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开篇
《孙子兵法》之【始计第一】原文及翻译文
《孙子兵法》之【始计第一】原文及翻译文原文:【始计第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始计第一】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
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
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
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
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
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
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
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
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规、法令更能严格执行?哪一方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大?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通过这些比较,我就知道了胜负。
《孙子兵法》全文(附白话文对照,完美版)收藏起来慢慢看!
《孙子兵法》第一章:始计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宗庙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了解的。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诡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译文】所以,要以如下五个根本方面的因素为基础,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
这五个根本方面即: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要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可与君主死生与共而无违疑之心。
所谓“天”,就是指昼夜、寒暑与四时节令的变化。
所谓“地”,就是指道路的远近、地势之险厄平易、开阔狭窄与高低向背等地理条件。
所谓“将”,就是要求将帅要具备智谋、信实、仁爱、勇敢和严明等五种品格。
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分管理与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
凡属上述五个方面的事,身为将帅,都不能不过问。
了解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
3、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所以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哪一方的君主开明?哪一方的将帅贤能?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上述情况,就可预知谁胜谁负了。
4、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译文】将帅如能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取胜,就把他留下;如不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失败,就把他辞去。
孙子兵法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原文及翻译一、始计(原文)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3、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4.故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5.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6、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7.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一、始计(翻译)1.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2.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3.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
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
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
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
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
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
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
4.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
《孙子兵法》原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及译文诸子界 2022-11-24 00:55 发表于广东《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共十三篇约6000字。
注:后附《三十六计》完整版始计第一【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译文】如果您能接受我的军事思想,任用我领兵作战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果您不能接受我的军事思想,用我领兵作战必定失败,我就离开。
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好并且能够接受,我将为您造成军事上的势,从外辅佐您。
《孙子兵法 》第一篇:始计篇 原文+注解+译文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篇原文:孙子曰:兵①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②,校之以计而索其情③:一曰道④,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⑤、寒暑、时制⑥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⑦、官道⑧、主用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
