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历代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中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

中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

中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更可贵的是他的"庶、富、教"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后人就简称为"因材施教"。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很重视立志,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行",提倡"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耻其言而过其行"。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过则勿惮改"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磨而不磷","涅而不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宁死善道",在必要时宁愿"杀身以成仁",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这说明孔子把意志性格的锻炼已经提到为道德献身的高度。

教育学家及教育理念

教育学家及教育理念

教育学家及教育理念保罗朗格郎:法国教育家,1965年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

布鲁纳:美国教育家,他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出了早期学习和发展学习的理论。

布鲁姆:美国教育家.他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位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

柏拉图:古希腊著名思想家。

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柏克赫斯:他创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道尔顿制。

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者,是现代教育理论的首要代表.其作品为《民本主义与教育》。

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

教育观点“做中学”,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目与活动的统一、智慧与探究的统一。

“儿童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的教学思想.裴斯泰洛奇:瑞士平民教育家。

他的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地一切天赋力量。

教育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一体化,使头、心和手得到发展.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格赛尔:美国心理学家。

他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机制。

赫尔巴特:德国教育家。

他和斯宾塞是实质教育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以他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学的形成,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

他是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地建构教育学体系。

他的教育思想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他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

是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他试图以心理学的“痛觉理论"来说明教学过程。

他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

华生: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他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这是一种外铄论观点。

凯洛夫:苏联教育理论家。

他出版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育学》.他是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孔子:最早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他提出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

历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历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 这一独尊儒术的主张,实际上是要求实行思想专 制,达到以儒学统一思想的目的。
• (二)兴办学校以广教化、育贤才
• “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 也,教化之本原也。”、“愿陛下兴太学,置明 师,以养天下之士。”
• 这里包含两方面的办学宗旨,一是推广教化,一 是养士育才。
• (三)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 董仲舒几乎把一个国家的治乱兴废都 归之于礼乐教化,政治上首先的事情 就是“德教”。王者最重要的任务就 是教化。他这样重视教化的社会作用, 就是要用“三纲五常”等封建道德, 对人们加强思想统治,使他们“从义 向善,远利止恶”,达到“变民风, 化民俗,万民正”的目的。
三、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 (一)道德教育的内容 • “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 (灌输着君权、父权和夫权的封建统治思 想) • 五常:仁义礼智信 •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道德教育,成为封建社会道
历代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 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前104),广川(今河北景县)人。 西汉前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春秋》公羊学派 大师,有“汉代孔子”之称。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 教育生涯。汉景帝时担任博士官。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他的三篇对贤良策,以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为理论基 础,系统地阐述了以“德教”为核心的儒家治国之道, 获得汉武帝赞许。先后做过宗室贵族易王和胶西王的 相。晚年去职家居,专门著作讲学。他的著作,后人 整理为《春秋繁露》一书,《汉书·董仲舒传》中载有 《举贤良对策》等。
德规范的基本内容,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桎梏人民 的精神枷锁,影响深远。

