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历代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瑗(993~1059)字翼之。 中国北宋学者。理学先驱、思 想家和教育家。 因世居陕西路 安定堡,世称安定先生。
庆历二年至嘉祐元年历任太子 中舍、光禄寺丞、天章阁侍讲 等。后以太常博士致仕,归老 于家。
胡瑗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 先生,是宋代理学酝酿时期的 重要人物 。
第五节、胡瑗的“苏湖教法”和王安石的教育 改革
这一主张,实际上是要求实行思想专制,达到以儒学统一
思想的目的,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2、关于教育作用的主张 (1)教育对人性的作用 ①董仲舒调和孟荀的“性善”论和“性恶”论,认为 人性兼含善恶的要素。而善的要素必须通过人为的教 育,才能使它进而为善。肯定了后天教育的作用。
②明确提出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划分为三品,即
1、胡瑗的“苏湖教法” (1)实行“分斋教学”,设有经义斋和治事斋,根据学生专长和爱 好分斋而教。 经义斋的学生主要学习儒家六经等经典,以培养未来的封建统治 人才为目的。
【译文】仁爱的人,言行合乎正义,不谋个人私利 ,宣明大道而不
计较功利
④ “强勉行道”、“进善诛恶”
董仲舒的“明道”并不限于只在认识道德,而是要“强勉行道”的, 这种“明道”与“行道”相联系的思想是可贵的,是一条正确的道德 原则。 董仲舒在主张“明道”、“行道”中,要求“兴善去恶”和“还善诛 恶”。这可以说是在德育原则上破立兼行的正确见解,是符合德育规 律的。

第三节、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家,代表作:《颜氏家
训》,后人以为家教规范,流传极广。 1、关于家庭教育 (1)实施早期教育 (2)把爱子和教子结合起来,反对溺爱、 偏爱 (3)父母应以身作则,注意环境习染对子 女的影响
2、关于士大夫教育
(1)揭露士大夫教育的腐朽空泛 (2)培养“德艺周厚”的专门人才 国家政事需要六种人才:
第一节、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汉代教育家,被誉为“汉代孔子”,代表作:
《春秋繁露 》 1、《举贤良对策》中三大文教政策思想
(1)兴办学校以广教化、育贤才
学制度的确立。
基于董仲舒的建议,汉代在中央设置太学,标志着封建官
(2)行选举以拔擢贤才
董仲舒的建议为汉代察举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3)独尊儒术以统一思想
3、知识论和教学思想 (1)知物由学,反对生知 王充认为首先依靠耳目去接触客观事物以获得知识,在这 一基础上还要开动脑筋,进行理性思考以判断知识的真伪, 而检查知识真伪的标准则是“有效”、“有证”。
(2)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 ①距师和问难:主张破除对教师的迷信,敢于问难求解。 他主张破除对教师、对古人的迷信,敢于问难求解。即使 对孔子、孟子之言也不可盲从。 这种提倡独立思考,反对盲从和迷信的教育主张,在一定 程度上起着思想解放的作用。这是王充教育思想中最有价 值的部分。 ②专心一志 ③循序渐进,“勤学不舍”

25岁进士及第,后任监察御史。贞元19年京畿大 旱,上书御史台论天旱人饥状,请免百姓徭役赋税,被德 宗贬为阳山令。 元和初,为国子博士。 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平淮西吴元济之乱,为 刑部侍郎。 后二年,因谏宪宗迎佛骨,谪潮州刺史。 穆宗即位后,召回京师任国子监祭酒。 长庆四年 (824)卒,时年57岁。
论人性和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人性:“生之自然之资性也” “性者,质也”-------“仁气”、“贪气”
★ 人性三等级 圣人之性 (毋须教育) 中民之性 (教育起决定性作用,教育的 主要对象) 斗筲shāo之性 (刑罚制约)
3、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1)道德教育的内容 “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2)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 ①“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即宽于待人和严于责己 。 ②“必仁且智” :即强调德育与智育相结合。 ③“明道”、“重志” :董仲舒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

第二节、王充的教育思想
汉代教育家,代表作:《论衡》
1、对迷信烦琐的经学教育的批判
(1)反对“信师是古”,主张“极问”
王充认为:“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圣贤所言皆无非,专
精讲习,不知问难”。这是一种盲目迷信的恶习,为了“证定是 非”,他主张“问难”。他说:“苟有不晓解之问,迢(追)难孔 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道于理?”他大 胆写了《问孔》、《刺孟》等文章,并具体指出孔丘之徒不能“极 问”和孟何某些思想的模糊与混乱
(2)反对“记诵章句”,主张‘‘贵通’’
2、关于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1)重视教育作用 (2)培养目标 王充把人才划分成四个层次:鸿儒 、文人 、通人 、儒 生 。鸿儒是理想的培养目标。
鸿儒--“故夫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 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
Fra Baidu bibliotek
王充(27—约97),字仲任, 会稽上虞人(今属绍兴),他的 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徙到会稽。王 充年少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 称赞他孝顺。后来到京城,到太 学(中央最高学府)里学习,拜 扶风(地名)人班彪为师。《论 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 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写作了《论衡》八十五篇,二十 多万字,解释万物的异同,纠正 了当时人们疑惑的地方。其中 《订鬼》已是中学课文。订正当 时社会上流行的对鬼的认识。
三纲五常学说
关于“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三纲”指君为 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 礼、智、信。“天不变,道亦不变”,“三纲五 常”经董仲舒的论证变得神圣而不可侵犯,成为 不变的政治伦常原则。
三纲五常
君 为 臣 纲
父 为 子 纲
夫 为 妻 纲





