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认识的过程,需要一个认识的发生者,即主体,以及一个认识的接受者,即客体,而我们认识客体需要借助感官,感官为智力(知性悟性)提供素材,智力将其在大脑中呈为表象,所以说“世界是我的表象”。
何为“作为意志的世界”?也就是说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意志,而物质却是意志的客体化,是表象的承载者,永恒不变。
我并不完全认可叔本华的思想。
叔本华为我们描述了一个虚无的、窒息的、濒临死亡的世界,我们不需要因为世界本身的困苦而否定生命的意志,相反,永远不要跳脱轮回,体验、经历、感知,这是抵御痛苦与无聊的利器。
诞生以及死亡是存在的标识,意志走过了无穷的时间才客体化为个体,在有限的时间后又复归于无物,按照叔本华的说法,这是必然的。
痛苦永远存在,那么痛苦也就不是什么令人恐惧的事情了;个体终会湮灭,那么也就不用在意起始和终结。
正如加缪所想,生命本身就是在无意义中充实自我,苦乐不足所想,虚无不用顾忌。
马克思曾言“哲学家只是解释这个世界,关键在于改变这个世界。
”所以不要再为明天所悲哀,奋起反抗吧,反抗这荒诞的世界。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读后感大全寒假期间我阅读了叔本华所著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是生命哲学的先驱,是世界哲学史上最先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第一人,他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代表,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动的力量。
叔本华对人世间的苦难感受敏锐,同样,他的一生中都充满悲观的人生色彩。
叔本华在哲学研究中致力于对柏拉图、康德哲学的深入研究,他对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哲学充满蔑视的态度。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从认识论、自然哲学、美学、伦理学四个部分对表象、意志、理性和世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叔本华的哲学深刻的影响了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以及人类学家的观念和方法。
初读这一著作,那句开篇名言“世界是我的表象”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在书中论述的内容是表象、意志和理性等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世界的联系。
他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是一个真理,而且是世界上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或者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明白这一道理的人会确切的知道:“他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是手感触着地球”他认为世界的存在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也就是说这世界的存在对个体完全只是一个其他事物的一个进行表象者的关系。
这个进行“表象者”就是人自己。
叔本华认为在世界上任何一种生物都有感知外界的能力,但只有人类能对外界的感知进行哲学的思考,因此,人类可以统治世界,这里承认了意志的存在,就是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他认为从表象出发认识世界是不全面的,是片面的,但是这种不全面是必须的,意志会补充这种片面性。
书中提到,客体主体分立是这样一个形式:任何一个表象,不论是哪一种,抽象的或直观的,纯粹的或经验的,都只有在这一共同形式下,根本才有可能,才可想象。
因此,再没有一个比这更确切,更不依赖其他真理,更不需要一个证明的真理了;即是说,对于“认识”而存在着的一切,也就是全世界,都只是同主体相关联着的客体,直观者的直观;一句话,都只是表象。
读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有感
读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有感假期读了叔本华的著作颇有感触。
阿图尔·叔本华德国哲学家,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
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
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
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
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
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
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叔本华建议读这本书的前提是《纯粹理性批判》、《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以及他对康德哲学的批判。
更确切的说,这本书的主旨是作为表象但最终作为意志的世界,而不是将两者并列的。
在这本书中,叔本华试图解决康德哲学遗留下的难题。
和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人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不同,叔本华保留了物自体,并将其定义为意志。
所以这整部书都是为了阐述这一思想的,他从写下这本书到去世为止坚信自己已经解决了世界之谜。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重新诠释了充足理由律,解释为什么现象世界必须通过充足理由律来了解;第二部分提供了意志显现的细节,它是一种既不满足又不停止,盲目的冲动,要求人从自身存在本质即欲望之中解放出来;第三部分试图通过对自然和生命的审美,即艺术中获得一种短暂的慰藉;第四部分以伦理学和禁欲主义的形式提供一种可能获得拯救的方式。
