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与干姜
细辛配伍 [仲景方细辛配伍规律探析]
细辛配伍[仲景方细辛配伍规律探析]细辛配伍 [仲景方细辛配伍规律探析]关键词张仲景细辛经方配伍规律细辛,《本经》列为草部上品,主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
仲景《伤寒论》中用细辛计有5方,《金匮要略》计有14方,除重复方外,共计17方。
其配伍严谨精当,足为后世制方遣药之师。
1 配伍辛散药,性味相投细辛配伍麻黄、桂枝,三者都是辛温类药物,性味相投,仲景常用以清表里之寒。
其中与麻黄并用计有7方,与桂枝并用亦有7方,麻、桂、辛同用3方。
代表方如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等。
小青龙汤中细辛配麻、桂解表散寒,发越水气,陈蔚云:“此寒伤太阳之表不解而动其里水也,麻桂从太阳以祛表邪,细辛入少阴而行里水,……使无形之邪气从肌表出,有形之水饮从水道出,而邪气水饮,一一并廓清矣”(《长沙方歌括•卷二》);小青龙加石膏汤中细辛之义仿此。
《伤寒论》第301条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其中细辛之辛能助麻黄以发表,细辛之温又能助附子以温里,鼓舞少阴之阳气驱邪外出。
成无己论麻黄附子细辛汤曰:“麻黄之甘,以解少阴之寒;细辛、附子之辛,以温少阴之经”;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麻、桂、辛同样也是性味相投,起辛温发散之作用。
2 配伍温热药,相须为用仲景用来与细辛配伍的温热药主要有乌头、附子、川椒、干姜、半夏、吴茱萸等。
与乌头配伍者1方,即治“寒气厥逆”之赤丸,用细辛助乌头以散其寒。
与附子配伍者4方,其中乌梅丸中细辛、附子、干姜、川椒、桂枝等温热药同用,以其辛热温其脏寒。
与干姜配伍者9方,与半夏配伍者8方,其中辛、姜、夏合用者6方,姜、辛合用目的主要是温肺化饮,如苓甘五味姜辛汤,尤怡云:“故去桂之辛而导气,加干姜、细辛之辛而入肺者,……消饮驱寒,以泄满止咳也”(《金匮要略心典•卷中》);若呕者,仲景则再加半夏,以祛水止呕,如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等。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及译⽂ 以下是店铺编辑为您整理的《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原⽂及译⽂,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www./guoxue/)查看。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原⽂ 作者:张仲景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烦,但欲寐,五六⽇,⾃利⽽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救。
若⼩便⾊⽩者,少阴病形悉具。
⼩便⽩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故令⾊⽩也。
病⼈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复吐利。
少阴病,咳⽽下利谵语者,被⽕⽓劫故也,⼩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
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脉紧,⾄七⼋⽇,⾃下利,脉暴微,⼿⾜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
虽烦下利,必⾃愈。
少阴病,下利,若利⾃⽌,恶寒⽽蜷卧,⼿⾜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蜷,时⾃烦,欲去⾐被者可治。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少阴病欲解时,从⼦⾄寅上。
少阴病,吐利,⼿⾜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
脉不⾄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九⽇,⼀⾝⼿⾜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也。
少阴病,但厥⽆汗,⽽强发之,必动其⾎,未知从何道出,或从⼝⿐,或从⽬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阴病,恶寒⾝蜷⽽利,⼿⾜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少阴病,下利⽌⽽头眩,时时⾃冒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蜷,脉不⾄,不烦⽽躁者,死。
少阴病,六七⽇,息⾼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欲吐,⾄五六⽇,⾃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黄附⼦细⾟汤主之。
⿇黄附⼦细⾟汤⽅ ⿇黄⼆两(去节,⽢热) 细⾟⼆两(⾟热)附⼦⼀枚(炮,去⽪,破⼋⽚,⾟热) 右三味,以⽔⼀⽃,先煮⿇黄,减⼆升,去上沫,内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三服。
细辛的功效与作用细辛应用详解
细辛的功效与作用细辛应用详解细辛的功效与作用细辛应用详解●细辛作丸散剂直接吞服,应牢记“细辛不过钱”,以确保用药安全;入汤剂时则无此限制,可加大剂量,但宜久煎,时间以30~60分钟为宜,还可采取煎浓汁少量频服的方法。
●证属阴血虚、气虚、实热等,临床见口渴、汗出、血证等情况,均应慎用或忌用细辛。
细辛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辛温发散,功能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温肺化饮。
自陈承等人以来,“细辛不过钱”之说影响甚广,现在药典规定的细辛用量也是在3克以下。
事实上,大剂量细辛挽救沉疴,缓解剧痛,起病人于垂危的经验屡有报道。
