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部分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部分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部分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5486abf01dc281e43af08d.png)
大学语文部分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答案大学语文部分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答案课文选讲篇目:1樊迟、仲弓问仁2冯谖客孟尝君3容忍与自由4我的世界观5秋水6张中丞传后叙7婴宁8蒹葭9湘夫人10春江花月夜11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12秋兴八首13长恨歌14无题15苦恼16饮酒17赤壁赋18哭小弟19断魂枪樊迟、仲弓问仁练习题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2、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3、《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附参考答案:1、“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
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
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
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2、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3、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
《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过重大影响。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
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冯谖客孟尝君练习题1.文中描写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的作用是什么?答: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
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99828dbb9f3f90f76c61ba3.png)
第一章1,你认为汉语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汉语之美,美在其音,美在其形,美在其意。
形神意兼备。
用词上,词藻可华丽,可朴实,可冗长,可精简,灵活万变,语感上,节奏韵律强,跌宕起伏,给人听觉享受,书写上,可一笔一划,可一气呵成,具有视觉冲击美,历史渊源上,中华文明上下5千年的进步离不开它。
音调,字体要是汉语的一大特色。
2,汉语目前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答:首先1 汉字使用人数目前世界第一. 2 汉字是联合国官方文字之一,所有文件必须翻译成汉字存档. 3 但是目前被用作官方文字最多的是英文. 4 随着中国国力日渐增强,学习汉语\汉字的外国人日渐增多。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并仍然或曾经在日语和朝鲜语、越南语中使用。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
狭义地说,它是汉族的文字;广义地言,它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扩大,汉语的国际影响也越来越大,受到了各国的广泛重视,要求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形成了学习汉语的热潮。
3,你认为汉语会走向拼音化道路吗?答:我觉得是不会的!汉字真的是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它的意义。
在中国,汉语拼音只是帮助学习汉字,降低汉字的学习难度,提高汉字的实际交际能力的一种工具。
建设汉语拼音并不是要汉字彻底拼音化。
我们应该强烈反对那些以汉字不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为借口而要求汉字全盘西化的观点。
因为“现代文化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消灭,传统文化将于现代文化并存”。
我们在运用汉字的过程中,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性的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
4,汉语繁体字将会取代简化字吗?答: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的繁体字回取消,而简化字回越来越流行的。
但是目前来看简体中文不会取代繁体字的。
但我想做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繁体字的。
简体字相比较繁体字,书写便捷;且学成简体字繁体字也可以无师自通,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繁体字也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它包含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所以说,谁取代谁都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价值。
大学语文部分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部分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fe0d73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74.png)
大学语文部分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答案第一章:课后思考题1. 什么是语文?语文的学习目标有哪些?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研究并传播语言文字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和思维能力。
