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基坑监测点布设方案
工程基坑监测点布设方案
工程基坑监测点布设方案一、引言工程基坑监测是指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工程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变形、沉降、变位、裂缝以及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等工程安全影响因素进行实时或定期监测,以保障工程安全、保障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安全。
工程基坑监测点布设方案是工程监测的重要环节之一,它的合理布设可以为工程基坑的监测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从而为工程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本文将从监测点布设的目的、原则、方法以及布设的技术要求等方面对工程基坑监测点布设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二、监测点布设的目的1. 保障工程安全:监测点布设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形、沉降、变位等安全隐患,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事故发生。
2. 保障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安全:工程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变形和沉降等可能会对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产生影响,合理布设监测点可以及时监测这些影响,以便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3. 提供可靠的监测数据:监测点布设不仅要确保监测到基坑施工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还要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为工程安全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监测点布设的原则1. 整体覆盖:监测点的布设应该能够覆盖整个工程基坑范围,以充分反映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变形和沉降情况。
2. 合理分布:监测点的布设需要考虑基坑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分布情况,以便全面监测可能产生的影响。
3. 稳定可靠:监测点的布设应该选择在地基较为稳定的地方,以保证监测点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 灵活布置:监测点布设需要考虑施工方式、工程要求以及地质条件等因素,从而灵活布置监测点。
四、监测点布设的方法1. 根据工程特点确定监测点布设范围:根据工程基坑的具体情况确定监测点的布设范围,包括基坑的尺寸、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分布情况等。
2. 分析监测需求确定监测点数量:根据工程基坑的特点和监测的需求确定监测点的数量,包括竖向和横向的监测点。
3. 基于监测技术选择监测点布设方式:根据监测技术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监测点布设方式,包括测量点布设、监测设备安装等。
基坑工程监测方案
. 1目录 01 监测依据 02 监测工程和监测点布置 13 监测的具体措施 54 监测周期和频率 75 监测仪器设备、技术要求与精度要求 86 监测报警 98 资料成果提交 101 、"建造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2 、"建造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GB50497-2022〕3 、"建造地基根抵设计规"〔GB50007-2002〕4 、"建造地基根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GB50202-2002〕5 、"工程测量规"〔GB50026-2022〕6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GB12897-91〕7 、"建造变形测量规程"〔JGJ/8-2022〕8 、设计单位的要求监测的目的:受工程地质条件、临近建造物的构造性能、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基坑在开挖及维护期间,必须采用信息施工法发展施工。
根据相关规和支护设计要求,监测工程及测点布置如下:1 .基坑坑顶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测点布置:沿基坑坑顶设置测点,根据实际情况布点。
水平、竖向位移监测基准点埋设在基坑开挖深度 3 倍围以外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定区域,具体监测布置点根据实际情况发展调整。
建议使用基康 BGK-2800-GSDM 全球星位移测量系统。
我们只需确定要监测的点,并且在测点上建立固定装置,该固定装置尽量不受干扰,将接收器放置在不同测点记录观测前后的数值,比照算出水平及垂直位移量。
测点数目不限。
建议测点建立标准观测墩,现浇混凝土桩或者钢管,安装基面>300mm 直径的方台或者者平台,量程不限。
2 .周边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测点布置:沿基坑坑顶外侧设置测点,根据实际情况布点。
建议在基坑的外围各周边均布置 2~ 10 个监测点,间距 20-50m ,在基坑开挖一周前埋设测斜管,并通过测斜仪观测各深度处基坑的水平位移。
工程基坑监测点布设方案
第五章监测点布置和埋设监测点布设原则1.以设计提供的主体围护结构监测平面图为参考;2.各监测项目的测点布设位置及密度应与基坑开挖顺序、被保护对象的位置及特性相配套;同时为综合把握基坑变形状况,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应保证每一开挖区段内有监测点;遵循规范结合实际,参照围护体布置及开挖分区等参数,进行测点布置;3.基坑监测点总体布设原则:1监测点应充分结合基坑工程监测等级、基坑设计参数特性和基坑施工参数特性进行合理布置;2监测点布置应最大限度反映基坑围护结构体系受力和变形的变化趋势;3基坑围护结构侧边中部、阳角处、受力或变形较大处应布置测点,重点区域应加密监测点;4不同监测项目的监测点宜布置在同一断面上,便于数据比对;5监测点间距布置应满足规范要求,应满足设计及相关单位的合理要求;6各监测项目的测点布置,需兼顾基坑分块施工特点,确保每分块开挖施工中,均有对应测点有效工作,从而为分块施工过程提供数据信息;4.区间隧道监测点布置每10环在管顶和管底各设置一个,盾构始发井和接受井部位各设置一个断面;收敛监测布置间隔同隧道内管片沉降监测;围护结构体系观察基坑工程的现场监测应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整个基坑工程施工期内,与仪器监测频率相对应,应进行巡视检查,并形成书面巡视报表;巡视检查内容主要针对四部分:围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和监测设施;一般现场巡视内容汇总表现场巡视检查以目测为主,可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等工器具以及摄像、摄影等设备进行;每日由专人对自然条件、支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监测设施等的巡视检查情况进行书面记录,及时整理,并与仪器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巡视检查如发现异常和危险情况,应及时通知委托方及其他相关单位;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基坑开挖期间大面积土方卸载,围护结构将产生一定水平位移,为掌握围护结构顶部位移信息,布设墙顶水平位移监测点,围护结构顶水平位移值亦可作为测斜自管口向下计算时的管口位移修正值;测点布置与围护结构测斜孔位置一一对应;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一般直接布设在顶圈梁上,依据测点布设时机相对圈梁浇筑混凝土时间,可区分为先埋和后埋两种方式;“先埋”即在围护体顶部结构施工过程中,如圈梁钢筋笼绑扎过程中,在方案设计位置,将钢筋标杆预先竖直牢靠绑扎或焊接在钢筋笼上,预埋钢筋标杆顶部带“十”字应高出设计圈梁顶部1~2cm以上,混凝土浇筑完毕后,钢筋标杆即牢靠固定在圈梁中或在圈梁混凝土浇筑后12h内,将专用道钉按入测点设计位置,待混凝土完全凝固后,测点亦牢靠固定在圈梁中;“后埋”即围护结构顶部结构施工完成后,用冲击钻于测点设计位置用膨胀螺栓把强制对中盘固定,监测时放上小棱镜即可;水平位移点位埋设示意图周边地表沉降监测因开挖引起基坑围护结构向坑内的变形及坑底隆起等原因,会导致坑外土体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形,会对影响范围内道路以及地面造成影响,如道路变形过大,将导致道路不能正常、安全使用,故需对基坑周边地表进行沉降监测;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道路及沉降测点标志采用窖井测点形式,采用人工开挖或钻具成孔的方式进行埋设;道路、地表沉降监测测点应埋设平整,防止由于高低不平影响人员及车辆通行,同时,测点埋设稳固,做好清晰标记,方便保存;地表沉降监测点埋设实样图周边建构筑物沉降监测因开挖引起基坑围护体向坑内的变形及坑底隆起等原因,会导致坑外土体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形,会对影响范围内建筑物造成影响,如建筑物变形过大,将导致该建筑物不能正常、安全使用,故需对建筑物进行沉降和水平位移监测;建筑物垂直位移测点可利用射钉枪进行布设或使用冲击钻进行“L”形测标布设;需确保测点与建筑物连结紧密,不能有松动;建筑物沉降监测点埋设示意图基坑施工监测控制标准以上各项监测的报警指标根据设计施工蓝图确定,应在方案评审会上确认;施工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应启动应急预案并加强监测和巡视:雨季:加强围护安全监测和巡视,必要时增设监测点;小雨时监测工作正常进行,中雨以上雨量时光学监测工作停测,但测斜监测、轴力监测、等科目仍应正常进行,数据异常时需进行加测;围护渗漏:渗漏处加强围护安全监测和巡视;地面裂缝:加强对裂缝处沉降监测、裂缝附近围护安全监测和巡视;监测数据持续报警:加密监测频率,出现异常时及时通知相关单位;监测预警:巡视预警:施工过程中通过巡视,发现一般安全隐患或不安全状态应予以预警;若风险点在扩大,则应在报表中注明,并予以巡视预警;综合预警:施工过程中根据现场参与各方的监测、巡视信息,并通过核查、综合分析和专家论证等,及时综合判定出工程风险不安全状态而进行的预警;施工过程中当判断为综合预警状态时,在信息报送的同时,应及时组织分析,加强监测、巡视,进行先期风险处置;第六章监测仪器和监测方法沉降测量6.1.1 基准点及工作基点的埋设基准点布设于隧道及基坑开挖影响区外,一般为开挖边界100米之外不受干扰的地方,在土质地区,应埋设水泥桩,优先考虑设立在基础好,沉降稳定,便于施测,便于保存,稳固的永久性建筑物上,也可以埋设于在变形影响区域外的原状土层上;工作点的选取应适观测点与基岩基准点的距离而定,初步确定为每个基准点联测3个工作点;基准点埋设方式如下图所示;墙角精密水准点埋设示意图基准点与工作基点的埋设要牢固可靠,如采用标准地表桩,必须将其埋入原状土,并做好井圈和井盖;在坚硬的道面上埋设地表桩,应凿出道面和路基,将地表桩埋入原状土或钻孔打入1米以上的螺纹钢筋做地表观测桩,并同时打入保护钢管套;基准点与工作基点可适现场情况使用第三方交桩控制点或其他已有的精密水准点;地面基准点埋设示意图6.1.2测量方法基准点采用观测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时可以只观测单程,采用附合水准路线形式必须进行往返观测,取两次观测高差中数进行平差;观测顺序:往测:后、前、前、后,返测:前、后、后、前;根据使用仪器徕卡DNA03电子水准仪的精度是每公里偶然中误差为0.3mm,同时考虑本工程监测点是按照三等垂直位移监测精度进行观测,其视线长度≤50m,一般附合路线线路长约1km 左右,则在该路线上的测站数为:105021000 线线S S n 站各测站高程中误差为:04.0103.0 n m m 偶站mm在本线路中最弱点将是第5站,即n=5,其单向观测最高程中误差为:09.023.204.05)( 站单向最弱点m m mm当采用往返观测时,最弱点高程中误差为:06.0204.02)( 最弱点(单向)往返最弱点m m mm可以看出,采用该仪器按本观测方案可以达到垂直变形监测要求;观测注意事项如下:①对使用的电子水准仪、条码水准尺应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进行检验;当观测成果异常,经分析与仪器有关时,应及时对仪器进行检验与校正;②观测应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测站;③观测前应正确设定记录文件的存贮位置、方式,对电子水准仪的各项控制限差参数进行检查设定,确保附合观测要求;④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⑤仪器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时才能开始观测;⑥数字水准仪应避免望远镜直对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仪器应在生产厂家规定的范围内工作,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才能启动测量键,当地面震动较大时,应随时增加重复测量次数;⑦每测段往测和返测的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⑧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⑨完成闭合或附合路线时,应注意电子记录的闭合或附合差情况,确认合格后方可完成测量工作,否则应查找原因直至返工重测合格;6.1.3数据处理及分析1数据传输及平差计算观测记录采用电子水准仪自带记录程序进行,观测完成后形成原始电子观测文件,通过数据传输处理软件传输至计算机,检查合格后使用专用水准网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得出各点高程值;平差计算要求如下:①应使用稳定的基准点为起算,并检核独立闭合差及与2个以上的基准点相互附合差满足精度要求条件,确保起算数据的准确;②使用商用华星测量控制网平差软件,平差前应检核观测数据,观测数据准确可靠,检核合格后按严密平差的方法进行计算;③平差后数据取位应精确到0.1mm;通过变形观测点各期高程值计算各期阶段沉降量、阶段变形速率、累计沉降量等数据;2变形数据分析观测点稳定性分析原则如下:①观测点的稳定性分析基于稳定的基准点作为基准点而进行的平差计算成果;②相邻两期观测点的变动分析通过比较相邻两期的最大变形量与最大测量误差取两倍中误差来进行,当变形量小于最大误差时,可认为该观测点在这两个周期内没有变动或变动不显着;③对多期变形观测成果,当相邻周期变形量小,但多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时,应视为有变动;监测点预警判断分析原则如下:①将阶段变形速率及累计变形量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小于预警值,则为正常状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预警值而小于报警值则为预警状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报警值而小于控制值则为报警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控制值则为控制状态;②如数据显示达到警戒标准时,应结合巡视信息,综合分析施工进度、施工措施情况、支护围护结构稳定性、周边环境稳定性状态,进行综合判断;③分析确认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通知有关各方采取措施;垂直位移基准网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水准观测仪器及主要技术指标水平位移测量现场监测基准点采用强制归心的水泥观测墩,顶面长宽各0.4米,地下部分埋深大于1.2米,地面部分高1.0米;监测点埋设时先在圈梁、围护桩或地下连续墙的顶部用冲击钻钻出深约10cm的孔,再把强制归心监测标志放入孔内,缝隙用锚固剂填充;埋设形式如下图;监测基点实景图监测点实景图5.2.1埋设技术要求测点标志埋设时应注意保证与测点间的通视,保证强制对中标志顶面的水平,测点埋设完毕后,应进行必要的保护、防锈处理,并作明显标记;监测点标志使用预制强制归心标志,可与桩顶沉降点制作成同一标识;5.2.2观测方法1基准点及工作基点观测根据基坑周边环境情况,水平位移基准点及监测控制点组成附合、闭合导线或导线网,参考下图观测方案;水平位移基准点及工作基点必须使用强制对中装置;基准点及工作基点布置示意图基准网测量采用2″级全站仪,测距精度2mm+2ppm;可按下式估算导线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1t u m S T m m S1-1 其中S 为导线平均边长,m 为测角中误差″,1T 为测距相对中误差mm;取导线平均边长60米,测角中误差1.41”,测距中误差使用TC1800进行6测回观测,可达0.5毫米,于是得到导线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ij