细辛不过钱之考辨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中,有13个方子细辛用量在2两以上,最大量见于乌梅丸为6两,但未提及不良反应问题。
宋朝陈承的《本草别说》,首次提出限量问题:“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多则气闭塞不通者死。
”这可能与宋朝用散剂有关,后人又误传为“细辛不过钱”,忽视了陈承之说有两个基本的前提,即“单用”和“用末”。
用末:即今之散剂,而不是汤剂或其他剂型。
现代临床大量报道,用细辛10克、15克、20克,甚至60克或更多,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屡起沉疴,证明细辛可以大量使用,且安全有效。
然多为复方汤剂使用,“用末”与“水煎”是有很大差别的,用药剂量截然不同。
细辛主含挥发油,在同样剂量情况下,根中黄樟醚含量分别是全草煎煮10分钟、20分钟、30分钟的4倍、12倍和50倍。
黄樟醚在高温下易被破坏,煎煮30分钟后,其含量仅存原药材的2%,此浓度已不足以产生毒性。
这就是细辛在汤剂中用量较大,且安全无毒副作用的主要原因。
单用:即单味药物使用,而不是配伍应用。
查古今方剂,细辛很少单用末,多配伍使用且入煎剂。
如张锡纯在麻黄附子细辛汤中指出,细辛“二钱非不可用”。
特别是汤剂,在高温煎煮过程中,许多药物的毒性成分因之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
清代陈士铎指出,细辛“只可少用,而不可多用;亦只可共用,而不能独用。
多则气耗而病增,独用则气尽而命丧”。
细辛临床运用体会
细辛临床运用体会河南省新密市第一人民医院(452370) 刘爱玲关键词:细辛 运用体会编者按:关于细辛的用量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此文有关细辛用至50g 的报道,只属个人用药经验,仅供参考。
编者认为,细辛用散剂时要严格控制剂量,用汤剂时可适当放宽,但仍应从小量开始,逐渐递增为妥。
古有“细辛不过钱”之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每一版都载有:细辛用量内服是1g ~3g ,外用适量。
因此各大医院都遵此规定,凡细辛用量超过3g 者,均需处方人特别签字才可取药。
可是,在民间、在基层的中医药人员中对细辛的使用,不受法定剂量的限制,有的用至20g 、30g ,更有甚者达50g 之多,未见毒副作用。
所以,对于细辛的用量问题,需作进一步探讨。
应从临床实际需要出发,掌握充分的科学根据,既不应受3g 用量所限,更不能盲目应用;既要提高疗效,更要考虑病人的安全。
现将本人应用细辛的体会浅述如下:1 止痛化饮细辛性味辛温,有祛寒散风,行水开窍之功。
细辛的临床运用以止痛行水化饮为主,止痛是基于它的祛风、散寒功能,行水化饮则和其温散作用有关。
其止痛可用于:①偏头痛。
细辛对风寒性头痛均有效,但以治偏头痛为佳,头痛或左或右,时常发作,有时剧痛,治以祛风散寒为主,用细辛配以白芷、防风、羌活,细辛可用6g ~10g 。
②牙痛。
牙痛有寒热虚实之分,细辛主要是用于寒滞少阴经脉之牙痛,时发时止,食冷物加重,得热则减,重用细辛,配附子、甘草。
细辛对肠胃积热所致的牙痛亦有效。
③胸闷痛。
细辛用于胸痹,以胸闷者为优。
当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症见胸闷、气短、胸痛彻背、脉弦、苔白者,中医辨证属于寒饮侵居胸中,胸阳被阻,用瓜蒌、薤白以宣痹通阳而疗效不显时,方中加入细辛、檀香,即能止痛。
盖血得温则行,细辛温而能散,合芳香之檀香,驱散寒饮,使胸阳通而心脉畅。
④寒痹。
细辛用于痹证,是针对寒湿偏盛,闭阻经络,凝着关节,阳气不通之证。
临床以关节剧痛,屈伸不利,遇冷加重为特点。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的功效与作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的功效与作
用
导语: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怎么吃?想必不少人对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的功效与作用都有所耳闻,但是如何用桂苓五味甘草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怎么吃?想必不少人对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的功效与作用都有所耳闻,但是如何用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来治愈疾病却是不太清楚的。
今天就带着大家看看它是如何结合养生。
【别名】茯桂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苓甘味姜辛夏汤、茯苓五味姜辛夏汤、茯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半夏汤、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姜苓五味细辛汤、苓甘【处方】茯苓4两,甘草2两,细辛2两,干姜2两,五味子半斤,半夏半斤。
【功能主治】去胃中之饮。
逐饮止呕。
主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
肺寒留饮,咳嗽痰多,清稀色白,头昏目眩,胸满呕逆,舌苔白腻,脉沉弦滑。
【用法用量】茯桂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金匮》卷中、苓甘味姜辛夏汤(《普济方》卷一四○)、茯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医门法律》卷五)、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半夏汤(《千金方衍义》卷十八)、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金匮要略心典》卷中)姜苓五味细辛汤(《四圣心源》卷五)、苓甘姜味辛夏汤(《类聚方》)、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金匮要略今释》卷四)。
【临床应用】①咳嗽《金匮要略今释》引《续建殊录》:一男子,
生活常识分享。
小青龙汤方剂配方
小青龙汤方剂配方小青龙汤【方剂出处】小青龙汤,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配方组成】麻黄三两,去节(9克);芍药三两(9克);细辛三两(3克);干姜三两(6克);甘草三两,炙(6克);桂枝去皮(6克);五味子半升(6克);半夏半升,洗(9克)。
