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合集下载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 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习目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了解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重点】儒、墨、道、法、兵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学习难点】各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学习过程】知识梳理与探究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1、山东物宝天华,人杰发灵,有“一山一水一圣人”之说,其中圣人指谁,其教育思想有哪些?对后世有何影响?学习过程二:自我探究: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战乱时期,为何在思想领域出现了异常自由和活跃的局面?学习过程三:合作探究:合作填写百家争鸣表试试牛刀:1.儒家思想材料一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该怎样做?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手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为天子而为诸侯,得手诸侯而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材料三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水之喻”?后世不少统治者都以此为鉴,举出一个典型事例。

(4)三段材料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2.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利益。

战国时期一度成为显学,也曾经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请思考:墨家学派为什么能够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战国以后,为什么不再受人们重视?3.法家思想“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021-2022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解析

2021-2022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解析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2)主要思想主见:①政治思想: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学说。

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主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伦理思想:孟子主见人性本善说。

提倡“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3)影响: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2.荀子(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位重要代表。

(2)主要主见:①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

②伦理思想:主见“性恶论”。

③政治思想: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见礼法并施。

(3)思想特点及影响:荀子的思想取诸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全都。

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墨子与墨家1.历史地位:墨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主见(1)主见“兼爱”、“非攻”。

“兼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爱,“非功”是主见各国和平相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战斗。

(2)提倡“尚力”,主见“节用”、“节葬”,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统治者铺张铺张。

3.影响: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但战国之后就不再受重视了。

三、庄子与道家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

2.思想主见(1)提出了“齐物”的观点。

(2)提出了“逍遥”的人生态度,即对事物变化实行旁观、超然的态度。

(3)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需顺应自然。

四、韩非与法家1.历史地位: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

2.思想主见(1)主见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心集权国家。

(2)认为社会是不断进展变化的,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见变法革新。

3.影响(1)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心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孟子·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儒家思想:孟子
朱元璋曾经一边读《孟子》, 一边骂:“这老头,如果生在 今日,岂能放过他!”根据朱 历史地位: 元璋的标准,认为应该删去的, ①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 都一一给予注明,结果共删去 基人,被称为“亚圣”。 《孟子》全书85处,剩下170余 节,编成《孟子节文》,于洪 ②唐代后,《孟子》被当做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 武五年(1372)颁发各级学校, 为“四书”之一。 作为钦定的教材。
这是为什么?
儒家思想:荀子
荀子 , 战国时期赵国人,名卿 , 儒家学派的另一代表, 战 国 时 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被视为儒家的异端,著作有《荀子》。
唯物思想 ——“天人观”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
性恶论 —— 人性本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 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篇》
人生态度 ——“逍遥”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恃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 名。……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 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 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 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用、节葬 反映了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要求。
代表下层劳动者,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 为战国的显学,战国后不再受重视
法家思想:韩非子
政治观:
思 想
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 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历史必修三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历史必修三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庄子》书影
庄子的思想体系与评价
“齐物”的观点充分反映了没落贵族失去 探究客观真理的信心 “逍遥”的人生态度,反映了没落的贵族 悲观失望的精神状态。 这些思想在古代社会总的来说起了不良影 响
四、韩非与法家
韩非,出身于韩国贵族之家。 法家的集大成者。师从荀子, 与李斯是同学。他的思想成为 秦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他的 著作经后人整理成《韩非子》。
荀子的思想特点及影响: 1、荀子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 不完全一致。在很长时间里,荀子学说不 为正统的儒家所重视,被视为儒家的异端。
2、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
思想家 思想 比较 同 仁的思想 孔子 爱人 孟子 仁政 荀子 仁义
学派 人物 时代 孔子 春秋 儒家 孟子 战国 荀子 墨家 墨子 战国 道家 老子 春秋
主要思想
庄子 战国
法家 韩非 战国 兵家 孙有教无类”“因材 孔子 春秋 战国 施教” “仁政”;性善说;浩然之气 儒家 孟子
战国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性恶论”;礼法并施 “兼爱”、“非攻”;“尚力”;节用; 墨家 墨子 战国 节葬 老子 春秋 “道”;辩证法;“无为而治” 道家 庄子 战国 “齐物”;“逍遥”;顺从自然 法家 韩非 战国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变法革新 强调战争规律;“造势”;重视人的作 兵家 孙膑 战国 用
孙膑
《孙膑兵法》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 教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 爱和平、反对战争 • 庄子的天与人“不相胜”——人与自 然要和谐相处