(• 1二.)“以道仁德安教人育,的以原义则正和我方”。法 他强

中外教育简史串讲笔记--2

中外教育简史串讲笔记--2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章中国原始时期的教育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第二编从秦统一到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第四章从秦统一到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制度第五章历代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第三编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教育第六章晚清的教育第七章民国时期的教育下卷:外国教育简史第一编古代外国教育第一章古代西方教育第二章西欧中世纪教育第三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第二编近代外国教育第四章近代外国教kj育制度第五章近代外国教育思想第三编现代外国教育第六章现代外国教育制度第七章现代外国教育思想单项选择题1.1.为原始教育的产生提供必要性的是→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需要1.2.我国境内最早的文化遗址是→山西西侯度文化遗址1.3.原始人类的主要生产工具是→石器1.4.既促进了人类稳定的生活方式,又扩大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的是原始人类的→居住环境的变化1.5.中国最早的家畜驯养业产生于→大约七八千年以前1.6.导致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是→族外婚削的确1.7.五帝时代的学校中也叫“大学”的是→成均1.8.庠这种教育机构产生于→虞舜时代2.1.标志着中国告别原始时代的是→夏王朝的建2.2.最早出现在商代的新的学校形式是→“瞽宗”2.3.西周时期国学的主持者是→大司乐2.4.既是西周的立国之本,又具有国家根本大法性质的是(B)B礼2.5.西周时诸侯所设的大学被称为→“泮宫”2.6.共同构成了西周六艺教育中心的是→乐与礼2.7.中国教育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史籀篇》2.8.中国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大致连贯的学校体系是从→西周开始3.1.学术与庶人无缘的时期是→春秋以前3.2.基本代替了东周王室的文化地位,与宋、鲁并列为三大文教中心的是→楚国3.3.中国古代第一个论述教育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教育家是→孔子3.4.学术下移是在→春秋中、后期3.5.西周时充任领主管理、护卫职务的人员称作(B)B.武士3.6.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西周与工、商、农并称为→四民3.7.称春秋是“天下无道”时期的人是→孔子3.8.以儒家正统自居,自称“得圣人之传”的是→孟子3.9.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法家,并且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的是→韩非3.10.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是→老子3.11.“教育”、“学校”这类概念最早出自→《孟子》3.12.出自儒家,反儒又最坚决、彻底的是→法家3.13.秦统一后,帮助秦朝铲除私学,结束“百家争鸣”局面的是→法家3.14.以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主张“为政以德”的是→孔子3.15.“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出自→子夏所说3.16.中国最古的一部史料总集是→《书》,也叫《尚书》3.1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3.18.“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出自→孔子3.19.提出政治理想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人是→墨子3.20.在中国最早发现光的直线行进这一基本光学原理的是→墨家4.15.首创学田制的是→宋代4.16.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的是→王安石4.17.实行“升斋积分”法的是(B B.元代4.18.中国封建社会的地方官学,首创于→汉代4.19.中国历史上,官学私学交织发展,形成了“学校如林,庠序盈门”景象的是→东汉时期4.20.虽然全国皆设庠序郡县之学,实际上却“空有建学之名,而无弘道之实”的是→隋朝4.21.在中国历史上,地方官员只设州学和县学两级的是→宋朝4.22.东晋著名书法家,被后人称作“小圣”的是→王献之4.23.相传为梁武帝所著的书是→《千字文》4.24.元代第一所官办书院的名称是→太极书院4.25.书院教学的总方针称作→学规4.26.汉代地位最高的选士科目是→“贤良方正科”4.27.在政治上推行“尊行汉法”的是→元朝4.28.“太学”始建于→公元前124年5.1.有“汉代孔子”之称的是→董仲舒5.2.汉代三大文教政策建议的提出者是→董仲舒5.3.认为秦亡是“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的结果的人是→董仲舒5.4.明确提出“性三品”说的人是→董仲舒5.5.清末推行“洋务”教育,要求“中学为体”,大讲“明纲”,以“三纲为千古不变之道,忠孝为立学宗旨”的人是→张之洞5.6.认为人的知识是经过“内视反听”的内省过程得来的人是→董仲舒5.7.被称为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的人是→王充5.8.主张人的知识应该“无所不包”,纵要了解“古今行事”,横要通晓“百家之言”的人是→王充5.9.大胆写出《问孔》、《刺孟》,以其“失言”、“失实”来证明“贤圣所言皆无非”是荒谬可笑的,并以此表达距师的意义的人是→王充5.10.主张学者要“好学勤力”,强调循序渐进的人是→王充5.11.王充主张教育培养的最理想的人才是→鸿儒5.12.《颜氏家训》的作者是→颜之推5.13.指出“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的是→颜之推5.14.《师说》的作者是唐代的→韩愈5.1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出自→韩愈的《进学解》5.16.“宋世学术之盛,安定、泰山为之先河”.这里的安定是指→胡瑗5.17.《朱子语类》的编纂者是→黎靖德5.18.《近思录》的作者是吕祖谦和→朱熹5.19.后世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的人是→王守仁5.20.自幼就抱有“读书学圣贤”的志向,死后谥号“文成公”的人是→王守仁5.21.被称为我国17世纪的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的人是→王充5.22创办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的人是→盛宣怀6.23.宁波女塾的创办者是→爱尔德赛6.24.1843年在上海开设墨海书馆的人是→麦都思6.25.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的时间是→1902年6.26.清朝第一位出访欧洲的官员是→斌椿7.1.武昌起义爆发在→1911年7.2.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的地方是→南京7.3.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新任临时大总统的是→孙中山7.4.首次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宗旨的人是→蔡元培7.5.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提出者是→孙中7.6.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时间是→1927年4月7.7.1927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颁行→《学校施行党化教育办法草案》7.8.我国近现代资产阶级教育家综合民初以来教育改革成果的产物并于1922年11月颁布施行的学制是→壬戌学制7.9.被称作为“六·三·三”学制的是→壬戌学制7.10.1927年10月,大学院成立,就任院长的是→蔡元培7.11.决定以大学院制取代教育部制是在→19277.12.南京燕子矶幼稚园的创办者是→陶行知7.13.中华儿童教育社的前身是→幼稚教育研究会7.14.清政府学部制定的中国第一个实施义务教育的正式法令名称是→《强迫教育章程》7.15.在广西全县发起“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的人是→雷沛鸿7.16.主张职业教育必须做到“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育家是→黄炎培7.17.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是→“敬业乐群”7.18.设计教学法输入中国的时间是→1917年7.19.首创道尔顿制的人是→柏克赫斯特7.20.在中国最早实验道尔顿制的是→上海吴淞中学7.21.在中国首先提出将教授法改称为教学法的人是→陶行知7.22.最早提出划分实验农村教育的是→中华职业教育社7.23.“民生本位教育”的倡行者是→邰爽秋7.24.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的时间是→1940年7.25.湖南自修大学的创办者是→毛泽东7.26.黄埔军校的创立时间是→1924年5月7.27.1933年8月创办的苏维埃大学,地址在→瑞金7.28.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的前身是→瑞金红军学校(红军大学)7.29.指出:“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人是→陶行知7.30.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这一教育方针的文章是→《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7.31.1922年在上海建立的中国共产党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是.→平民女学7.32.《强迫教育章程》是→清末制定颁布的1-1.希腊文化和教育发展过程的第二阶段是→古风时代1-2.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800年被称为→荷马时代1-3.古希腊奴隶制国家的形成时期是→古风时代1-4.雅典结束王政时代的时间是→公元前683年1-5.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人是→普罗泰戈拉1-6.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在希腊被称为→智者1-7.提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思想的是→苏格拉底1-8.“苏格拉底法”的创制者是→苏格拉底1-9.把教育的最高目标归结为哲学家的培养的人是→柏拉图1-10.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立完整教育理论体系的教育家是→柏拉图1-11由主教创办的最早的大教堂学校为英格兰的 B. 坎特伯雷学校2-4.781年,查理曼邀请的到法兰克王国协助改进学校的英格兰教士、著名学者是→阿尔琴2-5.西欧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中,最低一级的贵族是(C C.骑士D.