【用法用量】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咳嗽气喘,痰多清稀,甚则咳喘不能平卧,或干呕,或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方解】小青龙汤证为素有内饮,复感风寒,外寒引动内饮所致。
风寒束表,皮毛闭塞,则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外寒引动内饮,致寒饮犯肺,肺失宣降,故喘咳痰稀量多,甚则不得平卧;若胃气随肺气上逆,则干呕;若水饮溢于肌肤,则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而脉浮为外寒里饮之证。
治宜解表与化饮配合,使外邪得解,内饮得化。
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用,发汗解表,且麻黄能宣肺平喘咳,桂枝能温阳化内饮,共为君药。
干姜、细辛为辛温之品,既温肺以化内饮,又辛散助以解外寒,为臣药。
辛温发散,易耗伤肺气且伤津,故用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益阴血而敛津液,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既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防麻桂辛散太过,散收相配,相制相成;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共为佐药。
方中干姜长于温暖脾肺而化饮,细辛长予解表温肺而化饮,五味子长于收敛肺气而止咳,凡寒饮犯肺之咳喘,三药合用,无有不验,是温肺化饮的常用组合。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于辛散酸收之间,兼佐、使之用。
药虽八味,配伍严谨,既可发表散寒,化饮平喘,又能敛肺兼顾正气。
【临床运用】1.用方要点:小青龙汤为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之咳喘证的常用方,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白清稀为辨证要点。
2.现代应用:小青龙汤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以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炎、肺水肿、肺心病等属于寒饮犯肺者。
中药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模拟题280含答案
中药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模拟题280最佳选择题1. 下列有“呕家圣药”之称的药物是______A.柴胡B.辛夷C.生姜D.升麻E.白芷答案:C[解答] 本题考查的是生姜的功效。
生姜善治胃寒呕吐,寒饮呕吐等,素有“呕家圣药”之称。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2. 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外达皮肤的药物是______A.荆芥B.苍耳子C.辛夷D.藁本E.羌活答案:B[解答] 本题考查的是苍耳子的特点。
苍耳子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外达皮肤,内走筋脉。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3. 恶寒发热、时有汗出、伴心悸,宜选用______A.麻黄配桂枝B.麻黄配白芍C.桂枝配白芍D.桂枝配龙骨E.桂枝配细辛答案:C[解答] 本题考查的是桂枝配白芍的意义。
本题既可考虑两药分别具有的功效,亦可考虑两药的配伍作用。
麻黄与桂枝配伍增强发汗的功效;麻黄配白芍可减缓麻黄的发汗之功,但不能治疗心悸;桂枝配白芍,一散一收,可调和营卫,治虚汗症,同时桂枝温通心阳,可治心悸;桂枝配龙骨可治汗症,心悸,但惟恐收敛太过,不利邪气外散;桂枝配细辛可增强发散风寒的功效,恐发汗过之。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4. 具有生津止渴功效的药物是______A.薄荷B.菊花C.天花粉D.升麻E.桑叶答案:C[解答] 本题考查的是天花粉的功效。
天花粉的功效为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5. 下列无解毒利咽作用的药物是______A.射干B.山豆根D.马勃E.薄荷答案:E[解答] 本题考查跨章节常用中药的功效。
本题的射干、山豆根、板蓝根,均有清热解毒和利咽的双重功效;马勃的功效是清肺利咽,止血;薄荷的功效是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不具有解毒的功效。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E。
6. 治疗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常与黄芩同用的药物是______A.薄荷B.牛蒡子C.菊花D.葛根E.柴胡答案:E[解答] 本题考查的是柴胡的配伍。
柴胡配黄芩:柴胡善疏散退热;黄芩善清热泻火。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上篇 常用单味中药第7章 温里药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上篇常用单味中药第7章温里药分类:医药卫生执业药师主题:2022年执业药师《执业中药师全套4科》考试题库科目:中药学专业知识(二)类型:章节练习一、单选题1、患者,男,40岁。
症见阳痿,畏寒肢冷,腰膝冷痛,手足不温。
证属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宜选用的药物是A.干姜B.人参C.小茴香D.肉桂E.桂枝【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2、高良姜与荜茇除温中散寒止痛外,还均兼能A.止呕止泻B.温助阳气C.疏肝下气D.理气和胃E.杀虫止痒【参考答案】:正确【试题解析】:高良姜温中散寒而止痛.止呕.止泻。
