9-11个E.以上都不对49.药物吸收到达血浆稳态浓度是指:DA.药物作用最强的浓度B.药物的吸收过程已完成C.药物的消除过程正开始D.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E.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50.恒量恒速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为:BA.有效血浓度B.稳态血浓度C.峰浓度D.阈浓度E.中毒浓度51.恒量恒速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为:BA.IC50B.CssC.CmaxD.CminE.LC5052.属于一级动力学药物,按药物半衰期给药1次,大约经过几次可达稳态血浓度:BA.2-3次B.4-6次C.7-9次D.10-12次E.13-15次53.属于一级动力学的药物,其半衰期为4h,在定时定量多次给药后,达到稳态血浓度需要:BA.约10hB.约20hC.约30hD.约40hE.50h54.静脉便恒速滴注某一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时,达到稳态浓度的时间取决于:CA.静滴速度B.溶液浓度C.药物半衰期D.药物体内分布E.血浆蛋白结合量55.以近似血浆半衰期的时间间隔结药,为了迅速达到稳态血浓度,可将首次剂量:BA.增加半倍B.增加1倍C.增加2倍D.增加3倍E.增加4倍56.需要维持药物有效血浓度时,正确的恒量给药的间隔时间是:EA.每4h给药1次B.每6h给药1次C.每8h给药1次D.每12h给药1次E.根据药物的半衰期确定n57.dC/dt=-kC是药物消除过程中血浆浓度衰减的简单数学公式,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CA.当n=0时为一级动力学过程B.当n=1时为零级动力学过程C.当n=1时为一级动力学过程D.当n=0时为一室模型E.当n=l时为二室模型58.某药物在口服和静注相同剂量后的时量曲线下面积相等,表明其:BA.口服吸收迅速B.口服吸收完全C.口服的生物利用度低D.口服药物未经肝门脉吸收E.属一室分布模型59.决定药物每日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EA.吸收快慢B.作用强弱C.体内分布速度D.体内转化速度E.体内消除速度B型题(配伍题,按试题题干要求在五个备选答案中给每个试题选配一个最佳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选用一次或一次以上,也可不选用。
药理学(山东大学)03.第三章 药动学-1

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
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 程的动态变化。也称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转运指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及 排泄过程 ●药物消除指代谢变化过程(生物转化或药 物的代谢)及排泄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及药物跨膜转运 一、细胞膜的结构
生物膜是指细胞外表的质膜和细胞内的 各种细胞器膜如核膜、线粒体膜、内质 网膜和溶酶体膜等的总称。膜的基本结 构是以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 中镶嵌着表在蛋白和内在蛋白。
曲线,一般可分为三期:潜伏期、 持续期及残留期。
1. 潜伏期是指用药后到开始出现疗效
的一段时间,主要反映药物的吸收
和分布过程。静注给药一般无潜伏
期。 2. 药峰浓度(Cmax)是指用药后所能
达到的最高浓度,且通常与药物剂
量成正比。
3. 药峰时间(Tmax)是指用药后达到最 高浓度的时间。 4. 持续期是指药物维持有效浓度的时间, 其长短与药物的吸收及消除速率有 关。
而使双香豆素作用减弱或疗效降低。
4. 酶的抑制与酶抑制剂 有些药物如氯霉素、异烟肼、雷尼
替丁、保泰松、对氨基水杨酸等抑
制肝药酶活性,使药物转化减慢, 血药浓度升高,称肝药酶抑制剂。
如肝药酶抑制剂氯霉素与苯妥英钠
合用,则因肝药酶活性降低,使苯
妥英钠的代谢作用减弱,使苯妥英 钠疗效增强或出现毒性反应。
象;
●由同一载体转运的两个药物间可出现竞
争性抑制作用。
(三)膜动转运
1.胞饮 又称吞饮或入胞。某些液态蛋 白质或大分子物质,可通过生物膜的
内陷形成小胞吞噬而进人细胞内。
2.胞吐 又称胞裂外排或出胞,如递质 释放及腺体分泌。
药理学总论第3节药动学课件

酸性药 :
酸
(分子型) HA H+ + A (离子型)
碱
碱性药 :
碱
(分子型)BoH oHˉ + B+ (离子型)
酸
药理学总论第3节药动学
9
问题
某人过量服用苯巴比妥(酸 性药)中毒,有何办法加速 脑内药物排至外周,并从尿 内排出?