对于叔本华而言,世界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表象,一方面是意志。
主体是认识一切而不被任何事物所认识的,是世界的支柱,我们每个个人正是这样一个主体。
而客体则是我们通过先验的时空范畴去认识的事物,比如我们的身体。
主体和客体共同构成作为表象的世界,故而是不可分的。
叔本华认为人们的先天认识只有时间、空间和因果律,而这些东西都只在表象间发挥作用、形成联系,和意志本身无关。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叔本华认为,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认识本质,包括自我和世界的本质。
他说:“我们决不能从外面得到事物的真正本质。
无论我们怎样进行探究,我们只能得到印象和名称。
我们就像一个人绕着城堡走来走去总找不到入口,只能有时粗略描绘一下城堡的外观。
”“让我走进里面去。
如果我们探索出我们自己心灵的本质,我们也许就有了开启外部世界的钥匙。
”世界的定义世界是什么,世界就是人的表象,这是一条适用于一切有生命、能认识的生物的真理。
人所认识到的一切事物并不是本身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人的表象,也就是意识中的东西。
世界上的事物是相对于人而存在的。
是依赖于主体的。
比如人看见的太阳,其实并不是太阳,而是看见太阳的眼睛,是人的意识。
叔本华的这种认识论强调了人的主观意识,而否定了一切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事物。
世界的主体那么,作为认识世界的主体的人的本质,在叔本华的哲学体系中,就是意志。
人的真正存在是意志。
“意识仅仅是我们心灵的外表,我们对于心灵正如我们对于地球一样,不认识内部,只认识外表。
”潜伏在有意识的理智之下的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意志,是一种奋进而持续的生命力,是一种自发的活动,是一种欲望迫切的意志。
理智有时似乎可以引导意志,但是仅仅像一个向导引导他的主人而已;意志“是一个勇猛强壮的瞎子,他背负着一个能给他指路的亮眼的瘸子”。
我们并不是因为发现了欲求某个事物的种种理由才去欲求这个事物,而是因为欲求某个事物才去寻找欲求它的种种理由;我们甚至还苦心经营了种种哲学和神学掩饰我们的种种欲望。
所以逻辑是无用的:没有人靠逻辑说服过任何人;连逻辑学家也只是把逻辑作为收入的一个来源而已。
要说服一个人就必须迎合他的自身利益;他的欲望、他的意志。
请注意一下我们对自己的胜利记得多么久,对自己的失败忘得多么快;记忆力是意志的奴仆。
2024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书心得个人所感范本
2024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书心得个人所感范本《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重要著作之一,这部书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到的观点,对人类的意志、表象、幻象等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于生命和世界有了全新的认知和理解。
以下是我的读书心得,希望与大家分享。
首先,这本书让我对于人类的意志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叔本华认为,人类的意志是世界的根源,是一种永恒存在的力量。
他用精妙的论述,将意志概念从动物的本能行为与人类的理性行为进行了区分,并指出人类的意志不仅是驱动行动的力量,更是存在于人类的内心深处,驱使着我们持续地寻求欲望的满足。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人类的行为不仅仅受到理性的驱动,更受到一种强大而无法抗拒的内在力量的影响。
其次,本书对于艺术和美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我对于艺术的本质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叔本华认为,艺术是唯一能够使人们从痛苦中解脱的途径,它能够通过追求美的形式和内容,使人们超越现实生活的琐碎和苦恼,寻求一种纯粹的感受和体验。
这让我明白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更是一种对于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通过艺术,我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美好,也能够从中找到内心的慰藉和满足。
此外,叔本华对于知识和智慧的区别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我对于这两个概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他指出,知识是对于表象世界的认知,是一种对于外界事物的了解和掌握;而智慧则是对于内在本质和真实存在的认识,是一种能够超越表象,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
这让我明白到,知识只是我们对于世界的表象的了解,而智慧则是一种超越表象的能力,是对于真实世界的洞察和把握。
只有通过智慧,我们才能够超越片面的认知,去理解并把握事物的本质。
最后,这本书让我对于生命和存在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叔本华强调了生命的苦难和有限性,他认为生命是一种痛苦的存在,而我们的欲望和追求只是痛苦的源泉。
他提出了消除欲望的方法,通过抑制欲望和无欲无求的生活,来达到减少痛苦的目的。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通用5篇)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1《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是由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著。