教士2-6.骑士教育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教育形式,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2-7.中世纪大学最初产生于→12世纪2-8.中世纪作为“北方型”大学代表的是→巴黎大学2-9.中世纪作为“南方型”大学代表的是→渡伦亚大学.2-10.“南方型”大学又称为→学生大学2-11.中世纪英格兰、苏格兰、丹麦等欧洲北部地区的大学,被称为→“先生大学”2-12.在中世纪,教师组合的主要形式是“系”或称→教授会2-13.巴黎大学“系”的组织形成于→13世纪后期2-14.中世纪大学中最为重要的组织机构是→学院2-15.中世纪,最早并不作为教学机构的学院出现在→波伦亚大学2-16.中世纪西欧最早的真正作为教学机构的学院是→索邦学院2-17.中世纪西欧大学地位最高的学院是→神学院2-18.西欧中世纪学院的重要职能是→授予学位2-19.西欧中世纪大学最重要的特权是→“内部自治”权2-20.中世纪神学哲学化达到最高阶段的产物是→经院哲学的产生2-21.经院哲学的创始人是→爱留根纳2-22.成为中世纪后期西欧学校特别是大学的重要教学内容的是指→亚里士多德哲学2-23.指出理性能力的发展应被视为教学的基本目的的人是→托马斯·阿奎那2-24.在经院哲学家中“唯实论”派的代表人物是→安瑟伦2-25.在经院哲学家中“唯名论”派的代表人物是→罗瑟林2-26.在经院哲学家中“概念论”派的代表人物是→阿伯拉疗2-27.明确提出经院哲学所研究的核心问题的书是爱留根纳所写的→《论自然的区分》2-28.1189年,罗马皇帝发布训令,规定大学生有→居住权2-29.《神学大全》的作者是→阿奎那2-30.就其发生而言被认为是基督教修行制度或寺院制度的产物的是→修道院学校2-31.中世纪大学的教学语言是→拉丁语3-1.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于→14世纪3-2.文艺复兴运动开端于→西欧3-3.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发生于→意大利3-4.1453年被土耳其所灭的国家是→拜占庭帝国3-5.被认为是西欧文艺复兴运动指导思想的是→人文主3-6.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中,创办“快乐之家”的人是→维多里诺3-7.被称为是“第一所新式学校”和“快乐之家”的学校是→孟都亚宫廷学校3-8.《论绅士风度与自由学科》一书的作者是→佛杰里奥3-9.《愚人颂》一书的作者是→伊拉斯谟3-10.北欧文艺复兴运动中法国教育家拉伯雷的主要著作是→《巨人传》3-11.《散文集》一书的作者是→蒙田3-12.法国著名的人文主义文学家和教育思想家,并于1581年当选为波尔多市市长的是→蒙田3-13.认为正确的教育应当以培养“新人”为目的的人文主义教育家是→蒙田3-14.宗教改革运动发生于→1517年3-15.宗教改革运动发生于→德国3-16.被称作是“教皇的奶牛”的国家是→德国3-17.成为德国各界反对罗马教廷的共同纲领的是→《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3-18.发表《基督教原理》的是→加尔文3-19.发表《六十七条论纲》的人是→慈温黎3-20.逐步成为以加尔文教义为指导思想的共和国是→日内瓦3-21.耶稣会的创始人是→罗耀拉3-22.《耶稣会章程》的起草者是→罗耀拉3-23.耶稣会正式颁布《教育计划》是在→1599年3-24.耶稣会学校的最高首领是→将军3-25.耶稣会始建于→1534年4-21.世界上最早从教会手中夺得教育权的国家是→德国4-22.1708年在哈勒创办“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的人是→席姆勒4-23.赫克在柏林开办一所“经济学、数学实科中学”的时间是→1747年4-24.是一种强调人类的博爱和人道主义的社会教育思潮,在德国又被叫做→泛爱主义思潮4-25.结合自己的办学实践出版《初等读物》小册子的德国泛爱主义者是→巴西多4-26.在德国开创了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两大任务并重的新局面的著名大学是→柏林大学4-27.1887年德国的凯兴斯坦纳建立第一所职业学校的地点是→慕尼黑4-28.俄国开始过渡为封建制国家是在→9世纪4-29.俄国近代教育制度建立开始于→彼得一世4-30.俄国颁布第一个《国民学校章程》的时间是→1786年4-31.俄国成立教育部是在→1802年4-32.1872年,开办俄国第一所女子高等学校的地点是→莫斯科4-33.美国开始工业革命的时间是→1807年4-34.美国于1636年设立的第一所高等学校是→哈佛学院4-35.美国独立于→1776年4-36.美国的第一任总统是→华盛顿4-37.在美国最先设立州教育委员会的是→马萨诸塞州4-38.1825年在美国首先制定教育法的州是→伊利诺州4-39.在美国建立第一所公立小学的是→宾夕法尼亚州4-40.被称为是“美国公立学校运动之父”的人是→贺拉斯·曼4-41.在美国创办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的州是→伊利诺州4-42.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建立于→1802年4-43.在美国被称为是第一所真正的大学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4-44.17世纪在日本地方的封建主称为→大名4-45.对19世纪发展起来的日本反封建的启蒙思想有直接影响的是→“兰学”的传入4-46.1872年8月,日本颁布了近代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是→《学制令》4-47.主张“以一身之独立,求一国之独立”的人是→福泽谕吉4-48.日本基本普及初等教育的时间是→1902年4-49.规定了日本近代教育发展的方向,并一直成为日本二战以前教育的总的指导纲领是→《教育敕语》4-50.日本颁布帝国宪法,承认天皇统治的合法性是在→1889年5-1.被后人称为最注重教育实践的人和教育科学的奠基人是→夸美纽斯5-2.夸美纽斯的教育代表作是→《大教学论》5-3.被认为是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大教学论》5-4.夸美纽斯教育思想中根本性的指导原则是→教育适应自然5-5.《泛智的先声》的作者是→夸美纽斯5-6.被后人尊崇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的人是→夸美纽斯5-7.《教育漫话》一书的作者是→洛克5-8.被恩格斯称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妥协的产儿”的人是→洛克5-9.《人类理解论》的作者是→洛克5-10.提出唯物主义经验论的“白板说”的人是→洛克5-11.提出“主权在民”思想的教育家是→卢梭5-12.《忏悔录》的作者是→卢梭5-13.被誉为“贫苦者之友”的教育家是→裴斯泰洛齐5-14.《林哈德与葛笃德》一书的作者是→裴斯泰洛齐5-15.裴斯泰洛齐的最后一部著作是→《天鹅之歌》5-16.被称作“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的是→赫尔巴特5-17.提出“意识阈”这一观点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5-18.强调“教育性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5-19.卢梭反对在儿童发展早期人为强制教育,主张→消极的教育5-20.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活动中,改革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简化教学方法5-21.被认为是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是→福禄培尔5-22.福禄培尔生前出版的幼儿教育专著的名称是→《慈母曲及唱歌游戏集》5-23.福禄培尔主张教育上应坚持的原则是→被动的和顺应的5-24.被称作是“幼儿教育之父”的是→福禄培尔5-25.《教育论》一书的作者是→斯宾塞5-26.斯宾塞的哲学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5-27.斯宾塞认为教育管理儿童的最终目的是让儿童学会→自治5-28.斯宾塞的《教育论》一书的四篇论文中最为重要的一篇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5-29.首创“幼儿园”这一名称的人是→福禄培尔5-30.赫尔巴特认为实现教育目的的内在动力是→兴趣5-31.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6-1.奠定英国现代教育的根基的是→《巴特勒法案》的颁布6-2.《巴特勒法案》的颁布是在→1944年6-3.《费舍法案》是英国1918年颁布的→初等教育法6-4.对英国20世纪80年代乃至以后高等教育的发展都产生很大影响的是→《雷弗休姆报告》6-5.法国1947年提出的以“现代化”、“民主化”为目标的教育改革方案名称是→“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6-6.法国著名的“五月风暴”爆发的时间是→1968年6-7.“富尔法案”也被称为→“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案”6-8.东西德的统一是在→1990年10月6-9.联邦德国首次成立全国教育科学部是在→1969年10月6-17.美国现代教育管理统一实行的学制是→6--3--3--4制D.5--4--3--4制6-18.日本二战后教育改革主要仿效的教育模式为→美国教育模式6-19.英国有一个法案在1903年4月1日生效,它是→《巴尔福法案》7-22.被称.《史诗》E.《理想国》1-3.古希腊先后称雄于希腊世界的两个最著名城邦是(CD) C.雅典D.斯巴达1-4.斯巴达国家居民的三个等级包括(ABC)A.斯巴达人B.皮里阿西人C.希洛人1-5.古风时代斯巴达人“五项竞技”教育内容包括(ABCDE)A.赛跑B.跳跃C.摔跤D.掷铁饼E.投标枪1-6.古典时代波斯和希腊进行的三次大战役是(ABD)A.萨拉米战役B.普拉提亚战役D.塞斯托斯战役1-7.古希腊智者派共同的思想特征是(BCDE) B.相对主义C.个人主义D.感觉主义E.怀疑主义1-8.西方教育史上“七艺”教育的前三艺是指(ACE)A.文法C.修辞学E.辩证法1-9.“苏格拉底法”的运用的三个步骤包括(ABD)A.苏格拉底讽刺B.定义D.助产术1-10.柏拉图的主要代表作包括(BC) B.《理想国》C.《法律篇》1-11.以下著作为亚里士多德所著的是(CD) C.《政治学》D.《伦理学》1-12.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有三个组成部分是指(BCD) B.植物灵魂C.动物灵魂D.理性灵魂1-13.西方教育史上被称为“七艺”的后四艺是指(ABCD)A.算术B.几何学C.天文学D.音乐理论1-14.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的实施所需的两个基本条件是(AB)A.闲暇B.自由学科1-15.古罗马历史的三个时期是(BCD) B.王政时期C.共和时期D.帝国时期1-16.古罗马在共和后期的学校主要包括(ACE)A.初级学校C.文法学校E.修辞学校1-17.公元313年,在米兰联合发布“宽容敕令”的是(CE) C.君士坦丁D.庇鲁士E.李锡尼1-18.基督教会创办的初等教义学校的四个阶段是指(ACDE)A.申请入学C.谛听者D.跪拜者E.选民.1-19.主要反映西塞罗教育思想的著作有(BDE) B.《论共和国》C.《理想国》D.《论雄辩家》E.《论善与恶的定义》1-20.西塞罗“人道”教育主张的三方面条件包括(ACD)A.必须充分发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点C.以同情、仁义、礼让等规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只有具有文化修养的人才能称作人,只有他们才能尽人之所以为人之道2-1.修道院学校在lO世纪分为两部分是指(BD) B.内学D.外学2-2.中世纪早期世俗教育主要包括的两种形式是(AD)A.宫廷教育D.骑士教育2-3.骑士教育的三个阶段是(ABC)A.宗教教育阶段B.礼仪教育阶段C.侍从教育阶段2-4.中世纪,巴黎大学的四个学生同乡会是(ABCE)A.法兰西同乡会B.毕加德同乡会C.诺曼同乡会E.