语文的学习目标主要包括:(1) 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字、词、句、篇章的基本规律和运用方法;(2) 培养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多种语言交际技能;(3) 培养文化素养,包括对语言文字背后文化信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4) 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2. 语文学习的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语文学习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是因为现代社会对语言文字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语文学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使他们能够准确、流利、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能够理解和解读各种类型的文本,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同时,语文学习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语文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也有助于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第二章:课后练习题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回答问题。
文言文:其目自立于文明,而于知识未可以不免矣,且目自礼法齐全者,未可以不免于戾也。
国之先事也,不可以不察也;臣之言也,不可以不察也。
古之既有将相帅,不可以不察也;今之或有将相帅,不可以不察也。
处理之谓也,不可以不察也。
虽察之言也,不可以不说也。
问题:根据文言文的内容,谈谈你对“不可以不察也”一句的理解。
答案:根据文言文的内容,可以理解“不可以不察也”一句是强调了察觉、观察的重要性。
通过不断的察觉和观察,才能够全面地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处理。
在文言文中,提到了“其目自立于文明,而于知识未可以不免矣”以及“国之先事也,不可以不察也”的句子,都是在强调察觉、观察的重要性。
2010-2011大学语文(本)课后思考与练习答案
![2010-2011大学语文(本)课后思考与练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189a95dd88d0d233d46af0.png)
试析本诗中的农民形象塑造。 2. 试析本诗中的农民形象塑造。 诗人采用写实和象征相结合的手法,抓 住生活化的细节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吃苦 耐劳、坚强不屈、勇于牺牲、无怨无悔的 充分体现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农民形象。 又运用超越时空的抽象性语言将个体形象 提高到普遍性与群体形象的高度,使一个 具体的农夫的形象成为中华民族主体形象 的象征。
六、我的世界观
1.爱因斯坦对人类的贡献无论在科学研究上还 1.爱因斯坦对人类的贡献无论在科学研究上还 是社会进步上都是非常伟大的, 是社会进步上都是非常伟大的,请结合他这篇文 章谈谈你的体会。(确实伟大) 。(确实伟大 章谈谈你的体会。(确实伟大) 2.爱因斯坦认为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 2.爱因斯坦认为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 “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因此 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 对别人尽力有所报偿, 对别人尽力有所报偿,你觉得他这样说也这样做 是否有得也有失?(得到的是主要的, ?(得到的是主要的 是否有得也有失?(得到的是主要的,失去的微 不足道) 不足道) 3.自然科学家关心政治 自然科学家关心政治, 3.自然科学家关心政治,也以追求真善美作为 自己的理想,这对科学研究有无副作用, 自己的理想,这对科学研究有无副作用,是否浪 费精力和时间?文要学点理,理要学点文, 费精力和时间?文要学点理,理要学点文,这能 有什么益处? 理能够渗透、互补么?( ?(能 有什么益处?文、理能够渗透、互补么?(能)
2010-2011大学语文(本)
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一、齐桓晋文之事
1.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1.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谈谈你对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表现了孟子反对“霸道”、 主张“王道”即“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 他的“仁政”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 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用“礼义” 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 现“王道”理想。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其思想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在今天看来,它 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 民等多方面的含义 。这种社会变革的新观念,反 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 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 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386b76168884868762d634.png)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第一单元通古今之变《大同》(精读)1.阅读《墨子·尚同》,跟《大同》作比较研究,与同学讨论或撰写一篇诸如《墨家尚同思想与儒家大同思想的比较》之类的文章。
或选读《老子》、《庄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的著作,归纳他们的社会理想。
答:(1) 《墨子》的“同”是“同一”的意思,《礼运》的“同”是“和同”的意思,二者的内涵不一样。
(2) 由此可见墨家的政治理想是不争、去乱。
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大公无私。
(3) 墨家要求民众以贤人、君主为服从的标准,人类又以上天为服从的标准。
《墨子·经上》云:“同,异而俱于之一也。
……同,重体,合类。
”墨家之“同”消除了类别和界限。
儒家要求人们自觉地遵守道德,其次服从礼义刑法。
(4) 课外阅读相关论著,在《老子》、《庄子》、《韩非子》中找出阐论社会理想的文字,与大同作比较。
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分析先秦诸子中的道家与法家的社会理想。
2.你认为大同思想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答:这一点可以结合阅读康有为的《大同书》(重点读《序》)或分析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来讨论。