M 为0.64毫米; mm M M M U T IJ 64.022 1-2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点的测量选用Ⅰ级全站仪导线测量的方法,按国标“精密工程测量规范”的四等三角测量技术要求施测;其主要技术要求如下:①水平角观测采用方向观测法,6测回观测,方向数多于3个时应归零;方向数为2个时,应在观测总测回中以奇数测回和偶数测回分别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和右角,左角、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的差值不大于±″;②半测回归零数≤±4″;一测回中2倍照准差变动范围≤8″;同一方向各测回较差≤±4″;③观测时为了减少望远镜调焦误差对水平角的影响,每一方向的读数正倒镜不调焦完成; ④方位角闭合差≤±″n n 为测站数;⑤测距应往返观测各两测回,并进行温度、气压、投影改正;根据场地的稳定条件,应定期对基准网进行检核,一般每3个月检查1次,发现工作基点相对关系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进行基准网复测;5.2.3监测点观测由于施工场地内环境条件一般较差,考虑现场情况,监测点水平位移观测一般采用极坐标法,使用工作基点为起算点,采用极坐标法测定各监测点坐标,计算围护桩顶测点的变形量;极坐标法进行监测点观测,测量方法与导线测量相同,在选定的工作基点上安置全站仪,精确整平对中,瞄准另一个工作基点作为起始方向,并用其它工作基点作检核,按测回法依次测定各监测点与测站连线的角度、距离,计算监测点坐标,根据各测次与初始值的坐标,计算桩顶水平位移矢量;极坐标法进行监测点水平位移监测中误差为:mmMmij8.022,满足精度要求;5.2.4数据处理及分析1数据传输及平差计算观测记录采用全站仪多测回测角测量记录程序进行,观测时可完成各项限差指标控制,观测完成后形成电子原始观测文件,通过数据传输处理软件传输至计算机,使用控制网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得出各点坐标;平差计算要求如下:①平差前对控制点稳定性进行检验,对各期相邻控制点间的夹角、距离进行比较,确保起算数据的可靠;②使用华星测量控制网平差软按严密平差的方法进行计算;③平差后数据取位应精确到0.1mm;通过各期变形观测点二维平面坐标值,计算投影至垂直于基坑方向的矢量位移,并计算各期阶段变形量、阶段变形速率、累计变形量等数据;2变形数据分析观测点稳定性分析原则如下:①观测点的稳定性分析基于稳定的基准点作为基准点而进行的平差计算成果;②相邻两期观测点的变动分析通过比较相邻两期的最大变形量与最大测量误差取两倍中误差来进行,当变形量小于最大误差时,可认为该观测点在这两个周期内没有变动或变动不显着;③对多期变形观测成果,当相邻周期变形量小,但多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时,应视为有变动;监测点预警判断分析原则如下:①将阶段变形速率及累计变形量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小于预警值,则为正常状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预警值而小于报警值则为预警状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报警值而小于控制值则为报警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控制值则为控制状态;②如数据显示达到警戒标准时,应结合巡视信息,综合分析施工进度、施工措施情况、基坑围护结构稳定性、周边环境稳定性状态,进行综合判断;③分析确认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通知有关各方;仪器型号:索佳SRX2、南方NTS-332R;精度:±2″,±2mm+2ppm;。
基坑监测点应该如何布置
基坑监测点应该如何布置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尽可能地反映对象的实际受力、变形状态及其变化趋势,因此,监测点应布置在内力及变形关键特征点上,以确保对对象的状况做出准确的判断。
在监测对象差异内力和变形变化大的代表性部位及周边环境重点监护部位,监测点应适当加密,以便更加准确地反映监测对象类型的受力和变形特征。
其要求为满足对监测对象监控的要求,各环境监测项目均应保证有一定数量的监测点。
但基坑工程监测工作量很比较大的,又受人员、光线、仪器数量的限制,测点过多、当天的工作量过大会影响监测的质量,同时也将增加预报费用,因此,测点也不是越多越好。
监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
为了保证量测通视,减小转站引点导致的误差,理应尽量减少在材料运输、堆放和作业密集区埋设测点。
在布设围护结构、立柱、支撑、锚杆、土钉等的应力应变熔体观测点时,正常测点标志未必应影响结构的正常受力状态,不应降低内部结构的变形刚度和承载能力。
管线的观测点布设不能影响管线的正常使用和安全。
位于地铁、隧道、重要管线、重要文物和设施、近现代优秀建筑等重要保护对象安全生态区非常重要范围内的监测点的布置,尚应满足相关部门的技术要求。
1、墙(坡)顶水平和壁面位移围护墙或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监测网水平间距不宜大于20m。
一般基坑每边的中部、阳角处变形较大,所以中部、阳角处应设测点。
为便于监测,水平位移观测点宜同时作为横向位移垂直的观测点。
距为了测量观测点与基线的距离变化,衬砌每边的测点不宜少于3点。
观测点设置在基坑路基混凝土护顶科砂藓或围护墙顶(冠梁)上,有利于观测点的保护和提高观测精度。
2、深层水平位移围护墙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的监测是观测基坑围护体系变形最直接的手段,边线监测孔应布置在基坑平面上挠曲计算值最大的位置,卢丹县一般宜布置在基坑周边的中部、阳角处及有代表性的阴部。
监测点水平间距宜为20~5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该少于1个。
基坑工程监测方案完整版
基坑工程监测方案完整版一:(详细版)基坑工程监测方案完整版一、前言本旨在规划基坑工程的监测方案,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质量。
本方案详细介绍了监测的目的、内容、方法及具体实施步骤,以供参考。
二、监测目的基坑工程的监测目的是为了及时掌握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变形和破坏情况,预测和评估可能带来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三、监测内容1. 地面沉降监测地面沉降监测旨在记录基坑周围地面的垂直位移情况,以评估基坑开挖对周边建造物和地下管线的影响。
2. 基坑顶部水平位移监测基坑顶部水平位移监测旨在记录基坑各个部位的水平位移情况,以评估基坑结构的稳定性。
3. 地下水位监测地下水位监测旨在记录基坑周围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以评估基坑排水系统的效果。
4. 基坑支护结构变形监测基坑支护结构变形监测旨在记录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形情况,以评估支护结构的稳定性。
五、实施步骤1. 建立监测点根据监测内容确定监测点的位置,并进行标记和记录。
2. 部署监测仪器根据监测内容选择合适的监测仪器,并按照要求进行部署和安装。
3. 数据采集和处理定期对监测仪器进行数据采集,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监测报告。
4. 监测报告及时反馈及时将监测报告反馈给相关责任方,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六、附件本所涉及附件如下:1. 基坑工程监测点位置图2. 基坑工程监测仪器说明书3. 基坑工程监测数据报告样本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建造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造领域的专门法律法规。
2.《施工安全管理条例》: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施工领域的专门法律法规。
二:(简洁版)基坑工程监测方案完整版一、前言本为基坑工程监测方案,旨在确保工程施工过程的安全和质量。
详细介绍了监测的目的、内容、方法及实施步骤。