叔本华是生命哲学的先驱,他非常敏感地感觉到人间的苦难,因而他的人生观了充满悲观色彩。
叔本华一生致力于柏拉图、康德哲学的研究,蔑视费希特、谢林、黑格尔。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一著作分为认识论、自然哲学、美学、伦理学四个部分。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人类的思维至多只能表现出世界的外部现象,表现为一个接一个的事物,而不可能在本质上说明这些事物。
在大千世界中,只有人与众不同,因为人具有意志,意志是人的本性,是万物的基础、它单一、玄奥、超越时空,无原因、无目的,不可改变。
意志在现象界中表现为不断上升的意识系列,处于永恒地无目的高一级形态与低一级形态的斗争中,因此与痛苦、灾难密不可分。
艺术仅仅具有短暂地使人摆脱意志的作用,真正的解放只“生于打破自我个性的束缚”。
他的哲学在一定程度通过尼采,影响了活力论、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以及人类学家的观念和方法。
初读这本书,印象最深的是作者的开篇第一句“世界是我的表象”。
他认为,人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感触着地球,那么围绕着人的世界只作为表象存在着。
我认为,主体的悟性至关重要,不同的主体将对事物获得不同的表象,每个主体所表象的内容应是有差别的。
读完了本书的第一章节,我并没弄清作者真正所表达的思想,却对自己的生活重新做了思考。
既然身外的世界只是自己的一个表象,我感知的事物,究竟是否真是事物的本身,我不能确定。
仅仅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敏锐的洞察力,也不具备深刻的思想。
这样,我的悟性极可能平乏或是愚钝,被我表象的世界一定是不够真实的,也相信我的周围也存在不少与我相近之人。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_吴迪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吴迪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我过年期间在家中仔细读的一本书,当时还有一本江味农的《金刚经讲义》作为参考阅读。
叔本华在书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他的思想借鉴了古印度佛教的智慧,尤其是佛教的强调因果、缘起性空的世界观,对欲望的驾驭与控制的人生态度,对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启发。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将叔本华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作了一个完整的表述。
他的主要观点有两个,一是世界的本质是意志,而其余的一切都是意志引起的表象。
二是痛苦的根源在于欲望。
欲望不能实现会痛苦,欲望实现了会空虚,人生就是在痛苦与空虚之间不断轮回,欲望越大,痛苦就会越深刻。
而摆脱这一轮回的一个途径是艺术,艺术是超脱欲望的法门,它能够让意志进入到纯粹认识的领域,停留在认识的领域自由翱翔。
下面我将分别就这两个观点提出我的看法和感想。
首先第一点,意志论的世界观。
意志是一个不可证明,只能感受的东西,是超越于因果律的表象世界的本源的东西。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形而上的论断。
艾耶在《语言、真理与逻辑》中表示要拒斥形而上学,提倡哲学的逻辑与分析性质,而不是对于所谓“第一原理” 的追逐,这是哲学从罗素那里进入当代发展后的新形势,暂且按下不提。
我个人的意见是如果放弃了对“第一原理”的追逐,那么世界将变得索然无味。
因此,我在个人情感上是认同叔本华对于世界第一原理的追逐的。
那么叔本华的意志论到底有没有道理呢?经不经得起推敲的?我个人认为在类比上有一定的道理,在逻辑上则是不完备的。
意志论类比了印度的佛教思想、柏拉图的彼岸思想、康德的物自体思想。
就像叔本华在书中反复强调的那样,他的思想根源不仅来自印度的佛教,还来自于柏拉图和康德,可以说是东西合璧的思想。
柏拉图的洞穴说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说一帮野人生活在山洞里,每天只能看到太阳照进墙壁上的影子,而他们以为这就是全部的、真实的世界,直到有一天,他们走出了洞穴才知道太阳的存在。
柏拉图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像是故事中的野人生活的洞穴一样,我们看到的世界也只是太阳照进洞穴形成的影子,真正的理智的世界在彼岸,只有通过最纯粹的智慧训练才能达到。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重要著作,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本书让我对世界的本质和人类存在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引发了我对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书中的核心思想是关于意志和表象的二元对立。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由两个相互对立,不可调和的要素所构成的。
意志是世界的本质,是所有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的根源,而表象则是意志的表现形式,是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
叔本华认为,人类追求幸福的本质就是想要逃离意志的痛苦,并通过对艺术、道德和宗教的追求来达到这一目的。
在书中,叔本华深入探讨了意志的本质和表象的局限性。
他将意志比作深渊,是无法被完全理解的存在;而表象则是一种误导和虚假的表象,它使我们误以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与外部世界相隔离。
他认为,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只是一种幻觉,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只是基于我们的感觉和理性的限制。