荜茇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兼止呕.止泻。
3、患者,男,26岁。
呃逆频作,脘腹冷痛,不欲饮食,舌淡,苔白。
证属中寒呃逆,宣选用的药物是A.紫苏B.生姜C.干姜D.丁香E.赭石【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4、吴茱萸除能散寒止痛,燥湿止泻外,还能A.补火助阳B.温通经脉C.温肺化饮D.疏肝下气E.杀虫止痒【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5、患者,男,40岁。
症见少腹部冷痛,经寒腹痛,舌淡,苔白,脉弦紧。
证属肝寒气滞,宜选用的药物是A.肉桂B.川楝子C.吴茱萸D.青皮E.高良姜【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吴茱萸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止泻的功效。
可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
在此题选项中C最合适。
6、吴茱萸不具有的功效是A.暖肝散寒B.杀虫止痒C.止痛D.燥湿止泻E.疏肝下气【参考答案】:错误【试题解析】:吴茱萸【功效】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止泻。
7、患者,女,60岁。
稍遇风寒或进食生冷食物便自觉腹痛、泄泻,喜温喜按,且兼寒饮咳喘,舌淡苔白。
证属脾胃虚寒,兼寒饮伏肺,宜选用的药物是A.生姜B.干姜C.炮姜D.肉桂E.吴茱萸【参考答案】:错误8、附子不具有的功效是A.补火B.回阳救逆C.助阳D.杀虫止痒E.散寒止痛【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附子【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细辛临床重用及配伍应用之浅析
细辛临床重用及配伍应用之浅析发表时间:2015-10-09T09:01:20.990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20期供稿作者:雒其萍[导读] 新疆巴里坤县人民医院细辛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温,味辛,有小毒,归肺,肾、心、经具有祛风散寒、通窍。
雒其萍(新疆巴里坤县人民医院新疆巴里坤 839200)【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0-0322-02细辛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温,味辛,有小毒,归肺,肾、心、经具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止咳平喘之功效,多用于风寒感冒、阳虚外感、风湿痹通、头痛、鼻渊、牙痛、口舌溃疡,宣饮咳喘等。
1.温经发散细辛温少阴三经,去内寒,散风寒,如同麻黄附子配伍,称为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少阴伤寒症,就是典型用法。
此方亦能治疗少阴头痛、痛连脑动、百节拍挛、四肢厥逆等,张元素经验“以细辛为主,以独活为使,治少阴头痛如神”亦能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
2.温肺化饮细辛“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结滞(《别录》)”因此,温肺化饮,止咳逆上气,以及痰嗽不止,胸膈结滞满闷者,细辛为常用之药。
如配伍干姜,半夏是加强温肺化饮的作用;若肺气虚者,再合五味子,寓敛于散,开合肺气;如久咳不止者,配伍紫苑,款冬花,增强温肺止咳之功;如为哮喘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则配伍射干、麻黄止逆下气;若喘而胸满甚者,合厚朴、麻黄;如其饮郁挟热,所谓“阴凝之处必有伏阳”可以复入石膏、黄岑、小麦等,寒温杂用,以适应复杂的病情。
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等配伍。
3.除痹止痛风寒湿痹死肌,汗不出,血不行者,细辛以温经发散又为除痹止痛要药,常与麻黄、肉桂、川芎、独活、白术、等配伍应用,特别痹痛身冷,见风遇寒更甚者,细辛与附子、乌头、桂枝、黄芪、芍药同用,疗效甚佳;如为寒湿腰痛,细辛同独活、川断、肉桂、杜仲、白术等又为常用方法;如其身痛拘急,擎引痛甚者,细辛又每同防风,独活、制乳香、芍药、桂枝等配伍。
经典名方-厚朴麻黄汤
经典名方-厚朴麻黄汤原文: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歌诀:厚朴麻黄夏杏膏,更加五味方真妙,宣肺降逆饮咳止,咳而脉浮症对好。
组成用法: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方中厚朴苦辛温,宽胸理气,消痰平喘;麻黄、苦杏仁宣肺利饮,止咳平喘;细辛、干姜、半夏化饮降逆;石膏清郁热除烦躁;五味子敛肺止咳,防麻黄等辛温发散药发散太过;小麦养护脾胃。
本方先煮小麦去滓,后入诸药同煎,有祛邪顾正之意。
本方重用厚朴、麻黄,并用细辛、干姜、半夏,其石膏如鸡子大之用量同大青龙汤,故本方有较强的利气宣肺、温化痰饮、清除郁热的功效。
但其配伍是宣利之中伍以酸收,温化中伍以清化,实为公允平和之方。
依厚朴麻黄汤证形成的因素及其病机变化,治疗方药应以逐饮降逆、利气肃肺为主,兼以甘温益气为法。
方以麻黄为宣肺降逆、止咳平喘之要药,与降气的厚朴、杏仁,定喘的五味子、细辛同用,能降逆肃肺,止咳平喘;而麻黄之宣肺行水,半夏之燥湿祛痰,干姜之温运脾阳,三味合力,可以调理脾肺功能,使水液通利三焦,不使其停滞而为病;用寒凉之石膏,以制麻、姜、辛之温燥,不使有发汗之弊;小麦养心敛汗,意亦在此。
中医方剂学家陈潮祖认为,“仲景此方,麻黄、杏仁、厚朴三药同用,治疗气喘、胸满,旨在示人上宣下导,是其不二法门……麻黄、杏仁擅长宣降肺气,厚朴擅长降其胃肠之气,三药同用,上宣下导,则喘满消矣”。
(陈潮祖《中医治法与方剂》)曹颖甫认为,此方证亦属痰饮,故拟厚朴麻黄汤治之,略同小青龙汤,但“人体之中,胃本燥热,加以胸膈留饮,遏而愈炽,所以加石膏者,清中脘之热,则肺气之下行者顺也。
所以加小麦者,咳则伤肺,饮食入胃,由脾津上输于肺,小麦之益脾精,正所以滋脾阴也。
此厚朴麻黄汤大旨,以开表蠲饮为主治者也”。