也可以就此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中对共产主义思想的接受现象来谈。
可以结合当前的全球化过程中的人类价值与伦理危机来讨论大同思想的现代与未来价值。
3.《大同》篇的艺术感染力除来自儒家用世的情感之外,还来自于文字的表达,试总结其中最主要的修辞手法。
答:(1) 注意找出文字的谐韵现象,如“公”、“睦”、“终”、“用”、“归”、“公”。
再如“礼”、“纪”、“里”、“知”、“起”。
再如“让”、“常”、“殃”、“康”。
先秦许多散文中都注意谐韵。
(2) 注意这篇文章的文字的铺陈与对偶现象。
在对偶中善于变化句式,因此便造成了铺张扬厉的气势。
(3) 文章的开头安排一个孔子与子游对话的场景,具有起兴的作用,使得文中陈述的思想充满了情感与感性,造成了文情并茂的效果。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泛读)1. 总结王安石所列仁宗治国的主要政治措施。
大学语文书后思考题答案
![大学语文书后思考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e16154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10.png)
大学语文书后思考题答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们经常会在课本的末尾给出一些思考题,并鼓励学生自行思考并回答。
这些思考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在本文中,我将回答一些大学语文书后的思考题,并提供相应的解释和例子。
1. "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唐诗中的“花”和“水”在比喻什么?这句唐诗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其中“花”比喻人的一生,而“水”则比喻时间的流逝。
作者通过描绘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景象,表达了生命短暂、时光易逝的主题。
人们如同花朵随风飘落一般,终将离世;而时间也像水流一样,不可遏止地流逝。
这样的比喻使得人们对生命的脆弱和时间的珍贵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2. 在古文《咏鹅》中,鹅的事物描写反映了怎样的审美价值观?在《咏鹅》这篇古文中,鹅的事物描写反映了“简朴”和“质朴”的审美价值观。
文中描写的鹅并不华丽,但它却具备了天然和真诚的特征。
与绚丽多彩的孔雀不同,鹅只是普通的白色,但正因为这样的朴素,它才显得纯粹和美丽。
这里的审美价值观强调了对真实、朴实和纯洁的赞美,而非外表华丽的虚饰。
3. 现代文中经常用“大提琴声”形容深情的音乐,这是源于哪一个古代诗人的作品?现代文中用“大提琴声”形容深情的音乐源于唐代诗人李贺的《长恨歌》。
这首古代长诗中有一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其中“大提琴声”一词形容了金络脑的声音,展现了激情和深情的音乐韵律。
这样的描述方式运用了对比和隐喻手法,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情感冲击。
4. 古代文人为何常以自然景物为表达情感的载体?古代文人常以自然景物为表达情感的载体,原因有两个方面。
首先,自然景物客观存在,并且人们对其有着共同的感知和意义。
通过借用自然景物,作品能够迅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理解。
其次,自然景物具备了独特的美感和象征意义,能够与人的情感产生契合和辩证关系。
借助自然景物描写来表现内心情感,使作品既具有美感,又能够更深入地探讨情感和人生的意义。
《大学语文》部分篇目课后思考及练习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部分篇目课后思考及练习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075cd204a1b0717ed5dd12.png)
《大学语文》部分篇目课后思考及练习参考答案《论语》课后思考与练习:1、意图在于将曾皙的性格与其他三位弟子加以对比,将读者的关注点聚焦在他的身上;其效果是突出了曾皙晒脱放达的人格特征,并为其出人意料的回答作了铺垫。
2、《韩诗外传》在构思上受到“侍坐”章的影响,但没有本章自然、平实和蕴藉;其句式更为华丽,感情更加张扬、外露,并带有战国文章的雄辩色彩。
《世说新语》课后思考与练习:2、重人不重事。
不是单纯地写事记人,而是选择人物生活中最具戏剧化、最能体现人物精神气质的片段,加以适当地渲染。
语言以简洁隽永见长,着墨不多,重在神似。
抓住人物最有特点的动作和语言,寥寥几笔,不求巨细无遗,只求传神写照,表现出人物的神情气质。
遗貌取神,意味深长,形成一种简澹、疏落而有意境、有余韵的美学风格。
4、《世说》玄虚空灵,《语林》政治功利色彩浓;《世说》言约旨远,《语林》摹写具体,有较强的故事性。
《李商隐无题》课后思考与练习:2、本诗具体内容的含混及缺失,反而提供给读者进行联想、想象的空间,更能引发不同读者多方面的感受。
缺点是不太适合痛快淋漓地表达情感以及叙述事件。
3、如阮籍《咏怀》、白居易《花非花》、李商隐《锦瑟》、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纱”)等。
《苏轼临江仙》课后思考与练习:1、如“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句,颇可见出作者的幽默与安适。
2、黄州时期为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期。
为人称颂的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赋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富于理趣的句子也颇多,如《定风波》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等。
《纳兰性德金缕曲》课后思考与练习:1、顾贞观的酬答之词赞扬了纳兰的高洁人品和对友谊的珍重,并表述了自己对友情的态度。
从思想内容看,与纳兰性德的思想完全相合,表示其愿意生死相托,来生再结为知己。
在写法上,也同纳兰此篇有相类处,用典恰切自然。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5a3e61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13.png)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在大学语文课后的思考题中,我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并给出相应的答案。
以下是我对几个典型思考题的回答:1. 如今社交媒体的兴起对人们的交际方式产生了哪些影响?答:社交媒体的兴起对人们的交际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社交媒体使得人们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方便了信息的传递和沟通。
其次,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更广泛的社交空间,使得人们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互动,并拓展了社交圈子。