英格兰同乡会2-5.中世纪大学中,按学科划分出的四个学院是指(ABCD)A.文学院B.法学院C.医学院D.神学院2-6.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AD)A.讲解D.辩论2-7.在西欧的中世纪城市中,居民的主要组成成分是(BD) B.商人D.手工业者2-8.《论自然的区分》一书明确提出经院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AD)A.哲学与神学的关系D.理性与信仰的关系2-9.13世纪将经院哲学推向极盛时期的人包括(CE) C.阿尔伯特E.托马斯·阿奎那2-10.中世纪后期经院哲学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影响包括(ABCDE)A.直接促进了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和发展B.客观上促进了古典学术、文化的传播C.确立了理性的合法地位,提出了理性训练的教育目标D.它的思维方法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方法,也是训练思维的方法和教学方法E.经院哲学内部不同派别的论争,促进了学术的自由探讨,有助于大学教育的健康发展2-11.在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主要包括(ACE)A.修道院学C.大教堂学E.堂区学校3-1.公元14--16世纪,西欧先后发生的两次逐步摆脱中世纪阴影的运动是(AB)A.文艺复兴运动B.宗教改革运动3-2.人文主义的基本特征包括(ABCDE)A.歌颂世俗以蔑视天堂,标榜理性以取代神性B.反对来世观念、禁欲主义、蒙昧主义,强调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C.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科学为人生谋福利,教育发展人的个性,把人的思想、感情、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D.反对神性,提倡人性;反对神权,提倡人权E.反对宗教束缚,提倡个性自由3-3.意大利教育家佛杰里奥把中高等教育的核心归结为两种教育,指(AE)A.全面教育E.自由教育3-4.北欧人文主义教育家包括(ABE)A.伊拉斯谟B.蒙田E.拉伯雷3-5.维多里诺复兴了在中世纪学校中消失了近千年的(AD)A.体育D.美育3-6.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包括(ADE)A.佛杰里奥D.委基乌斯E.格里诺3-7.在法国和英国,人文主义的传播直接促进了新型教育机构的建立,新建的教育机构和原有学校的不同点在于(ABD)A.它们大多由世俗政府或民间创办B.主要适应了人们学习古典文化的需要D.它们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绅士3-8.伊拉斯谟的主要教育著作包括(CDE) C.《愚人颂》D.《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E.《论正确的教学》3-9.主要反映蒙田的教育思想的文章包括(AE)A.《论学究气》E.《论正确的教学》3-10.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包括(ABCDE)A.人道主义B.古典主义C.自然主义D.世俗化和贵族化E.变革性3-11.神学家马丁·路德发表的被称为是宗教改革的三大论著是(ABD)A.《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书》B.《教会的巴比伦之囚》D.《基督徒的自由》E.《基督教原理》4-1.从历史上看英国的教育具有明显的两个特点是(AB)A.宗教性B.贵族性4-2.导生制的创立者包括(AC)A.A·贝尔B.R·雷克斯C.J·兰开斯特D.福斯特E.洛克4-3.伦敦大学的前身包括(CD) C.国王学院D.伦敦大学学院4-4.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包括(ABDE)A.狄德罗B.卢梭D.伏尔泰E.爱尔维修4-5.《费里教育法》体现了法国教育的三原则是(ABC)A.义务B.免费C.世俗性4-6.19世纪初,法国的中等教育主要类型包括(BC) B.国立中学C.市立中学4-7.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是指(ADE)A.德国D.意大利E.法国4-8.18世纪,德国的初等学校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是指(AC)A.初等小学C.高等小学4-9.18世纪,德国中等教育的形式主要有(BD) B.文科中学D.骑士学院4-10.1755年莫斯科大学的建立打破了传统的惯例,不设神学系,而只设立(BCE) C.哲学系D.数学系E.医学系4-11.1802年,俄国成立教育部,并于1804年颁布了具有自由主义色彩的两个章程是(AD)A.《国民教育章程》D.《大学及附属学校章程》4-12.在日本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日本教育产生较大影响的思想文化主要有(ACD)A.儒学C.国学D.兰学4-13.幕府时期,日本的教育机构主要有三种类型(ABC)A.幕府直辖的学校机构B.藩学C.民众的教育机构4-14.福泽谕吉的著作包括(ACD)A.《劝学篇》C.《文明论之概略》D.《文明教育论》4-15.日本1872年颁布的《学制令》由五部分组成,包括(ABCDE)A.学区B.学校C.教员D.学生E.考试4-16.日本明治维新过程中,提出的改革目标是(ABC)A.“富国强兵”B.“殖产兴业”C.文明开化4-17.1886年,日本政府制定的《学校令》包括(ABDE)A.《小学校令》B.《中学校令》C.《普通学校令》D.《帝国大学令》E.《师范学校令》5-1.夸美纽斯的著作包括(ABCE)A.《大教学论》B.《泛智的先声》C.《语言和科学入门》E.《母育学校》5-2.夸美纽斯认为上帝在人心中播下的三颗种子是(ACE)A.知识C.德行E.虔信5-3.夸美纽斯的教学三原则指(ABC)A.直观性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彻底巩固性原则5-4.洛克的著作包括(BCE) B.《政府论》C.《人类理解论》E.《社会契约论》5-5.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通过教育使绅士具有四种品质,即(ABCE)A.德行B.智慧C.礼仪E.学问5-6.洛克认为绅士教育的内容的三个方面是指(ABD)A.体育B.德育D.智育5-7.卢梭认为一个人所受的教育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BDE) B.受之于自然C.受之于自己D.受之于人为E.受之于事物5-8.卢梭提出的儿童学习的三原则是(ADE)A.学习者必须依赖自己的能力,通过自己学习得出结论D.一切学习必须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理解、发现来进行E.鼓励儿童在学习的同时,更好地培养他的兴趣,发展他的能力,锻炼他的思想,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5-9.裴斯泰洛齐的著作包括(ABD)A.《葛笃德怎样教育子女》B.《天鹅之歌》》D.《林哈德与葛笃德》5-10.裴斯泰洛齐关于和谐教育的内容的三个主要方面包括(ABC)A.德育B.智育C.体育和劳动教育5-11.裴斯泰洛齐强调进行智育主要依据的两个原则是指(AC)A.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C.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5-12.裴斯泰洛齐认为智育最基本、最简单的三要素是指(ABC)A.数B.形C.词5-13.赫尔巴特的著作包括(ABCE)A.《普通教育学》B.《普通实用哲学》C.《心理学教科书》E.《关于心理学应用于教育学的几封信》5-14.赫尔巴特的五种道德观念是(ABCDE)A.“内心自由”B.“完善”C.“仁慈”D.“正义”E.“公平或报偿”5-15.赫尔巴特教育过程的三个方面是指(ACD)A.管C.教学D.训练5-16.赫尔巴特关于自然知识的三方面兴趣包括(CDE) C.经验的兴趣D.思辩的兴趣E.审美的兴趣5-17.赫尔巴特关于社会交往的三方面兴趣包括(ABC)A.同情的兴趣B.社会的兴趣C.宗教的兴趣5-18.赫尔巴特所确定的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是(ACDE)A.明了阶段C.联想阶段D.系统阶段E.方法阶段5-19.被称为是传统的“五段教学法”包括(ABCDE) 1)预备;2)提示;(3)联想(4)总括(5)应用3.9.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三大乐趣之一的人是(孟子).3.10.在人性论问题上,提出“性恶论”的人是(荀子).3.11.(《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3.12.《大学》所要求的最高目标是(“至善”).4.1.秦朝丞相李斯作《苍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汉初塾师将三篇合一,统称(《仓颉篇》)或(《三仓》).4.2.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并自撰《文宣王赞》的是(宋真宗).4.3.曾经下令,学者讲学“一宗朱子之学”,“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的人是(朱元璋(明太祖)).4.4.汉代太学的建立兴办,得力于(董仲舒)和(公孙弘)两位儒家学者的极力倡导.4.5.汉代私学就其程度来说有小学与专经阶段的区分.(专经)阶段是私学的高级形式,相当于(太学)程度.4.6.唐代孔颖达撰写(《五经正义》)一书,成为经学注疏的合本.4.7.宋时订立《自鹿洞书院教条》的是(朱熹).4.8.明朝初期,书院极不发达,明太祖洪武元年只设立了(洙泗)、(尼山)二所书院.4.9.光绪年间,清朝采纳(张之洞)等人建议,所有书院都改为大、中、小学堂.4.10.我国古代选士制度,从西周开始萌端,经历了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等几个发展阶段.4.11.隋以前是察举,隋以后是(考试),这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一大分界线.5.1.董仲舒的三篇《对贤良策》以(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为理论基础,系统地阐述了以(“德教”)为核心的儒家治国之道.5.2.董仲舒注重尚贤使能,他针对当时任用官员的(“任子”)制和官员凭借资历递升的两大弊端,认为其结果“贤不肖混淆,未得其真”.5.3.董仲舒基于他的(阴阳五行)学说,提出“王从天命以从事,任德教而不任刑罚”的治国主张.5.4.清末学者章太炎评价王充是(“汉代一人”).5.5.王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5.6.颜之推认为教育要为国家培养实际有用的人才,但不论哪一类人才的培养,都要做到(“德艺周厚”),这是对人才的(基本)要求.5.7.颜之推从其治学体会出发,认为学习最重要的不是道听途说,专信(“耳受”),主张(“眼学”),即通过亲眼观察获得知识. 5.8.韩愈,字退之,人称(昌黎先生),著作有(《韩昌黎集》). 5.9.韩愈提出的教育宗旨是(“明先王之教”). 5.10.韩愈关于教师的见解是教育思想史中的宝贵遗产.他感于当时的人(“耻学于师”),(“抗颜为师”)并作(《师说》),这是从他的“卫道”立场出发的. 5.11.胡瑗为宋代学术开创者之一,他在苏湖两地进行教学时,根据学生专长和爱好,在学校中实行(“分斋教学”).5.12.朱熹是一位理学家,他继承了程颐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并有极大发展,成为理学的一代宗师., 5.13.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为基础的.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心即理”)、(“致良知”)说. 5.14.王夫之是我国(17)世纪的一位伟大的(唯物主。