厚朴麻黄汤医案1、支气管炎案杨某,女,60岁,患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8年,冬季频发。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医案
8、遗尿
处方:
麻黄、桂枝、甘草各5克,姜半夏、白芍 各10克,细辛、五味子、干姜各3克,水煎分2次 热服。3剂后,身微汗出,咳喘大减,夜间遗尿 减至3次。原方连进7剂,诸症皆消。续服肾气九 月余善后,随访年余未复发。 按语:素有寒饮内盛,复加风寒外引, 外寒内饮,郁遏于肺,肺失宣肃,不能通调水道, 令膀胱开合失司,而致遗尿。用小育龙汤温肺以 固肾,化饮以制水,为下病上治之法也。
小青龙汤医案
5、 悬饮(胸膜炎、胸腔积泊)
熊曼琪医案:陈某某,女,59岁,咳喘痰多反复发作 四月余,伴胸痛一周,痰多质稀,近一周伴石侧胸胁疼痛, 咳嗽气促,病情加重,诊时神疲乏力,咳嗽痰多,质稀色 白,卧则气短,右胸胁疼痛,咳唾转侧左侧亦有引痛,口 渴喜热饮,舌谈偏暗、苔白略滑,脉细滑。 中医诊为悬饮。届饮停胸胁,脉络受阻,肺气不利。 治悬饮,常用十枣场类方。患者病久体虚,恐不堪峻逐, 故拟温肺化饮,给予小青龙汤加减: 炙麻黄、五味子、桂枝各10克,干姜、炙甘草各6 克,细辛3克,法半夏、杏仁各12克,白芍、桃仁、云茯苓、 丝瓜络各15克煎服,每日1剂。
小青龙汤医案
12、刘渡舟,本方要抓住几个关键环节: (四)辨舌象:肺寒气冷,水饮凝滞不化, 故舌苔多见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但若阳气 受损时,则可见舌质淡嫩,舌体胖大。 (五)辨脉象:寒饮之邪.其脉多见弦象, 因弦主饮病;如果是表寒里饮,则脉多为浮弦或 见浮紧;若病久入深、寒饮内伏,其脉则多见沉。 (六)辨兼证;水饮内停,往往随气机运行 而变动不居,出现许多兼证,如水寒阻气,则兼 噎;水寒犯胃,则兼呕;水寒滞下,则兼小便不 利;水寒流溢四肢,则兼肿;若外寒不解,太阳 气郁,则兼发热、头痛等症。
小青龙汤医案
4、 胸痹(冠心病)
细辛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细辛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中药材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全草。
主治:祛风,散寒,行水,开窍。
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那么,细辛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是什么?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细辛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一起来了解吧。
细辛的功效性味辛,温。
《本经》:"味辛,温。
"《吴普本草》:"神农、黄帝、雷公、桐君:辛,小温;岐伯:无毒;李氏:小寒。
"《药性论》:"味苦辛。
"《用药心法》:"辛,热。
"归经入肺、肾经。
《汤液本草》:"手少阴引经药。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胆、牌四经。
"《本草经疏》:"入手少阴、太阳。
"《本草汇言》:"入足蹶阴、少阴血分。
"【功效主治】祛风,散寒,行水,开窍。
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
《本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
明目,利九窍。
"《别录》:"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鼻,风痫癫疾,下乳结。
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
"陶弘景:"患口臭者,含之多效,最能除痰明目。
"《药性论》:"治咳逆上气,恶风,风头,手足拘急,安五脏六腑,添胆气,去皮风湿庠,能止眼风泪下,明目,开胸中滞,除齿痛,主血闭,妇人血沥腰痛。
"《日华子本草》:"治咳,消死肌疮肉,胸中结聚。
"《本草衍义》:"治头面风痛。
"《珍珠囊》:"主少阴苦头痛。
’《纲目》:"治口舌生疮,大便燥结,起目中倒睫。
"《本草通玄》:"主风寒湿头疼,痰歇气壅。
"《本经逢原》:"主痰结湿火,鼻塞不利。
中药专业知识二 (1)
中药专业知识二最佳选择题(40分)1.(1分)善温肺化饮,且不耗气伤阴,治寒饮喘咳日久者效佳的药组是 [单选题] *A.细辛、干姜、五味子(正确答案)B.柴胡、黄芩C.桑叶、菊花D.麻黄、苦杏仁E.桂枝、白芍答案解析:【配伍】细辛配干姜、五味子:细辛辛温,祛风散寒、温肺化饮;干姜辛热,温中散寒、温肺化饮;五味子酸温,敛肺气、滋肾阴。
三药相配,主温燥兼敛润,善温肺化饮,且不耗气伤阴,治寒饮喘咳日久者效佳。
选项A正确当选。
2.(1分)治湿热黄疸、心烦尿赤,宜用的药组是 [单选题] *A.栀子、淡豆豉B.知母、黄柏C.黄连、木香D.黄柏、苍术E.栀子、黄柏(正确答案)答案解析:【配伍】栀子配黄柏:栀子苦寒,功能泻火除烦、利湿退黄;黄柏苦寒,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两药相配,清热泻火、除湿退黄力强,治湿热黄疸、心烦尿赤效佳。
选项E正确当选。
3.(1分)千金子源于大戟科,属温性峻下逐水药,其主治病证不包括 [单选题] *A.水肿B.癥瘕C.顽癣D.毒蛇咬伤E.寒痰咳喘(正确答案)答案解析:千金子:①泻水逐饮:水肿,鼓胀,二便不利。
★②破血消癥:用于癥瘕、经闭。
顽癣、赘疣,蛇伤。
4.(1分)蕲蛇与乌梢蛇除祛风通络外,又均有的功效是 [单选题] *A.定惊止痉(正确答案)B.强筋骨C.补肺止血D.降血压E.调经止痛答案解析:考查蕲蛇与乌梢蛇的功效异同。
蕲蛇与乌梢蛇的功效均为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5.(1分)苍术配伍黄柏主治的病证是 [单选题] *A.湿盛呕吐证B.风寒湿痹痛证C.湿热淋证D.食积腹痛泄泻E.下焦湿热证(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考查二妙丸(苍术、黄柏)的配伍主治。
黄柏苦寒,功能清热燥湿,作用偏于下焦;苍术辛苦性温,功能燥湿健脾,兼祛风湿。
两药相合,既清热又燥湿,且走下焦,治湿热诸证,特别是下焦湿热证有效。
6.(1分)治膏淋、白浊及湿盛带下之要药是 [单选题] *A.萆薢(正确答案)B.通草C.茯苓D.灯心草E.猪苓答案解析:考查萆薢的主治范围:既除下焦之湿而分清祛浊,为治膏淋、白浊及湿盛带下之要药;又祛筋骨、肌肉之风湿而通痹止痛,为治风湿痹痛之佳品。