然而,社交媒体也使得人们更加重视虚拟的社交关系,对面对面的交流有所冷淡,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疏离化。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泛滥和谣言传播也给人们的交际方式带来了负面影响。
2. 电子书对传统纸质书有何影响?是否会取代纸质书?答:电子书的出现对传统纸质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电子书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阅读,可以随时随地携带大量的书籍,避免了传统纸质书的体积和重量限制。
其次,电子书的出现降低了出版成本,使得更多的作品可以进入市场,满足读者个性化的需求。
尽管电子书在便携性和经济性上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是传统纸质书的存在仍然重要。
纸质书更加有质感,可以带给人们更好的阅读体验,同时也是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传承。
因此,电子书不太可能完全取代纸质书,而是两者相互补充、共存发展。
3. 现代科技对语言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答:现代科技对语言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更加简洁、便捷的语言表达方式,如缩写、表情符号等。
这种趋势使得语言变得更加简练,但也可能导致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深度下降。
其次,现代科技为语言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传播自己的语言观点和思想,促进了语言的多样性和交流。
然而,现代科技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网络语言的泛滥和语言交流的简化,可能导致语言质量下降和沟通困难。
4. 近年来,网络小说的兴起对传统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冲击?答:近年来,网络小说的兴起对传统文学产生了重大冲击。
大学语文书后思考题答案
![大学语文书后思考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7d530e10a6f524ccbf85a8.png)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1. 本文所写,你认为是实有其猪呢,还是作者杜撰?它们影响你对文章观点的认同吗?作者劳力于农村,对乡村生活中人猪之亲密关系自是司空见惯;即便并非实有其猪,以动物作为譬喻之媒,亦是古今中外文章惯技。
2. 自己安排或设置自己的生活,有什么问题吗?别人想要设置我们的生活,能够一概无视吗?有道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此为自由价值之要义,但实现起来,问题确是不少:政府、社会、思想专制、风俗习惯、陈腐观念,障碍所在多有。
关键是体会“特立独行”之意义,由己身开始实现之。
3. 作者采用这样的写法,你认为“闲篇”太多吗?它是否影响了对论题的充分阐述呢?严肃主题不必全是冠冕文章,看似闲笔,却更有助于引人入胜;文章中心意旨在读者的阅读兴奋中深入其心。
《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1. 本文从哪些方面阐述了《北京大学月刊》创办的宗旨?发表学校师生的研究成果,以尽学术贡献之责任;刊载各学科学说,破除学生固守专业、抱残守缺的旧习;发表各家各派的见解,消除校外学者的怀疑。
2. 本文结合办刊宗旨的说明,阐明了哪些大学理念?大学为研究学术之机关,这种研究,既非单纯输入欧化,也非一味保存国粹,而要用科学方法揭示传统学术的真相,在近代学术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发展;大学学生不应以获取毕业证书为目的,应于专精之余,旁涉各种有关学科的学理,成为一定意义上的通才,而避免偏狭;大学是包容古今中外不同学术派别、典籍、思想,广泛延揽各家各派学者研治学术的机关,应循思想自由原则,行兼容并收主义。
3. 在作者看来,所谓“大学”的内涵是什么?“所谓大学者……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行“兼容并收之主义。
”4. 反复阅读本文,体会其文风,并分析一下这种文风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格精神。
体现了作者诚恳、宽厚、温润、恬淡、坚定、从容等人格精神。
《庄子秋水》1. 你认为这种对话体在说理时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对话体多通过两个人物的问答和辩论来阐述道理,善于将不同思想的碰撞或逻辑思辨的过程有机地呈现出来,其语言也容易具有生动、活泼和个性化的特点。
《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c800d7b9f3f90f76c61bcf.png)
第一单元记叙文燕昭王求士【思考练习题答案】一、昭王能富国强兵、报仇雪耻的原因是卑躬屈节、求贤若渴、知人善用。
二、主要是指君主对人才的态度问题。
郭隗认为,君主要象对待老师和朋友那样来对待人才,要降低自己的身份,把人才看成自己的老师,诚心侍奉,虚心求教,这样才能使天下的人才前来投奔,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郭隗向燕昭王讲“古服道致士之法”的原因有二:一是让燕昭王知道“古服道致士”的方法有几种,供燕昭王作出正确的选择;二是希望燕昭王能由此懂得待贤如师,尊重自己,使自己的学问得以发挥,地位得以提高。
三、用了比喻。
郭隗将自己比作死千里马,将燕昭王比作“古之君人”,用千金买千里马比喻以谦虚的态度和优惠的政策招纳人才。
郭隗希望燕昭王通过这个比喻明白招纳人才的办法。
其作用是:1 .由于比喻贴切,使纳贤之理得到透彻的阐明;2 .增加了文章的活力和生气。
四、这段话中以排比为主,排比、对偶、层递三种修辞方法结合使用。
其作用是:排比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透彻;而对偶使文章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层递使三种待人态度的优劣层次更加鲜明。
五、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及用法:1. 币:礼物,与现代的币含义不同;以,连词。
2. 师之:把他(郭隗)当作自己的老师。
3. 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于: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
远:意动用法,以······为远。
4. 诎指:同屈旨,委曲自己意愿。
5. 事,为······服务。
管晏列传【思考练习题参考答案】一、管晏合传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 两人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贯注了知人善荐的思想。
管仲因得到鲍叔推荐才帮助桓公成就霸业,晏婴因知人善荐而使齐国三世强大。
2. 管晏二人都对齐国有显赫功绩。
管仲使“齐桓以霸”,而晏婴让“景公以治”。
3. 二人都让司马迁感慨万千。
大学语文第十一版思考与训练答案