二、监测目的基坑工程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掌握工程变形和破坏情况,预测风险并采取措施,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三、监测内容1. 地面沉降监测2. 基坑顶部水平位移监测3. 地下水位监测4. 基坑支护结构变形监测五、实施步骤1. 建立监测点2. 部署监测仪器3. 数据采集和处理4. 监测报告及时反馈六、附件1. 基坑工程监测点位置图2. 基坑工程监测仪器说明书3. 基坑工程监测数据报告样本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建造法》2.《施工安全管理条例》。
建筑工程基坑监测施工方案
建筑工程基坑监测施工方案一、监测设备1. 地质监测设备在基坑施工现场周围设置地质监测点,采用地下水位监测仪、土体变形监测仪等设备,对地下水位、土体变形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2. 地下水监测设备在基坑周边设置地下水监测点,采用水位计和水质采样仪等设备进行地下水位和水质的监测。
3. 土体变形监测设备在基坑周围设置土体变形监测点,采用变形仪、应变片等设备进行土体变形情况的监测。
4. 施工过程监测设备在基坑施工过程中,设置高精度的位移监测仪、测斜仪等设备,对基坑支护结构、地下管线等进行监测。
二、监测方案1. 地质监测方案对基坑周围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勘察和分析,建立地质监测点,实时监测地下水位和土体变形情况,并根据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及时调整施工方案。
2. 地下水监测方案对基坑周边地下水位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地下水位的变化,并根据监测数据调整抽水和排水方案,以确保基坑施工过程中地下水的稳定。
3. 土体变形监测方案对基坑周边土体的变形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土体变形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以确保基坑施工过程中土体的稳定。
4. 施工过程监测方案对基坑支护结构、地下管线等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稳定。
三、应急预案1. 地下水突发情况一旦发现地下水位出现异常变化,立即停止施工,及时排查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地下水位的稳定。
2. 土体变形突发情况一旦发现土体出现异常变形情况,立即停止施工,及时排查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以确保基坑施工的安全。
3. 施工过程突发情况一旦发现基坑支护结构、地下管线等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施工,及时排查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施工的安全和稳定。
四、监测报告1.监测人员应每日定时向施工负责人提交监测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地质、地下水位、土体变形、施工过程监测等情况的详细数据和分析结果,并根据报告对施工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2.监测报告需由监测人员和施工负责人签字确认,并留存备案。
基坑监测方案
基坑监测方案一、工程概述本工程位于具体地点,基坑占地面积约为面积数值平方米,开挖深度为深度数值米。
周边环境较为复杂,临近周边建筑物或道路等。
为确保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稳定,保障周边环境不受影响,特制定本基坑监测方案。
二、监测目的1、及时掌握基坑围护结构和周边环境的变形情况,为施工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以便调整施工参数,优化施工方案。
2、预测基坑及周边环境的变形趋势,提前采取防范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3、对基坑施工过程进行监控,验证设计方案和施工工艺的合理性,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经验参考。
三、监测内容1、围护结构水平位移监测在围护结构顶部设置水平位移监测点,采用全站仪或经纬仪进行观测,监测点间距一般为间距数值米。
2、围护结构竖向位移监测在围护结构顶部设置竖向位移监测点,与水平位移监测点共用,采用水准仪进行观测。
3、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在围护结构内埋设测斜管,深度达到基坑底部以下深度数值米,采用测斜仪定期测量围护结构的深层水平位移。
4、支撑轴力监测在支撑结构上安装轴力计,监测支撑轴力的变化情况。
5、地下水位监测在基坑周边设置地下水位观测井,采用水位计测量地下水位的变化。
6、周边建筑物沉降和倾斜监测在周边建筑物的角点和重要部位设置沉降和倾斜监测点,采用水准仪和全站仪进行观测。
7、周边道路和管线沉降监测在周边道路和管线上设置沉降监测点,采用水准仪进行观测。
四、监测点布置1、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点沿基坑周边每隔间距数值米布置一个监测点,在阳角、阴角等变形较大的部位适当加密。
2、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在基坑的长边和短边中部各布置一个测斜管,在地质条件较差或变形较大的部位增设测斜管。
3、支撑轴力监测点选择受力较大的支撑构件进行监测,每个监测断面布置数量个轴力计。
4、地下水位监测点在基坑周边每隔间距数值米布置一个地下水位观测井。
5、周边建筑物沉降和倾斜监测点在建筑物的四角、长边中点和每隔间距数值米的位置设置沉降监测点,在建筑物的两个对角方向设置倾斜监测点。
深基坑工程施工监测方案
施施工工监监测测方方案案1 施工监测目的及意义基坑开挖、支护施工将不可避免地对地层、地下管线、建(构)筑物等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确保基坑周边建筑物及管线安全,做到信息化安全施工,必须对地表、地下管线和周边建筑物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控量测。
通过监控量测可以达到如下目的:1、了解基坑周围土体在施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明确施工对原始地层的影响程度以及可能产生失稳的薄弱环节。
2、了解支护结构的受力和变位状态,并对其安全稳定性进行评价。
3、了解工程施工对地下管线、建筑物等周边环境条件的影响程度,确保它们仍处于安全的工作状态。
4、了解施工降水效果对周围地下水位的影响程度。
5、将量测结果反馈到施工中,及时修改施工参数和步骤进行信息化施工。
2仪器选择和精度要求1、基坑位移监测采用拓普康TKS-202全站仪,精度2秒。
仪器在检验有效期内作业,并在作业期间进行检查校核。
2、沉降观测使用徕卡N2精密水准仪(带测微器)及2米铟钢水准标尺。
仪器最小分辨率为0.01mm 。
仪器及标尺在检验有效期内作业,并在作业期间进行检查校核。
沉降观测按二等水准精度要求进行观测,执行的各项规定和限差如下:等级 仪器类型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任一测站上前后距差视线高度 二等DS0.5≤30m≤1.0m≤0.5m>0.3m项目 等级基、辅分划读数差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中丝读数之差基辅尺分划读数差≤0.3mm,闭合差≤±0.3√N mm(N代表测站数)。
3监测项目及控制标准3.1监测项目1、本次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基坑监测按《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GB50497-2009)执行。
2、本次监测可分为基坑工程主体监测和周围环境及地下管线监测,施工监测项目和内容有:3、水位观测、钢筋应力等监测见第三方监测方案。
3.2监测控制标准1、基坑监测控制标准及报警指标如下表所示:2、水位变化控制标准为:要求水位变化值累计值不大于1m或每天变化值不大于0.50m。
基坑监测方案
基坑监测方案一、基准网的建立为了科学地预测基坑支护的稳定和周边环境的变化,及时预报和提供准确可靠的变形数据,因此建立基坑支护施工变形与沉降观测网,定期进行变形沉降观测。
二、基坑支护变形观测(1)基坑支护水平位移观测在基坑边坡顶上布置基线(每基坑边一条),每条基线上设4个变形观测点,同时又作为沉降观测点。
(2)基坑支护沉降观测利用远离场区的城市高程系水准控制点或独立水准点作为沉降观测的起算点,与以上点联测,构成基坑支护沉降观测网。
四面围墙周边附近各布置四个沉降观测点,与基坑周边浅埋基础建(构)筑物、重要管线监测点一起构成监测周边环境的沉降观测网。
三、观测方法(1)水平位移观测分别在基线点四个角上设站,用J2型经纬仪观测四边网的水平角度(四边形内角),并与城市的大地控制网三角点联测水平夹角,检查基线点是否发生位移,在基线点正确无误的情况下,同时在四角测端上分别以对应的相邻角点定向,并观测定向基线上各预埋点的水平位移量初始读数。