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⑩,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⑪,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⑫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⑬而骄之,佚⑭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⑮胜者,得算多⑯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⑰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注解:①兵:本义为兵械,后逐渐引申为兵士、军队、战争等。
文中作军队解释。
②经之以五事:经,织布的纵线。
古人认为,织布以经线为主,经正而后纬成。
这里引申为纲领、原则。
五事,指“道、天、地、将、法”,这五项是军事必须遵守的常规。
③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校,比较。
计,筹码。
索,考究。
情,情势,这里指敌我双方的实情,战争胜负的情势。
④道:本义为道路,途径,引申为政治主张。
⑤阴阳:指昼夜、晴雨等天时气象的变化。
⑥时制:指四季时令的更替等。
⑦曲制:曲是古代军队编制较小的单位,曲制是指军队组织编制等方面的制度。
⑧官道:指各级将吏的职责划分和管理形式、管理制度。
⑨主用:军需物资、军用器械、军事费用的供应管理制度。
主,主持、掌管。
用,物资费用。
⑩将听吾计:将,一作“将领”解,全句意思是“将领听从我的计谋”;一作“如果”解,作助动词使用,是孙子激吴王重用自己的语气,全句意思是“吴王如果听从我的谋略”。
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孙子兵法》的著者是春秋末年著名军事家孙武,同学们,下面就是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请看:此书深刻总结了春秋时期各国相战的丰富经验,集中概括了战略战术的一般规律。
此兵法共分十三篇,内容十分丰富,举凡战争的目的、性质、战略、战术、地形、间谍、后勤、干部政策以及政治、经济、国防、外交、哲学等均包罗其中,闪耀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光辉。
始计第一这是此兵法的首篇,也是核心。
首示战本论、战争论、将才论、战争指导论及战争方略论之大意。
其中,重点放在战本论上,主要论述战争胜负决于未战前之妙算。
下面为诸位提供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原文大意: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
孙子兵法十三篇慎战思想
《孙子兵法》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兵书,古人云“其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遗孙子”。
而以色列战略学者克里默德则说:“在所有的战争研究著作中,《孙子兵法》是最好的,而克劳塞维的《战争论》只能居第二”。
也就是说,《孙子兵法》堪称世界上最伟大的兵书,而不仅仅是中国的。
《孙子兵法》虽然是一本兵书,但孙子对战争却一直保持一种谨慎的态度。
《孙子兵法》开篇(即《计篇》)即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随后即提出“五经七计”作为估算战争能否胜利的重要标准;接着又阐述了“庙算”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战争前对各方面进行了全面而周详的分析,战争取胜的把握才会大。
《计篇》作为开篇,对整本书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以下十二篇都是在《计篇》的基本思想下延伸发展的。
如在《谋攻篇》中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在《地形篇》中“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在《军争篇》中“避其锐气,击其遁归”……无不是对“慎”的具体阐述。
孙子的慎战思想中“慎”大致可以归纳为:一,对是否进行战争的谨慎;二,对如何进行战争的谨慎。
对于是否进行战争,孙子认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对于如何进行战争,“兵贵胜,不贵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等更是数不枚举。
以下是我对孙子慎战思想产生的原因及意义的简要分析。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的主要原则
《孙⼦兵法》第⼀篇《始计》的主要原则此⽂章已于 22:10:53 2018/6/30 发布到可以量化研究《孙⼦兵法》第⼀篇《始计》的主要原则《始计》篇是《孙⼦兵法》的第⼀篇,分为四章,第⼀章讲军事重要,战争与和平时都需要仔细省察。
第⼆章讲五事七计知胜负。
第三章讲诡诈12法,诡道的原则是:通过诡诈影响敌⼈决策,为敌⼈创造弱点,然后攻击这个弱点。
第四章讲先计后战。
计算胜者可以战,计算不胜则推迟决战,直到有把握时再决战(如图1所⽰)。
图1《始计》篇主要原则第⼀章:军事重要,战争与和平时都需要仔细省察。
孙⼦⽈:兵者,国之⼤事,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说:军事是国家的⼤事,关系到军民的⽣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仔细省察的。
军事活动不仅在战争是国家的⼤事,关乎国家的存亡,在和平时期也是国家的⼤事,也会关乎国家的存亡。
苏联就是在和平时期因为军事⽽解体的(如图2所⽰)。
图2战争与和平时均应重视军事《战争论》中对战争的定义为:战争是迫使敌⼈服从我们意志的⼀种暴⼒⾏为。
战争的⽬的是通过媾和⽽获得利益。
《战争论》中论述了战争⾦字塔,分为战⽃、战术和战略三层,下层⽬标是达到上层⽬标的⼿段。
战⽃的⽬标是使敌⼈⽆⼒抵抗,战⽃的⼿段是消灭敌⼈;战术的⽬标是获得胜利,战术的⼿段是使⽤军队;战略的⽬标是媾和,战略的⼿段是战术胜利。
因为战⽃的⼿段是消灭敌⼈,就关系到军民的⽣死和国家的存亡,所以战争是国家的⼤事,需要认真思考和对待(如图3所⽰)。
图3《战争论》的战争⾦字塔在和平时期,军事活动表现为国防,国防的主要⽬的是保障国家安全,国防需要⾦钱投⼊,那么投⼊多少合适呢?极限推理逻辑:将条件推到极限,验证得到的结果,然后再得到通⽤的结论。
这⾥介绍⼀个极限推理逻辑,对于验证逻辑思维很有作⽤,我将列举⼏个极限推理逻辑在物理学、军事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上的应⽤。
国防预算⼀般都是按照GDP的占⽐进⾏衡量的。
按照逻辑,如果国防的投⼊是0,就是对国防没有任何投⼊,那么就会导致没有国防。
《孙子兵法》全文翻译-孙子兵法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翻译-孙子兵法译文《孙子兵法》目录始计第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始计第一】1.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2.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3.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
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