中国近现代的教育家及其主要的教育思想

中国近现代的教育家及其主要的教育思想

(1868一1940)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

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

光绪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补编修。

戊戌维新变法失败,深感清政府腐败无能,弃官南返,开始从事教育和革命活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移居香港,后病卒于香港。

其主要教育思想为:(1)提出了著名的自由主义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认为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在“共和精神”的指导下,接受五个方面的教育: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才能完成,(2)主张“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3)强调发展个性,崇尚自然。

为使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强调要有“自动”、“自学”、“自助” 的精神,防止“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4)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

还支持“勤工俭学”和“工学互助”活动。

其著作辑有《蔡元培全集》陈独秀【近代】(1879—1942)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字仲甫。

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

1918年和李大钊一起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积极参加并领导五四反帝爱国运动。

1920年12月,任广东省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

曾试图改革当时的教育,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为创始人之一,被选为中国共产党总书记。

1924年著文主张收回教育权,支持教会学校学生的斗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因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1927年被撤销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职务。

1929年被开除出党。

著作辑为《独秀文存》胡适【近代】(1891—1962)中国近代学者、教育家。

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早年在上海梅溪学堂、澄忠学堂和中国公学求学。

1910年赴美留学。

先后入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受业于杜威,获哲学博士学位。

自称“受杜威先生实验主义哲学的绝大影响”,实用主义是他“生活和思想的一个向导”。

他一生参加学术活动的领域较广泛,在哲学、文学、历史和教育等方面,均有专门论著。

中外著名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中外著名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中外著名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一、孔子:在教育思想上(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用,由博返约);在道德教育上(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教师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二、孟子:道德教育的原则(持志养气、反求诸己、改过迁善、刻苦锻炼);教学原则(自求自得、专心有恒、启发引导、循序渐进)。

三、荀子:首倡性恶论,他认为做教师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有尊严有威信;(二)有丰富的经验和高尚的信仰;(三)能循序渐进、不凌不乱地进行教学;(四)能了解精细的道理,而且能加以发挥.此外,要有广博的学识和高深的学问。

四、徐特立:关于思想教育,徐特立在他的教育论著中主要谈了三个方面:一、基本观点教育。

他说:”普通学校的思想教育,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贯彻到学校各科课程和实际生活的各方面去。

”二、道德教育的内容要以“五爱”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

三、纪律教育.他认为必须坚持说服教育的原则,反对体罚。

他指出,教师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品质修养," 教师要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是教学问的;一种是人师,是教行为的。

”五、陶行知:其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是由”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三大部分构成.”教育思想的三个观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六、蔡元培: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文科和理科相通。

七、苏格拉底:第一个提倡用问答的方法进行教学,为后世启发式教学法的先导.“苏格拉底法":相互答问、交相争辩的方法,诱导交谈者从自己的暗示中得出他认为正确的答案。

“我不是授人以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所以,人们也称”苏格拉底法”为”产婆术”。

八、柏拉图:西方古代大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和教育家.柏拉图哲学的本体论被称为" 客观唯心主义”.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

中国五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中国五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中国五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中国五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任何一个民族教育的振兴,必然伴随教育家的崛起。

有研究者从公元前469年到20世纪70年代,统计出50名世界教育家,其中中国的教育家有孔子、荀子、朱熹、王守仁、蔡元培五位。

现将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摘录如下:一、孔子的教育思想家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创办私学,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孔子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值得我们总结和借鉴的东西很多,下面仅从三个方面加以探讨:第一,孔子办教育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服务;第二,教育弟子全面发展,把德育放在首位;第三,教育弟子了解国情,热爱祖国,积极参加改革。

孔子一生认为最理想的社会是尧舜时代和奴隶社会全盛时期的西周。

他的孙子子思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朱熹注:“祖述者,远宗其道;宪章者,近守其法”。

这就是说孔子远则推崇尧舜时期的政治,近则遵守西周初期文王、武王时的法度。

孔子对西周时代特别推崇,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这是说西周的政治制度礼制,是吸取夏商二代的经验制定出来的,那是多么美好的制度啊!我愿意推行西周的礼制。

他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如果有谁用他治国,他就要在东方推行西周的政治制度,重建西周那样的国家。

孔子毕生把实行尧舜之政,恢复西周盛世作为他的最高政治理想。

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社会历史正处于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正在崩溃,封建社会即将诞生,历史潮流不可逆转。

孔子要历史回到西周奴隶制盛世去是不可能的。

他在鲁国从政与当权者季氏不合,从三十五岁开始招收门徒,培养自己的追随者。

随后又带着弟子遍访东方各国,历尽艰辛地宣传自己的主张,终不被各国执政者所用,最后,他只得痛苦地回到鲁国。

返鲁后,他广招门徒,开门设教,意欲通过办教育培养人才,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服务。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要培养推行德政礼治的人才。