(2)沉降观测对基坑边上的各点及周边点建立的沉降观测网的测量方法为:首先自远离基坑的城市水准控制点开始观测,引测至基坑周围后,按编定的各点观测次序依次观测,最后测至另一水准控制点符合,观测仪器采用S3型精密水准仪。
四、基坑周围建(构)筑物等的监测措施工程对基坑周边50米范围内的所有建(构)筑物进行监测,并特别对临近坑边1.5H~2.0H范围内建(构)筑物,包括道路、市政管道、电力电缆、电信管网等加强监测力度。
具体监测措施是:(1)对建(构)筑物,定期进行沉降变形观测。
(2)施工前,了解地下管线的分布情况,对整个场地的地下管线进行摸底,并在地面投影其轴线走向,布置变形观测点进行监测;对某些变形要求较高及紧邻基坑开挖边缘的重要管线,预先做好加固处理措施。
五、质量保证技术措施在施工中不仅要严格执行质量管理程序,保持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同时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质量保证技术措施,从原材料的采购到施工全过程进行全方位控制,强化施工质量一次合格率,杜绝不合格和返工。
基坑监测方案
基坑监测方案
1、在基坑周边设立8 个水平位移观察点,观察基坑边顶端的水平位移。
2、在基坑的周边建筑物上各设立一个沉降观察点,共2 个,用来监测受基坑降水的影响。
3、在基坑的坡上设一组内力测试传感器,来测试不同土层中应力的分布和传递情况。
4、在基坑的坡上布设一组抗拔试验土钉,用来验证不同土层中土钉的粘结强度。
5、不同深度土体的位移监测:采用以石英挠性加速度计为敏感元件的滑动式测斜仪,它可以把倾角大小以电压形式输出,进而确定被测物体变形量的大小和变形方向。
电子滑动式测斜仪由测头、测读仪、电缆和测斜管四部分组成。
测斜点共布设2 组,以保证准确。
以上监测工作在基坑开挖与支护结束后维持一个星期,如果各种测量数据在7d内完全收敛稳定,测量工作则可结束,否则继续观察。
基坑监测设计方案
基坑监测设计方案基坑监测设计方案基坑监测是指在建筑工程或地下工程的基坑开挖、地下室施工等阶段,对周边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以确保施工安全和保护周边建筑物的正常运行。
下面是一个基坑监测的设计方案,以确保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安全稳定。
一、监测设备的选用1. 监测点布设:根据基坑周边环境和施工需求,布设监测点,建立监测网格。
监测点的选定应考虑到土壤条件、建筑物位置、地下管线等因素。
2. 监测仪器:选用高精度的监测仪器,如挠度计、倾斜计、位移计、超声波测深仪等,以实时监测基坑的变形情况。
二、监测参数及频率1. 地表变形:使用挠度计或位移计对地表进行监测,获取地表下沉、侧移等变形情况。
监测频率为每天一次,连续监测至基坑开挖完成。
2. 地下水位:使用超声波测深仪对地下水位进行监测,以及时掌握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
监测频率为每天一次,连续监测至基坑开挖完成。
3. 周边建筑物变形:使用倾斜计对周边建筑物进行监测,获取建筑物的倾斜情况。
监测频率为每天一次,连续监测至基坑开挖完成。
三、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1. 数据采集:监测仪器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数据采集系统进行自动化收集,并进行存储和备份。
2. 数据分析:监测数据通过专业软件进行处理,如数据拟合、趋势分析、异常预警等,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3. 数据报告:每周或每月向相关人员提供监测数据报告,包括监测结果、变形趋势、异常预警等。
报告应明确分析,便于相关人员进行施工决策。
四、安全预警措施1. 设立预警值:根据基坑开挖的具体情况,确定各种监测参数的预警值,并设置相应的预警线。
2. 预警机制:当监测数据超过预警值或预警线时,监测系统应发出警报,并将相关信息及时通知给相关人员。
3. 应急措施:若监测数据达到预警值或预警线时,相关人员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如停工、加固等,以确保基坑开挖的安全稳定。
通过以上基坑监测设计方案,可以实现基坑开挖过程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掌握基坑的变形情况和周边环境的变化,确保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减少不必要的工程事故和损失。
基坑监测方案
基坑监测方案基坑监测方案。
一、基坑安全自查的项目1、支护结构监测2341保证每2在支护结构内埋设带导槽PVC塑料管,以跟踪支护结构位移。
选择在可能产生较大变形的部位,共布设9孔(C1~C9),深度同桩墙深。
为保证成孔率,另布置3个备用孔(C10~C12),共计12孔。
PVC塑料管外径70mm,所有测斜管埋设中,测斜管的导槽必须垂直于基坑边。
先行埋设的测斜管用细铁丝按导槽方向固定在钢筋笼上。
埋设于检查孔的测斜管需用干燥黄砂密实测斜管与钢管内壁间的空隙。
3、支护结构钢筋应力监测在支护结构内布设钢筋应力测点,共布设10个断面,即G1~G10,每断面在迎土、迎坑面各埋设一个钢筋应变计;根据本工程的设计方案,自支护结构钢筋笼顶端向下5m布设1只应力计,钢筋笼底端向上也按5m距离布设一只,另六只以2.5m间距均布,这样每个应力测孔共16只应力计。
这样在支护结构内共布设160只应力计,4;第三。
每55点60只应6在立柱桩中选择2根立柱布点(N1~N2),在其底部布置钢筋应力计,以测定其受力情况。
在立柱底部的钢筋笼中的下端布置一组(3只,以800对称布置)的钢筋应力计,应力计与钢筋笼绑焊,导线通过PVC软管引至地面。
每立柱布置3只,共计6只钢筋应力计。
7、坑内、外地下水位监测坑内水位的监测主要利用停止降水的降水井轮流观测。
坑外设9个测孔D1~D9;采用钻机埋设53mm的PVC管。
参见附图12-1。
8、立柱沉降监测布设L1~L10共计10个监测点,点位用一金属标志头埋设于立柱顶部。
9、基坑周围原有建筑物及道路管线的沉降监测101根据设计要求,为保证基坑开挖、基坑周边构筑物、结构施工安全,基坑施工应与现场实时监测相结合,根据现场所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及时反馈并通知有关人员,以便及时调整设计、改进施工方法,达到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的目的。
基坑开挖期间土方每开挖一步进行一次观测,每道支撑施工前后各进行一次观测,其他时段每3~5天测一次。
监测点布设及监测方法
监测点布设及监测方法1深层水平位移1.1 测孔布置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在基坑支护桩钢筋笼内绑扎测斜导管11根,具体位置见基坑支护监测平面布置图,测斜管绑扎长度根据该处支护桩长度决定,约18.5m。
测斜管高出自然地面20cm,设置保护井,并悬挂明显警示标志,避免施工时破坏测斜管。
1.2 监测方法1)测斜仪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测斜仪横截面一般为圆形,上下各有两对滚动轮,上下轮距500mm。
其工作原理是利用重力摆锤始终保持铅直方向的性质,测得仪器中轴线与摆锤垂直线的倾角。
倾角度变化可由电信号转换而得,从而可以知道被测构筑物的位移变化值。
在摆锤上端固定一个弹簧铜片,簧片上端固定,下端靠着摆线;当测斜仪倾斜时,摆线在摆锤的重力作用下保持铅直,压迫簧片下端,使得簧片发生弯曲,由粘贴在簧片上的电阻应变片输出电信号,测得簧片的弯曲变形,即可知道测斜仪的倾角,并推算出测斜管(亦即土体或构筑物)不同深度的位移。
2)埋设测斜管一般用PVC材料制成管长分为2m和4m两种规格,管段之间由外包接头管连接,管内对称分布有四条十字型凹槽,管径一般使用有60mm、70mm、90mm等。
绑扎埋设:将组装好的测斜管绑扎固定在桩墙钢筋笼上,随钢筋笼一起下到孔槽内,并将其浇筑在混凝土中,浇筑前应封好管底盖,并在测斜管内注满清水,防止测斜管在浇筑混凝土时浮起,并可防止水泥浆渗入管内。
钻孔埋设:先在已浇筑好的桩墙混凝土中钻孔,孔径略大于测斜管的外径,然后将测斜管封好底盖逐节组装逐节放入钻孔内,并同时在测斜管内注满清水,直接放到预定的标高为止。
随后在测斜管与钻孔之间空隙内回填水泥沙浆固定测斜管。
埋设过程注意事项:测斜管连接时必须将上下管节的导槽严格对准,避免导槽不畅通。
管底端装好底盖,每个接头和底盖处都必须密封好。
埋设就位时必须使测斜管的一对凹槽与欲测量的位移方向一致(通常为与基坑边缘相垂直的方向)。
埋设好测斜管后要及时做好保护工作,孔口周围砌砖保护,顶部装好盖管口砌砖保护地面80测斜专用管管外回填水泥浆基坑底平面于大基准点施工详图图土体测斜管埋设示意图图灌注桩测斜管埋设示意图∑-+=∆-∆+=∆ni ij n j n l X X X 00000)sin (sin )(θθ3)测试方法测斜管应在开挖前的3~5天内测试三次.待判明测斜管已处于稳定状态后,取其平均值作为初始值,开始正式测试工作。
建筑施工深基坑监测时,基准点、监测点如何布置符合规范?