中药题
1.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首选()A.桂枝B.紫苏C.麻黄D.防风2.风寒表证,咳嗽痰多又兼气滞胸闷,首选()A.生姜B.防风C.紫苏D.荆芥3.治夏季贪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于湿所致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等风寒表证,宜选()A.桂枝B.香薷C.羌活D.麻黄4.长于祛风解表,有“风药中之润剂”之称的药物是()A.白芷B.防风C.荆芥D.细辛5.外感风寒挟湿之头痛,身痛等表寒重证,首选()A.麻黄B.紫苏C.羌活D.细辛6.白芷善冶()A.阳明头痛B.太阳头痛C.厥阴头痛D.少阳头痛7.既能外散表寒、又能温肺化饮,治疗寒饮咳喘的药是()A.生姜B.白芷C.细辛D.麻黄8.既能疏散风热,又能定惊止痉,治疗小儿惊痫夜啼的药是()A.薄荷B.蝉蜕C.防风D.菊花9.功善解肌退热,治疗外感表证、发热、项背强痛的药是()A.柴胡B.葛根C.牛蒡子10.升阳举陷,宜用柴胡配伍的药是()A.黄芩B.细辛C.升麻D.葛根二、判断题1.使用发汗力较强的解表药,应注意中病即止,不可使之汗出过多。
()2.解表药多含挥发油,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降低药效。
()3.麻黄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化湿和中,故有“夏月解表药”之称。
()4.细辛既能祛风解表,散寒止痛,又能温肺化饮,消肿排脓。
()5.葛根生津止渴宜煨用,升阳止泻宜生用。
()三、问答题1.比较桑叶、菊花功效、适应证的异同点。
2.比较荆芥、防风功效、适应证的异同点?3.简述薄荷的功效及适应证。
4.麻黄、桂枝在解表方面有何特点?结合其性能特点,阐述二者功效应用的异同。
一、单项选择题1.用于温热病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实热亢盛之症,石膏最宜配()A.芦根B.天花粉C.知母D.黄芩2.生地与玄参的共同点是()A.泻火解毒B.养阴生津C.凉血活血D.解毒散结3.既能凉血退热,又善清泄肺热,治疗有汗骨蒸潮热的药是()A.黄柏B.牡丹皮C.地骨皮D.银柴胡4.善治痰热壅盛之咽喉肿痛的药是()A.马勃B.玄参C.山豆根D.射干5.胃热呕吐当首选()A.黄连C.藿香D.半夏6.胎热胎动不安当首选()A.紫苏B.黄芩C.砂仁D.白术7.知母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宜配()A.黄芩B.黄连C.黄柏D.黄芪8.下列哪项不是栀子的适应证()A.热病心烦B.湿热黄疸C.血热尿血D.津伤口渴9.下列药中哪味能清热生津治热病烦渴及消渴()A.天花粉B.夏枯草C.牡丹皮D.竹叶10.肝郁化火,肝胃不和之呕吐吞酸宜选()A.黄连半夏B.黄连吴茱萸C.黄连生姜D.黄连芦根11.内服截疟,外用腐蚀赘疣,又为阿米巴痢疾所首选的是()A.鸦胆子B.青蒿C.黄连D.白头翁12.功能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有“疮家圣药”之称的是()A.金银花B.蒲公英C.紫花地丁D.连翘13.下列哪项不是黄连的适应证()A.湿热泻痢B.胃热呕吐C.心经实火D.相火妄动14.功能清虚热,除骨蒸,解暑,截疟,长于清透阴分伏热,为退虚热要药的是()B.胡黄连C.青蒿D.黄柏15.大青叶的功效哪项是正确的()A.清热解毒,凉血利咽B.清热解毒,凉血消斑C.清热解毒,凉血消肿D.清热解毒,凉血止血16.咽喉肿痛宜用()A.山豆根B.马勃C.射干D.以上均可17.下列何药善泻三焦之火()A.芦根B.龙胆草C.栀子D.天花粉18.既能凉血活血,又能解毒透疹的药是()A.生地B.玄参C.牡丹皮D.紫草19.功能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为治梅毒的要药是()A.茯苓B.贯众C.土茯苓D.鱼腥草20.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为治热毒血痢的良药是()A.秦皮B.白头翁C.黄连D.黄柏二、判断题1.金银花甘寒,可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温热病卫、气、营、血各个阶段。
2023年细辛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细辛的常用附方
2023年细辛的功效与作用中药细辛的常用附方细辛的介绍细辛的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解热、利尿、镇痛、镇静药。
治头痛,有发汗、祛痰之效细辛的作用1、镇静、镇痛作用细辛挥发油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小剂量可使动物安静、驯服、自主活动减少;大剂量可使动物睡眠,并有明显的抗惊厥作用。
细辛煎剂灌服也有镇痛作用。
其较强的镇痛作用为其治疗头身痛、牙痛等的重要药理学基础。
2、解热作用细辛挥发油灌服对多种原因如温刺法、四氢β-萘胺、伤寒、副伤寒混合疫苗所引起的家兔实验性发热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对啤酒酵母所致的大鼠发热也有明显的解热效果。
还能降低正常大鼠的体温。
3、抗炎、免疫抑制和抗变态反应细辛挥发油灌服或注射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如细辛对致炎剂角叉菜胶、酵母、蛋清、甲醛等所致的`大鼠关节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对抗巴豆油所致小鼠耳廓肿胀,抑制抗血清引起的大鼠皮肤浮肿、由组织胺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抑制塑料环和棉球肉芽增生。
对去肾上腺的大鼠,仍有抗炎作用。
【常用附方】:①治风冷头痛,痛则如破,其脉微弦而紧:细辛一两(净),川芎一两,附子(炮)半两净,麻黄一分。
上细切,入连根葱白、姜、枣。
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连进三服。
(《普济方》细辛散)②治偏头痛:雄黄(研)、细辛(去苗叶,为末)等分。
上二味,再同研匀。
每服一字,左边疼搐入右鼻,右边痛搐入左鼻。
(《圣济总录》至灵散)③治伤风鼻塞:细辛、紫苏、防风、杏仁、桔梗、薄荷、桑白皮。
煎服。