这种对世界的误解和虚假引发了诸多痛苦和苦闷,只有通过超越个体的表象,才能够逃离这种命运的困扰。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将艺术、道德和宗教视为逃离意志痛苦的途径。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能够使我们逃离现实世界的表现形式,通过艺术我们可以超越个体的表象,感受到纯粹意志的存在。
道德则是通过施行利他主义和放弃个人欲望来逃离意志痛苦,从而达到超越个体的目的。
宗教则是通过与上帝的合一来逃离意志痛苦。
这些思想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们提醒着我们要超越个人欲望和自私,在关爱他人和崇拜高于自己的事物中寻求幸福。
阅读《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让我对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叔本华的思想让我明白,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物质的追求和享受,而是来自对自我的超越和追求意义的努力。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金钱、权力和社会地位,但这些追求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反而使我们陷入了痛苦和苦闷之中。
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施展利他主义,在关爱他人和服务他人中寻求幸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经典哲学著作之一,通过对书中内容的阅读,我对哲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我对书中对意志的探讨印象深刻。
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它是世界的本原和基础。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人类自身的存在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哲学意义。
同时,书中对意志的起源和发展的探讨也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
其次,我对书中对表象的探讨产生了共鸣。
叔本华认为,表象是世界的表现形式,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人类的认识并不是一种主观臆想,而是有着客观的基础和来源。
同时,书中对表象的探讨也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表象与本质的关系。
此外,我也对书中对自由意志的探讨产生了兴趣。
叔本华认为自由意志是人类所拥有的最珍贵的财富之一,它能够让人类超越自然规律的束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自由。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自由意志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作用,也让我更加关注自由意志的建设和发展。
总的来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哲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意志、表象、自由意志等方面的思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些思考对我未来的生活和学习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我将努力将这些思想应用到实践中去,以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哲学并不是孤立的学科,而是与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学问。
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并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德]叔本华著读后感
第三篇范文:《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德]叔本华著读后感——主题与个人感受
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一部探讨世界本质和人生意义的哲学著作。作品的主题深入人心,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在主题深度方面,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探讨了世界本质、人生意义、痛苦与解脱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这些主题深度不仅使得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也使得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深刻的启示。例如,叔本华对世界本质的探讨,使我意识到世界的无常和变化,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他对人生意义的探讨,使我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并非仅仅在于追求物质的满足,而是需要在精神层面上寻求内心的宁静。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德]叔本华著读后感