在一个国家推行德政礼治,要靠圣君、贤臣和良民。

古今中外主要教育家教育思想及著作

古今中外主要教育家教育思想及著作

孔丘的教育思想德育论思想:立志有恒;克已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

教学论思想: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学以致用;虚心求学奋发不息;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因材施教,实际出发。

教师论思想: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孟柯的教育思想德育论思想:尚志养气;反求诸已;改过迁善;意志锻炼。

教学论思想:深造自得;启发思维;循序渐进;专心有恒;因材施教。

韩愈的教育思想教师论:1、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教师的标准:凡是具备了“道”与“业”的,就可以做教师。

3、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圣人无常师”、“不耻相师”。

教学论: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在博的基础上求精;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朱熹的教育思想德育论主张:立志;主敬;存养;省察。

教学论思想1、朱熹的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析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2、教学原则方法:自动和适时的启发;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教人有序不可取等;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原是一个工夫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销行以为知为了贯彻他的“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思想,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道德教育方法。

1、静处体悟2、事上磨炼3、省察克治“顺导性情”的童蒙教育论1、顺应性情与鼓舞兴趣2、自求自得与独立思考 3、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上,王守仁主张给儿童以“歌诗”、“习礼”与“读书”三方面的教育,陶冶儿童的思想和性情。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军国民教育2、实利主义教育3、公民道德教育 4、世界观教育 5、美感教育“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的思想:1、“生活即教育” 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陈鹤琴的教育思想“活教育”的思想体系1、“活教育”的目的陈鹤琴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中国近现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中国近现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中国近现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在教育理论方面,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和教育家,出于提高民族科学和文化教育水平,实现振兴祖国的愿望,处于不同的立场,依据不同的理念,采取不同的方法,苦心孤诣,探索改造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之路,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教育理论,使中国教育理论从简单模仿进入自我创造和初步民族化的阶段。

一、蔡元培教育思想蔡元培(1868-1940):是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

1912年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奠基人。

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912年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军国民教育即体育,目的是培养国民强健的体魄,强兵自卫,抵御外侮;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目的在于国富民强;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目的在于防止出现智欺愚、强凌弱、贫富悬殊现象,是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的根本;世界观教育是蔡元培的首创,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目标和高远的见识,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美感教育即美育,目的在于陶冶性情,使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情感。

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美育还具有和宗教相同的性质和功能,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

总之,“五育”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但五育不是平分秋色,而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适应了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进步潮流。

1927年全国教育会议通过的教育宗旨:提高国民道德,锻炼国民体格,普及科学知识,培养艺术兴趣就包含了德、智、体、美、劳“五育”思想。

2、北京大学的改革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一所充满封建官僚习气的学校,学生多为封建官僚子弟,入大学堂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学术空气淡薄,封建文化泛滥,曾更换五任校长仍未能改变北大的风气。

中国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总结

中国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总结

中国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总结中国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总结中国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历经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下面将就中国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

在古代,中国教育家注重教育的道德培养。

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以及“教育在乎其人”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素质。

他主张从“行”开始教育,即通过刻苦自学和严格自律,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律能力。

他还强调学习的方法和过程,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提倡实践和体验式的教学方式。

这些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教育家注重教育与现代科学知识的结合。

陈寅恪提出了“发展先进科学并传统的教育制度”的主张,他主张教育要符合时代的要求,注重科学文化的普及,注重学科知识的培养。

他还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这些思想对中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中国教育家还注重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鲁迅提出了“教育必须从现实生活出发”的观点,他认为教育应该与社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他主张教育要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变革,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此外,中国教育家还注重教育的整体发展。

钱穆提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思想,他认为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智育、德育、体育和美育,实现全面发展。

他还强调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品格的培养,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良好行为习惯。

总之,中国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教育观念。

他们注重道德素质的培养,强调科学知识的传授,注重教育的社会实践和整体发展。

这些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和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指导作用。

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A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古今中外主要教育家教育思想及著作

古今中外主要教育家教育思想及著作

孔丘的教育思想德育论思想:立志有恒;克已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

教学论思想: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学以致用;虚心求学奋发不息;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因材施教,实际出发。

教师论思想: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孟柯的教育思想德育论思想:尚志养气;反求诸已;改过迁善;意志锻炼。

教学论思想:深造自得;启发思维;循序渐进;专心有恒;因材施教。

韩愈的教育思想教师论:1、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教师的标准:凡是具备了“道”与“业”的,就可以做教师。

3、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圣人无常师”、“不耻相师”。

教学论: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在博的基础上求精;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朱熹的教育思想德育论主张:立志;主敬;存养;省察。

教学论思想1、朱熹的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析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2、教学原则方法:自动和适时的启发;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教人有序不可取等;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原是一个工夫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销行以为知为了贯彻他的“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思想,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道德教育方法。

1、静处体悟2、事上磨炼3、省察克治“顺导性情”的童蒙教育论1、顺应性情与鼓舞兴趣2、自求自得与独立思考 3、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上,王守仁主张给儿童以“歌诗”、“习礼”与“读书”三方面的教育,陶冶儿童的思想和性情。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军国民教育2、实利主义教育3、公民道德教育 4、世界观教育 5、美感教育“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的思想:1、“生活即教育” 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陈鹤琴的教育思想“活教育”的思想体系1、“活教育”的目的陈鹤琴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中外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

中外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

中外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孔丘的教育思想德育论思想:立志有恒;克已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

教学论思想: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学以致用;虚心求学奋发不息;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因材施教,实际出发。

教师论思想: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孟柯的教育思想德育论思想:尚志养气;反求诸已;改过迁善;意志锻炼。

教学论思想:深造自得;启发思维;循序渐进;专心有恒;因材施教。

韩愈的教育思想教师论:1、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教师的标准:凡是具备了“道”与“业”的,就可以做教师。

3、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圣人无常师”、“不耻相师”。

教学论: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在博的基础上求精;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朱熹的教育思想德育论主张:立志;主敬;存养;省察。

教学论思想1、朱熹的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析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2、教学原则方法:自动和适时的启发;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教人有序不可取等;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原是一个工夫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销行以为知为了贯彻他的“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思想,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道德教育方法。

1、静处体悟2、事上磨炼3、省察克治“顺导性情”的童蒙教育论1、顺应性情与鼓舞兴趣2、自求自得与独立思考3、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上,王守仁主张给儿童以“歌诗”、“习礼”与“读书”三方面的教育,陶冶儿童的思想和性情。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军国民教育2、实利主义教育3、公民道德教育4、世界观教育5、美感教育“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的思想:1、“生活即教育” 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陈鹤琴的教育思想“活教育”的思想体系1、“活教育”的目的陈鹤琴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

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

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1、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除此之外各位考生还应知道,第一个提出教育应该遵循自然思想的人也是亚里士多德、2、科学归纳法第一人—培根除此之外我们还知道培根是第一个提出应该将教育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人。

3、教育学之父、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夸美纽斯除此之外泛智思想、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的人都是夸美纽斯,代表作为《大教学论》,《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4、科学教育学之父、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除此之外,教育性教学原则、将心理学和伦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过程这些都是赫尔巴特的思想,其代表作为《普通教育学》,《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科学化、规范化。

5、慈爱的儿童之父—裴斯泰洛齐除此之外,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主张的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付诸实践的第一人都是裴斯泰洛齐。