(《方脉正宗》)④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
(《伤寒论》小青龙汤)⑤治鼻塞不通:细辛末少许,吹入鼻中。
(《普济方》)⑥治牙齿痛久不瘥:细辛(去叶苗)、荜拨。
中药细辛的功效与作用,细辛泡酒精的作用
中药细辛的功效与作用,细辛泡酒精的作用中药细辛的功效与作用【中药名称】细辛(《本经》)【异名】小辛(《本经》),细草(《吴普本草》),少辛(《纲目》),独叶草、金盆草(《中药材手册》),山人参(江苏)。
【来源】为马兜铃科植物辽细辛或华细辛的带根全草。
【植物形态】①辽细辛(《本草原始》),又名:万病草、细参、烟袋锅花、东北细辛。
多年生草本,高12~24厘米。
根茎横走,密生须根,捻之有辛香。
茎短,基部有2~3枚鳞片,茎端生2~3叶;叶柄长5~18厘米,通常无毛或稀有短毛,具浅沟槽;叶片心形或近于肾形,长5~11厘米,宽6~15厘米,先端钝尖,偶或渐尖,基部,b形或深心形,两侧成耳状.全缘,上面绿色,脉上被短毛,其他部分亦疏被极短的伏毛,下面淡绿色,密被短伏毛。
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3~5厘米,直立。
花被筒壶形,紫褐色,内有隆起的棱条;裂片3,三角状阔椭圆形,稍尖,长7~9毫米,宽10毫米,向外反卷,呈污褐红色;喉部有环状缢缩;雄蕊12,长3毫米,花丝及花药等长;子房半下位,6室,花柱6出,上部分歧。
假浆果半球形,长10毫米,宽约12毫米.种子卵状圆锥形,有硬壳,表面具有黑色肉质的假种皮。
花期5月。
果期6月。
生长于林下、灌木丛间、山沟、林缘或山阴湿地。
分布东北及山东、山西、河南等地。
②华细辛,又名:西细辛(《本草原始》),白细辛。
多年生草本。
与前种极为近似;但根茎较长,节间密。
叶通常2枚,先端尖至锐尖,两面疏生短柔毛。
叶柄长10~15厘米。
花被筒壶形,裂片3,平展,广卵状心形或广卵形,长约10毫米,宽约12毫米,先端渐尖或急尖,暗紫色,内侧密被细小的乳头突起,花丝较花药长1.5倍。
花期5月。
果期6月。
生长于山谷溪边、林下、岩石旁等阴湿处。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四川、陕西、甘肃等地。
【采集】5~7月间连根挖取,除净泥土,及时阴干。
(不宜晒干,勿用水洗,否则会使香气降低,叶变黄,根变黑而影响质量)置干燥通风处,防止霉烂。
细辛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细辛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细辛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细辛,别名:华细辛、盆草细辛,拉丁文名:Asarum sieboldii Miq. 马兜铃科、细辛属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直立或横走,直径2-3毫米,节间长1-2厘米,有多条须根。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细辛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的知识,欢迎阅读。
功效作用1、细辛对于风湿痹痛,以属于寒湿者为宜,可与羌活、川乌、草乌等配合应用2、细辛治咳,消死肌疮肉,胸中结聚。
《日华子本草》3、细辛又谓温中下气,破痰开胸中,除喉痹,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益肝胆,通精气,皆升发辛散,开通诸窍之功也。
其曰久服明目,利九窍,必无是理,盖辛散升发之药,岂可久服哉。
细辛,其性升燥发散,即入风药,亦不可过五分,以其气味俱厚而性过烈耳。
《别录》4、细辛主少阴苦头痛。
《珍珠囊》5、细辛治患口臭者,含之多效,最能除痰明目。
(陶弘景)6、细辛治邪在里之表,故仲景少阴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也。
(李杲)7、细辛敛降冲逆而止咳,驱寒湿而荡浊,最清气道,兼通水源,温燥开通,利肺胃之壅阻,驱水饮而逐湿寒,润大肠而行小便,善降冲逆,专止咳嗽。
其诸主治,收眼泪、利鼻壅、去口臭、除齿痛、通经脉,皆其行郁破结,下冲降逆之力也。
《长沙药解》8、细辛治脑风头痛:细辛(去苗叶)、高良姜、瓜蒂各0.5g、硝石25g,上四味捣研为细散。
每用新水满含一口口畜药半字入鼻中良久即定。
(《圣济总录》点头散)9、细辛主痰结湿火,鼻塞不利。
《本经逢原》10、细辛又能通鼻窍,疗口疮。
用于鼻渊,常配合白芷等应用11、细辛治上气不得息卧、喉中如水鸡声、气欲绝:麻黄(去节)200g、细辛100g、五味子半升、桂心、干姜各50g、半夏八枚(洗去滑),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绞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投杯即卧。
令人汗出不得卧勿怪。
亦可从五合,不知升增,日再。
(《古今录验》沃雪汤)12、细辛治肺寒卒咳嗽方:细辛25g(捣为末)、杏仁25g(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研如膏)、上件药于铛中熔蜡25g,次下酥0.5g,入细辛、杏仁,丸如羊枣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辛与干姜、五味子
干姜辛热,长于“去脏腑沉寒痼冷”和“发诸经之寒气”(《珍珠囊》)。
主入肺经,善能温肺散寒化饮,用于寒饮咳喘。
五味子“性温,五味俱全,酸咸为多,故专收敛肺气而滋肾水”而“宁嗽定喘”(《本草备要》),为治疗久咳虚喘之要药。
细辛辛散温通,外能发散风寒,内能温肺化饮,主要用于风寒咳喘证,或寒饮咳喘证。
三者为伍,各司其职,又相须相制。
“干姜以司肺之开,五味子以司肺之合,细辛以发动其开合活动之机”(陈修园语)。
干姜、细辛相须为用,外散风寒,内化痰饮;五味子酸温收敛,止咳平喘,可防干姜、细辛耗散肺气。
三药配伍,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解,水饮去,宣降复,则喘咳自平。
(周祯祥:细辛配伍药对)
细辛配伍干姜、五味子细辛散寒解表而温肺化饮;干姜温中散寒, 亦温肺化饮.二者相伍, 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 可治疗外有表寒, 内有痰饮之证.五味子敛肺气平喘咳而生津, 反佐细辛、干姜, 可防其发散太过而伤气耗津.于散寓敛, 祛邪而不伤正.三者伍用, 有散寒化饮、敛肺止咳之功效, 用于治疗肺寒留饮之喘咳气急、痰白清稀、苔白滑者.
