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慎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故需慎独,故需自强。

而,慎独者始能自强。

以前并不太明白,古人修身为何必须要强调“慎独慎微”。

慎微是容易理解的,林黛玉进贾府般的“事事留心时时在意”是慎微,“伴君如伴虎”亦是慎微。

那么慎独呢?独,为独自一人处于一处。

此时是否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呢?是否真的是天知地知我知你不知了呢?近日组织学习贪官警示录,郑少东之流无一不是人前为圣人,称“少帅”,人后呢?很容易就忘乎所以了。

孔老夫子言“吾日三省吾身”,后人也有言“静坐常思己过”,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又有几人做到了还会犯人生的大错误?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读罢此句,方知儒家学说体系中的慎独,在于做一名诚意的君子。

熊十力先生叹“为学不易,为人殊难”,也即指慎独诚意之难也。

一个真正的君子是需要修炼的。

而修炼之难不在人前,而在人后,人前人后皆为一人,是为真君子也。

在儒家的理念之中,人的修养与国家的治理是渐进而为一体的,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

诚意上承格物致知,下启正心,修身。

当世之人都叹世风日下,又有几人把自己也当成世人的一份子,把自己的修身、正心、诚意也当成世风的一组成呢?又有几人能够时时能有一种道德之自律宛若明镜高悬?又有几人能慎独自省,敢于直面自己内心之阴晦?卢梭的《忏悔录》之所以震撼人心,便在于他的坦诚与省醒。

慎独者,可以诚意。

可以有一颗安静的心灵,来格物,而致知;可以有一颗纯洁的心灵,来修习生命的每一份高贵,来感化教育家人,和衷共济相濡以沫;可以有一颗宽广的心灵,有一颗富于责任感的心灵来担当,来引导周围的人,用他的道德来感召和团结他的人民,为他的组织、集体、社会、国家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有一颗伟大的心灵,一颗博爱的心灵来对待世间的一切生命和事物,为着世界的美好和太平而竭心尽力。

这样的一个人,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无比强大的人,一个君子、仁者,也往往被后人尊为圣人。

虽然,他自己并不这么认为,只是认为他不过是世人中的一份子,是个匹夫有责的匹夫而已。

君子慎独
语最早出自《礼记·中庸》: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大体意思是:
“道,是不可分离的,而分离开来的东西,就不是道了。

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也要谨慎自己的言行。


此语见于儒家经典《中庸》和《大学》之中,是儒家的道德观念和自我修养方法之一,而且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中庸》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里的“独”,指个人独处;“慎”指小人谨慎。

大意是说:一个人独处,在无人看见的地方要警惕谨慎,在无人听到的时候要格外戒惧,因为不正当的情欲容易在隐晦之处表现出来,不好的意念在细微之时容易显露出来,所以君子更应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把不正当的欲望、意念在萌芽状态就克制了。

要求人应戒慎自守,对不正当的情欲加以节制,自觉地遵从道德准则为人行事。

在《大学》中又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已,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提出儒家道德修养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整统一八个步骤。

在解释“诚意”一词含义时,用了上述的那段引文。

大意是说:君子应内外一致,不自欺欺人。

对于坏的东西要像厌恶腐臭那样,将其除掉,对待好的事物要像喜欢美丽的颜色那样,力求得到。

而小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什么坏事都敢干。

一旦见到有道德的君子在旁边,马上遮掩,伪装良善。

这样表里不一,毫无益处。

人应该意诚在内心,显像在外表,所以君子务必在任何时候都谨慎地严格地要求自己,形成自觉的高尚的品质。

这大概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自觉地按照礼义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庸》中强调“慎独”,用自我道德修养方法对不正当的行为意念加以节制。

而在《大学》中,则将“慎独”道德规范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不仅仅是在无人监视的情况下,能克制住不良的思想与行动,坚持做好事,不做坏事,而是把自己的思想提纯到全无邪念,自觉自愿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使思想信念与行为举止纯然一体了。