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
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
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
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
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
4.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
精选孙子兵法全文阅读-孙子兵法译文及全文翻译
《孙子兵法》,它诞生于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书之首”、“兵学圣典”。
《孙子兵法》对中国的历史占据了很重要的角色。
下面整理了《孙子兵法》的全文,让我们一起来回顾经典:孙武——始计篇《孙子兵法》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孙子兵法》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考察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
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
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
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
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
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
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目录:始计第一作战第二谋攻第三军形第四兵势第五虚实第六军争第七九变第八行军第九地形第十九地第十一火攻第十二用间第十三正文:始计第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第二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孙子兵法第一章原文
《孙子兵法》第一章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孙子说:军事是国家的大事,是关系人民生死安危的领域,也是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不可以不深入考察研究的。
因此,军事家必须审度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比较双方的谋划,来取得对敌我双方形势的认识。
(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
所谓政治,就是要让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使得他们能够为君而死,为君而生,而不害怕危险。
所谓天时,就是指用兵时昼夜晴雨、寒冷酷热、四时气候的变化。
所谓地利,就是指征战路途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坦、作战区域的宽广或狭窄、地形对于攻守的益处或弊端。
所谓将领,就是说将帅是否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护部属,勇敢果断,治军严明。
所谓法制,就是指军队组织体系的建设,各级将吏的管理,军需物资的掌管。
以上五个方面,作为将帅,都不能不充分了解。
充分了解了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
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
《孙子兵法》全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全文及译文《孙子兵法》全文及译文2015-01-14 10:40:55| 分类:杂谈 |举报 |字号订阅孙子兵法全文及译文一、始计篇【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原文】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译文】用兵,是以诡诈为原则的。
因而,“能”要使敌人看成“不能”,“用”要让敌人看作“不用”。
“近”要让敌人看作“远”,“远”要让敌人看作“近”。
敌人贪利,就诱之以利而消灭它;敌人混乱,就抓紧时机立刻消灭它;敌人实力雄厚,则须时刻戒备它;敌人精锐强大,就要注意避开它的锋芒;敌人褊急易怒,就挑逗它,使它失去理智;敌人小心谨慎,稳扎稳打,就设法使它骄傲起来;敌人内部和睦,就离间其关系。
在敌人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条件下出击。
二、作战篇【原文】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译文】用兵打仗,只听说计谋不足但靠神速取胜的,没有听说有计谋却要拖延战争时日的。
孙子兵法始计篇逐句解释
孙子兵法始计篇逐句解释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家孙武所著的军事典籍,分为十三篇,其中始计篇是孙子兵法的开篇之作。
孙子兵法的始计篇主要讲述了战争的重要性、战争的目的和战争的策略。
下面将一步一步回答孙子兵法始计篇中的逐句解释。
第一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句话强调了战争的重要性。
孙子认为,战争是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是国家政权稳定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战争问题。
第二句:“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这句话提到了孙子兵法分析战争情况的五个要素,即道、天、地、将、法。
这五个要素是孙子认为影响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第三句:“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这句话解释了第一个要素道的意义。
道指的是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即统治者需要与人民建立起良好的共识和合作关系,才能使国家内外安定,提高战争的胜算。
第四句:“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之变也。
”这句话解释了第二个要素天的含义。
天指的是周围环境的变化,包括天气、季节、地形等。
孙子认为掌握天的变化规律,可以根据不同的战争环境作战,增加作战胜算。
第五句:“地者,地势也。
”这句话解释了第三个要素地的意义。
地指的是作战地区的地理环境,包括地势、交通等因素。
孙子认为地势的优势或劣势对战争的胜负有着重要影响。
第六句:“将者,临事而制胜之权。
”这句话解释了第四个要素将的含义。
将指的是指挥作战的军事指挥官,即指挥军队的决策者。
孙子认为将军在战场上的指挥决策能力对作战胜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七句:“法者,曲制禁苛也。
”这句话解释了第五个要素法的意义。