药对名称: 干姜、细辛
性味: 干姜:辛、热。
细辛:辛、温。
归经: 干姜:归脾、胃、肺经。
细辛:归肺、肾经。
功效: 干姜:温中逐寒,回阳通脉。
细辛:祛风,散寒,行水,开窍。
主治: 咳嗽,痰喘,胸痹。
作用分类: 温里药
配伍机制: 二药均有温肺化饮、止痛作用。
干姜长于温肺散寒,守而不走。
细辛长于化饮、止痛,走窜解表。
二药配伍相须为用,温肺散寒,化饮止痛效力增强。
用法用量: 干姜:6-15g。
细辛:3-12g。
临床应用: 干姜:治心腹冷痛,吐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风寒湿痹,阳虚吐、衄、下血。
细辛: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
药对出处: 干姜配细辛,见于《伤寒论》小青龙汤。
各家论述: 《注解伤寒论》:“水停心下而不行,则肾气燥。
《内经》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干姜、细辛、半夏之辛,以行水气而润肾。
”
药对名称: 五味子、细辛
性味: 五味子:酸、温。
细辛:辛、温。
归经: 五味子:归肺、肾经。
细辛:归肺、肾经。
功效: 五味子:敛肺止咳,固表敛汗,涩精止泻,生津止渴。
细辛:祛风,散寒,行水,开窍。
主治: 1.感冒风寒,咳吐白沫,或寒饮咳喘诸症。
2.素有宿饮,复感风寒之咳嗽喘急、痰多稀薄者。
作用分类: 祛痰止咳药
配伍机制: 五味子酸涩收敛,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细辛辛散温通,温肺化饮,发散风寒,祛风止痒。
肺主气,司呼吸,肺气宜宣;外感风寒,易致肺气郁闭,而治宜宣通肺气、温散寒邪为治;细辛辛散开肺,五味子酸收敛肺,二者一开一合,开无耗散肺气之弊,合无敛遏邪气之虞,为开合理肺之妙剂,止咳定喘之效尤为显著。
用法用量: 五味子:3-10g。
细辛:1-3g。
临床应用: 临证具体应用时,各自用量应灵活掌握,咳嗽初起,以开宣为主,多用细辛;久咳之后,以敛肺气为要,多用五味子。
即前人所谓:“新咳多用细辛,久咳多用五味子”。
其要旨即在于此。
五味子五味具备,独以酸、咸为胜,故能收敛肺气之耗散,益气生津,并能益肾气固摄真元。
其性温而不燥,不论肺肾阴虚阳虚都可使用。
适用于肺虚久咳,心衰气短,肾虚滑精,自汗盗汗,津枯口渴,久泻不止等症。
药对出处: 本药对源于《伤寒论》小青龙汤、《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前者主治外感风寒,内有寒饮之咳喘恶寒,吐痰清稀;后者主治寒饮咳嗽,痰稀胸满。
课本的
干姜、细辛配五味子
【出处】: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
【相关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41);《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三十五);“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咳满。
”(三十七)
【伍用功能】:干姜辛散温通,温复脾肺之阳;细辛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干姜、细辛温肺散寒蠲饮。
五味子收敛肺气。
姜细味三味配伍,有开有阖,有收有敛,化痰饮,平喘逆,止咳嗽,各善其长。
【临床应用】:治疗痰饮犯肺证,即肺寒咳嗽,痰白而稀,量多,状如白沫,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
干姜,细辛,五味子,是温化肺部水饮的要药,是仲景治痰饮咳喘的绝招,。
若无表证,而单纯水饮犯肺,可用《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即以姜,细,味为主的方剂。
从真武汤证方后加减亦可作佐证。
陈修园《医学三字经·咳嗽》:“金匮治痰饮咳嗽,不外小青龙汤加减。
方中诸味皆可去取,唯细辛,干姜,五味子,不肯轻去。
即面热如醉,加大黄以清胃热,及加石膏,杏仁之类。
总不去此三味,学者不可不深思其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