从《中庸》到《大学》对“慎独”的认识,正是一个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思想与实践辩证的历程。

儒家的道德修养规范,一直是二千多年间历朝历代知识分子奉行的道德法典,而说之者极多,真正实践者甚少。

其中有二人的事迹比较突出:其一,东汉人杨震。

据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震传》记载,杨震字伯起,陕西华阴县人。

少好学,博览经籍。

五十岁以后才仕进,后来官居过司徒、太尉之要职。

因遭小人诬陷,免官自杀。

在他从荆州刺史迁为东莱太守时,路过昌邑县,“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遣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

’密愧而出。

”他一生“公
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也不为治“产业”,他认为“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这种遗产,最丰“厚”。

“四知”和杨震却金,成为千古佳话。

他儿子杨秉、孙杨赐、曾孙杨彪都官居太尉,被曹操杀的杨修,是他玄孙。

其二,元初许衡。

据明宋濂等撰《元史·许衡传》记载:许衡字仲平,河南沁阳县人,任过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领太史院事,为中央最高级的学官。

他是元代三大理学家之一。

他早年“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菜茹,处之泰然”。

他“尝暑中过河阳,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仍坚决不吃无主之梨。

后来,他“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

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他一生清廉自守,堪为楷模。

杨震与许衡,一为千年前的古人,一为六百年前的古人,他们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坚持操守,自觉地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近几年来,我从各种报纸上见到被揭发出来的大大小小贪官墨吏,怵目惊心。

其中还有不少属于“社鼠”,仗势作恶的人,危害极大,根除极难,此种现象很值得深思。

近年来社会中忽然起了儒学热,似乎孔老夫子的话又句句是真理了,我这有些太过,过犹不及,都是不符合中庸之道的。

不过,儒家的有些言行,迄今仍有教育意义,仍可发扬光大。

如许衡心中有“主”,杨震愿“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的高洁言行,还是值得继承发扬的,尤其应成为做官者的座右铭,在无人监控的情况下,仍能“君子慎其独也”。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原文,还是不甚理解,我们来看看朱熹是怎么说的吧。

现在的《中庸》包括两个部分:
从第二章(以朱熹《集注》本为准,下同)到第二十章上半段“所以行之者一也”为一个部分,第一章以及第二十章“凡事豫则立”以下为另一部分。

前一部分主要谈论中庸,后一部分主要谈论诚明,它们被编纂一起乃是后来的事情。

所以第一章“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的“道”,不应是第二章以下的内容,而应是第二十章以下所谈论的道,也即是第二十章“诚者,天之道”的道,是第二十一章“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的道,是指诚而言。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就是要时时保持内心的诚,它与《大学》的“诚其意”实际是一个意思。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一点了吧?这里所讲的“慎其独”,就是要保持内心的诚。

可是,又该诚于谁呢?
暂放一边,我们来看看弗洛伊德对于“我”的分析: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这句话很有意思。

超我是规范,本我是目的,自我是行动,而“慎其独”所讲的也无非就是君子言行必在规范下行动逐其目的,特别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

所以,日行事必切记心须诚于己,诚于人,诚于境,方可为人也。

后记:最近看书,提到了“君子慎独”,于是翻看了许多资料,想弄明白它的意思。

可是,看了很多之后,发觉心里更乱了。

这四个字,道可说,佛可释,官可解,民可评,且各有其因。

我就明白了一点点,就是,无论在什么时候,为人的心须诚才行。

好像简帛版《五行》里面又是另外一种说法,建华研究一下吧^_^
君子慎独,且说慎独,我觉得说其意指言行没有错,但生活中理解来说,更有另一层意思,慎独把独理解为自己一个人,也就是说当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要慎,思想上莫有邪念,精神上不要松懈。

21世纪生活动很多诱惑,而这些诱惑大部分在自己“独”的时候更有魔力。

试想一下自己是否有时候很希望自己一个人,是否是为了某些邪念的方便才希望是一个人?答案是肯定的,所以说君子慎独,告诫我们,当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切勿肆无忌惮的泄欲或邪念横生。