第一篇范文:《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德]叔本华著读后感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深刻的哲学巨著。叔本华在其中提出了他的主要哲学思想——意志主义,这一思想对后来的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叔本华在书中首先对康德的现象与物自体的区分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康德的这一区分是不彻底的,因为现象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意志。叔本华认为,世界本质上是意志的表象,而我们所能感知到的世界,只是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
叔本华在书中提出的世界是意志的表象的观点,让我对世界的本质有了全新的理解。这一观点使我意识到,世界并非我们表面所看到的那样,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这种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使我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问题时,能够更加冷静和理智地去思考和解决。
叔本华对人生痛苦的根源的探讨,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认为,人类的痛苦源于生存意志的无法满足。这一观点使我认识到,人生的痛苦并非源自外界,而是源自我们内心的欲望。这让我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时,能够更加坦然地接受,并努力去调整自己的心态。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1500字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1500字《作为意志和其本质的世界》一书是由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著。
叔本华是灵性哲学的先驱,他非常相当尖锐地感觉到人间的苦难,因而他的人生观了充满悲观神秘色彩。
叔本华一生致力于柏拉图、康德哲学的研究,蔑视费希特、谢林、黑格尔。
《作为意志和其本质的世界》这一著作分为认识论、自然哲学、美学、伦理学四个部分。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人类的思维至多只能表现出世界的外部现象,表现为一个开一个的事物,而不可能在本质上说明这些事物。
在大千世界中,只有人与众不同,因为人具有意志,意志是人的本性,是万物的基础、它单一、玄奥、超越时空,无原因、无目的,不可改变。
意志在现象界一个系列中表现为不断上升的意识系列,处于永恒地鲜有无大目的高一级形态与低一级形态的斗争中,因此与痛苦、灾难密不可分。
艺术仅仅短暂地使人摆脱意志的作用,真正的解放只“生于打破自我个性的束缚”。
他的哲学在一定程度通过尼采,影响了活力论、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以及人类学家的观念和方法。
初读这本书,印象最深的是作者的开篇第一句“世界是我的表象”。
他认为,人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困惑着地球,那么围绕人的世界只作为表象存在着。
我认为,主体的修养至关重要,不同的多种不同主体将对事物获得不同的表象,每个主体差异所表象的内容应是有差别的。
读完了两本书的第一章节,我并没弄清作者真正所表达的思想,却对自己的生活重新做了思考。
既然其外的世界只是自己的一个表象,我感知的事物,究竟是否真是话语的本身,我不能确定。
仅仅作为一个平民百姓,我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敏锐的洞察力,也不具备深刻的思想。
这样,我的悟性理解力极或许平乏或是愚钝,被我表象的世界一定不如是不够真实的,也相信我的周围也存在不少与我相近之始终认为人能。
即使我不再固执地认为自己的言行都符合实际,试着去提高自己,试着去理解他人。
我渴望《作为意志和个股表现的世界》这本书能为我平淡的思想播种上智慧的种子,表像和意志可以说这两个概念就是哲学应涉及的核心,我感觉几乎不用看他的论证过程就可以直接认可他虽说的两句核心论点:“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_2200字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_2200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2200字接上……当然,提出了需要这样一味药而自己并没有研制出来,不意味着后面人做不到。
这是叔本华哲学带给我们的一种希望和信心,在更远的未来,我们的后人一定能够找到切实的路径,使人类在一定程度完成这种超越性的肉体和精神同时实现的飞升。
现在,我们继续沿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去看待这个试图摆脱意志与表象的我,此即“超我”。
超我的存在,主要就是为突破意志对于我们的控制和表象对于我们的局限。
超我越发达,我们的痛苦就越少,快乐就越多。
叔本华的这个超我到了尼采那里,就成了“超人”,所以尼采的哲学又被称为超人哲学。
到此为止,我们基本清楚了叔本华的意志之我(精神上的本我),表象之我(精神上的自我),以及试图控制意志与表象之我(精神上的超我)。
作为叔本华的哲学追求,是要试图分解三个我,从而实现我的存在自由。
作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追求,则是要调和三个我,从而实现我的存在自由。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直接来源于叔本华的哲学,但他看到了叔本华哲学的局限,即目前还走不通的对于意志与表象的超升之路,转而寻求与意志与表象的和平共处。
简单说,就是既然我消灭不了你,那么我就要想办法和你和平共在。
区别在于,在叔本华这里,生存欲望是第一意志。
而在弗洛伊德这里,生殖欲望是第一意志。
生存的对象是自己,生殖的对象是自己的延续,即后代。
为什么在弗洛伊德这里明明作为第一欲望的生存反而被束之高阁?这是因为弗洛伊德领悟到,叔本华的超越在自己身上是不能实现的,但是人只要能够生殖后代,就有超越的可能。
换言之,一个人是会死的,但是只要他有后代,在某种意义上他就是永生的。
因此一个意志最终的追求,其实就是延续意志,而延续的方法,就是在生殖冲动下实现的后代延续。