法指的是军队内部的纪律和规章制度,以及统治者制定的战争法则。
孙子认为有严格的军纪和规章制度能使军队行动有序,提高战斗力。
第八句:“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这句话强调了对于这五个要素的了解和掌握的重要性。
孙子认为,了解和掌握这五个要素的决策者将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而不了解或不掌握这些要素的决策者则难以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孙子兵法全文及解释
孙子兵法全文及解释引言《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学著作,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武。
本文为《孙子兵法》全文及解释,通过分析每一章节的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
本文总字数约为1500字,以下为正文部分。
一、始计篇孙武在本篇开头就提到,凡战必先认真思考和计划。
他强调了战争与个人形象的关系,并提出了战争的五个重要基本原则:道、天、地、将、法。
1.道:指指导军事行动的思想和信仰,也是战争的核心原则。
2.天:包括气候、天时地利等自然条件,考虑天时地利对战争结果的影响。
3.地:指战场地理条件及相关资源,要善于利用地理环境来达到战略目标。
4.将:指统帅能力和领导才能,战略计划的执行者。
5.法:包括组织结构、战术方法、军事规则等,确保战争按照既定计划进行。
二、作战篇作战篇是《孙子兵法》的核心章节,主要讲述了军队的组织与战斗的技巧。
以下是作战篇的主要内容:1. 对战国时期实际情况的分析作者在这一部分做了横向对比,在战国时期列举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并分析了它们的优势和劣势。
通过对比,孙武强调了选择合适的战略的重要性。
2. 五种行军作战形式作者介绍了五种行军作战形式:势、志、虚、实、诱。
每种形式都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的战争阶段和情况下使用,能极大地增加战争的成功率。
3. 用间篇用间篇主要涉及间谍的运用和情报的收集。
孙武指出,情报是战争决胜的重要方面,掌握敌情可以在战争中制造一系列有利的情况。
三、战形篇战形篇主要分析了不同的战争形势下应采取的战术和战略。
以下是战形篇的主要内容:1. 九变之道孙子兵法中提到的九变可以应用于不同的战争形势,包括攻守、进退等方面的战术应对。
2. 灭战之道在这一部分,孙武详细介绍了战争中灭敌的策略和技巧,包括围魏救赵、攻心为上等。
3. 七计之道孙武提出了七种常用的计谋:胜战计、败战计、攻边计、守边计、攻城计、守城计、乘势计。
这些计谋都是在不同情况下应对的有效方法。
孙子兵法第一篇原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第一篇原文及译文《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著作,作者孙武(公元前544年-公元前496年)是中国军事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对后世的战争和军事组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书共有十三篇,每篇都涵盖了各个方面的战争策略和战术技巧。
下面是《孙子兵法》第一篇的原文及译文,以及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大事,关乎生死存亡的重要领域,不可不慎重地加以研究。
解读:这一段开篇的话语探讨了战争的重要性,将战争提升到了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认为对于战争,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译文:因此,以五个要素作为判断战争胜负的标准,用计算来测试这些要素,以确定战争的形势:第一是道,第二是天,第三是地,第四是将,第五是法。
解读:孙子强调战争的决胜因素有五个方面,即道、天、地、将和法。
这五个要素是影响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原文: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与阳,寒与暑,时与治也;地者,远与近,险与易,广与狭,死与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于敌而不同,可取而用也。
译文:道,是指使人民与统治者保持一致,可以与之同生共死,而不受任何威胁;天,是指阴阳、寒暑的变化,以及时机和治理;地,是指远近、险易、广窄的地势,关乎生死;将,是指智慧、诚信、仁爱、勇气和严厉这些个人品质;法,是指根据敌情变化,灵活掌握战术,可借鉴运用。
解读:孙子提出了五个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这五个要素分别是统治者与人民的一致,天时地势,将领的智能和德才,以及灵活运用法则。
这些要素在战争中起着重要作用,需要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
通过以上对《孙子兵法》第一篇原文及译文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一篇主要提到了战争的重要性,以及决胜因素有道、天、地、将和法这五个方面。
孙子兵法第一篇
第14页/共16页
第15页/共16页
感谢您的观看!
2024/7/21
第16页/共16页
第7页/共16页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 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第8页/共16页
【译文】若能听从我的决策,用兵打 仗必然胜利,我就留下。 假若不听从我的决策,用兵打仗必然 失败,我就离去。 (希望得到吴王的重用)
第9页/共16页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夕卜。势者。因利 而制权也。 【译文】根据有利条件制定了战争决策而又能贯彻执 行,就要在战场上创造有利的“势” ,作为外在的 辅助条件。所谓“势” ,就是能够根据有利条件而 采取相应的措施与行动。
第3页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产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第4页/共16页
【译文】所谓“道” ,是指民众与国君有共同意愿,能够同心同 德,可以同生共死,不怕危难。 (人和) 所谓“天” ,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等季节天候。 (天 时) 所谓“地” ,是指道途的远与近,地势险峻与平坦,战地的宽 广与狭窄,地形有利或有害。 (地利) 所谓“将” ,是指将帅的智谋才能、赏罚、有信、爱抚士卒、 果断勇敢。 (领导) 所谓“法” ,是指军队组织的编制、指挥信号的规定、将帅的 职责、粮食来源和军需物品的管理情况和制度。 (制度)
第12页/共16页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 得算多也。未战而庙 算不胜者,得算少 也。多算胜,少算不 胜。而况于无算乎。 吾以此观之。胜负见 矣。
第13页/共16页
【译文】如果作战之前就能在 庙堂(军帐)中预计出战势和 胜负的结果, 是应为计划稠密, 获得胜利的条件多。 作战之前 就能预 计不能取胜的, 是应为筹划不 周, 获得胜利的条件少。 有 利条件多就 能取胜, 有利条件少就不能取 胜。 何况不做筹划、 不具备 有利条件呢?