建筑施工深基坑监测时,基准点、监测点如何布置符合规范?一、基准点设置1、竖向位移基准点布置竖向位移观测的高程基准点不应少于3 个,基准点离所测建筑距离较远致使变形测量作业不方便,设置工作基点。
高程基准点与观测点的距离不宜太远,以保证足够的观测精度。
基准点须埋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其点位与邻近建筑物的距离应大于建筑基础深度的2 倍,高程基准点也可选择在基础深且稳定的建筑物上。
在工程压力传播范围之外预先合理埋设BM1、BM2、BM3 三个基准点,为了测量方便,视现场情况设置基准点。
可选用浅埋钢管水准标石或墙上水准标志等。
2、竖向位移基准点测量基准点使用前,采用假定高程系统使用精密水准仪对三个基准点联测,经平差计算后的高程数据作为本工程三个基准点高程依据。
3、水平位移基准点布点水平位移基准点应基坑变形区域以外,宜设置有强制对中的观测墩,采用精密的光学对中装置,对中误差不宜大于0.5mm。
4、水平位移基准点测量基准点平面坐标数据以假定相对坐标系为依据,布设导线联测三个基准点,经平差后的坐标数据做为工程基准点平面已知数据。
二、监测点布置1、基坑及支护结构1)围护墙或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
监测点水平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宜少于3 个。
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宜为共用点,监测点宜设置在围护墙或基坑坡顶上。
围护墙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周边的中部、阳角处及有代表性的部位。
监测点水平间距宜为20m~5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1 个。
围护墙内力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数量和水平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
竖直方向监测点应布置在弯矩极值处,竖向间距宜为2m~4m。
2)支撑内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监测点宜设置在支撑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控制作用的杆件上。
每层支撑的内力监测点不应少于3 个,各层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在竖向上宜保持一致。
“基坑”专项监测方案详细
“基坑”专项监测方案详细因挖深基坑工程涉及范围广,其技术复杂,事故也是频繁出现,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进行监测。
以便于我们及时制定应急措施,保证基坑开挖及结构施工安全。
其基坑监测方案如下。
一、水平位移监测:1.水平监测点的布设:土建施工基坑形状大多数为长方形和不规则基坑,为确保按照《建筑物变形测量规程》的二级精度进行水平位移观测视线长度≤300m,在基坑周边相对稳定的区域内布设2-4个工作基点,因基坑拐角处变形最小,工作基点墩位置一般布置在基坑拐角处;根据设计确定的支护结构桩(墙)顶水平位移点的位置和数量,在基坑支护结构的冠粱顶上布设观测点,观测点采用埋设观测墩的形式;在建立好工作基点墩后,将仪器架设在工作基点墩上,沿基坑边布设观测墩,观测点位置必须选择在通视处,要避开基坑边的安全栏杆等影响视线的物体。
一般情况下观测点距离基坑300㎜比较合适。
2.水平位移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点:①基坑水平位移监测可采用小角度法和极坐标法进行水平位移观测。
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宜采用前方交会、导线测量和后方交会法观测。
②在基坑变形监测中,对于基坑的位移变化量,利用极坐标法进行基坑水平位移监测,一般选择基坑长边为X轴,垂直基坑长边为Y轴。
③小角度法主要用于基坑水平位移变形点的观测。
小角度法必须设置观测墩,采用强制对中方式。
④前方交会观测法,尽量选择较远的稳固目标作为定向点,测站点与定向点之间的距离要求一般不小于交会边的长度,观测点应埋设在适合不同方向观测的位置。
⑤导线测量法主要用于基坑周边建筑物、构筑物密集,对工作基点稳定性检查用前方交会法和后方交会法都难以实现的情况下,通过导线测定工作基点的稳定性。
二、沉降监测:1.沉降监测点布设:在基坑外相对稳定且不受施工影响的地点埋设基点3个,利用这3个基点相互检核其稳定性;支撑立柱沉降监测点设置:在支撑立柱的顶部焊接符合要求的钢制加工件;周边建(构)筑物沉降监测点设置:在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拐角处,离地面20㎝,且避开雨水管、窗台线、电路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一定距离;周边土体沉降监测点:沉降观测点应埋设原状土层中,加设保护装置,沉降观测点稳定后,方可进行初始观测和一般观测。
基坑工程施工监测布点
基坑工程施工监测布点基坑工程施工监测布点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预譳和处理基坑支护或者周边建筑物变形引起的问题,以减小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确保基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因此,布点的合理与否对于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和顺利性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基坑工程施工监测布点布设的原则是:(1)对于基坑开挖和支护所在处进行布设,以及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区域进行布设,以全面监测基坑开挖和支护时的变形情况;(2)根据基坑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监测布点的数量、位置和布设方式,以便最大程度地监控施工过程中的变形情况;(3)对于基坑支护及周边建筑物的安全、稳定进行重点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处理;(4)布点的选取应考虑监测数据的有效性、敏感度和准确性,尽可能减小监测误差。
基坑工程施工监测布点的具体步骤如下:1. 定位布设点位:根据基坑开挖及支护的具体情况确定监测布点的位置,并利用全站仪或者GPS进行准确定位。
2. 布设监测设备:将监测仪器设备按照规定的位置和要求进行固定安装,确保其稳定性和准确性。
3. 进行监测:根据施工进度和需要,及时对监测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并进行分析和对比,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做出处理。
4. 数据分析和处理:根据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施工过程中的变形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以确保施工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基坑工程施工监测布点的重点:1. 基坑支护施工监测:在基坑支护施工过程中,对支护结构的位移、变形、应力等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支护结构的变形情况,确保支护结构的稳定性。
2. 地下水位监测:对基坑周围地下水位进行监测,提前掌握地下水位变化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避免基坑工程因地下水位的变化而影响安全。
3. 周边建筑物监测:对周边建筑物的变形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周边建筑物的变形情况,确保周边建筑物的安全。
4. 地基沉降监测:对基坑开挖过程中地基的沉降情况进行监测,提前掌握地基沉降的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避免因地基沉降引起的问题。
工程基坑监测点布设方案
工程基坑监测点布设方案背景介绍在工程建设中,基坑施工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同时,工程基坑是工程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都会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与安全。
因此,在工程基坑建设中,监测的作用尤为重要。
为了确保基坑施工的安全可控,我们需要对工程基坑进行科学的监测和掌控,并通过监测点布设的方式来帮助工程监测管理人员有效地掌控工程基坑的情况。
监测点的分类根据监测点的不同分类方式,我们可以把基坑监测点分为以下几类:按监测类型分类•地表位移监测点•周边建筑物、管线等监测点•土层位移监测点•土压力监测点等按监测时期分类•施工前监测点•施工中监测点•施工后监测点监测点布设原则基于基坑自身的特点,以及监测点的分类,我们制定以下监测点布设原则:原则一、布设监测点类型应当有针对性在基坑监测中,不同的监测点具备不同的功能。