当然,这个逻辑不会得到叔本华的认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他是反对生殖后代的。
叔本华哲学的意义是什么?由于叔本华的哲学受佛教的直接启发,因此我们还可以从佛教这里找到叔本华哲学的内在逻辑和追求所在。
《作为意志与表相的世界》读后感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书笔记书的基本内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全面阐述了叔本华唯意志主义的哲学观。
这本书不光是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完美展示,也是他对人类的看法的完整记录。
他的哲学主旨是宇宙唯一的真正的本体是意志,那些可见的、可触摸的现象只是真实存在的意志的表象。
他的体系不可避免地走向悲观主义。
书的主要观点可以有如下两个。
其一“世界是我的表象”,即外在世界只是感觉和表象的世界。
但在表象世界的背后,还存在一个意志世界,“世界是我的意志”。
意志是万物的基础。
整个世界就是意志,意志是唯一的,不可分的实体,人的认识和理性就是意志客观化发展到一定级别后的产物。
其二是“世界的本质是意志”,即世界的精神内核是“生存意志”(此处我强调“生存意志”是为与尼采的“权力意志”区别),也许初学者会不理解意志的确切意思,在此我解释一下:生存意志是指宇宙万物的本质是生存下去的欲望,生存包含两个意思:“饮食”是个体的生存,“男女”是种族的生存。
权力意志是指万物并不满足生存,还有主宰一切的欲望。
叔本华认为,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认识本质,包括自我和世界的本质。
他说:“我们决不能从外面得到事物的真正本质。
无论我们怎样进行探究,我们只能得到印象和名称。
我们就像一个人绕着城堡走来走去总找不到入口,只能有时粗略描绘一下城堡的外观。
”“让我走进里面去。
如果我们探索出我们自己心灵的本质,我们也许就有了开启外部世界的钥匙。
”书中对世界做了定义.世界是什么,世界就是人的表象,这是一条适用于一切有生命、能认识的生物的真理。
人所认识到的一切事物并不是本身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人的表象,也就是意识中的东西。
世界上的事物是相对于人而存在的。
是依赖于主体的。
比如人看见的太阳,其实并不是太阳,而是看见太阳的眼睛,是人的意识。
叔本华的这种认识论强调了人的主观意识,而否定了一切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事物。
志的奴仆。
一般来说,智力或由于危险,如狐狸,或由于需要,如罪犯,而发展起来。
?读《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读《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人们对于叔本华所熟知的是他是一个悲观论者,在他的伦理学中,认为这个世界的一切所见都是表象,而表象背后的终极驱动力是意志,这个意志贯彻寰宇,任何事物都是意志驱动的,在自然界,意志表现为自然力,诸如引力、电磁力等,而在人类,驱动力则称为生命意志,生命意志亦即人类的欲求。
而只要生命不熄,欲求就不止,欲求得不到满足,则产生痛苦,欲求得到满足,则欢愉一时便又陷入无聊,遂产生新的欲求。
所以,人生的常态是痛苦,幸福只是痛苦的暂时中断。
如果你对上述观点有所触动,那么我们有必要看看他是怎么得出这一观点的。
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分四个层次论述了世界的本质就是意志和表象。
第一个层次,亦即“世界作为表象初论”,在这个层次上,作者首先区分了主体和客体,主体就是认识世界的我们(仅当我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是主体,如果我们在认识我们自己,则我们又成了客体),而客体就是我们认识的世界。
然后,作者断言:客体是主体的表象,亦即,世界是我的表象。
当然,作者不会愚蠢到认为没有主体的认识,则客体便不存在,他只是说,没有主体的认识,则客体便无意义。
我们指定了一个客体,便同时指定了一个主体。
举个例子,我们指着面前的山说“这是一座山”,山就是认识的客体,我们就是认识的主体,山之所以是山,是因为我们的规定,只有当我们认识到山,山才成其为山。
由此,山不过是我们的表象。
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一切物体,都只不过是表现为一种因果关系,这个事物是那个事物的因,那个事物是这个事物的果,这种关系称为根据律(也称因果律)。
而时间、空间和根据律则是先验的,没有进行讨论。
所有自然科学都是研究这种因果律的,比如,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的,化学是研究物质结合的规律的,生理学是研究生命的生长运行规律的。
自然科学研究的世界是严格遵守根据律的世界,而这一切都是观察到的现象,也就是表象,其本质则是力,诸如引力、作用力或化合力,那么力的本质是什么?自然科学并无答案。
2024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书心得个人所感范文
2024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书心得个人所感范文《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代表作之一。
本书通过对意志和表象的探讨,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意志本源以及世界的本质。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人生的理解有了新的视角。
以下是我个人对这本书的阅读心得:首先,叔本华在本书中提出了“意志”和“表象”这两个核心概念。
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而我们所感知和理解的世界则是通过表象展现出来的。
意志是无法被完全理解或把握的,它是超越理性和观念之上的力量。
而表象则是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思考的产物,是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这两个概念的提出使我开始思考我的感知和理解是否能够真正接近世界的本源。