![大学语文第十一版思考与训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ac2a4e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41.png)
大学语文第十一版思考与训练答案1、68. 下列选项中,文言现象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单选题] *A、学学半。
B、使老有所终。
(正确答案)C、选贤与能。
D、北冥有鱼。
2、1礼貌、坦诚、平等、避讳是交谈文明得体的基本原则。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3、1交警对正要闯红灯过马路的行人说:“请您遵守交通规则,等绿灯亮起时再走,多谢您的合作。
”交警的表述是得体的。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4、1“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下一句是“唯见江心秋月白”。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5、下列中括号内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泣[涕](tì)[蒜]瓣(suàn)(正确答案)B.汤[匙](shí)[熬]粥(āo)C.机[杼](shū)初[旬](xún)D.杂[拌]儿(bàn)公[侯](hòu)6、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赘语(zhuì)熨帖(yù)淬火(cuì)B、浩瀚(hàn) 克隆(lóng)感慨(kǎi)C、玄虚(xuán)国粹(cuì) 鱼翅(chì)D、摩登(mó)神祗(qí)裨益(pì)(正确答案)7、1“欢迎你到我家来拜访!”这句话表达得体。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8、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休憩(qì)眉黛(dài)(正确答案)B、点缀(zhuì) 遒劲(jìn)C、皱褶(zhě) 砂砾(lè)D、訇然(hōng) 晕车(yūn)9、1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单选题] *A.滑稽(jī)宽宥(yǒu)菡萏(hán)殚精竭虑(dān)B.门槛(kǎn)缄默(jiān)胸脯(pú)间不容发(fà)(正确答案)C.坍塌(tān)锃亮(zèng)怯懦(ruò)信手拈来(diān)D.盘桓(yuán)褴褛(lǚ)拾级(shè)舳舻相接(zhóu)10、《望岳》的作者是()[单选题] *李白杜甫(正确答案)李贺李商隐11、1自我介绍关系到能否给人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因此在自我介绍时可以适当夸大自己取得的成绩。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be2c8e49649b6648d7479c.png)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思考题思路提示现代文你怎样评价“人定胜天”一类的口号?有合理的一面,但也有夸张的一面。
后者不加以矫正,就是季羡林文中所批判的情况。
季文较多地是强调了传统文化中与自然和谐的一面,陈文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家族宗法的一面。
因为都不是专题论文,所以各自强调不同,引申出的看法也有区别。
2. 怎样看演讲中的幽默与噱头的区别噱头往往是外加的,内容是浅薄、哗众取宠的。
幽默是内容本身的有机组成,是深化、生动化的手段,是包含着智慧的,给人以启示的。
3. 天才是否注定要有悲剧命运遭遇悲剧命运的原因主要在社会方面还是在自身?天才的命运当然注定不是悲剧,但悲剧的情况较多也是事实。
原因两方面都有:自身性格的偏执和社会的缺少宽容与理解1. 概括与分析本文中“我”的矛盾心理。
父亲喜爱女儿,目睹爱女长到婚嫁年龄,舍不得女儿离己而去、嫁作人妇,却又无法阻拦,于是转移目标,将她们的男友一律视作“假想敌”。
2. 举例说明本文中作者对人生况味的细致体察。
作者关注和叙写他人的举止言笑,如小女儿的天真未凿,女儿们对男友照片的“供奉”,“假想敌”来访时与女儿的亲密状,吃饭时的哑剧等等,均是对人情事态的生动再现。
3. 本文作者的幽默风趣表现在哪些地方?妙喻连篇,抓住题目中“敌”之一义,时时扣紧题旨,屡屡用军事上的术语与事物,暗喻父亲与候选女婿对女儿的争夺战,描写“敌”之情状与“我”之心态。
4. 分析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巧用比喻,善用典故,机智幽默,富书卷气。
. 分析本文的中心意象及其象征意蕴。
“女孩子的花”即传说中由名叫百叶的女子变化而来的重瓣水仙花──百叶水仙是本文的中心意象。
这一意象蕴涵着复杂的象征意义,作者赋予它以女孩子的性格、美丽和命运,她就成了青春女性的象征。
重瓣水仙的灿烂开放、散发芬芳,美丽而短暂的花期,受到冷落的不幸和“刀一样”的性格,在此都是青春女性之绚烂生命、人生际遇、悲剧命运、纯真性情的写照。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a907ce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cb.png)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红楼点滴(1)北大的独特魅力:课堂的散漫,教学的严正,学术的容忍“北大人”独特的性格特点:散漫,求真,容忍(2)这种站起来提问或反驳的举动,有时还会有不礼貌的。
如有那么一次,是关于佛学某问题的讨论会,胡适发言比较长,正在讲得津津有味的时候,一个姓韩的同学气冲冲地站起来说:“胡先生,你不要讲了,你说的都是外行话。
”胡说:“我这方面确是很不行。
不过,叫我讲完了可以吗?”在场的人都说,当然要讲完。
因为这是红楼的传统,坚持己见,也容许别人坚持己见。
根究起来,韩君的主张是外道,所以被否决作者笔下充满感情的形象。
对于校长、名师、青年学生、校外评论的人,作者都以朴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赋予同样感情。
作者饶有兴趣地谈论教师间和师生间的一些学习和生活趣事,但是并没有厚此薄彼,他并没有站在某一方的立场,没有对名师仰视,也没有对其他人贬低,而是以同样饱满的情感回忆这些曾经发生在身边的可爱人的可爱事。
甚至对校外人士的评论,也平实地陈述,然后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述说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师生间涉及某学术问题时坚持己见互不相让,作者也以饱含的情感不失偏颇地表现师生的形象。
(3)读红楼点滴红楼点滴,即北大的二三事。
作者以北大为中心的旧人旧事、生活点滴表现了北大的一代学风,更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深厚感情和对旧人旧事旧情的无限美好的回忆,是一篇感情充沛的记事抒情散文。
《红楼点滴》层次结构简单分明。
点滴一谈课堂的散漫,二谈教学的严正,三谈学术的容忍。
然后又分别从各方面说明各层次所表现的主题。
课堂的随随便便,先说不应该上课而上课的情况,再说该上课而不上课的情况;教学的严正,先谈教师之间如此,师生之间也如此;学术容忍通过一件件事例说明红楼的容忍风气的根深蒂固。
作者叙事与说理相结合。
在层次递进过程中,又分别对事件进行因果分析。