药理学总论第3节药动学
10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理学总论第3节药动学
排 泄
亲水 32
3.药物代谢的酶系
药物代谢的酶,根据存在部位的不同分为微粒体酶 和非微粒体酶;又根据特异性的不同分为专一性酶和 非专一性酶。
(1)微粒体酶 (非专一性酶) 是指存在于肝细胞滑 面内质网上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大约有100余种同 工酶,是促进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统,故又简称肝药 酶 (2)非微粒体酶(专一性酶) 存在于肝、肠、肾细胞的线粒体、细胞浆及血浆中, 具有专一性,如胆碱酯酶水解乙酰胆碱,单胺氧化酶 氧化肾上腺素等
药理学总论第3节药动学
5
3.易化扩散 是指药物通过生物膜上的特异性载体进 行不耗能的顺差扩散。(G、AA)
其特点为: ①顺差转运; 如:钠离子通过钠离子通道内流、
钾离子通过钾离子通道外流 ②细胞不消耗能量;
③需要载体;
④有饱和现象;
⑤经同一载体转运的药物同时使用时有竞争抑制现象。
药理学总论第3节药动学
6
(二)主动转运
特点:
①逆差转运;
如:钠泵将钠离子泵出细胞外、
②细胞需要消耗能量;
将钾离子摄回细胞内
③需要载体;
④有饱和现象;
⑤经同一载体转运的药物同时使用时有竞争抑制现象。
药理学总论第3节药动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YP)酶系,又称肝药酶 (hepatic drug
enzymes)。与药物代谢密切相关的:CYP1A2,
CYP2A6, CYP2C9, CYP2C19, CYP2D6,
CYP2E1, CYP3A4.
家
酶
族
亚
个
家
体
族
药物代谢酶的特性
23
药物转化的两种依赖形式
问题:药物代谢过程中两个时相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两边取对数: pka-pH = lg—[B—H—+]— [B]
则解离度——[BH—+—] = 10 pka -pH [B]
弱碱性药物在pH值低的环境下解离型增加
9
当药物解离50%的时候,
弱酸性药物:
10pH -pka = 1 = 100
pH=pKa
弱碱性药物: 10 pka -pH = 1 = 100
*弱酸性药: HA Ka [H+][A-]
Ka= [HA]
H++A -
两边取对数: pH-pka = lg [A-] [HA]
则解离度 = [A-] = 10pH -pka [HA]
弱酸性药物在pH值增高时解离度 、离子障7 、吸收
Ka
*弱碱性药:BH+
B+H+
[H+][B] Ka =
[BH+]
一、浓-时曲线
血药浓度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
MTC Cmax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血药浓度(mg/L)
吸 收 分 布 相
潜伏期
Tm ax
持续期
MEC 代谢排泄相
残留期
AUC
时间
速率类型
1、一级速率(定比转运,线性动力学)
dC dt keC
2、零级速率(定量转运,非线性动力学)
即:pka在数值上等于药物50%解离时溶液的pH值
结论 当pH =pka时,弱酸性药和弱碱性药均有 50%发生解离。
1) pka等于药物解离一半时溶液的pH值, 它决 定于药物本身的性质, 与环境pH无关。
2) 强酸强碱性药物在体内呈完全解离状态, 极 弱的酸极弱的碱在体内均呈非解离状态, 因 而都不受pH的影响。
溶解性&解离性
影响药物简单扩散的最主要理化特性: 药物的溶解性和解离性
1.脂溶性强的药物易跨膜转运,水溶性强的药物不易跨 膜转运。 2.解离型药物极性(大),脂溶性(小),难以扩散; 非解离型药物极性(小),脂溶性(大),易跨膜扩散。 3.离子障:解离型的药物被限制在膜的一侧的现象
解离度影响药物的转运 弱酸、弱碱性药物的吸收和环境pH有关
时间
绝对生物利用度 = AUC(血管外给药)×100% AUC(血管内给药)
相对生物利用度 = AUC(供试药品) ×100% AUC(标准药品)
生物等效性试 验
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y)
在同样实验条件下试验制剂和对照标准制剂的吸 收程度和速度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二)分布 (Distribution)
第3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 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1)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 (2)药物在体内随时间变化的速率过程。
3.1 药物的体内过程
组织
肝等
靶器官
Binding and storageBiotransformation Sites of action
影响因素:
1、血浆蛋白结合率
2、体内屏障
血浆蛋白
(1)血脑屏障 (2)胎盘屏障
(3)血眼屏障 3、其他因素:组织亲和力,PH,器官血流量等
4、再分布 (选择性、动态平衡)
问题:药物分布一些基本规律有哪些?