其次,叔本华强调了意志的压迫性和无休止的欲望。
他认为,我们的行为和欲望都是受到无意识的意志的支配。
人类在追逐欲望的过程中,常常感受到无尽的痛苦和不满。
这一观点让我对自己的欲望和追求有了深刻的反思。
我开始意识到,人生中的许多不满和痛苦,是源于对于欲望的无尽追逐和无法满足的渴望。
因此,要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就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摆脱对物质的过度依赖。
另外,叔本华还提出了“痛苦即是充实”的观点。
他认为,通过经历痛苦和苦难,人们的意志得到了锻炼和升华,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
这一观点让我对痛苦和苦难有了不同的看法。
以往,我对痛苦往往是回避和逃避的态度,但现在我意识到,痛苦和苦难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们可以成为我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只有通过面对痛苦和苦难,人们才能够突破自己的局限,提升自己的意志力和生命力。
除此之外,叔本华对艺术、爱情和道德等主题的探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通过对不同领域的思考,揭示了意志力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
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艺术可以成为我们释放情感和寻找内心安宁的途径;爱情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存在的意义;而道德则是人类在社会中互相约束和理解的基础。
这些都是人类追求幸福和满足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在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寻找真实自我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
并且,要是人真的这样做了,那么,在他那儿就出现了哲学的思考。
于是,他就会清楚而确切地明白,他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是手感触着地球;就会明白围绕着他的这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着的,也就是说这世界的存在完全只是就它对一个其他事物的,一个进行“表象者”,的关系来说的。
这个进行“表象者”就是人自己。
如果有一真理可以先验地说将出来,那就是这一真理了,因为这真理就是一切可能的、可想得到的经验所同具的那一形式的陈述。
它比一切,比时间、空间、因果性等更为普遍,因为所有这些都要以这一真理为前提。
我们既已把这些形式都认作根据律的一些特殊构成形态,如果其中每一形式只是对一特殊类型的表象有效,那么,与此相反,客体和主体的分立则是所有那些类型的共同形式。
客体主体分立是这样一个形式:任何一个表象,不论是哪一种,抽象的或直观的,纯粹的或经验的,都只有在这一共同形式下,根本才有可能,才可想象。
因此,再没有一个比这更确切,更不依赖其他真理,更不需要一个证明的真理了;即是说:对于“认识”而存在着的一切,也就是全世界,都只是同主体相关联着的客体,直观者的直观;一句话,都只是表象。
当然,这里所说的对于现在,也对于任何过去,任何将来,对于最远的和近的都有效;因为这里所说的对于时间和空间本身就有效;而又只有在时间、空间中,所有这些[过去、现在、未来、远和近] 才能区别出来。
一切一切,凡已属于和能属于这世界的一切,都无可避免地带有以主体为条件[的性质] ,并且也仅仅只是为主体而存在。
世界即是表象。
一、世界作为表象初论世界是什么,这是一个从古至今哲学家们都不能绕开不可避免是话题。
世界作为表象这个观点由叔本华所论证,但其命题并不是由他所提出。
早在之前贝克莱他已经涉及到这个观点,所以这种提法并不新颖。
当然,叔本华对这个观点离不开康德自在之物、先验主义,柏拉图理念,印度哲学的贡献。
世界作为表象从属于世界是我的表象,叔本华认为从表象出发认识世界,始终是片面的,不过这种片面性也是必须的,会得到意志的补充。
叔本华把世界分为两面,一面是表象,另外一面则是意志。
本文主要分析的是:从表象来认识世界——世界是我的表象。
既然要认识世界,就必须明确主体和客体,叔本华认为主体就是认识一切而不为任何事物所认识,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即使客体也是主体,人的身体属于客体。
在他看来,世界有两个不可分的半面构成,一个半面是主体,另一个半面是客体,二者共存共亡。
客体的形式是空间和时间,主体却不在其中,这种空间和时间形式是先验的,根据律就是客体形式的表述,反映的是因果关系。
在一切表象中,我们要注意直观表象与抽象表象的区别,抽象表象只为人所独有,通常叫做概念,具有了概念的能力叫做理性,直观表象就是直观可见的、经验的以及在此附属的诸多条件。
根据律有两大构成形态,一是时间,二是支配时间和空间的内容,即因果律。
时间的本质是前后继起,因果律支配着物质,物质通过作用而发生变化,人们通过变化而感知物质的存在,我们可对时间和空间本身进行直接的感知形成表象,时间和空间在因果关系中统一起来,从而使物质得到统一,与此同时,我们经常误用了根据律,把它用于客体之间,从而形成了独断论和怀疑论。
我们认识直观世界有两个条件,一是物体互相作用的可能或知性,二是动物性的感性。
一切动物的身体都是直观世界的出发点,都具有知性,就连盲人也能感受和认识这个世界。
但是知性在敏锐的程度上是存在明显区别的,知性也区别于理性,知性在于理解,而理性作用是接收、固定、联系那些被理解的东西,知性正确认识的是实在,直观专属于知性。
叔本华接下来说明认识世界的方式既不是从客体出发,也不是从主体出发,而是把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从根据律的支配范围中拉出来,认根据律只对客体有效,也就是相当于从表象出发,并指出了自身哲学与费希特、谢林哲学的不同。
批判了唯物论的一些局限,他们要么从主体出发寻找客体要么从客体引出主体。
科学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科学的论证工具表现为根据律,另一个是科学的对象,这也是科学的主题。
我们都知道,表象是有主体和客体构成的,客体反映了时间、空间和物质。
他由根据律所支配。
主体实质是纯粹的感情和知性,功能在于直接认识因果关系。