6、终身教育之父—保罗朗格朗将终身教育概念化、体系化的人是保罗朗格朗,代表作为《论终身教育》。

7、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除此之外学习理论中的试误说、迁移理论中的共同要素说都是桑代克的思想。

8、俄罗斯教育心理学之父—乌申斯基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

9、心理学之父、科学心理学之父—冯特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其代表作《生理心理学原理》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10、现代课程之父、课程评价之父—泰勒此外,针对20世纪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泰勒提出了“目标评价模式”。

泰勒原理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11、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以上便是教育理论部分涉及到的一些典型人物及其思想,希望通过以上内容的呈现可以给各位考生带去知识上帮助,同时也希望给各位考生带去复习思路,预祝各位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第五章 历代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第五章  历代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2)反对“记诵章句”,主张‘‘贵通’’
2、关于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1)重视教育作用 (2)培养目标 王充把人才划分成四个层次:鸿儒 、文人 、通人 、儒 生 。鸿儒是理想的培养目标。
鸿儒--“故夫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 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
【译文】仁爱的人,言行合乎正义,不谋个人私利 ,宣明大道而不
计较功利
④ “强勉行道”、“进善诛恶”
董仲舒的“明道”并不限于只在认识道德,而是要“强勉行道”的, 这种“明道”与“行道”相联系的思想是可贵的,是一条正确的道德 原则。 董仲舒在主张“明道”、“行道”中,要求“兴善去恶”和“还善诛 恶”。这可以说是在德育原则上破立兼行的正确见解,是符合德育规 律的。
第一节、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汉代教育家,被誉为“汉代孔子”,代表作:
《春秋繁露 》 1、《举贤良对策》中三大文教政策思想
(1)兴办学校以广教化、育贤才
学制度的确立。
基于董仲舒的建议,汉代在中央设置太学,标志着封建官
(2)行选举以拔擢贤才
董仲舒的建议为汉代察举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3)独尊儒术以统一思想
(2)教学内容——诗书礼乐 (3)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①“强勉学问” ;②专一虚静 ; ③湛思审微,博贯多连 。 董仲舒要求学习必须进行思考与研讨。关于思维方法, 他主张“得一端而多连之,见一空而博贯之”的“连贯” 或“一以贯之”的方法,表达了逻辑推理的思想,有可批 判吸取之处。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 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 作。阐述立身治家的方法,其内容涉及 许多领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与儒学为核 心。文章内容切实,语言流畅,具有一 种独特的朴实风格。

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1)

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1)

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1)孔丘的教育思想德育论思想:立志有恒;克已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

教学论思想: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学以致用;虚心求学奋发不息;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因材施教,实际出发。

教师论思想: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孟柯的教育思想德育论思想:尚志养气;反求诸已;改过迁善;意志锻炼。

教学论思想:深造自得;启发思维;循序渐进;专心有恒;因材施教。

韩愈的教育思想教师论:1、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教师的标准:凡是具备了“道”与“业”的,就可以做教师。

3、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圣人无常师”、“不耻相师”。

教学论: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在博的基础上求精;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朱熹的教育思想德育论主张:立志;主敬;存养;省察。

教学论思想1、朱熹的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析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2、教学原则方法:自动和适时的启发;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教人有序不可取等;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原是一个工夫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销行以为知为了贯彻他的“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思想,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道德教育方法。

1、静处体悟2、事上磨炼3、省察克治“顺导性情”的童蒙教育论1、顺应性情与鼓舞兴趣2、自求自得与独立思考3、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上,王守仁主张给儿童以“歌诗”、“习礼”与“读书”三方面的教育,陶冶儿童的思想和性情。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军国民教育2、实利主义教育3、公民道德教育4、世界观教育5、美感教育“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的思想:1、“生活即教育” 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陈鹤琴的教育思想“活教育”的思想体系1、“活教育”的目的陈鹤琴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教育思想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教育思想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教育思想教育作用:庶、富、教(教育与经济关系);性相近,习相远也(教育与人的发展),人当终身不断受教育。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学而优则仕---学习是做官的途径)。

教学内容:文(六艺为主)行忠信(道德教育)两方面。

六艺(诗书礼义乐春秋)。

偏重人事、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首倡)、启发诱导(最早)、学思行结合、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由博返约。

道德教育:仁(准则)礼(规范)为核心内容。

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等原则和方法。

论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教学相长;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温故知新。

孟轲教育作用:理论基础――性善论(四端)。

社会作用(治国治民不可缺少因素,得民心有效手段)。

对个人(求放心、存心养性)。

教育目的: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大丈夫的人格理想:高尚气节浩然之气(三不能)。

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的方法。

论教学:遵循发展人的内在能力(内省说)。

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等原则与方法。

荀况教育作用:理论基础――性恶论(性伪之分)。

作用在于----化性起伪(环境、教育、个体努力共同作用)教育目的:大儒为理想目标。

以德才兼备、言行并重为标准。

儒者三分(俗、雅、大儒)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

尤重礼乐。

教与学:学习过程为“闻见知(兼陈万物而中悬衡、虚壹而静)行“四环节。

师道观:尊师作为国家兴衰和法制存废的标志。

学生无条件服从教师(师云亦云)。

道家----反对人为与教条教育作用:法自然(把得之于社会的影响逐渐损弃)逍遥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自由主义思潮)学习与求知:涤除玄览(抛弃任何成见)和虚而待物(包容兼取态度),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事物规律非理性能把握,要用直觉和内心去体验),闻之疑始。

墨家-----理想主义、务实态度、主动精神教育作用:素丝说---人人都应该学习和接受教育(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人性和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人性:“生之自然之资性也” “性者,质也”-------“仁气”、“贪气”
★ 人性三等级 圣人之性 (毋须教育) 中民之性 (教育起决定性作用,教育的 主要对象) 斗筲shāo之性 (刑罚制约)
3、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1)道德教育的内容 “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2)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 ①“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即宽于待人和严于责己 。 ②“必仁且智” :即强调德育与智育相结合。 ③“明道”、“重志” :董仲舒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
三纲五常学说
关于“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三纲”指君为 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 礼、智、信。“天不变,道亦不变”,“三纲五 常”经董仲舒的论证变得神圣而不可侵犯,成为 不变的政治伦常原则。
三纲五常
君 为 臣 纲
父 为 子 纲
夫 为 妻 纲