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历史必修三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庄子不仅在思想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 在文学、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 其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庄 子所向往的社会是没有阶级压迫和战争祸害的大 同之世,这在人类思想政治史上是有深远影响 的。他追求归本自然,否定天命观,摆脱人间的 不平等,无疑为人的自我认识,提供了新启示。
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
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荀子认为人的天性
都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情欲,所
性出都来是 的恶“的善,”而是人人表为现教育欲饱,“寒今而人欲之暖性,,劳饥而而 的结果( “ 人之性恶, 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其善者伪也”)。如果 …… 辞让则悖于情性
荀子
稷下学宫
战国时代,齐
都临淄的稷下学宫,
是当时学术文化的
交流中心和诸子百
家争鸣的重要场
所。稷下学宫的创
建,稷下百家争鸣
稷下百家争鸣
的展开,不仅形成 了先秦百家争鸣的
高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而且对我国古代
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思想
在自然观方面,荀子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 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 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 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 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
顺性放任就会引起争夺 矣。用此观之,人之性
和暴乱。因此环境和教 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育对人的成长很重要。
——《荀子•性恶》
一、关于百家争鸣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 三、墨子与墨家
1、墨子生平
墨子生平
墨子(约前468—前376),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D、战国以后其思想继续备受人们重视
4、战国时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国家的思想家是( ) A、韩非子 B、庄子
C、孟子
D、墨子
5、战国时期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 史永远不会倒退,主张变法革新,反对儒 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的是( ) A、荀子 C、墨子 B、孟子 D、韩非子
6、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评价不确切的一项是 A、诸子百家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造了中国民 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B、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 想和道德准则 C、墨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 思想 D、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史进步思 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A、孔子和老子
B、孟子和荀子 C、荀子和庄子 D、荀子和韩非子
2、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 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 (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3、关于墨子及其思想评价不正确的是(
A、创立了严密组织,他是墨者团体第一个巨 子

B、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 工业者的利益 C、其思想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曾被其他 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B
4.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命题,突 出地体现了他 (1)“性恶论”的主张 (2)礼法并施的政治主 张 (3)认为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 (4)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人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 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A、(1)(2) B、(3)(4) C、(2)(3)(4) D、(1)(2)(3)(4)
7、“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 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 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 A、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 B、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C、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D、认为矛盾双方不能互相转化

第1、2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生版)

第1、2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生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习目标】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主干知识】一、背景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3、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形成。

4、文化上: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5、阶级上:“士”阶层兴起并受到重用。

6、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代表人物及思想1、儒家:(1)孔子:①主张及贡献:提出“仁”的学说(思想核心),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已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实质是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具有保守性);主张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关注社会现实,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编订六经。

②评价: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①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贵君轻”;提出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提出“性善论”。

②评价: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对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3)荀子:①主张:强调“天行有常”(唯物主义),又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提出君舟民水;认为人性本恶,强调后天教育的作用;主张礼法并施。

②评价: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2、道家:(1)老子:①主张:哲学思想:“道”是世界的本原(唯心主义);矛盾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②评价: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齐物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散文蕴涵哲理和浪漫主义。

3、法家:韩非①主张:法治观:君主要依法治国(严刑峻法);集权观: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改革观: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应及时进行变法革新。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教学目标: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了解各家主张的异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教学重点:孟子的仁政思想;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法家的思想;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探究式、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新课导入: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当时,礼崩乐坏,天下大乱,诸侯争霸,列国交兵,忧国忧民的学者们有感于时局,纷纷提出自己的救世主张。

他们或周游列国、献计献策,或退隐林下、聚徒讲学,或独善其身、著书立说。

一时间,学派蜂起,百家争鸣。

特别是儒、道、墨、法等学派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主张,掀起了当时思想界的一大波澜,形成了空前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百家争鸣的时代,去感受2500多年前学者们的风采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何为“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不是真的有一百家,其实只有十家,影响较大有儒、墨、道、法四家,下面我们就按照平时的分组情况由四组同学分别代表四家学派,古有稷下学宫,各派云集、百家争鸣,今有多媒体教室,精英荟萃,理性思考。

让我们发扬稷下风格,首先走进儒家学派。

请组同学根据所学知识介绍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

一、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和儒家学派战国时期,继承和发扬孔子儒家学派思想的是孟子和旬子。

请一组同学介绍孟子。

孟子请同学们阅读孟子名言,结合书本和所学知识,介绍孟子其人并总结孟子的主要主张。

教师总结:孟子的主要思想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性善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人的修养和义利观思考一:孟子的主张中继承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又有何发展?你还了解其他的孟子名言吗?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仁政”学说是孟子对孔子“仁”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封建政治哲学的最重要概念,关注的是人民生存的权力。