但除此之外,人类还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反省思维,他具有一定的思考力,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有效标志。
反省思维奉行的原则是理性,理性隐藏着一个功能就是构成概念,然而知性却灭有,只有直接的认识因果关系。
概念构成一种特殊的表象,理解它需要有抽象的推理的认识,它只能被思维,不可直观。
但概念与直观表象有巨大关系,如果概念脱离了直观,那么概念就什么也不是了。
概念是抽象表象,也就说明它不是一个固定的表象,人们在思维概念时,结合直观往往有许多重叠部分,为了避免这一难题,人们只能根据具体关系来认识,这就是判断,用图形表示出来一切简单明了,这是一种高尚的逻辑关系。
科学是人类理性所获得的第三大优势,它可以帮助我们获得确定性,为判断寻找根据。
抽象的认识便是知,知以理性为条件,在某种方式下认识了一切又在理性的概念中固定起来作用,与知反面对称的是感,感只是一个否定意味的内容,所以它的范围大而广,除了概念、理性的抽象概念之外所有都属于感,这样因为在理性的代表下任何不属于理性范围的意识内容,都是感,就会引起误解与混乱。
抽象认识的知即理性认识是许多直观知识和认识的提升,知识能够参与到实践,离不开直观知识,也就是说直观的认识是具体的、完整的、深入的、详尽的但却不是整体的。
欲使知识能够运用于实践,需要理性认识或知识的插入作为准绳,这是一种理性认识(知识)——直观知识——实践的转化。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事物的延续性,而不会导致中断。
空间的抽象转化为时间上的数就是这个道理。
直观知识虽然提升为抽象知识,但是抽象知识与直观知识并不是完全吻合的,也有其失真之处,因此为了使理性这一能力运用得更好,我们在运用知识的时候,确实要权衡这两种知识的功效。
下面我们继续考察科学,科学是由许多抽象知识组成的,它与单个抽象知识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抽象知识是从直观表象上升到理性知识,但科学采取的是一种从普遍到特殊的途径获得认识,因此以概念为基础的系统形成乃是科学的一个本质标志。
人们认为科学的东西是经过证明出来的事实,是完全真的。
其实科学要求的不在于确实性,而在于一种普遍到特殊的系统形式。
而且人们还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直观是一切真理的源泉,是一切科学的基础,证明与直观,如果近便的话,一般都采用直观,因为证明虽然形式好,但不可靠。
证明得来的真理远远抵不上直观自明的依据。
所以直观是一切证据的最高源泉。
绝对真理必然直接或间接以直观为依据,这也是获得真理的最可靠途径。
之前的许多哲学如柏拉图,麦加拉学派,皮浪和新园派已经承认了这一点。
逻辑和理性会导致谬误和错误。
根据律是最真实确切的,是不用加以说明的,它是一切表象和认识的普通形式,这是根据和后果这一必然性的使然。
事实上,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
这一点,在谈到离心力的时候,已经触及到。
在意志客体化的最低级别上,也就是在重力上,“也可看到这一点:重力不停地奔赴[一个方向],一眼就可明白看到它不可能有一个最后日的。
因为,即令是所有存在的物质都按它的意志而传成一个整块,然而重力在这整块中,向中心点奔赴挣扎着,也还得和不可透入性作斗争,[不管]这不可透入性是作为固体性或弹性而出现的。
所以物质的这种追求永远只能受到阻碍,却决不,也永不会得到满足或安宁。
可是意志所有的现象的一切追求也正是这样一个情况。
每一目标,在达成之后,又是一个新的[追求] 过程的开端,如此[辗转]以至于无穷。
植物从种子经过根、干、枝、叶以达到花和果而提高了它自己的显现,这果又只是新种子的开端,一个新的个体的开端,这新个体又按老一套重演一遍,经过无尽的时间如此辗转[往复]。
动物的生活过程也是这样的:生育是过程的顶点;在完成这[一任务]之后,这一代的个体的生命就或快或慢地走向下坡,同时自然地,一个新个体便[起而]保证了这物种的继续生存且又重演这同一过程。
是的,每一有机体[中]物质的不断更新也只能作这种不断冲动和不断变换的现象看。
这种现象,生理学家们现在已中止把它作为对运动中被消耗的物质的必要补偿看了,因为机器的可能损耗决不可和通过营养而来的不断增益等同起来。
永远的变化,无尽的流动是属于意志的本质之显出的[事]。
最后,在人类的追求的愿望中也能看到同样的情况。
这些欲望总是把它们的满足当作[人的]欲求的最后目标来哄骗我们,可是在一旦达成之后,愿望就不成为愿望了,很快的也就被忘怀了,作为古董了;即令人们不公开承认,实际上却总是当作消逝了的幻想而放在一边[不管]了的。
如果还剩下有什么可愿望可努力的,而这从愿望到满足,从满足到新愿望的游戏得以不断继续下去而不陷于停顿,那么,这就够幸运的了。
从愿望到满足又到新的愿望这一不停的过程,如果辗转快,就叫作幸福,慢,就叫作痛苦;如果限于停顿,那就表现为可怕的,使生命僵化的空虚无聊,表现为没有一定的对象,模糊无力的想望,表现为致命的苦闷。
――根据这一切,意志在有认识把它照亮的时候,总能知道它现在欲求什么,在这儿欲求什么;但决不知道它根本欲求什么。
每一个别活动都有一个目的,而整个的总欲求却没有目的。
这正是和每一个别自然现象在其出现于此时此地时,须由一个充足的原因来决定,而显现于现象中的力却根本没有什么原因,是同出一辙的,因为这种原因已经是自在之物的,也是无根据的意志的现象之级别。
――意志唯一的自我认识总的说来就是总的表象,就是整个直观世界。
直观世界是意志的客体性,是意志的显出,意志的镜子。
直观世界在这一特殊意味中吐露些什么,那将是我们后面考察的对象。
二、世界作为意志初论上一篇我们从普遍形式考察表象,现在我们将从哲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来考察。
考察直观表象的意义,哲学上我们知道客体就是表象的基础,表象好似客体的摹本,表象和客体不能分离,可以说表象就是客体。
但是在数学上情况就不一样了,数学对于表象来说只是数量方面的比较,对于寻求表象的意义是没有帮助的。
从自然科学的两个门类形态学和自然病理学来看,对于寻求表象的内在本质也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然而,我们也也不能停止寻求表象意义的答案,事实上,如果没有意识,人是不能真正认识世界的意义的,不能发现世界如何从作为认识的主体的纯粹表象过渡到表象之外的东西。
认识的主体和身体具有同一性,可以把身体叫做意志的客体性。
意志这个概念很广泛,不能仅仅理解为人的意志,其实,意志是一切表象、客体、可见性和客体性的本质,不是个别事物的,而是整体中最内在的东西。