4、关于教学的思想

第四节、韩愈的教育思想
唐代教育家,代表作:《师说》、《进学解》一、“性
三品”说与教育作用 韩愈继承和发展孟、荀、扬雄等儒家传统人性论观点, 提出人性分为三个等级,他说:“性之品有三”,“上焉 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 矣”。 仁、义、礼、智、信乃是人生来所具有的五种善性,上品 的人只要是五种善性中有其主要的一种,则其他四种也相 应的同时具备。中品人在五种善性中,某一种或偏多或偏 少,而其他四种也杂而不纯。至于下品人在五种善性中, 某一种偶而得到一点善的因素,则其他四种都背逆善性了。
“文人” --既掌握古今知识,又能从事政治工作,敢于向皇帝上书言事;
“通人”--能博通古今,虽缺乏实际从政的经验与能力,“而以教授为人 师者”; “儒生”--只能说一经,犹如鹦鹉学舌背诵经书的章句之生,这种人只比 俗人强一点,对社会没有多大的用处。 故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
用今天的话说,即包括德育、智育、政治教育。他认为, 把这些内容学好了,便可以运用无穷。 总之他认为诵习古圣之书,遵守先王之法,明乎人伦,本 乎人性,乃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三、《师说》论师(关于教师的思想)
(1)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
(2)明确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 (3)提出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
王充(27—约97),字仲任, 会稽上虞人(今属绍兴),他的 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徙到会稽。王 充年少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 称赞他孝顺。后来到京城,到太 学(中央最高学府)里学习,拜 扶风(地名)人班彪为师。《论 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 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写作了《论衡》八十五篇,二十 多万字,解释万物的异同,纠正 了当时人们疑惑的地方。其中 《订鬼》已是中学课文。订正当 时社会上流行的对鬼的认识。
这一主张,实际上是要求实行思想专制,达到以儒学统一
思想的目的,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2、关于教育作用的主张 (1)教育对人性的作用 ①董仲舒调和孟荀的“性善”论和“性恶”论,认为 人性兼含善恶的要素。而善的要素必须通过人为的教 育,才能使它进而为善。肯定了后天教育的作用。
②明确提出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划分为三品,即
(2)教学内容——诗书礼乐 (3)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①“强勉学问” ;②专一虚静 ; ③湛思审微,博贯多连 。 董仲舒要求学习必须进行思考与研讨。关于思维方法, 他主张“得一端而多连之,见一空而博贯之”的“连贯” 或“一以贯之”的方法,表达了逻辑推理的思想,有可批 判吸取之处。

25岁进士及第,后任监察御史。贞元19年京畿大 旱,上书御史台论天旱人饥状,请免百姓徭役赋税,被德 宗贬为阳山令。 元和初,为国子博士。 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平淮西吴元济之乱,为 刑部侍郎。 后二年,因谏宪宗迎佛骨,谪潮州刺史。 穆宗即位后,召回京师任国子监祭酒。 长庆四年 (824)卒,时年57岁。
(2)反对“记诵章句”,主张‘‘贵通’’
2、关于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1)重视教育作用 (2)培养目标 王充把人才划分成四个层次:鸿儒 、文人 、通人 、儒 生 。鸿儒是理想的培养目标。
鸿儒--“故夫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 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
第一节、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汉代教育家,被誉为“汉代孔子”,代表作:
《春秋繁露 》 1、《举贤良对策》中三大文教政策思想
(1)兴办学校以广教化、育贤才
学制度的确立。
基于董仲舒的建议,汉代在中央设置太学,标志着封建官
(2)行选举以拔擢贤才
董仲舒的建议为汉代察举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3)独尊儒术以统一思想
颜之推(531-约590以后)是我国魏晋 升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原籍 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世居建康 (今南京市),生于士族官僚家庭,世传 《周官》、《左氏春秋》。 他早传家业,12岁时听讲老庄之学,因“虚谈 非其所好,还习《礼》、《传》”,生活上 “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他博览群 书,为文辞情并茂,得梁湘东王赏识,19岁 就被任为国左常侍。后投奔北齐,历20年, 官至黄门侍郎。公元577年,北齐为北周所 灭,他被征为御史上士。公元581年 ,隋代 北周,他又于隋文帝开皇年间,被召为学士, 不久以疾终。依他自叙,“予一生而三化, 备苶苦而蓼辛”,叹息“三为亡国之人”。 正由于颜之推“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藩 越,闻见已多”入隋以后,便本着“务先王 之道,绍家业之业”的宗旨,结合自己的人 生经历、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 子孙。
【译文】仁爱的人,言行合乎正义,不谋个人私利 ,宣明大道而不
计较功利
④ “强勉行道”、“进善诛恶”
董仲舒的“明道”并不限于只在认识道德,而是要“强勉行道”的, 这种“明道”与“行道”相联系的思想是可贵的,是一条正确的道德 原则。 董仲舒在主张“明道”、“行道”中,要求“兴善去恶”和“还善诛 恶”。这可以说是在德育原则上破立兼行的正确见解,是符合德育规 律的。

韩愈认为在性之外还有情,情是接于物而生的,情也分上、中、下 三品,区别为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
上品的人动得其中,中品的人过与不及,而要求得其中,下品的人则 直情而行罢了。这正是他认为要对劳动人民进行刑罚统治的依据。
二、“明先王之教”的教育宗旨 韩愈所谓的“先王之教”,其内容概括言之,既是 “仁义道德”四个字。如扩而言之,它包括儒家的经典, 儒家宣扬的封建道德,封建社会的政治措施等等。

第二节、王充的教育思想
汉代教育家,代表作:《论衡》
1、对迷信烦琐的经学教育的批判
(1)反对“信师是古”,主张“极问”
王充认为:“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圣贤所言皆无非,专
精讲习,不知问难”。这是一种盲目迷信的恶习,为了“证定是 非”,他主张“问难”。他说:“苟有不晓解之问,迢(追)难孔 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道于理?”他大 胆写了《问孔》、《刺孟》等文章,并具体指出孔丘之徒不能“极 问”和孟何某些思想的模糊与混乱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 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 作。阐述立身治家的方法,其内容涉及 许多领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与儒学为核 心。文章内容切实,语言流畅,具有一 种独特的朴实风格。
《颜氏家训》一书共7卷、20 篇,计四万 余字,内容包涵宏富。颜之推在其家训 中全面阐发了他关于教育,特别是家庭 教育的思想,对于一般的治学方法、处 世之道亦有深入论及。其关于早期教育 的阐述 主要反映在家训中的《序致》、 《教子》、《慕贤》、《勉学》等篇章 中。

【1】朝廷之臣 【2】文史之臣 【3】军旅之臣
【4】藩屏之臣 【5】使命之臣 【6】兴造之臣
3、论学习
(1)学习目的在于修身利行 (2)早教与晚学 (3)虚心与勤勉 (4)眼学和切磋 :
“眼学”,即亲眼直接观察获得知识。

字退之,河南河 阳人,郡望昌黎,世 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 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 称韩文公。
Hale Waihona Puke “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shāo之性”。 具有“中民之性”的人是主要的教育对象。
(2)教育对社会的作用
董仲舒基于他的阴阳五行学说,提出“王从天命以从
事,任德教而不任刑罚”的治国方针,认为德教能够 化民成俗,从而有效地预防犯罪。
董仲舒重视教化的社会作用,认为德教能够化民成俗,
而有效地预防犯罪。
(1)知识来源——“内视反听” :认为人的知识是经过 “内视反听”的内省过程得来的。
董仲舒认为天在创造人类时,也赋予人以封建道德。所以“天道”寓 于人心之中,天道和人心相通,认识了人的本心,也就认识了“天 道”。人通过内心反省,就可以体会“天意”。人的知识就是经过 “内视反听”的内省过程得来的,进而达到“明善心以反道”的境 界

第三节、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家,代表作:《颜氏家
训》,后人以为家教规范,流传极广。 1、关于家庭教育 (1)实施早期教育 (2)把爱子和教子结合起来,反对溺爱、 偏爱 (3)父母应以身作则,注意环境习染对子 女的影响
2、关于士大夫教育
(1)揭露士大夫教育的腐朽空泛 (2)培养“德艺周厚”的专门人才 国家政事需要六种人才:
胡瑗(993~1059)字翼之。 中国北宋学者。理学先驱、思 想家和教育家。 因世居陕西路 安定堡,世称安定先生。
庆历二年至嘉祐元年历任太子 中舍、光禄寺丞、天章阁侍讲 等。后以太常博士致仕,归老 于家。
胡瑗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 先生,是宋代理学酝酿时期的 重要人物 。
第五节、胡瑗的“苏湖教法”和王安石的教育 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