第1、2课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基础知识

第1、2课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基础知识

第1、2课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一)背景1.学在官府“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争鸣”指各派学者或思想家,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济世的主张。

(三)实质“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四)评价(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此后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

3.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中国古代道德学说的建构——孔子思想(一)思想主张1.核心是“仁”。

“仁”的基本出发点是爱人,涵盖一切美德。

实现“仁”的途径是道德自觉,推己及人,行“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目的是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

2.以“礼”治国,强调等级和秩序。

关于“礼”的做法是“克己复礼”(约束自己,使行为符合周礼),“尊尊亲亲”(卑贱者尊崇尊贵者,最重要的是尊君;子女孝顺父母,弟妹恭敬兄长),“正名”(用周礼所规定的名分去规范人的言行,使长幼有序。

)3.调整“礼”和“仁”的方法:中庸。

只有“礼”,会加深社会对立,导致矛盾激化;只有“仁”,会模糊上下尊卑。

恰当地协调“礼”、“仁”关系,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庸”,既贵贱分明又温情和谐。

达到中庸的做法是“和而不同”。

4.以“德”治民(其实是“仁”的衍生)。

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二、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五目, (一)儒家:自主阅读第二——五目,完成并记住下表内容。 儒家:自主阅读第二 五目 完成并记住下表内容。 时间: 分钟 分钟) (时间:5分钟)
代表 人物 孟子
政治主张
人性论
其他主张
舍养浩然 之气, 之气,舍生 取义, 取义,先义 后利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 用之
历史地位
认识: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时代背景。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 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 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由此出现了借助铁农具 制走向瓦解 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这一变化促使井田制走向崩溃。 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这一变化促使井田制走向崩溃。 材料二 春秋时期,有些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 春秋时期,有些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宗法分封制度的原 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失去天下共主 则遭到破坏,原为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受到削弱, 则遭到破坏,原为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受到削弱,诸侯不断擅自 分封,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也频繁发生,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 分封的地位。 ,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也频繁发生, 的地位。 的地位。 的地位。 材料三 诸侯争霸战争。 诸侯争霸战争。 春秋时期,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打着“尊王” 春秋时期,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 争霸战争。 争霸战争。 材料四 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 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一批士人冲破礼 法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的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觉醒。 法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的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觉醒。 时代变化士阶层兴起,使得思想活跃。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1.2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预习1、2课,完成资料 P99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P99) 2.主要代表及主张 儒家: 孔子:(春秋)仁、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孟子:性善论,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性恶论,礼法并施,君舟民水, 天行有常的唯物观 道家: 老子:道是万物的本原,辩证法,无为而治 庄子:齐物、逍遥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节用、节葬 法家(韩非子):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三种主要治国思想
儒家——“仁政” 。 推崇“人治”, “德治”。 道家——“无为而治” 。不要把自己意志强加给社会,
顺应时势和民心
法家——“法治” 。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儒家:重视等级名分、和谐、重义轻利、 民本主张积 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感,强调道德感化) 道家(无为、无欲、无求、顺其自然、崇尚自由、主 张避世,强调超脱) 法家(法治、严刑峻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墨家【勤俭、刻苦简朴、吃苦耐劳、苦干、 博爱、追 10)
1、是中国历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后世文化学术 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⑴儒家思想——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⑵道家学说——哲学基础。 ⑶法家思想——变革精神, 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这些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课堂巩固练习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 ① “仁” ② “礼” ③ “为政以德” ④“有教无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6.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 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7.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 人之身若视其身”,这段言论反映的是 A.道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墨家思想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地位:墨子是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

2.主要学说:主张“兼爱”“非攻”,而“兼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非攻”,是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提倡“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用”“节葬”。

3.地位: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其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受重视。

三、庄子与道家1.地位: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体系,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

2.主要学说(1)哲学思想:提出“齐物”的观点,认为事物无本质区别,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

(2)个人修养论:“逍遥”的人生态度,对事物变化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四、韩非与法家1.地位:是战国后期的一位思想家,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2.主张(1)政治观: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历史观: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

3.影响: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的1 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五、孙膑与兵家和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孙膑与兵家:孙膑,其思想主要受《孙子兵法》影响,并广泛吸收法家和其他各家的思想,是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

2.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思想家和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史料①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的是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的变化。