例如,地表位移监测点是用来监测地面的位移情况,土压力监测点是用来监测土壤围压力的变化情况。
因此,布设监测点时应该根据不同监测类型的特点来确定监测点的布设方式和位置。
原则二、监测点布设应当覆盖基坑所有部位监测是为了掌握工程情况,保障整个工程的质量与安全,因此,监测点的布设应当覆盖基坑的所有部位,包括内部和外部。
原则三、监测点布设应当合理优化监测点数量不宜过多或过少,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过多会增加工作量、成本,过少会影响监测效果。
同时,监测点的布设应当合理优化,互相补充,确保工程监测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原则四、监测点的布设应当科学合理监测点的布设,不仅要考虑工程的实际情况,还要符合监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监测点应当有明确的布设目的和监测指标,并能够提供稳定、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
监测点的具体布设方案在监测点的布设方案中,我们考虑到如下因素:•合理布设视线和掌握监测数据方便;•基坑影响范围;•近邻建筑物的稳定性;•地层、土壤层次的影响;•施工工期和管线的监测。
结合上述方案的考虑,我们建议如下的工程基坑监测点布设方案:•按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监测方案;•进行综合考虑,根据基坑的大小和形状等因素,在地下确定3-5个监测点以供选择;•将监测点位于基坑周边,针对观测不到局部变形的情况,设立离基坑较远或还原性好的参照点;•在基坑内部考虑“1+N”监测方案。
工程基坑监测点布设方案
工程基坑监测点布设方案首先,基坑监测点的布设应根据基坑的规模、形状和工程特点进行合理选择。
一般来说,应根据基坑的形状和变形特征,选择合适的监测点布设位置。
通常情况下,基坑的四个角、墙面和底板等关键区域是监测的重点区域,应在这些区域设置监测点。
同时,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均匀,以便获取全面的数据。
其次,基坑监测点的布设应考虑监测指标的种类和要求。
一般来说,基坑监测涉及的指标包括沉降、水平位移、竖向位移、渗流、应力等多个方面。
不同的指标对监测点布设的要求也不同。
例如,沉降的监测点应布设在基坑的重点区域,以便及时发现基坑沉降的异常情况;渗流的监测点应布设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区域,以便及时掌握渗流情况。
总之,监测点的布设应围绕着监测指标的特点和要求,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再次,基坑监测点的布设应考虑监测设备的安装和维护条件。
监测设备的安装和维护需要一定的操作空间和设备支撑条件。
因此,在设置监测点时,要考虑到设备的体积和重量,以及布设点的稳定性和可达性。
同时,基坑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避开影响施工和设备维护的因素,如临时构筑物、施工设备等。
最后,基坑监测点的布设应充分考虑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实时性。
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实时性对及时掌握基坑的变化和变形情况非常重要。
因此,在设置监测点时,要考虑到监测设备的数据传输方式和数据处理能力。
同时,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避免因施工和其他因素导致监测数据的间断和延迟。
综上所述,基坑监测点的布设方案应根据基坑的规模、形状和工程特点,选择合适的布设位置。
监测点的布设应考虑监测指标的种类和要求,监测设备的安装和维护条件,以及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实时性。
只有合理布设监测点,才能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障基坑的安全施工和周边环境的稳定。
基坑监测测点布置方案
基坑监测测点布置方案1.周边道路及地下管线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沉降)(1)目的:反映周边道路及地下管线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沉降)变化。
(2)布埋设:视现场情况,在道路边缘敲道钉,也可钻孔放入膨胀螺栓。
(3)布设数量: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沉降)监测采用共用点,监测点按水平间距15m在周边道路地面上布设共156个监测点A、B、C区),编号G1~G1560因现场环境及政府有关部门规定限制,地下管线监测点的埋设除能利用原有管线设备点外也可采用模拟点法或间接点法。
模拟点法即在地下管线相应上方开挖约40Cm深样洞,将顶面刻划〃+〃的钢筋埋入其中,并用混凝土将其固定;间接点法即在地下管线相应上方将顶面刻划〃+〃的道钉打入道路接缝处。
2、基坑围护体顶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沉降)监测点(1)目的:反映基坑围护体顶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沉降)变化。
(2)布埋设:视现场情况,在基坑围护压顶上敲入顶面刻划〃+〃的道钉,也可钻孔放入顶面刻划〃+〃的膨胀螺栓。
(3)布设数量: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沉降)监测采用共用点,A区:监测点按水平间距15〜20m在基坑围护体顶布设,共35个监测点,编号WH1~WH3503、基坑围护体深层水平位移(测斜)监测孔(1)目的:反映基坑围护体深层的水平位移,对于基坑围护体深层的变形明显。
(2)布埋设:在围护体内用钻机钻孔放入测斜管或者和钢筋笼一起分段放入外径70mm,内径55mm,内壁刻有十字滑槽的的测斜管,测斜管的一对滑槽要垂直指向基坑方向,测斜管深度和围护桩同深。
上下管口用盖子密封,安装完成以后立即灌注清水,防止泥浆渗入管内。
测斜管口设置可靠的保护装置。
(3)布设数量:布设在基坑周边的中部、阳角处及有代表性的部位,A区共布设9个监测孔。
4.基坑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测斜)(1)目的:反映基坑外土体深层的水平位移,对于基坑土体深层的变形明显。
(2)布埋设:应布置在邻近需要重点监护的地下设施或建筑物周围土体中,在周围土体内用钻机钻孔放入外径70mm,内径55mm,内壁刻有十字滑槽的的测斜管,测斜管的一对滑槽要垂直指向基坑方向,测斜管深度大于围护墙埋深的5~IOm o测斜管口设置可靠的保护装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监测点布置和埋设5.1监测点布设原则1.以设计提供的《主体围护结构监测平面图》为参考。
2.各监测项目的测点布设位置及密度应与基坑开挖顺序、被保护对象的位置及特性相配套。
同时为综合把握基坑变形状况,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应保证每一开挖区段有监测点。
遵循规结合实际,参照围护体布置及开挖分区等参数,进行测点布置。
3.基坑监测点总体布设原则:1)监测点应充分结合基坑工程监测等级、基坑设计参数特性和基坑施工参数特性进行合理布置。
2)监测点布置应最大限度反映基坑围护结构体系受力和变形的变化趋势。
3)基坑围护结构侧边中部、阳角处、受力(或变形)较大处应布置测点,重点区域应加密监测点。
4)不同监测项目的监测点宜布置在同一断面上,便于数据比对。
5)监测点间距布置应满足规要求,应满足设计及相关单位的合理要求。
6)各监测项目的测点布置,需兼顾基坑分块施工特点,确保每分块开挖施工中,均有对应测点有效工作,从而为分块施工过程提供数据信息。
4.区间隧道监测点布置每10环在管顶和管底各设置一个,盾构始发井和接受井部位各设置一个断面。
收敛监测布置间隔同隧道管片沉降监测。
5.2围护结构体系观察基坑工程的现场监测应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整个基坑工程施工期,与仪器监测频率相对应,应进行巡视检查,并形成书面巡视报表。
巡视检查容主要针对四部分:围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和监测设施。
一般现场巡视容汇总表现场巡视检查以目测为主,可辅以锤、钎、量尺、放大镜等工器具以及摄像、摄影等设备进行。
每日由专人对自然条件、支护结构、施工工况、周边环境、监测设施等的巡视检查情况进行书面记录,及时整理,并与仪器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巡视检查如发现异常和危险情况,应及时通知委托方及其他相关单位。
5.4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基坑开挖期间大面积土方卸载,围护结构将产生一定水平位移,为掌握围护结构顶部位移信息,布设墙顶水平位移监测点,围护结构顶水平位移值亦可作为测斜自管口向下计算时的管口位移修正值。
测点布置与围护结构测斜孔位置一一对应。
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点,一般直接布设在顶圈梁上,依据测点布设时机相对圈梁浇筑混凝土时间,可区分为先埋和后埋两种方式。
