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并且,要是人真的这样做了,那么,在他那儿就出现了哲学的思考。于是,他就会清楚而确切地明白,他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是手感触着地球;就会明白围绕着他的这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着的,也就是说这世界的存在完全只是就它对一个其他事物的,一个进行“表象者”,的关系来说的。这个进行“表象者”就是人自己。如果有一真理可以先验地说将出来,那就是这一真理了,因为这真理就是一切可能的、可想得到的经验所同具的那一形式的陈述。它比一切,比时间、空间、因果性等更为普遍,因为所有这些都要以这一真理为前提。我们既已把这些形式都认作根据律的一些特殊构成形态,如果其中每一形式只是对一特殊类型的表象有效,那么,与此相反,客体和主体的分立则是所有那些类型的共同形式。客体主体分立是这样一个形式:任何一个表象,不论是哪一种,抽象的或直观的,纯粹的或经验的,都只有在这一共同形式下,根本才有可能,才可想象。因此,再没有一个比这更确切,更不依赖其他真理,更不需要一个证明的真理了;即是说:对于“认识”而存在着的一切,也就是全世界,都只是同主体相关联着的客体,直观者的直观;一句话,都只是表象。当然,这里所说的对于现在,也对于任何过去,任何将来,对于最远的和近的都有效;因为这里所说的对于时间和空间本身就有效;而又只有在时间、空间中,所有这些[过去、现在、未来、远和近] 才能区别出来。一切一切,凡已属于和能属于这世界的一切,都无可避免地带有以主体为条件[的性质] ,并且也仅仅只是为主体而存在。世界即是表象。
一、世界作为表象初论
世界是什么,这是一个从古至今哲学家们都不能绕开不可避免是话题。世界作为表象这个观点由叔本华所论证,但其命题并不是由他所提出。早在之前贝克莱他已经涉及到这个观点,所以这种提法并不新颖。当然,叔本华对这个观点离不开康德自在之物、先验主义,柏拉图理念,印度哲学的贡献。
世界作为表象从属于世界是我的表象,叔本华认为从表象出发认识世界,始终是片面的,不过这种片面性也是必须的,会得到意志的补充。叔本华把世界分为两面,一面是表象,另外一面则是意志。本文主要分析的是:从表象来认识世界——世界是我的表象。既然要认识世界,就必须明确主体和客体,叔本华认为主体就是认识一切而不为任何事物所认识,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即使客体也是主体,人的身体属于客体。在他看来,世界有两个不可分的半面构成,一个半面是主体,另一个半面是客体,二者共存共亡。客体的形式是空间和时间,主体却不在其中,这种空间和时间形式是先验的,根据律就是客体形式的表述,反映的是因果关系。在一切表象中,我们要注意直观表象与抽象表象的区别,抽象表象只为人所独有,通常叫做概念,具有了概念的能力叫做理性,直观表象就是直观可见的、经验的以及在此附属的诸多条件。
根据律有两大构成形态,一是时间,二是支配时间和空间的内容,即因果律。时间的本质是前后继起,因果律支配着物质,物质通过作用而发生变化,人们通过变化而感知物质的存在,我们可对时间和空间本身进行直接的感知形成表象,时间和空间在因果关系中统一起来,从而使物质得到统一,与此同时,我们经常误用了根据律,把它用于客体之间,从而形成了独断论和怀疑论。
我们认识直观世界有两个条件,一是物体互相作用的可能或知性,二是动物性的感性。一切动物的身体都是直观世界的出发点,都具有知性,就连盲人也能感受和认识这个世界。但是知性在敏锐的程度上是存在明显区别的,知性也区别于理性,知性在于理解,而理性作用是接收、固定、联系那些被理解的东西,知性正确认识的是实在,直观专属于知性。
叔本华接下来说明认识世界的方式既不是从客体出发,也不是从主体出发,而是把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从根据律的支配范围中拉出来,认根据律只对客体有效,也就是相当于从表象出发,并指出了自身哲学与费希特、谢林哲学的不同。批判了唯物论的一些局限,他们要么从主体出发寻找客体要么从客体引出主体。科学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科学的论证工具表现为根据律,另一个是科学的对象,这也是科学的主题。
我们都知道,表象是有主体和客体构成的,客体反映了时间、空间和物质。他由根据律所支配。主体实质是纯粹的感情和知性,功能在于直接认识因果关系。但除此之外,人类还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反省思维,他具有一定的思考力,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有效标志。反省思维奉行的原则是理性,理性隐藏着一个功能就是构成概念,然而知性却灭有,只有直接的认识因果关系。
概念构成一种特殊的表象,理解它需要有抽象的推理的认识,它只能被思维,不可直观。但概念与直观表象有巨大关系,如果概念脱离了直观,那么概念就什么也不是了。概念是抽象表象,也就说明它不是一个固定的表象,人们在思维概念时,结合直观往往有许多重叠部分,为了避免这一难题,人们只能根据具体关系来认识,这就是判断,用图形表示出来一切简单明了,这是一种高尚的逻辑关系。
科学是人类理性所获得的第三大优势,它可以帮助我们获得确定性,为判断寻找根据。
抽象的认识便是知,知以理性为条件,在某种方式下认识了一切又在理性的概念中固定起来作用,与知反面对称的是感,感只是一个否定意味的内容,所以它的范围大而广,除了概念、理性的抽象概念之外所有都属于感,这样因为在理性的代表下任何不属于理性范围的意识内容,都是感,就会引起误解与混乱。
抽象认识的知即理性认识是许多直观知识和认识的提升,知识能够参与到实践,离不开直观知识,也就是说直观的认识是具体的、完整的、深入的、详尽的但却不是整体的。欲使知识能够运用于实践,需要理性认识或知识的插入作为准绳,这是一种理性认识(知识)——直观知识——实践的转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事物的延续性,而不会导致中断。空间的抽象转化为时间上的数就是这个道理。
直观知识虽然提升为抽象知识,但是抽象知识与直观知识并不是完全吻合的,也有其失真之处,因此为了使理性这一能力运用得更好,我们在运用知识的时候,确实要权衡这两种知识的功效。
下面我们继续考察科学,科学是由许多抽象知识组成的,它与单个抽象知识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抽象知识是从直观表象上升到理性知识,但科学采取的是一种从普遍到特殊的途径获得认识,因此以概念为基础的系统形成乃是科学的一个本质标志。人们认为科学的东西是经过证明出来的事实,是完全真的。其实科学要求的不在于确实性,而在于一种普遍到特殊的系统形式。而且人们还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直观是一切真理的源泉,是一切科学的基础,证明与直观,如果近便的话,一般都采用直观,因为证明虽然形式好,但不可靠。证明得来的真理远远抵不上直观自明的依据。所以直观是一切证据的最高源泉。绝对真理必然直接或间接以直观为依据,这也是获得真理的最可靠途径。之前的许多哲学如柏拉图,麦加拉学派,皮浪和新园派已经承认了这一点。逻辑和理性会导致谬误和错误。
根据律是最真实确切的,是不用加以说明的,它是一切表象和认识的普通形式,这是根据和后果这一必然性的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