②王官之学衰落代表的是旧学术的退场,私学兴起则包含着新学术的酝酿,私学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解读]史料属于后世史学专著,主要说明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材料三 儒家家庭伦理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 它要求父子、夫妻、兄弟之间应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 强调“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同时也重视家庭 间的情感联系,即“父慈子孝”、“夫义妇顺”、 “兄友弟恭”等。但又把血缘亲情提高到至高无上的 地位,视为处理一切社会事务的中心。比如对于父子 双方有一方偷羊、另一方应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孔
材料二 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孟子“言必称 尧舜”,明确打出“法先王”的旗帜。儒家向人们描 绘道“先王之道”至大至美,先王之世是太平盛世,先 王本人惟忠惟孝、德配天地。 ——摘自俞荣根《法先王:儒家王道政治合法性伦理》
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儒家“法先王”倾向的目的。
提示:突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表达理想化的政治诉 求;作为实行“德治”或“仁政”的理论依据。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家庭伦理的特点,
积并极分影析响其积:极促影进响了。家庭和谐与团结; 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巩固统治; 有利于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家庭伦理观。
材料四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 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 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 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 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 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 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 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 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 主②礼—张希勿 —:望摘言①主编,重政自非建者王礼礼能钧勿制担林动社 当《”会 重中。(建2国分礼儒)乐;学秩史序》的大任(2分); ③根积据极材入料仕四,并以结礼合治所国学(2分知)识;,概括孔子关于礼 ④的人主人张都。践(行8分周)礼(3分)。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释义:诸子百家与百家争鸣
1、诸子百家:先秦至汉初学术思想流派的总称。

2、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都发生剧烈变化,一批杰出思想家各
自提出关于自然、社
会和人生的主张,形
成派别之间相互竞
争、相互学习、相互
吸收的形势。

二、百家:人物及思
想(见右图)
三、争鸣:相互竞争,
相互学习
1、相互竞争:
(1)墨子……反对儒家有层次、差等的“仁爱”……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反对儒家倡导的厚葬和礼乐建设,认为这都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参见教材P7)
(2)庄子相对主义思想更加强烈,……几乎抹杀了一切对立事物的界限。

由此他反对社会进步,否定文化知识,痛恨仁义礼乐,主张恢复人的自然本性,
2、相互学习:韩非辩证法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老子的影响,但与老子较多地强调对立面转化(老子认为转化是无条件的),韩非更重视对立面的冲突、斗争因素。

道家和法家代表中国思想传统的两个极端:道家认为,人本来是天真无邪的,法家则认为人生来性恶。

“无为,而无不为。

”这是道家的思想,它也是法家的思想,在韩非子和法家看来,君王应当具备的一项品质便是“为无为”,自己表现出“无为而治”,不需要动手做任何事情,一切需要办的事情都假手别人去做。

四、评价: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繁荣期,为文化宝库贡献精彩内容;是中国思想文化取得进步的重要条件。

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政治观: 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 远影响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
思想家
思想 比较
孔子
爱人 为政以德
孟子
仁政 仁政学说
荀子
仁义
君舟民水
同 仁的思想 政治思想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二、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人物 ——墨子 1、墨子学说
关于墨的说法: 墨家代表农与工肆之人 (小生产者)
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 制学生上课说话的现象?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儒家学说 道家学说
法家学说 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 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 的哲学思想 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 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 的理论武器
• 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 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 谁攻? ——《墨子》 • 材料二: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湖池,鱼鳖 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 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 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 • 材料三: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 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 回答 •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主张? • 兼爱 非攻 • (2)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是哪一学派的主张? • 儒家 • (3)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统治方式上的不 同点。

第1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

第1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

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011年高考大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具体理解如下)历史史实:阅读理解概念: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孔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孟子、荀子。

理解记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孔子、孟子和荀子主要思想。

历史解释:以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名言为例,进一步深入分析其针对的社会问题,评估其方案(现实可行性),探讨其对中华及世界文明的影响。

探讨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分析其历史影响。

发展性选择: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例,探讨百家争鸣的学术自由特征。

(1)、宏观: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是社会大变革和社会转型的时期。

(2)、经济:随着铁器和牛耕的发明,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出现导致井田制被废除,新兴地主经济、自耕农经济、私营手工业和私商兴起,阶级成分复杂。

(3)、政治:由于社会经济发生转型,血缘纽带又日渐疏远,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混战。

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努力寻求富国强兵之路。

(4)、文化:由于经济政治的转型和剧烈变动,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许多新的利益阶层出现。