4、关于教学的思想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 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 作。阐述立身治家的方法,其内容涉及 许多领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与儒学为核 心。文章内容切实,语言流畅,具有一 种独特的朴实风格。
《颜氏家训》一书共7卷、20 篇,计四万 余字,内容包涵宏富。颜之推在其家训 中全面阐发了他关于教育,特别是家庭 教育的思想,对于一般的治学方法、处 世之道亦有深入论及。其关于早期教育 的阐述 主要反映在家训中的《序致》、 《教子》、《慕贤》、《勉学》等篇章 中。

第四节、韩愈的教育思想
唐代教育家,代表作:《师说》、《进学解》一、“性
三品”说与教育作用 韩愈继承和发展孟、荀、扬雄等儒家传统人性论观点, 提出人性分为三个等级,他说:“性之品有三”,“上焉 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 矣”。 仁、义、礼、智、信乃是人生来所具有的五种善性,上品 的人只要是五种善性中有其主要的一种,则其他四种也相 应的同时具备。中品人在五种善性中,某一种或偏多或偏 少,而其他四种也杂而不纯。至于下品人在五种善性中, 某一种偶而得到一点善的因素,则其他四种都背逆善性了。

韩愈认为在性之外还有情,情是接于物而生的,情也分上、中、下 三品,区别为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
上品的人动得其中,中品的人过与不及,而要求得其中,下品的人则 直情而行罢了。这正是他认为要对劳动人民进行刑罚统治的依据。
二、“明先王之教”的教育宗旨 韩愈所谓的“先王之教”,其内容概括言之,既是 “仁义道德”四个字。如扩而言之,它包括儒家的经典, 儒家宣扬的封建道德,封建社会的政治措施等等。
用今天的话说,即包括德育、智育、政治教育。他认为, 把这些内容学好了,便可以运用无穷。 总之他认为诵习古圣之书,遵守先王之法,明乎人伦,本 乎人性,乃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三、《师说》论师(关于教师的思想)
(1)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
(2)明确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 (3)提出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
存” (4)论述了师生关系——闻道有先后,术业有 专攻 包含有“相互为师”、“能者为师”和“教 学相长”的思想
四、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
(一)勤勉善思 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 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游乐;道德行为的成功在于 深思熟虑,败毁在于因循苟且。 (二)“钩玄提要”,博约相辅而行 在治学方法上韩愈提出“论事者必提其要,纂 言者必钩其玄”,意即读不同性质的书,要采取不 同方法。
“文人” --既掌握古今知识,又能从事政治工作,敢于向皇帝上书言事;
“通人”--能博通古今,虽缺乏实际从政的经验与能力,“而以教授为人 师者”; “儒生”--只能说一经,犹如鹦鹉学舌背诵经书的章句之生,这种人只比 俗人强一点,对社会没有多大的用处。 故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
颜之推(531-约590以后)是我国魏晋 升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原籍 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世居建康 (今南京市),生于士族官僚家庭,世传 《周官》、《左氏春秋》。 他早传家业,12岁时听讲老庄之学,因“虚谈 非其所好,还习《礼》、《传》”,生活上 “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他博览群 书,为文辞情并茂,得梁湘东王赏识,19岁 就被任为国左常侍。后投奔北齐,历20年, 官至黄门侍郎。公元577年,北齐为北周所 灭,他被征为御史上士。公元581年 ,隋代 北周,他又于隋文帝开皇年间,被召为学士, 不久以疾终。依他自叙,“予一生而三化, 备苶苦而蓼辛”,叹息“三为亡国之人”。 正由于颜之推“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藩 越,闻见已多”入隋以后,便本着“务先王 之道,绍家业之业”的宗旨,结合自己的人 生经历、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 子孙。
(2)教学内容——诗书礼乐 (3)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①“强勉学问” ;②专一虚静 ; ③湛思审微,博贯多连 。 董仲舒要求学习必须进行思考与研讨。关于思维方法, 他主张“得一端而多连之,见一空而博贯之”的“连贯” 或“一以贯之”的方法,表达了逻辑推理的思想,有可批 判吸取之处。
第五章 历代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王充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第四节、韩愈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胡瑗的“苏湖教法”和王安石的教育改革 第二节、朱熹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颜元的教育思想
董仲舒
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 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 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 士,讲授《公羊春秋》。 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 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 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 并延续至今。其教育思想和“大一 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 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 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 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shāo之性”。 具有“中民之性”的人是主要的教育对象。
(2)教育对社会的作用
董仲舒基于他的阴阳五行学说,提出“王从天命以从
事,任德教而不任刑罚”的治国方针,认为德教能够 化民成俗,从而有效地预防犯罪。
董仲舒重视教化的社会作用,认为德教能够化民成俗,
而有效地预防犯罪。
(1)知识来源——“内视反听” :认为人的知识是经过 “内视反听”的内省过程得来的。
董仲舒认为天在创造人类时,也赋予人以封建道德。所以“天道”寓 于人心之中,天道和人心相通,认识了人的本心,也就认识了“天 道”。人通过内心反省,就可以体会“天意”。人的知识就是经过 “内视反听”的内省过程得来的,进而达到“明善心以反道”的境 界

【1】朝廷之臣 【2】文史之臣 【3】军旅之臣
【4】藩屏之臣 【5】使命之臣 【6】兴造之臣
3、论学习
(1)学习目的在于修身利行 (2)早教与晚学 (3)虚心与勤勉 (4)眼学和切磋 :
“眼学”,即亲眼直接观察获得知识。

字退之,河南河 阳人,郡望昌黎,世 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 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 称韩文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