“先埋”即在围护体顶部结构施工过程中,如圈梁钢筋笼绑扎过程中,在方案设计位置,将钢筋标杆预先竖直牢靠绑扎(或焊接)在钢筋笼上,预埋钢筋标杆顶部(带“十”字)应高出设计圈梁顶部1~2cm以上,混凝土浇筑完毕后,钢筋标杆即牢靠固定在圈梁中或在圈梁混凝土浇筑后12h,将专用道钉按入测点设计位置,待混凝土完全凝固后,测点亦牢靠固定在圈梁中。
“后埋”即围护结构顶部结构施工完成后,用冲击钻于测点设计位置用膨胀螺栓把强制对中盘固定,监测时放上小棱镜即可。
基坑冠梁水平位移点位埋设示意图5.7周边地表沉降监测因开挖引起基坑围护结构向坑的变形及坑底隆起等原因,会导致坑外土体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形,会对影响围道路以及地面造成影响,如道路变形过大,将导致道路不能正常、安全使用,故需对基坑周边地表进行沉降监测。
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道路及沉降测点标志采用窖井测点形式,采用人工开挖或钻具成孔的方式进行埋设。
道路、地表沉降监测测点应埋设平整,防止由于高低不平影响人员及车辆通行,同时,测点埋设稳固,做好清晰标记,方便保存。
地表沉降监测点埋设实样图5.8周边建(构)筑物沉降监测因开挖引起基坑围护体向坑的变形及坑底隆起等原因,会导致坑外土体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形,会对影响围建筑物造成影响,如建筑物变形过大,将导致该建筑物不能正常、安全使用,故需对建筑物进行沉降和水平位移监测。
建筑物垂直位移测点可利用射钉枪进行布设或使用冲击钻进行“L”形测标布设。
需确保测点与建筑物连结紧密,不能有松动。
测点建筑物沉降监测点埋设示意图基坑施工监测控制标准序号类别监测项目判定容控制值警戒值累计绝对值变化速率一、周边环境1 周边地表道路和地表沉降标高绝对变化量20mm ≤2mm/d控制值的70%以上各项监测的报警指标根据设计施工蓝图确定,应在方案评审会上确认。
施工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应启动应急预案并加强监测和巡视:雨季:加强围护安全监测和巡视,必要时增设监测点。
小雨时监测工作正常进行,中雨以上雨量时光学监测工作停测,但测斜监测、轴力监测、等科目仍应正常进行,数据异常时需进行加测。
围护渗漏:渗漏处加强围护安全监测和巡视。
地面裂缝:加强对裂缝处沉降监测、裂缝附近围护安全监测和巡视。
监测数据持续报警:加密监测频率,出现异常时及时通知相关单位。
监测预警:巡视预警: 施工过程过巡视,发现一般安全隐患或不安全状态应予以预警。
若风险点在扩大,则应在报表中注明,并予以巡视预警。
综合预警: 施工过程中根据现场参与各方的监测、巡视信息,并通过核查、综合分析和专家论证等,及时综合判定出工程风险不安全状态而进行的预警。
施工过程中当判断为综合预警状态时,在信息报送的同时,应及时组织分析,加强监测、巡视,进行先期风险处置。
第六章 监测仪器和监测方法6.1沉降测量6.1.1 基准点及工作基点的埋设基准点布设于隧道及基坑开挖影响区外,一般为开挖边界100米之外不受干扰的地方,在土质地区,应埋设水泥桩,优先考虑设立在基础好,沉降稳定,便于施测,便于保存,稳固的永久性建筑物上,也可以埋设于在变形影响区域外的原状土层上。
工作点的选取应适观测点与基岩基准点的距离而定,初步确定为每个基准点联测3个工作点。
基准点埋设方式如下图所示。
水准点请勿碰动墙角精密水准点埋设示意图基准点与工作基点的埋设要牢固可靠,如采用标准地表桩,必须将其埋入原状土,并做好井圈和井盖。
在坚硬的道面上埋设地表桩,应凿出道面和路基,将地表桩埋入原状土或钻孔打入1米以上的螺纹钢筋做地表观测桩,并同时打入保护钢管套。
6.1.2测量方法基准点采用观测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时可以只观测单程,采用附合水准路线形式必须进行往返观测,取两次观测高差中数进行平差。
观测顺序:往测:后、前、前、后,返测:前、后、后、前。
根据使用仪器徕卡DNA03电子水准仪的精度是每公里偶然中误差为0.3mm ,同时考虑本工程监测点是按照三等垂直位移监测精度进行观测,其视线长度≤50m ,一般附合路线线路长约1km 左右,则在该路线上的测站数为:105021000 线线S S n 站各测站高程中误差为:04.0103.0 n m m 偶站mm在本线路中最弱点将是第5站,即n=5,其单向观测最高程中误差为:09.023.204.05)( 站单向最弱点m m mm当采用往返观测时,最弱点高程中误差为:06.0204.02)( 最弱点(单向)往返最弱点m m mm可以看出,采用该仪器按本观测方案可以达到垂直变形监测要求。
观测注意事项如下:①对使用的电子水准仪、条码水准尺应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进行检验。
当观测成果异常,经分析与仪器有关时,应及时对仪器进行检验与校正;②观测应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测站;③观测前应正确设定记录文件的存贮位置、方式,对电子水准仪的各项控制限差参数进行检查设定,确保附合观测要求;④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⑤仪器温度与外界温度一致时才能开始观测;⑥数字水准仪应避免望远镜直对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仪器应在生产厂家规定的围工作,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才能启动测量键,当地面震动较大时,应随时增加重复测量次数;⑦每测段往测和返测的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⑧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⑨完成闭合或附合路线时,应注意电子记录的闭合或附合差情况,确认合格后方可完成测量工作,否则应查找原因直至返工重测合格。
6.1.3数据处理及分析(1)数据传输及平差计算观测记录采用电子水准仪自带记录程序进行,观测完成后形成原始电子观测文件,通过数据传输处理软件传输至计算机,检查合格后使用专用水准网平差软件进行严密平差,得出各点高程值。
平差计算要求如下:①应使用稳定的基准点为起算,并检核独立闭合差及与2个以上的基准点相互附合差满足精度要求条件,确保起算数据的准确;②使用商用华星测量控制网平差软件,平差前应检核观测数据,观测数据准确可靠,检核合格后按严密平差的方法进行计算;③平差后数据取位应精确到0.1mm。
通过变形观测点各期高程值计算各期阶段沉降量、阶段变形速率、累计沉降量等数据。
(2)变形数据分析观测点稳定性分析原则如下:①观测点的稳定性分析基于稳定的基准点作为基准点而进行的平差计算成果;②相邻两期观测点的变动分析通过比较相邻两期的最大变形量与最大测量误差(取两倍中误差)来进行,当变形量小于最大误差时,可认为该观测点在这两个周期没有变动或变动不显著;③对多期变形观测成果,当相邻周期变形量小,但多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时,应视为有变动。
监测点预警判断分析原则如下:①将阶段变形速率及累计变形量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小于预警值,则为正常状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预警值而小于报警值则为预警状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报警值而小于控制值则为报警态,如阶段变形速率或累计变形值大于控制值则为控制状态。
②如数据显示达到警戒标准时,应结合巡视信息,综合分析施工进度、施工措施情况、支护围护结构稳定性、周边环境稳定性状态,进行综合判断;③分析确认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通知有关各方采取措施。
垂直位移基准网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序号项目限差1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0.5毫米2 每站高差中误差0.15毫米3 往返较差及环线闭合差±0.3n毫米(n为测站数)4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0.4n毫米(n为测站数)5 视线长度30米6 前后视的距离较差0.5米7 任一测站前后视距差累计 1.5米8 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0.5米水准观测仪器及主要技术指标序号仪器名称及型号仪器照片主要技术指标1 徕卡DNA03电子水准仪及配套铟钢条码尺每公里往返测高程中误差≤0.3mm6.2水平位移测量现场监测基准点采用强制归心的水泥观测墩,顶面长宽各0.4米,地下部分埋深大于1.2米,地面部分高1.0米;监测点埋设时先在圈梁、围护桩或地下连续墙的顶部用冲击钻钻出深约10cm的孔,再把强制归心监测标志放入孔,缝隙用锚固剂填充。
埋设形式如下图。
监测基点实景图 监测点实景图 5.2.1埋设技术要求测点标志埋设时应注意保证与测点间的通视,保证强制对中标志顶面的水平,测点埋设完毕后,应进行必要的保护、防锈处理,并作明显标记。
监测点标志使用预制强制归心标志,可与桩顶沉降点制作成同一标识。
5.2.2观测方法(1)基准点及工作基点观测根据基坑周边环境情况,水平位移基准点及监测控制点组成附合、闭合导线或导线网,参考下图观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