他们纷纷提出不同的政治要求和政治理想,为文化繁荣提供了社会基础。

再加上诸侯国竞相变法,客观上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核心概念(1)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所谓“争鸣”,是制当时各阶层、各派别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层(级)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一课: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第一课: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老子因为姓李而交了大
运,到唐代因为皇家姓 李,又有唐玄宗的“做 了皇帝想登仙”,老子 此时仙气十足,竟被封 为“玄元皇帝“。但这 个老子,己不是我们要 谈的老子了,而是道教 的一个偶像。
2、庄子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周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著有《庄 子》一书,后人称他为庄子,把他和老子合称为老庄。
二、儒家
1、孔子
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1)礼
何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 为 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 礼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论语· 为政》 成贤街牌楼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先君周公制《周礼》曰: “则以观德, 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 ” ——《左传· 文公十八年》
(4)影响:
先秦思想的总结者——荀子
综合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 是战国思想集大成者。
思想家
思想 比较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礼教为主 礼法并施 王霸兼用
性恶论

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尊王贱霸
人性论 性善论
三、道家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 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 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 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 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 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 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 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高中历史《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附课时训练及答案

高中历史《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附课时训练及答案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识梳理】一、形成的原因1.根本原因(经济):社会生产力提高,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基础。

2.社会原因:大变革时代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为各阶级、各学派发表自己的意见提供了一个平台。

3.政治原因: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网罗人才,创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4.教育方面:私学兴起使教育逐渐普及和平民化。

二、百家争鸣(一)儒家1.孟子(1)孟子其人:孟子,名,邹国人,是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

(2)思想主张①仁政学说(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要求统治者以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发展:提出“”的主张。

实现途径: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

、、是国家的三件宝物。

②性善说(道德思想,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主张人性本善说,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等天赋道德意识,人的品质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

③义利观(道德思想):倡导“”;他强调先后、舍取;要求人们应具有“”的人格精神。

影响:“重义轻利”思想,对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形成和精神文明有着巨大的影响。

(3)地位及影响①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他们的仁政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②唐代以后,《》一书被当作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孟子被称为“”,地位仅次于孔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荀子(1)荀子其人:荀况是末期赵国人,儒家的另一重要代表。

(2)思想主张①哲学思想(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有其运行的规律,不以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发挥自己的去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由此可以看出荀子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这是他思想的最精华的部分。

)②道德思想——“性恶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顺从人的本性就会引发争夺和暴乱,所以和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说课稿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说课稿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的第一课。

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各家学派相互争鸣、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多元格局。

通过学习这一内容,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到思想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变革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2)掌握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3)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对不同学派的思想进行对比和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智慧和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创新精神,认识到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百家争鸣的背景和主要学派的思想主张。

(2)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教学难点(1)对各家学派思想主张的理解和评价。

(2)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

二、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让学生对百家争鸣的背景、主要学派的思想主张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史料分析法提供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解读,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自主复习,知识梳理】
1、孔子谓季氏(鲁国大夫),“八佾(yi)舞(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于庭,足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孔子
A.“仁政”的主张B.爱惜民力C.“克己复礼”D、“仁义”和“王道”
2、“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C.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D.有利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
3、孔子曾用“而立”“不感”“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

“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与“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两幅寿联所贺寿主当时的年龄分别为
A.20岁、30岁 B.30岁、40岁C.40岁、50岁D.50岁、60岁
4、以下四种政府孔子认为哪一个是最好的?
A.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但不知道它做了什么事情B.政府的执政得到广大人民的赞扬
C.政府充满威严,人民因为对它畏惧而安分D.被人民轻视、打心眼里瞧不起的政府
5、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表明他
A.强调“大一统”B.推崇法的作用C.主张顺应自然D.相信天人感应
6“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又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7、2009年4月25日,第十九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山东举行。

开幕式上由10部巨型“书”拼接而成的背景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有深远影响。

下列主张在今天仍有积极现实意义的是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④“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议论政事)”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9.以下对“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儒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各家之长
B.“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D.墨家思想成为显学,备受统治者推崇
10.“视人之国若视己之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的说法反映了墨子思想中的
A.“兼爱、非攻”
B.“节用”
C.“尚力”“尚贤”
D.“节葬”
11.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聚在一起进行辩论,根据下列三段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判断,参加了这次辩论的学派依次是①“兼相爱、交相利”②“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③“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A.墨家、儒家、法家
B.墨家、法家、道家
C.墨家、道家、法家
D.墨家、法家、儒家
12.孟子认为:“……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对孟子的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①这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②他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④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田宅的思想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②③④
D.①③
13.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

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

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

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不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得到推崇
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合作探究】(2013年江苏高考21题)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宣圣谕。

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

能遵守的便是好人。

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

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

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

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高考演练】
1.(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2.(2012年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3.(2011·广东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4.(2011·福建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5、(2012年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
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6、(2012年上海历史,31)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
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课堂小结】请画出本课知识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