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的主要内容
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的主要内容《孙子兵法》第一篇的主要内容围绕“计”,也就是“筹划”这个话题,哎,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严肃?其实,孙子说的那些话就像是在告诉我们,打仗就像下棋,想要赢,得先琢磨清楚局势,先看看周围的环境,自己能干啥,敌人又有多强。
咱们一起来看看,这里面究竟有些什么精髓。
首先,孙子强调了“道”,这就是在说,打仗不是光靠勇气,更得有目标和理想。
就像咱们生活中,如果不清楚自己想干啥,那就容易迷失方向。
接着是“天”,这就是说要看天气、季节等因素,打个比方,你在夏天穿羽绒服,那可真是把自己搞得很尴尬。
再往下就是“地”,这就涉及到地形、地势的问题。
地形复杂,打起来可就没那么简单。
你想想,打仗的时候,能借助地势的优势,简直就像是打游戏时找到了隐秘通道,轻松不少。
再来就是“将”,说的是指挥者的能力。
将军就像是团队中的领导者,他的决策直接影响战局。
一个好的将军,不仅要有智慧,还得会用人,懂得怎样激励士兵,毕竟,士气高昂的时候,士兵们干劲十足,简直就像打了鸡血。
接下来就是“法”,这个是说军队的纪律和规矩,得有章可循,打仗可不是随便闹的,要不然一盘散沙,根本打不成。
在讲究“计”的时候,孙子还提到,信息非常重要,敌人的动向、自己军队的状态,都得摸清楚。
有点像是玩侦探游戏,得时刻保持警觉,确保不会被敌人给忽悠了。
总之,做事之前都得深思熟虑,打仗当然也不例外,这里还有个成语——“未雨绸缪”,真是贴切。
另外,孙子特别强调了“胜”的重要性。
你打仗不是为了打个痛快,而是为了赢得最后的胜利。
所以,尽量避免无谓的冲突,选对时机和战场,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就像咱们在生活中,做事情也得懂得取舍,有时候忍一忍,反而能更好地实现目标。
孙子这番话真是让人耳目一新,给我们上了堂生动的战略课。
然后,孙子还提到了“虚实”,这个说的是敌人虚弱的时候要攻击,强的时候就得退避三舍。
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道理,就是时刻关注对方的变化,抓住机会,像抓住了一个闪亮的机会,才能一举拿下。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第一章始计第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第二章作战第二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千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才,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部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竭,中原内虚于家。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驽,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
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孙武所著,全书约7000字,共13篇。
集中反映了这位古代谋略家的智慧,一经问世,就得到了普遍的赞誉和推崇,被认为是一部浓缩了致胜谋略之精华的飨世之作。
多数人对《孙子兵法》这本书并不陌生。
许多古老的军事格言已成为现代社会的生活智慧而广为流传。
作为公元前五百多年前的兵书,其中多数作战方式早已不适用于现代战争;但作为思想,其基本原则已渗透到现代军事乃至商业竞争、企业管理、体育竞赛、外交谈判等诸多领域。
关于孙子与《孙子兵法》
孙子——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军事家、哲学家。
专攻谋略。
在欧洲,有一得到人们广泛确认的结论:千百年来,人类思想史上具有永恒价值的处世智慧都包含在三大奇书中,一是Gracian的《智慧书》,二是孙武的《孙子兵法》,三是Nicolo Machiavelli的《君王论》。
该书仅于1686年至1934年间就在德国先后出现过十种译本,而叔本华的译本从1935年到1953年竟然接连再版了十二次。
格拉西安的思想对德国17世纪18世纪的宫廷文学和19世纪的哲学——特点是叔本华和尼采)产生过重要影响。
《智慧书》主要讨论各种谨慎的行为,由300条绝妙的格言警句组成。
此书出版于1641年,直到今天仍然受到人们很高的评价。
它以简洁精辟的语言,与读者探讨如何以一种智慧的方式生存于世。
《智慧书》的行文句法也简单到了不能再简单的程度,如:“简洁,会使好的更好,坏的更坏”。
古人有这么两句话“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遗孙子”。
基本概括了后世人对《孙子兵法》的评价。
毛泽东曾评论孙武说:“孙子不简单,用兵不教条。
大千世界,千变万化,哪有一成不变之理!”并指出: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乃是科学的真理。
美国《大战略》作者约翰.克林斯认为:“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孙子13篇可与历代名著媲美。
今天,没有谁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考虑的问题比他有更深刻的认识。
他的大部分观点在我们当前环境中仍然具有和当时同样重大的意义。
”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中国古代先哲孙子,是天下第一神灵。
我公司职员必须顶礼膜拜,对其兵法认真背诵,灵活应用,公司才能兴旺发达。
英国空军元帅约翰.斯莱瑟在《中国的军事箴言》一文中所言:“孙子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他的思想是多么惊人的…时新‟——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就象是昨天刚写出来的。
”
20世纪90年代第一次海湾战争,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多国部队中没有中国的军队,但是有一个很神秘的中国人在指挥这场战争,他就是两千年前的孙子。
目前最重视、运用最好的应该是美国,西点军校、哈佛、哥伦比亚等高等院校都将《孙子兵法》纳入大学的商业管理学课程,指定为必读教材。
目前在美国研究《孙子兵法》的团体有一百多个。
《孙子兵法》在当代为什么倍受推崇?