(三)代谢 (Metabolism,生物
转1化、)代谢方式
Ⅰ相:氧化、还原、水解 Ⅱ相:结合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和剂型: ➢药物给药途径(首过效应) ➢常用给药途径吸收速度顺序依次为: ➢腹腔>吸入>舌下含服>直肠>肌注>皮下>口服>皮肤贴剂。 ➢吸收环境 ➢ 如:胃肠蠕动和排空、胃肠液酸碱度、血流量、内容物
口服主要吸收部位在小肠
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口服 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和肝脏时,部分可被 代谢灭活,使进入全身循环的活性药量 减少的现象。
Absorptio
n
给药部位
游离型药物
Excretion
结合型药物
循环系统
(一)转运方式(被动转运与主动转运的区别)
载体 耗能 转运方向 竞争性抑制 饱和现象 种类
被动转运 不需要 不耗能
顺浓差、顺电位 无 无
滤过:水溶扩散
主动转运 需要
需耗能(ATP) 逆浓差、逆电位转运
有 有
简单(脂溶)扩散 影响因素 流体静压,渗透压;
AChE
2、代谢酶
(1)专一性酶
(2)非专一性酶 肝药酶(P-450)
↑诱导 ↓抑制
P-450
药物代谢的酶系
催化酶主要有两类:
专一性酶: 胆碱酯酶、单胺氧化酶 非专一性酶:肝细胞微粒体的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
( hepatic microsomal mixed function oxidase
system) 最主要的是细胞色素P450 (cytochrome P450,
(四)排泄 (Excretion)
药物的排泄途径
1、肾排泄
•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主动分泌 •肾小管被动重吸收
2、胆汁排泄 肝肠循环
3、乳腺排泄
4、其他 汗腺、呼吸、唾液、泪水
苯巴比 妥、水 杨酸中 毒,碱 化尿液
青霉素
有机酸、 有机碱 转运系 统
27
3.2速率过程
药物的体内的转运及转化形成了药物的体 内过程,从而产生了药物在不同器官、组织、体 液间的浓度变化,并且是一个随时间变化而改变 的动态过程,称为动力学过程或速率过程。
衡量药物吸收快慢、高低、多少的参数: 生物利用度 (F) 达峰时间(Tmax) 达峰浓度(Cmax)
生物利用度的概念 (Bioavailability, F ):
药物经血管外给药,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量和 速度,通常用吸收百分率表示, 是衡量药物制剂 优劣的重要指标。
血药浓度
A
B
MTC
C
MEC
(AUC:Area under the curve,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
3)对于pka在3-7.5的弱酸性药物和pka在7-11
的
弱碱性药物,其解
离度受环境pH的影响很大。
酸化尿液,可使弱碱性药物经肾排泄时: A、解离 、再吸收 、排出 B、解离 、再吸收 、排出 C、解离 、再吸收 、排出 D、解离 、再吸收 、排出 E、解离 、再吸收 、排出
二.药物的吸收和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