如课堂散漫,不该上课而上课的情况出于几方面的因缘和合;该上课而不上课的情况出于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原因。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ad9afd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f8.png)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 思考题思路提示现代文你怎样评价“人定胜天”一类的口号?有合理的一面,但也有夸张的一面。
后者不加以矫正,就是季羡林文中所批判的情况。
季文较多地是强调了传统文化中与自然和谐的一面,陈文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家族宗法的一面。
因为都不是专题论文,所以各自强调不同,引申出的看法也有区别。
2. 怎样看演讲中的幽默与噱头的区别噱头往往是外加的,内容是浅薄、哗众取宠的。
幽默是内容本身的有机组成,是深化、生动化的手段,是包含着智慧的,给人以启示的。
3. 天才是否注定要有悲剧命运遭遇悲剧命运的原因主要在社会方面还是在自身?天才的命运当然注定不是悲剧,但悲剧的情况较多也是事实。
原因两方面都有:自身性格的偏执和社会的缺少宽容与理解1. 概括与分析本文中“我”的矛盾心理。
父亲喜爱女儿,目睹爱女长到婚嫁年龄,舍不得女儿离己而去、嫁作人妇,却又无法阻拦,于是转移目标,将她们的男友一律视作“假想敌”。
2. 举例说明本文中作者对人生况味的细致体察。
作者关注和叙写他人的举止言笑,如小女儿的天真未凿,女儿们对男友照片的“供奉”,“假想敌”来访时与女儿的亲密状,吃饭时的哑剧等等,均是对人情事态的生动再现。
3. 本文作者的幽默风趣表现在哪些地方?妙喻连篇,抓住题目中“敌”之一义,时时扣紧题旨,屡屡用军事上的术语与事物,暗喻父亲与候选女婿对女儿的争夺战,描写“敌”之情状与“我”之心态。
4. 分析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巧用比喻,善用典故,机智幽默,富书卷气。
. 分析本文的中心意象及其象征意蕴。
“女孩子的花”即传说中由名叫百叶的女子变化而来的重瓣水仙花──百叶水仙是本文的中心意象。
这一意象蕴涵着复杂的象征意义,作者赋予它以女孩子的性格、美丽和命运,她就成了青春女性的象征。
重瓣水仙的灿烂开放、散发芬芳,美丽而短暂的花期,受到冷落的不幸和“刀一样”的性格,在此都是青春女性之绚烂生命、人生际遇、悲剧命运、纯真性情的写照。
反过来说,作者把年轻女子的性格、情感赋予水仙花,水仙花成了作者抒发对女孩子人生境遇感喟的载体。
《大学语文》部分思考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部分思考练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b551a7f524ccbff12184ab.png)
《大学语文》部分思考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大同》篇的艺术感染力除来自儒家用世的情感之外,还来自于文字的表达,试总结其中最主要的修辞手法。
答:(1)注意找出文字的谐韵现象,如“公”、“睦”、“终”、“用”、“归”、“公”。
再如“礼”、“纪”、“里”、“知”、“起”。
再如“让”、“常”、“殃”、“康”。
先秦许多散文中都注意谐韵。
(2) 注意这篇文章的文字的铺陈与对偶现象。
在对偶中善于变化句式,因此便造成了铺张扬厉的气势。
(3) 文章的开头安排一个孔子与子游对话的场景,具有起兴的作用,使得文中陈述的思想充满了情感与感性,造成了文情并茂的效果。
结合《七月》将周代农民一年的劳动生活按时间顺序作一简要的概括。
答:正月:于耜、纳于凌阴二月:举趾农作、其蚤,献羔祭韭、播百谷三月:女子求柔桑、采蘩;条桑,伐远扬四月:无五月:无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食瓜八月:(采)萑苇、载绩、其获、剥枣、断壶九月:授衣、叔苴、采荼薪樗、筑场圃十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获稻、为春酒、纳禾稼、农夫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乘屋、涤场。
飨酒、杀羔羊,跻彼公堂十一月:于貉,取狐狸为裘十二月:其同,载缵武功、凿冰(注:均用夏历标示。
)你觉得《七月》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劳动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情变化?答:(1)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2)为公子裳,为公子裘,食我农夫(喜悦);(3)嗟我农夫,上入执宫功(忧虑);(4)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满足)。
对诗中“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一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传统的看法认为“春女感阳气而思男”,“悲则始有与公子同归之志,欲嫁焉”,近代以来学者提出这句是指身为奴隶的采桑女内心伤悲,害怕被贵族公子强行娶走。
你觉得哪种理解更为合理?说说你的理由。
答:此题分歧产生于“殆”字解释的不同。
“殆”解释为“始”,是传统的训诂,即指将要发生的事,是自己所愿望;近代以来将“殆”解释为“只怕”。
传统的说法以郑《笺》为代表,近代解释以郭沫若为代表。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及答案董小玉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及答案董小玉](https://img.taocdn.com/s3/m/7bf72fbb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6f.png)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及答案董小玉1.分析“吾辈”看月与他人有何不同,表现了怎样的审美情趣,从中可看出张岱小品文的哪些特点?一喜喧嚣,一喜清幽,故而是两种境界,两种天地,两种情感。
从中可看出作者文人情趣的流露,以及其小品清新空灵、率性任真的文风。
2.比较袁宏道的《虎丘记》与张岱的《西湖七月半》,两篇同写望月之夜,不过彼此之內容及感慨有同有异,试加以分析、讨论。
袁宏道的《虎丘记》所写的是中秋月夜,主要笔墨倾注在叙写游虎丘的游人身上,作者的感慨,在于做官的身份,使他与游人之乐隔绝开来;张岱的《西湖七月半》亦主要写游湖之人,但对游人持嘲笑态度,意在凸显“吾辈”的清雅。
3.在写到曾晳的时候,出现了一段关于弹瑟的声音和人物动作的描写,这样写的意图和效果是什么?意图在于将曾晳的性格与其他三位弟子加以对比,将读者的关注点聚焦在他的身上;其效果是突出了曾晳洒脱放达的人格特征,并为其出人意料的回答作了铺垫。
4.在描述百姓对齐王好乐和田猎的两种不同反应时,孟子使用了同中有异的重章叠句的手法,这种写法的意图何在?效果如何?“今王鼓乐于此”至“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与下段“今王鼓乐于此”至“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两段,采用了类似诗歌的重章手法,即结构和语句大体一致,仅更换个别词句;且每段中也采用了类似诗歌的叠句手法。
重章的效果是同时强化了两种现象之间相同与不同之处的对比,有很强的说服力;叠句则产生了积累性效果,增强了情绪的感染力。
5.比较本文与《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思考二者的语言风格有何差异,原因何在。