——《孙子兵法》深刻揭示了竞争规律,是制胜之道,能帮助我们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战争是一种典型的竞争,是一种最为残酷的竞争,《孙子兵法》通过对战争规律的深刻阐述,揭示了竞争的普遍规律。
例如,“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深刻指出竞争是建立在力量对比基础上的,揭示了竞争中强胜弱败的客观规律。
《孙子兵法》将竞争提升到更高的理性层面上来认识,它关注使用力量的正义性,强调竞争的道德前提;它并不主张简单地从力量正面直接的对抗中达成战略目的,而是强调潜在地或无形地使用力量,追求“不战而胜”的战略境界,尽可能减少力量对抗的损害,尽可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战略结果。
这些理念,将会把残酷的竞争导入理性的约束之下,将盲目的对抗规范在有序的框架之中。
——《孙子兵法》充分展示了战略智慧,是统帅之道,能够帮助我们提高战略思维水平。
“战略”是当今时代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概念。
《孙子兵法》充满了战略智慧,是一本战略名著。
书中在战略的基本范畴方面,指出“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三军之众,可使毕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石段击卵者,虚实是也。
”在战略的相关要素方面,孙子谈到“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在战略统帅的素质方面,孙子提出“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
战略的时代,特别强调领导者的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就是战略领导者思考战略问题时的过程和方式,是战略决策者主观世界的一种活动。
战略思维特征:
①战略思维关注全局和长远,是一种“宏观性”全局思维,是一种“前瞻性”的预测思维。
②战略思维所触及的不应是表面
的具体的东西,而应是深层次的本质的东西。
③战略思维是科学和艺术的高度统一。
既是一种“严密”的逻辑思维,有是一种“超常”的形象思维。
这种思维,要求战略④领导者既要有科学的态度,有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古典兵学的杰出代表,体现了战争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
我们说,《孙子兵法》至少包含了四个层次的内容,即战争观念、战略思想、战术思想、治军思想。
1、战争观念。
战争观念即对战争的基本态度。
在这一问题上,《孙子兵法》提出了以“慎战”、“备战”为核心的“安国全军之道”。
它对战争持十分慎重的态度,“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它坚决反对在战争问题上轻举妄动,穷兵黩武。
强调“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要做到“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但孙子同时又要求加强备战,立足于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认为惟有两者并重,方可安国全军,在当时日趋激烈的争霸兼并战争中牢牢把握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
2、战略思想。
在战略思想上,《孙子兵法》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攻略,提倡以最小的军事代价取得最大的政治成果。
因此在实行方式上,重视“伐谋”“伐交”,即依靠谋略,或依靠两军对峙、展示军事实力来取胜。
在作战行动上,它强调主动进攻、突然袭击、速战速决的刚性战略。
即用兵贵在神速。
在谋略背后,它又强调实力政策。
“先为不可胜”,要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压倒性的优势超过对方。
3、战术思想。
《孙子兵法》的战术思想同样充满智慧。
唐太宗李世民曾评价:“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13篇,无出虚实。
”其中最精要之句便是“致人而不致于人”,即要牵制别人而不能受制于人,要牢牢掌握主动权。
4、治军思想。
《孙子兵法》的治军思想至今在军事、商业等多种领域仍有广泛借鉴意义。
所谓治军思想即如何选拔将领、训练部队、调动士兵积极性、建设和谐军队。
它的核心治军思想可以用“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来概括。
文武并用,以确保军队的战斗力得到最大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