记着这四个字:君子慎独。

自己一个人的时候默念。

尤其癖好很多的人。

君子慎独
刘荫柏
人民日报《大地》杂志( 2007-08-01 第15期) 【字号大小】【打印】【关闭】
此语见于儒家经典《中庸》和《大学》之中,是儒家的道德观念和自我修养方法之一,而且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中庸》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里的“独”,指个人独处;“慎”指小人谨慎。

大意是说:一个人独处,在无人看见的地方要警惕谨慎,在无人听到的时候要格外戒惧,因为不正当的情欲容易在隐晦之处表现出来,不好的意念在细微之时容易显露出来,所以君子更应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把不正当的欲望、意念在萌芽状态就克制了。

要求人应戒慎自守,对不正当的情欲加以节制,自觉地遵从道德准则为人行事。

在《大学》中又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已,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提出儒家道德修养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整统一八个步骤。

在解释“诚意”一词含义时,用了上述的那段引文。

大意是说:君子应内外一致,不自欺欺人。

对于坏的东西要像厌恶腐臭那样,将其除掉,对待好的事物要像喜欢美丽的颜色那样,力求得到。

而小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什么坏事都敢干。

一旦见到有道德的君子在旁边,马上遮掩,伪装良善。

这样表里不一,毫无益处。

人应该意诚在内心,显像在外表,所以君子务必在任何时候都谨慎地严格地要求自己,形成自觉的高尚的品质。

这大概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自觉地按照礼义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庸》中强调“慎独”,用自我道德修养方法对不正当的行为意念加以节制。

而在《大学》中,则将“慎独”道德规范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不仅仅是在无人监视的情况下,能克制住不良的思想与行动,坚持做好事,不做坏事,而是把自己的思想提纯到全无邪念,自觉自愿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使思想信念与行为举止纯然一体了。

从《中庸》到《大学》对“慎独”的认识,正是一个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思想与实践辩证的历程。

儒家的道德修养规范,一直是二千多年间历朝历代知识分子奉行的道德法典,而说之者极多,真正实践者甚少。

其中有二人的事迹比较突出:
其一,东汉人杨震。

据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震传》记载,杨震字伯起,陕西华阴县人。

少好学,博览经籍。

五十岁以后才仕进,后来官居过司徒、太尉之要职。

因遭小人诬陷,免官自杀。

在他从荆州刺史迁为东莱太守时,路过昌邑县,“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遣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

’密愧而出。

”他一生“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也不为治“产业”,他认为“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这种遗产,最丰“厚”。

“四知”和杨震却金,成为千古佳话。

他儿子杨秉、孙杨赐、曾孙杨彪都官居太尉,被曹操杀的杨修,是他玄孙。

其二,元初许衡。

据明宋濂等撰《元史·许衡传》记载:许衡字仲平,河南沁阳县人,任过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领太史院事,为中央最高级的学官。

他是元代三大理学家之一。

他早年“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菜茹,处之泰然”。

他“尝暑中过河阳,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仍坚决不吃无主之梨。

后来,他“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

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他一生清廉自守,堪为楷模。

杨震与许衡,一为千年前的古人,一为六百年前的古人,他们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坚持操守,自觉地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近几年来,我从各种报纸上见到被揭发
出来的大大小小贪官墨吏,怵目惊心。

其中还有不少属于“社鼠”,仗势作恶的人,危害极大,根除极难,此种现象很值得深思。

近年来社会中忽然起了儒学热,似乎孔老夫子的话又句句是真理了,我这有些太过,过犹不及,都是不符合中庸之道的。

不过,儒家的有些言行,迄今仍有教育意义,仍可发扬光大。

如许衡心中有“主”,杨震愿“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的高洁言行,还是值得继承发扬的,尤其应成为做官者的座右铭,在无人监控的情况下,仍能“君子慎其独也”。

人民日报《大地》杂志( 2007-08-01 第1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