“侍坐”章平实自然、谈言微中,措辞简约而余味隽永;本文则富思辨性与逻辑性,有很浓厚的雄辩色彩。
这种差异首先源自话语的对象、内容、场合及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部分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答案课文选讲篇目:1樊迟、仲弓问仁2冯谖客孟尝君3容忍与自由4我的世界观5秋水6张中丞传后叙7婴宁8蒹葭9湘夫人10春江花月夜11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12秋兴八首13长恨歌14无题15苦恼16饮酒17赤壁赋18哭小弟19断魂枪樊迟、仲弓问仁练习题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2、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3、《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附参考答案:1、“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
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
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
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2、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3、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
《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过重大影响。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
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冯谖客孟尝君练习题1.文中描写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的作用是什么?答: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
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
但当孟尝君召人收债时,他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迅速“市义”而归。
在孟尝君失势就国看到“市义”的奇效后,冯谖又作出了更远的谋划,为孟尝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从此高枕无忧,长保荣华富贵。
由此可见,冯谖起初是故意深藏不露,有意试探,而在盂尝君礼贤下士、真情相待之后,才不遗余力地为之出谋划策,这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
一波三折、生动有趣的情节,既彰显出冯谖的独特个性,又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2.从哪里可以看出冯谖与孟尝君之间是互为对照的?答:孟尝君与冯谖形成对照。
冯谖的再三弹铗,反托出孟尝君的宽容大度。
而当冯谖大展奇才的时候,又显出孟尝君的目光短浅:他不懂“市义”的意义,不明诸侯之间的矛盾可资利用,不知借宗族关系保护自己。
而冯谖则深知百姓的艰难,以“市义"来赢得民心,利用齐王与梁王之间争夺贤才的矛盾来抬高孟尝君,以宗庙之重巩固孟尝君封地。
人物之间的映照,使全文波澜迭起,姿态横生。
3.请谈谈你对冯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的看法。
答:策士冯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巩固政治地位的经过,展现了冯谖不甘屈居人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的奇特风采,同时也表现了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品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养士”风气和政治风貌。
当然,对冯谖注重民心向背和孟尝君的礼贤下士,在今天也应当给予充分肯定,但对其中的权术观念和“士为知己者死”等意识,则还须进行现代理性分析,不可全盘接受,也不能一概否定。
容忍与自由练习题1.谈谈你对“容忍”与“自由”之关系的理解。
答:容忍为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2.胡适认为不存在“绝对之是”,你的看法如何?答:作者分三个层次来阐发这一中心论点:首先从“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说起,说明“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接着指出“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揭示出容忍难以实行的心理根源;最后则指出“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极其错误的,强调“绝对之是”根本不存在。
3.识记文中的三个例证及其所说明的道理。
答:作者年少时援引《王制》专制律条痛骂《西游记》和《封神榜》,宗教史上高尔文活活烧死塞维图斯等科学家,提倡白话文时陈独秀“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这三个典型例证,分别证明了文章中三个层次的分论点,说明历史上的宗教改革,和白话文学运动时,那种不容他人匡正的态度,都是基于“我们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更强调容忍异己的难得。
4.谈谈本文“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大家风范。
答:文章从自身的经验谈起,坦诚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以身说法,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灵距离,极具亲和力。
作者不摆理论架势,将至理深意融化在平易的白话之中,剀切道来,排除了读者阅读和理解的障碍,极易被读者接受。
这种文笔和态度,充分体现出胡适所倡导的“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文风。
这种文风,是一种胸有成竹、透彻于心、而后返璞归真、深入浅出的极高境界,故被誉为“大家风范”。
我的世界观练习题1.作者认为,人生“目的何在”“不必深思”,但却得出一个“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结论,这如何理解?答:人是为别人而活着,这是对人的短暂生命价值的透彻感悟,他投身科学、参与社会的热情,是出于对人类相互依存关系的强烈责任感。
2.作者既认为“客观世界"是“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却又坚执探索“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宗教感情”,这如何理解?答:作者探索“奥秘”、探索“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宗教感情",是基于“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理念的献身精神,同时也说明科学和艺术确有相通的底蕴。
3.谈谈这篇演讲词的文风与作者人格的一致性。
答:思理深远而言语朴实,见解独到而态度谦逊,坦率自然而真情涌动,是这篇演讲词的主要特色,也是作者人品在文风中的体现。
秋水练习题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今人有何启迪?本文通过寓言形象地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这一主旨在客观上给今人的启迪是人们不可囿于个人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2、本文用什么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本文是用形象的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的。
首先,在整体构思上,作者虚构一个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故事,以此展开说理,阐明文章主旨。
其次,在文章展开说理之前,先设置了一段对河水与海景的描写,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陪衬河神与海神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文章的主旨。
再次,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揭示所欲阐述的深微玄奥的哲理,而且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迭出,使抽象的结论蕴含于形象的比喻之中,引人联想,发人深思。
3、试析本文类比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本文在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了类比和对比的论证方法,因而使得通常比较抽象的议论也具有很强的形象性。
(1)类比:北海若在第一次答话中用排比句将井底的青蛙、夏天的小虫、乡下的书生进行类比,说明受生活环境局限的人难以理解这环境之外的大道理。
北海若在第二次答话中用另一个排比句把智者对远近、今古、得失、生死的看法列举出来,通过类比,让人知道智者看待事物所持的相对主义的观点。
(2)对比:本篇首段河景与海景的对比,暗示主题,并对河伯与北海若的不同认识境界起陪衬作用。
另外河伯以水多自夸,北海若则把自己看作大山中之小石小木也就是一例典型的对比论证。
张中丞传后叙1.体会并说明本文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的特色。
答:全文的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并重。
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驳斥了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并补叙和赞扬了张巡、许远守城捍卫天下的事迹。
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的英勇事迹,然后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
前后两部分虽各有侧重,但又有内在联系,前者议论是后者补叙的“纲”,后者是前者的事实佐证,两部分相辅相成,紧紧围绕着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
2.本文在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哪些方法?试作具体分析。
答: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将张巡、许远、南霁云这三个主要人物,写得生动传神。
如写南霁云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细节,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的刚烈和嫉恶如仇的个性。
补叙张巡轶事几乎全用细节,如读书过目不忘,不过三遍,就能记一辈子;写文章不需打草稿,一挥而就;对守城的近万名士卒,只要见过一面,以后没有不认识的。
这些细节充分表现了张巡过人的记忆和非凡的文才,使张巡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作者笔下的张巡不仅是为国殉身的武将,同时也是一位博通今古、文思敏捷、智勇双全的英雄。
3.本文为什么叫作“后叙”?答:本文是韩愈在读了李翰《张巡传》后,感到有所不足,用来补叙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守卫睢阳的英雄事迹和其他轶事,因此名为“后叙”。
4.概括南霁云的性格特征,并分析作者所用的细节描写手法。
答:作者补叙南霁云乞师贺兰,未加一句评论,而是抓住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行动,表现南霁云气概豪壮、忠心为国、嫉恶如仇的英雄气概。
(1)写他拒绝宴请而慷慨陈词:“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
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2)写他拔刀断指以为志:“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3)写他箭射浮图以为记:“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
同时文中还记叙了南霁云与张巡同时殉难的情景。
当城陷南霁云被俘,敌人劝降,南霁云初“未应”,而张巡一句话,南霁云笑答:“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作者采用了精彩的场面描写、侧面烘托的手法,歌颂了南霁云的凛然正气. 赞美其忠肝义胆。
婴宁1.把握婴宁的个性特点和性格转化轨迹,体会小说所展示的社会人生内涵。
答:婴宁的性格最终发生了很大转化,由“无时不笑”到“矢不复笑”,再到“笑须有时”。
显然,这转化意味着婴宁自然天性的失落和对社会礼法的顺应;虽然这是不得已的,但却是社会人生的必然:狐女要走出荒山深谷,投身人际社会,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就必须经由这样一番洗礼。
如果说这里有一种“隐于笑”的悲剧情味,那就是因为它象征着人类永远也无法解脱的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矛盾的困境。
小说的深刻内涵和普遍意义或许就在这里。
2.作者说婴宁是“隐于笑者”,这话应如何理解?答:隐于笑者,在抄本作“何尝憨耶”。
3.谈谈这篇小说的整体建构特点。
答:鬼母形象具有整体建构和主题深化的双重价值。
小说的表层叙事,是王子服遇美女、寻美女、娶美女的经过,但内里实情,却是鬼母养狐女、教狐女、嫁狐女的过程。
表面上的重重偶然与巧合,实际上都是鬼母为完成托养义务所作的有意安排;而鬼母的无所不能,则是她导演这一幕幕喜剧的真正机杼。
特别是她对婴宁的一再教诲,督导婴宁从“笑辄不辍”到“笑须有时”,从“少教训”到成为“全人”,更是加速了婴宁自然天性的失落,从而也就十分鲜明地彰显出小说披露人类困境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